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洪水灾害危险程度区划

中国洪水灾害危险程度区划

中国洪水灾害危险程度区划
中国洪水灾害危险程度区划

中国洪水灾害危险程度区划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复杂,决定了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在世界上属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洪涝灾害在我国各地灾害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防洪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等各个方面。千百年来,人们在防洪治洪中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洪水本身的规律性研究、汛情迅速地采集与传输、正确的洪水预报和计算、科学的优化调度方法等,都已经有了一些有效方法和手段。但在制订防洪规划和调度方案时,决策者不易对我国洪水灾害危险程度空间分布得到全面的了解,对问题的认识常停留在经验性判断阶段,这对于当前的防洪决策来说,是非常不适应的。为了客观地了解我国洪水危险程度的总体分布情况,结合洪水可能引起的灾害,对洪灾损失进行宏观和定性预评估,并对防洪规划和防洪投资提出指导性意见,非常有必要对我国洪灾危险程度进行区划研究。本文在分析我国洪水灾害孕育环境的前提下,采用洪灾成因分析的方法,研究洪灾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与洪灾危险程度间的相关关系,求出危险程度隶属度。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采用多边形叠置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手段,研究洪水危害危险程度区划的方法,进而绘制成区划图。

就洪水灾害而言,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要发生洪水,二是要形成灾害。造成洪水的影响因素很多,本文归纳为三个方面,天气因素、径流因素和下垫面地形因素。洪水所造成的损失主要取决于经济因素。根据洪灾的含义,本文的区划研究分两步,洪水危险程度区划和洪灾危险程度区划。

一、气象因素

我国绝大多数河流的洪水都是由暴雨产生的。暴雨不但地区分布不均匀,季节和年际变化也很大。由于我国降雨变化过程的复杂性,使得洪水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也变得非常复杂。但就洪水而言,我们最关心的是一定时段内的降雨总量,也就是说能构成洪水的暴雨。这里的时段,可以是几分钟、几小时或几天。几小时的暴雨,不管强度有多大,由于总量较小,一般难于形成大洪水。降雨过程的时间长度总是有限的,超过七天的比较少见。所以,分析致洪暴雨时,一般考虑一天、三天和七天最大降雨量。其中三天暴雨对洪水形成的影响最具代表性。为此,本文采用全国年最大三天降雨量等值线图,作为天气因素的基本资料。

二、径流因素

径流是降水因素和下垫面产流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径流与降雨虽然不是完全独立的,但也不是完全的线性相关关系。相同的降雨,在不同的地区,产生的径流量也不同,因而洪水形成的可能性大小也不同。考虑径流因素,主要是反应下垫面产流条件不同的问题。

三、地形因素

从径流形成原理上来说,下垫面对洪水过程的影响可分成两个部分,产流和汇流。产流影响因素在径流分布中得到了反映。而汇流影响因素,主要取决于地形。如陡峻的地形易于快速汇集径流形成山洪,平坦的地形不易于洪水的排泄而易于形成涝灾,河道汇集洪水易于洪水在空间上的转移等。

四、洪水危险程度区划

区划的本质是对多种层面的隶属度进行聚类。本文尝试过模糊聚类等多种聚类方法,根据聚类结果的对比分析,本文提出的排序法得出的区划图得到了领域专家的认可。排序法首先将气象、径流和综合地理因素图层作叠置分析,生成由近五千个小多边形构成的图层,每个小多边形带有三个因素的隶属度属性。

五、洪灾危险程度区划

如上所述,发生洪水而没有形成损失不能称为洪灾。灾害取决于经济因素。经济损失的确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多年以来,许多专家学者致力于建立经济损失估算模型。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见到很成熟的模型。洪灾造成的损失有许多方面,概括起来可分为农业、工业和居民的生活财产等方面。农业主要与耕地面积大小有关。通常情况下,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人口密度也相应较大,发生洪水时居民的财产损失也大。为此,本文选用分县的面平均耕地和人口[5]来定量表示发生洪水时将造成的经济损失,研制洪灾危险程度的区划图。对于洪水灾害来说,受淹损失和灾害之间是很直接的对应关系。因此,采用线性隶属度函数,对人口和耕地面平均值求出隶属度,制作成分县的隶属度图层。

六、区划图成果分析

由区划图可看出,危险程度的分级和我国各地洪水情况大体上是相符合的。

七、结语

本课题研制的洪水和洪灾危险程度区划图是客观的,与各区域洪水的实际发生情况基本吻合,已得到了一些领域专家的认可,可以作为防洪规划等宏观决策的依据。区划图上的危险程度等级只是相对值,没有绝对量的概念。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是宏观区划研究的有力工具。本课题采用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可供类似区划课题参考。

中国洪水灾害种类

洪水灾害的形成受气候、下垫面等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洪水可分为河流洪水、湖泊洪水和风暴潮洪水等。其中河流洪水依照成因的不同,又可分作以下几种类型:

(1)暴雨洪水是最常见威胁最大的洪水。它是由较大强度的降雨形成的,简称雨洪。我国受暴雨洪水威胁的主要地区有73.8万km2,耕地面积3333万余ha,分布在长江、黄河、淮河(图片-新闻-网页)、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等7大江河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河流洪水的主要特点是峰高量大今日焦点:

·中国富人占有80%存款帮助富人减免税引发争议

·北京人存在六大陋习随地吐痰居首

·国家计生委:2010年大陆总人口力争不超过13.7亿

,持续时间长,灾害波及范围广。近代的几次著名水灾,如长江1931年和1954年大水、珠江1915年大水、海河1963年大水、淮河1975年大水等,都是这种类型的洪水。

(2)山洪是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暴落的洪水。由于山区地面和河床坡降都较陡,降雨后产流和汇流都较快,形成急剧涨落的洪峰。所以山洪具有突发性、水量集中、破坏力强等特点,但一股灾害波及范围较小。这种洪水如形成固体迳流,则称作泥石流。

(3)融雪洪水主要发生在高纬度积雪地区或高山积雪地区。

(4)冰凌洪水主要发生在黄河、松花江等北方江河上。由于某些河段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在气温上升,河流开冻时,低纬度的上游河段先行开冻,而高纬度的下游段仍封冻,上游河水和冰块堆积在下游河床,形成冰坝,也容易造成灾害。在河流封冻时也有可能产生冰凌洪水。

(5)溃坝洪水是大坝或其他挡水建筑物发生瞬时溃决,水体突然涌出,造成下游地区灾害。这种溃坝洪水虽然范围不太大,但破坏力很大。此外,在山区河流上,在地震发生时,有时山体崩滑,阻塞河流,形成堰塞湖。一旦堰塞湖溃决,也形成类似的洪水。这种堰塞湖溃决形成的地震次生水灾的损失,往往比地震本身所造成的损失还要大。

我国幅员辽阔,除沙漠、戈壁和极端干旱区及高寒山区外,大约2/3的国土面积存在着不同类型和不同危害程度的洪水灾害。如果沿着400mm降雨等值线从东北向西南划一条斜钱,将国土分作东西两部分,那么东部地区是我国防洪的重点地区。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剧毒化学品: 剧毒化学品是指,按照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公安、环保、卫生、质检、交通部门确定并公布的剧毒化学品目录中的化学品。一般是具有剧烈毒性危害的化学品,包括人工合成的化学品及其混合物和天然毒素,还包括具有急性毒性易造成公共安全危害的化学品。 释义: 根据2005年5月公安部公布的《剧毒化学品购买和公路运输许可证件管理办法》,“除个人购买农药、灭鼠药、灭虫药以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购买和通过公路运输剧毒化学品的,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剧毒化学品,按照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公安、环保、卫生、质检、交通部门确定并公布的剧毒化学品目录执行。”“国家对购买和通过公路运输剧毒化学品行为实行许可管理制度。购买和通过公路运输剧毒化学品,应当依照本办法申请取得《剧毒化学品购买凭证》《剧毒化学品准购证》和《剧毒化学品公路运输通行证》。未取得上述许可证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购买、通过公路运输剧毒化学品。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伪造、变造、买卖、出借或者以其他方式转让《剧毒化学品购买凭证》《剧毒化学品准购证》和《剧毒化学品公路运输通行证》,不得使用作废的上述许可证件。”

土壤侵蚀区划: 土壤侵蚀区划,亦称水土流失分区。是指根据土壤侵蚀成因、类型、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某一地区进行的地域划分。土壤侵蚀区划反映土壤侵蚀的地域分异规律,为不同地区的侵蚀类型指出治理途径、方向和应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以及实施步骤,并为水土保持规划和分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2008年颁布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中,全国分为水力、风力、冻融3个一级侵蚀类型区。其中,水力侵蚀类型区包括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和西南土石山区5个二级类型区;风力侵蚀类型区分为“三北”戈壁沙漠及沙地风沙区、沿河环湖滨海平原风沙区2个二级类型区;冻融侵蚀类型区分为北方冻融侵蚀区、青藏高原冰川冻土侵蚀区2个二级类型区。各大流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在全国二级分区的基础上再细分为三级类型区和亚区。 根据土壤侵蚀的成因、类型、强度等在一定的区域内相似性和区域间的差异性所做出的低于划分。土壤侵蚀区划反映土壤侵蚀的地域分异规律,为不同地区的侵蚀指出治理途径、方向和应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及其实施步骤,为水土保持规划和分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侵蚀区划的基本内容为:拟定区划原则和分级系统;研究并查明各级分区的界限,编制土壤侵蚀区划图;按土壤侵蚀区域特征,探讨土壤侵蚀分区治理途径和关键性的水土保持措施;编写侵蚀区划报告。

中国洪水灾害危险程度区划

中国洪水灾害危险程度区划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复杂,决定了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在世界上属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洪涝灾害在我国各地灾害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防洪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等各个方面。千百年来,人们在防洪治洪中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洪水本身的规律性研究、汛情迅速地采集与传输、正确的洪水预报和计算、科学的优化调度方法等,都已经有了一些有效方法和手段。但在制订防洪规划和调度方案时,决策者不易对我国洪水灾害危险程度空间分布得到全面的了解,对问题的认识常停留在经验性判断阶段,这对于当前的防洪决策来说,是非常不适应的。为了客观地了解我国洪水危险程度的总体分布情况,结合洪水可能引起的灾害,对洪灾损失进行宏观和定性预评估,并对防洪规划和防洪投资提出指导性意见,非常有必要对我国洪灾危险程度进行区划研究。本文在分析我国洪水灾害孕育环境的前提下,采用洪灾成因分析的方法,研究洪灾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与洪灾危险程度间的相关关系,求出危险程度隶属度。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采用多边形叠置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手段,研究洪水危害危险程度区划的方法,进而绘制成区划图。 就洪水灾害而言,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要发生洪水,二是要形成灾害。造成洪水的影响因素很多,本文归纳为三个方面,天气因素、径流因素和下垫面地形因素。洪水所造成的损失主要取决于经济因素。根据洪灾的含义,本文的区划研究分两步,洪水危险程度区划和洪灾危险程度区划。 一、气象因素 我国绝大多数河流的洪水都是由暴雨产生的。暴雨不但地区分布不均匀,季节和年际变化也很大。由于我国降雨变化过程的复杂性,使得洪水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也变得非常复杂。但就洪水而言,我们最关心的是一定时段内的降雨总量,也就是说能构成洪水的暴雨。这里的时段,可以是几分钟、几小时或几天。几小时的暴雨,不管强度有多大,由于总量较小,一般难于形成大洪水。降雨过程的时间长度总是有限的,超过七天的比较少见。所以,分析致洪暴雨时,一般考虑一天、三天和七天最大降雨量。其中三天暴雨对洪水形成的影响最具代表性。为此,本文采用全国年最大三天降雨量等值线图,作为天气因素的基本资料。 二、径流因素 径流是降水因素和下垫面产流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径流与降雨虽然不是完全独立的,但也不是完全的线性相关关系。相同的降雨,在不同的地区,产生的径流量也不同,因而洪水形成的可能性大小也不同。考虑径流因素,主要是反应下垫面产流条件不同的问题。 三、地形因素 从径流形成原理上来说,下垫面对洪水过程的影响可分成两个部分,产流和汇流。产流影响因素在径流分布中得到了反映。而汇流影响因素,主要取决于地形。如陡峻的地形易于快速汇集径流形成山洪,平坦的地形不易于洪水的排泄而易于形成涝灾,河道汇集洪水易于洪水在空间上的转移等。

中国旅游地理大纲

《旅游地理》教学大纲 旅游地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所用教材为庞规荃编著的《中国旅游地理》(旅游教育出版社)。本课程以中国特定地域为研究对象,全面研究了我国旅游资源形成的环境、特点、分布及其开发利用和发展规律,阐述了旅游活动与我国旅游地理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发展的关系。 考试题型: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 第一编旅游地理概论 第l章年轻的综合性边缘科学——旅游地理学 问题: 1、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2章旅游资源 名词: 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 问题: 1、旅游资源是如何分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对旅游资源保护的意义何在? 第3章旅游开发 名词: 旅游开发 问题: 1、旅游开发应考虑哪些方面的条件? 2、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3、旅游开发有哪些主要类型? 第4章旅游业规划 问题: 1、旅游规划的特点主要有哪些? 2、旅游规划的步骤大体分为哪几方面? 第二编中国旅游地理总论 第l章中国的自然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旅游地理位置;地貌;风景名山;海岸带;海岸带旅游;康乐气候;风景名胜区 问题: 1、我国风景名山的主要类型和代表名山是什么? 2、熔岩地貌和丹霞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3、我国各类名泉风景区有哪些? 4、我国如何利用气候环境开发旅游项目?我国主要的天气景观有哪些? 5、我国风景名胜可分为几大类?举出代表景区。 6、我国自然保护区有哪些类型? 第2章中国的人文旅游资源 名词: 文物;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园林;红色旅游;风土民情;民俗旅游;博物馆。 问题: 1、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有哪些? 2、我国古代主要水利工程有哪些? 3、说明我国园林的三大类型和代表园林。 4、我国有哪些民族民俗旅游资源? 5、我国博物馆大致可分为哪些类型? 第3章交通与旅游 名词: 旅游线路 问题: 1、说明发展交通运输与旅游大众化的关系。 第三编中国旅游地理分区 第l章旅游地理区划 名词: 旅游区 问题: 1、说明中国旅游地理分区是如何划分的。 第2章京、津、冀旅游区

全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分

土壤侵蚀类型区的划分 2012-07-04 16:02 根据我国的地形特点和自然界某一外营力在一较大的区域里起主导作用的原则,水利水电部颁发了《关于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分和强度分级标准的规定》,把全国区分为三大土壤侵蚀类型区。 (一) 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这一类型区大体分布在我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以东,包括西北黄土高原、东北的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北方山地丘陵、南方山地丘陵、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丘陵、云贵高原六个二级类型区。 1.西北黄土高原 这一高原区主要是指青海日月山以东,山西太行山以西,陕北长城以南,陕、甘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区。绝大部分属黄河中游,是我国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 土壤条件:黄土在本区内分布很广、厚度很大的第四纪粉沙物质。分为新黄土和老黄土两种。前者覆盖在后者之上,总厚度由几十米至100多米,最厚处达200多米。黄土质地匀细,组织疏松,具有大孔隙构造,垂直节理发育,湿陷性和渗透性都较大。颗粒粒径0.05-0.002mm的占50%,渗透速度一般在0.8-1.3mm/min。黄土具有迅速分散的特性,在清水中1—4 min即可全部分散。 地貌条件:按形态、结构分,除大部分为丘陵沟壑、高原沟壑,还有风沙丘陵、涧地、河谷川地和土石山地。总的来看,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沟深陡坡是黄土地貌的主要特征。

气候条件:属大陆型季风气候,冬寒夏热,气温变化剧烈,年平均降雨量在300—600mm,分布集中,7、8、9三个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0%;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暴雨强度每分钟可达1mm,甚至2mm 以上,瞬时暴雨强度更大。一次大暴雨产沙量可占全年总产沙量的40%-86%。 植被条件:黄土高原自东南向西北大致可分为:山地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和干旱草原四个带。山地植被带的植被以针、阔叶混交林和灌丛为主,开垦指数低,一般在10%以下,土壤侵蚀轻微;森林草原带植被类型以夏绿阔叶林及禾本科、菊科植物群落为主,开垦指数一般在40%-50%,部分人多地少地区高达60—70%,土壤侵蚀严重;干旱草原带的植被以藜科及旱生多刺的植物群落为主,开垦指数为10%—20%,土壤侵蚀严重,同时有较强烈的风蚀发生。 水土流失状况:除了溅蚀和层状面蚀普遍发生外,2度以上的坡耕地有细沟侵蚀发生;5度以上,则细沟侵蚀较强,并开始发生浅沟侵蚀。25度以上有切沟出现;35以上土壤泻溜;45度-75度陡坡地可发生滑坡;75度以上陡崖和岸壁可发生崩塌。年平均侵蚀模数一般为5000—10000t/km2,高的可达20000t/km2以上,黄河下游泥沙绝大部分来自于本区。 2.东北的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区 本类型区南界为吉林省南部,西、北、东三面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所围绕。在该区域内,除了大、小兴安岭林区以及三江平原外,其余地方都有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蚀。可分为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这

黑龙江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中国农业气象(Chinese Journal of Agrometeorology)2012,33(4):623-629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12.04.022 黑龙江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张洪玲,宋丽华,刘赫男,徐永清 (黑龙江省气候中心,哈尔滨150030) 摘要:以黑龙江省81个气象台站1961-2008年的逐日降水数据、社会经济资料、地理信息数据以及灾情数据为基础,运用GIS技术,对黑龙江省暴雨洪涝灾害的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等评价因子进行综合分析,采用加权综合分析法以及GIS中自然断点分级法,构建了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将黑龙江省划分为高、次高、中等、次低和低5个等级风险区。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呈“东西高-南北低”的分布,松嫩平原大部、三江平原北部和南部地区处于高-次高风险区,哈尔滨西北部、大庆东南部、绥化北部和西部以及鹤岗中部地区,属于高风险区;而大兴安岭地区和东南半山区处于低-次低风险区,发生暴雨洪涝灾害的几率较低。灾情验证结果表明,实际灾情的高值-次高值分布与风险区划结果基本符合,风险区划模型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 关键词:暴雨洪涝;GIS;风险区划;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 中图分类号:S166文献标识码:A Risk Zoning of Flood and Waterlog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ZHANG Hong-ling,SONG Li-hua,LIU He-nan,XU Yong-qing (Climate Center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Haerbin150030,China) Abstract:Based on daily precipitation date,socio-economic data,GIS data and historical disaster data,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fatalness of disaster-inducing factors,sensitivity of disaster-forming environments and vulnerability of disaster-bearing bodies by using GIS method.Then the model of risking valuation was built with the method of weighted synthesis evaluation and natural breakpoint classification method of GIS.Risk zoning charts of flood and waterlog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was painted and was divided into five hierarchies:high,less high,medium,less low and low.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isk of flood and waterlog presented high in the east and west areas but low in the north and south.Most area of Songnen plain,north and south of Sanjiang plain and the central of Hegang belonged to high risking zone,especially north-west of Haerbin,south-east of Daqing,north and west of Suihua,the central of Hegang.Daxinganling area and southeast semi mountainous belonged to low-less low risking zone and where the probability of occurrence also low.Actual disaster results were matched with risking zone,especially the distribution of high low high areas. Key words:Flood and waterlog;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Risk zoning;Fatalness of disaster-inducing factors;Sensitivity of disaster-forming environments;Vulnerability of disaster-bearing bodies 暴雨洪涝灾害是黑龙江省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给当地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加,易灾暴雨也频繁发生,1998年松嫩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受灾农田483万hm2,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600亿 800亿元;2004年5月,东部和北部地区发生大暴雨,土壤偏涝面积达近10a 来的最大值;2005年6月,暴雨致沙兰镇发生特大洪灾,直接经济损失2.8亿元;2006年7月,黑河发生大暴雨,导致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61亿元;2008年7 *收稿日期:2012-02-29 基金项目:中国气象局2009年业务建设项目“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作者简介:张洪玲(1979-),女,黑龙江人,硕士生,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及GIS技术应用。 E-mail:zhanghongling0469@163.com

中国气候区划

xx农业气候区划 一、农业气候资源概述 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地势西高东低,西部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由于东南部濒临太平洋,南近印度洋,东部和南部湿润多雨,西北内陆远离海洋而少雨干旱。全国可分为三大自然区: 从大兴安岭起,沿长城,经甘肃南部和川西大雪山脉一线以东为东部季风区;昆仑、阿尔金、祁连山脉以南为青藏高原区;西北干旱区的南部与青藏高原相接,其东南部接东部季风区。 我国光能资源丰富,年总辐射量为35-83×l0焦耳8/平方米,但利用率尚低。热量资源方面,东部农业区≥10℃的积温为2000-9000℃,跨温带、亚热带、北热带,可满足一年一熟至一年三熟。大致在4100℃、6000℃的地带分别是一熟与二熟、二熟与三熟的分界线。我国夏季偏热、冬季寒冷的特点,使一年生喜热作物种植的界线偏北,而多年生越冬作物的界线偏南。水分资源方面,我国年平均降水量600多毫米,地区变化幅度很大,由东南沿海的2000毫米向西北减少到50毫米以下。 我国农业气候特点是: ①生长期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小,一年生喜温作物可以种在纬度较高的地区,也有利于进行复种。春季气温北方升温快,南方因多雨天气升温较缓慢,南北之间平均气温差异缩小;夏季7月平均气温长江流域与华北平原仅相差2℃左右,而与东北差4-8℃。秋季北方降温快,南方较慢,南北之间差异增大。冬季1月平均气温长江流域与华北平原相差达6-10℃,与东北可差16℃以上;②雨热同季,有利于充分发挥气候资源的生产效力。我国大部分地区随着温度的升高,降水量增加,夏季气温升到一年中最热时期,降水量达到最大值。夏季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0-75%,≥10℃生长期内降水量约占60-90%不等。东部由于热量丰富,降水比较充足,一般多适合农作物的需要,喜温作物种植面积大;③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有利于形成优质高产的农产品。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由南而北,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增大,年较差由南部的8-18℃增大到北部的30-48℃,年平均日较差由南部的6-8℃增大

中国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环境 Ξ

第18卷第2期2004年4月 水土保持学报 Journal of S oil and Water C onservation V ol.18N o.2 Apr.,2004  中国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环境Ξ 范昊明1,2,蔡强国1,王红闪3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辽宁沈阳110161; 3.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陵712100) 摘要:分析了黑土腐殖质、黑土母质、黑土区气候、地貌、植被及人类开垦等活动与黑土侵蚀之间的关系,指出了 黑土区农业开垦与耕作是导致黑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同时,在人类干预条件下,某些自然因素对黑土加速侵蚀的 影响就会明显地凸现出来。实际上,黑土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方式已经使其成为目前中国土壤侵蚀潜 在危险性最大的地区之一。目前,黑土流失速度相当快,不少地区已经出现了成土母质露于地表的现象,土壤侵 蚀严重。如果我们现在还不能正确认识黑土地治理的紧迫性,黑土区很快就将变为名副其实的“不毛之地”了。 关键词:东北黑土区; 自然地理环境; 人类活动; 土壤侵蚀 中图分类号:S1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242(2004)022******* Condition of Soil Erosion in Phaeozem R egion of N ortheast China FAN Hao2ming1,2,C AI Qiang2guo1,W ANG H ong2shan3 (1.Institute o f G eographical Sciences&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 AS,Beijing,100101; 2.College o f Water Conservancy,Shenyang Agriculture Univer sity,Shenyang110161; 3.Institute o 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 AS&Ministry o f Water Resource,Yangling Shaanxi712100)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 oil erosion of phaeozem in the northeast region of china and humus,s oil parent material,climatic condition,land feature,vegetation and man′s activity in this area have been analyzed.It has been point2 ed out that the reclamation on a large scale in the phaeozem region is the primary reas on causing s oil erosion in this place, and at the same time,several natural factors that are the potential factors to affect s oil erosion have played m ore significance role in accelerated erosion after human broke into the phaeozem region.In fact,the phaeozem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has became the m ost hazard region of potential erosion now for it′s unique physical geography environment and man′s activity. At present,the phaeozem region is subjected to severely s oil erosion and at s omewhere the loess m other material is exposing to the air.S o we must action now to explore the law of s oil erosion and to cure the s oil erosion using this law,or else,the phaeozem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will became the real barren land. K ey w ords:phaeozem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physical geography environment; manπs activity; s oil erosion 中国东北地区土壤普遍呈暗色,发育有肥力高、性状良好的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等。实践中,人们对黑土区的概念通常并不仅局限于土壤分类中的黑土,而是一个包括更多东北地区土壤类型的广泛的概念。松辽水利委员会在关于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情况的报告中将黑土区的土壤类型定义为包括黑土、黑钙土、暗棕壤、草甸土、白浆土、棕壤、棕色针叶林土、风沙土和沼泽土等。根据全国农业土壤普查结果确定黑土区总面积为101.85万km2(含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其中典型黑土区面积为11.78万km2。东北黑土区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四省(区),其中黑龙江省45.25万km2,吉林省18.7万km2,辽宁省12.29万km2,内蒙古自治区25.41万km2。黑土区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为500~600mm左右,地貌类型多样,分异规律性强,自南而北跨越了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3个不同的自然地带,从东到西横穿湿润-亚湿润-亚干旱3个不同的自然地区。黑土区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和商品粮基地,然而,长期以来该区的发展却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由于自然因素影响及人为不合理生产活动的破坏,导致土壤侵蚀比较严重。该区土壤侵蚀类型包括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和重力侵蚀。据松辽委2002年统计报告,区内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7.59万km2,占黑土区总土地面积的27%,其中黑龙江省9.55万km2(水力侵蚀8.53万km2,风力侵蚀1.02万km2),吉林省3.11万km2(水力侵蚀1.72万km2,风力侵蚀1.39万km2),辽宁省3.41万km2(水力侵蚀3.08万km2,风力侵蚀0.33万km2),内蒙古自治区11.52万km2(水力侵蚀10.9万km2,风力侵蚀0.62万km2)。黑 Ξ收稿日期:200320522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基金支持研究项目(编号:40235056) 作者简介:范昊明,男,生于1972年,讲师,在读博士。从事土壤侵蚀模拟与水土保持规划方面的研究。

全国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技术规范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技术规范 2009 年 2 月

目录 总则 (1) 一、定义 (1) 二、数据资料 (2) 三、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的概念框架和技术流程 (3) 四、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5) 附录1 规范化方法 (13) 附录2 加权综合评价法 (13) 附录3 百分位数法 (13) 附录4 自然断点分级法 (13) 附录5 区划等级命名 (14) 附录6 山洪灾害孕灾环境指标及防灾减灾能力指标说明 (15) 附录7 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风险评估指标说明 (15) 附录8 流域暴雨洪涝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与评估 (17)

总则 气象灾害是制约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由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天气气候的特殊性、复杂性,属气象灾害多发区,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经济总损失的 70%以上。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可能会增加,各种气象灾害出现频率也将会增加。因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是各级政府关心的问题,也是气象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工作是基于灾害风险理论及气象灾害风险形成机制,通过对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等多因子综合分析,构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的框架、指标体系、方法与模型,对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程度进行评价和等级划分,借助 GIS 绘制相应的风险区划图系,并加以评述,提出相应的防御措施。本项工作是防灾减灾的一项基础工作,在减灾规划与预案制定、国土规划利用、重大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灾害管理、法律法规制定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也是科学决策、管理、规划的重要内容。 一、定义 气象灾害风险:指各种气象灾害发生及其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孕灾环境:指气象危险性因子、承灾体所处的外部环境条件,如地形地貌、水系、植被分布等。 致灾因子:指导致气象灾害发生的直接因子,如暴雨、干旱、台风等。 承灾体:气象灾害作用的对象,是人类活动及其所在社会中各种资源的集合孕灾环境敏感性:指受到气象灾害威胁的所在地区外部环境对灾害或损害的敏感程度。在同等强度的灾害情况下,敏感程度越高,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破坏损失越严重,气象灾害的风险也越大。

中国旅游地理区划方案

11-12学年第2学期旅游地理期末论文 中国旅游地理区划方案 :灌郁 学号:A12110324 班级:旅游管理1102班 任课教师:绍刚 ... . .

目录 目录 (2) 前言 (3) 一、中国旅游地理区划的基本概念 (3) 1.1旅游地理区的概念与特点 (3) 1.2旅游地理区划的概念及类型 (3) 1.3旅游地理区划的目的及意义 (4) 1.4旅游地理区划的原则 (4) 二、中国旅游区划经典案例 (5) 2.1中国旅游资源区划 (5) 2.2中国大陆地区旅游季节气候区划 (5) 2.3中国旅游文化区划 (5) 2.4中国旅游地理区划 (5) 三、我国旅游区划方案 (6) (一)华北—华夏文化—古都古迹名胜旅游区 (6) (二)华中—荆楚文化—湖山峡谷旅游区 (6) (三)华东—吴越文化—江南山水园林旅游区 (7) (四)华南—岭南文化—亚热带、热带山水景观旅游区 (7) (五)东北—关东文化—林海雪原、火山景观旅游区 (7) (六)西南—民族风情—奇山秀水、高山峡谷旅游区 (8) (七)西北—丝路文化—干旱荒漠、绿洲旅游区 (8) (八)蒙—蒙文化—塞外草原风光旅游区 (8) (九)青藏—藏文化—高原寒旱草原、冰雪旅游区 (9) (十)港澳台—中西文化—海岛、海湾现代风貌旅游区 (9) 四、结语 (10) 参考文献 (10) 附录:我国旅游区划方案 (11) ... . .

旅游区划的原则 中国旅游地理区划方案 前言 中国地域辽阔、起源古老、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多元的地域文化、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及旅游业的发展存在着时空分布的不平衡,导致中国旅游资源出现明显的地域分异。中国旅游地里区划已有很多方案,但迄今为止还尚未进行正式的旅游区划。本文仅是笔者个人提出的中国旅游区划方案,如有偏颇之处尽请谅解。 一、中国旅游地理区划的基本概念 1.1旅游地理区的概念与特点 旅游地理区简称旅游区,是在现代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客观形成的地域旅游单元,是指含有若干共性特征的风景名胜地域综合体。它是在旅游景观即自然风景发生的自然地理基础和人文景观形成的人文地理基础上具有相对一致性和共同联系,并以旅游城市为中心和旅游接待设施为主要标志,以广泛的外旅游经济联系为纽带的开放型地域旅游综合体,是属于风景区之上的高层次、主系统的大尺度风景名胜地域。 从旅游地理区的概念出发,一般而言,旅游地理区具有如下特征: ①系统性。旅游地理区在职能上和地域上都是完整的,具有已配套的社会功能,其中首要的是恢复和增强旅游者的健康、体力、能力和精力,满足其精神与物质的要求。 ②地域性。旅游地理区以一定地域空间为载体,每一个旅游区都包含有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至少有一个完善的旅游中心或旅游组织基地及发达的旅游交通网络联系外,是一个结构有序的开放系统。 ③层次性。旅游地理区有不同功能类型和不同等级层次之分,各个层次结构的旅游地理区有机组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旅游区系统。这一特性使旅游区划和旅游地理区的分级分等研究与管理成为可能。 旅游区具有组织区域旅游活动的机构、设施和功能,加入了人为干预作用,是一个有预定目的、可控的复合系统,从而有利于从整体上达到最优设计、最优控制、最优管理和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区的功能,实现综合最优化效果。 1.2旅游地理区划的概念及类型 旅游地理区划是人们根据不同目的,依照不同要求和指标,对一定地域的旅游资源与环境进行地理区划划分。一般将旅游资源相对集中、类似,与邻区有显著地地域差异,而区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较为密切的地区划分为一个旅游地理区。旅游地理区划所划分出的旅游 ... . .

土壤侵蚀模数

2.1.2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 (1)土壤侵蚀容许量标准 土壤侵蚀容许量是指在长时期内能保持土壤肥力和维持土地生产力基本稳定的最大土壤流失量。 因为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各地区的成土速度也不相同,该标准规定了我国主要侵蚀类型区的土壤容许流失量: 侵蚀类型区土壤容许流失量 Et/(km ·a)] 西北黄土高原区1 ooo 东北黑土区200 北方土石山区200 南方红壤丘陵区500 西南土石山区500 (2)水力侵蚀强度分级 强度分级平均侵蚀模数[t/(km ·a)] 微度侵蚀<2O0,500,1 000 轻度侵蚀200,500,1 000~2 500 中度侵蚀2 500~5 000 强度侵蚀5 000~8 000 极强度侵蚀8 000~1 5 000 剧烈侵蚀>1 5 000 (3)风蚀强度分级 风蚀强度分级按地表植被覆盖度、年肼蚀厚度和侵蚀模数三项指标划分。 强度分级植被覆盖度年风蚀厚度侵蚀模数 ( ) (ram) [t/(km。·a)] 微度>70 <2 <200 轻度70~50 2~1O 200~2 500 中度5O~30 1O~25 2 5OO~5 000 强度3O~10 25~50 5 000~8 000 极强度<10 50~100 8 000~15000 剧烈<1O >100 >1 5 000 除此外,还有面蚀、沟蚀、重力侵蚀等分级标 准,此处不一一赘述。 土壤侵蚀强度划分标准: “水”和“土”是水土流失的两个漉失主体,水土流失归根结底是土地表屡的侵蚀和水的流失。而评价水土流失程度的量化指标,即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应同时包括两个流失主体的强度指标。我国目前采用的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做为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不仅混淆丁水土

全国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技术规范标准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技术规范 2009年2月

目录 总则 (1) 一、定义 (1) 二、数据资料 (2) 三、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的概念框架和技术流程 (2) 四、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4) 附录 1 规范化方法 (11) 附录2 加权综合评价法 (11) 附录3 百分位数法 (11) 附录4 自然断点分级法 (11) 附录5 区划等级命名 (12) 附录6 山洪灾害孕灾环境指标及防灾减灾能力指标说明 (12) 附录7 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风险评估指标说明 (13) 附录8 流域暴雨洪涝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与评估 (15)

总则 气象灾害是制约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由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天气气候的特殊性、复杂性,属气象灾害多发区,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经济总损失的70%以上。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可能会增加,各种气象灾害出现频率也将会增加。因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是各级政府关心的问题,也是气象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工作是基于灾害风险理论及气象灾害风险形成机制,通过对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等多因子综合分析,构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的框架、指标体系、方法与模型,对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程度进行评价和等级划分,借助GIS绘制相应的风险区划图系,并加以评述,提出相应的防御措施。本项工作是防灾减灾的一项基础工作,在减灾规划与预案制定、国土规划利用、重大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灾害管理、法律法规制定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也是科学决策、管理、规划的重要内容。 一、定义 气象灾害风险:指各种气象灾害发生及其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孕灾环境:指气象危险性因子、承灾体所处的外部环境条件,如地形地貌、水系、植被分布等。 致灾因子:指导致气象灾害发生的直接因子,如暴雨、干旱、台风等。 承灾体:气象灾害作用的对象,是人类活动及其所在社会中各种资源的集合。孕灾环境敏感性:指受到气象灾害威胁的所在地区外部环境对灾害或损害的敏感程度。在同等强度的灾害情况下,敏感程度越高,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破坏损失越严重,气象灾害的风险也越大。 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气象灾害异常程度,主要是由气象致灾因子活动规模(强度)和活动频次(概率)决定的。一般致灾因子强度越大,频次越高,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破坏损失越严重,气象灾害的风险也越大。 承灾体易损性:指可能受到气象灾害威胁的所有人员和财产的伤害或损失程度,

中国气候区划

中国农业气候区划 一、农业气候资源概述 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地势西高东低,西部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由于东南部濒临太平洋,南近印度洋,东部和南部湿润多雨,西北内陆远离海洋而少雨干旱。全国可分为三大自然区:从大兴安岭起,沿长城,经甘肃南部和川西大雪山脉一线以东为东部季风区;昆仑、阿尔金、祁连山脉以南为青藏高原区;西北干旱区的南部与青藏高原相接,其东南部接东部季风区。 我国光能资源丰富,年总辐射量为35-83×l0焦耳8/平方米,但利用率尚低。热量资源方面,东部农业区≥10℃的积温为2000-9000℃,跨温带、亚热带、北热带,可满足一年一熟至一年三熟。大致在4100℃、6000℃的地带分别是一熟与二熟、二熟与三熟的分界线。我国夏季偏热、冬季寒冷的特点,使一年生喜热作物种植的界线偏北,而多年生越冬作物的界线偏南。水分资源方面,我国年平均降水量600多毫米,地区变化幅度很大,由东南沿海的2000毫米向西北减少到50毫米以下。 我国农业气候特点是:①生长期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小,一年生喜温作物可以种在纬度较高的地区,也有利于进行复种。春季气温北方升温快,南方因多雨天气升温较缓慢,南北之间平均气温差异缩小;夏季7月平均气温长江流域与华北平原仅相差2℃左右,而与东北差4-8℃。秋季北方降温快,南方较慢,南北之间差异增大。冬季1月平均气温长江流域与华北平原相差达6-10℃,与东北可差16℃以上;②雨热同季,有利于充分发挥气候资源的生产效力。我国大部分地区随着温度的升高,降水量增加,夏季气温升到一年中最热时期,降水量达到最大值。夏季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0-75%,≥10℃生长期内降水量约占60-90%不等。东部由于热量丰富,降水比较充足,一般多适合农作物的需要,喜温作物种植面积大;③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有利于形成优质高产的农产品。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由南而北,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增大,年较差由南部的8-18℃增大到北部的30-48℃,年平均日较差由南部的6-8℃增大到北部的10 -14℃。大陆性强对农作物蛋白质合成有利,如北部和西北地区小麦品质比南部好,日较差大的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有些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比日较差小的地区为优;④气候类型的多样性,有利于发展多种多样的农业生产,可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多种需要;⑤一些重要的农业气候要素的年际变化大,农业气象灾害多。以降水量年变率为例,主要农业区的平均年变率在10-30%之间,生长期中各月的变率更大,以南北纬度差异很大的两地为例,北京在39-83%之间,广州在29-96%之间,年际变化大对于多熟制地区的年总产量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由于季风强弱、迟早和大气环流的年际变化,以及短期强烈天气的偶然发生,我国常有农业气象灾害发生,每年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 二、分区论述 中国农业气候区划遵循农业气候相似性和差异性,区划指标具有明确的农业意义,主导指标与辅助指标相结合,按照指标系统,逐级分区。分区系统依次为农业气候大区、农业气候带、农业气候区。农业气候大区主要反映光热水组合状况的差异和气候生产潜力的高低;农业气候带的划分主要考虑具有明显地带性的热量带及能够反映农业生产的熟制、不同种类经济林木和作物地域分布、越冬状况和产量等方面的热量特征值;农业气候区着重考虑非地带性的农业气候因素。全国分为3个农业气候大区,15个农业气候带,55个农业气候区。 Ⅰ.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位于我国东半部广大区域,面积占全国面积的46%。农业耕地占80%以上,人口占90%多。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较肥沃,物产丰富,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主要农业气候特点如下:

中国洪水和洪水灾害分布及形成的特点

中国洪水和洪水灾害分布及形成的特点 1、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各地气候差异很大,社会经济历史发展悠久,因而洪水、洪灾形成分布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由于受青藏高原隆起的影响,形成自西向东的三个阶梯的地形和东部季风气候的特点,因此暴雨洪水主要形成于三个阶梯的过度地带,特别集中于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过渡地带迎风面,形成自医巫闾山、燕山、太行山、伏牛山、雪峰山东侧的强暴雨洪水集中带;同时在季风和热带气旋影响下,又有一条自辽东半岛至东南沿海以热带气旋和台风暴雨为主形成的洪水和强风暴潮集中带。 2、在长期地质演变、特别是第四纪地质演变的影响下,形成了自西向东流的中国主要江河,并在中国地形的第三阶梯各河流的中下游形成了广阔的冲积平原,以及各河流上中游的河谷平川、阶地及大小不等的盆地。这些冲积平原、河谷川地既是河川径流,不仅是洪水的宣泄、滞蓄场所,又是土地肥沃、热量充足,可供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土地资源。 3、在人口不断增加的压力下,开垦冲积平原土地,发展生产,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在世界文明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这些土地的开发利用侵占了河川径流,特别是洪水的宣泄出路和滞蓄场所,人类进入了洪水风险区,给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带来灾害。为了减少洪水风险,人类开始修建防洪设施,主要是堤防,这样就进一步限制了洪水的出路,于是洪水灾害逐步发展,不断增加了洪水对人类的危害。 4、中国自古以来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绝大部份的人口集中在主要江河的中下游广大冲积平原以及河谷川地、盆地。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与水争地愈演愈烈,不断修堤束水,河道愈来愈窄,堤防愈来愈高,主要江河中下游的河道行洪能力远远低于上中游的洪水来量,依靠堤防,高出地面行洪已成为普遍现象。由于广大冲积平原和河川谷地,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在当代已经远远超过土地承载能力,与水争地仍然势不可挡,土地的开发利用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天然湖泊、湿地、洼地,这些自然滞蓄洪水的场所逐步缩小或消失,人的生存发展空间已很少回旋余地。人与洪水的矛盾日趋严重,即使不断修建防洪工程设施,在大洪水和特大洪水时也难于保证全部生活和生产空间的安全,必须主动和被迫放弃一部分土地增加洪水宣泄和调蓄场所,才能保证其余地区的安全。这一特点在中国特别突出,是考虑防洪减灾的基本出发点。 5、由于河谷平川、盆地和广大冲积平原人口稠密,无论是修建水库,或展宽河道扩大河道泄洪能力,或进行临时分蓄洪水,都必迁移安置大量人口,在可开发利用土地严重紧缺的情况下,投入巨大,社会环境影响长期难以解决,依靠工程措施提高防洪能力有一定限度。因此,主要靠加高堤防,高水位行洪,保护生产和财产安全,其结果是堤防越修越高,溃堤泛滥的风险越来越大。由于土地的稀缺,天然蓄滞洪湖泊、人工水库、行洪河道的洲滩、河床不断遭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设置行洪障碍,进一步减少河、湖、水库行蓄洪能力,在中小洪水时即有大量土地淹没,出现大量灾民,造成相当数量的经济损失。 6、在河流上中游山地丘陵区,由于土地过垦、林木过伐、草原过牧以及开矿、修路不同时进行水土保持措施,造成严重水土流失,进入河道的泥沙不断增加,造成河道、湖泊、水库的大量淤积,特别是北方多泥沙河流,河床不断升高,地上“悬河”不断增加,成为平原河道中洪水威协极为严重的部分,黄河下游最为突出。 7、广大冲积平原由于筑堤高水行洪,一般洪水位均高出两侧耕地高程,排涝困难,经长期的洪涝治理,大部地区已形成排洪、除涝两套系统。滨海地区河道可直接入海,均已形成洪涝分开,洪涝分排的格局,如苏北地区、海河流域的平原地区;长江中下游以及其以南地区的封闭式圩垸,内部建立排水、蓄滞涝水系统,并建设强大的动力抽排工程,在汛期除利用河道低水行洪期间,开闸自流排水外,大部时间依靠泵站抽水排涝;在河道之间地区,也建立专门的排水河道和临时滞蓄涝水场所,利用主要河道低水行水时,抢排涝水。妥善处理主要江河与广大平原的排涝关系是防洪的主要课题,也是减少水灾损失的重要措施。在汛期高水行洪时,保证堤防不溃决,即可减少淹没面积、积水深度和淹没历史;同时为抽排提供阵地,为尽快排涝恢复生产提供了条件。几个大洪水年,涝水淹没耕地虽然面积不大,但农业仍未大幅度减产,河道防洪堤防的安全和强大的排涝设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还须看到高水行洪时,大量动力抽排涝水进入行洪河道,增加了河道的行洪负担和防汛抢险的困难,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8、当代大江大河沿岸,河口三角洲地带出现的城市集镇群,为防洪带来新的课题。在防洪措施上,不仅要保点,而且要保线或面。在建设防洪减灾体系方面,必须有新的思路和措施。 根据上述中国洪灾和防洪的特点,中国防洪减灾的重点地区,即大江大河中下游广大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上中游河谷平川、盆地,防洪减灾的根本立足点在于土地的科学利用和严格的管理。采取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