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五章-农作物的基本栽培技术-教案

第五章-农作物的基本栽培技术-教案

第五章-农作物的基本栽培技术-教案
第五章-农作物的基本栽培技术-教案

《第五章农作物的基本栽培技术》教案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职业技术学校吴立新教材简介:

取自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发布的《农艺工》培训教材。本章共分四讲:农作物的生长与环境、农作物的种植制度、农作物的土壤耕作、农作物栽培管理的主要环节。本课程设计适用于新型农民通识性技能培训和现代农艺的中职教育的专业课程。内容简单,层次较低,仅供基础教育适用。

第一讲农作物生长与环境

教学目标:

1、了解农作物生长、发育及环境概念,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2、掌握光照、温度、水分、养分与农作物生长的关系。

3、掌握施肥的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掌握光照、温度、水分、养分与农作物生长的关系。

教学难点:同上

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植物的生长、分化、发育与环境

1、生长——指由于细胞的分生和增大,引起细胞、组织、器官的体积和干重发生不可逆增加的量变过程。

分化——指细胞、组织、器官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上发生异质化的过程。如:从受精卵细胞分裂转变成胚;从形成层组织转变成输导组织、机械组织、保护组织等。

发育——指由于生长和分化,使植物的组织、器官以及整个植株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的质变过程。如:从叶原基的分化到长成一个成熟叶片的过程是叶的发育;

2、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生物和非生物。

大环境:生物所处的大的地理区域。

小环境: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生态学研究更重视小环境。

3、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环境为生物生存提供必须的条件,反之,生物的生命活动影响环境、改变环境。

4、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光照、温度、土壤、水分、养分、空气、生物条件等。

二、光照与农作物生长

1、光谱

光谱成分不同对农作物起着不同的作用。通常分为紫外光区、可见光区、红外光区。

紫外光——波长较长的部分可刺激农作物生长,促进果实成熟,提高蛋白质、维生素及糖分的含量;波长较短部分能抑制农作物体内某些激素形成,抑制细胞伸长。

可见光——被植物吸收最多的是红橙光和蓝紫光。红光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积累,蓝光可促进蛋白质和非碳水化合物的积累。红外光——主要产生热效应,可促进某些农作物种子的萌发和细胞的伸长。

2、光照xx

根据作物开花对光照xx的反应,可分为:

a.长日性植物。(如小麦、大麦、黑麦、油菜、天仙子等)

b.短日性植物。(中晚稻、玉米、大豆、高粱、棉花、烟草等)

c.中日性植物。(早稻、荞麦、豌豆等)

3、光照强度

光饱和点:

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强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相应地增强,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光饱和现象。这个光的临界点称为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

在光合作用进行的同时,植物的呼吸过程也在进行。把植物的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达到相等时的光强值称为光补偿点。

xx植物

光饱合点较高,所以植物对太阳能的利用率也较高,生产潜力较大。另外强光有利于作物果实和籽粒的生长,产品中的蛋白质、含糖量等都比较高。栽培的农作物多属喜阳植物。

xx植物

虽然要求一定强度的阳光,但可忍耐不同程度的荫蔽。相对较弱的光照条件有利于植物营养器官的生长,一般植物生长较细长、嫩弱,蛋白质含量较少,水分含量较高。这对于以植物营养部分为收获对象的作物很有利。

4、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1)充分利用生长季节,增加农作物的生长日数。

(2)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造成群体中多层立体配置,以减少整个作物层的反射、透射和漏射光,增加作物对光能的吸收比例。

(3)改善水、热、气等环境条件,增加作物光合能力。

(4)培育高光效品种,提高作物的光饱和点。在培育作物品种时,要增加暗反应的速度,以充分利用光反应所吸收的光能,提高光饱和点和光能利用率。

(5)减少呼吸等消耗,增加净光合生产率。

(6)提高经济系数即谷草比。通过育种和先进的栽培措施,使作物的经济系数提高。

三、温度与农作物生长

1、农作物生育的“三基点”温度

A、不同作物的三基点温度不同;

B、不同品种的三基点温度不同(同一种作物);

C、不同生育期的三基点温度也有差异(同一种作物品种);

D、不同生理过程和不同器官对温度条件的要求也是不同。

2、农业界限温度

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志某些重要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开始、终止或转折的温度叫农业界限温度,简称界限温度。农业上常用的界限温度(用日平均气温表示)有:0℃、5℃、10℃、15℃和20℃。他们的农业意义为:

0℃——土壤冻结和解冻;农事活动开始或终止。冬小麦秋季停止生长和春季开始生长(有人采用3℃),冷季牧草开始生长。0℃以上持续日数为农耕期。

5℃——早春作物播种;喜凉作物开始或停止生长,多数树木开始萌动。冷季牧草积极生长。5℃以上持续日数称生长期或生长季。

10℃——春季喜温作物开始播种与生长,喜凉作物开始迅速生长。常称10℃以上的持续日数为喜温作物的生长期。

15℃——喜温作物积极生长,春季棉花、花生等进入播种期,可开始采摘茶叶。稳定通过15℃的终日为冬小麦适宜播种的日期;水稻此时已停止灌浆;热带作物将停止生长。

20℃——水稻安全抽穗、开花的指标,热带作物正常生长。

3、xx周期现象

(1)作物的温周期现象

作物的生长发育对气温的周期性变化的反应,称为作物的温周期现象。温周期现象是作物对温度节律性变化规律的适应。

(2)气温日变化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3)气温日变化对农产品品质的影响

气温日较差大,作物的含糖量和蛋白质含量都较高,产量也高。

另外,气温日变化还常和其它气象要素日变化(尤其是光周期)相结合共同对作物产生影响,即白天高气温、强光照有利于光合作用,而适当的气温日较差可增加白天的光合积累而减少夜间的呼吸消耗。

4、积温

积温: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累积之和。它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对热量的要求和评价热量资源的一种指标。一般用单位为℃。

研究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既要考虑到温度的强度,又要注意到温度的作用时间。一般分为:活动积温与有效积温。

5、温度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与防治

冷害:作物在生长季节内,因温度降到生育所能忍受的下限以下而受害。冷害发生时的日平均温度都在0℃以上。

冻害:即作物在0℃以下的低温使作物体内结冰,对作物造成的伤害。

寒害:主要指热带、亚热带作物在冬季生育期间温度不低于0℃时,因气温降低引起作物生理机能障碍,导致减产甚至死亡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

霜冻:是指空气温度突然下降,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使农作物受到损害,甚至死亡。与霜不同。

高温热害:简称高温害,是高温对植物(生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所造成的损害,一般是由于高温超过植物(生物)生长发育上限温度造成的。

6、调节温度的农业措施

灌溉:在温暖季节与时期的灌溉可起降温的作用,寒冷季节可以起保温作用。松土与镇压:

(1)锄地(松土)有增温、保墒、通气及一系列生理生态效应。

(2)镇压的作用与锄地相反,它能增加土壤容重,减少土壤孔隙,增加表层土壤水分,从而使土壤热容量、热导率都有增加。

垄作:垄作可以提高表层温度,有利于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一般可使垄背土壤(5cm)日平均温度提高1—2℃,并可加大土温日较差。

四、水分与农作物生长

1、不同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不同。

2、农作物需水规律。

苗期少,中期多,后期少

3、作物的水分临界期和关键期

水分临界期:农作物在不同生育期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即由于水分缺乏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称之为某作物的水分临界期。水分临界期一般在作物的穗花期,不一定就是作物需水量最多。

水分关键期:在水分临界期或对水分也相当敏感的另一个时期,正好遇上当地降水条件经常不足,这一时期即当地水分条件影响产量的关键时期,称为作物的水分关键期。

4、提高水分利用率的途径

5、水分异常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干旱、洪涝、渍害。

五、养分与农作物生长

1、农作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16种:

C、H、O、N、P、K、S、Mg、Ca、Fe、Zn、Cu、B、Cl、Mo等,其中N、P、K被称为“三要素”,Fe、Zn、Cu、B、Cl、Mo为微量元素。

2、农作物需肥规律:

前期(苗期)少,中期(器官形成期)多,后期(器官成熟期)少。整个生育期对营养元素的需求表现为“少-多-少”的规律,呈“S”形曲线。

3、施肥的基本原理

养分归还说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矿质养分要以肥料的形式归还土壤,使土壤中养分保持平衡。

最少养分率也称木桶理论。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少的有效养分。

无视这个限制因素,即使继续增加其他营养成分也难以提高植物产量。称作最小养分率。

报酬递减率是作为最少养分律的补充提出来的。即其他养分充足时,由于增施某种养分,而产量也随之增加,但增加并不完全是直线的,随着养分的不断增加而产量的增加率却逐渐下降,即并不是施肥量越大产量和效益就越高。

因子综合作用率植物高产是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还受到气候条件【温度、光照、水分、氧气】和土壤条件【pH值、质地、供肥保肥性】的影响和制约。

小结:

作业:1、名词解释

光长光强三基点xx度xx周期现象

2、简答农作物需水和需肥规律。

3、简答施肥的一般原理。

第二讲农作物的种植制度

教学目标:

1、了解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农作物布局的概念,以及农作物布局的一般原则与确定。

2、掌握种植体制、种植模式概念,理解立体种植理论和种植业结构调整。

教学重点:1、种植体制、种植模式概念。

2、立体种植理论和种植业结构调整。

教学难点:对种植模式、立体种植、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理解。

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基本概念

耕作制度(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与科学技术水平而形成的作物组成及其种植方式的技术体系。包括作物结构与布局、熟制与种植方式。

二、农作物布局

1、农作物布局是种植制度的中心。是指一个地区或某一生产单位【或农户】作物种植的空间配置。即解决种什么,种多少,种在什么地方的问题。

决定因素有:农作物生态适应性、农产品的社会需求及价格、社会发展水平、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等。

2.作物布局的原则

(1)需求

(2)生态适应性

(3)经济效益与可行性

3.作物布局的步骤和内容

(1)明确对产品的需求

(2)xx环境条件

(3)选择适宜的作物种类和品种

(4)作物配置的确定

(5)可行性鉴定和生产资料的确保。

三、种植体制

1、种植体制就是根据农作物对地力的影响、农作物之间的协调关系、农作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有利于防治病虫害等因素所指定的能体现农作物总体布局要求和种植模式特色的种植顺序的组配。

种植体制通常由轮作、连作及其组合方式组成。

连作即连年在同一田地上种植同一种作物或同一复种方式。

也叫“重茬”。这是一种落后的种植制度,容易造成地力消减,病虫杂草滋生,产量降低,品质变劣。

轮作指在同一田地上,有顺序地轮种不同类型作物的种植方式。

复种轮作在多熟制条件下,轮作是由不同复种方式所组成,叫复种轮作。如:油菜—一双季稻—绿肥—双季稻—小麦—棉花三年复种轮作。

1)、轮作的技术原则

A、主要作物安排在肥沃的茬口上

B、前作有利于后作

C、用地与养地相结合

D、合理利用连作

2)、轮作的增产原因

A、提高土壤肥力

B、合理利用土壤养料

C、防除病害杂草

D、有利调节肥料的xx

2、作物对连作的反应可分为三类:

忌连作作物:最不能连作的作物有马铃薯、烟草、番茄、西瓜、甜菜。

不能连作的作物有豌豆、大豆、蚕豆、菜豆、向日葵、辣椒耐短期连作:甘薯、花生、大豆、芝麻等。

耐长期连作:水稻、麦类、棉花、xx、

甘蔗、苎麻、xx等。

四、种植模式

1、种植模式由农作物结构和种植熟制两部分组成。

农作物结构是指田间农作物种群组成与空间配置,包含单作和多作。

种植熟制是指一年内种植农作物的季数,包括一熟制和多熟制。

多熟制是指在同一田地、同一年内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包括复种、间作、混作、套作等。

2、复种是指一年内同一田地上收获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如小麦—大豆(二茬复种);油菜—水稻—水稻(三茬复种)等。

复种有利于扩大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有利于缓和粮、饲、果、菜、药等作物争地的矛盾,有利于稳产。

与复种相反的农作方式是休闲和撂荒。

3、复种技术

1).选择适宜的作物组合和品种

2).采用套作

3).育苗移栽,缩短本田生育期

4).缩短农耗期

5).推广新技术(少耕免耕、地膜覆盖、再生栽培等)。

4、间作、混作、套种

单作在同一田地、同一季节种植同一作物的种植方式。这种方式的耕作栽培技术单纯,在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上尚有潜力。

混作在同一田块内,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期相近的作物混合种植的方式。混作简便易行,但不利分别管理,要求混种作物生态适应性比较一致。

间作在同一田块内,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的方式。间作可实行分别管理,特别是带状间作,便于机械化作业,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套种在前作物的生长后期,于其株行间播种或栽植后作物的种植方式。它与间作不同的是,间作的共生期占全生育期的大部分,而套种的共生期只占全生育期的一小部分。

5、间、混、套种增产原因

1).充分利用空间,增加叶面积系数,提高光能利用率;2).充分利用生长季节,发挥作物丰产性能;

3).利用不同作物间分泌物的互利作用;

4).充分发挥水分、养分的平衡作用,使用地养地紧密结合;5).利用不同作物的抗逆能力,稳产保收。

6、间、套种技术原则

1).缓和作物间的竞争;

2).确定优化带型,实现间套种的最佳效果;

3).选择适宜的作物种类和品种,

4).确定合理的群体与田间结构。

五、立体种植

1、立体种植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多层次、多茬口、多作物复合种植,成分利用空间、时间、光热肥水资源的种植技术。

2、立体种植的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讲求实效;

2)、农作物之间共生互利;

3)、投入和产出相适应;

4)、保证整体农作物持续增产;

5)、优质高产,产销对路;

3、主要立体种植技术

?粮、粮、菜立体种植

1)小麦、单季xx、蔬菜立体种植;2)小麦、xx、xx、大豆立体种植;

3)双茬xx、双茬芸豆立体种植;?粮、油、菜立体种植

1)小麦、菠菜、花生、黄瓜立体种植;2)小麦、菠菜、花生、xx立体种植;3)xx、花生、xx、白菜立体种植?粮、粮、菜立体种植

1)小麦、单季xx、蔬菜立体种植;2)小麦、xx、xx、大豆立体种植;

3)双茬xx、双茬芸豆立体种植;?粮、油、菜立体种植

1)小麦、菠菜、花生、黄瓜立体种植;2)小麦、菠菜、花生、xx立体种植;3)xx、花生、xx、白菜立体种植;?粮、棉、菜立体种植

1)小麦、xx菜、棉花立体种植;

2)小麦、大蒜、棉花立体种植;

3)小麦、xx、棉花立体种植;

?其他立体种植

1)小麦、xx菜、黄烟、甘薯立体种植;

2)小麦、xx菜、黄烟、秋菜立体种植;

3)粮、棉、草肥立体种植;

4)粮、油、草肥立体种植;

六、种植制度的改革

1、种植制度改革趋势——由单元生产转向复合型生产,由平面生产转向立体生产。

1)、农作物组成改变

2)、复种面积增加

3)、多熟种植

4)、发展旱作种植制度

5)、发展农牧结合型种植制度

2、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1)、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

2)、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3)、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4)、种植业结构调整应主要的问题

教学小结:

作业:

1、名词解释

种植制度种植体制种植模式立体种植

复种连作轮作间作混作套作

2、简答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

第三讲农作物的土壤耕作

教学目标:

1、了解土壤耕作、土壤肥力、整地等概念。

2、掌握土壤培肥技术环节和整地技术环节。

教学重点:土壤培肥、整地技术环节。

教学难点:整地技术

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土壤耕作概述

1、土壤耕作是根据对土壤的要求和土壤特性,应用机械方法改善土壤的耕层结构和理化性状,以达到提高土壤肥力,消灭病虫杂草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耕作措施。

2、土壤耕作的任务

1).改善土壤及耕层结构。调整各种孔隙数量及比例,使固相、液相和气相具有持久良好的比例关系,增强土壤保肥保水能力,改善土壤通气状况,促进养分转化。

2).创造深厚的耕层和适宜的播床。加厚耕作层(25-30cm)。整平地面,松碎土块,使表土层上虚下实。

3).清除残茬杂草肥料,消灭病菌。将前作残茬及绿肥植株残体埋入土中,混融土肥;消灭害虫和虫卵,掩埋病菌的带菌体,防止病虫害繁殖蔓延。

二、土壤培肥技术

一)、土壤肥力(地力)就是指土壤水、肥、气、热四大元素相互制约和协调的结果所综合表现出来的生产能力。

土壤培肥的主要措施:合理轮作、施肥养地、秸秆还田、种植绿肥。

二)、土壤培肥的作用与措施

1、调整作物布局、合理轮作倒茬

(1)、利用冬春热量充沛的有利条件,改造冬水田;利用冬闲地发展小麦生产,增加复种指数。

(2)、调整水稻布局,压缩双季稻,扩大中稻。

(3)、提高栽插玉米、红薯,千方百计躲过伏旱。

(4)、对水利条件差的水地改种旱作物

2、施肥养地

1)合理使用化肥,以无机促有机。

2)深耕增施有机肥。3、秸秆还田

1)秸秆还田,结合施用氮肥磷肥。

2)发展畜牧业,使植物秸秆过腹还田。

4、种植绿肥

1)直接翻压,结合施用钾肥磷肥。

2)发展肥饲兼用、肥粮兼用的品种。

三、整地技术

整地是指农作物播种或移栽前一系列土地整理的总称,是作物栽培最基础的环节。

一)、土壤的基本耕作

又称初级耕作,指入土较深,作用强烈,能显著改变耕层物理性状、后效较长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包括:翻耕、深松耕、旋耕。

1、翻耕:一般采用铧犁(有壁犁)、圆盘犁进行。有壁犁同时具有翻土和碎土作用,有三种形式:

螺旋犁使土垡完全翻转,碎土作用小,适于草多的荒地。

圆筒犁碎土作用强,翻土作用弱,多用于翻耕菜园地。

半螺旋犁又称熟地型犁,作用介于上两种之间,适于大多数土壤。

?翻耕方法主要有:

1)全翻垡【翻转180°,适合开荒,不适宜熟地】

2)半翻垡【翻转135°,适用于一般耕地】

3)分层翻垡【采用复式犁将耕层上下分层翻转,耕地质量较高】

?翻耕时期:

1)北方:一年一熟或两熟地区,在夏、秋季作物收获后以伏耕为主,秋收作物后和秋播前为秋耕时间。

2)南方:多在秋冬季进行。

?翻耕xx:

旱地以20——25CM,水田以15——20CM为宜。

2、深松耕

分层松耕而不打乱土层的耕作措施,耕作深度较深,可疏松犁底层。使用无壁犁、凿型铲和深松铲(有壁犁后加装)等机具。

由于不乱土层,保持地面覆盖,可减少水分蒸发,防止风蚀。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和丘陵地区。

3、旋耕

旋转过程中进行切割、打碎、掺和土壤,一次作业可同时完成松土和碎土,多用于水田。使用机具为旋耕机或旋耕犁。

二)、表土耕作

表土耕作是用农机具改善O~10cm以内的耕层土壤状况的措施。它主要包括耙地、耖田、镇压、开沟、作畦、起垄、筑埂、中耕、培土等作业,多数在耕地后进行,作为基本耕作的辅助作业,但都是完成土壤耕作的各项任务不可缺少的措施。

1、耙地

主要作用是碎土。机具圆盘耙和钉齿耙。

圆盘耙碎土力强,常用于收获后浅耕灭茬,翻耕后破碎垡块和坷拉以及旱田早春顶凌耙压。钉齿耙碎土作用小于圆盘耙,常用于播种后出苗前耙地,破除板结。

水田耙地后要用“而”字耙耖田,平整田面,细碎土块。

2、中耕又称锄地、耪地、耘耥(水稻田)。是作物生长期间在行间进行的表土耕作,具有除草和松土作用,同时形成幂层,保持水分,提高地温。

使用机具为中耕机,耘锄(畜力牵引)和锄头。

3、镇压压紧耕层,压碎土块,平整地面,保持土壤水分,促进种子发芽。

使用机具有V型、环型或网型镇压器,木磙或石磙。

适用于半干旱地区旱地、半湿润地区播前旱情较重或土块较多土壤、轻质土壤、玉米等大种子作物播种后及小麦越冬前。

4、作畦平畦北方种花生。畦宽2-4m,为播种机宽度的倍数,畦长10-50m 不等,四周作宽约20cm、高15cm的畦埂。灌水时由畦的一端开口。

高畦南方种棉花、油菜、大豆等旱作物。畦宽2-3m,长10-20m,四面开沟排水,防止受涝。

作畦用筑埂机和xx培土而成。

5、起垄

起垄可用犁开沟培土而成,垄宽40-70cm不等。起垄具有多种作用:(1)增加土壤与大气接触,增大阳光照射面,升温透气;

(2)促进作物上层根系,特别是气生根的生长以及块根、块茎的膨大;

(3)平地利于灌水排水,山区可保持水土。

四、少耕免耕法

少耕是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或在全田间隔耕种、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

凡多项作业一次完成的联合作业,以局部深松代替全面深耕,以耙茬、旋耕代替翻耕,在季节间、年份间轮耕,间隔带状耕种,减少中耕次数或免中耕等等,均属少耕范畴。

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作物生育期间也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1.少耕免耕的优点

(1)少免耕和覆盖,减轻水蚀和风蚀。

以及土壤水分蒸发

(3)秸秆覆盖使表土有机质增加。土壤好气性分解减慢,利于有机质积累

(4)农耗时间减少

(5)节约成本

2.免耕机理

(1)以生物松土替代机械松土。

(2)土壤自身的浆融或干湿变化带来耕层自然疏松。

(3)避免机械作业的副作用。教学小结:

?作业:1、简答土壤培肥技术有哪些?

?2、简答基本耕作和表土耕作的方法与技术要领。

第四讲农作物栽培管理的主要环节

教学目标:

1、了解种子清选和处理方法、播种量、播种期的确定、播种方式,以及常见育苗方式和农作物收获与储藏。

2、掌握农作物栽培管理的田间管理技术。

教学重点:1、种子处理方法、播种方式、育苗方式。

2、农作物栽培管理的田间管理技术。

教学难点:农作物栽培管理的田间管理技术

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播种

(一)播前种子处理:

1.种子清选

选出纯净、饱满、生活力强的种子

农作物栽培技术手册教材

玉米生产技术规程 、种子和种子处理 (4) 二、选茬、耕整地 (4) 三、施肥 ................ .......... ................................ ■. (5) 四、播种 ............................. ;............................. ■. (5) 五、 ...................................... 田间管理…………………………… .......................................... .. (5) 六、 .......................................... 收获…………………………………… ....................................... . (5) 玉米机械化行间覆膜生产技术技术规程 一、选地整地…………………………………… . ........................................... (6) 二、品种选择…………………………………… . (6) 三、地膜选用…………………………………… . .................................... . (6) 四、 ................................. 播期:.................. .. ..... ■■ (6) 五、施肥…………………………………… . ....................................... .... . .... . (6) 六、 ....................................................................... 化学除草.......................................... . .............................. .. (6) 七、 .................................................. 田间管理.................................... ............................ .... .... ... ......... . (6) 水稻生产技术规程 一、.................. 寒地水稻农时标准…… .……………………………… …………………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7315132 【英文名Experiment of Crop Culture 【课程学时】32学时,分为上下两个学期,每学期各16学时。 【适用专业】农学 一、本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是在《作物栽培学》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作物栽培方面的基本操作技能,为学生从事作物栽培、作物育种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作物生产技术创新、推广及相关生产实践活动打下基础,同时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本课程属于农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熟练地将理论教学中的相关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能理解所开设实验的目的、意义及关键环节,有良好的动手能力,能较好地掌握各个实验的操作技能;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从事相关科学研究的能力,并能分析和解决科研和生产活动中的实际问题。 二、本实验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实验课程以《作物栽培学》理论教学为基础,同时与《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和《土壤肥料学》等课程紧密联系,必须把本实验课程与以这些课程的知识有机结合。还应将本课程内容与《作物栽培学教学实习》等实践性课程的内容相互完善和补充。 三、实验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安排 本实验课不安排理论教学内容。 四、实验内容安排

实验一、小麦、油菜田间种植密度测定 【目的要求】掌握作物田间种植密度测定的基本方法 【内容】实测小麦、油菜的种植规格,计算其种植密度。 【方法】选择不同种植方式的小麦、油菜田各2-3块,学生分小组分别测定不同田块的行距、穴距或单位行段内的植株数,根据株、穴距或单位行段内的植株数计算单位面积种植密度,并做出比较。 实验二、小麦田间种植设计及全程生育动态观测 【目的要求】掌握小麦种植的基本程序和田间调查的方法,熟悉小麦全生育期的生育进程变化。 【内容】小麦播种及田间管理;调查小麦全生育期苗情动态,计算单位面积的最高苗、有效穗及成穗率等;观察和记载小麦拔节、孕穗、抽穗、开花、乳熟、蜡熟和完熟等重要生育时期及病虫害等情况。 【方法】学生先在教师指导下,自选小麦品种、自行设计种植方案,在指定地块按方案种植一定面积的小麦,并负责进行田间管理,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内分不同生育时期观测8—10次小麦茎蘖数,并根据小麦生育进程观察和记载上述内容。 实验三、水稻田间种植设计及全程生育动态观测 【目的要求】掌握水稻种植的基本程序和田间调查的方法,熟悉水稻全生育期的生育进程变化。 【内容】水稻育秧、移栽及田间管理;调查水稻全生育期苗情动态,计算单位面积的最高苗、有效穗及成穗率等;观察和记载水稻拔节、孕穗、抽穗、开花、乳熟、蜡熟和完熟等重要生育时期及病虫害等情况。 【方法】学生先在教师指导下,自选水稻品种、自行设计种植方案,在指定地块按方案培育水稻秧苗和大田移栽,并负责进行田间管理,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内分不同生育时期观测8—10次水稻茎蘖数,并根据水稻生育进程观察和记载上述内容。 实验四、主要农作物种子形态、结构观察和识别 【目的要求】熟悉主要农作物种子形态、结构 【内容】观察和比较水稻、小麦、玉米和花生种子的形态、结构。 【方法】以不同类型的水稻、小麦、玉米和花生等作物种子为材料,进行相应的预处理后在实验室观察和比较,分别以图示和文字相结合描述各种作物种子的主要形态特征。 实验五、主要农作物幼苗形态观察 【目的要求】熟悉主要农作物种子幼苗形态特征。 【内容】观察水稻、小麦、玉米、花生、蚕豆、豌豆、大豆等农作物种子的幼苗形态特征。 【方法】在盆栽条件下播种上述农作物种子,在发芽后分2-3个不同时期观察幼苗形态,分别以图示和文字相结合描述各种作物幼苗的主要形态特征。 实验六、常见农田杂草的识别与防除 【目的要求】熟悉冬、春常见农田杂草的名称、所属科及特征特性 【内容】观察常见冬、春农田杂草的主要种类及其特征,现场识别和采集不同种类农田杂草。

作物栽培学总论复习题库完整

作物栽培学总论复习题 1.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 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2.持续农业——指既能保证食物安全,又能保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协调发展,加速 走向市场化、科学化、现代化的农业。 3.引种——指从外地(包括国外)引入当地没有的作物,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 4.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 变过程。 5.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 质的变化。 6.S形生长进程——指作物的器官、个体或群体的大小、数量和重量随时间延长而表现出的变化曲 线呈S形。S形生长进程即“慢-快-慢”的生长进程。 7.作物的物候期——即人为制定的用于判断作物达到某一生育时期的作物形态特征,或者说~就是 作物达到某一生育时期的一个人为标准。 8.种子寿命——指种子从生理成熟到生命力丧失的生活期限。 9.休眠——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停止萌发的现象。 10.叶面积指数——总绿叶面积/土地面积。 11.自花授粉作物——具有自交亲和性的作物(水稻、小麦、大麦、大豆、花生等)。 12.异花授粉作物——具有自交不亲和性的作物(白菜型油菜、向日葵)。 13.常异花授粉作物——具有自交亲和性,但异交率在5%以上(甘蓝型油菜、棉花、高粱、蚕豆等)。 14.作物的感光性——是指作物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的 特性。 15.作物的感温性——是指一些二年生作物(冬小麦、冬油菜、冬黑麦等)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低 温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的特性。 16.短日照作物——日照长度短于一定的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的作物,如大豆、烟草、晚稻等。 17.长日照作物——日照长度长于一定的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的作物,小麦、油菜等。 18.中性作物——对日照长度没有严格要求,四季开花的作物,如荞麦。 19.定日性作物——只在一定的日照长度下才能开花的作物,如甘蔗12.75h。 20.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期——这种在作物进入生殖生长之前,不受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影响而缩短 的营养生长期。 21.生物学起点温度——即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最低温度。 22.营养生长——作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称为营养生长。 23.生殖生长——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称为生殖生长。 24.叶龄余数——即总叶数减去已抽出的叶数。 25.叶龄指数——即已抽出的叶片数占总叶数的百分比。 26.经济系数——即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的比例。 27.相对生长率——单位重量的植株在单位时间增加的重量。 28.净同化率——单位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干物质。 29.比叶面积——也叫比叶重,即叶面积与叶干重的比值,用于衡量叶片相对厚度。 30.作物生长率——即群体生长率,表示单位时间、单位土地面积上所增加的干物重。

农作物种植新技术-农作物种植的过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f513498003.html, 农作物种植新技术 作者:胡肖华 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7年第11期 摘要:我国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式国家,在过去很长的历史长河当中,农业是作为主要的 生产方式,在很长一定时期内,农业是自给自足的必要条件,保障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所需,是我们生活的保障,因为我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形成很长一段时间的农耕时期,在以前的农作物种植中,人们的种植时间段都是根据节气进行,进而就可以种植相应的农作物来保障人们的生活。其中最重要,也是最不可能缺少的就是二十四节气的使用和应用了,他是一个准确性比校高的判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其中一些自然因素是人们所不能控制的,比如一些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也是有影响的,这都是在以前的社会中经常出现的,而在当代,在一些偏远的地区,基本上还是采用二十四节气作为一个种植的判断标准,根据天气和温度来确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种植的技术和水平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人们的生产方式有了一定的保障,科学技术带来更多的方便之处。 关键词:农作物种植;科学技术发展;生态农业;技术种植 农作物种植是当代人们生活的副产品,同样是不可缺少的,他也是维持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基本要素,同样也是各种营养物的主要来源,是人们对绿色食品和生态植物的首要选择,而农作物要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就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培育新技术和手段,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并且有些农作物室友一个时期的限制的,一季的蔬菜下季之后就没有了,所以,要培育更多的农作物来提供给人们,是保证生活的多样性,所以,农作物新技术的不断提高是十分必要的,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技术也在被人们所利用所改变,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和条件。 作为农作物本身来讲,对于阳光,水分,温度,土壤,空气以及肥料的需求是最最基本的,也是最基础的,在种植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点:首先第一点就是水分的要求,我们常常说水是生命之源,是生命的源泉,没有水是不行的,但是水多了也是万万不可的,需要我们适当地进行控制,浇水之前先进行观察,需要浇水时我们要进行适当的添加,不可以揠苗助长,对农作物的种子形成一定的反作用,那就物极必反了,就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的了;其次第二点就是肥料的选择,对于农作物来将,肥料是提高产量和质量的基本条件,农作物长得快慢和好坏都离不开肥料,如果说你添加合适,就会提高,相反则降低;然后是种子的选择,在我们购买种子的时候,要挑选一些质量好些的种子来进行培育,这样对以后的生长也是有一个积极地促进作用。并且对于任何植物来讲,都是要进行一个光合作用的,对于光照的要求也是有的,阳光不仅仅可以让农作物促进生长,对于空气的流通以及环境的干净也是有帮助的,我们在合理的温度下对其进行培育,将所有涉及的因素考虑到位,对于任何一个农作物的生长都是有利的,在新技术使用前,这些基础的因素都是需要我们所要注意的,不管你的技术在好在先进,最基础的条件没有考虑到位,什么都是白搭,所以,农作物是生长不仅仅是靠自身种子

《作物栽培学》水稻教案

河南科技大学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植物生产原理任课教师 第三章水稻部分计划学时8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了解水稻生产的意义及水稻的起源、分布与类型的必要性; 2、掌握水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3、了解和掌握水稻的栽培技术。 重点: 学习水稻的类型、水稻的生育特性、水稻育秧及稻田管理技术 难点: 水稻的生育特性 思考题: 1.河南省水稻生育特点? 2.如何提高水稻产量与品质?

水稻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一)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水稻是世界第二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小麦。我国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0%左右,而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的40%以上,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粮食作物之首。全国约有2/3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 (二)水稻生产重要的原因 1、水稻高产、稳产。 水稻可在田面保持水层的条件下生长,人们可以通过灌溉、排水及水层深浅来调节土壤温热状况、养分释放速度、田间小气候等,水层抑制病虫和杂草的发生。 2、稻米的品质好,是人们喜爱的粮食之一。 稻米的淀粉粒最小(3-10μm)、小麦30-45μm、玉米35μm,蛋白质虽少(7.3%),但是易被人吸收的Pr成份较多。 3、水稻副产品综合利用广。 米糠含有14%左右的Pr、15%左右的脂肪和20%的磷化合物等,是家畜的精饲料,也可提取糠油、脑磷素等。谷壳可用来制装饰板。稻草除可作家畜的粗饲料外,还可用于编成草苫。 ▲水稻的分布与生产概况 (一)世界分布 水稻在世界上的分布非常广泛,世界各大洲都有水稻生产,其中90%的水稻集中在亚洲,美洲次之。种植面积较大的国家依次是印度、中国、印尼,但是中国稻谷的总产量居世界第一。 (二)中国水稻生产概况和分布 1、生产概况 我国是稻谷生产大国。水稻总产量世界第一,我国部分省(市)水稻面积及产量(1993)

【免费下载】作物栽培学总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作物和作物生产 1.简述野生植物、栽培植物及作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根据作物的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可将作物分成几类?请举例说明。 3.哪些农作物起源于中国?哪些农作物在世界上分布较广? 4.谷类作物与禾谷类作物有何区别? 5.主要禾谷类作物包括哪几种? 6.主要豆类作物包括哪几种? 7.北方主要薯类作物包括哪几种? 8.我国主要纤维作物是哪几种? 9.我国主要油料作物是哪几种? 10.作物生产有哪些特点? 第二章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1.简述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2.简述作物生产目标及其与作物栽培学的关系。 第四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 1.简述作物生长和发育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简述作物栽培中种子的概念及其所包含的器官种类。 3.什么叫作物的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经济系数? 4.经济系数在作物生产中有何意义?各类作物的经济系数范围一般是多少?经济系数与作物产品器官的种类及其化学成分有何关系? 5.简述作物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 6.作物生育与温度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7.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的温度三基点有何变化? 8.积温在作物生产中的含义和意义各是什么? 9.作物的冷害和霜害有何区别? 10.何谓作物的需水临界期?各类作物的需水临界期一般都在什么阶段? 第五章作物的产量、品质和生产潜力 1.简述作物的产量潜力及增产途径。 2.简述提高作物品质和效益的途径。 作物栽培学各论(一) 第一章小麦 1.麦类作物一般包括那些作物? 2.简述我国小麦的种植区划。根据各区的生态特点应种植何种类型的专用小麦? 3.简述全国及河北省的小麦生产概况。

《作物栽培学》大豆栽培教案

第一节概述 一、大豆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1.大豆作为主食营养价值很高 每斤大豆产热量为2055千卡,同量的小米产热量为1810千卡,小麦面粉为1780千卡,稻米l745千卡。 大豆蛋白质含量几乎高于所有其他粮食作物,而且质量好。大豆蛋白质含有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种类全,特别是大豆蛋白质中含赖氨酸多,大豆蛋白属于“全价蛋白”,易被吸收。如以标志蛋白质营养价值高低的“生理价”表未,小米蛋白质的生理价是57,玉米蛋白质是60,而大豆蛋白质为65。若以40%玉米面、40%小米面和20%大豆粉混食,可使食物中氨基酸互相补充,从而使“生理价”提高到73。 大豆还含有丰富的钙、磷、铁等矿物盐,钙的含量比小麦高12倍,磷比小麦高2倍,铁比小麦高2.6倍。这些矿物盐是保证人们正常神经和筋肉活动、骨胳形成以及碳水化含物代谢所不可缺少的。 大豆除维生素C含量较少外,其他维生素含量非常丰富,维生素B族含量特别高,对防止脂肪肝和肝萎缩硬化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大豆所含碳永化合物与禾谷类不同,其淀粉含量很少,主耍含蔗糖、棉子糖、水苏糖和纤维素,因此大豆可作为宜食低淀粉食物的病人如糖尿病患者的良好食品。 大豆价值可与肉、鱼、蛋等食物相媲美,是能代替动物性食物的植物产品。大豆作为我国人民主副食对增进身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2.大豆是主要油料作物之一 大豆含油量虽然不及其他油料作物,但大豆种植面积大,总产量高,大豆油约占植物油总产量的1/6。大豆、花生、油菜、芝麻为我国四大油料作物。大豆总产量的1/4用于榨油,长期以来大豆油是我国东北以及华北地区的主要食油。 动物油、蛋黄、奶油含胆固醇较多。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胆固醇渗入到动脉血里凝集成微粒团;逐渐形成不透明的粥样症结即粥样硬化,进而发晨成血管硬化、心脏病、风湿病、高血压等一系列严重疾病。大豆油只含有脂醇而没有胆固醇,因此大豆可代替肉类,防止血管硬化。 3.大豆是良好的饲料 随着养猪、养鸡等畜牧业的发展,大豆作为饲料的用途将越来越重要。豆饼是营养价值很高的精饲料。豆饼含蛋白质42.7-45.3%,脂肪2.1-7.2%,碳水化含物22.4-29.0%,纤维素4.8-5.8%。豆饼蛋白质特别适宜作为猪和家禽的配合饲料。因为猪和家禽等单胃牲畜不能大量利用纤维素,豆饼蛋白质的可消化率一般较玉米、高粱、燕麦高26-28%,易被牲畜吸收利用。每公斤大豆饲料单位为1.4,玉米为l.l7,燕麦为1.01,小米为l.l9,豆饼为1.3。

《农作物生产技术》练习题

《农作物生产技术》练习题 项目一《农作物生产概论》 一、选择题(每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下列属于粮食作物的是()。 A.棉花、大豆 B.小麦、水稻 C.甘蔗、玉米 D.百合、苜蓿 2.下列作物属于三碳作物的是() A.棉花 B.玉米 C.高粱 D.甘蔗 3.烟草属于() A.长日照植物 B.短日照植物 C.中性植物 D.定日照植物 4.下列作物都属于经济作物的是() A.大豆、棉花、烟草、芝麻 B.黑麦、烟草、水花生、红花 C.橡胶、烟草、花生、棉花 D.三七、水葫芦、茶叶、向日葵 5.下列忌连作的农作物有() A.小麦 B.西瓜 C.水稻 D.棉花 6.实现间套作增产增效的关键问题是()。 A.确定适宜的农作物种类 B.确定农作物配置 C.密度 D.查清农作物生产的环境条件 7.小麦玉米套作,窄背晚套的热量指标为≥10℃积温在() A.2500~3000℃ B.3000~3600℃ C.3600~4100℃ D.4100℃以上 8.豆科植物种植的最热月平均温度不低于() A.5℃ B.10℃ C.15℃ D.18℃ 9.在同一地块上,一年内前茬作物单作收获后,播种下茬作物的种植方式属于() A.接茬复种 B.移栽复种 C.套作复种 D.再生复种 10.圆盘耙的作用深度一般在()cm。 A.3~5 B.5 C.8~10 D.25~30 11.在土壤的初级耕作中,不适合于干旱缺水地区的是()。 A.翻耕 B.深松耕 C.旋耕 D.耙地 12.决定一地能否复种及复种程度高低的首要条件是() A.热量 B.水分 C.地力与肥料 D.经济效益大小

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及注意事项

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及注意事项 摘要:我国得土地资源虽然丰富,但伴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扩张、土地污染 的恶化与人口总数的增大,人均耕地占有量严重不足。为解决众多人口的温饱问题,应不断改进农作物栽培技术,积极推广机械化农业生产模式,从而提高粮食 亩产量,确保农产品的市场供应,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作物;高质高产;栽培技术;注意事项 引言 我国是人口大国,对农作物的需求较大。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对生态环境 带来了不可磨灭的损害,土地荒废程度日益严重,导致农业生产率停滞不前,威 胁着我国粮食安全。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实现农作物的高产栽培是首先需要解决 的问题。 1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 1.1常见的高产栽培技术 在我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常见的高产栽培技术有2个:第一,合理套种技术。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经常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如光照环境和土壤环境等,因此在实施高产栽培技术时,应该充分利用土壤条件,为提升农作物产量奠 定基础。例如,玉米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一些氮元素,而大豆中氮元素的含量比较多,在实践中,可以结合玉米与大豆的生长特点,采取玉米-大豆套种技术,进而获得理想的种植效果。第二,立体化种植技术。耕地面积的逐渐减小使立体化种 植技术越来越受欢迎,其能够实现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例如,在果树下面种植比较低矮的农作物,不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还可以提高农作 物产量。另外,建造农业大棚也能够实现对土地的合理利用。 1.2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植物光合作用 生态环境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为了促进农作物的生长一 定要保持光照的充足,充分发挥植物的光合作用。通过套种、间种、立体种植等 手段有效提复种的指数,增加农作物的收获量。同时种植人员可以进一步延长农 作物的生育期,进一步补充农作物的光照,增强农作物密植的合理性,改变农作 物的株型,增加农作物光合作用的面积,对农作物合理施加各种肥料,提高农作 物光合作用的质量和效率。 1.3改良遗传因素 品种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农作物的最终产量和质量。在实施高产栽培时,要确 保品种的优良性,选择抗性好、稳产且能有效抵抗病虫害的品种。必要时可通过 采用基因重组的方式改变其遗传因素,对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具有现实意义。在 育种时,可选择多样化的育种方式搭配栽培管理方法,选择合适的发育期和成熟 期加以人工干预,实现优质、高产的目的。 1.4加强田间管理 在农作物高产栽培中,加强田间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在田间管理工作中,种植人员要对土壤进行适当的压实、疏松,定期补苗、定苗,合理的施肥和灌溉。当农作播种工作完成以后,要进一步提高田间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实现高产目标。 1.5提高栽培技术 为了提高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可以从土壤耕作、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入手。采取科学的土壤耕作技术能够改善土壤结构,保证土壤的孔隙适合农作物的 生长,重视对土壤中肥力的调整,做好土壤的疏松和杂草的清理工作,为提高产

作物栽培学总论(农学112)

作物栽培学总论 一、名词解释 1、作物: 2、作物栽培学: 3、生长: 4、发育: 5、生育期: 6、作物的生育时期: 7、作物的物候期: 8、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 9、生物产量: 10、经济产量: 11、经济系数(收获指数): 12、作物产量: 13、叶面积指数LAI: 14、源: 库: 15、作物营养临界期:。 16、温度临界期: 17、同伸关系,同伸器官: 18、生理需水: 19、生态需水: 20、生态适应性: 二、简答题 1、生长和发育的关系。 2、“S”形生长过程及其应用。 3、作物的生育期、生育时期和物候期的区别。 4、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及其调控。 5、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限制因子和调节措施。 6、作物的源、库、流理论及其应用。 7、提高作物产量潜力的途径有哪些? 8、作物的分类。

是非题: 1 作物的营养临界期就是作物吸收养分最多的时期。() 2 大多数双子叶作物的根系是须根系。() 3 长日照作物南种北引,生育期会延长,甚至不能正常开花结实。( ) 4 禾谷类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是:穗数、每穗实粒数、粒重。() 5 作物按产品用途和植物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分类,可将作物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和绿肥作物三大类。其中粮食作物分为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芋类作物三小类。() 6 农业生态系统受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双重支配。() 7 我国的种植业结构以经济作物为主,粮食作物为辅,饲料作物很少。() 8 作物影响土壤具有双重性,即一方面消耗土壤养分,另一方面破坏土壤结构。() 9 作物器官的源库划分标准不是绝对的。() 10 收获指数较高的作物产量必然高。()

农作物生产技术试卷及答案

农 作 物 生 产 技 术 二 年 级 期 终 统 考 试 卷 1.影响花生生长发育的因素有 、 、 、 、养分、黑暗与机械刺激。 2. 花生安全贮藏对 和 要求较高。 3.棉花吐絮期的主攻目标是 、 、 、 。 4.玉米倒伏的原因主要有 和 。 5.玉米蹲苗应掌握 、 、 的原则。 6.粮食作物包括 、 和 三个类别。 7我国北方主要的复种方式包括 和 。 8.小麦子粒成熟过程包括以下4个时期,即 、 和 。 9.小麦一天内的开花时间,一般有两个高峰,既上午的 , 下午的 。 10.水稻从 、 到 为拔节孕穗期。 11.水稻湿润育秧秧田管理中心是 和 。 12.水稻催芽过程可概括为 、 、 和 。 13.花生开花下针期主攻目标是 , , 。 14.棉花打顶的适宜时期应根据 和 确定。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花生清棵应使茎基部刚好露出土面。 ( ) 2.水稻抛秧要分三次进行。 ( ) 3.棉花定苗要求在1~2片真叶时进行。 ( ) 4.麦花套种通玉米以麦收前7~10天为宜。 ( ) 5.小麦冬灌时间应掌握在平均气温下降到3℃左右时浇完为好。 ( ) 6.间作是一种集约利用空间和时间的种植方式。 ( ) 三、单项选择题(把正确的答案填在后面括号内,每 小题2分,共12分)

1.玉米雌穗花丝的寿命一般为 天。 ( ) A.10 B.10~15 C.15 D.10~20 2.以下作物属耐短期连作的是 ( ) A.花生 B.棉花 C.水稻 D.薯类作物 3.小麦生长后期主要的虫害是 ( ) A.蚜虫 B.粘虫 C.吸浆虫 D.麦秆蝇 4.花生清棵应在 进行 ( ) A.出苗期 B.齐后 C.开花下针期 D.结荚期 5.水稻在 需肥较多,也是肥料利用率最高的时期。 ( ) A.秧苗期 B.返青分蘖期 C.拔节期 D.抽穗结实期 棉花蕾的脱落多集中在现蕾以后的 天内。 ( )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2分): 1.接茬复种: 2.一级分蘖: 3.水稻的基本营养生长性: 4.玉米的生育期: 5.衣分: 6.花生的一生: 五、简答题 (共24分) 1.土壤耕作有何机械作用?(5分) 2.小麦中期的管理技术有哪些内容?(4分)

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大全

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大全

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大全 一、老蔸种秋茄子有绝招 一、老蔸换新法。利用春茄老蔸培植复壮,使其重新焕发生机,开花结果。具体做法是,8月初,当春茄由盛转衰,叶蔬花少时,选择雨前或雨后土壤湿润时,先浇施一次粪水氮肥,三两天后将其枝叶全部剪去,只留主枝作为新叶的萌发母枝。大约一星期左右母枝便萌发新枝,长势迅速。在此基础上,梳去弱小枝和过密枝,并注意防虫治病,追肥抗旱,新枝便很快开花结果,挂果时间可达两个月。 二、育苗秋种法。选高抗病的品种,择地势高、不积水、蔬松的土壤,尤以没有种过茄科类蔬菜的丘陵地更好。播种时,下雨用薄膜盖,烈日用遮阳网。20多天便可移栽。移栽 时,在阴云或小雨天为佳。若是晴天,以傍晚为宜,并浇好定根水。注意整地时,尽量深沟高厢,能排能灌,并一次性施足底肥,成活后,管理与春茄相似,但应注意除虫病和抗旱。由于秋茄正逢高温季节,其生长速度一般快于春茄,开花结果时间也可延缓到秋末至冬初。 木耳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木耳菜(落葵)属喜温叶菜类。在北方只有春夏两季可以生产,冬季生产很困难。但若采用日光温室、电热线栽培方法,则可在冬季进行生产,并能取得较高的产量和效益。 一、品种选择推荐选用大叶木耳菜。该品种是一年生蔓生作物,生长势强,分枝多,营养价值很高;茎粗,绿色;叶片肥厚,深绿色,嫩叶柔软、光滑、肉质;叶柄浅绿色;耐高温、耐干旱、耐潮湿。 二、浸种浸种24~48小时,浸种方法为:用凉水浸泡30分钟,然后倒入热水,并不断地搅拌,使温度控制在55~60℃,保持这一温度30分钟。而后加入500倍的多菌灵或1000倍的高锰酸钾,浸泡后捞出即可播种。 三、播种1.播种准备需要整地、做畦、施基肥、铺电热加温线。冬茬木耳菜生产必须选择透气性好、疏松并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在日光温室内做畦,宽1米,南北向延长。每亩施腐熟农家肥2500千克,与土壤翻耙混合均匀、整平。把平整好的畦面挖出5厘米厚的床土,再平整畦面,铺设电热加温线。选择功率为800瓦的电热线100米长,可铺3个5平方米的畦。铺设线距为8~10厘米,电热线过埂时要埋在畦埂下,布线要均匀,不得重叠或交叉,更不能打结。接头处不得埋在地下,应放置在显著的部位,便于安装与修理。人员进入通电加温区操作,必须切断电源。电热线铺好后再将挖出的床土均匀地盖在电热线上。 2.播种时间可根据当地情况安排。 3.播种方法在播种前1天给电热加温线通电,播种当天在下铺电热加温线的床土上浇透底水,每5平方米的畦播种出芽率90%的种子300克。 为防止木耳菜菌核病和蛇眼病的发生,要用药剂盖种。选用五氯硝基苯和代森锌,每5平方米畦用以上药剂25克与7.5千克。将与干细土混合均匀的1/3的

02-作物栽培学各论-玉米-山西农业大学-教案

第二章玉米栽培 第一节概述 一、玉米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 1.适应性广,产量潜力大。从赤道到北纬约50o、南纬约42o,从平原至海拔3800m高原均有种植.C4植物,增产潜力大,世界高产记录:春玉米23222kg/hm2(Warsow,1985),夏玉米为16444kg /hm2(李登海,1989),居禾谷类之首。 2.发展畜牧业的优良饲料。子粒和秸秆都是畜牧业发展的支柱饲料。 3.营养丰富。以玉米为原料可加工100多种美味主、副食品。 4.重要的工业原料。以玉米子粒及其副产品为原料加工的工业产品达2000多种。 5.综合利用价值高。玉米穗轴、苞叶等都能综利用合。 二、玉米的分类 (一)子粒特征分类 1.硬粒型 亦称硬粒种或燧石种.果穗多为圆锥形,子粒坚硬饱满,平滑,有光泽。子粒顶部和四周胚乳均为角质淀粉,仅中部有少量粉质淀粉。角质胚乳环生于外层,故子粒外表透明,多为黄色。品质较好,适应性强,成熟较早,产量低较稳定。 2.马齿型 亦称马牙种.果穗多呈圆柱形,子粒扁平呈方形或长方形。角质胚乳分布于子粒两侧,中央和顶部为粉质胚乳,成熟时顶部失水干燥较快,故子粒顶部凹陷如马齿状。多为黄白两色,不透明,品质较差。植株高大,需肥水较多,产量较高。 3.半马齿型 亦称中间型.子粒顶端凹陷不明显或呈乳白色的圆顶,角质胚乳较多,种皮较厚,边缘较圆.植株、果穗的大小、形态和子粒胚乳的特性都介于硬粒型与马齿型之间,子粒的颜色、形状和大小具有多样性,产量一般较高,品质比马齿型好,是各地生产上普遍栽培的一种类型。 4.糯质型 亦称蜡质型.胚乳全部为角质淀粉组成,子粒不透明,坚硬平滑,暗淡无光泽如蜡状,水解后易形成胶粘状的糊精。蜡质型玉米的胚乳,遇碘呈褐红色反应。此种最早发现于我国,主要作为鲜食或食品玉米。 5.爆裂型 亦称爆裂种。果穗较小,穗轴较细,子粒小而坚硬,粒形圆或子粒顶端突出,胚乳几乎全为角质淀粉。子实加热时,由于淀粉粒内的水分遇到高温,形成蒸汽而爆裂,子粒胀开如花。爆裂后的子粒的膨胀系数达25—45倍。按子实形状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米粒形,子粒小如稻米状,顶端带尖;一类为珍珠形,子粒顶部呈圆顶形如珍珠. 6.粉质型 又名软质种.果穗和子粒外形与硬粒种相似,但子粒无光泽.子粒胚乳完全由粉质淀粉组成,或仅在外层有一薄层角质淀粉。子粒乳白色,内部松软,容重很低,容易磨粉,是制造淀粉和酿造的优质原料。 7.甜质型 亦称甜质种(甜玉米).乳熟期子粒含糖量为10%一18%,高达25%,比普通玉米高2~4倍。多鲜食、做蔬菜或制罐头。成熟时子粒的淀粉含量只有20%左右,脱水后表现凹陷,使种子皱缩,坚硬呈半透明状。胚乳多为角质,胚大.

农作物栽培技术中的关键要素

农作物栽培技术中的关键要素 【摘要】重视加强农作物栽培技术与高产途径研究对增加国民经济产值、提升我国农业大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等都十分重要和必要。本文播种时期、栽培密度、田间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农作物高产的途径,旨在促进农业生产与可持续发展,达到高产的目的。 【关键词】农作物栽培;适期播种;合理密植;田间管理 1.适期播种 1.1 适期播种的意义 适期播种是保证苗全、苗齐、苗壮的重要环节。每一种作物都有它最适宜的播种期,只有在适期内播种,才能保证它在适宜温度、水分和养分条件下按时出苗,出苗后生长良好,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和减少不利气候条件影响的能力强,达到高产、稳产。播种过早,往往因气候低而延迟出苗、出苗不齐,易被告病菌侵害,甚至烂子。播种过晚,缩短生育期,加快发育,产量不高;或者延迟生育在后期遇到低温不能安全开花结实,导致产量和品质降低,甚至颗粒无收。此外,有的地区还会影响后作的适时播栽。因此,不违农时,不失时机地掌握播种期,就可以一次播种保全苗,为作物丰

收奠定基础。 1.2 农作物播种期 1.2.1 春季播种 春播作物又分为早春播种和晚春播种2种。北方的春小麦、向日葵、油菜、甜菜等作物,南方的马铃薯、春荞麦、春油菜等作物,它们种子发芽最低温度要求为2℃~5℃,幼苗也较耐低温。因此,只要早春气温开始回升,或土壤解冻到播种深度时即可播种。它们在生产上多属夏季收获作物,也称早春作物。有些作物,如春玉米、春大豆、花生、早稻、棉花等,它们的种子发芽最低温度要求为8℃~10℃,幼苗也不耐低温,需要气温稳定上升到8℃~10℃以上才能播种,称为晚春作物。 1.2.2 夏季播种 夏季作物有晚稻、夏玉米、夏甘薯、夏大豆、芝麻等。夏季播种,温度已不是限制因素,决定播种时间主要依据是保证夏季作物的在早霜前成熟,又要给秋冬季播种作物的整地以足够的时间。因此,应尽量争取早播。 1.2.3 秋冬播种 北方秋季播种作物,主要是冬小麦和冬绿肥等。确定它们的播种适期决定于越冬前能否发育健壮的幼苗和根系。过早播种,植株生长高大,不能安全过冬;播种过晚,幼苗小,养分积累少,也不利于越冬。南方的秋播比较复杂,早秋播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简介

1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简介 专业代码 510101 专业名称 作物生产技术 基本修业年限 三年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作物生产、作物病虫害防治、作物育种、农资经营管理等基本知识,具备作物生产、种子生产和农资经营能力,从事作物生产、种子生产、作物育种,以及农业生产资料的技术服务、质量检验、储藏运输、技术推广、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就业面向 主要面向大中型农业生产企业和家庭农场,在农作物生产岗位群和农资生产检验以及农业技术推广岗位群,从事作物生产、种子生产、作物育种以及农业生产资料的技术服务、质量检验、储藏运输、技术推广、经营管理等工作。 主要职业能力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熟练掌握不同作物种子生产技术规程,能够设计种子生产程序并指导种子生产; 3.熟练掌握农作物生产计划制订要求并指导农民进行高产、高效、优质栽培; 4.熟练掌握作物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能够进行新品种选育和指导繁种; 5.掌握常见作物病虫害的症状,能够正确选择农药,采取科学方法进行防治,确保食品安全; 6.掌握田间试验设计要点和调查分析的科学方法; 7.掌握作物种子检验的主要指标并能够独立进行检验操作; 8.了解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管理的一般规律,能够根据不同企业类型进行管理;

9.了解农资市场的基本状况,能够根据不同农资商品特点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核心课程与实习实训 1.核心课程 植物生产环境、作物生产技术、作物遗传育种、作物病虫害防治、高新农业生产技术、农作物种子生产技术、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农资市场营销等。 2.实习实训 在校内进行农作物生产、病虫害防治、种子生产、作物遗传育种等实训。 在大中型农业生产企业和农业科研院所进行农作物生产及育种、施肥、种子营销和病虫害防治等项目实习。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农艺工种子检验员 衔接中职专业举例 现代农艺技术 接续本科专业举例 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 2

农作物栽培技术手册

目录 玉米生产技术规程 一、种子和种子处理 (4) 二、选茬、耕整地 (4) 三、施肥 (5) 四、播种 (5) 五、田间管理 (5) 六、收获 (5) 玉米机械化行间覆膜生产技术技术规程 一、选地整地........................................... ........................................... (6) 二、品种选择........................................... . (6) 三、地膜选用........................................... (6) 四、播期:........................................... ............................................. . (6) 五、施肥........................................... ............................................ ..... (6) 六、化学除草........................................... (6) 七、田间管理.......................................................................... .. (6) 水稻生产技术规程 一、寒地水稻农时标准 (7) 二、寒地水稻生产用种标准 (8) 三、寒地水稻旱育壮苗标准 (8) (一)旱育壮苗量化标准............................................................................ (8) (二)水稻旱育壮苗外部形态五项标准 (8) 四、寒地水稻培育旱育种壮苗技术标准 (9) (一)寒地旱育水稻育秧田标准 (9) (二)寒地水稻种子处理技术 (9) (三)寒地水稻置床处理技术标准 (11) (四)寒地水稻播种技术标准 (12) (五)寒地水稻秧田管理技术标准 (12)

《观赏植物栽培学》教学大纲汇总

《观赏植物栽培学》课程实施性教学大纲 (适用于三年制高职应用生物技术专业) 一、课程的任务 《观赏植物栽培学》是根据我国花卉业迅速发展而专业人才缺乏的实际,为生物类专业学生开设的必修课。它是以现代生物学、生理学理论为基础,重点研究花卉的分类、生物学特性、繁殖方法、栽培管理及其应用的一门专业课。观赏植物栽培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识别花卉的主要种类;掌握其生物学特性及其生长发育相关的基本理论;掌握常见花卉的繁殖方法、栽培管理技术,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时间分配表 (一)理论教学

(二)教学实习 花卉教学实习1周。包括花卉分类、花卉育苗、设施栽培管理及花卉栽培基本技能训练。 三、课程内容 课题一花卉的分类 教学目的 学习花卉的分类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在识别和掌握花卉特征、特性基础上,科学地应用花卉布置园林绿地和美化环境。 教学内容 花卉的植物性状特征分类法;植物生态习性分类法;自然分类、经济用途、观赏部位、园林用途分类。 实践教学 花卉的分类。 教学建议 运用花株、球根等实物,边观察边讲解分类,达到深入地掌握分类知识的目的。 课题二花卉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花卉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了解各类花卉的生育特点,掌握各种花卉的花芽分化时期和规律,为花卉栽培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教学内容 花卉的个体发育:花卉的生命周期,花卉生长年周期,光周期学说,激素平衡学说,阶段发育理论。 花卉分化与环境:花卉分化的诱导因素,花芽分化的类型。 花卉与环境:花朵开放条件,开花的时间节奏

教学建议 1、本章内容是掌握花卉生长、开花习性和栽培技术的基础理论,重点必须阐述清楚。结合实际讲清花卉栽培季节性、地区性的特点。 2、使学生明确只有满足花卉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才能使花株正常地生长发育。启迪学生若能控制环境条件,则能促进或抑制花卉的生长、开花。 课题三花卉栽培设施 教学目的 了解花卉的地栽、盆栽和温室栽培,需要相应的条件和设备,由于花卉有着多种生态型,因此,所需设备也不尽相同。 教学内容 花卉的栽培方式:地栽、盆栽、温室栽培; 栽培设施:温室、塑料大棚、荫棚、灌溉设施、加温设施 花卉栽培设施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实践教学 温室的观测(选开)。 课题四花卉的繁殖 教学目的 了解花卉的繁殖方法,掌握花卉繁殖技术和生产技能,为从事花卉生产经营,品种及种质资源保留,进行选种、育种等活动服务。 教学内容 有性繁殖:种子采收、种子的寿命与贮藏、播种时期及方法。 无性繁殖:分株、吸芽、珠芽及零余子、走茎、根茎、球茎、鳞茎、块茎、块根、葡萄茎繁殖。 扦插繁殖:扦插的方法与时期、扦插生根的环境条件、促进插穗生根的方法。

农作物栽培(粮食作物-蔬菜)40-132

农作物栽培(粮食作物-蔬菜)40-132

农作物栽培 一、判断题(共40题) 1、蔬菜多为喜肥、耐肥作物,因此肥料施用越多,效果越好。(×) 2、水稻秧田播种量根据本田用种量和插秧面积确定。(×)根据播种季节和秧龄长短来确定。 3、水稻只能种在水田,不能采用覆膜栽培技术。(×) 4、花生有根瘤菌,生产上可以不施用氮肥。(×) 5、花生一般以大部分荚果的内壁或内果皮颜色变褐至黑色时开始收获。(√) 6、玉米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种植密度要比露地种植小。(×) 7、玉米发生“空杆”的原因主要是缺肥。(×) 8、大白菜追肥的原则是“前轻后重”。(√) 9、蘸秧根适用于甘薯,不适用于水稻。(×)适用于水稻,解决水稻缺锌 10、“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在我国各冬小麦区都适用。(×) 11、春小麦都是春性小麦。(×) 12、小麦节水高产栽培的核心技术是减少灌溉次数。(×) 13、“双低”油菜品种是指芥酸含量低,硫苷含量低的品种。(√) 14、油菜的种植方式有育苗移栽和大田直播两种。(√) 15、甘薯是耐瘠薄的作物,生产上可以少施肥或不施肥。(×) 16、甘薯吸肥力强,需要的养分以钾最多,氮次之,磷又次之。(√) 17、糜子、谷子、高粱、甘薯、绿豆等都属于抗旱作物。(√) 18、马铃薯的小整薯播种技术可以有效防止马铃薯退化。(×) 19、马铃薯退化原因是病毒感染。(√) 20、杂交棉的种植密度要比普通棉略高。(×)稀植

21、氮素可以增加棉花的蕾、铃数,减少脱落,促进棉铃发育,增加铃重,提高皮棉产量。因此越多越好。(×) 22、有机肥的缺点是直接施入池塘,消耗大量池塘溶氧,造成较严重污染。(√) 23、增施氮肥能使柑橘风味浓甜,果汁量增加。(√) 24、中量元素肥料是指钙、镁、硫、(硅)元素肥料。(√) 25、作物施肥原则是“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 26、农药主要通过叶面喷雾的方式施用,不会在土壤中残留。(×) 27、生菜水分一定要足,整个生长期要求有均匀而充足的水分。(√) 28、生菜喜冷凉气候,比较耐寒,不耐高温。(√) 29、茄子是需肥多又耐肥的蔬菜作物,但对钙、镁的需求较少。(×) 30、番茄和菠菜是喜硝态氮蔬菜作物。(√) 31、黄瓜根系喜欢碱性条件。(×)中性偏酸 32、黄瓜是需肥且耐肥的作物。(×)根系耐肥力弱 34、种植苹果要选用鲜食与加工兼用的品种。(√) 35、翻松土压实是将池塘底部和坡面的土层挖松耙碎后进行压实的一种方法。(√) 36、黄豆泡至两豆瓣间缝隙胀满时出浆率最高。(√) 37、长期连作不会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负面影响。(×) 38、加强光照会抑制根瘤菌固氮。(×) 39、钾对烟叶品质的影响比产量的影响大。(√) 40、黄花菜只能采用种子育苗移栽的方法种植。(×)分株繁殖 二、选择题(单选,共132题) 1、水稻的秧龄是指()。( B ) A. 叶龄 B. 播种到移栽的天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