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电影名中的翻译与接受美学鉴赏

电影名中的翻译与接受美学鉴赏

电影名中的翻译与接受美学鉴赏
电影名中的翻译与接受美学鉴赏

电影名中的翻译与接受美学鉴赏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影响观众理解电影名的文化因素主要有:一是由读者以往的审美经验所构成的文学解读视野,即“个人期待视野”;二是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经验所构成的文学解读视野,即“公共期待视野”。这两者是接受美学的核心,也是让观众接受一部电影的重要环节。许多成功的译名文本,都是以读者为中心,用未定性的文本,让读者进行具有个人特色的具体化解读,从而实现文本的再创造。比如《魂断蓝桥》这一经典片名,“蓝桥”这一意象源于中国古代“尾生抱柱”的故事,相传尾生与一个美丽的姑娘相约于兰峪水上的“蓝桥”见面,尾生如约而至,姑娘却久等不来,水涨桥面,尾生抱柱而死于桥下。由此,人们把相爱的男女一方失约,而另一方殉情叫做“魂断蓝桥”。这一片名对中国古代典故进行吸收、转换和化用,体现了文本间性,扩大了电影片名研究的视野,深化了观众对电影片名的理解,符合中国人的生死观和爱情观,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广大中国观众才对该片名口耳相传。它不仅能构建出生死别离、情人间阴阳两隔的凄惨意境,而

且能引发读者无尽的想象;另一方面,“蓝色”在西方文化里代表忧郁、抑郁,这种东西方文化融合能让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名的内涵,并积极地影响到观众和读者的期待视野。因此,不同的民族,其民族心理、审美取向都有很大差异。翻译时必须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不能忽略民族的接受心理。

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试比较第67届奥斯卡最佳电影《Forrest Gump》和第85 届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电影《Lincoln》两部电影的中文翻译:前者译为《阿甘正传》———这一译名完全突破了传统的翻译原则,降低了原电影名在翻译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了译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影片的史诗性及趣味性融为一体,既保留了原名中的Gump的音“甘”,又套用了鲁迅先生的名著《阿Q正传》。该译名借用了中国文学的经典形象,利用文本的不确定性呼唤观众的

参与,借助鲁迅在中国的巨大影响力,扩大了国外传记式电影在中国的受众范围;反观后者,同样是以人名直接做电影名称,《Lincoln》则完全遵循对等原则直译为《林肯》。究其原因,林肯大名本身就振聋发聩,不需借助传记的形式增加观众印象,其二,电影本身着重记录林肯一生中几件大事,而不是面面俱到述其一生。

任何特定文本,从表面上看似乎自成一体,与其它文本无任何联系,但实际上它们总是互涉互指。它们要么以强化我们所知的各种文本的方式,要么以间接联系其它文本的方式,向自己赖以生存的其它文本扩散(Haynes,1989:175)。文本的这种特性即是“ 互文性”,亦称“ 文间性”、“文本互涉”、“互文关系”或“文本互指性”。由于文化之间的隔膜,一种文化里的互文性关联,往往不为处于另一文化的人们所熟悉,影响他们对语际转换中“超语言因素”的理解。随着全球化进程速度越来越快,国内对精神文明的需求越来越大,对译者的文化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要求译者既要有专业的翻译知识和扎实的翻译理论,还要有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和跨文化实践。

翻译是再创造其他文本的特殊过程。纽马克(Newmark)(2001) 指出:“这个原则被广泛地称为

相似、对等回应,或效果原则,或者是功能或动态(奈达) 对等原则。” () 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的过程同样也是一种原文和译文之间的互动关系———一种互文的过程,是改写文本的过程。一旦译文产生,就和原文构成一种平行关系,然而,翻译是一种和其他任何改写都不同的特殊的改写。由于文学也包含了文化的积淀,因此翻译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语言转换;它既包含了原文和译文各自代表的文化积淀和个性,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和艺术的再创造。国内电影名的翻译的互文性体现在意象的使用上。同样用人名做翻译的奥斯卡最佳电影《Rebec-ca》,大陆官方译为《蝴蝶梦》。首先电影里面没有明确出现蝴蝶的意向,而Rebecca也没有“蝴蝶”这层意思。这完全是翻译家在翻译时对源文本的一次成功的艺术改造。王国维大师说过:“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悲剧美符合东方人的期待视野。古有“庄生晓梦迷蝴蝶”,“花坞蝶双飞”。蝴蝶热爱自由、追求爱情,但生命短暂,美丽稍纵即逝。神秘而又含蓄的梦境带给中国观众“化境”的想象,有助于生成较为积极的对影片的“前见”。

无独有偶,奥斯卡最佳电影《You can’t take it

withyou》就被译为《浮生若梦》。作为一部社会喜剧,这部影片从一对家庭环境迥异的青年男女恋爱开始,铺陈出两种类型的人物个性、社会阶级、生活以及思考方式。此片在经济大萧条的时代背景之下上映,得到高度评价,至今仍被认为是经典作品。李白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正是对影片主人公:“我们家里,每个人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高度概括。中国人似乎本性即是崇尚喜剧的,任何事情都讲究圆满,然而似乎又清醒地意识到水满则盈、月圆则亏这一宇宙定律。因此不难解释为何“梦”这一意象又被运用到电影名翻译中。

翻译的过程实质就是一种重新解构的过程,是将原文本置于另一完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用异质的文化语言符号重新构建的过程。生成文本的适应性和融合性决定了它是否能在异质文化中被他者接纳。而接受美学和互文性能在电影名翻译中指导文化交流、彰显文化特征、实现源语文本到目的语文本的文化解构起到决定性作用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

如意!

从接受美学讨论文学翻译者的主体创造性(精)

从接受美学讨论文学翻译者的主体创造性 摘要:接受美学认为文本具有不确定性,读者在对文本的诠释过程中起主体性作用。在此,接受美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接受角度看,译者翻译的只是他头脑中的文本,即是译者和文本对话、达到视域融合的结果。译者对文本未定因素和空白的具体化,是语符—意象化中译者再创造的根源。另外,译者不同于普通读者,他必须向译文读者传达原文的意义,此时译语文本的隐含读者作用于译者语言符号的选择。意象—语符化过程实际上是译者创造性运用译语的过程。 关键词:接受美学文学翻译译者主体创造性 一、引言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翻译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理解、表达和校对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翻译活动都是与译者的主体因素紧密相连的。译者的主体创造性表现在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具体特性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译者作为翻译实践中的主体因素,连接着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对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对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有两种最有代表性的理解:一种是传统译论中所当作负面因素论述的“主观介入”,要求译者要服务好原作者,又要服务好读者;一种是比较文学所涵盖的译者“创造性叛逆”。“创造性叛逆”是由法国文学社会家埃斯卡皮提出来的,他认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这两种理解有一个共同点,即是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介入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他们都不曾解释译者再创造的发生发展过程。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译者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再创造的两个阶段进行了探讨,来说明创造性是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 二、接受美学简介 接受美学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的联邦德国,其主要理论代表是尧斯(Jauss)与伊瑟尔(Iser)。 尧斯是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其著作《文学史向文学理论的挑战》首次全面地提出了接受美学的基本观点,建立起以读者的阅读活动为中心的接受美学理论。尧斯认为,首先,文学的目的为读者,离开了读者,就没有文学。其次,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不是单纯地作出反应的环节。这就是说,阅读作品的过程并不是作家与作品单向地向读者灌输形象与意义,而读者只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读者对作品意义有着独特的理解与阐释,其接受是阐释性的接受。而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本身,不只是作者所赋予的,或作品本身所囊括的,还包括读者阅读所增补和丰富的。所以一部文学作品能够不断在它的读者中激起新的回响。在他看来,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并非永恒不变的,而是在读者的阅读中才逐步得到实现的。因此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系统是一个无穷延伸的可变曲线,一个由作者与读者共同参与的主客体交互作用的动态实现过程。在这一系统中,尧斯突出了历来被忽视的读者(接受主体)参与价值创造的作用,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只有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才能获得现实的存在与生命。 伊瑟尔是接受美学的另一位主要代表。伊瑟尔把文学作品看成是在阅读过程中生成的、文本与读者之间一种活生生的相互关系与作用。伊瑟尔指出,文

电影名中的翻译与接受美学鉴赏

电影名中的翻译与接受美学鉴赏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影响观众理解电影名的文化因素主要有:一是由读者以往的审美经验所构成的文学解读视野,即“个人期待视野”;二是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经验所构成的文学解读视野,即“公共期待视野”。这两者是接受美学的核心,也是让观众接受一部电影的重要环节。许多成功的译名文本,都是以读者为中心,用未定性的文本,让读者进行具有个人特色的具体化解读,从而实现文本的再创造。比如《魂断蓝桥》这一经典片名,“蓝桥”这一意象源于中国古代“尾生抱柱”的故事,相传尾生与一个美丽的姑娘相约于兰峪水上的“蓝桥”见面,尾生如约而至,姑娘却久等不来,水涨桥面,尾生抱柱而死于桥下。由此,人们把相爱的男女一方失约,而另一方殉情叫做“魂断蓝桥”。这一片名对中国古代典故进行吸收、转换和化用,体现了文本间性,扩大了电影片名研究的视野,深化了观众对电影片名的理解,符合中国人的生死观和爱情观,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广大中国观众才对该片名口耳相传。它不仅能构建出生死别离、情人间阴阳两隔的凄惨意境,而

且能引发读者无尽的想象;另一方面,“蓝色”在西方文化里代表忧郁、抑郁,这种东西方文化融合能让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名的内涵,并积极地影响到观众和读者的期待视野。因此,不同的民族,其民族心理、审美取向都有很大差异。翻译时必须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不能忽略民族的接受心理。 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试比较第67届奥斯卡最佳电影《Forrest Gump》和第85 届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电影《Lincoln》两部电影的中文翻译:前者译为《阿甘正传》———这一译名完全突破了传统的翻译原则,降低了原电影名在翻译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了译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影片的史诗性及趣味性融为一体,既保留了原名中的Gump的音“甘”,又套用了鲁迅先生的名著《阿Q正传》。该译名借用了中国文学的经典形象,利用文本的不确定性呼唤观众的

电影片名翻译赏析

中文电影片名翻译赏析 一、非诚勿扰 If You Are the One 剧情简介:秦奋(葛优饰)的天才发明被风险投资人(范伟饰)出天价买断。一夜暴富的这位“剩男”揣着家底开始了“征婚”旅程。漫漫“征途”上,各怀心事者纷至沓来,一段“人间喜剧”演出2008世间百态。几经周折后,秦奋终遇倾心佳人梁笑笑(舒淇饰)。无奈,美人心有所属。秦奋究竟如何逆流而上?几番悲欣交集后,有志者事竟成!秦奋终于带着他的真爱开始一段全新征程。 片名翻译赏析:本片主要开头就是主人公想找个人结婚,“the One”恰恰能够表明主人公想找到心目中的那个她的愿望。然而电影的线索是征婚,一个一个来试,所以英文片名翻译中加了“If”。中文名是从否定意义上说的:不诚恳,不适合就不要来打扰;英文名反了过来,从正面来假设:如果你合适。这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着实为非常好的片名翻译。 二、101次求婚 Say Yes 剧情简介:乐团的大提琴手叶薰(林志玲饰)因为三年前的未婚夫许卓(高以翔饰)因车祸缺席婚礼而受到伤害,三年来美丽高雅的她虽然身边追求者不断,自己却无法再爱上一个人。不期然的是,黄达(黄渤饰),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在相亲路上饱受挫折的包工头闯入她的生活,打破了叶薰原本宁静的生活。二人因为一次黄达帮叶薰解围了一场演变成闹剧的相亲而相识,叶薰更是帮黄达要回了被拖欠许久的工程款。在一来一往的相处中,黄达逐渐被叶薰独特的气质吸引,不顾一切的展开了对叶薰的爱情攻势。而叶薰也在想方设法的回绝黄达的过程中对这个执着的为自己付出的男人渐生情愫。然而就在叶薰为黄达的真情所动时,消失了三年的许卓重新出现在了她的生活中,成了二人感情的最大障碍…… 片名翻译赏析:中文名称直截了当地介绍了片中很重要的一个剧情,男主人公为了寻找爱情已经相了101次亲,而当他找到自己的真爱时,他渴望对方能够答应自己。西方的婚礼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相互说“Yes, I do”,所以该片的英文名也很巧妙的使用了归化加意译的手法,点明主人公为了使女主角Say Yes而付出的艰辛努力。 三、一代宗师 The Grandmaster

浅谈对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认识与理解

浅谈对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认识与理解 引言 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又是一种大众文化形式;它既要符合大众口味,又要注意审美取向。电影译名和商品一名一样,虽然只有只言片语,但是要译得好,译得切题,使人看了片名解渴望先睹为快,就不那么容易了。 片名的翻译,一般要收到原片名的很大限制,还要考虑到诸如电影观众的理解能力、心理作用等社会因素。英文片名的汉译,应该在忠实于原片名的影片内容的基础上做到生动活泼,力求达到艺术的再创造。 著名的翻译家眼福曾说过:“译事三难:信达雅。”可见“雅”是翻译的最高境界。追求雅趣应该是翻译家们的终身课题。 外国电影片名的翻译同译制片的作用一样,起到了文化媒介的效果。尤其是1995年引进首部进口分账大片《亡命天涯》以来,中国人又重新燃起了看电影的热情。 除了电影本身的品质外,电影片名作为“导看者”,是很重要的一环,人云“片以名扬”。自然,来自国外的电影师傅吸引中国人的眼球,那么其片名的翻译就是重中之重了。好的译名能让佳片锦上添花,使普通电影更上一层楼;但是不好的译名却能使佳片黯然失色,使一般电影光彩尽失。 片名是窗户,是影片的眼睛,透过“眼睛”可让观众洞察影片的内心世界。它虽字数寥寥,却是整部影片的向导和灵魂。片名与内容的完美统一,能吸引观众眼球,及其观看欲望,使其欲罢不能,欲弃不忍,从而得到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和高尚情操的尽然。从交际目的来看,电影片名作为呼唤类语篇之一,译者应该从交际翻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片名翻译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与观众沟通交流,片名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影片的传播与反响。从翻译的手法来看,片名之于影片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翻译手法的特殊性,它除了要遵循翻译的一般规律与法则外,还得通晓电影片名的特殊性,斟酌出片名中蕴含的丰富的影片信息和联想意义,并且在片名中反映出来,使观众赏心悦目。 随着我国文化市场越来越多地参与全球文化的流动与沟通,每年都有数十部乃至数百部的外国大片被引进,影片片名的翻译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重要性愈加凸现。 电影片名是对应内容是研究,兼有艺术观赏和商品广告的双重功效,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导视和促销的作业。在译制电影的传播和推介过程中,片名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影片艺术性的展示和商业吸引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影片的上座率。 一、电影片名翻译的标准 外文电影片名翻译的过程具体有三个阶段:语言转化、文化顺应及市场预测。相应地,片名翻译的标准便在这三方面中形成。 (一)语言转换标准 翻译所追求的“信达雅”,“雅”这一字中包含着译文所具有的音义美,二电影片名的翻译也应遵循音义俱美的标准。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之我见 [摘要] 电影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载体之一,翻译是不同文化间沟通的重要手段,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递。随着越来越多的英文电影进入国门,如何将英语影片片名译为能使观众理解的、接受的中文表述成为了当前翻译界的热点话题。本文通过分析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特点,归纳出翻译的原则,对比不同的翻译方法在表达和理解上的异同。 [关键词]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特色翻译方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和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电影被引进国门,极大地丰富和影响了我国国民的生活。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是在传承文化内涵,传递文化特色,是我们了解外国历史文化、人文精华的一个渠道。翻译作为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重要沟通手段,显然成为了非常重要的环节。 一、经典片名翻译鉴赏 电影片名即是电影的名片,寥寥数语凝聚的是整个作品的精髓,是令人颇费神思提炼的部分。好的译名是既能高度概括影片的主题内容,又能强烈激发观看欲望,能使影片锦上添花。以下是经典翻译片名例子: 1、《maid in manhattan》译为《曼哈顿灰姑娘》和《曼哈顿女佣》,影片讲述玛丽莎是最豪华的manhattan hotel的女服务员,英俊、温文尔雅的christopher hall是美国政坛中最有前途的响

当当的人物,两人的情感生活经历了地位和时间的考验,最终是灰姑娘娘变成了公主。格林童话中灰姑娘的故事已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童话,所以《曼哈顿灰姑娘》不仅比《曼哈顿女佣》易于理解和接受,又使原先非常普通的名字增添了一分色彩,更暗了片中女主人公的命运。 2、《the pursuit of happyness》译为《追赶幸福》和《当幸福来敲门》,影片源于真实故事改编,成功诠释出一位濒临破产、老婆离家的落魄业务员,如何刻苦耐劳的善尽单亲责任,奋发向上成为股市交易员,最后成为知名的金融投资家的励志故事。译为《当幸福来敲门》更能体现影片励志的主题和主人公对生活的追求和体验。 3、《gone with the wind》译为《乱世佳人》或《飘》,影片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讲述了在社会、历史的重大变迁的背景下,庄园主小姐郝思嘉在两个男人之间的爱情故事。《飘》简单的一个字,将郝思佳流离的一生,表现得淋漓尽致,把原名“随风而逝”的意境表达得完整贴切,更带领观众进入片中战乱纷飞的时代以及主人公对命运难以把握而无止无尽的痛苦和无奈之中。 二、片名翻译原则 1、展现文化特征 电影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更多地是展现每个民族不同的文化底蕴、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等,展露民族特有的一面。翻译电影片名时要关注其所承载的文化积淀,更注意如何用巧妙的文字、言简

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审视

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审视 1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诞生于德国,它最主要的两个代表 人物是姚斯和伊瑟尔。该学派是在西方文论、美学的研究由19世纪以 作者创作为重点转向20世纪以作品文本,又由文本逐步转向文本的接 受者为重点的大环境下产生的,并深受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 人物的现代阐释学的影响。接受美学认为读者作为文学作品的接受者, 是文学研究中一个必要且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主张在研究文学和文 学史时,必须重点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孙淑芬,2007,12)在接 受美学理论体系中有几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如:“未定性”(indeterminacy)、“空白”(blanks)、“偏见”(prejudice)、“期待视域”(horizonofexpectations)及“视域融合”(fu-sionofhorizons)等。对这些概念的清晰把握对理解接受美学理论起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未定性”在伊瑟尔看来,是指文学文本中作描 述的现象与真实世界里的事物之间准确对应关系的缺失。(姚斯、霍 拉勃,1987)而文学作品里的“空白”指的是“各语义单位之间存在 着连接的‘空缺’,以及对读者习惯视界的否定会引起心理上的‘空白’”(朱立元,2004:179)。正是这些“未定性”和“空白”,使 得文学文本成为一种被伊瑟尔称作的“召唤结构”(theappealingstructure)。它激发、诱导读者运用他们的理解力和 想象力确定这些“未定性”,填补“空白”,由此在阅读过程中形成 各自对文本意义的理解,重构文学作品中的情景。读者由于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知识水平、观察角度、文学爱好、审美情趣、等各方面的 不同,总是带着一定的“偏见”进入文学作品的。也就是说,读者无 法完全客观地,从一种纯粹的透明的状态开始对作品进行理解,他们 的理解总是受到一定的历史、社会及个人因素的制约。伽达默尔把 “偏见”分成两种:一种是“合法的偏见”,它是由历史所赋予的, 具有正面价值,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另一种是“盲目的偏见”,它是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接收的见解,往往会妨碍正确理解的现实。

浅谈翻译中的接受美学与比较美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003212242.html, 浅谈翻译中的接受美学与比较美学 作者:费丹妮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0期 摘要:翻译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艺术活动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美感功能,不管是从理 论还是到实践,人们总会研究在不同语言背后所蕴含的艺术价值与美感功能。在对文学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人们总会注意美学,本文通过对翻译中的接受美学与比较美学进行研究,以全新的视角探索对翻译美学的可能性。 关键词:翻译;接受美学;比较美学 作者简介:费丹妮,1993年生,女,汉族,辽宁省西丰市人,辽宁大学英语口译专业在 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01 前言: 对文学的翻译是翻译研究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有关翻译的著作,从国内到国外可以说是多的数不胜数,其中绝大部分的成果都是对文学翻译进行的研究。如何准确的翻译文学,不管是从翻译理论到实践,每个人的研究角度都略有不同,对文学翻译都提出了许多建议。其中,翻译美学是文学翻译中最近几年非常热门的话题之一,翻译美学开始走进了人们的视线,成为了翻译学研究的一个崭新的领域。本文通过对翻译中的接受美学与比较美学进行研究,以全新的视角探索对翻译美学的可能性。并且对这些年在国内外的翻译美感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且简单的进行了概括,使得文学翻译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欣赏品。 一、翻译中的接受美学 对文学进行翻译时不能只是进行简单的转述,不能只进行静态翻译,应该将动静相结合,将作品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大家面前。这个情况下,翻译人员要建立一个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关联,是这个关联贯穿整个翻译之中。对于接受美学的理论起源是对原作者的作品和读者对作品的欣赏之间的关系进行整理分析,通过理论价值的体现能提高作品在读者心目中的价值。从而研究文学翻译可以进行自身的独白以及让读者与文本能够进行对话,提供了一个在文学翻译上的新思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能把原作品只是进行简单的语言转换,这不代表完成了翻译,在此之后,读者的参与、阅读才是关键,读者对能够接受和感悟译者的作品是决定着该作品翻译的是否成功。在此之后,翻译人员必须虚心接受读者对翻译作品的反馈从而将翻译作品进行修改、完善,让翻译作品完成得更完美。对文学进行翻译不是主要目的,作品是给读者 阅读的,只有读者能够接受才是该作品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读者在对作品进行的审美评估也决

浅谈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浅谈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摘要】电影片名是一部电影的浓缩和灵魂所在。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英美影视作品不断涌入我国,本文通过分析部分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范例来探讨英文电影名的翻译原则,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 【关键词】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策略;翻译标准;翻译方法 引言 电影是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声音和画面相结合的影像艺术,是一种群众性的艺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并具备高度的商业性。同时,电影又是社会生活的缩影,也是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了解一个国家文化的窗口。电影的片名起到了浓缩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其任务在于简洁凝练地概括影视片的内容,言简意赅地揭示主题,隽永深长地激发群众的丰富联想。因而,电影片名大都采用简短、生动、形象、优美的语言来突显影片内容、吸引观众、激发观众的审美期待和观看热情。因此,英文电影片名的译文既要有一定的文化品味,又要符合中国观众的语言文化和审美心理。 一、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标准 片名是整部电影的浓缩,片名的翻译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对电影片名翻译时,语言结构要凝练,能明确影片主题,并力求言简意赅、形神具备。因此翻译时要遵循四条标准。 1.信息转译。作为画龙点睛之笔,电影片名涵盖的信息也是观众急于要了解的信息。译者应该把源语文本里的信息尽最大可能地转译成目标语,让不懂源语语言的观众获取译入影片的主要信息。否则,翻译就毫无意义和价值可取。影片True Lies的译名《魔鬼大帝》就很失败(另一译名是《真实的谎言》)。凡是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明显感觉到影片片名和其主题、情节相去甚远,两者很难联系起来。 2.文化转译。翻译不只是两种语言的交换,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地理、气候、价值观、习俗、伦理观、政治、经济等等诸多因素阻碍了信息的通畅转译。因 此,呈现在不同语言中的文化形象其丰富的内涵有时很难用相应的词语表达出来。翻译此类电影片名时,一定要考虑到其丰富的文化要素,如:影片Dragon Heart的现译名是《魔龙传奇》,之前还有个译名是《龙的心》。“龙”在西方文化里是个贬义词,通常等同魔鬼、残暴的含义。相反的,“龙”在中国文化中通常是吉祥、力量的象征。因此,本着西方电影本身要表达的含义,《魔龙传奇》符合影片主创者的思想。

电影名称翻译

电影是一种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大众艺术,在众多媒体中受众最广,影响最大。电影片名自然成了影片的商标,直接起着“导视”的作用。电影名称的翻译在引进国外大片,或者向国外推荐中国影片电影的宣传和推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要注重翻译中的文化差异,还要重视中西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不同,恰当运用典故、比喻、对比、双关等各种修辞方法,可以增强影片的艺术性。 一般说来,电影名称的翻译有着以下特点: 1.简洁易懂 短小简洁、通俗易懂的片名容易被观众接受,太晦涩或过长的片名不易普及大众。中国人对偶数的偏爱情绪也反映在片名的翻译上。如Ratatouille译为《料理鼠王》,Philadelphia译为《费城故事》,Music and Lyrics译为《K歌情人》等等。 2.概括统一 片名的翻译必须要对影片的内容进行高度概括,达到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能通过片名给受众带来有益的联想和精神享受。如香港电影《天堂口》,影片以此命名是因为事件发生的地点是一个叫“天堂”的歌舞厅,讲述的是浴血兄弟在时代、追求、情感交织下的悲剧故事。如果按照字面译为The entry to the Heaven则容易误导观众为宗教影片,该片官方译名为Blood brothers则体现出兄弟情并预示悲剧结局。

3.吸引观众 片名作为电影的商标,能否成功吸引广大观众是至关重要,所以片名要尽量新颖独特,激发观众想看的欲望。如大陆电影《走着瞧》译为A Tale of Two Donkeys不仅指出故事发生在人与驴子之间,也暗示出主人公的性格像一头驴子一样倔强。人和驴子之间能发生什么事情呢,观众带着这个好奇自然比较容易走入电影院。 电影名称的翻译过程中要遵循以下翻译原则: 1.经济利益原则 在电影制作者的眼中,经济价值才是永恒的追求。因此吸引观众眼球的片名,甚至使用夸张、比喻、增删词组来使片名更加有趣、新颖。如Leon译为《这个杀手不太冷》,《赤裸特工》译为Naked weapon。 2.信息价值原则 尊重影片内容,并且暗含大量影片信息,如电影的主题、种类、文化背景等等。如Night At The Museum译为《博物馆惊魂夜》,暗示出“惊魂”这一主题。 3.文化价值原则 翻译是跨文化的活动,电影反映了习俗、传统、宗教信仰与价值观。“典型的例子就是电影Seven,这个名字是指人类的七宗罪:饕餮、贪婪、懒惰、淫欲、骄傲、嫉妒、暴怒。在西方文化中数字七时一个带着宗教暗示的神秘数字,起源于圣经中的创世纪篇:上帝在七天里造出了亚当,并用亚当的七根肋骨造出了夏娃。而且数字七仔

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综述

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综述 作者:陈逢丹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浙江·杭州,310012 刊名: 安徽文学(下半月) 英文刊名:ANHUI LITERATURE 年,卷(期):2009(2)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23条) 1.马萧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 2000(02) 2.刘凤梅从接受美学视角论翻译[期刊论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02) 3.刘峥论翻译标准的多元化--从接受理论谈起 1991(03) 4.洪明论接受美学与旅游外宣广告翻译中的读者关照[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08) 5.贺微翻译:文本与译者的对话 1999(01) 6.朱健平文本的未定性与翻译的解释性[期刊论文]-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12) 7.朱健平现代阐释学和接受美学在我国翻译研究中的运行轨迹[期刊论文]-上海科技翻译 2002(01) 8.张英论接受美学对文学翻译的启示 2005 9.杨松芳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期刊论文]-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10.杨武能阐释、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 1987(06) 11.杨春接受美学视角下文学文本的翻译理解[期刊论文]-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05) 12.姚斯;霍拉勃;金元浦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 1987 13.夏仲翼文学翻译与批评理论 1998(01) 14.吴持哲文学翻译者的接受美学 1989(06) 15.王著定论翻译研究的接受美学[期刊论文]-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5(03) 16.王松年翻译:向接受美学求助什么? 2000(04) 17.秦洪武论读者反应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的意义 1999(01) 18.乔国强翻译与接受 1988(3-4) 19.马友平论述接受美学中的"意义未定和空白"及读者的阅读 2002(01) 20.方梦之译文如何为读者所接受 1992(01) 21.曹英华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中的读者关照[期刊论文]-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5) 22.Jauss Hans Robert Toward an Aesthetics of Reception 1982 23.Iser Wolfgang The Act of Reading: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 1978 引证文献(1条) 1.韩梅.李允.张兴梅接受美学观照下的英汉数字习语翻译[期刊论文]-文教资料 2010(5) 本文链接:https://www.sodocs.net/doc/003212242.html,/Periodical_ahwx200902048.aspx

浅谈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浅谈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摘要] 随着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电影作为文化艺术形式,也是中外文化交流中重要的一部分。电影片名的翻译受着文化差异的影响,就电影翻译中如何更好地再现原片的文化特色和艺术效果,以求在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中达到最大程度的对等,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让人们欣赏到优秀的外文影片。 [关键词] 电影片名中西文化差异翻译技巧 电影作为一种世界性、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在各国的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大量英文影片的引进, 电影翻译也备受关注。电影片名的翻译属于跨文化交际的活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 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及审美观等目的语文化环境下, 如何翻译出让观众认同并接受的电影篇名, 是翻译者为之努力的方向。 一、电影是文化艺术的载体,电影片名的翻译属于跨文化交际活动 文化的性质决定了在不同地域和时空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电影片名的翻译也应尽可能地正确把握源语民族语言中的文化信息,适时地进行选择和适应,以求在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中达到最大程度的功能对等。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一个桥梁, 与其说它是语言的翻译, 不如说是文化的翻译。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 不但要知道词语本身的字面意义, 还要弄清其所承载的文化意义。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 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对事和对物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寓意。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有着不同的文化寓意。电影“Red Shoes”(英国),主要讲述了英国一名芭蕾舞女演员面对爱情与事业不能做出正确选择,最终走向悬崖的悲惨故事。尽管《红舞鞋》正确无误地译出了英文的原意,却没有更深的寓意。后来这部英国影片又被译成《红菱艳》。译者把那双红舞鞋比作了中国观众妇孺皆知的红菱。它寓意红菱虽出于污泥,却仍美丽动人。特别是那两只弯弯的红菱角,犹如中国古代浸入了女子血泪的三寸金莲。与《红舞鞋》相比,《红菱艳》这一片名更体现出了电影的意境美。再如,美国电影“American Beauty” .大陆和香港都有自己各自的片名译文版本。大陆译作《美国美人》,香港译作《美国丽人》。而这两个简单的直译版本都很不贴切。根据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美国传统词典>>),“American Beauty”是一种玫瑰花,花大叶长,呈紫红色。这种花美丽而神圣,象征着崇高而神圣的爱情。影片中,导演用联想的手法,用这种花用来象征着一个女孩的爱。因此台湾译本《美国心·玫瑰情》更加传意贴切。 审美是人类独有的一种复杂而高级的活动,包含了复杂的感觉、心理、思维、情感等一系列多样又统一的精神活动。审美作为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长期发展的结果。文化背景的不同,决定了审美情趣的差异。审美的差异决定了译者要深入把握源语电影作品的思想美学内容,用目的语的艺术形式传达原作的形象、情感和语言的艺术美,从而将原作的审美体验生动形象地传递于译入语的电影艺术观众。例如,在某些形象的审美上,汉文化也不同于英语文化的审美习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芙蓉总是与美丽动人联系在一起,唐代诗人李白就用“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这样的诗句来描绘美人杨贵妃。影片“Bathing Beauty”译为“出水芙蓉”更自然贴切,迎合了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再如,“Blood and Sand”翻译成“碧血黄沙”,贴近汉民族的修饰与生动传神的审美需求,而英语的表达惯式则不使用修饰性的形容词。译名不仅充分展现了原名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还忠实了电影的内容。 三、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标准、方法及技巧 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奈达提出的对等概念,金隄从三个方面对该概念进一步阐释:接受者概念、效果概念、对等概念。关于效果概念,他指出,在明确了效果指信息对接受者的作用后,需要强调它应该包括信息的全部作用,也就是接受者从中所获得的一切理解和感受。包括主要精神、具体事实、意境气氛三大要素(1998:18)。笔者认为,这进一步明确了严复“信、达、雅”标准的内容。效果概念是否全面掌握,实质

10 接受美学与英语旅游景点翻译

接受美学与英语旅游景点翻译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加强,有不同的社会背景的不同国家的游客走到一起,给当代的旅游行业带来巨大商机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探析了在英语旅游景点翻译中对译文读者“期待视野”的考虑和原文中“未定性”的填补,从而对如何提高旅游翻译质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人到不同的国家领略异国风情,观赏美景的同时,也促进了各国的文化交流。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相信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国将成为全世界旅游目的地之一,同时也将对中国的政治和经济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旅游活动中,由于游客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他们往往通过语言翻译彼此进行交流沟通。英语已成为国际旅游中最普遍使用和大众普遍接受的交际语言。在翻译的过程中往往会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如文化背景、历史、地理、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心理特点、思维方式、民俗及文学艺术,等等。然而,就旅游翻译活动中景点名称的翻译现状而言,虽然翻译的质量已大为提高,低级的翻译错误已大大减少,但现实中国外民众对我们旅游翻译的认可度、接受度仍不高。接受美学强调以读者为中心,这对旅游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试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对如何提高旅游翻译质量进行初步的探讨。 二、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Reception Aesthetics)又“接受理论”,它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伊瑟尔(wolfgang Iser),现象学和阐释学是它的理论基础。姚斯和伊瑟尔理论中所采用的一些重要的概念范畴,诸如“期待视野”、“效果史”、“未定点”等均是从海德格尔(Heidegger)的“先在结构”、“理解视野”和伽达默尔(Gadamer)的“视野融合”等概念范畴衍化而来的(王岳川,1998)。姚斯认为,任何一个读者,

浅谈电影片名翻译

浅谈电影片名翻译 【摘要】电影片名翻译不同于一般产品的翻译,它以吸引人眼球、诱惑观众进场观看为目的,本文介绍了电影片名翻译的几种常用方法。【关键词】电影片名翻译技巧 电影是一种商品,其批发商将考虑什么样的电影名字能为其带来最大的票房收入,如果这名字很吸引人,就能引起观众的兴趣,观众就会踊跃购票。如果太贫乏,其票房一定让人失望。要让观众过目不忘,这就需要我们有很强的翻译技巧,在电影片名翻译中,我们通常用直译、音译、意译以及直译意译相结合、音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 一、直译 直译,从表面上讲,就是不改变原作的词与句。但严格说来,就是不改变原作的观点和风格,而且忠实于原着,是对原作在思想内容和写作风格上的一种再现,并且尽可能多的忠实于原作的修辞。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许多片名中英文重合程度惊人,几乎可以达到字对字翻译。如将Schindler’s List译为《辛德勒的名单》,Four Wedding and a Funeral译为《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the Jurassic park译为《侏罗纪公园》,《黄土地》译作Yellow Earth,《南京大屠杀》译作Nanjing Massacre等。 另一些则须根据译语特征,略微改变源语的词序或结构,在总体上仍趋于同源语形式保持一致。英译汉如:Man in Black译为《黑衣人》, the River Wild译为《狂野之河》。汉译英如将《高山下的花环》译作Wreaths at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青春之歌》译作the Song of Youth,

《天云山传奇》译为Legend of Tianyun Mountain。 我们知道,许多电影都是根据名着改编的。改编成成电影后,借助名着本身的艺术魅力和轰动效应,创作人员保留了原着原名。与此相联系,当这些名着被译成别国文字,介绍给他国读者时,由于早期译者对这些着作的书名采取了直译法,因而使这些作品从书名到内容早已深入人心。因此,面对以这些名着为蓝本而改变的电影,可以直接将作品名“挪用”过来作为电影名称,既方便又自然。如A Million Pounds Bank Note译为《百万英镑》, The Godfather译为《教父》,Uncle Tom’s Cabin 译为《汤姆叔叔的小屋》, The Silence of Lamb译为《沉默的羔羊》。 当然,直译电影名绝对不仅仅陷于上述情形。有时候,我们并不确定是译作先于电影,还是电影推动了翻译作品的出现和传播,而且许多电影在本国并没有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出版发行,抑或即使出版过也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但无论怎么样,总的说来,直译的片名都是继承了原片名的简介明了、信息量大、易于引起观众好奇心等特点。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片名不带有浓厚的异域文化色彩,不会导致观众在理解上和接受上的难度。如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西线无战事》),Dances with Wolves(《与狼共舞》),Death on the Nile(《尼罗河上的惨案》),(Evil Under the Sun《阳光下的罪恶》),Love or Bullets(《爱情与子弹》)等。 二、音译 音译也是传统翻译中比较常见的方式,这是全球文化杂合的结果。随着各国文化相互渗透的

电影名称翻译的基本原则及其误译

一、前言 电影名称是电影的灵魂,是电影的宣传广告。它在第一时间告诉观众影片的性质、类型、主题等特质。电影名称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电影的票房收入。因此,电影名称的翻译也是整部电影翻译中的重中之重。虽然电影名称的翻译是一项非常谨慎的工作,但从表面看,电影名称的翻译较其他文本的翻译显得更加灵活。在翻译电影名称时,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直译或意译,甚至为使目的语观众更好地理解原影片或原影片名所携载的文化信息,还可以抛开原影片名另起一个全新的、让目的语观众更能接受和理解的新名字。这种另译的做法看起来好像不忠实于原影片名,似乎是“误译”,但在电影名称的翻译中,有些所谓“误译”其实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灵活翻译。只有那些歪曲原影片主题、在文化价值上误导观众的翻译才是真正的误译。 译界的朋友都会有同样的感触:翻译难,难于上青天。绝对忠实或者完美的翻译几乎是永远做不到的,因为任何语言中的一个简单的文字都富含着该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给人以特定的文化联想和心理感受。当我们选择用一种语言来转述另一种语言时,大量的文化信息已经在翻译中流失掉了,因为“相同的话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可能产生不同的会话含义。”所以,再忠实的翻译也都只是对原语言的一种解释。学者们对于这种用一种语言“解释”另一种语言的标准,可以说自有了翻译实践活动之后就开始辩论不休。争论的目的不外乎一是为了在形式上对原文的忠实,二是为了在内容或语境上对原文的忠实,或两者兼而有之。尽管 翻译工作者都在尽心竭力地信守着各自的 翻译标准,力求完美地再现原语言的风采,但仍因两种语言及文化上的不通而不时出 现要么在形式上要么在内容上不忠实于原 文的误译。误译即是“错译”,是对跨文化语 境下信息交流的“阻碍与误导”。可见误译是 翻译的大忌,是翻译工作者应该尽量避免的 事情。 二、电影名称翻译的基本原则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Sapir)曾说“语言 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是有民族性的,每一种语言反映的都是相应民族特有的文 化体系。接触一个语言符号系统就意味着接 触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因此翻译从本质上说 就是一种文化交流。 虽然每个国家都拥有其特有的文化,但人类的习惯与情感有许多共通之处,这就使不同国家或文化体系之间有了交流与理解的可能。有许多电影名称所携载的文化信息直译过来是能被目的语国家的观众理解和接受的。这样的名字最好采取直译,如Sound of Music译为《音乐之声》,Pearl Harbour译为《珍珠港》,The Princess Diaries译为《公主日记》,Schindler’s List 译为《辛德勒的名单》,Hamlet译为《哈姆雷特》,King Kong译为《金刚》,Casablanca译为《卡萨布兰卡》,Napoleon译为《拿破仑》等等。这样的翻译能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文,最大量地传达了异域文化和原影片名想传达的信息。但是电影名称的翻译仅仅做到形式或内容上的忠实还不够。“英语电影名称的翻译不单纯是语言转换的过程,同时也是两[摘要] 电影名称的翻译有其自身的基本原则, 即无论直译,意译,或是另译,都必须使目的语观众易接受、能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个译名能够恰当地传达 原影片名或原影片所携载的文化信息。如果译名给目的语观众的文化联想与原影片名或原影片的文化联想出入较大,甚至给目的语观众以文化价值上的误导,那么这个电影名称翻译得无论多么好听都是失败的,属于误译。现在有些很流行的电影的译名其实是很错误的翻译。 [关键词] 基本原则 电影名称 误译 文化 种文化交流的社会现象,属于跨文化交际的活动。”既然不同民族之间是有文化差异的, 差异就会带来误解与冲突,差异就使得翻译者必须实现在文化间进行沟通。对那些影片名里有不为异域文化语境里的观众熟知的语言表达法、事件、地点和人名,不可采取直译,否则会让目的语观众感到不知所云,如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如果直译为《飞越布谷窝》则很令人费解,所以可以意译为《飞越疯人院》,因为布谷鸟在英语里常用来指疯子和傻子。如果不把cuckoo的隐含意思译出来, 就不能更好地传达原影片名的信息,继而有可能影响影片的票房收入。另外如Hobson's Choice,如果直译为《霍布逊的选择》,从表面看似乎合情合理,因为电影的男主角就叫Hobson。但这个翻译却不能很好的传达影片主题。因为男主角Hobson是一位鞋店老板,他不愿意把大女儿嫁给店里的伙计,结果遭到三个女儿联合反对,于是最后他别无选择,只好屈从。等我们查了英文字典才知道Hobson's choice还有一个意思正好就是“无法选择”。所以把影片名译为《别无选择》就更加贴切。再如Patton可译为《巴顿将军》,Gandhi译为《甘地传》,The Ghost译为《人鬼情未了》,SpiderMan译为《蜘蛛侠》,Shrek译为《怪物史莱克》,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译为《廊桥遗梦》,Kramer vs Kramer译为《克莱默夫妇》,Orient Express译为《东方快车谋杀案》,Father of the Bride译为《岳父大 人》,Suddenly Last Summer 《夏日痴魂》,JFK 《刺杀肯尼迪》等等。电影名称有其特有的性质,既要通俗又要考虑商业利益,因此 电影名称翻译的基本原则及其误译

最新 接受美学及其对典籍翻译的-精品

接受美学及其对典籍翻译的 一.与接受理论 最先谈到读者问题的应该是波兰现象学家、美学家因加尔登。虽然他是在《解剖学》中谈的,但其观点还是很有一定意义的。他的观点跟上面描述的接受美学的理论中的与读者相关的观点相似,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首先会形成自己的一个态度,在这个态度的基础上去看作品的特征结构。从另一角度分析就是从读者阅读作品并确定作品结构中确定作品被读者所表现的世界。当然这个世界是不确定的,受读者解读的影响。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等要素都充满了读者在阅读期间所产生的“杂质”。这些“杂质”是主观性的。 美学思潮诞生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的联邦德国,其代表人物有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姚斯和批评家、美学家伊泽尔。上述两位代表人物认为,研究美学的集中点应该以读者为中心——“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反应、阅读过程和读者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由此可看出,美学在诞生之初就强调读者的地位,引入“期待视界”的概念,解释读者在接触文学作品或者典籍之前在其内心已经存在一种潜在的期待。这种期待是随着个人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书籍的经验而慢慢产生的一种心理结构。“期待视界”的里理论要求在翻译典籍的过程中,应该以读者为中心,从读者的各方面出发,比如观念、接受程度、理解程度等等。 接受理论的主旨主要体现在法国作家法朗士在《乐图之花》中的一段话——“书是什么?主要的只是一连串小的印成的记号而已,它是要读者自己添补形成色彩和情感,才好使那些记号相应地活跃起来,一本书是否呆板乏味,或是生气盎然,情感是否热如火,冷如冰,还要靠读者自己的体验。或者换句话说,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魔灵的手指,它只拨动我们脑纤维的琴弦和灵魂的音板,而激发出来的声音却与我们心灵相关。”通过这段话我们能理解作品和读者理解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必然存在,但是这种差异会在作品本身和读者自身体验两者之间慢慢减小。法国文学批评家查尔斯·奥古斯汀·圣伯夫说:“最伟大的诗人并不是创作得最多的诗人,而是启发得最多的诗人。”从这句话就可看出圣伯夫所持观点为,对于一个好的作者需要对读者有所启发。圣伯夫还认为要想很好的了解一部作品的意义,必须得了解这部作品的作者的相关信息,比如性格、职业、成长环境等等。那从这一观点我们可以得出,要想使典籍英译达到最大的效果,作为翻译者,对于典籍的著者的了解是比不可少的。那此时这位翻译家就有一个作者转变为一个读者,而且是一位忠实的读者——忠实于他要翻译的作品的全部。 二.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理论中有一观点为反对历史客观主义。任何时代的文学作品都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之前的历史研究要随着历史的变化不断的变化。毕竟作为人其认识是不断的发展变化的,经验是不断丰富的。其实,接受美学反对历史客观主义这一历史观是在狄尔泰、海德格尔等人的观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再者,马克思的也是其哲学基础。接受美学家们很多效仿马克思分析生产者、消费者和商品,来分析作者、读者和作品之间的关系。把他们的关系放在一个发展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去考察,而非一成不变。另外,接受美学还借鉴了本文理论等概念,发展出自己的观点——结构思想和历史思想融合。作品的

浅谈电影片名的翻译

浅谈电影片名的翻译 贾薇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外语系,辽宁阜新123000 摘要: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传媒方式,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电影的世界中我们可以足不出户的领略异国风情。一个完美的电影片名可以吸引观众的眼球,增加票房收入,对于电影片名的翻译也是一个需要技巧和反复推敲的过程。本文根据电影片名的特点,分析总结了电影片名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电影片名特点翻译方法 电影片名的翻译是一项重要的,且富于创造性的工作,佳译可以为电影锦上添花,对推动中国影片走向世界,促进国际间文化艺术交流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电影片名是电影的门楣,既要反映影片的中心思想,又要简短新奇,将观众引入门内;它是电影的眼睛,既要突出显示个性,又要生动形象,令人一瞥便会联想翩翩。优秀的电影片名应“简洁凝练地概括影视片内容,言简意赅地揭示主题,隽永深长地激发群众的丰富联想”。因此,完美的对一部电影片名作出翻译绝非易事。 一.电影片名的特点 1.来源 结合原片语境理解片名的来源是进行正确翻译的前提条件,中英电影片名大都以剧情、背景、主题、主人公、线索为来源。 根据电影所要表现的主题为名。如:You Can’t Take I t with You 、A Farewell to Arms 、Brave Heart 、《男人四十》、《人到中年》等。 根据剧情内容命名。如:Murder of the Orient Express、Sleepers、Deep Impact 、《秋菊打官司》、《五月之恋》等。 根据电影主角命名。如:Gandhi、Macbeth 、《黄飞鸿》、《女篮五号》等。 根据影片线索命名。如:The Ring 、Schindler’s List 、Twister 、《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鸡毛信》等。 根据影片背景命名。如:A Streetcar Named Desire、The Cassandra Crossing、Titanic 、《黄土地》、《红高粱》等。 2.风格 电影片名的语言风格是言简意赅,结构简单,生动形象,善用隐藏比喻等修辞手法,主要目的是吸引观众的眼球,激发观众观看影片的愿望。 3.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