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交往与空间笔记:感官与距离知识讲解

交往与空间笔记:感官与距离知识讲解

交往与空间笔记:感官与距离知识讲解
交往与空间笔记:感官与距离知识讲解

交往与空间笔记:感

官与距离

知觉、交流与尺度

向前和水平的知觉器官

人类自然的运动主要局限于水平方向上的行走,其速度大约是5km每小时。人类的知觉器官很好的适应这一条件,他们基础上都是面向前方的,其中发展的最完善,也是最有用的是视觉,他显然是水平的方向的。水平视阈比竖向视阈要宽广的多。如果一个人向前看,可以观察到两侧90度水平范围内发生的事情。

向下的视阈比水平视阈要窄的多,向上的视阈也很有限,而且还会减少的更多一些。为看清行走的路线,人行走时的视线向下偏了10度左右。人们在街道上行走时,实际上只看见建筑物的底层,路面以及街道空间本身发生的事情。

因此,观看的对象必须是与观众大致在同一水平面的前方。这一点反应在各种类型的观赏空间的设计中。如剧院、电影院、体育馆等。剧院的楼座票价要低一些,因为楼座上难以用“正确”的方式观看演出。同样,也没有人愿意坐在比舞台地的位子上。超级市场的商品陈列也说明了竖向视阈的局限。日常家用产品放在低于人眼高度、接近地面的货架上,而在然眼高度上的货架里塞满了那些商店认为顾客一时冲动才会买下的非必需品。

距离型感受器官与直接型感受器官

嗅觉

嗅觉只能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感知到不同的气味。只有在小于1m的距离内,才能闻到从别人头发、皮肤和衣服上散发出来的微弱的气味。香水或者别

的较浓的气味可以在2—3m远处感觉到。超过这一距离,人只能嗅出很浓烈的气味。

听觉

听觉具有较大的工作范围。在7m以内,耳朵是非常灵敏的,在这一距离进行交谈没有什么困难。大约35m的距离,仍能听清楚演讲,比如建立起一种问—答式的关系,但已不可能进行实际的交谈。

超过35m倾听别人的能力就大大降低了。有可能听见人的大声喊叫,但很难听清他在喊什么。如果距离达到1km以上,就只能听见大炮声或者高空喷气式飞机这样极强的噪音。

视觉

视觉具有更大的工作范围,可以看见天上的星星,也可以看见一听不到声音的飞机。但是就感受他人来说是决也有明确的局限。

社会性视阈——0—100m

在0.5—1km的距离之内,人们根据背景、光照、特别是说观察的人群移动与否等因素,可以看见和分辨出人群。大约在100m远处,在更远聚林看到的人影就形成具体的个人。这一发为可以称之为社会性视阈。下面的例子就说明这一范围是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的:在人不太多的海滩上,只要有组的足够的空间,没一群游泳的人都自行以100m间距分布。在这样的距离,每一群人都可以观察到远处海滩友人,但不可能看清他们是谁或者他们在干什么。

在70—100m远处就可以有把握的确认一个人的性别、大概年龄以及这个人在干什么。

在这样的距离,常常可以根据其服饰和走路姿势人出熟悉的人。

70—100m远这一距离也影响了足球场等各种体育场馆中观众席的布置。例如,从最远的座席到球场中心的距离通常为70m,否则观众就无法看清比赛。

距离近到可以看清细节时,才有可能具体看清每一个人。大约在30m远处,面部特征、发行和年纪都能看到,不常见面的人也能认出。当距离小到20—25m,大多数人能看清别人的表情与心绪。在这种情况下,见面才开始变得真正令人感兴趣,并带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一个相关的例子就是剧院。剧场舞台到最远的观众席的距离最大为30—35m。剧场中,一些重要的感情都能得到交流。尽管演员能通过化装和夸张的动作等方式来“扩大”视觉表现,但为了使人们完全理解剧情,观众席的距离还是有严格的规定的。

如果距离更近一些,信息的数量和强度都会大大增加,这是因为别的知觉开始补充视觉。在1—3m的距离内就能进行一般的交谈,体验大有意义的人际交流所必需的细节。如果在靠近一些,印象和感觉就会进一步得到加强。

距离和交流

感官印象的距离与强度之间的互相关系被广泛用于人际交流。非常亲密的感情交流发生于0—0.5m这一很小的范围。在这范围内,所有感官一齐起作用,所有细节都一览无遗。轻轻一些接触则发生于0.5—0.7m这样较大的距离。

几乎在所有的接触中都会有意识地利用距离因素。如果共同感兴趣和感情的加深,参与者之间的距离就会缩短,人们会走得更近或在椅子上向对方靠拢,气氛就会变得更加“亲切”和融洽。相反,如果兴致淡薄了,距离就会拉

大。例如,谈话进入尾声,距离就会加大。如果参与者之一希望结束交谈,他就会后退几步——“退场”。

另外,语言也反映了接触的距离与强度之间的联系,比如“亲近的朋友”、“近亲”、“远亲”、“于某人保持一段距离”等说法。

距离既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场合中用来调解互相关系的强度,也可以用来控制每次交谈的开头和结尾,这就说明交谈需要特定的空间。例如,电梯空间就不适合于邻里间的日常交谈,进深只有1m的前院也是如此。在这两种情况下,都是无法避免不喜欢不喜欢的接触或者尴尬的局面。另一方面,如果前院太深,交谈也无法开始。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和丹麦等地的调查表明,在这一特定情形下,3.25m的距离似乎是很有用的。

社会距离

西欧及美国文化圈中不同交往形式的习惯距离。

亲密距离(0—45cm)是一种表达温柔、舒适、爱抚以及激愤等强烈感情的距离。

个人距离(0.45—1.30m)是亲近朋友或家庭成员之间谈话的距离,家庭餐桌上人们的距离就是一个例子。

社会距离(1.30—3.75m)是朋友、熟人、邻居、同事等之间日常交谈距离。有咖啡桌和扶手椅构成的休息空间布局就表现了这种社会距离。

最后,公共距离(大于3.75m)是由于单向交流的集会、演讲,或者人们只愿旁观而无一参与这样一些比较拘谨场合的距离。

小尺度与大尺度

在各种交往场合中,距离与强度,既密切和热烈程度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推广到人们对于建筑尺度的感受。在吃独食中的城市和建筑群中,窄窄的街道、小巧的空间、建筑物和建筑细部、空间中活动的人群都可以在咫尺之见深切体会到。这些城市和空间的人群都可以在咫尺之见体会到。这些城市和空间令人感受到温馨和亲切宜人。反之,那些有巨大空间、宽广街道和高楼大厦的城市则是人感受到冷漠无情。

体验的时间

为了感知物体和活动,就要使他们处于眼睛平面附近并考虑到人类史玉的局限。除了这些条件之外,感知事物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有一定的实践与分析和处理视觉印象。

大多数感觉器官天生关于感受和处理以每小时5—15km的速度步行和小跑所获得的细节和印象。如果运动的速度增加,观察细节和处理有意义的信息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在公路上可以看到一个不太愉快的例子。当公路上一天车道发生事故,另一条车道上的交通往往也会停顿,因为驾驶员把车速降到了每小时8km,已看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另一个例子就是放幻灯片,如果换片过快,观众就会要求放慢速度,以看清内容。

当两人相视而过时,从他们互相看清或认出对方,打他们走到一起大约需要30秒。在这段时间里,获得的信息量和细节的详尽程度都逐渐增加,使双方都有时间对这种情形作出反应。如果这种反应时间急剧减少,对情况进行观察和反映的能力就丧失了,正如在公路上向搭便车的人从身边闪过一样。

汽车城市尺度与步行城市的尺度

如果使快速运动的人看清物体和人,就必须讲特们的形象大大夸张。

因此,汽车城市和步行城市就有完全不同的规模和尺度。在汽车城市中,标志和告示牌都必须巨大而醒目才能看清。因为无法观赏细节,建筑物是缺少细节处理的庞然大物。人们的面容和面部表情在这种尺度下显得渺小,完全看不清。

生活始于足下

所有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深切地感受、交谈和关怀都在人们停留、坐着、躺卧或步行时发生。人们可以从汽车或火车的窗户看到别人的掠影,但生活总是始于足下,只有脚踏实地,才能为交往和获取信息创造有利条件,使每一个人都轻松自在,并有时间去感受停留乃至参与。

孤独或交往的物质规划

总结5种方式

孤独交往

有隔墙无隔墙

间距长间距短

高速度慢速度

不同标高同一标高

接近他人接近他人

《交往与空间》读书笔记总

《交往与空间》读书笔记 扬。盖尔的《交往与空间》,是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入门教程,本书内容并不深奥,却可以教会我们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去理解设计,书中的研究方法——行为心里学和问卷调查分析也是我们以后进行地形调查,创作设计的必要手段。 书中首先是区分了几种户外活动行为。必要性活动,自主性活动,社会性活动。必要性活动指那些不得不发生的室外行为,包括上班的路上,接见朋友,出行等,这种行为发生的频率不受室外环境质量的影响,但好的室外环境可以延长人们在室外的停留时间。自发性活动主要指个人的室外行为,包括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锻炼等,强调的是个人的自主行为,行为的发生并以与别人的交往为目的,但是这种自发性行为可以诱发社会性活动,这个自发性活动受室外空间环境影响,因为面对混乱的交通,相信你也没有室外散步的心情。社会性活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获得信息,较低一级的交流主要就是看与被看的这样一种关系,可以获得简单的信息,高级的交流,包括具有各种活动内容的语言交流。书中涉及的是社会性活动。 促进社会性活动的发生有三个层次,宏观城市尺度、中观尺度、微观尺度、 在城市尺度上,解决办法主要是通过城市功能的混合,提倡完善的步行交通和广场设计。在现在一个车型的城市尺度下,似乎步行的交通更被人们遗忘,因为人们见到的往往是为了建设快速的交通,不停的修着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把人赶得上天入地,而恰恰从人类发生行为的角度,水平的交通是人们最爱行走的。另一方面就是城市的广场,在欧洲,一直以来,城市的广场就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广场是各种生活的集散地,那里有教堂、市政厅、市场、小憩的茶座等等。而我们面临的实际是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城市是否有严格意义上的广场,我们所称作的广场更多的是单一功能的地方,本身不具有吸引人们活动的内容。可能现有城市中更多的是城市公园,但这里还是要区分广场与公园之间关系。从形式的角度讲,公园拥有更多的绿地,是一个城市的氧吧,但正是这样公园并没有吸引更多的人,往往是一对对的小情侣,公园内部缺少开阔的视野,缺少足够的人气发生人看人的活动。而广场的存在则是一种功能更加复合的设施,它可能没有那么多的绿地,但它的复杂性足够保证它的人气。我时常憧憬着这样的一个城市的广场,在一个风和日历的下午,我和几个朋友坐在广场的一边,手里拿着从小贩那买的珍珠奶茶,无聊的扯着闲段子,听着街头艺人跑掉的音乐和周围人流的嘈杂。。。。。。。 在中观的尺度,主要是指小区的设计上。在小区设计上,作者的观点是小区的结构要与社会的结构的一致。因此作者鼓励的是分级组团的设计思想。把一个小区分为若干组团,组团共用大的社区公共设施,而每个组团内部也有自己相应的公共设计。我认为这是一种空间层级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的划分,是一种心理学意义上对领域空间的把握,而不是社会的结构,社会的结构是什么我也不太清楚,我更多的是理解为阶级一类的构成吧。现代的小区设计基本都是这样的一种理念,但好的小区能把组团区分的更加明确,领域感更强。书中谈到的一个旧城更新的例子很有意思,把原有的小区的单一住宅功能,部分用作没有污染的工厂、办公等。这是可以改变住区内单一的构成,提高小区的多样性,增加交往的可能,但是过多的引入可能会造成小区内居民生活的不安全感,存在一个度和管理上的问题。这个有点像loft的逆过程,有点意思。 在微观层次上,涉及的主要就是一些城市家具的设计和人的一些习惯。边缘效应对于城市家具的布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意思是活动的人们更倾向于再广场的边缘停留,因为在边缘人们处于一个比较安全的位置,可以较好的观察别人而不被别人看到,而在内部往往视野不够开阔同时也没有安全感。因此休息座椅布置在边缘会有更高的上座率。书中还谈到一些人的生理习惯,包括人的线性行为——街道,100米人能区分人群的极限,20米人看清面部表情的距离等。 书中还有很多有见解的思想,因为城市的沿街立面是吸引人的部分,同时由于人的眼睛观察习惯,基本是对一层的观察,不会抬头望向高处或者地下,所以作者提出把沿街的商业立面划分的更小,进深更长,把那些银行、办公等没有

广播电视基础知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答: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 2、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必须把握那些方面的内容? 答:①要坚持新闻宣传工作的党性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原则; ②要坚持把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这是新闻宣传最重要的责任; ③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方针,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方针; ④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这是新闻改造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⑤要坚持政治家办报,这是实现党对新闻工作领导的重要保证。 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和根本点是什么? 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以党性原则为核心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其根本点是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内涵博大精深,十分丰富。 4、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我们的党在 ①思想上,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新闻工作的指针,宣传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体系; ②政治上,要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使之成为亿万群众的自觉行动; ③组织上,要接受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宣传工作的纪律; ④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地宣传党中央的思想和主张,对那些一时难以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群众,要通过耐心细致的解释、说理进行疏导和教育。 5、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宣传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基本要求】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必须准确,紧密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紧密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解决思想和理论问题,同时防止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两种倾向。 6、什么是党性原则?它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1)【定义】党性原则是一定政党的政治主张、思想意识和组织原则在新闻活动中的体现; (2)【基本要求】 ①必须全面、准确、生动地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紧密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解决思想和理论问题;②必须全面、准确、生动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使之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新闻工作者必须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不允许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的公开报道中发表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相反的言论; ③必须坚持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宣传纪律; ④必须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 性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⑤必须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新闻自由与资 本主义新闻自由的本质区别,防止滥用新闻传播自由权利的现象。 7、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1)为人民服务;(2)为社会主义 服务;(3)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 8、什么是正面宣传? 答:“正面宣传”就是要着力宣传能鼓舞 和推动人们分法向前的各种光辉业绩。 9、什么是舆论导向? 答:指新闻宣传中占主导地位的舆论导 向。 10、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基本要求是什 么? 答:(1)根本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 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为指导, 自觉地、坚定不移地同党的方针、政策、路线 保持一致,积极贯彻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和纲 领。推动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 (2)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增强政治意 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3)必须唱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4)必须贯彻团结稳定,正面宣传,善 于并敢于回答群众面临的焦点、热点和敏感问 题。 11、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需要:把好关、 把好度 12、舆论监督的实质是什么?意义是什 么? 答:舆论监督的实质是人民的监督。 【意义】(1)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建设 的推动力 (2)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重 要方式 (3)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 要内容 (4)舆论监督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 有效途径 (5)舆论监督是揭露腐败、反对官僚注 意的有力武器; 13、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传媒运用新闻舆 论手段对社会所实行的监督。 14、新闻事业舆论监督的主要功能? 答:(1)监视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发展; (2)社会调节功能; (3)社会控制功能 (4)社会制衡功能 (5)动态平衡的社会监督; 15、监督的三大原则:建设性、科学性、 依法监督。 16、搞好新闻监督工作的要求? 答:(1)划清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界限; (2)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3)要有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4)坚持共振客观、实事求是、抓住本 质、打中要害; (5)要坚持党的领导。 17、为什么要坚持政治家办报? 答:(1)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 的要求,是由其性质决定的,是对实现党领导 新闻事业的保证; (2)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贯主张。 18、毛泽东在1957年6月,提出政治家 办报的思想。并提出(抢)“新闻”、(压) “旧闻”,(不发)“不闻”的观点。 19、政治家办报的要求? 答:(1)讲政治、讲党性、提高政治素 养; (2)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处理问题; (3)突出重点宣传,把握政治方向; (4)增强全局观念,加强宏观意识 (5)讲究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 20、新形势下政治家办报的要求? 答:(1)打好理论路线根底; (2)打好政策法律根底; (3)打好群众根底; (4)打好知识根底; (5)打好新闻业务根底。 21、新闻真实性的内涵是什么? 答:以事实为基础和依据来报道新闻,其 本质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唯物论的反映 论,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如 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22、怎样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答:(1)事实真实(要素、材料、背景); (2)概括性真实。 23、什么是本质真实? 答:指新闻报道要反映出事物的内在品质 和规律。 24、“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生活、 群众。 25、新闻工作的任务是什么? 答: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 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 鼓舞人,让党和国家的声音传入千家万户,让 中国的声音传向世界各地。 26、怎样坚持“三贴近”原则? 答:(1)提高引导水平,要注意在内容 上创新,改进宣传报道; (2)提高引导水平要注意在方法上创新; (3)提高引导水平要主要在体制上创新。 27、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答:坚持报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当社会效益与经 济效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 一位。 28、文艺上的“二为”方针? 答: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9、双百方针是指什么? 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由毛泽东 在《论十大关系》中最早提出。 30当前社会主义的主旋律:爱国主义集 体主义、社会主义。 31、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统一:三 者是相统一的,密不可分,只有思想性、艺术 性、观赏性相统一,文艺作品才有生命力、吸 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32、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征是什么? 答:(1)能够及时、敏锐地反映社会和 时局的变化; (2)以全社会为服务对象,加强同人民 群众的联系; (3)要具有较强的政治信念; (4)具有权威性; (5)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6)具有浮光掠影的弱点。 33、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修养包括哪些? 答:(1)政治修养; (2)思想修养; (3)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修养; (4)业务能力修养。 34、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是什 么? 答:(1)是一种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 建筑; (2)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色彩; (3)是对新闻传播活动的一种特殊的调 节规范体系。 35、新闻工作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什 么? 答:(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最新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中级)试题及参考答案

2004年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中级)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与图书相比,期刊的特点之一是()。 A.顺序编号,连续出版B.便于检索 C.稳定性、系统性强D.信息量大 2.互联网出版物与其他几种出版物的最大区别在于()。 A.需要依赖电子计算机B.具有交互功能 C.不需要事先复制就可以发行D.可以在互联网上销售 3.出版物的制作单位是()。 A.通过物化劳动印刷或复制出可以大量传播的出版物的单位 B.能使作品成为最终出版物产品的单位 C.出版单位与发行单位的桥梁 D.能把精神生产内容制成“母版”供复制单位使用的专门单位 4.我国对发行单位的设立实行()。 A.登记制度B.注册制度C.备案制度D.许可制度 5.开发、利用出版信息资源的途径之一是()。 A.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编辑、校对工作自动化 B.对已有出版物中的信息重新进行整理、加工、组合、编排等 C.一种图书的不同版本尽量只使用一个书号 D.充分利用外审力量完成大部分稿件的审稿和加工整理 6.新技术的发展对出版业产生的影响中不包括()。 A.出版物的类型发生重大变化B.出版业的结构和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C.编辑工作的环节大大简化D.出版业的生产力空前提高 7.唐代的雕版印刷物以()为最多。 A.历书、韵书B.佛经、佛像C.四书五经D.诗词曲选本 8.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铜活字印刷活动是印制()。 A.《大藏经》B.《四库全书》C.《古今图书集成》D.《邸报》 9.我国出版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民办出版机构是()。 A.同文书局B.拜石山房C.墨海书馆D.扫叶山房 10.某文学期刊原为季刊,现拟改为月刊,主办单位应该报()审批。 A.所在地省级新闻出版局B.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C.新闻出版总署D.所在地省级文化局和工商管理局 11.一位大学讲师2003年调入某出版社。如果他要担任书稿的责任编辑,就必须()。A.在2003年通过初级或中级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 B.在2003年或2004年通过初级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 C.在2003年或2004年通过中级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 D.在2003年通过初级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 12.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实行定期登记制度。凡在一个登记期内(),缓登一年。A.有一次年度考核不合格B.脱离出版专业技术岗位两年 C.因违法而受到刑事处罚 D.伪造学历和出版专业工作资历证明 13.对未办理备案手续而出版的属于重大选题范围的出版物,无论内容有无问题,首先应该责令出版单位()。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中级)——《数字出版基础》笔记

数字出版基础笔记 第一章数字出版概述 第一节数字出版的概念 2005年举办的“第一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标志着我国出版业驶入了数字出版的快车道。 一、数字出版的概念及其演变 (一)数字出版的定义 工作定义:指利用数字技术今夕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数字化。 主要形态:电子图书、数字期刊、数字报纸、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网络原创文学、网络地图、网络教育出版物、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等。 数字技术是指借助一定的设备将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转化为计算机系统能够识别的二进制数字“0”“1”后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送、传播、还原的技术。 注意:数字技术如果只用于出版的某些业务环节,并不能被称为数字出版。 按需印刷,可将其视为数字出版的一个环节。 (二)电子出版的含义 《电子出版物管理规定》的定义:以数字代码方式,将有知识性、思想性内容的信息编辑加工后存储在固定物理形态的磁、光、电等介质删个,通过电子阅读、显示、播放设备读取使用的大众传播媒体,包括只读光盘(CD-ROM、DVD-ROM等)、一次写入光盘(CD-R、DVD-R 等)、可擦写光盘(CD-RW、DVD-RW等)、软磁盘、硬磁盘、集成电路等,以及总署认定的其他媒体形态。 2008年发布的ISO9707标准中,对电子出版物的解释是:以数字形式出版并通过互联网访问或物理形态承载的文献,包括电子书、数字期刊和数据库。 (三)网络出版的含义 《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中的界定:指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和编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在线传播行为。 1.互联网出版 是数字出版活动的形式之一。 与其他出版形式的区别:从根本上说,只是在于A.出版物的载体形式、B.物质生产方式和C.将出版物提供给消费者的方式不同。在出版物的精神生产方面,数字出版与其他出版物的出版时基本相同的。 2.手机出版 从内容上分类:包括手机读物、手机动漫游戏、手机音乐、手机电视等。 从内容获取方式上:分为无线互联网、有线互联网和内置手机芯片三种。 特点:A.传播与更新速度快B.开放性C.隐蔽性D.便携性 手机出版使人际传播工具变成了大众传播媒介。 手机出版的实质:内容提供商对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信息经过选题策划和编辑加工,以数字化技术手段制作并通过无线网络传播的数字出版行为。 与通过PC终端发布的数字出版产品相比较,它具有的四个突出的特点: 1)移动性2)碎片化3)娱乐性4)个性化 3.互联网出版产品 经过数字出版单位选择和编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作品。 从内容来源,分为:从以出版的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转换而来的作品;经过编辑加工后直接通过数字出版的作品。 从内容本身,设计文学、艺术、教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 从产品形态看,有数字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数字音像制品、数据库和网络游戏等。 互联网出版产品的基本特征是产品数字化。 关于网络出版概念的定义,争议焦点是“口径”问题,即在多宽的范围内认可网络出版。 二、相关概念的关系 数字出版、电子出版与网络出版的适用范围是不一样的。 电子出版和数字出版都可以用来指印刷出版的印前部分,涵盖利用计算机进行的编辑加工、排版印刷等活动,网络出版没有这一用法。 数字出版和电子出版无论从内涵还是外延来看都逐渐趋同。 电子出版、网络出版、数字出版也在逐渐趋同。 第二节数字出版产品 一、数字出版产品的分类 按照与传统出版物的承继关系,分为:数字图书、数字期刊、数字报纸、数字音乐等。 (它们既可以是传统出版物的数字化形式,也可以完全是原创型数字出版产品,知识承继了某一类传统出版物的某些特点。) 1.数字图书 来源:一是从纸质图书转换而来,并以书的形式通过互联网发布、传输;二是内容直接通过互联网发布的作品,发布形式多为网页或与阅读终端软件相适应的文件格式,发布时往往以篇、节、章为单位。 2.数字报纸 以网页形式居多,特点:即时发布、传播快捷、读者面广、回溯性强、全文搜索、编读互动、集合多种媒体。 3.数字期刊 来源:一是从纸质期刊转换而来,二是在网络上直接发布的内容。 发布形式:一是以单本期刊为单位发布、传播;二是以数据库方式存储,以但篇文章为单位发布。 4.数字音像制品:通过互联网传宝的音乐、影视和动画节目。 5.网络数据库出版物 典型类型:题库、期刊库、文献库等。 特点:根据用户输入的检索要求,即时形成相对独立的内容片段供用户使用。 注意:一些数字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等也采用数据库技术来存储内容以方便用户检索,但这些出版物在显示时仍以单本书、单期报刊的形式呈现,一般不把这种形式呈现的数字出版物产品称为网络数据库出版物。 二、按照是否具有交互性区分 分为:单向类和交互类。 对于交互类数字出版物,读者不仅可以与出版物互动,也可以与其他读者互动。 1.网络地图 2.网络游戏:由游戏开发运营、网络支撑、销售推广等个多个环节组成。 3.在线知识服务:有内容资源动态更新、即时服务、贴近用户应用场景、用户定制等特征。 包括产品生产、在线服务、运营维护三部分。 1

重庆大学建筑学考研心得

重庆大学建筑考研心得 一转眼16年的复式结束了,总分378,专硕第五,喜悦之余想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学弟学妹们,坚定自己的目标,认真复习。我觉得找到一个好的复习团队即研友是很重要的,比如学习方法互相鼓励等等,我们一起复习的九个人,八个过了初试,最终六个过了复试,我们一起复习的氛围很好,真的想感谢很多人,不废话了。重大建筑学除了英语和政治以外,就是建筑学基础和快题了,我就分开说了。 一理论复习 我理论考了124,一块复习的有理论135的,是今年理论第一,理论课考试较快题而言分数不易大起大落,只要复习认真,我觉得100分以上是可以保证的,但自15年理论课改革以后,复习难度明显增大,历史和构造相对于以前单独出题来说难度并未降低。 建院官方未给出考研书单,理论改革目前只实行两年,以下书籍均为我根据自己真实复习经验而列。下列书籍均有阅读且多数做过读书笔记,并对自己的考试确有帮助。 由于设计原理的广泛性,列再多书籍都无法保证涵盖考试全部内容,切勿将以下书单信奉为神。 必备书籍: 历史:《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潘谷西,下文简称《中建史》) 《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以前,清华大学陈志华,下文简称《外建史》)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同济大学罗小未,下文简称《近现代史》)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侯幼彬、李婉贞,下文简称《图说》) 《外国建筑历史图说》(罗小未、蔡婉英,下文简称《图说》)构造:《建筑构造(上)/(下)》(重大最新版,即第五版) 设计原理:《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下文简称《组合论》)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下文简称《公建原理》) 《住宅建筑设计原理》(下文简称《住宅原理》) 《山地建筑设计》(卢济威、王海松,下文简称《山地建筑》) 《城市设计》(王建国) 《城市意象》(凯文·林奇) 《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教材·第一分册·设计前期、场地与建筑设 计》(下文简称《一注》)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下文简称《防火规范》)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下文简称《通则》) 补充书籍: 历史:《华夏意匠》(强烈推荐) 《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东南理论必考书籍,下文简称《批判的历史》) 清华大学建筑历史视频(会以百度云形式分享给同学) 网易公开课、各类纪录片以及其余建筑史类书籍(时间充裕再看)构造:《建筑构造(上)/(下)》(东南大学版,重大版有些地方解释不是很清楚,可参考东南版本相互补充理解)

《绿色尺度》读后感

《绿色尺度》读书笔记 201000201028 杨晓 每当看到科幻电影对未来世界的描述,那种拥挤的城市空间,灰暗的色调,以及充斥着各种复杂的人工构造物的城市街道,似乎在未来的世界,绿色是被人类遗忘的词语。但我不愿未来是这样的,也不认为会是这样的。 在太空里看我们的这颗星球,美丽而宁静。它孕育了宇宙中罕见的生命,这本身就是个奇迹。然而自称“万物之灵”的人类,骄傲于我们所创造的人类文明,对地球母亲缺乏爱惜和敬畏。这个美丽星球正在被一层灰暗笼罩,天空越来越浑浊,大地在慢慢失去绿色。 当然人类有希望挽回局面,有志之士们正在积极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不得不引起大家重视的是,建筑能耗占据了百分之五十左右的基本能源消耗。这包括建筑建造过程中材料的制造与运送,更大一部分是维持建筑运转所需要的能量,如日常采暖,制冷,照明等需要的能源。而研究表明,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和技术手段来大大降低建筑能耗,创造更生态的城市环境。因此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建筑节能——德国国会大厦 《绿色尺度》一书在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演变过程之后,着重讨论了节能建筑的设计——及将污染降低到最低化的过程。 绿色城市设计的一个原则是:不要建造建筑,除非有这种需要,并要研究是否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其他途径。保护其实是一种以持续性为目标的,保护优先、反对破坏和更替的原因在于我们孜孜以求的是能够有效、节约地利用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政策。从这个方面上来讲,德国国会大厦在旧址上重建修复就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诺曼·福斯特在1999年重建了德国国会大厦。在这个重生的轮回中,福斯特采用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手段来实现节能。自然采光、通风、联合发电及热回收系统的广泛使用,不仅使新的大厦能耗和运转费用降到了最低,而且还能作为地区的发电装置向邻近建筑物供电。被视为柏林新象征的玻璃穹顶不仅有助于采光,还是电能和热能的主要来源,自然通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生态技术的使用,还使整个大厦设备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94%。

广播电视基础知识讲解学习

广播电视基础知识

新闻基础知识 一、广播电视节目时广播电视台所播出的内容的基本组织形式和播出形式。 它是一个按时间段划分、按线性传播的方式安排和表现内容,依时间顺序播送内容的多层次系统。 二、广播的传播符号声音—语言、音响、音乐 三、电视传播符号— 1、声音(语言、音响、音乐) 2、图像(文字、示意图、图表、照片、图片、影像) 四、电视影像特征: 1、再现性 2、时空一体的运动存在方式 3、声像一体的信息形式 4、限定性显示空间 5、感性的符号形式 6、孤立影像含义的不确定性 五、电视影像要素: 1、镜头与蒙太奇 2、画面构图 3、光线 4、拍摄角度 5、运动镜头 6、景别

六、广播电视新闻语言表达的原则: 1、易于接收 2、可听性 3、准确性 4、完整性 5、通俗性 七、广播优势: 1、传播迅速信息量大 2、听众覆盖面广 3、声情并茂参与性强 八、广播劣势: 1、不易保存 2、线性传播,选择性差 九、电视优势: 1、信息符号视听兼并 2、重构时空,现场感强 3、时效性强 十、电视劣势: 1、不易保存 2、选择性差 3、孤立影像含义的不确定性

十一、消息是一种简明扼要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事实的体裁,用于广泛传播各个领域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是各种新闻媒介运用最多最经常的新闻报道形式。 事件消息:以报道刚刚发生或仍在发展变化、一般具有较明确的事件始终点的新闻事件为主的消息体裁。 非事件消息:着重反映的客观事物一般没有明确的事件始终点,报道其发展变化阶段性特点或基本面貌,反映蕴含其中的典型意义。 十二、人物专题:以人物为报道对象,通过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生活经历,进而揭示时代背景、历史潮流、社会全貌的新闻专题。 事件专题:反映新近发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的专题节目。 十三、研究性专题:通过对社会生活和实际工作的综合分析,得出经验教训和规律性认识的新闻专题节目。 十四、谈话节目:一人或多人完全用讲述的方式表现节目内容的节目形式。十五、现场报道:记者在新闻现场边采录音响(画面)、边采访、边解说报道的形式,包括直播和录播两种播出方式。 十六、连续报道:跟踪新闻事件发展进程连续多次播出的累积式报道。 十七、系列报道:围绕同一个新闻主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多次多篇成组的报道。 十八、深度报道:运用揭示、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多角度报道新闻的形式。

最新中级出版专业基础知识

2004中级出版专业基 础知识

2004年度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试题(中级) 2007年01月15日 13:58:00 中国出版网浏览: 出版专业基础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与图书相比,期刊的特点之一是()。 A.顺序编号,连续出版B.便于检索 C.稳定性、系统性强D.信息量大 2.互联网出版物与其他几种出版物的最大区别在于()。 A.需要依赖电子计算机B.具有交互功能 C.不需要事先复制就可以发行D.可以在互联网上销售 3.出版物的制作单位是()。 A.通过物化劳动印刷或复制出可以大量传播的出版物的单位 B.能使作品成为最终出版物产品的单位 C.出版单位与发行单位的桥梁 D.能把精神生产内容制成“母版”供复制单位使用的专门单位 4.我国对发行单位的设立实行()。 A.登记制度B.注册制度C.备案制度D.许可制度 5.开发、利用出版信息资源的途径之一是()。 A.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编辑、校对工作自动化 B.对已有出版物中的信息重新进行整理、加工、组合、编排等 C.一种图书的不同版本尽量只使用一个书号

D.充分利用外审力量完成大部分稿件的审稿和加工整理 6.新技术的发展对出版业产生的影响中不包括()。 A.出版物的类型发生重大变化B.出版业的结构和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化C.编辑工作的环节大大简化D.出版业的生产力空前提高 7.唐代的雕版印刷物以()为最多。 A.历书、韵书B.佛经、佛像C.四书五经D.诗词曲选本8.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铜活字印刷活动是印制()。 A.《大藏经》B.《四库全书》C.《古今图书集成》D.《邸报》 9.我国出版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民办出版机构是()。 A.同文书局B.拜石山房C.墨海书馆D.扫叶山房 10.某文学期刊原为季刊,现拟改为月刊,主办单位应该报()审批。A.所在地省级新闻出版局B.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C.新闻出版总署D.所在地省级文化局和工商管理局 11.一位大学讲师2003年调入某出版社。如果他要担任书稿的责任编辑,就必须()。 A.在2003年通过初级或中级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 B.在2003年或2004年通过初级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 C.在2003年或2004年通过中级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 D.在2003年通过初级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 12.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实行定期登记制度。凡在一个登记期内(),缓登一年。

出版基础知识点

出版定义: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作品是出版的前提,编辑、复制是手段,向公众发行是目的。 出版活动包括:编辑,是指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活动,它是作品复制和发行的前提。复制,是指以各种方式根据作品内容制成一份或多份与其内容信息相同的物质产品的活动。发行,是指出版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递给消费者的活动。编辑、复制、发行是构成出版活动的三要素。 电子出版定义:电子出版可以定义为,在整个出版过程中,从编辑、制作到发行,所有信息都以统一的二进制代码的数字化形式存储于磁、光、电等介质中,信息的处理与传递借助计算机或类似的设备来进行的一种出版形式。 曾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在图书、期刊生产过程中的计算机排版技术,这实际上是指出版物生产过程中手段的计算机化,出版的最终产品仍以纸张为载体;二是指不仅生产技术采用电子技术手段,而且最终产品也是电子形式的出版物;三是指以电子形式传递出版信息,尤其是通过互联网传播信息,即所谓的无纸出版。 发展历程:电子出版是计算机技术与出版活动相结合的产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计算机化。美国《化学题录》磁带版是世界上最早的电子出版物。1977年英语中首次出现“ ”这个用语,当时主要指把电子计算机技术用于出版物的印前编辑工作,还不是指出版全过程数字化。

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国家,电子出版曾指印刷前工艺的电子化,表示这种含义的“电子出版系统”在国外通常称为“ ”(桌面出版系统,简称)。20世纪80年代中期,只读光盘()问世。到了20世纪末,随着互联网的的普及,新兴的网络出版()成为电子出版的主流。 中国电子出版:1991年5月我国第一种数字出版物《国共两党关系通史》(磁盘载体)发行。1992年年底第一种多媒体数字出版光盘《邮票上的中国》发行。1993年1月第一种数据库光盘《中国企业、公司及产品数据库》开始发行,到1993年年底共出版了12种只读光盘数字出版物。互联网是美国率先发展的。世界上第一家网络报纸是1987年成立于美国的《圣何塞信使报》。世界上第一份中文网络报刊——《华夏文摘》于1991年4月在美国创刊。我国内地出现的第一份网络报刊——《神州学人》创刊于1995年1月,由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主办,通过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向全球发行,主要是为出国留学人员服务。 数字出版的特征: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信息储存密度高、信息量巨大,所占物理空间却很小,全球性和跨文化性,检索便捷,多媒体,超文本和超媒体,互动性,低成本、高效益,实现无纸化出版、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做到绿色环保 数字出版类型:网络出版、电子书、手机出版。 博客出版的优势:自主化、草根化、感性化。博客存在很大局限性,无法替代传统主流媒体。主要体现在:博客仍然需要传统主流媒体、

新生研讨会

重庆大学2011级《新生研讨课》课程介绍 为了让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将同学们培养成为驾驭未来的优秀人才,学校自2009年9月起,面向全校本科新生开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新生研讨课》。课程旨在推行“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研究性教学方式和基于探究问题的学习方式。 亲爱的新同学:新生研讨课,将给你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激发你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定义你的人生价值。或许课程的学习的过程,会成为你未来学习与发展的一段难忘经历。我们期待同学们的积极参与! 课程定义:新生研讨课(Freshman Seminars)是由各学科领域的教授/学术带头人专门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小班研讨类课程。在教师主持下,围绕师生共同感兴趣的专题,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小组方式边学习、边讨论,对新生在掌握知识、开拓视野、合作精神、批判思考、交流表达、写作技能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的培养与训练。 课程目标:课程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强调师生互动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完成高中到大学的转折,并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授课方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少了单纯的灌输和记忆,多了自主的学习与探讨。 授课内容:研讨课的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涵盖了入学教育、专业(学术)方向和专业目标教育、探索创新等方面,都是教师们多年教学、科研的经验总结。既有经典内容,也有新问题,涉及众多领域和交叉学科。有的可能已有答案,但也许不是唯一,还需突破;有的可能尚无答案,需要探索。 学时、学分及考核方式:《新生研讨课》1学分,16学时。考核方式采用小论文、研讨报告、读书感悟、心得等。 如何选课:《新生研讨课》分为校级示范课程和院级课程两种。 校级《新生研讨课》示范课程有8门,可容纳240人选课,面向虎溪校区的一年级新生,通过网络“抢课”方式取得学习资格。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安排和知识准备情况选课。 院级《新生研讨课》,在新生进校后,由学院向新生公布本学院《新生研讨课》的研讨主题、主要内容、授课方式及授课教师名单。

《广播电视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

《广播电视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可以填入横线处的最佳选项,每题2分,共36分) 1.【】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根本原则。 A、党性原则 B、真实性原则 C、指导性原则 D、群众性原则 2.【】首次明确提出,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 A、列宁 B、毛泽东 C、邓小平 D、江泽民 3.【】“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于年提出。 A、1941 B、1945 C、1980 D、1989 4.【】“让党和国家的声音传入千家万户,让中国的声音传向世界各地。”这是同志为中国人民广播事业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创建周年作出的重要批示。 A、毛泽东10 B、邓小平30 C、江泽民50 D、江泽民60 5.【】世纪开始出现一些以采集和发布新闻为生的专职人员。 A、14 B、15 C、16 D、17 6.【】是中国古代的报纸,通常指历代封建政府发行的官报。 A、邸报 B、小报 C、京报 D、宫门钞 7.【】民国初期的名记者被称为“新闻界全才”。 A、黄远生 B、徐宝璜 C、邵飘萍 D、胡政之 8.【】与胡适曾在《每周评论》上展开“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A、陈独秀 B、李大钊 C、毛泽东 D、周恩来 9.【】《》是中国共产党在“五卅运动”中创办的通俗政治报纸,是迄今能见到实物的中共第一种日报,由瞿秋白主编。 A、热血日报 B、解放日报 C、新华日报 D、人民日报 10.【】1937年初“西安事变”后范长江赴延安采访,所撰写的通讯后被编集成册,名为《》。 A、《中国的西北角》 B、《塞上行》 C、《延安归来》 D、《西行漫记》 11.【】1937年撰写出版《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一书,第一次真实生动地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共领导的革命斗争。 A、斯诺 B、斯特朗 C、史沫特莱 D、爱泼斯坦 12.【】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呼号XNCR。 A、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B、延安人民广播电台 C、陕北新华广播电台 D、陕北人民广播电台 13.【】总部位于澳大利亚悉尼,由澳大利亚媒体大亨默多克所拥有,其业务覆盖了电影制作发行、电视广播、广告、报纸杂志、图书出版、多媒体信息技术和体育运动方面,拥有全球最强大的体育电视。 A、美国在线时代华纳 B、美国维亚康姆 C、贝塔斯曼 D、新闻集团 14.【】新闻事业最基本的功能是报道新闻和。 A、引导舆论 B、传播知识 C、提供娱乐 D、刊播广告 15.【】新闻事业作为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主要体现为信息力、力、产业力和文化力。 A、舆论 B、凝聚 C、影响 D、向心

《天工开物》读书笔记资料.doc

《天工开物》读书笔记资料 导语:《天工开物》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看看作者在阅读《天工开物》记录的一些笔记,希望对你有用。 《天工开物》笔记(上) 第一章乃粒 水稻 本章讲五谷的种植方法,以及耕牛、肥料、水利等相关事物。我没有务农的经历,也没看过别人种地。谨录之。 1.知其味而忘其源者众矣!纵观全书,多少有点重农抑商的思想,不过不算严重。 2.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水稻在粮食生产中的主导地位 3.质本粳而晚收带粘(俗名婺源光之类)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粳米淀粉含量低。后面《陶埏》一章所谓"粳米土",即由此也。 4.(水稻)早者七十日即收获,最迟者历夏及冬二百日方收获。水热条件影响熟制。 5.凡稻,土脉焦枯,则穗实萧索。勤农粪田,多方以助之。水稻种植需要大量劳动力。 6.凡稻田刈获不再种者,土宜本秋耕垦,使宿稿化烂,敌

粪力一倍。稻杆肥田胜粪。(粪田)恐霖雨至,过水来,肥质随漂而去。谨视天时,在老农心计也。农家肥的施用亦有经验技巧。"老农心计"可比"美人心计"有趣得多。 7.凡牛,中国惟水、黄两种。水牛力倍于黄。但畜水牛者,冬与土室御寒,夏与池塘浴水,畜养心计亦倍于黄牛也。耕牛的使用。 8.假如有牛者,供办十亩。无牛用锄而勤者半之。既已无牛,则秋获之后,田中无复刍牧之患,而菽麦麻蔬诸种,纷纷可种,以再获偿半荒之亩,似亦相当也。无牛产稻少,亦无农闲,收入相抵,辛苦倍之。 9.稻种储藏前,应先使其呼吸作用减弱。(我猜的。)种谷晚凉入廪,或冬至数九天收贮雪水、冰水一瓮,(交春即不验。)清明湿种时,每石以数碗激洒,立解暑气,则任从东南风暖,而此苗清秀异常矣。(祟在种内,反怨鬼神。)播种时应降温。"反怨鬼神"简直太萌。 10.八种水稻灾害:稻种漂浮不沉;大风堆种;麻雀聚食; 未扎根而阴雨;虫害;堆肥生磷火烧苗;旱灾(汲灌之智,人巧已无余矣);稻熟遇大风雨。 11.水利:河流水力筒车可灌百亩;湖泊用人力筒车,五亩,牛力十亩。浅池用手摇车,一日二亩。令有风力排水车,用以防涝。回家问爷爷,建国前后鲁西南乡间的灌溉设施不过如此,足见"人巧已无余矣"。

广播电视基础知识

全国编辑记者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之《广播电视基础知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答: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 2、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必须把握那些方面的内容? 答:①要坚持新闻宣传工作的党性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原则;②要坚持把 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这是新闻宣传最重要的责任;③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方针,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方针;④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这是新闻改造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⑤要坚持政治家办报,这是实现党对新闻工作领导的重要保证。 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和根本点是什么? 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以党性原则为核心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其根本点是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内涵博大精深,十分丰富。 4、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①思想上,我们的党在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新闻工作的指针,宣传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体系;②政治上,要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使之成为亿万群众的自觉行动;③组织上,要接受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宣传工作的纪律;④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地宣传党中央的思想和主张,对那些一时难以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群众,要通过耐心细致的解释、说理进行疏导和教育。 5、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宣传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基本要求】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必须准确,紧密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紧密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解决思想和理论问题,同时防止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

2006年出版资格考试《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中级)试题

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第1题:出版物是指精神文化成果中( )、复制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通过发行在社会上传播的作品。 A.由个人创作 B.经过录入C.经过加工 D.经过审批 【正确答案】:C 第2题:最早出现的出版物是( )。 A.期刊 B.报纸C.图书 D.邸报 【正确答案】:C 第3题:报纸的特点之一是( )。 A.内容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 B.由众多的作品汇编而成 C.对读者影响最大 D.与期刊的主要区别是一般不再版或修订 【正确答案】:B 第4题:出版物生产过程的特点之一是( )。 A.物质生产过程必须在参与下才能完成 B.精神生产过程由独立完成,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 C.物质生产过程由复制单位完成,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D.精神生产过程生产出版物内容,物质生产过程形成出版物的物质形式 【正确答案】:D 第5题:出版业的产品只有作为( )在市场上流通,才能实现价值。 A.艺术作品 B.学术作品C.文学作品 D.商品 【正确答案】:D 第6题:负责技术或校对方面工作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归入类,统称( )。 A.高级 B.高级编校C.主任 D.副编审 【正确答案】:D 第7题:西汉末年刘向、刘歆奉命校书时创立的我国最早的书籍分类系统,将书籍分为( )。 A.经、史、子、集四部 B.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类 C.经典、记传、子兵、文集、木伎、佛法、仙道七录 D.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

哦 第8题:"杀青"一词于制作竹简的一道工序,是指( )。 A.将竹子截断 B.将竹子加工成薄片 C.将竹子烤干并削去竹青 D.在竹片上刻出契口 【正确答案】:C 第9题:明清时期"私刻"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 A.开始重视书商的作用 B.利用私人的藏书编印丛书 C.以赢利为目的 D.多受官府指派 【正确答案】:B 第10题: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机关刊物是( )。 A.《新青年》 B.《少年先锋》C.《红旗》 D.《新生活周刊》【正确答案】:A 第11题:某地理专业期刊为更鲜明地体现办刊宗旨,拟调整栏目的设置,进行这种变更应( )。 A.由期刊主编自行决定 B.按创办新期刊的规定报新闻出版总署审批 C.报请省级新闻出版局批准 D.向原登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正确答案】:A 第12题: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实行定期登记制度。凡被缓登一次的。应推迟( )报考上一级别出版专业职业资格。 A.半年 B.一年C.一年半 D.两年 【正确答案】:B 第13题:获得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的人员,若因违反有关出版工作的规定而受到严重警告以上行政处分,取消其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并收回资格证书。该类人员( )不得从事出版工作。 A.两年之内 B.三年之内C.四年之内 D.五年之内 【正确答案】:D 第14题:书号使用总量宏观调控制度属于出版管理宏观调控机制系统中的( )机制。 A.预报 B.约束C.监督 D.引导 【正确答案】:B 第15题: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冠以( )作为标志符。 A.ISBN B.ISSN C.ISRC D.ISRN 【正确答案】:B 第16题:某文化公司策划选题和组稿后,与K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将出版该书所需的生产费用等划入K出版社账户,并负责印制和包销该书。K出版社以自己的书号出版该书。K出版社的行为属于( )。 A.买卖书号 B.合作出版C.侵权出版 D.正常出版 【正确答案】:A 第17题:下列关于出版社管理机制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这种内在运作方式的建立旨在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进行 B.由分别与责、权、利相对应的约束机制、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共同组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