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特征营造工法技艺解析

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特征营造工法技艺解析

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特征营造工法技艺解析
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特征营造工法技艺解析

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特征与营造工法技艺解析

XX省XX市古建筑XX 董事长蒋钦全

日期:2012年11月8日

关键词:红砖民居特征营造技艺

摘要:民居是人类赖以生栖、衍繁、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有形建筑实体(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居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载体,它折射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活式样和文明程度,并以其多元性、多样性的特质丰富了文化遗产宝库。探究发掘,保护传承传统民居文化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结合长期的营造实践,就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的特征与营造工法技艺试加解析。

一、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略述

红砖建筑在西方建筑中司空见惯,“红砖洋房”也成为西洋建筑的一大特征。而历数中国各地各民族各流派的民居建筑,多使用青砖青瓦,形成中国传统民居沉稳、清雅的特色。惟独闽南传统民居异于其它地区民居,普遍使用红砖红瓦,《砖块斜叠成黑线的独特图纹》形成独有的“红砖建筑”与“红砖文化”。

闽南传统红砖民居建筑有着久远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是由闽南地区特定地理环

境与人文环境造就的。闽南地区粘土中三氧化二铁(Fe

2O

3

)含量很高,烧制成的

青砖,颜色呈土黄色,色感观感难看。若烧制成红砖,色彩纯正,特别耐看。而红色正迎合闽南人热情豁达、喜好吉庆祥和的秉性,因而“红砖建筑”就应运而生,传承光大。

闽南传统红砖民居(图1)独具鲜明的个性与特色,砖(石)木构造、红砖白石、坡屋顶燕尾脊、靓丽堂皇是其主要建筑元素与普遍特征,而又以红砖最彰显个性。“红砖”泛指釉面砖、花头砖、火垫砖、花砖等系列规格砖,广义上还包括屋面、地面用的红地砖、红瓦等主要建材(俗称“红料”),构造成闽南传统民居的风韵。红砖建筑根植闽南,经久不衰,并伴随闽南人的足迹,远播海内外,成为闽南籍华人的精神家园。

二、闽南传统红砖民居与其它民居异同分析

闽南传统红砖民居作为民居,它与中国各地传统民居的共性是显而易见的。

从民居的形制布局上看,闽南传统红砖民居主要形式是四合院(图2),其保留了许多古代中原地区民居建筑的特点,这与闽南先民迁徙的历史密切相关。

从民居的结构系统看,闽南传统红砖民居通常为砖木、石木或混合结构,木构系统抬梁式、穿斗式并用以穿斗网状式为主,这与各地的民居建筑构造的不同在于穿斗网状式之结构的技术内涵。

从民居的营造工序、主要工法看,闽南传统红砖民居营造以大木作匠师为首“领场”统筹安排、指派各工序、工种的施工组织系统,与各地的做法相近或相通。

从民居营造采用的尺度、尺法制度看,闽南传统红砖民居十分讲究尺度关系,形成了一套尺法制度,(鲁班尺法、门公尺法、丁兰子思尺法),的天父地母尺度。但对照通用的《鲁班营造正式》、《鲁班经》,大致趋同,稍有差异。

基于上述多方面的分析比较,求同存异,我们以

为闽南传统红砖民居最具象征意义,最“闽南

化”的构造和营造工法技艺体现在:

精妙的第五立面——“双燕归脊”;

别出心裁的面前堂壁——“出砖入石”;

XX的门路厝——“门当户对”。

三、独特构造的营造工法技艺

1、精妙的“第五立面”——“双燕归脊”

燕尾脊(图3)是闽南传统红砖民居最直观、最显著的建筑装饰特征,它蕴含着闽南人丰富的人文情愫,表达出闽南传统建筑固有的灵气,它是闽南传统建筑精妙的屋顶构造的传神点睛之笔,作为建筑的“第五立面”的屋顶因之而出彩。中国的传统民居普遍注重屋顶的营造和屋面的装饰,有学者称之为“美丽的冠冕”。而闽南传统红砖民居在屋顶的营造上形成了独特的构造法式和工法技艺独树一帜。

闽南传统建筑的屋顶式样多姿多彩,有“四导水”的庑殿顶、“四垂顶”的歇山顶、“双导水、出规起”的悬山顶、“包规起”的硬山顶,还有一些地方风格鲜明的式样,诸如“三川殿”、“假四垂”、“牌楼顶”等,这当中凝固了精妙的工法技艺。

(1)匀称的屋面举折

屋面举折,即确定屋面斜坡曲线的工法,闽南称之为“倒水”、“折水”、“运水”或“落运”。屋面举析在实际营造中因无严格的规定,全凭匠师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相机而为,通过事先设计的“水卦图”一一标示标注。

举高是确定脊檩的高度,闽南民居的通常做法是,以寮圆(挑檐檩)为基准定脊圆的高度,依照屋面“大者三八,中者三五,小者三三”,一般民居的举高不超过4分,即俗称“加四水”。

下折是在脊檩举高确定后,自脊檩上皮至挑檐檩上皮连成斜弦,每步架的金檩中心线与此弦相交,由相交点下折,确定各条金檩的上皮标高,中间凹曲最大,并两端渐小,近似于一条对称的圆弧线。

(2)“双曲面”的屋面。

中国传统古建的屋顶在纵向与横向上都做成凹曲面,称作“双曲面”。闽南传统建筑的屋面曲线大,尤其是正脊起翘很高,很夸X,形成凌空欲飞的美感——这种独到的效果来自“升山”的构造工法。

闽南传统建筑中檩条的生起是靠梁架(“栋路”)来造就的,即明间的栋路(中栋路)高于次间的栋路(四路栋),次间的又高于梢间的(六路栋),高差1 尺左右,按“寸白”来计算。这种做法闽南称之为“升山”,意即山面梁架的标高较明间、次间抬高。由于所有的檩条均“生起”,檐口下的“水车堵”也随之生起,外观很有特色。

升山在实际营造中通常的做法有:一是将次间、梢间、尽间的珠子高度依次加高;若用搁檩造,只须将隔墙、山墙高度依次加高;若用架筒起,则在栋路的柱头(瓜筒或叠斗)上加置一至数个斗即可。

(3)独到的“暗厝”构造工法。

由于结构及构造上的限制,脊檩、金檩、檐檩的生起毕竟有限度,对于大型的、重要的传统建筑,为显示其高挑、雄伟的气势,需加大屋面的坡度和正脊及角脊的曲线,闽南独创了“暗厝”(详见图4)的构造方式,按照屋面位置分为“屋面暗厝”,“脊端暗厝”、“翼角暗厝”三种构造工法。

“屋面暗厝”即双层檩条、双层椽子的屋面。做法是在屋顶脊檩、中金檩、下金檩上再各增设一条檩,由上而下檩条直径渐次减小,再在增设的檩条上布椽铺瓦,屋顶上新增一个楔形不见光的空间,以此抬升脊部的陡峭度。

“脊端暗厝”即在正脊与垂脊交汇处构造一个椎体的三角形空间,以抬升屋脊两端的上举弧度,以达到屋面“双面曲”的效果。做法是在屋面架好檩条椽子及望板后,再在脊檩两端竖立一根短柱,高度视脊尾起翘需要而定。短柱上搁置“暗厝圆”(檩),每根长度须为屋脊长度的三分之一。暗厝脊檩的外端搁在短柱之上,内端端头砍劈成斜面,钉在屋脊檩上。再由暗厝脊檩的内端向垂脊尽端架一斜向的椽子,以限定暗厝与屋面交接处的边缘。在垂脊的位置上,依次在各金檩外端加设高度递减的短柱,短柱上搁置暗厝的各条金檩,暗厝金檩的内端钉在椽条上。尔后布设暗厝椽,一般用通常的椽子,暗厝与原有屋面的相交部位,填充灰土,铺上瓦后就形成和美的屋面曲线。

2、美感独出的面前堂壁——“出砖入石”

闽南传统民居一向重视正立面墙体的砌筑与装饰,以系列红砖为主材,运用精湛的砌筑、装饰技法,营造民居典雅吉庆的“面前堂”,使传统民居更具地方特色与感染力,彰显出“红砖文化”的魅力。这当中最别出心裁的工法技艺略析一二:

(1)匠心独具的红砖“镜面壁”

镜面壁(墙)由下而上依次分为数个块面,每一块面称为一“堵”(图5)。依次有柜台脚、群堵、腰堵、身堵、水车堵、錾砖堵及角牌,而红砖技艺淋漓尽致地发挥在身堵上。

身堵位于腰堵以上、檐口以下,也称作大方堵、心堵。通常用红砖砌筑而成,四周由红砖砌成数道凹凸脚线,作为堵框,称作“香线框”。香线框以内,工匠师利用红砖,采用砌筑、拼花、镶嵌等工艺手法,筑成万字堵,古钱花堵、人字堵、工字堵、海棠花堵、葫芦塞花堵、龟背堵、蟹壳堵等花式花样,体现对富贵吉祥的追求与期盼。整堵的身堵经过能工巧匠的造作,形态秀美,红彩四溢,分外夺目。

(2)拙朴隽永的“出砖入石”。

解读闽南传统红砖民居,不能不涉及“出砖入石”。作为民居墙体细部的一种砌筑工法,能有如此非常的感染力,足见“出砖入石”技法虽似“雕虫技艺”,却为传世功夫。“出砖入石”砌筑法(图6)据考是在明代万历年间XX大地震之后产生的。在震后废墟瓦砾堆上重建家园民居,工匠师们利用不规则的石块、砖瓦混筑墙体,石条(石块)多呈竖置,上下错开,砖瓦片则横置,厚薄不一,填筑在石条(块)空隙处,石块略塌内,闽南人形象地称之“出砖入石”。出砖入石的墙体真实表现了材料的本性,体现了材料的质感对比,色泽对比,纹理的大小粗细对比,砖石浑然天成,拙朴隽永,耐人寻味,成为闽南红砖民居建筑营造中一门“绝活。”

3、XX的门路厝——“门当户对”

“人讲衣装,厝讲门面”,“门”是传统民居共同关注并刻渲染的部位,“门第”、“门阀”、“门当户对”,传统的世俗观念与居住文化赋予“门”诸多的功能,在突出大门的实用功能的同时更表现出精神文化上的意义与标志。

闽南传统民居入户门多采用“塌寿式”(“合巢式”)构造(详见图7),称之为“门路厝”,这里有大门、两角门和门路厝壁堵。“门路厝”又有“单合巢”、“双燕合巢”之分,显示出厝主的身份、族系、地位及财富。中国宅地建筑原来讲究等级森严,尤其是“门户”,但由于“皇宫起”的缘故,闽南传统民居的“门户”即“门路厝”更多彰显的是争荣夸富,极尽所能加以雕饰,引来双燕筑巢栖息其上,称之“合巢”①。屋主引以为荣,倍加呵护,希望双燕年年来“筑

巢”,形成“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闽南红砖民居的独特吉相。大门一般采用花岗岩雕制而成,并镌刻对联。大门之上,另设门匾一方,镌刻厝主之郡望、人望或意望,以显示身世家世。合巢的壁堵上争奇斗艳,常用石雕砖雕或灰雕,雕刻出花鸟、诗文或人物典故,以显风流与风雅。“门路厝”的装饰有全用石雕或木雕,也有下部用石、上部用木雕的,即在角门转角石柱上,立以短木柱,上面出挑木半拱,拱端垂挂木吊筒,刻雕考究,贴金饰彩,富丽堂皇,令人叹为观止,成为闽南传统红砖民居一道靓丽的景观。

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的价值与影响与日俱增,广受关注和垂青,在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已启动世界物质与文化遗产的申报进程,我们愿与业界XX携手为之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XX府志》

2、《惠安县志》

[1]3、《图说民居》王其均

4、《闽南传统建筑》曹春平

5、《弘扬传统营造特色》骆中钊

1、关于“塌寿”之解说。也有人写为“凹寿”,因闽南民居与中国民居都是用吉祥的词语来形容所言的事物。闽南语中的“塌寿”二字则有相克之意,其语义不吉。“塌寿”与“合巢”是闽南语谐音,“合巢”指的是春天的燕子归来在民居中安身筑巢,另闽南民居“合巢”的造型也是同“壳”、“同”字。有双燕合巢的寓意,诠释了民居屋主财富和地位并且同心同力共筑合巢的吉庆安乐之语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