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香格里拉独特藏式民居“闪片房”的生态文化思考

香格里拉独特藏式民居“闪片房”的生态文化思考

香格里拉独特藏式民居“闪片房”的生态文化思考

高建国

(云南省民族宗教信息中心,云南 昆明 650032)

摘要:藏族民居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闪片房”作为云南藏区特有的风土建筑之一,体现了特定历史阶段藏族的建筑智慧,具有明显的生态智慧。本文通过对迪庆香格里拉地区藏族民居“闪片房”的实地调查,总结和研究了这一独特藏族民居的聚落选址、空间布局、建筑结构和建筑取材等特点,探索了香格里拉藏族“闪片房”包含的生态文化内涵,并强调了传承优良的建筑文化和促进环境保护。

习总书记在考察时提出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的希望,从而掀起云南省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文化研究热潮。迪庆藏族自治州作为首批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之一,生态建设和生态理论研究受到应有重视。生态文化建设是其中重要内容,按照生态学的原则,文化属于人类对环境的一种社会生态适应。生态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对生态系统认识与理解的传统文化,其核心是人类与生物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相关的传统知识。传统民居与生态文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最能适应地方气候与自然条件,最充分地表现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1]的建筑文化。云南藏区是整个“康巴藏区”的最南端,其本身复杂的区域位置决定了其独特的藏式建筑风格,是不可忽略的民居建筑文化研究一部分。本文通过对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藏族民居“闪片房”的实地调研,从生态文化的角度对香格里拉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闪片房”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分析。本文田野调查地点位于迪庆州香格里拉县县城建塘镇之南的小中甸镇,海拔 3240 米,地处高寒坝区,属于典型的农牧混合型经济文化环境。因地区发展程度较低,小中甸藏族民居样本成为保存较好的传统藏房的代表。

1“ 闪片房”的建造智慧

“闪片房”是一种香格里拉独具建造智慧的风土建筑,以历史悠久,藏居数量和规模宏大的“独克宗古城”为代表。前人段绶滋在《中甸县志稿》(民国)中就对香格里拉地区的藏族民居做过描述:“藏族住宅均为四楹楼房,其建筑法,与西式建筑相同。先将下层修造完备,再修造第二层,待第二层造竣,视其力量,再造第三层,在四、五层屋顶,多系平掌,可供眺览,可晒粮食。一、二两区(层)因土质较松,多于平掌上架一闪片屋顶以复护之,周围土墙坚厚,最能持久,下层为牧畜所居,绝不住人。凡火房食寝经堂、客厅、喇嘛净室、储藏室、厕所俱在上层。其有三层楼者,则经堂、客厅及喇嘛净室必在第三层楼。……凡上层之火房、寝室、经堂、客厅、储藏室、厕所最讲清洁,下层则牛溲马粪臭秽不堪,但其农田肥料,全在于此,实已习惯性成也。”[2]

除了香格里拉县城建塘镇以外,小中甸镇、格咱乡、尼西乡汤堆村等半山和高寒山区也多用“闪片房”形式。传统“闪片房”建筑是当地居民对环境生活条件的朴实应对,多为“一”字型和“L”型。其结构主要是土木结构,因此也有将其称为“土墙板房”的。房基石砌后泥浆灌缝,由木构架承重,三面夯土墙,正面用板壁。每一层都架大梁,搭楼楞(或细圆木或为木条),第二层铺地板,第三层在铺好的木板上再铺上当地一种叫“期”的可以防腐的荆棘,再铺一层泥土,一边倒水一边夯实,干燥后在上面以木马做成人字屋架,铺好床子后,屋顶盖上房板。屋面房板多用沙松板或冷杉板,每块板厚约3至5厘米,宽约20厘米,长约90到110厘米。由于板面加工初始,表面的天然纹路犹如小沟,利于排水。木板上压上有一定重量的石头,以防被风掀翻。下层是畜厩,第二层住人,伙房、仓库、卧室及经堂都在二楼。楼房的正前方留作走廊通道,当地藏话叫“腰估”,主房的楼梯设在二楹柱旁,在正面或侧边。二楼房门的正面或两侧。由于屋面是斜坡,三楼只能隔出三角形的空间,藏民用来储藏牲畜的过冬草料。在二楼楼板上留有楼梯通道,架设通向三楼的楼梯。藏房的大门在正面围墙上,上楼后有重门可以进到“布拉”(中屋),往前向左就是进堂屋的门,重门向右进佛堂的侧门。藏族房子的大小不以平方论,而以柱子多少论。柱子多则房子大,柱子少则房子小。最小的房子是16根柱,最大的有40柱的。

无论是居住在高原的藏族还是生活于沿江河谷的藏民,都以半牧半农的生产方式为主要特点,并深深溶于其建筑文化之中。“闪片房”的建造智慧还表现在因循气候、巧用材料、尊重文化、结合生活等方面,比如开窗小,进深大,夯土墙等,可以起到保温抗寒的作用。屋面为“闪片”用笔直的冷杉木手工劈制而成双坡,便于排水铲雪,的“闪片”是具抗寒、抗风化能力的“自然”材料等等。“闪片房”的最下层是畜圈。为了保证牲畜保暖,用松毛或梨树枝叶等适合做肥料的植物垫圈,同时为田地提供肥料,底层只设有一扇长约一尺宽约五寸的小窗,供照明。三楼用来晾晒和储藏牲畜过冬的草料;由“火塘-烟道-夹层-闪片”组成的系统是“闪片房”最具特色和智慧的部分。火塘是“闪片房”中必不可少的起居中心,设在二楼主房的右边。藏族民居中火塘和四季不断的火源成为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在寒冷的冬季全家人围坐在火塘四周,中间是呼呼作响的大火,火塘的左侧是女主人的位置,由她煨茶倒给全家人喝;火塘的上八位是男主人当然的位置,任何人不会去冒犯。子女们则分坐在火塘边的其它位置上,往锅里加水,往火塘添柴禾,拿碗筷、洗碗筷则是他们的事情。经过一天的劳作,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享受着充满温情的每一餐,享受着火的温暖,也感受着深厚亲情。男女长幼的区别,父母儿女不同的责任均通过火塘文化得到充分的显示。

2“闪片房”的生态智慧

“闪片房”体现了藏族适应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生态理念,在生态适应性方面,如聚落选址、空间布局、建筑结构和建筑取材等形成了独有的经验。“闪片房”的生态智慧首先表现在宜土则土、宜石则石、宜木则木,二次加工少且取材于当地,而且始终保持了与当地地貌的一致,让人们一看就会感觉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千百年来,藏族人民在修房造屋时,创造了一整套营造方式,沿袭着就地、就近取材和用材的习惯。如果当地黏土土质好,同时取材又近,则常修建土木结构建筑;当地盛产石材,则修建石木建筑。在一幢建筑物中泥、木、石三种结构兼而有之,其基本层为石砌墙体,二层以上墙体为夯筑土墙,在三层或四层还专置一间或两间”崩空”。另外,“闪片房”在建房过程中往往还有拆旧翻新的习惯,除腐朽或虫蚀的木材以外,泥土、石块、木材可多次使用。这些习惯充分体现了循环利用的生态环保观念。

“闪片房”的生态智慧还表现在对当地自然环境的适应。迪庆高寒山区森林资源丰富,为藏族的建筑提供了丰富的建材资源,另一方面气候寒冷和多风,气候干燥。所以,人们在修房造屋时多建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比较注意保暖和避风。一般来说,房屋开门、开窗都为顺风向。在居住建筑的中心活动室

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城市地理

15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