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九年级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九年级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九年级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九年级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第二讲九年级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授课时间:20XX年3月日主讲:张力参领导签字:

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学习化学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之一,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它是综合性较强的一类试题,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除了要明确科学探究的五个基本环节之外,最重要的环节是:一要认真审题,学会审题的方法与步骤。二要积累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三是要具有一定的联想、归纳、推理的能力。

一、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1、;2、;

3、收集证据;

4、;

5、。

其中:收集证据的方法:一般有:1、;2、;3、实验探究。

其中“实验探究的步骤包括:(1)、;(2)、;(3)、;(4)、;(5)、。

二、科学探究的考查形式:科学探究作为知识技能和实践方法的有机载体,为培养同学们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因而科学探究就成为化学课程中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线。

化学是一门以为基础的学科,因此,科学探究的核心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需要同学们对每个环节都掌握。在考察过程中,也是有侧重地考查对某一个环节的掌握程度。

(一)提出问题型:能提出问题就等于问题解决了一半,因此它是科学探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没有这一步,则探究也就无从谈起。要想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们要学会从、、等过程中发现有关的问题;并能或表述这些问题。

[例1]新买的铝壶用了一段时间后,在壶内就出现了一层水垢,很坚硬。请你对此现象提出有意义的探究问题。答:

(二)猜想与假设型

猜想与假设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根据原理和事实进行理性思维的加工后,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所作的假定的解释和说明。猜想与假设是使同学们思维发散最活跃的阶段。

[例2]青霉素的发现者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1928年的冬天,弗莱明在他的简陋实验室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由于实验器皿的盖子没有盖好,他发觉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附了一层青霉素。这是从楼上的一位研究青霉素的学者的窗口飘落进来的。使弗莱明感到惊讶的是,在青霉素的近旁,葡萄球菌突然不见了。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地吸引了他,他设法培养这种青霉素进行多次试验,证明青霉素可以在几个小时内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弗莱明据此发明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作为这一实验的假设,下列最为恰当的是()

A、青霉素污染了培养细菌用的琼脂

B、青霉素能产生有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

C、青霉素能产生杀死细菌的物质

D、青霉素能产生有利于人类的物质

(三)实验设计方案、表达和应用型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得到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其中实验结论可以通过图像、数据、表格等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些具体的信息是对化学规律特征直观的描述。

[例3]对“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罩上茶杯后谁先熄灭?”这一问题,甲乙两同学有不同的认识:甲同学认为高蜡烛先熄灭。乙同学认为矮蜡烛先熄灭。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他们设计了右图所示的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1)实验中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

上茶杯,一会儿后,都熄灭了。原因是。

(2)甲同学认为高蜡烛先熄灭,理由是

乙同学认为矮蜡烛先熄灭,理由是

(3)本实验条件下,甲同学的猜想被证明是正确的,同时还观察到茶杯内壁变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从着火燃烧的高楼房间中逃离,正确的方法是()A、用毛巾捂住鼻子B、成站立姿势跑出C、沿墙角迅速爬向门外D、打开窗户跳出

总之,同学们在学习时,结合课本中的实例,细细体会实验探究的各个环节,你就会发现,探究人人都会,并不神秘。付出总有回报,努力学习化学吧!走进化学――这门奇妙学科的大门,你会感到化学真奇妙。

[学生练习]

1、为比较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有人设计了下面的探究实验,请完成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或装置结论

(1)按图2所示,用排水法收集

两瓶呼出的气体。另取两个空

集气瓶,其中为空气,供下面

的实验用

(2)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

步骤(1)中得到的盛有空气和

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

木条在空气瓶中比在呼出的气

体瓶中燃烧更旺

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

空气中更__________

(3)在步骤(1)中得到的空气和

呼出的气体的集气瓶中,分

别滴入数滴澄清的石灰水,振

呼出的气体瓶中石灰水变浑

浊,而空气瓶中无明显变化

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

量比空气中更________

(4)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

其中的一块呼气,观察玻璃征

上水蒸气的情况,并与另一块

放在空气中的作比较

呼气的玻璃片上出现水雾,而

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没有明

显变化

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

比空气中更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层,不同火焰的加热效果相同吗?请你用下列定实验用品中的部分或全部,设计实验加以探究(只要说出实验方法即可):酒精灯、试管、试管夹、量筒、胶头滴管、计时器、火柴、水等。答:

3、实验桌上放有一瓶盖有玻璃片的“空”集气瓶,不知装有何种气体,请你做出一种假

假设(猜想) 验证方法及操作可能观察到的现象结论

试液,观察到所得溶液是无色的。在B烧杯中装入10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将A、B两烧杯溶液罩在一起(如右图)。几分钟后,同学们看到了小烧

杯A中装的溶液变成红色。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提示:

氨水溶于水后,溶液显碱性,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

变为红色)答:

对上述现象的看法不一,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假设,请你仔细阅读下表中的示例,然后填写作出假设实验探究

示例:A烧杯中的溶液要过一会儿才变色,与B烧杯无关向洁净烧杯C中装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静置,观察现象;将其单独罩在大烧杯里,观察现象。

(1)大烧杯壁有一种物质,能散发出肉眼年不见

的微粒与A烧杯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某氢氧化钙稀溶液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溶液呈现红色。将此溶液在空气中放置红色消失的原因验证方法实验现象结论

固体。对于燃烧后的固体成分,有人提出如下假设:灼烧后的固体既含有生石灰,又含有石灰石。你还能提出其它假设吗?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确定灼烧后的固体到底是什么,你觉得用下列中的______方法(填序号)便可立即获得结果:A.讨论 B.调查 C.实验 D.上网。为证明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你的做法是:

①。

②。

7、思奇同学在妈妈买来的食品包装袋内发现有一包白色固体颗粒A的小纸袋,上面写着“生石灰干燥剂,请勿食用”。该同学随手将小纸袋放在窗台上,过一段时间后发现纸袋内的白色颗粒粘在一起成为块状固体B。思奇同学想请你和同学们一起对块状固体B进行探究。(1)猜想一:块状固体B中除含有CaO外,还可能含有。

(2)猜想二:块状固体B溶于水可能有现象(填“放热”或“吸热”)。说明块状固体B还能继续作干燥剂,请你设计实验验证这一猜想(至少写出两种方案,若写出三种,奖励1分)①;②;③。

(3)取块状固体B加入盛有一定量水的试管中,振荡、静置、过滤,得到少量白色固体C。就白色固体C,同学们展开了热烈讨论,一起猜想。思奇同学认为白色固体C可能是氢氧化钙,小聪同学认为白色固体C可能是碳酸钙,你认为还可能是。

方案实验方案(或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和结论

(1)

(2)

而在夜晚主要发生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那么这一因素会不会引起昼夜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发生变化呢?

为探究其结果,某化学活动小组设计用下面的实验,测定森林某处白天和夜晚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

(1)配制一杯稀氨水,并向氨水中滴入3~5滴酚酞试液,使溶液呈浅红色,把得到的溶液保存在密闭的细口瓶里备用。

(1)分别选择白天和夜晚的不同时间,到森林某处用50mL注射器吸取上述溶液10mL,再抽气到50mL刻度处,用手指堵住注射器的吸入口,用力振荡2~3分钟,然后将注射器入口向上,小心将余气排出(不要把溶液排出)。再重复上述操作若干次,直至注射器内溶液红色恰

编号取样地点取样时间抽气次数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含量

1 森林某处凌晨5时2次--------

2 同上上午9时20次0.03%

很多人习惯在天亮前到森林里进行晨炼,请你根据该探究结果做出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右图所示装置是制取并测定氧气密度的实验装置。

(1)如何检验装置的气密性?答:

高锰

酸钾

(2)装好药品并将装置安装完毕后。给试管加热,同时开始在量筒中收集气体,直至不再有气体放出为止。冷却到室温(25℃)读取量筒中气体的体积。在读取气体体积时如何做到量筒内气体压强与外界大气压一致?答:。

(3)实验过程中记录数据如下:①实验前试管与试管内药品的总质量W1=11.222g;②实验后试管与试管内药品的总质量为:W2=11.000g;③量筒内收集气体的体积为:V=156.8mL。

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在25℃、大气压为1.01×105Pa时,氧气的密度为。

计算过程为:

(4)有人认为一开始放出气体就在量筒内收集是不正确的,因为这样量筒内的气体中混有空气,因此这种方法测出的并非是氧气的体积。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答:。

10、通过一段时间的化学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规律,请你结合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友情提示:以下所选装置均填装置代号)

(1)写出图中指定仪器的名称:

①;②。

(2)实验室制取和收集CO2时应选用

和两种装置相连接,检验集气瓶中CO2

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3)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和收集O2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检验氧气收集满的方法是:

(3)实验室用KMnO4制取O2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同时用E装置收集O2,实验停止时的操作顺序是。

(4)若用装置C收集某气体,该气体应具备的性质是。

(5)用B装置在实验室可以制取O2、H2和CO2。请写出实验室制取这三种气体的化学方程式:①制氧气②制氢气

③制二氧化碳。

11、某学校的探究性学习小组发现,铜绿[Cu2(OH)2CO3]受热分解后,除生成CO2和水蒸气外,试管中还有一些黑色粉末状固体。他们通过实验探究,分析黑色固体的组成,并验证产生的气体。请填空:(1)提出问题:黑色固体是什么?

(2)猜想与假设:黑色固体可能是:a. 炭粉 b. 氧化铜 c. 。

(3)查阅资料:炭粉和氧化铜均为黑色固体,其中炭粉不与稀酸反应,也不溶于稀酸,而氧化铜可与稀酸反应而溶解。

(4)设计实验方案:向试管中的黑色固体滴加足量的(填化学式)溶液,充分反应后,观察固体的溶解情况和所得溶液的颜色。

(5)现象与结论:如果猜想a正确,则现象为;若现象是,则猜想b正确;

假如现象为,则猜想c成立。

(6)若用右图装置验证两种气体生成物,应将生成的混合气体先通

过装置,反之会有何影响?。当将气体通

入装置A进行验证时,气流应从口通入。

12、化学小组的同学为验证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的燃烧产物,并测定蜡烛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设计的实验装置如下(注:反应前全套装置中残留的空气及反应后A瓶内残留的燃烧产物均忽略不计,且各装置均能吸收完全)。(1)实验步骤有:①称量;②再称量;

③点燃蜡烛,并通入氧气(控制

氧气流量);④停止通氧气,使蜡

烛熄灭;⑤按图示连接仪器⑥将

装置冷却至室温。则实验步骤的

顺序是(填数字序号)________。

(2)可供选择的试剂有:稀硫酸、

浓硫酸、盐酸、澄清石灰水、氢

氧化钠浓溶液等.则装置C、D中

所盛放的试剂依次为____________;装置E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测定蜡烛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反应前、后必须称量装置(填装置序号)____________的质量。

13、氟里昂是一种常见的致冷剂。氟里昂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能分解出氯原子破坏臭氧层,其破坏臭氧的循环示意图如下:

(1)请写出臭氧的化学式_______;

臭氧与氧气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2)上述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填

序号)____ ______;

(3)经过①②③的反应后,反应物氯原子的个数 (“减少”、“增加”、“不变”),

反应①中的氯原子与反应③中的氯原子化学性质(填“相同”或“不同”);

(4)有科学家指出:“少量的氟里昂就能对臭氧层产生巨大的影响”,请你根据循环示

意图说明理由。

14、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可用式子表示为:水+二氧化碳淀粉+氧气

某校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为了研究二氧化碳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设计了下面的探究实验:按下图所示,将两盆绿色植物分别用透明塑料膜罩住(其中B装置中还放有盛了某种溶液的烧杯)。他们先将A、B装置同时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然后一起放到阳光下,数小时后检测出:A装置中植物的叶片有淀粉生成,而B装置中植物的叶片却没有淀粉生成。

(1)先将A、B装置放在黑暗中一昼夜,其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装置中的植物在阳光下(填

“有”或“没有”)发生光全作用。

①B装置中的烧杯里盛的溶液是______,其目的

是,有关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上实验表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叶绿素

A B C D E

化学实验室基本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化学实验室基本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中学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高考考点较多,为便于系统复习和认真掌握化学实验操作,现总结八点注意事项,以期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注意事“先后”顺序 1.组装仪器顺序:先零后整,由低到高,由左到右,先里后外,拆装置与之顺序相反。 2.加热器试管时,先均匀加热,后局部加热。 3.制取气体时,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装入药品。 4.使用容量瓶、分液漏斗、滴定管前先检查是否漏水,后洗涤干净。 5.用排液法收集气体时,先移导管后撤酒精灯。 6.用石蕊试纸、淀粉碘化钾试纸、醋酸铅试纸气体性质时,要先用蒸馏水将试纸润湿。再将试纸靠近气体检验。而用pH试纸时,要先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少许滴到放在表面皿中央的干燥pH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7.中和滴定实验时,用蒸馏水洗净的滴定管、移液管要先用待盛液洗涤2~3次后,再盛装试液。注入滴定管中的液体液面开始在“零”刻度或“零”刻度以下。 8.点燃可燃性气体时,应先验纯后点燃。净化气体时,应先净化后干燥。

9.焰色反应试验中,每做一次,铂丝都应当先蘸取浓盐酸放在火焰上灼烧至无色后再做下一次。 10.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溶液时,溶解或稀释后溶液应冷却再移入容量瓶。 11.气体在热固体表面时,应先将气体干燥后反应。 12.硫酸沾到皮肤上,先迅速用干布擦去,再用水冲洗,千万不得先用水冲洗;碱液沾到皮肤上,立即用较多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二、注意“数据”归类 1.托盘天平的准确度为0.1g;在测定晶体中结晶水含量时,为保证加热过程中使结晶水全部失去,实验中需加热、称量、再加热、再称量,直到最后两次称量不超过0.1g。 2.滴定管的准确度为0.01mL。 3.酒精灯内酒精的量不能少于容积的1/3,也不能多于2/3。4.试管在加热时,所盛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且要与桌面成45°角。用试管夹夹试管时应夹在离管口1/3处。 5.烧杯、烧瓶加热时,盛液体量均在容积的1/3~2/3处,蒸发皿加热液体时,盛液体量不宜超过容积的2/3。 6.液体取用时,若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1~2mL。 7.配制一定的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烧杯、玻璃棒要洗2~3次,用烧杯往容量瓶中加蒸馏水时,一般加到距离刻度线和1~2mL处,再用胶头滴管定容。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化学综合实验探究题

1.由于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方便袋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某科学研究小组的同学欲对某种塑料的组成进行分析探究(资料显示该塑料只有C、H两种元素),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目的是通过测量有关数据,推算塑料组成元素的含量。 图中字母A至G均表示装置编号。靖根据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发生装置A制取的氧气中混有CO2和水蒸气,为使D装置中塑料试样在纯氧中燃烧,装置C中盛放的试剂应该是; (2)E、F装置是气体的吸收装置,该处的设计有不正确的地方,如何改进.理由是;(3)碱石灰的成分是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则装置连接正确时G装置的作用是。 2.由于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方便袋而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某化学研究小组的同学对某种塑料袋的组成进行分析研究(资料显示该塑料只含C、H两种元素)。他们设计了图18所示的实验装置,使该塑料试样在纯氧中完全燃烧,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有关数据、推算元素含量。 (1)实验装置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请写出改正方法. (2)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装置E中的现象是,装置F的作用是 (4)若装置C的玻璃管中放入的塑料试样质量为5.9g,塑料试样充分燃烧后,装置D增重7.2g,则该塑料试样中含氢元素的质量为g;假设塑料的组成为C x H y,则装置C的玻璃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化学计量数用含x、y的代数式表示,且可以是分数) (5)若装置中没有连接装置B,将使该塑料试样中氢元素的质量测算结果(填“偏小”、“ 偏大”或“无影响” ) (6)若此塑料为聚氯乙烯则生成物中会有_____检验此物质应在____和____之间加______ ___ 3.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活动中展示了一套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假设每步均完全反应,氧化铁样品中的杂质不参加反应)。

初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初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一、认识仪器:

二、安全要求: 1、不要用手接触药品,也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和尝试任何药品的味道。 2、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要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制定

容器内。 3、实验中要特别注意保护眼睛。万一眼睛里溅入了药液(尤其是有腐蚀性或有毒的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眼睛)。洗的时候要眨眼睛,必要时请医生治疗,提倡使用防护眼镜。 4.在使用酒精灯时,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也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向灯内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面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火。 三、基本操作: (一)取药品 1、固体药品 (1)粉末状:一横二送三直立,全落底。 (2)块状:一横二放三慢竖,缓缓滑。 2、液体药品 (1)大量:倒,塞倒放,签朝手,口挨口,缓缓倒。 (2)少量:胶头滴管:滴加时在容器正上方,防止玷污试管和污染试剂,不要平放或倒置,不能放在桌子上,用完用清水冲洗(滴瓶上的除外) (3)定量:量筒:量液时,量筒放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俯视:度数偏大仰视:读数偏小 3、气体收集 (1)排气法:向上排气法,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大的,且不与空气反应的。 向下排气法,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小的,且不与空气反应的。 (2)排水法:适用于难溶或不易溶于水的气体,且不与水反应。 (二)加热 仪器:酒精灯 1、(1)灯内酒精不多于2/3 (2)用外焰加热 2、给固体加热: (1)仪器:试管,蒸发皿 (2)注意事项:A.先预热,再固定。 B.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回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C.试管外壁不能有水(炸裂) D.热试管不用冷水冲洗(炸裂) E.试管不接触灯芯(防止炸裂) 3、给液体加热 (1)仪器:试管,蒸发皿,烧杯,烧瓶(其中,后两个须垫石棉网) (2)注意事项:A.先预热,一直预热(来回移动试管)。 B.试管内液体不超过容积的1/3 C.试管与桌面成45度 D.试管口不朝着有人的方向 (三)称量:用托盘天平 零件:托盘(两个)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砝码。 称量步骤: 1、称量前先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检查天平是否平衡。如果天平未达到平衡,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称量时把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砝码用镊子夹取,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再加质量小的砝码,最后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为止。记录所加砝码和游码的质量。

初中化学探究一般解题方法

初中化学探究—一般解题方法 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的,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它既是理念实施中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也是九年级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科学探究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能让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或从化学问题的实际情景中,发现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科学探究活动可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因而科学探究能力也就理所当然成为中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但不少同学对于科学探究类试题,往往不知如何入手去解答。实际上该类问题一般来说是在同学们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计的,只要基础扎实,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可以说并不难解,本文结合近几年典型探究类中考题,从科学探究的步骤出发,剖析该类试题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供参考。 一、要在已学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敢于和大胆的做出合理的猜想和假设 实际上科学探究试题中的许多内容都是平时学习时已学过的,或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关键问题是很多同学做题时联想不到,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同学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注意从化学的视角去观察思考学习和生产

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能根据自己已有的化学知识和经验对问题做出有意义的猜想和假设。 例1.甲同学在某食品包装袋内,发现有一个装有白色颗粒状固体A的小纸袋,上面写着“生石灰干燥剂,请勿食用”。甲同学随手将小纸袋拿出来放在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纸袋内的白色颗粒粘在一起成为块状固体B。请你与甲同学一起对块状固体B进行探究。 二、根据试题的要求、结合已有的化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简单的化学探究性实验 设计探究性实验是综合考察学生能力的题目,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它不仅要求学生对物质的性质、检验和制备很熟悉,而且还要求实验方案简单易行,原料价格低廉,无污染等。对于该类问题同学们实际上只要根据题意搞清或确定实验的原理,然后紧紧抓住原理进行设计,难点也就化解了。例2.铁暴露在空气中会生锈。不知你注意了没有,将苹果切开不久,果肉上就会产生一层咖啡色的物质,也好象是生了“锈”一样。某化学活动小组对此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切开的苹果“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猜想①:可能与空气没有关系,只是果肉内的物质自身相互反应而“生锈”。 猜想②: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的七个要素

.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的七个要素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主要有以下七个要素: 第一要素是提出问题。也就是探究什么,针对什么现象设问。如在探究物质密度的实验中,首先针对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物质,有些物质体积相同,质量却不同;而有些物质,体积大小不同,质量却相同,提出设问。 第二要素是猜想与假设。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根据新的课程理念,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所以应让学生大胆猜想。对第一要素中提出的现象,学生可能猜想是不是与物质本身的某种特性有关呢?如果能找出表示这种特性的方法,可能会找出问题的答案。另外,既然涉及到体积和质量,进一步猜想:1.同一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否相同?2.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否相同? 第三要素是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一环节是教学的核心。教师启发学生讨论、思考,让学生理解实验研究方案,积极投入探索学习。根据前面的猜想,学生讨论后设计如下的探究方案:1.选体积、质量不同的水、铜、铁三种物质作为探究对象;2.选用天平、量筒、刻度尺等作为探究工具;3.分别测量三种物质的体积和质量;4.求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进行比较。 第四要素是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在实验中加强实验规范操作、安全操作的指导,实验数据及时填入记录表中。 第五要素是分析与论证。实质就是对探究的数据进行描述,对探究现象归纳总结的过程。学生通过对记录表中数据的计算、分析、比较后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结论:1.对水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总相同;对铜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也总相同;对铁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还总相同;2.但是,对水、铜、铁这三种不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却不相同。因此,恰好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在学生已获得上述结论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在物理学中,正是用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反映物质的这种特性,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公式表示为:ρ=mv。 第六要素是评估。评估的实质是对探究的反思过程,讨论科学探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获得的发现和改进建议等。评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要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养成对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结果有评估的意识。例如对以上的探究实验,以问题的形式做如下评估:你的猜想与探究结果一致吗?探究过程中测出的质量和体积是对于同一研究对象的吗?实验过程中发现新问题了吗?此实验方案和探究工具有什么缺陷吗?你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吗?等等。 第七要素是交流与合作。全班或同一组内围绕得到什么结论,如何得出结论,有什么体会等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探究实验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完成的,教师要注意加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个环节还要求学生能对探究过程做出简单报告。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初中化学实验仪器基本操作大全及对应经典习题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化学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 1. 药品的取用: (1)取用原则 ①“三不”原则:不摸——不用手接触药品。 不闻——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直接闻药品气味。 不尝——不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②节约原则:若没有说明用量时,液体一般取1~2ml,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 ③处理原则:实验剩余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便丢弃,要放在指定的容器内。 (2)取用方法 ①固体药品一般放在广口瓶中,固体药品的取用:用药匙取, 块状——用镊子夹取,一横二放三慢立 固体粉末——用纸槽送入,一斜二送三直立 ②液体药品的取用: a. 液体药品一般放在细口瓶(试剂瓶)中,取用时注意:瓶塞倒放,手握标签,瓶口紧挨试管口,回收一滴。 b. 少量液体药品可用滴管取用。一般做到“垂直悬空四不要”,即应在仪器的正上方垂直滴入,胶头滴管不要接触烧杯等仪器壁;不要平放或倒置,保持橡胶乳头在上;不要把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它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但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能冲洗)。 c. 定量取用——量筒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底保持水平 注意:量筒的0刻度在下,读数时俯视——数值偏高(大) 仰视——数值偏低(小) 先将液体倾倒入量筒至接近刻度时,用滴管逐滴滴入至刻度值。 (3)浓酸、浓碱的使用 使用时注意保护眼睛,若不慎溅到皮肤、衣服或实验台上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2. 托盘天平的使用: (1)构造:托盘、指针、标尺、平衡螺母、游码、分度盘。 (2)称量范围:砝码5~50g,精确称至0.1g(只用于粗略称量)。 (3)操作: ①称量前应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检查天平是否平衡。

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第2节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一、导学目标 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培养学生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课题、开展实验探究的能力。 二、导学过程 导入:自主学习课本P14、17,回答: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一)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学探究的?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14的资料,体会一下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 讨论:1.科学家探究肉汤变质的过程包括哪几个步骤?科学探究的过程都是由这几个固定不变的步骤组成的吗? 2.为什么要将放进烧瓶的肉汤煮沸?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3.你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来探究这个问题? 【精讲点拨】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二)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 1.分组实验 2.讨论: (1)实验中,测量与计数的准确与否对实验结果有影响吗? (2)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控制水温上升与下降的范围? 【自主评价】 1.在一个科学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能有一个变量B.提出的假设总是与实验结果一致 C.可以有多个变量D.水、温度、光照可以同时成为实验变量 2.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的前提是() A要经过详实的观察B要经过周密的思考 C要从想象中提炼问题D要在仔细观察后在认真思考 3.下列关于假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假设是对问题的一种可能性的解释 B.假设是对问题的一种猜测 C假设要以观察和知识、经验为依据D假设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其是否正确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提出的假设可以毫无依据B.实验要独立完成,尽量不要与人合作 C.作出的假设必须是事实D.水、温度等都可以成为实验中的变量

高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知识点

高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知识点 1. 仪器的洗涤 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是:内壁上附着的水膜均匀,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2.试纸的使用 常用的有红色石蕊试纸、蓝色石蕊试纸、ph试纸、淀粉碘化钾试纸和品红试纸等。 (1)在使用试纸检验溶液的性质时,一般先把一小块试纸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蘸有待测溶液的玻璃棒点试纸的中部,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判断溶液的性质。 (2)在使用试纸检验气体的性质时,一般先用蒸馏水把试纸润湿,粘在玻璃棒的一端,用玻璃棒把试纸放到盛有待测气体的导管口或集气瓶口(注意不要接触),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情况来判断气体的性质。 注意:使用ph试纸不能用蒸馏水润湿。 3. 药品的取用和保存 (1)实验室里所用的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的。因此在使用时一定要严格遵照有关规定,保证安全。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注意节约药品,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

一般应按最少量取用:液体1~2ml,固体只需要盖满试管底部。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或交由老师处理。 (2)固体药品的取用 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先使试管倾斜,用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用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到底部。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镊子夹取。 (3)液体药品的取用 取用很少量液体时可用胶头滴管吸取;取用较多量液体时可用直接倾注法。取用细口瓶里的药液时,先拿下瓶塞,倒放在桌上,然后拿起瓶子(标签对着手心),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使液体缓缓地倒入试管。注意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一般往大口容器或容量瓶、漏斗里倾注液体时,应用玻璃棒引流。 (4)几种特殊试剂的存放 (a)钾、钙、钠在空气中极易氧化,遇水发生剧烈反应,应放在盛有煤油的广口瓶中以隔绝空气。 (b)白磷着火点低(40℃),在空气中能缓慢氧化而自燃,通常保存在冷水中。 (c)液溴有毒且易挥发,需盛放在磨口的细口瓶里,并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的七个要素之欧阳家百创编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的七个要素 欧阳家百(2021.03.07)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主要有以下七个要素: 第一要素是提出问题。也就是探究什么,针对什么现象设问。如在探究物质密度的实验中,首先针对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物质,有些物质体积相同,质量却不同;而有些物质,体积大小不同,质量却相同,提出设问。 第二要素是猜想与假设。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根据新的课程理念,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所以应让学生大胆猜想。对第一要素中提出的现象,学生可能猜想是不是与物质本身的某种特性有关呢?如果能找出表示这种特性的方法,可能会找出问题的答案。另外,既然涉及到体积和质量,进一步猜想:1.同一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否相同?2.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否相同? 第三要素是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一环节是教学的核心。教师启发学生讨论、思考,让学生理解实验研究方案,积极投入探索学习。根据前面的猜想,学生讨论后设计如下的探究方案:1.选体积、质量不同的水、铜、铁三种物质作为探究对象;2.选用天平、量筒、刻度尺等作为探究工具;3.分别测量三种物质的体积和质量;4.求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进行比较。 第四要素是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在实验中加强实验规范操

作、安全操作的指导,实验数据及时填入记录表中。 第五要素是分析与论证。实质就是对探究的数据进行描述,对探究现象归纳总结的过程。学生通过对记录表中数据的计算、分析、比较后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结论:1.对水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总相同;对铜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也总相同;对铁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还总相同;2.但是,对水、铜、铁这三种不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却不相同。因此,恰好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在学生已获得上述结论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在物理学中,正是用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反映物质的这种特性,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公式表示为:ρ=mv。 第六要素是评估。评估的实质是对探究的反思过程,讨论科学探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获得的发现和改进建议等。评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要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养成对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结果有评估的意识。例如对以上的探究实验,以问题的形式做如下评估:你的猜想与探究结果一致吗?探究过程中测出的质量和体积是对于同一研究对象的吗?实验过程中发现新问题了吗?此实验方案和探究工具有什么缺陷吗?你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吗?等等。 第七要素是交流与合作。全班或同一组内围绕得到什么结论,如何得出结论,有什么体会等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探究实验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完成的,教师要注意加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个环节还要求学生能对探究过程做出简单报告。

基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基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玻璃仪器的洗涤 在一般实验中洗涤玻璃仪器主要用水。首先把水注入欲洗的仪器中,用毛刷仔细刷洗仪器内部,再用自来水冲洗几次。若器壁完全透明,表面不附有明显的油污或固态物怎能满足一般实验的要求。如水洗后达不到上述程度,可再用肥皂液或去污粉刷洗,然后用自来水冲净,最后还需用少量蒸馏水洗涤2~3次。洗涤时应特别注意勿使毛刷顶端的铁丝碰破或划伤仪器。洗涤后,玻璃仪器内的水要“空净”,不要用布擦,更不许胡乱甩水。 (二)试剂的取用 1、化学实验中所用的药品,大多有毒或具有腐蚀性。因此,在使用时不能用手直接拿取,更不能随意品尝。 2、药品的取用时应根据《试验规程》的规定,如规程未有用量,则应尽可能少取量。 3、已取出但未用完的药品,不得装回原瓶,以防药品污染。 4、取用固体药品时要用特制的小匙,小匙不得接触仪器和桌面。 5、取用液体试剂时,取下的瓶塞应倒放在桌面上或夹持在手指的背面。如用滴管吸取少量药品,应专药专管取用,并注意不要把滴管插入试管内,以免接触器壁而沾污药品。如用倾注法取药,试剂瓶的标签应向着手心,逐渐倾斜瓶子,让试剂沿着洁净的试管壁流入试管或沿着洁净的玻璃棒缓缓注入烧杯中。试剂取用完毕后应立即盖紧瓶塞。(三)台秤的使用 台秤用于初略称量。它能迅速的称量,但精确度不高。一般能称准至0.1g。使用时,先将游码移到零位,调节小螺丝使台秤左右平衡,即使其指针左右摆幅相等。再在左盘上放一清洁干燥的表面皿,称量瓶或烧杯,称出其质量(W2),被称物放在左盘器皿中,称出质量(W1),其被称物质量=W1-W2(10g以下可调节标尺上的游码)。 (四)过滤操作 1、普通过滤:先把一圆形或方形滤纸对折两次成扇形(方形滤纸需剪成扇形),展开后呈圆锥形,恰能与60°角的漏斗相密合。如果漏斗的角度大于或小于60°,应适当改变滤纸折成的角度使之与漏斗相密合(滤纸边缘应比漏斗口稍低)。用水或溶剂润湿滤纸,再用玻璃棒轻压滤纸四周,赶去滤纸与漏斗壁间的气泡,使滤纸紧贴在漏斗壁上。 过滤时,把漏斗放在漏斗架上,下面的烧杯内壁紧靠着漏斗管末端。然后将滤液沿玻棒小心缓缓倾入漏斗,倾入漏斗的溶液,最多加到滤纸边缘下5-6mm的地方。 2、减压过滤:此法可加速过滤,并使沉淀抽吸的比较干燥。但不宜用

2018-北京市各区-初三化学一模-科学探究汇编教学文案

2018-北京市各区-初三化学一模-科学探究 汇编

【科学探究】 东城区 24.(6分)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溶液的导电性实验研究。 【查阅资料】 (1)溶液的导电性是指溶液传导电流的能力。溶液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存在大量自由移动的离子 (2)利用图A所示的装置试验溶液的导电性,灯泡越亮,表示溶液的导电性越强。 (3)溶液的导电性也可以用电导率仪(如图B)测定出的电导率数值大小进行衡量。电导率数值越大,溶液的导电性越强。 【提出问题1】溶液是否都能导电? 【进行实验1】25℃时,用图A装置进行如下三个实 验。 实验编号液体现象实验结论与解释1-1100mL水灯泡不亮水不导电 1-2100mL 10%的硝 酸钾溶液 灯泡亮硝酸钾溶液能导电 溶解在水中的硝酸钾能够解离出自 由移动的k+和NO3- 1-3100mL 10%的蔗 糖溶液 灯泡不亮蔗糖溶液不导电 溶解在水中的蔗糖不能解离出自由 移动,仍以蔗糖分子形式存在 【提出问题2】溶液的导电性是否受溶液浓度和温度的影响? 【进行实验2-1】30℃时,测定不同浓度氯化钠溶液的电导率,将数据记录下表。 氯化钠溶液浓度(%) 1.4 2.8 4.2 5.67.0电导率值(S/m) 2.000 3.219 4.533 5.8007.133【进行实验2-2】 【解释与结论】 (1)实验1-1的目的是。 (2)通过实验1-2和实验1-3的对比,说明对溶液的导电性有影响。

(3)实验2-1中,溶解在水中的氯化钠解离出的离子是和,分析实验数据,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4)根据实验2-2,不能够得出“对于氯化钠溶液来说,温度越高,溶液的导电性越强”原因是。 【反思与交流】 (5)完成实验1-3后,有同学认为没有必要做实验1-1,理由是。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 (一)常见计量具的使用 (二)药品的取用 (三)加热、蒸发 (四)溶解、过滤、结晶 (五)蒸馏、升华 (六)分离液体、萃取 (七)纸上层析 (八)渗析 (九)气体的收集、贮存与净化 (一)常见计量具的使用 1.量筒、量杯 实验室中计量取用一定体积的液体用。为准确读出量筒(或量杯)内液体体积,必须把量筒放置在水平的桌面上,使眼睛的视线,刻度、液体凹面的最低点处在同一水平上。 量筒(或量杯)不能用来加热,也不能用来配制或稀释溶液,热溶液须冷至室温时,方可使用量筒(或量杯)量取。 2.滴定管的使用

当需要精确而方便地量取少量液体或做滴定实验时,常使用滴定管。 酸式滴定管使用较多,不能用来盛放碱液。酸式滴定管有无色和棕色两种,见光易分解的试液如硝酸银溶液滴定时,应置于棕色酸式滴定管中。 碱式滴定管下端套有一小段橡皮管,将滴头和管身相接,凡是能与橡皮管作用的物质,如高锰酸钾、碘、硝酸银等溶液,尤其是氧化性酸,不能使用碱式滴定管。 使用滴定管前,先检查是否漏水。将盛水滴定管夹在滴定管架上,仔细观察有无水从活塞隙缝中渗出或尖嘴处滴下。如果发现酸式滴定管活塞有漏水现象,应把塞子拔出来,用滤纸将活塞及活塞槽内的水和凡士林擦干净,然后在活塞的周围重新涂上一薄层凡士林(不要太多堵住小孔),插入塞孔内,向同一方向旋动活塞至外部观察全部透明为止。用一根橡皮筋将活塞套在滴定管上,用蒸馏水将滴定管洗净,再用滴定溶液润洗2~3次,润洗液要从下端放出。加入溶液后,先要把活塞或胶管处的气泡赶出,再调节液面至刻度“0”或“0”以下。排除停留在酸式滴定管内的气泡,可用右手拿住滴定管,左手迅速开足活塞,让急流冲走气泡。如冲不走,可斜拿滴定管,再开大活塞冲。赶走碱式滴定管尖端气泡时,要弯曲橡皮管,让尖嘴管斜向上方,并挤压橡皮管内的玻璃球使液体向上喷出,如果碱式滴定管漏水,应更换橡皮管或玻璃球。 使用酸式滴定管时,应该用左手拇、食、中三指旋转活塞,控制流量。右手拿住接受液体的容器。如图5-15。使用碱式滴定管时,用左手捏在玻璃球外胶管的上部,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尖嘴管,使它垂直向下,轻轻挤压胶管,让液体从胶管和玻璃球的隙缝间流出。如图5-16。 3.移液管 移液管又叫吸量管,用以精确移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

一堂科学课的教学和体会 贵州省赫章县野马川镇山脚小学杨世雨 一、教材简析 《小车的运动》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4课。在本单元,学生初步学习物体的运动,能够识别一些简单的运动,开始学会描述运动的快慢和运动的方式。本课则以学生们喜爱的小车为话题,按照“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对小车在平面上的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探究。这是进行假设后,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收集证据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一节课。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提出问题进行假设,二是开展验证性实验研究。 学习这一课的目的,一是带领学生比较完整地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实验技能和科学精神;二是学习探究影响物体运动速度的重要因素。 二、学习目标 (1)能根据经验提出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能根据假设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

(3)能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按照“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的过程进行探究。难点根据假设设计实验。 四、教法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治学的科学作风,探究进取的科学精神,正是《科学》课程标准的宗旨和目的。在教学之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教学时先以生活中见到的现象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关注;然后大胆地进行各种假设,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再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动手实验,从实验中收集证据,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其间组织学生交流与质疑;最 后还把探究活动引向课外。整个教学过程,以及课前课后,都全面充分地尝试参与式教学,充分调动有利于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抓住一切契机,培养学生探究交流、动脑动手、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和人际合作等多种能力。 五、教学过程

2018年北京各区初三化学一模分类汇编之科学探究题(五区)

2018一模探究题汇编 (海淀,23)(6分)某兴趣小组发现铁钉生锈需要几天的时间,询问老师如何加快铁钉生锈的速度。 老师说氯化物可能加快铁钉生锈的速度。 【提出问题】氯化物对铁钉生锈有怎样的影响? 【查阅资料】 ⅰ.NaCl 、CaCl 2、CuCl 2等由氯离子与金属离子构成的盐属于氯化物。 ⅱ.铜能与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CuO 。 ⅲ.CuO 能与稀硫酸发生反应:CuO + H 2SO 4==== CuSO 4 + H 2O 。 【进行实验、分析解释、获得结论】 实验1:探究氯化物对铁钉生锈速度的影响。 试管 编号 ① ② ③ ④ 实验 现象 2天后,铁钉表面 出现红色 1天后,铁钉表面出现红色 1天后,铁钉表面出现红色 7分钟时铁钉表面出现红色,20分钟后试管底部出现红色沉淀 (1)对比实验①②③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 (2)小组同学认为,试管④中的红色沉淀可能是铁锈,也可能是铜。他们认为红色沉淀 可能是铜的理由是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实验2:探究试管④中红色沉淀的物质组成。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Ⅰ 取出试管④中的铁钉,过滤剩余物,洗涤滤纸上的物质 固体为红色 Ⅱ 将步骤Ⅰ所得红色固体加入试管中,再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的___________ 红色固体大部分溶解,溶液变为黄色 Ⅲ 将步骤Ⅱ所得混合物过滤,洗涤、干燥滤纸上的固体后,置于石棉网上充分加热 红色固体变黑 Ⅳ 向试管中加入步骤Ⅲ所得黑色固体,再加入足量稀硫酸 黑色固体全部溶解,溶液变为蓝色 (3)步骤Ⅱ中所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_。 (4)步骤Ⅲ、Ⅳ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 (5)由实验2可得出结论:试管④中红色沉淀的物质组成是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6)结合实验1、2的结论,对于“氯化物对铁钉生锈速度的影响”,小组同学提出了进一步的假设:_________。 铁钉 6 mL 蒸馏水 铁钉 5 mL 蒸馏水+ 1mL 1%NaCl 溶液 5 mL 蒸馏水+ 1mL 1%CaCl 2溶液 5 mL 蒸馏水+ 1mL 1%CuCl 2溶液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知识点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知识点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知识点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 1、药品的存放: 一般固体药品放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放在细口瓶中(少量的液 体药品可放在滴瓶中), 金属钠存放在煤油中,白磷存放在水中 2、药品取用的总原则 ①取用量: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 液体以1~2mL为宜。 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内。 ②"三不":任何药品不能用手拿、舌尝、或直接用鼻闻试剂(如 需嗅闻气体的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 入鼻孔) 3、固体药品的取用 ①粉末状及小粒状药品:用药匙或V形纸槽②块状及条状药品:用镊子夹取 4、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液体试剂的倾注法:取下瓶盖,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瓶盖, 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②液体试剂的滴加法: 滴管的使用:a、先赶出滴管中的空气,后吸取试剂 b、滴入试剂时,滴管要保持垂直悬于容器口上方滴加 c、使用过程中,始终保持橡胶乳头在上,以免被试剂腐蚀 d、滴管用毕,立即用水洗涤干净(滴瓶上的滴管除外) e、胶头滴管使用时千万不能伸入容器中或与器壁接触,否则会 造成试剂污染 (二)连接仪器装置及装置气密性检查 装置气密性检查:先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贴容器外壁,稍停片刻,若导管 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掌,导管口部有水柱上升,稍停片刻,水柱并不回落,就说明 装置不漏气。 (三)物质的加热 (1)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下倾斜,试管受热时先均匀受热, 再集中加热。 (2)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时使试 管与桌面约成450角,受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给试管里 的液体的中下部加热,并且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为了避免伤人, 加热时切不可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 (四)过滤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初三化学科学探究专题复习

化学实验科学探究专题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分析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2 学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答实验探究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设计简易实验,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认识科学探究的要素及解答方法 2 通过学生自主交流思考、探究时产生的疑惑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在探究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探究的乐趣。 2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务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解答探究型试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围绕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简易性)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讲练结合 实验准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软塑料瓶(2个)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气球(2个)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实验】演示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 【提问】怎样检验NaOH溶液和Ca(OH)2溶液? 【回答】通入CO2气体,倒入Na2CO3溶液。 【实验】演示通入CO2气体。 【质疑】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吗? 【猜想】1、发生了反应。2、没发生反应。 【设计与实验】瓶吞鹌鹑蛋。 【质疑】这个实验能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吗? 【实验】向两个装满CO2气体的软塑料中分别倒入等体积的水和NaOH溶液 【分析与结论】根据塑料变瘪的程度不同可判定NaOH和CO2确实发生了反应。 【投影】科学探究的要素: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分析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探究1】小兵同学在化学实验室发现一瓶盛有无色溶液的试剂瓶,其标签严重破损(如图所示).老师告诉他,这瓶试剂可能是硫酸、硫酸钠、硫酸镁溶液中的一种. 小兵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常温下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如下表:

自然辩证法(硕士)科学研究一般程序

1. 试述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并分析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 (1)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科研选题→收集材料→整理材料→提出假设→建立理论→检验评论。 ①科学问题。所谓科学问题,是指科学认识主体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尚未解决的矛盾,是科学认识中目前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距。科学问题来源:第一,从新的科学事实与原有的科学理论的矛盾中提出问题。第二,从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中提出问题。第三,从不同学科理论之间的矛盾中提出问题。第四,从对同一事物或同一现象的不同理论解释的矛盾中提出问题。第五,从社会实践的需要同现有的技术手段不能满足这促需要的矛盾中提出问题。第六,从怀疑中发现问题。第七,从机遇中发现问题。科学问题的来源还有:从各个知识领域、学科之间的空白区和交叉点上提出问题,如生物与化学之间、遗传学与免疫学之间的交叉点和空白区都可能提出科学问题;从不同的学科之间寻找具有共同特性和规律的问题;从不同学科之间的概念、机制、原理、方法的相互借鉴、移植形成的科学问题;通过阅读科技论文、搜集情报资料而发现科学问题;通过参加学术报告会、论文答辩会、专题讨论会而发现科学问题等等,都是发现和提出科学问题的重要线索和途径。 ②科研选题。科研选题的原则:第一,需要性原则;第二,科学性原则;第三,创造性原则;第四,可行性原则;第五,合理性与效益性原则。科研选题还应注意选题的方法和艺术,要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1善于抓住两门或几门学科相互接触的交叉点和结合点,延伸自己科研的领域和视野;2敏锐地抓住研究中意外出现的机遇,调整课题、转向进攻,变副为主;3善于抓住矛盾,从中发现问题,制定课题;4勇于标新立异,突破传统;5学会站在“巨人肩上”制定课题;6善于把握学科发展动态和趋势,在各学科前沿选择课题;7善于接近哲学、文学的预见和科学幻想的启迪。科研选题的一般程序:第一,调查研究、分析资料、发现问题。第二,初步论证和筛选课题。第三,专家评价和确定课题。第四,制定规划,确保实施。 ③收集材料。收集材料的方法包括:科学观察方法、科学实验方法和科学调查方法。其遵循的原则包括:第一,容观性原则;第二,全面性原则;第三,典型性原则。 ④整理材料。整理材料的方法有科学抽象、科学思维、创造性思维。所谓科学抽象是指对已经获得的大量感性材料,经过比较、分类、分析、综合,将一类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分开来,排除个别的、偶然的、外部的表面现象,抽取出普遍趵、必然的、内在的本质或规律,从而达到从个别中把握一搬,从现象中把握本质的目的。科学抽象的形式有:科学概念、科学符号、思想模型、理想实验。科学思维的形式有形象思维和顿悟思维。其方法包括:演绎方法和非演绎方法(归纳方法、类比法、数学模型方法)。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技法包括:第一,头脑风暴法。第二,属性列举法。第三,奥斯本检核表法。第四,缺点列举法。五,形态分析法。 ⑤提出假设。即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一种猜测性陈述。它是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变未知为已知的必不可少的思维方法,是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 ⑥建立理论。建立理论的方法包括:数学方法、假说方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所谓数学方法,是指将数学成果工具化,利用数学所提供的概念、理论和规律,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序、形的分析、推导和计算,从而提示事物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的方法。所谓假说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第一课时常用仪器介绍 班级姓名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初中化学涉及到的仪器名称、基本用途、注意事项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老师的演示、自己的体会认识各种仪器的特点及相似仪器间的区别。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化学实验是学好化学的基础,化学是一门相当有趣的学科,学好化学对将来的自己生活意义重大。 二、本课时的重难点 重点:仪器的名称及用途难点:使用的注意事项 三、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P142-143和讲义第一、二页,指出下列仪器的名称(讲义上找不到的再找教材) 名称名称名称名称名称 名称名称名称名称 名称名称名称

名称 名称 名称 名称 二、合作、讨论 (1) 这三种瓶都是我们实验室常用的容器,请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根据它们的不同特点,分别有什么用途。 A 、集气瓶: B 、广口瓶: C 、细口瓶: (2)小组讨论试管、试管夹、烧杯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A 、试管 B 、试管夹 C 、烧杯 (3)除了上述仪器,你还能说出其它仪器的名称吗? 铁夹 铁圈

三、当堂检测 1.选择题: (1)下列仪器不能加热的是() A、燃烧匙 B、量筒 C、试管 D、烧杯 (2)下列仪器中,不能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是( ) A.烧杯B.试管C.蒸发皿D.燃烧匙 (3)既可用于给液体加热,又可用于给固体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 ) A.试管 B.烧瓶 C.烧杯 D.蒸发皿 (4)下列仪器中不能用来做化学反应的仪器的是() A.试管 B.量筒 C.烧瓶 D.锥形瓶 (5)给试管中的物质加热,试管夹应夹在试管的() A.试管口 B.中下部 C.中上部 D.正中间 (6)下列仪器中,已经过磨毛处理的玻璃仪器是() A、量筒 B、集气瓶 C、烧杯 D、锥形瓶 2.(1 (2)可用于受热的仪器:、其中、、可直接受热,而、需垫石棉网间接受热。 (3)用于计量的仪器:。 其中有零刻度线的仪器有。 3.预习课本第75页表3-4记忆下列元素名称及符号(注意字母的大小写),每个在下面四线格中写三遍。 铜锌银锡碘 铜锌银锡碘 铜锌银锡碘

人教版中考化学科学探究题专题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中考化学科学探究题专题练习(含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科学探究题 例1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学生设计了如下一些实验并进行探究。请你参与评价或帮助他分析完成相关问题。 Ⅰ.【探究目的】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Ⅱ.【查阅资料】25℃(室温)、101kPa下,100g水可溶解0.1366gCO2。 Ⅲ.【提出问题】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多少? Ⅳ.【猜想假设】若各装置都能将集气瓶中的氧气耗尽、木炭燃烧都转化成CO2、烧杯中液体都足量,忽略导管中的空气和进入导管中的液体对测量的影响,则集气瓶中吸入液体体积应该约占集气瓶容积的_________。 方案甲乙丙丁 装置 操作①关闭旋塞; ②将足量的铜网加 热至红热状; ②将足量的红磷点 燃; ②将足量的木炭点 燃; ②将足量的木炭点 燃; ③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胶塞;④充分反应,待集气瓶中气温冷却至室温后打开旋塞;至烧杯中液面_____时记录集气瓶中吸入液体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几分之几。 记录约1/5 约1/5≤1/5 约1/5 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 的1/5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 的1/5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含量远小于1/5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 的1/5 Ⅵ.【反思交流】 (1)当集气瓶中气温未冷却至室温即记录集气瓶中吸入液体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体积分数为a,当集气瓶中气温冷却至室温后再记录集气瓶中吸入液体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体积分数为b,则a_________b(填“>”或“<”或“=”)。 (2)丁方案所测数据与猜想假设数据基本吻合的原因是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丙方案所测数据远小于1/5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4)以乙方案为例,试分析在测定过程中,对测定结果带来误差的因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任答两点)。 解析由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可知,若各装置都能将集气瓶中的氧气耗尽、木炭燃烧都转化成CO2、烧杯中液体都足量,忽略导管中的空气和进入导管中的液体对测量的影响,则集气瓶中吸入液体体积应该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当瓶内的压强不再改变,不再吸入液体,烧杯中液面保持不变,这时便可读数。(1)当瓶内的压强偏高时,进入的液体偏少,所以a<b;(2)由于二氧化碳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瓶内的压强减小;(3)丙方案所测数据远小于1/5的主要原因是CO2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4)在测定过程中,对测定结果带来误差的因素可能有:装置气密性差、集气瓶中气温未恢复至室温就读数、可燃物红磷、木炭的量偏少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