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试论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

试论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

试论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
试论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

试论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

王洪磊1马克 2

(1.牡丹江师范学院研究生处,黑龙江牡丹江 157012;2.牡丹江师范学院研究生处)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借鉴国内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研究成果,对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内涵进行更加深入的剖析,对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辩证关系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对于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合理选用教材,深化人们对体育价值观的认识,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学校体育; 终身体育; 改革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Lifelong Physical

Education

Abstract:Throug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paper refers to some research results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lifelong education, Papers on th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lifelong physical education is more deeply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refering to th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lifelong physical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for further discussion,It is important to realize school sports goal, Update the teaching idea, the reform of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and deep the reasonable selection of sports values.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lifelong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1 前言

学校体育是人生接受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就是培养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意识,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树立其终身体育思想,充分与社会体育衔接。而我国对终身体育的研究起步比较晚,现代的学校教育强调终身教育,学校体育作为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终身体育思想的积极作用及其影响,用终身体育思想来指导学校体育的改革,以达到学校体育的最终目标。

2 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及其内涵

2.1学校体育及其内涵

学校体育是当今社会对人体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活动,将影响人的一生的体质与健康。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体育意识的启蒙阶段。这一时期学生进行锻炼,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贯穿终身体育意识。[1]现代学校体育的内涵是指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是进行强健并完善学生体质的教育,学生应该在强健身体的基础上,尽量掌握健身的各种理论知识和原理,学会健身的各种手段和方法,以便终生受用。学校体育要尽量保持体育最基本的内容和方向,切实提高青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水平,并能坚持终身健身,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国民的身体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基础。[2]

2.2终身体育及其内涵

目前,关于终身体育的概念,较为公认的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和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即在人的一生中实施体育,是与生命具有共同外延的一种连续性

的教育过程。[3]

终身体育来源于终身教育。随着终身教育思想在各国的迅猛发展和进步,终身体育受终身教育的启发和影响而产生和发展的。终生体育就是在体育自身发展的前提下和体育多功能观影响下,伴随终生教育思想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法国人保罗朗格朗在他最有影响的专著《终身教育引论》中,专辟一个章节对体育运动在终身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予以高度评价。他指出:“这一发现应引起我们更好地把体育运动和整体的终身教育结合起来,把它从单纯的肌肉作用,从它与文化隔离的状况中解放出来,把它与智力的、道德的、艺术的、社会的和公民活动等紧密的结合起来。”这就指出终身体育是有益于个人又有益于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是指人一生自始至终进行的体育活动。

3 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辩证关系

3.1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中的意义

学校体育不能随着学生的毕业而宣告结束,我们应把它视为人在一生中不间断进行体育运动和锻炼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学校体育是连接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中间环节,学校体育教育对实施终生体育起着重要的作用。[4]我们必须改革学校体育的现状,使其不仅在学校内对学生其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让它伴随学生终身。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各种手段来传授体育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合理地安排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系统地对学生灌输终身体育的思想。

3.1.1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和关键环节

首先,学校体育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促使他们的身体得到良好的发育,增强体质,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和发展他们的基本活动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体质基础。学校体育不仅只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风度与举止教养。

其次,体育理论知识是终身体育的坚实理论基础,学校体育正是接受体育理论知识的源点。学生只有掌握了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进行体育锻炼的方法,才可能自觉地进行有明确目的的体育活动。向学生传授体育科学理论知识,使学生形成体育锻炼的正确观念和信心,以及养成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这三者应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对学校体育有科学的认识,才能更好的坚持终身体育。

再次,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一定要处理好健康与体育的关系,正确把握它们的本质,通过科学的体育教学,逐渐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与终身体育意识、能力和行为,实现学校体育和终身体育的有机结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还要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这样才能使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使学生从中受益。

3.1.2学校体育是系统的接受体育教育的关键阶段

每个学生从入学开始,学校体育就伴随他度过学生生涯。在校期间,不仅有每周2节的体育课,还有充足的课外体育活动,这些不仅为学生学习各种体育理论知识、掌握运动技能以及锻炼身体的方法提供机会,而且也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提供了有利的实践环境。尤其是在中学和大学阶段,青少年逐渐走向成熟,能力也逐步提高,这段时期是学生掌握体育知识,

技能,养成自我锻炼,自我评价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重要环节。它不仅对终身体育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2终身体育思想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3.2.1指导学校体育改革,与终身体育接轨

学校体育要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就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只强调阶段效益的观念。以终身体育思想为指导思想改革学校体育,以学生终生受益为根本出发点,着眼未来,在提高阶段效益的同时,重视其长远效益,并把二者紧密融合在一起。终身体育思想将学校体育从封闭隔离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使学校体育真正成为终生体育的一个环节。而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学校体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盲目片面地追求体育教育的近期目标,造成体育目标狭窄,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脱节,缺乏延续性。因此,从终身体育看,学校体育不仅要解决学生的体育教育问题,而且要解决将来的发展和延续问题。[5]

3.2.2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

体育兴趣﹑爱好的培养和锻炼习惯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坚持终身体育的直接动因。学生只有对体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更加自觉积极地参加体育活动,并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功。体育锻炼习惯正是在这种快乐和成功的情感体验中逐渐得到积累和形成。

从终身体育的角度来看,学校体育不仅要传授体育理论知识,运动技能,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使他们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步掌握体育锻炼的行为方式,进而将它转化为他们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之终身受益。因此,要把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职责。[6]

3.2.3促进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

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体育课是学校体育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理论知识,使他们掌握运动技能的重要途径。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传播,我国学校体育在课程设置上作了变动。小学、中学将体育课列为必修课,课外体育活动可根据个人爱好与专长自愿参加各专项训练。大学课外体育活动也列入教学计划之内,由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指导和训练。[7]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准确把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发挥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并有机结合。再次,在教学内容上。学校体育内容适应青少年儿童的发展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了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改变了现行体育知识教学内容单调、脱离实际、缺乏时代气息的现状。

4 结束语

学校体育是组成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又是实现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要基石。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融通,对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深化学校体育的改革,构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学校体育的改革首先是思想认识的改变,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的选择改革的方向、方法和途径,在运用终身体育思想指导学校体育改革时,尤其不能忽视其整体性、方向性和科学性,只有把正确的理论与具体的教学实际有机的融合,改革才有生命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在终身体育总目标下,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与终身体育目标的统一,才能使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真正的融合。

参考文献

[1]王鑫.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逻辑关系探析[J].学科教学,2009,6.

[2]蒋桂凤.《体育与可持续发展》,中南大学出版社[M]. 2005,6,30

[3]戴建波等.试论高校终身体育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及其影响因素[J].北京体育大学学

报,2004,(23)5.

[4]黄琳,邓玉娟.谈终身体育背景下学校体育改革[J].体育科技,2002,(23)2.

[5]王乃光.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接轨的研究[J].体育学刊,1997,(2):42-46.

[6]王则珊.《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1995.

[7]李洪林.改革学校体育初步设想[J].曲阜师院自然版学报,1985,(4).

学校体育学(名词解释)

1.学校体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 3.学校体育工作:是指体育与健康课、课外体育活动、课外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是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通常表现为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两大组织形式。 4.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 5.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 6.体育课程的基础:是指影响与制约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基本领域。 7.体育课程设计:是体育课程工作者根据学校教育和体育目标制定体育课程目标、设计体育课程方案、制定体育课程标准的过程。 8.课程设计包括:课程编制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何制定教学大纲和编写教科书。 9.体育课程实施:是调和各种影响体育课程实施诸因素,平衡体育课程理想与实施情境的系列关系,创造体育课程教学新文化的过程。 10.体育课程实施的现实性:是指在一定的具体现实条件下,一切从体育课程实施的现实情境出发,包括充分开发和利用一切体育课程资源,进行体育课程改革的探索 11.体育课程实施的适应性: 体育课程实施是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的过程。 12.体育学习:体育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学习体育知识、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培养品德和发展个性的过程, 13运动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能力,是按一定技术要求,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迅速、准确、流畅和娴熟身体运动能力 14体育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提

浅谈学校体育的建议

浅谈学校体育的几点建议 众所周知自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中国就荣登奥运会金牌榜榜首,2012年伦敦奥运会依旧蝉联金牌榜首位,这说明中国的竞技体育已经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想想中国的学校教育也就是群众体育,普及性跟世界水平相差甚远。有位学者说“外国的运动场所收费,依旧有很多人去锻炼,中国的运动场所免费,去锻炼的人却寥寥无几!” 存在群众体育发展不好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人们的认识没有上去;另一方面国家对群众体育的投入与国外相比较少。 现在就群众体育中的学校体育谈谈自己的想法,学校体育室群众体育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是人在社会上接触体育的开始;学校体育是为了一生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体育是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内容。 体育,指的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身体的教育,简称为体育。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体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已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进步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成为国家间外交及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体育可分为大众体育、专业体育、学校体育等种类。包括体育文化、体育教育、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设施、体育组织、体育科学技术等诸多要素。 器材缺乏。体育器材缺乏是影响学校体育的首要因素。这与我国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有直接的关系。经济发展层次越低,学校规模越小,器材缺乏越严重,以国家最低器材配备标准评价,贵州一类地区达

标率为61.5%,二类为50.3%,三类为35%。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北京讯(特派记者刘振)“中西部不少农村学校是土操场,刮风灰尘大,下雨泥泞多,影响学生体育活动开展。”全国人大代表高岭、孙维等建议,加大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投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改善。 高岭建议,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纳入公共体育场馆规划之中,使体育场(馆)资源分布更加合理;设立中小学校体育场(馆)建设专项资金,在每年新增财力中,拿出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操场和体育场馆建设;适度加快室内场馆建设。 孙维建议,国家安排专项建设资金,启动实施“中西部农村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工程”,用3~5年时间,着力解决中西部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条件简陋问题。 场地缺乏。农村学校的场地缺乏几乎和器材缺乏相伴,而且有的也全是泥土场地,凹凸不平,更不用说有供上体育课的田径场了。这类场地也就是能让学生在上面做做操、跑跑步而已,其它项目的开展需小心谨慎,考虑学生的安全。遇上雨雪天气,泥泞一片,肯定要耽误很长时间不能正常上体育课,成为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另一因素。我国学校体育的现状普通学校仅有两个篮球架,一个运动场,体育课主要围绕在队列队形、徒手操、原地踏步、立定跳远、拍球、跳绳上。由于经济的东西差异,导致一些教育也随之经济呈现同样架势。东部经济发展好的地区,体育设施要完善些,但是西部偏远地区也许篮球架

浅谈学校体育的主导与主体

浅谈学校体育的主体与主导 宁波光华学校王武德 学校体育发展经历了多次的改革与探索,从基础到完善,传统到创新,单一性到多样化,都是无数体育工作者心血所集,然而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我们不应该把目光局限在认真上一节课,而是要如何上好、上活一节课,本文就新课改背景下学校体育课的发展做点阐述,力求突出学校体育“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 现在的学生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大量的脑力劳动压抑孩子的天性,运动成了他们在学校最好的放松方式,所以常常是一上体育课就喊着要玩这玩那,以至于课间休息也不放过,这种情况可称其为“运动饥饿症”。通过每节课对学生的调查表明,学生一段时期里对体育运动的需求,发现学生不愿重复同种类的运动,通常是这节课想跑想跳,下节课就改成打球或跳绳。大部分学生每节课都要换活动类别,就连游戏也不例外。但作为一个手拿教学内容和目标的体育工作者,是否应该让学生选课题,通过运动来释放内心的压抑呢? 学校体育学中明确了教学模式属于教学结构的范畴。从广义上讲教学结构主要是指教师、学生、教材三个基本要素在教学过程中的组合关系。从狭义上讲,教学结构指的是教学过程各个环节、步骤诸要素的组合关系。体育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和框架。 传统体育教学遵循的是凯洛夫的五环教学模式,其教学程序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知识——布置课外练习。此类“填鸭式,注入式”教学结构,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为了把一个技术动作教好,可以几节课围绕一个课题,侧重的是难点和要点,分解和辅助,根本没有顾及学生的感受,不管会不会都要一步一步的来,不许出格。 传统的体育教学观把体育视为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期变革、改造受教育者,使其达到教育者预期目的的活动。这种施加影响受教育者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单一教师主体观影响的过程。这种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往往只注重强调教育者主体作用,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这个问题严重地阻碍了当前体育教学改革。

(学校体育学)课后题答案_考研考试专用

第一章 1、简述古代斯巴达与雅典学校体育之间的异同? 答:在斯巴达,教育是国家事业,完全由国家控制。尚武精神,是实用性的国家导向的军事教育,教育成为斯巴达治国和维持统治的主要工具。其教育目的:训练良好的公民,培养合格的军人。 雅典的教育则是一种身心统一的和谐发展的教育。追求身体美与心灵美的结合。反对专业和职业化的训练。同时,雅典人还认为教育自己的孩子是每个公民对国家的职责。其教育目的:培养身心和谐,既美且善的公民.其雅典妇女地位较低,深居家中,女孩子也只在家庭接受教育。 斯巴达教育只重视军事体育训练,轻视知识学术。这种片面的以国家目的为教育目的的教育严重阻碍了斯巴达人的才能发展。但其教育实践中的国家导向性和实用性、专业性教育的模式代表了世界教育史的一种重要的发展方向。而雅典教育对理性主义的重视,对身心和谐发展教育理念的理解,对自由教育的强调也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却与斯巴达教育形成鲜明对比。 2、试分析“新体育”学说产生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答: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站爆发,各国都重视学校体育,“新体育”是在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和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由美国学者提出的。促进了体育的科学化和社会化,促进了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体育教学过程的研究,许多观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但它过分强调儿童兴趣和自由,导致了体育教学组织的松散,也不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 3、制约我国古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因素? 古代体育除供宫廷享乐之外,在民间基本流落为艺人,社会地位低下。 受儒家思想影响,重文轻武,科举考试文举盛而武举衰,很多体育项目难以普及和推广。统治者不重视,特别是封建社会,统治者喜欢用儒家思想统治人民,不愿意人民拥有太多的武艺。 4、简述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5、二战后国外学校体育发展的特点?1、教学内容更丰富2、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化3、推行测试制度4、课外体育活动得到广泛重视。 6、军国民思想的特征及其在我国学校体育发展中的历史意义? 一)、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的引入及其影响 军国民教育的定义:是军国主义思想在教育上的体现,即对学生施行军事训练与教育,灌输民族沙文主义思想,使之充当统治者的侵略工具。 特征:1)以强烈的爱国激情为理论基础2)依附教育思想而存在。3)重视身体训练和培养军人精神。 评价1)赋予进步的内容,反映中国人民振奋民族精神,自强于世界之林的强烈愿望2)唤醒国民重视体育3)促进学校体育地位的确立和学校体育体制的形成。4)推动了体育专门学校的建立 7、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未来发展趋势? 答:一,以为素质教育服务为主线 1.在时空观念层面,拓展学校体育的“界限”增强未来意识,关注学校体育与社会、家庭的“一体化”2.重视学生的“主体观” 二、关注学校体育的文化使命和人文价值把学校体育作为一种传递各种文化的方式和纽带。第二章 1、现代社会的特征及对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哪些要求? 答:特征:良好的健康素质、终身学习的意识、高超的智力、乐观创新的心态和丰富的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求:1、学校体育要坚定的按照“健康第一”的思路开展工作,倡

学校体育课教学计划

学校体育课教学计划 导读: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课程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下面是学校体育课教学计划,欢迎阅读!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敢打敢拼勇争一流及优良的集体主义精神。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二、基本情况: 本学期所教的是七年级和八年级,两个班人数在48人左右,男女生人数差不多过半,绝大多数学生身体健康,无运动技能障碍。学生都喜欢运动,但身体协调性差,肥胖等,学习动作不协调。学生身体素质中的硬性指标,如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等素质较差;灵敏、协调等软性指标明显不足。个体发育不均衡,下肢力量尚可,肩部肌肉群力量较差,在此类教材教学是要多加注意。腰背、腰腹力量有待于大幅度提高,这是体育练习成败的关键。 他们的身体素质各异。因为初三学生面临中考,他们的学习压力非常大。如何调整好他们的心理,处理好学习与活动的安排,让他们

在体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是该学期的首要任务。另外考虑到男女差别大身体素质各异:男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能够较好的锻炼;女生趋于文静,不好活动,课中就要经常与她们沟通交流,因势利导,及早转变观念,让男生带动女生,培养女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以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三、教材分析: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体育教学工作,传授基本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技能,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和体育文化知识,在传授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教材内容有: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田径:跑、跳、投;体操,球类:篮球、足球;身体素质练习。 教材的重点:跑中的快速跑;跳跃中的跨越式跳高;体操中的单杠动作;球类中的控球技术; 教材的难点:蹲踞式起跑;跳跃中的起跳环节;球类中的人球结合。 四、教学目标和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掌握锻炼身体的简单知识及方法,学会一些体育卫生保健和安全常识,培养认真锻炼身体的态度。熟练掌握眼保健操和新的广播操。 2、初步学习田径、体操、球类等项目的.基本技术,掌握简单的

你认为一节好的体育课应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已清晰地呈现出三大趋势:评价对象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既关注“有效教学”成果的达成,也关注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状态表现;强调评价标准从单一性走向多元性,从静态性走向生成性。在此趋势下各地教育行政或研究部门纷纷推出形式多样的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条条框框地勾画出了一堂“好课”的轮廓。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课才能称之为一节好课呢?德国体育教学法专家海克尔得出的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一是出汗,二是笑;我国崔允漷教授将“好课”标准归纳为“教的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叶澜教授对“好课”标准提出了“五个实”:(1)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2)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3)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4)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5)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郑金洲教授将“好课”概括为“十化”: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学生学习的主动化、师生互动的有效化、学科教学的整合化、教学过程的动态化、教学资源的优化、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教学策略的综合化、教学对象的个别化、教学评价多元化。因此,不难看出,“好课”不是一个规范性的概念,而是一个开放性、多元化的概念。不同的评价主体与客体、不同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取向,都会形成不同的标准。就体育与健康教学而言,不同教学内容、不同课堂类型的课其标准也有所不同,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标准下的“好课”的看法也应是多种多样的。正是由于这种开放性、多元性,为广大体育教师创造性教学提供了一定的自主性。下面我们就一起队今天这节课进行一些交流、分析、思考。 第一、这节课的特点看是否具有体育课的特点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体育学科性质是这样阐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在这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地阐述和说明了体育学科的三个本质属性(毛振民):第一,体育是一个每个学生都要学好的课程;第二,体育课必须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第三,体育课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健康为目的。换句话说,不具备以上三方面的基本属性任何一项,体育课程就不能成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明确地表明体育学科和体育课的特点,确定了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标志,甚至也区别了体育的“主体教学形式”(与其他学科很不一样的户外的实践课)与“辅助教学形式”(与其他学科相近室内的理论课)的区别,说明了体育课必须是以运动技术学习和体育锻炼为主要内容和主要形态的课程,说明了体育课要有运动负荷和必要的练习密度,也说明了体育课一定是“要具有健身和锻炼程序与效果”的课程。“以增进健康为主要目的”明确地表明了体育学科学校中的“选手锦标体育”的区别。在学校体育中实际存在有两大类的体育形态,一类是群众性和健身性体育形态,这就是体育课和课外的群体性体育活动,另一类是较高水平的俱乐部活动和代表队的训练,前者为身体和愉悦身心的基础上还肩负着向高水平体育成绩冲击为学校和地区争荣誉的任务,因此体育课必须强调“锻炼身体、愉悦身心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的程序和效果”,不能将体育课程生硬地与作为文化的体育运动相衔接,这就是多年提倡的“竞技运动教材化”的含义。既然好的体育课首先是要体现体育学科的性质,那么在具体的体育课中体现体育学科性质的标志是哪些呢?毛振民教授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体育课体现体育学科性质的标志是:学生在“学习”,教师是在“教授或指导”,课的效果通常是学生学会了和更加熟练了某个运动技术。而这一点的具体标志又有以下5点:1)有明确的基本教学内容:学生面对一个他们尚未掌握和正在掌握过程之中的教材,这个教材通常是运动的技术,通常的情况下课的效果是学生学会了和更加熟练了某个运动技术。2)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传授;教师的教学行为目的是“教会教材”,教师的课中的行为主要是围绕这个教材来进行的,教师在课前要围绕教材来备课。 3)教学活动时间占上课时间的大部分:教学活动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延续,这些教学活动主要有讲解、示范、练习、展示、教学比赛等内容。 4)课的过程要符合教学的规律和原则:课的过程是根据学生掌握运动技术的规律来设计的,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掌握技能的规律等。 5)课的过程是按照教学规范有头有尾的:按照一般的教学要求,体育课必须要有必要的开始和结束,要有教学的常规。 如果某节课甚至某个单元就是“身体锻炼课”,不以学某种运动技术为目标,只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身体那么这种课在特定的教学目标和需要下也是可以进行的,但是这种课是特定的,是有针对性的和限度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非常规的设计,而且在锻炼课中也应让学生学习锻炼的原理与方法。 2.其次,体育课体现体育学科性质的标志是:学生在进行“身体活动”,而这一点的具体标志又有以下4点: 1)所学习的技术必须是运动技术:所谓运动技术是指有大肌肉群参与的动作方式。而不是现在被列为体育,但没有大肌肉群参与的运动和智力性游戏,如多米诺骨牌、电子竞技、棋牌文化等,这些内容一般不能成为教学内容,至少不能成为主体教学内容。

学校体育对终身体育的意义

体育教学对终身体育的意义 体育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是一门人体科学,也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是以研究人的生长、发育健康等为目的只有在遵循人体自身运动规律的情况下进行的身体锻炼对人体才有好处,所以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这一点,只有重视对学生的体育基本知识的传授才能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因此学校体育必须把体育理论教育提升到应有的位置,而不只是作为雨天的教材,可有可无,加强理论教学,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的意义,从而指导终身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终身体育是贯彻人的一生的体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部分. 而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 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思想. 学校体育是连接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中间环节, 也是终生体育的基础, 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生坚持锻炼的前提.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 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 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 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在学校体育教学中, 重视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一. 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终身体育是当代体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是在现代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其最终目的是培养终身健身者. 终身体育是指人们在 一生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和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学校体育

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而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传授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对终身体育的实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方法 1. 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和习惯 兴趣是对某一事物活动的积极表现的心理倾向,而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爱好是从事某种活动的程度,而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成为需要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是把信念变成习性,把思想化为行动的过程,是体育锻炼的需要与行为的直接联系,是不需外在监督和个人意志努力即可实现的活动倾向.所以这三者都是个体参加体育活动的动力因素. 2. 教材的选用应准确,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体育教材应包括基础技术教材和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的 教材。这两类教材都具有掌握技术提高身体体能的作用,前者促进后者发展和提高,后者又为前者奠定基础,两者相辅相成。教材应适合 年龄阶段,各年龄阶段,身心状态都不同,表现在从事体育锻炼的兴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课后习题详解(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圣才出品】

第2章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 1.现代社会发展有哪些主要特征?它对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什么要求? 答:(1)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 ①良好的健康素质。 ②终身学习的意识。 ③高超的智力。 ④乐观创新的心态和丰富的情感。 ⑤高尚的道德情操。 (2)现代社会发展对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的要求 ①学校体育要坚定地按照“健康第一”的思路开展工作,倡导终身体育思想,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把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态度、习惯和能力作为学校体育的根本目标,有机地将学校体育的阶段效益和长远效益协调起来。 ②重视在学校体育实践中体现学生主体性,关注情感智力的培养,使学生IQ与EQ协调发展,增强学生个性的教育,培养竞争、拼搏、协作的精神,丰富学生的情感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③注重体育过程教育,以发展性的、过程性的体育学习评价引导学校体育的各方面工作,努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 2.社区体育呈现了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学校体育该如何应对?

答:(1)我国社区体育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 ①我国社区体育以满足人们健康需求为根本目标,培养社区居民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②我国社区体育构建民间主导型的社区体育管理模式。 ③我国社区体育倡导人文关怀,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2)社区体育促使学校体育进行相应的改革 ①现代学校体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②学校体育在内容、手段、方法的改革,要体现主体多元化的要求,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提倡个性化发展,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并延续从事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 ③学校体育特别要重视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要强调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倡导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精神,让学生感到自我价值与发展的成功。 3.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之问是什么关系?结合你的体育教学实践,谈谈对“竞技运动教材化”的看法。 答:(1)正确认识和处理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的关系,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要正确看待竞技运动的积极作用。 竞技运动是一种记录人类创造潜能的运动文化,竞技运动是一种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的规范文化,竞技运动是一种提高审美意识的情感文化,它可以净化社会情感,提高社会的审美情趣,陶冶社会心理,竞技运动是一种观念文化,它所负载的价值,在深层结构方面影响着社会心理和民族精神,竞技运动对人的教育,对人的社会化作用,对个性的发展和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②要根据学校体育的实际需要引进和选择竞技运动的内容手段,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改

浅谈学校体育课的特点,类型和结构.

浅谈学校体育课的特点,类型和结构 长春市朝阳区六十中学肖文久 体育课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与任务的基本途径,它是学校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必备课,为了不断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与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运动素质水平,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必须对体育课的特点,类型和结构,体育大纲,教材内容,课的密度和运动负荷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体育课的特点,类型的结构 体育课的特点和类型:体育课有理论课和实践课两种。理论课一般是指在室内讲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各主要项目的比赛规则,技术与战术的分析等,概括教学任务和基本情况有的可以安排开始讲,有的可以安排在重大体育活动日讲(如大型运动会前讲有关项目的比赛规则和基本体育知识等)也有的安排机动时间讲(如在雨天无法进行室外课时)。进行的身体练习课,它是根据一定的体育大纲和严格规定的教学进度进行的,通常所称的体育课主要是指实践课。 体育课(指在操场上进行的身体练习实践课)和其它课有共同点,也有其不同点。其共同点是:有规定的教学大纲,有固定的班级学生和时间课表;在固定的教师指导下进行。 有规定的大纲内容,可使教师按大纲上课使每次课的基本任务,内容与全年,全学期的教学总任务和内容等密切联系起来,便于教师预先考虑到学生特点,科学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组织整个教学过程。有固定的教师指导,是科学组织教学非常重要的条件。它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和学生的主动积极必相结合,更好的完成课的任务。 其不同点是:学生上体育课(实践课)时。(1)不是学生坐在教室内听讲和读写,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操场上从事各种身体练习。(2)教学的组织工作较为复杂。(3)课前需要进行更周密的计划和准备。(4)学生上体育课时,身体都要承担一定的负荷量,特别是中小学年龄阶段的学生,对各项运动和游戏很感兴趣,从事活动的积极性较高,因此更需要合理地安排与及时地调节课的运动负荷和密度,加强保护,帮助和安全措施等,上体育课时,学生个别活动机会较多,容易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情绪行为。(5)学生之间的联系,协作笃抗性的活动也较多,经常有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因此,体育课就更需要也更有可能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共产主义道德意识品质。 在我国各级学校中,根据学生不同的具体情况,(如学生的生长发育,体育基础,专业特点和健康状况等)开设有不同性质的体育课,一般开设有:普通体育课,专项提高课,保健体育课等。

浅谈我对学校体育比赛的看法

浅谈我对学校体育比赛的看法 体育比赛是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给学校体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的学校体育活动。因此有人认为:体育活动是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离开了比赛,体育成绩就无法表现出来。那么,是否开展或参加比赛,就成为衡量个人或社会集团的体育发展的唯一标准。即是说,比赛搞得越多,便是体育搞得越好。否则,就是没有搞体育或是体育搞得不好。而在体育比赛中,无论如何也只是少数人参加的事情。因此,以“比赛”为标志,就无形中把本来属于全社会每一个人的体育,局限于少数人身上;而且是以少数人体育行为过程及其结果代替绝大多数人的体育行为与结果,显然是犯了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错误。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我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学校不能一味地以运动比赛的成绩来衡量教学质量 当今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提出,人们素质教育等思想的深入,学校这种以一般为一学期或一学年举行一次以田径为主的综合型运动会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思想的要求与发展,表现出诸多弊端。这是因为凡属“比赛”,无形中给体育成绩差的学生在思想上、心理上造成一种对于体育“可谈而不可及”的不良影响。其结果严重影响或阻碍了人们正常体育活动的开展。显然又不利于推动体育活动的开展。 二、学校要以普及和提高全校学生的整体水平出发 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也就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而现在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学生要学会健体,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能力和习惯。这种把比赛成绩视为体育活动开展的好与坏的标志,也必然迫使以体育为职业的广大体育教师不得不时刻思考着自身比赛和组织学生训练并参加比赛问题,特别是为了参加大型比赛,教师往往只对少数体育尖子学生进行训练,在教学中表现为重训练,放弃学生群体活动,始终难于处理好少数与多数,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和摆正自身在学校中的位置。这样在普及提高全校学生各项运动水平的目的就难以实现。 三、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练中去 体育的根本目标是人们自身的健身与健心,应主动地将自身的目标与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相吻合,学校往往因为体育比赛而使体质较差的学生望而生畏。有调查显示,六成的大学生未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而其中有三成的是因为学习的压力而放弃了已有的习惯的,还有三成是因为对运动比赛失去信心。而能上大学的比例又有几成?大多数未上大学或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更没有体育运动的习惯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反省,我们是在发展全民健身,还是在抹杀、压制学生健身需求的天性。

学校体育功能

王荣《从系统论看学校体育的功能》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第19卷第1期2005年 学校体育功能、系统结构及其关系 学校体育的本征功能就是满足学生运动的需要。而学校体育又具有促进学生德育、智育、美育发展的功能,这是学校体育非本征功能的开发,它使学校体育功能更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从系统论看学校体育的功能,如学校体育的功能对象是学生,学校体育则有满足学生运动欲望、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如其对象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功能;如其对象是教育,则有教化和发展的功能。而学校体育系统的内部元素及其结构决定学校体育的功能。对其内部元素(主要有各种身体练习内容、学生、教师、环境)和结构(表现为时间结构、空间结构、时空混合结构)进行适当调整,按照社会、教育、学生对学校体育各种功能的客观的、合理的、有益的综合需要来改造,有利于学校体育功能更能适合社会、个体发展的需要,进而有利于学校体育整体健康目标的实现。 学校体育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 社会化是个体趋同、融入群体的过程。体育可以说是人类社会活动准则的一个浓缩。体育课堂存在着特殊的社会组织;社会角色;社会活动和特定的社会规范。因此,师生、生生间在课堂社会中发生各种行为,如控制与自控、对抗与磋商、竞争与合作等。而学生从中体验着服从、竞争、合作、展示、成功、失败等,逐步经历着社会适应的过程,并在不断学习、调适的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一,促进自我观念的形成。体育活动中群体环境下的身体练习所引发的师生反应对学生自我观念的形成,具有促进或反作用。如,鼓励和赞许有可能使学生的自尊、自信得以强化和确立,而挖苦和嘲笑则加强了学生的自卑心理。同时,确定经过艰苦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是保持良好自我评价的必要条件。 第二,提供人际交往的时空。体育教学中师生、生生多边群体性的互动,扩展了学生的交往范围,促进学生互相协助与帮助,有助于学生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协调人际关系。教师应引导、启发学生知道正确的社会行为、自我控制、合作与竞争。合作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克服自我中心倾向,改善同伴关系,发展道德自律和提高交往技能等。教学中根据学生自身特点,通过合作学习等形式,通过学生之间围绕学习目标展开的各种共同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根据学生自身以外的各种客观因素,运用合作竞争方法,通过协作伙伴之间的沟通、协商达到观点整合而实现合作的目标。 第三,“角色扮演”的体验。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学生从自己扮演的角色出发考虑问题,调整自己行为和认识去适应规则,顺应环境。群体中的角色扮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群体意识与协作能力,促进个体社会化。 第四,抗挫折能力的培养。体育竞赛中存在的必然发生的失败结果,对于失败所引发的挫折体验,对个体或群体是一种心理的磨练和调适过程。 第五,“法规”意识的培养。体育活动特殊的“规则效应”,可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学会服从法纪,懂得必须克制越轨行为,服从体育道德规范以及站在他人的立场看自己,促使学生运用规则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形成服从与顺应,以协调关系。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学校体育功能是指学校体育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对人和社会所能够发挥的作用[1].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与实施

第十章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与实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课余体育训练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提高学校体育水平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学校将逐渐成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地。同样,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也出现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并存的局面。 学习目标: 1.了解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特点以及组织形式; 2.掌握参训学生运动员选拔的程序和各种训练计划的制订; 3.熟练运用各种运动训练方法从事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实践。 第一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与特点 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性质 (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概念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技术和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定位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贯彻普及与提高要求的重要内容。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我国运动训练体制的一个组成环节,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必经之路,是基础训练的一种组织形式。我国大部分在国内、国际比赛中夺取优异成绩的运动员都启蒙于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开展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对全面贯彻我国教育方针和体育方针,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和体育目标,推动“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目标 对具有运动特长的在校学生进行全面身体训练,发展体能,掌握参训项目的基本技术和战术,为进一步的专项运动训练奠定身体、心理、技术、战术和思想品质的良好基础,为全面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提供体育骨干。 1.全面发展体能,提高运动能力; 2.输送后备人才,培养群体骨干; 3.塑造良好品质,提高适应能力。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一般运动训练相比,有许多共同的方面。 首先,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其他运动训练一样,主要目的是提高专项运动的技术水平,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因此在训练项目、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具有相似性。 其次,为了使运动员能承受体育竞赛时的极限运动负荷和心理适应能力,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科学地安排生理负荷以及变化的速度和幅度。 再次,参加运动训练的运动员,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人,即使是接受相同的训练内容,他们在身体、技术、战术、心理、智力等方面仍存在不同的特点,所以,在训练要求、内容、

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

学校体育终身体育关系 论文关键词:学校体育终身体育关系 论文摘要:通过对终身体育内涵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了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衔接问题,以及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运动意识,最终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学校体育要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已成为学校体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学校体育的具体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终身的体育运动意识、兴趣和能力。 一、终身体育的产生及内涵 终身体育理论最早是由著名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的,他认为:“教育不应像传统观念那样,把人生分为两半,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用于劳动。应该是每个人从生到死的持续过程。”70年代他又在《终身体育导论》中提到:“如果将学校体育的作用看成是无足轻重的事,不重视体育,那么学生进入成年阶段后,体育活动就不存在了。如果把体育只看成学校这一段的事,那么体育在教育中就成了…插曲?”。联合国科教文组织“21世纪委员会”在1996年科教文织成立50周年之时,提出了一份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其中一个重要观点就是,21世纪的教育应该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 二、学校体育和终身体育的关系 1.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体能基础 学校体育以培养能力为主,让学生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并且能将所学技能用于生活。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青少年阶段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强烈,但缺乏生活、社会经验,遇事易受外部刺激而影响心理上的平衡,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心态变化。“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前提。通过学校体育教学的多种渠道和体育锻炼,培养青少年学生具有坚毅、沉着、百折不挠的性格,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有效地预防身心疾病的发生,增强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 2.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为终身体育奠定思想基础 现代学校体育已经不仅仅是单纯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狭隘观念,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已成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目标。把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与发展学生自身的能力结合起来。如在素质练习时,学生做俯卧撑比赛,对做得次数最多的学生予以表扬。如果发现这些学生手臂的肌肉比较发达,就让他们展示人体肌肉美,这时很多学生都会流露出羡慕的眼光,激发学生平时去锻炼的动机。又如在体育课的技术部分,教师采用舞蹈的方式进行放松。这时会发现有的学生身体协调性很好,跳舞的姿势很优美,这时候教师进行表扬,并让这些学生表演给大家看,使学生充分享受姿态美。使学生在体育锻炼、运动、竞赛、对抗中发掘自己的潜力,体现自己的力量,寻找体育的美感,引发对体育的兴趣,产生体育意识,从而自觉、积极地进一步学习、掌握体育基础知识、技术、技能,及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 三、学校体育教学与终身体育的衔接问题 1.学校体育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加强终身体育的教育 青少年时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而体格的强壮和身心的健康与青少年时期的体育锻炼密不可分。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主要在学校度过,学生时代是人生的一个承前启后的中间环节,学校教育价值具有终身效益特征。体育教学承担着提高人才素质的使命,其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能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素养。 体育教学目标应当反映体育教学效益的长期性、延续性,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体育

学校体育课时安排意见

芦桥小学体育课时安排意见 为认真贯彻《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贯彻落实<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根据教体通〔2011〕200号文件的相关要求,为进一步加大我校次项工作力度,确保此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经研究决定,特制定本安排意见。全校各班要按照要求结合自身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以促进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一、指导思想 以对党的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和精神,牢固树立学校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高度重视学校体育的重要性,充分认识落实中小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的重要意义;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二、工作重点 1、按照教学计划,开足开齐中小学体育课时。 每周安排的课时: 小学l—2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小学3—6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 初中7—9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含健康教育课时); 各年级各班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停开、少开和挤占体育课时。 2、小学部、初中部在学习日没有体育课的当天要安排一节体育课外活动以保障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三、工作安排

1、在上午第三节课后和下午第一节课后统一安排一次学生眼保健操。 2、在上午第二节课后,统一安排时间为25-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课间操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质量较高、学生喜爱参与,各班可自行设计活动内容。 3、学校要开展经常性课余体育训练和多样性的学生集体项目体育竞赛,丰富学生课余体育文化生活。 4、家庭体育作业是学生在校参加体育锻炼的延续和补充,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要求在放假期间让学生锻炼,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四、管理与保障 l、体育课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重要环节,学校要加强体育课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体育锻炼课是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的有效途径,必须做到有组织、有形式、有人管,并认真落实。 2、大课间活动、眼保健操对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体育教师和值周必须加强管理、提高质量。 3、要坚持学生体育竞赛,做到小型多样、定期开展与经常性相结合,竞技比赛与广泛参与的集体竞赛项目比赛相结合。 4、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培训,保证体育老师的质量和数量。 芦桥小学

学校体育学-学校体育的功能形态

功能是事物满足其相关者需求的一种属性,即事物的有用性。学校体育的功能是指学校体育自身结构中所蕴含的对人和社会所具有的有用性。从人类的角度来看,世间万物均按照自身有用性的大小被人类置放于某种秩序之中。学校体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之所以最终能够在学校教育中获得独立的地位,就在于它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有用性。对学校体育这种有用性——学校体育的功能——深入的探索,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学校体育能够干什么,以及帮助判断学校体育实际干得怎么样的问题,也即学校体育的目标确定及其达成问题。因此,作为学校体育工作者,从理论上对学校体育的功能进行恰当地把握,有助于加深对学校体育实践价值的理解,也有助于推动学校体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 学校体育对人和社会所具有的有用性是多种多样的。在这些有用性当中,有些有用性是支撑学校体育能够独立存在的前提,对学校体育的生存和发展而言,这种有用性的发挥不可或缺。因此,我们可以把支撑学校体育能够独立存在的有用性称之为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那么,我们应当依据什么来确定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呢?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又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形态呢?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作为一个社会系统的学校体育,它的产生既非单纯来源于教育系统的分化,也非单纯来源于体育领域的拓展,而是两者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相结合的产物。因此,从“血缘”关系上来看,学校体育的“基因”具有“二重性”特征。对于学校体育存在和发展

而言,不管其所处的外在环境如何变化,它自身由“教育”和“体育”两大系统有机结合的“基因”特征始终不会改变,否则,学校体育就不会是它自身了。正是学校体育系统结构上的这一稳定特征,为我们探索其本质功能指明了方向。 依据学校体育系统结构的稳定特征,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具体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增强学生体质,或者称之为身体发展功能;二是传承体育文化,或者称之为文化传承功能。 (一)身体发展功能 学校体育所承载的特定的教育使命决定了它必须以“促进学生身体的发展”为己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获得全面发展,其中当然包括人身体的发展。在只注重德育和智育的中国传统教育中,由于忽视了学生身体的发展,因此,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产品”也只能是“文弱书生”。近代以来,传统教育在深刻的反思中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体育因为具有“实现人身体发展的独特作用”才得以进入学校教育的大家庭。学校体育也只有在学生身体发展方面表现出了独特的作用,才能最终体现出自己在学校教育中独立存在的价值。 学校体育的身体发展功能具体表现为五个方面:一是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身体姿态,如站立的姿态、行走的姿态、奔跑的姿态等;二是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如保持良好的新陈代谢能力、促进骨骼、肌肉的正常生长等;三是帮助提升学生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水平,如促进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系统的机能水平;四是促进学

浅谈终身体育

浅谈终身体育 发表时间:2012-01-18T09:47:26.827Z 来源:《赤子》2011年第24期供稿作者:顾鸣 [导读] 在学校体育中实施终身体育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顾鸣(盐城体育运动学校,江苏盐城 224000) 摘要:学校体育也是终身体育的其中一站,是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关键时期。在学校体育中实施终身体育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关键词:终身体育;自我锻炼;兴趣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迅速发展和知识信息量的急剧增长,只限于学校教育的传统的教育方式远远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受了终身教育的思想,并广泛的传播这一思想,20年来终身教育得到飞跃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教育改革的指导原则。 在学校体育中,专业运动学校阶段也是学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因此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提高自我锻炼身体的能力,对学生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根据专业运动学校学生特点培养其对体育的兴趣 专业运动学校学生己进入成年阶段,身体的正常发育基木结束。首先,从生理特点来看,肌肉力量增加,心肺系统发育完善,心肌收缩能力增强,肺活量增大;神经系统发达,兴奋与抑制过程均衡、协调、迅速。在这个时期,其身体素质提高较快,运动反应灵敏,学习运动技能时间短,且能参加各种体育运动项日,锻炼的内容选择范围大,如各种球类、武术、健美操、游泳、滑冰等,喜欢参加竞技性体育比赛。其次,从心理特点看,个性有较大发展,智力水平提高,抽象逻辑思维和自我意识增强,在独立感、自由感、自信心、好胜心、自尊心等方面都有所表现。积极的自我意识对主体起着主导和调解作用,而消极的自我意识将使主体违背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利益和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多种多样的教学比赛,以刺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所学的运动技术、技能,通过比赛得到巩固和提高。此外,教师还要借助于学生身心发展中的抽象逻辑思维和自我意识调解能力,借助于其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特别是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积极引导启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与良好的个性品质。 2 根据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应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组织活动。此时,教师可进行指导性教育,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发掘自己的潜能,锻炼自己的意志,体现竞争的力量,寻找体育的美感,引发对体育的兴趣,从而自觉积极地进一步学习,把教师传授的体育基本知识、运动基本技能,以及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通过实践,真正变成自己的技能,从而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2.1在教学内容上,应倡导以点带面的原则。 根据体育运动的迁移规律,在学习某项运动技术时,根据其项目特点,将之与其他类似运动项目联系起来进行教学。如篮球单手肩上投篮的出手动作,足球脚背踢球的摆腿动作,排球扣球教学中的挥臂“鞭打”动作,田径标枪教学中的标枪出手用力等等,这类动作都有其共同的特征:均是大臂带小臂(大腿带小腿)积极快速摆动,不同之处则在于器械、用力、方向等方面。这样,在进行一项内容的教学时,就可举一反三,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知识。 2.2在教学计划安排上应提倡以季节带项目的方针。 即根据季节的不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如:有条件的学校夏天开设游泳课,冬天开设滑冰课;排球是春季的最佳选择,秋季则是篮球、足球的黄金季节。根据季节、气候等自然条件,通过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广泛地让学生参加多种体育活动,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兴趣、爱好。实践之后,学生自然会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和锻炼方法,对体育的认识相应提高,为实施“终身体育”教育奠定了基础。 2.3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 体育理论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可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论指导。教学内容按照学校体育任务与需要,进行体育健身原理,体育保健原理,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以及自我体质测试与评价等理论课教学,并讲授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与方法。通过理论讲授可使学生加深对体育的认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使体育理论成为学生终身坚持体育运动的健身指南。 3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生命在于运动,坚持体育活动可以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对于学习压力日趋加重的现代专业运动学校生来说,如果锻炼的方法、内容选择不当,不仅起不到锻炼的目的,反而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科学地安排锻炼,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 由于专业运动学校学生身体的肌肉、骨骼系统、内脏器官的机能均己发育成熟,身体的控制能力和感觉运动的技能也有明显的发展,但是他们好胜心强,容易冲动,头脑发热,往往会做出一些超常的事情。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始终贯穿锻炼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宜,要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安排锻炼的时间和进度,充分考虑到季节、地区、自然环境等因素对锻炼效果的影响。一定要科学地安排运动量,运动强度由小到大,要在锻炼中逐渐积累经验,掌握好适宜的运动量,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以期达到自我锻炼的最佳效果。 3.2锻炼内容应多样化。 专业运动学校学生所处年龄段精力充沛,感情丰富,容易产生挫折感;他们可能不易对一种运动产生长久的兴趣,因而出现兴趣转移等特点。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运动项目,锻炼的内容也应根据现代生活的需要,适量增加如使用健身器、哑铃、跑步机等器械锻炼身体的方法,这样一方面满足他们广泛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在发生兴趣转移时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