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教学的基本原则、课的结构和环节、教学的基本方法等都是属于教学的“统一性”问题。从这个基本要求出发,教师就要按照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来组织课堂教学,在组织课堂教学中要遵循教学的基本原则,要事前安排好课的结构及各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的基本方法。从课堂教学上看,都应把握统一性原则,遵循其要求,并使之艺术化。反之,必然使课堂教学支离破碎,失去统一性。

六年级语文“六环节”教学模式

“六环节”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六年级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尝试,又经过反复的讨论研究,我们确定了六年级“六环节”的教学模式。 “导、读、问、讲、练、测”是“六环节”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它肯定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把它放在与教师平等的地位上,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为核心,通过激发学生内在驱动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获得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发展能力的愉悦,从而促使学生精神境界、个体品德、语文水准得到完整的提升。 第一步,导,就是导入新课。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的具体内容,巧妙设计导语,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望。因为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步,读,就是学生自主阅读。即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这一步,引导学生学会自学,走进文本,因为教材所选编的都是些语言运用的典型,学生只有直接去读文本,才能品其美,实现与文本的平等对话交流,最终超越文本,走向学习语言的更广阔天地。学生只有与文本亲密接触,才能了解其内容,才会有新的发现,从而促使学生去探求新知。 第三步,问,就是相互问答。通过师与生、生与生间的问答,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良好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给学生积极创造相互对答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发表个人见解,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活动。 第四步,讲,就是教师讲解。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学生疑难问题,教师因地制宜,酌情讲解,直到学生完全理解为止。 第五步,练,就是练习。为了巩固当堂学习内容,教师要恰当地设计一些精巧习题,进行知识拓展,让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一定的熏陶。 第六步,测,就是当堂达标。根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的重难点,设计恰当的能照顾到各个学生层面的达标检测题,当堂达标测试,力争学生的学习达标率达到95%以上。 总之,采用“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争取让“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更加完善,使教学成绩有一个更大的飞跃。

教师的基本要求

教师的基本要求 华夏园教育教师管理专题五——教师的基本要求 教师的职责和教师劳动的特点对教师提出了四项基本要求: 1.教好功课 教好功课是教师“搞好教学”职责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它要求教师在工作中,既要遵循教学规律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又要认真对待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努力提高教学质量。(1)遵循教学规律。 教学规律反映的是教学过程内部基本构成要素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否按照教学规律组织教学,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效率。因此,对教师教好功课的首要要求,就是在教学工作中要遵循教学规律,按教学规律的要求组织教学。 教学过程内部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三个方面。根据这三个方面要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联系,人们将教学规律概括为四条: 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以传授和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规律。 该规律是指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要求教师处理好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对象主要是以课程、教材为基本形态的间接经验。 ②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该规律是指教学过程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力、能力的过程,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的关系。 ③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该规律又称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指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要处理好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

第一,在观念上明确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之间的关系,不把二者对立或等同起来,特别是不能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思想品德就可以自然而然也得到发展,以至于以掌握知识的多少评价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状况; 第二,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因素,克服只教书不育人的倾向; 第三,不能脱离知识教学,脱离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空泛地进行思想教育。 ④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该规律是指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要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学过程各种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主导者,起主导作用。只有通过教师的组织、调节、指导,学生才能迅速、有效地掌握知识获得发展;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时,教师的指导、调节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这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教与学是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进一步来讲,其辩证统一的表现有三: 教师主导作用的实现是以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为基础的。 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观能动性主要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形成和发展的。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又是相互促进的。 (2)全面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任务是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确定的、各科教学都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表现为教学工作必须使学生在哪些方面达到何种程度的发展。 教学工作表现为各个教育阶段、各个年级、各个学科的教学。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要求和教学经验,从培养“四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劳动后备力量和建设人才出发,我国普通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技巧。

小学生常规体育课教学基本步骤及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

小学生常规体育课教学基本步骤及每 个环节的时间安排 小学生体育课常规 为抓好全乡小学体育课堂常规,规范体育课保证正常的体育教学秩序,严密课堂的组织结构,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组织纪律性。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引导、教育和训练,按照国家体育课堂常规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都养成良好的习惯。通过体育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一、学生体育课“十不准”: 1.不准旷课、迟到或早退。 2.不准穿大衣、裙子、皮鞋、高跟鞋、拖鞋. 3.不准戴帽子、头巾和手套。 4.不准携带小刀或其他危险物品。 5.不准擅自离开课堂。 6.不准横穿跑道或投掷区。 7.不准擅自动用体育器材。 8.不准做危险动作。

9. 不准嘻戏打闹和做过于激烈的运动。 10.不准做与练习无关的事。 二、教师常规 课前: 1.根据课程标准安排好教学计划。 2.按课时计划布置和检查好场地,准备教具,一切准备工作应在课前准备就绪。 3.做好自身的准备活动。 4.穿整洁的运动服和运动鞋,带好口哨,保持仪表端装,提前3分钟到达上课地点。 5.对生病或身体不适的学生进行了解后,根据情况安排在旁边见习或休息。 课堂: 1.认真检查学生的出勤,着装情况,明确宣布本节课的内容、任务和要求,安排体育委员集合整队,做好准备活动。 2.通过教学给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和耐劳毅力的锻炼。 3.讲解语言清晰简洁,示范动作力求规范,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做示范,合理组织课堂练习。 4.各种类型的体育课都要有适宜的运动量和密度,加强安全教育,采取有利的安全防护措施。 5.每节课结束前带学生做好整理活动,认真进行讲评。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教与学相互依存的规律 这条规律反应了教学过程中教和学、教师和学生的本质联系。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教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决定着学,学影响着教。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的教育者,教学过程中“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就落在了教师的身上,教师的活动决定着教学过程的发展方向,引导学生从不知到知从不能到能,由此看来,教学过程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和学生的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结合起来,因此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要求师生二者积极的配合,协调一致。 总之,教与学是对立统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出来。 二.教学以传授和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规律 教学的任务是要使学生在学习期间,用较短的时间掌握人类已经积累起来的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高效的认识活动。因此,学习间接经验,成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特点,也是认识世界的一条途径。通过教学,学生用最有效的方法,以最快的速度学习书本知识,,并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但是教学如果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完全与现实脱节,那么学生获得的知识就是片面的不完全的。要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使学生真正的理解,就必须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又要密切的结合实际,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这条规律又称为“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统一的规律”这条规律反映了教学过程中科学性与思想性的辩证关系,教学的任务是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1)从教学任务来看,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是为了培养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的人才。因此,教学要用一定的社 会文化和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去要求和影响学生就成为客观的必 然要求。 (2)从教学内容来看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包含着深刻的教育内容。各各个学科的教材的教育内容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自然界 人类社会和人类的思维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这些客观规律和科 学知识都具有深刻的道德因素 (3)从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教师除了教给学生知识以外,她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言行举止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4)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学生的学习往往受其思想状况,学习动机、态度、意志的影响,教师要加强对其思想觉悟方面的教育, 使之树立学习的自觉性。 四、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 知识是一个人能力发展的基础,能力是获得知识的必备条件,教学过程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增长学生的智慧。

对六个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些思考

对“六个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些思考 海口十中黄小红 在12月22日这天,听了我校三位优秀数学教师的课,我深受启发,同时也对“六个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有所收获的同时,也在思考这个模式在什么条件下实施更有效。 首先是吴锐老师的这节课,《角的大小比较》它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信息技术的应用,非常恰当合理。再对比六个环节教学模式,第一环节:引入新课,采用先复习旧知后创设问题引入新课的方法,是很有效的,因为角的大小比较方法:(1)度量法;(2)叠合法,与上一节:线段的长短比较方法是类似的,因此有必要复习。体现知识的迁移。第二环节:提出问题,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的问题突出了重点,说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握很准。第三环节:自习与合作。学生在很认真的看书和思考问题。第四环节:解决问题。学生的回答多数正确,不对之处在老师的引导下都能及时更正,不足之处在于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是由学生口述,教师作图完成。学生口述不完整,老师虽作纠正,但由思路可知,学生的作图也不会完整,因此这里应改为让学生上黑板画图,其余同学也动手练习,老师再作讲评更好,并且老师应把作角的步骤写出来,让学生清楚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步骤。第五环节:课堂练习,学生都独立完成,并且答案正确。第六环节:课堂小结,学生回答很清楚明白。 第二节课是梁勇老师上的《菱形》,它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同学们

很积极很踊跃的回答问题,说明老师引导的很好。在六个环节的处理上,一环紧扣一环,由平行四边形引入菱形,由生活中的菱形图片欣赏到研究菱形的性质,再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层次分明。如果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让学生书写解题过程,老师再投影作讲评就更好了。 第三节课是由阎建海老师上的《求二次函数的关系式》,我觉得所提出的问题很有针对性,很有深度,不但让学生掌握了书本的知识,还将知识扩充,进行拓展与延伸,很值得我学习。 在听这三节课之前,我听说过洋思课堂教学模式,人们常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八个字概括。其6个主要环节如下:(1)提示课堂教学目标。 (2)指导学生自学。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4)检查学生自学效果。 (5)引导学生更正,指导学生运用。 (6)当堂训练。 三位老师的教学法与洋思的课堂教学模式是类似的。从效果看也取得较好的成效。 陶行知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就不同了。”正是基于解决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作为一种

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流程

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流程 杜集镇教研室 备课是教师上课之前的准备工作,如果课前教师对所讲内容达不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和比较深刻的理解,对各方面的情况没有充分的准备,仓促上阵,课堂效果是不可能好的,所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为了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带动和提高新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杜集镇本学期实行集体备课。 现就集体备课提出以下要求: 一、集体备课的基本流程:第一、备课小组集体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明确教学进度,备课组长做好备课分工,确定主备人名单及备课内容,(备课分工交教办备案)由主备人准备教学设计并打印,按时分发给小组其他成员。 第二、备课分发给小组成员前,备课组长对主备人教学设计的内容、格式、打印进行检查,没有问题分发给备课小组成员。 第三、主备人陈述教学设计。(主备人集体备课发言)发言稿基本内容为:解读教材(含目标设计和重难点的确定)——阐述教学设计理念——简述教学流程,凸现设计亮点——阐述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板书设计及意图效果——作业、检测——需要向其他老师请教的问题等。 --------------------------------------------------------------- 模拟、[L、中 讲课 陈述时,侧重讲重难点及其突破方法,自己教学环节设计及其做法。预测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主备人陈述时,其他教师看印发的主备人的教案设计,结合自己的思考,适时圈画。 第四、备课组集体研讨。 1.讲--对主备人的教学设计,备课组教师谈自己的观点和做法,特别是不同于别人的观点和做法。 2.评--对主备人和其他教师的观点进行客观的、中肯的评价(选择两三个老师),分别指出主备人教学设计中的“亮点(”值得借鉴的地方)以及值得商榷的环节、内容;对“评”课人有异议的地方,其他老师展开讨论,讨论的过程要体现互动、生成的特点。 3.议--展示需要向其他老师请教的问题,与其他老师展开讨论;展示值得探讨的内容、问题等,与其他老师展开讨论;展示希望得到的帮助等。 评与议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必须体现“互动与生成,”有精彩的讨论、交流,发言时不拘顺序,可以多次发言,甚至是有礼貌的插话。 这个过程主要围绕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方法进行研讨,也可结合学生情况,提出教学设计的改进措施。发言时要求言简意赅,重点突出,客观评价,要避免每个人都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从头到尾说一遍。要提出自己的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另外,备课组长必须有问题引领,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当场研究,逐一解决,备课组长及备课组教师作好研讨记录,为设计个案提供第一手资料。(备课组教师准备集体备课研讨记录本,备课组长准备集体备课研讨记录表,教办统一发学校邮箱) 第五、主持人作结:把大家的观点、意见进行归纳,提供给主备 人和其他教师改进教学设计。

教学的五个环节

教学的五个环节 教学“五环”包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所遵循的规则。也包括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日常学习中应遵循的规则。 1、教师教学“五环”。 (1)备课 备课是指在上课之前所做的各项准备工作,它是上好课的前提,是上好课的基础。备课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编写教案)。备课至少要做到通读全期教材,熟读单元教材,精读课时教材,其基本要求是: 第一,钻研教学大纲。要明确教学大纲所阐述的教学指导思想、学科性质和地位;明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总目标和所教年段的具体要求;明确本科教材的内容体系及安排;明确本科教学上的特点、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明确教学大纲中提出的所教学科教材的编写原则、编写意图和基本结构。 第二,熟悉教材,钻研教材。通览教材,注意教材的系统性;熟读教材,注意教材的科学性;研究教材,把握重点和关键。

第三,明确目标,考虑方法。根据教材内容,确定单元和章节的教学目标。同时,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努力做到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有近及远,由此及彼等这些符合人们认识客观的规律。 第四,把握课堂,环环紧扣。一备复习提问,以旧引新,且问题必须忌偏、忌深、忌浅;二备教具(或演示实验)该做则做;三备例题联系生活,变难为易;四备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通俗易懂;五备板书布局,字迹清楚明了,大小适中,重点突出,美观大方;六备课外作业,要注意质量和数量,深浅恰当,由易到难。 第五,研究对象,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实际、特点备课,讲课才会恰当有效。 第六,编写教案,开拓创新。做到:内容科学、准确、全面,结构完整;形式规范、合理、清楚;详略得当,切实可用。具有创新意识,不照搬旧教案;教案在上课前编写好。 2、授课 授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授课的基本要求是:第一,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教学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 第二,要全面落实教学目标,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

教学过程的四大基本规律讲解

教学过程的四大基本规律讲解 教学过程的四大基本规律包括: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从整体上来看,我们可以把这四条规律概括为“舰长传教”,这样方便大家记忆。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常以客观题与案例分析题中其中一小问的答题点作为考查形式。因此需要大家从整体上把握各点的内涵及其具体内容。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间接性规律)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具有高效率性,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强调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决不能忽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使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3.反对只重视某一方面知识的片面观念 ①只强调间接经验:赫尔巴特。 ②只强调直接经验:杜威。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智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智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巩固程度和运用程度,因而智力的发展是掌握知识的不可或缺条件。 3.反对单纯抓知识传授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观点 ①只重能力—形式教育: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智力。 ②只重知识—实质教育: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获得知识。 三、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教学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科学知识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学生思想的提高需要知识做为基础,知识的增加有助于学生的道德认识。 2.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以及积极性等思想品德要素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

六环节课堂模式

下洼镇第二实验学校课堂教学模式 新授课教学基本模式 “六环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归纳 概括——达标检测。 一、创设情境(3分钟左右) 教师根据课题内容和特点,通过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素材、演示实验或对已有知识的拓展深化(复习、检查)等手段,创设问题情景导入研究课题,调动起学生学好本节课的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质疑(问题驱动)。 二、自主学习(自学10分钟左右) 该环节采取学生先个人自主探究学习内容,在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内进行交流。具体要求如下: 1、确定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自学内容、方法、时间。(流程:“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学习目标是……解决的问题……”,指定自学时间,说明自学后教师检查什么,把要求说全面、说清楚,不要随时再补充。) 2、安静自主学习。侧重于自觉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整理向小组提出,本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向其他小组(老师)提出。 3、教师巡视指导。适时点拨,针对性地辅导,收集教学信息(记录学生好的做法、独到的见解、疑难点、需纠正的、需深化提升的等),实现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过程。 三、合作探究(8分钟左右) 积极合作探究。小组内或对答案、或相互提问、或讲解、或分工探究讨论。 四、展示交流(10分钟左右) 1、小组展示成果。通过板演、问答、面向全组或全班同学演讲或多媒体演示等形式(检查的对象是全体学生,注重中下游学生。检查内容必须与教学目标一致,不要人为地提高。) 2、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3、教师引导评价。引导学生评价小组成果展示情况 五、归纳概括(6分钟左右) 1、引导学生总结。总结知识结构、解题步骤、规律和方法、收获与不足。要突出教材中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与方法的掌握(注重学习态度的培养、总结反思习惯的养成、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2、教师针对总结。补充学生总结遗漏的、串联新旧知识、澄清学生的疑难点、精讲学生不会的、拓展提升重点知识。 六、达标检测(8分钟左右) 1、针对性练习或提问。根据目标、问题,进行典型、基础性习题的巩固性练习(精、少)。 2、变式训练或提问。掌握和巩固知识的多样性与多元化,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与应变能力。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指导思想 立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以新的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实施的建议为基本要求,建立和完善课堂教学模式,将新课改的理念内化为日常教学行为,避免课堂无效劳动,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作为现代人应具备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根本目的,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过程各要素及其组合优化为基本特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实践活动。 二、课堂教学的原则和理念 (一)新课程理念下,一节好课的标准 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2、有效的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 3、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 4、有效的教学应该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5、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 6、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二)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 1、全面发展的质量观 人的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进行完整的人的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目标是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其主体性(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应受到充分的尊重,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3、民主合作的教学观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现代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受教育者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体验过程,一种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社会化实践过程,是师生之间多向、多形式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学生尊敬教师,教师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共同探索、共同享受成功喜悦、实现教学相长的活动。 4、优质高效的效益观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是以尽可能少的时 间投入和精力消耗,让学生收到尽可能的实效。现代课堂教学应体现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三)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一切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原则都应该遵循。实施现代课堂教学必须重视以下几项原则: 1、目标导向性原则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要使师生的心理同步,思维定向,使师生的活动有共同的指向,成为教学过程中的行动方向。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调控教学的行为,使教学活动沿着预定的方向顺利进行,直至目标的实现。 2、主体性原则 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发挥学生主动精神,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尝试,大胆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造精神。 3、面向全体的原则 面向各类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因人施教,分层推进,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4、知情并重原则 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创新的能力),开发智力,

教学过程六个基本环节.doc

教学过程六个基本环节 通常意义上,一节完整的思维型教学的课堂需要包含六个基本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反思—应用迁移。 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各个环节的优劣直接关乎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素养的形成。 那么,教师该如何有效落实这六个环节,分别要注意些什么? 一、创设情境 一个好的情境创设需要具备一些标准:

1、情境能够融入情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便于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 3、能够产生高认知的问题,并具有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情境和问题; 4、能够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情境与问题是密不可分的,在情境中会产生疑难,而疑难便会引发问题。问题是在情境中自然而然产生的; 5、要基于生活实际,接近真实情境。情境唯有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才能产生真实感受; 6、要紧扣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情境的创设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产生的,并非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

7、要适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符合最近发展区的要求。 以上这些是一个好的情境需要具备的要求。那么,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哪些呢?主要可以分为四种: 1、观察与实验。比如教师想让学生认识鼓,就可以让学生观察各种不同的鼓,最后抽象概括出鼓的概念;

2、模拟事物。现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模拟一些观察不到的场景,比如宇宙景观以及分子结构等等; 3、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很多经验,可以唤起他们的这些经验。或者,在上节课上已经解决了某一个问题,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结果提出一个新的问题。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主要有以下四个:教学双边交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学生的发展依存于知识传授的规律;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系统的和谐优化的规律。 (一)教学双边交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 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教学双边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构成教学过程的复杂关系。教学双边关系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因素,二者的交互影响和辩证统一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1.教与学的逻辑关系。教与学作为教学过程中两项主要活动,其间的逻辑关系至少有四种:(1)教等于学。指教师教多少,学生也学多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名师出高徒”的关系。(2)学多于教。指学生所学多于教师所教,即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3)教大于学。指学生对于教师所教的东西无法全部吸收,只能学到部分内容。至于每个学生究竟能学到多少,则取决于学生个人的能力和努力程度。(4)有教无学。指学生对教师的教授内容全然不知,没有学到教师计划要教的东西,但不排除学生也可能从教师的特定教学中,学到教师没有预期的东西。从上述可见,教与学之间并不必然存在“正比例”的逻辑关系,但却必然存在着某种逻辑关系,只是或者表现为“正效应”,或者表现为“零效应”,或者表现为“负效应”罢了。 2.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在教与学的矛盾关系中,教师的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着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起主导作用。正如列宁指出的:“学校真正的性质和方向,并不由地方组织的良好愿望所决定,不由学生‘委员会’的决议所决定,也不由教学大纲等等所决定,而是由教学人员来决定。”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有其必然性,这是因为教师的职责就在于要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传道、授业、解惑”,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同时,教师“闻道在先、术业专攻”,受过专业教育的培养和训练,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丰富的广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并掌握了教育、教学规律。因此,教师有责任、也有能力主导教学过程,对成长中的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负起责任。当然,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程度,还有赖于教师本身素养水平的不断提高,所谓“欲人明者必自明,博学详说之功,其可不自勉乎!”教人者只有学高身正,才能为人师表。 3.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只有以学

最新六环节教学模式

六环节教学模式

课改理念下的“六环节”教学模式 ------景泰二中教研材料 ?课改的前提在于理念 ?理念的实现在于模式 ?模式的运用在于教师 ?教师的水平在于研究 ?研究的效益在于合作 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即引入、自学、交流、展示、检测、总结六个环节。 一.引入环节:教师的准备 1.知识回顾。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教师要提炼出新旧知识的 结合点。 2.情景设置,揭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明确教学目标,知道学什么。 4.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方向和程 度。 以上内容体现在课堂导语和学案中 教师的充分备课是前提 教师的准备1:教学内容 1.分析教材,提炼知识点和知识结构; 2.本章节知识的前提性知识; 3.明确本章节知识在知识结构中的的地位(前后的延伸及关系);

4.学习课标,明确课标要求; 5.分析重点难点;重点即是骨干知识,是学科中最基本的问题。一是知识网络中的节点,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又是后面知识的前提;二体现了学科的方法和规律;三是中高考考点。难点是针对学生接受而言,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 教师应该明确:学习什么比怎样学习更重要。教师的作用首先体现在深入挖掘教材和领会课标的前提下明确学习的内容,是撰写教学目标的前提。 教师教师对上述内容有深刻的解读。能够把握知识的生成脉络,即具备“满堂灌”的能力。满堂灌是设计的基础。传统教学与自主学习课堂不是截然分开的。能够驾驭自主学习的课堂,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师的准备2:会讲。 教师的准备3——教学设计 目标设计 情境设计 问题设计 习题设计 教师准备4: 方法的提炼与思想的提升 教师的准备5:学案 在以上四项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导学案的设计。

教学常规五项基本要求

教学常规五项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教学常规五项基本要求 一、计划与总结“三突出”: 开学有计划,期末有总结,体现教学工作的善始善终。 计划突出目标、进度、措施 总结突出重点、亮点、反思 完成突出及时、规范、完整 1.各教研组工作计划应根据上级的教学计划或有关教学工作的知识及新课标、教材,并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可行的学期工作计划。教学计划在开学后一周内完成。教研组工作计划应具备:(1)本学期教学、教研教改、青年教师培养等方面的工作目标及措施;(2)教研教改和实施计划;(3)各年级活动科技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落实措施。(4)本学期各年级教学进度表和教学科研安排。2、学科教学计划以备课组为单位制定,应具备:(1)教材分析;(2)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以及教材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的分析和要求;(3)本学期应达到的教学目标;(4)以单元或章节拟定的教学进度表;(5)教研教改课题及教研活动日程安排。3、教师、备课组教学总结应在期末放假前及时交教务处备案。 二、备课与上课“三不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与基础,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备课与上课要力求做到: 抓住基础知识不放,

抓住学生主体不放, 抓住启发互动不放。 (一)、备课 1、实行集体备课制。二人以上的备课组实行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要做到“四定、五统一”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五统一即:统一教学指导思想、统一重点难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研究教法和学法、统一练习与测试。所有教师须按时认真参加集体备课,备课组长做好集体备课记录并纳入学期考核。 2、教师上课必须有教案。教案要求:(1)教案内容要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具、教学过程、课堂练习设计、作业布置等,主体部分是教学过程,体现学生活动、教学环节的合理安排和教学手段的使用;(2)超前一周备课,提前一天写好教案,上课前应再加以修改、充实、完整。要根据课堂教学实践的得失,写好教学反思;(3)初级教师写详案,中级教师可写详案或较详案,高级教师可写较详案或略案 (二)、上课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传授知识、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基本技能的主要渠道;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主要场所,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的授课质量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因此教师必须以极其严肃认真的态度进行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及要求

第四节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及要求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学这一中心,体现这一中心的两个主要方面是认真抓好出常规管理和深入开展教学研究。 教学基本环节: 一、备课 教师课前的准备,是教师对教学道德策划工作。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一)钻研理解教材 1.钻研理解教材的方法 (1)整体把握法 (2)单元教学法 (3)单篇钻研法 (4)教例收集法 (5)专题比较法 (6)立体展现法 2.钻研教材的具体操作 (1)抓重点,抓关键 (2)突破难点 (3)找出规律 (4)关注习题 第一,明确习题的目的功能 第二,明确习题的解答要求 第三,确定习题的解答方式。解答方式一般有口答、板演、书面作业、思考、讨论等。 第四,安排恰当的习题份量和难度。 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参阅有关资料,根据需要自编、自选、改编一些补充习题,保证教学、训练有效进行。 (二)分析研究学生

1、分析研究学生的内容 教师研究所教学生的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个体已有的知识性结构,也就是学生基础知识水平;二是学生个体已有的能力性结构,主要是学习能力,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班集体中共同讨论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等;三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兴趣、情感、信心、毅力、意志、习惯、品质等。具体如下: (1)研究所教学生的群体特点规律 (2)研究学生的家庭背景 (3)研究学生的学习经历 2、分析研究学生的方法 常用的了解研究学生的方法主要有: (1)观察法 全局观察法、细微观察法、比较观察法、多角度观察法、追踪观察法、实验观察法(2)问卷法 问卷法一般用于教师为新学生上课的情况,面对新学生,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科的特点,设计若干问题,让学生作答,通过这些问题的答案了解学生已有的学科知识基础和多方面的学习习惯,为自己制定正确的教学策略提供第一手资料。 问卷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选择) 1封闭型或结构型问卷 是否型、选择型、评判型、封闭型 2开放型或非结构型问卷 3综合型问卷 (3)谈话法 谈话的方式有:1渐进式谈话2商讨式谈话3谈心式谈话 (4)自我介绍法 (5)总结法 3分析研究学生必需的技能 (1)教师要学会与学生沟通 (2)教师要学会分析和观察 (3)教师应明确了解学生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4分析学生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课例研究—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教学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和程序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具体包括:分析学习需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方法、反馈调整方案四个具体过程。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七个基本要素优化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以及系统论和程序论的思想。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和交往素质。 2、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发展个性:通过有效的教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 3、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上要着力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思维活跃、平等和谐、积极参与和探索的教学氛围以及教学情景; 4、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主要是要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学会生活:主要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交往能力和健康生活的能力,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学生做人:重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爱国情操,做一个遵纪守法、文明有礼的现代公民;学会生存:重点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1.目标导向原理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起着导向的作用。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主要有三种: ①目标的指向作用:使师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与目标有关的问题上; ②目标的激励作用:能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与意向; ③目标的标准作用:一是目标成为检查教学效果的尺度;一是反过来教学效果成为评价教学目标的合理性、适切性的依据,以便调整目标。 2.教学结构的整体优化原理 教学过程中各要素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必须从动态的、综合的角度加以考察。

浅谈信息技术课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信息技术课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伴随着新世纪钟声的敲响,人类已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浪潮向人们宣言,当今的社会是信息社会,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是目前全国范围内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工作目标,因而如何尽快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质量,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就成了备受关注的问题。很多专家和教师提出一些很好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如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协作学习法和建构主义学习模式等。但是关于如何搞好课堂教学,具体采用什么样的课堂教学程序,却涉及较少。课堂教学是学好每门课程的主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信息技术课以前称为微机课或电脑课,大多为校本课程,课堂教学随意性较大。既然现在被正式纳入必修课,则必须按课堂教学的要求和程序,使之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和艺术化,并且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研究、总结、提炼出好模式。 笔者在深入中小学听课、评课中发现,信息技术课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型。教师应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70%”的要求,根据对学生学习技能规律的研究,在教学设备不断完善的条件下,力争将每堂信息技术课都上成理论实践结合的课型。将学生带入微机教室中上课,达到每人一机,边学理论边实践操作,技法传授和技法训练相结合,手脑并用,教练合一。这种理论实践当堂结合,并当堂转化为技能,教学效果较好。理论实践结合型课型,可以说是目前较科学,应用频率较高的课型。 理论实践结合型的课,如何具体操作,下面就这一课堂教学模式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激趣导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课时,教师应当用最有效的方法,用最短的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课的艺术性具体表现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教师要注意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沟通师生感情,使学生愿意学、乐学,主动地去学。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课的形式、内容和语言,甚至导课时的情感动作。如,教学“传情贺卡”一节,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做用数字1-10组成节日游戏,问学生什么时候送贺卡,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都想制作一幅精美的贺卡送给自己最尊敬的人,这样导课就算成功了。 二、展示教学(学习)目标 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采用最多的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驱动其为完成目标而努力。在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后,展示当堂教学目标,利用兴趣和目标双重驱动令学生去奋发学习。 教学目标应当根据当堂课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不能定得太高,使学生失去完成任务的信心,也不能定得太低,使学生“不劳而获”;不能太多而失去重点,也不能太少而无所事事;应当让学生跳起来摘到果子,以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为主,把目标确定在学生稍努力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上,从而做到因材施教。 教学目标应以技能学习为主,同时要注意情感教学目标的设立,逐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述目标时用词要准确规范,语言要简洁、通俗,使学生易记、易领会、易操作。

小学生常规体育课教学基本步骤及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

小学生常规体育课教学基本步骤及每个环 节的时间安排 小学生体育课常规 为抓好全乡小学体育课堂常规,规范体育课保证正常的体育教学秩序,严密课堂的组织结构,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组织纪律性。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引导、教育和训练,按照国家体育课堂常规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都养成良好的习惯。通过体育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一、学生体育课“十不准”: 1.不准旷课、迟到或早退。 2.不准穿大衣、裙子、皮鞋、高跟鞋、拖鞋. 3.不准戴帽子、头巾和手套。 4.不准携带小刀或其他危险物品。 5.不准擅自离开课堂。 6.不准横穿跑道或投掷区。 7.不准擅自动用体育器材。 8.不准做危险动作。

9. 不准嘻戏打闹和做过于激烈的运动。 10. 不准做与练习无关的事。 二、教师常规 课前: 1.根据课程标准安排好教学计划。 2.按课时计划布置和检查好场地,准备教具,一切准备工作应在课前准备就绪。 3.做好自身的准备活动。 4.穿整洁的运动服和运动鞋,带好口哨,保持仪表端装,提前3分钟到达上课地点。 5.对生病或身体不适的学生进行了解后,根据情况安排在旁边见习或休息。 课堂: 1.认真检查学生的出勤,着装情况,明确宣布本节课的内容、任务和要求,安排体育委员集合整队,做好准备活动。 2.通过教学给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和耐劳毅力的锻炼。 3.讲解语言清晰简洁,示范动作力求规范,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做示范,合理组织课堂练习。 4.各种类型的体育课都要有适宜的运动量和密度,加强安全教育,采取有利的安全防护措施。

木石中学“六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木石中学“六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摘要:“六环节”高效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是:引——目标定向、激发兴趣;学——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点——组织探究、体验发现;练——应用实践、巩固提高;思——反思小结、拓展提升。实施“六环节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打造高效课堂,努力增强教师的课堂教学创新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六环节”的基本内涵及操作要领 基本 流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基本要求理论依据 一创设情景根据课题和学生 的特点,通过联 系生产与生活实 际、讲故事、演 示实验或对已有 知识的拓展深化 等手段,创设问 题情境,导入研 究课题。 根据教师设置的情 景,领会新课学习 的意图,激起学好 新课的迫切愿望, 以跃跃欲试的心态 投入新课学习。 【1】要突出新课学习的必要性和价值 性,激起学生迫切学习的积极性。 【2】导语要简练,意图要明确,要有 新意,有气势,有激情,使学生产生跃 跃欲试的心态,不要长时间没有进入主 题,使学生在等待中丧失兴趣。 【3】情景和问题不能远离学生的生活 实际和水平实际。 【4】要突出新课学习对学生个体发展 的价值和对社会发展的价值。 【5】策略要灵活,对有些课题也可以 直奔主题。 1、奥苏贝 尔有意义 学习理论 2、格拉斯 菲尔德建 构主义教 学理论 二目标定向立足学生实际, 根据教材特点、 《课程标准》进 行目标定位,并 引领学生认定目 标和进行必要的 鼓励,使学生明 确哪些是本节课 必须掌握到位 的,哪些是需要 在今后的学习中 逐步掌握到位 的。 通过自学认定学习 目标,明确学什么, 学到什么程度,主 攻方向是什么,哪 些目标自己通过自 学已经达到,哪些 目标必须通过进一 步学习才能达到。 根据目标要求和自 身条件确定自己的 学习策略,筹划学 习过程中精力与时 间的搭配和应关注 的焦点环节,树立 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的信心。 【1】有些目标不是一次课就能达成的, 要就整个学段进行规划,不可轻易搞一 步到位。 【2】要将发展性目标和基础性目标摆 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要注意将知识与 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三维一体考虑,不可将它们割裂开 来。 【3】目标应由既定目标和自由目标两 部分构成,既定目标就是《课程标准》 所规定的目标,自由目标就是根据学生 的能力水平与需要确定的目标,它因 人、因事、因时而异,即要体现因材施 教。 【4】教学目标的投放可以与学案同步 进行,也可以在课题导入后与学生互动 投放,还可以融在教学过程中分步投 放,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有 1、维果茨 基最近发 展区理论 2、布鲁姆 掌握学习 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