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教案2新人教A版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教案2新人教A版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教案2新人教A版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教案2新人教A版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教案2(新

人教A版必修2)

第一课时 3.3-1两直线的交点坐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能目标:1。直线和直线的交点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情感目标:1。通过两直线交点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联系,从而认识事物之间的内

的联系。

2.能够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判断两直线是否相交,求交点坐标。

难点:两直线相交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用大屏幕打出直角坐标系中两直线,移动直线,让学生观察这两直线的位置关系。课堂设问一:由直线方程的概念,我们知道直线上的一点与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关系,那如果两直线相交于一点,这一点与这两条直线的方程有何关系?(二)探研新知

分析任务,分组讨论,判断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已知两直线

L1:A1x+B1y +C1=0,L2:A2x+B2y+C2=0

如何判断这两条直线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先从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入手,看表一,并填空。

几何元素及关系

代数表示点AA(a,b)直线LL:Ax+By+C=0

点A在直线上

直线L1与 L2的交点A

课堂设问二: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怎样求交点坐标?交点坐标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有什关系?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两直线是否相交与其方程所组成的方程组有何关系?

(1)若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唯一解,L 1与L2 相交。(2)若二元一次方程组无解,则L 1与 L2平行。

(3)若二元一次方程组有无数解,则L 1 与L2重合。

课后探究:两直线是否相交与其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的系数有何关系?

1.例题讲解,规范表示,解决问题

例题1:求下列两直线交点坐标

L1 :3x+4y-2=0

L1:2x+y +2=0

解:解方程组

得 x=-2,y=2

所以L1与L2的交点坐标为M(-2,2),如图3。3。1。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解方程组,看解题是否规范,条理

是否清楚,表达是否简洁,然后才进行讲解。

同类练习:书本114页第1,2题。

例2 判断下列各对直线的位置关系。如果相交,求出交点坐标。

(1) L1:x-y=0,L2:3x+3y-10=0

(2) L1:3x-y=0,L2:6x-2y=0

(3) L1:3x+4y-5=0,L2:6x+8y-10=0

这道题可以作为练习以巩固判断两直线位置关系。

二.启发拓展,灵活应用。

课堂设问一。当变化时,方程 3x+4y-2+(2x+y+2)=0表示

何图形,图形

有何特点?求出图形的交点坐标。

(1)可以一用信息技术,当取不同值时,通过各种图形,经过观察,让学生从直观上得出结论,同时发现这些直线的

共同特点是经过同一点。

(2)找出或猜想这个点的坐标,代入方程,得出结论。(3)结论,方程表示经过这两条直线L1 与L2的交点的直线的集合。

(三)小结: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求两直线的交点坐标,

能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来解决,并能进行应用。(四)练习及作业:

a) 光线从M(-2,3)射到x轴上的一点P(1,0)后被x轴反射,求反射光线所在的直线方程。

b) 求满足下列条件的直线方程。

经过两直线2x-3y+10=0与3x+4y-2=0的交点,且和直线

3x-2y+4=0垂直。

板书设计:略

第二课时 3..3..。2两点间距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能目标:掌握直角坐标系两点间距离,用坐标法证明简单的几何问题。

(二)情感目标:体会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能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

难点,应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证明几何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课堂设问一:回忆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同学们能否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以下问题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分别向x轴和y轴作垂线,垂足分

别为

(二)探研新知

直线相交于点Q。

在直角中,,为了计算其长度,过点向x轴作垂线,垂足为

过点向y轴作垂线,垂足为,于是有

所以,=。

由此得到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教师提示,

根据勾股定理,不难得到。

例题解答,细心演算,规范表达。例1 :以知点A(-1,2),B(2,),在x轴上求一点,使 ,并求的值。

解:设所求点P(x,0),于是有由得解得 x=1。

所以,所求点P(1,0)且通过例题,使学生对两点间距离

公式理解。应用。

解法二:由已知得,线段AB的中点为,直线AB的斜率为k= 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是 y-

在上述式子中,令y=0,解得x=1。

所以所求点P的坐标为(1,0)。因此

同步练习:书本116页第1,2 题

(三)巩固反思,灵活应用。(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来证明

几何问题。)

例2 证明平行四边行四条边的平方和等于两条对角线的平

方和。

分析:首先要建立直角坐标系,用坐标表示有关量,然后用

代数进行运算,最后把代数运算"翻译"成几何关系。

这一道题可以让学生讨论解决,让学生深刻体会数形之间的

关系和转化,并从中归纳出应用代数问题解决几何问题的基

本步骤。

证明:如图所示,以顶点A为坐标原点,AB边所在的直线

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有A(0,0)。

设B(a,0),D(b,c),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点

C的坐标为(a+b,c),因为所以,所以,

因此,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平方和等于两条对角线的平方和。上述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可以让学生归纳如下:

第一步:建立直角坐标系,用坐标表示有关的量。

第二步:进行有关代数运算。

第三步;把代数结果"翻译"成几何关系。

思考:同学们是否还有其它的解决办法?

还可用综合几何的方法证明这道题。

课堂小结:主要讲述了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以及应用,

要懂得用代数的方法解决几何问题,建立直角坐标系的重要性。

课后练习1.:证明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2.在直线x-3y-2=0上求两点,使它与(-2,2)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

3.(1994全国高考)点(0,5)到直线y=2x的距离是-- 。

板书设计:略。

第三课时3.3.3 点到直线的距离

3、3、4 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能目标:

1. 理解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熟练掌握点到直线的距

离公式;

2 、会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求解两平行线距离

(二)情感目标:

1。认识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教学难点: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前面几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学习了两直线的平行或垂直的充要条件,两直线的夹角公式,两直线的交点问题,两点间的距离公式。逐步熟悉了利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思想方法.这一节,我们将研究怎样由点的坐标和直线的方程直接求点P到直线的距离。

用POWERPOINT打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直线,进行移动,使学生回顾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且在直线上取两点,让学生指出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复习前面所学。要求学生思考一直线上的计算?能否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进行推导?

两条直线方程如下:

.(二)探研新知

1.点到直线距离公式:

点到直线的距离为:

(2)数行结合,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学生已有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即由点P到直线的距离d是点P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

这里体现了"画归"思想方法,把一个新问题转化为一个曾今解决过的问题,一个自己熟悉的问题。(1)提出问题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已知某点P的坐标为,直线=0或B=0时,以上公式,怎样用点的坐标和直线的方程直接求点P到直线的距离呢?

学生可自由讨论。

画出图形,分析任务,理清思路,解决问题。

方案一:

设点P到直线的垂线段为PQ,垂足为Q,由PQ⊥可知,直线PQ的斜率为(A≠0),根据点斜式写出直线PQ的方程,并由与PQ的方程求出点Q的坐标;由此根据两点距离公式求出|PQ|,得到点P到直线的距离为d

此方法虽思路自然,但运算较繁.下面我们探讨别一种方法方案二:设A≠0,B≠0,这时与轴、轴都相交,过点P作轴的平行线,交于点;作轴的平行线,交于点,

由得.

所以,|PR|=||=

|PS|=||=

|RS|=×||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知:·|RS|=|P R|·|PS|

所以

可证明,当A=0时仍适用

这个过程比较繁琐,但同时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意志品质等方面得到了提高。

3.例题应用,解决问题。

例1 求点P=(-1,2)到直线 3x=2的距离。

解:d=

例2 已知点A(1,3),B(3,1),C(-1,0),求三角形ABC的面积。

解:设AB边上的高为h,则

S=

AB边上的高h就是点C到AB的距离。

AB边所在直线方程为

即x+y-4=0。

点C到X+Y-4=0的距离为h

h=,

因此,S=

通过这两道简单的例题,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对点到直线的距

离理解应用,能逐步体会用代数运算解决几何问题的优越性。同步练习:118页第1,2题。

4.拓展延伸,评价反思。

(1)应用推导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

已知两条平行线直线和的一般式方程为:,

:,则与的距离为

证明:设是直线上任一点,则点P0到直线的距离为

即,∴d=

的距离.

解法一:在直线上取一点P(4,0),因为∥

例3 求两平行线:,:,所以点P到的距离等于与的距离.于是

解法二:∥又.

由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得

四、课堂练习:

1,已知一直线被两平行线3x+4y-7=0与3x+4y+8=0所截线段长为3。且该直线过点(2,3),求该直线方程。

五、小结: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能把求两平行线的距离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六、课后作业:

13.求点P(2,-1)到直线2+3-3=0的距离.

14.已知点A(,6)到直线3-4=2的距离d=4,求的值:

15.已知两条平行线直线和的一般式方程为:,

:,则与的距离为

七.板书设计:略

2020~2021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共14课时)

根据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制定 二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全册共14课时 学校: 姓名: 日期:

2020—2021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 1.认识常见的材料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观察、比较、实验、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低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科学探究: 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人类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技术与工程领域”的低年段要求。 2.1 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 通过观察,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 2.2 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2.3 工程和技术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体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 【教材分析】 本课为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它们是什么做的》单元的起始课,该单元共有三课,分别是《认识常见材料》、《各种各样的杯子》、《神奇的新材料》,可见该单元的研究都是围绕“材料”展开的,因而第一课时对于常见材料的认识既是基础部分,也是重要部分。 本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含两个活动:活动一,观察生活中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让学生不仅意识到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用不同材料做成的,还让学生调用前概念,从物品出发初步认识常见材料;活动二,进一步在材料和名称之间建立关联,即进一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8种材料,在识别中进一步熟悉材料的特点,强化对材料本身的认识。第

21.2.2公式法教学设计

“先学后导 互动展评 当堂训练”教学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新余附属学校 课题:21.2.2公式法 科目:初三数学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2017年 8 月 28 日 教学目标: 1. 掌握根的判别式,会用根的判别式判断根的情况; 2、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求根公式; 3、会熟练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时间: 1 课时 第 1 课时 (一)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要具体、简要、可行、可测: 1.掌握根的判别式,会用根的判别式判断根的情况;会利用根的判别式求待定字母系数的取值问题;会利用根的判别式证明根的情况; 2.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求根公式; 3.掌握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会熟练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二次备课 (二)自学指导 明确自学的内容与范围,明确自学的方法,明确自学的要求,明确自学的时间: 范围:阅读教材9—12页 时间:10分钟 自学课本,弄清下面的问题,有疑问的做好标记。 1.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 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 , 根的判别式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有什么关系: ①当2 4b ac -> 0时,方程有 的实数根; ②当2 4b ac - =0时,方程有 的实数根; ③当2 4b ac -<0时,方程 实数根. 3.当b 2-4ac ≥0时,求根公式: 。 4. 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 20(0)ax bx c a ++=≠的方法是什么?利用这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关键是什么? ‘

(三)自学自测 学生看书、看例题、做测试题,教师巡视。(教师出示问答题或测试题让学生检测自学情况) 测试题: 1、一元二次方程 20(0)ax bx c a ++=≠的根的情况可由24b ac -的符号来判定: ①当2 4b ac -______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②当2 4b ac -______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③当2 4b ac -______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2、一元二次方程x 2+x +2=0的根的情况是( ) A.有两个不相等的正根 B.有两个不相等的负根 C.没有实数根 D.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3、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kx 2+2x -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k 的取值范围是 。 4、 用公式法解方程x 2-x -1=0的根为( ) A. 2 3 1± B. 2 3 1±- C. 2 5 1± D. 2 5 1±- 5.用公式法解方程2(x2-4x )+3=0 二次备课 (四)互动展评 小组交流,全班展示,教师点评:(建议教师预设) 1、2、3题属于基础题选择班上成绩薄弱的学生来做,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第4题找中等的学生来做, 最后老师来点评: 要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与根的情况之间的关系;要牢记求根公式,掌握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五)归纳总结 引导归纳,回扣目标: (1)根的判别式:b2-4ac (2)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关键是:确定a,b,c 的值 (3)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化: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2)定:确定,,a b c 的值; 3)算:计算判别式的值 4)当判别式的数值大于或等于0时,代入求根公式求根;若判别式的数值小于0,此方程无实数根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科学《6.数星星》教学设计

《6.数星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观察星空,知道星星有大小、明暗的区别。 2.知道星星也和太阳、月亮一样是天空中的星体。 3.能够对“为什么白天看不到星星”作出猜想,并与同伴一起探索其中的秘密。 4.愿意观察星星,对星空感兴趣。 【教学重点】 观察星空,知道星星有大小、明暗的区别。 【教学难点】 探索白天看到星星的秘密。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PPT。 学生材料:手电筒(两种规格)。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察星空,激发兴趣 1.每当夕阳西去,夜幕降临,天空便会上演一副神秘的画面(出示视频),关于星空,你已经知道些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3.(出示星空图)仔细观察这些星星,它们有什么不同? 4.小结:天空的星星有大小不同,明暗程度不同。 5.(出示不同亮度的星星图片)你能给它们排排序吗? 6.小结:在天文学上,我们把肉眼能够看到的星星设定为6等,最亮是一等星,最不亮的是6等星。(出示视频:为什么星星的亮度不一样) [设计意图:提出观测任务,激发观察兴趣,知道星星有大小、明暗的区别。]

二、探索白天看不到星星的秘密 1.一般我们是在什么时候观察星星?为什么白天看不到星星呢?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可能的原因。 3.我们的猜想正确吗?如果要验证,我们可以怎样来做实验? 4.师生合作设计实验验证。(详见实验单)。 [设计意图:对生活中的现象作出自己的猜想,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探究任务。] 三、联系实际,教会学生观测星空的方法 1.根据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只有夜晚才能看到星星,但夜晚一定就能看到星星吗? 2.(出示图片)比较两幅图中的场景有什么不一样?再解释一下这两幅图中的星星为什么一个少一个多? 3.那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地点去观测星空?地点有了,需不需要选择合适的时间了?晴天还是阴天?所有晴朗的夜晚都能很好地观测星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目录 第1课纸片插接 (2) 第2课重重叠叠 (4) 第3课点、线、面 (6) 第4课漂亮的包装纸 (8) 第5课五味瓶 (11) 第6课得奖啦 (15) 第7课美丽孔雀 (17) 第8课叶子上的小“血管” (19) 第9课漂亮的花边 (22) 第10课奇妙的脚印 (24) 第11课蔬果变变变 (26) 第12课小鸟的家 (28) 第13课动物的故事 (30) 第14课友谊卡 (32) 第15课家乡变了样 (34) 第16课我的老师 (36) 第17课会爬的玩具 (38) 第18课电脑美术——复制翻转画花边 (40) 第19课娃娃家 (42) 第20课五彩缤纷的生活 (44)

第1课纸片插接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初步了解新的手工制作知识及掌握基本的插接技巧。 2、引导学生在欣赏造型与色彩中勇于发表独特见解。 教学重点:插接图形的造型设计。 教学难点:插接技巧的了解与掌握(插接方法与摆设形状) 教学工具:彩色卡纸、剪刀、示范作品、学生作品及精美艺术图片。教学过程: 一、授课 1、制作方法对比导入——点出课题 师言:小朋友们,我们在上几个学期的美术课中,上过很多的手工课,学到了许多新的制作方法。(请几个学生讲讲学过什么样的方法:粘、剪、卷……)。教师指出今天我们要学习新的制作方法——插接(纸片插接)。 2、欣赏、对比,发现新的纸工技法 欣赏制作精美的插接作品。(扑克牌插接、几何形插接、水果形插接及粘贴式的立体桥梁作品。) 请学生观察这些纸艺作品与以往的手工课制作纸艺作品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在观察粘贴式的桥梁作品与插接成的纸片作品中引导学生对比发现两者有制作方法何不同之处)这些作品都巧妙的利用了插接方法。(由学生回答、发现。) 3、观察范作: 师问:观察作品并告诉老师哪些比较好看,为什么? 生答:纸片的图形十分漂亮,颜色丰富,搭配和谐。 4、教师边示范制作,边讲解: 刚才我们经过观察,已经发现了这课要学习的内容——纸片插接制作的一些要点,现在老师把具体的制作步骤示范,让同学们进一步

九年级上册数学21.2.2 公式法(教案)

21.2.2 公式法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利用公式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求根公式的过程,加强推理技能,进一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难点】 推导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我们知道,对于任意给定的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只要方程有解,都可以利用配方法求出它的两个实数根.事实上,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写成 ax2+bx+c=0的形式,我们是否也能用配方法求出它的解呢?想想看,该怎样做? 【教学说明】让学生回顾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过程,从而尝试着求ax2+bx+c=0(a≠0)的方程的解,导入新课,教学时,应给予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通过问题情境思考后,师生共同探讨方程ax2+bx+c=0(a≠0)的解. 由ax2+bx+c=0(a≠0),移项,ax2+bx=-c.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2+b a x=- c a .配 方,得x2+b a x+2 () 2 b a =- c a +2 () 2 b a ,即 2 2 2 4 ( 4 2 ) b a a a b x c - +=. 至此,教师应作适当停顿,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探究:

(1)两边能直接开平方吗?为什么? (2)你认为下一步该怎么办?谈谈你的看法. 【教学说明】设置停顿并提出两个问题的目的在于纠正学生的盲目行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代数式b2-4ac的取值与此方程的解之间的关系,加深认知.教学时,应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畅所欲言,在相互交流中促进理解. 师生共同完善认知: 一般地,式子b2-4ac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根的判别式,通常用Δ表示,即Δ=b2-4ac.从而有: ①当Δ=b2-4ac>0时,方程ax2+bx+c=0(a≠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Δ=b2-4ac=0时,方程ax2+bx+c=0(a≠0)有两个相等实数根;当Δ=b2-4ac<0时,方程ax2+bx+c=0(a≠0)没有实数解; ②当Δ≥0时,方程ax2+bx+c=0(a≠0)的两个实数根可写成 x= 24 2 b b ac a -- ,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求根公式. 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 例1不解方程,判别下列各方程的根的情况. (1)x2+x+1=0; (2)x2-3x+2=0; (3)3x22x=2. 分析:找出方程中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利用b2-4ac与0的大 小关系可得结论.注意:在确定方程中a、b、c的值时,一定要先把方程化为一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三篇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三篇 【导语】从唐朝到近代以前,“科学”作为“科举之学”的略语,“科学”一词虽在汉语典籍中偶有出现,但大多指“科举之学”。最早使用“科学”一词之人似可溯及到唐末的罗衮。 今天天气怎么样教学目标: 1、会设计简单的天气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2、了解自己遇到的天气情况:雨天、雪天、阴天、下雾天、雷雨等等。 3、认识各种各样的天气符号。 4、认识天气预报,并能从天气预报中读到有用的天气信息。 教学重点: 认识各种各样的天气符号。 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天气预报,并能从天气预报中读到有用的天气信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小诗: 关心天气 呼呼呼,起风了, 哗哗哗,下雨了, 雨停了,云散了,

太阳出来了! 走到户外, 去看天上的云彩; 挽起裤腿, 去溅路边的水花。 2、引导学生读一读。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讲了下雨之后,孩子们去户外活动的情况。一般说来,孩子们是最关心天气的了,因为天气好了孩子们才能出去玩。那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关注一下今天天气怎么样。 4、板书课题:1、今天天气怎么样 齐读课题。 二、设计天气符号 1、同学们,今天你们有没有注意一下天气怎么样呢? 学生说一说今天的天气情况。 啊,看样子大家都关注了今天的天气。除了用语言来描述今天的天气,我们还可以最直观的符号来表示今天的天气。 2、教师指导学生设计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预设:, A、天气晴朗,引导学生:大家看看今天的天气是(晴天),你觉得用什么符号来表示适合呢?从而让学生明白天气晴朗的时候,天空中有一个大大的太阳,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一个大大的太阳呢?B、天气不好,天空中云层很厚,引导学生想想用什么来表示云呢?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59782

二年级美术学科教案 第1课纸片插接 教学目的要求: 1、纸片插接的作品,引导学生对立体造型艺术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2、学生根据想象,创造,将硬纸片剪制成各种简单的外形,并尝试将制作完成的硬纸片插接组合成小艺术品。 3、引导学生欣赏街头雕塑,培养学生对立体造型艺术设计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各种立体造型的构建方法及简单的构建原理。 课前准备: 师生收集各种废旧的硬纸盒、硬纸片。 教师收集一些运用各种硬纸片制作的纸立体造型(以插接方法制作的为主)。收集或拍摄广场或街头的各种立体雕塑的图片或照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展示广场或街头的各种立体雕塑图片。 2、引导学生欣赏立体造型艺术,了解立体造型艺术基本的构建原理。 二、发展阶段 1、用硬纸片剪制各种简单的造型,并在适当的地方剪开一些小口子。 注意引导学生注重抓住各种物体的外形特征。 要求:所选择图形的外形应以简洁、形象为主。

2、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尝试将硬纸片相互连接的方法。 师:可以选择除了用胶水粘贴组合以外的方法。 3、采用插接的方法,制作纸立体造型。 注意提示学生:每个硬纸片图形的疏密变化及整个纸立体造型的重心位置。 三、教学拓展 1、用较大的纸板箱,剪制具有班级特点或学校特色的图形,采用插接的方法,设计组合成一个大型的纸立体作品。 2、用废材料制作的纸立体作品,可以根据学生个人的喜好,用水粉或丙稀原料,将其涂上不同的颜色。 第2课点、线、面 教学目的要求: 1、点、线、面三个元素在美术设计、创作中的作用,掌握简单的点、线、面的组合。 2、导学生利用各种材质的点、线、面,根据想象设计画面,进行简单的艺术创作。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感受创作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运用各种不同材质的点、线、面材料,制作较为完整的美术作品。 课前准备: 师生收集各种点、线、面的材料,如各种豆类、纽扣、线、广告纸等。

2018苏教版二上科学教案 (第二单元 天空中的星体)

第2单元天空中的星体 4.晒太阳 教学目标: 1.认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太阳,太阳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知道太阳能够送给我们光和热,这是太阳送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两样礼物。 3. 观察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知道太阳是从东向运动的。 教学重点:知道太阳能够给我们带来光和热,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难点:观察并描述一天太阳中位置的变化。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材料:塑料瓶、黑色塑料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首儿歌: 明又明,亮又亮,一团火球挂天上。 夜晚皎洁一盏灯,时而弯来时而圆。 青石板上钉银钉,数来数去数不清。 2、学生自由的读一读,想一想这首小诗里面说的是哪几样东西? 3、全班交流讨论,教师小结:是的,这首小诗写的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三个东西——太阳、月亮和星星。它们都是天空中的星体。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单元《天空中的星体》。 4、这首小诗的第一句话“明又明,亮又亮,一团火球挂天上。”说的就是太阳。今天这一课我们就先来学习第四课《晒太阳》。(板书课题) 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太阳。 1、同学们,你们知道太阳吗?谁来给大家说一说? 学生说一说有关太阳的知识。 2、大家知道吗?太阳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面谁来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要利用太阳? 学生思考并自由讨论。 3、教师指导: (1)出示课本第12页的四幅插图,引导学生仔细看一看这四幅插图分别画了谁?他们在干什么? (2)学生仔细观察几幅图片,了解这四幅图画的内容。 图一:小女孩在太阳下晾晒衣服。图二:农民伯伯在空地上晾晒粮食。 图三:一个工人在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图四:一个老爷爷和孙女在晒太阳。 (3)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可以说明太阳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下美术教案

二下美术教案 一、教材分析本课巧妙的组合是在学习过的三种基本形的基础上,安排的一堂设计绘画课。巧妙的组合其中包含两个主要内容: *超越单纯基本形的概念,发现新的图形结构形式。 小学美术教案二年级下册:01课巧妙的组合*感受透叠图形及着色后产生的效果。 许多大小不同的基本形相互穿插后,原基本形被打破,失去 本身的意义,巧妙的组合由此产生了新的图形结构,而在作业过程中,又可能发现新的形状和现象,增添了作业的趣味性。由于学生个性的原因,新图形给人既与原基本形完全不同性质的感受,又有区别于各人的造型特点和色彩效果。通过对完成后的作业进行自我评价,学生也能感受到画面的疏密、虚实所产生的效果。 教材巧妙的组合中呈现了部分学生作品,提示学生可从作品 中发现一些新的形象。教材选登了著名画家米罗的美术作品《太阳、人和鸟》。通过欣赏,分析画家怎样运用三种基本形和画,以激发学生联想。 这类作业有较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儿童容易作业,也易出 效果,一般都能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学目标*学习形与形相透叠的表现方法和透叠图形的

涂色方法。 *在组合透叠练习中感受新的平面组合形式,形成调控画面的意识。 *在形的自由组合和换色平涂活动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三、教学设计本课教学设计建立在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从基本形的回忆、归纳到认识透叠图形,理解透叠的涵义,再到对作业步骤的分析、归纳,都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实施以回忆导入新课。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三种基 本形,并感受到这几种形可有长短、大小等变化。在此基础上,教师演示三种形的透叠效果。可采取逐一叠加的方法,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形的组合变化过程;也可从欣赏完成的范作入手,让学生比较、分析单独的形和透叠图形之间的区别,明了透叠的涵义。 透叠效果的演示过程应精心设计,根据学生年龄及身心特 点,使学生轻易理解其涵义并充分感受到趣味性。可采取在黑板上板画、利用幻灯机演示和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进行演示等方式。 在演示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观察透叠图形着色后的效果,感 受画面的美感。透叠部分的色彩可另外着色,也可随原形叠加着色,如果是后一种,学生会注意到颜色重叠后的变色现象,教师可顺势引导学生关注色与色叠加的变化。 指导作业环节可先由学生根据范图一起讨论作业步骤,再由教师归纳、总结。教材中基本的作业步骤是:在任意位置先画三种较

一元二次方程----公式法(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22.2一元二次方程----公式法(第1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 2、会运用公式法解简单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3、会用根的判别式来判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推导求根公式的过程,不但培养了学生推理的严谨性,而且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并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与此同时,感受到公式的对称美,简洁美,最终对数学产生热爱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用公式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2.会用公式法解简单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2)教学难点: 推导一元一次方程求根公式的过程 温故而知新 1、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1)二次项系数化为1 (2)移项(3)配方(4)变形(5)开方 (6)求解(7)定解 2、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3x2+ 6x -4= 0 课题:22.2一元二次方程-----公式法(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 2、会运用公式法解简单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3、会用根的判别式来判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二、自学指导一

请认真看课本P9页“探究”--P11页“例2”之前的所有内容,思考: 1、理解记忆“归纳”中的重要结论: 在方程 20()ax bx c a ++=≠0 中 ① 24b ac - >0 时,此方程有 两个不相等的 实数根; ② 24b ac - <0 时,此方程有 两个相等 实数根; ③ 24b ac - =0 时,此方程 没有 实数根. 2、了解公式法的推导过程并熟记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6分钟后比比谁又快又准完成以上问题! 公式法的产生 你能用配方法解方程20()ax bx c a ++=≠0吗? 1.化1:把二次项系数化为1; 2.移项: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 3.配方: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绝对值一半 的平方; 4.变形:方程左边分解因式,右边合并同类; 5.开方:根据平方根意义,方程两边开平方; 6.求解:解一元一次方程; 7.定解:写出原方程的解. 自学指导二 请认真看课本P11页“例2”的所有内容: 要求: .2422a ac b a b x -±=+,042时当≥-ac b .442222a ac b a b x -=??? ??+.2 a c x a b x -=+.222 22a c a b a b x a b x -??? ??=??? ??++.0:2=++a c x a b x 解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三间色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三原色红、黄、蓝;三间色橙、绿、紫。 2、技能目标:掌握用原色调配间色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进行审美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三原色,及三原色相互调和出来的三间色。 教学难点:掌握运用原色调配间色的方法。 课时:1课时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美术作品、绘画工具、纸杯一个、调色盘一个、色环。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调色盘一个、纸杯一个等。 教学过程: 1、欣赏导入:老师:同学们,首先欣赏一下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的图片,来说一说,你能看到哪些颜色呢? 生:?(春天-绿色,夏天-红色,秋天-橙色,冬天-白色。)老师:这些颜色都有它们各自的相貌,我们就称它们为“色相”。 老师:谁来说说,生活中带有红、黄、蓝颜色的物品有哪些呢? 生:?老师:同学们,看一看自己带来的颜料盒里面的12种颜色,红、黄、蓝这三种颜色是不能用其他颜色调和出来的,但

是,它们能调和出任何的其他颜色,他们是色彩王国的老祖宗,我们称它们为三原色。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三原色与三间色。 2、新课讲授⑴认识三原色老师:任何其它颜色,都调不出红、黄、蓝这三种颜色。 ⑵认识三间色老师:用两种不同的原色调和会形成什么颜色呢? (学生尝试)(老师在讲台上示范)红+黄=橙黄+蓝=绿蓝+红=紫老师:橙、绿、紫这三种颜色叫做三间色老师:调和两种原色时,其中一种原色添加的量不同,调出来的间色色相也会不同,同学们试验一下,老师辅导。 3、学生感受练习(3~5分钟) 4、欣赏作品老师:我们一起欣赏,用三原色、三间色装饰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六、布置作业:要求: 1、自制抽拉玩具,做做色彩游戏,可以同桌两个人合作,参考书本第一页的左侧。 2、可以用三原色与三间色画一幅你们喜欢的色彩图画。 七、互相评价八、小结:老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三原色是哪三种颜色?三间色是哪三种颜色?第2课好朋友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知无论哪个种族的人都是人类大家庭的成员

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朱建刚 课题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会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经历求根公式的发现和探究过程,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3)渗透化归思想,领悟配方法,感受数学的内在美. 教学重点知识层面:公式的推导和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能力层面:以求根公式的发现和探究为载体,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求根公式的推导,求根公式的条件:b -4ac≥0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意图 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学生选两题做) (1)x2+4x+2=0 ; (2)3x2-6x+1=0; (3)4x2-16x+17=0 ; (4)3x2+4x+7=0. 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四题的解答过程,由此发现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接着再改变上面每题的其中的一个系数,得到新的四个方程:(学生不做,思考其解题过程) (1)3x2+4x+2=0; (2)3x2-2x+1=0; (3)4x2-16x-3=0 ; (4)3x2+x+7=0. 思考:新的四题与原题的解题过程会发生什么变化? 提出下面的问题: 既然过程是相同的,为什么会出现根的不同?方程的根与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如何进一步探究? 让学生讨论得出:从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去探究根与系数的关系. ax2+bx+c=0(a≠0) 注: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不同,可 ax2+bx=-c 以采用学生独立尝试配方, 合 x2+ x=- 作尝试配方或教师引导下进行 x2+ x+ =- + 配方等各种教学形式. (x+ )2= 然后再议开方过程(让学生结合前面四题方程来加以讨论),使学生充分认识到“b2-4ac”的重要性. 当b2-4ac≥0时, (x+ )2= 注:这样变形可以避免对a正、负的讨论, x+ = x=- 即x= x1= ,x2= 当b2-4ac<0时,方程无实数根. 得出结论,解决问题 由上面的探究过程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 复习巩固旧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更好的基础;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用配方法解题既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不同的现象,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通过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从而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理性思维. 让学生通过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从而提高自身的观察

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图文稿

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上册 教案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1、今天天气怎么样 教学目标: 1、会设计简单的天气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2、了解自己遇到的天气情况:雨天、雪天、阴天、下雾天、雷雨等等。 3、认识各种各样的天气符号。 4、认识天气预报,并能从天气预报中读到有用的天气信息。 教学重点: 认识各种各样的天气符号。 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天气预报,并能从天气预报中读到有用的天气信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小诗: 关心天气 呼呼呼,起风了, 哗哗哗,下雨了, 雨停了,云散了, 太阳出来了! 走到户外, 去看天上的云彩; 挽起裤腿, 去溅路边的水花。 2、引导学生读一读。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讲了下雨之后,孩子们去户外活动的情况。一般说来,孩子们是最关心天气的了,因为天气好了孩子们才能出去玩。那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关注一下今天天气怎么样。 4、板书课题:1、今天天气怎么样 齐读课题。 二、设计天气符号

1、同学们,今天你们有没有注意一下天气怎么样呢? 学生说一说今天的天气情况。 啊,看样子大家都关注了今天的天气。除了用语言来描述今天的天气,我们还可以最直观的符号来表示今天的天气。 2、教师指导学生设计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预设:, A、天气晴朗,引导学生:大家看看今天的天气是(晴天),你觉得用什么符号来表示适合呢从而让学生明白天气晴朗的时候,天空中有一个大大的太阳,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一个大大的太阳呢 B、天气不好,天空中云层很厚,引导学生想想用什么来表示云呢? C、如果是下雨天,再引导学生想一想,怎么表示下雨呢? 3、学生动笔开始设计简单的天气符号,记录今天的天气情况。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设计情况,并且做适当的指导。 4、学生把自己设计的作品,拿到展示台上面展示给全班同学看,全班评价并从中选出优秀作品。 教师小结:看了大家设计出来记录天气情况的简单符号,老师非常高兴,因为大家的符号设计得非常的漂亮。 5、小提示:同学们,今天外面有风吗大家有没有感觉到风风大不大(有风,但是不大)那我们怎么来记录看不见的风呢 学生交流讨论。 6、教师小结:我们在记录天气情况的时候,仅仅画上太阳,雨点或者白云,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加上风等一些其他的因素,这样记录的天气情况才更完整,更符合实际情况。 三、认识天气符号 1、教师谈话:同学们,今天的天气情况,我们已经了解过了,并且我们也设计了简单的符号,记录了今天的天气情况,那么同学们还遇到过哪些天气情况呢? 全班交流讨论。 雨天、下雪天、阴天、下雾天、雷雨天、大风天等等。

《公式法》教案新部编本2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教师学科教案 [20 -20学年度第—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公式法》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意义; 2?掌握用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教学重点 掌握运用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教学难点 将某些单项式化为平方形式,再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教学过程 I .创设问题情境,弓I入新课 我们学习了因式分解的定义,即把一个多项式分解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还学习了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即在一个多项式中,若各项都含有相同的因式,即公因式,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几个因式乘积的形式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不具备相同的因式,是否就不能分解因式了呢?当然不是,只要我们记住因式分解是多项式乘法的相反过程,就能利用这种关系找到新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另外的一种因式分解的方法一一公式法? n ?新课讲解 1?请看乘法公式 (1)(a+b) ( a—b) =a2—b2 左边是整式乘法,右边是一个多项式,把这个等式反过来就是 (2)a2—b2= (a+b) ( a—b)左边是一个多项式,右边是整式的乘积.判断一下,第二个式子从左边到右边是否是因式分解? 第(1)个等式可以看作是整式乘法中的平方差公式,第( 2)个等式可以看作是因式分 解中的平方差公式? 同理,完全平方公式需要反向运用 2?例题讲解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25 —16x2; 1 (2)9a2—— b2.

岭南版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1课画家眼中的儿童 教学目的: 初步感知中国画和油画不同工具材料、技法所产生的不同艺术风格;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对作品的内容、造型要素等的感受。感知中国画的“文房四宝”和油画的“油彩和画布”,在比较中体会作者对平凡美与生活美的发现与创作情感;体会画家对生活美的感受与表现生活美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对作品“形与色”的感受和童年“美与趣”的回忆。 教学难点:了解中国画“线造型”与油画“块面组合”的艺术形式。 教学过程: 一、体验活动:创设尝试“文房四宝”和“油彩画布”的情景。 摸一摸:让学生在触摸中尝试文房四宝和油彩画布,初步感知两种不同材料、工具的特点。 画一画:用毛笔和油画笔画“点”和“线”,观察两者有什么不同。 找一找:你认为教材中哪些作品选用了“文房四宝”,哪些选用了“油彩画布”你是从哪里观察出来的 二、体验活动:比较工笔画与意笔画的不同。 想一想:比较《小庭婴戏图》、《牧牛》、《蒲公英》三张作品,作者哪些地方用了流畅细腻的线条,哪些地方用了粗犷的线条表现 说一说:流畅细腻的线条给你什么感觉粗犷的点、线给你什么感觉 三、探究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张画进行欣赏与评述。 选一选:你喜欢哪一幅作品它给你什么感受(提供选择词语:欢乐、吉祥、热闹、乡土气息、城市生活、农村生活、可爱、大自然气息、有趣、文静、调皮、生动、亲情等)说一说:作品中哪些地方使你产生这种感觉(引导观察作品的形与色,体会不同画种、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及生活情趣。) 四、评述活动:评一评我喜欢的好作品。 描述:作品中描绘了什么给你什么感受(提供一些美术语言,让学生选择。) 分析:以个人或小组合作,在作品中找出使你产生这种感觉的地方。(引导欣赏作品的造型与色彩) 解释:教师提供作品的背景资料,或补充解说。 评价:说说自己对作品的感想或提出改进意见。 五、评述活动:感受自己的生活照片,美在哪里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 程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优质课比赛教案 第23章 23.2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整体设计 教学分析 求根公式是直接运用配方法推导出来的,从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到字母系数的方程,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路。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是比较通用的方法,它体现了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最直接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是由系数a,b,c决定的,只要将其代入求根公式就可求解,在应用公式时应首先将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 2、会用求根公式解简单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求根公式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并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 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并能用它熟练地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 (1)4x 2-12x-1=0;(2)3x 2+2x-3=0 2、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及基本步骤,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你能用配方法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a ≠0)吗? 二、问题探究: 问题1:你能用一般方法把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a ≠0)转化为(x+m)2=n 的形式吗?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用配方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让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达成共识,最后化成(x+a b 2)2=2244a a c b - ∵a ≠0,方程两边都除以a,得x 2+ 0=+a c x a b 移项,得x 2+ a c x a b -= 配方,得x 2+ 22)2(-)2(a b a c a b x a b +=+ 即(x+=2)2a b 2244a ac b -

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1 今天天气怎么样 苏教版

1、今天天气怎么样 教学目标: 1、会设计简单的天气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2、了解自己遇到的天气情况:雨天、雪天、阴天、下雾天、雷雨等等。 3、认识各种各样的天气符号。 4、认识天气预报,并能从天气预报中读到有用的天气信息。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各样的天气符号。 教学难点:学会阅读天气预报,并能从天气预报中读到有用的天气信息。 教学准备:天气符号的图片、教学当天本地区的天气预报情况。 预习要求:关心当天的天气情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小诗: 关心天气呼呼呼,起风了,哗哗哗,下雨了,雨停了,云散了,太阳出来了!走到户外,去看天上的云彩;挽起裤腿,去溅路边的水花。 2、引导学生读一读。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讲了下雨之后,孩子们去户外活动的情况。一般说来,孩子们是最关心天气的了,因为天气好了孩子们才能出去玩。那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关注一下今天天气怎么样。 4、板书课题:1、今天天气怎么样齐读课题。

二、设计天气符号 1、同学们,今天你们有没有注意一下天气怎么样呢? 学生说一说今天的天气情况。 啊,看样子大家都关注了今天的天气。除了用语言来描述今天的天气,我们还可以最直观的符号来表示今天的天气。 2、教师指导学生设计符号,记录天气情况。预设: A、天气晴朗,引导学生:大家看看今天的天气是(晴天),你觉得用什么符号来表示适合呢?从而让学生明白天气晴朗的时候,天空中有一个大大的太阳,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一个大大的太阳呢? B、天气不好,天空中云层很厚,引导学生想想用什么来表示云呢? C、如果是下雨天,再引导学生想一想,怎么表示下雨呢?………… 3、学生动笔开始设计简单的天气符号,记录今天的天气情况。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设计情况,并且做适当的指导。 4、学生把自己设计的作品,拿到展示台上面展示给全班同学看,全班评价并从中选出优秀作品。教师小结:看了大家设计出来记录天气情况的简单符号,老师非常高兴,因为大家的符号设计得非常的漂亮。 5、小提示:同学们,今天外面有风吗?大家有没有感觉到风?风大不大?(有风,但是不大)那我们怎么来记录看不见的风呢?学生交流讨论。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人教版美术二年级上册教案 课题:纸片插接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新的手工制作知识及掌握基本的插接技巧。 2、引导学生在欣赏造型与色彩中勇于发表独特见解。 教学重难点: 1、插接图形的造型设计。 2、插接技巧的了解与掌握(插接方法与摆设形状)。 教具学具:彩色卡纸、扑克牌、剪刀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导入: 师:小朋友们,我们在上几个学期的美术课中,上过很多的手工课,学到了许多新的制作方法。(请几个学生讲讲学过什么样的方法:粘、剪、卷……)。今天我们要学习新的制作方法——插接(纸片插接)。 2、欣赏、对比,发现新的纸工技法 欣赏制作精美的插接作品。(扑克牌插接、几何形插接、水果形插接及粘贴式的立体桥梁作品。) 请学生观察这些纸艺作品与以往的手工课制作纸艺作品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这些作品都巧妙的利用了插接方法。 3、师问:观察作品并告诉老师哪些比较好看,为什么? 生答:纸片的图形十分漂亮,颜色丰富,搭配和谐。 4、教师边示范制作,边讲解:刚才我们经过观察,已经发现了这课要学习的内容——纸片插接制作的一些要点,现在老师把具体的制作步骤示范,让同学们进一步掌握其中的制作技法要点。 三、学生制作,教师辅导: 1、提醒学生插接的底座一定要牢固,可选择井字格形结构。若想插接得越高,底座建议做大些。 2、要求色彩搭配合理。 四、作业评价

五、小结:今天我们又学到了一种新的纸艺制作方法,知道了利用插接也可以做出精美的纸艺作品,其实还有很多的方法我们还没学到,老师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多动动手,你们就慢慢会发现这其中的美,并且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把这种美制作出来。 课题:点、线、面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学生在游戏中认识点、线、面,了解三者的关系,并运用点、线、面三个好朋友,自由表达自己情感中的画面,在合作、探究、参与的学习氛围中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学生对点线面的认识,并学会用其创作表现。 2、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的具象描写思维模式,用抽象的语言表现画面。 教具学具:各种能体会出点线面的物体、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导入:在一个宁静的夜晚,画室里正在上演精彩的表演。我们快去看看!旁白:看!舞台的布幕徐徐拉开了。第一场表演是……。 设问: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 设问:这幅画里有哪些形状?(各种各样的点、线、面) 2、新授: (1)介绍点、线、面的知识。 设问:地球在宇宙中,显得怎样? 设问:当我们在近处看地球时,它显得怎样? (2)学习运用小物品制作点、线、面的方法。 师:画室里的表演正在进行着,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起去欣赏。 设问:看着画面,你有什么感觉? 设问:你觉得画家在画的时候,在想些什么呢? 设问:画家是用什么方法什么材料画出这幅画? 设问:我们还能用哪些不同的方法、材料来画画呢? (3)知识点:点、线、面是美术世界的基本元素、真正主人。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公式法 教案

《3 公式法》教案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意义; (2)会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3)使学生了解提公因式法是分解因式首先考虑的方法,再考虑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2、过程与方法: (1)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对平方差公式的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引导学生逆用乘法公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意识,同时让学生了解换元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2、难点:将某些单项式化为平方形式,再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正确判断因式分解的彻底性. 三、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练一练 活动内容:填空: (1)(x+3)(x–3)=____________________; (2)(4x+y)(4x–y)=____________________; (3)(1+2x)(1–2x)=____________________; (4)(3m+2n)(3m–2n)=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上面式子填空: (1)9m2–4n2=____________________;; (2)16x2–y2=____________________; (3)x2–9=____________________; (4)1–4x2=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目的: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把整式乘法中的平方差公式进行逆向运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与逆向思维能力. 注意事项:由于学生对乘法公式中的平方差公式比较熟悉,学生通过观察与对比,能很快得

人教二下美术全套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美术全套教案 (目录) 1、纸片插接 2、重重叠叠 3、点、线、面 4、漂亮的包装纸 5、五味瓶 6、得奖啦 7、美丽的孔雀 8、叶子上的小“血管” 9、漂亮的花边 10、脚印的联想 11、蔬果变变变 12、小鸟的家 13、动物的故事 14、友谊卡 15、家乡变了样 16、我的老师 17、会爬的玩具 18、电脑美术-复制翻转画花边 19、娃娃家 20、五彩缤纷的生活

人教版美术二年级下册美术第1课 纸片插接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同学们掌握纸片插接的方法; 技能目标:能用合适的纸片插出自己喜欢的样式;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激起学生对美术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插出自己喜欢的样式; 教学难点:对学生审美情趣和美术创作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课件、纸牌、卡纸、剪刀; 学生准备:美术书、纸牌、卡纸、剪刀;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课件出示美国作家哈林的作品《无题》,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它是用什么方法做出来的么?和我们以往学过的制作方法有什么不同? 师:如果想知道答案就请大家和我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纸片插接》。 二:认识纸片插接: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作品《无题》,然后回答一个问题:它的外观具有什么特点?

生:仔细观察,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师总结:同学们讲的真好,说明你们观察的很仔细。这幅作品的特点是:纸片颜色丰富,造型十分奇特。 师:它是用什么方法做成的?与我们以往用的技法有什么不同? 生:仔细观察,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师总结:同学们讲的真好,说明你们观察的很仔细。以前的手工课上我们学习过粘、贴、卷,而今天我们学习用一种新的技法叫做插接。 三、老师亲自师范: 师:亲自创作一幅纸片插接作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后想一想:这幅作品的创作分为几个步骤? 生:认真观察,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师总结:同学们说的很好,说明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纸片的插接步骤一般分为(板书) 1、设计形象; 2、剪; 3、插接; 四、分组合作,进行创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