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财政学复习资料

财政学复习资料

财政学复习资料
财政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一、名词概念

1.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主体是国家或政府,因而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

2.财政的基本特征:①公共性与阶级性。②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③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3.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私人物品: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私人物品。

4.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5.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两个特征。

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消费者购买私人物品后,他人就不能享用了)。

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6.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征。

非排他性是指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7.公共需要的特征:①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是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②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③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但不是等价交换原则)。④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

8.市场:是一种结构精巧且具有效率的商品交易机制。

9.市场失灵:市场的资源配置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统称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的表现:①垄断。②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③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④收入分配不公。⑤经济波动。

外部效应: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10.政府干预手段:①立法和行政手段。②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③财政手段。

11.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①政府决策失误。②寻租行为。③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④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12.财政职能: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1)资源配置职能:

含义: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①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③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④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⑤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

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公平分配。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①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②规范工资制度。③加强税收调节。④通过转移性支出。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目的: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平衡。

宏观调控一般是直接调总需求来影响总供给。

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①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表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②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③通过对需求结构的调节。④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社会的公共需要。

二、复习与思考

1.学习财政学为什么要从政府与市场关系说起?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二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体系。而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所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学习财政学和研究财政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不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难以说明为什么有市场配置,还要有政府配置,政府配置有什么特殊作用,政府配置规模多大为宜,政府采取什么方式配置资源等等。

我国当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我国是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先要正确认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2.什么事市场失灵?

市场的资源配置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

3.试述政府干预手段,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干预失效?

政府干预手段:①立法和行政手段。②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③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①政府决策失误。②寻租行为。③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④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4.试述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

目标:优化资源配置。

机制和手段:①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③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④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⑤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5.试述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

目标:实现公平分配。

机制和手段:①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②规范工资制度。

③加强税收调节。④通过转移性支出。

6.试述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含义及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含义: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

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①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表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②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

用。③通过对需求结构的调节。④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社会的公共需要。

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一、名词概念

1.财政支出分类的意义:①优化财政结构。②控制财政规模。③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

2.财政支出经济分类: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和净贷款。

3.按财政支出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

(1)购买性支出:

①含义: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它所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②购买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政府直接以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者身份出现在市场上,因而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对分配也有影响,但是是间接的。③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

④购买性支出的预算约束是硬的。

(2)转移性支出:

①含义: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它所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②转移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过程使政府所有的资金转移到领受者手中,是资金使用权的转移,微观经济主体获得这笔资金以后,究竟是否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以及购买哪些商品和服务,已经脱离了政府的控制,因此,此类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而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

③安排转移性支出时,政府并没有十分明确和一以贯之的原则可以遵循,而且,财政支出的效益也极难换算。

④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软的。

总结: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职能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4.衡量财政活动规模可以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绝对数指标来表示,但通常以两对数指标来表示,即财政收入占GDP(或GNP)的比重和财政支出占GDP(或GNP)的比重。后者比前者更能反映实际情况。

5.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提高。

皮科克和威斯曼的替代─规模效应理论:每一次较大的经济和社会动荡,都会导致财政支出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6.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分析:

①经济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

②政治因素。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三是政府干预政策。

③社会性因素。如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

7.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基本依据和基本方针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二、复习与思考

1.试述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及其原因分析。

课本P63-65.

2.试述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

①经济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

②政治因素。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三是政府干预政策。

③社会性因素。如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

第七章财政收入规模与构成分析

一、名词概念

1.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

2.按财政收入的管理方式分类:

(1)预算内收入:

①含义:仅涵盖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中的一般预算收费。

②特征:纳入国家预算统计、按国家预算立法程序管理、由政府统筹安排使用。(2)预算外收入:

①含义: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和非税收入中的政府性基金收入都属于预算外收入。

②特征:在收入性质上明确定义为财政性基金,但不纳入国家预算统计、管理和统筹使用,而是另外编制基金预算,专款专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3.狭义财政收入:一般仅包括税收和一般预算非税收入的预算内收入。

4.广义财政收入:是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定义的财政收入,即所谓全口径的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全部非税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等。

5.影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主要经济因素:①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②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③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6.政府性基金收入:是国家通过向社会征收以及出让土地、发行彩票等方式取得收入,并专项用于支持特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收入。

7.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以土地所有者身份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所取得的收入。

二、复习与思考

1.试分析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的趋势。

我国财政收入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而增长,从总体上说,增长形势是良好的,每年都在增长。就财政收入本身而言,各年的增速虽然是波折的,但增长速度并不慢。然而,相对于GDP的增长而言,则有两个阶段:1995年以前表现为不断

下降趋势;从1996年开始回升并从1998年表现为快速回升的趋势。

2.试分析和评估我国当前财政收入的规模水平。(P135-136)

3.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起决定作用?

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就多,一般而言,该国的财政收入总额较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就较高。虽然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还受其它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就是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表现为基础性制约。从世界各国的现实状况考察,发达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大多高于发展中国家,而中等收入国家财政收入规模又大多高于低收入国家。证明了财政原理:经济决定财政,没有经济不发达而财源可以丰裕的。

生产技术也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技术进步往往以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质量提高为结果,技术进步速度较快,GDP增长速度也较快,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有了充分的财源;二是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耗比例降低,经济效益提高,产品附加值所占的比例扩大。由于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产品附加值,所以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

4.如何评价“土地财政”问题?

土地财政是指政府出卖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属于预算外的收入,即第二财政。在我国大陆,土地是国有的,往往要凭借公权力或专政机关强行拆迁,低价收购他人土地的使用权,并不是公平的交易,并从中牟取暴利。总的来说,土地财政有利有弊。

利:土地财政大大增加了地方政府的收入,汇集了大量的资金,对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重要作用,同时带动了周边农村的经济转型与发展。

弊:恶化了国民收入分配,抑制了民间投资;影响了产业结构调整,加剧了产能过剩的问题;资源、资金的浪费,搞形象工程。

第八章税收原理

一、名词概念

1.所谓赋税,就是国家不付任何报酬而向居民取得东西。

马克思主义关于税收的定义:①税收是与国家的存在直接联系的,是政府机器赖以存在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基础,也就是政府保证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基础;

②税收是一个分配范畴,是国家参与并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手段,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③国家在征税过程中形成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即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2.税收的“三性”:

⑴强制性:指的是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利,通常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

⑵无偿性:指的是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⑶固定性:指的是征税前就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

3.税收术语

⑴纳税人: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⑵课税对象: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

⑶课税标准:指的是国家征税时的实际依据,或称课税依据。

⑷比例税率:是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统一按一个比例征税。

⑸累进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低。

⑹起征点: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收入未达起征点的低收入者不纳税,收入超过起征点的高收入者按全部课税对象纳税。

⑺免征额:指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全部纳税人不论收入高低,同等享受免税额待遇。

⑻课税基础:指建立某种税或一种税制的经济基础或依据。

⑼商品课税:包括所有以商品为课税对象的税种,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等。

⑽所得课税:指以纳税人的净所得(纯收入或纯收益)为课税对象的税种,一般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

⑾财产课税:指以各类动产和不动产为课税对象的税收,有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税等。

⑿直接税: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包括所得课税和财产课税。

⒀间接税: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商品课税。

⒁从量税:按课税对象的数量、重量、容量或体积计算。

⒂从价税:按课税对象的价格计算。

⒃价内税:凡税金构成价格组成部分的。

⒄价外税:凡税金作为价格之外附加的。

4.税负转嫁方式:

⑴税负前转:指纳税人通过抬高销售价格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

⑵税负后转:指在纳税人无法实现前转时,通过压低进货价格以转嫁税负的关系。

⑶税负混转:指一种商品的税负通过提高销价转移一部分,又通过压低进价转移一部分。

5.公平类税收原则:①受益原则;②能力原则。

6.效率类税收原则:①促进经济发展原则;②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

二、复习与思考

1.简述税收的“三性”。

①强制性;②无偿性;③固定性。

2.简述税收的分类。

①所得课税、商品课税和财产课税;②直接税与间接税;③从量税与从价税;

④价内税与价外税;⑤中央税与地方税。

第十章税收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一、名词概念

1.税收制度:一种理解认为,税收制度是国家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另一种理解认为,税收制度是国家按一定政策原则组成的税收体系,其核心是主体税种的选择和各税种的搭配问题。(前一种认识的侧重点是税收的工作规

范和管理章程;后一种认识则以税收活动的经济意义为中心。)

2.税收制度的组成:一是单一税制;二是复合税制。

3.发展中国家:实行间接税——包括营业税、产品税、消费税、增值税等。特点是有交易就课征,有效率,但不公平。

4.发达国家:实行直接税——所得税和财产税。特点是公平。

5.税制改革的“三大理论”:①公平课税论;②最适课税论;③财政交换论。

6.税制改革的实践和趋势:

⑴所得税:降低税率、拓宽税基、减少税率档次。

⑵一般消费税:普遍开征增值税、提高标准税率、制定标准化的增值税。

⑶开征“绿色税收”,重视税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

7.绿色税收:是指以环境保护为目的而征收的各种税和采取的各项税收措施。

8.农村税费改革:

㈠农村税费改革的目标和内容:

⑴目标:①确保农民负担得到明显减轻而且不再反弹;②确保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③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受影响。

⑵内容:

“三个取消”:①取消乡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集资;②取消屠宰税;③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

“两个调整”:调整农(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政策。

“一项改革”: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

㈡全国性范围取消农业税。

历史意义:①取消农业税是我国税收制度变革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②体现城乡居民公平负担、统一纳税原则;③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消除城乡差别。

㈢以黄宗羲定律为戒,防止反弹,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维护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黄宗羲定律:每次农村税费改革,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由于种种原因,反而会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走向了原先改革目的的反面。

二、复习与思考

1.简述我国1994年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⑴指导思想: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系,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税收体系。

⑵基本原则:①加强税收的宏观调控功能;②体现公平税负,促进公平竞争;③发挥税收对个人收入和地区发展的调节作用,使个人收入分配保持合理差距,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④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有利于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⑤简化、规范税制;⑥保持原有的税负总水平;⑦严格控制优惠减免,规定除税法、税收条例所列的减税免税项目外,在执行中不准随意减税免税。

⑶主要内容:①推行规范化的增值税为核心,相应设置消费税、营业税,建立新的流转课税体系,对外资企业停止征收原工商统一税,统一实行新的流转税制。

②对内资企业实行统一的企业所得税,取消原来分别设置的国营企业所得税、国营企业调节税、集体企业所得税和私营企业所得税。同时,国有企业不再执行企业承包上缴所得税的包干制。③统一个人所得税,取消原个人收入调节税和城乡

个体工商户所得税,对个人收入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统一实行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④调整、撤并和开征其他一些税种。

2.简述我国取消农业税的历史背景及其重大历史意义。

⑴历史背景:农村税费改革的过程中,已经根据“减轻、规范、稳定”的原则对农(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进行了调整,同时也明确在五年内将逐步取消农业税。

⑵历史意义:①取消农业税是我国税收制度变革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②体现城乡居民公平负担、统一纳税原则;③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消除城乡差别。

第十一章我国现行税制

一、名词概念

1.商品课税的特征和功能:

⑴特征:①课征普遍;②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③实行比例税率(不能实行累进税率);④计征简便。

⑵优点:税源充裕,课征方便,并可以抑制消费,增加储蓄和投资,有利于经济发展。

缺点:在国内会干扰市场运行并形成分配不公,在国际会阻碍资金、劳动力和商品的自由竞争和流动。

2.增值税

⑴特点:①在就一种商品多次课征中避免重复征税(最大的特点)。②可以使各关联企业在纳税上互相监督,减少乃至杜绝偷税漏税。③企业的兼并和拆分都不影响增值税税额,可以保证收入的稳定。④更能鼓励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⑵增值税的类型:①生产型增值税;②收入型增值税;③消费型增值税。

⑶增值税的计征方法:①将纳税单位纳税期内新创造的价值(如工资、利润、利息)逐项想加作为增值额,然后按适用税率求出增值税额,称为“加法”。②从企业单位纳税期内的销售收入额减去法定扣除额(如原材料。燃料、动力、零配件)后的余额,作为增值额,称为“减法”。③不直接计算增值额,而是从按销售收入额计算的税额中,扣除法定外购商品的已纳税金,以其余额作为增值税应纳税额,称为“扣税法”。

Ps:增值额是指纳税人的商品销售收入或劳务收入扣除外购商品额后的余额。

⑷增值税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税种。

⑸计算公式:如100元的商品价格中大体包含税款14.5元。计算如下:

100÷(1﹢17%)=85.5 85.5×17%=14.5

3.消费税

⑴在对商品普遍征税增值税的基础上,选择少数消费品再征收一道消费税,主要是为了调节消费结构,引导消费方向,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⑵征收消费税的品目有11个:烟、酒、化妆品、高档护肤护发品、贵重首饰、汽油、柴油、汽车轮胎、摩托车、小汽车、烟花爆竹。

⑶消费税采取从价定率和从量定额两种征收方法。

4.营业税

⑴特点:计算征收较为简便。

⑵营业税的9个征收项目:①交通运输业;②建筑业;③邮电通信业;④文化体育业;⑤金融保险业;⑥服务业;⑦转让无形资产;⑧销售不动产;⑨娱乐业。

⑶营业税应纳税额的一般计算公式:

应纳税额=营业额(销售额)×税率

5.所得课税的特征和功能(实行累进税率)

⑴特征和优点:①税负相对公平;②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不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③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权益;④课税有弹性。

⑵我国所得税自身的特点:一是我国一向以商品课税为主,所得课税还刚刚起步。二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所得课税是以个人所得税为主,而我国当前仍是以企业所得税为主。

⑶所得课税的功能:①是一种有效的再分配手段;②是政府稳定经济的重要工具。

⑷所得课税主要有: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

6.企业所得税(实行比例)。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

7.土地增值税:征税对象是转让国有土地所有权、地上建筑物及其附着物所取得的收入,减除相关的成本、费用及税金后的余额,即转让房地产的增值额。

8.资源税

⑴含义:课税对象是开采或生产应税产品的收益,开采或生产应税产品的单位和个人为资源税的纳税人。

⑵作用: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调节资源极差收入。

9.财产税:是对纳税人拥有或支配的应税财产就其数量或价值额征收的一类税收的总称。

二、复习与思考

1.试述商品课税的一般特征和功能。

⑴特征:①课征普遍;②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③实行比例税率(不能实行累进税率);④计征简便。

⑵优点:税源充裕,课征方便,并可以抑制消费,增加储蓄和投资,有利于经济发展。

缺点:在国内会干扰市场运行并形成分配不公,在国际会阻碍资金、劳动力和商品的自由竞争和流动。

2.试分析我国增值税为什么要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

1994年工商税制改革时实行生产型增值税,是因为当时仍处于通货膨胀时期,生产型增值税有利于防止盲目投资,控制通货膨胀。但从长远来看,我国增值税改革的方向是由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从而有利于企业扩大投资,进行技术更新改造,促进基础产业和高新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3.试述所得课税的一般特征和功能。

⑴特征和优点:①税负相对公平;②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不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③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权益;④课税有弹性。

⑵所得课税的功能:①是一种有效的再分配手段;②是政府稳定经济的重要工具。

第十二章国债和国债市场

一、名词概念

1.国债:是整个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

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贷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2.国债的种类

⑴以国家举债的形式为标准,国债可分为国家借贷和发行债券。

⑵以筹措和发行的地域为标准,国债可分为内债和外债。

⑶以债券的流动性为标准,国债可分为可转让国债和不可转让国债。一般来说,自由转让是国债的基本属性。

⑷以发行的凭证为标准,国债可分为凭证式国债和记账式国债。

3.国债的结构

⑴含义:是指一个国家各种性质债务的互相搭配,以及债务收入来源和发行期限的有机结合。

⑵种类:①应债主体结构;②国债持有者结构或应债资金来源结构;③国债期限结构。

4.国债负担可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①认购人负担;②政府负担,即债务人负

担;③纳税人负担;④代际负担。

5.国债发行方式:①直接发行方式;②“随买”方式,或称“连续发行方式”;

③承购包销方式;④公募招标方式。

6.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含义:政府支出是通过发行国债融资还是通过税收融资没

有任何区别,即债务和税收等价。

7.国债的政策功能:①弥补财政赤字。②筹集建设资金。③调节经济。

8.国债负担率:是指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

9.国债依存度:是说明财政支出中有多大比例是依靠国债来支付的。

10.国债市场:

⑴含义:在证券市场中进行的国债交易即为国债市场。

⑵功能:①国债作为财政政策工具,国债市场具有顺利实现国债发行和偿

还的功能。②国债作为金融政策工具,国债市场具有调节社会资金的运

行和提高社会资金效率的功能。

第十三章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

一、名词概念

1.国家预算的含义及其类别

⑴含义: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

⑵类别:①以预算形式的差别为依据,国家预算可分为单式预算和复试预算。②以预算分项支出安排方式的差别为依据,国家预算可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2. ⑴单式预算:是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统一的一个计划表格来反映。

⑵复式预算: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

⑶增量预算:指计划财政年度的预算分项支出数是以上年度各该项支出数作为基数,考虑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确定的。

⑷零基预算:是指计划财政年度预算分项支出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和对当年各部门新增任务的审核为依据,不考虑以前财政年度各项支出的基数。(零基预算的明显优点是有利于优化支出结构,提高预算效率,控制预算规模)

3.国家预算原则

⑴含义:是指国家选择预算形式和体系以及编制国家预算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方针。

⑵原则:①公开性;②可靠性;③完整性;④统一性;⑤年度性。

4.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建设:①推进依法理财,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②编制部门预算。③政府采购制度。④国库集中收付制度。⑤“收支两条线”管理第十四章预算管理体制

一、名词概念

1.预算管理体制内容及其类型

⑴含义:是处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以及地方财政各级之间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

⑵内容:①确定预算管理主体和级次。②预算收支的划分原则和方法。③预算管理权限和责任的划分。④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

⑶类型:一是新中国成立初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实行统收统支体制;

二是1953-1978年20多年时间内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

三是改革开放后,于1980年开始改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简称财政包干体制;

四是现行的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

2.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简介

⑴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取的一种预算体制,在西方财政学中称为财政联邦主义。财政联邦主义不是专指联邦制国家的财政体制,而是有关多级财政体制的概念。

⑵特征:规范化和法制化,长期相对稳定,地方预算构成名副其实的一级预算主体。

⑶分级分税预算体制管理体制的要点:①一级财政,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②在明确市场经济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即事权)范围,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职责(即财权)范围。③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④预算调节制度,即转移支付制度。⑤各国的分级预算体制是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长期形成的,就体制整天而言是相对稳定的,只是集权与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方法可以经常进行调整。

⑷收支划分的基本理论依据:①社会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的层次性;②集权与分权关系;③中央与地方之间收支划分的案例。

3.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①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促进国家财政收入合理增长,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②合理调节地区之间的财力分配。

③坚持“统一政策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④坚持整天设计与逐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二、复习与思考

1、简述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要点。

①一级财政,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②在明确市场经济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即事权)范围,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职责(即财权)范围。③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④预算调节制度,即转移支付制度。⑤各国的分级预算体制是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长期形成的,就体制整天而言是相对稳定的,只是集权与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方法可以经常进行调整。

2、简述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功能。

第一,弥补纵向财政缺口;第二,弥补横向财政缺口;第三,弥补地区性公共物品辖区间的外部效应;第四,支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3、何谓粘蝇纸效应?

是指上级政府通过转移支付拨款可以“黏住”接受拨款的一级政府,不会将拨款用于增加个人收入,而是用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4、简述分税制改革的基本内容。

①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②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③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④原体制的处理。

福师公共财政学在线作业一满分答案

福师公共财政学在线作 业一满分答案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LINDA on December 15, 2012.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V 1. 政策过程的首要阶段是( )。 A. 政策咨询 B. 政策制定 C. 政策执行 D. 政策评估 满分:2 分 2. 如何正确理解财政平衡() A. 收支大体平衡,略有少量赤字 B. 收大于支,略有结余 C. 收支相抵,不多不少 D. 是绝对收支相等 满分:2 分 3. 在安排预算时,应支持的科学顺序:() A. 先发展,后维持 B. 先维持,后发展 C. 兼顾维持和发展 D. 视具体情况而定 满分:2 分 4. 系统论的创始人是( )。 A. 贝塔朗菲 B. 拉斯韦尔 C. 西蒙 D. 林德布洛姆 满分:2 分 5. 大卫?伊斯顿等人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 A. 系统理论模型 B. 渐进主义模型 C. 过程模型 D. 团体理论模型 满分:2 分 6. 财权,财力基本上集中于中央,地方机动财力财权很少,是一种()体制 A. 统收统支

B. 划分收支,分级管理 C. 分级包干 D. 财政收支包干 满分:2 分 7. 政策方案形成的中心环节是( )。 A. 政策问题 B. 政策议程 C. 政策规划 D. 政策方案抉择 满分:2 分 8. 下列不属于对流转额课税的是() A. 增值税 B. 营业税 C. 所得税 D. 消费税 满分:2 分 9. 我国消费税的纳税环节是() A. 零售环节 B. 批发环节 C. 消费环节 D. 生产环节 满分:2 分 10. 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中,最易引起通货膨胀的方式是() A. 动用财政结余 B. 向银行透支 C. 增加税收 D. 发行国债 满分:2 分 11. 在政策系统中被称之为“智囊子系统”或“参谋子系统”的是( )。 A. 信息子系统 B. 咨询子系统 C. 决断子系统 D. 执行子系统 满分:2 分 12. 财政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财政学的复习重点

财政学复习重点 (纯粹是个人整理,准确与否自行定夺) 1、财政的产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首要条件是经济条件(剩余产品),必要条件是政治条件(国家的产生)。根源是公共需求。 2、财政概念:财政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及财产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包括组织收支、调节控制和监督管理的活动等。 3、三种财政各自的特点: ①家计财政(自然经济):作为私人性质的财政,基本上是不干预经济的,追求财政年度平衡,通过实物和力役的征调使用来开展活动。 ②国家财政(计划经济):是国家计划配置资源的基本财力手段;直接服务于国营经济。 ③公共财政(市场经济):弥补市场失效;一视同仁服务;非市场营利性;法制化的财政。 4、财政分配与生产的关系: (1)生产决定财政分配:①生产为财政分配提供对象;②生产结构决定财政分配结构;③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财政分配的性质;④参与生产的一定形式决定财政分配的特定形式。 (2)财政分配制约生产:①财政分配制约着生产的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首先,财政资金的积累和投资制约着生产的发展,其次,财政分配制约着生产的正常进行;②财政分配制约着生产结构;③财政分配制约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巩固和发展。 5、财政分配与信贷分配的关系: (1)区别: 财政分配是以国家为主体,具有强制性、无偿性、长期使用性特点的分配,除债务收入外,都是以无偿的方式取得的,因而在资金使用上可以不受资金来源的限制,主要供无偿使用,也可以要求有偿,主要供长期占用,也可以短期占用,因此可以用于满足各种不同性质的资金需要。 信贷分配是以银行为主体,具有自愿性、有偿性、周转性的特点的分配。银行与货币资金的供应方或需求方处于同等地位,在自愿的基础上签订合同;信贷分配让渡的使用权必然以有偿为

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财政学复习题 第一章导论 (1)在收入总额中,税收收入为主要来源。 (2)工商税收占税收总额的百分比下降;企业所得税占税收总额的百分比上升;农业各税占税收总额的百分比下降;关税占税收总额的百分比下降。 (3)除预算内收入,中央和地方的预算外收入上升。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下降。不同国家财政收入的构成存在很大的差异。 (4)中国的税收收入以增值税、消费税等间接税为主。中国的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占GDP的比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5)与无偿获得各类收入不同的是政府还可以通过借债获得债务收入。 (6)财政级次是根据政府行政级次来划分的,有几级政府,便有几级财政。 1.财政学形成过程中推动的人物。 古代欧洲最早的财政思想的表现者是古希腊的色诺芬;威廉·配第的《赋税论》被誉为西方最早的财政学专著;第一个从理论上系统阐述财政理论的经济学家是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其《国富论》标志着系统财政理论体系的创立;马克思;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新古典综合学派,萨缪尔森《经济学》;公共选择学,布坎南,阿罗,《民主财政论》;马斯格雷夫;斯蒂格利茨 2.财政学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早起财政思想;财政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现代财政理论。 3.经济学分析法。(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 规范分析:对经济行为或政策的后果加以优劣好坏评判的研究方法,回答应该怎么样,非客观的方法。 实证分析:描述各种因素的存在与经济运行的过程,并试图在各种经济变量或政策手段之间建立联系。回答是什么,会怎样,主要涉及事实判断。 第二章财政学的福利经济学基础 1.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形成的过程与内容) 竞争的市场能够达到帕累托效率的结果。

财政学复习资料(0001)

财政学复习资料

公共物品 是指政府提供的,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其具有两个特征:1.非竞争性2.非排他性。前者是指增加消费,其社会边际成本为0;后者指在享受过程种,不排除他人从中获益。公共物品在享受过程种“无法分割,无法量化”,并可分为纯公共物品和混合物品。 (“公共物品”与“公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外部效应 指在市场活动种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例如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其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 财政 1.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疆土范围内,在一定的色社会经济条件下,国家利用政治权力和财产权力,强行参与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价值、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经济行为。 2.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之或国民收入来满足社会需求的收支活动。或者说,是政府从事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收支活动,并通过收支活动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以打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的

目标。 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由政府介入或干预所产生的,它的特点和作用是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提供经费和资金,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 2.收入分配职能:通过确定显示公平分配的表转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机制和手段来达到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还优随产出增长而带来的产出与收入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文化条件的变化。 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特征 1.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的需要,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公共财政学在线作业A、B

公共财政学在线作业A、B

————————————————————————————————作者:————————————————————————————————日期:

公共财政学_在线作业_A最终成绩:100.0 一单项选择题 1. 公共收入按照管理方式的不同分为() (5.0 分) 中央收入和地方收入 经常性收入和临时收入 国内收入和国外收入 预算收入和预算外收入 ?知识点: 用户解答: 预算收入和预算外收入 2.公共收入的最佳形式是() (5.0分) 税收收入 共有资产收入 公债收入 使用费 知识点: ?用户解答:税收收入 3. 社会保障的强制性特征主要体现在( ) (5.0分) 社会保险 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

社会抚恤 知识点: 用户解答: 社会保险 4. 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采用的是() (5.0 分) 比例税率 超额累进税率 定额税率 全额累进税率 ?知识点: 用户解答: 比例税率 5.高税率不等于高税收,低税率不等于低税收的原理,是在下述的原理中说明的: () (5.0分) 哈罗多――多马模型 理性预期理论 永久性收入理论 拉弗税收曲线原理 知识点: ?用户解答:拉弗税收曲线原理 6.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主要实行:( ) (5.0 分) 积极性公共财政政策

消极性公共财政政策 “中性”公共财政政策 紧缩性公共财政政策 知识点: 用户解答:积极性公共财政政策 7.当商品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税负()(5.0 分) 不转嫁 易向后转嫁 由纳税人自己负担 易向前转嫁 知识点: ?用户解答:易向前转嫁 8. 文、教、科、卫支出具有( ) (5.0 分) 生产性 非生产性 购买性 转移性 ?知识点: 用户解答:非生产性 9. 税负转嫁的程度取决于() (5.0分)

财政学复习资料-重点讲解学习

财政学复习资料-重点

1财政: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与服务的分配活动, 2市场失灵:现实的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与不足 3外部性:无法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市场交易成本或收益 4纯公共产品:是指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并不会导致任何其他人消费的减少 5收入分配职能:是指财政运用多种方式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和调节,以期达到收入分配的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 6消费的排他性:指产品一旦被供给,不能将任何人排除在该产品的消费之外 7科斯定理:认为外部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产权界定不明确或界定不当 8庇古税:通过使卖者支付与每单位产出的边际外部成本相等的费用来实现负外部性的内部化 9公共选择:指人们通过整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从而把个人偏好转化为集体决策的一种机制或过程,它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机制 10投票悖论:虽然单个个人的偏好是一致的,但在多数票规则下却得不出一致的集体偏好11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向企业和个人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支出,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也包括用于进行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12转移性支出:是政府为实现社会公平目标,单方面对居民和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的无常财政拨款,不以获得同等价值的商品或服务作为补偿,受益者得到财政的转移资金后也不需要返还给政府 13瓦格纳法则: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国家职能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从而导致政府经济活动不断增加,所需的公共支出将不断增加 14财政投资性支出:也称为财政投资或公共投资,是以政府为主体,将其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中筹集起来的财政资金,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一种集中性,政策性投资 15现收现付制:是指以横向平衡原则为依据,以当期正在工作的所有人的缴费来支付现在保险受益人开支的制度 16财政补贴:是指政府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政策目标,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财政分配,向特定的企业或私人提供的无偿性补助支出。 17支付能力原则:政府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成本费用的分配,要与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相联系 18税收收入效应:对消费者表现为国家征税之后会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的购买量,而居于较低的消费水平。对生产者表现为政府课税之后会使生产者可支配的生产因素减少,从而降低了商品的生产能力,而处于较低的生产水平。 19税收中性:不对纳税人的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产生任何影响 20次优税收:是指在满足政府一定收入规模的前提下,课税所导致的效率损失或超额负担最小 21宏观税收负担:亦称总体税负,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家在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中,以税收形式集中的收入总额。 22公平定价:政府相关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产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 23债务负担率:是指当年国债累积余额占GDP的比例

财政学考试重点知识

导论:简略的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 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的区别: 1、公共财政预算决定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公共财政直接决定于公共选择过程,政府只是代理执行。 国家财政的预算强调政治权力的作用,并不具有必然的公共性。 2、公共财政的收入是基于公共权力,主要通过税收征集收入。 国家财政的收入即可通过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资产收益取得收入,也可依据公共权力和收费取得收入。 3、公共财政支出是提供公共商品。 国家财政支出可能(甚至主要提供)私人产品。 第一章 市场失灵:指市场经济中存在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或不足。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1)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 (6)偏好不合理 (7)市场不完全 (8)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 外部性:指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市场价格意外的方式影响他人福利的情形。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政策 政府干预失效: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而对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的过程中,由于政府行为自身的局限性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产生新的缺陷,进而无法使社会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的情景。 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性(4)政府机构和公共预算的扩张。

政府的寻租活动:通过政府管制的寻租、通过关税和进出口配额的寻租、在政府订货中的寻租。 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实现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效率配置的功能。 2、收入分配职能: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对市场机制形成的收入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政府运用财政工具和政策保障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和增长的职能 4.从我国财政支出看财政维护国家的职能(政治职能) 洛伦兹曲线: 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曲线越弯,收入水平越不公平。 基尼系数:G=A/A+B 0

财政学复习资料

<<财政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财政是以()为主体的一种经济行为。 2、从起源上考察,财政是伴随()的产生而产生的。 3、人类经济社会中存在的两类不同需要是()和()。 4、以国家职能为标准,我国的财政支出一般分为()、()、国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和其他支出六大类。 5、按对经济的影响不同,可将财政支出分为()和()。 6、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总投资都可以分为()和()。 7、()是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形式。 8、一般理解,税收公平包括()和()两个方面。 9、纳税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的单位和个人。 10、征税对象是税法规定的征税的()。 11、()是国家税收制度的核心,它反映征税的深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 12、税负转稼的基本方式有两种()和()。 13、增值税条例规定,出口商品实行()。 14、消费税实行从价定率和()两种征收方法。 15、企业所得税是国家对企业的()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16、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税率。 17、国债发行需遵循的两个原则是()、()。 18、通过发行国债(),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动因,也是现代国家的普遍作法。 19、以债券的流动性为标准,国债可分为()和()。 20、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它的功能首先是反映()。 21、()是整个预算工作程序的开始。 22、()是整个预算工作程序的总结和终结。 23、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的制度。 24、完善()是完善分税制的重点。 25、市场经济下财政功能的正常发挥,主要取决于()的适当运用。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在发挥职能、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过程中,政府的权力不应受到任何限制。() 2、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3、财政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4、社会公共需要总是采取公共提供的方式来满足。() 5、转移性支出在稳定经济方面可发挥较大作用,而购买性支出则在收入分配方面发挥较大作用。() 6、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理财观,两者所追求的目标是不同的。() 7、财政支出的绝对量指标与相对量指标,总能一致地反映政府规模的变化情况。() 8、政府投资性支出属于生产性支出。() 9、政府投资应追求社会净效益的最大化。() 10、社会保障具有受益的普遍性,其目标是保证社会成员较高的生活需要。() 11、国家凭借政权征税,体现国家意志,可以不受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限制。()

公共财政学_在线作业_2

公共财政学_在线作业_2 交卷时间:2016-10-12 11:57:43 一、单选题 1. (5分)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应缴纳相同的税收,体现了税收的()原则。 ? A. 横向公平原则 ? B. 效率原则 ? C. 纵向公平原则 ? D. 中性原则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2. (5分)国家财政参与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凭借的是() ? A. 政治权力 ? B. 经济权力 ? C. 财产权力 ? D. 军事权力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3. (5分)文、教、科、卫支出具有() ? A. 转移性 ? B. 非生产性 ? C. 购买性 ? D. 生产性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4. (5分)公共收入按照管理方式的不同分为()? A. 经常性收入和临时收入 ? B. 国内收入和国外收入 ? C. 中央收入和地方收入 ? D. 预算收入和预算外收入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5. (5分)既可由政府提供,也可由私人提供的产品是()? A. 准公共产品 ? B. 纯公共产品 ? C. 所有产品 ? D. 纯私人产品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6. (5分)厂商排放污染物所带来的外部效应属于()? A. 生产的外部正效应 ? B. 消费的外部负效应 ? C. 生产的外部负效应 ? D. 消费的外部正效应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7. (5分)我国现行增值税属于()

财政学重点整理

财政学重点整理

名词解释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 财政补贴是指国家财政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向企业或个人提供的一种补偿。主要是在一定时期内对生产或经营某些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的企业或因提高商品销售价格而给予企业和消费者的经济补偿。 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把各种闲散资金,特别是民间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由财政部门掌握管理,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的前提下,采用直接或间接贷款方式,支持企业或事业单位发展生产和事业的一种资金活动。

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外部效应也可解释某个个经济主体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不表现在他自身的成本和收益上,而是会给其他的经济主体带来好处或者坏处。 起征点,又称“征税起点”或“起税点”,是指税法规定对征税对象开始征税的起点数额。征税对象的数额达到起征点的就全部数额征税,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 免税额是指对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税收支出: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这是一种间接性支出,慎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平衡预算乘数:平衡预算指政府增加开支的同时,相应增加同量的税收。即政府税收增加量等于政府购买增加量时叫预算平衡。平衡预算乘数指政

大学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财政的概念及其理解 概念:财政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从事的以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财政体现着特定的分配关系。 ●财政主体、客体、财政分配的目的 主体:国家或政府 客体:一部分社会产品,主要是剩余产品 财政分配的目的:满足社会共同需要,弥补市场缺陷。 ●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改进的理解 如某种资源配置状态,任何可行的调整都无法使得调整之后一些人的境况变好,而其他任何人的境况至少不变坏,这种资源配置状态被称为帕累托最优 如某种资源配置状态,再经过调整之后一些人的境况变好,而其他任何人的境况至少没变坏,那么调整后的状态优于调整前,这一过程被称为帕累托改进。 ●公共产品、混合物品 概念、特征、提供方式、包括哪些? 概念: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特征:非竞争性,非排斥性 提供方式:一般采用公共提供的方式进行消费 ●市场失灵及其表现、政府失灵及其原因 1)市场失灵的含义:现存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领域、收入分配领域和经济稳定领域都存在着某些失效的地方,致使其运行结果不尽人意。 表现:公共产品困境,外部效应,分配不公,垄断,经济运行不稳,信息不对称 2)政府失灵的含义:政府由于对非公共物品市场的不当干预而最终导致市场价格扭曲、市场秩序紊乱,或由于对公共物品配置的非公开、非公平和非公正行为,而最终导致政府形象与信誉丧失的现象。 原因:信息的有限性,对私人市场反应控制能力有限,官僚主义,公共决策中的经济人行为,公共决策程序的缺陷 ●公共产品的非排斥性?源于哪2方面因素? 1)公共产品的非排斥性是指公共物品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利益不能被某一个消费者独享,即一个人享用某种公共物品,并不排斥其他人享用。 2)因素P29:(1)某些公共物品经技术处理可以具有排斥性,但这样做的成本太高,远远超出排斥后带来的好处,在经济上可不行;(2)公共物品的非排斥性意味着有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 ●财政三大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2.收入分配职能; 3.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完整版)公共财政学重点整理

1.为什么市场会存在缺陷和失灵? 1)市场缺陷:现实中市场充分竞争所需要的四个基本假设条件都是不充分的,或难以具 备,因而,在实际的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本身出现低效率状态. 2)市场失灵:由于每个人只追求自我利益,那些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却无人 提供,由此必然使社会处于难以运转的状态. 2.为什么要有政府?政府存在的合理性依据是什么? 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必须矫正其固有的缺陷和弥补市场失灵,这就需要某种不同于自利主体的公共主体执行这一社会职能.这种公共主体就是国家及其政府. 3.为什么把市场失灵作为一种方法?主要运用在哪些方面? 1)通过市场实验或试错来验证市场机制失灵的领域,由此确定政府和公共部门进入领 域的合理范围. 2)通过市场失灵方法,证明某些具有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可以推向市场,政府应从该” 越位”领域退出,而某些服务则不能简单推向市场,否则,其公益性就会丧失.例如,医 疗体制改革. 4.财政模式与财政体制有怎样的关系? 财政模式是财政体制的上位概念,财政模式是抽象存在的,而我们在认识某一国家的财政时,所看到的是具体的财政体制,可以根据财政体制的本质特征和属性指出其属于哪种财 政模式. 5.你怎样理解公共财政模式及其特征? 公共财政模式是与市场经济社会相对应的财政模式.该模式要求从市场与政府关系界定财政职能. 公共财政模式的基本特征: 1)公共财政是纳税人的财政 2)公共财政以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基本职能 3)公共财政应向社会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 4)公共财政是民主财政 5)公共财政是法制财政 6.什么是财政伦理?应怎样认识公共财政的伦理价值标准? 1)财政伦理即关于财政在整个社会关系体系中进行活动应遵循的一系列价值标准或 道德标准. 2)公共财政的伦理从总原则上说,就是在市场经济中,全体纳税人将全部税收委托给政 府以用来弥补市场失灵,换言之,凡是用于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支出活动都是符合公 共财政的伦理的. 1.简析制约财政职能的因素 1)财政本质对财政职能的制约 职能是事物固有的功能,这种功能系事物本身的质所决定的.从这一角度看,财政本 质是决定财政职能最重要的因素.

财政学考试复习大纲

自学考试《财政学》课程代码00060考试复习大纲 第一章财政的概念与财政的职能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 1.市场失灵及其主要表现 市场失灵:纯粹市场机制的现实调节结果不能达到理想状态。 条件性市场缺陷包括:竞争失灵、外部效应、信息不充分、交易成本和偏好不合理。 原生性市场缺陷包括: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 2.公共物品及其特征 公共物品是指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纯粹公共物品的根本特征是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在效用不可分割性基础上,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 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双重属性的物品被称为混合物品,也称准公共物品或半公共物品。物品按照属性可以分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类,它们的生产和提供组合方式由四个要素构成。 3.政府与公共财政 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凭借自己的特有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活动及其所形成的分配关系,其目的是为国民大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物品。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提供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为目的的财政模式。 公共财政与计划财政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表现为:服务内容不同、集中程度不同、法制化程度不同和管理机制不同。 4.公平与效率的权衡 公平是指社会收入分配结果处在全体社会成员都比较满意的状态。 公平的评价指标有两种:(1)贫困指数(2)基尼系数 效率是指现有经济资源的使用结果可以给国民带来最大限度的满足。 第二节财政的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是财政客观具有矫正资源配置结构,实现资源结构合理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获得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能力。 资源配置职能的内容: 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 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 调节全社会资源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资源配置职能的实现途径: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有两种作用方式。一种是直接式,;另一种在间接方式。 2.收入分配职能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 收入分配职能的内容: 建立完善的税收制度,加强税收调节;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税收、公共支出和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工具的运用; 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 3.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内容包括: 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供求总量的平衡; 调节社会供求结构平衡。 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实现途径: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主要通过两个方式得以实现,一是“自动稳定器”,二是

财政学复习资料(陈共八版)

第一章 财政的概念:财政是为了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财政的基本特征: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收支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产品:概念:公共消费性质的商品或服务。特征:边际生产成本和拥挤成本为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分类:1.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国防和灯塔等,通常采用免费提供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2.准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局部的排他性。即超过一定的临界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就会消失,拥挤就会出现。准公共物品可以分为两类:a.公益物品,如义务教育、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等b.公共事业物品,也称自然垄断产品。如电信、电力、自来水、管道、煤气等。 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通常指厂商或个人在正常交易以外为其他厂商或个人提供的便利或施加的成本。 市场失灵的表现:1.市场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使市场失灵。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二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典型例子是“那公共物品”。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益配置。4.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的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5.经济波动: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和产量的自发波动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均衡,而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求大于供与供大于求的不断反复;这事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弊端。 政府干预的手段:1.政府的宏观调控2.立法和行政手段3.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4. 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财政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职能。(1)资源配置的机制和手段: 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财政投资的规模和结构。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2)收入分配的机制和手段: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范围和界限;2.是规范工资制度; 3.是加强税收调节; 4.是通过转移性支出,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和福利水平。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经济分类(按产生收益的时间):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净贷款。 财政支出的按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

中农大公共财政学_在线作业_1

2016中农大公共财政学_在 线作业_1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公共财政学_在线作业_1 交卷时间:2016-10-04 09:38:16 一、单选题 1. (5分)下列指标中,哪一个指标最能切近实际地反映财政活动规模() A. 中央收人占GDP比重 B. 财政支出占GDP比重 C. 地方收人占GDP比重 D.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纠错 得分:0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2. (5分)按计税依据不同,税收可分为从价税和() ? A. 从量税 ? B. 价外税 ? C. 货币税 ? D. 价内税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3. (5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主要依靠() ? A. 财政配置 ? B. 计划配置 ? C. 市场配置 ? D. 调节经济结构机构配置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4. (5分)政府公共收入中最多的收入是() ? A. 政府收费 ? B. 国有经济收入 ? C. 公债 ? D. 税收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5. (5分)世界各国均实行:() ? A. 复式预算 ? B. 充分就业预算 ? C. 单式预算 ? D. 零基预算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6. (5分)社会保障的强制性特征主要体现在() ? A. 社会福利 ? B. 社会抚恤 ? C. 社会保险 ? D. 社会救济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7.

(5分)一般地,()的税收负担具有累进性。 ? A. 所得税 ? B. 商品税 ? C. 财产税 ? D. 行为税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8. (5分)下列几种产品中属于纯公共产品的是() ? A. 公园 ? B. 国防 ? C. 高速公路 ? D. 食品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公共财政学 展开解析 9. (5分)公共财政应当更多地体现()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古代欧洲最早的财政思想的表现者是古希腊的色诺芬。在《雅典的收入》一书中,他讨论了希腊雅典的财政收入问题,并建议由国家购买奴隶,并将他们出租以增加国家的收入。 2、春秋战国的《国语- 齐语》中管仲提出了“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的财政政策 3、威廉·配弟的《赋税论》被誉为西方最早的财政学专著。此书是在重商主义向古典经济学派的过渡阶段。 4、第一个从理论上系统阐述财政理论的经济学家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三.现代财政理论 5、凯恩斯以前的经济理论,并不认为经济会一直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但认为偏离充分就业的状态是暂时的。 6、凯恩斯主义者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理论基础,把经济危机的根源归结为 “ 有效需求不足”,要求政府放弃自由资本主义原则,实行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提出了政府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实现充分就业的一整套理论政策体系。 第二章财政学的福利经济学基础 1、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帕累托建立了公共决策的理论基础。 2、帕累托效应及其实现条件【资源配置最优】:任何政策的改变都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某个人的境况变好。这一概念常常被作为评价资源配置合意性的标准。 实现条件:竞争可以保证帕累托效率条件的实现 3、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是指在产量保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数量。通常,由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 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该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4、无差异曲线及其特征:无差异曲线( Indifference curve )是一条表示线上所有各点两种物品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相同的线 特征: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斜率是负的;第二,在每种商品都不被限定为多了比少了好的前提下,无差异曲线图中位置越高或距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消费者的满足程度越高;第三,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第四,无差异曲线通常是凸向原点的,这就是说,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 5、追求结果的公平——功利主义、罗尔斯主义、平等主义: 【1】功利主义:边沁早在1789 年便提出社会行为的目的应该是“增进最大数人的最大幸福”。这种被称为功利主义的思想追求的是个人效用总和的最大化。个人所得税制度 的累进设计符合功利主义的公平观。 ( 功利主义者认为①个人的效用可以用技术来衡 量,社会福利是所有社会成员福利的总和。②如果财富从富人手里转移到穷人手中造成穷人效用的增加大于富人效用的减少,被认为收入分配比以前公平。 ) 【2】罗尔斯主义 (短板效应) :社会福利仅仅取决于境况最差的个人的福利情况,即只有境况最差的人的状况得到了改善,社会福利才会得到改进。 第三章市场失效与财政职能 1、信息完备:p42 信息不对称:当交易双方中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于另一方时就存在信息不对称。 ① 逆向选择:市场交易中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重要的外生特征时所发生的劣质品驱逐优 质品的情形。 ② 道德风险:市场交易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控制和采取的行动时所发生的知情方故意不采 取谨慎行为的情形,由于知情方故意不采取谨慎行为也许会招致对交易中另一方的损害。 2、囚徒困境:p44 反映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就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 3、外部效应:p44 一个人或企业的行动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的利益,但又没有负担应有的责任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公式:U A=U A(X1,X 2, ?X n,Y 1) 某一个人或企业的效用所控制的活动其他人或单位的活动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归纳总结word精品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它是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财政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政府的职能。 财政的基本特征1.公共性与阶级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对应的,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机构——公共部门供给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物品。 区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 一是排他性(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和非排他性(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 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每增加一个消费者原来的消费者将受到的服务不减。) 公共需要的特征: 1)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共同需要,也为了维持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2)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的需要。(3)享用社会公共时无需支付或只需支付少量,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于其 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水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就不得享用。(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也就是说,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或缺乏效率的。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 外部效应:外部效应说明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当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当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公共物品是外部效应典型的例子)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 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重点考点:财政职能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 (1)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配置的特点和作用是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供给公共物品提供经费和资金,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是资源配置效率用什么指标来表示,如何通过政府与市场的有效结合提高资源配置的总效率以及财政在

财政学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 A ) A.社会 B.国家 C.市场 D.企业 2、财政收入中,凭借资产所有权获得的收入是(B ) A、税收收入 B、国有资产收益 C、债务收入D,公共收费E、其他收入 3、生产效率的实现要求任意两种商品的(A )相等。 A.边际转换率 B.边际成本 C.边际替代率 D.边际效用 4、在增值税税法中,允许企业扣除外购货物、劳务已纳的增值税及外购固定资产当期 折旧部分所含增值税的,则其增值税属于( B )。 A、生产型B、收入型C、固定型D、消费型E、增长型 5、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实行( A ) A、分类所得税制B、综合所得税制C、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所得税制D、个人自行纳税制度E、源泉扣缴制度 6、在经济衰退时期,财政政策的内容是( B ) A.税收减少,政府支出减少 B.税收减少,政府支出增加 C.税收增加,政府支出减少 D. 税收增加,政府支出增加 7、实行“以支定筹”、“略有积累”原则的社会保险资金筹资模式是(C ) A.现收现付式 B.完全基金式 C.部分基金式 D.公积金制 8、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财政范畴是(C ) A公债B、规费C、税收D、国家预算E、国有资产 9、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最为典型的公共产品是( D ) A.基础产业提供的服务 B.科学研究 C.义务教育 D.行政与国防提供的服务 10、按经济部门分类,我国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B ) A、农业 B、工业 C、交通运输业 D、商业及服务业 11、资本预算的收入形式主要是( C )。 A.税收收入 B.企业收入 C.债务收入 D.事业收入 12、国防科研事业费属于(C )安排的支出 A.地方预算 B.行政管理支出 C.国防支出 D.科技支出 二、多项选择题(多选、少选均没有分) 1、下列属于财政收入现象的有( ACE ) A.税收 B.财政拨款 C.行政性收费 D.财政补贴 E.国债 2、无偿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包括(AC ) A、税收收入 B、国有资产收益分配 C、罚没收入 D、各种借款收入E、公共收费收入 3、下列属于混合商品的是(BD ) A.法律法规 B.教育 C.行政管理 D.社会保障 E.货币发行 4、私人需求的特点有( ABCE ) A.受益的内在性 B.可以划分层次 C.需求的分散性 D.是一种整体需求 E.主要通过生产和购买私人商品来实现 5、税收对经济运行的间接调节采取的措施主要有(ABC ) A、设置税种 B、调整税率 C、减免税政策 D、强制征收 6、美国心理学家A·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包括( ACE )

最新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复习过程

财政学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 财政的本义: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1.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2.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3.市场失灵:外部性效应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4.财政学两个基础概念: (1)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含义: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个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3、免费搭车: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2)公共需要 1、含义:社会的公共需要 2、特征: (1)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时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不享用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3、地位: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 4、范围:(广)包括政府执行其只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风险产业的投资广义上:还包括政府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各项政策提供的服务,等等 第二章财政支出概论 1.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共同点:财政一手付出了现金,另一手相应地购得了商品和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实现了国家职能。 2.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