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自然保护区规划与设计复习(按提纲)

自然保护区规划与设计复习(按提纲)

自然保护区规划与设计复习(按提纲)
自然保护区规划与设计复习(按提纲)

自然保护区规划与设计复习(按提纲)

一:名词解释

物种分布区:生物总是生长在与其生态相应的环境中,而非一切地方都能生存。

核心区: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植物和自然遗迹的集中分布区。该区域需要严格保护与管理。

缓冲区:在核心区外围划定的用于减缓外界对核心区干扰的区域。

实验区:为探索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有效结合的途径,在自然保护区中区划出来的一个区域,适度集中建设和安排科学实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经营项目与必要的办公、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实验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再划分为生产经营小区、生态旅游小区、科学实验小区、生活办公小区、教学实习小区等。

生物廊道:也叫生境廊道,是连接破碎化生境并适宜生物生活、移动或扩散的通道。其主要功能为栖息地功能和通道功能。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分:根据保护对象及其周围环境特点以及管理需要,将自然保护区划分为具有不同功能的区域。一般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等。

自然保护区体系:某一区域内,为了使保护对象得到更有效的保护而规划和建设的自然保护区系统。一般由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廊道组成。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在对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与环境特点、社会经济条件、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现状以及潜在可能性等综合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明确自然保护区的范围、性质、类型、发展方向和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规模与目标,制定自然保护区保护、科研、监测、宣教、资源利用、社区发展、行政管理与资金估算等方面的行动计划与措施的过程。(内涵与外延:以了解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现状及社会经济状况为基础。确定自然保护区的范围、性质、类型、发展方向和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规模与目标。规划范围:自然保护区保护、科研监测、宣教、资源利用、社区发展、行政管理与资金估算等方面)。

自然旅游资源:地貌、水体、气候、动植物等自然地理要素构成的、能够吸引人们前往进行旅游活动的自然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具有游览观赏价值的,古今人类活动的艺术结晶和文化成就。包括各种历史古迹、古今建筑、民族风俗等。

最小可存活种群(MVP):在遗传特性、环境因素和种群本身的随机变化存在的情况下,能够以99%的概率存活1000年的最小种群。

植物区系: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自然保护区群:在某一区域内,为便于管理而建立的多个自然保护区的联合体。

自然保护区域:在一个地理单元内,为有效保护相同的对象而统一规划和建设的多个自然保护区。

生物资源(自然资源):指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材料)并有利用价值的自然物,如土地、矿藏、水利、生物、气候、海洋等资源,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设施:指用于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生态旅游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人工构筑和场所。

标识:对自然保护区自然和人工设施进行标示、说明或导引的特定文字、图形和符号。

自然保护区标识系统类型划分:

二、简答题

常见旅游项目类型:①休闲度假旅游项目——要求有较好的基础服务设施条件,旅游资源可能不一定是游客关心的重点,但自然环境要好;②观光类旅游项目——要求有较好的自然风景资源,生物资源丰富多样,较好的交通条件。③体验类旅游项目——主要野外探险项目,野餐野营项目,拓展训练项目等,一般不要求太多的人工服务设施,对旅游资源要求不高。④科教类旅游项目——此类项目需要丰富的旅游资源,要求有较好的交通条件,和一些人工辅助设施,开展认识自然、保护环境的旅游教育活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应该重点推广的。和宣教可以一并考虑。⑤民俗类旅游项目——具有民族特色的地区或者宗教信仰地区适宜开展此类项目。

自然保护区单体规划设计的一般程序:①开展综合科学考察——动植物的情况(种类、数量等)、植被的情况(类型、分布等)、社会经济情况(居民、产业、收入等)、可持续发展的情况(资源类型、开发方式等);②确定自然保护区类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易识别、查找,三大类九个类型;③功能区划分——三区面积和位置的确定依据、方法,三区边界的确定;④工程设施的规划布局——保护管理规划、科研监测规划、宣传教育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生态旅游规划、多种经营规划、社区共管规划;⑤建设投资预算——基础建设费用、仪器设备费用、管理费用;⑥人员安排——要多少人、具体负责什么工作。

标识系统的分类:按管理目的划分:保护管理设施标识、科研宣教设施标识、生态旅游设施标识、公共服务设施标识、保护管理设施标识、科研宣教设施标识、生态旅游设施标识、公共服务设施标识。按设施类型划分:①建筑设施标识:管理局、保护站、保护点、检查站、监测站、防火塔、道路、桥梁、厕所等。②非建筑设施标识:围栏、界碑、界桩、各种宣传牌、指示牌(动植物、喷泉、矿石)等。

自然保护区的划定一般条件:①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或者有重要生态价值的生态系统区域,如森林、草原、荒漠、海域、海岸、岛屿、内陆水域等;②珍稀、濒危或者有特殊保护价值的野生动植物物种或者重要遗传资源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③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遗迹和古生物遗迹,如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④其他需要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自然区域。

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分、保护工程规划与设计、基础设施规划与设计、防火工程的规划与设计、生态旅游工程规划与设计、科研与宣教工程规划与设计、保护区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自然保护区标识系统设计、生物廊道的规划与设计

科研监测项目确定的原则:①根据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和资源状况确定科研项目的类型与开展方式。②研究对象的选择上,应选择自然保护区内特有,或具有保护区特色的物种、生态系统等。③研究对象位于自然保护区内,便于调查和样品采集;④根据研究对象的特征确定研究内容和方式。⑤科研项目应适于保护区工作人员开展工作,研究难度不应太大。⑥一般来讲保护区的主要任务是保护,保护区内的工作人员开展的研究应服务于保护,是应用研究而不是基础研究。⑦可以作为基础研究的基地,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合作研究。⑧便于保护区工作人员开展工作。

生态旅游规划的主要内容:①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②旅游项目的规划与设计;③旅游环境容量分析;④旅游基础设施规划(出入口与售票中心、游览道路、游憩服务设施、停车场、厕所、旅游标识与解说等设施)。

自然保护区体系规划步骤:①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收集——空间数据(植被图、高程图、土地利用图、地形图、保护区分布图、生物地理分区图、行政区划图等)、生态系统数据(植被类型结构、功能、分布、受威胁状况、自然环境状况等)、物种数据(动植物分布、数量、受威胁状况、栖息地现状等);②规划单元划分和评估(地理、生态、生物)——地形地貌、水系、植被、行政区划、人工设施(道路、建筑等);③确定准则和标准,筛选优先保护目标——生态系统评价准则(a.生态区的优势生态系统类型;b.反应了特殊的气候地理与土壤特征;

c.只在中国分布;

d. 物种丰富度高;

e.特殊生境;

f.具有特殊意义的生态服务功能地区)、物种评价标准(a.国家一级和二级重点保护物种;b.地区特有物种;c.地区罕见或数量极为稀少的珍稀种类;d.国际上较为关注的物种(如IUCN红皮书物种、CITES附录物种);e. 其他具有重大科研价值物种或具有重大经济意义的物种;f.具有环境指示作用的种类);④分析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⑤找出保护空缺分析;⑥提出新的自然保护区体系规划。

保护空缺分析步骤:①植被类型图:是GAP分析的基础数据层,可通过已有植被图或遥感影像图解译或数字化图象资料得到。②物种分布图:野外调查。地理单元,物种出没数据库,植被类型图,物种适宜生境类型。③物种丰富度图:GIS,空间叠加。④土地所有权和管理状态图:保护区、森林公园、国有、集体、私有等。⑤寻找空白地区:每一物种或生态系统应被保护。

⑥比较。

计分法:根据一个或一组指标计算各单元的得分,把这些单元依得分大小排序,然后根据保护要求取位于前m位的单元,作为保护区网络的备选地点。一般常用的指标包括:物种多样性、分类多样性、稀有性、斑块面积。计分法分析步骤:①首先要把研究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单元,单元可以是规则的栅格,或不规则的栅格如生境类型、土地利用类型等。②要提出一个或一组指标。③量化各单元保护价值的相对重要性,得分高的单元表明其保护价值也高。④根据保护目标选定备选单元。

迭代法:首先要确定自然保护区体系设汁的目标,如以最少的单元数或总面积使所有物种至少出现—次;然后把研究区域分成若干单元,制定筛选单元的算法(一组规则),每一步往备选地点集添加的单元最大程度地补充备选地点集中单元的属性,即每次添加的单元对整个保护区网络的代表件贡献最大,直到达到预定目标。迭代法的步骤:①这一步是可选的,根据要求,在选择开始前就包括某些单元,如已建的保护区,或已有珍稀濒危物种分布的单元;②选择包含唯一物种的单元;③确定次一级最稀有的物种,选择那些单元、它们使增加的其它物种数达到或超过既定的代表性要求;④如有选择可能,选择离己选中单元最近的单元;⑤如果仍有选择可能,选择那些对物种代表性贡献最大的单元;⑥如仍有选择可能,选择面积最小的单元。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原则:①科学性——以对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社会环境以及建设和管理实际情况的详细调查为基础,对自然保护区进行功能分区,确定各功能区的位置和范围。

②针对性——明确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存在的干扰及其来源,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应着眼于排除和控制自然保护区内的各种干扰,有利于主要保护对象及其生存环境的稳定。③完整性——为维护保护对象的长期存在和生境的持久稳定,因根据自然保护区的地形地貌、面积、

主要保护对象分布及其他自然资源状况等因素,确保功能区的完整性。④协调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应综合考虑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对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安全的影响,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生产生活发展的需要,协调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生产生活的关系。

科普教育项目规划的原则:①根据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类型与分布设定宣教项目;②宣教项目应主题明确;③宣教项目应考虑参观对象的不同;④保护区内宣教项目宜结合生态旅游项目规划进行。

旅游项目的开发原则:①保护优先、统筹规划——生态旅游小区的位置应位于试验区内,旅游项目与基础设施应统筹安排,旅游区内旅游人数、旅游时间和空间的控制。②资源整合、合理分区——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功能或景区划分,应根据自然保护区类型和现状条件,确定各分区的规模及特色,应把景观资源类似的地段集中开发。③主题鲜明,突出特色——每一个景区或者旅游线路段内应具有明显的主题。突出这一景区内景观资源特色。④因地制宜,体现自然——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应根据景区、景点的资源状况进行,避免过多的人工雕刻加工。

科普宣教的主要内容:①国家的法律法规,如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②自然保护区的规章制度,如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③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珍稀动植物、自然景观等科学知识。

自然保护区中常见的保护工程设施:①界桩界碑——在自然保护区的一般出入口处、保护区居民点和人为活动频繁处必须树立区牌;自然保护区区界与进出自然保护区的主要道路相交处必须树立界碑;自然保护区区界及核心区界、缓冲区与实验区之间的区界上必须树立界桩/功能区桩;②保护管理站(点)——根据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大小、管护能力、外界的干扰程度(村庄位置、数量)、保护区类型、交通状况(一般应设置在交通方便的地方)等因素确定,其设置应对相关的气象、水位、科研监测设施统筹安排;③检查站(哨卡)——设在人和车辆经常进出自然保护区的道路路口上。进出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交通道路口设检查站;在人员进出频繁地段或岔路口设检查哨卡;④巡护路——包括衔接保护管理站与保护管理点的摩托车道和野外巡护步道,巡护摩托车道路宽宜1.5-2.0m,最大纵坡不宜大于12%,平曲线半径不宜小于8m;野外巡扩步道路宽宜0.8~1.5m。⑤围栏——在人为活动较频繁、易对动植物生存环境产生影响的地区以及需要隔离动物种群的地方设置网围栏。⑥野生动物及栖息地保护——动物救护站(与主要交通干线联网,距公路1-1.5km。没有污染水源,远离畜禽饲养场、农药、化肥污染源及居民区,与之相距lkm以上。电力水源充足,水质优良;应建在干燥

处,土质渗透性良好,有一定坡度,便于排水。北方的应背风向阳)、笼(棚)舍、围网、人工洞穴、鹰墩、巢箱、食物/饮水补充点等;⑦野生植物及生境保护——天然林资源保护、植物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植被恢复工程、珍稀濒危植物园(有充足的水源、较复杂的地形、多样的地貌特征、多种类的土壤条件、不同的小气候条件)。

防火瞭望塔规划时应注意的问题:(1)瞭望塔选址原则:①瞭望台(塔)应避免设在核心区、缓冲区;②地势较高,在突起的山顶或高地;③视野宽阔,通视条件好;④不受其它干扰或自然灾害的危害。(2)瞭望塔的结构:瞭望台(塔)可选择钢结构或砖混结构。钢结构的瞭望台(塔)由台(塔)基、台(塔)座、台(塔)架、瞭望室、升降系统(阶梯或升降机)、配重系统、安全系统、避雷系统等部分组成;砖混结构的由台(塔)基、台(塔)身、瞭望室、上下系统(阶梯、阶梯平台、阶梯栏杆等)、安全系统(扩拦、扶手等)、避雷系统等部分组成。(3)瞭望塔的高度:应根据地势和周围物体(林木)高度及控制范围等条件确定。平缓地区,台(塔)上瞭望室必须高出周围的最高树冠,高出部分不得小于2m。丘陵山区台(塔)的高度宜为10-26m。突起的高山顶端,无视线障碍的地方,可不设塔架或塔身,只建瞭望室。瞭望台(塔)还应设有食宿室、仓库。食宿室、仓库与台(塔)分建时相距不宜超过100m。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①有效性(社会性);②分布的不平衡性;③资源间的联系性(整体性);

④有限性;⑤利用的多样性;⑥生物资源分布的区域性(生物总是生长在与其生态相应的环境中,而非一切地方都能生存。生物资源分布的区域性是人类进行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重要依据。)

植物资源的利用类型:①药用植物指含有药用成分,具有医疗保健用途,可以作为植物性药物开发利用的植物,天然药物是当今世界药物发展的趋势,生物医药产业是我国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重点之一,野生药用资源是该产业的物质基础。②食用植物是指植物的某些部位如根、茎、叶、花、果实、或种子可以被人类食用的植物。食用植物主要可分为野菜类植物和野果类植物。

③观赏植物是指可供庭园栽培观赏、或用作草皮绿篱、或作为切花、干花材料的植物种类。包括园林植物、花卉植物和绿化植物。根据植物形态特性,又可分为观花、观果、观叶、干姿、工艺、常绿等观赏类型。④芳香植物是指植物体器官中含有芳香油的一类植物,芳香植物广泛用于化妆品、食品饮料及医药行业中。⑤饲用植物是指直接或间接作为家畜、家禽或饲养动物、昆虫饲料的野生植物种类。⑥材用植物是指可以利用木材的乔木和灌木树种。材用植物可作为建筑、家具、工具柄和其它方面的用材。⑦油脂植物是指植物体果实、种子或其他部位含有油脂的植物,油脂是人类食物的主要营养物质之一,也是工业上的重要原料。

⑧淀粉植物,淀粉广泛分布于植物果实、种子、根、茎等部位,其用途也极为广泛,在食品、粘接剂、造纸、纤维和其它工业领域广为利用。⑨蜜源植物是指为饲养蜜蜂提供花蜜的植10除上述外,还有染料植物,造纸植物,有毒植物,饮料植物,栲胶植物,纤维植物,物。○

杀虫植物,编织植物,绿篱、绿坪植物,雕刻植物,砧木植物,培育食用菌植物等多种类型的植物,几乎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的独特价值,资源植物的开发前景广阔。

动物资源的利用类型:①药用动物,一些动物的衍生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如麝香,鹿茸等。

②观赏动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如大熊猫,大象等。③可食用动物,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较好的口感。④材料动物,动物的毛皮等是重要的工农业、生活生产材料。

标识的功能:①解说:标识的主要功能是传达信息,介绍客观存在事物的性质、用途等,如保护站、管理局的标识牌等。②教育:自然保护区具有宣传教育的功能,介绍自然知识、环保告诫等内容的标识,具有教育功能。③服务:在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小区,指引到达景点的路标,一些宾馆饭店的标牌等。这些标识具有服务功能。④解说、教育、服务这三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多数情况下是融为一体的。

标识的内容设计:①标识内容的构成:文字、图形、图片。②文字:文字是主要信息传递途径,文字的选择、设计和排版都直接影响信息传达的效果与效率。标识构图时应处理好文字与图形、图片主次关系。一般来讲应遵循下列原则:文字要有好的可读性,给予文字鲜明的个性,视觉上给人以美感。③图形:点是一个最基本图形,一般用来标示位置,没有面积的概念。但在构图中应考虑其在整个标识图形中所代表的实物大小,使构图比例协调。线是图形中的重要元素,具有位置、长度宽度和方向等属性,不同的线型表达不同的设计意念,给人不同的感受。面是线运动的轨迹,具有位置、长度、宽度和方向等属性,能够完成点、线所不能表达的内容。④图片:图片是标识的重要组成,可以加强标识的视觉效果,提高宣教效果。

⑤构图。

三、论述题

自然保护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①很多自然保护区没有总体规划(主要是一些省级及以下级别的自然保护区,更没有工程设计方案);②“纸上保护区规划”现象严重(上报审批时有文本的自然保护区材料,材料齐全,但是不能够落到实处。而在自然保护区实地既没有功能区的划分,也没有基础设施,没有管理机构,边界不清。甚至连自然保护区的牌子都没有);③一些自然保护区规划不合理(规划表现为“大、空、可操作性差”等。功能区划分不合理,部分自然

保护区出于发展的需要,批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要求调整功能区。开发活动强烈,严重违背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目的。基础设施建设贪多图大,只能是规划,无法实现);④工程设计不实用、不协调(为工程设计过于宏大,成为摆设,与自然保护区整体景观不协调。工程不能给自然保护工作带来帮助,甚至带来负面影响。如不合理的道路建设,严重阻碍了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的迁移扩散等)。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①岛屿性:是生物地理所具备的普遍特征。许多自然生境都可看作是大小形状和隔离程度不同的岛屿。有些陆地生境也可以看成是岛屿,例如林中的沼泽,被沙漠围绕的高山,被农田包围的林地等。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景观的片断化也是产生生境岛屿的重要原因。②物种平衡理论:MacArthur 和Wilson认为岛屿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完全取决于两个过程:即新物种的迁入和原来占据岛屿物种的灭绝。当迁入率和灭绝率相等时,岛屿物种数达到动态的平衡状态即物种的数目相对稳定但物种的组成却不断变化和更新。③面积效应:对于某一岛屿而言,迁入率和灭绝率将随岛屿上物种的丰富度的增加而分别呈下降和上升趋势。就不同的岛屿而言,物种的迁入率随岛屿面积增加而增加的这种现象称为面积效应。④距离效应:距离是衡量岛屿隔离程度的重要指标。即岛屿离陆地和其它岛屿越远,其上的物种数目就越少。对于陆地岛屿来说绝对距离并非是决定岛屿隔离程度的唯一因素,这是因为动物在一年中不同的月份迁移的距离不同;不同的物种迁移能力不同,不同物种对于不同环境条件变化的反应和忍耐程度不同;植物资源多样性和生境质量也影响物种的迁入。

岛屿生物学理论的应用:①保护区地点的选择: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应首先考虑选择具有最丰富物种的地方“岛”作为保护区。特有种、受威胁种和濒危物种也应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在选择保护区时,保护区内应有足够复杂的生境类型保证关键种的生存。②确定保护区的面积:保护区的面积应根据要保护物种的丰富度及其对生境多样性的要求,遗传上的要求以及物种的生物学特性来确定。不同的物种需要不同的领地范围。此外保护区周围的生态系统与保护区的相似性也是保护区面积确定时所要考虑的,如果保护区被相似的生态系统包围其面积可小一些,反之则适当增加保护区的面积。③保护区的形状:Wi1son 和Willis认为保护区的最佳形状是圆形应该避免狭长形的保护区。虽然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不能直接预测什么形状的岛屿最好,但当我们考虑边缘效应时狭长的保护区不如圆形的好因为圆形可以减少边缘效应,另外狭长的保护区受人为的影响也大。如果狭长的保护区包含较复杂的生境和植被类型狭长形保护区反而更好。④一个大保护区还是几个小保护区好:大多数的研究认为一个大的保护区比几个小保护区好,这是因为大的岛屿含有更多的物种。一般来说,那些完全依赖于当地植

被需要大的领地和种群密度较低的物种很容易在小的保护区内灭绝。但是反对者认为小保护区虽然容易发生物种的局部灭绝,但却使物种能在相对大的范围内得到保护。因为如果将一个大保护区分成许多面积较小的保护区后,有利于提高生物避免灾难性突发事件的能力。⑤保护区之间的廊道建设:一般认为几个保护区通过廊道连接起来要比几个相互隔离的保护区好,这是因为物种可以廊道为踏脚石岛不断地进入保护区内,从而补充局部的物种灭绝。特别是那些需要领地较大的物种,在单个小的保护区内不能维持其存活种群时,廊道为扩大这些物种的领地面积提供了条件。廊道还可以避免近交衰退,但是廊道有助于传染病的传播和蔓延火灾的扩散以及捕食动物的引入等。

种群生存力分析(PVA)与最小可存活种群(MVP)在自然保护区规划中的应用:

①物种的救护——通过计算种群生存力与最小可存活种群判断一个物种能否长期安全的存在于各然保护区内。②自然保护区面积的确定——确定目标种和关键种、确定这些种的最小可存活种群、根据种群密度和最小可存活种群确定最小面积。

廊道规划与设计的关键因素:数量、位置、宽度、连接度、构成。

(1) 数目:①生物廊道是从各种生态流及过程的考虑出发的, 通常认为增加廊道数目可以减少生态流被截留和分割的概率。②数目的多少没有明确规定, 往往根据现有景观结构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的需要来确定。在满足基本功能要求的基础上, 生物廊道的数目通常被认为越多越好。

(2) 位置:确定廊道的位置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弄清动物利用廊道的方式、弄清动物的活动规律、调查周围的土地利用方式如植被类型和隔离方式等。

(3) 宽度:①廊道的宽度特征对于廊道的生态功能有重要意义,它直接影响着物种沿廊道和穿越廊道的迁移效率。②一般认为廊道越宽越好,窄带廊道易对敏感生物种的迁移产生影响,并影响廊道对有害物种和污染物的过滤。随宽度增加,多数物种可沿廊道迁移,并且宽度越大,环境异质性也会增加,边缘种和内部种都会随之增加。③廊道宽度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生边缘效应的地区, 进而影响廊道中物种的分布和迁移。④边缘针对于不同的生态过程有不同的响应宽度, 从数十米到数百米不等。边缘效应虽然不能被消除, 但是却可以通过增加廊道的宽度来减小。⑤针对不同物种,廊道的宽度设计也不尽相同。

ewbold等认为廊道宽度在9~12 m可保护无脊椎动物种群,Brinson等认为30 m宽度的廊道适合于保护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和两栖类动物,Rohling在研究廊道宽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中指出廊道的宽度应在46~152 m较为合适。⑥确定生物廊道宽度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a.应使生物廊道足够的宽以减少边缘效应的影响, 同时应该使内部生境尽可能的宽;

b.根据可能使用生物廊道的最敏感物种的需求来设置廊道宽度;

c.尽量将最高质量的生境包括在生物廊道的边界内;

d.对于较窄且缺少内部生境的廊道来说, 应该促进和维持植被的复杂性以增加覆盖度及廊道的质量;

e.除非廊道足够的宽(比如超过1km ) , 否则廊道应该每隔一段距离都有一个节点性的生境斑块出现;

f.廊道应该联系和覆盖尽可能多的环境梯度类型, 也即生境的多样性。

(4) 连接度与连通性: ①连接度是指生物廊道上各点的联接程度,连接度所界定的是功能指标。它对于物种迁移十分重要。②对于野生动物来说, 连接度会根据不同物种的需要发生变化。③廊道上退化或受到破坏的片段也是降低连接度的因素。④廊道的连通性是廊道如何连接或在空间上怎样连续的量度。

连通性是廊道结构的量度指标,不同于连接度所界定的功能指标。连通性高,连接度不一定高,反之,连通性低,连接度也不一定小,廊道和景观的连接度没有直接联系,具有不同形态和结构的廊道可以有相同的连接度,连接度的大小还取决于廊道的质量、宽度和形状等。

(5) 构成:①构成是指生物廊道的各组成要素及其配置。②生物廊道不仅应该由乡土物种组成, 而且通常应该具有层次丰富的群落结构。③廊道边界范围内应该包括尽可能多的环境梯度类型, 并与其相邻的生物栖息地相连。

(6) 关键点(区) :①关键点包括廊道中过去受到人类干扰以及将来的人类活动可能会对自然系统产生重大破坏的地点。②从某种意义上讲, 关键点(区) 也是生态廊道构成的一部分, 只不过这些点(区) 在廊道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生物廊道的研究方法:

(1)廊道研究的实验方法:①廊道研究的野外实验以野外观测比较为主,通过环境梯度上或某一生态过程中的不同点位来对实验对象进行观测比较,这种方法对自然状况有较好的代表性和普遍性。一些研究还可通过野外考察来验证方法的准确性及可行性。②该方法适用于中小空间尺度的廊道研究。

(2)基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的廊道研究方法:①廊道格局研究的数据可通过遥感手段来获取。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卫星获取地面信息的空间和光谱分辨率越来越精细,对信息的把握越来越精确和丰富,拓展了研究的时间、空间范围。

②地理信息系统是数据贮存、分析、整理的强有力的工具,为研究廊道的空间结构和动态等提供了一个极为有效的研究工具。③廊道研究越来越借助于3S技术,尤其是大空间尺度的廊

道提取、分析及模拟,跨时间段的廊道格局演替等,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RS、GIS手段来完成。(3)廊道定量研究的景观格局方法:①廊道是景观格局的要素之一,因此对于廊道的研究主要依靠借鉴景观格局的研究方法来完成。应用景观空间格局指数可定量地描述景观格局,对不同的景观进行比较,研究各景观的结构、功能及动态的异同。②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景观分析可以借鉴数学、物理、地理学及生态学等学科的分析模型,利用计算机作为手段,使之应用到景观分析之中。如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局部插值法、景观空间动态模型等。

(4)生态安全研究方法在廊道建设中的应用:①可借鉴生态安全研究方法,根据景观斑块、距离及基质特征,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建立阻力面,相邻两斑块间有一条或多条阻力低谷。②这种斑块间的低阻力谷线是物质、物种交流的高效通道,阻力表面上以斑块为中心向外扩散的低阻力通道是物种运动、迁移的有效途径,相邻两斑块的等阻力线的切线是景观中的战略点,起“踏脚石”的作用。

城市湿地保护的合理化建议

城市湿地保护的合理化建议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不仅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保护海岸等巨大的生态功能,湿地也是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地区,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生态系统,保护了许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人们把湿地称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湿地所具有的景观和文化价值也为世界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我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齐全、数量丰富的国家之一,湿地面积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我国十分重视湿地保护,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湿地保护工作有了进一步加强。2000年,国家17个部门在总结多年来湿地保护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并发布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进一步确定了全社会共同加强湿地保护的行动纲领。2001年,国家启动了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将湿地保护作为主要内容之一,纳入国家重点工程建设。2002年,国家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将湿地保护作为事关生态保护和生态安全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组织研究。2003年,完成了首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同年,国务院批准了由10个部门共同编制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湿地保护和恢复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全国已有约1600万公顷,近40%的天然湿地纳入353处保护区的保护范围,一大批珍稀野生动植物和重要湿地生态系统在保护区内得到了较好保护。我国黑龙江省扎龙等21块总面积达303

万公顷湿地被列入了《湿地公约》的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我国湿地保护的成就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但是,也必须看到,一些地方仍在对湿地盲目围垦、改造,导致湿地数量减少、生态功能退化,有些重要湿地甚至丧失了湿地功能,湿地保护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国务院于2003年批准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是我国湿地保护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湿地保护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建设重点和主要措施。总的要求是: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强化湿地保护。要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改善湿地生态功能为核心,以依靠各级地方政府和全社会力量加强保护为基础,以湿地保护工程建设为重点,坚持积极保护、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努力从整体上维护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规划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加强国际重要湿地保护管理等措施,强化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全面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使我国天然湿地的下降趋势得到遏制;通过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管理,以及污染控制等措施,恢复和治理退化湿地,努力使丧失的湿地得到恢复,使湿地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到2030年,完成湿地生态治理恢复140万公顷,建成53个国家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区,全国湿地保护区达到713个,国际重要湿地达到80个,使90%以上天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使我国的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进入良性循环,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实施《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是国家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居住区规划设计重点

第二章 1.居住区规模分级构成(用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表述,人口规模为主要指标)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一般情况下。我国所在地区纬度越低的南方城市,或选用住宅层数越高,在同等的人口规模下,其用地规模越小。 2.居住区用地分类构成 ①住宅用地 1.居住区用地②公建用地 ③道路用地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④公共绿地 2.其他用地非本区配套设施用地 保留用地 不可建用地 3.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熟悉内容) ①符合城市总体规则要求;综合考虑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风貌等地方特点和区位环境条件,充分利用基地的自然资源、现状道路、建筑物、构筑物等。 ②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

则。 ③适应居民的居住生活行为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和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④为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⑤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⑥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统一的综合效益与持续发展。 4.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与要求 安全、卫生、方便、舒适、优美 5.基础资料依据:(P32页) ①政策法规资料项目(城市规划法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道路交通、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绿化以及工程管线等有关规范;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本居住区的规划要求等) ②人文地理资料项目(基地环境特点:建筑形式、环境景观、近邻关系;人文环境:文物古迹、历史传闻、地方习俗、民族文化;居民、政府、开发、建设等各方要求,各类建筑工程造价、群众经济承受能力等) ③自然地理资料项目(地形图、气象、工程地质、水源) ④工程技术资料项目(城市给水管网供水、排水、防洪、道路交通、供电等) 6.现状、区位分析(P34页)

高黎贡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二期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背景 1996年,怒江州人民政府提出“关于将怒江省级自然保护区纳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请示”。鉴于怒江自然保护区和高黎贡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同属高黎贡山山脉,地理、生物资源都连为一体,拟要求将怒江自然保护区纳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通过,2000年4月报国务院批准同意后,将怒江自然保护区纳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统称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设怒江管理局和保山管理局,各管理其辖区。由于原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按原林业部(1992)119号《关于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示》,于1994—2000年七年内完成了南段一期工程建设,现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函(2000)34号批示,将原怒江自然保护区纳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总体规划。 1.2 规划依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将怒江省级自然保护区纳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关 问题的通知》(国办函[2000]34号)。 ●国家林业局计资司《关于规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建设程序有关问题的 通知》(林计财规字[2000]64文)。 ●《关于下达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任务的通知》(云林保护字 [2000]第2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1994)。 ●《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1997)。 ●《云南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1998—2010)。 ●《云南省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计划》(2001—2005,GEF)。 ●《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管理所发展规划纲要》(1996—2010)。 ●《怒江省级自然保护区福贡部分发展规划》(1996—2010)。 ●《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怒江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投资报告书》 (1999)。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十五”发展规划》(2001—2005)。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技工作“九五”计划与2010年发展规划》 (1996—2010)。

环境规划学复习整理(郭怀成版)(DOC)

生态环境规 名词解释 1、生态环境规划:是针对区域社会发展状况,环境特征及其环境发展趋势,结合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建设所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是区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定和指导生态环境计划的重要依据。 2、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 空间的合理安排,是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过程之一,是约束和指导政府行政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3、环境容量:环境容量是指对一定地区(一般应是地理单元),在特定的产业结构和污染源分布的条件下,根据地区的自然净化能力,为达到环境目标值,能够承受污染物的最大排放量。 4、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区域性;时序性;可变性;可调控性;客观性) 5、环境规划目标: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对象在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作的规定。 6、环境评价:是在环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对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述,旨在获取各种信息、数据和资料。 7、环境预测: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对未来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质量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 8、环境功能区划: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自然环境结构)、环境状态(环境质量)和使用功能(干什么用)上的差异对规划区域进行合理划分。 9、水环境规划:是对某一时期内的水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所作出的统筹安排和设计。其目的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水质,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充分地发挥水体的多功能用途,在达到水环境目标的基础上,寻求最小(或较小)的经济代价或最大(或较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10、大气环境规划:就是为了平衡和协调某一区域的大气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大气环境系统的最优化,最大限度的发挥大气环境系统组成部分的功能。 11:、水环境容量:水体在特定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量。 12、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是通过控制给定区域污染源允许排放总量,并将其优化分配到源,以确保实现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值的方法。 13、固体废物:是指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城市生活垃圾、) 14、噪声:凡是人们不需要的、使人厌烦的、干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妨害的声音统称为噪声 15、噪声污染:我们国家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把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称为环境噪声污染 16、景观生态规划:是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研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和对策及建议。 17、生态规划: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基础,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手段辨识、模拟和设计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和生态过程,确定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生态适宜性,探讨改善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对策,促进人与环境系统协调、持续发展的规划方法。

湿地保护项目

普达措国家公园环境保护项目——湿地资源保护 项 目 建 议 书 编制单位:西南林学院国际生态旅游研究中心西南林学院国家公园发展研究所 日期:2008年7月19日

1 项目概况 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对地球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是关系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战略资源。湿地生态系统强大的生态服务功能和多种效益,被称为“天然水库”、“地球之肾”、“生物超市”等。此外,湿地与文化、社会发展有着极大的关系,其生物多样性保存价值、美学及文化遗产价值都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具有重要影响。保护湿地、维护湿地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湿地,对于改善我国生态现状、维护水资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湿地是普达措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碧塔海自然保护区2005年成为国际重要湿地。 普达措区域生态旅游的开展及其这一区域内社区居民的生产活动成为这一地区主要潜在的环境压力和威胁。因此,对保护区内湿地的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进行系统的监测,是探明生态旅游对该保护区的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影响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监测结果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指导国家公园内生态旅游经营管理、生物多样性保育管理以及社区的生产生活,从而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发展共赢的目的。(中国开展生态旅游的核心地区,中国重要湿地的密集分布区) 1.1项目名称 普达措国家公园环境保护项目——湿地资源保护。 1.2项目性质 新立项目 1.3项目类型

环境保护项目 1.4项目承担单位 迪庆旅游投资公司普达措分公司 1.5项目主管单位 普达措国家公园管理局 1.6项目科技支撑单位 西南林学院国际生态旅游研究中心 西南林学院国家公园发展研究所 西南林学院自然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 1.7项目报告编制单位 西南林学院国际生态旅游研究中心 1.8 项目实施地点 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 1.9项目实施目的 有效保护普达措国家公园内的湿地资源 1.10项目任务 (1)进行湿地资源调查 (2)进行旅游活动对湿地环境的影响监测与评估 (3)进行旅游活动对湿地植物生态系统的影响监测与评估(4)进行旅游活动对动物生态系统的影响监测与评估 (5)进行环境本低和生物多样性监测 (6)提出湿地生态保护战略 (7)完善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2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重要!居住区规划要点

居住区规划设计--要点 一、容积率 建筑面积毛密度也称容积率,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万m2/hm2)或以居住区总建筑面积(万m2)与居住区用地(万m2)的比值表示。 万科深圳研发中心总结的各类建筑分别对应的容积率数值。可以据此做初步的项目判断。容积率低于0.3,高档的独栋别墅项目。 容积率0.3-0.5,一般独栋别墅项目,密度偏大。穿插部分双拼别墅、联排别墅,可适当降低密度提高品质。 容积率0.5-0.8,一般的双拼、联排别墅。 容积率0.8-1.2,全多层项目较多。如与低层或联排别墅组合,密度较高。 容积率1.2-1.5,正常的多层项目环境一般。如果是多层与小高层的组合,环境品质较好。容积率1.5-2.0,正常的多层+小高层项目。 容积率2.0-2.5,正常的小高层项目。 容积率2.5-3.0,小高层+二类高层项目(18层以内)。此时如果做全小高层,环境会很差。容积率3.0-6.0,高层项目(楼高100米以内)。 容积率6.0以上,摩天大楼项目 二、居住区入口 (一)、住宅区出入口的选址要求: 1.保证安全通畅(主要指机动车对外出入口): 交通分区单元的机动车对外出入口所承担的交通流量在高峰时间控制在250辆/小时以内。说明:按照交通分区原则设计的交通分区基本能满足此项要求,实际操作中如未满足交通分区要求或者交通分区单位的机动车出入口个数不是建议值(2个),那么应该参考上页计算方法对出入口交通流量进行核算。尽量避免在大流量城市干道上开口。

2.便利居民出行: 人车混行主要出入口和人行主要对外出入口跟附近公交站点的步行距离要求不超过150米。住区各类出入口尤其是人行出入口在尽可能前提下靠近周边大型服务设施。 3.满足出入口之间距离的要求: 机动车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机动车对外出入口与人行主要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50M。 人行出口间距一般不超过80M。 (二)、出入口的数量: 交通分区单位的适宜的车行出入口个数为2个; 小于4公顷的项目可以考虑设置1个车行出入口; 个别项目交通分区单位可设置3个车行出入口,但一般情况不建议采用; 交通分区的车行出入口不得超过3个。 (三)、消防要求: 居住区的主要道路至少应该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 当沿街的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该增设洞口尺寸不小于4×4M的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一般不超过80M,超过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道通道口。 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四)、出入口的设计要求: 1.机动车出入口的车道设计: 出入口与城市道路相连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度。 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连。 2.交叉口采用的形式: 住区道路与城市主干道:不建议设置交叉口;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 咨询继续考试2020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下列哪项可不作为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 A.功能区划 B.确定保护对象 C.基础设施建设 D.管理政策设计 用户答案:[D] 得分:6.00 2.下列情形可以不区划缓冲区: A.与另一个保护区相连 B.主要保护对象单一 C.外围与另一个保护区核心区相连 D.外围是森林公园 用户答案:[A] 得分:0.00 3.自然保护区局址建设内容不应包括: A.场院工程 B.业务用房 C.辅助用房 D.住宅 用户答案:[D] 得分:6.00 4.自然保护区旅游规划不应包括:

A.环境容量测算 B.旅游资源评价 C.旅游区划 D.经济效益分析 用户答案:[D] 得分:6.00 5.我国主要依据下列哪个因素进行自然保护区分类的? A.管理目标 B.主要保护对象 C.主管部门 D.政府层级 用户答案:[B] 得分:6.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确定自然保护区边界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A.主要保护对象习性 B.自然分界 C.经济发展条件 D.社会发展水平 E.以上都不是 用户答案:[ABCD] 得分:8.00 2.自然保护区监测一般包括几下几方面: A.生物多样性监测

B.关键物种监测 C.环境监测 D.自然资源监测 E.社区监测 F.旅游监测 用户答案:[ABCD] 得分:0.00 3.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主要作用为: A.缓解保护利用矛盾 B.社区发展 C.提高保护效率 D.增强保护区功能 E.兼顾开发活动 用户答案:[ABCD] 得分:8.00 4.总体规划最主要的三个特性是什么? A.自然性 B.协调性 C.综合性 D.长期性 用户答案:[ABD] 得分:0.00 5.自然保护区功能区一般划为: A.核心区

环境规划学重要概念

第三章环境规划的内容 1如何进行环境规划中的可达性分析: A环境保护投资分析,逐项计算完成各项指标所需资金,在留有余地的前提情况下得出一个总投资预算,同时,考虑环境保护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B技术力量分析(1)环境管理技术;(2)污染防治技术;(3)技术人才与技术推广;C污染负荷削减能力分析,对规划区污染负荷削减能力的分析直接关系到环境目标能否实现。一现有的削减能力,二潜在的削减能力。D其他分析,政治,经济,群众,执法管理部门,综合分析。 2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类型和原则: 概念:是指进行环境规划定量或半定量研究时所必须的数据指标总体。 整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可行性原则;适应性原则;选择性原则; 环境质量指标;污染总量控制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以及相关指标(主要指经济社会和生态指标)。 3环境规划中环境预测的类型和主要内容: 警告性预测;目标导向性预测(理想型);规划协调性预测(对策性); 社会和经济发展预测;环境容量和资源预测;环境污染预测;环境治理和投资预测;生态环境预测。 4环境功能区划的目的和基本内容: 是环境实现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它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合理划分。 是为了合理布局,其次是为了确定具体的环境目标;再者是为便于目标的管理和执行。 基本内容:在所研究的范围内,根据各环境要素的组成自净能力等条件,合理确定试用功能的不同类型区,确定界面设立监测控制点; 在所研究范围的层次上,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以功能区为单元。提出生活和生产布局以及相应的环境目标与环境标准的建议; 在各功能区内,根其在生活和生产布局中的分工职能以及所承担的相应的环境负荷,设计出污染物物流和环境信息流; 建立环境信息库,以便对生产生活和环境信息进行实时处理,及时掌握环境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并通过反馈做出合理的控制决策。 5综合环境规划与部门环境规划的区别: 城市综合环境区划主要是以城市中人群的活动方式以及对环境的要求为分类准则,一般可以分为重点环境保护区一般环境保护区,污染控制区,和重点污染治理区等; 部门环境规划:大气环境规划,地表水域环境功能区,噪声功能区等。 6结合实际分析环境规划设计的基本过程: A分析调查评价结果,明确环境现状,治理能力和污染综合防治; B分析预测结果,从而综合考虑实际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详细列出环境规划总目标和各项目的分析,以明确现实环境与环境目标的差距; D制定环境发展战略和主要任务; E制定化境规划的措施和对策,这是规划的主体。 7如何理解环境规划方案决策的运行机制和模式: A环境规划方案决策的影响机制,决策风险的影响,决策时效的影响,社会成本核算的影响,决策机会的影响。除了四项因素外,最高决策者决策智商决策倾向,决策方法等亦对规划方案实施有重大影响。 8环境规划实施的基本措施和应发挥的功能是什么? A采取协调和审议的措施,(1)规划部门内部的协调和调整:(2)与有关部门进行协调和调整。(3)与区域周围邻近的地区间的协调和调整,(4)与国家办事机构的协调和调整。 B组织管理方面的措施(1)制定资源利用开发标准;(2)统计报表制度;(3)依法控制保证规划的实施;

环境规划学课后复习资料第二版郭怀成

环境规划学课后答案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其内涵? 答: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是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过程之一,是约束和指导政府行政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内涵:其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盲目和主观随意性而实施的科学决策活动。 2、环境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如何? 答:作用:(一)促进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三)合理分配排污消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 (四)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 (五)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地位:环境规划担负着从整体和战略层次上的统筹规划、研究和解决环境问题的任务,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环境规划的特征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基本特征: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前瞻性、信息密集和政 策性强。 基本原则:(一)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原则; (二)遵循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要求的原则; (三)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 (四)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五)系统原则; (六)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 (七)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 4、如何划分环境规划的类型? 答:(1)按规划期划分包括长远环境规划、中期环境规划、以及年度环境保护计划(2)按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划分包括经济制约型、协调型和环境制约型(3)按环境要素划分包括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规划和噪声污染控制规划(4)按照行政区划分划分和管理层次包括国家环境规划、省(市)区划分和管理层次划分包括国家环境规划、省(市)区环境规划、部门环境规划、市(县)环境规划、农村环境规划、自然保护区环境规划、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和重点污染源(企业)污染防治规划(5)按性质划分包括生态规划、污染综合防治规划、专题规划(如自然保护区)和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等。 5、国际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与经验是什么? 答:发展历程:(1)美国早在1960年制订了第一份大气环境全国行动计划,其后在水污染、饮用水、固体废物、生物多样性等多个要素领域,1977年USEPA根据《政府绩效法》规定制定USEPA战略规划,美国具有了国家级综合性的环境保护规划,经过10年发展,USEPA战略规划体系有了显著的改善与发展;(2)1977年和1986年,日本环境厅(现为环境省)曾分别制定过《环境保护长期计划》和《环境保护长期构想》,1992年《环境基本法》开始了立法讨论;1993年11月通过并实施,日本政府先后制定了3次环境基本规划,1994年12月通过第一次环境基本计划,2000年12月通过第二次环境基本规划,2006年4月通过了第三次环境基本规划。(3)荷兰于1989年制定了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调查报告。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查 一、基本情况 (一)保护区规模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坐落于某地区著名河流——河流的上游地区,集中分布在西部,总面积76万亩,森林覆盖率76.1%,是目前该地区境内唯一的一处大型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管理体制上,与该地区这里国有林场管理局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下设7个职能科室和8个基层管理站。保护区机构健全,人员齐备,为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自然环境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的水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有:小河流,平均流量3.859立方米/秒;伊玛图河,平均流量2.68立方米/秒;伊逊河,平均流量4.578立方米/秒。保护区内没有人为污染,故而空气质量较高,蓝天白云,绿草如茵,层峦叠嶂,目穷千里,勾勒出保护区如诗如画的壮美画卷。 (三)社会状况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和睦相处的地区,清代以前,曾有山戎、匈奴、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居住。清光绪三十三年(1906年)尽放围荒以后,满、蒙、回、汉等各民族人口迁来此地,现在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0.6%,组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与此地的10个乡镇30多个自然村为邻,多年来,在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中,保护区周边的各族人民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为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主要保护对象 这里自然保护拥有四大保护对象: (一)河流上游地区自然生态环境 河流上游地区为荒原,自然环境保持了原始状态。现在保护区范围内仍然保持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好河流上游地区尚存的这一部分自然的、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生态环境势在必行。 (二)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完好的植被自然状态、多样的生态系统、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未来的遗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应该加以保护。 (三)珍稀濒危物种 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列入一级保护植物4种,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胡桃楸、蒙古黄芪、野大豆、刺五加;二级保护植物6种:臭冷杉、草麻黄、软枣猕猴桃、白藓、迎红杜鹃、穿山薯蓣;三级保护植物12种:大叶藓、河北乌头、鹿蹄草、无梗五加、河北岩风、长柄车前、锦带花、华北蓝盆花、党参、桔梗、紫苞风毛菊、大花芍兰。 保护区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5种,包括黑鹳、金鵰、白头鹤、大鸨、豹;国家Ⅱ级保护动物39种,包括细鳞鲑、大天鹅、鸳鸯、苍鹰、雀鹰、毛脚鵟、秃鹫、白腹鹞、燕隼、黑琴鸡、灰鹤、雕鴞、马鹿、猞猁、兔狲等。 (四)地域文化 在河流上游自然保护区内还保存有大量地域文化遗址,这是一笔重要的、无可复制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应该特别加以保护。 三、保护区的显著特征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 1、邻里单位 1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邻里单位约3000~4000人。 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使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 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KM 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2、居住综合体 :将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组合体。 居住综合区: 居住和工作环境布置在一起的一种居住组织形式。它有居住与无害工业结合的综合区,有居住与文化、商业服务、行政办公等结合的综合区。 3、居住区用地构成: 4、居住区: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所或自然分界线围合,并与相应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8 居住小区: 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一定的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公共服务设施的居民生活聚居地。 居住组团: 指小区级或居住区级道路分隔,并与一定的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5、结构等级: ⑴二级结构:居住区—居住小区

⑵三级结构: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 ⑶独立组团结构 6、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布局形态: ⑴“中心式”布局形态:将居住空间围绕占主导地位的特定空间要素组合排列,表现了强烈的向心性,并以自然顺畅的环状路网造就了向心的空间布局。 ⑵“围合式”布局形态:住宅沿基地外围周边布置,形成一定数量的次要空间, 并共同围绕一个主导空间,构成后的空间无方向性, ⑶“轴线式”布局形态:轴线设计手法作为控制城市空间的重要方法,空间轴线 常为线性的道路、绿地、水体等,具有强烈的的聚集性和导向性。 ⑷“隐喻式”布局形态:将某种事物作为原型,经过概括、提炼、抽象或建筑与环境的语言,使人产生视觉和心里上的某种联想与领悟,从而增强环境的感染力,构成“意在像外”的升华境界。 ⑸“片块式”布局形态:住宅建筑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遵循一定规律排列组合,形成紧密联系的群体。 ⑹“集约式”布局形态:集约式布局将住宅和公共配套设施集中紧凑布置,并依靠科技进步,尽力开发地下空间,使地上、地下空间垂直贯通,室内、室外空间渗透延伸,形成居住生活功能完善、空间流通的集约式整体布局空间。 7、套型的功能空间设计: 套型功能:满足不同户型住户的生活居住需要,功能空间可归纳划分为居住、厨卫、交通及其他三大部分。 套型构成:睡眠、起居、工作、学习、进餐、炊事、便溺、洗浴储藏及户外活动等功能空间 8、 幼儿园: ⑴远离各种污染源,避免交通干扰,日照充足,场地干燥,功能分区合理,创造符合幼儿生理、心理转折的环境空间。 ⑵托儿所、幼儿园的服务半径以500m左右为宜 ⑶应该有集中绿化园地,并禁止种植有毒、带刺植物 ⑷分区明确,避免相互干扰,杂物应与幼儿活动场地隔开,并设专用入口 ⑸活动室容纳人数为30人左右,面积为50~60平方米,净高2.8~3.1地面材料宜用保暖,弹性地面,墙面所有转角做成圆角,门窗坚固耐用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审批管理办法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审批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审批管理工作,推进规划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充分发挥总体规划指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0〕63号)和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有关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林业主管部门管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申报、审批,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国家林业局发展规划与资金管理司(以下简称“计财司”)会同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以下简称“保护司”)负责总体规划的审核、批复和实施监督工作。 第四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有关规定,在完成综合科学考察、本底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科学系统地组织编制总体规划。规划技术深度必须达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GB/T 20399-2006)的要求。规划期一般为10年。 第五条规划编制内容应包括总论、自然保护区概况、保护现状及评价、基本思路、主要建设内容、重点工程建设、管理机构与能力建设、投资估算与效益评价、保障措施等9个部分,具体见所附编写要求。 第二章规划上报 第六条总体规划编制或者修编完成后,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评审和审查。总体规划应当符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禁止开发区域的有关要求,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城乡规划、交通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等充分衔接。同时,要广泛征求所在地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规划、交通、旅游等部门及利益相关者意见。 第七条总体规划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行文上报国家林业局。上报的材料包括: (一)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的上报文件;

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示范建设实施规划方案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建设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实施方案 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前言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广东省西南部雷州半岛的沿海滩涂上,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0278.8公顷,其中红树林7256公顷,占全国红树林面积的33%,广东省红树林面积的82.4%。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遗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是南中国沿海濒危鸟类的一个重要栖息繁衍地,也是往返西伯利亚和澳大利亚候鸟迁徙必经停歇地。2002年1月,保护区被列入《拉姆萨尔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性地区和国际湿地生态系统就地保护的重要基地。 2006年国家林业局启动了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广东省被确定为全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示范省。同时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其独特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被确定为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之一。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做好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受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委托, 编制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示范保护区建设实施方案。 编制小组通过详细调查了解,在掌握了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面资料的基础上,依据《全国红树林保护工程规划》、《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年-2010年)、《广东建设自然保护区示范省实施方案(2006-2015)》等,对自然保护区示范项目进行了全面且科学的分析,按照国家林业局关于《编制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实施方案工作的通知》林护发[2007]275号的要求最终形成了“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示范保护区建设实施方案”文本。 由于时间紧,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望专家和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全国示范保护区实施方案项目组 2010.03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要求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写内容要求 一、总论要求。简要介绍自然保护区的概况及保护价值、规划编制的目的、背景、编制依据,自然保护区的性质及主要保护对象,自然保护区类型、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面积(必须与国务院批复的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相一致),以及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 思路、主要建设内容、总投资概述)。 二、自然保护区概况要求。包括位置与范围、历史沿革与法律地位、自然环境、社区情况、土地利用状况、基础设施等。 (一)地理位置与范围。包括地理位置、四至边界。 (二)历史沿革与法律地位。包括历史沿革、自然保护区设立、管理机构建设、资源管理及执法权限等。 (三)自然环境。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状况、自然灾害等。 (四)社区情况。包括从区内和周边两个角度,论述行政区域、人口数量与民族组成(核心区、缓冲区如果有常住人口的,要单独描述)、公共基础设施、地方经济情况和社会发展等。 (五)土地利用状况。包括土地与资源的权属(国有土地要注明林权证上所标明的使用权人)、地类构成、利用程度等,集体林区要说明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林权流转、林地使用及林农合法权益保护等情况。 (六)基础设施。包括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基本交通、电信等情况,自然保护区基础建设情况。 三、保护现状及评价要求。包括保护管理现状、保护管理评价等。· (一)保护管理现状。包括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采取的保护管理措施。

(二)保护管理评价。包括自然资源评价,要根据自然保护区类型和保护对象,对野生动植物、湿地、景观等资源进行评价,其中主要保护对象还需明确分布区域、分布方式、多度或频度。保护价值评价,要从多样性、稀有性、自然性、典型性、脆弱性、面积适宜性、生态区位、潜在保护价值、科研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价。有效管理评价,要从管理机构、管理体系、法规体系、管理队伍、管理权限、管理水平、信息化、科研宣教能力、社区协调、自养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存在问题及对策,要从管理难度、发展基础、社区矛盾、特殊困难等方面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向,并体现在规划任务中。如果是二期及以上总体规划,要认真总结前期实施情况(包括经验总结、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本期工作设想和落实措施。 四、基本思路要求。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期限及目标、总体布局(区划原则、依据、方法,详细描述各功能区界限、面积及承担的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等。 五、主要建设内容要求。包括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公众教育、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等。 (一)保护管理。包括保护管理体系(明确保护站、点及分区管理的范围和面积)、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措施、生态恢复、林地保护、湿地保护、社区共管措施、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等项目。 (二)科研监测。包括科学研究、生态与资源监测项目及内容(要有针对性、连续性,如果与科研机构或大学合作开展的工作要单独注明)。 (三)公众教育。包括公众教育、区内和周边社区的宣传教育等措施。 (四)可持续发展。包括实施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的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利用、社区发展扶持等项目,要明确区划、项目布局、环境

自然保护区建设标准

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试行) 2002 北京

编制说明 本标准是根据国家林业局林计财建字[2000]008号文《国家林业局发展计划与资金管理司关于下达2000年林业工程建设标准、定额工作计划的通知》要求,依据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和基本建设的有关法规、规范和技术标准编制,并经多次征求有关方面的专家意见、反复修改后而形成的。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研究自然资源的重要场所,是人类认识自然、拯救和保存某些濒于灭绝的生物物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科学基地。自1956年我国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经过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的共同努力,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类型齐全、覆盖全国的自然保护区网络,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改善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了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极大地树立了我国重视生态保护的良好的国际形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力度也日益加大,作为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之一的“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的主要建设内容,自然保护区的投资力度也不断加大。由于自然保护区类型不同、规模不一、基础设施和管理条件变化大、建设内容复杂,为了因地制宜地确定自然保护区建设规模,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的功能,使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投资合理而有效,在总结以往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本标准共分为6章27条。第一章总则,主要说明了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建设自然保护区的条件;第二章自然保护区类型与规模,主要提出了保护区类型与规模的划分标准;第三章工程项目构成,主要给出了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工程项目;第四章主要建设项目与工程量,分别类型和规模提出了自然保护区各工程项目的建设内容和规模;第五章人员配置;第六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分别类型和规模给出了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条文说明》是对《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编制的依据以及执行中要注意的事项的说明。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计划与资金管理司提出。中国林业工程建设协会组织制订工作。 编写组 二〇〇二年九月

环境规划学试卷及答案

环境规划学试卷(附完整答案答案) 一、填空(共40分) 1、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而对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所做的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2、按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划分:经济制约型,协调型,环境制约型。 3、环境规划指标的类型:环境质量指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相关指标。 4、环境规划决策特征:结构化决策、非结构化决策、半结构化决策。 5、分担率=单个污染源排放量/所有污染源的总排放含量 6、大气环境污染预测:比例法、箱式模型法、高斯烟流模型 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由国务院规定。? 8、能源弹性系数是年平均能源消费量增长速度和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的比值。 二、国外环境规划的基本特点是什么?(10分) 1、人体健康重于经济发展; 2、政府官员参与,公众参与; 3、将环境标准作为基本规划目标和规划手段; 4、以毒性污染物和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为重点防治对象; 5、环境规划是经济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6、新市镇规划中必然包括环境规划内容; 7、重视以法律、行政管理手段落实规划。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与方法(10分) 1、出台利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 2、促使全社会增强低碳意识; 3、发展低碳产业; 4、大力推进低碳科技创新; 5、提倡低碳的生产; 6、构建低碳生活方式; 7、建立低碳经济管理制度 四、则确定环境规划目标的原则(10分) 1、以规划区环境特征、性质和功能区划为基础 2、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想为依据 3、以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为根本 4、应满足现代技术经济条件 5、要求指标定量化、能作时空分解 五、水环境规划的过程及具体内容:(10分) 1、查明水资源现状与水环境问题 2、预测规划期生产、生活用水及水环境变化趋势 3、划分水环境功能区 4、确定水环境保护目标(水环境功能的规划指标) 5、选定合适的水环境规划方法 6、拟定水环境规划方案(节流、开源、防污) 7、提出优选方案并决策 8、保障水环境规划落实 六、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方案及主要措施(10分)

地方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设立审核指南

地方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 设立审核指南 一、设立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是否具有下列条件之一: (一)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够恢复的同类自然生态系统 区域; (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 (三)其他具有特殊保护意义、重要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或者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湿地; (四)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其他自然区域。 二、设立依据 《湿地保护管理规定》(2013年国家林业局令第32号)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林业主管部门可以采取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湿地多用途管理区等方式,健全湿地保护体系,完善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加强湿地保护。第十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会同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划定地方重要湿地,并向社会公布。 地方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的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的建设和管理,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自然保护区的规定执行。 不具备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件,但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建立湿地公园: (一)湿地生态特征显著,具有一定的生态、文化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湿地景观; (二)湿地生态系统典型,或者区域地位重要、湿地主体功能在本省或者一定区域范围内具有示范性; (三)湿地自然景观优美,具有重要或者特殊的生态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价值; (四)经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予以重点保护的湿地区域。 三、责任主体和责任事项 (一)责任主体:建立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的审批程序由省林业主管部门制定。 (二)责任事项: 1.湿地公园确需撤销和变更范围的,应当经原审批程序批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设立界标,标明湿地公园的范围。 2.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移动或者破坏湿地公园界标。 3.湿地公园实行分区管理。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居住的物质舒适性和精神的享受性。 2、舒适性包括卫生、安全、方便、舒适。这是居住区舒适性的基本物质性内容。 卫生:空气环境,日照条件,水环境 安全包含交通安全、治安安全,防火安全、防灾减灾和抗灾。 方便主要指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具体可表现在:居住区用地布局的合理、道路顺捷、车行人行互不干扰、充足方便的停车设施;公共配套设施完善、布点合理、使用方便;为居民人际交往、户外活动提供场所;同时考虑为残疾人、老任和儿童等特殊人群提供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方便条件。规划需充分考虑居民生活行为模式与特征、地方习俗以及新的生活方式的需求。 舒适舒适指健康的环境与居民生理、心理要求的适应与和谐 3、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以控制居住区内部的车辆交通、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宁为出发点,首先提出了“邻里单位”的理论,试图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从而改变城市中原有居住区组织形式的缺陷。 六项基本原则 ①邻里单位走位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②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 ③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越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邻里单位约3000—4000人; ④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广场或绿地上; ⑤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hm2),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Km); ⑥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4、居住小区的基本特征: ①以城市道路或自然界限(如河流)划分,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 ②小区内应设有一整套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 ③小区规模一般以设置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下限的依据,以小区公共服务设施最大的服务半径为控制用地规模上限的依据。 5、居住组团的基本特征为: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地块不为小区道路穿越,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绿地。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规模:1000-3000人,户数300-700户,用地4-6hm2。 6、将四五个或更多小区组织起来,居住小区仍保持其独立性,另外增设更加完善的公共中心,这种住宅区被称为居住区 规模:人口30000-50000人,户数10000-150户,用地50-100 hm2。 7、扩大小区,就是在干道间的用地内(一般约100-150 hm2)不明确划分居住小区的一种组织形式。 8、居住综合体:是指将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的公共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组合体。 9、居住综合区,是指居住和工作环境布置在一起的一种居住组织形式, 10、社区与住区: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具有一种密切的社会关系(即人际关系)形成社区的四个条件: ①有一定的社会关系②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 ③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④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 11、居住区与社区 城市居住区:一般简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小区:定义为“一般称为小区,是指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7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第二章不同类型的居住区 第一节不同区位的居住区(农村型城市型郊区型) 居住区具有社会性和物质性 一、农村型居住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