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调查及逐渐流失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调查及逐渐流失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调查及逐渐流失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调查及逐渐流失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调查及逐渐流失原因

摘要:随着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们的社会呈现多元化发展,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外来文化,尤其是年轻人似乎都很热衷于外来文化。根据几所高校的部分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一方面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的同时,其传承发展的形势更为严峻。另一方面,事实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不堪,大学生普遍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都有一定的了解,对于传统文化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可以看出,虽然外来文化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仍然不能动摇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们心中的地位,而且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所以我们有必要探讨其逐渐流失的原因。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流失

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对炎黄子孙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灿烂的文学,精深的中医,睿智的哲学,先进的科学等等不胜枚举,这些都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然而,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又如何?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外交流增多了,这有益于我国国民视野开阔和思维开放。此时,国外文化也随之进入中国,如欧美文化、日韩文化。其中从电影和游戏的快速发展可见端倪,自从欧美电影进入我国人民的生活后,一系列大片已在中国人心中打上深深烙印,而国产电影则受强烈冲击。例如早期的《侏罗纪公园》等的到来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近几年的《阿凡达》《变形金刚》等的票房更在我国创造良好成绩。韩国网络游戏及电视剧占领中国大部分市场,而近年来的“韩流”更是令国人应接不暇。而导致的结果是为其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背后还隐藏的文化植入和侵略。我们不难发现,容易接受外来文化的群体主要为年轻人,尤其是儿童,在他们还没很深的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之前向其灌输外来文化及思想既是一件易事,也足以影响年轻一代一生对其文化的态度。像现在的80后90后的群体,在某种程度上习惯了西式人格,即以内在自我为中心,而中国人的集体意识很强。因此,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令人担忧的。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外却备受青睐。例如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这部影片在新加坡首映后,在全球循环放映,得到强烈反响,成为迪斯尼公司生产的利润最高的影片之一,但是其影片内容却来自中国历史。而在北京奥运会之前上映的《功夫熊猫》又是一典型例证,此片同样获得成功,而其内容中包含了中国古代道教精神。在韩国“江陵端午祭”事件已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好体现的淋漓尽致,而且韩方继续打算用中国资源申遗。纵然他们这种盗窃他国文化的行为并不可取,但可以给我们启发。我们没有拍出《花木兰》级别的电影,甚至将尽人皆知的节日拱手让给韩国,在批评对方行为的同时,我们更该做的是反思,否则,这种用盗取中国文化资源的事将继续上演。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开始被政府和社会重视,同时也积极寻求保护对策。例如讲解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百家讲坛》栏目就很受大家喜欢。近年来,国家发布一系列政策保护传统文化,像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名列其中,并且注重调整节假日,这就有利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调查及逐渐流失原因调查问卷也显示出国人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在逐渐增强。

二.传统文化流失其原因

1.国人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淡薄

进几十年来,全球化深入发展,大量国人直接间接的接触外来文化这就在无形之中淡化了中国传统文化,甚至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就更谈不上对其实行保护。而当我们都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价值后,才发现并愿意承认其博大精深。尽管如此,国人仍沉浸在外来文化之中,对本民族文化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对中国文化缺乏认识的结果。而且对青少年培养传统文化意识重视不够,另外媒体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做好宣传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由于民众意识淡薄,从而难以有文化危机感,就更谈不上传承与发展。

2.社会发展变化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经过工业社会的冲击后,就很难全盘保存,传统的生活方式个不复存在,而文化传统只有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才会获得人们的认可和遵守,如果和生活离的太远,大多数人自然就不关心了。

3. 中国创意速度发展的慢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只有创意才可以保证文化的生生不息。随着世界竞争的加剧,各国都已采取多种形式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推动文化创新以获得丰厚利益。我国传统文化民族资源丰富,但目前我国创意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没有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并在其基础上实现创新。但较成功的是90后小时候看的《蓝猫》以及近年来的《喜洋洋与灰太狼》,但这种成功案例为数甚少。

三、结论

通过调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的形势严峻,但仍可补救。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作用,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社会应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学校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关部门多多开展民俗活动,媒体注重宣传统文化。希望能在全社会形成弘扬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人人都来为这件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传统文化的流失与反思

中华传统文化的流失与反思 陈鹏 A13120362 水文1201班

摘要: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发展起来的。她几经建构-解构-再建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慢慢沉淀而成。她是千百年来国人对文化的希望,是国人对文化思想的反思。当我们今日面临着随资讯发达的电子时代而如洪水般涌来的西方文化时,还有多少人可以坚持那涓涓的细水长流?近两年来,我国的本土文化,民族文化不断遗失. 民族文化急需受到保护!!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流失;反思; 中国传统文化已植跟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对炎黄子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外来文化侵入的原因,更有自身传承的缺陷,中华传统文化的现状并不乐观。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 在我国内蒙古流行的马头琴,去年已被蒙古国申报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也被印度尼西亚申报为该国的文化遗产;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 这一切的一切都值得国人去反思,从建国以来,以发展经济作为主要发展目标,政府和人民群众大部分都在注重经济的发展。西化的东西不断传入国内,而传统文化却在不断的遗失。 看看现在的孩子,基本上已经成了半个西方人了,对中国本有的文化了解太少。中华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但这源远流长的文化也想黄河水一样,快要枯竭。 我们的青少年急需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十年、二十年过后,我们固

有的文化还有多少?!很让人担忧! 我国目前的民族文化正在面临威胁,东南亚国家的一些做法确实令国人感到愤慨,韩国声称中秋节为自己的节日,孔子是其自己的祖先......,最近在网上还有一些韩国人肆意发帖子,宣扬韩国文化,鄙视中国文化,令网友十分气愤,这种意淫中国文化的人大有人在。其中崔程秀就是一个典型。 好莱坞来了,留给我们最大的悬念就是: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题材会被美国人演绎成什么样子?其实,欲望也好,想象也好,说到底好莱坞是一个文化工厂,他们挖掘新题材的冲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对利润的追求和攫取,是为了分食世界电影市场的大蛋糕,并不是在从事文化保护计划,他们是好莱坞,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他们将会用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标准来打量和改造传统的民族题材,并按照他们娴熟的商业逻辑来进行运作,推向世界。首先,他们不会“正说”,其次他们也不会“戏说”——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想象,不符合他们的文化理解——但他们会“西说”,将一个东方的、中国的、民族的、传统的文化题材处理成一个西方的、美国的、好莱坞的和后现代的电影文本。这其中,最大的可能是,传统文化元素的流失和故事逻辑的更改。 在学校上动画影片赏析课的时候曾看过一部西方拍的一部动画片《花木兰》,动画片《花木兰》并不是一个充分尊重中国人印象中那个传统“替父从军”的民间传说的模式和版本,而是进行了大胆的符合西方人接受心理和习惯的艺术夸张和改编,片中花木兰成了一个典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参考模板)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文化根基。传统文化作为历史文化传承和积淀的产物,本身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但同时,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还必须与时俱进,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推陈出新,更好地推动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自然有它特有的包容性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发展创新必不可少的根基,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给世界带来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缤纷多彩的传统节日、优良的民间习俗、精美绝伦的文物古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各民族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交汇融合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了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等诸家学派,文化的兼容性使得各种不同的文化相互交融,自由开放的文化氛围更是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继往开来做出重大的贡献。其中佛道儒三教的思想尤其是儒学思想仍对当今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一度成为当代人的道德准则。

儒家的“天人合一”以及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具有借鉴意义。传统文化注重个人修养、以和为贵、以人为本,这些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并代代相传至今,是中国文化独树一帜,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是世界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但由于传统文化形成于旧的时代,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因此对待传统文化需一分为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大陆环境,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等条件下的产物。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等级观念,“存天理,灭人欲”,“男尊女卑”等道德伦理观念一定程度上压抑扼杀了人性,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必然会被历史淘汰。这些封建落后的思想只能阻碍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应当摒弃。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文化软实力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文化发挥着双重作用,一方面传统文化的积极成分成为中国特色文化中的不可替代的部分,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的落后腐朽思想也发挥着消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应理性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摒弃糟粕,大力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需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前提。在理性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加大对人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传统文化

谈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谈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摘要】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发挥 着重要的作用,为历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所推崇。儒家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观、仁爱观等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 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迎接未来的竞争与挑战。 【关键词】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价值观念;“以儒济世”;儒学未来 我国传统文化体系是以儒家为中心形成的,儒家的理论从个人层面的修身开始,层层扩大到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整体。它不仅仅 是一种单纯的哲学或宗教,而是一套完整的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系统,通过几千年来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制度的建立,渗透进国人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形成一种“制度化”的生活方式。 一、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察业识某如佛,观事变莫 若道,而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 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 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孔子提倡 “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 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 “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 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 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单一民族观念和思想体 系时才能存在。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励民族精神与爱国主

中国传统文化期末答案 (1)(1)(1)

中国传统文化期末答案 1 【多选题】(2分) 书法的三要素是(ABD ) A. 结字 B. 笔法 C. 意境 D. 章法 2 【多选题】(2分) 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中的(BC ) A. 忠孝节义观念 B. 易和变的观念 C. 阴阳对立统一观念 D. 礼义廉耻观念 3 【多选题】(2分) 《祭侄文稿》表现了颜真卿(AD )的情绪。 A. 悲愤 B. 欢快 C. 平静 D. 沉痛 4 【多选题】(2分) 构成书写节奏感的元素有(ABCD )

A. 笔画的轻重 B. 结字的疏密 C. 书写的快慢 D. 字形的大小 5 【多选题】(2分) 书法的章法要(ACD ) A. 有秩序感 B. 整齐划一 C. 气息贯通 D. 有节奏感 6 【多选题】(2分) 书写左右结构的字时要(ABD ) A. 纵收得体 B. 主次分明 C. 左右均等 D. 穿插避就 7 【多选题】(2分) 以下关于书法用笔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CD ) A. 用笔要笔笔藏锋 B. 用笔要笔笔中锋 C. 用笔要方圆兼备 D. 用笔要藏露互现

8 【单选题】(2分) 下文可以体现老子节俭思想的是( C ) A. 圣人无常心 B. 上善若水 C. 治人事天莫若啬 D. 物壮则老 9 【单选题】(2分) 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水具有多种品德,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水的品德的是(A ) A. 推己及人 B. 居善地 C. 处众人之所恶 D. 善利万物而不争 10 【多选题】(2分) 关于《道德经》所讲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 ) A. 《道德经》是一部讲治国管理的书 B. 《道德经》是一部讲战争用兵的书 C. 《道德经》是一部讲哲学智慧的书 D. 《道德经》是一部最早的散文集 11 【单选题】(2分) 老子对于鬼神的看法是( C ) A. 怀疑论

浅谈传统文化没落的原因

浅谈传统文化没落的原因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认识 发展 摘要: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却出现了诸多文化侵略现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缺乏深刻的了解与认识,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对立,不顾自己民族的特点,一味模仿或照搬别的文化,是造成这种现在的主要原因。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慢慢的流失,而我们的国民,却没有意识到,只是盛赞现代生活丰富多彩,文化七彩斑斓。 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但由于传统文化的脆弱性和“文化大革命”的劫难,我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现状仍然特别令人担忧:随着现代化进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大批风情独特的古村落、民居、作坊及其他文化遗址遭到破坏,大量珍贵的无形文化遗产失去传承,更严重的是出现了诸多文化侵略现象, 2005年底,沸沸扬扬的韩国将端午节申遗事件终于尘埃落定,韩国成功的 将“江陵端午祭”申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这无疑是中华文化的一次耻辱,炎黄子孙永远的心痛! 2006年10月,韩国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消息,所谓“韩医”,其实与中医是一脉相承的,病理理论和治疗方法基本类似。等等类似的事件多不胜数。礼失于野,而路人拾之,我们在这时才幡然醒悟,大声疾呼,可惜,悔之晚矣,在我们痛呼时,是否在想想,如何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目前我国在实行文化强国战略。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总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否定民族精神。人为地割断自己的“根”。美国文化哲学家怀特说过:“文化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文化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产生于更早的文化环 境”,“现在的文化决定于过去的文化,而未来的文化仅仅是现在文化潮流的”。可以说,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史,也就是发展和丰富传统的历史。同样,作为凝聚和激励人民重要力量的民族精神也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与培育的结果,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一个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无所依托。所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决不单纯是个文化问题,而是一个关系民族命运发展的问题。许多历史事实证明,一个国家走上民族振兴,走向现代化,无不是从弘扬民族精神做起。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否定传统文化,必然抹煞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及传承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及传承 发表时间:2019-06-18T10:31:34.527Z 来源:《中国建筑知识仓库》2019年01期作者:杨润正[导读]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的一种体现,让其继承发展下去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使命。如今,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着很多不足,在传承传统文化上也存在着很多漏洞。基于此,本文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及传承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和内涵:第一,注重精神生活的内在表现,其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第二,侧重物态的表现,以衣食住行的习惯,形成日常外在的规范。第三,通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形成独立的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的民族特征,这种民族性的文化也是成为多元化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长期积累和传承,不可能有现在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瑰宝,也是我国现代设计的推动力。因此,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使设计作为国家建设的基本动力之一。其包含的传统文化素质如何,影响着未来我国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只有先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以及其特点,才能更好地实现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我们今天对其进行的搜集、整理、保护、研究、借鉴、运用等一系列工作,都能够对于我们现代艺术设计的思想起到启发和深化作用、创作出能够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喜爱,同时又具有中国民族特色,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并且走向世界的现代设计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2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问题分析 在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下,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流,促进了跨文化发展的格局。中国具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决定了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但从实际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困境,尤其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发展空间日益缩减,“过度”的反传统,保护力度的缺乏,都成为当前传统文化传承及发展的重要问题。 2.1西方文化冲击,传统文化发展空间缩减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舞台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西方文化的冲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发展带来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发展空间日益缩减,年轻人热衷外国文化的现象十分普遍。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缺乏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时期,难以契合现代人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存在断层问题,优秀中国文化在传承中面临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是致命的,也动摇了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基础。因此,如何在多元化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下,搭建传统文化的良好发展空间,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及交流中,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浓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都是培育及发展传统文化的有力之举。 2.2文化传承“青黄不接”,发展难以与时俱进优秀文化的传承,是文化作为一种“生命”延续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很大部分的传统文化,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年轻人不愿学、老一辈人渐渐老去,这样尴尬的传承及发展现状,是中国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首先,文化传统与发展的社会基础面缺乏,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发展中显得越发渺小,缺乏时代价值的体现;其次,传统文化发展难以与时俱进,僵化的文化形态、单一的文化形式,无益于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再次,社会对传统文化的热度不高,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弱化。虽然国学热的兴趣,对于推进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总体而言,发展力不足。 2.3传统文化保护不到位,文化流失问题突出中国传统文化流失问题比较突出,文化保护工作不到位,是当前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现实反映。首先,我国在传统文化保护领域,缺乏有效的工作建设,从政府部门,到社会公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重视,进而文化保护不到位,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逐渐流失;其次,文化创新力不足,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特别是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之下,文化创新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再次,物质追求淡化了精神追求,过于功利化的文化意识形态,不利于文化的发展,也不利于文化保护,这样的形态,必然导致文化流失。3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问题的应对措施站立在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如何在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构建文化软实力,是中国构建发展动力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键,在于理性看待传统文化,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之下,包容西方优秀文化,并不断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并且,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应以创新发展为驱动,与时俱进,扎实推进文化保护工作,进而为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创设良好的内外环境。 3.1拓展传统文化发展空间,提高传统文化价值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受到挤压,文化的价值体现不到位。为此,①我国应理性看待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中,树立文化自信,在融合发展中体现中国文化的魅力,展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价值;②着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强化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能够主动学习、积极拓展,在创新发展中,提高传统文化的应用价值;③中国传统文化应与时俱进,能够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充分体现价值,能够服务社会发展、提高国民素质,进而共筑美丽、幸福中国。 3.2强化传统文化保护,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等客体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着。中国传统文化将成为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文化背景。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种种社会系统的变迁——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都构成了传统中国与当代中国的不同图景,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我们的社会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正确引导大学生主动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其有价值的部分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都能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利于消解市场经济某些经济原则带来的负面效应。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我国传统文化中思想哲学的基础儒家提出做人的理想应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甚至主张“清静无为”的道家,也有人格修养的原则,即“内圣外王”。这尤其是儒家历代的志士仁人的道德理想。如汉初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集体的利益,国家的兴盛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实现民族复兴的

关键时期,应增强我们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价值,报效国家。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胸怀浩然之气,昂扬奋发,平治天下正,是对自己修养的重视,使得自强不息成为历代知识分子的特色。正是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屡经患难而不倒。我们国家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期,在国内需要进一步探索改革的思路,在国外需要我们去争取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我们面临的困难很大,大学生作为将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就应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于艰难困苦中奋发图强,逾挫逾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唯有如此方能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远屹立于世界之林。 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种处贫贱而乐在其中的人生态度是一种精神享受,而此时的人格世界是一种安然、充实又自得的世界。当一个人处于贫穷凄寒的境地又能锲而不舍地追求人生价值时,安贫乐道起着精神支柱的作用。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陶渊明“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是”;刘禹锡的《陋室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他们的这种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能鼓励我们在挫折中保持信心,乐观旷达,藐视苦难,充满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我们能从挫折中走向成功。 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的学习态度——《论语》中孔子有关道德修养方面的论述涵盖多个方面。如在修身做人方面孔子教育他的弟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者。”意思是看见道德高尚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讲道德的

中国传统文化期末考试答案

1 【多选题】(2分) 书法的三要素是() A. 章法 B. 笔法 C. 意境 D. 结字 2 【多选题】(2分) 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中的() A. 忠孝节义观念 B. 礼义廉耻观念 C. 阴阳对立统一观念 D. 易和变的观念 3 【多选题】(2分) 《祭侄文稿》表现了颜真卿()的情绪。 A. 欢快 B. 沉痛 C. 悲愤 D.

平静 4 【多选题】(2分) 构成书写节奏感的元素有() A. 结字的疏密 B. 字形的大小 C. 书写的快慢 D. 笔画的轻重 5 【多选题】(2分) 书法的章法要() A. 有秩序感 B. 气息贯通 C. 整齐划一 D. 有节奏感 6 【多选题】(2分) 书写左右结构的字时要() A. 主次分明 B. 穿插避就 C. 左右均等 D.

7 【多选题】(2分) 以下关于书法用笔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 用笔要藏露互现 B. 用笔要笔笔中锋 C. 用笔要方圆兼备 D. 用笔要笔笔藏锋 8 【单选题】(2分) 下文可以体现老子节俭思想的是() A. 圣人无常心 B. 上善若水 C. 物壮则老 D. 治人事天莫若啬 9 【单选题】(2分) 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水具有多种品德,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水的品德的是() A. 处众人之所恶 B. 推己及人 C. 善利万物而不争 D.

10 【多选题】(2分) 关于《道德经》所讲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道德经》是一部最早的散文集 B. 《道德经》是一部讲治国管理的书 C. 《道德经》是一部讲哲学智慧的书 D. 《道德经》是一部讲战争用兵的书 11 【单选题】(2分) 老子对于鬼神的看法是() A. 祭神如神在 B. 无神论 C. 怀疑论 D. 未知生,焉知死 12 【多选题】(3分) 中国的汉字() A. 是意象字 B. 是书法的载体 C. 是象形字 D.

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继承现状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继承现状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14年11月20日-12月4日 调查人:成媛大二英语一班 前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几千年的文明结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无数人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大地积极指导意义、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并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传统文化教育和大学生认知的关系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我们的这次调查是有必要性和其针对性的。 这次调查的目的是初步了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与继承的现状“,一共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网上问卷调查(仅以长安大学的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问卷的主要调查了大学生对为什么要继承和了解传统文化的认识?传统文化的内核以及其对大学生的借鉴作用。学校平时会从哪些方面传播和发扬传统文化以及自己对身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参与?另外具体还有团委组织的团日活动的主题有没有

关于发扬传统文化的,当地政府举办的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还有人们对传统文化淡漠的原因… 调查报告: ①研究思路与方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 我们先通过软件问卷星制作了我们组的调查问卷表,分为电子版和纸质版两种,电子版通过网络,qq,人人网以及贴吧向长安大学的学生广泛传发,向同学们解释说明目的,大部分同学表示理解并给予了支持。纸质版打印出来以后由组员分三天在食堂门口发放调查问卷表,填写完毕后统一录入电脑。所以我们资料收集是多渠道的,调查对象的选择也是随机的。调查大体上做到了定性,定量和质量控制。 ②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了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与继承的现状,难点是样本的选取可能有局限性,但是我们尽量让更广泛的同学参与问卷的填写。 ③描述: 1.调查人群的人口社会学特征:样本全为当代大学生,符合目的,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 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 积极参与。 2.历史对比:从以前的大学生同现在的对比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比较开阔,头脑比较灵活。从小接触的人,事都比以 往的大学生多。最主要的是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并在今后很多年里引导整个中国的文化走向。

中国传统文化选择题参考期末测验

中国传统文化选择题参考期末测验

————————————————————————————————作者:————————————————————————————————日期:

内容有点多,给大家整理一下吧,,谢谢了,, 涛哥整理,侵权必究 1.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 A ) 春秋左氏传 B 国语 C 史记 D 资治通鉴 .先秦诸子中,法家本着历史进化的观念,提出了( B )等规范社会生活和行为准则的观念。 仁、礼 B 法、术、势 C 兼爱 D 无为 .魏晋时期兴起的玄学,第一次将( C )摆到最为重要的地位。 家族观念 B 忠君观念 C 个体人格 D 社会群体 .清代时,清儒推尊汉儒,而攻击宋代理学家空疏解经,呼其学为( D ),以示与汉学区别。 理学 B 道学 C 考据学 D 宋学 .在儒学中,作为天人共通契合点的,是( A ) 德 B 道 C 君子 D 仁 .中国封建时代运用"外儒内法"的统治术是在( C )就开始的。 先秦 B 秦 C 西汉 C 东汉 ."阴阳"是一对中国古代哲学中范畴,含有丰富的辩证思想。在阴阳理论中,中国人是(A )为本的。 阴 B 阳 C 阴阳互动 D 阳胜于阴 .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能如此稳定地延续二千多年,与( B )的哲学思想渗入到社会各个阶层,是密切相关的。 天人合一 B 中庸 C 阴阳 D 无为 .《史记》中所记秦汉时期的游侠之士,多为( A ) 违法犯禁之徒 B 循规蹈矩之士 好学谦虚之人 D 仁慈善良之辈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剑文化中的灵异色彩不断增加,但剑文化内涵始终是( B )的象征。 仁义、忠诚 B 正义、正气 C 万物有灵 D 驱邪逐怪

从当前文化现状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从当前文化现状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五千年华夏,泱泱哉大国。提起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已是老生常谈。然而,我们整日挂在口边的这四个字“博大精深”在今天十三亿中国人头脑中究竟是什么样的概念和意义?这四个字仅仅意味着京剧、诗词和书法吗?它究竟诠释着什么?能给我们的现在和未来带来什么?我们真正了解自己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吗? 中国目前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而这场变革自有其历史延续性。应该说,自1840年英国人用枪炮强行敲开中国大门后,古老的中国就一直在经历着包涵了血与火的社会变革。其间,有翻天覆地的社会制度变革,有反抗民族压迫的的战争史诗,还有看似平静,实则蕴涵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运动。当然,社会变革也不总是一帆风顺,例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十年浩劫。 在这近一百七十年间的复杂而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力量的作用下,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也经历了痛苦的洗礼。这中间,无数仁人志士、学贯中西的学者都一遍又一遍地痛苦反思、自省、叩问着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自救和发展的意义。长期占据中国文化主流的儒释道文化及其传统也几经受到质疑,批判,甚至在今天仍然不时引起学界争鸣的声音。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两个世纪中接连不断的社会变革中究竟体现出了多少生命力呢?答案似乎并不乐观。 一个无法回避的现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声音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过程中十分微弱。有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呼唤民主与科学的中国发展无大益处。回顾历史,遍览周遭,我们的传统文化屡遭尴尬。19、20世纪的中国社会现实和世界发展潮流使大部分中国人对本民族文化丧失了自信,只有少数思想家仍然能在新旧体制交错的夹逢中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希望。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固有文化事业百废待兴,然而其发展道路十分坎坷,在很大程度上使传统文化丧失了民众基础。今天,有些外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和造诣已经达到相当水平,甚至超过我们大部分国人。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国内早已被锁入故纸堆无人问津,反而是在日、韩还有一些西方国家中掀起热潮,然后外国人的关注学习热情反过来刺激了中国人,使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发掘被我们遗忘的角落。《围城》里有段描述很精彩:学文的不如学理的,学哲学的不如学外语。钱钟书先生描写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状况,然而这一可

传统文化的流失

谁“抢”走了我们的文化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这个问题听起来似乎很简单,我们随便就能说出几个,京剧、传统节日、皮影戏、儒家思想、花木兰、四大名著……当然这些答案回答的都是非常正确的。可是如果我再问一个问题,“这些传统文化现在还在中国宣传吗?是否到了我们这几代正在逐渐的衰退呢?”这时你还会继续洋洋得意地回答我吗? 似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忽视国粹,越来越少的中国人爱听京剧,反倒是那些外国人开始兴致勃勃地学习起来了。那么传统节日呢?现在国务院规定传统节日开始放假,那是不是证明我们已经开始自觉重视起我们的文化了呢?可是这种重视是在韩国“端午申遗”成功的情况下才进行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否也是一种悲哀呢?再如皮影戏被印度尼西亚所申报,儒学思想在韩国倒是大肆推行,在中国却开始销声匿迹。至于花木兰、梁祝爱情故事,甚至于我们的国宝,都被美国电影拿去做了动画片的题材,接下来就轮到了四大名著了,日本公司在抢注了《三国志战记》后,继续抢注了《三国志-驰骋沙场》、《三国志网络》、《三国志无双》、《孔明传》等商标。不仅如此,其还抢注了《西游记》、《水浒传》。面对这一个个事实,我们是否感到了汗涔涔,感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悲哀,是不是要义愤填膺地怒斥抢走我们文化的人,可是究竟是谁呢?究竟是谁有如此大的胆子,胆敢公然抢走我们文明古国的东西呢?答案我将在下文揭晓。 作为21世纪的孩子,我们从小开始主要学国外的那一套,“数学”“语文”“物 理”“化学”“英语”“马克思主义”等等,而中国自己的东西最多就念念几首诗词,“中国传统文化”自从民国开始似乎就当成垃圾丢在一边了。 西方的科学成了主流,西方的语言成了主流,就连西方的文化也成了主流,似乎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走到了尽头。在民国以前“科学”在中国是缺失的,所以造成了中国发展的一大障碍,但现如今“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又使历史重演了,我们是否捡了“西方科学文化”的芝麻,丢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西瓜呢? 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一度几乎停滞不前。为了跟世界接轨就有必要丢失自己吗?有的人说要取消中国的龙图腾,龙,早就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难道就因为美国人说龙是传说中凶猛的动物就要改?难道改了就不让他们说什么“中国威胁论”?有人说要取消中国的中医,孰不知全世界有多少人在研究中医,那可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瑰宝,放眼望去,全中国有多少人在研究中医?我们80后的人一听说要吃中药就摇头,西

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学习资料

如何看待 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影响在世界多级化、经济全球化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文化互相交织、相互激荡的局面,以仁爱、孝悌、忠信、和

平、谦恭、中庸、因循、团聚、勤俭、自强等为美德的统治了华夏民族几千年的儒家传统思想,民间道义,和祖祖辈辈沉淀的文化素质饱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呢?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砥柱,我们的所作所为关乎国家的命运。 首先要做到包容,而非排外。应以开放,宽容的文化态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客观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里有益于自己的成分。充分地吸收外来文化不仅不会使我国原有的文化传统中断,而且会大大促进自身文化传统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中华文化是一种具有巨大包容性的文化体系,包容性正是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华文化不该排斥其他的文化,而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外国文化服务于中华传统文化。例如西方的许多节日,感恩节,情人节,圣诞节等,之所以同学们接受,是他们可以补充或强化很多我国原有节日给我们的欢乐和满足。我们也看到,中国更重视自己的中秋节,七夕节,和除夕夜了。在物质精神同样受重视的今天,外来文化的冲击也许正对传统文化起到补充的作用。 另外,要保护传统文化。可以改变的是文化的形态,但不可改变的是文化的精髓。面对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可以看到国家和大众中不乏保护传统文化的声音,当人们用怀疑的眼光看80后时,看到的是天安门前挺拔的受检身姿,“道,德”是我们传承的文化,是随着血液继承下来的做事准则,相信通过人们的共同努力,传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流失 自古以来,各少数民族就同汉民族一起生活在祖国广袤得土地上,这片沃土孕育了辉煌灿烂得中华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在这个地方相互交融,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得进展和繁荣.但随着社会改革得不断深入,新兴得经济文化给少数民族地区凝固得生活秩序注入了无穷动力[1],随着对外联系得媒介如交通、通讯等得改善,尤其是电视、网络、电话、手机得流行,各少数民族地区接触到了各式各论文联盟样得“文化盛宴”,一些思想前卫得人尤其是青青年对这些新奇、时髦得文化产生了强烈得好奇心和浓厚得兴趣,如此一来,少数民族得许多本土文化就丧失了大量原有得受众群[2]. 一、传统文化得定义、分类和作用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保持在每一个民族中得由历史上流传下来得文化,是每个民族得“固有文化”,它包含着有形得物质文化,但更多得体现在无形得精神文化方面[3],尤其在价值观念、风俗适应、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审美情趣等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 徐万邦先生在其《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一书中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分为以下几个门类:一是衣食住行方面得生活文化;二是婚姻家庭和人一辈子礼仪文化;三是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歌舞、民间游乐等;四是科技工艺文化;五是信仰、巫术文化;六是节日文化[4].不论以上哪一类传统文化,基本上一个民族得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得展现,都与各民族息息相关.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博大精深得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得结果,各少数民族得文化基本上中华文化不可分割得一部分,她得存在丰富了中华文化得内容,对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WwwM同时,各民族得传统文化对其民族成员有着强大得凝聚力,关于维护民族团结起着重要作用,比如语言文字,它不仅是本民族内部交流得重要工具,依然维系本民族得重要纽带.另外,一个民族得传统文化也是那个民族历史、生活环境、价值观念等得载体,是进行民族研究得重要资料:藏族同胞“早穿皮袄午穿纱”,反映得确实是其居住地青藏高原早晚温差大得多变得气候环境;看到碉楼,我们想到了羌族;西藏得布达拉宫,是研究唐蕃关系史得重要文物. 二、传统文化得流失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得不断加快,各民族文化得趋同现象日益突出,现代文化正以惊人得速度冲击甚至取代少数民族文化,使其失去它固有得特色和个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宣言》专门指出:“目前世界上文化物品得流通和交换所存在得失衡现象是对文化多样性得一种威胁”[5],近年来,国家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爱护措施明显增多,但结果不尽如人意,民族传统文化流失、甚至被破坏得现象并没有得到全然性地缓解. 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流失速度较快得是语言、服饰、建筑等几个方面.在云南元谋县,民国初年县城附近得傣族居民仍通行傣语,后来历史变迁,官军驻进了村寨,并要求当地人讲官话(汉语),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该地区能讲傣语得仅限于几位70岁左右得老人,中年人大多也就略知几句日常用语,而青年人则已将讲傣语视为历史上得情况,前后不到一个世纪,一种民族语就面临消逝得可能[6].关于像白族如此没有自己文字得民族,因为没有文字,因此也就不能进行双语教学,除了照顾到学生得同意能力会在幼儿园用白语授课外,小学和初中基本上要求一般话授课,如此一来,白语得功能也就仅限于学生与学生或者老师与学生课下得交流与沟通[7],白语得传承遭遇困境. 少数民族得服饰差不多上是纯手工制作,同时还要配以大量得刺绣、银饰、珠宝等装饰物,因而制作得周期相对来讲较长,花费精力较大,相比较于市场上得服装而言,这成本就显得有点高了,甚至有得条件较差得少数民族还穿不起自己得民族服装,因此选择了汉服.同时,许多少数民族服装由于装饰物较多,穿起来不如汉服那样简洁,因此大多少数民族同胞们在平常

在当今经济形势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护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对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世界上任何民族,如果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没有任何特色,就会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失去地位,同时也在国际政治中失去影响力。不过,保护传统文化,并不是原封不动地予以继承和保留。保守与创新相辅相成,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守。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果不加以创新和变革,也就没有生命力,也就无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创新的目的是使传统文化恢复活力,创造性地使之转为现代型,使之成为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高一级文明,并使之生生不息,世代绵延。 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对立起来,传统文化并非一潭死水,而是一个动态系统。人类在自己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传统文化,并在实践中革新与丰富传统。否则,就不会变为现实的文化传统。所以不能把传统文化简单地归结为“过去的历史”而应认识到它同时关系着现在与未来。把发展看成为“反传统”,其思维方式就是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立起来。 再次,从民族文化与世界文明的辩证关系看。世界文明并非是某一个国家民族作用的结果,而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创造的。任何一个国家,作为人类世界组成的一个部分,都不是孤立的,其存在与发展,不能不对别的国家有所影响:也不能不受到其他国家这样那样的影响。 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优良的文化

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调查报告

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 了解程度调查报告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中国作为历史最久的文明古国,再加上我们目前国度性质的决定,都需要中国的传统文化礼义兴盛不衰。例如:孝顺父母,尊老爱幼,见利思义,团结友爱,诚信忠恕,见义勇为,和睦坦荡,先人后己,礼貌待人,遵纪守法,上下有序,学无止境,德智兼备,讲求公德等等,所有这些无一不是先人的教诲。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是具有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古国,有傲立于世的璀璨文化,有数千年积淀起来的传统美德,可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基础的不断提高,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和西方文化的侵入,使得这些美德与文化已经和正在受到来自世界各地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受到忽视和挑战。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人的意识中被逐渐地淡化。也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口的不良习惯。他们有的过多的依赖家长,缺乏自理能力,劳动习惯欠缺;有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唯我独尊,任性蛮横; 还有的花钱大手大脚,不珍惜劳动成果,成了新一代的啃老族;还有的是非观念淡薄,民族意识、集体意识淡漠。这样的结果必将削弱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最终会导致中国几千前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流失。为了复兴传统文化教育,防止外来垃圾文化侵蚀,特做此次调研,以了解目前我校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以便更好的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二、调查目的与实施 (一)调查目的 1、比较全面地了解当今小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现状。 2、根据现状的调查分析其原因。 3、提出相应的对策,对学生更好地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二)调查容 1、小学生对传统文学、传统节日日期、传说神话和名山大川等知多少。 2、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3、小学生良好发展还有什么建议。 (三)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这是本调查采用的主要手段。调查表共有11 道选择题,每题有2-4 个供选答案。 3 道填空题。 (四)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学知实验学校小学部三、四、五、六年级学生。 (五)调查步骤 1、根据课题研究要求拟定调查容,制定调查表,分发调查问卷。 2、分析数据,撰写调查报告。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农业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学内容

农业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丰富的文化内涵都是在农业社会里形成的,无不带有农业文化的特征。在最近几年的文化讨论中,人们似乎忽视了这个问题,在种种的文化热中,农业文化很少进入人们的视野,这是同农业文化的地位与我们这个农业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的。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柢,是认识、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缺少对农业文化的认识,要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困难的。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遇到的问题、阻碍也各自不同,中国是一个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曾反复出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的争论。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根基深厚,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已浸染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其精华部分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任何一个生活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的中国人,不可避免的要接受这种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以天下为己任的士人追求,高度哲理化的政治之道,以伦理为本位的政治规范,重视治术与策论的政治经验积累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人文主义倾向。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凝聚力。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作为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学说首倡的“大一统”思想,在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过程中,始终起到特殊作用。 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总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否定民族精神。人为地割断自己的“根”。美国文化哲学家怀特说过:“文化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文化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产生于更早的文化环境”,“现在的文化决定于过去的文化,而未来的文化仅仅是现在文化潮流的”。可以说,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史,也就是发展和丰富传统的历史。同样,作为凝聚和激励人民重要力量的民族精神也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与培育的结果,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一个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无所依托。所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决不单纯是个文化问题,而是一个关系民族命运发展的问题。许多历史事实证明,一个国家走上民族振兴,走向现代化,无不是从弘扬民族精神做起。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否定传统文化,必然抹煞民族精神。那种认为中国现代化只能从异质文化中汲取力量,企图以文化就是以西方文化模式代替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过程称为西化派是错误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相对于中国近、现代文化而言的,主要是指辛亥革命以前的二千多年中,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 经济形态是一切文化产生的根源,中国传统行为文化正是封建农业经济形态下的必然产物。儒家、道家、墨家所倡导的行为文化尽管种类繁多,却无一不受到农业经济形态的影响和制约。正是由于农业经济特有的生产方式,才产生了中国特有的行为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