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

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

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

反刍动物(Ruminant)消化碳水化合物的特点:

一、反刍动物消化食物方式:

1、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舌、牙齿、胃和瘤胃。

2、反刍动物把食物放进瘤胃,通过有齿的牙齿和舌将食物细碎,并含

有消化酶。

3、瘤胃中除了消化酶,还有细菌和发酵微生物,它们把碳水化合物分

解成更小的部分,例如乳酸、硫酸等有机酸,以便吸收。

4、食物在瘤胃中经过发酵,大部分被彻底消化,然后放进胃中,最终

由胃吸收进入血液中。

二、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率:

1、由于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的特殊结构,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

化率比其他动物要高得多,有达到90%以上。

2、反刍动物可以大量消化植物性食物,而不必改变植物性食物,因为

它们可以把植物性食物分解成更小的部分,以方便吸收。

3、由于使用细菌和发酵微生物来参与消化,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可以

有效的消化大量碳水化合物,大大提高效率,而且不会浪费太多能量。

三、反刍动物利用碳水化合物的优势:

1、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结构可以有效的消化大量的碳水化合物,比起其他动物效率更高,而且可以把微小的有机酸吸收入体,从而大大提高消化效率。

2、反刍动物可以利用碳水化合物完成体能活动和生长发育,可以增加肉质量和大小,以及饲料利用率。

3、反刍动物胃内发酵细菌可以有效率的分解碳水化合物,从而为动物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对于动物健康和生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结:

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结构可以有效的消化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而且还有助于动物的体能活动、生长发育以及饲料利用率。反刍动物利用碳水化合物的消化率可以达到90%以上,可以有效的分解碳水化合物,有助于动物获得更多营养物质,为动物健康成长服务。

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

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 反刍动物(Ruminant)消化碳水化合物的特点: 一、反刍动物消化食物方式: 1、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舌、牙齿、胃和瘤胃。 2、反刍动物把食物放进瘤胃,通过有齿的牙齿和舌将食物细碎,并含 有消化酶。 3、瘤胃中除了消化酶,还有细菌和发酵微生物,它们把碳水化合物分 解成更小的部分,例如乳酸、硫酸等有机酸,以便吸收。 4、食物在瘤胃中经过发酵,大部分被彻底消化,然后放进胃中,最终 由胃吸收进入血液中。 二、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率: 1、由于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的特殊结构,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 化率比其他动物要高得多,有达到90%以上。 2、反刍动物可以大量消化植物性食物,而不必改变植物性食物,因为 它们可以把植物性食物分解成更小的部分,以方便吸收。 3、由于使用细菌和发酵微生物来参与消化,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可以 有效的消化大量碳水化合物,大大提高效率,而且不会浪费太多能量。 三、反刍动物利用碳水化合物的优势:

1、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结构可以有效的消化大量的碳水化合物,比起其他动物效率更高,而且可以把微小的有机酸吸收入体,从而大大提高消化效率。 2、反刍动物可以利用碳水化合物完成体能活动和生长发育,可以增加肉质量和大小,以及饲料利用率。 3、反刍动物胃内发酵细菌可以有效率的分解碳水化合物,从而为动物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对于动物健康和生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结: 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结构可以有效的消化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而且还有助于动物的体能活动、生长发育以及饲料利用率。反刍动物利用碳水化合物的消化率可以达到90%以上,可以有效的分解碳水化合物,有助于动物获得更多营养物质,为动物健康成长服务。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复习题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限制性氨基酸绝食代谢RDP 理想蛋白质必需脂肪酸热增耗(HI)表观消化率蛋白质的周转代谢氨基酸拮抗 二、辨析题(判断并改正) 1.反刍动物消化的特点是以微生物消化为主,主要在瘤胃中进行。() 2.碳水化合物是供给动物代谢活动快速应变需能的最有效的营养素。() 3.当必需脂肪酸缺乏时,动物免疫力和抗病力会下降,生长会受阻,严重时会引起动物死亡。() 4.热增耗指绝食动物在采食饲料后短时间内,体内产热低于绝食代谢产热的那部分热能。() 5.用TDE反映饲料的能值比ADE准确,但测定较难,故现行动物营养需要和饲料营养价值表一般都用ADE。() 6.缺碘会导致甲状腺肿,但甲状腺肿不全是因为缺碘。() 7. 脂溶性维生素的排泄途径主要经胆汁从粪中排出,水溶性维生素主要从尿排出。() 8. 抗生素对微生物的作用方式是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影响胞浆膜的通透性, 阻碍蛋白质的合成和改变核酸代谢。() 9. 消化实验与代谢实验的不同之处在于,消化实验在代谢实验的基础上准确收集排粪量,排尿量。() 10.“标准”为了适应动物的营养生理特点,对每一种动物或每一类动物分别按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不同生理状态、不同生产性能制定营养定额。() 11. 妊娠期营养水平对母猪体重的影响:高营养水平下,增重与失重表现明显,妊娠期增重越多,哺乳期失重就越多,其净增重较低;低营养水平下,增重和失重均较小,则净增重较高。() 12. 由于反刍动物能将NPN转化为菌体蛋白供宿主的利用,故反刍动物蛋白质的供给不需考虑蛋白质的品质。()

13. 一般以水中总可溶性固形物(TDS),即各种溶解盐类含量指标来评价水的品质。() 14. 必需脂肪酸通常包括亚油酸,亚麻油酸,花生四烯酸。() 15. 可溶性的非淀粉多糖(NSP)在动物消化道内能使食糜变黏,进而增强养分接近肠黏膜 表面,最终增加养分消化率。() 16. NPN对非反刍动物基本上没有利用价值。() 17. 微量元素在动物体内的含量大于0.01%。() 18. 只要动物的体重不变,维持需要量就不会改变。() 三、不定项选择题 1.下列哪些通常作为评定饲草中纤维类物质的指标。() A、中性洗涤纤维 B、酸性洗涤纤维 C、淀粉 D、酸性洗涤木质素 2.动物对理想蛋白的利用率是()。 A、100% B、90% C、80% D、50% 3.通常,猪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家禽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 A、赖氨酸 B、精氨酸 C、蛋氨酸 D、色氨酸 4.下列元素以离子的形式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的选项是( )。 A、Na、K、Cl B、Mg、S、Fe C、I、F、Cu D 、Zn、Mn、Se 5.幼龄动物缺钙会造成( );成年动物缺钙会导致( )。 A、骨松症 B、佝偻症 C、骨软化症 D 、草痉挛 6.碳水化合物在瘤胃中降解为挥发性脂肪酸(VFA),主要哪三类( )。 A、丁酸 B、丙酸 C、戊酸 D 、乙酸 7.下列属于常量矿物元素的是() A、Ca P Mg Cu B、Ca Co Fe Mg C、Ca P Cl Mg D、P Cl Se Mg 8.营养性添加剂包括以下哪些?() A、维生素 B、微量元素 C、氨基酸 D、益生素 9.在蛋鸡日粮中添加植酸酶可提高的利用率。() A、N B、P C、Ca D、Mg 10.猪、禽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是以()为主,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是以()为主。

反刍动物营养

反刍动物营养学思考 1、营养:是有机体消化吸收食物并利用食物中的有效成分来维持生命活动、修补体组织、生长和生产的全部过程。 2、养分:食物中的能够被有机体用以维持生命或生产产品的一切化学物质,即通常所称的营养物质或营养素、养分。凡能提供养分的物质叫食物或饲料。 3、反刍动物营养学:反刍动物营养学是动物营养学的重要分支,它以反刍动物为研究对象,研究反刍动物营养物质摄入、消化代谢和转化利用与生产和生命活动相互关系的科学。 4、反刍动物生产的特点 (1)节粮型畜牧业 (2)物质转化效率低 (3)与人类竞争资源 (4)环境的污染者,也是保护者 (5)为人类提供优质蛋白质 (6)维持食物链的正常运转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成员 5、瘤胃的功能:微生物消化,是发酵饲料的场所。 6、反刍:反刍动物采食饲料尤其是粗饲料大多都未经充分咀嚼就呑咽进入瘤胃贮藏起来,经瘤胃液浸泡和软化一段时间后,食物经逆呕重新回到口腔,再咀嚼,再混入唾液,再吞咽进入瘤胃,这一过程称为反刍。 7、反刍的作用:进一步切细饲料,有利于食糜中饲料颗粒的选择性排空。 8、食管沟:嘴唇状双层结构,始于贲门,延伸至网—瓣胃口,是食道的延续。收缩时成一中空管子,使食团穿过瘤—网胃,而直接进入瓣胃。在哺乳期的犊牛,食道沟可以通过吸吮乳汁而出现闭合,称食道沟反射。 9、网胃功能: 1、如同筛子,将随同饲料吃进去的重物滞留下来。 2、对食物起磨碎、发酵及运转作用。 10、瓣胃功能: 1、阻留食物中粗糙部分,继续加以磨细,并输送较稀部分进入后面的皱胃。 2,有较强的吸收功能。如:水分、肽、VFA、一些无机离子。 11、皱胃的功能:分泌消化液,使食糜变湿。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大量的酶能消化部分蛋白质,但不能消化脂肪、纤维素和淀粉。 12、影响瘤胃发育的因素 •微生物种群建立

牛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牛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碳水化合物一是来自精料,主要含有淀粉和可溶性糖;二是来自牧草和其他粗饲料,如干草、作物秸秆和青贮料,这类饲料的粗纤维含量很高。碳水化合物饲料是肉牛的主要能量来源。(一)可溶性糖的消化可溶性糖主要包括单糖和双糖,是谷物饲料的成分。这些糖类几乎全部在瘤胃内被微生物发酵生成丙酮酸,丙酮酸进一步分解生成挥发性脂肪酸(VFA)和二氧化碳。挥发性脂肪酸是反刍动物可以直接吸收利用的能量,也可被细菌直接利用转变为菌体多糖。 (二)淀粉的消化淀粉是谷物和某些作物块茎的主要成分,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种形式。淀粉进入瘤胃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被迅速分解为麦芽糖和葡萄糖。淀粉的消化速度受饲料来源和加工条件的影响,例如,加热可以加快淀粉的消化速度。在瘤胃内未被消化的淀粉与菌体多糖一起到达小肠,被分解生成葡萄糖,经小肠吸收后被利用。 (三)粗纤维的消化粗纤维是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果胶的总称,约有45%在瘤胃内消化,10%在大肠内消化.粗纤维在瘤胃内被微生物分解的最终产物是挥发性脂肪酸,到达大肠的粗纤维也同样被栖居在那里的微生物所降解。 (一)瘤胃内脂肪的消化与代谢饲料脂肪进入瘤胃后,发生3种变化,即水解作用、水解产物 的氢化作用和脂肪酸的合成。瘤胃微生物能够把脂肪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脂肪酸被微生物 氢化饱和,甘油则进一步发酵降解生成丙酸。瘤胃微生物能合成各种结构的脂肪酸。 (二)小肠内脂肪的消化尽管瘤胃微生物对脂肪有一定的消化作用,但起主要作用的是小肠。 在胆汁和胰液的作用下,脂肪在空肠后段被完全降解并吸收。 (一)蛋白质在瘤胃内的消化饲料蛋白质在瘤胃内被微生物消化,可分为4个过程: 第一,瘤胃微生物分泌的蛋白分解酶与肽酶将食入的蛋白质水解,变为肽与游离氨基酸; 第二,游离氨基酸直接被利用以合成微生物蛋白质或微生物的其他成分,如细胞壁和核酸; 第三,氨基酸被继续分解而产生挥发性脂肪酸、二氧化碳与氨; 第四,氨被用于合成微生物蛋白质。饲料蛋白质约60%~80%在瘤胃内降解,剩下20%~40% 直接进入皱胃与小肠; (二)非蛋白质氮(简称非蛋白氮,NPN)饲料在瘤胃内的消化目前使用最多的非蛋白氮是尿素。 尿素在微生物脲酶的作用下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其中氨被微生物利用合成菌体蛋白质。但是,尿素在瘤胃内的分解速度太快,利用效率低,还容易出现氨中毒。提高尿素饲料利用效 率的方法有: 1.延缓尿素在瘤胃内的分解速度,使微生物有充分的时间利用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①使用 分解较慢的非蛋白氮作饲料,如缩二脲、缩三脲等;②采用保护剂,以硫、蜡及某些化学聚合 物包裹尿素,以减缓其降解速度,效果较好。目前已用于生产的“糊化淀粉尿素”系将玉米、 高粱、大麦等富含淀粉的谷物粉碎后与尿素混合,配成相当于粗蛋白质含量40%~70%的混 合物,再经糊化处理而得的产品。⑧利用瘤胃微生物脲酶抑制剂降低脲酶的活性,减慢尿素分 解的速度,从而提高尿素的利用效率和避免氨中毒。脲酶抑制剂技术属90年代国际新技术, 优点是成本低,效果明显,易于工业化生产。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在这方面已取得了 一定的研究成果。 2.增强微生物的合成利用能力包括;①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利用尿素的能力不同,因此饲喂尿 素时可以由少到多,逐渐增加,使瘤胃微生物逐步适应,15天后饲喂较大量的尿素也就安全了。②除了氨以外,其他许多物质也为微生物合成自身菌体蛋白时所需要,其中能量最重要。 在不同的碳水化合物中,纤维素发酵太慢,提供的有效能不足,糖类发酵太快,不易做到与 氨的生成同步,而淀粉可以较好地达到上述目的。碳水化合物在提供能量的同时,也提供了 一定数量的氨基酸合成所需的碳架。除了能量以外,日粮中应含有一定数量的真蛋白质,以 及矿质元素钴。此外,在尿素用量较大时还应考虑补充一定量的硫,以满足含硫氨基酸合成 的需要。

瘤胃的消化特点及对饲料能量的利用分析

瘤胃的消化特点及对饲料能量的利用分析 1 瘤胃消化的生理特点 瘤胃微生物可以将宿主动物不能直接利用的物质转化为能被宿主利用的高营养物质。如其分泌的β-糖苷酶可消化纤维、半纤维,将其分解为乙酸、丙酸等断链脂肪酸,为机体提供能量和合成其它营养物质的成分,极大的提高了饲料的能量转化效率。瘤胃可以将非蛋白氮转化为瘤胃微生物菌体蛋白和氨基酸,供给反刍动物利用,满足反刍动物的维持需要和一定的生产水平,节约蛋白质。在饲喂无蛋白日粮时,反刍动物仍能利用瘤胃微生物合成的微生物蛋白供机体消化利用。因此在添加非蛋白氮的基础上,反刍动物可以充分的消化利用劣质蛋白质,将非必需氨基酸转化为必需氨基酸,提高饲料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甚至可以达到优质蛋白质的利用效果。瘤胃微生物还可以合成必需脂肪酸、B族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供机体利用。 但是由于瘤胃其特殊的消化生理特点,在使反刍动物能大量利用粗饲料的基础上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如瘤胃在发酵碳水化合物的时候,可以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甲烷和二氧化碳,不仅对大气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还能降低碳水化合物的利用效率。当饲喂优质蛋白质或大量蛋白质时,会被瘤胃微生物过度的降解,而降解产生的非蛋白氮超过微生物合成菌体蛋白的需要量,以氨的形式被瘤胃吸收合成尿素,大部分将被排出体外,造成蛋白质资源的浪费。在产奶高峰期,为了满足动物的维持及生产需要,需要大量蛋白质供给的时候,瘤胃微生物的消化特点将限制蛋白质的供给,因此优质的蛋白质需要过瘤胃处理,如甲醛化处理、包被等。 瘤胃微生物可以将饲料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氢化为饱和脂肪酸,饲料中添加的不饱和脂肪酸等必需脂肪酸被瘤胃微生物氢化,难以直接被真胃及小肠消化吸收,不能满足反刍动物在产奶高峰期对高能量及必需脂肪酸的需要。而添加油脂会对瘤胃菌群造成一定的影响,抑制瘤胃微生物的活力,长期添加会对瘤胃的菌群平衡造成不利的影响,造成难以预测的损失。因此为了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又要能添加适量的油脂,必须将油脂经过加工处理,如甲醛化、包被、氢化、皂化等。 2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特点及对能量沉积的影响 反刍动物的能量来源主要为瘤胃发酵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由于瘤胃微生物的发酵作用,由真胃和小肠吸收的葡萄糖微乎其微。碳水化合物在瘤胃内的发酵产物主要为乙酸、丙酸、丁酸等挥发性脂肪酸,丙酸经糖异生后形成葡萄糖作为供能物质在体内利用,乙酸、丁酸等可以转化为长链脂肪酸,合成甘油三酯作为供能物质。因此反刍动物的能量沉积主要靠碳水化合物来提供。碳水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直接影响能量的利用效率和动物的生产性能。 2.1 糖异生途径及对能量沉积的影响

反刍动物的消化吸收特点

一、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反刍动物真胃和小肠中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与单胃动物无差异。但由于反刍动物瘤胃中微生物的作用,使反刍动物对蛋白质和含氮化合物的消化利用与单胃动物有很大的不同。1.饲料蛋白质在瘤胃中的降解 饲料蛋白质进入瘤胃后,一部分被微生物降解生成氨,生成的氨除用于微生物合成菌体蛋白外,其余的氨经瘤胃吸收,入门静脉,随血液进入肝脏合成尿素。合成的尿素一部分经唾液和血液返回瘤胃再利用,另一部分从肾排出,这种氨和尿素的合成和不断循环,称为瘤胃中的氮素循环。它在反刍动物蛋白质代谢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可减少食入饲料蛋白质的浪费,并可使食入蛋白质被细菌充分利用合成菌体蛋白,以供畜体利用(图1)。 图1 反刍家畜体内蛋白质的消化代谢 饲料蛋白质经瘤胃微生物分解的那一部分称瘤胃降解蛋白质(RDP),不被分解的部分叫做非降解蛋白质(UDP)或过瘤胃蛋白。饲料蛋白质被瘤胃降解的那部分的百分含量称降解率。各种饲料蛋白质在瘤胃中的降解率和降解速度不一样,蛋白质溶解性愈高,降解愈快,降解程度也愈高。例如,尿素的降解率为100 %,降解速度也最快;酪蛋白降解率90%,降解速度稍慢。植物饲料蛋白质的降解率变化较大,玉米为40%,大多可达80%。常见几种饲料蛋白质的降解率见表1。 表1 几种饲料蛋白的降解率 饲料降解率(%) 饲料降解率(%) 尿素酪蛋白大麦棉仁粕花生粕100 90 80 70 65 大豆粕 苜蓿干草 玉米 鱼粉 60 60 40 30 2.微生物蛋白质的产量和品质 瘤胃中80%的微生物能利用氨,其中26%可全部利用氨,55%可以利用氨和氨基酸,少数的微生物能利用肽。瘤胃微生物能在氮源和能量充足的情况下,合成足以维持正常生长和一定产奶量的蛋白质。用近于无氮的日粮加尿素,羔羊能合成维持正常生长所需的10种必需氨基酸,其粪、尿中排出的氨基酸是摄入日粮氨基酸的3~1 0倍,其瘤胃中氨基酸是食入氨基酸的9~20倍。用无氮日粮添加尿素喂奶牛12个月,产奶4271 kg;当日粮中20%的氮来自饲料蛋白时,产奶量提高。在一般情况下,瘤胃中每1kg干物质,微生物能合成90~230g菌体蛋白,至少可供100kg左右的动物维持正常生长或日产奶10kg的奶牛所需。

反刍动物葡萄糖的营养和代谢

反刍动物葡萄糖的营养和代谢 分类:养殖业技术/动物生物学原理与饲养技术适用范围:不限 葡萄糖作为重要的营养性单糖,是所有动物体内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在动物细胞代谢中担负着重要的作用。葡萄糖不仅是动物代谢(大脑神经系统、肌肉、脂肪组织、乳腺等)的唯一能源,而且还是合成脂肪代谢所必须的还原性辅酶(nadph)以及合成乳糖和乳脂的前提物。葡萄糖供应不足,牛易发生酮病,妊娠羊易发生毒血症,严重影响动物的生长和健康。因此,维持动物的血糖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反刍动物葡萄糖的营养和代谢的主要特点是以机体内源生成葡萄糖为主(孙海洲,卢德勋,1999),因此,研究反刍动物葡萄糖的营养和代谢问题,就必须关注反刍动物消化道层次和组织代谢层次的葡萄糖的营养和代谢(allen等,1995)。 1 反刍动物机体内葡萄糖的来源及可代谢葡萄糖(mg)的提出 反刍动物体内葡萄糖的来源有两种途径,一是饲料中的淀粉经消化后转化为葡萄糖由消化道(小肠)吸收;二是由非糖物质转化合成的葡萄糖即糖源异生。后者在反刍动物体内占主要地位,而丙酸是反刍动物体内葡萄糖异生的主要前提物。除此之外,蛋白质也是体内重要的葡萄糖来源,除亮氨酸、异亮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外,其余大部分氨基酸经脱氨基作用可转化为葡萄糖。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卢德勋(1996)、孙海洲(1999)分别提出和测定日粮的可代谢葡萄糖(metabolizable glucose,mg)即指饲料经过动物消化后吸收,能够为动物本身代谢需要提供的可利用葡萄糖总量。它包括两部分,即丙酸异生的内源葡萄糖(poeg)和过瘤胃淀粉提供的外源葡萄糖(bseg)。 2 反刍动物体内葡萄糖的生成 2.1 内源葡萄糖的生成 2.1.1 丙酸为反刍动物体内内源葡萄糖异生的主要前提物bergman(1983)的研究表明,丙酸是反刍动物葡萄糖的主要来源,90%吸收进入门静脉的丙酸由肝脏摄取并转化,只有少量的丙酸由肾脏转化为葡萄糖,而乙酸、丁酸和长链脂肪酸都不能净合成葡萄糖。丙酸转化为葡萄糖的途径为:丙酸先经辅酶a、atp、生物素和维生素b12的作用变成活性脂肪酸(甲基丙二酰辐酶a),然后进入三羧酸循环代谢,最后转出线粒体,在细胞液中变成草酰乙酸,再通过磷酸烯醇式丙酮酸,逆糖酵解合成葡萄糖。大量研究表明,对饲喂良好的绵羊每天大约产生1m的丙酸,如果全部转化为葡萄糖,大约可生成0.5m葡萄糖(约90g),刚好满足动物的需要。但用14c标记的丙酸测定表明,实际只有一半丙酸的碳原子转变为葡萄糖。reynolds等(1988)采用门静脉和肝静脉导管技术研究发现,自由采食的泌乳奶牛中55%的肝葡萄糖合成量是有丙酸提供的,l-乳酸和氨基酸提供17%和16%。 2.1.2 影响丙酸异生的内源葡萄糖的因素 反刍动物的瘤胃发酵及其丙酸生成是一个高度综合的反应过程,同时受多种因素影响。王中华等(1999)利用14c-丙酸和14c-葡萄糖的示踪法研究表明,不同乙酸:丙酸比例对糖的异生有一定影响。随着瘤胃灌注乙酸:丙酸比例的升高,葡萄糖的合成加快和丙酸用于糖异生的比例增加。日粮结构也影响vaf产量和比例,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降解量主要影

动物营养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饲养标准是根据大量饲养实验结果和动物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对各种特定动物所需要的 各种营养物质的定额作出的规定,这种系统的营养定额及有关资料统称为饲养标准。 2.常量矿物元素一般指在动物体内含量高于0.01%的元素,主要包括钙、磷、钠、钾、氯、 镁、硫等七种. 3.凡是体内不能合成,必需由饲粮供给,或能通过体内特定先体物形成,对机体正常机能和 健康具有重要保护作用的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s,缩写EFA). 4. 动物营养是指动物摄取、消化、吸收、利用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全过程,是一系列化学、 物理及生理变化过程的总称。 5.相对生长速度——相对于体重的增长倍数、百分比或生长指数. 6.粗灰分是饲料、动物组织和动物排泄物样品在550-600℃高温炉中将所有有机物质全部 氧化后剩余的残渣。主要为矿物质氧化物或盐类等无机物质,有时还含有少量泥沙,故称粗 灰分。 7. 基础代谢指健康正常的动物在适温环境条件下、处于空腹、绝对安静及放松状态时,维 持自身生存所必要的最低限度的能量代谢. 8.代谢粪氮(MFN) 动物采食无氮饲粮时经粪中排出的氮叫代谢粪氮 9.奶牛能量单位(NND),用 1kg含脂4%的标准乳所含产奶净能3.138MJ作为一个“奶牛能 量单位。 10.在同等营养水平下,妊娠母猪比空怀母猪具有更强的沉积营养物质的能力,这种现象称 为“孕期合成代谢”。 11.按体重或代谢体重表示:此表示法在析因法估计营养需要或动态调整营养需要或营养供 给中比较常用。按维持加生长或生产制定营养定额的“标准”中也采用这种表达方式。“标 准”中表达维持需要常用这种方式,例如产奶母牛维持的粗蛋白质需要是4.6g/W0.75. 12.过瘤胃蛋白质:不能被瘤胃微生物消化利用而进入小肠消化吸收的蛋白质。 13.酸性洗涤纤维:ADF,动物体内一种营养物质。 14.体增热(HI):动物摄食后身体产热的增加量. 二,选择 1.雏鸡出现足跟关节肿胀,趾爪向内弯曲成拳状,腿部麻痹,瘫痪,可能是由于缺乏维生素 (B2)所致。 2.木樨草中含有的双香豆素会影响动物体对(维生素K)的利用。 3.牛在春季大量采食幼嫩青草易发生痉挛是因为缺乏(镁)元素所致。 4.高产奶牛严重缺钙后发生(产后瘫痪)。 5.缺硒动物供给(高蛋白饲粮)有缓解硒缺乏的作用。 6.维生素A缺乏时,可能会导致动物(产生夜盲症,易患感冒、肺炎、肾炎和膀胱炎等,鸡 和其它动物可发生胎儿吸收、畸形、死胎、产蛋率下降、睾丸退化等症状,骨发生变形,胸 腺(鸡为法氏囊)发生萎缩)。 7.对(奶牛)而言,维生素D3的活性远大于维生素D2。 8.维生素K较能耐受(热)的作用。 9.常用(消化能)表示猪饲料的能量价值。 10.基础代谢能(稳定)维持能量需要。 11.动植物体化学组成的最大差别是植物体含有(结构性多糖),而动物体不含有。 12.检查发现羊羔出现夜盲症,眼镜黏膜干燥,消化道粘膜损伤,运动失调等症状,可初步 诊断为(维生素A)不足。 13.(锌)元素不足,猪则常见口腔粘膜增生,食欲下降,皮肤角质化不全等症状。

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过程

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过程。 单胃动物 唾液与饲料在口腔中的接触是碳水化合物进入消化道进行化学消化的开始,哺乳动物唾液中含α-淀粉酶,在微碱性条件下能将淀粉分解成糊精和麦芽糖,但时间短,消化不具备明显的营养意义。饲料进入胃中,唾液含淀粉酶的动物可继续消化淀粉酶,唾液不含淀粉酶的动物,胃中碳水化合物的消化甚微。胃内无淀粉酶,在胃内酸性条件下仅有部分淀粉和部分半纤维素酸解。饲料在十二指肠与胰液、肠液、胆汁混合,α-淀粉酶继续把尚未消化的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和糊精。低聚糖α-1,6糖苷酶分解淀粉和糊精中α-1,6糖苷键。饲料中营养性多糖基本分解成二糖,然后由肠粘膜产生的二糖酶--麦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等彻底分解成单糖吸收。因此,单胃动物碳水化合物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以单糖形式经载体主动转运通过小肠壁吸收。随着食糜向回肠移动,吸收率逐渐下降。进入肠后段的碳水化合物以结构性多糖为主,包括部分在肠前段未被消化吸收的营养碳水化合物,这些物质由微生物发酵分解,主要产物为挥发性脂肪酸,二氧化碳和甲烷,部分挥发性脂肪酸通过肠壁扩散进体内,气体组要由肛门逸出体外。 反刍动物 反刍动物除了前胃外,消化道部分的消化吸收与单胃动物类似。前胃是反刍动物消化粗饲料的主要场所。其中瘤胃每天消化碳水化合物的量占总采食量的50-55%,具有重要的营养意义。碳水化合物在瘤胃中被微生物分泌的酶水解未短链的低聚糖,主要是二糖,部分二糖继续水解为单糖。二糖和单糖被瘤胃微生物摄取,在细胞酶的作用下迅速的降解为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瘤胃微生物的降解使纤维物质变得可用,对宿主动物有显著的供能作用,但发酵过程中存在碳水化合物的损失,宿主体内代谢需要的葡萄糖大部分由发酵产品经糖原异生供给。糖异生作用的前体物质--丙酸在瘤胃发酵中的数量和比例很小,试验表明,在饲喂劣质饲草时,瘤胃液中的乙酸与丙酸比例为100:16,在饲喂精料时比例为100:75,丙酸不足时,会导致动物体脂合成与沉积量下降,导致机体蛋白质代谢恶化,导致母畜泌乳量下降,故在反刍动物饲喂中要适当饲喂精料。但精料过多时,淀粉在瘤胃迅速发酵,大量产酸,降低瘤胃pH值,抑制纤维分解菌活性,严重会导致酸中毒。而且饲粮中纤维水平过低,瘤胃也挥发性脂肪酸中乙酸减少,会降低乳脂率和产乳量。

畜禽营养与饲料选择判断题

1.蛋白质的主要组成元素有碳、氢、氧、氮、硫,有些含有少量磷、铁、铜、碘、锰和锌等元素。() 2.占体重%以上的矿物质元素为常量元素,占体重%以下的矿物质元素为微量元素。()3.非必需氨基酸就是动物体不需要的氨基酸。() 4.动物体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 5.反刍动物体脂肪的组成不受饲料脂肪性质的影响。() 6.矿物质和维生素不能为机体提供能量。() 7.尿素可以单独饲喂或溶于水中饮用。() 8.产蛋鸡对矿物质钙的需要量低于生长鸡。() 9.反刍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小肠。() 10.粗纤维是日粮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11.水溶性维生素都能在动物体内合成,因此不必从饲料中补给。() 12.日粮中添加过量的微量元素没有副作用。() 13.按照常规饲料分析,构成动植物体的化合物为水分、矿物质、脂肪、蛋白质、纤维素和糖类等。 14.必需脂肪酸包括脂肪酸、亚麻油酸、花生四烯酸。 15.动物消化的方式有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微生物消化。 16.成年维持动物的必需氨基酸需要通常为八种。 17.动物体水的来源包括饮水、饲料水、代谢水三个方面。 18.饲料的化学成分以粗蛋白质和粗纤维对消化率影响最大,饲料中粗蛋白越多,消化率越高。 19.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是以形成挥发性脂肪酸为主,形成葡萄糖为辅。20.粗纤维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组成。 21.净能包括生产净能和维持净能。 2.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C、维生素K。 23.饲料总能指被畜禽消化吸收的总能量。 24.饲料消化率畜禽消化私聊的效率。 25.必须氨基酸指畜禽生长发育必须的氨基酸。 26理想蛋白质蛋白质含量高的蛋白。 27.消化能指畜禽笑话饲料的能力。 28.糖类的营养作用主要是为畜禽提供直接能量。 29.影响畜禽消化力的主要因素有种类、品种、年龄、个体差异。 30.滑键症主要是因为缺锰。 1.碳水化合物中,单胃动物主要的能量来源有() A.无氮浸出物B.纤维素C.木质素D.半纤维素 2.猪饲粮中钙,磷比为()最适合.A.2:1 B.:1 C.1:1 D.:1 3.下面不属于蛋白质营养作用的是()。A.是构成机体组织器官的原料B.可供能量和转化为糖、脂肪C.可提供必需脂肪酸D.可形成特殊的具有生物学功能的活性物质 4.反刍家畜补充微量元素钴可促进瘤胃微生物利用钴合成()。 A.维生素B1 B.维生素B12 C.维生素B2 D.维生素B3 5.()是各种动物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A.瘤胃B.小肠C.食管D.口腔 6.动植物体内一切含氮物的总称为()

动物的消化系统

动物的消化系统 动物的消化系统是指动物为了吸收营养而进行的消化作用及其相应 的器官。不同种类的动物拥有不同的消化系统,适应了它们的不同的 食性和生活习性。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些常见动物的消化系统。 一、草食动物的消化系统 草食动物主要以植物为食,植物组织通常富含纤维素,而纤维素的 消化对于草食动物来说相对较为困难。因此,草食动物通常具有较长 的消化道。以反刍动物为例,它们的胃由四个部分组成:瘤胃、网胃、书胃和真胃。食物经过食道进入瘤胃,在瘤胃中与微生物共同发酵。 然后,部分食物被咽喉反回口腔中嚼碎与唾液混合,再度经过食道进 入网胃和书胃。最后,食物进入真胃,被胃液分解成小分子的营养物 质进一步消化和吸收。 二、肉食动物的消化系统 肉食动物主要以其他动物的肉类为食物,它们的消化系统相对简单。以哺乳动物为例,肉食动物的消化系统主要由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和直肠组成。食物经由口腔进入食道,然后进入胃腔。胃腔产生 胃液对食物进行消化,其中胃酸起到较重要的消化作用。经过胃腔的 消化,食物进入小肠。在小肠中,胆汁和胰液分别从胆管和胰管分泌 进入小肠与食物混合,完成对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最后,未被吸收的残渣进入大肠和直肠,形成粪便,然后被排出体外。 三、杂食动物的消化系统

杂食动物既以植物为食,又以其他动物的肉类和昆虫等为食。它们 的消化系统通常介于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之间。以熊为例,熊的消化 系统具有较长的肠道,适应了消化纤维素含量较高的植物食物。然而,熊的胃腔较为简单,不如草食动物的胃腔复杂。熊的消化系统适应了 多样的食物来源,允许它们在不同季节或环境中选择食物。 四、食腐动物的消化系统 食腐动物以已死亡的动物尸体为食物。由于动物尸体中的蛋白质已 经部分分解,因此食腐动物的消化系统不需要进行大量的消化过程。 以秃鹫为例,它们的消化系统具有强大的消化酶,可迅速分解尸体中 的蛋白质。此外,秃鹫的胃酸较强,能够杀灭潜在的病原体,确保食 物的安全性。 总结:动物的消化系统因其食性和生态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草 食动物的消化系统具有较长的消化道,以适应植物纤维素的消化;肉 食动物的消化系统相对简单,主要以胃液和肠道完成消化过程;杂食 动物的消化系统介于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之间,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食腐动物的消化系统具有强大的消化酶和胃酸,以适应食腐的特殊食性。对于了解不同动物的消化系统,有助于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 态角色,为动物保护和生态平衡提供参考。

反刍动物 粗纤维

饲料纤维对反刍动物的营养调控作用 平衡日粮的一个经济手段是追求瘤胃的最优发酵,降低发酵损失。瘤胃微生物需要的能量大部分是从碳水化合物发酵中获取,瘤胃微生物一般可根据发酵碳水化合物的类型进行分类。美国康乃尔大学评价牛日粮的净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体系中,瘤胃微生物被区分为两大类:发酵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发酵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微生物,这种区分反映了氮利用、生长速率的差异,特别是能量来源利用方面的绝对区分。只要有合适的氮源,两类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和分解终产物直接与碳水化合物的消化成比例。因而调整反刍动物日粮中纤维的组成和含量,可以调控瘤胃中碳水化合物的分解速度和程度、pH值和挥发性脂肪酸产生的量和比例,调节氮源的利用,最终影响微生物的合成和动物的生产性能。 饲料纤维对采食量、咀嚼和反刍的影响 中性洗涤纤维的消化程度和降解速率会影响瘤胃食糜的体积,从而影响反刍动物的干物质采食量。当饲料颗粒经咀嚼和微生物的降解至2毫米以下时,才能离开瘤胃,因此瘤胃消化饲草的时间是影响自由采食量的关键因子。纤维与饲料的饱腹特性有关,其在瘤网胃发酵和通过的速度比非纤维饲料成分慢。很明显,减少草料中性洗涤纤维可提高反刍动物干物质采食量。据研究报道,给绵羊饲喂126种禾本科牧草和62种豆科牧草时的干物质采食量与饲草中性洗涤纤维的关系如下:干物质采食量(克/BW0.75·天)=128.8-1.09中性洗涤纤维(克/100克DM)(r2=0.58)。研究者用56种禾本科草和豆科牧草饲喂羊时,有机物的采食量与牧草中性洗涤纤维的关系为有机物的采食量(克/BW0.75/天)=95-0.75 中性洗涤纤维(克/100克DM)(r2=0.77)。反刍动物的各种代谢紊乱与粗饲料摄入量低有关,主要原因是日粮中刺激咀嚼的有效纤维量不够。因此,有必要考虑日粮纤维的定性(纤维的物理形状)和定量(日粮中的纤维浓度)方面来确保 咀嚼活动能够维持正常的瘤胃功能。 饲料纤维对反刍动物的咀嚼和消化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反刍动物营养学中提出了有效纤维(e中性洗涤纤维)的概念。能够刺激反刍的最小中性洗涤纤维的数量为有效中性洗涤纤维,也是决定瘤胃pH值的主要因子。研究者认为,某饲料的e中性洗涤纤维必须保持乳脂率和瘤胃pH值不变时且能够促进咀嚼和唾液分泌。美国康乃尔大学净碳水化合物体系和蛋白质体系使用e中性洗涤纤维来调节瘤胃pH值和通过速率。除颗粒大小影响e中性洗涤纤维以外,还包括纤维木质化程度、水合程度和体积密度。当瘤胃pH值低于6.2时(这与日粮含有20%的e 中性洗涤纤维有关),e中性洗涤纤维的重要性体现在能降低发酵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和微生物的总体数量。目前,e中性洗涤纤维的测定和需要量的确定还缺少标准和有效的方法,这限制了e中性洗涤纤维的应用。 咀嚼可降低饲草颗粒的大小,增加微生物附着的表面积。咀嚼与唾液的分泌呈正相关,唾液有以下几方面作用:(1)可作为润滑剂促进咀嚼和吞咽。(2)对瘤胃发酵提供营养和液体环境。(3)促进食糜通过瘤网胃。(4)缓冲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创造适宜纤维水解的环境。饲草的木质化程度越高,抵抗咀嚼 的程度越大,用于采食的时间越长。

反刍动物蛋白质消化代谢特点

反刍动物蛋白质消化代谢特点 反刍动物是一类特殊的哺乳动物,包括牛、羊、鹿等。它们具有特殊的消化系统,能够有效地消化纤维素和蛋白质。这种消化系统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反刍动物的胃部结构和微生物共生关系上。 反刍动物的胃部结构非常特殊。它们的胃分为四个部分:瘤胃、网胃、书胃和瓣胃。其中,瘤胃和网胃是反刍动物消化系统的关键部分。瘤胃是一个巨大的发酵室,容纳了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通过发酵作用将纤维素分解成可被动物吸收利用的简单碳水化合物。网胃则起到了细化纤维素的作用,将纤维素颗粒分解为更小的颗粒,方便微生物对其进行发酵。 反刍动物依靠微生物共生关系来消化纤维素和蛋白质。反刍动物的瘤胃中寄生着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这些微生物能够分解纤维素和蛋白质,将其转化为有机酸、气体和微生物蛋白等物质。微生物蛋白是反刍动物蛋白质来源的重要部分,它们能够被反刍动物吸收利用。同时,微生物共生还能够合成维生素B群和维生素K等对反刍动物生长发育非常重要的营养物质。 由于反刍动物的胃部结构和微生物共生关系的特殊性,它们对蛋白质的消化代谢也具有一些特点。首先,反刍动物的胃部环境酸碱度较低,有利于蛋白质的降解和消化。其次,微生物能够分解蛋白质,将其转化为氨基酸和微生物蛋白。这些氨基酸和微生物蛋白可以被反刍动物吸收利用,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

反刍动物的蛋白质消化代谢具有以下特点:胃部结构特殊,包括瘤胃和网胃,为纤维素的消化提供了条件;微生物共生关系丰富,微生物能够分解纤维素和蛋白质,提供可被反刍动物吸收利用的物质;胃部酸碱度适宜,有利于蛋白质的降解和消化;肠道吸收能力强,能够充分吸收蛋白质产物。这些特点使得反刍动物能够高效地消化纤维素和蛋白质,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适应了以植物纤维为主食的生活方式。

动物的消化与吸收过程

动物的消化与吸收过程 动物的消化与吸收是生物体内的重要生命过程之一。通过消化和吸收,动物可以将食物中的养分转化为身体所需的能量和物质,维持生 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本文将结合不同动物类别,介绍它们的消化系统 和吸收过程。 一、草食动物的消化与吸收过程 草食动物主要以植物为食,其消化系统适应了纤维素的分解和利用。典型的草食动物如牛羊等拥有特化的消化系统,例如反刍动物的消化 过程。反刍动物的胃分为多个室,食物经过初次摄取后,先进入瘤胃 进行初步发酵。随后,粗纤维素质被分解为更易消化的物质,这些物 质进入网胃继续消化。经过多次反刍,食物中的养分被微生物降解, 动物再次摄取,进入真胃进行最后的消化和吸收。 在肠道吸收阶段,草食动物的消化道较长,以增加养分被吸收的时间。同时,它们还依赖共生的微生物群落,例如盲肠中的盲肠细菌, 来帮助分解和吸收纤维素。这些动物常常通过大量的反刍和长时间的 消化来获取足够的营养。 二、肉食动物的消化与吸收过程 肉食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其消化系统更加简化而高效。它们一般 拥有较短的消化道,这有助于快速消化食物并利用其中的养分。 肉食动物的消化与吸收过程通常可以分为食物摄取、化学和机械消化、吸收和排泄等阶段。首先,它们通过牙齿和咽喉将食物咬碎并咽

下,进入胃部。在胃酸的作用下,部分蛋白质开始被分解。然后,食物进入小肠,在胰腺和肾上腺的激素调节下,胰液和胆汁被分泌,对食物进行化学和机械消化。 在小肠吸收阶段,肉食动物通过养层和绒毛的表面积的增大,提高营养物质的吸收效率。养层是肠道上皮细胞的微循环,通过主要分泌胃蛋白酶和肠蛋白酶等分解酶,帮助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绒毛则负责吸收分解产物,这些分解产物通过绒毛上的许多微细细胞,进入血管和淋巴系统。 三、杂食动物的消化与吸收过程 杂食动物既食用植物又食用其他动物,它们的消化与吸收过程是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的综合。典型的杂食动物如猪、熊等,具有较长的消化道,用于有效地分解和吸收不同种类食物中的营养。 在摄取阶段,杂食动物根据所摄取的食物的特性来选择适当的摄入方法。例如,对于植物组织,它们常常通过咀嚼来将食物粉碎,而对于较大的动物组织,它们可能通过撕咬来摄取。 在消化和吸收过程中,杂食动物通过牙齿和消化腺的不同分泌,将食物进行机械和化学消化。这些动物的消化道适应了不同食物来源的消化过程,以保证有效利用各种类型食物中的养分。 总结起来,不同类型的动物在消化和吸收过程中,根据其食物来源和生态位的不同,拥有不同类型的消化系统和消化器官。从草食动物的反刍到肉食动物的高效消化,再到杂食动物的综合能力,它们的消

反刍动物营养

反刍动物营养 反刍动物是指那些能够进行反刍消化过程的动物,典型的反刍动物包括牛、羊、鹿等。这些动物拥有特别的胃部结构,可以将粗糙的纤维素食物转化为高质量的蛋白质和能量。反刍动物的营养需求独特,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反刍动物的营养。 首先,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非常复杂。它们的胃分为四个部分:瘤胃、网胃、书本和泌乳腺。当反刍动物吃下食物时,食物首先进入瘤胃中进行预消化。然后,食物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进入口腔,反刍动物通过咀嚼和吞咽将食物送入口腔中,然后进入网胃进行进一步消化。在网胃中,食物被分解成更小的粒子,然后再次进入口腔,最后进入书本和泌乳腺进行终端消化和吸收。

反刍动物的饲料主要包括干草、青贮料和谷物。干草是反刍动物最重要的饲料来源之一,它富含纤维素和能量。当干草进入反刍动物的瘤胃时,它被微生物发酵分解成短链脂肪酸和挥发性脂肪酸。这些有机酸为反刍动物提供能量,并维持瘤胃的酸碱平衡。青贮料是指通过发酵保存的植物,它富含水分、矿物质和维生素。青贮料可以增加反刍动物的饲料多样性,使其摄入更多的营养物质。谷物是反刍动物的主要能量来源,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谷物的消化需要大量的酶和微生物,反刍动物的瘤胃和网胃中有大量的微生物共生,它们可以帮助反刍动物消化谷物。 反刍动物的营养需求分为两大类:宏量营养素和微量营养素。宏量营养素主要包括能量、蛋白质和纤维素。能量是反刍动物维持生命和进行日常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蛋白质是组成动物体内各种组织和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纤维素是由

植物组织中的细胞壁形成,它不能被反刍动物自身消化吸收,但可以为瘤胃中的微生物提供能量。微量营养素主要包括矿物质和维生素。矿物质是维持反刍动物各种生理功能所必需的无机物质。维生素则是维持反刍动物正常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有机物质。 为了满足反刍动物的营养需求,饲养者需要注重饲料的选择和搭配。例如,在牛场中,牛主人通常会根据牛的品种、年龄和生理阶段选择适合的饲料。对于母牛和青年牛,饲料一般以青贮料和谷物为主,这样可以满足它们对蛋白质、能量和矿物质的需求。而对于奶牛,饲料中需要添加更多的能量和蛋白质,以支持它们产奶的需求。此外,为了保持反刍动物的胃肠健康,饲养者还需要定期添加益生菌和酵母制剂,以促进瘤胃和网胃中有益微生物的生长。

动物的消化系统及消化方式

饲料中的营养成分,除水、矿物质和维生素可被机体直接吸收利用外,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都是较复杂的大分子有机物,不能直接吸收,必须在消化道内经过物理的、化学的和微生物的消化,分解成为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机体吸收利用。饲料在消化道内的这种分解过程叫消化。饲料经过消化后,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叫吸收。 一、消化系统的结构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消化道为饲料通过的管道,起始于口腔,经咽、食管、胃、小肠、大肠,止于肛门。消化腺是分泌消化液的腺体。包括唾腺,肝、胰、胃腺和肠腺等。 消化系统根据其不同结构可以分为以下3种类型: 1.单胃类包括单胃肉食类、单胃杂食类和单胃草食类。 2.反刍类 3.禽类 二、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 动物按其采食习性可分为肉食类,如狗、猫等;杂食类,如家禽、猪等;草食类,如牛、马、羊、兔等。它们消化道的构造和功能均有差异,但是它们对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却具有许多共同的规律,其消化方式主要归纳为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和微生物消化。 1、物理性消化 口腔中的物理性消化。动物口腔内饲料的消化主要是物理性消化。它主要靠动物的咀嚼器官——牙齿和消化道管壁的肌肉运动把食物压扁、撕碎、磨烂,增加食物的表面积,使其易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把食糜从消化道的一个部位运送到消化道的另一个部位。 家禽口腔内没有牙齿,靠喙采食饲料。喙也能撕碎大块食物。鸭和鹅为扁平状的喙,边缘粗糙面具有很多小型的角质齿,也有切断饲料的功能。饲料与口腔内分泌的黏液混合,再吞咽入胃进行酶的消化。猪口腔内牙齿对饲料的咀嚼比较细致,咀嚼时间长短与饲料的柔软程度和猪的年龄有关。一般粗硬的饲料咀嚼时间长,随猪年龄的增加,咀嚼时间相应缩短。 非反刍草食动物,马主要靠上唇和门齿采食饲料,靠臼齿磨碎饲料,咀嚼比猪更细致。咀嚼时间愈多,饲料的润湿、膨胀、松软愈好,愈有利于胃内继续消化。草食性的家兔,靠门齿切断饲料,臼齿磨碎饲料,并与唾液充分混合而吞咽。该类动物的饲料饲喂前适当切短,有助于动物采食和牙齿磨碎。 反刍动物采食饲料后,不经充分咀嚼就吞咽到瘤冒。饲抖在瘤胃受水分及唾液的浸润被软化,休息时再返回口腔仔细咀嚼。这是反刍动物特有的反刍现象,也是饲料在口腔内进行的物理性消化。经反刍后的食糜,颗粒很细,有利于微生物的进一步消化。 胃肠内物理性消化饲料在动物胃、肠内的物理性消化,主要靠管壁肌肉的收缩,对食糜进行研磨和搅拌。家禽靠肌胃壁强有力的收缩磨碎食物,鸡饲料中有少许砂石,更有利于肌胃机械性的磨碎饲料。 2、化学性消化 动物对饲料的化学性消化。主要是酶的消化。酶的消化是高等动物主要的消化方式,是饲料变成动物能吸收的营养物质的一个过程,对非反刍动物的营养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各种消化酶均有其专一作用的特征,可以将酶分为3类:分解碳水化合物的是淀粉酶,分解蛋白的是蛋白酶,分解脂类的是脂肪酶。 不同种动物同一部位消化酶分泌的特点不同,动物口腔分泌物中通常含有黏液,用来润湿食物,便于吞咽。人的唾液中含淀粉酶较多,猪和家禽唾液中含有少量淀粉酶,牛、羊、

动物饲养中的消化与代谢过程

动物饲养中的消化与代谢过程动物的消化系统是一个复杂而不可或缺的生理系统,它是实现食物 消化和能量代谢的关键。在动物饲养中,了解动物的消化与代谢过程 对于提高养殖效益和健康管理至关重要。本文将重点讨论动物饲养中 的消化与代谢过程,并探讨其对养殖业的重要性。 一、消化过程 消化是指将食物经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分解为可溶性物质,以便动 物能够吸收和利用的过程。消化过程主要包括物理消化、化学消化和 微生物消化。 1. 物理消化 物理消化主要发生在口腔和胃中。在口腔中,动物通过咀嚼、撕咬 和舌头的运动将食物切碎,增加其表面积以便于后续的化学消化。在 胃中,食物被搅动和混合,通过胃液的酸性环境和胃蛋白酶的作用, 部分蛋白质开始被分解。 2. 化学消化 化学消化主要发生在胃、肠道和有关消化腺器官中。胃液中的胃蛋 白酶、胃蛋白酶原和胃酸酶起到消化蛋白质的作用。在肠道中,胆汁、胰液和肠液分别由胆固醇酯酶、胰蛋白酶、胰蛋白酶原和肠酶等成分 组成,它们分别对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进行分解,使其变成可 供吸收的小分子物质。通过这些消化酶的作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被 分解为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和甘油等。

3. 微生物消化 在一些动物饲养中,特别是反刍动物,微生物消化起着重要作用。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中含有数量众多的微生物,它们能够分解纤维素和其他难以降解的多糖类物质,并将它们转化为短链脂肪酸等可供动物吸收的物质。 二、代谢过程 代谢是指动物利用营养物质产生能量和维持生命活动的一系列生化反应。代谢过程主要包括酵解代谢和有氧代谢。 1. 酵解代谢 酵解代谢是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代谢过程,主要产生乳酸、酒精和少量能量。它是无氧代谢的一种形式,常见于一些没有足够氧气供应的情况,如剧烈运动时。 2. 有氧代谢 有氧代谢是在有氧条件下进行的代谢过程,它通过氧化有机物产生能量。在代谢过程中,葡萄糖、脂肪酸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的能量。有氧代谢是动物体内主要的能量来源,也是养殖动物正常生理状态的基础。 三、消化与代谢的重要性 在动物饲养中,了解和掌握消化与代谢的过程对于健康养殖和高效生产非常重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