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生物标志物_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生物标志物_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生物标志物_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生物标志物_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生物标志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范婧尧聂绍平

基金项目: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重点项目(Z141107002514014);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7141003)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是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导致冠脉狭窄、阻塞,引起心肌缺血以及梗死的病例现象,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近年来,ACS发病率及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严重疾病[1]。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预测体系,对ACS进行早期识别、早期治疗、降低死亡率成为目前医学界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生物标志物在ACS病人的诊断、预后检测及危险分层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已证明的最早的心肌梗死生物标志物是谷草转氨酶,Ladue报道[2]在心肌梗死几小时后血清中谷草转氨酶活性超过参考值范围,随后引起了广泛关注,经历了从谷草转氨酶到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到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 cTn)的发展过程,近来又有很大发展。除了对传统血浆蛋白的检测,还包括了对微小RNA(MicroRNAs, miRNAs)等新型生物标志物的检测与研究。本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生物标志物作一简要综述。

1、肌钙蛋白与高敏肌钙蛋白

1.1 研究背景

肌钙蛋白由3个亚单位组成,原肌凝蛋白亚单位(Troponin T, TnT)、肌动球蛋白-ATP酶抑制亚单位(Troponin I, TnI)以及与钙结合的亚单位(Troponin C, TnC)。TnT和TnI同时存在于心脏和骨骼肌。心脏特异TnT(Cardiac troponin

T, cTnT)及心脏特异TnI(Cardiac troponin I, cTnI)对心肌损伤表现出高敏感性和特异性[3,4]。心脏肌钙蛋白复合体位于收缩单位细肌丝上,在调节心脏兴奋-收缩偶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3,4]。在急性心肌损伤时,cTnT及cTnI作为完整蛋白质及降解产物从坏死心肌组织中释放入血,可定性并定量的衡量心肌损伤。

肌钙蛋白作为心肌受损的生物学治疗,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2007年国际心脏病学术组织对心肌梗死进行了重新定义,建议使用cTn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诊断指标之一,并以cTn第99百分位值及其动态变化作为主要判断标准[5]。当无法检测cTn时,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可作为替代物。但传统的cTn 检测方法由于受检测效能限制,对循环中低水平的cTn不敏感,在缺血症状不典型或心电图改变不典型时,可导致延迟诊断甚至误诊,而且不利于对患者风险和预后的判断。传统检测方法的精密度也无法达到在参考对照人群第99百分位值时变异系数≤10%的要求,临床实践要求检测方法有更高的敏感度和精密度。

随着检验技术的进步,改进了cTn的检测方法,在常规cTn检测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出各种高敏肌钙蛋白(High-sensitivity cardiac troponin, hs-cTn)检测技术和平台。目前尚无十分明确的hs-cTn定义,主要依据最低检出限和测定的不精密度两方面在低cTn浓度范围的分析性能判定,如将符合指南要求检测的系统或试剂检测变异系数≤10%的最小检测值接近第99百分位值的cTn称为hs-cTn;又或者将能在部分和全部表面健康的人群中检测到cTn,同时第99百分位值CV≤10%称为hs-cTn[5,6]。

1.2 临床应用

hs-cTn具有高敏感性,可明显缩短诊断时间。 2012年,ESC、ACC/AHA及

WHF更新的心肌梗死通用定义(第3版)充分肯定了hs-cTn对心肌梗死诊断及鉴别的重要性[7]。同时ACCF就hs-cTn的正确使用、临床应用推荐和性能标准评价等问题发布了肌钙蛋白水平升高的原因对临床应用意义分析专家共识[8]。更有助于临床医生正确理解和运用hs-cTn,提高ACS的诊疗水平。

2011年ESC发布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指南中提出利用hs-cTn变化在3小时内排除诊断的流程[9]。对临床表现可疑的胸痛、胸闷及其他不典型症状或包括心电图在内的辅助检查异常,临床医生需对除外ACS者立即检测cTn,如有条件,应使用高敏检测方法。hs-cTn检测值必须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心电图特征,来确定或排除ACS诊断,具体诊断流程见图1。

图1.ACS诊断流程(改编自参考文献9)

一个双盲前瞻性国际多中心研究进一步证实了hs-cTn对ACS诊断的准确性,该研究共纳入887例急性胸痛患者,与非ACS疾病相比,心肌梗死患者的hs-cTn 均升高,且在就诊1小时内hs-cTn的绝对值出现明显变化,hs-cTn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hs-cTnT为0.94[10]。Mueller等[11]在ESC2014年会上公布了TRAPID-AMI研究的初步结果,在1282例到急诊室就诊的胸痛患者中,1小时

hs-cTnT法可以排除超过63%的患者,阴性预测值为99.1%。但研究者也表明,该结果还需要大型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进一步验证,此外还需要比较这种方法和CT检查的差异。

hS-cTn不仅能对ACS进行早期诊断,还用于ACS患者的危险分层并评估ACS 患者的预后。Bonaca等[12]发现在4 513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hs-cTnI基线水平≥0.04ng/L者,发病后30天内具有更高的死亡或再梗死风险,在发病12月后具有更高的死亡风险。Saunders等[13]对无心血管疾病的9 698人进行了hs-TnT的检测,观察hs-cTnT对心血管疾病是否有预测和预后价值,结果在66.5%的个体中可检测到cTnT。与未检测到cTnT的人相比,cTnT升高(≥0.014μg/L)的人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增加(HR=2.29),即使cTnT水平轻微升高(≥0.003μg/L),死亡率和心力衰竭风险也增加。

1.3肌钙蛋白检测的干扰因素

除了性别、年龄等影响心肌代谢的因素以外,一些非ACS疾病也可能影响肌钙蛋白的检测结果,如心律失常、心包炎、急性肺栓塞、急性心力衰竭、脓毒血症等,均可引起hs-cTn的升高[14]。在临床应用中,需结合患者症状、辅助检查变化对hs-cTn轻度升高的患者进行诊断,以避免将非心肌缺血的患者诊断为ACS。

hS-cTn检测出现假性升高或降低都可能导致临床诊治的失误[14]。假性升高的干扰主要由于异嗜性抗体、类风湿因子、纤维蛋白原或不明确的大分子物质等引起,而造成假性降低的干扰往往为黄疸、血红蛋白、自身抗体等。对于高度疑似存在cTnI自身抗体干扰的标本应增加其他心肌损伤标记物的检测,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治工作。

2、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是脂肪酸结合蛋白家族中的一种亚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是一组结构相似的细胞内可溶性的小分子蛋白质,由Ockner于1971年在研究肠道吸收脂肪酸时发现[15]。这类蛋白质广泛存在于多种器官中,参与脂肪酸的代谢。H-FABP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中,具有心肌特异性,参与心肌细胞内脂肪酸的吸收、代谢和运输,还参与心肌细胞的分化和生长。在正常人血液中H-FABP的含量极少,当心肌细胞,受损、坏死时,H-FABP可快速大量的释放入血液中,导致血液中的含量快速上升。由于H-FABP在心肌损伤后在血中出现早、特异性高等特点,近年来成为国内外关注的心肌损伤标志物之一。

H-FABP可用于ACS的早期诊断[16-19]。Orak等人[18]入选83例可疑ACS的胸痛患者,于发病6小时内测定H-FABP、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其灵敏度分别为98%、86%和77%,特异性为71%、52%和20%。提示H-FABP在发病6小时内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用于早期诊断ACS。Willemsen等[19]连续入选202例患者(59%确诊为ACS),首次测量H-FABP的AUC为0.79,hs-cTnT的AUC为0.80,H-FABP以4ng/ml的临界值诊断ACS的敏感性为73.9%,阴性预测值为90.8%。提示在胸痛患者中,可利用H-FABP以4ng/ml临界值诊断ACS。

此外,升高的H-FABP可以独立预测ACS患者长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特别是在肌钙蛋白阴性的病人,还可以评估心肌梗死面积、评价心肌再灌注情况、辅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危险分层[20],这样就可以使医生快速识别高危患者决定治疗策略,以提高ACS患者的生存率。

3、和肽素

和肽素(Copeptin)是前精氨酸加压素前体C末端的一部分,可能与内源应激水平有关,与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在内的多种疾病的死亡风险相关[21-23]。已有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时机体内源性应激系统激活,和肽素可能在cTn阴性时就已出现水平升高[24-27]。由于应激反应和检测心肌损伤在时间上互补,和肽素可能成为一种理想的标志物,用于提高早期有症状患者诊断的敏感性,对cTn的检测起到补充作用。与cTnT联合检测可能提高诊断的潜在准确性[21,22, 24-27]。M?ckel 等人[28]最近报道了一项重要的临床试验结果。该研究将902例疑似ACS的低中危患者随机分配到两组:一组接受标准治疗评估,一组只检测肽素和肌钙蛋白。检测肽素和肌钙蛋白组的患者从急诊出院的比例更高(68% vs 12%; P <0.001)。主要复合终点为30天内全因死亡、心脏猝死存活、急性心肌梗死、ACS再住院、紧急计划外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和有记录的致死性心律失常。结果显示,两组主要复合终点发生率相似,均为5.2%。

4、miRNAs

miRNA是指有18-22个核糖核苷酸组成的高度保守的单链非编码RNA,近年来发现血浆中存在丰富的miRNAs,当细胞受损时,胞质中的miRNAs游离到细胞外,可能成为潜在的诊断标志物。心肌梗死后大量心肌细胞坏死,释放大量miRNAs,因此心肌梗死后患者血浆中miRNAs的动态变化意义重大。

目前对于急性心肌梗死与miRNAs的研究很多,主要包括miR-1、miR-133a/b、miR-499-5p、miR-208a/b等[29-31]。Ai等人[29]发现AMI患者血清miR-1水平显著升高,出院后其水平逐渐恢复到基线,并且miR-1的表达量与年龄、性别、血压、糖尿病及心肌酶谱等无关,工作曲线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为0.774。miR-133a 是一种肌肉组织特异性表达的miRNA,D’Alessandra等人[30]在2010年对33例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血浆进行了检测,发现miR-133a在心梗病人血浆中显著增加,且其在血浆中水平的动态演变过程与cTnI相一致。有研究表明这种在血浆中含量增加的现象可能与心肌组织在缺血坏死时大量释放miR-133a相关。Gidl?f等人[31]通过观察424例临床上高度怀疑ACS患者,在最后确诊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中,心脏高度特异标的miRNA是血浆浓度普遍升高,其中已miR-208最为明显,且与左室射血分数及30天死亡率相关。

miRNAs用于临床中ACS的诊断仍需进一步验证和讨论。上述研究均证明血浆miRNA在诊断心肌梗死方面有着一定优势,但具体到各个miRNAs时,却存在一定争议,仍需大样本量、高质量的研究对此进行探讨。此外,目前对miRNA 的检测方法还存在一定缺陷,并不能如肌钙蛋白一样迅速和准确。这些都影响着miRNAs在临床中的应用。

5、其他生物学标志物

ACS除以上生物标志物,还有一些反应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的标志物。血清CD50配体是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的一种,在ACS中的作用与其产生的生物学效应有关。有研究发现CD40L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及平滑肌细胞产生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生物活性因子,如E-选择素、血管粘附分子和细胞因子。研究发现ACS患者外周血可溶性CD40L水平明显升高,提示其可能与ACS的形成有关,是斑块不稳定的标志[32]。妊娠相关蛋白-A、髓过氧化物酶、C-反应蛋白等均与斑块不稳定性相关[33-35],但由于这些标志物诊断准确性较低,暂未应用于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中。

hs-cTn作为ACS的生物标志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目前多种新的ACS 生物标志物的应用仍需进一步论证。新型生物标志物与hs-cTn的联合检测可能

《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要点

《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要点 尽管近年来医学科技已有了“飞跃式”的发展,但直到今天医生们所面临的多数疾病,如肿瘤、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都是无法彻底治愈的,即使最常见的支气管哮喘和慢阻肺也往往需要终生不间断治疗。感染性疾病与上述疾病截然不同,其中大多数只要诊断准确,治疗恰当,都可望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彻底治愈。感染可发生在临床各科,人体任一部位,因此,与感染有关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是所有临床医生均应掌握的基本功之一。 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如只靠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有时会遇到困难,如某些老年性肺炎,可以无发热,或仅有轻微发热,也可缺少呼吸道症状,可能只表现为意识的某些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如没有实验室相关检测指标的帮助就可能发生误诊。某些非感染性疾病也可有一些酷似感染的临床表现,如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等,此时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对鉴别诊断的参考意义更大。除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外,某些生物标志物对判定患者的预后与确定抗感染疗程也有较大帮助,甚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区别引起感染的致病原(细菌、真菌、结核、病毒)。 基于以上原因,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IDSC)决定编写此共识,争取尽量系统、客观、全面地向临床医生介绍常用的和即将在临床推广的与感染相关的重要生物标志物,以供大家在临床实践中参考。

需要指出的是,没有任何一个生物标志物是绝对敏感又绝对特异的,不能单凭某个生物标志物的改变来诊断疾病,只有结合、参照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一、传统细菌感染生物标志物 1.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白细胞升高合并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常提示急性细菌性感染,特别是革兰阳性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感染。少数病毒感染,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和流行性出血热也可有上述表现。此外,血液与实体肿瘤、血管炎、成人Still病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使用等多种非感染原因,也可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其生理性增高见于新生儿、月经期、妊娠、分娩及情绪变化等。 白细胞总数升高合并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常提示急性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若长期持续升高,需注意与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等进行鉴别。 白细胞升高合并嗜酸粒细胞比例升高常提示寄生虫感染,也可见于结核、变态反应、肿瘤及药物等原因。 病毒、非典型病原体(如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等)及某些原虫(如疟原虫、黑热病原虫)感染可致白细胞减少,在细菌感染中白细胞减少常见于沙门菌感染、结核和布鲁菌病;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同时合并嗜酸粒细胞下降常提示沙门菌感染。应当注意的是,除上述情况外,某些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如脓毒症)时,白细胞总数也可显著减少,常提示病

生物标志物:一个在心血管疾病中具有挑战性的难题 译

生物标志物:一个在心血管疾病中具有挑战性的难题 摘要 生物标志物的使用已经被证明在心血管医学中具有实用性,并且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其应用需要相当精确的思考和方法。许多混杂因素可以影响生物标志物的临床和研究。然而,深思熟虑的和批判性的使用生物标志物有助于发现新的致病途径,识别新的治疗靶点,并在实验室和临床之间建立联系。生物标志物可以为医生提供诊断和预后的工具。 谨慎应用生物标志物还可以帮助设计和指导临床试验,以建立新的干预措施来改善患者结局。床旁检测,微流体、可穿戴设备等技术的发展以及“组学”的方法等都有希望提高生物标志物对发现科学、转化、临床试验和心血管医学的实践的潜在的贡献。 “生物标志物”一词在心血管疾病会议中被普遍提及。然而,关于生物标志物的定义、应用、检验和价值有很大的困惑。幸运的是,1998年出版的NIH共识声明给出了生物标志物的一组定义,即使经常不被注意到,但它至今仍是有用的。一个生物学标记或生物标志物是一个指标,是指常规的生物过程、致病过程或是对治疗干预的药物反应过程的指标,具有可以被客观测量和评价的特性。有些生物标志物可以作为“替代终点“。替代终点是一种可以替代临床终点的生物标志物。临床终点是一个特征或变量,其反映患者的感觉,功能或生存期的特性或变化。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对生物标志物的正式定义并不等同于常听到的“替代标志物”。在一系列有关心血管生物标志物文章的基础上,本文前言提出了生物标志物在使用和临床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虽然我们列举的是心血管领域中的例子,但这些原则适用于医学的许多方面。NIH工作组通常用血液或其他体液来测量生物标志物,将生物标志物的定义扩展到体外诊断之外。常规测量的临床变量如血压,血氧饱和度或心率等也被归为生物标志物。影像学生物标志物包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冠状动脉钙化,心室大小等。本文主要就血液生物标志物进行综述。 分析考虑 血液生物标志物的使用需要注意预分析。抽血方式需要特别注意。例如,血小板中的标记物水平会因血液样本的提取和处理方式不同而有所不同。在静脉穿刺时不激活血小板

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疗指南

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疗指南 近期,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联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等发布了《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疗指南》,以缩短ACS 患者从首次医疗接触到治疗的时间,规范并更新国内ACS 的诊疗流程。 全文发表在《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上,现整理如下,一起来看看指南中的重要内容吧。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指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引起血栓形成所导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涵盖了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其中NSTEMI 与UA 合称非ST 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 ACS 的诊治规范流程 ACS 患者的诊治需要多学科包括院前急救、急诊科、心内科、心外科、检验科和影像学科的合作。胸痛患者及(或)目击者呼叫院前急救体系、或是胸痛患者首诊于急诊科,皆应在首次医疗接触(FMC)后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施以下措施,作出初始诊断并给予相应治疗(图1)。 图1 为ACS 诊治流程 若患者出现心脏骤停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危急情况,应立即行心肺复苏或血流动力学支持。常规处理包括心电监护、吸氧、开放静脉通道,查验血生化、心脏功能标记物(BNP 或NT-proBNP)、D-二聚体及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 ACS 的诊断 心肌肌钙蛋白I/T(cTn I/T)是用于AMI 诊断的特异度高、敏感度好的生物学标志物,高敏感方法检测的cTn I/T 称为高敏肌钙蛋白(hs-cTn)。推荐首选hs-cTn 检测,如果结果未见增高(阴性),应间隔1~2 h 再次采血检测,并与首次结果比较,若结果增高超过30%,应考虑急性心肌损伤的诊断。 若初始两次检测结果仍不能明确诊断而临床提示ACS 可能,则在3~6 h 后重复检查。在AMI 早期cTn(hs-cTn)升高阶段,CK-MB 对于判断再梗死有益。STEMI 患者的心电图有特殊诊断价值。 a. 至少两个相邻导联J 点后新出现ST 段弓背向上抬高[V2-V3 导联≥0.25 mV(<40 岁男性)、≥0.2 mV(≥40 岁男性)或≥0.15 mV(女性),其他相邻胸导或肢体导联≥0.1 mV]伴或不伴病理性Q波、R波减低;

心脏生物标志物在精准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心脏生物标志物在精准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中心刘梅颜 近年来,精准医学颇受关注。作为是医疗保健领域中的新策略,精准医学旨在提高患者特异性和个性化诊断、医疗决策及临床预后,即在合适的时间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案和药物剂量等精准医疗服务 [1-2]。精准医学的实施中整合基因组学、计算机生物学分析、临床信息学、疾病特异性动态标志物等技术非常重要[3-4]。尤其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结合生物学标志物,了解表观遗传学、代谢组学以及患者临床特点(包括主诉、症状、体征、生化、影像及计算程序)等方面的信息,将极大的改善患者预后[5]。 众所周知,心脏标志物能让心血管患者在现代技术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中的益处增加,除了有助于临床风险评估、临床疗效监测、不良反应预警之外,还可作为临床研究的替代终点,提高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和治疗效率[6]。 精准医疗策略的重点在于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体现出在医疗发展中的重要趋势[7]。对于同类疾病的患者,如冠心病,往往存在极大的个体差异,特定的治疗方案如抗凝抗栓和降脂治疗往往只能让部分患者受益。心血管标志物在初筛患者、药物选择和疗效监测上对发挥较大作用。

近年来在心血管领域,药物研发成本巨大,成功率低,主要原因在于药物在早期临床研发阶段宣告失败时已经历时多年并且耗资巨大;或是药物在投入临床后疗效不佳或不良反应增多告停。现认为,如果采用心脏标志物对于特定患者分层,其中特定层级的患者治疗成功率会增加。而最大的好处在于,通过分层排除掉大量的混杂因素,避免了“稀释效应”产生的负性结果。 例如,通过冠状动脉的钙化数字评分系统与冠心病患者的基因谱或蛋白质谱相关联,结合特异性的心脏标志物如高敏肌钙蛋白、C-反应蛋白和B型钠尿肽等指标,可评估冠心病风险和动态变化[8]。对临床医师而言,点击任意临床表型能同时找到与之相关的基因或蛋白信息,并通过这种方式指出疾病分子机制,治疗敏感性,耐药性,潜在监测系统,判断预后等,是相当有意义的事情。 在心血管新药研发中,精准医学的应用有三项原则包括人类疾病中特异性生物数据库、靶向依赖的下游药理学及疾病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其中需要精准监测心血管疾病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是精准医学实施的必要因素之一,监测治疗策略的成效,预测疾病预后风险中起重要作用[9]。 生物标志物广义的概念是指分子能代表或反映生物学过程的改变。人们对心血管标志物的认识经历了60余年。1954年首先报道血清谷氨酸转移酶(GOT)、乳酸脱氢酶(LDH)诊断心肌梗死,到1965年特异性更高的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CK,CK-MB),直至1990后年肌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进展试题及答案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进展(1) 1、()年,美国三大协会对指南进行更新。 A、2014 B、2015 C、2016 2、()年冠心病双抗疗程指南的更新。 A、2014 B、2015 C、2016 3、心梗后心肌出现凝固性坏死的时间为() A、20~30分钟 B、1~12小时 C、1~2周 D、6~8周 4、急性冠脉综合征不包括以下哪个病症() A、稳定型心绞痛 B、不稳定型心绞痛 C、非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D、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5、()年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病理生理学研究的丰收之年,各类疾病机制和相 关预后研究均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些临床新数据必将改变临床实践。 A、2012-2014 B、2013-2015 C、2013-2014 4、急性心梗病人出现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和血沉增快,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 A、感染 B、坏死物质吸收 C、疼痛刺激 D、血栓形成 1、研究结果公布在()欧洲心脏病学年会上。 A、2012 B、2013 C、2014 4、()的患者具有多支血管病变,非罪犯血管的存在与不良预后明显相关。 A、2030% B、3040% C、3050% 4、关于心肌梗死的疼痛特点,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部分病人位于上腹部,易被认为是急腹症 B、部分病入可放射至下颌、颈部、背部上方 C、疼痛部位和性质和心绞痛相同、程度较重,持续时间长 D、含用硝酸甘油迅速缓解 4、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的适应证不包括()。 A、稳定型心绞痛 B、急性心肌梗死 C、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进展(2) 1、评分()延长双抗显著增加出血风险,未显著降低缺血风险。 A、<2 B、>2 C、≥2 2、30个月较12个月进一步减少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风险达()。 A、29% B、30% C、33% 3、右冠状动脉闭塞引起的心肌梗死部位()。 A、左心室高侧壁 B、前壁 C、广泛前壁 D、下后壁 4、评分()延长双抗显著降低缺血风险,不增加出血风险。 A、<2 B、>2 C、≥2 5、关于心肌梗死病人出现休克.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心肌坏死广泛,心排血量急剧下降所致 B、神经反射引起周围血管扩张 C、血容量减少 D、主要为过敏性休克 5、下列哪项不是心肌梗死并发症()。 A、乳头肌功能失调 B、心脏破裂 C、黏液瘤 D、栓塞 1、血栓负荷根据血栓分级可以分为()级。 A、4 B、5 C、6 2、()年会公布评分工具,用于评估支架术后患者是否需要接受1年以上的双抗治疗。 A、2013年11月 B、2014年11月 C、2015年11月 3、评分()患者更适合长期双抗治疗,其获益显著。 A、≥2较<2 B、<2较≥2 C、>2较≥2 4、30个月较12个月显著降低支架内血栓达()。 A、70% B、71% C、73%

2020泌尿系统感染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2020泌尿系统感染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泌尿系统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 UTI)是临床最常见的感染之一, 发病率及复发率较高。肾脏移植术后感染中有30%以上为UTI[1]。中段尿培养是目前UTI诊断的金标准, 但其阳性检出率低且耗时长, 不能满足临床诊疗的需求。因此, 寻找更加敏感和准确的UTI生物标志物作为中段尿培养方法的补充,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们就UTI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 UTI的预后与感染部位有关。因此, 快速而准确地鉴别上尿路感染及下尿路感染有重要的临床意义。PCT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是临床上常用的炎症指标, 近年来作为判断UTI的生物标志物, 临床诊断效果很好。XU等[2]对PCT与CRP在鉴别儿童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中的价值进行研究, 结果显示, PCT和CRP 均可作为鉴别诊断儿童上尿路感染与下尿路感染的生物标志物, 但PCT的敏感性(90.47%)及特异性(88.0%)均优于CRP(敏感性为85.7%, 特异性为48%), 表明PCT是更适合用于鉴别诊断儿童UTI的生物标志物。

LEVINE等[3]研究发现, PCT可以作为排除UTI的生物标志物, 他们分析了293例UTI患者血清PCT水平, 结果显示, PCT< 0.25 ng/mL 可以排除UTI, 这种排除性的生物标志物可以更有效地避免抗菌药物的滥用。 2 肝素结合蛋白(heparin-binding protein, HBP) HBP是相对分子质量为37 000的低分子蛋白质, 储存在人类中性粒细胞分泌体和嗜苯胺蓝颗粒中, 当其从活化的嗜中性粒细胞中被释 放时, 可作为多功能炎症介质引起血管渗漏并趋化和诱导单核细胞[4, 5], HBP是各种潜在细菌感染的生物标志物, 有研究结果表明, 血浆、脑脊液和皮肤中HBP水平的升高与菌血症、细菌性脑膜炎或链球菌感染有关[6]。儿童尿中HBP水平的明显升高可反映UTI程度。KJ? LVMARK等[7]的研究发现, 尿相对于尿白细胞, 诊断尿路感染更敏感且更具特异性。他们对成年患者进行研究后发现, 尿HBP与尿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和亚硝酸盐相比, 尿HBP是区分下尿路感染和肾盂肾炎的最佳的生物标志物[8]。 3 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 XO) 人类的XO主要存在于肝脏。CIRAGIL等[9]的研究结果显示, UTI患者尿XO活性会增强, 且仅当尿液中含有> 105/mL的细菌时, XO活性才显著增强, 尿液中XO活性诊断UT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尿XO或可成为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用于诊断UTI [10]。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生物标志物-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生物标志物-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生物标志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范婧尧聂绍平 基金项目: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重点项目 (Z141107002514014);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7141003)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是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导致冠脉狭窄、阻塞,引起心肌缺血以及梗死的病例现象,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近年来,ACS发病率及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严重疾病[1]。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预测体系,对ACS进行早期识别、早期治疗、降低死亡率成为目前医学界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生物标志物在ACS病人的诊断、预后检测及危险分层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已证明的最早的心肌梗死生物标志物是谷草转氨酶,Ladue报道[2]在心肌梗死几小时后血清中谷草转氨酶活性超过参考值范围,随后引起了广泛关注,经历了从谷草转氨酶到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到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 cTn)的发展过程,近来又有很大发展。除了对传统血浆蛋白的检测,还包括了对微小RNA(MicroRNAs, miRNAs)等新型生物标志物的检测与研究。本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生物标志物作一简要综述。 1、肌钙蛋白与高敏肌钙蛋白 1.1 研究背景 肌钙蛋白由3个亚单位组成,原肌凝蛋白亚单位(Troponin T, TnT)、肌动球蛋白-ATP酶抑制亚单位(Troponin I, TnI)以及与钙结合的亚单位(Troponin C, TnC)。TnT和TnI同时存在于心脏和骨骼肌。心脏特异TnT(Cardiac troponin T, cTnT)及心脏特异TnI(Cardiac troponin I, cTnI)对心肌损伤表现出高敏感性和特异性[3,4]。心脏肌钙蛋白复合体位于收缩单位细肌丝上,在调节心脏兴奋-收缩偶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3,4]。在急性心肌损伤时,cTnT及cTnI作为完整蛋白质及降解产物从坏死心肌组织中释放入血,可定性并定量的衡量心肌损伤。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进展(1)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进展(1) ?1、()年,美国AHA/ACC/SCAI三大协会对STEMI指南进行更新。 o A、2014 o B、2015 o C、2016 ?2、()年ACC/AHA冠心病双抗疗程指南的更新。 o A、2014 o B、2015 o C、2016 ?3、心梗后心肌出现凝固性坏死的时间为()。 o A、20~30分钟 o B、1~12小时 o C、1~2周 o D、6~8周 ?4、急性冠脉综合征不包括以下哪个病症()。 o A、稳定型心绞痛 o B、不稳定型心绞痛 o C、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o D、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5、()年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理生理学研究的丰收之年,各类疾病机制和相关预后研究均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些临床新数据必将改变临床实践。 o A、2012-2014

o B、2013-2015 o C、2013-2014 4、急性心梗病人出现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和血沉增快,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 A、感染 B、坏死物质吸收 C、疼痛刺激 D、血栓形成 1、PRAMI研究结果公布在()欧洲心脏病学年会上。 A、2012 B、2013 C、2014 4、()的STEMI患者具有多支血管病变,非罪犯血管的存在与不良预后明显相关。 A、20%-30% B、30%-40% C、30%-50%、 4、关于心肌梗死的疼痛特点,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部分病人位于上腹部,易被认为是急腹症 B、部分病入可放射至下颌、颈部、背部上方 C、疼痛部位和性质和心绞痛相同、程度较重,持续时间长 D、含用硝酸甘油迅速缓解 4、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的适应证不包括()。 A、稳定型心绞痛

《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专家解读

《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专家解读 近日,在南京举办的《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媒体专访会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主任解立新教授、解放军南京总医院呼吸病研究所所长施毅教授以及浙江省人民医院检验中心主任周永列教授从不同角度对《共识》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读。 感染生物标志物PCT与IL-6 辅助感染性疾病诊疗 感染性疾病不能仅靠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做出判断,优选良好的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对帮助临床鉴别感染与非感染、动态评价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具有重要意义。解立新教授指出,优选感染标志物应具备的特性包括:灵敏度高,可以在感染早期即发生显著变化且不受非感染因素影响;高特异性,能够区分病原体类别,鉴别是否为细菌性感染;能够辅助评估感染严重程度和预后,监测治疗应答,并指导抗菌药物的使用等。 C-反应蛋白(CRP)是目前在临床广泛应用的细菌感染生物标志物。作为敏感的炎症指标,CPR检测快速、便捷,其升高幅度与感染或炎症严重程度呈正相关;CRP检测还可辅助区分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此外,更多优秀生物标志物如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 -6)等近年也逐步在临床上开始应用。施毅教授指出,PCT作为目前临床常用的重要细菌感染生物标志物,参考意义较大;IL-6检测的相对优势则在于急性感染的早期发现。 PCT是一种功能蛋白,是降钙素合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是无激素活性的降钙素前肽物质。《共识》指出,PCT对严重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判断病情严重程度、预后、评价抗感染疗效、指导抗菌药物应用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且对全身与局部感染具有较高诊断价值,是判断脓毒症的重要工具。 一项包含30 个临床试验的荟萃分析证实,PCT可有效辅助脓毒症的早期诊断。数据显示:当PCT截断值定为1.1 μg /L 时,早期识别脓毒症的敏感性为77%,特异性为79%。此外,PCT在局灶性细菌感染中往往正常或轻度升高,可辅助诊断局灶性细菌感染。同时,PCT水平可有效反映患者细菌感染严重程度,其浓度与全身性细菌感染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在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及辅助指导抗生素治疗方面,研究证实,经过有效的抗感染治疗,脓毒症患者24小时后循环中的PCT水平可降低50%,其降低程度和患者存活率升高呈正相关,而PCT水平仍继续增高或居高不下则提示预后不良;PCT检测结合临床信息能够进一步明确抗生素治疗的必要性以及优化抗生素使用流程,动态监测PCT水平可辅助抗生素治疗,

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中国专家共识

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中国专家共识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所有心血管疾病的必然终点,心衰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估对于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有很大的意义。心衰涉及神经内分泌激素激活、心肌牵拉、心肌损伤、心脏基质重构、炎症、氧化应激及肾功能不全等病理生理学过程,其中每个方面均涉及相关生物标志物。早在20余年前,B型钠尿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s,BNP)已经开始作为心衰诊断的标志物被广泛应用。近年来,一些新型生物标志物也开始应用于心衰的诊断和疗效监测。本专家共识拟对目前已在临床应用的心衰生物标志物进行总结,希望能够为生物标志物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为心衰的预防、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更多的依据。 为保持与现行临床指南的一致性,本专家共识做出的推荐基于近年来各大医学协会公布的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临床指南或共识[1-4],对于尚未经过指南推荐但存在较高价值的议题,本共识也将列出作为参考。本专家共识证据推荐分为以下四个等级:Ⅰ类推荐指经过多项指南或共识推荐或多项大型研究证实存在可靠的检验价值的证据;Ⅱa类推荐指经过指南或共识推荐或多项研究证实存在一定的检验价值的证据;Ⅱb类推荐指研究证实存在一定的检验价值,但未得到指南或共识推荐的证据;Ⅲ类推荐指指南或共识不推荐或大型研究未能证实其检验价值的证据。既往指南或共识中对心衰标志物的临床应用和推荐等级见表1。 表1 ACC/AHA/HFSA2017年心衰指南对心衰生物标志物临床应用的推荐 标志物临床应用推荐等级证据等级 BNP/NTproBNP 诊断Ⅰ A 住院期间预后Ⅰ A 预防Ⅱa B 出院后预后Ⅱa B

心力衰竭的生物标志物

心力衰竭的生物标志物 Biomarkers in Heart Failure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一个世纪以来,HF理论经历心肾学说、血流动力学说、神经激素学说,到现代的心室重塑学说。最新研究表明,HF是一个复杂的、连锁的、动态发展过程,不仅心脏超负荷或损伤可导致心衰,作用于心肌细胞和(或)心脏间质的遗传、神经激素、炎症和生化改变,也可导致心衰。越来越多的酶、激素、生物学物质,心脏应激、功能紊乱以及心肌细胞损伤的其他标志物,它们统称为生物标志物,对临床的重要性日益增加。生物标志物包括基因变异体、临床影像、生理学检验和组织标本活检。 心衰的细胞因子假说 根据心衰的细胞因子假说,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8)由受损的心肌细胞产生。在交感神经系统的刺激下,这些细胞因子产生增多。受损的心肌和因输出量减少而发生低灌注的骨骼肌,激活单核细胞产生相同的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进一步损害心肌功能。这种来源的细胞因子还可释放入血。处于应激状态的心肌释放钠尿肽,其释放可改善血循环。 炎症细胞因子 炎症在多种类型的心衰发病机制和进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C-反应蛋白(CRP)是炎症急性反映标志物。近年来的研究揭示,CRP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过程密切相关;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超敏CRP是常用的检测CRP指标,超敏CR P>3.23mg/L的患者与超敏CR P<3.23mg/L的患者比较,前者心功能显著下降,研究表明,炎症反应的激活与慢性HF相关性。超敏CR P升高是慢性HF患者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至少3种白细胞介素(白细胞介素-1、-6和-18)被认为是促炎细胞因子,是由心脏的有核细胞生成的。肿瘤坏死因子-2也是机体免疫与炎症反应的重要递质。心肌表达TNF-α是心脏逐步走向扩张与衰竭的重要步骤。近年来的研究发现,TNF-α与心肌细胞坏死相关;血浆中TNF-α水平增高的患者存在病死率增高的趋势。TNF-α水平的增高是HF患者死亡的预报因子。TNF-α在HF病程中主要作用如下:(1)抑制心肌收缩力;(2)介导心室重构;(3)调导心肌细胞凋亡。 白介素-1(IL-1),研究显示心肌过度表达IL-1能使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活性增强,基质金属蛋白酶-4组织型抑制因子表达下降,目前已证明基质金属蛋白家族与心肌重构直接相关。因而推断IL-1在HF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IL-6在慢性HF患者血循环和心肌中表达增加,血循环中的IL-6水平和慢性HF的程度密切相关,能够预测慢性HF临床终点事件的发生;IL-6可诱导肌细胞发生肥大反应,一项研究表明,可用IL-6和TNF-α的水平来预测无症状老年人日后是否发生心衰。 Fas(又称Apo-1)是TNF-α受体家族的一个成员,该家族在多种细胞上均有表达,包括肌细胞。当Fas被Fas配件激活后,可介导凋亡,并在心衰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黏附因子是一类可在多种细胞上合成表达,存在于细胞膜或胞外。促进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黏附及相互作用的一类分子的总称。慢性HF患者血浆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上调,左室射血分数与可溶性ICAM-1之间呈显著负相关性。以ICAM-1的黏附分子可作为监测HF进程的指标。 趋化因子-1(MCP-1)是趋化和激活单核-巨噬细胞最重要的趋化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 1

PCT检测严重细菌感染的有效生物标志物

什么是降钙素原? 结构与合成 降钙素原(PCT)是降钙素(calcitonin,CT)前驱物质,由位于11号染色体上的CALC- 1基因所表现。 图1: 改编自Moullec等人的PCT结构 然而降钙素在受到荷尔蒙刺激后仅由甲状腺的C细胞分泌。而在促炎症刺激下特别是在受到细菌感染是PCT由大量各类细胞核组织产生。 在健康个体的PCT水平低于0.05 ng/mL,但是患有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的患者体内PCT数值可以上升到1000 ng/mL。 图2: 改编自Meisner等人8 在感染刺激下3-6小时内,可以观察到上升的PCT数值,而且随着感染的加重而持续上升,使PCT成为严重全身性细菌感染和脓毒症的早期及高专一性的标志物。 图3: 改编自Meisner等人

当严重细菌感染缓解后24小时半衰期内,PCT会重新回到正常值<0.05ng/mL PCT是有效证明您可以安全减少LRTI抗生素用量的唯一生物标志物 在急部部日常工作中如何使用PCT测试? 我们在急诊中怀疑有下呼吸道感染(LRTI)的患者中使用PCI测试。我们会根据临床表征、病情的严重度及基本临床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支气管炎或肺炎)以及PCT值的高低来决定是否使用抗生素。如果开始使用抗生素,那么3、5和7天后将重新检测PCT,以便于能及早停止治疗。我们同时在严重脓毒症治疗中使用PCT监测抗生素的治疗。 PCT是否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是的,比起其它感染标志物.PCT确实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例如,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增高其特异性较低,并且在病毒与细菌疾病中均会出现。 PCT同时让我们对自己的临床工作更加放心,还提供了排除严重细菌感染的安全界限,使我们可以决定何时开始或结束抗生素治疗。 在急诊部设置中,斜对脓毒症诊断使用什么样的临床PCT临界值? 在巴塞尔和其它瑞士医院,我们使用的急诊流程中包含PCT检测。 我们不使用严格的PCT临界值,而是采用临界值范围,因为这更符合生理学,且感染生物学并不是单纯的黑或白。通常对于PCT值<0.1ng/mL患者,仅当儿属于高风险患者,有最严重社区型肺炎或者慢性阻塞性肺病时,我们才对其给予抗生素治疗,(参见小页右侧的流程)。一般情况下,PCT>0.25ng/ml时,我们会在LRTI中开始或继续使用抗生素,当PCT>0.5ng/ml时则会用于重症监护单位的严重脓毒症(见下述流程)。如果抗生素停用而患者未见好转.则必须重新测量PCT。 对于LRTI诊断和抗生素应用,急诊部采用什么样的临界值? 在我们所有研究中使用临床流程和临界值的采用皆出自proRESP,proCAP,等等(如下所述)。

浅析心血管疾病的生物标志物

浅析心血管疾病的生物标志物 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是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评价心血管病危险因 素及早期诊断已成为当今卫生保健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课题。在发现心血管疾病新的生物标志 物方面的研究正在不断增加,因此,提出了大量新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将它们推荐到临床实 践中,不仅改善了诊断准确性,也改善了预后分层以及病人的后果。本文将分门别类介绍与 心血管疾病有关的几类生物标志物的分析功能和临床特征。 1理想的心血管生物标志物的特征 生物标志物能够表现同生理或疾病状态有关特征的一个指征。一般说来,它可能是对应激或 药物遗传易感性的一个指征。因此,一种生物标志物代表一种疾病危险性的指征(危险因素 或标志)或一种疾病进展的指征。一个理想的生物标志物应具有以下这些特征:在体内及体 外稳定;具有足够的分析敏感度及良好的重现性及准确性;生物学变异低;良好的诊断和预 后准确性;良好的成本效率分析比率;价格低廉病人可以接受;试验可全自动化,容易测定,具有国际标准;参考范围和试验界值有性别、年龄及种族依赖。虽然理想的生物标志物应具 有分析前、分析中及分析后这些特性,但是,最重要的临床特征是提高临床医师以最佳方式 处理病人的效力。 2心肌损伤的生物标志物 最近25年期间,对于心脏结构蛋白和同工酶的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高度特异和敏感 的心肌组织标志物肌钙蛋白I和T(cardiac troponin,cTn I和cTn T)。国际指南推荐在每一 个疑有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病人中测定心脏损伤标志物,从临床角度看,仅测定cTn I 或cTn T就能区分不稳定心绞痛(UA)和没有ST—段升高的心肌梗死(NSTEMI)。然而, cTn I或cTn T值增加总是表明有心肌组织损伤。虽然阳性试验不能提示这种损伤的可靠机制,但是,若此标志物值增高,没有心肌缺血的临床证据时,应立即建议对心脏损伤其他原因的 准确搜查。临床上,没有明显的ACS时,其心肌钙蛋白循环水平增加,常见于下列情况:心 肌炎/心包炎、充血性心力衰竭、病情危急病人、甲状腺机能低下、心脏创伤、心脏移植排斥事件、由于癌症治疗致心肌中毒、肺栓塞、慢性肾衰及脓毒病等。特别是在用可能对心脏有 毒性药物治疗的病人中,推荐测定心肌钙蛋白监测用高剂量化疗治疗的病人,可以早期预防 心脏毒性的发生。 关于新的生化标志物,如未结合游离脂肪酸或缺血修饰白蛋白,对于自血中早期检测心肌损 伤的讨论正不断增加。然而,目前这些生物标志物还没推荐作临床常规,因为它们费时,没 标准且/或没有全自动化平台。另一方面,cTn I或cTn T是接近成为“理想”的生物标志物所需 要的特征,在短期内这些新的标志物不可能取代cTn I或cTn T作为心肌损伤的参考指征。 3心脏功能的生物标志物 二十五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心脏是一个内分泌器官,具有内分泌功能合 成分泌肽激素家族,即心脏钠尿激素(cardiac natriuretic hormones,CNH),具有有效的利尿、利钠和血管舒张作用,同神经激素和免疫系统有复杂的相互作用。 CNH由一个复杂的家族组成:包括心房尿钠肽(n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C—型尿钠肽(CNP)、尿舒张肽(urodilatin)以及曼巴 蛇钠尿肽(dendroaspis natriuretic peptide,DNP)。这些肽激素以前激素原的形式被合成 (即prepro ANP和prepro BNP),含有NH2—末端信号肽。然后激素原被裂解成两个碎片, 较长的碎片包括NH2—末端(NT—proANP和NT—proBNP);而较短的碎片(即COOH—末端碎片)代表有活性的激素(ANP和BNP),ANP和BNP显示比NT—pro NT—pro BNP更迅速 地被清除,因此,其循环水平较低。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护理常规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得护理常规 一、护理评估 1、评估病人此次发病有无明显得诱因。 2、评估病人得年龄,性别,职业。 3、观察病人精神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得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有无异常及其程度。 4、了解心电图,血糖,血脂,电解质等。 二、对症处理 2 病情观察 (1)其主要临床表现就是胸闷、胸痛,胸痛主要位于心前区、胸骨后,也可放射至颈部、左肩前部、右臂内侧、下颌骨、也可为上腹部疼痛,性质为压榨性撕裂样疼痛,有恐怖与频死感,可伴呼吸困难、大汗、乏力、纳差、恶心呕吐等。少数病人出现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猝死。 (2)一旦发生胸痛,首先要病人安静,平卧或坐着休息,不要让病人走动,更不要慌忙搬动病人,立刻给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0、5mg,鼻导管给氧,马上做床旁心电图。疼痛较剧时,静脉(或肌肉)注射吗啡止痛,立即建立静脉通道,静滴硝酸甘油,进行床边心电监护,严密监测心率、心律、血压与氧饱与度变化,准备好急救器材,必要时要行心电除颤抢救。 三对症治疗及护理 (1)氧气吸入一旦发生心绞痛,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肌得耗氧量与心脏得负担,氧气吸入每分钟2~4升。 (2)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硝酸甘油或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持续静脉滴注,应注意血压变化,备双静脉通道。 (3)心电监护:持续心电监护,监护护士要求识别各种心律失常、室早、室速,房室传导阻滞等,为医师抗心律失常提供信息,防止心功能衰竭或心脏骤停。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得室颤就是心源性猝死得主要原因,而除颤成功得关键在于分秒必争,发生室颤后1~4min内完成除颤,行有效心肺复苏,越快越好。监护护士就是监护病人得心电图及生命体征最早、发现病人病情变化得人,时间就就是生命,时间就就是心肌,及时处理室颤、心脏骤停降低病死率有重要作用。报告医生得同时,要求及时、准确、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并先进行徒手心肺复苏。(4)一般治疗:镇静、止痛解除疼痛与焦虑,遵医嘱给予哌替啶50~100mg肌肉注射,必要时给吗啡5~10mg皮下注射。 (5)遵医嘱给予硝酸甘油或单硝酸异山梨酯持续静脉滴注,或给予溶栓、抗凝等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严格遵守各治疗规程,观察过敏反应,如低血压、发热、荨麻诊、皮肤潮红、关节痛及脉管炎等。观察出血倾向:在溶栓治疗过程中常可合并其它部位出血,故应4h查一次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与纤维蛋白原等。观察血压状态,溶栓治疗出现低血压状态时,无论其原因如何都应暂停溶栓治疗,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得对症处理。

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治指南解读

医脉通2013-08-07 分享 侯爱洁 近年来,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诊疗指南更新很快,为方便大家掌握指南的要点,在锦州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基层心血管病大会上,辽宁省人民医院的侯爱洁教授对最新ACS诊治指南进行了解读。详细内容如下: 1、非ST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指南 近几年,非ST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指南更新较快,2007年ACCF 和AHA联合发布了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病人的管理指南,2011年对该指南进行了全面修订,2012年再次修订了该指南。 2011年,ESC发布了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预防指南。 2012年5月份,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也发布了中国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与治疗指南。 1)新指南强调早期NST-ACS的风险评估 低危险分层个体化评估,NST-ACS是连续的过程,随着干预手段的介入,其缺血/出血的风险不断变化。新指南推荐应用缺血积分系统(TIMI评分和GRACE)。

炎症因子(hs-CRP)、神经体液激活因素(BNP、NT-proBNP)等对早期风险评估的价值有待确定。 2)NST-ACS的治疗 改善心肌缺血 除有禁忌证外,常规应用β受体阻滞剂;ACEI/ARB通过RAS系统发挥显著的心血管系统保护作用;硝酸酯类远期疗效尚缺乏随机双盲试验证据;CCB目前缺乏改善长期预后的证据。 抗栓治疗 入院后尽早开始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于出血风险低或CABG可能性小的患者,也可以给予普拉格雷60mg;出血风险小,可以考虑上游静脉给予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磺达肝葵钠因其高选择性的抑制Xa因子,抑制凝血酶的产生,从而发挥其优异的抗凝作用,因此,20112011ESC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预防指南推荐磺达肝葵钠作为NST-ACS的首选用药(Ⅰ类推荐,B级证据)。 对于行PCI治疗的患者,术后抗血小板治疗至少维持12个月,不主张常规基于血小板功能测定,增加氯吡格雷维持量,少数患者考虑行血小板功能测定或CYP2c19功能丧失变异的基因测定,以评估血小板抑制剂反应。 对于行CABG或非选择手术的患者,可继续服用ASA,术前停用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5天或普拉格雷7天,术前4h停用替罗非班。 血运重建

生物标志物分类及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生物标志物分类及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生物标志物在临床中的使用越来越多。其是一种能够对疾病发生过程中进行判断的指示物,从标志物的特质上可以分成小分子、大分子、复合生物以及生物种群等几种。这种标志物主要是用于医学中对疾病进行梳理和判断,并且能够对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发展方向及轻重程度进行检测。尤其是对高危人群进行药物的临床治疗具体效果和预测其发病风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x。本文简述了生物标志物的种类以及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生物标志物;分类;临床医学;应用 生物标志物是一种对生理状态、病理过程以及利用药物后的集体反应进行客观判断的指示物。其可以对生物集体和环境之间发生作用时的特征性改变进行反应和检测。其作为一种临床医学中的辅助手段,可以有效的判断疾病的发生原因,并对其发展方向和后续的治疗手段应用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生物标志物的选择需要进行研究和详细的临床医学验证,并要对其在特殊情况下的可行性进行充分考虑。随着目前对生物标志物的深入研究,通过将生物标志物与临床医学上的检测手段进行共同运用,可以使疾病病情更准确更快速的诊断和判断。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推动了对其的研究

进展,并使生物标志物在医学中的应用更加的广泛。 1生物标志物的分类 1.1小分子生物标志物 小分子的生物物种非常多,其能够使人体进行生命活动和代谢的基础。但是一些小分子的化合物也对人体有着一定的危害。其在人体内所发生的变化可以当做对疾病判断和检测的具体指标。如临床上对糖尿病的判断可以利用人体中的血糖或尿糖浓度作为依据。肾功能疾病的判断可以根据肌酐浓度作为依据,冠心病的判断可以通过胆固醇的水平以及动脉硬化程度作为依据等[1]。 1.2大分子生物标志物 大分子生物标志物可以分为核酸类、蛋白质类以及糖类和脂类等。首先,核酸类主要说的是体内核糖核酸的水平。核糖核酸(缩写为RNA),存在于生物细胞以及部分病毒、类病毒中的遗传信息载体。主要功能是实现遗传信息在蛋白质上的表达,是遗传信息向表型转化过程中的桥梁。RNA水平的变化能够对人体的疾病状态变化进行充分的反应。通过相关研究表明,利用芯片技术掌握RNA水平的变化,并通过其与疾病变化的相关性研究可以用于对并且的综合判断。如在美国批准的一种对乳腺癌进行检测的医学系统,就是通过对分析样本中的基因强度,从而对患病人群的复发概率进行预测,从而能够有效的避免不必要的化疗。其次,是蛋白质

心血管疾病生物标志物

心血管疾病生物标志物 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的迅猛进展,大量生物信息的不断涌现,确定心血管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已经成为一种迫切的需求,目前正在不断的从定义到方法学上进行规范化。本文简述临床相关内容。 生物标志物是指能够客观反映正常生物学进程,致病机制或对治疗干预的药理学改变的可测定或评估的特征性指标。它可以通过测定生物样本,或直接检查病人的体征,或影像学检测获得。生物标志物分为三级:①0级:反映疾病的自然进程和已知的临床指标长期相关的标志物;②1级:反映治疗干预的疗效及其相关作用机制的指标;③2级(替代终点):根据流行病学研究或治疗或其他科学依据证实能够替代临床终点并且能够预测临床获益(有害及无益)的指标。 生物标志物能够反映疾病发生发展全过程,从疾病最初的轨迹,危险因素或危险标志物;到疾病的状态,亚临床或临床;到疾病的进展速度。生物标志物可以分为以下五类:前期指标:确定发生疾病的危险;筛选指标:发现亚临床情况;诊断指标:识别明显的疾病;分类指标:疾病的分类或程度;预后指标:预测疾病未来的进展,包括复发或对治疗的反应以及监测治疗的疗效。 生物标志物的确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般需要经过五个阶段,临床前探索期,发现靶目标,确定生物标志物,明确可行性;临床验证期,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方法标准化,得到公认并且与疾病相关;回顾性研究期,由临床流行病研究中心将库存的标本进行回顾性的研究;临床前瞻性研究期,通过纵向的前瞻性研究筛选疾病;临床应用期,通过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或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 一个新的生物标志物在应用前需要回答如下关键问题;检测方法是否标准化?能否重复?准确性、有效性如何?生物标志物在一般人群或选择的健康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异常水平(参照标准和分辨值)?是否与已知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是否揭示新的发病机制?能否预测疾病的进程?解释新的生物标志物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时哪些情况需要排除?新的标志物是否优于现有的标志物或增强其效益?新的标志物与已知的标志物联合,多重标志物检验能否使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得以改善?是否增加预测危险能力?新的标志物能否反映药物的治疗疗效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