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二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二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二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二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备

课人:莫美雅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锻炼。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声音的发生条件

2、知道声音的传播条件

3、了解声速与哪些因素有关,记住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了解声波的传播,了解在月球上使用无线电的原因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是学生接触初中物理的第一节,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本节主要从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入手,使学生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影响声音传播的速度的因素等,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是以学生发展水平为线系,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体系,注重联系实际,联系生活。

学情分析:不注意观察生活,生活经验少,上课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够灵活,如有的同学把探究课当作游戏课,缺乏组织纪律。同学们的交流,师生间的交流还不够大胆,这需要教师的鼓励与培养。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如何进行实验,如何分工合作,如何处理数据,实验中出现与探究课题不同或与生活常识有矛盾等问题,应如何对待,也需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方法,一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渐提高;二是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恰当指导。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1、掌握声音产生的条件

2、掌握声音传播的条件

【教学方法与教学准备】

教法:

本节课运用设置情境以及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融合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

成学习目标。

问题导学法、讲授法、实验法和多媒体辅助法等

学法:

本节课指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使所学知识系统化。交流讨论法

教学准备:

1、幻灯片:

2、音叉、小锤、玻璃罩、闹钟和抽真空用的抽气机、橡皮筋、直尺【教学过程】

【作业】

完成作业本及《课时集训》2.2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源)

、声音的传播

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介质:能够传生的物质。

三、声波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四、声音传播的快慢(1)、声音在一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2)、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时声

3)、15

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1.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的方式和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掌握声音的产生条件以及传播条件。 2、收集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声音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准确认识理解乐音的特征,并用这特征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2、尊重实验证据和事实,对认识科学现象充满兴趣。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课本,理解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在发声。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停止。 三、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粉笔、图片。 六、教学方法 类比法、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同时起立?又为什么同时坐下?(听到“起立”、“请坐”) 2、那再仔细听!(播放多媒体声音)

3、那再仔细听一下!(请后排一生朗读,不能回头看)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是自然界普遍存在且非常直观的现象。美妙的音乐声、朗朗的读书声、嘈杂的吵闹声、机器的磨损声······,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 今天,声音现象在多领域都有所应用,如:人们倾听地声,利用岩层发生形变时的地声异常来预报地震;医学上利用超声波探伤等等。那么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问:你知道是谁在朗读?你怎么知道,根据什么判断? (听到声音) 师:(即学生朗读内容)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的?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 新课讲解: 一、声的产生 实验证明: (1)请同学们用手指感受自己喉咙发声时的振动。 (2)请同学们还有什么实验可证明?(塑料直尺、敲鼓、橡皮筋等)。 (3)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靠近乒乓球;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 问1:老师说话的声音是怎样传到同乡们的耳朵里的?(空气) 问2:空气,气体能传声,还有什么能传声?(同学们猜想,教师出示幻灯片) 知道声音的常温下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速度的关系,并且利用此关系解答一些与距离有关的题目。 答: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即固体>液体>气体 理解:利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结合公式,可以利用回声测量距离或者利用空气中的声速和金属物体的长度测量声音在这种金属中的传播速度。利用回声测距离时要特别注意,接收到回声的时间为往返的时间,因此用公式s=vt计算时,t应为题目所给时间的一半。 三、声音的能量 向平静的水面投入一块石头,水面会以石头与水面的接触点为中心泛起涟漪。石头打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专项练习(含答案) (287)

人教版初中物理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测试卷 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 得分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 1.(2分)邮局的长途电话亭大都是用玻璃做的,隔音效果好,这主要是因为玻璃:() A.能较好地反射声音; B.能较好地吸收声音; C.不能传播声音; D.以上都不对. 2.(2分)如图所示,A为信号源,B为接收器,A、B间有一真空区域.当信号源A分别发射出次声波、无线电波、可见光和紫外线信号时,接收器B不能接收到的信号是 . () A.次声波B.无线电波 C.可见光D.紫外线 3.(2分)小孩用嘴巴把一个气球吹大,由于小孩用力太大,气球被吹破了,发出“嘭”的一个大响声,这响声是由于() A.球皮被吹大时振动发出的响声 B.吹气时球内空气振动发出的响声 C.破裂时球皮振动发出的响声 D.球破裂时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响声 . 4.(2分)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A 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B 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 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了 D 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5.(2分)生活中的光现象丰富多彩。如图1所示的四种光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插入水中的水中山的倒影屏幕上的手影瓶子在平 铅笔好象弯折面镜中的像 A. B C D 6.(2分)下列关于声的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音乐会上,人们常用响度来区分是何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B.声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等介质中传播,声也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环保角度的噪声一定是由物体无规则振动产生的D.中考、高考期间要求学校周围噪声大的单位停工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7.(2分)如图所示,将发声的音叉与面颊接触,有“麻”的感觉,此事实说明() A.发声的物体在振动B.声音能通过固体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D.声音传播是能量传播 8.(2分)在雷电来临时,电光一闪即逝,但雷声却隆隆不断,这是因为:()A.雷一个接一个打个不停 B.双耳效应 C.电光的传播速度比雷声的传播速度大 D.雷声经过地面、山岳和云层多次反射造成的. 9.(2分)用手指堵住双耳,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能听到自己的讲话声B.只能听到别人的讲话声 C.自己和别人的讲话声都能听到D.自己和别人的讲话声都听不到. 10.(2分)自行车的车铃响时,用手握住车铃就听不到铃声了,这是因为()A.车铃发出的声音被手全部吸收了。 B.车铃发出的声音被手挡住无法听到。 C.车铃被握住后停止振动不在发出声音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淄博五中初三级部物理教学案 2.知道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知道15℃空气中的声速. 3. 领略声现象的美妙与和谐;乐于进行声现象的实验探究. 【学习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难点】:制定探究实验计划,实施探究活动得出探究结论 【学习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实验器材】:每小组分工合作准备:橡皮筋、塑料尺、气球、口琴(竖笛)各一个。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航:(课前完成、认真书写,小组长批阅) 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蝉是怎样发声的?唱片是如何记录声音,又是如何还原声音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 3、什么叫声速?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声速是多少?(分析33页小资料完成课本P3 4、第5题) 二、合作学习:(课上完成,小组长注意分工合作) 1、探究声音的产生: 利用手中的器材,小组设计一系列活动证明声音是物体产生的,总结出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1)吹口琴(竖笛)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发生振动发出的 (2)吹口哨声是口腔内振动产生的 (3)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 〖请你分析〗: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而产生的. (4)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引起周围空气的而产生的. 〖动动脑〗:课本P34第一题,谈谈你们组的做法。 2、探究声音的传播: 提出问题:声音怎样从发生的物体传播到远处? 猜想假设: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和都能传播声音,不能传声。〖请你分析〗: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吗?〖你来解决〗:课本P34第3题 三、展示交流:(小组派一到两名代表上台展示合作学习的收获与疑问)

(新)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课题: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材分析 本节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通过学习,要正确掌握两个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同时,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初步了解解决物理问题所经常采用的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说→实验检验→得出结论,让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开展活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生的观察和自主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通过教材了解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结合生活实际知道回声及回声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生的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过程和方法,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乐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设施 音叉、铁架台、真空罩实验装置、橡皮筋、泡沫塑料球、线、鼓、硬纸片、多媒体等。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结合课本,利用多媒体或录音机播放“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声”(包括婴儿的啼哭、钢琴声、笛音、涛声、鸟叫声等)。(1分钟左右的综合视频) (2)教师:美好的音乐给大家带来了心灵的享受。声音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关于声音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呢? (3)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问题罗列在黑板上)。 (4)教师: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去探究。让我们先来看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1.探究声音的产生 (1) 探究过程 A、1分钟学生开放性实验:(学生自由活动,利用各种方法发声) 例如:摸着喉头发声,体验;学生用直尺按在桌边弹动使其发声,敲桌子…… 学生分析声音产生原因。

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第二章 声现象 第1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提高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并学习初步的研究方法。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4、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 学习重点、难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难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的产生 (1)声源:我们通常把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敲锣锣鸣是锣面振动;打鼓鼓响是鼓面在振动;歌唱 家是歌唱家的声带振动;小提琴独奏是琴弦在振动;吹唢呐是唢呐内的空气柱在振动。蝈蝈鸣叫 是靠翅膀摩擦振动发声。锣面、鼓面、声带、琴弦、空气柱、翅膀就是声源。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用手按住发音 的音叉,发音也停止。 (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许多发声体的振动并不明显,不容易观察和找到,必须借助轻小的物 体将这些发声体的振动进行“放大”才容易找到声源。 例题讲解: 例1、以下几种乐器中,关于其发出乐音的物理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锣 ②二胡 ③钢琴 ④长号 A.锣是通过打击锣面,带动空气振动而发声的 B.二胡是通过弦的振动而发声的 C.钢琴是通过打击木板表面而发出乐音的 D.长号发声时,管壁和空气都没有振动 解析:以上几种乐器的发生原因分别为:锣:锣面振动;二胡:弦的振动;钢琴:琴弦片的振动;长号: 空气柱的振动。 答案:B 例2.小丽等同学探究声是怎样产生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1)当小丽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 到____________,通过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 这种思维方法叫做 (选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放大法”或“类比 法”)。 解析:(1)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乒乓球被弹起; 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将不易观察到的音叉的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弹起;这种思维方法叫做放 例2题图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练习题 (2)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练习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 音 C.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口语交谈 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 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 2 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 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产生的原因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 播 C.声音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无关 D.响度大比响度小的声 音传播速度大 4、如图丙所示,用硬纸片把一个喇叭糊起来,做成一个“舞台”.台 上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这个现象说明 ( ) 5、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声势浩大的“击缶而歌”精彩绝伦,缶声是由 于缶面 振动 产生的,然后通过 空气 传播到现场观众耳 朵的。这壮观的场面由同步通讯卫星通过 电磁 波传递到全国 各地。 6、(09烟台)有些耳聋病人配有骨导式助听器就能听到声音的原理 是_固体能够传播声音,且传音效果比空气好(只说出固体能够传播声 音也可)______。 7、(09江西)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声现象.例如:笑树能 发出笑声是因为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 击壳壁,使其 ( ) 发声;广场音乐喷泉的优美旋律是通过 传入我们耳中的. 8、(09安顺)一天,小香同学所在的实验小组,将一手机的来电显示 设为铃声和屏幕显示,然后将手机用线悬挂在真空罩中,将罩中的空 气抽出后,用电话打该手机,结果只看到手机的屏幕显示而听不到铃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练习题B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练习题B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3.(2011?金平区)在飞机起飞和降落的过程中,机上人员要张口做吞咽动作或咀嚼口香糖;在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口,使咽喉管张开或闭嘴同时堵住双耳,以保持鼓膜内外气压的平衡,以防止

15.当自己在嚼饼干时,会感到声音很大,但是站在你旁边的人却感觉不到那么大的声音,这主要是 16.大音乐家贝多芬晚年耳朵听不到声音,他将木棒的一端咬在口中,另一端顶在钢琴上,倾听钢琴 18.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琴声,主要是能19 .初次用收录机把自己的歌声录下,在播放自己录制的磁带的声音好象不是自己的声音,其原因是 二.填空题(共4小题) 21.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__产生的,平时我们听到声音主要是通过_________传入我们耳朵里面的;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用牙齿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的琴声,他靠的是_________. 22.一个声源2min内振动了720次,它的频率为是_________Hz,人耳_________(能/不能)听到该声音;小明同学练声时,发出声音的频率是200Hz,则他的声带每秒钟振动_________次.23.声波的频率范围很宽,由10﹣4Hz到l012Hz,但正常人的耳朵只能听到20Hz到_________Hz 之间的声音,低于或高于此频率范围的声音入耳都听不到.请你设想一下,如果人的听力可以听到20Hz 以下的声音,我们的听觉世界会发生什么变化?写出一个与此有关的合理的场景:_________. 24.我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_________振动, 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组织传给_________,_________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们就听到了声音. 三.解答题(共6小题) 25.(2005?芜湖)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和经历:当你吃饼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如果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自己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这说明_________能够传声;但是你身旁的同学往往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请从物理学的角度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_________. 26.叫一位同学蒙住眼睛坐在房间中央,请他安静地坐着不动,也不要把头转动.然后,你拿两枚硬币敲响起来,你所站的位置要总是在他的正前方或者正后方.现在请他说出敲响硬币的地方,他的回答会令你吃惊.例如,声音本发生在房间的这一角,他却会指着完全相反的一角! 请你和同学讨论这种现象,想想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27.根据声音传播速度和效果的知识,在下列横线上写出对应的原因: (1)夜晚,进行侦察的侦察员为了及早发现情况,常将耳朵贴在大地上倾听远处敌人的人踏地声和车辆的轰鸣声,其原因是_________的缘故 (2)夜晚,把手表放在枕头下睡觉,隔着枕头能清楚地听到手表的“嘀嗒”声,若把枕头拿掉,反而听不到这种声音,这是因为_________的缘故. 28.(2012?淮安)如图所示为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频率、听觉频率的范围信息,试归纳出上述信息的共性特征,井简述其合理性. 29.看图说理: (1)观察如图所示,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总结及针对训练

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①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气体、液体、固体都 可以发声。 ②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③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声不一定听见。不振动的物体是不会发声的。 2、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 针对训练 1、漫步花丛中,我们能听到蜜蜂的嗡嗡声,这是由于蜜蜂翅膀的产生的。 2、下列属于气体振动而发出声音的是() A.叮咚的鼓声 B.哗哗的流水声 C.隆隆的炮声 D.悦耳的歌声 3、(2012?大连)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 A.手指 B.琴弦 C.弦柱 D.空气 4、关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气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B.只有液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C.只有固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D.气体液体固体振动都能产生声音 5、小孩用嘴巴把一个气球吹大,由于小孩用力太大,气球被吹破了,发出“嘭”

的响声,这响声是由于() A.球皮被吹大时振动发出的响声 B.吹气时球内空气振动发出的响 声 C.破裂时球皮振动发出的响声 D.球皮破裂时引起周围空气振动 发出的响声 6、(2008?莆田)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 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 C.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D.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7、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A.吹着的哨子B.真空罩中响铃的闹钟 C.关闭的收音机D.敲击的水瓶琴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以声波的方式向四面八方转播。 2、真空不能传声,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①声音能在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一般地,固体传声效果最好,液体次之, 气体最差。 ②在外太空,宇航员用无线电传声。 3、声速: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音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①声速的大小和介质及温度有关。一般在固体中的速度大于液体中速度,大于气体中 速度。 ②在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4、回声: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 ①回声与原声至少相差0.1s以上才能被人耳听到。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习题(含答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14.0分) 1. 下列事例能说明“水可以传播声音”的是() A. 在溪边,听到溪水流动的声音 B. 在雨天,听到雨滴打在伞上的声音 C. 在树下,听到树上鸟儿鸣叫的声音 D. 在水中,听到岸边人们说话的声音 2. 用手拨琴弦便能听到悦耳的琴声,则发出琴声的声源是() A. 手指 B. 空气 C. 弦柱 D. 琴弦 3. 在武侠小说或电影里,经常会看到一位双目失明的大侠,还能判断出前来攻击他的敌人的方位,这是因为() A. 他的眼睛原来没有失明 B. 他的耳朵有特异功能 C. 这是一种巧合 D. 由于双耳效应,他可准确判断声音传来的方向 4. 若太空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绕月球飞行的宇航员不能听到撞击的爆炸声,是因为() A. 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但没有产生振动 B. 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但振动很微弱,声音太小听不到 C. 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有振动产生,但声波无法传到空中 D. 以上原因都不是 5. 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 这个实验说明了() A. 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 B.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 播 C. 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 声音在空气中 传播速度最快 6. 声音在以下几种介质中传播时,传播速度最大的是() A. 钢管 B. 水 C. 酒精 D. 空气 7. 用录音机把自己朗读或唱歌的声音录下来,再播放.同学们听没有什么意外,自己听总感到别扭,觉得不像自己的声音,主要原因是() A. 录音机的录音效果差,声音录制后失真 B. 录音机录音时使声音的音调发生了变化 C. 录音机录音时使声音的音色发生了变化 D. 自己听自己的声音,和听录音机声音,两种声音传播的途径不同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18.0分) 8. 声音不仅能在气体中传播,而且也能在______ 、______ 中传播. 9.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根据下表可知: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气体中的______ (选填“快”或“慢”);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受______ 的影响;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公园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圈丘三处建筑有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它是我国古代建筑师利用声音的______ 造成的音响效果. 声音在一些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m?s-1) 介质温度速度介质温度速度 空气0℃331 酒精20℃1210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人教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教学目的: 1 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空气中声音得速度大约是340 s/m 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具: 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 教学内容: 一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先猜一个谜语:你能制造却无法看到,可以穿过固体却不留痕迹。这是什么东西?对,这就是声音。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关于声现象我们接触得很多但却了解得很少,我们的祖先在建筑和科研中都广泛应用了声学技术,如天坛的回音壁、三音石等,都是声学知识应用的杰出典范。现代的建筑如礼堂、音乐厅的设计中,也都要考虑到声学效果,海军用声学技术——声纳来测量海深,探测敌舰等等。而人们赖以欣赏音乐的乐器、音响设备,更是集中体现了人类对声现象的研究成果和与电子技术的巧妙结合。 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得意思是牛不懂音乐,可是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经常给奶牛、母鸡放优美的音乐,它们可以多产奶、多生蛋;还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在爬藤植物的两侧一定距离各放一台录音机放音乐,过一段时间,藤子向柔和的声音爬去;鱼类也又他们喜欢听的声音。 在这样一个声音的海洋中,我们不禁要问了,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么传播的呢? 二讲授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声现象丰富多彩,课本通过图3-1―――3-4中的四幅图,从不同的方面给出了声音产生的情况,我们先看看这4副图,一起来谈谈物体发声时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课本图1中是水和水的相互撞击,引起振动,发出声音;图2是琴弦和弓相互摩擦引起弦的振动而发出声音;图3是飞机的发动机在工作,引起振动,发出声音;图4是电锯和木材相互磨擦,引起电锯和木材的振动发出声音。 你知道人和其他动物是怎么发生的吗? 1 请同学们用手指感受自己喉咙发声时的振动。 2 讲述自然界一些动物是如何人发声的:织了(只有雄蝉才会鸣叫)、蟋蟀、蜜蜂等是靠翅膀的振动或者摩擦来发声的,长颈鹿很安静,那是因为它没有声带。 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鼓励学生能够说一些新奇的关于发声的现象。 例如“笑树是怎么发出笑声的?”(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 我们发现,声音似乎和物体的振动有关。那么,我们通过实验探索一下,发音是否真的和振动有关? 实验探究: 音叉:(1)将一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被弹起。(2)将发声的音叉放进水杯,激起水花。 得出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不一定消失)请同学们在举一些物体发声时振动的例子。

A4--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荣成35中学初三年级物理学科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本节课应掌握内容: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声音以什么形式传播的?传播的介质有哪此?声音传播的快慢 与哪些因素有关? 3、什么是回声?听到回声的条件是什么? 二、自学教材 三、互助学习: 1、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以形式传播。 2、传播声音的介质有、和,

不能传声;声音在中传播最快,在中传播最慢,同种介质中,声音的传播快慢还与有关。 3、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被回来的现象。要听到回声的条件是。 四、教师点拨 五、训练 1、“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歌词中,声音是由、和振动产生的。 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唐诗中的名句。船上的客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这是因为寒山寺的大钟受到撞击发生了。 3、东林书院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表明声音可以在中传播。 4、一首名为《小儿垂钓》的诗中写到“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说明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而且 可以在中传播。临街的房屋人们都安装双层玻璃窗,可以起到隔音的效果,这说明声音不能在中传播。 5、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6、古代的侦察兵为能及早发现敌军骑兵的活动,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就能判断附近是否有敌人的骑兵,对此下列解释错误的 是() A.马蹄在地上,使土地振动发出声音 B.声音可以由土地传播 C.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大 D.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入人耳 7、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此”,其原因是()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内容】 教材一开始就用一幅图画展示了古筝发声的情景,再列举一些实例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帮助学生找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在学生通过讨论获得基本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一些使物体发声的活动,进一步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点。将物理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 声音的传播是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教材安排了“想想做做” ,由于学生刚接触探究活动,可结合引言课的经历,向学生介绍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历的过程,使整个探究活动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由师生共同完成,且应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4、记住15C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5、了解回声是怎样形成的。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学做导合一” 教时:2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声音在水里能不能传播?宇航员在月球上能和地球上一样交谈吗?带着各种对声音的疑问,今天开始,我们将一同走进声音的世界,首先要共同探讨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明确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八年级物理上册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能演练提升 能力提升 1. 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如图所示,这说明了() A.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快 2.在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3. 在探究人耳怎样听到声音时,可以用肥皂膜模拟人耳的鼓膜。如图所示,当喇叭发声时,肥皂膜将() A.振动 B.静止不动 C.一直向右运动 D.一直向左运动 4.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A.真空不能传声 B.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 C.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 D.喇叭发音时,放在纸盆上的纸屑在上下跳动,说明纸盆在振动

5.(xx·山东济宁中考)同学们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下面两种看法,请根据你的知识,对每种看法作出评论。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运动产生的”,评论: 。 (2)“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 m/s”,评论: 。 6.如图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说明声音可以在中传播;还可以观察到紧挨音叉的塑料球弹起,说明声音是由产生的。 7.已知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1 s以上,现有一根长为8.5 m的铁管,如果你将耳朵贴在铁管的一端,让另一个人去敲击一下铁管的另一端,则敲击声由空气传入你的耳朵需要 s,你会听到次敲打的声音。(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在铁中传播速度为5 200 m/s) 8.观察下表,试写出两个与声音传播速度有关的结论。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1) 空气 (0 ℃) 331 海水 (25 ℃) 1 531 空气 (15 ℃) 340冰 3 230 空气 (25 ℃) 346铜(棒) 3 750 软木500大理石 3 810 煤油 (25 ℃) 1 324 铝(棒) 5 000 水(常温) 1 500 铁(棒) 5 200 结论: (1)。 (2)。 探究创新 ★9.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下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二章声现象 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方式,是常见的物理现象.本章通过对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特性、现代技术中声的利用以及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本章知识的基础,由于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因此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将成为一个新的热门话题. 本章共有4节: 1.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讲述了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以及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2.第2节“声音的特性”,介绍了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探究了决定它们的因素,以及超声波、次声波. 3.第3节“声的利用”,介绍了声音能传递信息,声音能传递能量,建筑中的声学利用. 4.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介绍了噪声的来源、危害,以及控制噪声的途径. 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章教学安排了若干个实验探究活动,如“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声音的传播”、“探究音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等.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物理实验,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引导学生参与探究过程,让学生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培养观察能力、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和运用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知道回声测距的原理;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决定它们的因素;知道声的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的三种方法. 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传播的,体验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初步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 【学生准备】 橡皮筋、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声音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 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 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4. 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是否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怎样验证?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回声、声音的传播途径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 知识点三:回声 1、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形成的; (1)回声形成条件:回声比原声晚0.1s以上,即人到障碍物距离至少17m; (2)回声的利用:利用回声测距离(s=vt 如测量海水深度......); 1、一般说来,大会堂的周围墙壁都装饰为凹凸不平的蜂窝状.这是为了() A.减弱声波的反射 B.增强声波的反射 C.增强声音的响度 D.仅为装饰 2、科学家为了测量海水的深度,从海面发出声波,经过6s后收到从海底反射回来的信息,(1)求此处海水的深度(在海水中声速取1500m/s)? (2)这种方法_________(能、不能)用来测量地球和月球间的距离,为什么? 3、(1)某一汽车停在在离山崖340m远的地方鸣笛,问它鸣笛后多长时间能听到回声?(2)汽车以20m/s的速度驶向山崖,鸣笛后1.5s听到回声,则汽车鸣笛时距山崖多远? 知识点四:我们听到声音的途径 1、一般途径:声音空气振动鼓膜振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听觉神经 大脑 2、骨传导:声音头骨、颌骨 听觉神经 大脑 3、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它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处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正是双耳效应,人们才可以听到立体声. 1、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是:即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________振动,这种振动经过______及其它组织传给_________,_________把信号传给________; 2、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_产生的,声音要靠________传播,________不能传声;平常我们听到声音是通过_________传到我们耳朵里; 3、鱼儿会被岸上的(说话声呢?)脚步声吓跑,这时鱼儿接收声波的途径是()A.岸—空气—水—鱼 B.空气—水—鱼 C.岸—水—鱼 D.岸—空气—鱼 4、声音通过_______、_______也能传给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上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_______,这说明了_______可以传声。 5、我们吃饭时,能听见自己咀嚼食物的声音,在这个过程中,声音的传导方式是_______; 6、人在闭上双眼时,仍能准确地判断出声源的方位,这是利用() A.回声效应 B.双耳效应 C.骨传导 D.声音立体效应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理解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 振动产生的。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回声及回声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通过学生的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水平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通过实践、观察的方法,探究回声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 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重点、难点、疑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设施:音叉、共鸣箱、铁架台、真空罩实验装置、橡皮筋、泡沫塑料球、吉他、鼓、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利用上课铃声引入本节课题。 板书: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二、讲授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检查作业 教师:课前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同学们观察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你能得出 什么结论?用什么实验能够证明。

学生演示实验:学生敲动鼓面有纸团的鼓。分析现象:得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结论:鼓面振动时发出声音 学生演示实验:学生拨动梳子使其发声,分析声音产生原因。 结论:物体振动时发出声音 教师演示实验:①敲响音叉靠近泡沫塑料小球,观察现象分析原因②敲响音叉,把其 放入水中。 解释振动:物体来回往复的运动叫作振动。 结论:音叉振动时发出声音 学生实验:摸着喉头发生,体验,分析原因 教师: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各种动物的叫声,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过来 有嗡嗡的声音,那么,它们发生靠什么呢? 结论:翅膀的振动 板书:1、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教师: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教师:我们知道神舟5号飞船顺利升空为咱们中国争了光,我国的探月计划已经启动,那你知道登上月球的宇航员是如何交流的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演示实验:真空罩实验(用手机试试) 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教师:这个实验证明了什么? 结论:空气中能够传播声音,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教师:那声音是怎么通过空气传入你的耳朵里的呢?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声波的形成 教师:咱们已经知道空气能够传声,其他的呢?还有哪些物质能够传声?比如液体, 学生回答水能够。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2.2《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第2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能说出声音可以在哪里传播。 2.知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形成声波;能说出声速与哪些因素有关,记住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通过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培养使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4.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声音的产生与声音的传播。 2.体验观察和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认识声波,了解声波传播过程中的特点。 教学用具 真空电铃实验、土电话、蜡烛、音箱、火柴、、水槽、铁块、音叉、乒乓球、铁尺、矿泉水瓶、250mL、橡皮筋、笔套等。 课程导入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各种声音的世界里,经常要通过声音来传达信息或者通过听声音获取信息。下面播放几个声音,大家猜猜这是什么物体发出来的? 播放几种声音(可下载使用:【科学博览】风吹树叶声.mp3,【科学博览】流水声.mp3,【科学博览】猫叫声.mp3,【科学博览】鸟叫声.mp3),辨别这些声音是什么发出的。 生活中你还有哪些熟悉的声音?举个例子!

有没有想过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声音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耳朵里?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探索声音的奥秘,我们从它的产生开始。 教学过程 一、声音的产生 首先用身边的几种物品,想办法让它发出声音,并且在它发声的时候,仔细观察它们发声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实验:利用尺子、橡皮筋等物体来发出声音,并思考声音是如何发生的。 同学一起体验:用手指按着喉咙,说“啊……”,手指感觉到什么? 播放视频:【教学实验】声音的产生.mp4 敲鼓时,鼓面上的纸屑被弹起;发声的音叉能溅起水花;硬币在正在发声的音箱上跳动,这些现象都说明了发声的物体是在振动的。 演示实验:敲击一下音叉,把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听到看到什么?用手把音叉按住,声音还有吗?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音叉发声时,乒乓球被弹开;把音叉按住时,声音也没有了。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师: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讨论:自然界中那些物体可以作为声源?并举例说明。 以上列举的这些发生的物体有固体、液体和气体,这说明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产生振动,都可以作为声源。 固体作为声源:皮筋、尺子、声带 液体作为声源:水滴、雨、泉水叮咚 气体作为声源:口哨声、风声、吹管状乐器 思考:蝉又名知了,自古以来,人们最感兴趣的莫过于蝉的鸣叫声,你知道蝉是怎样发

1.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初步认识声音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重点难点: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2、3 课前预习 阅读思考: 1、声音是产生的,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 3、声以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但不能传声。 4、声传播的快慢用来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声速的大小跟和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5、一切体、体、体都能传声,从声速表格中可知:固体声速液体声速气体声速(填大于或小于)。 课内探究 (一)声的产生 生活中的现象:1,说话时把手放到喉结上,感觉的到喉结在_______ 2、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_________发出声音。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________发出声音。用鼓棰打击鼓面,鼓面_________,听到宏亮的击鼓声。 实验1:音叉小球,把小球放在正在发声的的音叉旁。看到小球弹起。 实验2:敲响音叉迅速放到水槽里,水槽激起水花 结论:①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②敲打桌子时,听到了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③二胡,提琴等弦乐器是靠_______振动发出声音的;笛子是管内的_____振动发出声音的。 (二)声音的传播 1.平时人们听到的声音是通过________传播的。 2.声音在______、________中也能传播。 3.实验探究真空是否能够传播声音。 ①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在正在抽出空气的玻璃瓶内,声音会____________。 ②通过推理,我们可知,声音______(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是以_______的形式传播。 (三)声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