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建筑材料试验报告

建筑材料试验报告

建筑材料试验报告
建筑材料试验报告

实验项目一、水泥实验

实验一、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测定

(一)实验目的:确定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作为安定性试验所需标准稠度水泥浆的用水量;

(二)实验设备及辅助用具:

1、水泥净浆标准稠度与凝结时间测定仪,净浆搅拌机,普通天平,量筒,刮刀;

2、课前准备湿抹布。(用途,实验前用湿抹布擦搅拌锅,试验后清洗搅拌锅)(三)实验方法:

检查仪器。

(1)金属棒应能自由滑动,试锥降至锥模顶面位置时,指针应对准标尺零点。

(2)搅拌机应能正常运转。

1、天平称取400g水泥,用量筒量取114cm3

2、用湿布擦搅拌锅,浆水泥、水倒入搅拌锅,将搅拌锅放到搅拌机上,放下搅拌翅,开动机器并计时,慢转120S,快转120S,停拌。

3、拌和完毕,马上将净浆导入试锥模内,用小刀插捣数次,刮去净浆,抹平。迅速放到试锥下面固定位置上,将试锥降至净浆表面,拧紧螺丝,指针应对准标尺零点,然后突然放松计时,将试锥自由沉入净浆中,30S拧紧螺丝,纪录下沉深度。取两次实验的标本的平均为最终结果。

4、结果计算

用固定用水量测定法时,标准稠度用水量P(%)

p=33.4-0.185*S

S-测定试锥下沉深度(mm)当下沉深度小于13mm时应采用调整用水量法测定。(四)数据处理

实验二、水泥安定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检验水泥中游离的钙对安定性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及辅助用具:

1、净浆搅拌机、沸煮箱、普通天平、量筒、直尺、刮刀、

2、课前准备湿抹布。(用途,实验前用湿抹布擦搅拌锅,擦拭小刀试验后清洗搅拌锅)

(三)实验方法:

检查仪器。

搅拌机应能正常运转。

1、称取水泥式样400g,量好标准稠度用水量(准确至0.5ml),按测定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方法制成净浆。

2、从伴制好的净浆中取出约1/3,分成两等分,使呈球形,放在涂油的玻璃板上,轻轻振动玻璃板,使水泥净浆球扩展成试饼。每组制作两个试饼。

3、用湿抹布擦过的小刀,从试饼的边缘向中心抹动,做成直径约70-80mm,中心厚约10mm、边缘渐薄、表面光滑的试饼。接着将试饼连同玻璃板放入温度为

20±3℃,相对湿度大于90%的养护箱内,自成型时起,养护24±3h。将试饼编号。

4、将养护好的试饼,从玻璃板上取下,置于沸煮箱内水中的篦板上,加热至沸腾,在连续沸煮4h。在整个沸煮的过程中,使水面高出试饼300mm以上,煮毕将水放出,待箱内温度冷却至室温时,取出试饼检查。

(四)、数据处理

煮后试饼经肉眼观察未发现裂纹、崩溃、龟裂,用直尺检查没有弯曲,称为体积安定性合格,反之为不合格。当两个试饼判别结果有矛盾时,该水泥的安定性也为不合格。

实验三、水泥强度实验

(一)实验目的:测定水泥胶沙的强度作为确定水泥标号的依据

(二)实验设备及辅助用具:

1、胶砂搅拌机,胶砂振动台,试模及下料漏斗,刮平刀,台秤,量筒,水泥抗折试验机,300-600KN压力或全能试验机,抗压夹具,刷子

2、课前准备湿抹布。(用途,用湿布擦拭搅拌锅及叶片,擦试模,规定龄期取出试件覆盖)

(三)实验方法:

检查仪器。

1、称取各种材料的重量,水泥胶砂用450g水泥,1350g标准砂,225ml水(按GB177)

2、水泥试样应充分拌匀,用湿布擦拭搅拌锅及叶片,将称取的水和水泥先倒入搅拌锅内,慢转60S,30s后自动倒入标准砂,快转30S,停拌90S,高速继续搅拌60S停车,(期间将试模擦净,试模四周和底座涂黄油,注意装配紧密,防止漏浆,内模涂机油,薄)将粘在叶片上的胶砂刮下,取下搅拌锅。

3、将涂油并装配紧密的试模及下料漏斗卡紧在振动台的台面中心,将搅拌好的胶砂均匀的装入,1/2试模的高,振动60下后,将剩余的水泥胶砂加入,振动60下,并用小刀插倒,抹平,试件编号。

4、课后,教师负责养护,将成型好的试模放入温度为20±3℃,相对湿度大于90%的养护箱内养护24±3h,拆模(防止试件损伤),放入温度为20±3℃的水槽中养护,水面至少高出试件2cm。

5、课后,教师将养护到规定龄期的试件取出,用湿布覆盖,进行强度实验

先抗折后抗压

6、采用抗折试验机试验时,试件放入前,必须检查和调整仪器,先移动大小平衡舵,使大杠杆尽可能处于水平位置,使大杠杆完全处于平衡状态。然后按动大杠杆上的游动砝码的按钮,用手推游动砝码向左移,使游动砝码上游标的零线对准大杠杆上标尺的零线。

7、擦去试件表面的水分和砂粒,将试件放入抗折夹具内,使试件成型时的侧面放在夹具内的支撑圆柱上并处于正中。转动夹具下面的手轮,使夹具的加荷辊与试件接触,并继续转动一定的角度,使大杠杆有一定的仰角。仰角的大小按经验,原则是试件断裂时大杠杆尽可能处于水平位置,否则会造成误差,仰角

的数值可在仰角指示板上读出。

8、按动电钮,电动机转动丝杆推动游动砝码右移,开始加荷,大杠杆下沉,在接近水平时,试件断裂,大杠杆下落,推动限位开关,断开电源,电动机立即停转,此时可以从游动砝码上的游标刻度线对准大杠杆上的标尺,对出并记录试件破坏荷载(N)和抗折强度值(MPa)。有数显装置的仪器,也可从屏显读出破坏荷载。如果屏显与标尺不一样,以标尺为准。,移动游标砝码让其复位。3组,取平均值。

9、取抗折试验后的六个断块,进行抗压强度试验。抗压强度须将试件放在抗压夹具内,使受压面积为40*62.5mm2 。试验前,将时间表面与抗压夹具清理干净。试验时,以试件成型的侧面做受压面,上下加压板应相互对准,并使夹具位于压力机承压板中心。打开电源,关闭回油阀,打开送油阀,以每秒5000N的加荷速度,将试件压制破坏(快破坏时严格控制速度)。迅速关闭送油阀,打开回油阀,记录破坏荷载数值(N)。共进行6组。

注:该实验的抗折,抗压需在4周后随课进行。

10、计算

1、计算抗折强度R

(MPa)

t

=3PL/2bh2(P破坏荷载;L支撑圆柱中心距,一般为100mm精确至0.01MPa,3 R

t

个试件的平均值,如有一组试件的数值超过平均值的±10%,应除去,入2个试件则重做)

2、计算抗压强度R

(MPa)

e

=P/s(P破坏荷载;s受压面积40*62.5mm2。精确至0.1MPa,6个结果去掉最大R

e

和最小取平均值,不足6个取平均值,如不足4个重做)

水泥标号根据表格确定。

(四)、数据处理

水泥胶砂强度试验记录表

实验项目二砂子实验

实验4 砂筛分析实验

(一)、实验目的:测定砂的颗粒级配及粗细程度,作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使用的依据

(二)、实验设备及辅助工具

孔径为10.0、5.0、2.5mm的圆孔筛和孔径为1.25、0.63、0.315、0.160mm的方孔筛,称量1000g,感量1g的天平,摇筛机,大小搪瓷盘,毛刷等

(三)、实验方法

试样制备:砂样通过10mm筛,砂样在105±5℃的温度下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使用。

1、天平称取500g,,将砂筛按孔径大小从5mm-0.160mm从上到下顺序排列套筛,将式样装入5mm砂筛。

2、将套筛装入摇筛机,摇筛10分;

3、将砂筛在搪瓷盘上手动逐个筛砂1分钟,筛出的颗粒倒入顺次的小孔径砂筛,重复;

4、称量各筛余重量,精确至1g,计算筛余百分比a1-a6,合计重量与称取砂样重量相差1%

5、计算式样的细度模数

累计筛余百分比A1=a1 ,A2=a1+a2…..A6=a1+a2….+a6;

M X =

1

100

1

5

)6

5

4

3

2

(

A

A

A

A

A

A

A

-

-

+

+

+

+

(四)、数据处理

砂筛分析试验记录表格

颗粒级配曲线:

实验5 砂的表观密度实验

(一)、实验目的:测定砂的表观密度,即单位体积(包括内部封闭空隙)干重,作为评定砂的质量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依据

(二)、实验设备及辅助工具:

称量1kg,感量0.2g的托盘点评,100cm3 ,干燥器,漏斗,滴管,温度计等。(三)、实验方法

制备试样105±5℃的温度下烘干至恒重,干燥器内冷却到室温的砂子

1、称取60g砂样g

2、容量瓶倒入一半的冷开水,取稍硬的白纸,中间折叠,将砂顺白纸折叠处缓

缓倒入容量瓶,摇动容量瓶排出气泡,加入冷白水到刻度线(注意缓缓倒入水

至刻度线下方,用滴管加水至刻度线处),擦干表面水分,称重g 1。 3、清洗容量瓶,加入冷开水到刻度线处,称重g 2。 4、重复2次。

(七)、数据称量、计算 γ0=1

200

g g g g -+-αt

αt 为不同温度下砂的表观密度温度修正系数,15℃一下无影响。 (四)数据处理

实验6、砂的松散堆积密度实验

(一)、实验目的:测定砂的松散堆积密度和砂的空隙率,做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使用的一般依据。 (二)、实验设备及辅助工具:

称量5kg ,感量5g 的台秤,2L 容量筒,砂下料漏斗,直尺,大搪瓷盘,料勺等。 (三)、实验方法

制备试样105±5℃的温度下烘干至恒重,干燥器内冷却到室温的砂子 1、容量筒g1=1.5kg,v=2L;

2、将烘干式样装入下料漏斗,放开漏斗直管下的活门砂样徐徐流入容量筒,直

至流满并超出筒口,用直尺在容量筒中心沿筒口向两个相反的方向将式样刮平,称重g2.

3、数据称量、计算 松散堆积密度 γ0=v g g 12 砂的空隙率V0=(1-γ1

γ0)*100%

(四)数据处理

实验项目三 石子实验

实验7 石子的表观密度实验

(一)、实验目的:测定石子的表观密度,即单位体积(包括内部封闭空隙)的干重,作为评定石子质量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依据。 (二)、实验设备及辅助工具

称量5kg,感量1g 的托盘天平,1000cm 3

广口瓶(磨口),玻璃片,浅盘,刷子,烘干箱等; (三)、实验方法

实验前,式样应筛去5mm 以下的颗粒,洗刷干净后, 水饱和。用温度计测量实验用饮用水的温度。

1、称取饱和面干石子500g

1、将式样轻轻置入装饮用水的广口瓶中,小心转动广口瓶,排出气泡。

2、向广口瓶中添满饮用水,用玻璃片沿瓶口滑行,使其紧贴瓶口水面,玻璃板与水面之间不得带气泡。擦干瓶外水分,称取式样、水、广口瓶和玻璃片的共重g1。

3、将瓶中式样 小心倒出,盛在浅盘中,放在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后,取出放在带盖的容器中冷却至室温,然后称重g0。

4、将瓶洗净,重新注入饮用水,用玻璃片紧贴瓶口水面,擦干瓶外水分称重g2。

5、数据称量、计算 γ=1

200

g g g g -+-αt

αt 为水温对水密度影响的修正系数,表观密度计算精确至0.01g/cm 3 (四)数据处理

实验8、石子的松散堆积密度实验

(一)、实验目的:测定石子的松散堆积密度和空隙率,作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使用的一般依据。

(二)、实验设备及辅助工具: 磅秤,容量筒,下料漏斗,铁锹等; (三)、实验方法

试样制备:105±5℃的温度下烘干至恒重,干燥器内冷却到室温的石子 1、容量筒g 1=2.5kg,v=10L;

2、用平头铁锹铲起式样装入漏斗,拉开插板,使石子经下料漏斗自由落入容量筒内。容量筒装满后,除去凸出筒口表面的颗粒,并以合适的颗粒填入凹陷空隙,使表面凸起部分和凹陷部分的体积大致相等,称取式样和容量筒共重g 2。

3、数据计算 松散堆积密度 γ0=v g g 12 砂的空隙率V0=(1-γ1

γ0)*100%

(四)数据处理

四 混凝土拌合实验

实验9 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的测定(坍落度法) (1)目的与要求

本方法适用于骨料最大粒径不大于40 mm、坍落度不小于10 mm的混凝土拌合物流动性测定,通过测定混凝土拌合物流动性,观察其粘聚性和保水性,综合评定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是否满足要求,作为调整配合比和控制混凝土质量的依据。

实验时,材料用量以质量计,称量要准确,称量精度为:骨料±l%,水、水泥、掺合料、外加剂均为±O.5%,搅拌要均匀,随时做好调整记录。

(2)主要仪器设备

①坍落度筒由薄钢板或其他金属制成的圆台形筒,内壁应光滑,无凹凸部位,底面和顶面应互相平行并与锥体的轴线垂直。在筒外2/3高度处安两个手把,下端应焊脚踏板。筒的内部尺寸为:底部直径200±2 mm,顶部直径100±

2 mm,高度300±2 mm。

②捣棒直径16 mm,长600 mm的钢棒,端部应磨圆。

③天平称量5 kg,感量1 g。

④磅秤称量50 kg,感量50 g。

⑤小铲、木尺、钢尺、拌板、抹刀等。

(3)实验步骤

①将拌板、拌铲、坍落度筒、捣棒等用湿布湿润,按试拌用量称取各材料,将砂倒在拌板上,然后加入水泥,用铲自拌板一端翻拌至另一端,来回重复,直至充分混合,颜色均匀,再加上石子,翻拌至混合均匀为止。、

②将干混合物堆成堆,在中间形成一凹槽,将已称量好的水倒约一半在凹槽中(勿使水流出),然后仔细翻拌,并徐徐加入剩余的水,继续翻拌,每翻拌一次,用铲在拌合物上铲切一次,直到拌和均匀为止。

③拌和时力求动作敏捷,拌和时间从加水时算起,应大致符合下列规定:

a.拌合物体积为30 L以下时,4~5 min (本实验拌合量10升)

b.拌合物体积为30—50 L时,5—9 min

c.拌合物体积为51~75 L时,9一12 min

④把坍落度筒放在不吸水的刚性水平底板上,然后用脚踩住两边的脚踏板,使坍落度筒在装料时保持位置固定。

⑤把拌和好的混凝土试样用小铲分三层均匀地装入筒内,使捣实后每层高度为筒高的 1/3左右。每层用捣棒插捣25次,插捣应沿螺旋方向由外向中心进行,各次插捣应在截面上均匀分布。插捣筒边混凝土时,捣棒可以稍稍倾斜;插捣底层时,捣棒应贯穿整个深度;插捣第二层和顶层时,捣棒应插透本层至下一层的表面。浇灌顶层时,混凝土应灌到高出筒口。在插捣过程中,如混凝土沉落到低于筒口,则应随时添加。顶层插捣完后,刮去多余的混凝土并用抹刀抹平。

⑥清除筒边底板上的混凝土后,垂直平稳地提起坍落度筒,提离过程应在5~10 s内完成。从开始装料到提起坍落度筒的整个进程应不间断地进行,并应在150 s内完成。

⑦提起坍落度筒后,测量筒高与坍落后混凝土试体最高点之间的高度差,即为该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值(以mm为单位,精确至5 mm)。

⑧坍落度筒提离后,如混凝土发生崩坍或一边剪坏现象,则应重新取样进行测定。如第二次仍出现这种现象,则表示该混凝土和易性不好,应予记录备查。

⑨观察坍落后的混凝土试体的粘聚性及保水性。粘聚性的检查方法是用捣棒在已坍落的混凝土锥体侧面轻轻敲打,此时,如果锥体逐渐下沉,则表示粘聚性良好,如果锥体倒塌部分崩裂或出现离析现象,则表示粘聚性不好。保水性以混凝土拌合物中稀浆析出的程度来评定,坍落度筒提起后如有较多的稀浆从底部析出,锥体部分的混凝土也因失浆而骨料外露,则表明此混凝土拌合物的保水性能不好,如无这种现象,则表明保水性良好。

⑩坍落度的调整:当测得拌合物的坍落度小于施工要求,可保持水灰比不变掺人5%或10%的水和水泥进行调整;当坍落度过大时,可保持砂率不变增加5%或10%砂和石子;若粘聚性或保水性不好,则需增加砂子,适当提高砂率,尽快拌和均匀,重做坍落度测定直到和易性符合要求为止。

实验十混凝土拌合物表观密度的测定

(1)目的与要求

测定混凝土拌合物捣实后单位体积的质量,以修正和核实混凝土配合比计算中的材料用量。该实验可在和易性测定结束后,直接从和易性符合要求的拌合物中取样,及时连续实验。

(2)主要仪器设备

①容量筒金属制成的圆筒,两旁装有提手,容积为5 L,其内径与内高均为(186±2)mm,筒壁厚为3 mm,上缘及内壁应光滑平整,顶面与底面应平行并与圆柱体的轴垂直。

②台秤称量50 kg,感量50 g。

③振动台频率为(50士3)Hz,空载时的振幅为(0.5±0.1)mm。

④捣棒直径16 cm,长600 mm的钢棒,端部应磨圆。

(3)实验步骤

①用湿布将容量筒内外擦净,称出容量筒质量m1(kg),精确至50 g。

②选择装料及捣实方法。坍落度不大于70 mm的混凝土,宜用振动台振实;大于70 mm的宜用捣棒捣实。

a.用振动台振实时,应一次将混凝土拌合物灌到高出容量筒口。装料时可用捣棒稍加插捣,振动过程中如混凝土低于筒口,应随时添加混凝土,振动直至表面出浆为止。

b.采用捣棒捣实时,混凝土拌合物分两层装入,每层的插捣次数应为25次。插捣时,应由边缘向中心均匀插捣;插捣底层时,捣棒应贯穿整个深度;插捣第二层时,捣棒应插透本层至下一层的表面。每一层捣完后用橡皮锤轻轻

地沿容器外壁敲打5—10次,进行振实,直至拌合物表面插捣孔消失并不见大气泡为止。

③用刮尺将筒口多余的混凝土拌合物刮去,表面如有凹陷应填平,将容量筒外壁擦净,称出混凝土试样与容量筒总重m2(kg),精确至50 g。

④按下式计算混凝土拌合物的表观密度(精确至10 kg/m):

ρ

h =(m

2

-m

1

)/V×1000

式中ρh—混凝土拌合物表观密度,kg/m;m1—容量筒的质量,kg;

m2—容量筒和混凝土拌合物总质量,kg;

V—容量筒容积,L。

实验五沥青

沥青针入度实验

实验目的:针入度是反映沥青粘滞性的指标,是划分沥青牌号的重要依据。

仪器设备:针入度仪,盛样金属皿、水槽、砂浴、温度计、秒表、筛、平底保温皿、金属皿、瓷皿。

实验方法:

1、将预先除去水份的沥青试样放入金属皿,在砂浴上加热熔化,加热温度不得

比试样估计的软化点高100摄氏度。充分搅拌后,用筛过滤并搅拌至空气泡温泉消除为止。

2、将熔化的沥青样注入盛样皿内,其深度不小于30mm,放置15-30摄氏度空气

中冷却1小时,冷却时放置灰尘落入。然后将盛样皿侵入水温为25±0.5摄

氏度的水槽中,恒温1小时,槽中水面应高于试样表面25mm以上。

3、调整针入度仪基座螺丝使之水平,将恒温1小时的盛样皿自槽中取出,置于

水温严格控制在25摄氏度的平板保温皿,沥青试样表面水层高度不小于10mm。再将保温皿置于针入度仪的旋转圆台上。

4、调节标准针使针尖与试样表面恰好接触,但不得刺入试样。移动活动齿杆使

与标准针连杆顶端接触,并将刻度盘指针调整至0。.

5、用手紧压按钮,同时开动秒表,使标准针自由针入沥青试样,经5秒,放开

按钮,使针停止入。

6、再拉下活动齿杆与标准针连杆相接触。这时,指针也随之转动,刻度盘指针

读数即为试样的针入度。在试样的不同点(各测点间及测点与金属皿边缘的距离不小于10mm)。重复试验3次。每次试验后,将针取下,用浸有汽油的棉花将针端附着的沥青擦拭干净。

数据处理

进行3次试验取平均值作为针入度

沥青延度实验

试验目的

延度反映沥青塑性的指标,是确定沥青牌号的依据之一

仪器设备

延度仪及试样模具,瓷皿、金属皿,孔径0.6-0.8mm筛,温度计,量程100摄氏度,感量0.5摄氏度,刀,金属板,砂浴。

实验方法

1、用甘油滑石扮隔离剂涂于磨光的金属板上及侧模的内侧面。

2、将预先除去水份的沥青试样放入金属皿,在砂浴上加热熔化、搅拌;加热温

度不得比试样软化点高100摄氏度,用筛过滤,并充分搅拌至气泡完全消除。

3、将熔化的沥青试样缓缓的注入模中(从模一端至它端往返多次),并略高出

模具。试样在15-30摄氏度的空气中冷却30分后,用热刀将高出模面的沥青刮去,使沥青与模面齐平。沥青的刮法应自模的中间刮至两边,表面应比较光滑。将试件连同金属板浸入延度仪水槽中,水温保持在25±0.5摄氏度,沥青面上水层的高度英不小于25mm。

4、检查延度仪滑板的移动速度是否符合要求,然后移动指针板使其对准标尺的

零点。

5、试件在水槽中恒温1小时后,将试件模具自板上取下,然后将模具两端的孔

分别套在滑板和槽端金属柱上,并取下侧模,水面距试件表面应不小于25mm.

6、当延度仪中的水温恰为25摄氏度时,开动电机,此时仪器及试件不得振动,

观察沥青的延伸情况,在测定时如沥青细丝浮于水面或沉于槽底时,可加入乙醇或食盐水调整水的比重,至于试样比重相近,再进行测定。试件拉断时指针标尺上的读数,即为试验的延度值。

数据处理

3次重复试验,取平均值作为沥青的延度,3组数据与平均值误差不能超过10%。

沥青软化点实验

实验目的

软化点是反映沥青耐热度及温度稳定性的指标

仪器设备

沥青软化点测定仪,电炉或其他加热设备,金属板或玻璃板,刀,温度计,瓷

皿,金属皿,砂浴。

实验方法

1、将黄铜环置于涂上甘油滑石粉隔离剂的金属或玻璃板上,将预先脱水的试样

加热熔化,加热温度不得比试样估计软化点高100摄氏度,搅拌并过筛后注入黄铜环内至略高于环面为止,如估计软化点在120摄氏度以上时,应将黄铜环与金属板预热至80-100摄氏度。试样在空气(15-30摄氏度)中冷却30分后,用热刀刮去高出环面上的试样,使之与环面齐平。

2、将盛有试样的黄铜环及板置于盛满水(估计软化点不高于80摄氏度的试样)

或甘油(估计软化点80以上)的保温槽内,或将盛试样的环水平地安放在环架圆孔内,然后放在烧杯中,恒温15分,水温保持25±0.5摄氏度。甘油保持32±1摄氏度。同时钢球也置于恒温的水或甘油中。

3、烧杯内注入新煮沸并冷却至25摄氏度的蒸馏水(估计软化点补高于80摄氏

度的试样),使水面或甘油液面略低于连接杆的深度标记。

4、从水或甘油保温槽中取出盛有试样的黄铜环放置在环架上层的圆孔中,并套

上钢球定位器,将整个环架放入烧杯内,调整水面或甘油液面至深度标记,环架上任何部分均不得有气泡,将温度计由上层板中心孔垂直插入,使水银与铜环下面齐平。

5、将烧杯放置有石棉网的电炉上,然后将钢球放在试样上(须使各环的平面在

全部加热试件内完全处于水平状态),立即加热,使烧杯内水或甘油在3分钟后保持每分钟上升5±0.5摄氏度,在整个测定中如温度的上升速度超过此范围时,试验应重作。

6、试样受热软化下坠至此下层底板接触时的温度即为试样的软化点。平行测

烘焙实验报告撰写具体内容及要求

实验一:面包制作 1.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进一步熟悉面包生产工艺,掌握面包制作技术及相关原理。 2. 面团形成和发酵的基本原理 【补充】 3.面包的配方 4. 实验仪器 和面机、醒发箱、烤箱、冰箱、台称及其他食品制作小工具。 5.制作工艺及操作步骤 面包一次发酵法制作工艺流程:【补充】 操作步骤如下: (1)称料(按配方百分比计量称重) (2)调整加水水温。“水温=3×面团理想温度-室温-面粉温度-和面摩擦升温”(测定室温、面粉温度,确定面团理想温度,和面升温,计算出加水水温)(3)投料:粉→酵母→干搅匀→糖、面包改良剂→干搅匀→加水(边加水边搅拌)(4)搅拌:慢速搅拌,至无粉粒(约2min),加入融化的黄油慢速搅拌lmin,快速搅拌(约10~12min),面团受拉,形成薄膜。 (5)切割:切割成450g重面团。注意:称重时加减面团要切,不应拉面团,以免破坏已形成的面筋网络。 (6)搓团:将切好的面团搓成圆形。表面要形成光滑,无接口,接口放在底部。 (7)舒缓:将搓圆后的面团放在工作台上,用塑料布盖住,静止约15min。 (8)成型:将舒缓好的面团放入成型机内(压片→卷折→成型);或将面团用杆面

仗压成面片状,将面片卷折2.5圈以上,再顺搓,成长型面包坯。 (9)装模:将做好的面包坯装入模盒内。 (10)醒发:将模盒放在烤盘内,一起送入醒发箱。醒发时间约1h,箱内温度:约35℃。醒发后的面团两边与模盒相平。 (11)焙烤:将醒发后的面团送入烤箱。上火:180℃,下火:210℃,时间:25min 6.面包评分【附产品外观和切面组织图片】 按面包评分标准,逐一评述。如: 面包表皮色泽为棕黄,有斑点且无光泽,4分; …….. 7.结果分析分析影响面包品质的因素。 结合评分结果分析影响面包品质的因素【参考《食品工艺学》】 附:面包评分标准 1.表皮色泽(5分) (1) 棕黄、金黄、红棕、浅棕色; 5分 若有斑点、无光泽、不均匀扣0.5分。 (2) 棕黄、棕色、浅褐色; 4分 若有斑点、无光泽、不均匀扣0.5分。 (3) 棕灰、褐灰。 3分 (4) 灰白或焦黑色 2分 (5) 灰白或焦黑色并呈塌陷状 1分 2.表皮质地与面包形状(5分) (1) 冠大,预极明显,无裂纹,平滑无斑 5分 不平滑,厚而硬,有裂纹扣0.5分。 (2) 冠中等,颈短,表皮光洁平滑无斑点。 4分 (3) 冠小,颈短,表皮光洁平滑无斑点。 3分 表皮不光洁,不平滑扣0.5分。 (4) 冠不显示,无颈,塌陷。 2分 (5) 无冠,无颈,塌陷。 1分 3.面包心色泽(5分) (1) 洁白、乳白并有丝样光泽; 5分 无丝样光泽扣除0.5分。

实验项目建筑材料可燃性能的测定实验实验报告全解

实验项目建筑材料可燃性能的测定实验 一、实验目的和原理 实验目的:依据国家标准测判定建筑材料是否可燃及测定其燃烧时间 实验原理:将尺寸标准试样夹在实验仪器上,火焰倾斜度为45度,高度约2厘米,用测量工具确定点火装置的位置,点火燃烧。 二、实验内容 测定帆布、纸板、地垫、泡沫板等几种建筑材料能否燃烧,以及其开始燃烧的时间(若有滴落现象,还需测定其滴落时间)。 三、实验仪器 建筑材料可燃性试验仪 3.1试验室 环境温度为(23士5)℃,相对湿度为(50士20)%的房间。 注:光线较暗的房间有助于识别表面上的小火焰。 3.2燃烧箱 燃烧箱(见图1)由不锈钢钢板制作,并安装有耐热玻璃门,以便于至少从箱体的正面和一个侧面进行试验操作和观察。燃烧箱通过箱体底部的方形盒体进行自然通风,方形盒体由厚度为1.5 mm的不锈钢制作,盒体高度为50 mm,开敞面积为25 mm×25 mm(见图1)。为达到自然通风目的,箱体应放置在高40 mm 的支座上,以使箱体底部存在一个通风空气隙。如图1所示,箱体正面两支座之间的空气隙应予以封闭。在只点燃燃烧器和打开抽风罩的条件下,测量的箱体烟道(如图1所示)内的空气流速应为(0.7士0.1)m/s。 燃烧箱应放置在合适的抽风罩下方。 3.3燃烧器 燃烧器结构如图2所示,燃烧器的设计应使其能在垂直方向使用或与垂直轴线成450角。燃烧器应安装在水平钢板上,并可沿燃烧箱中心线方向前后平稳移动。 燃烧器应安装有一个微调阀,以调节火焰高度。 3.4燃气 纯度≥95%的商用丙烷。为使燃烧器在45°角方向上保持火焰稳定,燃气压力应在10 kPa~50 kPa范围内。 3.5试样夹 试样夹由两个u型不锈钢框架构成,宽15 mm,厚(5士1)mm,其他尺寸等见图3。框架垂直悬挂在挂杆(见4.6和图4)上,以使试样的底面中心线和底面边缘可以直接受火(见图5~图7)。 为避免试样歪斜,用螺钉或夹具将两个试样框架卡紧。 采用的固定方式应能保证试样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不会移位,这一点非常重要。 注:在与试样贴紧的框架内表面上可嵌入一些长度约1 mm的小销钉。 3.6挂杆 挂杆固定在垂直立柱(支座)上,以使试样夹能垂直悬挂,燃烧器火焰能作用于试样(见图4)。 对于边缘点火方式和表面点火方式,试样底面与金属网上方水平钢板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应分别为(125士10) mm和(85士10)mm。

上机实验内容及实验报告要求

上机实验内容及实验报告要求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上机实验内容及实验报告要求 一、《软件技术基础》上机实验内容 1.顺序表的建立、插入、删除。 2.带头结点的单链表的建立(用尾插法)、插入、删除。 二、提交到个人10M硬盘空间的内容及截止时间 1.分别建立二个文件夹,取名为顺序表和单链表。 2.在这二个文件夹中,分别存放上述二个实验的相关文件。每个文件夹中应有三个文件(.C文件、.OBJ 文件和.EXE文件)。 3.截止时间:12月28日(18周周日)晚上关机时为止,届时服务器将关闭。 三、实验报告要求及上交时间(用A4纸打印) 1.格式: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上机实验报告 用户名se××××学号姓名学院 ①实验名称: ②实验目的:

③算法描述(可用文字描述,也可用流程图): ④源代码:(.C的文件) ⑤用户屏幕(即程序运行时出现在机器上的画面): 2.对C文件的要求: 程序应具有以下特点:A可读性:有注释。 B交互性:有输入提示。 C结构化程序设计风格:分层缩进、隔行书写。 3.上交时间:12月26日下午1点-6点,工程设计中心三楼教学组。请注意:过时不候哟! 四、实验报告内容 0.顺序表的插入。 1.顺序表的删除。 2.带头结点的单链表的插入。 3.带头结点的单链表的删除。 注意:1.每个人只需在实验报告中完成上述4个项目中的一个,具体安排为:将自己的序号对4求余,得到的数即为应完成的项目的序号。 例如:序号为85的同学,85%4=1,即在实验报告中应完成顺序表的删除。 2.实验报告中的源代码应是通过编译链接即可运

建筑材料实验报告

建筑材料实验报告 班级: 水保12-2 姓名:黄 婷 学号:120214219 组号: 第 一 组 中国农业大学 水利与土木实验教学中心 壁薄、线槽内气设备资料、情况 中资料故障时,

实验一、水泥性能测试试验报告 试验日期: 气(室)温: C :湿度: 水泥品种: 水泥标号: 水泥出厂日期: 水泥生产厂家: 一、试验内容 (-)标准稠度用水量测试 (1)试验方法原理:采用固定用水量法:拦和用水量为ml 5.142(精确至于ml 5.0)。根据试锥或试针下沉深度5mm (或仪器中对应的标尺刻度),以下式计算标准稠度用水量(P %)试杆法。 S P 185.04.33-=实验用实际用水量按式:ω=试验用水泥量×P % (2)试验步骤: ①先用湿抹布擦拭搅拦锅和搅拌叶片,将称取好的500g 水泥倒入搅拌锅内。 ②将搅拌锅放置到净浆机搅拌座上,并使之升到搅拌位置,并用量筒量取142.5rnl 拌和水徐徐加入拌锅内,防止水和水泥溅出。 ③启动自动档开关,搅拌机按以下步骤运行:低速搅拌120S ,停15S ,同时将叶片和锅壁上的水泥浆刮入锅中,接着高速搅拌120S ,停机。 ④将拦制好的水泥净浆装人置于玻璃板上的试模中,用小刀插捣,轻轻振动数次,刮去多余的净浆,并抹平表面。 抹平表面的试模和底板迅速移至到维卡仪上,将其中心定在试杆下降直至与水泥浆表面接触,拧紧螺丝1~2S 后,突然放松,使试杆垂直自由地沉人水泥净浆中。以试杆沉入净浆并距底板6±1rnm 的水泥净浆为标准稠度净浆。 (二)水泥胶砂强度检验分两步进行: 1.水泥胶砂,试件成型(1)水泥胶砂成型步骤 ①擦净试模内壁,在四周模板与底座的接触面涂黄油,紧密装配以防漏浆。内壁涂薄层机油,方便脱模。 ②配制水泥胶砂浆每锅胶砂浆按质量比 水泥:标准砂:水=l ∶3∶0.5,即天平称取450±2g 水泥,中国ISO 标准砂一袋(1350g ±5g ),量筒取水225±1 ml 。 ③将水加入搅拌锅里,加水泥,将锅放置在固定锅架上,并上升在固定位置。④胶砂搅拌过程: 启动搅拌机自动开关,先低速搅拌30S 后,在第二个30S 开始的同时均匀地加入标准砂,全部加完为止,又高速搅拌30S ,接着停拌90S ,并在刚停的瞬间(约15S )用胶皮刮具将叶片和锅壁上的胶砂刮入锅内,停拌完后,在高速下继续伴60S ,自动停机,取下拌锅,将粘在叶片上的胶砂刮下。 (2)试件制备 ①将空试模和模套固定在振实台上,用勺子将胶砂取出分二层装人试模。第一层,每槽约放300g 胶砂,用大播料器垂直在模套顶部沿每个模槽来回一次将料层播平,接着启动开关,自动

计算机上机实验内容及实验报告要求

计算机上机实验内容及实验报告要求 一、《软件技术基础》上机实验内容 1.顺序表的建立、插入、删除。 2.带头结点的单链表的建立(用尾插法)、插入、删除。 二、提交到个人10m硬盘空间的内容及截止时间 1.分别建立二个文件夹,取名为顺序表和单链表。 2.在这二个文件夹中,分别存放上述二个实验的相关文件。每个文件夹中应有三个文件(.c文件、.obj文件和.exe文件)。 3. 截止时间:12月28日(18周周日)晚上关机时为止,届时服务器将关闭。 三、实验报告要求及上交时间(用a4纸打印) 1.格式: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上机实验报告 用户名se××××学号姓名学院 ①实验名称: ②实验目的: ③算法描述(可用文字描述,也可用流程图): ④源代码:(.c的文件) ⑤用户屏幕(即程序运行时出现在机器上的画面): 2.对c文件的要求: 程序应具有以下特点:a 可读性:有注释。 b 交互性:有输入提示。 c 结构化程序设计风格:分层缩进、隔行书写。 3. 上交时间:12月26日下午1点-6点,工程设计中心三楼教学组。请注意:过时不候哟! 四、实验报告内容 0.顺序表的插入。

1. 顺序表的删除。 2.带头结点的单链表的插入。 3. 带头结点的单链表的删除。 注意:1. 每个人只需在实验报告中完成上述4个项目中的一个,具体安排为:将自己的序号对4求余,得到的数即为应完成的项目的序号。 例如:序号为85的同学,85%4=1,即在实验报告中应完成顺序表的删除。 2. 实验报告中的源代码应是通过编译链接即可运行的。 3. 提交到个人空间中的内容应是上机实验中的全部内容。

建材试验报告

建筑材料实验报告 专业 年级 姓名

建筑材料试验一水泥物理性能检验实验日期:实验室温度:℃湿度:% 一.试验内容:水泥性能检验 二.试验目的:掌握水泥各技术性质检验的操作方法及实际工程意义。 三.试验过程及操作步骤简述:

四.检验项目及记录: 水泥品种 1、水泥细度检验(称重时精确至0.1克) 2、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测定 3、水泥净浆凝结时间的测定 4、水泥安定性检验 5、水泥胶砂强度检验 1、水泥的标准稠度是不是检验水泥质量的必要指标?为什么各种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和凝结时间都不 相同?测定它的目的何在?

建筑材料试验二砂石骨料 实验日期:实验室温度:℃湿度:% 一.试验内容: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试验 二.试验目的:通过试验使学生掌握测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指标的方法,熟悉有关规范;根据实验判断能用其配制何种混凝土;取得配制混凝土所需的骨料实验数据。 三.主要仪器设备: 四.试验过程及操作步骤简述:

五.试验项目及记录: 1、 砂的表观密度测定 2、砂堆积密度和空隙率测定 3、 砂筛分析检验 4、 砂的筛分曲线绘制 要求: 1 按砂级配区的规定,画出砂的标准级配区曲线; 2 根据所测砂的累计筛余(%)数据在图中绘出筛分曲线; 3 评定该砂的级配合格与否。 0.160 0.315 0.630 1.250 2.500 5.000 10.000 筛孔尺寸(mm ) 累 计 筛 余 (%) 20 40 60 80 100

5、石子的松散堆积密度测定 6、石子的表观密度试验(广口瓶法) 7、石子的筛分析检验 六、思考题:说明为何对砂和石子提出级配要求?为何石子有最大粒径的要求?

计算机上机实验内容及实验报告要求(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1915-76 计算机上机实验内容及实验报告要求(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计算机上机实验内容及实验报告要 求(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一、《软件技术基础》上机实验内容 1.顺序表的建立、插入、删除。 2.带头结点的单链表的建立(用尾插法)、插入、删除。 二、提交到个人10m硬盘空间的内容及截止时间 1.分别建立二个文件夹,取名为顺序表和单链表。 2.在这二个文件夹中,分别存放上述二个实验的相关文件。每个文件夹中应有三个文件(.c文件、.obj 文件和.exe文件)。 3.截止时间:12月28日(18周周日)晚上关机时为止,届时服务器将关闭。 三、实验报告要求及上交时间(用a4纸打印)

1.格式: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上机实验报告 用户名se××××学号姓名学院 ①实验名称: ②实验目的: ③算法描述(可用文字描述,也可用流程图): ④源代码:(.c的文件) ⑤用户屏幕(即程序运行时出现在机器上的画面): 2.对c文件的要求: 程序应具有以下特点:a 可读性:有注释。 b 交互性:有输入提示。 c 结构化程序设计风格:分层缩进、隔行书写。 3.上交时间:12月26日下午1点-6点,工程设计中心三楼教学组。请注意:过时不候哟! 四、实验报告内容 0.顺序表的插入。 1.顺序表的删除。

在线考试系统(测试分析报告)

测试分析报告 1引言 1.1编写目的 结合测试计划预先的规定对所开发的在线考试系统进行物理和逻辑上的全面测试,找出其中存在的编码和页面风格等存留的错误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动,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困难的程度降低到最低点,同时也将系统的精确度提升为最大。 1.2背景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在很多国外的大学和社会其他部门都已经开设了远程教育,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异地教育和培训。但是,远程教育软件的开发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就要求有更好、更完善的软件系统应用到远程教育当中去,这就给软件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设计要求。 远程教育包括很多环节,例如教学系统、答疑系统和考试系统等等。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在线考试系统,同时它也是最难实现的环节。在我国,虽然远程教育已经蓬勃地发展起来,但是目前学校与社会上的各种考试大都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在此方式下,组织一次考试至少要经过五个步骤,即人工出题、考生考试、人工阅卷、成绩评估和试卷分析。显然,随着考试类型的不断增加及考试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师的工作量将会越来越大,并且其工作将是一件十分烦琐和非常容易出错的事情,可以说传统的考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考试的需要。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迅猛发展,网络应用不断扩大,如远程教育和虚拟大学的出现等等,且这些应用正逐步深入到千家万户。人们迫切要求利用这些技术来进行在线考试,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及提高工作效率,与此同时也提高了考试的质量,从而使考试更趋于公证、客观,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目前许多国际著名的计算机公司所举办的各种认证考试绝大部分采用这种方式。 伴随着远程教育的蓬勃发展,作为教学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在线考试系统也得到了当今远程教育研究者的关注,考试是考察学生对所学习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程度的重要手段,无纸化的考卷,考试的随时性,随地性,这些特点都是研究并开发网络考试系统主要的原因,

建筑材料水泥试验报告

建筑材料水泥试验报告 1.实验目的 1.1.掌握水泥各种技术性质定义.通过试验进一理解水灰比、掺和料对水泥强度的影响。 1.2.学会操作水泥强度和与外加剂相容性的实验方法。 1.3.了解水泥安定性、凝结时间的测试方法。 2.实验内容 2.1.水泥与外加剂相容性实验 1.实验原理 相容性的概念: 对于混凝土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的定义,普遍认为:依据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将经过检验符合标准的某种外加剂掺入按规定可以使用该品种外加剂的水泥中,用该水泥所配制的混凝土或砂浆若能够产生应有的效果,就认为该水泥与这种外加剂是适应的;相反,如果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则该水泥与这种外加剂不适应。 选用PO42.5水泥300g,水87g(水灰比相同),减水剂掺量不同,分别测定水泥净浆流动度(mm)。画出减水剂掺量与净浆流动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并进行分析。 2.主要设备 水泥净浆搅拌机、水平玻璃板、湿布、截锥圆模、电子称、钢尺等。 3.实验步骤 我们组负责的是减水剂掺量1.8%的水泥的净浆流动度: (1)将截锥圆模置于水平玻璃板上,先用湿布擦拭截锥圆模内壁和玻璃板,然后将湿布覆盖它们的上方。 (2)称量300g水泥,倒入用湿布擦拭过的搅拌锅内。 (3) 称量5.4g减水剂,加入搅拌锅。然后称量87g水,加入搅拌锅,搅拌3min。 (4)将拌好的净浆迅速诸如截锥圆模内,刮平,将截锥圆模按垂直方向迅速提起,30s以后量取相互垂直的两直径,并去它们的平均值作为次胶凝材料净浆的流动度。 其它减水剂掺量的实验步骤类似。 2.2.水泥胶砂强度实验 1.实验原理 选用PO42.5水泥,改变水灰比和粉煤灰的掺量。测定不同龄期的抗压、抗折强度,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其重量比为:水泥:标准砂=1:3。水灰比分别为:0.45、0.50、0.55。粉煤灰掺量(内掺):10%、20%。水泥用量450g,标准砂用量1350g。 2.实验仪器 电子称、搅拌机、伸臂式胶砂振动台、可拆卸的三联模、水泥电动抗折实验机、压力实验机和抗压夹具等。 3.实验步骤 页8 共页1 第

实验报告格式与要求

作业格式要求 一、作业题目 围绕如何学习信息安全专业课程,掌握专业知识等内容自拟题目并进行论述。 二、用纸、页面设置要求 作业应按规定格式用计算机打印,纸张大小一律使用A4复印纸,单面打印。 页面设置:每一面的上方(天头)和下方(地脚)应留边25mm左右,左侧(订口)和右侧(切口)应分别留边317mm左右。页码设置为:插入页码,居中。 三、作业内容打印要求 作业中所有标点符号必须是中文全角逗号、句号。 (一)目录 采用四号字,其中每章题目用黑体字,每节题目用宋体字,并注明各章节起始页码,题目和页码用“……”相连,如下所示: 目录(黑体小3号) (自然空一行) 第一章 XXXXXXXX ……………………………………………1 (黑体小4号) 1.1 XXXXXX ………………………………………………2 (宋体小4号) 1.1.1 XXXXX …………………………………………6 (宋体小4号) 第二章 XXXXXXXXXX ………………………………………40(黑体小4号)(二)正文字体要求 每章题目居中、黑体小三号;每节题目左顶边、宋体四号加黑;每小节题目左顶边、宋体小四号加黑。正文文字用宋体小四号汉字和小四号“Times New Roman”英文字体,每自然段首行缩进2个字符。 (三)行间距要求 每章题目与每节题目之间的行距设置:每章题目后设单倍行距,段后0.5 行。

每节题目与小节题目之间的行距设置:每节题目后设单倍行距,段后0.5 行。 正文行距设置:设多倍行距,设置值为1.25。 (四)正文章节序号编制 章,编写为:第一章,第二章…。 节,编写为:1. 1、1. 2…,2. 1、2. 2…。 小节,编写为:1. 1. 1, 1. 1. 2…。 小节以下层次,先以括号为序,如(1),(2)…;再以圈圈为序,如①, ②…。层次采用如下格式: 例如: 第一章 XXXXXXXX(黑体小三号)(单倍行距,段后0.5行) 1. 1 XXXXXXXX(宋体四号加黑)(单倍行距,段后0.5行) 1.1. 1 xxxxxx(宋体小四号加黑) (首行缩进2个字符)(1)xxxxx(小四号宋体) (首行缩进2个字符)① xxxxxx(小四号宋体) (下一章另起一页) 第二章 XXXXXXXX(黑体小三号)(单倍行距,段后0.5行) 2. 1 XXXXXXXX(宋体四号加黑)(单倍行距,段后0.5行) 2.1. 1 xxxxxx(宋体小四号加黑) (首行缩进2个字符)(1)xxxxx(宋体小四号) (首行缩进2个字符)① xxxxxx(宋体小四号) (五)报告的公式、图与表 公式号以章分组编号,如(2-4)表示第二章的第4个公式。 公式尽量采用公式编辑应用程序输入,选择默认格式,公式号右对齐,公式调整至基本居中。 图与表中的文字小于正文中的文字字号。 图与表以章分组编序号,如图3-5表示第三章的第5幅图。

建筑模型制作实验报告

建筑模型制作实验报告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学生实验报告 (理工类) 课程名称:规划设计模型制作专业班级:城乡规划 学生学号:学生姓名: 所属院部:建筑工程学院指导教师:刘琰 2014——2015学年第 2 学期 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制

实验项目名称:江宁校区总体规划模型制作实验学时:24学时 同组学生姓名: 实验地点:实验楼B203 实验日期:实验成绩: 批改教师:刘琰批改时间: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目的:1、学习利用规划模型分析总平面的布局 2、学习规划模型的制作方法 要求:在读懂图纸的基础上,通过对空间、功能、结构、环境、流线、体量、外观、平面到剖面、几何关系、基本形状、逻辑关系等方面进行总体分析, 理清建筑平面和空间的组成关系,理清建筑与道路的关系,最后完成规划 模型的制作。 二、实验仪器和设备 1.测绘工具 三棱尺(比例尺) 、直尺、三角板、弯尺 (角尺) 、圆规、游标卡尺、蛇尺等。 2.剪裁、切割工具 勾刀、刻刀、裁纸刀、角度刀(45o) 、切圆刀、剪刀、手锯、钢锯、电磨机、电热切割器等。 3.打磨喷绘工具 砂纸、锉刀、什锦锉、木工刨、台式砂轮机。 4.粘合剂 三、实验过程

第一次模型制作实验课在工科楼模型教室,之前老师在多媒体教室跟我们讲解了模型制作的工具,材料等基本知识,发任务书。 这一次在模型教室老师带我们参观了一下往届做的模型,看到学姐学长的作品时,感觉有点震惊,稍微有点不自信,但是在我们仔细参观与讨论我们自己组用的材料与制作流程后,我立马又斗志昂扬了起来。参观完往届作品后,我们确定小组成员,小组开始确定制作模型所需的材料,大致分配了任务,男生做模型,女生做细节部分。我们组的组员经过积极热烈的讨论,初步确定了地形,草,建筑的材料,地形采用灰色纸板,草为普通草皮,多数建筑为PVC板为骨架,少部分为泡沫,同时大概制定了制作流程与方案。 方案确定后,我们小组成员在第二天就全部出发去购买制作模型所需的材料,我们按着讨论后的清单购买,包括灰色的卡纸、厚泡沫板、薄木板、PVC板、树粉、树干,草皮,胶水等一系列材料。 感悟:在此次购买中,我们小组有着很激烈的讨论,虽然在昨天已确定好清单,但是到了店里发现我们考虑的还是不够周全。 第二次模型制作实验课我们通力合作,用木板做底将买来的厚泡沫板做第二层底,上面再铺一层厚的PVC板,层与层之间用双面胶与泡沫胶粘合。其实我们在黏板的事先并没想好用什么黏,我们是在仔细观察了其他的组用的粘合材料后经过比较后讨论决定的,这也算取长补短了。我们一边黏一边试试粘合的效果,感觉比较结实。然后用复写纸将打印好的cad 地形描到买好的灰色卡纸上,而我则负责将地形上的绿地剪出来,作为之后剪草皮的模板。这是一件费时费力的工作,因为老师给我们的学校地形

实验报告撰写要求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实验报告撰写要求正式版

实验报告撰写要求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1. 实验报告和实验预习报告使用同一份实验报告纸,是在预习报告的基础上继续补充相关内容就可以完成的,不作重复劳动,因此需要首先把预习报告做的规范、全面。 2. 根据实验要求,在实验时间内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时,一边测量,一边记录实验数据。但是为了使报告准确、美观,此时应该把实验测量数据先记录在草稿纸上。等到整理报告时再抄写到实验报告纸上,以避免错填了数据,造成修改,把报告写得很乱。

3. 在实验中,如果发生实验测量数据与事先的计算数值不符,甚至相差过大,此时应该找出原因,是原来的计算错误,还是测量中有问题,不能不了了之,这样只能算是未完成本次实验。 4. 实验报告不是简单的实验数据记录纸,应该有实验情况分析,要把通过实验所测量的数据与计算值加以比较,如果误差很小(一般5%以下)就可以认为是基本吻合的。如果误差较大就应该有误差分析,找出原因。 5. 在实验报告上应该有每一项的实验结论,要通过具体实验内容和具体实验数据分析作出结论(不能笼统的说验证了某某定理)。

建筑材料实验报告

专业 姓名 学号 组别 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实验一建筑材料基本性质 试验原始记录 试验时间2013.03.29 温度干:22℃湿20℃相对湿度 82% 一、水泥石的表观密度 二。水泥石的密度 指导老师签名:

实验一建筑材料基本性质 试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对固体材料密度、表观密度、堆积密度、吸水率检测方法的练习,掌握材料基本物理参数的获取方法,并利用所测得物理状态参数来计算材料的孔隙率及空隙率等构造参数,从而推断其对材料其他性质的影响。 二、实验仪器 游标卡尺、直尺、天平、 李氏瓶、试样筛、量筒、天平。温度计、漏斗 三、实验内容和步骤 A、表观密度测量 1、用天平称量出试件的质量m(kg) 2、用游标卡尺测量试样尺寸(长,宽,厚),并计算试样的体积V。(m3) B、密度试验 1、往李氏瓶注入与试样不发生反应的液体至凸颈下部,记下刻度(V 1 ) 2、称取60~90g试样,用小勺和漏斗将试样徐徐送入李氏瓶中 3、微倾并转动李氏瓶,用瓶内的液体将粘附在瓶颈和瓶壁的试样冲入瓶内液体 中,待液体中(V 2 ) 4、取剩余试样的质量,计算出装入瓶中的试样质量m 5、计算瓶中试样所排开水的体积:V=V 2- V 1

四、实验结果计算 (一)水泥石的表观密度 (二)水泥粉的密度 (三)水泥石孔隙率的计算 %100 )/1(01?-=ρρP =(1-1.663/2.255)×100%=26.6% %100)/1(02?-=ρρP =(1-1.355/2.255)×100%=39.9% 五、实验结果分析(比较两组水泥石的性质差异) 由P 1

实验报告书写要求

实验报告书写要求 实验报告的书写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训练。它不仅是对每次实验的总结,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初步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逻辑归纳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是科学论文写作的基础。因此,参加实验的每位学生,均应及时认真地书写实验报告。要求内容实事求是,分析全面具体,文字简练通顺,誊写清楚整洁。 实验报告内容与格式 (一) 实验名称 要用最简练的语言反映实验的内容。如验证某现象、定律、原理等,可写成“验证×××”;分析×××。 (二) 所属课程名称 (三) 学生姓名、学号、及小组成员 (四) 实验日期和地点(年、月、日) (五) 实验目的 目的要明确,在理论上验证定理、公式、算法,并使实验者获得深刻和系统的理解,在实践上,掌握使用实验设备的技能技巧和程序的调试方法。一般需说明是验证型实验还是设计型实验,是创新型实验还是综合型实验。 (六) 实验内容 这是实验报告极其重要的内容。要抓住重点,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考虑。这部分要写明依据何种原理、定律算法、或操作方法进行实验。详细理论计算过程. (七) 实验设备与材料 实验用的设备和材料。 (八) 实验步骤 只写主要操作步骤,不要照抄实习指导,要简明扼要。还应该画出实验流程图(实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再配以相应的文字说明,这样既可以节省许多文字说明,又能使实验报告简明扼要,清楚明白。 (九) 实验结果 实验现象的描述,实验数据的处理等。原始资料应附在本次实验主要操作者的实验报告上,同组的合作者要复制原始资料。 对于实验结果的表述,一般有三种方法: 1. 文字叙述: 根据实验目的将原始资料系统化、条理化,用准确的专业术语客观地描述实验现象和结果,要有时间顺序以及各项指标在时间上的关系。

在线考试系统开题报告

中北大学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薛靖峰学号:1009034122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设计题目:“MIS”在线考试系统设计 指导教师:苏贵影 2014年3月 06日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克萨斯等十个州创建各州以及各高等院校相互认可的学位证书以及相应的教学体系,从而正式拉开网络远程考试的序幕。著名的考试机构有美国思而文学习系统有限公司。它是一家从事教育和计算机化考试服务的专业公司,在世界的6大洲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2200多个考试中心,可用25种语言提供近百个不同类型,一千多种考试,每年全球参加计算机化考试的人数约400万。当今大部分的授证机构均委托思而文公司为其进行测试、评估。最出名的网络教育案例,当属美国政府举办的TOFEL考试[4],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均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TOFEL培训与考试,大大减少了美国政府对于此项考试的开支,并能更快速、准确地为期望进入美国学习的学生服务。目前美国约有80所大学允许学生通过网络考试获得学位,另外,加拿大、英国等其它西方国家也在大力开展网络考试系统。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突飞猛进相比,国内的计算机考试技术研究工作开展的相对较晚,但国内在网络远程教学研究工作发展相当迅速。目前各高等院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复旦大学、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医科大学和湖南大学等高校己陆续在网上设立了自己的考试系统,并开展相关研究。国家信息产业部也开发了办公自动化证书CEAC远程考试系统、红旗Linux远程考试系统[5]。 通过对国内外计算机考试系统的考察和试用,我们发现它们具备以下特点[6]:(1)C/S 结构和B/S结构并存,但基本都可以在网络上使用;(2)大都提供自动组卷和自动评卷功能,但水平参差不齐;(3)考核软件使用仿真模拟环境和调用真实环境两者都有;(4)均采用了开放式试题库,扩充比较容易;(5)对题库的分析管理部分都比较重,都提供了最基本的功能。 三、本课题相关理论综述 考试使用计算机的尝试是从计算机类考试开始的,从九十年代开始,我国的多项全国计算机考试开始使用计算机进行测试。1991 年开始的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水平考试;1994年起开始的由国家教委考试中心主办、教育部批准的非计算机专业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等[7]。这些使用计算机的考试旨在普及计算机应用知识和使用能力,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虽然它们适用的系统经历了几次升级,考试的内容也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不断更新变化,但基本的考试形式一直延用至今。另外,人事系统为评定职称开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考试,财务系统推出的会计电算化考试等都是在计算机上进行的。使用计算机进行考试是教育评价的一次飞跃,在考试中计算机取代了纸和笔,引

实验报告编写格式和基本要求

《园林施工与管理》实验指导大纲 一、实验内容 ①园林场地平面施工图放样;②园林场地竖向测量。 二、实验地点 西南林业大学教学主楼前 三、实验目的及要求 ①掌握实际工作进行园林图纸现场放样的方法。 ②掌握运用皮尺进行多种常见园林场地形状的画法。 ③熟悉水准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④掌握普通水准测量的观测,记录,计算和检核的方法。 四、实验分组 每组学生不超过12人。(班长和学习委员进行分组) 五、实验仪器及工具 ①皮尺、水准仪(由班长和学习委员到园林学院借取) ②图版、图纸、稿纸、记录笔、计算器(自带) ③粉笔(组长教室取用) 六、主要实验步骤与方法 (一)场地平面施工图绘制 根据所给图纸,在教学主楼前开阔地带,运用皮尺,借鉴几何制图的原理,使用粉笔绘制与图纸相吻合的园林场地。 1.认真阅读图纸 2.基准点的确定(参照法) 3.直线或折线场地的绘制(坐标法、网格法、勾股定律) 4.圆形场地的绘制(坐标法) 5.菱形场地的绘制(坐标法) 6.椭圆形场地的绘制(坐标法、四心圆弧法) 9.乔木种植点的确定(坐标法) 10.片植地被植物的绘制(坐标法、网格法) 11.将放样坐标标识在图纸上 (二)场地竖向测量 1.水准仪使用步骤 ①安置仪器;②粗略整平③瞄准水准尺④精平与读数。 2.水准测量 ①依次测量各主要场地控制点的现状标高,并使用标识在场地上。 ②根据现状标高和图纸设计成型标高计算场地标高差值,并标识在场地上;其中,挖方场地控制点前加“+”号以示区别,填方场地控制点前加“-”号以示区别。 ③将场地竖向采取相同的方法标识在图纸上。

七、实验成果 根据实验过程和结果,文字描绘和草图绘制相结合,编写本实验的全过程实验报告。(仅能使用手写版,字数不少于3000字。提交时间:实验结束后的周四上午十点前) 八、实验报告编写要求 1.实验名称——(园林施工与管理——平面和立面放样) 2.实验内容①园林场地平面施工图放样;②园林场地竖向测量。 3.实验地点——西南林业大学教学主楼前 4.实验目的——结合本实验,简明扼要说明本实验在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中的作用。 5.实验工具——根据现场使用过的各种工具进行编写。 6.实验基本背景——简要介绍实验图纸的基本场地和设计概况 7.实验数据及结果——紧紧围绕图纸的平面放样过程、竖向测量过程,详细编写使用了什么工具?什么顺序?什么方法(绘制方法、仪器方法、测量丈量方法)?多大参数? 8.平面放样过程图纸——参照所给图纸,将各种放样参数和过程依次绘制草图标识清楚 9.场地竖向测量图纸——使用所给图纸,根据现场测量顺序,绘制各场地控制点测量的原始标高、挖填高差值。 10简要谈谈本实验在大学专业知识学习方面的应用感想。 11.简要谈谈本实验对未来专业工作的应用设想和思考。

建筑物理实验报告.

建筑物理实验报告[建筑热工、建筑光学和建筑声学实验] XXX XXXX XXXXXXX

建筑物理实验报告 第一部分建筑热工学实验 (一)温度、相对湿度 1、实验原理: 通过实验了解室外热环境参数测定的基本内容;初步掌握常用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明确各项测量的目的;进一步感受和了解室外气象参数对建筑热环境的影响。 2、实验设备:TESTO 175H1温湿度计 3、实验方法:` (1)在测定前10min左右,把湿球温度计感应端的纱布用洁净水润湿。 (2)若为手动通风干湿球温度计,用钥匙上紧上部的发条,并把它悬挂于测点。待3~4min,当温度计数值稳定后,即可分别读取干、湿球温度计的指示值。读数时,视平线应与温度计水银面平齐。先读小数,后读整数。 (3)根据干湿球温度计的读数,获得测点空气温度。 (4)根据干、湿球温度计读数值查表,即可得到被测点空气的相对湿度。

4、实验结论和分析 室内温湿度 仪器:TESTO 175H1 位置湿度(%)温度(℃) 暖气上方A 24.5 17.5 桌面上方B 25.6 17.0 南边靠墙柜子C 25.5 16.8 室内门口处D 25.1 16.5 5.对测量结果进行思考和分析 根据测量的数据可以看出,室内各处的温度及湿度较为平均。暖气上方的区域温度较高而导致相对湿度较低。桌子由于靠近暖气,所以温度较高。柜子由于距离暖气较远,温度相对较低,较为接近室内的平均气温。门口处由于通风较好,温度较低,湿度相对较高。

(二)室内风向、风速 1、实验原理:QDF型热球式电风速计的头部有一直径约0.8mm的玻璃球,球内绕有镍镉丝线圈和两个串联的热电偶。热电偶的两端连接在支柱上并直接暴露于气流中。当一定大小的电流通过镍镉丝线圈时,玻璃球的温度升高,其升高的程度和气流速度有关。当流速大时,玻璃球温度升高的程度小;反之,则升高的程度大。温度升高的程度反映在热电偶产生的热电势,经校正后用气流速度在电表上表示出来,就可用它直接来测量气流速度。 2、实验设备:TESTO 425 3、实验方法: (1)把仪器杆放直,测点朝上,滑套向下压紧,保证测头在零风速下校准仪器。 (2)把校正开关置于“满度”位置,慢慢调整“满度调节”旋钮,使电表指针在满刻度的位置。再把校正开关置于“零位”的位置,用“粗调”、“细调”两个旋钮,使电表指针在零点的位置。 (3)轻轻拉动滑套,使侧头露出相当长度,让侧头上的红点对准迎风面,待指针较稳定时,即可从电表上读出风速的大小。若指针摇摆不定,可读取中间示值。 (4)风向可采用放烟或悬挂丝的方法测定。

建筑材料实验报告模板

建筑材料实验报告 XXXXX学院 土木工程系 班级 姓名 学号

水泥性能测试试验报告 试验日期: 气(室)温: C:湿度: 一、试验内容 二、主要仪器设备 三、试验记录 所选水泥样品产地、厂名 水泥品种:出厂标号:

1.水泥细度测定(干筛法) 结论: 根据国家标准GB 该水泥细度为 2.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测试 室温:℃;相对湿度: % (1)试件成型日期年月日 成型三条试件所需材料用量 (2)测试日期年月日;龄期:天 (3)抗折强度测定 (4)抗压强度测定

4.确定水泥强度等级(只按试验一个龄期的强度评定) 根据国家标准 该水泥强度等级为 混凝土用骨料性能试验报告 试验日 期: 气(室)温: C:湿度: 一、试验内容 二、主要仪器设备 三、试验记录 1.砂的筛分析试验 筛孔尺寸(mm)105 2.5 1.250.630.3150.16筛底筛余质量(g) 分计筛余量a(%) 累计筛余量A(%)

砂样细度模数Mx Mx= Mx= 结论:按M X 该砂样属于砂,级配属于区;级配情况。2.砂的泥含量测试 编号冲洗前的烘干试样 质量G1(g) 冲洗后的烘干试样 质量G2(g) 泥含量(%) 测定值 (%) 平均值 (%) 3.砂的视密度测试 试样名称:水温:℃ 编号试样质量 G12(g) 瓶+砂+满水 质量G13(g) 瓶+满水 质量G14(g) 砂样在水中所占 的总体积V(cm3) 视密度 ρ0(g/cm3) 平均值 (g/cm3) 编号 容量筒容积 V(L) 容量筒质量 G1(kg) 容量筒+砂 质量 G2(kg) 砂质量 G(kg) 堆积密度 (kg/L) 平均值 (kg/L) 级配连续粒级 筛孔尺寸 分计筛余(g)(%) 累计筛余(%) 石子筛分析测试结果评定: (1)最大粒径: mm

在线考试系统可行性报告

在线考试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一.引言 (4) 二.关键字 (5) 三.摘要 (6) 四.系统概述 (7) 五.可行性研究报告 (8) 1.1引言 (9) 1.1.1编写目的 (9) 1.1.2项目背景 (9) 1.1.3参考资料 (9) 1.1.4定义 (9) 1.2可行性研究的前提 (10) 1.2.1要求 (11) 1.2.2目标 (12) 1.2.3条件,假定和限制 (12) 1.2.4可行性研究方法 (12) 1.2.5决定可行性的主要因素 (13) 1.2.6评价尺度 (13) 1.3对现有系统的分析 (14) 1.3.1处理流程和数据流程 (14) 1.3.2工作负荷 (14) 1.3.3人员 (14) 1.3.4局限性 (14) 1.4技术可行性分析 (14) 1.4.1对系统的简要描述 (14) 1.4.2处理流程和数据流程 (15) 1.4.3与现有系统比较的优越性 (15) 1.4.4采用建议系统可能带来的影响 (15) 1.4.5技术可行性评价 (15)

1.5经济可行性分析 (15) 1.5.1资金支出 (15) 1.5.2效益 (15) 1.5.3收益/投资比 (15) 1.5.4投资回收期 (15) 1.5.5敏感性分析 (15) 1.6社会因素可行性分析 (16) 1.6.1法律因素 (16) 1.6.2用户使用可行性 (16) 1.7其它可供选择的方案 (16) 1.7.1引进已有管理系统 (16) 1.8结论意见 (16)

软件工程实验 一.引言: 网络化教育代表了教育改革的一个发展方向,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特征,并对教育的发展形成新的推动力。随着Internet/Intranet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建立在其上的远程教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未来发展方向之一,考试测试作为远程教育的一个子系统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已经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正在给传统教育模式带来新的变革,并对教育的发展形成新的推动力。 Internet技术的发展使得考试的技术手段和载体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Internet的开放性、分布性的特点和基于Internet的巨大的计算能力使得考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基于Internet的考试系统正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之一。与传统考试模式相比,网上考试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可以将传统考试过程中的试卷组织、审定印制、传送收集、登记发放、评判归档各个环节缩小到一至两个环节,几乎屏蔽了所有人工直接干预考试活动的可能性,不但能够节约大量的时日、人力、物力与财力,而且还可以大幅度提高考试成绩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在线考试系统课题产生的背景是当今教育信息化的趋势及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系统的建设;目的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和网络资源实现无纸化考试以避免传统手工考试的不足。与传统考试模式相比,网上考试渗入了更多的技术环节,对实现安全性的途径、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通过Internet/Intranet来实现网上考试,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具体实现,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实现教考分离以及考务工作的全自动化管理,可以有效利用校园网的软硬件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力,更好的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可以大规模的实行考试,实现考试的客观、公证性,自动化组卷、阅卷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强度。传统考试要求老师刻试卷、印试卷、安排考试、监考、收集试卷、评改试卷、讲评试卷和分析试卷。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网络考试系统是传统考场的延伸,它可以利用网络的无限广阔空间,随时随地的对学生进行考试,加上Web数据库技术的利用,大大简化了传统考试的过程。 二.关键字: 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实现,测试维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