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地运用

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地运用

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地运用
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地运用

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的运用

一、我国水资源概况

2013年,全国地表水总体为轻度污染,部分城市河段污染较重。

河流

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和西南诸河等十大流域的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71.7%、19.3%和9.0%。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湖泊(水库)

2013年,水质为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的国控重点湖泊(水库)比例分别为60.7%、26.2%、1.6%和11.5%。与上年相比,各级别水质的湖泊(水库)比例无明显变化。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2013年重点湖泊(水库)水质状况

*指太湖、滇池和巢湖

富营养、中营养和贫营养的湖泊(水库)比例分别为27.8%、57.4%和14.8%。

利用植物或微生物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处理,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这一用生态—生物的方法来修复水体的技术,廉价实用,适用我国江河湖库大范围的污水治理。

二、水生植物在生态修复中的运用

1、水生植物介绍

水生植物是一个生态学范畴上的类群,是不同分类群植物通过长期适应水环境而形成的趋同性适应类型。

污水治理中应用的水生植物,需要尽快达到吸附污染物、净化水体的作用,最好选择生长速度较快、根系发达的植物,以求尽快达到治污的作用,如芦苇、香蒲、菖蒲等。有些工程还需要对水体进行杀菌消毒、吸附重金属以减少污染,可使用水葱、大漂、水葫芦等。

2、水生植物的应用

2.1 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

a)净化所需的能源由光合作用提供;

b)具有美学价值,能改善景观生态环境;

c)植物可被收割和利用,创造新的价值;

d)能固定土壤或底泥中的水分,防止污染源进一步扩散;

e)为降解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

环境中的重金属和一些有机物并非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并且达到一定程度后具有毒害作用。对于此类化合物,一些植物也演化出了特定的生理机制使其脱毒。植物通常是通过螯合和区室化等作用,来耐受并吸收富集环境中的重金属,这种机制也存在于许多水生植物中。

水生植物的根系常形成一个网络状的结构,并在植物根系附近形成好氧、缺氧和厌氧的不同环境,为各种不同微生物的吸附和代谢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也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提供了足够的分解者。

植物的根系还可分泌一些有机物从而促进微生物的代谢,这样就为好氧微生物群落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而根区以外则适于厌氧微生物群落的生存。

2.2几种研究和应用较为普遍的水生植物芦苇

生长特点:根系非常发达,生长速度快;

污染物去除功能:去除BOD、氮。

凤眼莲

生长特点:根系发达,生长速度快,

分泌克藻物质

污染物去除功能:富集镉、铬、铅、

汞、砷、硒、铜、镍等;吸收降解酚、

氰;抑制藻类生长物质。

浮萍

生长特点:生长速度快,分泌克藻物质。

污染物去除功能:富集镉、铬、铜、硒;抑制藻类生长。狐尾藻

生长特点:生长速度快。

污染物去除功能:吸收TNT、DNT等结构相近化合。

2.3 国内外应用较多的水生植物修复技术

a)生态浮床技术

b)氧化塘技术

c)人工湿地处理技术

生态浮床技术

定义:按照自然规律,运用无土栽培技术,以高分子材料为载体和基质,用现代农艺和生态工程措施综合集成的水面无土种植植物技术。采用该技术可将原来只能在陆地种植的草本陆生植物种植到自然水域水面,并能取得与陆地种植相仿甚至更高的收获量与景观效果。

原理:利用植物根系吸收水体中污染物质,同时植物根系附着的微生物降解水体中污染物,从而有效进行水体修复的技术。

典型的湿式有框浮床组成包括4个部分:1浮床框体、2浮床床体、3浮床基质、4浮床植物。

浮床技术设计原则:

a)稳定性:从浮床选材和结构组合方面考虑,能抵抗一定的风浪、水流的冲

击而不至于被冲坏。

b)耐久性:正确选择浮床材质,保证浮床能历经多年而不会腐烂,能重复

使用。

c)便利性:设计过程中要考虑施工、运行、维护的便利性。

氧化塘技术

氧化塘是利用塘库等水生生态系统对水体的净化作用,进行污水原位处理的工程措施。通过在池塘内种植对重金属、有机物有富集和吸收作用的植物,如水葫芦、水芹菜、香蒲等,然后定期收割,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

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生环境之间的过渡带。具有独特而复杂的净化机理,它

能够利用基质-微生物-植物这个复合的生态系统,综合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调作用,通过过滤、吸附、共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对废水中有害物质的去除,同时通过营养物质和水分的循环,实现废水的资源化和无害化。

2.4 水生植物生态修复优缺点

优点:

a)成本低,对环境扰动小;

b)较高的环境美化价值;

c)经济效益,可获得生物和植物能源;

d)操作简单,投资少。

缺点:

a)植物枯枝败叶会造成营养释放,应及时收割;

b)冬季植物容易枯死,应及时收割;

c)植物净化系统一般占地面积大;

d)水生植物会在水面屏蔽,压迫环境;

e)难以筛选出抗性大的植物。

三、水生植物的选择与种植

1、水生植物种植注意

在营造溪流、瀑布、水池、湖塘等水景时,配置水生植物,既可以增添园林景观的情趣,又具有水源净化涵养的生态功能。但是,要充分发挥水生植物在绿化、美化、净化环境的作用,在应用中需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1)在水生植物群落营造前期,应加强人工维护,去除该群落中生长的其他品种的水生植物,避免其对该植物群落产生的种间竞争,破坏群落的稳定。

2)利用水生植物美化、净化水体时,在保持一定覆盖度和生物量的前提下,要加强后期管理工作,及时将枯老的植物残体移出水体,防止由于植物残体大量堆积、腐烂而导致污染。

3)在水生植物的配置上,要考虑植物之间的遮光效应,在养护管理上采取修剪、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措施,保证水生观赏植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景观效果。

4)尽量选择适合当地的乡土水生植物;水面上水生植物的覆盖度最好小于水面积的30%。

在应用水生植物进行水体绿化时,首先要选好材料,力求做到既兼顾景观效果又能有效净化水质;其次,植物配置要讲究园林美学原则。下面推荐一些具有净化水质作用的水生植物。

荷花,莲科莲属多年生挺水植物,分株或播种繁殖。荷花花叶清秀、花香四溢,是良好的美化水面、点缀亭榭或盆栽观赏的植物材料。

芦苇,禾本科芦苇属,播种或分株繁殖。其净化水质的效果较好,如将芦苇布置于自然式水岸边,别有一番野趣。

水葱,莎草科多年生宿根挺水草本植物。茎杆高大通直,青翠碧绿。其变种花叶水葱,在茎杆上有黄色环斑,具有一定观赏价值。水葱多于初春分株繁殖,栽种初期宜浅水。水葱茎杆挺拔翠绿,常用于水面绿化或作岸边点缀。

蒲草,香蒲科香蒲属,多年生沼生草本植物,分株繁殖。多自生在水边或池沼内,每年春季从地下匍匐茎发芽生长,并且不断发生分株;冬季遇霜后,地上部分完全枯萎,匍匐茎在土中过冬。成片栽培能形成壮观的景观效果,几丛点缀亦独具特色,其蒲棒可做切花或干花。

水葫芦,多年生宿根浮水草本植物。因其在根与叶之间有一像葫芦状的大气泡又称水葫芦。茎叶悬垂于水上,蘖枝匍匐于水面,花色艳丽美观,叶色翠绿偏深。须根发达,分蘖繁殖快,管理粗放,净化水质的良好植物。但在南方气候条件适宜地区栽植时要小心其强劲的自繁能力,避免其成为入侵植物。

生态修复的河道大部分为流水,自然驳岸可选择成本低廉适应性强的各类水生植物。改造与绿化时应效仿自然,选用本地植物,成片或块状栽植,以达到修复自然的目的。挺水、浮水、沉水植物,沼生、湿生植物合理搭配,兼顾色彩色调,以达到优化景观的目的。

2、水生植物选择

水生植物的选择首先应考虑水生植物在污水中适应性问题,如污水浓度超过

一定限度必须经过化学或物理的方法处理降低到植物能生长的浓度后方可栽植,故选用的植物应具备根系发达抗污能力强,长势旺盛的植物种类,如再力花、千屈菜、水葱、水葫芦、空心菜、水芹菜、芦苇、香蒲等,冬季大部分水生植物休眠后选用冬季分蘖生长的常绿水生鸢尾吸污。一些沉水植物、园艺种或寡营养植物抗污力较差不宜选用,如金鱼藻、花叶水葱、花叶香蒲或石菖蒲等。经逐次的处理污染浓度较低后则可选用大多数的水生植物,以营建水生植物花园,达到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景观效果,为污水处理场所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进而打造休闲场所。

水生植物的配置在污染浓度高的第1至2池或塘内,选择抗污染能力强的种类进行密植。而经过过滤拦截后污染物浓度较低的塘或池内选择多种类的水生植物,总体应中间高四周较低矮或者远处高近处低的配置方法,形成高低错落的水生植物花境,从高到低的植物依次为花叶芦竹、香蒲、再力花、荷花、黄菖蒲、冠果草、细叶莎草、泽泻、香茹草、睡莲、荇菜、聚草等。

中国水稻所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水上种稻专利技术中开创了国内水生植物浮岛种植工作,水生植物浮岛种植不仅在营造水面景观方面有重大突破和特殊价值,近年来在水质治理、生态修复方面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水生植物浮岛种植技术的关键是浮力设施、种植平台和植物种类选择。

浮力设施:早先采用塑料泡沫,它和种植平台融为一体。优点是浮力大,便于管理;缺点是塑料泡沫二次污染,不利环保。现在使用较多的是由竹、木等自然材料作浮力材料和框架,近年来也多采用PVC管材、废弃轮胎等。这些材料成本低,制作方便,二次污染少。上述这些材料各有优点和缺陷,如PVC管材购买材料方便、成本较低、制作简单;缺点是浮岛管理不够方便,应用时应因地制宜。

种植平台:有种方式是将水生植物种于营养钵(或花盆)中,再把营养钵置于塑料泡沫板做成的种植穴中。这样种植主要是为景观需要,但在治理水质效果方面不尽如人意。种植穴还可选择秸秆、无纺布等,还有的用大孔径穴盘,如蝴蝶兰穴盘等。

植物选择:用于景观布置的,应多从美观角度来选择植物。用于水质治理、生态修复的,则要根据污染源和污染物种类,选择相应对这些污染物富集、降解效果好的植物。在水生植物选择时还要考虑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水体的营养程

度,水体富营养的,适应的种类多一些,但当水体贫营养时,许多喜肥植物长势不好。通常情况下,刚开始做植物浮岛时水体营养丰富,植物长势良好,随着水质的逐渐改善水体的营养不断下降,反而使植物的长势越来越弱。以下植物相对较耐贫营养:细叶莎草、花叶芦竹、美人蕉、黄菖蒲、水禾、聚草、旱伞草、千屈菜、香菇草、红莲子草、大花皇冠、小香蒲等。而再力花、慈姑、野芋、海寿花、欧洲大慈姑相对不耐贫营养水。

浮水植物作为浮岛种植材料无需种植平台,简单的仅用框架圈住范围即可,技术简单,见效快,成本十分低廉。大多浮水植物均适用,但一般宜选择大型浮水植物,如凤眼莲、水禾、大漂、水鳖等。

污水治理中应用的水生植物,需要尽快达到吸附污染物、净化水体的作用,最好选择生长速度较快、根系发达的植物,以求尽快达到治污的作用,如芦苇、香蒲、菖蒲等。有些工程还需要对水体进行杀菌消毒、吸附重金属以减少污染,可使用水葱、大漂、水葫芦等。

3、施工问题

水生植物在园林景观、河道治理、人造湿地和湿地保护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以下就常水位、波浪及种植土等水生植物施工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讨论。

a)常水位问题

从事园林工程施工作业人员对水位问题往往职业敏感性较差,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殊不知,许多水生植物种植后大面积死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水位控制得不好。种植施工作业时,由于项目尚未竣工水体没有完全蓄水,或在春天枯水期,水位往往偏低。施工管理人员通常认为水生植物不能离开水,水深一点浅一点无所谓,常把水生植物种植在设计等深线以下或等高线以上。到蓄水时或水位涨到常水位时,由于种得太深,挺水植物被“淹死”,浮叶植物叶子浮不出水面被“闷死”,沉水植物因水深光照过弱而“饿死”;或由于种得离常水位线高出过多,挺水植物被“旱死”。可见常水位线是水生植物的生命线,在实际施工作业时对常水位线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建议在种植施工放样前先用水准仪在现场确定出常水位线,在植物配置时把各种植物的水深适应性作为硬指标来考虑。

植物在一定水深范围内能够正常生长发育和繁衍的生态学特性称其为植物

的水深适应性。园林中应用水生植物时,水的深度是设计、施工人员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在做竖向设计和营造地形时要密切关注等深线。根据水深适应性,水生植物可按生活类型分为以下几种。

湿生植物湿生植物严格意义上说是喜水,但植株根茎部及以上部分不宜长期浸泡在水中的植物。如野荞麦、斑茅、蒲苇等,这些植物只能种植在常水位以上。

挺水植物挺水植物种类繁多,其水深适应性与植株高度有一定关系。植株高大相比植株矮小的植物适应水深能力稍强。再力花、芦苇、芦竹、水葱、水蜡烛等高大植物可适应的水深达到60厘米。慈姑、海寿花、藨草、水毛花、黄菖蒲、香蒲、菰、石龙芮、千屈菜等植株中等偏大的植物适应55厘米左右的水深。玉蝉花、泽泻、窄叶泽泻、花叶芦苇、荧蔺、蜘蛛兰、灯心草、香姑草、节节草、砖子苗、石菖蒲等适应的水深在10厘米至30厘米不等。荷花的水深适应性一般在80厘米左右,超过这个深度就难以正常开花甚至不能生存,但也有些被称为深水荷花的品种在1.5米甚至2米深的水中还能正常开花。另外有些挺水植物非常有趣,如曲轴黑三棱当水深达到一定高度时,其叶片呈浮叶植物状,一片片的线形叶呈辐射状浮在水面上,令人惊叹。

沉水植物沉水植物是指整个植株都在水面以下的植物。其水深适应性除植物本身的生态学特性外,还涉及到光和水的能见度。水的能见度越好光照越强,沉水植物分布得越深。沉水植物种植的深度是能见度的两倍,笔者(杭州天景水生植物园陈煜初)曾在浙江千岛湖观察到穗花狐尾藻生长于水深5米至6米处。浮叶植物浮叶植物的根部生在水域的底泥中,其叶片浮于水面上,有的植株是靠叶柄的伸长,有的是依托细长的茎来使叶片浮于水面上。这些植物的叶柄或者茎、叶片的海棉组织较为发达,贮存有大量的空气。笔者于2004年在杭州西湖风景区鹆鹄湾景点霁虹桥桥头曾观察到水深1.5米的睡莲正常开花,经测量其叶柄长度达到2.3米。芡实可适应的水深也达1.5米,茶菱、荇菜可适应1米左右的水深,水罂粟适应的水深也在60厘米以上。菱作为浮叶植物其水深适应性可达3米,当植株长到一定程度时可以断根成为浮水植物,不受水深限制。萍蓬草也是一种非常奇特的植物,当水深超过1.2米时呈沉水植物状,其沉水叶呈皱折状、膜质无毛,与浮水叶叶面平展、纸质或革质、下面边缘密生柔毛可资区别。

b)波浪问题

江、河、湖岸浪蚀是这些水体顺向演替的自然过程,浪蚀淤积也是影响这些水体寿命的重要因素。在自然界随着水体的演替,岸坡趋缓并沉积土壤,为水生植物的生存繁衍创造了条件,植物的生长减缓了水岸的侵蚀,是演替的阻力,但植物体的腐烂沉积、水中有机质含量的大幅度提高,丰富了水体营养,提高了水体生物量,从这个角度说水生植物对整个水体的演替是有贡献的。

人们在水体岸边种植水生植物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减缓波浪对岸线的侵蚀,保证正常的水体环境。水生植物自然成了固岸和浪蚀这对矛盾的焦点。

商住区和公共绿地内部的小水系一般来说范围小、禁航、水流缓慢,对岸线冲刷、侵蚀较小,对水生植物的种植生长影响不大。江河湖泊等水体由于风浪、船形波或水流急速冲刷给水生植物的种植、生存带来很大困难。如风浪和船形波将会直接或通过堤岸反射,强烈地直接拍打或摇动植物体,从而使植物叶片破碎、茎被折断,甚至植物体被连根拔起,影响植物的生长甚或导致其死亡。因此种植时要强加考察,根据波浪特点在种植时采取相应的消浪、护岸加固技术措施,待水生植物恢复后挺水植物能起到一定的消浪作用,它的根系也能起到一定的护坡固岸作用。

消浪固岸根据不同岸线和波浪强度等可采用不同形式。对于开阔湖泊,迎风岸、波浪高的岸线可考虑使用消浪钵,但消浪钵离岸边距离应当在150米以内。对于湖面小,波浪不大的岸线可采用松木桩、毛竹桩,它们既消浪又固岸,是较好的选择。也可和园林景观相结合采用岸线叠石处理,叠石错落有致,既满足园林景观需要也能消浪和固岸,但造价偏高,占水系面积较大,对行洪可能会产生一定影响。

c)种植土问题

种植土是除浮水植物以外水生植物赖以生存的养分来源,对挺水植物来说又是支撑植物体的基础。水生植物对种植土的要求是以满足上述两项功能来确定。一般来说原水体的淤泥是较为理想的种植土,对新开挖的人造湿地可结合周边河流湖泊清淤填淤,如淤泥难以采办,在南方可用水稻田的表层土,在北方如缺水稻田也可选用肥力较高旱地耕作层土。对粘性重的种植土回填后要给予一定时间的沉降、硬化。对浪大和硬质堤坝的岸线要注意,回填的种植土极易被波浪侵蚀掉。在原有水体中种植水生植物时也要考虑底泥的发育问题,种植前一定要到水

里探查底泥情况。迎风岸、硬质堤坝岸边的底泥易被侵蚀,往往缺少软性底泥的发育,这对种植水生植物极为不利,应先行采用消浪措施,减少波浪,然后再回填种植土,才能种植。

沉水植物在水生态修复尤其是提高水的能见度和景观营造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往往由于水位太深或水系底部缺少种植土限制了沉水植物的应用。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结合业界同仁的经验教训,介绍几种非常规的种植方法。

a)叉子种植法

一般用一头带叉的竹竿或木杆作工具,作业时,作业人员乘船用叉叉住植株的茎部,叉入水中。此法适宜于丛生的沉水植物,如黑藻、穗花狐尾藻、蓖齿眼子菜、水盾草等。或单生的多株种植,如将苦草、竹叶眼子菜等5至6株捆绑后种植。适用范围:软底泥在10厘米以上,水深0.5至2.0米甚至更深的水系(水深在0.5米以内,施工人员可直接种植。超过0.5米,手已不够长,才需要借助工具)。

b)抛掷法直接抛掷法

如金鱼藻、菹草等可直接抛入水中,适用于静水体,不适宜于流动水体。若干天后,这些植物自然会慢慢沉入水底,生根萌发新芽。包裹无纺布:用无纺布包裹种植土和植株根部,抛掷入水中,根部沉入水底,植株起初借助包裹内的种植土生长。适用于底部浆砌或无软底泥发育的水系,单生沉水植物以及因苗源紧张采用扦插法种植的沉水植物,如黑藻、伊乐藻、竹叶眼子菜等。对水深没有要求。

c)其他方法容器育苗种植法

种植区水的透明度不够或种植后要立即有效果的,可将沉水植物先栽种在营养钵中,培养高状的植株后种植。菹草、黑藻以芽苞越冬,可在每年3至4月捞取芽苞,撒播在种植水域。其他还有悬袋种植法、沉袋种植法等。

4、种植密度

近年来,随着水生植物应用的不断增加,水生植物种植设计及施工中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造成了许多不良的影响。下面谈谈水生植物的种植密度。

园林植物的种植密度主要是由植物种类和景观要求决定,对于水生植物来

说,前者显得更为重要,水生植物种植主要为片植、块植与丛植,片植或块植一般都需要满种,即竣工验收时要求全部覆盖地面(水面)。笔者正是基于这个特点来讨论水生植物的种植密度。

所谓设计密度就是设计师在种植设计图上标注的密度,是要达到预期景观效果的密度。施工密度则是根据植物分蘖、分枝特性、种植季节、种植土的肥力状况,结合竣工验收时间等各方面因素结合确定的一个种植密度。施工密度对于节省施工成本有着非常实际的价值作用。

密度过大密度偏大主要出现在植物个体较大的水生植物,如斑茅、芡实、再力花、海寿花、红蓼、千屈菜、蒲苇、大慈姑、薏苡等。如在某施工图苗木表中标注的种植密度:芡实25株/平方米,芡实一张叶子的直径可达1.5-2.0米,每株的营养面积在4平方米以上,如果按照上述设计,密度大了一百倍。密度太大,不仅浪费苗木,而且由于植株的营养面积过小,种植后恢复时间延长,长势不良,同时形成通风条件差,光照也不好的环境,而导致病虫害发生,严重影响景观。

密度偏稀密度偏稀主要出现在植物个体较小的水生植物。尤其是莎草科、灯芯草科等叶子较小或退化成膜质、主要营养体和观赏部位都为直立茎(或称杆)的水生植物,如灯芯草、旱伞草等。密度偏稀,植物群体的种间竞争处于不利地位,易使杂草繁衍,给养护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影响保存率。如不及时采取其他措施,最后往往成为一片荒芜之地。

建议种植密度水生植物从分蘖特性大致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不分蘖,如慈姑;第二类是一年只分蘖一次如玉蝉花、黄菖蒲等鸢尾科植物;第三类是生长期内不断分蘖,如再力花、水葱等。针对这些不同的差别,种植密度可有小范围的调整。不分蘖的和一年只分蘖一次但种植时已过分蘖期的则应种密,对第三类来说,可略为稀一些,但是竣工验收时必须要达到设计密度要求。

下面就常见的水生植物的种植密度建议如下:

a)沉水植物

苦草40-60株/平方米,竹叶眼子菜3-4芽/丛、20-30丛/平方米,黑藻10-15芽/丛、25-36丛/平方米,穗状狐尾藻5-6芽/丛、20-30丛/平方米等。

b)浮叶植物

睡莲1-2头/平方米,萍蓬草1-2头/平方米,荇菜20-30株/平方米,芡实1株/4-6平方米,水皮莲20-25株/平方米,莼菜10-16株/平方米,菱3-5株/平方米等。

c)浮水植物

水鳖60-80株/平方米,大漂30-40株/平方米,凤眼莲30-40株/平方米,槐叶萍100-150株/平方米等。

d)挺水植物

再力花10芽/丛、1-2丛/平方米,海寿花3-4芽/丛、9-12丛/平方米,花叶芦竹4-5芽/丛、12-16丛/平方米,香蒲20-25株/平方米,芦竹5-7芽/丛、6-9丛/平方米,慈姑10-16株/平方米,黄菖蒲2-3芽/丛、20-25丛/平方米,水葱15-20芽/丛、8-12丛/平方米,花叶水葱20-30芽/丛、10-12丛/平方米,千屈菜16-25株/平方米,泽泻16-25株/平方米,芦苇16-20株/平方米,花蔺3-5芽/丛、20-25丛/平方米,马蔺5芽/丛、20-25丛/平方米,野芋16株/平方米,紫杆芋3-5芽/丛、4-9丛/平方米等。5.湿生植物

斑茅20-30芽/丛、1丛/平方米,蒲苇20-30芽/丛、1丛/平方米,砖子苗3-5芽/丛、20-25丛/平方米,红蓼2-4株/平方米,野荞麦5-7芽/丛、6-10丛/平方米。

不同立地条件和不同的植物造景需求对植物种植密度也有一定范围的变化,施工时请合理调配。对于丛生植物来说,施工密度和设计密度是相一致的,但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苗木规格(如水葱20芽/丛可降低为10-12芽/丛、待竣工验收时仍可达到20芽/丛的设计密度)。对于单生、复生的水生植物可根据竣工验收的时间、土壤肥力、热量条件等适当降低密度。一般而言,距验收时间越长、土壤肥力越好、热量资源越丰富,施工密度越小(当然也不能太稀)。如小香蒲在肥力高的水田中,春夏季按9株/平方米,种植2个月后可达到40株/平方米,该属其它种的分生能力都比较强,条件特别好的可适当稀植。又如芦苇、荸荠等种植在土壤肥沃处,夏季两个月便能分生出成倍的植株,慈姑在第二年能分生出几倍于母体的新植株。浮水的水禾、水鳖、四角菱、槐叶萍等分生能力也很强,大漂、凤眼莲更是恶性分生。沉水的苦草、竹叶眼子菜、水盾草、伊乐藻

等都有很强的分生能力

水生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1 / 4 水生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生意社5月31日讯人们亲水,喜水,因为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而水生植物可以说是水上的绿色精灵,为水景增添了不少灵动和美丽……随着全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城乡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环境绿化成本的压力加大,人居环境的高标准定位和大面积湿地修复任务的增加,给水生植物产业提供了绝好的发展机遇。 怎么使水生植物生长得更加美丽和健康?植保频道里有许多的 水生植物病虫害的介绍和防治技术。现在将其综合,以便读者参考。 菱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一、菱白绢病 菱白绢病属真菌性病害,病原为小菌核属的齐整小菌核菌。多在夏、秋天气闷热、湿度大时发生和蔓延,水质污浊更易发病。主要危害叶片,最初在叶片中部发生少数黄色小病斑,以后增多和扩大,使整片菱叶变黄白色而腐烂,同时蔓延到邻近叶片,以至整个菱盘腐烂。严重时,在2~3天内即可引起成片菱盘烂坏, 以至失收。病原孢子可随水流和风雨传播。 防治方法: ①实行合理密植,防止夏、秋水面菱盘过于拥挤;保持水质洁净,防止污染; ②发病初期摘除病叶或病盘,携出销毁或深埋,同时用甲基托布

津或多菌灵加水稀释500倍,喷雾防治。详细阅读 睡莲主要病虫害的防治 睡莲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易受蚜虫、螟水危害。 (1)蚜虫。睡莲在生长发育期,如果光照不足,通风不良,不仅生长衰弱,且易遭受蚜虫危害。发现虫害时可用敌敌畏1200倍水溶液喷杀,或用烟叶水杀除(50克烟叶加水5公斤,煮沸即成)。详细阅读令箭荷花病虫害的防治 2 / 4 常发生茎腐病、褐斑病和根线虫危害。 防治方法: 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根结线虫用80%二溴氯丙烷乳油1000倍稀释液浇灌防治。 详细阅读 芡实主要病虫害的防治 一、芡实叶斑病 真菌性病害。多在开花结果期发生,病菌孢子靠水流、气流和风雨传播。在叶片上产生多数圆形斑点,由暗绿转深褐色,潮湿天气长出灰色霉层,严重时全叶腐烂。 防治方法: 增施磷、钾肥;发病初期,用70%的甲基托布津800~1000稀释液和25%的多菌灵500倍稀释液喷雾防治,交替使用,每周一次,共2~3次。详细阅读

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地运用

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的运用 一、我国水资源概况 2013年,全国地表水总体为轻度污染,部分城市河段污染较重。 河流 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和西南诸河等十大流域的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71.7%、19.3%和9.0%。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湖泊(水库) 2013年,水质为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的国控重点湖泊(水库)比例分别为60.7%、26.2%、1.6%和11.5%。与上年相比,各级别水质的湖泊(水库)比例无明显变化。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2013年重点湖泊(水库)水质状况 *指太湖、滇池和巢湖 富营养、中营养和贫营养的湖泊(水库)比例分别为27.8%、57.4%和14.8%。 利用植物或微生物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处理,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这一用生态—生物的方法来修复水体的技术,廉价实用,适用我国江河湖库大范围的污水治理。

二、水生植物在生态修复中的运用 1、水生植物介绍 水生植物是一个生态学范畴上的类群,是不同分类群植物通过长期适应水环境而形成的趋同性适应类型。

污水治理中应用的水生植物,需要尽快达到吸附污染物、净化水体的作用,最好选择生长速度较快、根系发达的植物,以求尽快达到治污的作用,如芦苇、香蒲、菖蒲等。有些工程还需要对水体进行杀菌消毒、吸附重金属以减少污染,可使用水葱、大漂、水葫芦等。 2、水生植物的应用 2.1 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 a)净化所需的能源由光合作用提供; b)具有美学价值,能改善景观生态环境; c)植物可被收割和利用,创造新的价值; d)能固定土壤或底泥中的水分,防止污染源进一步扩散; e)为降解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 环境中的重金属和一些有机物并非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并且达到一定程度后具有毒害作用。对于此类化合物,一些植物也演化出了特定的生理机制使其脱毒。植物通常是通过螯合和区室化等作用,来耐受并吸收富集环境中的重金属,这种机制也存在于许多水生植物中。 水生植物的根系常形成一个网络状的结构,并在植物根系附近形成好氧、缺氧和厌氧的不同环境,为各种不同微生物的吸附和代谢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也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提供了足够的分解者。 植物的根系还可分泌一些有机物从而促进微生物的代谢,这样就为好氧微生物群落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而根区以外则适于厌氧微生物群落的生存。

六大生态修复技术汇总2018.8.30

六大生态修复技术汇总 水环境生态修复六大技术汇总 1人工增氧技术 1)概念:通过一定的增氧设备来增加水体溶解氧,加速河道水体和底泥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分解。一般采用固定式充氧设备(如水车增氧机、提升增氧机、微孔曝气等)和移动式充氧设备(如增氧曝气船),可以充空气,也可以进行纯氧曝气。 2)优缺点:为好氧微生物及以藻类为食的一些原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有助于好氧生物区系的出现并不断发展,增加了河道生物多样性。但需要提供动力,对相对封闭的水体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2复合生态滤床技术 1)概念:复合生态滤床是一种特殊人工湿地,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污水生态治理技术。复合生态滤床是由集水管、布水管、动力设备、生物填料、水生植物及复合微生物等 共同组成。 2)优缺点:建设和运行费用低,能耗少,维护方便,具有一定的景观作用。容易造成堵塞,后期需要人力长期管护。 3生物膜净化技术 1)概念:生物膜净化技术是利用一种全新的织物型生物膜载体,使用经培养驯化的高效微生物和微型生物,附着在填料或载体上繁殖。 2)优缺点:抗污水和

化学物的侵蚀,保证微生物的繁殖力并提高其代谢率。吸附、分解氧化有机污染物、藻类、氮磷等营养物,使河道水体得到净化。投资较高、单位处理效率较低。 4水生植物修复技术 1)概念: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利用其对污染物的吸收、降解作用,达到水质净化的效果。水生植物生长过程中,需要吸收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以及水中的营养物质,通过富集作用去除水中的营养盐。 2)优缺点:建设和运行费用低,可结合景观设计打造优美的植物景观。周期较长、需要配合其他工程技术使用。 5底泥生物氧化技术 城市水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水体或流动、或受潮汐影响、或间歇性换水,而底泥是河道多年污染的积累,是河道黑臭和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水生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水生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生意社5月31日讯人们亲水,喜水,因为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而水生植物可以说是水上的绿色精灵,为水景增添了不少灵动和美丽……随着全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城乡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环境绿化成本的压力加大,人居环境的高标准定位和大面积湿地修复任务的增加,给水生植物产业提供了绝好的发展机遇。 怎么使水生植物生长得更加美丽和健康?植保频道里有许多的水生植物病虫害的介绍和防治技术。现在将其综合,以便读者参考。 菱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一、菱白绢病 菱白绢病属真菌性病害,病原为小菌核属的齐整小菌核菌。多在夏、秋天气闷热、湿度大时发生和蔓延,水质污浊更易发病。主要危害叶片,最初在叶片中部发生少数黄色小病斑,以后增多和扩大,使整片菱叶变黄白色而腐烂,同时蔓延到邻近叶片,以至整个菱盘腐烂。严重时,在2~3天内即可引起成片菱盘烂坏,以至失收。病原孢子可随水流和风雨传播。 防治方法: ①实行合理密植,防止夏、秋水面菱盘过于拥挤;保持水质洁净,防止污染; ②发病初期摘除病叶或病盘,携出销毁或深埋,同时用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加水稀释500倍,喷雾防治。详细阅读 睡莲主要病虫害的防治 睡莲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易受蚜虫、螟水危害。 (1)蚜虫。睡莲在生长发育期,如果光照不足,通风不良,不仅生长衰弱,且易遭受蚜虫危害。发现虫害时可用敌敌畏1200倍水溶液喷杀,或用烟叶水杀除(50克烟叶加水5公斤,煮沸即成)。详细阅读令箭荷花病虫害的防治

常发生茎腐病、褐斑病和根线虫危害。 防治方法: 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根结线虫用80%二溴氯丙烷乳油1000倍稀释液浇灌防治。 详细阅读 芡实主要病虫害的防治 一、芡实叶斑病 真菌性病害。多在开花结果期发生,病菌孢子靠水流、气流和风雨传播。在叶片上产生多数圆形斑点,由暗绿转深褐色,潮湿天气长出灰色霉层,严重时全叶腐烂。 防治方法: 增施磷、钾肥;发病初期,用70%的甲基托布津800~1000稀释液和25%的多菌灵500倍稀释液喷雾防治,交替使用,每周一次,共2~3次。详细阅读 荷花常见病虫害其防治 一、病害 1、黑斑病: 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上出现褪绿的黄色病斑,后期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变褐色并有轮纹,边缘有时有黄绿色晕圈,上生黑色霉层,直径5~15毫米。严重时,病斑连成片,除叶脉外,全叶枯黄。此病是由真菌引起,雨季发生严重,荷塘或盆栽连作,以及氮肥施入过多或夏季水温过高等情况下,病害均很严重。防治方法: 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清除病叶。发病较严重的植株,需更换新土再行栽植,不偏施氮肥。发病时,可喷施75%的百菌清600~800倍液防治。详细阅读 水仙三种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沉水植物修复的技术特征

沉水植物修复的技术特征(图) 文章来源:蓝白蓝网 2010-05-11 09:34 沉水植物的根或根状茎生于底泥中,茎、叶全部沉没于水中,仅在开花时花露出水面。它们的根有时不发达或退化,植物体的各部分都可吸收水分和养料,通气组织特别发达,有利于在水中缺乏空气的情况下进行气体交换。 这类植物的叶子大多为带状或丝状,如苦草(Vallisneria)、金鱼藻(Ceratophyllum)、狐尾藻(Myriophyllum)、黑藻(Hydrilla)等。 苦 草狐尾 藻 沉水植物的根能吸收底泥中的N、P,茎和叶能吸收水体中的N、P,比其他水生植物具有更强的富集N、P的能力。其生长过程使水体的pH、Eh以及藻类含

量的变化,使铁磷、有机磷等主要化学形态磷的释放得到明显的控制,同时沉水植物的生长使沉积物中总磷水平也有明显的降低。沉水植物不仅可以吸收富营养化湖水中的磷,亦可抑止沉积物和上覆水中的碱性磷酸酶活性(APA),并抑制沉积物的再悬浮,使上覆水中各种形态磷浓度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对于控制内源磷释放有抑制作用。 挺水植物修复的技术特征(图) 文章来源:蓝白蓝网 2010-05-11 09:39 挺水植物即植物的根、根茎生长在水的底泥之中,茎、叶挺出水面。常分布于0~1.5 m的浅水处,其中有的种类生长于潮湿的岸边。这类植物在空气中的部分,具有陆生植物的特征;生长在水中的部分(根或地下茎),具有水生植物的特征。常见有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蒲草(Typha angustifolia)、荸荠(Eleocharis tuberosa)、水芹(Oenanthe javanica(Blume) DC.)、茭白(Zizania latifolia)、莲(Nelumbo nucifera)、石菖蒲(Acorus graminei)等。

水生植物与水体生态修复修订稿

水生植物与水体生态修 复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水生植物与水体生态修复--------吴振斌 第一章水生植物概述 水生植物的概念 为一生态学范畴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水生植物生活于水环境中,形成了一系列对于水环境的典型适应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形态结构及其功能上。 生活型:指植物长期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下形成的一种形态上的适应类型,也是各种植物对其生态条件的综合作用在外貌上的具体反映。 挺水植物:根生泥中,下部或基部在水中,茎、叶等光合作用部分暴露在空气中。该类群植物处于水陆过渡地带,因而叶表现出具有同陆生植物相似的结构,具有表皮毛、角质层、气孔等。 浮叶植物:植株扎根基底,光合作用部分仅叶漂浮于水面。 漂浮植物:与浮叶植物相比,整个植物体悬浮于水面,根沉水中,但不接触基底。也有浮水叶与沉水叶之分。 沉水植物:大部分生活周期内营养体全部沉没水中,植株扎根基底。 由于完全沉水,该类群植物适应水环境的特性更为典型,叶面上的气孔已丧失功能或没有气孔;通气组织特别发达;叶绿体大而多,主要分布于植物体表面;。。。 在同一水体中,各生活型的水生植物分布呈一定规律,自沿岸带向深水区呈连续分布态,依次为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 水生植被的功能:首先,作为初级生产者,为各类水生动物直接或间接提供食物基础,进而形成复杂的食物链,为最终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提供了必要条件; 其次,调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如通过其矿物质营养代谢实现物质循环;可有效增加空间生态位,形成更多样你给的小生境;能影响并稳定水体理化指标,如通过光合作用放氧提高水体中溶氧浓度和氧化还原电位;通过呼吸作用利用二氧化碳改变水体pH和无机碳的形态和含量等; 再次,大型水生植物通过与浮游植物竞争营养物质和生长空间,以及形成遮光效应和分泌克藻物质,可以很好地抑制藻类的过量繁殖,减少水华的暴发,维持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和健康的水环境;还具有各种物理、化学效应,如固化底泥、提高其氧化性、附着和吸收有害物质,通过吸附和过滤作用,降低生物性和非生物性悬浮物,增加透明度,净化水质;水体中植物的生存,可减少水动力,降低水体扰动所带来的底泥营养盐向水体释放; 最后,具有景观美化效应等。 第二章主要生态因子对水生植物的影响 光照强度 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是植物需光特性的两个主要指标。 真光层深度是指在水柱中支持净初级生产力的部分,其底部为临界深度,即水柱的日净初级生产力为0值的深度,也就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达到平衡的深度,也称为补偿深度。按经验看,光补偿深度一般是水体透明度的倍,或光照

沉水植物修复技术与方法

沉水植物修复湖泊水体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及其技术 前景 摘要:沉水植物修复水体技术是当前水体修复技术中的热点,本文针对沉水植物自身的修复特点,探讨了沉水植物对湖泊水库污染物修复的主要技术和方法、目前的研究的热点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最后表明:沉水植物修复湖泊污染水体技术有很广阔的领域和应用前景,成为修复技术的热点导向。 关键词:湖泊水库;沉水植物;修复技术;问题;前景 目前湖泊水库污染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成了全球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我国,湖泊的生态环境状况普遍存在几大问题:湖泊中的重金属污染,泥沙淤积、湖面退缩、盐化、富营养化等等,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缩。特别是在东部人口稠密地区,湖泊所受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很多地区的湖泊是饮用水源地,湖泊丧失了自净能力,饮用水源水质更是受到威胁。 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急剧导致水体浮游植物增加,沉水植物消亡。在外源污染物降低后,沉水植物的恢复仍然滞后相当长的时间,而沉水植物的恢复对浅水湖泊修复的长期效益至关重要。本文探讨了湖泊中沉水植物的修复技术,降低湖泊水体的P含量,增加水体的透明度是沉水植物恢复的关键。沉水植物的修复主要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法。发展以轮藻植物为优势种群,杂草类沉水植物共生的多样性植物群落。沉水植物的修复,对改善浅水湖泊生态环境,促进湖泊向健康化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李顺鹏等人的研究表明降低水体中N、P 含量以及底泥中有机C和N、P的负荷富营养化修复的关键问题[1]。而针对湖波水库富营养化的修复技术国内外研究很多,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2-5],其中沉水植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修复技术倍受青睐,已经成为环境领域和水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鉴于此,本文重点对沉水植物对湖泊水库的修复技术和方法加以研究和探索,以期能为水修复工作者提供参考和依据。 1.沉水植物修复水体技术原理

水生植物在水体生态环境中的净化修复作用

水生植物在水体生态环境中的净化修复作用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及城市化的推进,水体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已经逐步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如何净化修复水体环境在现如今就显得尤为的重要。水生植物可吸收、富集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元素,也有抑制有害藻类繁殖的能力,遏止底泥营养盐向水中的再释放,并可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含量,也能更有利于水体的生态平衡,故而可利用水生植物对水体进行净化修复,从而保证水质。【关键词】植物修复水体生态环境净化水生植物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生活中,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扩张,水体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并且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对于如何净化修复被污染的水体在现如今显得尤为重要,而生活与水体中的水生植物可担任这一角色并且可以有效地完成使命。 1、水体生态环境的恶化 随着城市化的程度不断的加大,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引起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一些掠夺性、破坏性的城市开发性行为不断发生,生产生活的污水的无理排放,垃圾的堆积,一些保存尚好的次生水系统被任意的掩盖、挤占、填埋【5】,都使水体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使活水变成了死水。 现代的防洪措施改变了河床的形态和水文规律,使河道消失。不合理的修建水库,使河岸自身的水量调节能力变弱,使流域自然生态功能失调,破坏了相关的生态系统平衡。 2、水生植物在水体生态环境中的净化修复作用

植物修复是指以植物忍耐和超量积累某种或某些化学元素的理论为基础,利用植物及共存微生物体系清除环境中污染物的一门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就是以水生植物忍耐和富集某种或某些有机、无机污染物为理论基础,利用水生植物或其与微生物的共生关系,清除水环境中污染物的一种环境生物技术。 在自然界中最好的水净化莫过于通过自然的沙石和水生动植物的相互作用。【5】水生植物能够有效地净化水体,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让“死水”变成“活水”。通过植物的吸收、挥发、根滤、降解、稳定等作用可以净化土壤或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是一种很有潜力的绿色技术。【3】 利用水生植物进行水体净化修复主要是利用水生植物的吸收和富集、吸附、沉降、过滤及抑制藻类生长的作用,并且多种水生植物的组合作用对水体环境的修复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 水生植物的生长环境只要求水质的PH值为6~8,在其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N、P及微量元素,是再生能力很强的绿色能源植物,在生活污水或养殖业排放的污水中可以更加速生长。【6】水生植物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水草茂盛则水质清澈,水产丰盛,水体生态稳定;缺乏水草则水质浑浊,水产缺乏,水体生态不稳定。 3、集中用于净化修复水体环境的常见水生植物 3.1芦苇在水体环境中的净化修复作用 3.1.1芦苇的基本知识 芦苇是生长于湖泊、河岸旁、溪边多水地区、海岸淤滩的先锋植

水生植物恢复技术

水生植物恢复技术 植物是构成河流生态系统的最基本元素之一,从河流中心向两岸依次分布着水生-湿生-中生植物,一般都具有需水量高、要求肥力强、耐水淹的生态学特性,同高地植物有明显的区别(徐化成,1996)。Swanson 等(1991)认为河岸带植被多数情况下呈斑块状分布,由河边向两侧,大致形成一个演替序列,植物种总数呈抛物线状分布。国内对于河流植物群落特征的研究也开展相对较多,主要集中在对自然河流植物群落的调查研究方面。江明喜,蔡庆华(2000)对长江三峡地区干流河岸植物群落进行了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等级划分的研究。刘晓燕等(2004)对北京白河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生物量、生活型及区系特征等群落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艾训儒,熊彪(2006)对洪家河流域天然植物群落主林层优势种重要值、生活型谱以及乔木层和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均匀度进行了初步分析。吴彩芸,夏宜平(2005)对杭州水景绿化使用的水生植物及其配置进行了调查研究,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初步探讨了不同种类的应用特点和不同水体环境中的生态配置模式。王准(2002)对上海河道的新型护岸绿化种植进行了研究,针对不同的河道和护岸形式提出适宜的种植方法以及可选用的绿化植物。孙兆义、孙守琢研究了多种适宜河岸种植耐水淹的灌木柳品种,它们不仅具有很好的固堤护岸的功能,还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蔡建国等(2006)对浙江省河道植物进行了调查,植物种类丰富,其中中生植物693种,湿生植物210种,水生植物130种。并根据河道植物的适应性、群落亲和度、功能性和景观性原则,筛选出95种作为浙江省河道生态整治的推荐植物。王伟等(2004)对上海地区湿生维管束植物进行过详细的调查分析,车生泉等(1997)调查了上海地区的水生观赏植物资源,并研究和评定了其中有栽培利用价值且尚未应用的种类,这都为河道绿化植物的选择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Selfeft于1938年提出近自然河道治理的概念,到20世纪50年代,德国已经正式创立了近自然河道治理理论,明确河道的整治要植物化和生命化,从而使植物首先作为一种措施应用到河道治理当中。 4.2.1.1水生植物类型 大型水生植物是一个生态学范畴上的类群,是不同分类群植物通过长期适应水环境而形成的趋同性适应类型,主要包括两大类:水生维管束植物和高等藻类。水生维管束植物(aquatic vascular plant)具有发达的机械组织,植物个体比较高大。通常具有4种生活型(l ife-form):挺水(emergent)、漂浮(free-drifting)、浮叶((floating-leaved)和沉水(sub mergent)(表4)。 表4 常见水生植物生活型分类

水生植物的特性及适用范围

水生植物的特性及适用范围 水生植物的概念 定义:某种植物在它生命里全部或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生活在水中,并且能够顺利的繁殖下一代,我们就称为水生植物。 作用:可以起到净化水质和吸收有害物质的用途以及可以海里刮伤时侯用来绑住伤口。 水生植物的定义有很多种,一般是指适合在水中长期生长的植物,其根部非常之发达,以便跟好的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及氧气。随着我国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及人口的增多,很多水域都被不同程度的污染了,一些相关人士就将一些净化能力强的水生植物用于各水域的净化中。人们根据水生植物生长所需水的深度对其进行了分类,分别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漂浮植物四种。 沉水植物:其根茎是生长在水域的泥土中,植株也是完全沉没在水中的,因其整个植株生长在水中,需最大限度的吸收水中的氧气及营养物质,所以叶片都为细长或丝状,且比较薄,而细胞相比来说却是较大的,如眼子菜类、金鱼藻类、黑藻类、苦草类等;浮水植物又称浮叶植物:它们的根茎生长在水中的泥土中,应为茎都非常的细弱基本上是不能直立的,所以它们的叶片是漂浮在水面上的,如睡莲、王莲、萍蓬草、芡实等;挺水植物:它们的根茎也是生长在水中的泥土中,但与浮水植物不同的是它们植株高大且有力,茎或叶柄直立挺拔,挺出水面,如荷花、香蒲、水葱、梭鱼草、水竹芋等;漂浮植物:此植物的根不再像以上三种植物的生长在泥土中了,整个植株都是漂浮在水面上的,它们会随着水流四处漂泊,如浮萍、水鳖、大漂、水葫芦等。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的话,还可以将水生植物分为沼生植物和湿生植物两个生活型。前者在浅水或湿泥中的生命力会非常旺盛,虽然是浅水,但是不能完全将其脱离出水进行栽培,如荷花;而后者在浅水中可以短期的生长,但同时也适合在陆地上进行栽培,黄花鸢尾、千屈菜、柳树等都属于湿生植物了。 适应特点 与陆地环境迥然不同。水环境具有流动性、温度变化平缓、弱、含氧量少等特点。水生植物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与水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因而能够繁衍自己,并在整个植物类群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 水环境的光照强度微弱,所以水生植物的叶片通常较薄,有的叶片细裂如丝或是呈线状;有的呈带状;有的叶子宽大呈透明状,叶绿体不仅分布在中,还分布在表皮的细胞内,并且叶绿体能够随着的流动而向迎光面,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利用水中的微弱光照进行光合作用。 水环境中的含氧量不足空气中的1/20,为了适应缺氧环境,水生植物都具有发达的通气系统。莲藕叶片的气孔可通过空气中的氧,氧进入叶片,其氧浓度高于莲藕各个器官的氧浓度,氧则通过叶柄那四通八达的通气组织向地下扩散,以保证地下器官的正常呼吸和代谢的需要。这种通气系统属于开放型的。金鱼藻的通气系统则属于封闭型的,植物体内可贮存自身呼吸时释放的二氧化碳,以供光合作用的需要,同时又能将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贮存起来,以满足呼吸时的需要。 水生植物四周都是水,不需要厚厚的表皮来减少水分的散失,所以表皮变得极薄,可以直接从水中吸收水分和养分。如此一来,原本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根也就失去原有的功能,使水生植物的根不发达。有些水生植物的根,功能不在吸收水分和养分,

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应用中的问题

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应用中的问题 一、植物品种选择的原则 1、水质净化能力 不同的水生植物,水质净化的功效也不同。因此,在工程中要充分考虑水生植物对氮及磷的去除能力、对水的耐污能力等因素,结合工程区域的水质现状进行合理选择。比如金鱼藻、微齿眼子菜、苦草等水生植物具有抑制藻类生长的效果,伊乐藻和菹草总磷的去除能力要优于微齿眼子菜和狐尾藻。 2、区域环境适应能力 不同水生植物适应的气温、水深、光照等条件不同,因此必须选择适应工程区域环境现状的水生植物。尽可能使用当地及附近的水生植物品种,这样有利于植物的良好生长,建立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比如沉水植物只适应透明度高的水体,富营养化的水体通常悬浮物较多,会严重影响沉水植物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耐寒的水生植物比如西伯利亚鸢尾、灯心草等,在南方地区高温、长日照的季节中,通常生长缓慢甚至出现叶片泛黄现象。热带睡莲、纸莎草、大薸等只能在南方热带地区生长,在北方则无法过冬。 3、便于管理 水生植物在河道水体的应用,不仅要考虑成活率是否高,更要考虑后期对于管理要求的低,以更好地符合设计意图、更少的资金投入和更低的维护管理费用为宜。水生植物管理的难易程度,主要与所选的植物种类有关。选择不会蔓生或不会自动播种的植物品种,会减少维护管理成本。那些能保持一定的生长秩序和状态的水生植物品种更易于管理。在选择水生植物时,还要考虑河道的环境特点及景观需求。比如在通风地带,要避免种植易倒伏的品种。低矮、粗壮的植物品种抗风能力强。比如水葱对环境适应性强,但其茎秆易折断,长势太密或遇大风易倒伏,在设计中应注意。 4、不同季节的品种搭配 不同的水生植物品种会给河道水体带来不同的净化效果和景观色彩,通过选择在不同季节生长的水生植物品种以及冷季和暖季水生植物品种的搭配,维持河道生态修复效果和水景的动人色彩。比如灯心草是全年常绿或半常绿少有的品种之一,耐寒性极强,在长江流域的春、秋季为旺盛生长时间,冬、夏季仍能保持整株全绿或半绿,是填补冬季景观效果和提高冬季净化水质能力的优先选用品种之一。菹草适宜生长温度为10℃~25℃,高温下进入休眠,在水体生态修复和净化应用中,常作为沉水类冬季优势物种来选用。 5、生态平衡 不同水生植物品种之间的搭配比例,会直接影响河道水体生态系统能否成功创建并稳定地运行。根据环境条件和水生植物自身条件进行品种的选择和比例搭配,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植物布置,充分发挥水生植物品种间的互补搭配,对光照、营养和空间形成竞争优势,使整个生态系统高效运转。比如在某些河道的生态修复工程中,飘浮植物和挺水植物可以作为先锋植物,为沉水植物的生长创造条件。外来物种往往会破坏区域生态平衡,需

北京大学科技成果——微生物、植物耦合的水体治理与盐碱化湿地修复综合技术

北京大学科技成果——微生物、植物耦合的水体治理与盐碱化湿地修复综合技术 项目简介 水生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种成本少、耗能低、效果好的生物-生态新技术,即利用植物的吸收、吸附作用,富集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氮、磷,降解、富集其它有毒有害污染物,同时由于水生植物生长对藻类的抑制作用,使水体中藻类数量降低,提高水体透明度,达到化害为利、净化水质的目的,实现水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针对不同生态环境污染,从现场环境中筛选和构建具有高效污染修复的水生植物-微生物群落体系,更具有针对性强、适应性强、效率高、成本低和对原有生态环境没有威胁等优点。 应用范围 北京大学工学院从选育耐盐碱性植物新品种入手,研究并优化不

同盐碱程度下植物组合、配伍模式,构建盐碱环境植被快速恢复技术。筛选高效耐盐功能菌,利用耐盐功能菌接种技术,进一步发挥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作用,加快盐碱环境改良进程。形成以生物为主,盐碱环境改良与污水治理同步进行,实现盐碱改良—污染治理—生态重建系统综合技术的集成的盐碱化湿地的修复与改良综合技术体系。 项目阶段 北京大学工学院以多年对微生物的研究积累,将微生物与水体植物相结合,已经完成难降解有机磷化合物微生物——植物耦合净化体系理论模型构建,建立了对有机磷农药和难降解有机物(壬基酚等)具有高效分解能力的微生物菌群(同时可以作为微生物菌剂应用在水环境以外的如土壤环境的修复中)筛选、培育,开发了从相应污染环境筛选具有有机物吸收或降解功能的水生植物的技术。微生物-植物耦合水体污染治理技术比原有单一的微生物净化方式提高70%的效率。同样,用生物的方式治理土壤的盐碱化,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物,调节土壤中的水气温状况,改变土壤结构与特性,改善有益微生物生存繁衍的环境。通过生物措施改良的盐碱地脱盐持久、稳定,且

植物修复技术的原理

植物修复技术的原理 核心提示:植物修复具有成本低、不破坏土壤和河流生态环境、不引起二次污染等优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植物修复成为环境污染治理研究领域的一个前沿性课题。 植物转化 原理:植物转化也称植物降解(Phytodegradation),指通过植物体内的新陈代谢作用将吸收的污染物进行分解,或者通过植物分泌出的化合物(比如酶)的作用对植物外部的污染物进行分解。植物转化技术使用于疏水性适中的污染物,如BTEX,TCE,TNT等军用排废.对于疏水性非常强的污染物,由于其会紧密结合在根系表面和土壤中,从而无法发生运移.对于这类污染物,更适合采用之后提到的植物固定和植物辅助生物修复技术来治理。 根滤作用(Rhizofiltration) 原理:借助植物羽状根系所具有的强烈吸持作用,从污水中吸收,浓集,沉淀金属或有机污染物,植物根系可以吸附大量的铅,铬等金属。另外也可以用于放射性污染物,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如三硝基甲苯TNT)的治理。进行根滤作用所需要的媒介以水为主,因此根滤是水体,浅水湖和湿地系统进行植物修复的重要方式,所选用的植物也以水生植物为主。 植物辅助生物修复(Plant-AssistedBioremediation) 原理:通过植物的吸收促进某些重金属转移为可挥发态,挥发出土壤和植物表面,达到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目的。有些元素如Se、As和Hg通过甲基化挥发,大大减轻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如B.Juncea能使土壤中的Se以甲基硒的形式挥发去除。还有的研究表明烟草能使毒性大的二价汞转化为气态的零价汞。Rugh 等将细菌的汞还原酶基因转入Arabidopsistfialiana中,发现该植物对HgCl2的抗性和将Hg2+还原为Hg的能力明显增强。这一方法只适用于挥发性污染物,植物挥发要求被转化后的物质毒性要小于转化前的污染物质,以减轻环境害。由于这一方法只适用于挥发性污染物,应用范围很小,并且将污染物转移到大气和(或)异地土壤中对人类和生物又一定的风险,因此,它的应用将受到限制。 植物萃取(Phytoextraction) 原理:种植一些特殊植物,利用其根系吸收污染土壤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并运移至植物地上部,通过收割地上部物质带走土壤中污染物的一种方法。植物提取作用是目前研究最多,最有发展前景的方法。该技术利用的是一些对重金属具有较强忍耐和富集能力的特殊植物。要求所用植物具有生物量大、生长快和抗病虫害能力强的特点,并具备对多种重金属较强的富集能力。此方法的关键在于寻找合适的超富集植物和诱导出超级富集体。 植物固定(Phytostabilization) 原理:利用植物根际的一些特殊物质使土壤中的污染物转化为相对无害物质的一种方法。 植物在植物稳定中主要有两种功能: 1.保护污染土壤不受侵蚀,减少土壤渗漏来防止金属污染物的淋移; 2.通过金属根部的积累和沉淀或根表吸持来加强土壤中污染物的固定。 应用植物稳定原理修复污染土壤应尽量防止植物吸收有害元素,以防止昆虫、草食动物及牛、羊等牲畜在这些地方觅食后可能会对食物链带来的污染。 然而植物稳定作用并没有将环境中的重金属离子去除,只是暂时将其固定,使其对环境中的生物不产生毒害作用,但并没有彻底解决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问

沉水植物修复技术与方法

沉水植物修复湖泊水体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及其技术前景 摘要:沉水植物修复水体技术是当前水体修复技术中的热点,本文针对沉水植物自身的修复特点,探讨了沉水植物对湖泊水库污染物修复的主要技术和方法、目前的研究的热点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最后表明:沉水植物修复湖泊污染水体技术有很广阔的领域和应用前景,成为修复技术的热点导向。 关键词:湖泊水库;沉水植物;修复技术;问题;前景 目前湖泊水库污染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成了全球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我国,湖泊的生态环境状况普遍存在几大问题:湖泊中的重金属污染,泥沙淤积、湖面退缩、盐化、富营养化等等,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缩。特别是在东部人口稠密地区,湖泊所受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很多地区的湖泊是饮用水源地,湖泊丧失了自净能力,饮用水源水质更是受到威胁。 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急剧导致水体浮游植物增加,沉水植物消亡。在外源污染物降低后,沉水植物的恢复仍然滞后相当长的时间,而沉水植物的恢复对浅水湖泊修复的长期效益至关重要。本文探讨了湖泊中沉水植物的修复技术,降低湖泊水体的P含量,增加水体的透明度是沉水植物恢复的关键。沉水植物的修复主要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法。发展以轮藻植物为优势种群,杂草类沉水植物共生的多样性植物群落。沉水植物的修复,对改善浅水湖泊生态环境,促进湖泊向健康化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李顺鹏等人的研究表明降低水体中N、P 含量以及底泥中有机C和N、P的负荷富营养化修复的关键问题[1]。而针对湖波水库富营养化的修复技术国内外研究很多,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2-5],其中沉水植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修复技术倍受青睐,已经成为环境领域和水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鉴于此,本文重点对沉水植物对湖泊水库的修复技术和方法加以研究和探索,以期能为水修复工作者提供参考和依据。 1.沉水植物修复水体技术原理 1.1沉水植物基本概念和物种的选择 沉水植物是指植物体全部位于水层下面营固着生活的大形水生植物。它们的根有时不发达或退化,植物体的各部分都可吸收水分和养料,通气组织特别发达,有利于在水中缺乏空气的情况下进行气体交换。因为沉水植物在光合作用下释放氧气在水体中, 这对富营养化水体自净作用至关重要, 决定了沉水植物在水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也对沉水植物的水质改善效应研究是基础的理论研究, 可为利用沉水植物修复受污染水体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这类植物的叶子大多为带状或丝状,常见的水体修复的沉水植物有伊乐藻(Elodea nuttalli)、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L.)、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inn)、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等。和其它的水生植物相同是构成水体生物链的基础,吸收水体中引起富营养化的物质,为促进生态良好循环提供氧气,有很强的净水功能。 沉水植物物种的选择应以当地土著物种为主,限制外来物种。否则可能造成难以估测的生态失衡问题和培养难度。物种的选择应保证多样性,单一的物种的沉水植物群落,是很难维持稳定的生态系统的[6]。由于湖泊常用于娱乐目的,例如划船、游泳等,故高茎植物在沉水植物恢复过程往往与其矛盾,从而低茎的轮藻植物是沉水植物恢复的首选。因为轮藻植物可以强化水体杂质沉淀,降低水体浊度[7],并且对水体的富营养化物质有效去除[8],降低浮游植物的生长。 1.2 沉水植物修复水体的作用机理 沉水植物作为主要初级生产者,在水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湖泊生态系统重建与恢复中,重建沉水植物是关键性的步骤。文献[9-10]研究表明:沉水植被恢复后,水体透明

水生植物与水体生态修复

水生植物与水体生态修复--------吴振斌 第一章水生植物概述 1.1 水生植物的概念 为一生态学范畴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水生植物生活于水环境中,形成了一系列对于水环境的典型适应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形态结构及其功能上。 生活型:指植物长期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下形成的一种形态上的适应类型,也是各种植物对其生态条件的综合作用在外貌上的具体反映。 挺水植物:根生泥中,下部或基部在水中,茎、叶等光合作用部分暴露在空气中。该类群植物处于水陆过渡地带,因而叶表现出具有同陆生植物相似的结构,具有表皮毛、角质层、气孔等。 浮叶植物:植株扎根基底,光合作用部分仅叶漂浮于水面。 漂浮植物:与浮叶植物相比,整个植物体悬浮于水面,根沉水中,但不接触基底。也有浮水叶与沉水叶之分。 沉水植物:大部分生活周期内营养体全部沉没水中,植株扎根基底。 由于完全沉水,该类群植物适应水环境的特性更为典型,叶面上的气孔已丧失功能或没有气孔;通气组织特别发达;叶绿体大而多,主要分布于植物体表面;。。。 在同一水体中,各生活型的水生植物分布呈一定规律,自沿岸带向深水区呈连续分布态,依次为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 水生植被的功能:首先,作为初级生产者,为各类水生动物直接或间接提供食物基础,进而形成复杂的食物链,为最终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提供了必要条件; 其次,调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如通过其矿物质营养代谢实现物质循环;可有效增加空间生态位,形成更多样你给的小生境;能影响并稳定水体理化指标,如通过光合作用放氧提高水体中溶氧浓度和氧化还原电位;通过呼吸作用利用二氧化碳改变水体pH和无机碳的形态和含量等; 再次,大型水生植物通过与浮游植物竞争营养物质和生长空间,以及形成遮光效应和分泌克藻物质,可以很好地抑制藻类的过量繁殖,减少水华的暴发,维持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和健康的水环境;还具有各种物理、化学效应,如固化底泥、提高其氧化性、附着和吸收有害物质,通过吸附和过滤作用,降低生物性和非生物性悬浮物,增加透明度,净化水质;水体中植物的生存,可减少水动力,降低水体扰动所带来的底泥营养盐向水体释放; 最后,具有景观美化效应等。 第二章主要生态因子对水生植物的影响 2.1 光照强度 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是植物需光特性的两个主要指标。 真光层深度是指在水柱中支持净初级生产力的部分,其底部为临界深度,即水柱的日净初级生产力为0值的深度,也就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达到平衡的深度,也称为补偿深度。按经验看,光补偿深度一般是水体透明度的1.5倍,或光照强度约为表面光强的1%处的水深。只有实际水深小于或等于光补偿深度的水域,沉水植物才能生长。 2.2 温度 对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和代谢活动的影响、对其越冬和繁殖的影响、对其生长竞争的影响。多数水体水生植被恢复或重建是通过整株移植或利用其他营养体进行,主要依据是其具有广

河道生态修复六大技术

河道生态修复六大技术 1、人工增氧技术 1)概念:通过一定的增氧设备来增加水体溶解氧,加速河道水 体和底泥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分解。一般采用固定式充氧设备(如水车增氧机、提升增氧机、微孔曝气等)和移动式充氧设备(如增氧曝气船),可以充空气,也可以进行纯氧曝气。 2)优缺点:为好氧微生物及以藻类为食的一些原生动物提供了良好 的生长条件,有助于好氧生物区系的出现并不断发展,增加了河道生物多样性。但需要提供动力,对相对封闭的水体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2、复合生态滤床技术 1)概念:复合生态滤床是一种特殊人工湿地,是20世纪70年 代兴起的污水生态治理技术。复合生态滤床是由集水管、布水管、动力设备、生物填料、水生植物及复合微生物等共同组成。 2)优缺点:建设和运行费用低,能耗少,维护方便,具有一定的景 观作用。容易造成堵塞,后期需要人力长期管护。 3、生物膜净化技术 1)概念:生物膜净化技术是利用一种全新的织物型生物膜载体,使用经培养驯化的高效微生物和微型生物,附着在填料或载体上繁殖。2)优缺点:抗污水和化学物的侵蚀,保证微生物的繁殖力并提高其 代谢率。吸附、分解氧化有机污染物、藻类、氮磷等营养物,使河道

水体得到净化。投资较高、单位处理效率较低。 4、水生植物修复技术 1)概念: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利用其对污染物的吸收、降解作用,达到水质净化的效果。水生植物生长过程中,需要吸收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以及水中的营养物质,通过富集作用去除水中的营养盐。 2)优缺点:建设和运行费用低,可结合景观设计打造优美的植物景观。周期较长、需要配合其他工程技术使用。 5、底泥生物氧化技术 城市水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水体或流动、或受潮汐影响、或间歇性换水,而底泥是河道多年污染的积累,是河道黑臭和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1)概念:底泥生物氧化是将含有氨基酸、微量营养元素和生长因子等组成的底泥生物氧化配方,利用靶向给药技术直接将药物注射到河道底泥表面进行生物氧化,通过硝化和反硝化原理,除去底泥和水体中的氨氮和耗氧有机物。 2)优缺点:有效提高河道自净能力、节省费用。无法绝对控制药物对水体无害。 6、生物多样性调控技术 1)概念:通过人工调控受损水体中生物群落的结构和数量,来摄取游离细菌、浮游藻类、有机碎屑等,控制藻类的过量生长,提高水体透明度,完善和恢复生态平衡。

护仓河水生植物修复工程设计方案

中心城区河道水生态修复项目(护仓河)水生植物生态修复工程 设计方案 2015年11月12日

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况 (1) 1.1 工程概况 (1) 1.2 当地自然气候概况 (1) 1.3 河道现状及污染源分析 (1) 第二章水生植物生态治理工程 (3) 2.1 生态浮床 (3) 第三章水生植物净化工程施工方案 (8) 3.1 工程总体分段 (8) 3.2 工程量及总体布置 (9) 3.2 施工方法 (10) 3.3 施工计划 (10) 3.4 施工要求 (11) 第四章维护期要求 (12) 4.1 生态浮床养护要求 (12) 4.2 水生植物养护要求 (12) 4.3 人员及器具配置 (12) 第五章工程概算 (13) 5.1 治理期工程概算 (13) 5.2 维护期工程概算......................................................................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成功案例.. (14) 案例一:浙江嘉兴月河古镇月河生态治理 (14) 案例二:浙江嘉兴科技城许家岗水体生态修复 (15) 案例三:重庆水上田园项目 (16) 第七章生态浮床设计平面图 (17)

第一章:项目概况 1.1 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中心城区水生态修复项目(护仓河) 项目地点:天津市津塘公路至郑庄子雨水泵站 地理位置:护仓河自河东区光华路与中环线交口起,沿光华路、津塘公路、昆仑路、国康道止于郑庄子雨水泵站,全长约5.4公里。本次项目实施地点为津塘公路至郑庄子雨水泵站段,全长约4.0公里。 项目周期:治理期及维护期为2015~2018年 项目范围:治理期项目和维护期项目 1.2 当地自然气候概况 天津地处北温带位于中纬度亚欧大陆东岸,主要受季风环流的支配,是东亚季风盛行的地区,属温带季风性气候。临近渤海湾,海洋气候对天津的影响比较明显。主要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干旱少雨;夏季炎热,雨水集中;秋季气爽,冷暖适中;冬季寒冷,干燥少雪,因此,春末夏初和秋天是到天津旅游的最佳季节。天津的年平均气温约为14℃,7月最热,月平均温度28℃;历史最高温度是41.6℃。1月最冷,月平均温度-2℃。历史最低温度是-17.8℃。年平均降水量在360~970毫米之间,(1949~2010)平均值是600毫米上下。 1.3 河道现状及污染源分析 1.3.1 河道现状 本次设计处理段为津塘公路至郑庄子雨水泵站,全长约4公里,护坡采用浆砌石,呈梯形断面,水深约2.0m。根据2012-2015年水质监测报告,护仓河常年COD、氮、磷严重超标,为劣Ⅴ类水体。从中山门桥至昆仑桥,水体发黑发臭,有底泥厌氧发酵现象。该段接纳虎丘路雨水泵站的汛期排水,水体自净能力差。昆仑路桥下部分,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表层有油污。护仓河从昆仑路底穿过,向西环形至郑庄子雨水泵站,该段两岸有灌木丛,河水较为浑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