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8高考文言文词类活用学案及练习

2018高考文言文词类活用学案及练习

2018高考文言文词类活用学案及练习
2018高考文言文词类活用学案及练习

2018高考文言文词类活用学案及练习

词类活用学案

【学习目标】

1.探究归纳各种类型词类活用现象的规律,能熟练识别词类活用。

2、掌握词类活用的翻译方法,能准确翻译。

【知识链接】

1、考点解析:文言文阅读理解B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什么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改变了原来的语法功能,活用作另一类词的语法现象。

3、词类活用的类型

①名词的活用: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名词使动用法、名词意动用法

②动词的活用:动词作名词、使动用法、为动用法

③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④数词的活用:数词作动词、数词作名词

4、如何判别词类活用?

(1)划分句子成分。找出主语﹑谓语﹑宾语﹑状语。

(2)以今律古。分析各个成分的词类是否和现代语法规则一致,不一致的就是词类活用。【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自学预习,探究性学习,积累归纳,强化练习。

学习过程

一、请为下面的各种活用情况写出几个例句

1、名词活用为动词

2、名词的使动用法

3、名词的意动用法

4、名词作状语

5、动词活用为名词

6、动词的使动用法

7、动词的为动用法

8、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9、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0、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2、数词活用为动词

二、请对上面列出的活用情况分不同角度分析、归类、记忆

三、探究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1、回顾现代汉语语法结构

2、怎么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来判断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

四、课堂练习

1、判断以下成语中活用的词并解释其用法及意义。

1) 衣锦还乡

2) 幕天席地

3)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4) 披坚执锐

5) 自圆其说

6) 不耻下问

7) 降龙伏虎

8) 狼吞虎咽

9) 风餐露宿

10) 车载斗量

2.指出下列句子中哪些词有词类活用现象

a、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

d、骊山北构而西折

e、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龙——出现龙)

f、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屋舍——筑舍定居

3 、翻译句子。(10分)

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国为华,不闻以妾与马。”——节选自《国语?鲁语上》

a、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

b、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

c、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

五、考题链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08年山东卷)

A、隐蓄甘脆饵诚饵:给……吃

B、值大风雨,避身岩下值:遇到

C、兄故弱,恶能多樵恶:不

D、汗交颐不少休颐:脸颊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2011年山东卷)

(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3分)

(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3分)

(3)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4分)

拓展阅读:词类活用的具体情形

名词活用为动词

1. 名+代(代词一般不受名词的修饰,而经常用于动词的宾语)

例:驴不胜怒,蹄之用蹄子踢见白书,乃钻火烛之用火把照

2. 名+名(当两名词关系不是联合,偏正或同位时,其中一个用如动词)

例:大楚兴,陈胜王称王雨麦于岐山之阳下雨

(有时后边可补上介词“于”,构成动补关系,此时后一名词多表示地点)

例:沛公军霸上驻扎(在)欲王关中(在关中)称王

3. 副+名(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副词是经常修饰动词的)

例:既而弥月不雨不(下)雨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不归咎上天

秦地可尽王也全部统治秦师遂东就向东出发了

天又大风(刮大风)皆玄衣白刃(都穿黑衣,提着雪白的刀)

(注意:“非”后的名词不用如动词,因它本来就是修饰名词谓语的)

例:非我即他不是我就是他

4. 能愿动词+名词

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左右欲刃相如大王当王关中:在关中称王

5. 名词+介宾(这个名词又不是句子的主语或另一动词的宾语,用如动词)

例: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筑屋居住

6. 介宾+名例:亭以雨名西与韩境

7. 所+名例:置人所罾鱼腹中(鱼网用网捕来)令吏人完客所馆(住所住)

8. 名+者例:文王之囿方七十里,……,雉兔者往焉(打鸡猎兔的人)

9. 连词“而”前后的名词在一定条件下用如动词

例: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臣:使……臣服都:定都

不耕而食,不蚕而衣蚕:养蚕衣:穿衣去今之墓而葬焉

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西:向西进军进城梯而下之梯:放上梯子下:使动

(当这个名词前虽无动词,但可以和“而”后动词构成主谓关系时,不为动词,如“人而无信”。所以只有当“而”前的名词既非主语又非宾语时,此名词才用如动词)

形容词、数词活用作动词

一、形容词用如动词

(一)形容词后有名词,它不构成修饰关系,而构成了动宾关系,这个形容词作用如动词。

1、乃朱其眉,以相识别(用红色染)

2、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少有,少见)(二)形容词前有“所”字,这个形容词用如动词。

1、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称颂作漂亮的人)

2、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卑视的那些人,尊重的那些人。)

(三)形容词活用动词,如果在形容词后边能译成时态助词“了、着、过”,或趋向动词“起来、上去、下去”等,这个形容词用如动词。

苟富贵,无相忘。(富有尊显起来了)

二、数词用如动词

1、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2、此三者,……与臣而将四矣。(成了四个)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不是一般的支配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产生某种动作行为,或者具有某种性质状态或者成为某一种事物。它含有“使它怎样”,“让他怎样”,“把他怎样”的意思。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句子中的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或行为。

(一)不及物动词使动:

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词。

结构:A+动词+B,译法:A使B施行动作。例句:

A:1.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 2.可烧而走之。走:使……跑。

B:1. (沛公)从百余骑。从:使……跟随。 2. 杀鸡为黍而食之。食:sì使……吃。3.成语:惊心动魄、生死肉骨、滴水穿石、惊世骇俗

(二)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不及物动词作使动用法,这是普通规律,而及物动词作使动用法的比较少。

1、朝秦楚,莅中国(使……来朝贡)

2、尝人,人死;食狗,狗死。(使……尝到,使……吃了)

(三)怎样区别一般动词与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的使动用法就是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一种用法,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谓语是陈述宾语的,二是受陈述的宾语是受主语支配的。

名词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比较容易判断,这里无须赘述。动词的使动用法有时较难辨别。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大多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例如:

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记》)若欲死而父,即前斗(高启《书博鸡者事》)

例一“活”,本不是及物动词,但当它后边带上宾语“之”,就有了“使之活”这样的使动意义。例二“死”也不是及物动词,但它涉及了“而父”这一宾语,即有“使而父死”的意义。这两个例句的共同特点都是动作行为是由宾语发出的,而宾语发出这一动作行为又是受主语支配的。由于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属于特殊现象,所以它的使动意义还较为明显,较易判别。古汉语里还有少量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由于及物动词带宾语属于正常现象,所以,带不带宾语与它是不是使动用法没有必然联系。我们判断它是否为使动用法,主要根据它的动作行为是由谁发出的。如果其动作行为由宾语发出,且受主语支配,则必为使动用法;如果其动作行为是由主语发出的,宾语只是其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那么,它就是一般动词。例如:①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序八州而朝同列(贾谊《过秦论》)

②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同上)

第一组中的“朝”,在“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句中,是“朝拜”的意思,它是

“燕、赵、韩、魏”这一主语发出的动作行为,属一般动词谓语;在“序八州而朝同列”句中,“朝”有“使同列朝”这样的使动意义,它是宾语“同列”发出的动作行为,而受主语“秦”(承前省略)的支配。同样道理,第二组中的“负”,当其动作行为是由宾语发出的,则为使动用法,有“使……承担”的意义;当其动作行为是由主语发出的,则为一般动词,有“背”的意义。

由此可见,区别一般动词和动词的使动用语,最重要的方法是从具体的语言环境出发,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考虑这个动词陈述的对象是谁,或者说这个动作行为是由谁发出的。如果能这样考虑问题,就一定能准确地区别一般动词与动词的使动用语。

二、形容词使动用法:

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例句:1. 丰衣足食:丰、足:使……丰足。安邦定国:安、定:使……安定。

2.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使……尊贵。

3.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使……受苦、受累、受穷。

三、名词使动用法:(少见)

名词先用如动词,再使宾语具有此行为。

例: 1. 生死肉骨肉:使……长肉。 2.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wàng,使……做王。

3. 齐威王欲将孙膑将:任命……为将。

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于它的宾语含有“认为”,“以为”的意思。这种用法仅限于形容词和某些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它们本不带宾语带了宾语,并具有“认为”,“以为”意义,即是意动用法。

一、名词意动:

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译:把……当做。

例:1. 幕天席地:2. 草菅人命:3. 鱼肉百姓:

4. 千金一刻:

5. 友风而子雨:

6. 稍稍宾客其父:

二、形容词意动: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该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认为……形)

(1)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认为鲁小;认为天下小。)(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认为仲尼之闻少;认为伯夷之义轻)

(3)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荀子?天论》)(认为它怪异)

(4)成语:不耻下问、是古非今、重男轻女、厚此薄彼、不远万里

(二)表心理活动的动词的意动用法

(1)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史?廉蔺列传》)(认为这种事羞耻)

(2)而耻学于师。(韩愈《师说》)(认为向老师学习可耻)

三、使动、意动的区别

A.当行动已成为事实,便构成使动。当其为心感受,规划想法时,并不意味着形成客观事实,为意动用法。

B. 依据主宾关系判断:一般来说,使动句叙述的是一种既成的或将成为事实的客观事实,它侧重于客观行动;意动句叙述的则常常是一种主观认识,这种主观认识可以是事实,也可以不是事实。总之,意动句更侧重于心理意念的感受。

名词用作状语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1.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像……一样)

(有的动作行为不易给人鲜明的印象,于是就借助所表示的事物动作特征,而比喻另外一个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

例:席卷天下席:像席子一样包举宇内包:像包袱一样

云集响应云:像云一样;响:像回音一样翼蔽沛公翼:像翅膀一样

豕人立而啼其一犬坐于前

扩展:狼奔豕突斗折蛇行土崩瓦解雷厉风行风起云涌

灰飞烟灭狼吞虎咽风驰电掣风起云散

2. 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像对待……一样)

(常在“待”“畜”“事”等动词前,表示采取对待此名词状语的表示的人或物,那种态度)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

齐物田忌善而客待之(像对待客人一样)人皆得以隶使之

3. 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用……于……)

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朱亥椎杀晋鄙刀斫之

臣请剑斩之口诛笔伐目见耳闻得佳者笼养之

4. 表示动作行为依据的情势或道理:(按照)

例: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按照法律)义不容辞理所当然

5.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在……)

例:卒廷见相如童子隅坐而执烛班门弄斧

风餐露宿道芷阳而间行(从小路)庙礼之

二、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发展趋向)

例:南来北往(从南来,向北往)内立法度(在国内)外连横而斗诸侯(对国外)

扩展:里应外合左顾右盼前仰后合东奔西跑前俯后仰

三、时间名词作状语;

1.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在……)例:乃夜驰之沛公军晓行夜宿白日做梦

2. 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每……)(此用法多是用在“日”“月”“岁”等词中)

例:君学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日夜望将军至

3. 表示情况逐渐发展(一……地,一……又)

例:蒸蒸日上江河日下日积月累日新月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四、动词作状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为表达中心语服务的。

1. 用连词“而”或“以”来表示修饰关系。例:执刃而立登高而招

2. 根据语意来判断:例:儿惧,啼告母

名词活用歌

名词连用多活用,代前副后谓语通。

不能带兵强带宾,多是意动或使动。

谓前不愿作主语,时间方位状语共。

区分活用看仔细,切记放在句子中。

常见词类活用例举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1、晋军函陵(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2、朝服衣冠(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

3、范增数目项王(课文《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记》)

4、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课文唐?杜牧《阿房宫赋》)

5、今予家是溪(课文唐?柳宗元《愚溪诗序》)

从以上词可以看出,这些词都是名词,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动词解才符合全句的意思。进而观之,这些下划线的词之所以改变词性是它处在它(名词)不该处的“位置”,原来是“名词”处在了不该处的“谓语”的“位置”(名词所处位置应该是“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概言之,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名词必须要活用。活用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2)名词的使动用法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课文《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记》)

2、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课文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3、尝人,人死;食狗,狗死(《吕氏春秋?上德》)

4、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5、舍相如广成传舍(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史记?卷八十一》)

从以上词可以看出,词都是名词,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使宾语怎样”即使动用法才能符合全句的意思。进而观之,这些下划线的词之所以改变词性是它处在它(名词)不该处的“位置”,原来是“名词”处在了不该处的“谓语”的“位置”。概言之,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名词必须要活用。活用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3)名词的意动用法

1、侣鱼虾而友麋鹿(课文宋?苏轼《赤壁赋》)

2、粪土当年万户侯(课文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宋?王安石《伤仲永》)

4、吾从师之(课文唐?韩愈《师说》)

5、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史记?孟尝君列传》)

从以上词可以看出,词都是名词,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但与以上不同的是,是“主观上认为怎样或主观上当作怎样”即意动用法才能符合全句的意思。进而观之,这些下划线的词之所以改变词性是它处在它(名词)不该处的“位置”,原来是“名词”处在了不该处的“谓语”的“位置”。概言之,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名词必须要活用。活用三:名词的意动用法。

(4)名词作状语

1、吾得兄事之(课文《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记》)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宋?苏轼《石钟山记》)

3、天下云集响应(课文西汉?贾谊《过秦论》)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课文战国?荀况《荀子?劝学》)

从以上词可以看出,词都是名词,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副词解才符合全句的意思,再不能变为其他词性。进而观之,这些下划线的词之所以改变词性是它处在它(名词)不该处的“位置”,原来是“名词”处在了不该处的“状语”的“位置”(名词所处位置应该是“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概言之,名词处在状语的位置,名词必须要活用。活用四:名词作状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名词活用的公式”,如下所示:

主+状+谓+宾

这两种位置都是名词不该处的位置,所以它必须活用(就象学生一旦处在军队里一样,他必须变为军人才行)。名词处状语的位置,名词必须作状语,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有三种情

况:名词作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

1、项伯杀人,臣活之(课文《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记》)

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课文《季氏将伐颛臾》出自《论语?季氏》)

3、李牧连却之(课文宋?苏洵《六国论》)

4、外连衡而斗诸侯(西汉?贾谊《新书?过秦论》)

5、既来之,则安之(课文《季氏将伐颛臾》出自《论语?季氏》)

从以上可以看出,都是动词,并且它是处在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虽然如此,它也会活用,这一点和名词不一样。这种活用,变为“使宾语怎样”,成了动词的使动用法。概言之,动词处在它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也会活用。活用一:动词的使动用法。(2)动词的为动用法

1、等死,死国可乎(课文《陈涉世家》出自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2、伏清白以死直兮(课文战国?屈原《离骚》)

3、夫人将启之(《左传?隐公元年》)

4、巳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课文《触龙说赵太后》出自《战国策?赵策》)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课文《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记》)

从以上可以看出,词都是动词,并且它是处在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虽然如此,它也会活用,这一点和名词不一样。这种活用,变为“为宾语怎样”,成了动词的为动用法。概言之,动词处在它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也会活用。活用二:动词的为动用法。(3)动词活用为名词

1、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课文《触龙说赵太后》出自《战国策?赵策》)

2、追亡逐北(西汉?贾谊《新书?过秦论》)

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课文《寡人之于国也》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4、住近湓江地低湿(课文唐?白居易《琵琶行》)

5、贾家庄凡为巡徼所陵迫死(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从以上可以看出,词都是动词,并且它是处在不该处的位置“宾语”的位置上,所以它必定要活用。这种活用,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名词解才符合全句的意思,再不能变为其他词性。概言之,动词处在它不该处的位置“宾语”的位置上,必活用。活用三:动词活用为名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动词活用的公式”,如下所示:

主+状+谓+宾

动词不管是处在该处的位置还是不该处的位置它都能活用,动词处在宾语的位置上,必定活用为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有两种情况:动词的为动用法和动词的使动用法。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项伯素善留侯张良(课文《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记》)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课文《齐桓晋文之事》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4、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课文唐?韩愈《师说》出自《昌黎先生集》)

5、火尚足以明之(课文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出自《临川先生文集》)

从以上可以看出,词都是形容词,并且它是处在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虽然如此,它也会活用,这一点和名词不一样。这种活用,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动词解才符合全句的意思。概言之,形容词处在它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也会活用。活用一: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课文《触龙说赵太后》出自《国策?赵策》)

2、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西汉?贾谊《新书?过秦论》)

3、大王必欲急臣(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史记?卷八十一》)

4、臣请完璧归赵(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史记?卷八十一》)

5、定心荣汝身(课文南朝《孔雀东南飞》出自南朝?徐陵《玉台新咏》)

从以上可以看出,词都是形容词,并且它是处在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虽然如此,它也会活用,这一点和名词不一样。这种活用,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使动解才符合全句的意思。概言之,形容词处在它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也会活用。活用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且庸人尚羞之(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史记?卷八十一》)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课文唐?韩愈《师说》出自《昌黎先生集》)

3、太子迟之(《国策?燕策三》)

4、虽辱而愚之(课文唐?柳宗元《愚溪诗序》)

5、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史记?卷八十一》)

从以上可以看出,词都是形容词,并且它是处在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虽然如此,它也会活用,这一点和名词不一样。这种活用,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意动解才符合全句的意思。概言之,形容词处在它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也会活用。活用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1、越国以鄙远(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2、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西汉?贾谊《新书?过秦论》)

3、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课文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出自《魏郑公文集》)

4、吾社之行为士先者(课文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出自《七录斋集》)

5、不能容于远近(课文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出自《七录斋集》)

从以上可以看出,词都是形容词,并且它是处在不该处的位置“宾语”的位置上,所以它必定要活用。这种活用,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名词解才符合全句的意思,再不能变为其他词性。概言之,形容词处在它不该处的位置“宾语”的位置上,必活用。活用四: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形容词活用的公式”,如下所示:

主+状+谓+宾

形容词不管是处在该处的位置还是不该处的位置,它都能活用。形容词处在宾语的位置上,必定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处在谓语的位置,有三种情况: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试一试

1.今之学者,苦(形意动)学焉。课上目(名作状[工具])视,而不知心之所属。其目(名作动)背诵为畏途,常思佚乐而得,然此何能及也?故囚(名意动)己,狱官(名意动)师,常欲破牢而出。何因如此?一则师器(名作状)视生,必欲灌之后快;二则生不能苦(形作动),一心待天上落饼也。父母学(动使动)之,则怒而大吼:吾自为之,何劳汝等?

今思之,师当异(形使动)其术,以应众学者,使其内(名作状[处所])生学意,切不可北(名作状[趋向])面而却。或电教(名作状[方式])辅之,或图(名作状[方式])助之,期得

其心也。生亦应知,苦乃众妙之门,非苦无以成才也。欲伟业(名作动)者,尤应如此。熟能生巧,然也。胸中名篇数百,何愁不下笔千言?然亦不能徒背也,当晓其意,明(形使动)其优劣,以用(动为动)己,如此则可。

2、翻译下面文字(文章见上面)

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翻译:季文子在宣公、成公时期做国相,家中没有穿丝绸的妾妇,马也不喂粮食。相:名词活用为动词,做国相;衣: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⑵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人们大概会认为您是吝啬,而且使国家也显得不光彩。华:名次活用使动词,使……光彩)

⑶无乃非相人者乎(这恐怕不是做国相的人应该做的吧!相:名词活用为动词,做国相)

课后练习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哪些词有词类活用现象

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3、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

4、骊山北构而西折

5、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龙——出现龙)

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屋舍——筑舍定居)

二名词活用的四种类型

(一)名词作_______

指出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总结规律

词类活用学案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3、日削月割

词类活用学案1、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2、人皆得以隶使之

3、常以身翼蔽沛公

4、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5、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词类活用类型:

小结规律:①表示_______、_______的名词常常活用为___语(成分)。

②如果名词用在___ 词前处在主语的位置,而又不能作主语时,就是活用作___语。

翻译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作_______

指出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总结规律

词类活用学案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左右欲刃相如。

3、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1、驴不胜怒,蹄之

词类活用学案1、籍吏民,封府库

2、大楚兴,陈胜王

3、吾师道也……

4、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词类活用学案1、范增数目项王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汉水又东

小结规律:①名词放在“___”“___”“___”“___”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

②___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③名词与____词连用,如果二者不是并列、偏正、判断等关系,而是主谓关系、动宾关系或动补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④名词如果出现在___词后边,便活用为动词。名词不能受副词修饰。

翻译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词的_______用法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小结规律: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则为_____用法。

翻译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词的_______用法

1、稍稍宾客其父

2、吾从而师之

3、孟尝君客我

4、吾从而师之

5、耻学于师

小结规律: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则为_____用法。

翻译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以上题为例,归纳其他词类的用法。

四、找出下面活用的词语并翻译句子。

1.吾从而师之

2.耻学于师

3.孔子师郯子、苌弘……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6.填然鼓之

7.过秦论

8.会盟而谋弱秦

9.序八州而朝同列

10.籍吏民,封府库

1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12.五十者可以衣帛

1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4.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16.席卷天下

17.包举宇内

18.囊括四海

19.东割膏腴之地

20.吾得兄事之

2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2.内立法度

23.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24.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25.孔子师郯子、苌弘……

2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27.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28.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

教学目标:

理解并能正确判断、解释常用的词类活用形式

教学时间:二课时

一、名词的活用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

82.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83.杂彩三百匹,广交市鲑珍

84.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85.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86.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87.方其破荆州,下江

8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89.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90.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9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9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93.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94.要其何以成何以败

95.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96.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97.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98.王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99.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00.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0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102.过秦论

103.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104.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105.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10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107.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

108.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

109.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110.沛公欲王关中

111.籍吏民,封府库。

112.范增数目项王

113.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114.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115.晞一营大噪,尽甲

116.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

117.杀一老卒,何甲也?

118.垂死,舆来庭中

119.裂裳衣疮,手注善药

120.取骑马卖,市谷代偿

121.敢以状私于执事,谨状

12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12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124.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125.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126.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127.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128.不义不暱,厚将崩

129.段不弟,故不言弟

130.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131.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13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规律:

名词后带宾语;左右欲刃相如/驴不胜怒,蹄之

名词后带补语;沛公军霸上/凡吏于土者

名词前有副词状语;二月草已芽/神弗福也

名词前有能愿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莫我肯德

名词前有“所”字:置人所罾鱼腹中

两个名词相连而非偏正关系:大楚兴,陈胜王/许子冠乎

名词重叠而非叠音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亲亲贤贤老老幼幼

名词用“而”与动词相连:不耕而食,不蚕而衣/进城梯而下之

名词活用作使动词:带宾语,有使宾语怎样的意思:先破秦咸阳者王之/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带宾语,有“以……为……”的意思,即把宾语当做……: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候。

(二)名词作状语

163.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164.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16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166.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167.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16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69.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170.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171.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17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173.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7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175.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176.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177.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178.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79.裂裳衣疮,手注善药

名词活用作状语的几种形式

表特征状态(比喻式),像什么那样:斗折蛇行/常以身翼蔽沛公。表态度、方式:吾得兄事之/生男女,必货视之。

表工具,用什么:有好事者船载以人/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表处所:相如廷斥之/踪迹,草行露宿

表趋向:操军破,必北还/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表频率、渐进:岁赋其二/乡邻之生日蹙

二、动词的活用

(一)动词作名词

133.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134.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135.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13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动词活用作名词的几种情况

作宾语或主语:汝安敢轻吾射/惧有伏焉/一屠晚归。

在“之”“其”后充当中心词: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则其至又少。

两个动词组成并列结构:谗谄之蔽明也/不敢复有株治。

(二)动词活用作使动词

不及物动词后带宾语:项伯杀人,臣活之/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及物动词改变原有动宾关系:单于愈益欲降之(苏武)/外连衡而斗诸侯。乃物动词带双宾语:宁许以负秦曲/晋侯饮赵盾酒。

(三)动词活用作意动词

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带宾语:且庸人尚羞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三、形容词的活用

(一)形容词作名词

137.然吾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13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39.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140.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141.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142.是固圣益圣,愚益愚。

14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44.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145.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146.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147.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148.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149.君安与项伯有故:

150.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151.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152.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古典诗文 2012-05-21 0544 5d56b7b40102dx9e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教学要点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 1. 名词作状语。 2. 名词作动词。 3. 名词意动用法。 4. 名词使动用法。 5. 动词作名词。 6. 动词使动用法。 7. 动词为动用法。 8. 形容词作名词。 9. 形容词作动词。 10. 形容词使动用法。 11. 形容词意动用法。 12. 数词活用。 教学内容 一. 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

“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当奴隶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⑤而相如廷叱之廷在朝廷 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晚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 规律总结规律一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规律二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 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主语+【名词】+谓语 活用为状语 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两项是()。 A.人皆得以隶使之 B.沛公欲王关中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俊才星驰 E、籍吏民,封府库 二. 名词用作动词

2018年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汇总

【北京卷】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5题。 (1)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 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4】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注释:【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4】輶: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1】 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 ..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 8.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时.不胜月时间:季节 B. 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戚:为……悲伤 C. 智士贤者相与 ..积心愁虑以求之相与:一同、都 D. 取其金,则无损于行.行:行为 9.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的一项是 A. 故善日.者王王者敬日. B. 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不可胜.日志也 C. 此之.谓也若白垩之.与黑漆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学案和教案及检测卷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学案和教案及检测卷 高三 2011-01-02 20:51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学案和教案及检测卷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学案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可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例如,柳宗元《三戒》:“驴不胜怒,蹄之。“蹄”字本是名词,这里临时充当动词,做谓语。又如《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其中“坚”和“锐”原是形容词,这里临时充当名词做宾语。这就叫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中最值得注意的词类活用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做动词、形容词做名词、名词做状语等。 一.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的时候,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㈠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行这个动作。”在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课本中共有这些句子: ⒈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第一册《勾践灭吴》) ⒉噽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第一册《勾践灭吴》) ⒊夫差与之成而去之。(第一册《勾践灭吴》) ⒋焉用亡郑以陪邻?(第一册《烛之武退师》)

⒌夫如是则修文德以来之。(第一册《季氏将伐颛臾》) ⒍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第二册《过秦论》) ⒎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⒏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第三册《六国论》) ⒐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第三册《石钟山记》) ⒑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第三册《病梅馆记》) ⒒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第四册《促织》) ⒓宁许以负秦曲。(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 ⒔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 ⒕鸣鼓而聚之,击木而招之。(第二册《种树郭橐驼传》) ⒖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第二册《鸿门宴》) ⒗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 ⒘项伯杀人,臣活之。(第二册《鸿门宴》) ⒙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第三册《伶官传序》) ㈡名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课本中有这些句子: ⒈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第二册《鸿门宴》) 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 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2018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文言文阅读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考试大纲》对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考查内容及相应知识点作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 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分析综合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浅易既是对考生的要求,也是命题者选材的原则。指文言材料不出现艰涩、古奥的字词,不选择冷僻的题材。考生利用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基本能读懂文段。 据高考实情,我们将《考试大纲》规定的上述7个考点编列为9个专题: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文言实词”,指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文言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意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即《考试大纲》具体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意义”,即特定虚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唯一含义;“用法”,主要指其词性及所表示的词语之间或句子之间的关系等。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不同的句式”,主要指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 4.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不同的用法”,特指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5.筛选文中的信息。 根据试题的具体要求,从文中选取与试题具体指向吻合的信息,排除似是而非和错误的信息。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内容要点”,涉及阅读材料的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如人物的言行举止、功德事迹,事件的发展过程,文章的论点论据等;“归纳”,就是对具体的、零散的、琐碎的材料分门别类。“中心意思”,可以指整体的思想内容,更多是指局部的思想内容;“概括”,就是把能体现中心意思的方方面面的特殊性排除,而将其共同性提取出来。 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观点态度”,指作者在文中显示的(记叙类文本)或者揭示的(论述类文本)观点、情感态度和思想倾向。“分析”,就是把整体分成一些“零部件”来考察,找出其相互关系和本质属性。“概括”,就是把分散在文中的观点、情感态度和思想倾向的共同点提取出来。 8.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把文言文置换成现代汉语的规范语言。 9.给文言文语段断句。

专题学案:词类活用

专题学案:快速破解文言文翻译中的词类活用 课堂目标: 解决一个重点:探讨归纳“三定法”,快速破解文言翻译中的词类活用。 突破一个难点:能清楚地区分使动用法及意动用法。 一.讨论探究,归纳方法 1.翻译下列划线句子,并找出用词类活用的采分点。 (1)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2)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 (3)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 (4)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2.归纳总结词类活用翻译的三个步骤 3.学以致用,定向训练(分别翻译划线的句子) (1)2014年广东卷文言文阅读选段 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译相顾骇愧曰:“实然。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 (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节) ①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4分) 【参考答案】(道路)非常笔直、好走,用不到几日便可抵达中京,因为什么缘故要走这条路呢? 【点评】关键字词“径”,名词活用为形容词,翻译为“笔直的”;“易”,与语境切合,翻译为“好走”;“道”,名词作动词,翻译为“走”。 (2)2013年广东卷文言文阅读选段 成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

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 ①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4分) ②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3分) 参考答案:①这些人如果不能用贩卖私盐来养活自己,将来一旦像蜂群一样聚集起来成为盗寇,那么就会成为很大的祸患。②傅先生是天下很有才德的人,我尚且没有机会和他成为朋友,你是什么样的人,怎么敢直呼他的名。 (3)2010年广东卷选段 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遂倒戈来归。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急匿于.厕,搜获之,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选自明谢黄《后登陆》卷下,有删改)【注】①上:皇上指朱棣 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②译:皇上指挥军队渡过黄河,士兵擂鼓呐喊(着)直接冲击宋忠的军阵。(麾,1分;河,古今异义,1分;大意,1分。) (4)2009年广东卷选段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参考答案:(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5)2008年广东卷文言文阅读选段 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访少沉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为县功曹,时陶侃为散吏①,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① 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答案】当时陶侃担任闲官,周访举荐他做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并把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

高考语文 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弄清楚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句子成分组成; 2、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规律解答试题; 3、引导学生运用本次课的方法,能自行归纳其他文言知识规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快速判断出活用词,根据活用的常见规律,明确活用类型。 教学难点: 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句子成分的划分。 教学方法 知识讲授法;问题点拨法和探究讨论法等。 教学媒介 多媒体复印资料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以一组存在活用的成语导入课堂教学。 二、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示例使用多媒体)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而划分出来的类别。 划分词类的目的:就是为了讲语言的组织规则,即讲词的语法意义和词的语法功能,讲语言的句法结构。 文言文词类的划分情况: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进行加工过的文言文的词类划分基本上与现代汉语是一致的,先秦汉语的词类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十类。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例如: 阿爷无大男,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2.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动词又可分为使动词、意动词和为动词。例如: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狼》) 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例如:。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例如: 一桌、一椅、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5.副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例如: 太后之色少解。(《触旮说赵太后》) 6.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的词,叫做代词。例如: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 7.介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等。例如: 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

-2018全国卷高考文言文真题汇编

(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氾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 ..。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 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 ..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祚.,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芝自小受苦,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失所;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 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池,恢复旧境;离开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C.鲁芝审时度势,进营劝谏曹爽。曹爽辅政时,他在曹手下任四马,曹受到讨伐,他率部下驰援,并提出应对策略,劝曹挟天子以号令四方,然而未被采纳。 D.鲁芝洁身自好,深受羊祜推重。羊祜任车骑将军时辞让说,鲁芝为人清心寡欲,与人和睦又不苟同,任职到老,以礼始终,自己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2018届高三语文学案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

泰州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一课一案 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文言文阅读 学案3 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 【学案目标】 找出活用字词,并准确解释其在句中的含义。 【典型例题】 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的意义,并辨明活用的类型。 1.良庖岁.更刀每年,名词用作状语 2.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从旁边,名词用作状语 3.内.立法度在国内,名词用作状语 4.火足以明.也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5.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在东边,在北边,名词用作状语 6.头发上.指向上,名词用作状语 7.事不目.见耳.闻亲眼,亲耳,名词用作状语 8.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名词用作状语 9.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名词用作状语 10.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名词用作状语 1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 12.稍稍宾客 ..其父以……为宾客,意动用法 13.鱼肉 ..百姓以……为鱼肉,意动用法 14.孟尝君客.我以……为宾客,意动用法 15.钱若水名.能知人以……出名,意动用法 16.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名词用作动词 17.名.之曰褒禅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18.晋军.函陵驻军,名词用作动词 19.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 20.徐孺下.陈蕃之榻使……放下,使动 21.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而我美.妾与马装扮,使……美,使动 22.王无罪.岁归罪,名词用作动词 23.增数目.项王使眼色,名词用作动词 24.乳.二世哺乳,名词用作动词25.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待,名词用作动词 26.族.秦者秦也使……灭族,使动 27.齐威王欲将.孙膑使……为将,使动 28.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使……称臣,使动 【考点探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名词活用、动词活用、形容词活用、数词活用 【思维建模】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直接作状语的;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经常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合起来引申为“慢慢地、逐渐地”。 2.名词用作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中的“礼”,就是“礼遇”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如“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中的“利”,就是“使……得到利益”的意思。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二、动词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的修饰限制,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即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

词类活用教的学案.docx

词类活用教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考纲要求。 2. 理解词类活用的分类及特征。 3. 掌握判断词类活用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高考考试说明 文言文阅读 理解 B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二、概念解释 1.何谓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也有个别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原来 的语法功能(词性和意义) ,而活用作另一类词(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的现象。 2.词类: ——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而划分出来的类别。 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定语 )主语 +[状语 ]+谓语 <补>+(定语 )+宾语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 3.词类活用分类: (1)名词活用:名词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使动用法,名词意动用法

(2)动词活用:动词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的为动 用法 (3)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一般动词,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 词意动用法 (4)数词活用:数词作一般动词,数词作形容词 三、名词活用 (一)、名词作一般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 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 动作化罢了。 例如: 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2)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 4)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5)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 1.【规律 1】名词 +名词(非修饰关系) 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②刑人如恐不胜。 . ③籍吏民,封府库。 . 【分析】“陈胜”与“王”构成主谓关系,“刑”与“人”,“籍”与“吏民”是动宾关系,都作动词。译为“称王、处罚、登记”。 1)朝歌夜弦《阿房宫赋》 2)晋军函岭,秦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3)朝服衣冠《谏太宗十思疏》 4)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之词类活用 教案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之词类活 用教案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掌握常见的实词含义及推断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2.掌握常用的18个虚词并在对比中辨别它的用法。 3.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并能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方法。 4.把握常见的偏义复词、古今同形异义词 5.掌握文言固定结构 6.把握筛选信息试题和综合试题答题技巧复习过程: 第三课时词类活用专题复习 在《考试说明》中,词类活用属于“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中的一种。于词类活用涉及到的问题较多,也有相当难度,因此单独列出来,结合实例具体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力争在复习备考时迅速突破难点。一.使动用法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①焉用亡郑以陪邻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简析]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

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 2.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 ②晋侯饮赵盾酒。(晋侯让赵盾饮酒) [简析]①句中的“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②句中的“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各国诸侯(因此)畏惧,会合结盟想办法削弱秦国(的势力)] ③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1.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 ①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

2018年度上海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

2018年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一) 【长宁嘉定】 ①程昱字仲德,东郡东阿人也。初平中,兖州刺史刘岱辟昱,昱不应。又表昱为骑都尉,昱辞以疾。刘岱为黄巾所杀。太祖临兖州,辟昱。昱将行,其乡人谓曰:“何前后之相背也!”昱笑而不应。 ②太祖征徐州,使昱与荀彧留守鄄城。张邈等叛迎吕布,郡县响应,唯鄄城、范、东阿不动。布军降者,言陈宫欲自将兵取东阿,又使汜嶷取范,吏民皆恐。昱乃过范,说其令靳允。时汜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昱又遣别骑绝仓亭津,陈宫至,不得渡。昱至东阿,东阿令枣祗已率厉吏民,据城坚守。又兖州从事薛悌与昱协谋,卒完三城,以待太祖。太祖还,执昱手曰:“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乃表昱为东平相,屯范。 ③刘备失徐州,来归太祖。昱说太祖杀备,太祖不听。后又遣备至徐州要击袁术,昱与郭嘉说太祖曰:“公前日不图备,昱等诚不及也。今借之以兵,必有异心。”太祖悔,追之不及。会术病死,备至徐州,遂杀车胄,举兵背太祖。顷之,昱迁振威将军。 ④袁绍在黎阳,将南渡。时昱有七百兵守鄄城,太祖闻之,使人告昱,欲益二千兵。昱不肯,曰:“袁绍拥十万众,自以所向无前。今见昱兵少,必轻易不来攻。若益昱兵,过则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两损其势。愿公无疑!”太祖从之。绍闻昱兵少,果不往。太祖谓贾诩曰:“程昱之胆,过于贲、育。” (选自《三国志?卷十四》,有删改)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太祖临.兖州(2)举.兵背太祖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言陈宫欲自将.兵取东阿() A.将要 B.将军 C.带领 D.派遣 (2)卒完.三城() A.终结 B.完好 C.修缮 D保全 17.第②段画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时汜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 B.时汜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 C.时汜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 D.时汜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 18.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袁绍拥十万众,自以所向无前。今见昱兵少,必轻易不来攻。若益昱兵,过则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两损其势。 19.第②段画波浪线句子反映了太祖怎样的心情?下列选项中最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感激 B.自豪 C.庆幸 D.欣慰 20.第①段“两拒刘岱”和第③段“两劝杀备”都反映了程昱和的特点。(4分) 【答案】: 15.(2分)(1)到(2)发动 16.(2分)(1)C (2)D 17.(2分)C 18.(6分)答案示例:袁绍拥有上十万的军队,自认为所向无敌。如果发现我这里兵少,一定会轻视我军不来攻打。如果您为我增兵,袁绍经过这里就不能不攻打鄄城,攻打鄄城就一定能攻下,这样会白白损耗我们双方的力量。 评分说明:“袁绍拥十万众,自以所向无前”、“今见昱兵少”、“必轻易不来攻”、“若益昱兵”、“过则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两损其势”为7个点,1点有错扣1分,扣到0分为止。

2020高考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梳理

高考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梳理 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发生变化。 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 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如: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之归。“归”,动词的使动用法。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钟山记》) 使(之)鸣。“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 或状态。如: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zhuó)而小之,则王怒。(《孟子·梁惠王下》) “小之”是“使它小”的意思。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促织》) “昂其直”是“使其直昂(抬高)”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 令尹南辕反旆。(《左传·宣公十二年》) “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 以膏泽斯民。(《答司马谏议书》) “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得到好处”的意思。 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 看作什么”的意味。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小鲁”,感到鲁国很小;“小天下”,感到天下很小。 (2)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侣鱼虾”,以鱼虾为伴侣;“友麋鹿”,以麋鹿为朋友。 3、名词作一般动词 (1)名词带宾语。 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籍吏民”即登记百姓户口。 (2)能愿动词+名词。 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 “王”前带能愿动词“欲”。“王”译为称王,读wàng。 (3)名词带补语。

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教案资料

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 教案

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古汉语知识。 2、使学生的文言翻译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教学设想: 通过大量训练,加上老师讲解,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这方面知识。 教学过程实施: 导入: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像对待奴隶一样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⑤而相如廷叱之廷:在朝廷 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晚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 二.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①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 ②沛公欲王关中王:统治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 ④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五人墓碑记》)函:用匣子装

2018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含答案汇总

2018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全国卷Ⅰ分)二、 古代诗文阅读(34分)4小题,19(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鲁芝字世英,扶风郡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深敬重之。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幼赴阙..②之位,一旦以罪见黜,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舍此而去,!孰敢不从! 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欲就东市,岂不痛哉 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素无居宅,帝以芝清忠履正,武帝践祚,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位特进,于是征为光禄大夫,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 车,..“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赗赠有加,谥曰贞,赐茔田百亩。(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分10.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赦//宣帝嘉之/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当死爽懦惑不能用A./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 /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而不诛赦而/不苟免//宣帝嘉之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B.爽懦惑不能用/ 俄而起为并州刺史不诛/赦宣帝嘉之/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当死遂委身受戮C. 爽懦惑不能用 //芝坐爽下狱/// 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而不诛/赦宣帝嘉之不苟免而口不论直志当死下狱芝坐爽遂委身受戮爽懦惑不能用D. //////// / /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而不诛 3分)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A.《三坟》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践祚”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C.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D.分)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鲁芝自小受苦,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失所:入A.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B.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鲁芝审时度势,进言劝谏曹爽。曹爽辅政时,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文言文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学案 1.名词作动词 2.名词意动用法 3.名词使动用法 4. 名词作状语 5.动词作名词 6.动词使动用法 7.动词为动用法 8.形容词作名词 9.形容词作动词 10.形容词使动用法 11.形容词意动用法。 12.数词活用 一、名次作动词 规律一: 1、籍.吏民, 封府库 2、大楚兴, 陈胜王. 3、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 规律二: 1、范增数目.项王 2、汉水又东. 规律三: 1、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 2、左右欲刃.相如 二、名词使动用法 ①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②先生之恩, 生死而肉.骨。 ③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 三、名词意动用法 ①稍稍宾客 ..其父 ②鱼肉 ..缙绅 ③孟尝君客.我 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麋鹿 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规律: 1、一狼径去, 其一犬.坐于前 2、秦军降诸侯, 诸侯多奴虏 ..使之。 【关于状语】 A. 1、西.举巴蜀。 2、东.割膏腴之地。 3、北.收要害之郡。 B. 1、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2、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C. 1、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2、群臣吏民,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 3、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D. 1、内.立法度。(《过秦论》) 2、良庖岁.更刀。(《庖丁解牛》) 3、其下平旷, 有泉侧.出。(《游褒禅山记》)E. 1、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过秦论》) 2、叩石垦壤, 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 3、黔无驴,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F. 1、日.削月.割。(《六国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五、动词作名词 规律: 1、盖其又深, 则其至.又加少矣 2、燕赵之收藏 .., 韩魏之经营 3、追亡.逐北., 流血漂橹。

2018年高考全国三套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之原文及译文(精准)_共15页

2018年高考全国三套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 之原文及译文(精准) 1、全国卷Ⅰ 【原文】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 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祚,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 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 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参考译文】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世代有美名,是西州的大户人家。他的父亲被郭氾所害。鲁芝从小流离失所。十七岁时迁居雍地,致力于文化思想研究。被郡守举荐为上计吏,后被州郡征召为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是雍州刺史,非常敬重鲁芝。于是举荐为孝廉,提升鲁芝为郎中。后封鲁芝为骑都尉、参军事、代理安南太守,再后来又升任为尚书郎。曹真亲自督促关右军务时,鲁芝又参与大司马府的军机大事。曹真去逝后,宣帝代替曹真督促关西军务,于是任命鲁芝参与骠骑军事,后调任天水太守。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常被蜀军侵犯掠夺,人口一直在下降,盗贼四起。鲁芝竭力镇守防卫。又建立集市贸易,几年的工夫,被掠夺的土地都收复了。又调任他

2009高考文言文阅读基础之词类活用复习教案5

2009高考文言文阅读基础之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弄清楚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句子成分组成; 2、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规律解答试题; 3、引导学生运用本次课的方法,能自行归纳其他文言知识规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快速判断出活用词,根据活用的常见规律,明确活用类型。 教学难点: 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句子成分的划分。 教学方法 知识讲授法;问题点拨法和探究讨论法等。 教学媒介 多媒体复印资料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以一组存在活用的成语导入课堂教学。 二、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示例使用多媒体)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而划分出来的类别。 划分词类的目的:就是为了讲语言的组织规则,即讲词的语法意义和词的语法功能,讲语言的句法结构。 文言文词类的划分情况: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进行加工过的文言文的词类划分基本上与现代汉语是一致的,先秦汉语的词类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十类。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例如: 阿爷无大男,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2.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动词又可分为使动词、意动词和为动词。例如: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狼》) 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例如:。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例如: 一桌、一椅、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5.副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例如: 太后之色少解。(《触旮说赵太后》) 6.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的词,叫做代词。例如: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 7.介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等。例如: 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 8.连词,把两个词或两个比词大的单位连接起来的词,例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9.语气词,也叫语气助词。语气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但它可以表示提顿、陈述、祈使、疑问、感叹等不同语气。例如: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10.叹词,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例如: 嘻,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 以上十类词可以合成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能够单独用来回答问题,有比较实在的意义的词叫做实词;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也没有实在的意义,但是有帮助造句的作用的词叫做虚词。一般说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可是代词所指人或事物是不固定的,在古代汉语里,许多代词都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如“其”“之”),所以也有人把代词归入虚词类的。 在文言文中,量词还没有从名词中分化出来,这是先秦古汉语同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的主要不同之处。 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词。例如: 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冯婉贞》) 课堂练习:(使用多媒体投影) 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词性。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谍报敌骑至。(《冯婉贞》)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村中闻此入,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 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冯婉贞》)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三、古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组成 古代汉语中除了特殊句外,一般句子成分组成是固定的,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