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技术创新发展的大趋势

中国技术创新发展的大趋势

中国技术创新发展的大趋势
中国技术创新发展的大趋势

中国将成为未来重要的全球创新中心2013年11月05日 10:38来源:凤凰创新

图为GE 全球研发中心总裁马克?利特尔

导语:

自2005年走马上任之后,GE 全球研发中心总裁马克?利特尔(Mark Little)从纽约——113年前在创始人爱迪生倡导下建立的全球第一个企业实验室的所在地,来到位于上海的GE在中国的研发总部参观由中国本土科学家开发的最新创新产品展示。

让他惊喜的是,这个当年只有区区10人组建的小团队早已从当年简单的“中国制造”蜕变成为不亚于集团全球其他研发中心的创新基地,由这里开发的尖端产品和技术所创造的销售额有半数是来自于海外,而非中国本土市场,“它[GE中国研发中心]已成为GE皇冠上的一颗宝石!”利特尔叹道。

从“中国制造”到“全球驱动机”

跨国企业将生产线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降低生产成本,这仍是很多人对国内众多外企在中国投资工厂及合资公司的惯常看法。如何从简单的“世界工厂”过渡成为具备独立研发能力的世界实验室,这不仅是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所描绘的未来发展方向,也是国内学术界和相关企业需要攻坚的难题之一。

而在GE中国研发中心的展厅内,3D打印、智能医疗、工业互联网……这些近年来在国际科技界流行起来的热点概念如今正在GE公司分布在上海、北京、成都、西安和无锡等地150多个世界一流实验室所开发或实现着。

“在[GE全球研发中心],研发工程师在工作同时也成为全球技术圈的一部分,挑战自己的科研技能,带来真正的改变。”利特尔对中国中心在GE全球各大研发中心中的定位做出如是评价。

而除了这些高端技术外,很多产品的设计灵感则来自于中国日益凸显的环境问题和国内市场最迫切的需求反馈。目前,除了位于上海的的GE在中国的研发总部,已经建立了沈阳、成都和西安三大创新中心,分别负责能源和制造、医疗、油气和照明等多个行业的技术研发。

对中国广大的地方医院和基层卫生院而言,如何尽可能地为更多病人提供更全面的基础医疗服务,同时让医疗成本维持在可负担的范围内,是当前面临的主要瓶颈。

据GE医疗全球技术研发中国总经理戴鹰介绍,成都CIC团队所研发的银河数字X光机,就是基于对国内体检中心和基层医院每天需要面对大量病人的现实考虑,通过对操作台和系统设置的简化,实现更好的易用性,使医生的工作变得更加高效,例如:医生摆位工作效率提高77%,体检中心1个上午的拍片量可由平均的130人提高到200人左右在保证高效和图像质量的同时,提供更良好的患者检查体验。

类似这样基于中国特殊国情所研发的产品不仅让本土研发团队获得多项专利,也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以银河数字X光机为例,中国团队申请了11项专利,并在半年内就获得了120台订单,东南亚新兴市场和欧美等地区也成为银河数字X光机的潜在市场。

说起由GE全球董事长兼CEO伊梅尔特从2008年起发起的ICFC(‘立足中国服务中国’的英文缩写)战略和未来全球研发的重要关注点,利特尔反复强调了两个词,“医疗”和“能源”。

目前,ICFC专项基金总数额已累计达到2.5亿美元,并主要投资在医疗、清洁能源、水处理和工业检测等众多领域。

“我们的工作是让天然气的使用效率更高,建造更高大、更节能环保的涡轮机,提供更环保的页岩气提取技术并通过液化和压缩技术使用天然气,生产更便宜天然气的技术将是未来的热点。”

服务国际市场的本土科技人才

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利特尔曾提到了“反向创新”的概念:有别于以往外国总部统管产品设计和研发,只将组装和销售业务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模式,在全球化向更深层次拓展时,建立面向全球的设计研发中心,将产品和技术同时输往本土和国际市场,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GE中国研发中心自2000年建立至今,当年分布在GE各大在华合资企业的技术人员如戴鹰、李枫等人,包括中国团队的带领者GE中国研发中心总裁陈向力,都完成了从一线技术研发人员到地区或部门管理者的成功过渡,而整个中国研发团队的规模也扩展到超过3000人。

“我们的研发目标其实是服务全球市场,集研发中心和供应链的所有力量为全球市场服务。”利特尔的看法代表了主要跨国企业近年来对中国市场定位的转移,而支持这一战略转移的坚实基础就是建立高科技人才储备库。

或许是基于这样的原因,GE公司近期率先对中国本土的理工科人才现状做了一项调查。

根据这份由GE委托第三方机构调研后发布的名为《2013中国理工科人才》的报告,许多理工科人才走出校园后缺乏实际工作需要的实践能力,或者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未能得到职业导师引导其走向更高层次的创新或管理职位。这些问题如果未能得到企业的及时重视,很容易加重人才流失和转岗的情况。

有意思的是,包括利特尔、陈向力在内的众多GE研发部门高层管理者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一家企业作为终身的职业选择,这从侧面也反映出大型跨国企业在人才“争夺战”方面确有其独到之处。

“中国的毕业生有很强的基础技术能力,我们希望能与大学建立更密切的合作,帮助他们了解企业的需求,及早与教授和学生建立联系,让学生一毕业就能适应行业需要。”利特尔表示。

而在多年前接受了中国和美国两国双重理工教育的陈向力,也对中国大学目前的研究水平给予高度评价,“无论是去欧美留学还是留在本国,学生们都能够接受同样高质量的理工教育。”(王小萱)

论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论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1、引言 自奥地利经济学家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A.Scohumpeter)在其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基本概念和思想以来,世界各国的一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创新与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证分析,对传统经济理论中忽视技术进步和创新的研究思路与观念进行了批评,创立了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理论以及创新经济学(Innovation Economic)理论体系,使技术进步和创新因素开始从外生变量过渡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进入21世纪,科技发展和知识创新在人类经济生活、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也成为了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根据中、加合作开展的“中外技术创新理论发展与应用比较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的成果,回顾了国内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走过的历程,对目前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及其应用取得的进展和若干重要领域的发展动向进行了述评,并就未来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趋势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对促进国内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及其应用的深入发展有所帮助。 2、国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尤其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技术创新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影响日益加深的背景下,许多学者沿着熊彼特的创新思想对技术创新理论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完善,并逐步形成了以技术变革与技术推广为对象的技术创新经济学和以制度变革与制度形成为对象的制度创新经济学两大分支。 西方国家的技术创新理论研究与发展,是从对占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无视技术创新与变革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弊端进行批评开始的。熊彼特于1912年提出“创新理论”以后,又于1939年和1942年分别出版了《经济周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部专著,对创新理论加以补充完善,逐渐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创新经济学理论体系。但是,由于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熊彼特的学说具有社会主义倾向,在相当长的时期中,创新经济学理论一直受到西方国家的冷遇,未能引起理论界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以后,以微电

贸易保护理论发展综述

贸易保护主义的经济学理论发展综述 贸易保护主义的经济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五个基本阶段:重商主义阶段、幼稚工业保护阶段、凯恩斯主义阶段、战略性政策阶段和新保护主义阶段。重商主义者托马斯·孟从贵金属或财富积累的角度,汉密尔顿、李斯特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梅纳德·凯恩斯从宏观经济稳定的角度,都对一国保护贸易作出了比较详尽的阐述,新贸易保护理论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它从公平贸易的角度对一国保护贸易进行了解释。 一、 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产生于16世纪中叶,盛行于17-18世纪中叶,它是历史上第一种比较有系统的经济思想。这种思想的要点是,相信货币的重要,把贵金属看作财富的标志,因为金银(特别是黄金)可以交换各物,为人所普遍接受与重视。重商主义者认为,一个国家拥有金银越多,这个国家便越富,因而千方百计要求获致金银,所以重商主义亦称“重金主义”。重商主义者认为,一个国家本土或殖民地如果没有金银矿可开采,就得循其他途径获致金银,这主要是靠对外贸易,因为国内贸易无法使国外金银流入,只有从事对外贸易,争取贸易的有利差额,国外金银才能源源而来。而要维持贸易出超,就得奖励输出限制输入,前者采发给出口补助金的办法,后者采提高关税的办法(夏炎德1991,p198)。重商主义的发展有两个历史阶段,一是早期的“货币差额论”;二是晚期的“贸易差额论”。无论是早期还是晚期的重商主义,它们都强调货币是财富的唯一表现形式,一国可以从对外贸易差额中获得货币财富,而且对于国内的保护政策也一直没有改变。 二、幼稚工业保护理论 我们常论及的传统贸易保护的理论和政策主要指幼稚工业保护论,它的思想至今还被很多国家所沿用。幼稚工业保护理论是由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提出的,后来由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进行了系统地阐述。汉密尔顿明确提出了征收保护关税的重要性,目的是保护本国处在成长过程中的产业。在汉密尔顿看来,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使特定的生产部门发展起来,还会产生连带效应,使相关部门也得到发展,从而给一个国家带来生产力,或生产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但是,保护不仅是有产业选择的,

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word版本

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导语:实际上,加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就是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中国创造。 经济观察报尹中卿/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及时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主动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逐步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和“世界工厂”,近半数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和货物出口额跃居世界首位。同时也要看到,长期以来,中国产业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制造和劳动密集型装配环节,在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上处于中低端,制造业大而不强问题十分突出。 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面对传统优势减弱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近几年来,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一直围绕“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专题开展调研。从调研情况看,目前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认识还比较模糊,政策上也有许多偏颇和缺陷。例如,早在“九五”期间,政府就提出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但许多地方却把战略重点一股脑地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先进制造业,并没有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改造放到应有位置上。一些地方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简单对立起来,在土地、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新兴产业许多优惠政策,传统行业却难以享受到。一些地方通过行政手段“腾笼换鸟”,热衷于铺新摊子,结果不仅打断原有企业供应链条,丧失传统产业优势,造成严重的就业和税收问题,而且一些新引进的所谓“高端产业”依然处在组装、加工、制造的低附加值环节,缺乏核心技术,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并没有得到相应提高。 实际上,加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就是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中国创造。“中国制造”是基础,“中国创造”是目标。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我们

智能制造的现状与未来

智能制造的现状与未来 杜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航空宇航制造工程系,南京,210000) 摘要: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推动我国各领域进步,由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集于一身的智能制造技术已出现。智能制造以一种高度柔性与高度集成的方式,通过计算机来模拟人类专家实现生产制造过程。综述国内外智能制造发展现状,结合德国提出的“工业”和我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论述智能制造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智能制造;工业;中国制造2025;未来发展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hao Du (Aerospace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Nanjing 210000) Abstract: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various fields in our country.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has emerged with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s a highly flexible and highly integrated way, through the computer to simulate human experts to achieve manufacturing proces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at home and abroad is reviewed,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s discus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industrial " submitted by German and the "China made 2025" submitted by China. Key words: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ial ; China made 2025; future development 引言 近年来,在工业领域与信息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工业领域主要包括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而在信息技术领域主要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这些变革带来了制造业的新一轮革命,特别是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高度融合产物的智能制造得到了长足发展。与以往发生的工业革命相同,西方发达国家在新的一轮制造业革命中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创新战略、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日本的新产业创造战略;欧盟的智能制造系统(IMS2O20)路线图计划、德国的“工业”计划;韩国的高级先进制造技术计划(G-7)等[1]。中国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1 智能制造的概念 智能制造技术[2]是指在制造工业的各个环节,以一种高度柔性与高度集成的方式,通过计算机来模拟人类专家制造的智能活动,对制造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构思和决策,旨在取代或延伸制造环境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并对人类专家的制造过程进行收集、存贮、完善、共享、继承和发展。智能制造技术是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人工智能等学科相互渗透和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的研究对象是世界范围内的整个制造环境的集成化与自组织能力,包括智能制造处理技术、自组织加工单元、自组织机器人、智能

技术创新理论概述

目录 摘要 (1) 一、技术创新理论概述 (1) (一)企业需要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1) (二)技术创新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 (2) 二、基于技术创新理论的海尔集团核心竞争力分析 (4) (一)技术创新是海尔的核心竞争力 (4) (二)技术创新在海尔的成功运用及管理 (5) 三、海尔集团成功经验的启示 (7) (一)提高企业创新管理水平与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重要保障 7 (二)建立学习型组织,培养企业家型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思路与方向7(三)进一步转变观念,实现思维和观念创新 (7) (四)构建与创新先进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不断进行创新、发展.. 7(五)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促进完整的创新生态体系的建立 (7) (六)利用外部资源,加快发展步伐 (8) 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9) 海尔集团核心竞争力分析及启示 —基于技术创新理论视角 学生:指导老师: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企业需要技术创新的必要性以及技术创新理论的

提出与发展,在强调了企业需不断创新的必要性基础上,着重从技术创新角度分析了海尔集团成功的宝贵经验,总结了海尔集团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全球化时代能够持续、稳步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对其基于技术创新理论的分析,得出启示性建议与措施,以探索出适合我国企业自身发展的新道路。 关键词:技术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海尔集团 Abstract The passage brifly introduce the necessity that companies ne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propose the innovation theory and development firstly. Base on the necessity of the emphasis that companies ne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t emphasises on the precious experience of the successd of Haier Group from the new view. And it summaeizes why Haier Group could develop continuly and steadily during the fierceful goldlization period. Through the anylysis of the new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ory, it gets revelational suggestion and arrangement to search the new way of their own that fit to our country's companies.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nterprise core competitiveness 、Haier Group 一、技术创新理论概述 (一)企业需要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21世纪是创新制胜的世纪,在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环境急剧变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确信变是唯一不变的真理。而如今,“创新”也已成为全球范

创新驱动与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

创新驱动与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 毛其淋方森辉摘要研发对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问题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对外贸易领域的重要体现,但鲜有文献从企业层面对此进行系统研究。 本文利用2005—2007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贸易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基础上的倍差法深入研究了企业研发、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研发显著促进了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并且地区知识保护强化了企业研发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作用。 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过度的企业研发会削弱该提升作用;一般贸易企业和混合贸易企业的研发有助于提升其出口技术复杂度;本土企业研发对其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作用弱于外资企业,且国有企业属性进一步降低了该提升作用。 最后,我们还考察了市场竞争与政府补贴在研发影响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中的作用,发现在那些市场竞争程度越弱的行业,企业研发越能促进其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另外,适度的政府补贴能够促进企业研发对其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作用,而过度补贴则起到了削弱作用。 关键词企业研发出口竞争力出口技术复杂度PSM-DID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016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额为2.1万亿美元,占全球份额为13.2%,连续八年蝉联货物贸易出口第一大国;在出口规模不断发展的同时,对我国对外贸易稳步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要确保企业的出口技术复杂度(或出口竞争力)得到保持和提升。 因此,作为出口行為微观主体的企业,其研发创新活动能否有效提升出口技术复杂度,无疑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对外贸易领域能否产生实效的重要基础。 本文的研究旨在利用中国微观企业数据,深入考察企业研发、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 目前,已有不少学者研究了我国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测算及影响因素。 早期的研究者如Rodrik(2006)测算了1999—2001年我国出口技术复杂度,发现我国出口复杂度显著高于相近发展水平的国家,这一异常问题又被称为“Rodrik悖论”。 Hausmann等(2007)和Xu(2007)则测算了我国出口相对复杂度,发现我国出口相对复杂度也在逐年上升。 文东伟(2011)基于投入产出法,利用2009年OECD投入产出表测算并发现我国制造业行业层面的出口技术复杂度低于欧美日及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 近期有部分学者,如赵红和彭馨(2014)基于Hausmann(2005)的方法,从多层次测算了我国2000—2012年国家、区域和产品层面的

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趋势综述

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趋势综述 【摘要】技术创新是新技术的产生和商业化应用。本文根据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趋势,将其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单个企业创新行为、创新企业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创新企业与国家关系的研究阶段,并将各阶段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技术创新理论;演变趋势;综述 1.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A.Schumpeter,1912)的《经济发展理论》的出版,首次提出了“创新”这一概念,他认为:“所谓创新,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a new combination)引入生产体系。”其内涵包括:(1)引入新产品;(2)引入新工艺;(3)开辟新市场;(4)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工业的新组织。熊彼特的创新概念既包括了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又包括了非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其创新理论开辟了技术创新理论的先河。下表列举了以往研究者对“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见表1)。 表1 以往研究者的“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列举 2.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发展阶段 20世纪熊彼特最早提出了技术创新理论,从此,拉开了技术创新研究的序幕。根据相关研究文献,从时间上可把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 2.1第一代技术创新理论 第一代技术创新理论研究阶段为单个企业创新行为研究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技术创新研究迅速发展,逐步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的限制与束缚,形成对技术创新起源、效应和内部结构与过程等方面的专门研究。但研究主要停留在对单个企业创新行为的研究上,如熊彼特于1934-1944强调企业家的作用(见图1)。此后,技术创新理论形成了以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为研究对象、组织变革和组织形式为研究对象的两个分支。该时期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 图1 熊彼特的企业家创新模型 (Mark Dodgson,Roy Rothwell,2000) 2.2第二代技术创新理论 第二代技术创新理论研究阶段为创新企业与企业的合作关系研究阶段。时间为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该阶段研究强调创新企业与企业的合作关系

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1)

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 中国的科技在伴随着实行工业化道路中引发了一个举世瞩目的话题——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 而如今的中国制造并不等同于中国创造就拿最近较受关注的iphone手机为例。众所周知,iphone手机是由美国史蒂芬乔布斯独家创造的手机,可是,在装机等一系列流程尽是用低成本在中国组装!造成这一系列的原因是因为我国缺乏技术与创新,缺乏想象力,导致仅仅只是在说明书上印上中国制造的标签。 而出国旅游的旅客在各国纪念品商店买回来的纪念品,大多在标签上都印有“made in China”的标签,这让许多的中国旅客感到疑惑——为什么在国外的商品上竟印上国内生产标签? 如今,自主创新是我国即将面临的新挑战。然而,中小学生的应试教育仍在实行,渐渐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带着眼睛,文质彬彬的“书呆子”。虽然这次的“三中全会”上提出了要“高考大改革”,可是任然离在商品上贴上“design in China”的标签。 一个国家要成为强国,发展模式就不能一成不变,中国已经在传统制造业发展多年,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但缺乏技术与创新。我们应当认识到中国企业从代工模式中跳出是当务之急,摆脱代工模式,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是中国企业的发展之本。

只有企业拥有核心技术才能使企业具有活力和战斗力,赢得广泛市场,并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声誉。 然而,在发展中国创造的历程中,也有不少害群之马,有些企乏创新和法律意识,一味偷窃模仿别人,导致山寨和伪劣产品的盛行,这些产品既影响企业创新的发展,又影响中国产品在世界的形象。求快心切、求富心切的冲动,导致“中国制造”的形象从原来的“价廉物美”,逐渐出现与“假冒伪劣”齐名的趋势。我们不能因为贪图一时的小利而损失了做人该有的准则和对社会的责任,我们要用最真实的产品来服务社会。 思想是无法借得的。一个国家只有拥有了自己的原发思想,才能使自己真正强盛起来。所以,我们因努力将“中国制造”转换为“中国创造”。

《中国大趋势》读书笔记

《中国大趋势》读书笔记 第一篇:读书报告中国大趋势 读《中国大趋势》有感 《中国大趋势》一书由约翰·奈斯比特和多丽丝·奈斯比特合著。两位作者将整个中国比喻成一个大企业,而将中国领导人,比喻成整个公司的ceo,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全书从八个大的方面论述了在中国的全新时期,如何支撑新社会,以及新社会在未来各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上世纪70年代末,当中国共产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定时,他们也许不会想到,一场彻头彻尾的大变革将会在未来三十年席卷中国,并且将中国的面目彻底改变。然而改革之路的开端并不容易,若想在行动上有所进步,首先要在思想意识上有所改变。要想为改革道路扫清思想上的障碍,全党乃至全国上下,都需要一场思潮运动。由此,真理标准大讨论势必要在特定的时间成为全国的讨论主题,并且为改革开放提供重要的思想保障。 奈斯比特首先确认思想解放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社会前进发展的有力保障。“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中国人在经历了长久的平均主义和“众人皆贫我亦穷”的贫困境地后,面对将至的改革开放,可能甚

至都不了解究竟什么是改革。从前,自己家中一个月也吃不到一顿肉,想一想真是困难,但是看到邻居家两个月才吃一顿肉,反倒觉得自己很幸福。然而改革之后,邻居家早出晚归,渐渐地骑上了自行车,买了缝纫机,戴了手表,慢吞吞的中国人也开始着急了。 改革的试点首先放在了比较偏远的农村。我们不得不佩服农民在改革中所表现出来的巨大毅力和创造力。农村改革的很大一部分财富,都是由农民通过辛勤的劳动,一点一滴创造出来的,并且在这一时期,乡镇企业也开始初具规模,逐渐成形,虽然乡镇企业在某种程度上,是巨大浪费与污染的粗狂经济代名词,但是我们依然不能否认,乡镇企业为农村改革,为整个改革开放蓝图,在初期做出的巨大示范带头作用。造福的不仅仅是农村人口,城市居民也不再需要为有限的生活必需品排长长的队伍,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我认为这更多的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改革带来的巨大成果与未来前景,使多年饱受贫穷与物资匮乏之苦的老百姓突然尝到了一点点改革的甜头,而这一点点甜头,已足够使他们为之拼搏奋斗。 然后在改革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于改革即将带来的结果亦不甚了解,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将改革试点放在远离政治中心的偏远农村的原因之一:无论其结果如何,都不会使现有的体制产生过大的波动。即便农村改革,其主体被赋予的

技术创新理论概述精编版

技术创新理论概述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目录 摘要 (1) 一、技术创新理论概述 (1) (一)企业需要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1) (二)技术创新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 (2) 二、基于技术创新理论的海尔集团核心竞争力分析 (4) (一)技术创新是海尔的核心竞争力 (4) (二)技术创新在海尔的成功运用及管理 (5) 三、海尔集团成功经验的启示 (7) (一)提高企业创新管理水平与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重要保障 (7) (二)建立学习型组织,培养企业家型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思路与方向 (7) (三)进一步转变观念,实现思维和观念创新 (7) (四)构建与创新先进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不断进行创新、发展 (7) (五)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促进完整的创新生态体系的建立 (7) (六)利用外部资源,加快发展步伐 (8)

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9) 海尔集团核心竞争力分析及启示 —基于技术创新理论视角 学生:指导老师: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企业需要技术创新的必要性以及技术创新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在强调了企业需不断创新的必要性基础上,着重从技术创新角度分析了海尔集团成功的宝贵经验,总结了海尔集团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全球化时代能够持续、稳步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对其基于技术创新理论的分析,得出启示性建议与措施,以探索出适合我国企业自身发展的新道路。 关键词:技术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海尔集团 Abstract The passage brifly introduce the necessity that companies ne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propose the innovation theory and development firstly. Base on the necessity of the emphasis that companies ne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t emphasises on the precious experience of the successd of Haier Group from the new view. And it summaeizes why Haier Group could develop continuly and steadily during the fierceful goldlization period. Through the anylysis of the new technological

拟剧论理论发展综述

拟剧论就是借助戏剧的类比而对日常生活进行的研究,其倡导者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他把社会比做舞台,把社会成员比做演员来解释人们的日常生活。运用戏剧语言对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进行的社会学分析,充分肯定了社会体系这一剧作者及其剧本期望对表演者的决定性作用,也即承认社会结构对个人行动的制约性。提出“戴假面具的人”、“故意演戏”等概念,也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真实一面。对社会互动进行研究时,拟剧论的研究方式显然是一种“别样”的选择。 一、拟剧理论产生发展 (一)历史演变 早在17世纪,大文豪莎士比亚就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分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就描述了出来,莎士比亚《皆大欢喜》中有句经典的话:“整个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男女不过是这舞台上的演员,他们各有自己的活动场所,一个人在其一生中要扮演很多角色。” 到20世纪的许多社会学家将关注放到研究人们社会互动中去,而其中戈夫曼更是将喜剧的理论创新的运用到符号互动论之中,系统的提出拟剧理论。 拟剧论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戈夫曼把社会比作舞台,把社会成员比作演员来解释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代表作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 (二)思想背景 拟剧论的思想背景来源于亚当.斯密、休谟、弗格森、詹姆斯关于人的思想;鲍德温、杜威的社会思想;库利的“镜中我”理论,托马斯、米德和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思想。 1、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这一短语,是用来说明人(被设想为在本能上是自私的动物)的令人难以理解的能力,即能判断克制私利的能力。因此,具有利己主义本性的个人﹝主要是追逐利润的资本家﹞是如何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中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尤其是自私的感情和行为,从未而建立一个有必要确立行为准则的社会而有规律的活动。 2、休谟主张人类(以及其他动物)都有一种信赖因果关系的本能,这种本能则是来自我们神经系统中所养成的习惯,长期下来我们便无法移除这种习惯,但我们并没有任何论点、也不能以演绎或归纳来证明这种习惯是正确的,就好像我们对于世界以外的地方一无所知一样。休谟主张所有人类的思考活动都可以分为两种:追求“观念的连结”(Relation of Ideas)与“实际的真相”(Matters of Fact)。前者牵涉到的是抽象的逻辑概念与数学,并且以直觉和逻辑演绎为主;后者则是以研究现实世界的情况为主。而为了避免被任何我们所不知道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1)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但制造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差距很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科技成果对产业支撑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中国制造2025》将创新驱动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方针之一,将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首要任务,说明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抢抓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重塑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新优势。 一、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新趋势、抢占全球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制造业历来是创新最为集中、最为活跃的领域。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都注重将制造业创新作为驱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核心力量,制造业的创新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国际竞争的重要焦点。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兴起,发达国家竞相布局制造业创新战略 全球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以新技术突破为基础的产业变革呈现加速态势。科技创新已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力

量,许多国家都将创新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层面。美国积极推动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建设,期盼以技术创新的先发优势继续保持其全球领先地位。德国也积极制定高科技战略,确定了五大领域的关键技术和十大未来项目。应该看到,经过长期追赶发展的沉淀和积累,本轮产业变革是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最小的一次,我们必须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实现工业强国的百年梦想。 (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经济体加速崛起,唯有依靠创新才能把握国际竞争新优势 在科技创新、国际金融危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全球产业结构进入深度调整周期。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高端制造领域向发达国家回流的“逆转移”趋势显现端倪。在制造业中低端领域,印度、巴西、越南等一些新兴经济体也纷纷发力,力图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在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等方面展开更加激烈的争夺。可以预见,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制造业发展将面临发达国家高端先发效应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相对比较优势的双重挤压和双重挑战,唯有依靠创新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才可能化挑战为机遇,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 (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不断加深,协同创新成为智能时代的创新模式 当前,人工智能、移动互联、3D打印等新技术持续演进,推动

【关注】农商银行未来发展9大趋势!

农商银行未来发展9大趋势 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产物,其前身是立足于广大农村的农村信用社。在1979年国家恢复农业银行,拉开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序幕,在此阶段农村信用社归属农业银行管理,是农业银行的下属单位,与农业银行有行政隶属关系。在1996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农村信用社独立经营。在2001年11月全国首家农村商业银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由农村信用社改制成立,拉开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制的序幕,随后有多家农村商业银行相继改制建立;2004年下半年,随着北京、上海、天津等省市农商行改革试点的全面铺开,农村信用社改革全面加速。 自改制以来,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突飞猛进,无论是机构数量还是资产规模、税后利润都得到迅速攀升,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占有的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同时,得益于经营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农商行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但是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后,它们将面临的风险管理仍不容忽视。加上实际存在的“影子银行”、“民营银行”、与及快速发展的农村市场,都使得农商行所面对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 农村商业银行正处于战略转型的关键时点。 目前,农商行已形成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面临着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多重挑战。一方面,规模增速正呈现逐年放缓趋势,本地市场增长受限,同业竞争加剧市场份额侵蚀。另一方面,农商行的盈利能力仍落后于其他类型商业银行,其收入结构、资产结构和经营效率仍待改善。同时,还应加强内部管理,注重组织架构和人力资源管理,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保障战略规划和业务转型的有效实施。 农商行主要发展趋势 趋势一:跨区域发展 农村商业银行的跨区域发展不仅是其银行规模增长与业务扩张的必然结果,而且通过跨区域发展,农村商业银行有利于降低区域性风险和优化合理配置资源。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之初,主要是为当地区域经济服务,因此其地域集中度、行业集中度较高。在经济形式发生变化,地区经济及行业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的时候,

技术创新理论

技术创新理论 技术创新理论(Technical Innovation Theory) [编辑] 技术创新理论的提出 技术创新理论(Technical Innovation Theory)的首次由熊彼特(Joseph A·Schumpeter)的《经济发展理论》系统的提出。”创新”就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the setting up of a new product in function),即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结合。并将其引入生产体系。创新一般包含5个方面的内容(1)制造新的产品:制造出尚未为消费者所知晓的新产品(2)采用新的生产方法:采用在该产业部门实际上尚未知晓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的市场开辟国家和那些特定的产业部门尚未进入过的市场:(4)获得新的供应商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5)形成新的组织形式创造或者打破原有垄断的新组织形式 创新并不仅仅是某项单纯的技术或工艺发明.而是一种不停运转的机制.只有引入生产实际中的发现与发明.并对原有生产体系产生震荡效应。才是创新。 [编辑] 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 后来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被他的追随者发展成为当代西方众多经济学理论的两个分支一是新古典经济学家为将技术进步纳入到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主要成果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二是侧重研究技术创新的扩散和技术创新的轨道”和范式等理论问题。从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至今已有将近100年的时间.这期间有众多学者对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许多有特色的理论。但是由于这些研究的出发点和前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

异.再加上技术创新是一个设计面广。影响很大十分复杂的过程.所以至今各专家学者以及研究机构对“技术创新概念的定义莫衷一是。 1、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1)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197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索罗(Robert Solow)于1956年提出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该经济使用两类投入(资本和劳动)生产一种均质产品.首先假定技术保持不便.集中考察资本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资本累计模型)。 (2)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1986年罗默(Paul·Romer)在《收益增长和长期增长》中,提出了一个与收益递减的传统模型不同的收益递增的增长模型。他把技术进步视为经济的内生变量和知识积累的结果认为知识积累才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在罗默的模型里.知识被分解为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一般知识产生经济外部性.使所有企业都能获得规模收益.专业知识则产生经济内部效应.给个别企业带来垄断利润.从而为这些企业提供了研究与开发的基金和内在的动力。因此,知识作为一种内生的独立因素不仅可以使知识本身产生递增收益,而且使资本、劳动等其他投入要素的收益递增。这就为经济的长期增长提供了条件。技术与众不同的一个特点在于它是公共品,产出这种技术发明的费用昂贵,但复制它很廉价。 新增长理论的贡献在手改变了我们关于增长途径的思维方式。如果技术水平的不同是导致各国生活水平的诧异的主要原因.并且假定技术知识是一个可以生产出来的要素,那么需要着重研究的方面就有:国家怎样才能提高技术水平7怎样有效的进行技术的转移、扩散和增值等。这就引发了有关国家创新系统的探索。 2、技术创新的”轨道和范式“ (1)从线性范式到网络范式 2O世纪7O年代,在熊彼特的影响下形成了创新研究的”线性范式“。该范式认为技术创新一般经历发明一开发一设计一中试一生产一销售等简单的线性过程.局限于单个企业内部的技术过程。后来的研究发现外部的信息交换及协调对于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克服单个企业技术创新时的能力局限.降低创新活动中的技术和市场不确定性。此后.创新研究的视野从单个企业内部转向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和互动.导致网络范式的兴起。阿歇姆(Asheim T.1998)对线性范式与网络范式的特征进行了比较。 (2)区域创新与集群创新 ”网络范式”最初应用在国家层面,形成了”国家创新系统”理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经济意义上的”国家状态”日益让位于“区域状态”.区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利益体.关键的商业联

学习课程:创新中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试题与答案

学习课程:创新中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单选题 1.制定蓝海战略的第一步是:回答:正确 1. A 确定价格 2. B 确定买方效益 3. C 确定成本 4. D 确定推广方式 2.推行“第一线作主”的前提条件是:回答:正确 1. A 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2. B 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 3. C 员工具有很高的自我管理能力 4. D 以上都包括 3.下面哪一项是对“重新排序”这项水平位移技术的正确描述:回答:正确 1. A 把产品或服务的一项/几项要素直接拿掉 2. B 改变产品或服务的某一项/某几项要素的顺序 3. C 对某个产品或服务的某项/某几项做出逆向思考的调整 4. D 给产品增加一项因素或者几项要素,而其他要素维持不变 4.根据竞争力公式:竞争力=价值/成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回答:正确 1. A 成本越低,价值越高,企业就越有竞争力 2. B 成本越大,价值越小,企业就越没有竞争力 3. C A和B都正确 4. D A和B都不正确 5.蓝海战略追求的目标是:回答:正确

1. A 节约成本 2. B 提高顾客获得的价值 3. C 以上都正确 4. D 以上都不正确 6.如何一个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结成策略联盟、共同开发新技术,那么这个企业采取的创新方式是:回答:正确 1. A 通过结盟合作来做更大的创新 2. B 通过收购来做更多的创新 3. C 创新衍生的事业 4. D 通过智慧财产权授权来创新 7.在未来社会,下面哪些人群会成为消费主力:回答:正确 1. A 女性 2. B 老人 3. C 孩子 4. D 以上都包括 8.红海战略与蓝海战略的区别体现在:回答:正确 1. A 红海战略在现有市场空间竞争,蓝海战略创造没有竞争的市场空间 2. B 红海战略利用现有的需求,蓝海战略创造和掌握新的需求 3. C 红海战略采取价值与成本抵换,蓝海战略打破价值—成本抵换 4. D 以上都包括 9.下面哪些因素有助于产生创意:回答:正确 1. A 好奇心 2. B 想象力

当代世界发展大趋势:板块经济

当前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板块经济 当前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什么?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多极化世界客观历史的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人类多极化世界的客观历史发展进程是由人类市场经济客观历史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当前人类市场经济客观历史发展的状况是什么呢?人类市场经济正处于客观的板块经济的历史发展阶段。 人类的极块经济是人类市场经济客观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人类板块经济是以高度发达城市的市场经济为核心和主导,在人类市场经济客观历史发展到由世界自然物质板块所决定和构成的人类高度同一的大市场并以此为根本基础实现多国经济高度同一的市场经济联合体。 人类的板块经济是人类区域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历史产物。人类在客观的板块经济高度同一的大市场基础上构成人类高度统一的市场经济联合体。这个构成板块经济根本基础的高度同一的大市场,不是区域经济条件下多国市场的组合,而是板块经济基础上各国货币税收财政甚至社会保障与安全乃至在政治上实现高度同一的市场经济联合体,这个联合体是根本同一的市场经济内部多国经济与政治的高度联合与统一。 当前人类板块经济主要有两面大类:一是北美经济板块,东亚经济板块与西欧经济板块;二是俄罗斯经济板块,

南美经济板块,南亚经济板块及非洲经济板块。 人类世界的板块经济是人类世界市场经济客观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与必然阶段。在人类市场经济客观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类经历了两个基本的历史发展阶段即人类自然物质生产的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与人类工业社会化商品生产的市场经济发展阶段。 人类自然物质生产的市场经济发展阶段是指人类封建社会及其以前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其社会的物质生产是自然方式的小生产的自给自足的物质生产,社会生产力低下,剩余产品少,市场规模小,市场以自然物质产品与小手工产品的交换为主。在人类自然物质生产客观历史发展阶段,由自然物质生产本质所决定的人类自然经济是人类自然物质生产主导的经济,自然物质生产的市场经济是人类自然物质生产与自然经济客观历史的补充。 在人类社会客观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城市规模与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必然产生人类社会市场需求与生产力低下的人类自然物质生产的矛盾。人类市场经济商品生产的客观历史发展必然变革人类小生产自然物质生产方式与物质生产力,必然产生人类工业社会化大生产。 在人类工业社会商品生产基础上产生了人类的资本主义社会。在以小商品生产为主体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产生人类自由资本主义。在人类工业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理论文献综述

可持续发展理论文献综述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发展历程概述 可持续发展观点的出现最早能够追溯到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野生动物基金协会(WWF)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其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纲要》文件中首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7年,布伦特兰女士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的报告《我们共享的未来》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该报告中不仅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还围绕可持续发展展开了系统性的阐述,该报告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也成为了在所有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中最被人们认可且影响深远的一个,此后学者们对可持续的定义多数都是在这一定义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成的。 1981年,美籍学者布朗(LesterR.Brown)在其着作《建设一个发展 的社会》中写到“通过控制人口的过度膨胀、保护资源基础与开发高效绿色的可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 办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中,来自178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一致通过了《二十一世纪议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一系列重要的文件,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密切联系在一起,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不仅使得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探索阶段走向实践阶段,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付诸行动,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里程碑式的重大进展。同年,中国政府当局也首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其编制的《中国二十一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自此,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内容被正式纳入了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中。1997年在中共十五大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