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但愿人长久

但愿人长久

但愿人长久
但愿人长久

《但愿人长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提示:谁,什么时候,想起了,写下了)

2、速读,找一找,在那个中秋佳节的夜晚,苏轼的内心发生了哪些变化?用着重号标出三个关键词。

二、精读感悟

苏轼的心情不断变化,思念(心绪不宁)——埋怨——宽慰,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字,走进苏轼的内心。

1、读1-3,想一想“心绪不宁”在文中是什么意思?说一说,苏轼因为什么而“心绪不宁”,而思念弟弟。(中秋佳节应团聚,苏轼却独在异乡为异客;众人皆欢欢喜喜,唯苏轼孤独看月;手足情深,分别已久,却远隔千里。)

2、读一读第四小节,联系上下文说说“埋怨”的意思,苏轼为什么会埋怨圆月?(因思念而睡不着,月圆人圆独我不圆。)关注省略号,尝试补充。

3、读一读5-6,联系上下文,推敲“宽慰”意思,想一想苏轼怎么会“宽慰了许多”?

诗文对照,师读诗句,孩子读课文,然后互换,想一想,如果你是苏轼的弟弟,听了他吟诵的诗,会对他说些什么。(尽量用上一些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三、朗读课文,总结。

这是一篇特殊的课文,你以前学过这样的课文吗?像这样的课文,诗蕴藏在文中,让我们比较容易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以后,我们读诗,也要这样联系诗人当时的生活背景,走进诗的意境。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自己认为

1、情境设置达成了预期的情感效果。

2、在内容的理解上的深度还不够!

当然,我指的并不是在课堂上带学生作过多的理解词的内容,只是学生在学文之前的铺垫、知识储备还不够。自己的理解不够细腻。(1)、“千里共婵娟”这里的“共“是”共同、相同“的意思。而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呢?

(A、兄弟俩共同在思念。B、他们流着相同的血液。C、他们有着相同的遭遇........)

那么,这里就需要课前让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量。如:苏辙与苏轼的景况以及当时在写这首词时的遭遇和心境。我之前也做了这些工作,可还不细致和没有达到效果。

(2)、“人长久”!从书面上会大致理解为:美好的感情能长留人们心中!其实,这里的长久也代表了苏轼希望弟弟能健康地存活下来,一生都平安。同时,也说明了苏轼认为:兄弟俩只要健康地活着,都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都能有再次团聚的希望。这里也阐明了他是乐观主义者。虽然生活很无奈,但仍对生活寄托着美好的愿望。

3、学文需要的背景渗透的不够深入。

(1)写词背景:中秋,是一个花好月圆、家家团圆的好日子。而苏轼与弟弟却手足分离。这里的情境比较没有达到反衬的效果。(2)、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时,会游离。

4、教师的语言。

教师的语言应有一定的情感力度。并承载着很多的信息量。教师一句简短的话语就能将很多的知识传输给学生。应凝练、经典。

第二课时(修改)

一、复习导入

千年以前,同在这一轮明月下.文学家苏轼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的他望着这一轮皎洁的明月,

思念起自己的弟弟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苏轼的情感变化,谁再来说一说苏轼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二、精读课文,感悟意境

(一)、感悟“思念”

1、《水调歌头》是作者思念弟弟的真情外溢。读读课文

2、3自然段,在这样的一个夜晚,苏轼心绪不宁,他在想些什么呢?

2、组织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相机引导:

(1)皓月当空,月圆人不圆。

你见过这样的夜空吗?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理解“皓月当空”。

(2)家家户户热闹非凡,触景生情。‘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过中秋节的情景。并引入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手足情探,分别已久。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手足情深”、“形影不离”。

(二)、感悟“埋怨”

(1)面对明月,苏轼思念弟弟的情感日益强烈。月亮渐渐西沉,在深深的思念之中,抬头看着这明月,作者又滋生出另一种情绪?读课文第4自然段,如果是你,也会有这样的情绪吗?

(2)组织交流

随机引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文章内涵。理解“眼睁睁”一词在文中的意思。(看着这轮皎洁的圊月,自己却没有办法和弟弟相聚,一种无奈和惆怅之情油然而生。)

观察文中插图,在这样的月夜,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明白省略号的意思,想想他还会说些什么?

生:想当初,我和弟弟形影不离,手足情深,可如今,却天各一方,无法相聚。

生:虽然面对同一轮圆月,可我们却天各一方,彼此分离。7年了,我多么想在这团聚的时刻和我的弟弟举杯同饮呀!

(3)指导朗读

(二)感悟“宽慰”

(1)作者后来却改变了想法,读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中作者的想法,说说你对苏轼的想法是怎么理解的?

(2)组织交流

引导学生找找文中的几组反义词,体会“十全十美”的意思。生:悲与欢,离与合,隐与现,圆与缺,人生就像月亮一样,每个月都有圆的时候,也有缺的时候,有出现的时候,也有看不见的时候。生活中,不可能只有欢乐和团聚的时候,有时也会有悲伤和别离的时候。

老师扮苏轼,说苏轼转念又想到的内容,请学生接下去和苏轼对话。(引导学生自由发挥,深入体会十全十美的意境)

(3)自由读读苏轼写下的词句,再读读第5自然段,看看还有不懂的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是指明月,诗人希望什么能长留心间?读读第4段,联系今晚苏轼的所思所想,你知道这两句诗说的是什么了吗? 从课文中找出来。

三、总结延伸

(1)齐读全文,说说自己的收获。

(2)这首词中,有两句被人们千古传诵,并表达了美好的祝愿。你知道是哪两句吗?

(3)在哪些情况下,我们可以对他们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中秋月圆之际,还有许多人因为工作等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时。

(4)你还知道哪些同样表达这种情怀的诗句呢?

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苏教版 小学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

1《老师,您好!》课文 在昨天与今天之间铺设大道, 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架起金桥。 啊,教师的事业多么崇高! 古今中外, 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地北天南, 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每当看到时代在飞速地前进, 我心中就涌起感情的波涛: 老师,您好! 用真理和智慧把人才塑造, 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 啊,教师的事业多么美好! 笔尖飞舞, 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 笑语盈盈, 那是甘露轻轻地洒向茁壮的新苗。 每当看到鲜花在幸福地开放, 我就情不自禁地衷心祝愿: 老师,您好! 2《但愿人长久》课文 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苏轼。有一年,他被朝廷派往密州去做官。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苏轼跟弟弟苏辙手足情深。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 月亮渐渐西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

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3《古诗两首《望洞庭》、《峨眉山月歌》》课文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知,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4《秋天》课文 秋天到了,小草黄了,树叶也黄了。一阵阵凉风吹过,树叶纷纷扬扬飘落下来。 田野里,稻子熟了,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地金子。棉花吐絮了,露出洁白的笑脸。红玛瑙似的高粱点着头,好像在说:“丰收的季节真美丽!” 果园里,苹果的脸涨得通红。石榴笑得咧开了嘴。水灵灵的葡萄,红彤彤的枣,随风送来一阵阵清香。 打谷场上,丰收的粮食堆得像一座座小山。公路上,运粮食的汽车来回奔跑。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到处都能听到人们的笑声。 5《天安门广场》课文 天安门广场位于首都北京的中心,它是世界上最宽广、最壮观的城市广场。 广场北端是天安门。天安门红墙黄瓦,雕梁画栋,显得雄伟壮丽。天安门前

流行歌曲与诗歌文化

流行歌曲与诗歌文化 陆政豪18556 古诗词是现代流行歌词的远祖,有其“剪不断理还乱”的藕断丝连和“抽刀断水水更流”的一脉相承,这是事实,不可否定。这也是中国民族文化底蕴与文化传承的结果。前苏联词作家萨柯夫斯基明确指出:“好的歌,它的词都具有不依赖音乐的独立艺术价值。”因此,研究古诗词的承传与转化,对当代歌坛的开拓价值,具有畅通古今的现实意。 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柳永的《雨霖玲》(寒蝉凄切),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等,由古月、刘家昌、翁清溪等著名曲作家谱曲与诗词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加之有婉约清新唱腔的邓丽君演唱,使得这些曲目成为现代音乐史上传颂的极品。曾被《音像世界杂志》评为在夜晚用心聆听的专辑,可谓评价之高。这张专辑里最有名的两首,一个是李煜的《虞美人》,一个就是后来王菲翻唱的《但愿人长久》,是对这首古典佳作现代版诠释了。83、84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武松》中,张都监家的丫鬟,就曾弹唱了这一曲,但这属于声乐作品的范畴。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明了经典诗词与音乐的融合性。再来换一个角度,流行歌曲多表现一种通俗文化,而古典诗词的介入,恰好将其雅的一面也推到了众人面前,正说明了,艺术其实并无雅与俗不可逾越之鸿沟,关键在于融合的手段了。 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由何占豪作曲,用的是李商隐《无题》前四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脍炙人口的好歌。 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词人借千古英雄的是非成败,抒发自己的怀古之情。在浑厚的音调之下,表现对世事沧桑的超然和感悟,雄浑而深沉。《三国演义》电视剧将词谱曲,杨洪基演唱,为电视剧增色不少。 梅艳芳的《床前明月光》:“是你吧/高高挂在穹苍千年啦/看尽了人世离与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这首歌曲中引用了古诗直接谱曲,在诗的前半部分,也可以看作是对李白的《静夜思》做的全新注释。 著名音乐人宋柯曾说:“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古诗新唱还是意译古诗,都是适用了经过上千年有中国特色检验的文学精品,它们具有广泛的认知度和群众基础。借用古典诗词来表现流行歌曲的主题和内容,既给予了流行歌曲一表现空间,广泛的也提升了流行歌曲的层次,找到了一条将歌手推进众人的捷径。”古典诗词对现代流行歌曲创作有着深远的的影响。 意境是诗词作品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画面,营造意境是流行歌曲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对歌词作者来说营造的意境是否感人,是否新鲜独特,决定了一首好歌的成败。反之,有独特完美审美意境的曲词,一定是一首好歌。 如李海鹰创作的《弯弯的月亮》“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的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船,弯弯的小船悠悠,是那童年的阿娇……”展现在人民眼前的是一副南国水乡风情画,对那一种有距离的爱情的重温和怀想,言词简洁、真挚,没有审美高深词汇却让人感到一种任性的温馨。 “月亮”,古典诗词中多是以思乡、思家的意象出现的。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人面对寂静的夜月,思乡、忆弟之

六年级下册音乐《古风新韵》教案教学内容

六年级下册音乐《古风新韵》教案 第一古风新韵 教学目标: 1、聆听两首古诗词歌曲,体会作品所表现的意境。知道歌曲《但愿人长久》在乐句结束音运用上的特点,以及所表现的情景和情感。 2、能饱含深情地背唱歌曲《游子吟》,表达自己对母爱的感激之情。并能说出两段不同的旋律在音区、旋律上的不同。 3、能用轻柔、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花非花》,在吟诵中感知词曲之间的紧密关系。 4、在聆听古琴曲《关山月》的过程中,认识民族乐器古琴,并记住古琴的音色。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聆听与学唱,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 2、让学生感受古琴所表现的“安静悠远”的意境,体会古琴独特的“天地之音”和空灵感,并记住古琴的音色特点。 时说明:三时。

第一时 教学内容:聆听乐曲《关山月》,认识古琴。 教学准备:PPT、教学光盘等。 教学过程: 一、了解文本,揭示主题 1、组织教学。 2、导入:从主题“古风新韵”直接进人。聆听古琴曲《关山月》片段,教师从演奏乐器的音色上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古风”,设问:你认为乐曲中的什么因素让你有“古风”之感?听到这首音乐,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情景? 3、认识古琴(ppt图片)。 二、走进文本,分析乐曲 1、初听乐曲,感受古琴曲的意境。让学生边听边闭着眼睛,随音乐用手模拟古琴的演奏动作,如同身在其中。 2、复听乐曲,随音乐默诵古诗《关山月》,体会古琴曲的意境。 3、再听乐曲,先让学生诵读古诗《关山月》,谈谈这首诗所表现的情景和情感。 4、教师借助相关的图片展示,将乐、诗和画结合,引起学生的联想,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意境。 、分乐曲听,找出歌曲中的关系。(再现的单段体) 6、完整再听,感受歌曲刚健和质朴的音乐风格,抒发壮士之情怀,真挚感人,富有浓厚的北地音乐风味。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但愿人长久》教案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但愿人长久》教案设计 导读: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生平,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2)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4)、学生练读全文 5)、抽读卡片 6)读准字音 7)理解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 1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 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 3学习第三自然段 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形影不离”呢? 4指导朗读 作业布置:抄写词语 版书设计 心绪不宁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及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指明说说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但愿人长久教案

但愿人长久教案 [教材简析]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故事是词义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课文的重点显然是在描绘苏轼由“埋怨”而走向“宽慰”的精神轨迹,这正是词人写作时的着力点,也是这首词的艺术魅力所在。 [设计理念] 如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呢?本教学将根据“文包诗”类课文特点,以苏轼的感情变化为主线,引导学生换位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教法:启发式读悟结合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欣赏 教具准备: 1、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 2、课件 3、相关资料图片 4、要求学生查找苏轼的资料,了解我国中秋节的习俗 5、搜集思念家乡的诗歌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年的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是怎样度过的?当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到来,我们会亲人团聚,品尝瓜果月饼,共享一轮明月。但总有人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看到这一轮明月,心里会有那些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望着天上的月亮,总让人想起家乡的亲人。才上心头,却下眉头,许多写月的诗词作品都表达了这种情愫。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所学过的有关描写月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新的诗词《水调歌头》,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文 出示诗歌《水调歌头》,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朗读,纠正学生读音。(阙,琼,绮)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想象丰富,语言凝练,情感深刻,意境深邃,同学们在学习理解上遇到了较大的困难。请同学们打开课文《但愿人长久》,仔细阅读这篇文包诗结构的作品,就能帮助我们学习和理解。 三、精读诗文 读了课文,你感受和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绪?(埋怨、宽慰)

叶嘉莹《唐宋名家词赏析》

叶嘉莹《唐宋名家词赏析》 叙论 一般说起来,诗与词在意境上有相似、相通之处,也有相反、不同的地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表达出诗所难以传达的情绪,但却也有时不能表达诗所能传达的情意。换句话说,诗有诗的意境,词有词的意境,有的时候诗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词里表达出来,同样的,有时在词里所能表达的,不一定在诗里能表达出来。比较而言,是“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里所写的内容、意境更为广阔、更为博大,而词所能传达的意思是“言长”,也就是说有馀味,所谓“长”者就是说有耐人寻思的馀味。缪钺先生在《诗词散论·论词》中,也曾说:“诗显而词隐,诗直而词婉,诗有时质言而词更多比兴。”为什么诗与词在意境和表达方面会形成这样的差别和不同,我以为其既有形式上的原因,也有写作时语言、环境、背景的原因。我们先说形式上的原因,如果以词跟诗歌相比,特别是与五言古诗相比,二者之间便有很大的不同,像杜甫的《赴奉先县咏怀》、《北征》这样的长篇五言古诗,它所叙述的内容这样博大、这样样质朴,像这种风格和意境,在词中是没法传达的,因为词在性质上本是配乐歌唱的歌词,它有音乐曲调上的限制,从来就不能写出像《北征》、《赴奉先县咏怀》这样长篇巨幅而波波澜壮阔的作品。另外,在形式上的字句和音律方面,诗一般流行的是五言和七言的句式,通篇是五言和七言,字数是整齐的,

押韵的形式都是隔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押韵,形式固定。而词的句式则长短不整齐,每句停顿的节奏不尽同。一般说来,诗的停顿,五言诗常是二三或是二二一的节奏,七言诗常是四三或二二三的节奏,像“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可是在词里,不仅是词句的字数是长短不整齐的,而且在停顿节奏方面也有很多不整齐的变化,就算是五字或七字一句的,其停顿也有时不同五言或七言诗的停顿。即如五言的句子会有一四的停顿或三二的停顿,七言的句子会有三四的或三二二的停顿。当然,词里面也会有与诗相同的停顿。这两种不同的停顿方式有两个名称,凡最后一个停顿的音节是单数的与诗相同的,我们把这样的句式称之为单式;最后一个音节是双数的,则称这样的句式为双式。总之,词与诗比较,在句式上,词的字数是不整齐的,而且停顿也富于变化。唐五代北宋词的句法与诗还比较相近,而后来长调出现,句式就更多变化了。一般说来,一个词牌里单式的句子较多,这个调子就比较轻快流利,若又是押平声韵的则更是如此。而双式句子较多,这个调子则比较曲折、委婉、含蓄。我们试举出两首词来一看,例如: 苏东坡《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再例如:

小学四年级语文《但愿人长久》教案范文

小学四年级语文《但愿人长久》教案范文 《但愿人长久》苏轼虽然与弟弟天各一方,但用自己亲手作的一首词表达了自己思念亲人的感情。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语文《但愿人长久》教案范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四年级语文《但愿人长久》教案范文一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生平,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2)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4)、学生练读全文 5)、抽读卡片 6)读准字音 7)理解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 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 1 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 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 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 3 学习第三自然段 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形影不离呢? 4 指导朗读 作业布置:抄写词语 版书设计 心绪不宁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六年级音乐下册第1课《但愿人长久》教案人音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以读代讲、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忆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导出苏轼并简介生平。 二、初读歌词 1、学生自学歌词。提出自学要求: (1)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轻声读歌词,要求把歌词读正确、通顺。 (3)默读歌词,思考:每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4)、交流讨论。 三、学习歌曲 1、学生自由轻声读歌词,思考:歌曲第一段交代了什么? 2、学生读歌词,说说从这首词中读出了怎样的一种感受? 2、出示歌词中的图,说说这是什么时候?图中苏轼表现怎样? 3、读第2节,对比一下,人们与苏轼的心情有什么不同? 4、指导朗读:读出人们的喜悦,苏轼的思念与惆怅。 5、为什么在如此佳节,苏轼不思念别人而是思念苏辙呢?(中秋佳节,万家团员,苏轼与弟弟却天各一方,难以相聚,正所谓“月圆人不圆”,心中顿时升起难以名名状的惆怅与埋怨。) 6、思考:苏轼为什么埋怨月亮?(苏轼为亲人无法团聚而埋怨月亮,更见他对弟弟手足情深。) 7、“婵娟”指什么?(指美丽月色)

8、放音乐《水调歌头》。 9、学唱歌曲。 四、拓展 “但愿人长久”还可以说到人的那些方面? (推及兄弟情、友情、爱情、美好的感情) 五、总结 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造经过。苏轼思念亲人,热爱生活,笃于情谊,又能通情达理,以理遗情,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诚挚祝愿。

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下册-《但愿人长久》教案

《但愿人长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以读代讲、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忆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导出苏轼并简介生平。 二、初读歌词 1、学生自学歌词。提出自学要求: (1)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轻声读歌词,要求把歌词读正确、通顺。 (3)默读歌词,思考:每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4)、交流讨论。 三、学习歌曲 1、学生自由轻声读歌词,思考:歌曲第一段交代了什么? 2、学生读歌词,说说从这首词中读出了怎样的一种感受? 2、出示歌词中的图,说说这是什么时候?图中苏轼表现怎样? 3、读第2节,对比一下,人们与苏轼的心情有什么不同? 4、指导朗读:读出人们的喜悦,苏轼的思念与惆怅。 5、为什么在如此佳节,苏轼不思念别人而是思念苏辙呢?(中秋佳节,万家团员,苏轼与弟弟却天各一方,难以相聚,正所谓“月圆人不圆”,心中顿时升起难以名名状的惆怅与埋怨。)

6、思考:苏轼为什么埋怨月亮?(苏轼为亲人无法团聚而埋怨月亮,更见他对弟弟手足情深。) 7、“婵娟”指什么?(指美丽月色) 8、放音乐《水调歌头》。 9、学唱歌曲。 四、拓展 “但愿人长久”还可以说到人的那些方面? (推及兄弟情、友情、爱情、美好的感情) 五、总结 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造经过。苏轼思念亲人,热爱生活,笃于情谊,又能通情达理,以理遗情,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诚挚祝愿。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但愿人长久》精品教案

2 但愿人长久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写了北宋大文豪苏轼创作名词《水调歌头》的经过,课文用词丰富传神,意境深远而富有美感,字里行间流露出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反映了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 再来看本课的体裁,是一篇文包诗,编者独具匠心把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改编成了浅显的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的小故事。本文构思奇妙,全文紧扣“思念”,转而“埋怨”,进而“转念”,最后“宽慰”,以一条清晰的情感线索串连起苏轼撰写《明月几时有》这一名篇的心理背景。更把叙述的重点落在思念弟弟的有感而发上,无论是前半部分的介绍,还是后半部分苏轼的心灵独白,以及最后词的撷要呈现,都显得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而有关这首词其他所要表现的、反映的,都简去、略去。这样删减的用意,就是从四年级学生的知识、情感、价值观的可接受度出发,顺承他们的心理知识结构,以使《明月几时有》这样的名篇在这一年龄段得到更好的诠释。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 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水调歌头>>。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 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 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6 但愿人长久)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师检查自读情况 (1) 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玩耍埋怨睡觉吟诵悲欢离合屈指算来 观赏但愿宽慰眼睁睁隐藏阴晴圆缺躺在床上 (2) 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埋怨皓月吟诵等

流行歌曲欣赏教案

教案 《想唱就唱,唱得响亮!——中学生如何欣赏流行歌曲》 A、教学内容: 一、流行唱法的发展,以及特点; 二、如何欣赏流行歌曲。 B、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了解流行唱法的发展,以及特点,对这种唱法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二、让学生知道如何欣赏流行歌曲,并学会选择优秀的歌曲作品欣赏。 C、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D、教学课时:一课时 E、教学过程: 新课的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流行歌曲无处不在,对青少年的影响很大,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流行歌曲,在优美时尚的旋律中学会理性的理解、欣赏流行歌曲。 三、新课教学: (一)通俗唱法介绍 1、出示课件,介绍流行歌曲的唱法——流行唱法,即通俗唱法。 2、介绍流行歌曲的主要特点,了解通俗唱法的声音特点:中低音区用真声、高音区用假声。 3、欣赏汪峰《怒放的生命》、周杰伦《双节棍》歌曲片段让学生加深理解。 (二)介绍通俗唱法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1、展示周璇、邓丽君照片,听赏《夜上海》、《但愿人长久》歌曲片段,在比较中充分感受 中国三十、六十年代流行唱法的特点、变化和发展。 (三)通过多媒体介绍国内外及港台通俗唱法的代表人物。 (四)流行歌曲歌词的特点: 1、课件介绍流行歌曲歌词的特点:生活化、口语化、通俗易懂、不刻意雕琢。 2、体验学习:通过听赏田震、周杰伦、张韶涵、臧天朔的演唱片段,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和 体验流行唱法的艺术特征。 (五)偶像派歌手与实力派歌手的差别 1、探究学习:让学生讨论偶像派歌手与实力派歌手的差别:声音条件、演唱技巧的差别。 2、听赏韩红与张韶涵的演唱进行比较,进一步加深认知。 (六)拓展:让学生谈谈如何追星。 1、让学生谈谈中学生追星好不好,教师结合例子(甘肃杨丽娟)进行小结。 2、教师建议:中学生不盲目追星、不疯狂追星、善于向明星学习、摆正自己和明星的关 系。 (七)欣赏歌曲:维塔斯《歌剧2》 1、介绍维塔斯的声音特点以及无人能比的五个八度海豚音; 2、欣赏歌曲;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但愿人长久》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认识“辄、埋”等 3个生字,会写“管、尝”等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5、6自然 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 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课生字词。 2、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出中秋的有来。 2、谈话:中秋节即月圆人团圆,因此古代的文人骚客都喜欢用月 亮来寄托对亲人、故乡的思念,例如《静月思》(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一个大诗人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弟弟而写下的一首歌。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1)标注自然段,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找出表现作者心理变化的词语,并找出原因。 2、检查: (1)生字注音组词; (2)教师正音领读; (3)生字描红,指导书写; (4)分组朗读课文; (5)回答问题: a: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b:埋怨——-月圆人不圆 c:宽慰——此事古难全 3、抄写诗词:《水调歌头》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播放音乐《水调歌头》勾起回忆。 二.部分理解,感悟文本 1、师引读第1段:故时候……派往密州去做官。这一段告诉了我 们些什么呢?(时间、地点、人物、身份)

第一段告诉了我们这些信息,有时间、地点、人物,那发生了什么事呢?(他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弟弟,并写下一首千古流传的诗歌)上节课读了全文,我们找出他的心情发生了三次变化,分别是怎样的呢(板书),导致他发生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按照这条心理变化线去细细探究一下。 2、最先开始苏轼的心理是怎样的? (1)理解“心绪不宁” (2)为什么会心绪不宁?指名读第2段,结合语境理解苏轼中秋更加思念弟弟 3、中秋佳节,苏轼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可见他与弟弟的 感情怎么样?从哪儿可以证明呢?(让学生独自完成) (1)自读第3段,画出表现苏轼与弟弟感情深厚的句子。 (2)理解词语“情同手足”、“形影不离”并造句。 (3)小时候如此亲密,长大后……,分析“却”“各奔东西” “屈指”“七个年头”。 4、感情如此深厚的兄弟分开了七年,当然思念了,更何况到了一个团聚的佳节——中秋节。别人都在全家团聚欢欢喜喜的过节,吃瓜赏月,在此情景的衬托下,作者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因思念“心绪不宁”。 5、作者“心绪不宁”当然就睡不着了,他眼睁睁地望着“导读第4段”,分析: (1)望着皎洁的圆月,苏轼的心理怎样?

人音版六年级音乐下册《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以读代讲、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忆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导出苏轼并简介生平。 二、初读歌词

1、学生自学歌词。提出自学要求: (1)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轻声读歌词,要求把歌词读正确、通顺。 (3)默读歌词,思考:每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4)、交流讨论。 三、学习歌曲 1、学生自由轻声读歌词,思考:歌曲第一段交代了什么? 2、学生读歌词,说说从这首词中读出了怎样的一种感受? 2、出示歌词中的图,说说这是什么时候?图中苏轼表现怎样? 3、读第2节,对比一下,人们与苏轼的心情有什么不同? 4、指导朗读:读出人们的喜悦,苏轼的思念与惆怅。 5、为什么在如此佳节,苏轼不思念别人而是思念苏辙呢?(中秋佳节,万家团员,苏轼与弟弟却天各一方,难以相聚,正所谓“月圆人不圆”,心中顿时升起难以名名状的惆怅与埋怨。)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6、思考:苏轼为什么埋怨月亮?(苏轼为亲人无法团聚而埋怨月亮,更见他对弟弟手足情深。) 7、“婵娟”指什么?(指美丽月色) 8、放音乐《水调歌头》。

9、学唱歌曲。 四、拓展 “但愿人长久”还可以说到人的那些方面? (推及兄弟情、友情、爱情、美好的感情) 五、总结 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造经过。苏轼思念亲人,热爱生活,笃于情谊,又能通情达理,以理遗情,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诚挚祝愿。

读但愿人长久课文有感

读但愿人长久课文有感 读《但愿人长久》课文有感一 最近,我学习了课文《但愿人长久》。苏轼在月圆之夜想念自己的弟弟苏辙,写下了著名的词《水调歌头》。在这首诗中,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对于思念亲人,我有很深的体会。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在苏州上班,我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那时候我才四五岁,每当爸爸妈妈不在家,我就会整天抱着妈妈的一件裙子,连上幼儿园都抱着,好象这样的话妈妈就还在我身边一样。 有一次妈妈去上班了,我很想哭可又被我给忍住了,一直到上楼睡觉的时候才关起门来哭,哭着哭着瞅着了。等我醒来后,发现爷爷奶妈和姐姐都围在我旁边,姐姐问我是不是想妈妈了,我说:“不是,我在幼儿园被人家打了。”唉,这是我第一次说谎话,可是如果不说谎话还说真的吧?我有些害羞。 我有过一次很危险的经历,差点走丢了。那一次,我的妈妈离开家去上班了,好象是上午走的。在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我对爷爷奶奶说要玩捉迷藏,然后我就跑了,还大喊:“爷爷奶奶不要跟来!”爷爷问我去哪里,我就说要去找妈妈。在大街上我遇到了两个陌生女人,她们问我:“小朋友,你找谁?”我说要找妈妈。她们说:“我们来帮你找妈妈好吗?”我点了点头,就跟着她们走了。 爷爷到处找我都找不到,他吓坏了,打了110。pol.ice叔叔把

全城的路出口全部封闭了,拉响了警笛,就这样费了很大的功夫才找到我。多亏了pol.ice叔叔,不是他们,我就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了。可是,那时候的我什么也不懂,一心要找到妈妈,现在我就不会再犯这样的错了。 我想我的同学们还有许多不能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的,他们和我思念爸爸妈妈一样,和苏轼思念弟弟一样,盼望着能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我的这个愿望能实现吗? 读《但愿人长久》课文有感二 最近因教学《但愿人长久》课文的需要,又重新研读苏轼《水调歌头》一词,这首词中词人与明月对话,对话中饱含着人生哲理。它意境豪放,情怀旷达,苏轼那丰富的想象力和行云流水般的语言风格,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苏轼、辛弃疾成为宋代词坛上豪放派的杰出代表。 而与之对应的则是以李清照、柳永为代表的婉约派,他们的作品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豪放与婉约因此也形成了宋代词坛两大主要的文学流派。但我觉得这只是就词论词而言,其实“豪放”、“婉约”除了诗词之外,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也可见到它的影子,人生旅途何尝又不是一种艺术呢? 如果你从艺术层面去审视人生旅程,你就会获得一种美妙的艺术享受。生活皆艺术,在人生旅程中,一直困扰我们的,到底我们应该是为人豪爽,潇洒自如,还是谦谦君子,柔美婉约?其实无论是豪爽潇洒还是柔弱婉约,它们也不过是一种艺术流派,无所谓孰优孰劣。豪放潇洒是一种威武雄壮,他凭借血脉之中的硬朗踏平了许多前进路

校本课程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

流行歌曲中飞出的唐宋遗韵 ——浅谈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融合 高二语文郭丽娟时间:2010-11-18 导语设计: 这段时间我们在学习唐诗宋词,走进这座流光溢彩的美的殿堂,我们能体会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羁精神,感受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仁者光辉,倾听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高歌,聆听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斟低唱……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折射出唐诗丰盛热烈的光彩;小桥流水,杏花春雨,透露出宋词沁人心脾的韵味。徜徉在唐诗宋词的殿堂里,我们目眩神迷,流连忘返。 虽说流行的,不一定就是好的,比如流行感冒。但是流行的歌曲绝对是我们每一位同学的最爱。那一个同学起来说一下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同学回答问题) 很多的流行歌曲之所以传唱不衰,是因为它是有品味、文质皆美的流行歌曲,扮演着人们抒情、娱乐、教育的重要角色,成了人们生活中不能或缺的精神食粮,形成了一道雅俗共赏的美丽风景。 歌曲与诗词本为一家,略懂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古典诗词,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曾经是广为流行的歌曲,属于俗文化的一部分。但是用今天的眼光看,《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无疑是十足的古典诗词,是十足的雅文学的。这是文学在历史发展中的结果。“凡水井处,无不歌柳词”,当年俗气非凡的柳永的词,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发展,在今天也是雅词了。 古典诗词的词句和意蕴在流行歌曲中得到再现,使流行歌曲出现了雅俗共赏的新面貌。这就构成了古典诗词的雅与现代流行歌曲中的俗交融的一道有时代意义的风景。其中,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融合的作品是这道美丽风景线的最普遍、最精妙之处,雅俗之间,雅俗融合,雅俗共赏。 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是如何融合的?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给了我们什么样的艺术享受?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融合的表现形式: 一、诗词配曲式 这种古词新唱,借古意表今情的形式,既有古典的雅调,又有当代的风格,细细体味,意蕴无穷。以苏轼的《水调歌头》为词的《但愿人长久》,借着王菲唯美的唱风不胫而走,感动着无数的痴男怨女、游人浪子,在大江南北大为流行,广受称颂,成为传统中秋节不可缺少的咏月抒情的精品。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一、教学提示: (一)课型为阅读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二)基本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其它2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了解课文背景 1、师: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清明节等,中秋节就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历史上流传着许多著名的诗词。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苏轼《水调歌头》这首著名的中秋词的写作经过。 苏洵都非常有才华,被人们称为“三苏” 。他一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水调歌头》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题目《但愿人长久》取自诗歌中的一句。 4、读好了吗?老师也想来读一读,注意句子的停顿。好,我们一起再来读一遍。

(课件出现停顿符号) 板块二:初读诗文 1、这首诗是怎么写出来的?诗又是什么意思呢?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课文中有这样一个多音字,要把它读好,请跟我读。“埋”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m ái ”,可以组成“埋伏”“埋藏”等。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现场教师进行检查] 课文的1-3段讲了苏轼创作这首词的原因, 4-6段描绘了词的意境。 板块三:精读 1-3自然段 师: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文学家苏轼却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苏轼为什么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长大以后却各奔东西,如今屈指算来(师做动作)分别又有——(引说)七个年头了。“每逢佳节倍思亲”,老师查看资料了解到此时的苏轼家中的亲人几乎都已去世,弟弟是他唯一的亲人了,怪不得苏轼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2021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下册第1课《但愿人长久》教案

2021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下册第1课《但愿人长久》教 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明白得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让学生同意经典诗词的教育。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想念之情,明白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明白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难点: 明白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以读代讲、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忆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导出苏轼并简介生平。 二、初读歌词 1、学生自学歌词。提出自学要求: (1)要求读准字音,明白得词语意思。 (2)自由轻声读歌词,要求把歌词读正确、通顺。 (3)默读歌词,摸索:每一自然段要紧写了什么? (4)、交流讨论。 三、学习歌曲 1、学生自由轻声读歌词,摸索:歌曲第一段交代了什么? 2、学生读歌词,说说从这首词中读出了如何样的一种感受? 2、出示歌词中的图,说说这是什么时候?图中苏轼表现如何样? 3、读第2节,对比一下,人们与苏轼的心情有什么不同? 4、指导朗读:读出人们的欢乐,苏轼的想念与惆怅。 5、什么缘故在如此佳节,苏轼不想念别人而是想念苏辙呢?(中秋佳节,万家团员,苏轼

与弟弟却天各一方,难以相聚,正所谓“月圆人不圆”,心中赶忙升起难以名名状的惆怅与埋怨。) 6、摸索:苏轼什么缘故埋怨月亮?(苏轼为亲人无法团圆而埋怨月亮,更见他对弟弟手足情深。) 7、“婵娟”指什么?(指漂亮月色) 8、放音乐《水调歌头》。 9、学唱歌曲。 四、拓展 “但愿人长久”还能够说到人的那些方面? (推及兄弟情、友情、爱情、美好的感情) 五、总结 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制造通过。苏轼想念亲人,热爱生活,笃于友谊,又能通情达理,以理遗情,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诚挚祝愿。

但愿人长久

但愿人长久 教学要求: ⑴学会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7个只识不写,生字组成的词语要理解。 ⑵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⑶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 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⒈能说出课题的出处。 ⒉能文中那句话揭示了题目。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⒈我们刚刚度过一个传统节日是什么节? ⒉在中秋节的夜晚你看到什么?那天还有那些传统习俗? ⒊中秋节是象征着团圆的节日,人们合家团圆,在一起吃着月饼赏月。对那些不能团聚的人,我们也常常会听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祝愿。那么这句话的出处是哪里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⒋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⒈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 ⒉试读生词,纠正读音:奔、蝉、辙、延。 ⒊小声再读课文,同座位互相检查。 ⒋指读,把句子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⒈讨论给课文分段。 ⒉简单归纳主要内容。 四、审题指导 ⒈课题“但愿人长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文中那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此话的含义? 简单理解,不求深入。 ⒉出示《水调歌头》自读。 五、指导写字 耍、躺、隐、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⒈能说出课题的出处。 ⒉能文中那句话揭示了题目。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 ⒈出示文中词文,学生齐读,你们知道这是谁写的吗? ⒉苏轼在什么情况下写出此词呢?请同学们自读第2、3自然段。 二、细读课文 ⒈细读第2、3自然段。 ⒉苏轼在中秋夜,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理解“心绪不宁”。 ⒊苏轼为什么思念他的弟弟? 理解“手足情深”,“一起----一起----”“形影不离”“七个年头”这些词语,让学生理解苏轼思念弟弟的急切心情,读出感情. 4.自由读第4自然段,之明说说苏轼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师生共同评议点出省略号,引导想象。 5.试着背诵这段话。 6.看图,注意此时苏轼的表情并不生气,为什么?指读第5自然段。 抓住“就像”以词让学生体会到人世间很难十全十美,抓住“但愿”一词,体会并读出苏轼祝愿人们生活愉快的愿望。在紧扣“转念又想”训练朗读,第4、5自然段对比度,在读中理解,加深体会苏轼的丰富情感。 7.在看图,你看到了什么? 他会想到什么呢? 8.出示诗词,指读,分别在文中找出表示意思的句子,读中体会祖国古典诗词的优美之处。 三、作业 ⒈背诵4、5、6自然段。 ⒉练习背诵诗词。

《但愿人长久》歌词释义

《但愿人长久》歌词释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标题】:水调歌头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体裁】:词 【注释】 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②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观。 ③琼楼玉宇:美玉建筑的楼宇,指月中宫殿。 ④不胜:不堪承受。 ⑤弄:赏玩。 ⑥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⑦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⑧共:共赏。 ⑨婵娟:此处指美丽的月光。

【译文】 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年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归返,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琼楼玉宇,爱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殿怎比得上在人间!转过朱红楼阁,月光低洒在绮窗前,照到床上人惆怅无眠。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赏析】 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词上片写望月奇思,幻想游仙于月宫。下片写赏月后的体司与希望。词人视月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既可感客观存在自然之美,亦可领略人情之爱,达到物我交感,人月融一的境界,体现了极富人情味的美好愿望。从月亮的转移变化,盈亏圆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从而得出不应事事都求完美无缺的结论。全词构思奇幻,豪放隽秀,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