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重点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重点

23一国收入的衡量

一、经济的收入和支出

·GDP衡量: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和用于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出的总支出。·对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GDP衡量货币流量。

·两种计算GDP方法:加总家庭对于物品和劳务的总支出或加总企业支付工资、租金和利润的总收入。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衡量

1、国内生产总值: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2、几点说明

·GDP使用市场价格。

·GDP不包括非法生产与销售的东西和家庭内的生产和消费。

·GDP只包括最终物品的价值。

·GDP包括有形的物品和无形的劳务。

·GDP不包括过去(一年或一个季度之外)生产的东西的交易。

·用两种算法算出的GDP差额为统计误差。

3、其他收入衡量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永久居民所赚到的总收入。=GDP+本国公民在国外赚到的收入-外国人在本国赚到的收入

·国民生产净值NNP:=GNP–折旧(经济中设备和建筑物存量的磨损或消耗)·国民收入:一国居民在物品与劳务生产中赚到的总收入。=NNP–间接的企业税+企业补贴

·个人收入:家庭和非公司制企业得到的收入。=国民收入–留存收益(公司获得但未支付给其所有者的收入)-公司所得税–对社会保障的支付+家庭从其持有的政府债券中得到的利息收入+家庭从政府转移支付项目中得到的收入

三、GDP组成部分

·GD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C+I+G+NX=Y

·消费: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

·投资:用于资本设备、存货和建筑物的支出,包括家庭用于购买新住房的支出。·政府购买(政府消费支出和总投资):地方、州和联邦政府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转移支付:改变家庭收入却没有反映经济的生产,不用于交换现期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不计入政府购买。

·净出口:外国人对国内生产的物品的支出(出口)–国内居民对外国物品的支出(进口)。

四、真实GDP与名义GDP

·名义GDP:按现期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

·真实GDP:按不变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

·真实GDP的变动只反映生产产量的变动。

·GDP平减指数=名义GDP/真实GDP*100

·GDP平减指数衡量相对于基年价格的现期物价水平。

·通货膨胀率:从一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某个物价水平衡量指标变动的百分比。·第二年的通货膨胀率=(第二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100%

五、GDP衡量经济福利

·对美好生活作出贡献的某些东西没有包括在GDP中,如:闲暇、在市场外进行的活动的价值、环境质量、收入分配等。

·就大多数情况,GDP是衡量经济福利的一个好指标。

24生活费用的衡量

一、消费物价指数

1、消费物价指数CPI: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指标。——用于衡量经济的物价总水平

2、计算CPI需要五步

·固定篮子:确定哪些物价对普通消费者是最重要的。

·找出价格:找出每个时点上篮子中每种物品与劳务的价格。

·计算一篮子费用:用价格数据计算不同时期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费用——把同时发生的价格变动的影响与任何数量变动的影响区分开。

·计算基年并计算指数:CPI=当年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格/基年一篮子的价格*100 ·计算通货膨胀率:第二年的通货膨胀率=(第二年CPI–第一年CPI)/第一年CPI*100%

·生产物价指数PPI:企业购买的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费用。——预测CPI变动3、衡量生活费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替代偏向:一些物品的价格上升得比另一些快,消费者倾向于用那些变得不太昂贵的物品来替代。——忽略了消费者替代的可能性,高估了生活费用的增加。

·新产品的引进:引进一种新产品时,减少了维持相同经济福利水平的费用,消费者有更多选择,钱更值钱。——没有反映出因引进新物品引起的货币价值的增加。·无法衡量的质量变动:物品如果质量逐年变差,钱则愈发不值钱。

4、GDP平减指数与CPI

·GDP平减指数反映国内生产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CPI反映消费者购买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

·CPI比较固定的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格与基年这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格(偶尔改变),GDP平减指数比较现期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价格与基年同样物品和劳务的

价格(自动变动)。——不同物品与劳务价格变动量不同则会有差别。

二、根据通胀的影响校正经济变量

·今天货币的数量=T年货币的数量*今天的物价水平/T年的物价水平

·指数化:根据法律或美元数量的协议对通胀的影响的自动调整。——税法只是部分的对通胀实行了指数化。

·名义利率:未根据通胀的影响校正的利率。

·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由于通胀是变动的,真实利率与名义利率并不总是同时变动。

25生产与增长

一、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

·由于增长率的差别,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按收入的排序会有很大的变动。导致人均GDP衡量的经济繁荣在世界各国差别很大。

·通胀率被高估暗含的是真实经济增长率被低估。

二、生产率的作用和决定因素

1、生产率: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

·生产率是生活水平的关键决定因素。

·生产率的增长是生活水平提高的关键决定因素。

·一个国家只有生产出大量物品和劳务,才能享有更高的生活水平。

2、决定因素有四点:人均物质资本、人均人力资本、人均自然资源和技术知识。·人均物质资本。物质资本(资本):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设备和建筑物存量。·资本是一种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用于生产各物品与劳务,包括更多资本的生产要素。

·人均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工人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而获得的知识与技能。·人均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由自然界提供的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投入。分为可再生和不可再生两种形式。

·自然资源的差别引起了世界各国生活水平的差别。虽然很重要,但不是一个经济在生产物品与劳务方面具有高生产率的必要条件。

·技术知识:社会对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最好方法的了解。

·技术知识分为公共知识、私人拥有(秘方)和短期内私人拥有(专利)三种。·技术知识指社会对世界如何运行的理解,人力资本是指把这种理解传递给劳动力的资源消耗。

3、生产函数

·产量=生产技术变量*F(劳动量,物质资本量,人力资本量,自然资源量)=AF(L,K,H,N)=Y

·生产函数规模不变:xY=AF(xL,xK,xH,xN)

三、经济增长和公共政策:

1、储蓄与投资:

·提高未来生产率的一种方法是把更多的现期资源投资于资本的生产。

·储蓄与投资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2、收益递减和追赶效应

·资本要受到收益递减的制约: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由增加的一单位资本生产的额外产量减少。

·在长期中,高储蓄率引起高水平的生产率和收入,但在这些变量中并没有高增长。·追赶效应:开始时贫穷的国家倾向于比开始时富裕的国家增长更快的特征。

3、来自国外的投资

·外国直接投资:由外国实体拥有并经营的资本投资。

·外国有价证券投资:用外国货币筹资,但由国内居民经营的投资。

·利用来自国外的投资是一国增长的一种方法。

·鼓励资本流入穷国的组织是世界银行。

4、教育

·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对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繁荣至少和物质资本投资同样重要。·人力资本投资和物质资本投资一样有机会成本。

·人力资本带来外部性——一个人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人才外流:许多受过最高教育的人移民到富国。

5、健康与营养

·健康与营养也是一类人力资本。

·引起更快经济增长的政策自然会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而这又会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

6、产权和政治稳定

·市场经济如何运行的核心问题:保护产权和促进政治稳定。

·价格制度发生作用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经济中广泛尊重产权。

·经济繁荣部分取决于政治繁荣。

7、自由贸易

·内向型政策避免和世界其他国家相互交易来提高国内生产了和生活水平。

·外向型政策的物品与劳务的国际贸易能改善一国公民的经济福利——贸易是一种技术。

8、研究与开发:通过资助和专利制度的方式

9、人口增长:

·人口多意味着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工人多。

·人口增长导致自然资源紧张、稀释了资本存量(人力资本最明显),但也促进了技术进步。

26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一、金融机构

1、金融体系:经济中促使一个人的储蓄与另一个人的投资相匹配的一组机构。

·分为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

2、金融市场:储蓄者可以借以直接向借款者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目标:把储蓄者的资源送到借款者手中。

·证券市场。债券:规定借款人对债券持有人负有债务责任的证明。

·债券有三个不同特点:期限(决定利率部分)、信用风险和税收待遇。

·股票市场。股票:代表企业的所有权和企业所获得利润的索取权。

·出售股票来筹资成为股本筹资,出售债券筹资称为债务筹资。出现困境先支付债券持有者部分。

·股票交易价格由公司股票供求状况决定,需求反应了人们对公司未来赢利性的预期。

·股票指数:计算出来的一组股票价格的平均数。

3、金融中介机构:储蓄者可以借以间接地向借款者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

·银行:起着金融中介机构和通过允许人们根据自己的存款开支票使物品与劳务的购买变得便利的功能。——帮助创造出一种人们可以借以作为交换媒介的特殊资产。·共同基金:向公众出售股份,并用收入来购买股票与债券资产组合的机构。

·共同基金的优点是:使钱不多的人进行多元化投资、使普通人获得专业资金管理这技能。

·指数基金:按一个既定股票指数购买所有股票。

二、国民收入账户中的储蓄与投资

1、GDP组成部分

·封闭经济既不进行物品与劳务的国际交易,也不进行国际借贷;现实经济是开放经济——与世界上其他经济相互交易。

·封闭经济中:GD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Y=C+I+G

·国民储蓄:用于消费和政府购买后剩下的一个经济中的总收入。

·国民储蓄S=GDP–消费–政府购买=Y-C-G=I=投资

·私人储蓄:家庭在支付了税收和消费之后剩下来的收入。

·公共储蓄:政府在支付其支出后剩下的税收收入。

·国民储蓄S=GDP–消费–政府购买=Y-C-G=(Y-T-C)+(T-G)=私人储蓄+公共储蓄·T=政府以税收的形式从家庭得到的数量–以转移支付形式返还给家庭的数量

·预算盈余:税收收入大于政府支出的余额。(即T>G时T-G的部分)

·预算赤字:政府支出引起的税收收入短缺。(即T

2、储蓄与投资区别:投资指设备或建筑物一类的新资本的购买。

三、封闭经济中的可贷资金市场:向储蓄的人借以提供资金、想借钱投资的人借以借贷资金的市场。

1、可贷资金的供需

·可贷资金:人们选择储蓄并贷出而不用于自己消费的所有收入以及投资者选择为新投资项目筹集资金要借的数量。

·可贷资金的供给来自有额外收入并想储蓄和贷出的人。——储蓄是可贷资金供给的来源。

·可贷资金的需求来自希望借款进行投资的家庭与企业。——投资是可贷资金需求的来源。

·可贷资金市场图:可贷资金为x轴,利率为y轴,供给向右上方,需求向右下方。·利率调整可使可贷资金供需达到均衡水平,利率由可贷资金供求决定。

·可贷资金的供求取决于真实利率。

2、储蓄激励:

·由于既定利率,税收变动改变储蓄激励——影响可贷资金供给。

·储蓄征收税额减少,储蓄增加,可贷资金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右移)

·利率下降,投资增加。

3、投资激励:

·由于减免税收,改变投资——影响可贷资金的需求。

·企业收到增加投资的激励,可贷资金需求量增加。(需求曲线右移)

·利率上升,储蓄增加。

4、政府预算赤字与盈余:

·政府预算余额变动代表可贷资金供给变动(不影响家庭企业投资数量——不影响需求)。

·公共储蓄为负,减少国民储蓄,减少可贷资金的供给。(供给曲线左移)

·挤出:政府借款所引起的投资减少。

·利率上升,投资减少。

28失业

一、失业的确认

1、自然失业率:失业率围绕它而波动的正常失业率。

·尽管经济中总有某种失业,但自然失业率一直在变动。

·周期性失业:失业率对自然失业率的背离。

2、成人分为三类:就业者、失业者、非劳动力。

·劳动力=就业者+失业者

·失业率=失业者人数/劳动力*100%

·劳动力参工率=劳动力/成年人口*100%

3、区分失业者和非劳动力

·报告失业的人并未努力找工作。

·报告非劳动力的人实际上想工作——丧失信心的工人。

·大多数失业是短期的,而任何一个既定时间所观察到的大多数失业又是长期的。

4、失业原因

·摩擦性失业:由于工人寻找最适合自己嗜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结构性失业:由于某些劳动市场可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不足以为每个想工作的人

提供工作而引起的失业。——由于工资高于均衡水平引起。

二、寻找工作:在工人的嗜好与技能既定时工人寻找适当工作的过程。

1、摩擦性失业不可避免

·部门转移:各行业或各地区之间的需求构成变动

·摩擦性失业因经济总在变动而不可避免。

2、公共政策与寻找工作:

·摩擦性失业没有准确数量。

·政府通过政府管理就业机构和公共培训计划促进寻找工作。

3、失业保险:当工人失业时为他们提供部分收入保障的政府计划。

·虽然减轻了失业的痛苦,也增加了失业量。(人们可能拒绝缺乏吸引力的工作)·达到了降低工人面临的收入不确定性的主要目标。

·提高了一个经济使每个工人与其最适合的工作相匹配的能力。

三、最低工资法

·劳动市场图:劳动量为x轴,工资为y轴,劳动供给向右上方,劳动需求向右下方

·工资由于任何一个原因高于均衡水平,就会导致失业。最低工资导致出现的劳动过剩即为失业量。

·产生于高于均衡工资的结构性失业不同于产生于寻找工作过程的摩擦性失业。需要寻找工作并不是因为工资不能使劳动的供求平衡。

四、工会和集体谈判

·工会:与雇主就工资、津贴和工作条件进行谈判的工人协会。

·工会是一种卡特尔。

·集体谈判:工会和企业就就业条件达成一致的过程。

·罢工:工会组织工人从企业撤出劳动。

·工会是引起从工会高工资中得到好处的人与没有得到工会工作岗位的人之间冲突的原因。

·经济中工会的作用部分取决于指导工会组织和集体谈判的法律。

五、效率工资理论

1、效率工资:企业为提高工人生产率而支付的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

·存在超额劳动供给时,企业保持高工资也是有利的,因为高工资可以提高企业工人的效率。

2、工人健康——解释欠发达国家的失业。

3、工人流动率——雇用并培训新工人需要成本。

4、工人素质

5、工人努力程度——激励工人不逃避责任。

29货币制度

·货币指人们经常用于购买物品与劳务的资产

·货币三种职能:交换媒介(提供用于进行交易的东西)、计价单位(提供记录价格和其他经济价值的手段)、价值储藏手段(提供把购买力从现在转移到未来的方式)·有内在价值的货币不作为货币也有价值;没有内在价值的货币不作为货币就没有价值。

·货币以通货和其他各类银行存款的形式存在。

·联邦储备(美国央行)负责管理美国货币制度。

·美联储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控制货币供给:购买政府债券增加供给,出售政府债券减少供给。还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或降低贴现率来扩大货币供给,也可以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或提高贴现率来减少货币供给。

·当银行贷出一些存款时,增加了经济中的货币量。由于银行以这种方式影响货币供给,美联储对货币供给的控制不完全。

·联邦基金利率是银行向另一家银行贷款的利率。当美联储要实现这个目标时,它调整货币供给。

30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

一、古典通胀理论

1、物价水平与货币价值

·通胀是关于货币价值的,而不是关于物品价值的。

·通胀涉及的首要并且最重要的是经济中交换媒介的价值。

·当物价总水平上升时,货币价值下降。

2、货币供给、货币需求与货币均衡

·前提:不考虑银行体系引起的复杂性,把货币供给量当做由美联储控制的政策变量。

·物价水平图:货币量为x轴,货币价值(1/p)与物价水平(p)为y轴,货币供给垂直,货币需求向右下方

·货币需求反映了人们想以流动性形式持有的财富量,取决于人们能够从债券中赚取的利率。

·物价水平上升增加了货币需求量。

·在长期中,物价总水平调整到使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水平。

3、货币注入

·货币注入使货币供给增加,结果使货币价值下降,均衡物价水平上升

·货币供给增加更多货币时,物价水平上升,钱不值钱。

·货币数量论:可得到的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可得到的货币量的增长率决定通胀率的理论。

·超额的货币供给使人们购买物品与劳务、购买债券、把货币存入银行储蓄账户——增加了人们对物品与劳务的需求。但经济中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没有变。(25章5点决定物品与劳务产量)

4、古典二分法和货币中性

·名义变量:按货币单位衡量的变量。

·真实变量:按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

·古典二分法:名义变量和真实变量的理论区分。

·相对价格不用货币衡量,相对价格是真实变量。

·名义变量受经济中货币制度发展的影响,而货币对于解释真实变量基本无关。·货币中性:货币供给变动并不影响真实变量的观点。

5、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易手速度)与货币数量论方程式

·货币流通速度V=(GDP平减指数(物价水平)*真实GDP(产量))/货币量=(P*Y)/M

·数量方程式: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物价水平*产量=M*V=P*Y

·货币流通速度一直较为稳定;当央行改变货币量时,名与产出价值(P*Y)的同比例变动;产量Y主要由要素供给和可得到的生产技术决定(货币为中性,不影响产量);央行改变货币供给,引起名义产出价值(P*Y)的同比例变动,反映在物价水平变动上——当央行迅速增加货币供给时,引起高速通货膨胀。

6、通胀税:政府通过创造货币而筹集的收入。

·政府可以简单的通过印发货币来为自己的一些支出付款。

·当国家主要依靠这种通胀税时,结果为超速通胀。

7、费雪效应:名义利率对通胀率进行的一对一的调整。

·当提高货币增长率时,长期的结果是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和更高的名义利率。

·费雪效应表明名义利率是根据预期的通胀进行调整的。长期中随实际通胀变动,短期则不定。

二、通胀的成本

1、撇清谬误:通货膨胀本身没有降低人们的实际购买力。

2、皮鞋成本:当通货膨胀鼓励人们减少货币持有量时所浪费的资源。——为使手头的钱少于没有通胀时的数量,必须牺牲的时间与便利。

3、菜单成本:改变价格的成本。

4、相对价格变动与资源配置不当:由于一段时间内价格只变动一次,所以通胀引起的相对价格的变动比没有通胀时大。——通胀扭曲了相对价格时,消费者的决策也被扭曲了,市场也就不能把资源配置到其最好的用途中。

5、通胀引起的税收扭曲:

·税收对资本收益(以高于购买价格出售一种资产所得到的利润)的处理——通胀增大了资本收益规模,增加了收入税收负担。

·税收对利息收入的处理。——税后真实利率提供了对储蓄的激励,在存在通胀的经济中,储蓄的吸引力比在价格稳定的经济中小得多。

·经济中的储蓄提供了投资资源,而投资优势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当通胀增加了储蓄的税收负担时,通胀倾向于抑制经济长期增长率。

6、混乱与不便

·增加货币供给并引起通胀时,侵蚀了计价单位的真实价值。

·通胀使不同时期的货币有不同真实价值,在存在通胀的经济中计算企业利润要更复杂。

·通胀抑制了金融市场把经济中的储蓄配置到不同类型投资中的作用。

7、任意的财富再分配

·未预期到的通胀以一种既与才能无关又与需要无关的方式在人们中重新分配财富。——经济中许多贷款是按货币来规定贷款条件的。

·未预期到的物价变动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进行财富再分配。

·平均通胀率低的国家,往往有稳定的通胀;平均通胀率高的国家,往往有不稳定的通胀。

31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

一、物品与资本的国际流动

1、开放经济与其他经济相互交易的两种方式:

·在世界产品市场上购买并出售物品与劳务。

·在世界金融市场上购买并出售股票和债券这类资本资产。

2、出口与进口

·出口: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与劳务。

·进口: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与劳务。

·净出口(贸易余额)=出口值–进口值

·贸易盈余:出口大于进口的部分。

·贸易赤字:进口大于出口的部分。

·贸易平衡:出口等于进口的状况。

3、影响进出口的因素:

·消费者对国内与国外物品的嗜好。

·国内与国外物品的价格。

·人们可以用国内通货购买国外通货的汇率。

·国内与国外消费者的收入。

·从一国向另一国运送物品的成本。

·政府对国际贸易的政策。

3、资本净流出(国外净投资)=本国居民购买的外国资产–外国人购买的国内此产

4、净出口=资本净流出

·净出口NX衡量一国出口与其进口之间的不平衡。

·资本净流出NCO衡量本国居民购买的外国资产量与外国人购买的国内资产量之间的不平衡。

·收藏一国货币:两者都增加。

·投资于一国经济:两者都增加。

·购买一国产品:二者没有变化。

·把一国货币兑换为本国货币:则银行执行上述三种方式,二者依然相等。

·当有贸易盈余时,出售给外国人的物品与劳务多余外国人购买的。必定用它购买外国资产,因此资本从一国流出。

·当有贸易赤字时,从外国人那里购买的物品与劳务多余向外国人出售的。必定在国外出售资产,因此资本流入国内。

5、储蓄、投资及其与国际流动关系

32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

一、可贷资金市场与外汇市场的供求

1、二者概念:

·可贷资金市场:协调经济中的储蓄与投资,以及国外可贷资金的流动(NCO)。·外汇市场:协调想用国内通货交换其他国家通货的人。

2、开放经济的可贷资金市场:

·储蓄=国内投资+资本净流出=I+NCO=S

·可贷资金:为国内产生的可用于资本积累的资源流量。

·可贷资金的供求量取决于真实利率。

·可贷资金市场图:可贷资金量为x轴,真实利率为y轴,供给(来自国民储蓄)向右上方,需求(用于国内投资与资本净流出)向右下方。

3、外汇市场

·资本净流出=净出口=NCO=NX

·外汇市场的供求平衡取决于真实汇率。

·较高的真实汇率使本国物品更昂贵,并减少了为购买这些物品而需求的美元量。·为资本净流出而供给的本国货币量不取决于真实汇率(资本净流出取决于真实利率,外汇市场中,将资本净流出与真实利率既定)。

·外汇市场图:用于兑换外国通货的货币量为x轴,真实汇率为y轴,供给(来自资本净流出)垂直,需求(用于净出口)向右下方。

·汇率变动既影响购买外国资产的成本,又影响拥有这些资产的收益,两种影响相互抵消。——所以假定资本净流出不取决于真实汇率。

·均衡的真实汇率时,由本国物品与劳务净出口所引起的外国人对本国货币的需求正好与由本国资本净流出所引起的来自本国人的货币供给相均衡。

二、开放经济中的均衡

·资本净流出是联系两个市场的变量。

·资本净流出的关键决定因素是真实利率。

·可贷资金市场上,资本净流出是需求的一部分;外汇市场上,资本净流出是供给的来源。

·资本净流出图:资本净流出为x轴,真实利率为y轴,资本净流出向右下方,过资本净流出为0的直线。

·资本净流出图、外汇市场图、可贷资金市场图三图合一达到实际均衡。

三、政策和时间如何影响开放经济

1、政府预算赤字

·影响国民储蓄,从而影响可贷资金的供给。

·负的公共储蓄所以减少了国民储蓄,可贷资金供给曲线左移。

·在可贷资金市场使真实利率提高,反映在资本净流出中为资本净流出的减少,导致外汇市场中用于兑换外国通货的本国货币供给减少,从而引起真实汇率的上升。·提高真实利率,挤出国内投资,引起本国货币升值,使净出口倾向于赤字。

2、贸易政策:直接影响一国进出口的物品与劳务数量的政府政策。

·贸易政策有关税和进口配额。

·进口配额最初影响进口,导致影响净出口,所以影响外汇市场上的需求曲线。·限制了外国物品与劳务在本国的销售数量,减少了真实汇率既定时的进口,所以净出口增加了,所以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的需求增加了。即需求曲线上移。

·在外汇市场使真实汇率上升,但由于供给垂直,资本净流出、利率、可贷资金量都不变。

·外汇市场本国货币升值时,相对于外国物品而言国内物品昂贵了,同时减少了进出口,净出口没有改变。净出口=资本净流出=国民储蓄–国内投资=S–I=NCO=NX。·贸易政策不影响净出口。

3、政治不稳定与资本外逃(一国资产需求大量且突然减少)

·投资者出售该国资产,购买别国资产,影响该国资本净流出曲线。

·资本净流出增加,曲线右上移。

·在可贷资金市场可贷资金需求增加,引起真实利率上升;同时,资本净流出的增加使该国货币供给增加,导致该国货币更大的贬值。

33总需求与总供给

一、经济波动

1、经济波动无规律且不可预测

·经济周期:经济中的波动。

·衰退:真实收入下降和失业增加的时期。

·萧条:严重的衰退。

2、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同时波动。

3、随着产量(真实GDP)减少,失业增加。

二、短期经济波动

1、古典经济学假设:古典二分法和货币中性

·货币供给的变动影响名义变量,不影响真实变量。

2、短期波动:短期中,货币供给的变动可暂时使真实GDP背离其长期趋势。

3、总供求模型:解释经济活动围绕其长期趋势的短期波动模型

·总需求曲线:每一种物价水平时,家庭、企业、政府和外国客户想要购买的物品与劳务数量的曲线。

·总供给曲线:每一种物价水平时,企业选择生产并销售的物品与劳务数量的曲线。·总供求图:产量为x轴,物价水平为y轴,总供给向右上方,总需求向右下方。·某个特定的市场中,卖者买者的行为取决于其把资源从一个市场转移到另一个市场的能力。

三、总需求曲线:

1、向右下方倾斜

·Y=C+I+G+NX

·假设政府支出由政策固定,则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取决于经济状况、物价水平)·物价水平与消费:财富效应——物价水平下降提高了货币的真实价值,并使消费者更富有,又鼓励消费者更多支出。消费者支出增加意味着物品与劳务需求量更大;物价水平上升降低了货币的真实价值,并使消费者变穷,减少了消费者支出以及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物价水平与投资:利率效应——物价水平下降降低利率,鼓励更多用于投资品的支出,从而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物价水平升高提高了利率,抑制了投资支出,并降低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物价水平与净出口:汇率效应——当物价水平下降引起利率下降时,该国货币在外汇市场的真实价值下降。刺激了该国的净出口,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当物价水平上升引起利率上升时,该国货币在外汇市场的真实价值上升。减少了该国的净出口,减少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2、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消费变动引起的移动——消费者支出增加则右移

·投资变动引起的移动——企业投资增加则右移

·政府购买变动引起的移动——政府购买增加则右移

·净出口变动引起的移动——增加净出口支出则右移

四、总供给曲线:长期垂直,短期向右上方倾斜

1、长期中垂直

·物价水平——名义变量——由货币量决定。

·货币量不影响技术、劳动、资本、自然资源的供给(真实GDP——真实变量——决定因素)。

2、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自然产量率:一个经济在长期中当失业处于其正常率时达到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长期生产水平称为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

·劳动变动引起的移动——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增加和自然失业率减少使总供给曲线右移

·资本变动引起的移动——资本存量增加提高了生产率使供给曲线右移

·自然资源变动引起的移动——新的资源的发现使供给曲线右移

·技术知识变动引起的移动——技术进步使总供给曲线右移

3、长期增长与通胀

·技术提高和货币供给的增加使产量持续增长、持续通胀

·应该把产量与物价水平的短期波动视为对持续的产量增长和通货膨胀长期趋势的背离。

4、短期中右上方倾斜

·当经济中的实际物价水平背离了人们预期的物价水平时,供给量就背离了其长期水平或自然水平。

·粘性工资理论:名义工资是基于预期的物价确定的,当实际物价水平结果不同于预期水平时,名义工资并不会立即对此做出反应。这刺激了企业在实际物价低于预期水平时生产较少的产量,在实际物价水平高于预期水平时生产较多的产量。·粘性价格理论:一些物品与劳务的价格对经济状况变动的调整也是缓慢的。未预期到的物价水平下降使一些企业的价格高于合意水平,价格抑制了销售,引起企业减少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

·错觉理论: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会暂时误导供给者对自己出手产品的个别市场发生的事情的看法。当物价总水平低于供给者预期时,供给者错误认为相对价格下降——即他们的产品价格下降,于是做出减少他们供给的劳动量的反应。

·当实际物价水平背离人们预期的物价水平时,短期产量就背离其长期水平(自然生产率)

·产量的供给量=自然产量率+a*(实际物价水平–预期物价水平)

5、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劳动变动引起的移动——可得到的劳动量增加则右移

·资本变动引起的移动——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增加使总供给曲线右移

·自然资源变动引起的移动——自然资源可获得性的增加使总供给曲线右移

·技术变动引起的移动——技术知识进步使总供给曲线右移

·预期物价水平变动引起的移动——预期物价水平下降使总供给曲线右移

五、经济波动的原因

1、总需求移动(悲观情绪)

·悲观情绪影响支出计划,影响总需求曲线

·家庭和企业想购买的物品与劳务量减少,减少了总需求,总需求左移。

·收入下降和失业增加。

·引起短期中产量减少,但随时间推移,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使产量恢复自然率水平,但物价水平降低。

·长期中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完全反映在物价水平上,没有反映在产量水平上——总需求移动的长期效应是名义变动而不是真实变动。

·影响总需求的决策者可以潜在的减缓经济波动的严重性

2、总供给移动(物品成本上升)

·由于生产成本影响供给物品与劳务的企业,所以影响总供给曲线。

·高生产成本使销售物品与劳务不有利可图,减少供给量,供给曲线左移。

·滞涨:产量减少而物价上升。

·根据粘性工资理论,企业和工人提高对物价水平的预期,确定更高的名义工资。企业的成本再上升,短期总供给曲线进一步左移,导致滞涨问题加剧——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

·某一点时,低产量与低就业水平将压低工人的工资,因为失业率高时工人的议价能力变小。

·但决策者力图通过移动总需求曲线来抵消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影响——抵消了总供给的移动,却为维持了较高的产量和就业水平接受了持久的高物价水平。

34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建立短期经济波动理论时,凯恩斯提出了流动性偏好理论来解释利率的决定因素。——利率的调整使货币的供求平衡。

·物价水平上升增加了货币需求,提高了使货币市场均衡的利率。由于利率代表借款成本,所以较高的利率减少了投资,从而减少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表明了物价水平与需求量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决策者通过用货币政策影响总需求。货币供给增加降低了物价水平既定时的均衡利率。因为较低的利率刺激了投资支出,所以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相反,货币供给减少了提高了物价水平既定时的均衡利率,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决策者还可以通过用财政政策影响总需求。政府购买增加或减税可以使总需求曲线右移。政府购买减少或增税可以使总需求曲线左移。

·当政府改变支出或税收时,所引起的总需求变动可能大于或小于财政变动。乘数效应往往扩大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挤出效应往往减少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由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可以影响总需求,所以政府有时用这些政策工具试图稳定经济。经济学家对政府应该如何积极地进行努力看法不一。根据积极稳定政策支持者的看法,家庭和企业态度的改变使总需求变动,如果政府不对此做出反应,结果就是产量与就业不合意及其不必要的波动。根据积极稳定政策批评者的看法,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发生作用都有相当长的时滞,以至于稳定经济的努力往往以不稳定告终。

35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菲利普斯曲线描述了通胀和失业之间的负相关关系。通过扩大总需求,决策者可以在菲利普斯曲线上选择较高通胀和较低失业的一点。通过紧缩总需求,决策者可以在菲利普斯曲线上选择较低通胀和较高失业的一点。

·菲尔普斯曲线所描述的通胀与失业之间的权衡取舍只在短期中成立。在长期中,预期通胀根据实际通胀的变动进行调整,而短期菲尔普斯曲线也会移动。因此长期菲尔普斯曲线是通过自然失业率的一条垂线。

·短期菲尔普斯曲线也会由于总供给冲击而移动。不利的供给冲击,给了决策者一个较为不利的通胀和失业之间的权衡取舍。也就是说,在不利的供给冲击之后,决策者不得不在失业率既定时接受较高的通胀率,或者在通胀率既定时接受较高的失业率。

·当美联储紧缩货币供给增长以降低通胀时,它使经济沿着短期菲尔普斯曲线移动,引起暂时的高失业。反通胀的代价取决于通胀预期下降的速度。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可信任的低通胀承诺可通过引起预期的迅速调整而降低反通胀的代价。(理性预期)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 第12篇短期经济波动 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关于经济波动的三个关键事实 1.经济波动是无规律的且不可预测的 经济中的波动通常称为经济周期。经济波动与经济状况的变动是相对应的。当真实GDP 增长迅速时,经济状况就比较好。在这种经济扩张时期,大多数企业会发现,顾客很多,且利润在增长。当在衰退时期真实GDP减少时,大多数企业经历了销售和利润的减少。经济波动根本没有规律,而且几乎不可能较为准确地预测。 2.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同时波动 真实GDP是最普遍地用于监测经济中短期变动的一个变量,因为它是经济活动的一个最全面的衡量指标。真实GDP既衡量了某一既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价值,也衡量了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根据通货膨胀调整过的)。 大多数衡量某种收入、支出或生产波动的宏观经济变量几乎是同时变动的。当真实GDP 在经济衰退中减少时,个人收入、公司利润、消费者支出、投资支出、工业生产、零售额、住房销售额、汽车销售额等也都减少。由于衰退是经济的总体现象,所以它们反映在宏观经济数据的许多来源上。虽然许多宏观经济变量同时变动,但它们波动的幅度并不相同。 3.随着产量减少,失业增加 当真实GDP减少时,失业率上升。因为当企业选择缩减其产品和劳务生产数量时,它们就会解雇工人,从而使失业大军扩大。 二、解释短期经济波动 1.古典经济学的假设 (1)古典二分法 古典二分法是把变量分为真实变量(衡量数量或相对价格的变量)和名义变量(按货币衡量的变量)。根据古典经济学理论,货币供给的变动影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真实变量。 (2)货币中性 货币中性表示货币变动对实际经济变量没有影响,只对名义价格水平产生影响。在某种意义上税,在古典世界中货币无关紧要。物价变动是名义的,人们只关注货币实际购买力。 2.短期波动的现实性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古典理论描述了长期世界,但并没有描述短期世界。在超过几年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29章 货币制度)

第10篇 长期中的货币与物价 第29章 货币制度 29.1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货币的含义 货币是经济中人们经常用于向他人购买物品与劳务的一组资产。据此定义,货币只包括在物品与劳务交换中卖者通常接受的少数几种财富。 2.货币的职能 货币在经济中有三种职能:交换媒介、计价单位和价值储藏。 3.货币的种类 货币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商品货币和法定货币。 4.美国经济中的货币 现金、活期存款、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账户余额等。 货币层次(美联储): 1M =流通中现金+旅行支票+活期存款+其他支票存款(如NOW 账户,ATS 账户等) 21M M =+储蓄存款(含货币市场存款基金账户)+小额(10万美元以下)定期存款+ 零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余额(最低初始投资在5万美元以下)+几种不重要的项目 划分货币层次的依据是货币流动性的强弱。流动性(liquidity )指一种资产可以兑换为经济中的交换媒介的容易程度。由于货币经济的交换媒介,所以它是最具流动性的资产,其他资产在流动性方面彼此差别很大。 5.联邦储备体系 (1)结构:联储理事会、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地方级的12家联邦储备银行及其分支机构。 (2)职能:管制银行并确保银行体系的正常运行,控制经济中的货币量。 6.银行与货币供给 (1)如果银行全以储备金持有所有存款,银行就不影响货币供给。 (2)银行进行货币创造的前提:非现金结算和部分存款准备金制度。 (3)重要概念:准备率、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 7.货币乘数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33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

第12篇短期经济波动 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 33.1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关于经济波动的三个关键事实 (1)经济波动是无规律的且不可预测的。 (2)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同时波动。 (3)随着产量减少,失业增加。 2.经济波动的基本模型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大多数经济学家用来解释经济活动围绕其长期趋势的短期波动的模型。 总需求曲线是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家庭、企业和政府想购买的物品与劳务量的一条曲线。 总供给曲线是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企业生产并销售的物品与劳务量的一条曲线。 3.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曲线表示在物价水平为既定时经济中需求的所有物品与劳务量。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这意味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经济的物价总水平下降会增加商品和劳务的需求量。 (1)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是: ①财富效应:物价水平下降增加了真实财富,鼓励消费支出。 ②利率效应:物价水平下降降低了利率,鼓励投资支出。 ③汇率效应:物价水平下降引起真实汇率贬值,鼓励净出口支出。 (2)总需求曲线会移动的原因是: ①消费引起的移动 在物价水平为既定时,使消费者支出增多的事件(减税、股市高涨)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在物价水平为既定时,使消费者支出减少的事件(增税、股市低落)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②投资引起的移动 在物价水平为既定时,使企业投资更多的事件(对未来的乐观、由于货币供给增加引起的利率下降)都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在物价水平为既定时,使企业投资减少的事件(对未来的悲观、由于货币供给减少引起的利率上升)都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③政府购买引起的移动 政府对物品与劳务购买的增加(对国防或高速公路建设支出更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政府对物品与劳务购买的减少(削减国防或高速公路支出)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曼昆《宏观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

国民收入: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投入的生产资源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GDP):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新增价值 支出法:按购买者支出的货币金额汇总而成。GDP=C+I+G+(X-M) C:个人消费I:私人投资:总投资=净投资+折旧 G:政府购买X:出口M:进口 收入法要素收入法按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民收入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非公司企业主收入+企业间接税和转移支付+折旧+误差调整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定时期内本国或本地区常住单位生产的各种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 名义GDP用生产的物品和服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名义GDP/物价指数 均衡产出:与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即经济社会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均衡产出=计划需求=计划支出=计划产出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收入的增长带来消费的增长,但消费增长的幅度总是小于收入的增长的幅度,边际消费倾向不断递减 杜森贝里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地决定。消费与所得在长期维持一固定比率,长期消费函数为从零点出发的直线。 棘轮效应:由于消费习惯,增加消费易,减少消费难 示范效应: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受周围人们消费水准的影响。 莫迪利安尼生命周期理论:消费者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 弗里德曼永久收入消费理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的,而是由他们的永久收入决定的。 生命周期理论与永久收入理论异同(1)区别,前者偏重于储蓄动机,后者偏重于个人如何预测未来收入(2)相同点①消费不只与现期收入有关,而是以一生或永久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依据②一次性暂时收入变化引起消费支出变化很小,永久性收入变化引起的边际消费倾向很大③临时性政府税收政策,消费不会受到很大影响 均衡国民收入概念:国民收入既不增加也不减少,处于均衡状态的国民收入。与计划支出相等的收入 乘数理论的概念指某一影响国民收入因素的增减变化,引起的国民收入的数倍变化。 贴现率。这一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在使用期内各期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加预计净残值现值等于资本物品的价格。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在技术装备和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边际效率随社会投资额的不断增加呈递减趋势。 产品市场均衡概念:产品市场总供给等于总需求 IS曲线:投资储蓄曲线是指在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下,收入与利率组合点的轨迹 利率是由货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决定的。利率决定投资,进而决定国民收入,反方向。 货币需求: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愿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流动偏好陷阱:利率越高,投机货币需求量越小。当利率很高时,人们认为利率不会再高,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25章--生产与增长)

第9篇长期中的真实经济 第25章生产与增长 25.1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生产率 (1)定义 生产率指用以衡量每单位投入要素的产出量的指标。如一个工人单位小时工作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数量。 (2)生产率的决定因素 ①人均物质资本。物质资本是指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设备与建筑物存量。 ②人均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通过对人的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 ③人均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提供的生产投入,如土地、河流和矿藏。自然资源有两种形式:可再生的与不可再生的。 ④技术知识。技术知识指的是自适应的、可在公众间传递的信息与技巧。 2.经济增长和公共政策 (1)经济增长的含义和源泉 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增长通常被定义为产量的增加。具体理解有两层含义:①经济增长指一个经济体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的持续增长,即经济总产量的增长;②经济增长是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实际产出的持续增长,即人均产量的增长。 经济增长的源泉最主要的因素是:劳动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即人力资本的增长)、资本存量的增加和技术进步(是广义概念,包括采用新技术、新产品、先进管理手段以及资源配置的高效率等)。 (2)储蓄和投资 ①储蓄是指个人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支出后所剩余的部分。储蓄是西方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凯恩斯收入与就业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但是,储蓄是一个不容易确定的概念,无论从它的来源还是作用方面看,均没有准确的数量限制。储蓄可能是正数,也可能是负数。当可支配收入大于最终的消费支出时,储蓄值为正数;反之,则为负数。储蓄包括政府机构储蓄、企业储蓄和个人及家庭储蓄三种。 ②经济学中所讲的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包括厂房、设备和存货的增加、新住宅的建筑等,其中主要是厂房、设备的增加。在西方国家,人们购买证券、土地和其他财产,都被说成投资,但在经济学中,这些都不能算是投资,而只是资产权的转移。决定投资的因素有很多,主要的因素有实际利率水平、预期收益率和投资风险等。 (3)收益递减和追赶效应 ①收益递减是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从增加的一单位资本中生产的额外产量减少。换句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与课后习题详解第34章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第34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34.1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流动性偏好理论 流动性偏好理论是基本的利率决定模型。它把货币供给和物价水平作为外生的变量,并假设利率调整使货币市场的供求均衡。这一理论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增加使利率下降。 (1)假设:①货币供给M是一个外生政策性变量,固定不变;②短期物价水平P也是外生固定;③利率是人们选择持有多少货币的决定因素。 (2)内容: 货币供给由中央银行决定,是外生变量,所以用一条垂直的货币供给曲线代表固定的货币供给。因为利率是人们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利率上升,持有货币的成本增加,因此,货币需求减少,因而得到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 因此,如图34-1所示,货币供给和需求决定利率,即利率的调整使货币市场均衡。 图34-1 流动偏好理论 2.货币市场与总需求曲线 较高的物价水平增加了货币需求,提高了使货币市场均衡的利率。由于利率代表借款的成本,所以,较高的利率减少了投资,从而减少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因此,物价水平与物品和劳务需求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如图34-2所示。 图34-2 货币市场与总需求曲线的斜率

3.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决策者可以用货币政策影响总需求。货币供给增加使货币供给曲线向右从 MS移动到 1 MS,货币需求曲线不变,因此均衡利率降低,较低的利率增加了物价水平为既定时的物品2 和劳务需求量,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如图34-3所示。相反,货币供给减少通过提高利率减少物品和劳务需求量,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图34-3 货币供给增加对总需求的影响 4.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决策者可以用财政政策影响总需求。政府购买增加或减税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政府购买减少或增税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当政府改变支出或税收时,所引起的总需求移动可能大于或小于财政变动。乘数效应倾向于扩大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挤出效应减少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1)乘数效应 财政政策对总需求有乘数效应。原因是根据消费函数() =-,高收入引起高消费。 C C Y T 当政府支出增加或税收减少时,提高了总需求并使收入增加,同时也提高了消费,消费又进一步提高总需求和收入,收入又进一步提高了消费,如此循环,以至政府支出的增加或税收的减少引起了总需求更大的增加。乘数() =-,边际消费倾向越大,乘数越大。 1/1MPC 但政府购买和税收变动对总需求的影响方式不同,决策者改变其物品与劳务的购买时,它就直接使总需求曲线移动;当决策者改变税收水平时,它通过影响企业或家庭的支出决策而使总需求曲线移动,因此,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大于税收乘数。 (2)挤出效应 政府购买增加刺激了对物品和劳务的总需求,会使利率上升,较高的利率往往会减少投资支出,阻止总需求增加,这种由于财政扩张使利率上升所引起的总需求减少被称为挤出效应。 5.稳定政策的争论 由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可以影响总需求,所以,政府有时用这些政策来努力地稳定经济。经济学家对政府应该如何积极地进行这种努力的看法并不一致。根据积极稳定政策支持者的看法,家庭和企业态度的改变使总需求移动,如果政府不做出反应,结果就是产量与就业不合意而又引起不必要的波动。根据积极稳定政策批评者的看法,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发生作用都有相当长的时滞,这种时滞使稳定经济的努力往往以失败告终。

《曼昆—宏观经济学》 重点总结

第23章一国收入的衡量—GDP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研究个别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整个经济,包括通货膨胀、失业率和经济增长。 一GDP 1 定义: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 是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2 组成:GDP(用Y代表)被分为四个组成部分: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 Y = C +I +G +NX 3 实际GDP与名义GDP:实际GDP=名义GDP-通货膨胀率,衡量的是生产的变动,而不是物价的变动。 4 GDP平减指数:,是经济学家用来检测经济平均物价水平,从而监测通货膨胀率的一个重要指标。(GDP deflator) 5 GDP与经济福利: ?由于GDP用市场价格来评价物品与劳务,它就没有把几乎所有在市场之外进行的活动的价值包括进来,特别是,GDP漏掉了在家庭中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价值。 ?GDP没有包括的另一种东西是环境质量。 ?GDP也没有涉及收入分配。 二衡量收入的其他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国永久居民(称为国民)所赚到的总收入。它与GDP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包括本国公民在国外赚到的收入,而不包括外国人在本国赚到的收入。 ?国民生产净值(NNP):是一国居民的总收入(GNP)减折旧的消耗。 ?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 第24章生活费用的衡量—CPI 一CPI 1 定义: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 是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标准 2 计算:定义篮子→找出价格→计算费用→选择基年并计算指数→计算通货膨胀率 消费者物价指数=*100 3 衡量生活费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替代倾向 新产品的引进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 和课后习题详解 Born to win 经济学考研交流群<点击加入> 第35章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35.1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菲利普斯曲线 (1)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表示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取舍关系,高通货膨胀率意味着低失业率,高失业率意味着低通货膨胀率。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可以使经济沿着菲利普斯曲线移动。货币供给增加、政府支出增加或减税都扩大了总需求,并使经济移动到菲利普斯曲线低失业和高通货膨胀的一点上。货币供给减少,政府支出减少或增税都紧缩了总需求,使经济移动到菲利普斯曲线上低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的一点上。菲利普斯曲线为决策者提供了一个通货膨胀与失业的选择组合,决策者在菲利普斯曲线上选择一个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组合。 (2)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在长期,经济回到古典学派所预言的充分就业状态,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不存在取舍关系,因此长期菲利普

斯曲线是垂直的。 (3)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①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它的位置完全由自然失业率确定。因而,只有影响自然失业率的因素变化才能引起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 ②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 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以及供给冲击都会引起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预期通货膨胀率升高和不利的供给冲击使得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上移,决策者面临更不利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权衡取舍;预期通货膨胀率降低和有利的供给冲击使得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下移,决策者面临更加有利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权衡取舍。 2.自然率假说 自然率假说是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观点。主要内容是:需求的波动仅仅在短期中影响产出与就业。而在长期中,经济回到古典模型所描述的产出、就业和失业水平。自然率假说使宏观经济学家可以分别研究经济的短期和长期发展。它是古典二分法的一种表达方式。 3.牺牲率 牺牲率是指通货膨胀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过程中每年产量损失的百分点数。适应性预期理论认为通货膨胀引发通货膨胀预期,而通货膨胀预期又引发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因此,降低通货膨胀的成本是巨大的。也就是说牺牲率是很大的。而理性预期学派则985/211历年真题解析,答案,核心考点讲义,你想要的都在这→ 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Born to win 经济学考研交流群<点击加入> 认为,如果政府能够可信地承诺降低通货膨胀,公众理解这种承诺,并相应降低通货膨胀预期的话,那么降低通货膨胀不必经历一个高失业、低产出的时期,牺牲率可以很小。

经济学原理第7版(曼昆)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

第23章 1.对于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2.国内生产总值〔GDP〕 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通常是一年或一个季度〔3个月〕;衡量的生产价值局限于一个国家的地理范围之内,不管是由本国的国民还是住在本国的外国人生产;只包括现期生产的物品,不包括过去生产的物品;生产并合法出售的所有东西;只包括最终物品的价值;包括有形的物品,也包括无形的劳务;使用市场价格。 3.GDP的四个组成部分是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和净出口〔NX〕。 〔1〕消费是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服务的支出 〔2〕投资是用于资本设备、存货和建筑物的支出,包括家庭用于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3〕政府购买包括地方、州和联邦政府用于物品与服务的支出 〔4〕净出口等于外国对国内生产的物品的购买〔出口〕减国内对外国物品的购买〔进口〕 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之和 4. 真实GDP和名义GDP 真实GDP:按不变价格评价的物品与服务的生产〔是用不变的基年价格来评价经济中物品与服务生产的价值〕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反映产的产量的变动 名义GDP:按现期价格评价的物品与服务的生产〔是用当年价格来评价经济中物品与服务生产的价值〕 GDP平减指数 GDP平减指数是用名义GDP与真实GDP的比率乘以100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 即GDP平减指数=〔名义GDP/真实GDP〕*100 通货膨胀率=[〔第2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100 第24章 1.消费物价指数CPI 答:指普通消费者购买的物品与服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指标。 即:CPI=〔当年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基年一篮子的价格〕*100 计算消费物价指数:固定篮子、找出价格、计算这一篮子东西的费用、选择基年并计算指数、计算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从前一个时期以来物价指数变动的百分比 通货膨胀率=[〔第二年CPI-第一年CPI〕/第一年CPI ]*100% 生产物价指数:企业所购买的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费用的衡量指标 衡量生活费用中的三个问题。〔CPI高估了生活费用的增加〕 〔1〕替代倾向。CPI使用了一篮子固定不变的物品。 〔2〕新产品的引进。CPI基于固定不变的一篮子物品和服务,没反映出因引进新物品而引起的货币价值的增加。〔3〕无法衡量质量的变动。 GDP平减指数与CPI的差异: 〔1〕GDP平减指数反映国内生产的所有物品与服务的价格,CPI反映消费者购买的所有物品与服务的价格 〔2〕CPI比较的是固定的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和基年这一篮子物品与服务的价格,GDP平减指数比较的是现期生产的物品与服务的价格和基年同样物品与服务的价格 2.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矫正经济变量 今天美元的数量=T年美元的数量*〔今天的物价水平/T年的物价水平〕 指数化:根据法律或合同按照通货膨胀的影响对货币数量的自动调整 真实利率和名义利率 名义利率指通常公布的、未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的利率〔货币数量〕 真实利率指根据通货膨胀校正的利率〔货币购买力〕 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当名义利率高于通货膨胀率时,真实利率为正利率;正利率会刺激居民储蓄。当名义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时,真实利率为负利率;负利率对经济不利,它扭曲了借贷关系。 第25章 1.生产率指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服务的数量。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即直接取决于其国民的生产率,因为一个经济的收入就是该经济

经济学原理 曼昆版名词解释及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 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获得最大利益的特性 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其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的人(效用最大化) 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它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产权:个人拥有并配置稀缺资源的能力 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无补偿的影响 市场势力:单个经济活动者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 生产率: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数量。 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 十大原理 人们面临取舍——稀缺性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机会成本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比较边际利益与边际成本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贸易可以是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通货膨胀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第二章 循环流量图: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面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实证表述:试图描述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观点。最低工资引起失业可证实或证伪

曼昆经济学原理-重点总结

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经济学导论 1.稀缺:①指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来讲,物品是希少短缺的 ②稀缺性:是经济物品的显著特征之一;并不意味着希少,而指不可以免费得到;要得到经济物品必须有其他经济物品交换 ③稀缺规律:商品普通是稀缺的,只能得到有限供应,必须通过价格或者其他形式进行分配 ④稀缺原因:一定时期内〔大前提〕,物品本身是有限的;利用物品进行生产的技术条件是有限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2.选择的机会成本: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后,所抛却的其他用途的最大利益 注:理论上讲是资源改做他用的各种可能中最优的选择,但由于信息不彻底只能是其它使用中能获得的比较满意的选择 3.经济学十大原理: ①人们面临选择〔人们为得到一样东西,就不得不抛却另一样东西〕〔效率是社会从稀缺性资源中获得的最多的东西,平等是把这些资源的成果公平的分给社会成员〕 ②机会成本〔由于稀缺性,人们就要比较可供选择的方案的成本和收益〕 ③边际量〔人们通过比较边际利益和编辑成本而做出抉择〕 ④激励〔理性决策者会做出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的决策〕 ⑤贸易会是每一个人的状况越来越好〔贸易可以使人们做最擅长的事〕 ⑥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家庭和企业→合意的市场结果;价格指引个别决策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实现了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结果〕 ⑦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市场失灵时即市场本身不能进行资源配置时,政府干预经济, 可以促进效率和平等;外部性指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的影响〕 ⑧一国的生产水平取决于他的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生活水平的不同由于生产率不同〕 ⑨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水平上升 ⑩社会面临通货膨胀和短期失业之间的权衡〔↓↑〕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 1.需求〔人们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 ①需求表 ②需求曲线 注:当供=需时,有均衡价格 ③需求定理:需求量与价格呈反向变化 ④影响需求的因素a 商品本身价格;相关商品价格b 消费者的收入与社会的公平程度;的偏好;的对未来的期望. 的数量与结构c 政府的消费政策 ⑤需求函数:需求量Qd=a –b P ⑥需求的变化:商品本身价格不变,其他变化引起需求曲线的变化〔曲线的位移〕 需求量的变化:商品本身价格变化, 引起需求曲线的变化〔点的挪移〕 2.供给〔一定时期内,厂商愿意供给的商品量〕 ①供给曲线 ②供给定理:供给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化 ③影响供给的因素: a 商品本身的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b 厂商的目标;对未来的期望c 生产价格的变化;生产技术的变动 d 政府的政策 ④供给的变化:商品本身价格不变,其他变化引起供给曲线的变化〔曲线的位移〕〔技术引起〕供给量的变化:商品本身价格变化,引起供给曲线的变化〔点的挪移〕〔价格引起〕 3.供求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36章--宏观经济政策的六个争论问题)

第13篇最后的思考 第36章宏观经济政策的六个争论问题 36.1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决策者应该试图稳定经济吗? (1)赞成:决策者应该努力稳定经济 经济本质上是不稳定的,并相信政府可以管理总需求,以便抵消内在的不稳定性。 通过“逆经济变动的风向行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可以稳定总需求,从而稳定生产和就业。当总需求不足以确保充分就业时,决策者应该刺激政府支出、减税并扩大货币供给。当总需求过大,有引起更高通货膨胀的危险时,决策者应该削减政府支出、增税并减少货币供给。这些政策行为通过引起一个更稳定的经济,并有利于每一个人而使宏观经济理论得到最好的运用。 (2)反对:决策者不应该努力稳定经济 决策者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并不能立即影响经济,其作用要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滞。由于预期是困难的,而且,很多冲击是不可预期的,稳定政策应该根据未来经济状况有根据地推测,错误预期会使经济政策引起不稳定。政策的第一个规则应该是“不伤害”,因此,决策者应该抑制对经济的日常性干预。 2.政府反衰退应该增加支出还是减税 (1)赞成:政府应该增加支出来反衰退 在衰退期间,社会基本问题是总需求不足。终结衰退的关键在于把总需求恢复到与经济中劳动力充分就业一致的水平,对此可实施相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增加支出来反衰退。 (2)反方:政府应该减税来反衰退 减税对总需求和总供给都有重要的影响。减税可以:第一,增加总需求;第二,增加总供给(通过刺激工作予以实现);第三,分散了支出决策。相对而言,家庭、企业决策优于政府集中支出决策。 另外,在衰退期间增加政府支出存在各种问题:第一,政府支出乘数变小;第二,快速的花钱,购买没什么公共价值的东西不能适时地增加总需求;第三,谨慎而细致的计划支出存在着较长的时滞。 3.货币政策应该按规则制定还是相机抉择 (1)赞成:货币政策应该按规则制定 货币政策运用中的相机抉择有两个问题:第一,相机抉择并没有限制权利的不完全性和滥用;第二,相机抉择政策会由于政策的前后不一致性使通货膨胀高于合意的水平。 避免相机抉择这两个问题的一种方法是要中央银行服从于政策规则。货币政策的另一些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26章--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第26章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26.1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是由经济中使一个人的储蓄与另一个人的投资相匹配的机构组成。金融体系使经济的稀缺资源从储蓄者(支出小于收入的人)流动到借款人(支出大于收入的人)手中。金融体系由帮助协调储蓄者与借款人的各种金融机构组成。金融机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 2.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是想储蓄的人直接向想借款的人提供资金的机构。两种最重要的金融市场是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 (1)债券市场 债券是按照法定程序发行的,要求发行人(也称债务人或借款人)按照约定的时间和方式向债权人或投资者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的一种债权债务凭证。债券的基本要素有偿还期限、票面利率、票面价值和债券发行者。 债券的特点:期限性、收益性、风险性、流动性。 (2)股票市场 股票指股份有限公司签发的用以证明股东按其所持股份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凭证。 股票与债券的差别:股票的所有者是公司的部分所有者,债券的所有者是公司的债权人。股票持有者享有该公司的利润分成,而债券持有者只得到其固定的债券利息。公司破产时,债券持有者享有在股票持有者之前得到补偿的权利,即享有优先清偿权。债券有固定的到期日,到期必须偿还,而股票则没有到期日,无须偿还。 3.金融中介机构 金融中介机构指为资金融通提供媒介服务的专业性金融机构或取得专业资格的自然人,主要的中介机构有银行和共同基金。 (1)银行 银行是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标,以吸收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主要经营贷款的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企业。 银行的作用:①作为金融中介机构,融通资金;②通过允许人们根据自己的存款开支票而便利了物品与劳务的购买。 (2)共同基金 共同基金指通过发售基金份额,将众多投资者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形成独立财产,由基金托管人托管,并由基金管理人分散投资于股票、债券或其他金融资产,将收益分配给基金份额持有人的集合投资方式。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重点整理

23一国收入的衡量 一、经济的收入和支出 ·GDP衡量: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和用于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出的总支出。 ·对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GDP衡量货币流量。 ·两种计算GDP方法:加总家庭对于物品和劳务的总支出或加总企业支付工资、租金和利润的总收入。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衡量 1、国内生产总值: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2、几点说明 ·GDP使用市场价格。 ·GDP不包括非法生产与销售的东西和家庭内的生产和消费。 ·GDP只包括最终物品的价值。 ·GDP包括有形的物品和无形的劳务。 ·GDP不包括过去(一年或一个季度之外)生产的东西的交易。 ·用两种算法算出的GDP差额为统计误差。 3、其他收入衡量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永久居民所赚到的总收入。= GDP + 本国公民在国外赚到的收入- 外国人在本国赚到的收入 ·国民生产净值NNP:= GNP –折旧(经济中设备和建筑物存量的磨损或消耗) ·国民收入:一国居民在物品与劳务生产中赚到的总收入。= NNP –间接的企业税+ 企业补贴 ·个人收入:家庭和非公司制企业得到的收入。= 国民收入–留存收益(公司获得但未支付给其所有者的收入)- 公司所得税–对社会保障的支付+ 家庭从其持有的政府债券中得到的利息收入+ 家庭从政府转移支付项目中得到的收入 三、GDP组成部分 ·GDP = 消费+ 投资+ 政府购买+ 净出口= C + I + G + NX = Y ·消费: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 ·投资:用于资本设备、存货和建筑物的支出,包括家庭用于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政府购买(政府消费支出和总投资):地方、州和联邦政府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转移支付:改变家庭收入却没有反映经济的生产,不用于交换现期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不计入政府购买。 ·净出口:外国人对国内生产的物品的支出(出口)–国内居民对外国物品的支出(进口)。 四、真实GDP与名义GDP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23章 一国收入的衡量)

巴罗《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一部分导论 第1章思考宏观经济学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第8篇宏观经济学的数据 第23章一国收入的衡量 23.1 复习笔记 1.经济的收入与支出 在一国的宏观经济中,收入必定等于支出。这是因为,在每一次交易中,卖者的收入必定等于买者的支出。国内生产总值(GDP)衡量经济中的总收入或总产量。由于收入等于支出,可以把经济中赚到的收入(工资、租金和利润)加总起来衡量,也可以用经济中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支出衡量,也就是说,收入等于支出等于GDP。 2.国内生产总值的衡量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都是用货币加以衡量的。产品市场价值就是用这些最终产品的单位价格乘以产量获得的。 (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3)GDP是指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4)GDP是计算期内(如2013年)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5)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两者的关系是:GNP=GDP+[本国生产要素在其他国家获得的收入(投资利润、劳务收入)-外国居民从本国获得的收入]。 (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 (7)GDP既包括有形的物品,又包括无形的劳务。 3.几个重要概念 在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实际上包括如下五个总量: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其相互关系如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