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经济发展

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经济发展

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经济发展
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经济发展

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诊断题

班级:姓名:等级: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交通运输自古有之。在现代,人们使用的交通运输工具就更多了。下面四种交通运输工具中,有一种不属于现代交通运输工具,你知道是哪一种吗?()

A.飞机B.轮船C.马车D.汽车

2.在我国,许多城市是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下列城市,哪个是铁路—水运枢纽呢?()A.乌鲁木齐B.武汉C.济南D.北京

3.有一种运输方式,运量小,运费高,速度快的特点。这是哪一种运输方式呢?()A.铁路运输B.公路运输C.航空运输D.水路运输

4.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被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的是()A.农业B.工业C.旅游业D.交通运输

5.下列铁路线,哪一条是以起止点所在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来命名的呢?()A.陇海线B.湘黔线C.兰新线D.京广线

6.有关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分布,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稠密,西部地区稀疏B.长江中下游一带交通运输网发达

C.我国现有的高速公路大部分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D.西部还有部分省区未通公路7.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你知道哪一种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吗?()A.铁路运输B.公路运输C.水路运输D.航空运输

8.700吨海带由上海运往重庆,选择()

A.公路运输B.水路运输C.航空运输D.铁路运输

9.哪一种粮食作物,我国南方有较大面积种植?()

A.甜菜 B.油菜 C. 水稻 D.棉花

10.下列哪个地区,农作物仅能一年一熟呢?()

A.成都平原B.华北平原C.东北平原D.珠江三角洲

11.近年来,随着“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词语的流行,部分农民盲目跟风,扩大种植面积,导致产品积压,收入减少。这说明,农业发展时要充分考虑()

A.市场需求

B.人们饮食习惯

C.当地自然条件

D.农业生产水平

12.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普遍种植小麦和玉米。你知道这是哪个地区吗?()A.东北平原B.华北平原C.长江中下游平原D.新疆南部13.我国有四大牧区,它们在自然条件方面的共同特征是()

A.湿润、半湿润的平原,水源丰富B.河湖众多

C.降水较少,有广阔的天然草场D.地形陡峭,水土易流失

14.我国农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人口、耕地、环境等问题的严峻挑战。你认为我国农业今后发展的方向应是()

A.努力开垦荒地、林地,增加耕地面积B.增加农产品进口量,满足人们生活需要C.增加农业人口的数量,以增加粮食产量

D.建立商品粮基地,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15.下列生产过程,不属于工业生产过程的是()

A.开采铁矿B.将大米加工成雪米饼

C.生产化肥、农药D.人工养殖珍珠

16.导致我国南方和北方耕作制度存在明显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土壤B.热量C.水分D.地形

17.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以下说法哪个是对的?()

A.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B.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C.工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不大D.工业生产水平对农业影响不大18.以下有关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与发展特点,说法正确的是()A.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

B.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中小城市

C.地理位置不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产业开发重点都相同

D.沿海地区多发展与军工有密切关系的高新技术产业

19.随着时代的发展,对经济可持续发展贡献率最大的因素将是()A.经营管理B.科学技术C.国家政策D.交通运输

20.与传统工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有自己的特点。你知道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最重要条件是什么吗?()

A.自然资源丰富B.科技力量雄厚C.位置优越D.劳动力资源充足

二、综合题(共60分)

21

22

⑴将图中字母与所代表的铁路枢纽城市及其所交汇的铁路线连接起来:

A 郑州京广线与浙赣线

B 兰州兰新线与包兰线

C 株洲京沪线与陇海线

D 徐州京广线与陇海线

⑵从图中找出两条东西走向且可直接与沿海港口城市相通的铁路线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⑶将新疆的长绒棉从乌鲁木齐运到上海,经过最近的铁路线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由九江到昆明旅游,主要乘坐火车,应先坐车到________(城市)转入_________线,再先后经过_________线、__________线到达昆明,包括终点站此行共经过_______个省级行政中心。

⑸大京九铁路从北京到最终点_______,途中唯一经过的省会城市是_______。.

23.读我国油料、糖料作物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⑴图例中A、B、C、D分别代表的经济作物是: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

⑵B类作物主要分布在_________平原;C类作物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平原和_________盆地。

⑶我国农作物的分布以________mm等降水量线为界分为东部和西部,东部又以

_____________一线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南方的耕地类型以_________为主,北方以________为主;南方的粮食作物以_________为主,北方以_________为主。

⑷造成我国南北方农业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条件的差异。

24.请为下列地区选择最适宜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6分)

⑴水土流失严重的坡地________________;⑵土壤肥沃,水源丰富的平原

_________________;

⑶降水较少的西部草原________________;⑷河湖众多的水乡________________。

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区,体现了农业发展要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

25.读图完成下列问题:(8分)

⑴图中阴影部分为我国四大工业基地:(沪宁杭地区、辽中南地区、京津唐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读图判断字母所代表的工业基地:

A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A、C两工业区都分布有钢铁工业,但建立的基础不同。A工业区建立钢铁工业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工业区发展钢铁工业则是因其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C 2.B 3.C 4.D 5.B 6.D 7.A 8.B 9.C 10.C 11.C 12.B 13.C 14.D 15.D 16.B 17.B

18.A 19.B 20.B

二、

21.水运、航空、铁路、公路、水运、公路

22.⑴

⑵陇海线、沪杭线

⑶兰新线,陇海线,京沪线

⑷南昌,浙赣线,湘黔线,贵昆线,3

⑸九龙,南昌

23.⑴甘蔗,甜菜,油菜,花生⑵东北,长江中下游,四川⑶400,秦岭—淮河,水田,旱地,水稻,小麦⑷气候

24.⑴林业⑵种植业⑶畜牧业⑷渔业因地制宜

25.⑴A辽中南,B京津唐,C沪宁杭,D珠江三角洲⑵丰富的煤、铁资源;广大的消费市场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经济发展

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诊断题 班级:姓名:等级: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交通运输自古有之。在现代,人们使用的交通运输工具就更多了。下面四种交通运输工具中,有一种不属于现代交通运输工具,你知道是哪一种吗?() A.飞机B.轮船C.马车D.汽车 2.在我国,许多城市是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下列城市,哪个是铁路—水运枢纽呢?()A.乌鲁木齐B.武汉C.济南D.北京 3.有一种运输方式,运量小,运费高,速度快的特点。这是哪一种运输方式呢?()A.铁路运输B.公路运输C.航空运输D.水路运输 4.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被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的是()A.农业B.工业C.旅游业D.交通运输 5.下列铁路线,哪一条是以起止点所在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来命名的呢?()A.陇海线B.湘黔线C.兰新线D.京广线 6.有关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分布,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稠密,西部地区稀疏B.长江中下游一带交通运输网发达 C.我国现有的高速公路大部分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D.西部还有部分省区未通公路7.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你知道哪一种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吗?()A.铁路运输B.公路运输C.水路运输D.航空运输 8.700吨海带由上海运往重庆,选择() A.公路运输B.水路运输C.航空运输D.铁路运输 9.哪一种粮食作物,我国南方有较大面积种植?() A.甜菜 B.油菜 C. 水稻 D.棉花 10.下列哪个地区,农作物仅能一年一熟呢?() A.成都平原B.华北平原C.东北平原D.珠江三角洲 11.近年来,随着“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词语的流行,部分农民盲目跟风,扩大种植面积,导致产品积压,收入减少。这说明,农业发展时要充分考虑() A.市场需求 B.人们饮食习惯 C.当地自然条件 D.农业生产水平 12.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普遍种植小麦和玉米。你知道这是哪个地区吗?()A.东北平原B.华北平原C.长江中下游平原D.新疆南部13.我国有四大牧区,它们在自然条件方面的共同特征是() A.湿润、半湿润的平原,水源丰富B.河湖众多 C.降水较少,有广阔的天然草场D.地形陡峭,水土易流失 14.我国农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人口、耕地、环境等问题的严峻挑战。你认为我国农业今后发展的方向应是() A.努力开垦荒地、林地,增加耕地面积B.增加农产品进口量,满足人们生活需要C.增加农业人口的数量,以增加粮食产量 D.建立商品粮基地,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15.下列生产过程,不属于工业生产过程的是() A.开采铁矿B.将大米加工成雪米饼 C.生产化肥、农药D.人工养殖珍珠 16.导致我国南方和北方耕作制度存在明显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土壤B.热量C.水分D.地形 17.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以下说法哪个是对的?()

区域经济名词解释及简答(完整版)

名词解释 1.区域:是指在地球表面上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开发:一般指对具有某种或某几种资源的区域进行的开发及在这个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属于区域发展早期阶段的过程。 3.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4.工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是关于企业合理选址的理论,即通过对运输成本、工资成本和集聚效益等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计算,选择产品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厂理想区位的理论方法。 5.人力资源的概念: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一般来讲,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范围内的人力资源,但有时也指一个部门或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 6.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劳务产出的增长。 7.经济发展又称经济进步,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过程。 8.极化效应: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对外围地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将外围地区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聚集到中心,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9.扩散效应: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通过其产品、资本、人才、信息的活动将经济动力和创新成果传导到周围地区,从而促进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10.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其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具体内容包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 11.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各各产业的组成状态和发展水平以及产业间的生产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12.资源结构:所谓资源结构,就是指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 13.区域主导产业:是指那些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产值上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他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区域主导产业决定着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向和区域在全国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 14.幼稚产业:所谓“幼稚产业”,是指那些当时还不成熟、经不起竞争,且具有发展潜力和战略意义的产业。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疆域(1)新人教版

xx的疆域(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xx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教学手段 《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一套四张,同一底图),地球仪(学生每人一个,并附有彩色胶带),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主要国家大陆海岸线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教学方法 谈话法、学习指导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第一章xx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第一节xx的疆域 一、从世界看xx 【投影】“xx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提问】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线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中国位于哪个半球? 【归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线为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因此通过观察地图可知,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 【活动】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用黄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红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并用红色胶条剪成五角星,贴在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书】1.位于东半球和xx 【提问】观察地球仪,说出我国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临?与它们的相互位置如何? 【归纳】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板书】2.xx东部,xx西岸

八年级上册地理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章节测试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章节测试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下列生产过程不属于工业生产的是() A.人工养殖珍珠B.生产化肥农药C.开采铁矿D.将小麦加工成面条 2 . 关于中国农业的地区差异,表述正确的是() A.南方耕地多为旱地,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玉米B.北方耕地多为水田,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C.西部畜牧业地位重要,有我国四大牧区D.西部水资源丰富,淡水渔业发达 3 . 山东鲁花集团生产的花生油的原料主要来自() A.长江中下游平原B.华北平原C.东北平原D.南部沿海地区 4 . 下列省区中,适宜生产热带经济作物的是() A.海南B.湖南 C.河南D.广西 5 . 对我国高科技术产业描述错误的是 A.成为带动我国工业,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B.发展慢,贡献大 C.国家级高新产业基地主要集中于大中城市 D.在北京中关村最早出现 下图为我国西部山脉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6 . 图中甲所示的山脉是 A.昆仑山脉B.天山山脉C.喜马拉雅山脉D.太行山脉 7 . 我国四大盆地中,面积最大的是 A.准噶尔盆地B.塔里木盆地C.柴达木盆地D.四川盆地 8 . 分布在丙省区的畜种是 A.宁夏滩羊B.三河牛C.新疆细毛羊D.牦牛 9 . 乙所在省区 ①盛产优质的瓜果和长绒棉 ②具有独特的高寒气候 ③农业、城市、人口都分布在绿洲地带 ④被称为“北大仓” ⑤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 A.①②③B.③④⑤C.②③④D.①③⑤ 10 . 下面为我国的主要棉花产区的是() A.新疆南部B.珠江三角洲地区C.西藏地区D.黑龙江流域 11 . 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有条“最美水上公路”——古昭公路(下图),它横亘蜿蜒在香溪河上,是中国第一条水上生态环保公路。古昭公路很多路段采用了造价高昂的水上架桥方案,其主要原因是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B卷

第四章单元学习评价(B 卷) 一、单项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下面的表格中)1、被人们形象的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的是 A 农业 B 工业 C 商业 D 交通运输业2、下列交通工具中,不属于现代交通工具的是 A 公路 B 铁路 C 水运 D 航空 4、目前,速度最快的运输工具是 A 火车 B 汽车 C 海轮 D 飞机 5、上海有一位白血病患者需要移植骨髓,台北有一位志愿者愿意捐献自己的骨髓。骨髓必须在24 个小时之内从台北送到上海,最佳的运输方式为 A 海运 B 航空 C 铁路 D 公路 6、10 万吨海盐从天津的长芦盐场运送到上海,选择的运输方式为 A 海运 B 航空 C 铁路 D 公路 7、京九铁路线与浙赣铁路线交会的省会城市是 A 杭州 B 南昌 C 长沙 D 广州 8、在耕地上种植农作物,获取产品的农业生产部门叫做 A 林业 B 畜牧业 C 渔业 D 种植业 9、我国以种植业为主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A 湿润的平原地区 B 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C 半湿润和半干旱的平原地区 D 半湿润和湿润的高原地区 10、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是 A 黄河流域 B 珠江中下游地区 C 长江中下游地区 D 松花江中下游地区 11、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的糖料作物是 A 大豆 B 小麦 C 甘蔗 D 甜菜 12、东北平原的耕作制度是 A 一年一熟 B 一年两熟 C 一年三熟 D 二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13、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的地区,应发展的农业部门是 A 种植业 B 林业 C 畜牧业 D 渔业 14、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 A 工业 B 农业 C 商业 D 服务业 15、下列工业地带,主要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地带是 A 黄河流域 B 长江沿线 C 东北地区 D 沿海地区 16、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是 A 天津 B 重庆 C 北京 D 上海 17、工业城市大连、沈阳所在的工业基地是 A 珠江三角洲地区 B 辽中南地区 C 长江三角洲地区 D 京津唐地区 18、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发实验区是 A 北京的中关村 B 南海科技园 C 广州的天河工业园 D 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 19、下列不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特点的是 A 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所占的比重大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非均衡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正迎来一个新时期。如何借鉴西方主流区域经济理论为我所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区域经济的增长理论和增长模式,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简要评论。遵循发展规律,中国区域经济的路径选择是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 一、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源于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其代表人物有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鲍茨和斯坦等。 (一)罗森斯坦—罗丹大推进理论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保罗·罗森斯坦—罗丹(P.N.Posenstein-Rodan,1943)是该理论的倡导者和集大成者。该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增长。大推进理论的论据和理论基础建立在生产函数、需求、储蓄供给的三个“不可分性”上面。 (二)诺斯出口基地理论 封闭经济模型主要缺陷是没有看到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潜在作用,出口基地模型弥补了这一弱点。出口基地理论(export base theory)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诺思(North,1955)提出,后经蒂博特(Tiebout)、罗曼斯(Romans)以及博尔顿(Bolton)等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其理论基础是静态比较分析中的外贸乘数概念;其基本思想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其输出产生的增长,区域外生需求的扩大是内生增长的主要原动力。根据这个理论,如果每个地区都集中力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自由贸易会逐步平衡地区间的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价格(利润和工资),从而导致地区差距不断缩小。 (三)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R.纳克斯(R.Nurkse,1953)提出的,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宏观经济中存在着供给和需求两个恶性循环。从供给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能力,低储蓄能力引起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从需求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购买力,低购买力引起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又完成一个循环。两个循环互相影响,使经济状况无法好转,经济增长难以实现。 (四)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简要述评 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提出以后,在一些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开发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对工业化过程中片面强调工业化,忽视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的倾向有所影响;强调均衡的、大规模投资和有效配置稀缺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市场机制的局限性,实行宏观经济计划的必要性,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和区域开发提供了一种理论模式,产生了一些积极的作用。 该理论构建了一个庞大而严格的逻辑体系结构,认为经济发展动力来源于“报酬递减”、“比较优势”等,然而该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与现实相去甚远的假设条件之上的。不但把技术进步视作外生因素,没有纳入其分析框架之中,而且丢掉了区域(空间)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克服空间距离会发生运输费用。所有这一切,都与新古典主义所讲的前提条件相抵触。

【K12学习】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 源》知识点归纳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1.我国自然资源的总特征(基本国情):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我国资源概况:陆地面积——世界第三:矿产资源总量——世界第三;耕地面积——世界第四;河流年径流量——世界第六;森林面积——世界第六)4月22日为世界地球日。 2.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如交通用地等) 3.土地不利条件: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尤其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4.土地资源的分布: 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及低缓的丘陵地区 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 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90%以上)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 (该区还集中了大量的难利用和未利用土地)

耕地与水资源南北差异: 北方以旱地为主,且耕地资源比例大(60%),但水资源比例仅20% 南方以水田为主,且耕地资源比例小(40%),但水资源比例达80% 5.当前的土地问题:水土流失;乱占耕地;土地荒漠化。 6.土地法:《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 全国土地日—6月25日 7.我国土地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8.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而人类所需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水量的2.5%。地球上的淡水资源,98%是冰川、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9.水资源现状:水资源总量排世界第六,但人均排名靠后。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污染、浪费严重——水资源短缺世界水日:3月22日。中国水周:3月22日至28日。 10.水资源分布特征: A时间分布:夏秋多,冬春少——解决措施:兴建水库,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 B空间分布:东多西少,南丰北缺(华北和西北地区,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 主要内容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主要原因在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布局在经济发展最低梯度地区。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 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过程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这三种效应综合作用的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本单元概述 本单元分为三节: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理解各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异.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呈现了以下结构特点:外部结构特点为纵向递进关系- --源流概况、影响因素、水文特征及水利水害;内部结构特点为横向平行关系。 本单元的特点有: 1.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2.注重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3.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能力也得以提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课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了解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范围以及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3.举例说明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了解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以及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利用和治理情况。

过程与方法:1.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掌握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的技能。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地理观念; 2.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认识,树立因地制宜,形成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3.通过对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利用和治理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本单元内容与教学思路分析 本章教材在知识结构上联系紧密,逻辑严谨,知识的学习,技能和能力的培养都以递进的形式呈现,在不增加难度的前提下,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本单元第一节教学内容和图像中出现了大量的地形名称,这些名称不是都要求学生背下来。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从各种地理图像中总结出这些特征,以及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如何去适应、利用、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 3、关于本单元第三节教学内容的几点考虑:(1)以黄河的治理和长江的开发为例,运用相关资料探究河流治理与开发的方向和方案,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树立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河湖知识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概括归纳黄河与长江水文基本特征的地理思维能力。(3)以图像系统为依托,了解和掌握有关河湖的基础知识,为迁移应用这些知识,形成能力和价值观念打下扎实的基础。(4)从知识方面分析,既照顾了中国河湖概况的面,又突出了黄河治理和长江开发的点,做到了点面结合。(5)注重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农经081 ) 摘要:“统筹区域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要求之一。当前,我国正在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在此发展进程中,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区域发展特色。怎样正视我国东南西北地区的差距和发展潜力,是统筹区域发展的前提之一。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概述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应的是:启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车轮,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实行全局较均衡但局部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保持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需要。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需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精髓就是从“先富到后富再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的发展。”在视察南方讲话中,小平同志又一次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同时,他又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其实质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允许而不是限制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而其最终目的则是实现共同富裕。中央对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关系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发展和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企业”,要“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在“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党中央下决心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这将使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发生重要变化,与此相适应,将逐步形成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并为最终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国情 2.1 我国是个大国,经济区域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复习提纲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复习提纲 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一、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1、原始运输方式:手提肩扛。 2、古代运输方式:马、马车、船。 3、现代运输方式:航空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管道运输。 4、为什么说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交通运输不仅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人们把交通运输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二、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 1、铁路线、公路线、航线以及航空线被称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命线”。 2、从全国总体情况看,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网密度大;而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密度较 小。在长江中下游一带,陆、海、空交通运输网发达,形成了立体化的交通;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祖国大陆上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建于1984年,是从上海——嘉定。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高速公路比较多。 ◇高速公路路面平整、坚固、坡度和缓,没有急弯,来向和去向车道之间有隔离带,保证交通运输畅通无阻,极大地提高了交通运输的效率 3、※我国的主要铁路干线——五纵三横:

铁路线的命名:①以起止点城市的一个字命名;②以起止点所在省区的简称命名;③以起点所在省,终点所在城市的简称命名。 火车的车次和时刻:由北京为起点开出的列车(远离北京的列车)编为单次,驶向北京的列车(驶近北京的列车)编为双次。 火车时刻表中的“↓(↑)”表示“过站不停”和列车的行驶方向(上行,下行)。 三、转换灵活的交通运输枢纽 1、什么是交通运输枢纽? 在若干条交通运输线交叉的地方,形成了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 2、交通运输枢纽的作用:为旅客、货物办理中转、发送、到达等业务。 交通枢纽的类型:单一交通运输枢纽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3、我国主要的交通枢纽及经过的铁路干线: 四、如何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1、选择客运或货运方式需要考虑的因素: 与运输价格的高低、速度的快慢、运输量的多少有很大关系。除了考虑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外,还要考虑人的出行目的、货物本身的性质和数量,以及运输距离等。 2、※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正迎来一个新时期。如何借鉴西方主流区域经济理论为我所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源于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其代表人物有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鲍茨和斯坦等。 (一)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保罗·罗森斯坦—罗丹(P.N.Rosenstein—Rodan,1943)是该理论的倡导者和集大成者。该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增长。大推进理论的论据和理论基础建立在生产函数、需求、储蓄供给三个“不可分性”上面。 (二)诺斯的出口基地理论 封闭经济模型的主要缺陷是没有看到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潜在作用,出口基地模型弥补了这一弱点。出口基地理论(export base theory)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诺斯(North,1955)提出,后经蒂博特(Tiebout)、罗曼斯(Romans)以及博尔顿(Bolton)等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其理论基

础是静态比较分析中的外贸乘数概念。基本思想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其输出产生的增长,区域外生需求的扩大是内生增长的主要原动力。根据这个理论,如果每个地区都集中力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自由贸易会逐步平衡地区间的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价格(利润和工资),从而导致地区差距不断缩小。 (三)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由美国经济学家R.纳克斯(R.Nurkse,1953)提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宏观经济中存在着供给和需求两个恶性循环:从供给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能力,低储蓄能力引起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从需求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购买力,低购买力引起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又完成一个循环。两个循环互相影响,使经济状况无法好转,经济增长难以出现。 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二元结构主义理论 针对罗森斯坦—罗丹、纳克斯等人提出的部门、区域的均衡增长理论,另一些经济学家则从相反方向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艾伯特·赫希曼(Albert 0.Hirsehman)、沃尔特·惠特曼·罗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佩鲁(Perrous)等人。 (一)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李光辉 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同时,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也在加快。可以预料21世纪初期,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并同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及经济关系将产生重大影响。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 区域是人类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的地域空间,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在一定区域内完成和实现的。不同的区域环境,将塑造出性质各异、层次不同、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区域”一词是一个含义十分广阔、使用领域极大的词汇,它或以实体概念被使用,或以抽象的空间概念被使用,不同的学科对象有不同的解释,就是在经济学这一学科中也有不同所指。常见的区域有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北亚经济合作区、经济特区等等。在这些区域中,既有跨国的,也有几个国家各自一个行政区的组合,还有一个国家内为特别目的设立的区域等等。 区域经济学关于区域的概念可以表述为: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作为这一概念的内涵应具有地域性、独立性和开放性等。 一体化一词英文为“Integration”,最初来源于企业之间的联合。企业之间通过卡特尔、托拉斯以及其他兼并方式联合而成的产业组织,可分为水平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两种形式。 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一专有名词最早出现是在20世纪40年代的西欧,从此有关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探讨也就开始了。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一词的定义,经济学家艾尔·阿拉格(AiiM·EL-Agrua)有过这样的描述:“到了1950年,专门研究国际贸易的经济学家们赋予这一名词(区域经济一体化,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一项明确的定义,特别指将不同经济实体结合成较大经济区的一种事务状态或者一种过程。今天这个名词的用法也仅限于一含义。更具体地说,国际经济整合能消除参与国之间的所有贸易障碍,并建立一定的合作的协调的机制。后者完全依赖于一体化采取的具体形式。” 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ela A.Balassa)在其名著《经济一体化理论》一书中对“经济一体化”的定义也做了明确的阐述:“我们将经济一体化定义为既是一个过程(a process),又是一种状态(a state of affairs)。就过程而言,它包括采取种种措施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的歧视;就状态而言,则表现为各国间各种形式差别的消失。”(3)巴拉萨的这一定义在西方经济学中具有经典性意义。此后许多经济学家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解释,基本上围绕着“过程”和“状态”而展开的。 1952年7月,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1958年1月日,《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简称〈〈罗马条约〉〉)生效,标志着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成立。从此,经济一体化不是一纸概念,而是有丰富实践的实体,从而引起很多经济学家的极大兴趣。经济学家维多利亚·柯森(Victoria Curson)在1974年从生产要素配置的角度解释了经济一体化,他把一体化“过程”的理解为趋向全面一体化的成员国之间的生产要素的再配置,把一体化“状态”理解为业已一体化成员国的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4)经济学家彼得·林德特给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定义是:通过共同的商品市场、共同的生产要素市场,或两者的结合,达到生产要素价格的均等。对此,经济学家彼得·罗伯逊(Peter Robson)则强调:“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并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安排应该体现三个方面的特征:在某种条件下,成员国之间歧视的消失;维持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单元测试卷(带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 1. 下图所示,工业区是() A.辽中南工业区 B.京津唐工业区 C.沪宁杭工业区 D.珠江三角洲工业区 2. 根据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下列工业布局合理的是() A.在黑龙江建乳产品加工厂 B.在湖南建甜菜加工厂 C.在新疆建棉纺织加工厂 D.在内蒙古建豆制品加工厂 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下列关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北方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B.南方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C.西北地区是我国的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区 D.青藏地区是我国的畜牧业和绿洲农业区 4.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高速公路比较多,这主要是因为() A.这里地形平坦,修路成本低 B.西部以铁路为主,东部以公路为主 C.经济发达,城市人口集中 D.可供交通建设的土地多 5. 适合生长在南方山地、丘陵的经济作物是() A.棉花 B.甜菜 C.枣 D.茶 6. 我国东北地区的农作物一般一年一熟,海南岛则是一年三熟,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条件 B.土壤条件 C.气候条件 D.耕作经验 7. 运输距离远、贵重、急需、量小的货物,最适宜选择的交通运输方式是() A.公路运输 B.铁路运输 C.航空运输 D.水路运输 8. “南果北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目前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南方的火龙果、香蕉、荔枝、杨桃、木瓜等水果不断在京、津、鲁、新疆等地种植,“南果北种”得以成功实施,主要依赖于() A.全球气候变暖 B.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C.国家政策的支持 D.现代农业科技的进步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主要原因在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布局在经济发展最低梯度地区。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 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过程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这三种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是不断扩大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别。因为在这里起主导作用的是极化效应,回程效应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高梯度区域要采取创新型经济发展战略。中梯度上的萧条区应实行改造型发展战略。低梯度区域应实行渐进型发展战略。

应用文-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布局调整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布局调整 '中国区域 战略与布局调整 一、前言 区域发展战略的贯彻发展,大大促进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我国促进各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取得的成就 1、推动着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不断完善 世纪之交,为缩小东西差距,我国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形成了东西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拉开了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序幕。在统筹解决其他“问题”区域的 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完善的区域战略不能够仅仅追求缩小东西经济差距,而是要各区域协调发展,共同驱动,由此,形成了四大区域板块共同驱动的总体发展战略。在贯彻落实区域总体发展战略中,又进一步认识到要增强各区域发展活力,而必须结合各自特点进行细化、实化、差异化,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区域和增长极。随着对新时期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定位,我们又拓展和完善了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内涵———实施陆海统筹和主体功能区战略。至此,我们形成了覆盖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陆地到海洋,从宏观到微观,从经济到、生态等方面的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各区域优势将进一步得到释放,区域间的协调性必将进一步增强,也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的空间基础。 2、保证了中国经济的持久活力 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有力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得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再是东部地区“一马当先”,而是“万马奔腾”、“协同并进”,不仅传统先行地区进一步焕发青春与活力,尤其是一批地处中西部地区新的增长极陆续涌现,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有效地化解了国际国内不确定性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保持了中国经济活力。如中部地区本文由 联盟 收集整理通过构建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太原城市圈等形成产业和人口高度集聚、充满活力的六大城市群,已经成为了推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西部地区通过推动呼包鄂榆、广西北部湾、成渝、黔中、滇中、藏中南、关中-天水、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经济区加快发展,培育了西部新的经济增长极,带动了周边地区发展。同时,国家还鼓励一地方“先行先试”探索出符合各地实际的新模式。如在上海浦东、重庆、成都、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的基础上,增设了天津滨海、沈阳和山西综改试验区,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试验区。 3、增强了我国各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在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演变进程中,“区域发展的状况逐渐发生积极变化。特别是东中西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的差距开始缩小,区域发展的协调性逐渐增强”,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相对均衡发展的时期。特别是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主要发展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据 ,“十一五”期间,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均在13%以上,比东部地区快0.5~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自2007年首次超过东部地区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连续6年超过东部地区。2013年经济增速继续呈“东慢西快”的格局。东、中、西部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同比增长了17.8%,25.8%和24.2%。就各区域占全国GDP的比重来看,中西部地区占全国的比重由2002年的18.8%、17.2%提高到2012年的20.2%、19.8%,提高了1.4~2.6个百分点,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后,中部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自2005年起扭转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