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一战后世界的新格局

一、“两极”与“冷战”

1、 1945年2月,世界反法西斯即将胜利之际,苏、美、英三国领导人斯大林、罗斯福和邱吉尔在苏联的雅尔塔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的雅尔塔协定对战后世界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两极格局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为了推行称霸全球的战略,美国放弃了战时与苏联的同盟,转向反共反苏。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针对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1955年,苏联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称这“华沙条约”,建立了抗衡北约的军事政治集团。简称“华约”。

“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

3、战后,美国为什么要推行“冷战”政策?(二战后,美国确立了霸权地位,欲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称霸世界,而共产主义制度将是它控制全球的最大障碍,社会主义国家是它的主要敌人。)

4、冷战与争霸:北约建立前,美国总统杜鲁门就宣称,美国要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人们称之为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冷战的标志)。

5、20世纪50年代以后,苏联的霸权主义也膨胀起来,在军事上成为与美国并列的超级大国,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争霸的极端体现。)

以冷战为主要形式的美苏争霸,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

6、冷战的结束: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各国和苏联的执政党丧失了政权,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意味着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格局的终结。

7、冷战后的世界格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意味着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格局的终结。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俄罗斯还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日本拥有强大的经济力量,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欧洲则加快了一体化进程,世界正在向多极化发展。

二、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20世纪90年代,东欧各国和苏联的执政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改变。

2、表现: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和斯洛伐克分

立,苏联分为15个独立的国家、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发生改变。

三、“冷战”后的和平主题

1、冷战后绝大多数国家都都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反对建立一国独霸的单极世界,国际社会祈盼和平,维护和平的力量日益壮大,争取世界和平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2、冷战后的国际形势。

(1)恐怖主义作为领土、民族、宗教、资源等矛盾交织的产物,给世界政治、经济、安全形势带来严重的威胁(2001年9。11)

(2)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也有新表现。(美国)

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是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

3、根据1999年美国对南联盟的轰炸、2001年9。11事件、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说说导致这些事件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世界格局的变化带来了世界力量对比的失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推行,恐怖主义力量的增长,民族矛盾的激化,南北贫富差距的拉大,不同宗教之间的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等。

4、在这些事件中美国扮演了什么角色?

○在北约轰炸南联盟、巴以冲突和轰炸伊拉克事件中,美国依靠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顾国际社会的反战呼声,干涉其他国家事务,以霸权、强权的野蛮行径在世界各地推行自己奉行的一套价值观念。它既是战争的组织者,又在战争中推波助澜,使地区冲突加剧,世界更加不安定。“9·11”恐怖袭击就是恐怖

分子对美国政府的一次报复,但它却给美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世界和平造成极大威胁。

四、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另一个主题。

(1)战后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新科技革命的推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

(2)存在的现实问题: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悬殊,落后、危机、债务,困扰着占世界人口2/3的发展中国家。

(3)发展问题的突出表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问题,也叫南北问题。

(4)南北问题的根源:源于西方殖民者对亚非拉广大地区的殖民侵略。这些发展中国家独立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没有改变(——会造成贫富差距扩大)。

(5)冷战结束后,南北关系的形势总体趋向缓和,但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6)怎样才能解决南北问题?

需要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这就需要不断推进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不懈努力。

(7)亚非拉国家的共同利益和追求:争取民族独立、主权完整,建立公正、平等、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消除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掠夺。

五、殖民体系的瓦解(战后最具世界意义的变化之一)

1、20世纪40年代,亚洲首先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越南北部、朝鲜和中国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它国家也先后取得独立。

2、印度作为最大的殖民地国家,它的独立对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3、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表达了获得独立的亚非人民要求掌握自己命运的共同愿望。

4、五六十年代,民族独立运动席卷整个非洲大陆,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终结。

5、战后说明亚非国家崛起的事件

非洲大陆民族独立运动的完成,结束了殖民统治时代;亚非会议的成功召开;亚洲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中东国家的觉醒等事件。

六、各国现代化的追求

1、二战后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再加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个经济迅速增长的“黄金时代”(1950——1970)

2、独立后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努力发展民族经济,六七十年代,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亚洲“四小龙”的腾飞二战后,许多亚洲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3、 1964年,在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发表了《七十七国集团联合宣言》,要求改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争取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这说明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正在崛起。

二、共和国的风雨历程

一、巩固新生政权

1、措施:抗美援朝、肃清反革命、西藏和平解放、建立各级人民政府恢复和发展经济、土地改革

2、抗美援朝、:1950年6月,以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出兵朝鲜,为了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3、试从当时的世界形势、力量对比、军队士气、地理因素等方面说说美国将军所说的:“这是一场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打的一场错误的战争。”

美国军队远离本土作战,战线过长,而且对地形和作战条件不如中国军队适应。(如,中朝军队依靠人力和畜力运输物资,虽然在一些方面受到极大限制,但却机动灵活,不受公路的制约;只要有路可走,他们

就可在正面、侧面,或敌后进行作战。而联合国军队却恰恰相反。它必须依靠卡车在公路上运送给养,而公路最易被路障所截断。)

志愿军战士不畏强暴,勇于牺牲;在作战方面训练有素,尤其善于打夜战;敢拼敢打,充满气势和决心。侵朝战争是非正义的;而抗美援朝是正义战争。

二、进入社会主义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农业合作社)、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这表明中国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2、一五计划(1953——1957)

工业在就:中国逐步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炼铁炉相继提前竣工。与此同时,还建立了新的工业部门,如飞机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到1956年,我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交通运输业: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毛泽东称之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它形象地描述了武汉长江大桥的雄伟气势及其在我国南北交通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一五”期间,我国共建成三十多条铁路,还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密切了祖国内地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三、失误与挫折

1、错误的表现:1958年,全国掀起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大跃进”运动中,出现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1966年——1976年发动了地场“文化大革命”。

2、错误出现的原因:由于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经历了很大的曲折。

3、危害:大跃进造成了国民工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路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破坏,中国的民主和法制遭受严重践踏,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深受迫害。

4、给我们的启示: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防止个人崇拜,同时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以课本讲得为主)

四、“两弹一星”精神永驻

1、新时期的英雄模范人物:黄继光、王进喜、雷锋、焦裕禄

2、研制出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3、我们发展核器是为了维护与国家安全。我们反对核武器的制造和扩散。

4、(了解)“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铁人精神,包括:“为祖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忘我拼搏精神、对工作精益求精,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不计名利,不计报酬,埋头苦干的“老黄牛”精神,等等。正是靠着这种“铁人精神”,石油战线的工人们经过三年艰苦的大庆石油会战,终于结束了中国贫油的历史。

“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弹一星”精神不仅表现为白手起家、苦打硬拼,其核心是科技创新精神。

五、改革开放的年代(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看作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

1、为什么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

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

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中国进入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2、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

3、改革:从农村开始,1979年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最初为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户农民采用。)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对外开放地区已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的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改革首先从沿海开始,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在这些地方设立特区的作用:可以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

改革开放后这些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说明了党的改革开放方针的正确性。

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的变化:改革开放前,“四大件”指的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俗称“三转一响”,是当时一般家庭的高级消费品,代表着高水平的生活。

改革开放以后,“新四大件”(彩电、电脑、手机、VCD)取代了“旧四大件”。

现在摄像机、可口可乐、麦当劳、VCD、DVD、音响等进入了人们的生活。

六、“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

2、什么是“一国两制”?

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一国两制”的实践。1997年7月1日零时,香港(从英国)顺利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从葡萄牙)回到祖国怀抱。

4、香港回归的意义:宣告了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的终结,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5、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说明了什么?(原因是什么?)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和中国‘一国两制“政策的正确。

6、中国为什么要照顾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与现实?

香港从1842年起开始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香港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定要实现香港的主权回归;香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经济开始腾飞,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而且也是国际重要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自由港,在国际经济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保持香港的繁荣与稳定,香港可以继续保持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一国两制”就是基于香港的历史与现实情况而提出的。

1949年国民党退居台湾后,台湾与祖国大陆关系对立。在国民党统治期间,台湾经济也出现了较快增长。“一国两制”就是考虑到台湾的特殊情况,允许台湾继续保持资本主义制度,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7、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有什么不同?

香港一百多年前被割让给英国,澳门四百多年前被葡萄牙所强占,两地分别沦为英国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遭受殖民统治;而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1949年国民党退居台湾,建立政权,但大陆与台湾属于国家内部事务,与香港和澳门被侵占截然不同。

8、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政治因素有哪些?

()台独”势力(2)、国际反华势力严重阻碍中国和平统一的进程。

8、中国政府对于台湾问题的原则立场是什么?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9、中美关系的变化:50年代:美国在外交上孤立并遏制中国,中美关系敌对、紧张;1971年:美国代表团访华,双方开始接触,关系出现转机;1972年:关系改善;1979年:中美建交。

10、为什么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华态度有所转变?中美关系出现好的势头?

美国方面看,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已经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尼克松在一份报告中曾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从中国方面看,与美国关系正常化可起到牵制苏联,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的作用。因此,改善两国关系是双方的共同要求。

尼克松与周恩来握手说明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周恩来总理的外交才能赢得了对手的尊重;同时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两大制度的对立逐渐为美苏争霸替代,所以才出现了中美关系史上的这一难忘的镜头。11、新世纪我国召开的重要国际会议:

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上海召开;每年一度的博鳌亚洲论坛;2003年世界财富论坛; 2004年世界遗产大会; 2001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在上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12、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1972年中美建交;同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接着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七、新世纪的中国:机遇与挑战

1、为什么说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

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新世纪的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各是什么?

机遇:一方面,在和平与发展的进步潮流中,争取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是可能的;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突飞猛进,也为我们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挑战:另一方面,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其实质是经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科技上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给我们很大的压力,如果不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就会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3、我国的发展现状:当人类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人民的生活已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总体达到的小康水平仍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4、展望前景:我们要在新世纪的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达、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5、对青年的要求:作为当代中国青年,我们应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着眼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6、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教育水平:公共教育和健康教育在GDP中的比重很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居住条件:虽然人们的居住条件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居民住房建设相对落后等原因,与发达国家相比,人均住房面积和居住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均GDP仍处于较低水平。

第二单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一、一道难解的题

1、1998年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

造成1998年特大洪水的人为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生态破坏严重,尤其是长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遭受长期持续的严重破坏,导致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

第二,盲目围湖造田,其结果是长江中下游湖泊面积大幅度缩减。降低了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第三,不合理的水利建设对江河产生的负面生态效应不容忽视。大量水利工程破坏了江河的自然生态功能。

2、PRED问题:人口(Population)、资源(Resources)、环境(Environment)与发展(Development)问题,

简称PRED问题。

这一问题反映的实质是:人口增长过快、自然资源短缺、全球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酸雨等问题,它们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3、一道难解的题其实就是:面对当代世界“发展”主题,如何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问题。

4、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化

○一般来说,人类在史前时期和农业文明早期,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较为有限,对自然环境更多采取的是“崇拜”“顺从”。在农业文明较为发达的地区,人们开始有意识地“改造”自然,在大地上留下壮观的人文景观,如梯田等。到了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可以比较自由地凭借自己的意志来“征服”和“改造”自然。但随之而来的人地关系的紧张化,迫使人类反思自己的行为,寻求人地协调的发展道路。

二、行进中的世界人口列车

1、世界人口发展现状

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是因为发展中国家政治面目上的独立、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民族经济的发展,人口出生率高而死亡率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

欧洲和北美的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特别是一些欧洲国家,人口已经接近零增长。

2、人口问题:

(1)人口增长过快,会不断引发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诸如粮食供应不足、就业问题严重、人民生活贫困、交通拥挤、入学困难,总之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带来沉重的压力,同时还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2)增长过慢,使得新出生人口减少,再加上人口寿命的延长,会带来老龄化问题。

(3)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在我国经济还不很发达的情况下,老龄化会给社会进步带来很大的压力,如劳动力负担加重,社会负担加重,并且会给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带来极大的冲击,加重了家庭负担。

3人口应如何发展?

一个国家的人口应该适度发展,既不能超过其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又不能太少,否则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人口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合理的人口应该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的开发与环境的保护相协调)

4、我国人口现状

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人口数量大,人口素质不高。此外,还表现为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农村人口多,人口的分布不平衡等。

5人口问题的归纳

人口问题的危害(总的):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带来沉重的压力,同时还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也可以是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的危害)

人口增长过慢的负面影响:增长过慢,使得新出生人口减少,再加上人口寿命的延长,会带来老龄化问题人口素质偏低的负面影响:人口素质低,环境意识薄弱,不仅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程度很低,还会破坏它们;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会受传统生育观念的限制,不利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

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在我国经济还不很发达的情况下,老龄化会给社会进步带来很大的压力,如劳动力负担加重,社会负担加重,并且会给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带来极大的冲击。

6、人口普查的意义:(1)有利于准确把握我国的人口数量、素质与结构。

(2)有利于正确制定我国21世纪的人口政策和经济发展规划。

(3)有利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7、怎样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

A继续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c.努力做好优生优育工作,使人口发展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8、请你为提出我国的人口素质提出几个好建议?

①要切实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②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③要做好优生工作,要认真贯彻执行《母婴保健法》等法律法规。

④要以广大农村为重点,大力帮助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降低新生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

三、资源问题

1、自然资源分为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等)和可再生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

2、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获取速度,超过了自然供源的补给、再生和增殖速度,就会出现自然资源的短缺问题,对非可再生资源的开采过程就是耗竭的过程。

3、资源短缺的表现:城市缺水、农民耕地紧张、某些矿产资源满足不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4、资源国情:我国自然资源的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很少,这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

5、我国的资源问题的表现:表现为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少;开发利用不够科学,资源利用率低,资源破坏与浪费严重,加剧了资源短缺;资源的分布不平衡,开发难度大;水资源还表现为污染严重。

6、为什么要开展节约资源的活动?

我国虽然是资源大国,但也是资源消耗大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分布不平衡,加之多年来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科学,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破坏,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资源形势,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6、资源问题的危害: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甚至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6、解决资源问题采取哪些措施?

①开源与节流

②紧紧依靠科学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发掘新资源,研制新材料

③实施跨区域调配资源

④依靠法律和制度

⑤提高人们的资源保护意识,转变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观念

⑥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

⑧通过广泛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资源的意识。

8、青少年该怎么做?

树立和增强,节约资源意识;

随手关闭水龙头,随手关灯;

尽可能循环利用废物。

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的筷子、塑料袋;

积极参加各种节约资源的宣传活动;

开展减卡救树活动;

向他人宣传节约资源的重要性。

9、为了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当地政府应该怎么办?

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严禁污染和破坏水资源的行为;合理调整水价,引导公民节约用水;通过广泛宣传,提高公民节水意识;对污水进行处理;打井抗旱;南水北调;植树造林;改进灌溉方式;循环用水,一水多用,提高水的利用率等

10、为了建立节水型社会,请你设计两条宣传标语

A 水是生命之源,请节约用水

B 节约用水从我做起

四、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协调好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永恒主题。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的不合理活动。

环境问题的恶化: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的工业化起步,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经济快速发展

环境问题的具体内容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同:

史前社会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洪水、猛兽、林火、风暴等各种自然灾害;

农业社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主要是气象灾害对农业的破坏以及水土流失和环境退化;

进入工业社会后,环境问题增加了新内容,主要是自然资源的大量耗损和破坏,以及工业废水、废气和废渣形成的“三废”污染。

2、中国的环境问题

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是中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废气、废水、及固体废弃物污染是中国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3、环境问题的危害: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人民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4、你如何理解“环境问题同时也是资源问题”?

人们在大量使用塑料制品后,废弃的塑料制品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同时制造这些塑料制品也消耗了大量资源。因此,白色垃圾越多,白色污染越严重,反映了人们开发利用资源的强度越大

5、白色垃圾的危害:白色垃圾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环境;会危害动物的健康和生命、会污染环境、会给生产带来安全隐患、会妨碍农业生产

6、环境问题是关乎全球的问题

五、可持续发展

1、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目前条件下解决人口问题的惟一正确选择

2、我国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

3、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4、解决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严格控制人口数量,降低人口出生率。

而提高人口素质,既是积极解决要口问题的重要措施,又是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

5、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对控制我国人口数量的提高人口质量和其它社会发展方面的贡献。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显著下降,减缓了人口的过快增长;节约了大量资源和资金;缓解了人口过快增长约人们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医疗等带来的压力,、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人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接受教育,人口的文化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6、应对资源危机的具体措施。

(1)“开源”与“节流”,是解决自然资源问题的重要措施(开源:不断增加资源探明储量和开发范围;节流:节水、节能、节材。)

(2)在“开源”和“节流”过程中,科学技术具有至关重要和作用。(用可再生资源代替非可再生资源;发掘新资源、研制新材料;加强资源的回收利用。)

(3)对一些自然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是解决我国资源区域性问题的有效方法。(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

(4)加强立法工作。(《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水污染防治法》等

发展节水农业的意义:发展节水农业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从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的水资源危机,而且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土地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7、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口、资源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的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必须要有较高的道德水准)

实施可持续发展要遵循的原则:

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地方的决策行动应有助于全球的整体协调。)

我国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所做努力:生态农业、关闭小煤矿小铁矿(小矿存在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缺乏安全保障事故高)等

初三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练习

1. --------------------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

2. ----------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终结,世界正在向---------发展

3. -----------------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正式破裂,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全面展开

4. 20世纪--------以后,以“冷战”为主要形式的----------------开始,一直延续到---------------------

5. 20世纪40年代,----------首先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

6. -----------年,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7. 1952年,北非的---------首先赢得了独立

8. 1990年----------的独立,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终结

9. -------------年代到----------------年代,被称为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黄金时代”

10. 1964年,在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发表了--------------------,要求改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

11. 1952年底,中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标志着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了

12. --------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标志着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13. ----------年,党中央一举粉碎以江青为首的-----------,标志着文革的结束

14. “两弹一星”是指-------、---------、--------------

15. --------------年------月-------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6.---------------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7.改革首先在-------------展开,实行------------------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开放,首先从----------推行。

18. 1980年,我国在-------、---------、---------、----------设立经济特区

19. 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奠定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基础

20. ----------年,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1. ----------年,美国总统访华,中美签署了----------,结束了两国长达--------多年的敌对、隔绝状态。-----------年,中美正式建交

22.从-----------以来,我国对外政策又有重大发展,提出了--------------的新战略,从此,中国外交活动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

23. 2001年,----------------------在中国上海成功举行,这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24. 2001年,中国、俄罗斯等六国元首,签署了《“--------------”成立宣言》,这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

25. ----------------------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6. -----------------------是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

27.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发展问题,突出表现为---------------和-----------的关系问题,又称为-------

--

28.南北问题,源于----------------------------------------

29.国际竞争实质是以----------和--------为基础的------------的较量

30.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人民生活已总体上达到---------,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我们要在新世纪头-------------年,--------------------小康

31.在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中,--------------是关键因素

32. --------------------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

33.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34.环境问题的实质是-----------问题

35. ---------------------是解决自然资源问题的重要措施

36.对一些自然资源的------------,是解决我国资源区域性问题的有效方法

37.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就是要坚持----------、-------------、----------------------的方针

38.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的是---------------------------

39.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

第三单元走向新世纪的政治文明

一、人权的历程

1、人权的足迹

古代社会——残忍的娱乐(古罗马的角斗士)——王权对人权的残踏

神权的威严(基督教对人的压抑)神权对人权的奴役

近代西方社会——人的发现(文艺复兴)——对人权的尊重

《独立宣言》——第一个人权宣言;

法国《人权宣言》——天赋人权第一次写进国家大法

五一国际劳动节——对劳动权的追求

妇女选举权——争取男女平等权

“我有一个梦想”(美、马丁。路德。金)——追求种族平等

1948年,联合国通过《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次系统地在国际范围内提出了人权的具体内容。

3、人权的内容: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财产权等

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劳动就业权、社会保障权、文化教育权等

4、人权是有国界的: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必须与各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人权的实现,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关系。

5、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中国的人权观:对于发展中国家,生存权、发展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人权要主权来保护,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

6、中国人权的历程:(1)克林德碑的故事—20世纪初,基本生存权得不到保证;

(2)新中国的成立----人权事业掀开新篇章;(3)20世纪下半叶,人权状况得到根本改变,特别是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

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在国际社会的影响越来越重要,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两次历史性跨越。

百年奥运历程:人权的发展系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

长江百年洪灾:只有新中国才能真正保障人权

为什么清政府为侵略者立碑?为什么击毙侵略者的中国人反而被自己的政府处死?

(因为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在列强的强迫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只能按照条约的规定,为入侵者立碑。击毙侵略者的中国人本来应该成为民族英雄,但清政府迫于列强的压力,将恩海处死,作为赔罪。)

○这些说明了什么问题?(国家没有主权,人权就难以得到保障。)

中国为什么会申奥成功?(国家富强、人们生存状况的改善是申奥成功的重要保障。)

1908年的中国是否有能力举办奥运会?(当时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对外主权受侵犯,对内人民的生存权都受到极大的威胁,根本没有能力举办奥运会。)

1932年,为什么日本人会拟派中国人参加奥运会?(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着我国的领土,侵犯我国的主权,企图利用奥运会之机, 把他们在中国一手制造的“满洲国”推向国际舞台,以骗取世界各国的承认和国际社会舆论的支持, 使所谓的“满洲国”合法化。)

中国运动员在1936年奥运会结束回国时买不起船票说明了什么问题?(代表中国的运动员买不起船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而他们遭到外国人的耻笑,说明了在国家、民族衰落的时候,中国人的人格尊严也难以得到维护。

为什么说“最近二十年是中国历史上人权状况最好的时期?”(中国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人们的生存权与发展权都得到了维护,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并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飞跃,这是世界人权历史上的巨大进步。)

为什么说“北京主办奥运会是世界人权事业的胜利”?(占全球人口近1/4的中国主办奥运会的权利与愿望得到尊重与维护,也是对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承认,同时也会推动中国人权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从百年来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中国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的变化以及外国人对中国人评价的变化等可以看出,国运衰落时,人权很难得到保障;国运昌盛时,人权能够得到真正的保障。总之,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

从汛情和灾情两方面来看,三次大洪水造成的受灾面积范围都十分广,造成的死亡人数却依次减少,新中国成立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1931年大洪水期间,国民党政府在处理灾情方面不力,只动用了少量的人力物力,在急救物品的管理方面也十分混乱,导致疫病蔓延,人民伤亡惨重,而且善后处理工作草率。1954年大洪水期间,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在处理灾情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是1931年国民政府投入的百倍以上,大大减少了灾害所带来的损失。1998年,虽然我国长江等流域发生了大面积的水灾,受灾人口众多,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政府可以充分调动人力物力,使人民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中国政府对长江三次大洪水的灾情处理状况表明,在旧中国,由于国家的衰落、政府的无能与腐化,人们连基本的生存权都难以得到保障;而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人的生存权真正有了保障。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是中国人民享有人权的根本保障。

○物质基础方面,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巨大发展,从而为保障人权奠定了物质基础。制度方面,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保障人权所发挥的作用。精神状态方面,强调在抗洪过程中形成的抗洪精神对于保障人权的意义。

二、人民当家作主

用事例说明黄炎培先生“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

○秦帝国的兴起和灭亡,秦国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可谓“其兴也勃焉”;可秦始皇去世不久,帝国就分崩离析,可谓“其亡也忽焉”。

为什么毛泽东认为“民主”可以避免“人亡政息”的新路?

○在中国古代的专制社会里,广大的人民基本上被剥夺了管理国家的权利,不可能参与决策以及对政府的行为进行监督。政府没有人民的监督,国家的政策往往取决于最高决策者个人的好恶,因此,每当最高决策者发生变更,国家的政策也随之发生变化,这种“人亡政息”的现象在中国古代可谓比比皆是。实行民主制度之后,情况就不同了。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使得国家权力真正属于人民,同时,民主制度也保证政策的制定、执行不能因个人的好恶而变更。因此,毛泽东认为“民主”是避免“人亡政息”的新路。

毛泽东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意义?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我国民主制度的基本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人民争取人民的奋斗历程表明,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与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

参与政治生活的民主形式---------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1、人民(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权管理国家事务,决定国家重大问题。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

2、人民代表(来自于人民,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向人民负责)

3、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代表组成,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性质,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行使最高立法权、监督权;拥有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

4、国家各级行政机关(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其监督,分别行使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权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包括下列国家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在所有国家机关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政府的职能

(为人民服务)

1、政府的含义:国家机关的总和

2、具体职能:通过立法和执法活动,建立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提供各类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的生活,加速经济的发展,举办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使社会日趋繁荣。

政府如何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1)、建立和完善民主决策机制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

(2)、建立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公民的民主权利

1、选举权: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直接体现,是参与国家管理的最重要的权利

2、民主监督权:批评建议权,揭发检举权,申述权

3、公民行使民主监督的渠道和形式:

A.向人大代表反映情况,转达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B.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

C.向有关国家机关写信或拨打联系电话;

D、向有关公职人员当面反映情况

听证会对民主决策有好处。

社会听证制度可以保证公众的广泛参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尤其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更要听取有关团体、专家学者及其与该决策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的意见,把决策变成集思广益、有科学根据的、有制度保证的过程,从而做出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决策。

三、在法治国家中

以法律为准绳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包括三方面含义。

(1)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

(2)所有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

(3)任何公民都不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都不得强迫其他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

(4)

我国的弱势群体: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下岗失业人员,低保人员等

我国是怎样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的?针对弱势群体专门制定相关法律《青少年权益保护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残疾人保障法》、《社会救济法》等。

为什么要保护弱势群体,要专门制定法律?弱势群体在一般法律下,由于在生理、经济等方面原因无法保证其合法权益,而法律面前事人人平等,每个人具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平等的,每个都应得到尊重。所以制定相关法律事为了真正保障他们的权利,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和尊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

第四单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看不见的手”————市场

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的区别:自然经济是主要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自给自足的经济界形态。商品经济是生产主要是为了用于交换的经济形态。 P110第一段

市场经济的概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时的一种经济形式。 P110第二段

市场的作用:能够自动组织、协调全社会的经济活动,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P110第三段

市场如何起作用?市场通过价格传递的信号,就像“看不见手”,指挥生产者、消费者和经营者适时改变计划,自发地调节着人、财、物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P110第三段

如何理解“看不见手”的调节作用? P111循环图

市场经济的作用:P112受惠于“看不见的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自觉地利用“看不见手”(市场),才能使经济健康地发展。

二、“看得见的手”————政府

为什么不能只用“看不见手”?①市场对某些经济行为不能发挥作用(市场有所不能)

(P113第二段)②有些经济行为不能由市场发挥作用③市场存在着固有弱点和缺陷——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政府的作用:由于市场配置资源的存在缺陷,需要政府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宏观调控,以弥补市场调节的缺点。

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必要的行政手段 P113第三段

政府的宏观调控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否则产生消极后果。(学会用具体的事例加以分析)

三、因地制宜优势互补

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优势互补

因地制宜的发展优势产业的原因:(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P116第二段

因地制宜发展的好处:P116最后一段(学会用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西气东输”等对东部、西部产生怎样的影响:P118

角色与选择

角色:消费者经营者劳动者

消费者的权利:自主选择权、安全权、知情权、公平交易权

维权之路---和解-调解-申述-仲裁-诉讼

经营者----守法诚信、艰苦创业

劳动者最基本的义务:就业必须敬业提倡的精神:干一行,像一行;干一行,爱一行。

劳动者就业问题:当今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探寻

1、观念问题(自己补充详细)

2、素质问题:下岗职工的技术水平普遍较低,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

3、当今工作岗位要求:现在新兴的工作岗位要求具有相当的技术含量

解决方法:对照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科学技术的力量

科学技术的来源:科学技术来源于生产实践

科学技术的意义: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作用显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有科学;科学产生技术;技术也产生科学

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

18世纪中后期,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第一次

19世纪末,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第二次

20世纪中叶,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第三次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意义:

人类开发能源史上的里程碑---原子能的发现和利用

人类智力解放里程碑-----电子计算机的出现

对社会生产发展的影响远超过了前两次

知识经济方兴未艾

三个经济时代:P126第二段(三个经济时代——农业、工业、知识经济的特点)

知识作为经济资源(生产要素)的特点:P126第三段

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意义:P126最后一段

知识经济的特点:P128中间理解书本上的各个例子所蕴涵的含义

学习型社会

现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科技知识“知识就是力量”成为划时代的口号

什么是学习型社会: P129最后一段

为什么要终身学习?P129第二段

科学技术各教育带来的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学习方式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变化 P129第三、四段

理解“综合就是创造”;“获取知识的知识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理解书本上P130-131上具体例子的含义

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市场交易原则: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

消费者权利:P133

市场经济给人们在精神风貌上的洗礼:三种时代精神——平等、进取、法治精神

市场交易中的平等原则促使人们平等意识的增强。P132第二段

市场经济活动中存在广泛的竞争,增强人们竞争意识,激发人们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P132第三段市场经济的运行,需要各种规则的规范和保障,只有遵循规范才能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促使人们不断增强法治意识。P132第四段

伴随科技的进步

科学技术推动物质文明,也深刻地影响人们精神世界。

科学成就:P134第一段

科学技术给精神世界的正面影响:世界观方面价值取向方面人们思维方式方面行为方式方面生活方式方面文化艺术方面 P134最后一段

及P135-136材料

重要人物:卡诺莫尔斯严复 P135

“君子以厚德载物”

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P137第二段

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P137第三段

总的负面影响:P137第四段

法治与德治相结合:P137最后一段

金钱观:P139 金钱是财富的一般代表,对个人而言,金钱是实现理想和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实现人生幸福重要的物质保证。“一切向钱看”的人把追求金钱当成人生幸福的全部内容,并为此不惜为非作歹,沦为金钱的奴隶。

当然把金钱视为万恶之源,也忽视作为一位理性的人在金钱诱惑面前的道德的选择和责任。

第五单元生活在国际社会

当今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

国际格局多极化:欧盟、联合国、世贸组织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

文化多元化:既要珍重本民族文化,又要实现不同文化的融合。

文化的多样性,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

第一课聚集经济全球化

一、“天涯若比邻”

1、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缩小了空间(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使各地的联系不断加强;信息技术的发展,真正使世界变成了“地球村”。)

2、新的通讯工具的出现:缩短了时间(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显示出日益重要的作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还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

二、“国籍模糊”生产与消费

1、产品产地模糊

2、跨国公司的出现

3、网络交易商品综上说明:市场越来越大

(1、经济全球化是各地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市场不断扩展。2、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生产销售全球化(生产经营全球化);消费全球化(经济活动全球化);

经济体制一体化(跨国公司国际化)。注意:跨国公司促进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全球化。能够通过具体材料归纳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三、因地制宜,优势互补

1、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有利于世界范围内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有利于世界经济和人类的发展。

2、经济全球化的弊端(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3、南北差距逐渐拉大的主要原因:第一、历史上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第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第

三、经济全球化的实现,是发达国家发展速度加快,但发展中国家发展缓慢,

甚至有些国家出现倒退。

4、解决南北问题的根本办法:建立公平、合理和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目前主要靠外援来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5、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第一,南北差距逐渐拉大;第二、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

6、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来解决。如和平问题、发展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恐怖主义问题

等等。

注意:

1、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联系加强,命运相关。

2、《京都议定书〉被称为人类”为防止全球变暖迈出的第一步”。

第二课多极世界有规则

一、在多极化的过程中

1、当今国际形势的特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

2、国际格局多极化表现

美国:惟一的超级大国

俄罗斯:拥有庞大的军事力量

日本: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中国:正在日益的和平崛起

欧盟:政治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前身是欧共体;1993年成为欧盟;是一个经济政治实体;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政治、经济集团组织。)

3、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作用:

第一、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第二、推动多种力量并存,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第三、有利于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第四、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新世界的美好追求。P

152

4、欧盟扩大的影响?

二、联合国与《联合国宪章》

1、联合国

(1)、联合国扮演的角色:国际关系规则的制定者

(2)、对联合国的形成有重大影响的会议:雅尔塔会议。

2、成立目的:为了维护人类的持久和平

过程:1945年召开制宪会议

6月25日通过了《联合国宪章》

10月24日,联合国诞生

3、联合国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会员国应遵循的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禁止对他国使用武力或进行武力威胁;集体协作,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不干涉他国内政。

4、联合国的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经济社会发展

5、联合国的曲折历程:初期;美苏争霸时期;第三世界的兴起;冷战后。

6、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作用: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三、世界贸易组织(扮演的角色:世界经济规则的制定者)

1、形成过程

前身:1948年成立的叫关贸总协定

成立时间:1995年1月1日, 有“经济联合国”之称。

2、基本职能:制定并监督规则的执行;组织谈判;解决争端

3、重要作用:降低关税水平;推动贸易发展;促进贸易有序进行

4、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时间:2001年12月11日

影响:有利于经济发展

7、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利与弊:教材160页。

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

一、多彩的世界

1、独特文化传统

(全球化推动了文化的融合,但没有使文化单一,各民族更加珍视民族文化传统)。

2、文化多元化的形成原因:P

第二段

161

第三段

3、文化多元化作用:P

161

4、文化多样性的作用:可以增强本民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是世界文化丰富多彩;

文化传播的基础,文化发展的动力;全人类文化财富的来源;世界充满活力的重要推动力。

5、传承文化的主要方式。

二、文化的交融与选择

1、不同的民族文化是在传播、扩散以及交融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文化的多样性不是文化的隔绝、对立和冲突。

2、对待民族文化的正确态度:既要尊重和发展民族文化,又要同其他文化相交融,才能不断发展。

3、全球化既推动了文化的融合,又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发展。

4、“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三、世界遗产在中国

1、珍重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原因:融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珍重和保护(世界遗产)传统文化的意义:能使我们认识民族文化传统的世界意义;能使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大会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4、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地,可得到资金和技术的帮助;提高国际知名度,受到国际社会的保护。

5、中国成为世界遗产大国的原因(第三位)

6、世界遗产的主要类型: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文化景观遗产(庐山);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昆曲和古琴)。

7、和广东相邻的省份的世界遗产:

湖南:武陵源(张家界)

江西::庐山

福建:武夷山

澳门:大三巴牌坊

第六单元面向未来扬帆远航

第一课在现代化的航程中

1.社会变化太快的原因: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改革开放。

2.社会变化太快体现在哪些方面:

A 按劳分配的原则导致了单位在人事、住房、医疗等制度上的一系列急剧变革

B 人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交往也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

C 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3.人们处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会产生什么社会问题:

A 人们既有多样选择的自由,又产生了难以选择和必须承担更多风险的焦虑。

B在农村,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许多农民变成了市民,他们必须逐渐适应城市的生活;生活在城市中的许多人却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失去了工作,必须重新择业。

C 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心理,有些人会感到失去了生活的方向,感到生活迷茫、没有目标。在这种时候,人的精神会变得非常空虚和脆弱。

4. 现代社会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做好心理准备以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

5. 多样化的价值选择,是现代社会的特有现象。价值观代表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

6. 多样的价值标准,又造成了频繁的价值冲突。

7. 如何面对多种多样的价值选择,校正生活的航标?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8. 成功与挫折的关系,成功与机遇挑战的关系。

第二课感受竞争追求创新

1.竞争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存在于自然界中,经济活动中,日常生活中。存在于个人与个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

2.竞争的结果:优胜劣汰

3.竞争的利:对于个人,可以促使竞争双方都努力完善和提高自己,可以在竞争中调动人的潜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对于社会,使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产生,推动生产生活不断向更高的阶段迈进。总之,竞争有助于个人成长,能够推动社会发展。

4.竞争的弊:增加竞争压力、增加就业压力;一些企业只顾经济利益不择手段损害他人利益公众利益、破坏自然环境;竞争会加大贫富差距。需要国家、社会、个人一起来解决。

5.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面对竞争,参加竞争,学会竞争,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6.遵循规则的原因:保证公平公正,真正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

7.竞争的主要规则:法律,道德,行业规则,风俗习惯等

8.注重合作的原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弱点

9.注重合作的作用: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享资源,共担风险,分享胜利的欢乐,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从而大大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10.双赢:参与竞争的各方,共同制定并遵循合作的规则,在一种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竞争机制引导下,谋求共同发展。

11.竞争,规则与合作的关系:哪里存在竞争,哪里就有规则;竞争越是激烈,越要提倡合作。生活在现代社会,没有竞争的勇气不行,没有规则的意识不行,没有合作的精神也不行。

12.什么是创新:….. 创造新事物、……推陈出新、……产生新事物。

13. 如何去创新:(1)树立敢于创新的精神:(2)善于创新:(3)要有自信心,坚强意志,勇于面对失败的精神:

14. 创新的意义:赢得竞争的关键

个人,不断进步、全面发展的不竭动力

民族,进步的灵魂

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15.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的重要价值:(1)使中华文明连绵不断(2)使中华民族历久弥坚

(3)不断奋进的精神动力。

16.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传统美德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17.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的传承:(1)既保持中华文明的特色,又要借鉴人类文明共同成果

(2)既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要在实践中不断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容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32页) 考点29. 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1978年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历史的伟大转折?) ①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 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3.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是什么?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4.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①工作重心:经济建设 ②进入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③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 5.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有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6.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什么?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作用? 它极大地激发起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8.开放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后来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9.对外开放目的作用是什么? 目的: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 作用:①加快了我国发展步伐②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③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④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10.改革开放始于何时何事件?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1.改革开放的作用(意义)何在?(为什么说是成功的?) 正是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也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综合国力也显著增强。 12.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它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13.对我国对外开放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有哪些? ①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开始对外开放;

最新九年级下历史与社会提纲

巩固新生政权 政治: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各地,西藏宣告和平解放。 标志着中国大陆的和平解放。 经济:土地改革——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 彻底废除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军事:抗美援朝——1950年6月,为了保家卫国。——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0 月19日夜开赴朝鲜,抗美援朝战争拉开序幕。——1953年 克拉克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代替了《共同纲领》,成为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从1953年开始,我国经济建设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7年底,“一五”计划的各项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从此,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1953 年底,“三大工程”相继竣工。(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高炉) 1956年7月,从总装备线上开出了国产第一辆解放牌汽车。 康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三大改造: 1956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大会宣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失误与挫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 又急于求成。 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规模大;所谓公,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高。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遭受的一次严重挫折。 影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我国社会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 启示: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基本国情出发,尊重经济规律。 1962年以后,“左”倾思潮再度抬头,并发展成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 1966年,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动乱开始。 形成了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 1976年,中共中央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乱。 影响: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民主法治被严重践踏,传统文化受到严重摧残。 启示: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加强民主与法治的建设。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坚决地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初三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

初三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 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单元测验卷(本卷满分80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有16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二战结束后一直延续到80年代,美苏争霸的主要形式是:(C)A建立政治军事集团北约华约B“热战”C“冷战”D部署导弹核弹 2、1960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是因为:(A)A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宣告独立B最大的殖民地国家印度在1960年宣告独立 C1960年非洲最后一个殖民地纳米比亚独立D1960年开始整个非洲大陆吹响了独立的号角 3、下列哪些事件是二战后“冷战”的产物?(D) ①以色列修建隔离墙②古巴导弹危机③北约的建立④美国发动侵越战争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4、下列哪一事件不属于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新政权的措施?(C)A抗美援朝B土地改革C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和平解放西藏 5、1951年,一位美国将军说:朝鲜战争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一场错误的战争。”你认为“错误的战争”的含义是:(B) A二战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世界人民反对战争B美军入侵朝鲜是非正义战争 C美国选择中国作为对手是错误的D美国错误估计了中国的力量和气魄6、下列属于我国“一五”计划成就的是:(D)A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B标志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C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D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诞生 7、“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一口号:(B) ①反映了毛主席“人多力量大”的正确思想②反映了人类必然战胜自然界的坚定信心 ③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④导致了高指标、浮夸风的出现 A②③B③④C①②D②④ 8、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创造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这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创造;三大改造中,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赎买”的方针,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时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这些 创造最后都取得了巨大成功,我们可以用下列哪一句话来概括其中的道理?(D)A密切联系群众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D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复习提纲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复习提纲(一)(2017-10-9) 1.后起的资本做主义国家(美、德、日)要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2.欧洲列强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德国与英国的海军竞赛引人注目。 3.欧洲列强形成敌对的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 (1)三国同盟由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以德国为核心; 三国协约由俄国、法国、英国组成,以英国为核心。 (2)性质:帝国主义政治军事集团。 (3)影响: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

1.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独揽大权的措施 (1)政治上:临时政府从南京迁至北京;改组内阁,委任亲信;削弱革命派力量;胁 迫国会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2)军事上:镇压革命党人,加强北洋军队力量。 (3)对外关系上:扩张武力(向列强借款),接受日本“二十一条”。 2.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5年底,袁世凯接受帝制,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定年号为洪宪。各阶层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护国运动。1916年,袁世凯撤销帝制,郁郁而死。 3. 北洋军阀分裂混战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系、皖系和奉系三大派系,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的混乱局面。 第三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一、生活中的变化 1.新交通工具的出现:轮船、火车、自行车 2.新通信方式的出现:邮政、电报、电话 二、头脑中的变化 1.新的文化生活方式进入中国,看电影、读报纸受到人们喜爱。 2.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步变化,自由、民主、平等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 表现:①改称呼:不再称呼“老爷大人”,改用“先生”“女士”;② 青年争取婚姻自由;③妇女地位提高:妇女走出家庭,走入社会,在教育、新闻、工商、政治等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3.教育体制的变化:废除科举制度,建立一套近现代教育制度。 第二单元 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第一课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特点:高度集中,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管理经济。 第二课 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一、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练习精编参考答案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练习精编参考答案 (《历史与社会》九上)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第一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框 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 第二框第一次世界大战 ■本框中考知识梳理 一、1.A奥匈帝国;C意大利。D法国;F俄国。2.欧洲。二、1.(1)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2)重新瓜分殖民地;(3)军国主义;(4)萨拉热窝。2.1914;1918。3.同盟国;协约国。4.是非正义的列强的掠夺和侵略战争。5.坦克;大炮;飞艇;飞机;毒气弹等。6.欧洲;西线;东线;南线。 7.(1)1914;马恩河;英法。(2)1916;凡尔登;绞肉机。8.同盟国集团。 第三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本框中考知识梳理 一、1.如何建立世界新秩序。2.1919;凡尔赛宫。3.战胜国;美;英;法;意;日;美;法;英。4.是一次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5.德国;中国山东。6.凡尔赛条约。7.日本。8.(1)凡尔赛条约;凡尔赛体系;欧洲;西亚;非洲。(2)欧洲;东亚;太平洋。二、1.(1)东亚和太平洋。 (2)1921;华盛顿。(3)美;英;法;日;意;荷;比;葡;中国。(4)九国公约。(5)取消治外法权、关税自主;收回租界;门户开放。(6)巴黎和会。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二课辛亥革命 第一框 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 第二框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 ■本框中考知识梳理 一、1.辛丑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掠夺。2.民族资产。3.知识分子。二、1.清政府;民主共和;革命军。2.(1)1894;夏威夷的檀香山;孙中山;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振兴中华。(2)1905;日本东京;孙中山;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组织;民报;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E民族主义;F民权主义;G民生主义;H三民主义;革命;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三、1.铁路国有;铁路修筑;保路;同盟会。2.保路;湖北;文学社;共进会;武昌。3.1911;10;10;武昌;湖北军政府;武昌起义。4.清政府;清朝。5.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四、1.南京;孙中山。2.1912;1;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资产阶级共和国。五、1.袁世凯;共和。2.1912;2;12;共和。3.北京;中华民国。六、1.清朝;君主专制;共和。 2.思想解放。 第三框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 ■本框中考知识梳理 一、1.南京;北京;北洋政府。2.(1)正式大总统。(2)日本;二十一条。3.中华帝国;洪宪;护国运动;撤销帝制。二、1.直系;皖系;奉系。2.军阀割据混战。 第二单元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第四课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一框新文化运动 ■本框中考知识梳理 一、1.半殖民地半封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知识分子;民主;科学。二、1.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2.民主;科学。3.青年杂志;新青年;北京大学。4.1915;青年杂志;新青年;政治革命;思想革命;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新青年》编辑部。5.民主和科学;专制和愚昧;陈独秀;民主;科学;封建礼教;封建礼教。新文学;旧文学;胡适;白话文;文言文;陈独秀。新道德;旧道德;鲁迅;狂人日记;鲁迅。三、1.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2.(1)思想文化;思想启蒙。(2)极大解放。(3)马克思主义。 第二框五四运动 ■本框中考知识梳理 一、1.巴黎和会;势力范围;二十一条;山东;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2.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遭受挫折。二、1.1919;5;4;还我青岛;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2.北洋;上海;工人阶级;工;学;商;全国性。3.工人阶级。三、1.被捕学生。2.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3.凡尔赛条约。四、1.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2.声势浩大的彻底的反帝爱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极大解放;新的眼光;新文化运动。

温州市2018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上)学业水平期末检测历史与社会

温州市2018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上)学业水平期末检测历史与社会部分评分标准及参考答案2019.1 一、选择题(本题有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有2小题,共30分) 11.(1)洋务运动李鸿章/奕?等;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等;辛亥革命孙中山(任意 写出一组,得2分) (2)关键事件:上海大规模罢工罢市,全国多地响应(2分) (3)“全国激扬起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浪潮”说明五四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 “工人群众也有发出了怒吼”说明中国的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 “我的思想上不能不发生一种激烈的变化”说明五四运动令人们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世界。(任意分析出一点得2分,满分4分;若未结合材料每点得1分,最多得2分;单纯照抄材料未分析,不得分) 因为工人运动陷入低谷,必须联合其他革命党派,同时,共产党人认为国民党就 是一个革命党派(2分) (2)确立了进行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2分)(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分) 日本悍然发动七七事变,标志着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开始。(2分)(4)依据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或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是中共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保存与发展力量的战略选择。(2分)依据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中共为了挽救祖国危亡,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民族利益,积极与国民党和解。(2分) 依据三:第二次公共合作破裂前,面对内战,不同于国民党的阴谋发动,中共秉持着坚决反对的态度,力求为人民群众维护抗日战争结束之后难得的和平。(2分)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设计和反思《两极格局的形成》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设计和反思《两极格局的形成》 本帖最后由网站工作室于 XX-4-26 20:10 编辑 优质课《两极格局的形成》教学设计 浙江省丽水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小)学周虹 一、课标要求1.课程内容: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冷战”的概况,列举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实例,说明这一时期国际格局的特点。2.活动建议:指导学生用地图呈现国际关系的图景,比较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在明确东西方对峙的区域分布的同时,熟悉现代世界政治地理和地缘关系。 二、课标解读历史与社会课程综合历史与地理等相关教学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该部分内容的学习,通过多角度探究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发展的特点,运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认识历史进程,初步感知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初步具备全球视野和国际观念,有助于学生客观地评价当今国际大事,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一)知识与技能1.读图比较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格局的变化,说明“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是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概括这一时期国际格局的特点。2.列举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和特

点,解释“冷战”的含义。3.运用材料分析“冷战”背景下的美苏关系以及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尝试多角度地、辩证地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关系,主动参与问题的探究,加深对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和理解。2.通过读图比较与材料分析,初步具备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及主动探究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美苏“冷战”造成战后世界的动荡不安,以及“冷战”背景下美苏双方的激烈争夺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2.初步具备全球视野和国际观念,初步感知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三、重难点分析重点:美苏“冷战”的表现、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突破方案:“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对抗形式,表现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除战争以外的对峙和对抗。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该部分内容是初中学生树立正确国际观念和世界全球视野的重要知识载体,但由于其政治性较强,政治术语多,涉及的事例又关乎初中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因此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要求借助更多的地图、漫画等图片资料来直观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三篇】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三篇】 【第一单元】 一、文艺复兴运动(“对人的发现”)——性质: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1.时间:14—17世纪;开始于意大利。 2.核心思想: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精神: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特点:以人性发对神性,以人权发对神权,以自由平等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人文主义精神内涵: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强调和发挥人的作用与价值。) 3.实质:不是复古而是创新,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4.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1)但丁(意):文艺复兴的先驱。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代表作《神曲》:是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 (2)达•芬奇(意):是世界历罕见的、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代表作:《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3)莎士比亚(英):文学巨匠。“四大悲剧”:《奥赛罗》、《李尔王》、《哈姆雷特》、《麦克白》。5.影响:(1)冲破了封建教会的精神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强调和发挥人的作用与价值;(3)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的发现”;欧洲人的海外探险):标志着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1.时间:15—17世纪。最早殖民探险的国家是:西班牙、葡萄牙。2.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本动机:获取黄金追求财富。 3.主要航海家:(1)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地理大发现)。1492年从西班牙(欧洲)出发,横渡大西洋,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等地(加勒比海的西印度群岛)。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自认为到达的是印度)。 (2)迪亚士: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3)达•伽马:到达印度。 (4)麦哲伦:完成首次环球航行。经过的大洋依次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4.影响:(1)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2)使欧洲资本主义触角伸向世界各地。 5.对哥伦布的评价:他发现美洲新大陆,是世界历一位杰出的航海家。但给美洲人民带来灾难,因此他又是殖民强盗。精神:勇于创新敢于拼搏探险。 6.哥伦布等航行家给我们的启示:要使一件事情做成功,必须要有知识技术,更需要勇气决心和团结合作、创新精神。 三、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一)“三资革命”的相同与不同: 1.相同点:①性质:都是资产阶级革命;②领导阶级:都是资产阶级领导;③方式:都以暴力革命形式进行;④结果: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⑤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⑥都颁布法律文件。(这三部法律文件的共同作用:都是本国革命的纲领性文件,都推动了本国革命的发展。共同主张:都体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思想。) 2.不同点:(1)革命任务不同:①英、法:*封建专制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②美: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2)革命成果不同:①英: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②美:颁布《独立宣言》,结束英国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③法:颁布《人权宣言》,彻底摧毁封建专制制度。 3.英、美、法革命对世界发展产生的共同影响: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资产阶级统治),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开始迈入近代社会。

九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

九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 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 1. C 2. D 3. C 4. D 5.A 6.B 7.C 8. C 9.A 10.(1)遏制苏联及共产主义。 (2)美苏战时同盟公开破裂,“冷战”全面展开。11.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了东西方的海上交通距离,运河船只通行费收入巨大,可成为埃及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获利甚丰,对于恢复和发展埃及经济至关重要。同时,收回苏伊士运河,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殖民主义统治,促进了殖民体系的瓦解。 第二课共和国的风雨历程 1. C 2. C 3. A 4. B 5. C 6. B 7. A 8. B 9.(1)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政权而进行的土地改革。 (2)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了。 10.朝鲜战争。第二问答案略。1 1.(1)人民公社化运动。 (2)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农民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被收归公社所有,损害了群众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第三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 C 2. C 3. B 4. A 5.D 6.A 7.B 8.B 9.(1)C (2)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设立经济特区。 lO.(1)澳门。中国。(2)“他们”指葡萄牙殖民者。16世纪中叶以后,澳门逐渐被葡萄牙人占领。根据“一国两制”的方针,中葡两国政府于1987年4月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联合声明。1 999年12月,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 1.(1)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2)美国总统访华后,中美签署《联合公报》,结束了两国长达20多年的敌对、隔绝状态。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12.(1) 2001年在上海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这次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规格的多边外交活动。 (3)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成立,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这些都表明中国综合实力增强。 第四课时代主题与当代中国 1. A 2. B 3. D 4. A 5. B 6.B 7.C 8. A 9.D 10.(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非常大,人口占世界总人口85.1%的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只占世界总量的20. 8%,人均国民生产总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与社会试卷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与社会试卷人教版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 1.5分,共30分。请选择最符合题意的一个选项) 1、新中国成立后,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的是………………() A.肃清反革命残余 B.成功实行了土地改革 C.和平解放西藏 D.抗美援朝的胜利 2、“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现象出 现在…………………………………………………………………………………() A.解放战争时期 B. “大跃进”时期 C.土地改革时期 D. “文化大革命”时期 3、下列两幅反映同一历史时期社会现象的图片,其共同主题是……………() 陕西省关中产棉区妇女互助组在摘棉花庆祝公私合营 A.联产承包激发生产积极性 B.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C.三大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 D.城乡居民掀起“大跃进” 4、在土地问题上,新中国成立后,有过三次重大变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土改后,农民耕种“自己的地”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农民耕种“公家的地”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D.三次变革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农业发展 神舟十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921工位”,于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02.666秒,由长征二号F改进型运载火箭(遥十)“神箭”成功发射。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中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6月26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据此回答5—6题 5、我国航天史上第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是………………………() A. 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 B. 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C.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遨游太空 D. “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6、从资源利用的角度看,我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有利于……………………() A.改善人类生存环境 B.扩展资源开发的空间 C.提高资源利用率 D.改变资源的时空分布 7、下列是党和国家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采取的措施,属于改革开放时期的有() 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②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③设立汕头、福建、珠海、厦门为经济特区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8、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外交取得的伟大成就包括:……………………() ①提出“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②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 ③恢复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④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①④ B.③④ C.②④ D.①② 9、2013年4月,日本媒体编造莫须有的新闻,以及领导人物集体参拜靖国神社,中日矛盾

【K12学习】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共41套新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共41套 新人教版) 两种命运的决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知道重庆谈判,了解内战的爆发、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等史实。通过学习有关史实,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培养依据基本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联系旧知识分析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局势,结合有关史料,探讨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用意,毛泽东冒着巨大风险亲赴重庆的原因,以及重庆谈判所取得的成果。分析全面内战爆发的原因,了解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的基本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通过学习国共双方在和平民主与内战独裁之间的较量,理解民主与和平是中国人民的心声。 1.2学时重点 重点:中共七大、重庆谈判和全面内战的爆发 1.3学时难点

难点:国共参加重庆谈判的目的 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播放视频《内战爆发》 问:刚才看到的这段视频资料,反映的是哪一事件? 追问:交战双方是谁?为什么会发生?能否避免? 活动2【讲授】那一年,清凉山下,延水河畔…… 多媒体出示图文资料,结合教材内容: 资料1:“……建设一个光明的新中国,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我们应当用全力争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运……”---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的讲话 资料2:“……今天的中心工作在于消灭共产党,日本是我们外部的敌人,中共是我们国内的敌人,只有消灭中共才能完成我们的任务!”——蒋介石1945年在国民党六大上的讲话 设问:面对中国的前途走向,国共两党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思考:面对这两种不同的前途主张,中国又该如何实现不同主张的统一? 假设1:内战、武力、战争………… 设问:蒋介石为什么没有直接发动内战? 假设2:和平、谈判…………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下知识点

第一单元 1.一战背景 1)为了争夺霸权,重新划分殖民地 2)军国主义思想盛行,有极端民族主义情绪 3)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 2.一战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3.一战性质: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4.一战影响 1)对人类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巨大灾难) 2)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两败俱伤) 3)为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造成了有利条件,并促使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高潮(革命高涨) 4)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双刃剑) 5.巴黎和会的背景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如何建立世界新秩序成亟待解决的问题 2)各国人民都热切盼望签署一项真正的和平协定 6.巴黎和会的实质: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7.凡尔赛体系的影响 1)暂时确立了列强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2)欧洲获得了暂时的稳定,列强在欧洲的利益与矛盾基本上得到协调 3)根据民族自决原则,确立了波兰等国家的独立 4)宰割德国种下了德国民族复仇的种子 8.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 1)政治: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深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经济:列强争筑铁路;掠夺矿产资源、原材料;倾销商品 3)思想:西方民主革命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一些革命性组织的成立 9.孙中山(民主革命先行者) 1)1894年:建立兴中会 2)1905年:建立同盟会(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提出三民主义 10.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条件 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5)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6)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7)有利条件(导火线):保路运动 11.武昌起义发生的有利条件 1)地理位置:位于中国中部,水、陆交通十分发达 2)经济发展:武汉经济发展,不仅能为革命军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也引起了社会思潮等方面的变化 3)革命基础:湖北的革命团体长期在新军中做宣传、发动和组织工作 4)四川的保路运动:使鄂军西调,武昌、汉口等兵力空虚 5)资产阶级的革命果敢精神,成功地选择了起义的时机和突破口 因素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32页) 考点29. 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1978年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历史的伟大转折?) ①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 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3.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是什么?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 时期。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4.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①工作重心:经济建设 ②进入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③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 5.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有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6.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什么?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作用? 它极大地激发起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8.开放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后来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9.对外开放目的作用是什么?

目的: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 作用:①加快了我国发展步伐②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③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④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10.改革开放始于何时何事件?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1.改革开放的作用(意义)何在?(为什么说是成功的?) 正是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也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综合国力也显著增强。 12.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它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13.对我国对外开放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有哪些? ①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开始对外开放; ②2001年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考点30.了解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奠定新中国外交事业基础的时间和事件分别是什么? 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意义:奠定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基础。 4.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5.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外交活动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政策又有了重大发展,提出了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 赋予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 7.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新的内容是: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设计和反思美国成为超级大国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设计和反思《美国成为超级大国》 本帖最后由网站工作室于 XX-4-26 21:31 编辑 公开课资料《美国成为超级大国》教学设计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第一初级中学瞿媛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知道二战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原因以及美国经济繁荣的表现;简述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相应的文字资料,初步具备语言的概括分析能力;通过图片和表格的阅读,提升读图和析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提炼美国的经济发展的历程中的经验,理性思考其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原因及美国经济繁荣的表现。 2.难点:了解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及给我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知道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通过网络等查阅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情况。 本帖最后由网站工作室于 XX-4-26 21:31 编辑 公开课资料《美国成为超级大国》教学设计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第一初级中学瞿媛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知道二战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原因以及美国经济繁荣的表现;简述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相应的文字资料,初步具备语言的概括分析能力;通过图片和表格的

阅读,提升读图和析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提炼美国的经济发展的历程中的经验,理性思考其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原因及美国经济繁荣的表现。 2.难点:了解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给我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知道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通过网络等查阅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情况。 本帖最后由网站工作室于 XX-4-26 21:31 编辑 公开课资料《美国成为超级大国》教学设计

浙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一册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第一课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课标要求:理解一些后起资本主义国家走上对外扩张的原因与表现,了解20世纪初列强瓜分世界的概况和欧洲列强的军备竞赛。理解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过程与影响。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概况,感受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以及战争的残酷性,初步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认识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瓜分整个世界的本性。了解巴黎和会的概况和《凡尔赛合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知识要点:列强瓜分世界:军备竞赛;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因、概况、性质、影响。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巴黎和会、《凡尔赛合约》。 第二课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了解20世纪的中国局势,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了解以邹容为代表的革命知识分子对革命思想的宣传。理解兴中会、同盟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创立,理解孙中山在推动辛亥革命中的突出作用。了解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清朝覆亡等历史事件的概况,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了解袁世凯为巩固自己的势力和扩张武力所采取的各种反动卖国措施。了解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覆亡过程。 知识要点:列强对中国的控制、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革命思想的宣传、孙中山建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成立、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南北议和、清朝覆灭、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北洋政府、袁世凯为巩固自己的势力所采取的措施、袁世凯扩张武力、进一步独揽大权的做法、袁世凯复辟帝制、军阀混战。 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课标要求: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与影响。了解近代社会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理解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知识要点:生活中的变化、头脑中的变化。 第二单元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第一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课标要求:1描述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历史意义。2.了解苏联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精、内容与影响。3.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成就与失误。

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 历史与社会 4.2新中国的诞生 练习题

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 4.2新中国的诞生练习题 一、单选题 1.“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写这首诗的背景是( ) A. 辽沈战役胜利后 B. 淮海战役胜利后 C. 平津战役胜利后 D. 渡江战役胜利后 2.使中国结束了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国家赢得独立的历史事件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抗日战争的胜利 C. 中华民国的建立 D.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3.《乡愁四韵》在海峡两岸广为传唱:“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那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那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令人回味无穷。“沸血的烧痛”是两岸人民的分离之痛。历史上,造成台湾与大陆三次分隔的事件有() ①荷兰侵占台湾②甲午中日战争③抗日战争④解放战争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4.67年前与两岸分离有直接关系的事件是() A. 南京解放,蒋介石政府退守台湾 B.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C.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 D. 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 5.1949年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一年。以下场景我们在1949年可以看到() A. 西藏地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国共双方代表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 C. 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D. 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 6.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事件是() A. 中国共产党成立 B. 三大战役胜利 C. 开国大典 D. 三大改造完成 7.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基本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面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断是() ①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②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③中国民国成立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8.1840—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属于( ) A. 资本主义社会 B. 封建社会 C.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社会主义社会 9.开国大典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这里的“二十八年”是指() A. 1911-1939年 B. 1919-1947年 C. 1921-1949年 D. 1949-1977年 10.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孙中山未竟的事业,主要表现在() A.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B. 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C.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 D. 建立起公有制,实现了共同富裕 二、材料分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知识点总结 导读:本文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2.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3.代表人物: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 4.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5.主张(口号):师夷长技(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6.洋务派的主要活动: ①前期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②后期创办民用工业(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③筹建三支海军(南洋、北洋、福建); ④兴办新式学堂(第一所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 7.性质: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8.破产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9.失败原因: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

10.评价: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篇二】戊戌变法 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重(表现为:《马关条约》签订);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时间:十九世纪末的1898年(旧历戊戌年)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4.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亡。 5.过程: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序幕)、成立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标志)、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6.失败原因:一是脱离群众,仅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二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7.意义: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 8.启示:说明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9.性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篇三】辛亥革命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资本主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