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课题21 人类与岩石圈

课题21 人类与岩石圈

课题21 人类与岩石圈
课题21 人类与岩石圈

课题21人类与岩石圈

一、教学内容与说明

1.教学内容

人类直接或间接的地貌改造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土壤侵蚀”、“土壤盐渍化”的形成原因、分布地区及造成危害;上海地面沉降的后果及其应对的措施。

2.地位与作用

本课题是继“岩石圈的物质构成”和“地貌”教学内容之后,进一步讲述人类与岩石圈的关系,讲述人类活动对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和形态改变的影响,因而对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岩石圈,认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人类活动对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和形态改变的影响;通过有关资料的阅读,能独立分析某地的地貌特征,并且能够说出人类的哪些活动对岩石圈起到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从而能够提出合理的建议,初步具有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岩石圈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感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保护家乡的责任感;体验课堂合作学习方式;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岩石圈产生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进一步领会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教学重点

人类活动对岩石圈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分析;“土壤侵蚀”、“土壤盐渍化”、“上海地面沉降”的原因、分布地区及造成危害;读图分析某地的地貌特征,据图推断该地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可能会产生的环境问题,提出合理开发利用该地区的建议。

四、教学安排

共1.5课时。

1.课题的引入;讨论人工地貌对岩石圈的影响;比较“土壤侵蚀”和“土壤盐渍化”的成因、分布地区及危害;分析“上海地面沉降”案例。(1课时) 2.阅读等高线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0.5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课前教师要求学生自学相关内容,准备辩论。辨题为:人类在长期的活动中,是在改造自然还是在破坏自然?

三位同学组成正方,三位同学组成反方,一位同学为主持人。

【设计思想】辩论对学生语言智能要求较高,若有学生发挥得特别好,则在其地理学习评价中可以加特长分。

(二)新课教学

1.学生辩论。

2.学生自学得出“人工地貌过程”的概念。

人工地貌过程——人类在长期的活动中对地球表面形态的改变过程。

【设计思想】这一内容课本中有文字介绍,但未经高度概括,让学生看书得出结论,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和表达能力。

3.媒体播放多幅人工地貌的景观图片,学习人工地貌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媒体播放八幅人工地貌的景观图片,有修筑梯田、兴建水利、挖掘河道、建造高楼、种植防护林、填造人工岛、工业采矿和围湖造田。让学生看图以后分析这些人工地貌中哪些是起到积极影响的,哪些会起一些消极作用。如修筑梯田、兴建水利、挖掘河道、建造高楼、种植防护林、填造人工岛等可以产生明显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不断地改善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但工业无序采矿会破坏耕地和自然景观,不合理的围湖造田会加剧洪涝灾害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指导学生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看问题。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通过观察、分析、小组讨论、小组代表交流、教师指导和归纳,得出人工地貌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设计思想】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探究、自由发言,能极大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组内成员的互助合作。

4.教师承接上述内容继续播放“土壤侵蚀”、“土壤盐渍化”的图片和视频,学生通过观看图片、视频和自学课本知识,得出“土壤侵蚀”和“土壤盐渍化”的形成原因、分布地区和造成危害,并填写比较表。

学生学习后完成下表:

教师作总结。

【设计思想】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初步形成分析、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5.运用多媒体播放案例

媒体播放两段上海地面沉降的案例。

案例一:新华网上海2004年8月6日电。

著名的上海青年会大楼在一年多时间里竟下沉了整整6厘米,地面沉降作为一种“沉默的土地危机”正给“长高了的上海”频敲警钟。

青年会大楼建成于1931年,是上海优秀近代建筑,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产权归于基督教青年教会,是全国现存唯一一幢有基督教背景的大型建筑。然而,这个宝贵的上海城市财富,却因去年6月与大楼相距仅13米一幢某公司大厦的施工兴建扯动了土层,很快出现了墙体裂缝、大楼内地板拱起。

最近的房屋质量监测站报告显示,如今整栋大楼已有160多处出现“碎裂、开裂、渗水、起皮剥落、瓷砖空鼓”的状况。目前,青年会大楼地面上的裂缝每几天就要增加一条,监测结果显示,大楼在8天里竟沉降了约1毫米。这座历史的活见证已岌岌可危。

案例二:中新网2003年7月2日电。

7月1日凌晨,正在施工中的上海轨道交通4号线(浦东南路至南浦大桥)区间隧道浦西联络通道发生事故,因大量的水和流沙涌入,引起四号线越江隧道结构损坏及周边地区地面沉降,地面大幅沉降导致黄浦江防汛墙局部塌陷并引发管涌,一幢八层楼房发生倾斜,其裙房部分倒塌。

【设计思想】通过阅读上海的两个触目惊心的案例,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热情,地面沉降案例的呈示,讨论治理的措施,能使学生为家乡的建设出谋划策,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5.讨论总结,提升认识

教师继续播放人工地貌的景观图片,与“新课导入”相呼应,提出问题:“为避免重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我们应该做什么?”引发学生思考。

【设计思想】通过讨论,强化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6.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深化主题

教师出示一幅地形图并提出问题:请学生分

析该地的地貌特征,并根据人类活动对岩石圈所

起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提出合理的建议。

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图,思考下列问题:

(1)计划在甲村与乙村之间修一条公路,经

过丙处还是丁处施工较容易?分析其原

因。

(2)据图推断该地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可能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原因何在?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该地区?

【设计思想】运用已学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以让学生感受地理学习的实用价值。

上海市光明中学朱锐清

六、专家评析

“人类与岩石圈”的课文内容从知识角度看浅显易懂,但从地理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而言却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相当高的要求。

朱锐清老师充分运用景观图片和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在问题

情境中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辩论、讨论、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学习活动对人工地貌过程产生较清晰全面的认识。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体验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也能掌握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方法,同时逐步形成地理思维能力。

在本课教学任务基本完成时,教师又设计了“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的教学环节,对“岩石圈”中的主要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和提炼。尤其是在“推断该地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可能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该地区?”的探究分析中,教师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反思并深入辨析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联系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提出合理建议,让学生畅所欲言,必然会在课堂中形成一个教学高潮。

教师还很重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渗透。确实从总体来看,建造高楼、兴修水利、修筑梯田、填造人工岛等人工地貌过程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但这些地貌过程对不同区域的社会与环境并非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而工业无序采矿和农业不合理的围湖造田在短期内也可能促进局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教师可引导高二学生择其一二更深入地辨析,尝试从不同视角审视人类活动,从而初步养成辩证客观的思维习惯。

本课在“上海地面沉降原因”的教学中,列举了上海地铁四号线事故等案例,我认为并不适宜。影响地面沉降的人为因素很多,教师应在教学中进行全面分析,避免学生以偏概全。

上海市黄浦区教师进修学院朱丽敏来源:上海教育资源库

2019-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3.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练习(含答案)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5·上海地理,13~14)根据岩石的质地,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有无气孔、致密程度、形状等可以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 1.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对其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①岩浆冷却较快②岩浆冷却较慢③在地表形成④在地下形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历史上,苏州人利用当地砚瓦山的岩石做原料生产优质砚台。这种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该岩石可能是()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解析第1题,由“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推断该岩浆岩应该是花岗岩,在地球内部形成,为侵入岩,冷却较慢,D项正确。第2题,生产优质砚台的原料岩石其岩性致密,呈薄板状,最符合变质岩特征,D项正确。答案 1.D 2.D (2016·河南省六市第一次联考)某地煤炭资源丰富,该地中学生在考察古生物化石的过程中绘制了一地形剖面图。读图,完成3~4题。 3.B处地貌为() A.断块山 B.火山 C.背斜山 D.向斜山

4.下列关于该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B处地下采煤易发生瓦斯爆炸 B.D处地下适合修建隧道 C.该地岩层主要由岩浆岩构成 D.该处地质构造受东西方向的挤压作用而成 解析第3题,B处地貌为山地;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地质构造。第4题,瓦斯易在背斜顶部集聚,而B处是向斜构造;D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地质构造,岩层上拱,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且地下水沿岩层向两侧渗流,有利于保持隧道的干燥,适合修建隧道。该地岩层富含化石,主要由沉积岩构成;结合指向标,可知该处地质构造受南北方向的挤压作用而成。 答案 3.D 4.B (2014·海南地理,18~20)如下图所示,位于湿润区的某河流,穿过的背斜山脉,进入平原。读下图,完成5~7题。 5.上图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河流流量最小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6.上图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适宜修建水坝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7.河流穿过平行的背斜山脉的原因可能是() A.河流侵蚀、逐步将山脉切开 B.河流改道,由与山脉平行改为穿行 C.河流先于褶皱形成

鲁教版地理必修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 ②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 ③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 ④褶皱、断层与地貌的关系,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⑤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课本插图和多媒体演示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②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②通过对地质构造意义的学习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提高科学素养。 【重点难点】 ①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②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 ③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 【讲授过程】: 情景创设 地球上地貌各种各样,千奇百怪,读第一节P27的四幅图,看看分别属于什么地貌类型?大家还知道有哪些地貌类型? 归纳引入:地球有四大圈层,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提问: 1、阅P26图,指出岩石圈的范围,并说明岩石圈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结合2-1-1图) 承转:人类活动受地表形态的影响,而岩石圈是形成地表形态的基础,因而,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岩石圈的具体情况。 一、岩石圈 快速阅读一、二两部分内容,试设计本部分内容的知识框架: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水圈与水循环 【课题】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水圈与水循环 【课型】复习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规律及特点。 2、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 3、理解五带的形成原因,了解五带的划分及各带日照情况。 4、能够准确画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难点] 1、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 3、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 4、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5、洋流分布规律和意义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比较分析,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教学过程] 阅读本单元序言部分的图文,设计出地球圈层构成的知识框架,并说明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一、岩石圈

试解释下列现象: 1、 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大约两万米,但珠穆朗玛峰海拔只有8848.13 米。 2、 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但千百万年来,渤海的轮廓并 没有太大的变化。 3、上述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二、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一)内力作用的“足迹” (二)外力作用的表现 外部圈层包括 、 和 内部圈层包括 、 和 岩石圈 岩石圈由 岩、 岩和 岩组成 范围包括 和 地壳分为 层和 层 地球圈层 岩 石圈与地表形态 内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 流水地貌有 风力地貌有 外力作用地貌

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3节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教案湘教版必修一.doc

第三节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 人类活动与地表 形态的关系 1.结合实例,分析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综合思维) 3.树立因地制宜,趋利避害,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人地协调观) 一、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的概念:人类从事生产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聚落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以我国村落为例) 地区 规模 分布、形态 人口 北方平原区 较大 相对集中,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 较多 南方丘陵、山区 较小 相对分散,多呈带状分布 较少 2.(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在自然条件中,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尤为深刻。 ②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2)我国交通线路分布的差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交通线路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西部稀疏,东部稠密的特点。 (3)地形的影响:在平原地区,地形对交通建设限制较少。在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交通线路一般呈网络状。山区地形起伏较大,交通建设的限制性因素较多。为了减缓道路坡度,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 (4)交通线路选线的原则 ①依据: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②表现?????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5)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限制不断降低。 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高一地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知识点(Word版)

高一地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知识点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2、沉积岩的特征:层理构造、化石(仅沉积岩中有);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 (1)突破口----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生成,故只有一个箭头指向岩浆岩。

(2)环节名称: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 岩浆岩、变质岩---外力作用---沉积岩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作用---变质岩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重熔再生---岩浆 4、地质作用:内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往往某一种作用占主导。 5、板块构造学说: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平缓,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板块相撞,大陆--大陆:山脉 大陆--大洋:大陆上形成山脉或岛屿,大洋处形成海沟。 板块张裂,裂谷、大洋中脊(海岭)。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中脊

重要例子:阿尔卑斯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地中海逐渐缩小) 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东亚岛弧链、马里亚纳海沟: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落基山: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安第斯山: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包括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 6、概念辨析:地质构造:背斜、向斜、断层 地貌、地表形态:山岭、谷地 7、流水作用: 流水侵蚀:峡谷、瀑布、河流上游V形河道。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沟谷发育

流水沉积:冲积扇(山前);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入海口) 8、风力作用: 风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洼地、新疆魔鬼城 风积地貌:沙丘、沙垄、黄土高原的成因

2016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详解

2016年高三一轮复习学案-——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考点提示】 1.岩石圈的组成、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对地表的影响; 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3.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考点知识整合】 知识点1: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从地心到地表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软流层的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岩石圈的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岩石圈和地壳的范围有何不同? 知识点2: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岩浆岩怎么形成的?花岗岩和玄武岩有何不同? (2)沉积岩怎么形成的?有哪两个典型特征? (3)变质岩怎么形成的? (4)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 知识点3:板块构造学说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板块名称:

A B C D E F 。 (2)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①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处: ②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处: ③板块的张裂处: 思考:①喜马拉雅山脉的成因是: 。 ②安第斯山脉的成因是: 。 ③印度尼西亚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 。 ④红海的面积不断扩大原因是: 。 (3)板块的边界有哪两种类型? 知识点4: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 (3)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总结如何判断背斜和向斜? ②断层与地貌 断层 断层线:常发育成 ; 断层面:常发育成 (华山北坡) 两侧岩块 相对上升:常形成 ,例如: 相对下降:常形成 ,例如:

总结:如何判断断层? ③应用:、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修建隧道宜选择构造;在 盆地中易找到地下水;隧道、水库建设应尽量避开。 【巩固练习】 澳大利亚“魔鬼大理岩保护区”是世界著名的岩球地质公园,其实不是大理岩,而是花岗岩。图a为澳大利亚“魔鬼大理岩”石球景观图,图b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a中的岩石类型属于图b中( ) A.甲 B.乙 C.丙 D.丁 2.形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阅读某地区地质图,回答3~4题。 3.图示地区经历过的主要地质过程依次是( ) A.固结成岩-岩浆侵入-褶皱运动-侵蚀搬运 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褶皱运动 C.固结成岩-褶皱运动-岩浆侵入-侵蚀搬运 D.褶皱运动-岩浆侵入-侵蚀搬运-地壳抬升 4.图中显示抗风化侵蚀能力最强的地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2014届高考地理重要知识点经典试题分类(word版有答案)--岩石圈与地形2详解

岩石圈与地形20121207 一选择题 (一)下图是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时发现的 树桩年龄特征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1.根据树桩年龄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A.沿④一①为树干向阳面生长快 B.靠P一侧枝叶茂密,水分较多 C.靠P一侧为阴面,生长快、长青苔 D.靠P一侧光合作用强烈 2.若此图为等高线示意图,甲地与乙地相比,下列关系成立的是( D ) A.降水:甲>乙B.气温:甲<乙 C.海拨:甲<乙D.坡度:甲<乙 (二)读下页“沿南回归线所作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左图),读图回答8~10题: 3.在六大板块的范围内,图中占了( C )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4.大西洋中脊是( C ) A.海底岩石的消亡处 B.海底岩石年龄最老的地方 C.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D.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5.智利地震位于( C ) A.a附近 B.b附近 C.c附近 D.d附近 c a d b (三)不同岩石具有不同的成因,下图表示岩石圈物质循环。 6.图中①~④分别代表的作用是 A A.熔融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冷凝作用

B .冷凝作用、熔融作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 C .变质作用、外力作用、熔融作用、冷凝作用 D .熔融作用、外力作用、冷凝作用、变质作用 7.上图中表示大理岩形成过程的数码代号是 C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四)甲图中是上海豫园名石“玉玲珑”,乙图中是台湾东北海岸“野柳公 园”中最著名的海岸怪石“女王头”。 8.“玉玲珑”由石灰岩组成,其玲珑剔透独特形态的成因是 C A .风力侵蚀作用 B .岩浆喷出作用 C .流水侵蚀作用 D .岩浆侵入作用 11.在中国,石灰岩形成的地貌广布的地形区是 D C .内蒙古高原 D .云贵高原 9.下列岩石中,与石灰岩成因类似的是 A A .石英砂岩 B .板岩 C .花岗岩 D .大理岩 10.形成“女王头”独特地貌的主要作用是 A A .海水侵蚀、风化作用 B .风力侵蚀、流水侵蚀 C .化学溶蚀、风力侵蚀 D .地壳运动、风化作用 (五)读图2中四种地貌景观图,回答6-8题。 11.上述四种地貌景观形成过程中,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是………………( D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2.上述四种地貌景观的成因,与岩石的性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是…( A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3.甲、丙、丁三种地貌景观典型分布的地区依次是……………………………( B ) A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新西兰北岛 B .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夏威夷群岛 C .云贵高原、黄土高原、亚平宁半岛 D .云贵高原、山东半岛、台湾岛 (六)地貌对人类经济建设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对农业生产、工程建设、城市发展和旅游的影响最为显著。 甲 乙 图2

高一地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知识点

高一地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知识点 高一地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知识点汇总 1、岩石圈的结构: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都是由岩石组成。 2、沉积岩的特征:层理构造、化石(仅沉积岩中有);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 (1)突破口----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生成,故只有一个箭头指向岩浆岩。 (2)环节名称: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 岩浆岩、变质岩---外力作用---沉积岩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作用---变质岩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重熔再生---岩浆 4、地质作用:内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往往某一种作用占主导。 5、板块构造学说: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平缓,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板块相撞,大陆--大陆:山脉 大陆--大洋:大陆上形成山脉或岛屿,大洋处形成海沟。 板块张裂,裂谷、大洋中脊(海岭)。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中脊

重要例子:阿尔卑斯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地中海逐渐缩小) 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东亚岛弧链、马里亚纳海沟: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落基山: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安第斯山: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包括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 6、概念辨析:地质构造:背斜、向斜、断层 地貌、地表形态:山岭、谷地 7、流水作用: 流水侵蚀:峡谷、瀑布、河流上游V形河道。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沟谷发育 流水沉积:冲积扇(山前);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入海口) 8、风力作用: 风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洼地、新疆魔鬼城 风积地貌:沙丘、沙垄、黄土高原的成因 练习题 1.下列岩石中能见到气孔的是() A.玄武岩 B.花岗岩 C.大理岩 D.石灰岩 2.记录地理历史的"书页"和"文字"是指() A.各种化学元素 B.地层和化石 C生物D.组成地壳的地层

人类活动对各圈层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各圈层的影响地球是一个特殊的物理化学系统,它和别的太阳系其他行星不同,不但有生物圈和生命的长期作用,有液态水圈和氮-氧形成的大气圈,还有与固体地圈的板块运动。从而决定了地球系特有的物质运动与元素行为特征。因而,这一系列的特征使得这颗特别的星球变得更加神秘而与众不同——因为开始有了人类的出现,生存与发展。 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如果细分,地球总共可以分为八个圈层。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公里处。其中岩石圈、软流圈和地球内圈一起构成了所谓的固体地球。地球各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固体地球内部与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则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其中生物圈表现最为显著,其次是水圈。 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居于中心地位的智慧圈中,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他对其他六个圈层干扰强度和广度业已远远超过了他们各自的自然振荡值。人类活动干扰大自然能力和规模空前增长,使地表覆被、土地利用类型以及自然生态系统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量多面广的污染物干扰了原有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引发了一系列全球变暖、臭氧层耗竭、酸雨肆虐、水体污染和水资源短缺、森林及湿地萎缩、灾害频发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危机。一切皆源于人类的无序发展,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种种人类生态环境问题,而环境质量演变有无不受制于人文过程以及生态破环境与地球系统的变化,继而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现实或潜在的威胁。 一.人类活动对大气圈的影响 大气圈是地球表面由各种气体、水汽和多种悬浮物及其他杂质组成的复杂的流体系统,是生命活动长期参与作用的结果。大气的存在状况直接关系着人类以及各种生物的存在和发展。 大气圈各组成分之间的精细平衡是地质历史过程的结果,破坏这种平衡也就是破坏了人类和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工业化以来,人类大量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向大气中排放污染物,填海造田,新建水库等工程也对大气圈造成了破坏,是人类面临重大的大气环境问题。人类的各种各样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增加了全球大气的污染,影响了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能的反射和散射作用,减弱了入射的太阳辐射数量,从而导致气温的降低。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交通和生活上各种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加,据计算,从1860-1970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约增加了10%。二氧化碳能透过太阳的短波辐射,强烈地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所以,它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大气的“温室效应”的强弱与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密切的关系。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温室效应”的作用也增强,低层大气-对流层的温度将升高。到2009年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达400ppm。据此计算,全球大气的平均温度将升高近l℃,到2040年,将升高约2℃。燃料燃烧后排出的烟尘微粒和自然植被被人类破坏后为大风所刮起的尘埃,以及其它人为原因所造成的尘埃,增加了大气中的烟尘、微粒的数量。其中有许多半径小于20微米的气溶胶粒子,悬浮在大气中,犹如一把阳伞遮住了阳光,减弱了太阳辐射,导致地面气温降低。同时,大气中的烟尘微粒又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凝结核,创造了降水形成的有利条件,增多了降水的机会。降水的增加,对地面的气温也起到了冷却作用。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废油排入

岩石圈与非再生资源

第七章人类与岩石圈 第一节岩石圈与自然资源 一、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 岩石圈是人类生存环境中最下面的一个圈层,又是地球内部各圈层的最外层。 众所周知,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公里。地球物理学研究揭示,从地心向外,可以分下几个圈层。 1.固态内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呈固态,温度达4000—4500℃。内核的半径约1225公里。 2.液态外核:厚约2250公里,温度约3000—4000℃,据推测,由液态铁组成,其中可能含镍约10%,并有大约15%较轻的元素,如硫、硅、氧、钾和氢等存在。 3.地幔,位于地核与地壳之间的构造层,厚约2860公里,主要由橄榄岩类组成,即富含铁、镁的硅酸盐岩石,与其上的地壳成分不同。 根据地震波速在400和670公里深度上存在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可将地幔分为三部分: ①上地幔,地壳以下至400公里深度。地慢的顶部和地壳刚性较好、温度较低,这部分称为岩石圈,其厚度不甚均匀,海洋下较薄,洋中脊最新部分仅6-8公里,最老部分约100公里。大陆上较厚,约100-400公里。岩石圈以下温度较高而刚性较弱,能缓慢变形,这部分称为软流层; ②过渡层,深度在400-670公里之间; ③下地幔:深度在670-2891公里。 4.地壳:包裹着整个地球内部的薄壳。质量只占全球的0.2%。 厚度不均匀:大洋壳极薄,仅2—11公里(包括海水),平均约7公里,主要由镁铁质火成岩,即玄武岩和辉长岩组成,上覆极薄的深海沉积物;陆壳较厚,约15—80公里,平均35公里,由火成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组成,因此其成分不均匀。地壳与地幔之间地震波和传导速度有突然的变化,这个界面称为莫霍面。 地壳就其厚度而言仅及地球半径的0.5%,形象地说,像一只苹果的外皮那样薄薄的一层。 二、自然资源及其分类 1.自然资源: 自然界中能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条件的总称。 2.分类 ⑴非再生资源(不可更新资源):矿物和各种化石燃料; ⑵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生物、水、土壤等在较短时期内能够再生的资源;以及取之不尽的资源,比如太阳能和风能等。 矿石燃料一旦被燃烧使用之后即永远失去其有用的形式;而矿物却永远不会因被使用而消失,因此能源最为重要,它被使用之后既不能再生也不能再循环。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廉价的能源,现有高品位的任何矿床即使耗竭也不足为虑,可以消耗更多的能量从低品位矿床乃至普通岩石中去提取金属。 三、非再生资源生产周期理论 从绝对意义上讲,地球上的矿物资源几乎是无穷无尽的。只要有足够的手段,就

2.1.1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学案(含答案)

2.1.1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岩石圈 的组成与物质循环学案(含答案) 第一节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课时课时11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学习目标 1.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 2.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相互转化过程。 3.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能画出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 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1地球内部圈层1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中虚线M横波S,实线N纵波P。 2分层界面地下深度千米波速变化莫霍界面17平均该面以下,纵.横波速都明显加快古登堡界面2900在这里,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2.岩石圈1构成地壳与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2软流层位于地幔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判断1大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厚度相同。 2软流层位于上地幔,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1岩石圈的组成类型形成常见岩石A岩浆岩侵入岩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凝形成花岗岩喷出岩岩浆

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玄武岩B沉积岩地表岩石风化产生的碎屑物质经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石灰岩.砂岩.页岩C变质岩高温.高压作用下,原有岩石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大理岩.板岩.片麻岩2地质作用a表示上升冷却凝固bc表示外力作用d表示变质作用e表示重熔再生3循环意义1形成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2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3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判断1花岗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吗2变质岩中含有化石。 探究点一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材料一科拉超深钻孔是苏联于1970年在科拉半岛邻近挪威国界的地区所进行的一项科学钻探工作,到1983年,该井的钻探深度已经达到了12000米,之后的10年共计进度262米,钻探工作终止于1994年,官方理由因“经费不足”停止钻进,至今保持世界最深钻井纪录。科拉超深钻孔发现地下有高含量黄金.钻石等地层,并发现大量氢沉积物,这些氢沉积物的量非常大,以至于从该洞挖出的泥浆都与氢沉积物一起“沸腾”起来。这个深度似乎很深,但与地心在我们脚下6371千米相比,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仍主要来自于对地震波的研究。 材料二 下图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地球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地球环境与人的关系 人类,作为地球的主人,自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需要不断地向周围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以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又将废弃物排放于地理环境之中;另一方面,环境根据自身的规律在不停地形成和转化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不为人类的主观需求而改变其客观属性,也不为人类的有目的活动而改变自己发展的过程。因此,在环境有限地自循环过程中,人类无限制地资源开采和环境破坏无疑打破了这一平衡。不管是在现有环境中谋求发展,还是抛弃旧的寻求新的环境,人类究竟能走多远? 从生物性来看,在与地球各部分的相互作用中,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形成了如今这种形式。 1.人类与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外面由各种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流体系统,是在生命活动参与下长期发育而形成的。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地球各圈层,尤其是生物圈各组分,与大气圈保持着十分密切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大气各组分之间保持着极其精细的平衡。30亿年前,大气圈中氧浓度只有现在的千分之一,原始的生命为了躲避紫外线致命的伤害,只能存在于水下10m深处。到距今6亿年时,氧浓度达到现水平的百分之一,出现了臭氧的保护,生命开始出现在水面上,成为生命史的第一个关键浓度。到4亿多年前,氧浓度达到现水平的十分之一,臭氧的浓度进一步增加,生命才能从海洋登上陆地, 这是生命史上的第二个关键浓度。可以看见,氧浓度对生命的出现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下层大气中氧气的浓度为21%,这是亿万年来生物圈进化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还没有观测到大气氧浓度变化。然而,作为大气微量组分的一些气体浓度已经发生实质性变化则是不争的事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CO2和O3等气体浓度的变化。20~30亿年以前,大气圈中CO2的浓度很高,约为今天CO2浓度的10倍。到16亿年前,随着含氧大气圈的形成,大气CO2的浓度逐渐下降到今天的水平。一定浓度CO2的存在,对地表温度的调节至为重要。因为CO2和某些气体具有能让太阳辐射中的短波辐射通过而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从而使地表增温的效应,即所谓“温室效应”,此类气体称为“温室气体”。若无这些温室气体的存在,有关计算推断地球的年平均温度应为-18℃,而不是现在的13~15℃。就是说,天然的温室效应使全球温度上升了31~33℃。综上所述,大气圈各组分之间保持着精细的平衡,这是地球环境亿万年来发育的结果。保持这种平衡乃是维护生物圈所必须,破坏这种平衡就是破坏生命的基础。然而,人类社会实现工业化以来,规模和强度日益加大的人类活动正在破坏这种平衡,这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2.人类与水圈海洋和陆地上的液态水和固态水构成一个大体连续的圈层覆盖在地球表面,称为水圈。它包括江河湖海中一切淡水、咸水、土壤水、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以及南北两极冰帽和各大陆高山冰川中的冰,还包括大气圈中的水蒸气和水滴。大气中的水是全球水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地球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颗智慧星球,水是一个关键因素。各种生命起源的假说都少不了水这一要素。如今地球表面的70%以上覆盖着水,大多数生物体内水的含量也达2/3以上。研究还发现,人体血液的矿化度为9g/L,与30亿年前的海水是相同的。静脉点滴用的生理盐水为浓度为0.9%的NaCl溶液,与原始海水一致。这似乎在告诉我们,现代人的身体内仍然流动着几十亿年前的海洋水。在自然界的植物体内,水分含量更高,有些甚至高达95%。这一切都充分表明地球上生命的产生和进化都离不开水。 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是时时处处与水紧密联系,从生活、娱乐到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无一不体现出水的重要性。 3.人类与土壤圈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供植物生长与繁殖的疏松表层。除了江河湖海等水体和两极冰盖与高山冰川覆盖的地区以外,几乎都有土壤存在。即使在岩石出露或流沙覆盖的地方,也可能有原始土壤和风沙土的发育。因此,各种土壤在地球表面形成一个断续分布的圈层,覆盖于岩石圈之上,其厚度由几厘米至几米不等。在炎热湿润的

高二地理第二学期必修一复习岩石圈和地表形态(含答案)

高二地理第二学期必修一复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选择题】 当地时间12月9日下午2点11分,新西兰丰盛湾地区怀特岛发生火山喷发灾害,造成多人伤亡。结合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此次火山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A.地壳B.下地幔C.软流层D.地核 2.软流层位于地球的哪个圈层 A.岩石圈B.地幔C.地核D.地壳 峡谷是在新构造运动迅速抬升和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下形成的谷地,是一种两壁狭长且陡峭、深度大于宽度的地貌景观。下图示意太行山峡谷横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关于太行峡谷形成的年代,从早至晚的次序为() A.V形峡谷、U形宽谷、盘状宽谷B.U形宽谷、V形峡谷、盘状宽谷 C.盘状宽谷、V形峡谷、U形宽谷D.盘状宽谷、U形宽谷、V形峡谷 4.下列对峡谷地区的地质推断成立的是() A.石柱地貌形成早于孤峰B.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C.峡谷处在火山地震带上D.该河流走向受断裂带控制 阶地是由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因形成年代有早晚差异,同一河谷中往往出现不同阶地,下图为我国某河流河口附近河谷剖面图(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表示阶地级数)。该河流经过了从山前泥石流通道、到间歇性山区河流、再到现代平缓辫状河流的演化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T3、T4 阶地形成时,该河流 A.侵蚀作用强,持续沉积B.侵蚀作用强,间歇沉积 C.侵蚀作用弱,间歇沉积D.侵蚀作用弱,持续沉积 6.与T3、T4阶地比较,图中T2阶地形成时 A.河流侵蚀作用增强B.沉积物平均粒径变大 C.河流堆积作用增强D.沉积物分选磨圆变差 江西省上饶市三清山是花岗岩山岳峰林地貌的一个天然博物馆,被中外专家一致称为是“西太平洋地区最美的花岗岩区”。“东方女神”为世界“绝景”,下图示意“东方女神”景观。 完成下面小题。 7.组成三清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岩石从成因上属于 A.喷出岩B.侵入岩C.石灰岩D.大理岩 8.形成该景观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A.岩浆喷出-地壳抬升-外力作用B.地壳抬升-岩浆喷出-外力作用 C.外力作用-岩浆侵入-地壳抬升D.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作用 支流所汇入的河流称为干流或主流。若河流携带大量的泥沙,当河流流速减慢时,河道中会形成沙岛,在河口处易形成三角洲。下图为北半球某河流部分河段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案(鲁教版必修一)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 ②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 ③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 ④褶皱、断层与地貌的关系,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⑤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课本插图和多媒体演示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②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②通过对地质构造意义的学习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提高科学素养。 【重点难点】: ①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②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 ③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 【讲授过程】: 情景创设 地球上地貌各种各样,千奇百怪,读第一节P27的四幅图,看看分别属于什么地貌类型?大家还知道有哪些地貌类型? 归纳引入:地球有四大圈层,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提问: 1、阅P26图,指出岩石圈的范围,并说明岩石圈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结合2-1-1图) 承转:人类活动受地表形态的影响,而岩石圈是形成地表形态的基础,因而,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岩石圈的具体情况。 一、岩石圈 快速阅读一、二两部分内容,试设计本部分内容的知识框架: 仔细阅读该部分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试用资料说明大洋地壳与大陆地壳的差异? 2、阅读P30知识窗,了解岩石、矿物与元素的关系及地壳的元素组成?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8章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1.从大气与岩石的相互作用角度谈谈如何防治沙尘暴? 答:沙尘暴是大风扬起的地面尘埃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 m的恶劣天气现象。沙尘暴是大气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的产物。防治沙尘暴的措施有:(1)恢复植被,加强防止风沙尘暴的生物防护体系 实行依法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防止土地沙化进一步扩大,尽可能减少沙尘源地。 (2)封沙育林育草 实行一定的保护措施(设置围栏),建立必要的保护组织(护林站),严禁人畜破坏,给植物以繁衍生息的时间,逐步恢复天然植被。封育同时可以加以人工补植补种和管理,加速生态逆转。 (3)建立风沙区防护林体系 干旱区绿洲防护体系包括绿洲外围的封育灌草固沙带,骨干防沙林带,及绿洲内部农田林网及其他有关林种。 2.大气圈与岩石圈怎么相互作用? 答:岩石圈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大气环流,改变了气候的格局与性质。同时改变了的大气圈,又反作用于岩石圈。岩石圈与大气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1)高原隆升,使地面侵蚀作用加强,吸收更多的CO2,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导致世界气候的变冷。气候的变冷,引起冰川与冰缘作用的加强,使隆起的高原风化、侵蚀作用加强。受剥蚀的高原或山地,在均衡作用下,进一步隆升。

(2)气候的冷暖变化,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引起海面的升降与冰川的积累与消融,导致岩石圈的均衡调整。 ①间冰期 第一,冰川(冰盖)消融,原来被冰盖覆盖的地面,由于负荷减少而均衡上升。冰盖融化的水回到海洋,海面上升,海水厚度增大,海底由于负荷增加而均衡下沉。 第二,在大陆架地区,由于水层厚度由岸外向岸边逐渐减小,因而由不等量的均衡下沉导致大陆架地区的地面(地壳)掀斜。 ②冰期 中高纬地区冰盖扩展、厚度加大,被冰盖覆盖的地面,由于负荷增加而均衡下沉。同时,海平面下降,海水厚度减小,由于负荷减小而导致海底的均衡上升。在均衡调整的过程中,岩石圈不仅会发生变形,有时还会发生破裂。 3.地貌与气候的关系。 答: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是由内、外动力共同塑造的岩石圈表面的形态,是岩石圈在地球表面的显示与表征。 (1)地貌对气候的影响 ①大陆与大洋 大陆与大洋是最大的地貌单元。由于大陆与大洋之间的热力差,产生了季风环流。不同的地貌单元对应于不同的区域或局地气候环境。 ②山区 由于山坡与山谷对温度日变化的响应速度不同,产生了山谷风。当山体高度超过水汽凝结高度时,在山地的迎风坡往往降水较多,气候比较湿润。气流翻过山顶后绝热下沉、增温,

最新整理高一地理第一节岩石圈与地

最新整理高一地理教案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 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 褶皱、断层与地貌的关系,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2、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课本插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提高运用读图观察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能够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自己动手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通过对地质构造意义的学习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提高科学素养。 重点难点: 1、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

3、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自主探究列表分析比较分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板图 讲授过程: 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单元的学习,我们从宇宙对地球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知道了宇宙环境对于地球的形成和发展来说特别重要,但人类是生存在地球上的,影响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直接因素是地球自身的环境。因此,从本单元开始我们就进入地球本身对做一些微观的了解。 提问: 1、阅读单元标题,说说你的理解? 2、阅读本单元序言部分的图文,设计出地球圈层构成的知识框架,并说明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归纳引入:地球有四大圈层,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提问: 1、阅P26图,指出岩石圈的范围,并说明岩石圈对人类活动的意义?(结合2-1-1图) 承转:人类活动受地表形态的影响,而岩石圈是形成地表形态的基础,因而,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岩石圈的具体情况。 一、岩石圈 快速阅读一、二两部分内容,试设计本部分内容的知识框架: 仔细阅读该部分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一课时) 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3.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课前新知识导学】 (一)地球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的。 2.圈层结构:、、 (二)、岩石圈 1.结构组成:包括的全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2.物质组成: (1)岩浆岩成因: 代表岩石:喷出岩:如;侵入岩:如 成因: (2)沉积岩特征:、 代表岩石:、、 (3)变质岩成因: 代表岩石: 【品尝成功】岩石圈是指() A.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岩石外壳 B.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C.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厚度均匀的一层岩石 D.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由岩石组成的圈层 3.物质循环 (1)过程:地球内部的上升冷却形成; 地表岩石在一系列作用下,形成; 已经生成的岩石在的条件下,发生作用; 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又形成新的。

【做一做】填写图中个字母代表的岩石类型 a. b. c. d. 【品尝成功】 请写出左图各字母代表的含义 A B C D (2)意义:①形成地球上丰富的 ②改变地表的,塑造千姿百态的 ③实现交换和传输,改变地表的 【做一做】阅读知识窗,在下图中标出六大板块名称

【重点探究】 1.地壳在大陆的厚度与在大洋的厚度有何不同? 2.岩石圈和地壳的概念一样吗? [总结交流]: 请根据你的理解,绘一幅地球 内部圏层结构示意图,图中表 示出地壳、地幔、地核、软流 层、岩石圈、地球的内部圈层 构造: 28—29页三大岩石的形成过程图并阅读课文有关内容, 讨论: 1. 岩浆岩是如何形成的,按成因可分为哪两类?如何区分两类岩石? 请尝试用简图表示出来。 2。沉积岩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说沉积岩能很好的反映历史,岩层和化石则是记录地球的书页和文字? 3.变质岩是在什么作用下形成的?主要的变质岩有哪些?分别由哪些岩石变质而成?

人类圈与全球变化

地球系统科学论文 论文题目: 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摘要 把人类作为最新地球圈层来研究是地球科学中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本文通过对全球系统的介绍,分析人类圈在全球系统中的位置,并从人类圈的内涵、系统功能和结构等方面论证了人类已成为地球的最新圈层。接着论述全球变化这一与国际科学界和各国政府密切关注的重大课题。本文把全球变化与人类圈的研究联系起来,用人类圈与其它地球圈层关系的演变来解释当今的全球变化,并对全球变化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全球系统;人类圈;全球变化

ABSTRACT Take humans as the latest of the Earth circle to study is a major theoretical issues in the Earth scienc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global system, and analyzes the position of human circle in the global system, and demonstrates the humans have become the latest circle in terms of spheres of human circle connotation, system functions and discuss the major issues of global change which th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unity and governments are closely this paper,people take a research on global change and human circles ,and analyzes the evolution of the human circle and other spheres of the Earth to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day's global change,and make some recommendations to global change. Key words: Global system; human circle; global circle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