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花间词女性形象分析2

花间词女性形象分析2

花间词女性形象分析2
花间词女性形象分析2

花间词女性形象分析

前言

《花间集》是我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该词集百分之八十三都是描写女性或描写与女性有关的闺帏绣阁,从文化学上看,可以说该词集凸显了女性文化。但是从词的创作主体上看,没有一个是女性,全是清一色的男性。在温柔敦厚的教养下士大夫写出了这么多的“淫词艳曲”,不能不值得注意。士大夫没有按照传统诗教观念来填词,一是因为词的社会功用——词被认为是末技小道,另一个原因就是士大夫本身想通过这些“淫词艳曲”来纾解自身的困惑与矛盾。花间词近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晚唐五代广泛的社会文化研究方面,而对于文人自身的一些原因则是很少涉及。这样对于花间词分析就不完整,没有看到花间“淫词艳曲”所塑造的形象背后的隐藏自身的问题。本文就通过分析花间词女性形象来了解文人士大夫的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困惑。

一花间词女性形象的形式特征

花间词题材相对于诗文来说其题材是狭窄的,壮丽的山河,纷繁的社会风俗人情很少进入,多关注闺阁绣帏与“谢娘心曲”。花间词人这样沉迷于闺阁绣帏,趋向热闹的歌舞场合,惯向花丛去,因此他们所塑造的形象多与女性有关,并且是带有世俗的风情。这也难免在词中排比艳色,以及形成富丽堂皇、红香翠软的外在题材特征和绮丽的风格特点。

《花间集》共收录了十八词人,共计五百首词。其中有411首是关于女性描写的,占全集的83%。即使其它89首也多少提到了关于女性一些特征,只是其主题不在于描写女性情感与外貌等。花间词主要在于描写女性,因此就词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分类,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形象:一是歌妓舞女形象,二是闺怨者形象,三是纵情者形象,(一)歌妓舞女形象

词是伴随着燕乐的兴盛而兴起的。词的产生就是为了配合燕乐而进行歌唱的歌词。在筵间的女子自然是歌妓舞女,她们的歌声舞姿、形貌体态是筵间“王孙公子”最熟悉不过的。为配合筵席的燕乐,就必须有一定的描写对象作为歌词的内容,眼前的歌妓就是最好的题材。从词的产生来看最主要是应歌,应付眼前的欢乐场景。可以说自温庭筠以后至北宋的相当长的时间内,词都是应歌,为歌妓的歌唱而作,描写眼前的歌妓舞女。这一类形象是词产生之初的主要形象。

从《花间集》中的词人来看绝大多数都有关于歌妓舞女的描写。虽然只有六首的尹鹗和鹿虔扆,也有对歌妓舞女的描写。如尹鹗的《临江仙》其一“一番荷芰生池沼,槛前风送馨香,昔年于此伴萧娘。相偎伫立,牵惹叙衷肠。时逞笑容无限态,还如菡萏争芳。别来虚遣思悠扬,慵窥往事,金锁小兰房。”看似写荷芰,由荷芰引起对于“萧娘”的回忆,实则是对于当年筵席之间的歌妓的回忆。从“昔年於此伴萧娘”以及前面的写景中的嗅觉描写“槛前风送馨香”,可以看出此时思念的这位萧娘应同样具有荷芰送馨香的特点,带给了词人无限的欢愉,同时这位萧娘还是词人可以叙衷肠的一位知心人。尹鹗的另一首词《杏园芳》就明显的写到了歌妓舞女的姿态“含羞举步越罗轻,称娉婷”。同时也在最后的结尾含蓄的点出“梦相萦”的是“入云屏”,既然能教人“想入云屏”,并且是终朝都能窥香阁的,可见应该是一位筵间席上的歌妓舞女了。欧阳炯《花间集序》写到当时歌舞之盛时有“处处红楼夜月,自锁嫦娥”。这里的应该是一位家妓:尹鹗是当时的一位仕宦官员,出入的当然是一些豪门富户,这些家妓被“金锁”在小兰房,只有等到主人宴请时才能让客人在筵间欢愉片刻,片刻之间的叙衷肠后,只能“梦相萦”。知心是其次要的方面,歌妓舞女“严妆嫩脸花明”的姿色才是让人最“关情”“梦相萦”的。同样在花间集中只有六首的鹿虔扆,也有关

于歌妓舞女的描写,其《女冠子》其二“步虚坛上,绛节霓旌相向。引真仙,玉佩摇蟾影,金炉袅麝烟。露浓霜简湿,风紧羽衣偏。欲留难得住,却归天。”此首就明显的是关于筵间的一位风姿绰约的舞女的描写。这首词里写到的这位像是“女冠”其实就是一位舞女。陈寅恪《读莺莺传》时曾指出“会真即遇仙或附仙之谓也。又六朝人已侈谈仙女杜兰香萼绿华之世缘,流行至于唐代,仙(女性)之一名,遂多用作妖艳妇人,或风流放诞之女道士之代称,亦竟有以目娼妓者。”

在花间的诸位词人之中没有一位没有写到有关此类形象的。有的明写歌妓舞女的姿态服饰,筵间席上的技艺,若魏承班《菩萨蛮》其二的“罗衣隐约金泥画,玳筵一曲当秋夜。声战觑人娇,云鬟袅翠翘”,《玉楼春》其一的“轻敛翠蛾呈皓齿,莺啭一枝花影里。声声清迥遏行云,寂寂画梁尘暗起”,和凝《临江仙》其二的“披袍窣地红宫锦,莺语时啭轻音”牛峤《应天长》其一的“黄鹂娇啭声初歇,杏花飘尽龙山雪”顾敻《甘州子》其五的“红炉深夜醉调笙,敲拍处,玉纤轻”等等。这些都是对歌妓舞女的技艺和容貌体态的直接描写,除此之外花间词中更多的是用一些代称来指代这些歌妓舞女,如通常会用到翠娥、谢娥、美人、谢娘、萧娘、天仙、司花妓、红粉、娉婷等。描写她们的处所或与之相会的地点常会用到花里、花间、绿槐阴里、红楼、谢家池阁等。上述的这些词在花间集里出现的次数美人最多,为19次,其次则数谢娘、红粉、天仙,各9次,娉婷5次,萧娘4次,其余如花里6次,谢家6次、红楼4次、花间4次、绿槐阴里2次。从这些关于描写歌妓舞女的形象和所运用的一些词可看到,关于这样的形象描写都具有普泛化和虚幻化的特征,没有一个具体的描写,描写到一个具体的人物名称,一个完整的人的形貌体态,也即该类形象具有一个“共她”性,可以看作是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的不同表现。

(二)闺怨者形象

思妇闺怨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常见的题材,这是一类最煽情最能引起共鸣的题材。这类思妇闺怨主题类主要抒写弃妇、思妇和宫女的伤春怀人的思绪,并且产生了大量的经典之作,如《诗经》里的《邶风·谷风》、《卫风·氓》、《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汉乐府《白头吟》、《上山采靡芜》,古诗十九首的《涉江采芙蓉》,傅玄的《豫章行苦相篇》,以及南北朝乐府《子夜歌》、《懊侬歌》等。在前人的基础上,花间诸词人继承了南朝宫体诗的传统大量描写到了女性,并且是大量描写到了此类闺怨者。

在花间词中这类形象可谓是最多的,最为普遍的,每一位词人都有对?却羡彩鸳三十六,孤鸾还一只。?(孙光宪《谒金门》)的感叹。在这诸位词人中最典型的就要数温庭筠了,他的词塑造了一些经典的闺怨形象,其六十六首词除却被鲁迅认为是盯梢的典范的《南歌子》其二,描写女道士的《女冠子》两首,关于对歌妓的同情的《清平乐》其二,关于对农家日月的采莲少女的描写的《荷叶杯》三首,这七首之外几乎每一首都有闺怨的意味。温庭筠的开篇之调《菩萨蛮》十四首可以说是全写闺怨的,有离别后凄清孤独之感和剪不断的思念,有“暂来还别离”的无奈,有离别时的悲愁,有“想韶颜非久”“对淑景谁同”的悲叹。温庭筠的词把闺妇的离情别绪和孤独的守候都穷形尽相的写了出来,以至于发出“千万恨,恨极在天涯”的凄绝之语。此类的闺妇形象大量的充溢在《花间集》中,是“玉郎游冶去”“风流弟子不归来”造成的这一现象。花间词描写了闺妇经历离别的过程和离别后的销魂肠断的思绪。

同时这类形象又与歌妓舞女形象有某种的联系。这种闺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住在高阁朱楼之中,有金扉玉砌,翠钗绮罗满身,因此也就带有红香脆软的绮怨特点。同时也说明了这些满含愁绪的闺妇不一般的身份。这些闺妇的身份以及容貌都是给人以朦胧感,没有一个具体的形象,只有满腔的愁怨,同时又给人以真实感。

(三)纵情者形象

花间词之所以被称为“淫词艳曲”与其不符合诗教的温柔敦厚的传统有关,大量描写

了女性,描写了女性的体态、容饰,以及她们缠绵悱恻的恋情,更有甚者描写了纵情欢愉的女子以及她们调情的时的姿态、言语。

欧阳炯的《浣溪沙》其三?相见休言有泪珠,酒阑重得叙欢娱,凤屏鸳枕宿金铺。兰麝细香闻喘息,绮罗纤缕见肌肤,此时还恨薄情无??被况周颐称为“自有艳词以来,殆莫艳于此矣”。这首词里写到了一些诗歌不能描写到的关于调情方面的情态,是有过于淫艳的特点,展现了一位纵情声色的形象。这类形象在以前是很难得到描写,即使描写也不过是一些象征性和暗喻型的。纵情声色的形象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但是花间词人除欧阳炯之外还有八位词人对这类纵情的形象进行过描写。如牛峤的《菩萨蛮》其七,韦庄的《江城子》其一,顾敻的《甘州子》其一、其三、其四,《荷叶杯》其四,温庭筠的《更漏子》其三,毛文锡的《赞浦子》,魏承斑的《诉衷情》其二,和凝的《临江仙》其二,阎选的《虞美人》,孙光宪的《菩萨蛮》其一、其二等。

这类词在花间集之中只是少数的一部分,其描写人具有一定的含蓄性,并没有进行过于细致的形象描写,甚至说这类词都是从男性的体验方面来写的,女性形象极其朦胧。能进入此类词的女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玉楼花里酒阑后与情郎相会。可以说这类形象是歌妓舞女形象之中比较大胆放纵的一类。但仍然脱离不了歌妓舞女这类形象的一些特点。

除上述的三类主要的形象之外,另有一类是南国风光里的农家少女形象。这类少女在南国的秀丽的风光之中显得清丽脱俗,比一般的女子更为的热情与大胆。这类形象主要集中在像《采莲子》《南乡子》《荷叶杯》这些词调之中,展现了另类的风情。

纵观《花间集》中所塑造的形象,不论是出入于筵间席上的歌妓舞女,愁绪满怀的闺妇,纵情于声色“尽君今日欢”的另类歌妓,还是南国风光之中纤尘不染的少女,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这些形象都没有指出具体的姓名,以及具体的地点,即使是形态、容貌的描写方面也只是点到即止,没有一个具体清晰的形象。因此就不免有一种虚幻化的特征,这些女子都与现实生活之中活生生的女性形象不相类,有一种过于理想化的容貌、体态、情思,她们是那样的多情,有哀愁但是却不怨恨,她们一直都在期待之中,期待着一份属于自己的恋情,希望能长久,即或不能,那怕花里暂时相见也好。正因为有这样的虚化美的特点,同时又会显出其普泛化的特点,这些形象都有一个“共她”性,缺乏自身的特点,或者说这是一个人,在不同环境场合的要求下的不同表现形态。

二人物形象中所蕴含的叙事功能

花间词中的女性具有朦胧虚幻和普遍性的特征,在这种特征的掩盖下,隐藏着当时这些士大夫文人的一些真实的生活面貌。这些形象只是一种艺术的形式,同时又不仅仅是形式而已,形式之下又具有一定的内涵。花间词中的女性形象在视觉上显得纤巧精致,内容上多趋向于描写筵间席上的歌妓舞女的姿态、容貌和技艺。这些虚幻化和普泛化的女性形象是过于理想化的女子,只能在游冶的时候出现,甚至只能是在这些词作者的想象之中出现。

如果先是看花间词的内容,则基本上就是描写女子,描写一个女子的不同场合的形态与情感等。这些词只是通过艺术手段使这些内容艺术化,从而造成了一定的美感。正是因为这些艺术手段使得形式对内容进行了超越和疏离。这些女性主题内容几乎是没有什么所谓的叙述,女性只是抒情的内容。如若从词人与这些女性的关系来看,这些女性应当是叙述对象,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创作主体性,毕竟词是经过她们的皓齿来传播的,因而添进了自己的一些情感抒发方式,可以说是再创造了词;而词人则由创作的主体转换为读者(听众),这样就渐渐的失去了创作的主体性而成了享受视听的听众。词处于词人与歌妓的二维创作中;其价值的实现也处于非静止的动态过程之中。词人无疑是词的创作主体,但许多词中“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传播主体”三者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出现了所谓的主体转移特殊现象,词的情感内涵、语言色彩要符合歌妓的审美、口吻、情趣和心理,因此不免就会呈现出

绮丽香艳的特点。正因为主体性的逐渐转移,词人创作时要考虑到歌妓的因素,使得词被认为是“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这些“儿女情多,风云气少”的花间词“主题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叙事中某种成分的功能”。其主体性的转移并没有影响到这类词人的趣味、价值判断的显现和对女性的全部感觉,以及对真理的表达。?艺术的自身世界,不论在主观意义上还是在客观意义上,都不是什么空想,不是什么超越人及其世界的超验的存在。它就是人的自身世界,正如我们所指出的,不论在主观意义上还是在客观意义上,在他面前的,他为之奋斗的是处于感性直接现实中人和世界的最具体的可能性。”这些虚幻化和普泛化的形象就是词人感性表达自己的困境的方法,或者说是解决这些困境的方法。

花间词的女性形象的虚幻化和普泛化的特点表达着一种集体对与美与爱情的向往,只是这样的美与爱在现实中不可能全体现在一女子身上。这些女子的形象是理想的象征,与之对立的当然是现实的实在。现实女子没有理想中的女子那样色艺双全又温柔多情。这些形象所显出的情爱特点是那样的强烈。当然此类女子也有恨,但这是另类的爱。与爱对立的不是恨而是漠视,同样,与那些充满激情的生活方式相对立的就是平淡普通的生活。

在古代的婚恋问题上,最重要的是服从家族和自身前途的命运,从而实行强强联合。正如恩格斯所说封建社会“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加之“以二事评量人品之高下,此二事,一曰婚、二曰宦。凡婚不娶名家女,与事而不由清望官,俱为社会所不齿”。所以这些通过科举考试新兴的寒门庶族士大夫就不得不对婚恋进行一些违心的考虑,放弃了自己对于家庭方面的追求。其中典型的事例则是《莺莺传》里的张生。放弃一方面这样就产生了矛盾,就需要解决。无疑混迹歌舞场所找那些具有色艺双全的歌妓等是最好的纾解方式了。而实际上与歌妓舞女的“恩爱”只是“一时间”,这样就产生了更大的痛苦。因此词中常常就描写别离的场面,以及离别后无尽的思念和孤独,即使是歌舞盛会之时,也只是“須作一生拚,盡君今日歡”,表达出“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的哀愁。通过艺术化来描写这些歌妓,使之具有“纵被无情弃,不能羞”的特点,那么花间词中既缠绵多情又哀而不怨,既含羞矜持又放纵恣意的女性形象就具有解决这些现实痛苦的特点。虚幻化和普泛化的形象通过“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的婉转表达来叙述现实中的矛盾和困惑,投影现实生活,虚构性解决实际矛盾。

三花间词中的意象特征

(一)意象的种类

花间词的意象总体可以分为人物情态、动物、植物、天候和场景五类。花间词中出现意象约500余类,人物情态类意象占所有的意象约五分之二,共出现3040次。可以说花间词是围绕着“香径春风”、“红楼夜月”来写的,充分说明了花间词对人及其情爱生活关注的主题。分析其意象,便会对花间词的主题有更为进一步的了解。

都是传统表现闺怨和描写情事惯用的。花间词尤为注重运用闺阁氛围和欢娱场面意象,如惆怅(41次),梦、情、思、眉黛、恨、泪、心、魂、面、鬓(36次),寂寞(23次),笑(21次)等人物情态意象;帘、屏、楼、枕、窗(57次)、漏(28次)、烛(25次)、帐(24次)等闺阁意象;花、柳、草(47次),杏花(31次),荷(25次)、桃花(20次),竹(14次)等闺阁庭院植物意象;莺、燕(47次)、鸳鸯(46次)、凤(34次)等动物意象,风(203次),月、雨、夜(44次),露(37次),黄昏(或晚、暮36次)等天候意象,天涯(l1次)、江(9次)、堤(12次)、江南(6次)、花里(6次),谢家(6次)、红楼(4次),花间(4次),绿槐阴里(2次)等场景意象。这些关于闺阁的意象营造出了他们的精神不在别处只在闺房和情场。正如郑振铎在《播图本中国文学史》里所说“《花间》一集在中国文学史上乃是一个古怪的诗的热力的中心”。花间热力满足的是人生情感、情爱愿望和心理。

(二)意象构成的意境

花间词呈现的是一般性意象,不是对特殊的、具体的对象的客观真实摹写,对对象内容并不具有严格的对应性,而带有非写实的泛化描写特点。它所力图表达的,也主要是人类最为普通的情感,需要得到一种爱和认同。

花间无论是对天涯、江、堤、江南、花里、谢家、红楼、花间、绿槐阴里等地点类场景意象,还是对帘、屏、枕、帷的闺阁场景意象,以及对梦、魂、情、思的注重,对春花、秋月的钟情,对莺、燕、鸯驾的偏好,都并非对现实的描写,其虚构性非常的明显。特别是一般意象大量重复使用,更可看到花间词普泛化和虚幻化的特点。

整个花间词之所以被称为艳曲与其意象有关。花间词中大量描写闺阁绣帷和女性从而构成了一种华美凄清而又朦胧虚幻的意境。正如花间开篇的《菩萨蛮》,其中的可以说是整个花间词的典范。从词中的小山、香腮、罗襦、金鹧鸪、绣罗襦等容貌、用度和装饰等就可以明显的构成了一副华美的美人独居图,同时加上懒、弄、照、贴等动作更加显得孤独凄清了。这些华美的意象是词集中常见的,如写器物则有金炉、金盘、玉盏、绣帏、锦屏、绣衾、锦帐、鸳鸯被/枕、珠帘、珍簟、鸾镜、香车、龙舟、凤舸、彩舫、雕撵、玻璃枕、水晶帘、玛瑙杯、孔雀屏、翡翠盘、珊瑚枕、流苏帐、凤凰帏、金雀扇、钿筝琴等;写居室则金扉、金井、玉殿、画堂、画梁、绣户、绣阁、香闺、香阶、雕栏、红墙、绮窗、兰房、凤楼、朱阁等;写衣饰则芙蓉带、绣罗襦、石榴裙、碧玉冠、凤凰鞋、鹧鸪衫等;写钗饰则有玉钗、金钗、凤钗、蝉钗、燕钗、雀钗、步摇等;写容貌则凤髻、花鬟、蝉鬓、蛾眉、娇眼、香腮、红面、朱唇、蛴领、酥胸、皓腕、玉指、纤手、金臂、雪肌、柳腰等。在这华美的意象之中构成的意境却是凄清的,因为常常这样的场景之中只是“孤鸾还一只”。同时这些华美的意象构成了一种不真切感,如梦如烟。加之独处和离别时看到的那春花芳草所构成的凄迷景象,有时分辨不清到底是梦境还是对现实景物的描写,如温庭筠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幻境、实景都分辨不清。

四花间词女性形象形式特征的历史前提条件

欧阳炯的《花间集序》提到过一些花间词的渊源问题。花间词师承“南朝之宫体”,壮大于“北里之倡风”,并且“在明皇朝,则有李太白应制《清平乐》词四首”的历史,更有专业的制作人“近代温飞卿复有《金筌集》”。这些说明了词的一些特点和产生的条件。词中出现虚幻化和普泛化的女性形象形式特征除了上述欧阳炯提出的几点之外应还与对传统诗

歌的继承,时代风气以及词本身的实用性等有关。

(一)传统诗歌的继承

花间词的词语和意象都是诗歌中常见的一些词语,但在词的精细化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造。如写人就写眉、眼、口、唇、齿、舌、眼、脸、腮、手、腕、臂、胸、颈、腰、足、趾、肌肤、脂粉、香汗、发、袂、衣、襟、袖、、带、袜等;写景就写烟、月、春花、芳草、夜雨、梧桐等。这些词无一不是在以前的诗歌中出现过,花间词中的这类词却有了些微的变化,如写钗饰有玉钗、金钗、凤钗、蝉钗、燕钗、雀钗等,不再是只有一种钗饰了。大量反复的使用这些已有的词语,虽有些许变化,仍会出现明显的重复。

中国诗歌向来都是重视传神写意、遗貌取神,这种传统的诗歌描写人物的方法不能给人一个清晰的映像,只是有一个概念化的形象,如“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这样的诗歌中描写的女性,让人知道的就是倾国倾城这一概念。诗文中的佳人形象几乎所有都是明眸皓齿,鬒发如云,拥有小蛮腰、樱桃口。前人的这些形象已经形成了一种美女范式。花间词人对这些描写和词语早已烂熟于胸,所以写起来就得心应手。没有摆脱传统的描写方式自然而然就会形成固有的一些形象。(二)时代风气

唐初世俗地主阶级崭露头角,并随着科举制度的确立,力量逐渐壮大,这些新兴的士大夫阶层开始追求理想和抱负的实现。随着国事的衰微,这些靠科举用事的寒门士族进取无路,于是开始了精神的转向,“走进了更为细腻的官能感受和情感彩色的捕捉追求中”因此“时代精神已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到了晚唐五代的时候更是如此,沉醉于舞榭歌台。薛昭蕴的《喜迁莺》其二和和凝《小重山》其二就是当时的风气的描写。

正是处于歌舞宴乐的环境,处于对闲适寻欢的心情的追求,这样这些士大夫忘掉了就功名利禄,忘掉了忧谗畏讥,不用装模作样,自然而然的就流露出真情真性。当时燕酣成风,藻丽相尚,并且有“反道缘情??香生九窍,美动七情”的一些诗风的助长,在“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的环境之中,各位士大夫都是醉眼惺忪,自然就以为身登仙界,眼前个个是仙女了。混迹花间这是婚姻以外的情爱,富有强烈的激情,描写起来极尽其能事,使得眼前之人艳丽无比,形成人间绝无的形象。花间词中美丽、年轻、社会身份模糊、无怨无悔地相思的女性形象是当时冶游风气和对女性审美观念趋同的集中反映。

(三)词的实用性

词是随着燕乐的兴盛而兴起的,自然是在燕乐的环境之中运用。“在唐宋尤其是在应歌词盛行的唐五代与北宋词坛,词人创作一首新词,抒发某种感情,并非是唯一的或最终的目的。”词的首要价值与意义,并不在于词这一文体,而在于曲调,首先关注的是乐曲的美妙和歌妓播诸皓齿时的美听,而不是文本本身。因此词具有适俗之性。筵间席上的这些词是要供歌妓演唱的,词描写的对象也是歌妓舞女。为了融入到现场的气氛之中,歌词就要符合歌妓的身份特点,但是又不能具体的描写歌妓,只有通过对歌妓的抽象化描写这样才能适应于歌妓演唱的不同场合。同时运用那些普通的意象和词语来对歌妓进行描写有助于满足不同文化层次的审美,有助于歌妓这种文化层次的演唱,以致达到共同的娱乐的目的,不局限于士大夫独自的愉悦,增强与歌妓等审美和情感等方面的交流。

五花间词女性形式特征的形式功能

花间词中的女性形象是时代的产物。这些女性不仅是士大夫娱乐玩赏后的一些附属产品,更是词作者的一种感性生命的再现。

(一)娱情悦性

词具有适俗的性质,兴盛于筵间席上。词的功能无外乎是一种审美愉悦,给筵席上助

长一点气氛,营造一种欢愉的氛围。花间词中描写的女性大都是那样的美丽、多情、无怨无悔的思念者自己的情人,这些一致性形象对于花天酒地的场合非常的适合,适合士大夫放纵的生活。花间词大量描写女性外在姿态和风韵以及内心的愁怨思念实际上反映了人类最现实的要求,一是外在的感官的愉悦,二是内心的审美认同。“目好色”是人的本能,对于异性的一些审美愉悦首先是从其外在的形态开始的。花间词中大量描写女性的美主要也是在于其外在的美丽,环境和装饰都只是装饰女性的外在的美丽。词再经过这些歌妓的演唱就更能增加审美情趣达到侑觞劝酒的目的。人又不仅仅满足于外在的一些形象,需要寻求内心的一些审美愉悦和认同。女性那愁怨满怀和无尽的思念等是最易引起审美愉悦,共同描写这些女性形象对于具有共同的审美趣味的士大夫这一阶层来说,无疑增进了认同感,放松了庙堂上那副严肃认真姿态。无疑这些都证明着花间词是“用资羽盖之欢”的。

(二)感性生命的再现

花间词的功用不仅是“用资羽盖之欢”“南国婵娟休唱莲舟之引”的。花间词中女性既美丽又多情的形象应是美与爱的化身。也即花间词还反映着这一群词人自身的一些信息,只是他们通过艺术化的手段选择素材和加工素材中并融合了当时的一些世俗化的风潮,以词中的女性形象形象化的展现在世俗面前。起初的词无论是否具文学性,它都应是一种艺术。艺术“是能单独用感性来表达它的真理”,否定异化的社会,是主体感性生命的直接对象化。“艺术是在自身原则的规定下与现实发生联系,它不是模写现实,而是现实的本质映像。”“艺术的自身世界,不论在主观意义上还是在客观意义上,都不是什么空想,不是什么超越人及其世界的超验的存在。它就是人的自身世界,正如我们所指出的,不论在主观意义上还是在客观意义上,在他面前的,他为之奋斗的是处于感性直接现实中人和世界的最具体的可能性。”词中的女性形象应是词人对现实生活的本质反映。这种虚幻化和普泛化的形式特征应是其内在的投影,并不是什么“空中语”。

在红香脆软的背后可以看出文人士大夫对美与爱的重新发现和体认。色艺双全的歌妓,往往成为文人士大夫的情感交流和寄托的主要对象。其所塑造的形象就是对现实之下自身的情爱问题的反映,“作为一种已被赋予形式的现实,作为一种美学形态,就是一种‘自我满足的整体’。它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对现实生活有所‘分离’‘选择’,在艺术中,就是夸张、凝聚、组合——也就是以典型的方式给予反映。”这种过于集中的典型的不具体的形象成为这些沉醉于筵间席上的“公子王孙”用来纾解的痛苦,完满自身生活的方式。他们用这种虚幻和普泛的女性形象来解决既是由那个历史瞬间决定的,同时又是词作者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的主体的态度决定的。冶游和狎亵毕竟不是文人士大夫的正常的生活状态。但是他们又无力解决,只能用虚构性的方式来解决现实问题。因而他们所描绘的无怨无悔期待中的完美女性不是要“解决”导致女性孤独寂寞的冲突,而是把这一孤独寂寞当作一个必然无奈的阶段,纳入士大夫自我象征性解决困境的历程之中。

结语

词人通过幻想来超脱现实,描写具有自己心中的女性形象来解决自身的困境,只是一个现实矛盾的反映,反映着这当时这些文人士大夫自身家庭情爱生活方面的某种缺失,想通过虚幻化的形象来完善生活。而现实中自己冶游的筵席和舞榭歌台场所也没有真正的可以?牵惹叙衷肠?的,因此就虚构这些暂时能解风情并有才艺的歌妓舞女,以此来虚构性解决自身的问题。然而在事实上这些问题并未通过理性的思考而得以解决,只是进行了一个转移,转移到虚幻和世俗之中。通过分析这些形象我们可以还原本源或者说是与之紧密联系的相似性问题,这种问题可能不只是一个。

左传中女性形象分析

学号:2012040010 《左传》中的女性形象 学生杨润瑾 年级 2012级 学院文学院 系班汉语言文学一班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3年11月

《左传》中的女性形象 杨润瑾 摘要: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女性形象,左传中的女性也很有其特色,《左传》中,作者所描写的贵族女性形象也不少,有一些是睿智而富于远见的佼佼者,而另有一些则是属于骄纵淫乱的,此外,还有不少妇女形象的出现是春秋时代封建婚俗的具体印证。通过对这些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的分类和分析,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左丘明当时对妇女的态度,还可以从中透析出一些文化意蕴。 关键词:女性形象,文化意蕴 一.《左传》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1.具有政治家素质和强烈爱国思想的女性 《左传》中描写的妇女人物,绝大多数都是出身贵族,当她们以自身独有的地位与身份介入政治生活时,便以其各自的性格品质,呈现出各自特有的精神面貌。[1] 楚武王夫人邓曼是一位能详推天道、利贞之义的优秀女性。《左传》桓公十三年记载,楚大夫屈瑕将攻罗国,斗伯比观其骄而知其必败,请求武王“济师”(增援军队)。武王拒绝了,回宫后将此事告诉了夫人邓曼。 邓曼曰:“大夫非众之谓。其谓君抚小民以信,训诸司以德,而威莫敖以刑也。莫敖狃于蒲骚之役,将自用也,必小罗国。君若不镇抚,其不设备乎?夫固谓君训众而好镇抚之,召诸司而劝之以令德,见莫敖而告诸天之不假易也。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2] 邓曼并未亲临军前,却能知莫敖之因前役之胜而骄矜;由斗伯比“济师”二字而知其本意非为增兵,而是请楚王安政固本。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邓曼对朝廷大臣的了解,更深一层明了她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及其识人之明。同时,解释斗伯比之言,也正是阐述她自己的政治观点:政为军本,政治稳定是军事胜利的根本之所在。并且还对如何固本安民做了具体表述:以诚信安抚百姓;以恩威并施驾驭群臣。经历代君王治世之实践,无不证明邓曼见解的正确与高明。 庄公四年春,楚武王将讨伐随国,行前感到心神不宁,告之于邓曼。 邓曼叹曰:“王禄尽矣!盈而荡,天之道也……若师徒无亏,王薨于行,国之福也。”[3] 她从物满而亏、物盈而荡的自然之理,推断出楚武王福禄已尽,并预言此次出征,如果仅仅是武王卒于军中,而军队没有收获也没有损失,就是万幸了。事情的发展证实了她的预言:武王死在途中,幸令尹斗祁与莫敖屈重机警,秘不发丧,以楚王的名义入随并与之订盟,功成而返,直到军队渡过了汉水才公布丧事。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影片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 [摘要] 《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部影片关注了当代女性生存与自我身份认同困境这一热点问题,导演迈克·尼维尔通过电影特有的光影叙事方式,为我们展示了女性主义先驱如何思考与践行的生活轨迹。《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表达女性自身诉求的电影,它所呈现出的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对女性解放道路的探索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即使是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升的今天,这部影片对于女性如何发现自我、寻求自我发展之路无疑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蒙娜丽莎的微笑》;女性主义;失语;觉醒;反抗 《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一部“星光熠熠”的女性电影,云集了朱莉娅·罗伯茨、斯黛尔斯、克莉斯汀以及“蝙蝠侠女友”玛姬·葛伦哈尔众多美女明星,茱莉亚·罗伯茨在这部影片中继续延续了以往美丽、智慧、独立的电影形象。故事发生在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卫斯理女子学院中,而这个学院并不是单单以治学文明,而是以培养名媛淑女出名,由朱莉娅·罗伯茨饰演的女主人公凯瑟琳·沃森作为一个刚刚从加州柏克莱大学毕业的美学博士,在大学里接受了女性自由改革的思想,她个人胸怀宏愿立志成为一名出色的教授,满怀理想的凯瑟琳受聘来到久负盛名的卫斯理女子学院担任艺术史教授。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女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放,社会地位也逐渐受到重视,但在上流社会女性所受到的封建思想禁锢现象仍旧非常严重,在卫斯理这座著名的女子大学里,女学生们大都来自上流社会家庭,从小接受优秀的教育,但教育的目标并不是使其个人得到良好的发展而是将她们塑造成千篇一律的上流名媛,并且以嫁入豪门做个上流贵妇为终极目标。对学院的这种腐朽教育思想令凯瑟琳无法忍受,她作为一个有理想的知识女性,力图在教育过程中散播自由种子,鼓励女学生们摆脱思想的桎梏,勇敢追寻个人理想之路。影片即以师生互动关系为主轴,讲述了女主人公凯瑟琳在女校中如何传播自由思想、如何帮助女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阻挠和挑战。 一、失语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女性主义巨著《第二性》中给从古至今的女性做出了定位——“第二性”。相对于占据主导地位的男性来说,女性永远处于被动和附属的次要位置上,甚至是到了现代的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尽管第一次把性别问题提升到了社会结构的高度,但在其理论中仍然是“将男人定义为人,将女人定义为雌性——每当她的行为举止像人时,她实际上是在模仿男人。”女性在人类社会之中长久作为“他者”的身份存在。正如波伏娃所指出的,从来没有男人有这样一种意识去表现男人的特殊地位和处境,也同样没有人关注这种由性别而引发的问题,这是一种长久以来男权社会造成的集体无意识,同样也是约定俗成的社会常态,而这种常态背后的不合理,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关键所在。迄今为止,女性主义小说、电影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觉醒的女权主义者对女性的社会角色、身份的思考。 在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卫斯理女子学院所进行的教育实际上是为男权社会输送高质量的贤妻良母,而对女性自身的发展是极度忽视的,在这里所有女性的行为标准是统一的,所有的人生目标是统一的,女性的自身需求是完全被忽视的,女性不是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存在,而是作为男性华丽的附属品存在的。在男权社会的主导下,女性处于失声缄默的状态,而这种生存困境是完全被粗暴的男权制度所漠视的,更重要的是,生活于其中的女学生成长环境中完全受到男权思想的灌输,她们自身是无法意识到这种看似常态实际上却完全

《西游记》中三类女性形象分析

《西游记》中三类女性形象分析 文/ 李君兰 明代中后期,由于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发展,市民队伍的壮大,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继《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之后,《西游记》逐渐被广大人民接受。《西游记》最早感受时代剧变前的气息,因而在体现新的时代精神上有异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西游记》为我们塑造了丰富的女性形象,为我们了解女性提供了平台。如果说对人的解放首先是对女人的解放,那么,要想理解人,首先要了解女人。经过对《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整合,女性可以分为无情无欲的女神,他们是理想中的女性,是楷模的代表,有情有欲但能理性对待的世俗女性,她们生活在传统贞洁观念的束缚下,完全不能控制自己欲望的女妖,她们被视为祸水,警戒男士望而远之。 ●一、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20世界西方最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他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对很多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曾将他与马克思、爱因斯坦一起看作现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的经典理论也为我们研究《西游记》中的女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认为,人的精神世界可以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重人格结构。所谓“本我”就是遗传下来的动物的本能,是一种原始动力机制,是个性中与身俱来的最原始的潜意识结构部分。它是人格形成的基础,基本由欲望组成,它的目标是毫不掩饰的满足身体本身的欲望,“本我”过程是潜意识的、非道德的,是本能和欲望的体现者,

它无条件地按照“快乐原则”行动。弗洛伊德把“本我”看作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及出生后的被压抑的欲望。“超我”是代表一种对本我的道德限制,即良心、理性等,它处于人格的最高层,是个性结构中最高的监督和惩罚系统,它充满了清规戒律。“超我”使“自我”摆脱“本我”的纠缠,规定着道德的标准,按照社会规范和要求活动,其行为准则是“道德标准”。“自我”,代表理性和机智,是每个人都有的心理内涵,是意识的主体结构部分,它既要满足本我的要求,又要使之符合现实。在现实原则中感受情感。 ●二、三类女性形象分析● 《西游记》中的女性的确数量不少,从本质上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女神,她们清心寡欲、爱好和平、在唐僧取经路上给了很多帮助,是当时社会中的理想女性形象。一类是世俗女性,她们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她们有常人的七情六欲,但不能放纵自己的情感。否则,就要受到当时社会的谴责和封建礼教的枷锁。还有一类是女妖,她们对自己的欲望不加节制,任由其膨胀,她们热烈的追求唐僧,给唐僧的取经之路造成了很多阻碍,她们最终自食恶果。在分析这三类女性形象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它与弗洛伊德的三重格理论相稳合。 (一)具有超我人格女神形象 《西游记》中的女神形象非常多,比如七衣仙女、王母、观音、嫦娥、太阴、风婆电母、毗蓝婆、四圣(黎山老母,观音,文殊和普贤)所化母女等,有十几个,她们多是一些有着菩萨心肠的仙佛,清心寡欲,她们总是救唐僧师徒于危难之际,对于唐僧师徒的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也正应为如此,作为女神的女性,是整个人类崇拜的偶像。作者将这些女性塑造的完美高大,代表了作者心目中超我的女性形象,这类女性被当时社会认可,被人们推崇。是当时社会世俗女性学习的楷模。对于小说中的其他女神,作者只是轻描淡写,我们对其印象也不深刻,着墨较多的女性是观音、嫦娥等几位女性,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简.爱》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简.爱》 摘要:《简?爱》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本文主要从四个生活场景展示了简爱反抗性格的萌芽、产生、发展和高潮四个阶段。 关键词:夏洛蒂?勃朗特简?爱女性主义 作者简介:王佩(1982―),女,陕西榆林人,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欧亚学院英语教师,助教,主要从事英语教学、英汉语言与文化对比研究。任静(1983―),女,陕西铜川人,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师,助教,主要从事英语教学、英汉语言与文化对比研究。 夏洛蒂?勃朗特是十九世纪英国杰出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简?爱》自出版以来受到读者和文学评论者的广泛关注和欢迎。从很大程度上讲,《简?爱》被认为是作者的心理历程的自传体小说。夏洛蒂把自己的很多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都赋予了她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一简?爱。夏洛蒂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敢与命运抗争的女性新形象,反映了生活在父权制社会底层的妇女内心的呐喊,给当时的英国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小说以简?爱生活的四个生活场景在盖兹海德府,在劳渥德学校,在桑菲尔德,在圣约翰家,展示了简爱反抗性格的萌芽、产生、发展和高潮四个阶段。本文旨在从女性主义的角度,通过对作品中女主角简?爱成长环境的分析,揭示这部小说中所反映的维多利亚时期女性性别意识的觉醒和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从而进一步了解作为女性作家的夏洛蒂在作品中反映出的女性作家的性别颠覆意识。 一、女性意识的萌芽――在盖兹海德府 简?爱还在幼年时,父母就染病去世。她被送到盖茨海德庄园的舅母里德太太家抚养。里德太太是一个冷酷、自私的人。她把简爱当作佣人对待,而对自己的三个掌上明珠却百般溺爱。简?爱在里德太太家的地位,连使女都不如,受尽了表兄表姊妹的欺侮。“他欺侮我,虐待我,不是一周三两次,也不是一天两回,而是经常如此……”(p.6)一天表兄又打她了,她回手反抗,却被舅母关进红房子里,她的舅舅里德先生就死在这间屋子里。她被幻想中的鬼魂吓昏了过去。但这次不畏强暴的反抗壮大了简?爱的胆量,挫伤了表兄约翰的威风。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的尊严的无情践踏,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简?爱幼小的心灵就这样受到了一次比一次更深的伤害。痛苦促使她对现实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认识。她感到,自己一定要顽强地生存下去,取得和别人一样的公正平等的待遇,而唯一的出路就是反抗。 二、女性意识的发展――劳渥德 如果说简?爱在舅妈家萌发了她的反抗性格的话,那么在劳渥德学校,她的反抗性格得到进一步发展。为了惩罚简?爱,也为了摆脱简?爱,她被送进了孤儿院,那里,生活条件极其恶劣,清规戒律极其森严,孩子们受冻挨饿,惨遭挨打、罚站、剪头发等凌辱,每天都得背诵枯燥的经文,吃即使再饥饿的人都会拒绝的食物。但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简?爱的反抗性格更为鲜明,这和她的朋友海伦忍耐顺从的性格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海伦虽遭迫害,却信奉“爱你的仇人”,在宗教的麻痹下没有仇恨,只有逆来顺受。在孤儿院,简?爱对冷酷

《围城》女性形象分析

《围城》女性形象分析 姓名:彭维勇 摘要: 从众多研究《围城》中女性的文章中,我们不难发现,往往是从男性的视角对女性形象进分析,其结果多是对女性的批评和贬低,极少从女性的视角来洞察女性。在吸收、融合、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试着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从女性自身意识的觉醒,来对《围城》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当然,虽然本文是以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审视,但不是强调要与男性对抗或与男性搞分裂主义,只是想要为女性争取与男性平等的生存权、话语权。本文通过对这篇小说女性形象的分析,启示读者去读经典作品时应该将那种男权思想避开,尤其提醒女读者应该要客观理性的去读经典作品,以期避免中男权思想的毒。 关键词:男性偏见、女性主义视角、女性形象 前言 《围城》是一代国学大师钱钟书于一九四四年动笔,一九四六年完成的,它曾被誉为“最伟大的小说”。它是一部喜剧也是一部悲剧,包含着对恋爱婚姻的讽刺和评论——婚姻如同一座被围困着的“城堡”,里面未必就是幸福。许多研究者和作者一样以男性的视角来看待围绕在方鸿渐周边的女性,在鄙视方鸿渐懦弱的同时也鄙视和同情那些将婚姻视为救命稻草的女性们。同为女性,从女性读者的视角,我似乎看到也听到了她们无辜的呐喊声。生活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的她们,注定已不再是有浓厚封建思想的女性,她们的女性意识开始觉醒,但成长于中国有几千年传统文化氛围下的,她们又不得不内化了关于婚姻的一些传统文化心理。 小说中的人物在钱钟书先生的笔下栩栩如生,尤其是和方鸿渐有莫大关系的那四位女性: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被塑造得各有特点。本文则以女性主义的眼光,根据这四位女性的成长及生活背景剖析她们的情感世界及形成的

开题报告女性主义视角下浅析《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命运资料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女性主义视角下浅析《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专业名称英语 班级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填表日期2014 年04 月02 日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选题依据:女性主义最早出现在法国,在当时具体指妇女解放。后期传播到英美地区随即逐渐流行,主要指妇女在政治、经济以及社会中应与男人享有平等权利的一切活动。随着文学发展,女性主义也作为重要的文化流派而发展起来。 《呼啸山庄》是英国文学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唯一一部小说,也是一部著名小说,在英国文学中占有重要位置。然而《呼啸山庄》1847年首度出版时,在当时由于小时内容对人性丑恶的描写而遭到非议,被称为是一本“可怕而野蛮”的书,不被大众所熟知。小说中女主人公代表人物凯瑟琳的鲜明人物特点也体现了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和面临的困境。凯瑟琳对困境的抗争和对幸福权利的追求体现了女性主义中女性意识的成长。在小说女主人公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对自己权利的追求,体现了小说中女性主义的精神。而最终凯瑟琳的悲剧结局则体现了当时社会女性的地位低下,而且促进了女性意识的萌发。 选题意义: 《呼啸山庄》在出版之初,由于所描写的环境和人物特征都阴郁而幽暗,并不为读者为接受,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小说中对世界的感悟,对荒原的依恋和描写,小说中独特的审美韵味,使得《呼啸山庄》最终被社会接受和欣赏,其小说所反映的情节故事已成为经典之作,并被搬上荧幕为大众所欣赏研究。 《呼啸山庄》女主人公凯瑟琳展现了一位不同于其他任务的女性。凯瑟琳敢于挑战父权拥有自己的个性,向往自由,却无法接受贫穷的婚姻带给自己的地位低下而最终妥协了婚姻嫁给了不爱的人。凯瑟琳的悲剧因她所处的社会时代的女性困境所决定,无法改变自己的悲惨结局。《呼啸山庄》通过对凯瑟琳的描写树立了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所处的困境,以及对困境的摆脱和挣扎,表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从而促进新时代女性的自强与幸福最求权利进步。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含文献综述): 国外现状:英国进步评论家阿诺·凯特尔(Arnold Kettle)在《英国小说引论》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以《倾城之恋》、《金锁记》为例 摘要:张爱玲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无疑是一个惊艳了时光的存在,她的文字、她的旗袍似乎已经牢牢地嵌入了上海的一砖一瓦中,烙进了上海的肌理中。同时在她的文字中也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各自有着属于自己的个性。本文将就《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和《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为例,进行一个大致的比较分析,以此来增进我们对于张爱玲的了解与认识。 关键词:出身经历性格结局 “一座城市的覆灭,成就了一段无望的爱情。”有多少人因为这样一句话的吸引而去找到《倾城之恋》这本书来看?张爱玲将白流苏与范柳原这两个“自私的人”放到了香港这个繁荣与危机同在的城市,让“自私的女子”与“自私的男子”在这样一个动乱的城市里相互依靠却又相互利用,最后终于互诉衷肠、表白心意,成就了一段传奇,成为了许多男男女女的向往。 而在张爱玲的另一部作品《金锁记》中的主人公曹七巧的故事却让人不怎么喜欢。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姑娘,爱上了一个男人,却偏偏嫁给了他病怏怏的哥哥,做了他的嫂嫂,整日里面对一群善于搬弄是非的妯娌,连丫头也可以肆无忌惮地欺辱她。在这样的处境下,丈夫无法给与她庇佑,心上人也对她避之不及,娘家人只当她是全家的摇钱树,贪婪地频频伸手。于是之后的曹七巧变得相当厉害,斗败了妯娌,拽住了婆家的大权,主宰了儿子女儿的人生,报复了心上人的无情,将其他人的人生变得与自己一般痛苦。最后她的儿子恨她、女儿怨她,心上人远离她,所有的人都对她恭恭敬敬。于是,她成功地引起了读者的厌恶。 白流苏与曹七巧,同为女人,怎么就一个终得圆满,一个孤老终身呢? 流苏,一个听起来就比其他的七巧之类的名字要美得多的名字,出身世家,虽然家族早已败落,家中也是人丁旺盛,所以通晓人情世故,天真无邪却也不乏心机;曹七巧,麻油店老板的女儿,自小被派到柜台买油,接触到的是最最底层的老百姓,见识到的是最最平凡不过的家长里短,可以说是在人民内部成长起来的好孩子,拥有的是劳动人民特有的淳朴,真正天真质朴。两个人比较起来,似乎是自然成长起来的曹七巧更讨喜一些,“买油西施”,人们如是称呼。

An Analysis on Jane Ey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t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简爱》

本科生毕业论文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简爱》 An Analysis on Jane Ey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t

摘要 十九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简爱》因其独特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一直被看作是英国文学的经典之作。自从作品问世以来,一直受到文学评论界的关注。尤其是作品中对女性独立与平等的追求,使得小说中女主人公简爱的形象负载了西方妇女在19世纪开始觉醒的女性意识。英国文学不乏叛逆女性的形象,但像简爱那样卑微、平凡、孤苦无依而又相貌平平的“弱势”女性,如此自觉地对抗强大的父权社会,算是空前的。 此篇论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作品中女主人公简爱的分析,揭示小说中所反映的维多利亚时期女性性别意识的觉醒和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在维多利亚时期女性地位得到了提高,女性意识得到了发展,但是仍然受到社会等级和社会地位的限制。但总体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地位和女性意识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关键词:简爱;夏洛蒂.勃朗特;女性主义;平等和自由

Abstract Charlotte Bronte is an outstanding woman writer in the 19th century English literature, her work Jane Eyre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classics of the English literature due to its unique content and way of expression. Since the work has been published, it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literary critics. Especially the pursuit of female independence and equality, making the heroines of Jane's image loads the Western women's awakening of feminist consciousness in the 19th century. There is no lack of the image of rebellious women in English literature, but like Jane Eyre, as humble, ordinary, plain but who have no “minority” women, so consciously against the strong patriarchal society, be regarded as unprecedented. This paper reveals the wake of the gender conscious and the social position of women in Victorian perio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heroine from the feminist perspective. The status of women in the Victorian period has improv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but still affected by social class and social status. Key words: Jane Eyre;Charlotte Bronte; female; equality; freedom

家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家》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摘要】《家》塑造了高家兄弟三人的典型形象,历来为读者所称道,但小说中几位女性形象的作用也绝不容忽视。通过对家中的几位主要女性,瑞珏、梅、鸣凤、琴等人的命运的描写,将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赤裸裸地揭示出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封建专制、封建礼教不仅从外部迫害人,更从思想上荼毒人,使人无路可走,只能无奈地接受荒唐可悲的命运。 【关键词】家;女性;悲剧命运 (一)《家》的女性形象概述 《家》是激流三部曲之一,是巴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家》描写了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但并不是局限于一个具体家庭的兴衰变化,而是通过高公馆的崩溃没落揭示出整个封建制度的不可避免的必然灭亡的命运,但同时也写出在这个统治极为严密残酷的黑暗王国里,正在挣扎着放射出一线光明来,使人们有了信心、希望和力量。(1) 小说的社会价值自然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但其社会价值的体现则是通过对小说的艺术结构的成功构架、艺术形象的成功塑造来实现的。《家》最大的成功在于不仅塑造了高家觉字辈兄弟鲜明独特的人物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引起过强烈反响,更因为塑造了一批精彩的女性形象及对她们命运的构架赤裸裸地揭示了封建专制吃人的本质。可以说把《家》所要表现的腐朽的旧社会、旧制度毒害人的本质最深刻地揭露出来的是对小说中的几个女性人物思想命运的描写,没有对这些女性命运、思想、性格的描写,《家》就不够深刻。这些女性从丫环到小姐,从三从四德的传统女性到追求思想解放的新女性,把当时阴暗守旧又欲破蛹而出的挣扎的社会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 作者通过描写封建专制的腐朽、残酷对这些女性的迫害来揭露封建专制吃人的本质,但这仅是第一层,更深的一层在于封建专制制度下的纲常伦理对女性思想性格的毒害。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瑞珏、梅、鸣凤三位女性与琴同样都受到封建势力的压迫,但其结果却截然不同。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她们的思想性格不同。瑞珏、梅、鸣凤接受的是封建礼教对女性三从四德的约束,她们信命任命、逆来顺受,最终悲剧收场,即使鸣凤坚守爱情,以死相抗,她也只是用死来逃避厄运,而不是对这个社会对旧势力进行反抗。她们在封建势力的压迫残害下都是选择伤害自己,而不是站起来说“不”。而接受了五四新思想熏陶的新女性——琴就不同,在高老太爷为觉民安排婚事,母亲又打算把她嫁出去的时候,她坚决地与觉民站在了同一战线上,帮助觉民抗婚,守护他们的爱情,最终高老太爷妥协,他们的爱情赢得了胜利。若不是如此,她可能会成为第二个梅,独守空房,含恨而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腐朽的封建社会不仅赤裸裸地迫害这些女性,更在思想上荼毒女性,性格悲剧与命运悲剧的交织把封建制度的阴暗与腐朽最本质深刻地揭露出来。 《家》中的这些女性美好纯洁、温顺善良,但这些美好的品质并没有给她们带来好的命运,甚至成为扼杀她们的侩子手之一。美好纯洁使她们认不清旧社会的阴暗和新社会的曙光,温顺善良则让她们包容一切的不公,逆来顺受。巴金对这些女性可敬又可悲的形象的刻画,让我们看到了那如牢狱般的环境是阴森的、凄厉的,许多人在这里面受苦、挣扎,没有青春,没有幸福,永远做着不必要的牺牲,最后不得不走向死亡。在“家”中,她们在最美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名利场》中贝基的女性主义思想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A Feminism Analysis of Becky's Characters in V anity Fair 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英语 年级(班):110801 学号:110801104 姓名:杨冲 指导教师:张莎莎 2014年11月25 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页上下载)填写并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审阅。 3.开题报告字数应在1500字以上,参考文献应不少于15篇(不包括辞典、手册,其中外文文献至少3篇),文中引用参考文献处应标出文献序号,“参考文献”应按附件中《参考文献“注释格式”》的要求书写。 4.年、月、日的日期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例:“2005年11月26日”。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选题依据及目的: 1.1选题依据 本论文以这部诞生于维多利亚的小说《名利场》为依据,从女性主义角度论述小说主人公蓓姬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的社会环境中追求独立,自主,平等的女性主义形象。 作者萨克雷(1811-1864年),英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48年发表成名作《名利场》,此书奠定了他在英国文坛上的地位,萨克雷也因此与狄更斯齐名。小说描写了蓓姬不甘受歧视,她凭借自己的美貌和才智不断努力往上爬。友情,亲情和爱情对她而言都没有她的目标重要。她因此受到大多数人的批判,但是从女性主义角度来评价,我们会认为她身上这些东西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1目的:小说《名利场》塑造了蓓姬.夏普这一个充满女性意识,野心勃勃,渴望成功的人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她身上天生具有一种追求男女地位平等的天性。蓓姬的形象打破了男权社会里人们对女性的认识。 1.2.2理论意义:本文通过对《名利场》中的女主人公蓓姬.夏普性格的遭遇的解析,揭示了蓓姬不甘卑微,鄙视男人,努力追求理想,进入上流社会的女性主义形象。本文还将对十九世纪英国女性的社会生活的地位进行描写,进而帮助读者从各个方面去了解十九世纪英国的社会背景。 1.2.3现实意义:当今人们关注的一个话题,女性身份地位的不平等,无论是 西方还是东方,女性身份地位的不平等现象一直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论 文将以积极的态度去看蓓姬那跌宕起伏的人生,进而提倡女性反思自己,勇敢追 求属于自己的生活。 二.女性主义的定义:女性主义,是指以消除性别歧视、争取男女平等为目标的 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在国内,贾巍巍在《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蓓基·夏普》—重读《名利场》中指出,在《名利场》这部小说里蓓姬·夏普是独立的,她敢于挑战父权制权威,父权家庭模,挑战传统的婚姻模式。刘风山,萨克雷与蓓姬.夏泼的道德清白一重读《名利场》写道:蓓姬凭借自己的能力融入上层社会,公然背离父权社会为女性规定的关乎贞洁,爱情,家庭友情等方面的道德标准。卲晶晶在《<名利场>两位主人公对比》中提到贝基的世界是很宽广的,爱情只不过是其中微小的一部分,她有着更高的理

妇女形象分析

XX大学 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学生考籍号 专业年级 学院名称 指导老师 学院院长 2014年月日

目录 摘要 (1) 第一章绪论 (2) 第二章窦娥人物形象分析 (3) 第三章赵五娘人物形象分析 (3) 第四章窦娥与赵五娘人物形象异同点: (4) 总结 (5) 参考文献 (6)

摘要 人物是文学创作的灵魂,更是整个文章中作为穿针引线的基石。而在戏剧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是尤为重要,作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突出社会时代的特征的时候,往往是通过人物的形象刻画出来的,一个形神兼备,鲜明生动的人物,能够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阅读情境,其作品的思想意义也更能被众人所理解,在戏曲教学中,曾经存在着“说主题”“说性格”的分析方式,而这种方式却不被太多的人接受,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了人物形象的分析,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是了解戏剧文学作品的时候非常重要方法。 本论文以戏曲中经典之作《窦娥冤》《琵琶记》中所刻画的人物窦娥和赵五娘为例,通过两个人物形象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遭遇找出其不同点和相同点,一次总结出古代戏曲中伦理型妇女形象。其意义就在于更好的把握戏曲文学中的精髓,领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古代戏曲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文学世界,领略不同的文学情怀。 关键字:古代戏曲伦理型妇女形象分析

第一章绪论 古代戏曲中有很多出色的篇章,篇章中描绘的伦理型妇女形象也是相当典型的。有典型贵族小姐中大胆追求爱情的反抗形象,有下层妇女见义勇为的优良传统形象,有专制、虚伪、附炎趋势,维护封建专制传统的封建家长形象,有中国传统妇女孝顺婆婆,恪守封建伦理纲常形象。而这些典型的妇女形象都是深受封建伦理纲常压迫下催生出来的,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伦理道德如何在使人沦为等级制度牺牲品的时候,还要维护这一不平的的制度。在这些伦理性妇女形象当中,以<窦娥冤>窦娥、<琵琶记>赵五娘最为突出。 本论文主要框架是围绕着古代戏曲中伦理型妇女形象作为分析的中心论点。通过对两个具有鲜明人物形象特色的窦娥和赵五娘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全面客观的分析两人在不同社会背景之下所表现出来不同的人物行为和人物形象,找出两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管中窥豹,从突出的两个人物总结出古代文学中伦理型妇女的形象,其意义是能够更好的把握人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古代戏曲文学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情操陶冶。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喜福会》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商务英语中含蓄否定句的研究 2 中美基础教育对比研究 3 浅析电影《我是山姆》中的反智主义 4 汉语流行语中的汉英语码混用现象探微 5 英语广告中仿拟的关联分析 6 浅谈一些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猫形象 7 Creative Treason in Film Title Translation 8 哈代的女性观在苔丝中的反映 9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成语翻译初探 10 《爱玛》的婚姻观分析 11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体现 12 论《阿芒提拉多酒桶》中文学手法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 13 话语标记词在中英戏剧翻译中的作用与运用 14 英汉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15 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沟通的文化差异性研究 16 浅谈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对策 17 The Effect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on Creativity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18 充满爱与美的唯美世界——王尔德童话中的唯美主张研究 19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汉语数字成语英译策略研究 20 《支那崽》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21 The Analysis of Promotion Strategy of L’Oréal in China 22 A Lost New Woman in Patriarchal Society–Esther Greenwood’s Madness in Sylvia Plath’s The Bell Jar 23 法语给英语带来的影响 24 思维对汉英句子结构的影响---以《飞蛾之死》及其译文为例 25 论现实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体现 26 浅谈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功能及应用 27 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 28 Comparing the Reasons for Hester Prynne’s and Tess D’Urbervilles’s Tragedies 29 Secondary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Self-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30 ESA理论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31 浅析《茶花女》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爱情追求的道德障碍 32 国际商务谈判中礼貌策略研究 33 Feminist Consciousness Shown on Scarlett O'Hara Impacts upon Today's Female 34 英汉语广告的词汇比较研究 35 战争隐喻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36 Linguistic Features of English Advertising Language and Its Translation 37 CBI理论诠释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8 中美广告语言文化异同研究 39 论《愤怒的葡萄》中的生态批评思想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了不起的盖茨比》-最新资料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了不起的盖茨比》 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小说主要是以美国从第一次世界大 战到经济大萧条这段时间为写作背景,通过描述女性那些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坠落形象以及悲剧的下场,来叙说美国的一些现实生活中价值观的大改变。众所周知,在一战到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人们主要追求的是金钱至上和享乐主义,一些女性为了追求享乐主义,存有不知羞耻地追求财富、傍大款等心理,从而导致女性的悲剧下场,本文通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分析该小说所表达的金钱至上、男权主义、所谓的讨厌女性症状以及对新女性的恐惧。 1、女性主义界定 女性主义是在20 世纪后半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思潮,它最早的发展也是因为当时美国发起的妇女解放运动,由此导致社会中的一些女性开始站起来,捍卫自己的权利。女性主义不单单是为了消除社会上存在的性别歧视,为了改变女性被压迫的命运,且也发展成为一种方法论原则,成为一种价值观和思想。同时,在狭义的解释中,可以把女性主义解释为从性别的关系中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在本文中,主要是从女性主义的狭义解释中来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和隐含的意思。 2、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女性人物 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小说中,主要描写的是在父权主义 的形势下,严重形象糟糕、具有不良行为和习惯、素质低下、道德败坏、追求物质利益的一群坏女人形象,她们有许多的共同点,都是一种社会上负面形象的女性代表,自私自利、金钱主义、没有道德心和羞耻心、放荡萎靡,为了自己的追求恶意不择手段,不顾社会世人的眼光,独断独行,最后都是以悲剧收场。 2.1黛西?布坎南 黛西?布坎南是该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金钱至上、自私自利、粗心大意、刻薄的女人,在小说中,她的老公是汤姆布坎南,也是个既粗心又粗鲁、而且代表着富人阶层的一个人物。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姓名:刘汗青 学号:19665 年级:2013春期 学校: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指导教师:崔红庆 完成时间:2014年4月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前言 (1) 一、张爱玲笔下的几个经典女性形象 (1) (一)心理变态型:社会悲剧的角色象征 (2) (二)交际花型:人生悲剧的角色象征 (3) (三) 懦弱女类型 (5) 二、张爱玲看女性生存状态的困窘与危机 (7) (一)与时代因素有关 (7) (二)千年来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传统造成的 (8) (三)人性自私造成的 (8) (四)与女性自己的情感本能有关 (9)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0)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四十年代的上海文坛,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时代背景。涌现出一批“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来写女性体验”的作家。这些脱离当时主潮流的作家和作品因对人性的深入探究和全新视角,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张爱玲作为代表其人其文成为研究的重点。张爱玲的小说以她独特的象征手法、丰富的意象、淋漓尽致的心理剖析和纯熟的语言技巧,塑造了四十年代中西文化融合下产生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并由此深刻挖掘了产生这一历史现象的社会文化根源和心理根源。本文仅对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内涵与意蕴作一初步探讨。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形象;小说 前言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都是抒写这个特定时代里面女性的生存面貌,她以独特的方式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女性形象,无论是豪门千金,还是小家碧玉,大都少了女孩的纯洁,天真和浪漫,多了妇人的实际、世故和势利,甚至笼罩着一种苍凉,她笔下的女性充满了悲凉意味并生活在时光停滞的时代里,本文就试以张爱玲的几部代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一、张爱玲笔下的几个经典女性形象 (一)心理变态型:社会悲剧的角色象征 1.被黄金枷锁锁住的女人——曹七巧 《金锁记》是张爱玲一部最重要的代表作品,《金锁记》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曹七巧这个经典的形象。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

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人文学院11级汉语班姜孟克 2011071084 摘要:“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就像张爱玲作品中的那些女人,在笑吟吟的光鲜外表下,内里却是苦涩的挣扎。她以其对女性形象独特的理解突破了新感觉派专注于现代都市的声色感觉描写和性心理发掘的局限,在衰落的封建文化背景下,将笔触伸入到市民现实生存与精神困境的深处,透过对都市市民阶层的日常琐事、饮食男女的服饰描写,揭示了为文明所遮蔽的“洋场社会”的真实面目,暴露出都市女性的灰暗与软弱,基调阴郁而苍凉,颇有深度。 关键词:女性爱情婚姻苍凉

张爱玲说:“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①而她自己却懂的是女人,讲的是女人,她笔下的女人永远是真实又虚幻、残缺又迷人的,正如周芬玲所说:“张爱玲笔下的女人多具有…花旦?的原型,美丽、俏皮、浑身都是戏。”②这类女性形象在《传奇》中表现得尤为典型。下文中,我选取了1947年《传奇(增订本)》收录的中短篇小说中的几个典型女性形象,并结合《流言》散文集中个别文章进行分析,希望能获得一些对张爱玲爱情、婚姻、以及女性的了解,寻找她的作品为何长盛不衰的原因。本文选取的分析对象为几位张爱玲笔下著名的女性:《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和袁芝寿、《心经》中的许太太、《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王娇蕊和孟烟鹂、《等》中的奚太太和童太太。为了条理、逻辑性,我想采取分类的方式对以上人物进行分析。我设定的第一种分类标准是这些女性陷入悲剧或者半悲剧命运的原因。按照这个标准,可以将她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因为物欲、第二类是因为情欲、第三类则是无辜受牵连。第一类为了物欲,非常明显是葛薇龙和曹七巧。葛薇龙,只身处于异乡、禁不住姑母奢靡生活的诱惑、屈服于她明知道是“鬼气森森”③的世界,用自己的身体来为丈夫赚取玩资,直到看到集市上的妓女,联想到自己与她们其实并无什么区别,才瞬间感受到自己已然被抛弃的实质。她的纯真与坚持在灼灼燃烧的杜鹃丛中燃尽,只有放纵物欲以填①张爱玲《有女同车》,《流言》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6月第87页②周芬玲:《艳异:张爱玲与中国文学》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5第220页③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张爱玲文集·精读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9月第214页

女性主义电影分析《芳芳》

影视文化概论作业(女性主义电影分析) 学院: 班级: 姓名:

懂得爱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芳芳》影片的片头颇有深意:一男一女的侧面剪影,各自用嘴叼住长线一头,像拉锯一样,嘴越来越近,线越来越短,即将发生触碰的时候,一方立即弹开,线又被拉长。来来去去,一直反复。爱情中的试探、疑惑、逃避、被动和主动在此被含蓄而深刻的表现了出来。而更多时候,女方表现出了更多的主动性。直至最后影片中男主人公用剪刀剪断绳子,留下了女主人公疑惑和失落的侧影,同时也拉开了下面要讲述的爱情大幕。 《芳芳》作为一部以女性为主要叙述对象的影片,从一定意义上表达并渲染了女性比男性更敢于表达爱情、敢于拥抱真挚的情感的性格。 影片一反常态的把爱情的主动权交给了新时代女性的手中。从女权主义到女性主义的进步,也从侧面暗示着,在这个社会,女性更多时候是在争取性别的平等性,而不是安详的享有着这一切。影片《芳芳》也正是考虑了这一点,在欲塑造一个充满时代特征和饱满的女性主义观念的芳芳的时候,也塑造了一个深受儿时记忆困扰,一个欲爱不能,害怕失去的“猥琐”男。这样做不仅衬托了芳芳女性主义的一面,也给了女性主义一个展现的机会。 下面,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角度结合“精神与性”、“相信”、“勇气”三个关键词做具体分析。 一、精神与性——一段精神恋爱的开始 芳芳,一个活力、青春、俏皮、野性的女孩。在影片第一次出现她的时候,她倒立着在一个雨夜从亚力的眼皮底下在漆黑的小屋中行走着。然后他们第一次相识。他们的故事也就从这开始。 在芳芳的私人小天地里,芳芳锁上门,想让亚力躺在她旁边,别的什么也不做。芳芳枕在亚力的肚子上,他们一起聆听鸟叫声。他们就像两个两小无猜的孩子一样。此时他们谁也没有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但这仅仅只是开始。

从女性主义分析《喜福会》母亲的形象》

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 题目名称 Analysis on Mother's Image from the Feminist Perspective in The Joy Luck Club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喜福会》里的母亲形象 学生姓名刘清芳学号 91 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年级英语师范2010级 指导教师胡渝镛职称副教授 填写时间 2013年12月20日 选题的依据: 1)本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 理论意义 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Amy Tan)是美国文坛上的最具影响力的华裔作家之一,她在1989年出版的处女作《喜福会》获得评论界的一致好评,谭恩美因此而一举成名, 成为当代美国的畅销书作家,并在美国掀起了一股华裔文学热,为华裔作品进入美国主流文学做出贡献。这本小说不仅向美国人展示神秘东方的传统的中国文化,而且其用四对母女之间的感情冲突淋漓尽致地演绎出了中美文化的巨大冲突。近年来,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都对《喜福会》这一华裔文学小说做过深入的研究,但大多数的研究都仅仅侧重于母女关系和单纯的文化冲突的研究,鉴于此,笔者从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出发,剖析《喜福会》中四位母亲的性格和人生的态度,揭示出这些深受几千年封建传统文化禁锢和压迫的旧中国女性是如何摆脱男权文化的压迫,从沉默到觉醒再到反抗的追寻主体性的过程。 实际意义 随着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研究观点层出不穷,笔者发现小说《喜福会》弥漫着女性主义的氛围,从这方面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小说的深刻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思想,从母亲的形象分析,体现出女性的根本精神,尊重女性个性,尊重女性追求幸福的权利。 2)综合国内外有关本选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国外研究动态 以西方女权运动为政治基础的女性主义研究经过百余年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门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研究的独立学科。劳埃德在1993年出版的《理性的人》一书中,从哲学探讨了女性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根源在于理性至上。当代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苏珊.莫勒.奥金在《正义、性别和家庭》一书中表达了主流正义论未能公正对待女性的遗憾。激进女性主义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的《为女权辨护》一书中反对强调性别差异,否认女性在生理和理智方面低于男性。西蒙娜.德.波伏娃特西方女性解放的《圣经》的《第二性》一书中指出世界上只有一种性别,即男性,女性被认为是男性的偏离,因此这个世界被认为是男性的世界:是人类文化造成了男性气质与女性的气质,因此决定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因素,不是单纯的生理、心理、或经济因素:父权制下的女性永远是次等的,是第二性的。 国内的研究动态 国内女性的研究相对于西方要晚一些,在女性主义课题方面的研究甚微。参考国内的文献有近代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的第一部妇女理论著作是金一的《女界钟》,他在引进西方文化的同时,旨在为女人争取自由,将解放妇女看做解救民族之要举。《五四时期妇女运动文选》可以作为中国妇女运动历史和妇女理论一本启蒙性质的著作,也可以看作是中国妇女解放的思想源头之一。李达的《女子解放论》也是中国女性解放过程中一部重要的理论研究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