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如何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如何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如何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如何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如何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每个班级都有一定的群体,即正式群体,这些关系的形成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任务组织而成的,如小组、课外兴趣小组,以及为讨论某一问题而暂时组成的等。但随着学生接触时间的增多,兴趣爱好等的展露,便会在班中自发地形成一种非正式群体,这些群体有积极向上的,即对班集体的凝聚力和正确舆论形成产生正面作用。也有中间型的,他们一般不会违反校纪校规,但对班中的事也持漠不关心的态度,还有一种是破坏型的,他们在情感上与集体格格不入,在行为上常有关班集体对立。在这样一来的情况下,作为班主任,正确对待这些非正式群体,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引导,才能使班集体的发展协调一致,才能有利于班集体的建设。

在担任九(3)班班主任期间,班中以沈金梅为首的部分女生自发形成了一个非正式群体。它们在学习上懒散,甚至对一些认真学习的同学进行讽刺挖苦,同时与社会上的不良少年频频接触,并有攻击其他学生的倾向。对此,我觉得作为班主任首先应冷静分析,正确对待这一群体,机要看到它们的消极因素,也要看到它们的积极因素,并意识到无论是人还是由人构成的群体都有一定的可变性,只要发放得当,是能够将不利因素转为有利因素的。因此,我先进行了一系列的安排,并先找到这一群体中的首要人物沈金梅。因为我认为首要人物是在不经意间自然选出来的,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创造性。她的变化将对能否转化这一群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此期间,我了解到该生的性格

较倔,且不会轻易服输,所以我先找他作一次坦诚交流,倾听她的意见,同时对她在班级同学中产生的作用以及队她的组织能力和创新性加以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适当穿插一些社会上不良上年的事例,在不经意间对其进行教育。当看到她的神态由欣喜转为惊讶时,我和颜悦色地告诉她,老师相信你不会有这样的行为,因为在老师心目中,你是一个能干的孩子,知识在组织活动时,方向没有把握好,以至偏离了方向,好比一辆车因方向盘打错了方向,而背离了其目的地。一旦调整方向盘,它还是能到达目的地的。信任与鼓励使她认识了自身的不足,看到了自己的希望,增强了她的信心,看清了自己的方向,增强了调整方向盘的动力。与此同时,我又分别找了群体中的其他成员,使之弱化、转化,毕竟孩子的本性是纯洁的,积极向上的,知识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而已。因此,在我的耐心指引下,信赖和真诚的期待中,这一群体充分发挥他们内在的积极潜力,成为班中较有积极影响力的一个团体。为此,班级成员间也有了比较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良好的舆论、传统和学习氛围,使原本较为分散的班级,成为有较强聚合力的班级。

论如何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论如何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摘要:班主任按照各种情况的不同,采取各种相应的、合适的原则、方法,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消除各种消极因素,想尽办法,把班集体引向正轨,建设优秀的班集体。但在众多的因素中,有的教师往往忽视了一个因素。这个因素对于一个班集体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这个因素便是班集体中的“非正式群体”。重视对非正式群体的教育,才会促进团结进取、奋发向上的班集体形成。 关键词:班级非正式群体管理 对班主任来说,班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班级建设中,有众多的影响其形成和运转的因素,如班主任的性格、管理方式和理念等特点以及学生的各种构成结构等。很多班主任都能注意到以上的因素,并按照各种情况的不同,采取各种相应的、合适的原则、方法,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消除各种消极因素,想尽办法,把班集体引向正轨,建设优秀的班集体。但在众多的因素中,有的教师往往忽视了一个因素。这个因素对于一个班集体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这个因素便是班集体中的“非正式群体”。因此,如何对待这种因素,便会起着迥然不同的效果。 在学校班级中,我们经常能够发现“三人一圈”“五人一伙”的现象。他们放学一起走,作业一起做,生日一起过……这种不是校方规定,自发形成的联合体,就是所谓的“非正式群体”。它是指班级中没有经过班主任及学校其他组织任命的学生群体,他们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群体。它们是相对于班委、小组、团支部而言的。非正式群体根据它与正式群体的目标是否一致,按其性质可划分为积极型的、中间型的、消极型的群体。这种小群体同班集体(正式群体)共同决定着

如何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如何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每个班级都有一定的群体,即正式群体,这些关系的形成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任务组织而成的,如小组、课外兴趣小组,以及为讨论某一问题而暂时组成的等。但随着学生接触时间的增多,兴趣爱好等的展露,便会在班中自发地形成一种非正式群体,这些群体有积极向上的,即对班集体的凝聚力和正确舆论形成产生正面作用。也有中间型的,他们一般不会违反校纪校规,但对班中的事也持漠不关心的态度,还有一种是破坏型的,他们在情感上与集体格格不入,在行为上常有关班集体对立。在这样一来的情况下,作为班主任,正确对待这些非正式群体,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引导,才能使班集体的发展协调一致,才能有利于班集体的建设。 在担任九(3)班班主任期间,班中以沈金梅为首的部分女生自发形成了一个非正式群体。它们在学习上懒散,甚至对一些认真学习的同学进行讽刺挖苦,同时与社会上的不良少年频频接触,并有攻击其他学生的倾向。对此,我觉得作为班主任首先应冷静分析,正确对待这一群体,机要看到它们的消极因素,也要看到它们的积极因素,并意识到无论是人还是由人构成的群体都有一定的可变性,只要发放得当,是能够将不利因素转为有利因素的。因此,我先进行了一系列的安排,并先找到这一群体中的首要人物沈金梅。因为我认为首要人物是在不经意间自然选出来的,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创造性。她的变化将对能否转化这一群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此期间,我了解到该生的性格

较倔,且不会轻易服输,所以我先找他作一次坦诚交流,倾听她的意见,同时对她在班级同学中产生的作用以及队她的组织能力和创新性加以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适当穿插一些社会上不良上年的事例,在不经意间对其进行教育。当看到她的神态由欣喜转为惊讶时,我和颜悦色地告诉她,老师相信你不会有这样的行为,因为在老师心目中,你是一个能干的孩子,知识在组织活动时,方向没有把握好,以至偏离了方向,好比一辆车因方向盘打错了方向,而背离了其目的地。一旦调整方向盘,它还是能到达目的地的。信任与鼓励使她认识了自身的不足,看到了自己的希望,增强了她的信心,看清了自己的方向,增强了调整方向盘的动力。与此同时,我又分别找了群体中的其他成员,使之弱化、转化,毕竟孩子的本性是纯洁的,积极向上的,知识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而已。因此,在我的耐心指引下,信赖和真诚的期待中,这一群体充分发挥他们内在的积极潜力,成为班中较有积极影响力的一个团体。为此,班级成员间也有了比较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良好的舆论、传统和学习氛围,使原本较为分散的班级,成为有较强聚合力的班级。

浅谈如何正确对待及管理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讲课教案

浅谈如何正确对待及管理班级中的非正式 群体

浅谈如何正确对待及管理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摘要】班集体是一个正式群体,相对于班集体而言,班集体中还存在着非正式群体。这些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着的,他们与班集体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和班级建设都会造成影响。这些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所以,作为班级管理者一定要正确看待和管理班级中的这些非正式群体,从而更好建设我们的班集体。 【关键词】非正式群体正确对待管理正面影响负面影响 引言 自从班级授课制以来,班集体也就成为了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单位。班集体是一种正式的群体,作为正式的群体,历来广泛被研究和关注。然而,班级这个正式群体中也存在着一些非正式群体,这些群体多是由学生之间共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人生价值取向相同而自发组成的群体。因为这些群体与我们班级和师生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探讨和研究这些群体是很必要的一项任务。当前的教育是指向学生个体的。针对不同的个体差异来指导教育,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教育目的,然而,这些个体都是有情感的个体,他们有他们的思想情感和活动空间。要想真正了解和把握学生的这些情感世界,就必须认真观察,正确看待和管理学生的非正式群体,以下,我们将会探讨非正式群体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对学生的影响和怎样对待和管理等的问题。我相信,等你看完这篇文

章后,一定会对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有更深的认识,并且对你的管理策略也会有帮助的。 一、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概念和分类问题 要界定“非正式群体”这一概念,首先要对“群体”一词做出定义。群体是一定社会关系的直接反映。在社会心理学中群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群体是按某些共同特征而划分的人类共同体。狭义的群体则是指由于某种共同的社会活动和交往需要而结合起来的具有组织特征的联合体。[1]除了以上的分类之外,群体还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所谓“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的,就是指班级少先队组织等之外,一些由于利益共同或兴趣、情感、爱好相同且关系比较密切的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具有同一社会心理而自发形成的群体。这些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是多种多样、稂莠不齐的,根据他们性质的不同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其中根据成员间需要的性质可分成三种类型: (一)情绪型:这种类型的学生之间享有共同的感情基础,彼此之间有好相处,相互支持和鼓励。 (二)爱好型:学生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经常在一起进行活动。(三)利益型:学生之间具有共同的利害关系,结合在一起能够避害趋利。[2]这些非正式群体会影响到班级这个正式群体。但是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于班级中的,要想正确对待及管理非正式群体,还必须认清这些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的关系。

班级管理作业完整答案

2011电大网上形成性考核册《班级管理》作业完整答案 作业一 一、填空题 1、班级授课制的奠基人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2、()年起,我国班级管理者角色正式定名为班主任。 1952 3、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的组织者,同时还是(),也是发展中儿童的()。组织者,精神关怀者 4、小学班级是一个(),是有双重性质的组织。班队合一组织 5、()是小学的基层组织。小学班级 6、少先队组织具有()、()、()、()的特征。革命性,群众性,自治性,实践性 7、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是学习()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群众组织,共产主义,预备队8、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大致有()、()、功利型、()和()。玩乐型,学习型,违规型,人际吸引 9、儿童的基本权利是()、()、()和()。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 10、儿童权力的核心是()。儿童优先 二、单选题 1、班级管理活动和其它任何管理一样需要具备三个条件(要素)即() b

A.班主任、学生、环境 B.管理者、管理对象、管理手段 C.空间、时间、资源 D.设计、实施、评价 2、班级管理的基本环节是() a A.设计、实施、评价 B.计划、组织、实施 C.组织、协调、控制 D.备课、上课、考察 3、班主任的工作是一种() b A.教育工作 B.专门性的工作 C.教师的兼职工作 D.思想教育工作 4、班级生活的社会化过程使小学生个体获得()。 b A.个性 B.社会性 C.社会性的同时促进个性 D.统一性 5、班级组织属于() a A.正式组织 B.非正式组织

C.自愿选择的组织 D.统一要求的组织 6、()联合国第44届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 b A.1959年11月20日 B.1989年11月20日 C.1990年8月29日 D.1992年4月1日 7、儿童的身体健康权利和受教育权利属于儿童的() b A.生存权 B.发展权 C.受保护权 D.参与权 8、我国在()发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 c 年 年 年 年 9、中国少年先锋队以先锋命名是表明() d A.它是先进儿童的组织 B.要求儿童做革命的先锋 C.向革命先锋学习 D.儿童是开拓未来的先锋

班级非正式群体教育的案例研究

班级非正式群体教育的案例研究 邓娟 根据对班级产生的影响,非正式群体可以划分为积极的、中性的和消极的三种类型。消极型非正式群体往往会导致班级学生之间的不团结,对班级的教育管理工作产生干扰和破坏作用,扩散开去,会影响整个班风的建设和形成。对这种小团体,教师往往认识片面、做法偏激,结果与愿望适得其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慎重对待。 1、案例描述 李军,张浩,许正是我校五(一)班学生。因我校是高校附属子弟小学,大部分生源来自教职工子女。而此三名同学是来自租住在周边小区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在同一班级又居住在同个小区,自然而然形成一个非正式的小群体。三名同学自升入五年级以来,学习成绩较差,上课不爱听讲,做小动作,家庭作业完成情况差,经常早上来学校抄袭,逆反心理强,经老师批评教育效果不理想。三名同学放学后经常上游戏厅,有时还去网吧打游戏。有一次,家长因天黑孩子没到家,老师配合家长一起将孩子从游戏厅里找回,在半路上,三名同学借故上厕所溜走,不愿回家,直到晚上十一点才被家长重新找到回家。三名同学还喜欢踢足球,一次在小区路上踢球,连续砸坏两家的玻璃窗,被邻居告到学校,经校长与各家长协调平息了此事件。而在教育他们时,从他们脸上却看到不屑一顾的神情。 李军,个头较同龄人高,脾气暴躁,性格外向,是群体中的核心人物,热衷游戏和足球。其父母在外开公司,家境优越。奶奶从老家过来帮做家务,并陪伴孩子读书。家中就这一个孙子,宠爱有加,零花钱也多。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作业经常要奶奶帮他在草稿纸上写好,他抄上去。 张浩,个头普通,性格内向,脾气较倔强。头脑敏捷,思维灵活,在群体中起着军师的作用。其父母离婚,现跟母亲生活。母亲离开家乡在城市打两份工,没时间管教孩子。有时老师请其父亲来学校谈孩子配合教育问题,但父亲找到孩子后,耐心不够,三言两语就要动手,导致现在孩子根本不愿意与父亲交流,关系紧张。 许正,身体偏瘦,性格叫懦弱,没什么主见,但讲哥们义气。有事从不落下他。其父母做夜市生意,白天大多休息。只是外公在照顾他。该同学三年级前学习还不错,但三年级时,爷爷去世,家里雇了保姆烧饭,做家务,不能给他更多情感上的理解,尤其在学习有退步时,老师找他谈话,找家长谈话,但家长回去却无端地指责,孩子产生厌学情绪,逐渐地向李军靠拢了。 认真分析这个小群体和发生的事件,我认为不能将它简单地看成个别的后进生的现象,如果不加以处理或较好地转化,有可能给整个班风建设和其他学生带来不利的影响,甚至这个非正式群体或许扩大。 怎么样转化这三位同学,使其小团体中的每位同学德智体上得以均衡的发展,笔者做了

班级管理作业答案

班级管理作业答案作业一 第一题:选择题 1、班级管理活动和其它任何管理一样需要具备三个条件(要素)即(B) A 班主任、学生、环境 B 管理者、管理对象、管理手段 C 空间、时间、资源 D 设计、实施、评价 2、班级管理的基本环节是(A) A 设计、实施、评价 B 计划、组织、实施 C 组织、协调、控制 D 备课、上课、考察 3、班主任的工作是一种(B) A、教育工作 B、专门性的工作 C、教师的兼职工作 D、思想教育工作 4、班级生活的社会化过程使小学生个体获得(B) A、个性 B、社会性 C、社会性的同时促进个性 D、统一性 5、班级组织属于(A) A、正式组织 B、非正式组织 C、自愿选择的组织 D、统一要求的组织 6、(B)联合国第44届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力公约》 A、1959年11月20日 B、1989年11月20日 C、1990年8月29日 D、1992年4月1日 7、儿童的身体健康权利和受教育权利属于儿童的(B) A、生存权 B、发展权 C、受保护权 D、参与权 8、我国在(C)发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 A、1990年 B、1992年 C、2001年 D、1996年 9、中国少年先锋队以先锋命名是表明(D) A、它是先进儿童的组织 B、要求儿童做革命的先锋 C、向革命先锋学习 D、儿童是开拓未来的先锋 10、中国少年先锋队直接受(B)的领导。 A、中国共产党 B、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C、校长 D、班主任 第二题:填空题

11.班级授课制的奠基人是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12.从(1952)年起我国学校班级管理者角色正式定名为班主任。 13.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的组织者,同时还是(教育者),是发展中的儿童的(精神关怀者)。 14.小学班级是一个(班队合一的组织),是有双重性质的组织。 15.(班级)是小学的基层组织。 16.少先队组织具有(革命性)、(群众性)、(自治性)、(实践性)的特征。 17.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 18.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大致有(玩乐型)、(学习型)、功利型、(违规型)和(人际吸引型)。 19.儿童的基本权利是(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 20.儿童权力的核心是(儿童优先)。 第三题:名词解释 21.班级:是现代学校制度的产物。同一年龄段、发展水平相当的一群学生根据学校的安排固定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班”;又因为“班”处在一定的教育阶段上,这就是“级”。班级是一定年龄阶段、发展水平相当的一群学生组成的学校教育基层组织。 22.班级管理:班级管理可以从两个层面上理解,即班级外部管理(学校领导对班级的管理)和班级内部管理(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 23.班主任:是学校中的一种管理角色,他(她)对学校中的基层教育组织——班级发挥管理的职能。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的组织者,同时还是教育者,是发展中的儿童的精神关怀者。 24.管理:是社会组织活动中的现象,它是组织管理者运用自己被赋予的领导权利,采取计划、组织和协调等管理措施,为实现组织目标开展的活动。 25.非正式群体:是由班级组织中的一些小学生在心理一致性或相容性的基础上,自愿结合而成的群体。 第四题:简答题 26.应如何正确理解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 答:(1)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对班级的领导;(2)班级管理是一种教育管理;(3)班级管理在班主任与学生的直接交往中进行。 27.你认为应如何学习班级管理课程 答:学习这门课程时,应着手抓好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相关课程的学习,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贯通。(2)在班级管理实践中掌握该课程理论,注重学校班级管理实践中的诸多问题。(3)在课程学习中进行探究学习,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主体作用,积极开展小组学习活动及其网上各种讨论、答疑。(4)在教

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引导

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引导 不知不觉中,XX级的学生已入学一年了。一年的朝夕相处,彼此之间的陌生感、神秘感逐渐消失,而亲密感增加。升入二年级后,班内除了班委会、学习小组、卫生小组等正式的群体外,还出现了各种建立在自愿选择基础上的非正式群体。他们或三人一群,或五人一伙,思想行为高度一致、形影不离,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就其作用来说,有积极型、消极型、无害型、破坏型几类,但就其性质来说,是学生正式群体关系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在其目标、范围、形式上,与学生正式群体不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少数非正式群体带破坏性是特例。班主任不应该轻率地给他们扣上小集团、小宗派、小圈子等帽子而加以否定,但也不能掉以轻心,要认真分析,分清性质,积极引导。 作为班主任,应当认识到学生中大量存在非正式群体不但是客观的,也是符合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的,它与班级正式群体一起构成了班级丰富多彩的班风、班貌和班级文化,是学生之间人际交往的重要渠道。教师要正视这一客观事实,不要过分限制那些无损于正式群体,正常发展起来的非正式群体,更不要把它看作是影响教学和班级团结的“小团伙”而予以压制,甚至强行拆散。这样不能信服学生,且学生易产生逆反心理,出现对抗情绪,形成更强大的内聚力和教师对抗。为此,教师应注意对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策略。 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和类型尽管五花八门,但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1.以某种共同的利益、观点、兴趣、习惯、爱好、志向、价值观、经历和背景等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 2.内聚力和行为的一致性,一旦形成不易解散。 3.有不负众望的核心,核心人物有一定的威信,成员对核心人物有精神上的依赖。 4.有一套不成文的规矩与手段维系团体的长久存在。 5.有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来维持日常的活动。 6.对非团体成员有防范心理。 一般来说,非正式群体对其成员具有正式群体所不具有的一些作用:如控制作用——非正式群体有着巨大的约束力,群体成员必须遵守不成文的规范,否则精神上就受到孤立;改造作用——通过群体控制和压力,潜移默化地把很多信念和价值观传递给成员,并很快使之接受;激励作用——非正式群体的成员对正式群体的命令可能置若罔闻,对非正式群体的要求则不敢怠惰。 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首先要积极支持和保护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 1.利用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情感密切的特点,引导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2.利用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互相信任、说话投机、有共同语言的特点,引导他们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学习能力。 3.利用学生非正式群体信息沟通快的特点,及时收集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分析班集体的新动向,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如何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班主任工作研讨心得 如何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对班主任来说,班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班级建设中,如何找出班级中的问题根源呢?比如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问题,就是安全隐患的一种。如能正确对待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班级中的安全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学校班级中,我们经常能够发现“三人一群”“五人一伙”的现象。他们放学一起走,作业一起做,生日一起过……这种不是校方规定,自发形成的联合体,就是所谓的“非正式群体”。这种小群体同班集体(正式群体)共同决定着学生相互间的社会心理气氛,以及班级目标的实现。因此,班主任必须正视非正式群体存在这一客观事实,并深入研究这一现象的客观规律性,使班级内各种非正式群体与班集体的发展协调一致。根据他们对集体的影响结果可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消极型。对班级有消极作用,但未越轨即未超出法律允许范围;二、正面型。和集体荣辱与共;三、中间型。介于上述两类之间;四、破坏型。破坏型与班级要求相悖,破坏性强,学生称他们为“不法分子”。 班级中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 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独立意识的不断增强和社会交往所导致的,是学生主动要求找回自己生存空间的有益尝试,同时也是学生发展自己特长、张扬自己个性的需要,是学生主体性增强的具体表现。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在班级中参加非正式群体的学生已达 80% 以上。在这些非正式群体中,有的是因为共同的兴趣(如学习、体育、娱乐、文学等)而结成一个小团体,有的是因为相同的地缘关系(如邻居、同乡)而形成一个小圈子,也有的是因为感情因素(如老同学或投缘)而聚在一起等等。学生加入非正式群体,大概有如下一些原因: 1.满足友谊。人皆有友情的需要,寻求友谊,建立社会关系乃是人的通性,学生在生活和交往中,发现谁可以交往,谁不可以交往,最后就形成了非正式群体。 2.追求认同。在非正式群体中,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特长,取得一定地位,得到承认,使学生产生归属感。 3.取得保护。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学生有时想籍着群体的力量来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利益,这种心理也是促成非正式群体产生的重要因素,不过这种动机是消极的、被动的、

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及其管理 李小龙91521420105 非正式群体是人们在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而形成的群体。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基于人们社会交往的需要。在正式群体中,由于人们社会交往的特殊需要,依照好恶感,心理相容与不相容等情感性关系,就会出现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没有定员编制,没有固定的条文规范,因而,往往不具有固定的形式。由共同利益偶然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同院的伙伴、工厂或学校中存在的一些“小集团”、“小圈子”都属于非正式群体。 随着对非正式群体的研究的发展,研究者们对其产生的条件、结构、性质、特征及基本类型逐渐达成了一些共识。一般认为,非正式群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以某种利益、观点和爱好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行为一致性;群体的首领对其他成员拥有精神上的支配权力;有一套见效快的不成文的奖惩制度和手段;成员之间有一条比较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有较强的自卫性和排外性;等等。 非正式群体的群体作用性质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发生转化。比如,起积极作用的非正式群体,如果引导不利,或对其采取不正确的态度,可能使其作用发生转化;起消极作用的非正式群体,经过适当的工作,也可能转为起积极作用的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往往不是绝对地积极或绝对地消极,比如,有些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对组织是不利的,但可能对正式群体却有一定积极作用。 对学校或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如果否认、限制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和发展,就会引起对立情绪。如果放任其盲目发展,就有可能扩大势力范围,与正式群体分庭抗礼,阻碍学校的正常活动和目标的实现。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以及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一致程度。因此对于非正式群体既不能采取高压政策,又不能放任自流,要正确地引导使其发挥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作用。 按照非正式群体的定义,学校中存在许多这样的群体,我们要如何正确引导这些群体,使他们发挥积极作用。学校管理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学生彼此之间必然产生交往,也必然会产生合群的倾向,正所谓“人以群分”。因此,学生的非正式群体产生有其必然性。在非正式群体的交往中,学生们敞开心扉,无拘无束的平行沟通,心情特别愉快,有利于消除紧张、疲惫,减轻各方面的压力与痛苦,有的还会提高学习效率。 尽管学生的非正式群体多种多样,但都有其共同的特点: 1.非正式群体内有较强的凝聚力。情感是维系群体成员的纽带,互相依赖,互相支持。群体的自卫性、抱团等就是非正式群体凝聚力强的体现。 2.非正式群体内团体压力较大。非正式群体都有自己的群体规范。这种规范是不成文的、无形的,但其约束力很大,成员间的从众行为较为明显。 3.非正式群体内有自然形成的领导人物,且威信高,对其他成员拥有精神上的影响力或支配力 4.非正式群体的作用有两重性。当非正式群体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相一致时,它会起积极作用,成为学校的辅助力量;当非正式群体与学校发展目标不一致时,就会产生消极作用,使整个学校出现不团结不和谐的心理气氛。 对待非正式群体学生的管理: 非正式群体学生的管理指在班级内部有效恰当地开展学生的管理活动,人

班级非正式组织的管理

班级非正式组织的管理 江苏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高莹 【前言】从班级授课制诞生以来,班级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基本单位沿用下来,其组织、管理、建设、培养各方面都在前人的基础和后人的发展中不断地进步。作为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话题,班级中非正式组织更是因其普遍性和特殊性受到教师和教育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将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并从改变教师心态、培养班级环境、突破消极型组织等方面提出作者个人的看法与观点,致力为教育教学的进步做一个厦下石。 【关键词】班级管理非正式组织班级环境 班级是一个社会组织,最初是根据教育目标而设定的正式组织,但在其发展过程中,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成为班级组织的两种状态。[1]其中正式组织满足 了社会和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而非正式组织则是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满足自我要求的形式各样的组织。 非正式组织根据其性质不同,有研究者将其分成了三个类型:①亲社会型。如志愿者小队等。②娱乐型。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学组成的小团体。③消极型。和班级组织、规章制度对着干的学生群体。 在以往的班级非正式组织管理的研究和论述中,大多数研究者从扶持积极的亲社会型和娱乐型中的积极团体、解散和减少消极型团体影响、以及发挥班级核心骨干力量、强化正式组织的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阐述,包括分析各方法的作用和意义。也有很多研究者从调节人际关系、提高班级凝聚力、增强班级友爱氛围等方面对非正式组织的管理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本文作者认为,班级的非正式组织和社会的非正式群体相似,都是由人的不同性格造成的,受其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影响。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原因就在于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价值观和世界观不同,正如这世界上只有长的非常相似的人但却没有完全相同的人一样,这些不同都有十分丰富的来源,也正是这些不同才造就了多姿多彩的自然和社会。有了这样的想法,在班级组织的管理中教师才能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来面对不同的群体。正式组织也好,非正式组织也好,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人与组织之间必须有充分的尊重,其次才是根据教育教学目标和社会、学校的要求进行的管理。 在班级组织管理的过程中,笔者认为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环境对人的行为有着强烈的‘暗示’作用,可引导行为的内涵和方向”。教师对班级环境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与学生共同制定发展中的可达到的班级目标。切勿为了达到社会和学校的“更高、更快、更好”的要求而好高骛远,过于脱离本班真实学情和学生的普遍心愿和需求。目标须有层次,即短期目标、长期目标的设计以及学习目标、公益实践目标、强身健体等具有积极意义的娱乐目标等。目标的要求会给学生组织一定的压力,即在无形中时刻提醒学生学习生活虽然丰富,但也有有责任和目的。这样既强大了亲社会型组织和娱乐型组织的积极方面,又带动了消极型团体的学

浅谈如何正确对待及管理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浅谈如何正确对待及管理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摘要】班集体是一个正式群体,相对于班集体而言,班集体中还存在着非正式群体。这些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着的,他们与班集体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和班级建设都会造成影响。这些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所以,作为班级管理者一定要正确看待和管理班级中的这些非正式群体,从而更好建设我们的班集体。 【关键词】非正式群体正确对待管理正面影响负面影响 引言 自从班级授课制以来,班集体也就成为了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单位。班集体是一种正式的群体,作为正式的群体,历来广泛被研究和关注。然而,班级这个正式群体中也存在着一些非正式群体,这些群体多是由学生之间共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人生价值取向相同而自发组成的群体。因为这些群体与我们班级和师生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探讨和研究这些群体是很必要的一项任务。当前的教育是指向学生个体的。针对不同的个体差异来指导教育,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教育目的,然而,这些个体都是有情感的个体,他们有他们的思想情感和活动空间。要想真正了解和把握学生的这些情感世界,就必须认真观察,正确看待和管理学生的非正式群体,以下,我们将会探讨非正式群体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对学生的影响和怎样对待和管理等的问题。我相信,等你看完这篇文章后,一定会对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有更深的认识,并且对你的管理策略也会有帮助的。 一、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概念和分类问题 要界定“非正式群体”这一概念,首先要对“群体”一词做出定义。群体是一定社会关系的直接反映。在社会心理学中群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群体是按某些共同特征而划分的人类共同体。狭义的群体则是指由于某种共同的社会活动和交往需要而结合起来的具有组织特征的联合体。[1]除了以上的分类之外,群体还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所谓“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的,就是指班级少先队组织等之外,一些由于利益共同或兴趣、情感、爱好相同且关系比较密切的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具有同一社会心理而自发形成的群体。这些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是多种多样、稂莠不齐的,根据他们性质的不同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其中根据成员间需要的性质可分成三种类型: (一)情绪型:这种类型的学生之间享有共同的感情基础,彼此之间有好相处,相互支持和鼓励。 (二)爱好型:学生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经常在一起进行活动。 (三)利益型:学生之间具有共同的利害关系,结合在一起能够避害趋利。[2]这些非正式群体会影响到班级这个正式群体。但是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于班级中的,要想正确对待及管理非正式群体,还必须认清这些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的关系。

非正式群体案例

办公室里来的年轻人 小张于1998—2002年在某重点大学学习行政管理专业。在校期间品学兼优,多次获得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并于2001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2002年,小张参加了某市公务员考试,顺利通过,被该市政府法制办录用。 进入了公务员系统,小张认为从此有了稳定的收入,而且自己的所学又能派上用场,感到很高兴,并且暗自下定决心:要好好的做出一番事业。于是,每天小张早早地来到办公室,扫地打水,上班期间更是积极主动承担各种工作任务,回家还钻研办公室业务。 法制办公室是一个有五个人的大科室,包括主任甲,副主任乙,三位年纪较长的办事员A、B、C。几位老同志听说办公室要来这么一个年轻人,顾虑重重,他们认为现在的大学生从小娇惯,自命甚高,很难相处,而且业务又不熟,还需要他们手把手地教,来了他无异于来了一个累赘。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年轻人热情开朗,待人谦虚,很容易相处。更重要的是,小张有行政学专业背景,再加上聪明好学,很快就熟悉了业务,成为法制办工作的一块好手。而且小张很勤快,承担了办公室大量工作,让几位老同志一下子减轻了许多地压力。几位老同志渐渐喜欢上了这个年轻人,主任,副主任也经常在办公室会上表扬小张。 可是聪明的小张发现,随着科长表扬的次数增多,几位老同志对自己越来越冷淡。有一次,忙着赶材料,B居然冷冷地对他说:“就你积极!”小张一时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一年很快就过去了,小张顺利转正。 市政府办公室年终考核的时候认为,法制办工作能按量优质提前完成,,被评为“优秀科室”。并且在制定下一年度(2004年)计划时,又增加了法制办的工作量。法制办的几位老同志本来因为小张的到来轻松了许多,这下子又忙起来。而且他们发现,虽然繁忙依旧,但是“名”却给夺走了,每次得到表扬的总是小张。小张更加被排斥了。随着2004年小张被评为法制办第一季度先进个人,A、B、C对小张的反感达到了顶点。从此,几位老同志再也不邀请小张参加任何一次集体活动,还在背后称小张是“工作狂”、“神经病”、“都这么大了还不谈恋爱,是不是身体有毛病”。话传到小张耳朵里,小张很伤心,“我这么拼命干不也是为办公室吗?要不是我,去年办公室能评上先进科室?怎么招来这么多怨恨?”他一

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及班级管理策略

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及班级管理策略 —以昆明市南营小学三年级学生为例 摘要:由于部分小学教师对学生非正式群体在认识与管理上存在误区与盲区,因此本研究对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类型特点进行重新审视与探索,以帮助教师正确的认识到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使教师能更有效的进行班级管理。 关键词: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特点;班级管理策略 小学生非正式群体是小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因具有同一社会心理而自发形成的共同体。小学生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成效。正确认识并引导小学生非正式群体,对于加强教育的有效性和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作为一名有志要走上小学讲台的教师,有必要对自己今后的教学对象作充分的了解与认识。只有正确的认识了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类型特点,才能在班级管理中有针对性的对不同的群体进行引导教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此外,在不同的期刊杂志上,已经有很多对中学生、大学生以及职业技术类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相关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对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相关研究还很少。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分析,我发现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研究目前大多研究者仅就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一些表面现象做出分析和判断。部分研究者还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探讨,缺乏实证研究。而在学校日常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认识不够,普遍存在认识片面化、简单化。对待方式存在简单、粗暴的现象,甚至把它作为异类看待。加之在小学阶段,由于其身心发展和所处的学习环境特点,所以有必要对小学生非正式群体进行单独研究。 一、南营小学三年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类型和特点 南营小学位于昆明市西山区马街新渔村,是西山区的重点小学。因办学成绩突出,学校先后被评为省、市、区示范性学校、文明学校,文明单位。南营小学有四个校区,我在春雨分校实习,该校的一、二、三年级都在这个校区。考虑到调查研究的方便,我将三年级学生作为我研究的对象。三年级共有六个班,每班50多名学生,最多的有64名,全年级共有三百多名学生。我所实习的班级——三年级(6)班有53名学生,男生25名,女生28名,这些学生中既有昆明本地的学生,也有进城务工的子女,学生之间各种差异很大。我所观察的三年级(6)

班级非正式群体教育的案例研究.doc

班级非正式群体教育的案例研究邓娟 根据对班级产生的影响,非正式群体可以划分为积极的、中性的和消极的三种类型。消极型非正式群体往往会导致班级学生之间的不团结,对班级的教育管理工作产生干扰和破坏作用,扩散开去,会影响整个班风的建设和形成。对这种小团体,教师往往认识片面、做法偏激,结果与愿望适得其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慎重对待。 1、案例描述 李军,张浩,许正是我校五(一)班学生。因我校是高校附属子弟小学,大部分生源来自教职工子女。而此三名同学是来自租住在周边小区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在同一班级又居住在同个小区,自然而然形成一个非正式的小群体。三名同学自升入五年级以来,学习成绩较差,上课不爱听讲,做小动作,家庭作业完成情况差,经常早上来学校抄袭,逆反心理强,经老师批评教育效果不理想。三名同学放学后经常上游戏厅,有时还去网吧打游戏。有一次,家长因天黑孩子没到家,老师配合家长一起将孩子从游戏厅里找回,在半路上,三名同学借故上厕所溜走,不愿回家,直到晚上十一点才被家长重新找到回家。三名同学还喜欢踢足球,一次在小区路上踢球,连续砸坏两家的玻璃窗,被邻居告到学校,经校长与各家长协调平息了此事件。而在教育他们时,从他们脸上却看到不屑一顾的神情。 李军,个头较同龄人高,脾气暴躁,性格外向,是群体中的核心人物,热衷游戏和足球。其父母在外开公司,家境优越。奶奶从老家过来帮做家务,并陪伴孩子读书。家中就这一个孙子,宠爱有加,零花钱也多。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作业经常要奶奶帮他在草稿纸上写好,他抄上去。 张浩,个头普通,性格内向,脾气较倔强。头脑敏捷,思维灵活,在群体中起着军师的作用。其父母离婚,现跟母亲生活。母亲离开家乡在城市打两份工,没时间管教孩子。有时老师请其父亲来学校谈孩子配合教育问题,但父亲找到孩子后,耐心不够,三言两语就要动手,导致现在孩子根本不愿意与父亲交流,关系紧张。 许正,身体偏瘦,性格叫懦弱,没什么主见,但讲哥们义气。有事从不落下他。其父母做夜市生意,白天大多休息。只是外公在照顾他。该同学三年级前学习还不错,但三年级时,爷爷去世,家里雇了保姆烧饭,做家务,不能给他更多情感上的理解,尤其在学习有退步时,老师找他谈话,找家长谈话,但家长回去却无端地指责,孩子产生厌学情绪,逐渐地向李军靠拢了。

班级非正式群体表征及其管理策略(一)

班级非正式群体表征及其管理策略(一) 摘要:在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往往具有负面性,其消极作用相当于“游击队”,因而识别并引导他们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试图对其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非正式群体负面影响班风建设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的教育目的在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健康发展、积极向上的人才,为社会、为国家服务。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在班级的管理中,极力要求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的思想,以班级为重,以集体为重,个人必须服从集体,然而我们看到,除了小组和一些代表班级的各类组织的正式群体之外,学生中总还有一些人自然地组合在一起,他们三五成群,形影相随,行动一致,彼此之间保持着互相信任、互相依赖的关系,为了“小社会”的利益,往往游离于集体之外,不利于团队精神的形成。作为青少年学生,他们应该保持一颗纯洁、真诚的心灵,但“小社会”的介入使他们说假话,做错事,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掩饰了自身的“真”。因而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有责任和眼力,将这类学生识别出来并引导他们朝良性的轨道发展,使他们成为“求真”的“真人”。 一.非正式群体的表征 如前所述,学生中的这种“小社会”是客观存在的。其特点是:人数较少;成员的性格、爱好基本一致;经常聚集在一起活动;一般都有“头领”或“核心人物”;制约性强,稳定性差,可塑性大。这种由学生自发组成、自由结合的小群体,被称为非正式群体。 班级中的这种非正式群体,其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对于正面的、积极的影响,这大概是所有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都乐于接受,并且求之不得的。像这类具有正面效应的非正式群体也往往容易被纳入班集体的管理轨道,使之很自然地和正式群体相辅相成,与班级融为一体,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建设和形成。 而对于其负面、消极的影响,则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非正式群体的活动往往带有隐蔽性,在班级形成了“游击队”,和班级其他同学往往关系紧张,甚至有意识地造成同学间的磨擦,在会后或其它非正式场合发泄因被老师批评而不满的情绪,继而谩骂老师并编造一些“莫须有”的事情诋毁老师。因此它往往会导致班级学生之间的不团结,对班级的教育管理工作产生干扰和破坏作用,扩散开去,会影响整个班风的建设和形成。其破坏力往往超出班主任的预料。因此,对班主任而言,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可等闲视之。 非正式群体是自发性形成的,但不是任意的几个人凑成的,它通过密切的接触,彼此充分选择的成员组成的。心理模式的相似性是它产生的基础。任何的正式群体中都不可避免地要产生这样那样的,或多或少的非正式小群体,学生班级群体也不例外,这决定于个体的需要和某些客观的促成条件。人的需要既纷繁复杂又千差万别,正式群体的活动不可能全部满足这些需要,于是情趣、需要相同或相似者,经过彼此选择逐步结合在一起,这是个体主观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实际生活中又往往提供了一定的客观条件,如同乡关系、同学关系、邻居关系、家庭情况相似关系……等等诸多因素,使一些条件相似者接触频繁,便产生了一定的感情。主观的需要与客观的条件相结合,非正式群体必然产生。这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班级社会里同样存在这种现象。 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尽管有许多方面的原因,但在其形成的最初往往以某一事件为契机,以某一种思想为触发点,在此基础上找到越来越多的共同语言,渐渐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独立的小群体。 二.非正式群体的影响 因为学习、就业、交往、威信、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的考虑,学生极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种抵触情绪在学生中间扩散,继而使得他们经常有意无意地把自己和班级对立起来,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认真完成,个别场合谈天说地,乃至大放厥词,于是对班级漠不关心,对

如何发挥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精)

如何发挥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摘要】班级非正式群体是一种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且存在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果对班级非正式群体教育引导得当会产生积极作用和良好影响,若管理不善或者放任自流就会产生消极作用和不良影响。文章从理论和实践入手,阐述了如何发挥班级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非正式群体;特点;类型和作用;引导和管理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10-0112-02 所谓非正式群体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由于兴趣、观点、爱好、习惯、志向和态度等的一致性或互补性而自发形成,没有得到官方批准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人群联合体,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1]。大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党、团组织、学生会、班委会、寝室等正式组织而言的。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普遍感到颇费心思的一个问题。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尽管它与正式群体相比不稳定,人数不多,但其作用不可低估。如果教育引导得当会产生积极作用和良好影响,若管理不善或者放任自流就会产生消极作用和不良影响。因此,如何发挥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对班主任工作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一、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非正式群体是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性格、经历、兴趣爱好、追求、志向和环境等,而没有履行正式的组织手续、通过个人间的接触和交往自然而然形成起来的群体。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它有着与其他群体所不同的特点,一般来说班级非正式群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自发性。非正式群体主要以成员间的情感方面的需要自发形成的,成员之间没有契约关系,互不承担责任,高兴则合,不高兴则散,它靠情趣、情感、共同需要来维持。例如第一学期成绩好形成了非正式群体,第二、三、四学期有些成员成绩很差了,就可能脱离群体,也有些新的同学因成绩好了加入群体。(2)具有较强的内聚力、自卫性、排他性。由于非正式群体各成员为满足心理需要而自发形成的,情感是各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彼此心理相容,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相互支持,团结一致。而且,每个成员都为自己成为群体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容易出现排挤其他群体的倾向。例如,家庭富裕的结成“公子哥”团伙,家庭贫困的形成贫困群体,两个群体很可能格格不入。(3)有不成文的行为规范,但也有较大的随意性。非正式群体内部以友情和江湖义气为重,没有完整的规章制度,但也有自己的群体规范,而且是不成文的、无形的、大家默认的规范。它和友情义气共同规范各成员的行为,调节非正式群体内部的关系,维持非正式群体的相对稳定。群体也有很大的随意性,当触犯自己的切身利益时,该成员就会主动脱离群体。(4)有较快捷的信息沟通渠道,信息量大,但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相对较小。各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是自由的,不受任何正式规定的约束,又由于成员之间交往频繁,相互信任,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因此,群体内信息沟通渠道畅通,传递迅速,信息庞杂,覆盖面广。但由于相当多的信息是道听途说得来的,因而信息又存在不详实的特点。(5)有公认的、自然形成的“领袖”人物。群体中的“领袖”人物因威望、能力、品格等而被公认的、自然形成的,但他有很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能左右其他成员的行为,甚至成为其他成员的精神主宰[2]。 二、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类型和作用 (一)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根据结合方式的不同,班级非正式群体大致可以分为学习知识型、兴趣型、利益型、情感型、地缘型、信仰型、压力组合型、需要互补型等几种,但不论是哪种类型都有积极群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