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己亥杂诗·其五

己亥杂诗·其五

己亥杂诗·其五
己亥杂诗·其五

己亥杂诗·其五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主旨:抒发了自己辞官司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赏析

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洒,为的是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的新花。[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居多。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哪里是落花的葬词?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歌!

诗人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抒发了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两句诗也包含了这样的哲理:“落红”似乎成了无用之物,但从另一角度看,它能化泥护花,仍有价值和作用,它包含着世上的万事万物均具有两面性,“有用”和“无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关键在于观察者的视角,在于自身的价值和功用。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也隐喻了诗人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从而形象、贴切地展示了作者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

1

《己亥杂诗》(其五)知识点

《己亥杂诗》(其五)知识点 (编者:朱在彬)(江苏省盱眙县第三中学)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 此辞官赴天涯(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 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 的样子。写景叙事,表明诗人虽辞官回乡,但仍为国家的前途命运忧愁,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诗人以景衬情, “浩荡”,比喻、夸张,表现离愁之深广,之繁多。“白日斜”,环境描写,点明时间,借景抒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日暮穷途的悲凉氛围,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本诗开头两句,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或天涯衬托离愁,这种表现手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 培育出更多新花(我辞官归乡,犹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充分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报国之志、对新生命的赞美、呵护生命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报国之志、对新生命的赞美、呵护生命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的感情。 1. 这首诗是怎样写“离愁”的? 答: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 2.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答: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 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涵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3.哪些诗句表现诗人孤独、悲壮而豪迈的复杂心情? 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首句以“浩荡”二字,极为凝练地写出离愁的深广,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种种情怀。“白日斜”三字一笔勾勒景物,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增添了一种日暮途穷、凄凉伤感的氛围。第二句:离京标志着龚自珍政治生涯的终结,离愁别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一起。 4.诗中写了几种心境? 答:离别的忧伤;回归的愉快;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国家民族的执著忠诚;不甘于沉沦,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牺牲自己,培养下一代的无私奉献精神。 5.理解和赏析“落红不是无情无,化作春泥更护花。” 答:理解: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洒,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新花(我辞官归乡,犹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赏析:(1)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2)诗人移情于物,借落花翻出新意,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高度赞美新生命!(3)比喻,表示自己虽然已成“落红”甚至“化为春泥”,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并不因此减退,今后仍为国家贡献自己力量,尽自己责任。境界高远,比喻精妙。 6.最后两句诗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以落花自比 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7.“落红……护花。”可谓千古名句,写一段话用上此句诗。(50字左右 )请写与它相同含义的诗句。

己亥杂诗(其五)

《己亥杂诗》说课稿 山丹县南关学校张小玲 一、说教材 纵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课程编排,本单元主要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让学生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抒情、移情于景,恰当准确地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和情感。在选中的古诗五首中《己亥杂诗》是唯一一首近代诗歌,其写作背景接近学生所学,易于学生理解,语言直抒胸臆中蕴含复杂交错的情感,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如:白日斜、天涯、落花等可衔接李煜、马致远等人的诗歌,去帮助学生在对比学习中更好地掌握离愁诗歌或哀怨诗歌的写作技巧,其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乃属脍炙人口的名句,简短两句简单中蕴含丰富的写作手法,诗人借诗所表达一腔爱国热忱和矢志不渝地为国奉献精神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心和民族自信心,更能帮助学生明确认识中华之少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在诗歌学习中,在诗人高贵品格的影响下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涵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掌握学习技能,培养良好的情感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进而提高学生融入社会、服务于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具有优秀思想品德,高贵的道德情操的人才。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积累重点字、词意,理解诗歌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鉴赏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背诵诗歌。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忠贞不渝的爱国之心和奉献精神。 重点:赏析诗歌,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并背诵诗歌。 难点:引导学生走进诗歌意境,领会作者不甘沉沦,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的爱国热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1.学情分析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新课标所要求的达标能力和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要求,在预设课堂的时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在知识上更加关注其深度和广度,在所设计的活动,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 2.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通过学案,指导学生自行查阅资料,提前预习相关文学常识和基础知识,了解诗歌内容,促进课堂生成,思想创新。 诵读法:指导诵读,甚至背诵,体会诗歌音韵的和谐和凝练的语言,可以加深了解,加强记忆。 移情法:用多媒体音乐、画面等营造浓厚的氛围帮助学生迅速进

己亥杂诗·其五

己亥杂诗·其五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主旨:抒发了自己辞官司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赏析 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洒,为的是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的新花。[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居多。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哪里是落花的葬词?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歌! 诗人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抒发了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两句诗也包含了这样的哲理:“落红”似乎成了无用之物,但从另一角度看,它能化泥护花,仍有价值和作用,它包含着世上的万事万物均具有两面性,“有用”和“无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关键在于观察者的视角,在于自身的价值和功用。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也隐喻了诗人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从而形象、贴切地展示了作者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 1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己亥杂诗(其五) 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己亥杂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三、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

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四、朗读这首诗 五、对诗句的理解 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③④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六、理解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七、名句赏析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己亥杂诗》公开课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己亥杂诗》公开课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己亥杂诗》公开课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己亥杂诗》教案 [教材解析] 《己亥杂诗》(其五)是语文七年级下册(新编)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第五首。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4、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1、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提出问题。 2、画出你对课文感悟最深的地方,并写上评语。

4.对古诗词方面的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媒介]PPT课件,班班通。 [课时安排]一课时 [设计理念] 充分地研读教材、把握教材,抓准教学的重难点,并在教学设计时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踏实训练,与初中阶段新课标的阅读要求贯彻到教学中,在学生自学自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我适当的点化引导学生学习、学会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在此过程中,情感的体验是必然的催化剂和目的。 [教学过程] 一、以错字板书激趣,营造学习氛围

1、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 2、板书:已亥杂诗(把“己”写成“已”) 3、指名读课题,学生发现错误书写并指正(请学生讲解并总结“己”和“已”的区别和怎样记住它们的字形。) 4、全班齐读课题,解释诗题 ①读了课题你们知道诗题的意思吗?谁来说一说?(课前学生已经通过查字典和翻阅工具书,明白“己和亥”两字的意思,学生自己汇报:己是天干的第六位,亥是地支的第十二位,所以诗题就是1839年。然后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和查阅资料了解到这首诗是龚自珍在辞官南下,把一路上的所见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 ②在1840年,你们知道中国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吗?(学生根据课前的搜集汇报:鸦片战争。) 5、简介龚自珍

己亥杂诗 公开课

《己亥杂诗》考评课教案 主讲人:班级:八(四)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联系作者写作背景,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当 堂背诵全诗。 3、情感目标:领会作者拳拳爱国之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领会作者拳拳爱国之心。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联想想象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言 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仔细看老师写课题,请同学们一起跟着书写。 (二)解题 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己亥杂诗》。 (三)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现在杭州市)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道光九年(1829)进士,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1839)愤然辞官南归。 一路上,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一十五首也”,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这首诗写诗人离京感受。 (四)朗读诗歌 1.学生自读 2.磁带范读 3.划分节奏 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学生齐读 (五)自主学习 1.小组讨论诗歌各句中字词主要意思,联系课后注释,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小组同学试着翻译这首诗歌。 2.汇报交流(找一些同学来解释并翻译) A.浩荡离愁白日斜: 浩荡:广大无边。离:离开京城、朝廷。白日:太阳 B.吟鞭东指即天涯: 吟鞭:鸣鞭。即:走向。 C.落花不是无情物:落红:落花。

己亥杂诗(其五)

己亥杂诗(其五) 目标导学一:背景介绍,营造氛围 1.诗人简介。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盦,清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2.背景介绍。 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己亥杂诗》。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 目标导学二:朗读诗歌,感知诗意 1.老师范读后,学生自由读诗,看看通过自读,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之后提出问题大家共同研究。 ①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②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名读,评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 3.汇报交流。 4.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读书,读全诗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 教师梳理归纳: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辞官告别寄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离别的伤感,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忠心报国的信念。 目标导学三: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1.诗人是怎样写愁绪的? 明确: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下笔一个“浩荡”,形容愁思无穷无尽,生动形象,使人仿佛看到诗人心中的愁绪翻滚而来,又以夕阳西斜为背景,更渲染出一种日暮途穷的伤感。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的“落红”指什么?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赏析这两句诗。 明确:“落红”指“落花”,暗指自己辞官。 诗人以花自喻,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甘愿为后人贡献余力的愿望,表现出无私奉献的精神。“落红”“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表现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这两句表明了自己的心志,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了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首联:叙事(盛情款待) 颔联:写景(景色迷人) 颈联:叙事(农社风俗) 尾联:抒情(赞美向往)景美人更美,蕴含哲理 己亥杂诗(其五) 浩荡 白日斜

己亥杂诗(其五)

目录 龚自珍简介 (2) 人物生平 (2) 主要成就 (2) 政治 (2) 文学 (3) 轶事典故 (4) 藏书故事 (4) 名父.逆子 (4) 写作背景 (5) 龚自珍作品品读 (6) 病梅馆记 (6)

龚自珍简介 人物生平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sè)人,号定庵(ān)。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世代官宦家庭,祖父龚禔身,官至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父龚丽正,字至极,号学路。官至江南苏松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母亲段驯,著名文学家段玉裁之女。 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主要成就 政治 《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例如《己亥杂诗》中第一二三首,“不论铁盐不愁河,独倚东南涕泪多。国赋三升民一斗,屠妞那不生栽禾。”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产、税收和水利等问题,一味依赖东南的漕运,对江南人民加重剥削,致使农业生产凋敝,人民困苦不堪,危害国家经济的现实进行了大胆揭露和批评。再如《己亥杂诗》中第八七首,“故人怀海拜将军,侧立南天未蒇勋。我有阴符三百字,蜡丸难寄惜雄文。”表达诗人对禁烟斗争的关注,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文学 他的许多诗既是抒情,又是议论,但不涉事实,议论亦不具体,而只是把现实的普遍现象,提到社会历史的高度,提出问题,抒发感慨,表示态度

《己亥杂诗》(其五)教学设计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年新编)第五单元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第五首 《己亥杂诗》(其五)教学设计 濉溪县张圩学校牛辛勤 【教材解析】 《己亥杂诗》(其五)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年新编)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第五首。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4、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1、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提出问题。 2、画出你对课文感悟最深的地方,并写上评语。 3. 诵读诗歌,揣摩诗歌中优美精练的语言,并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4.对古诗词方面的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媒介】PPT课件,班班通。 【课时安排】一课时 【设计理念】 充分地研读教材、把握教材,抓准教学的重难点,并在教学设计时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踏实训练,与初中阶段新课标的阅读要求贯彻到教学中,在学生自学自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我适当的点化引导学生学习、学会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在此过程中,情感的体验是必然的催化剂和目的。 【教学过程】 一、以错字板书激趣,营造学习氛围 1、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 2、板书:已亥杂诗(把“己”写成“已”) 3、指名读课题,学生发现错误书写并指正(请学生讲解并总结“己”和“已”的区别和怎样记住它们的字形。) 4、全班齐读课题,解释诗题

己亥杂诗(其五)-教案

己亥杂诗(其五)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二、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三、朗读这首诗。 四、对诗句的理解: 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③④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五、理解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六、名句赏析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 本意虽然是辞官,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七、小结全文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己亥杂诗(其五) (最新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教材分析 《己亥杂诗(其五)》写的是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在教这首古诗时,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背诵古诗,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学习古诗,喜欢朗读、背诵古诗。这首诗学生背诵起来较容易,但对最后两句的言外之意还把握不准确。 【教学目标】 1、理解有关龚自珍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品读感悟的方式,理解诗的含义。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是诗歌史上的三朵奇葩,同时涌现出了不少杰出的诗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再一次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一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清代思想家、文学家。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三、解释题目 《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这首诗写于己亥年,这一年作者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 四、朗读诗歌的要求 A、声音洪亮 B、字音准确 C、停顿正确

D、读出情感 五、初步朗读课文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六、自主学习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意思。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大家一同探讨。 1、小组讨论诗歌各句中字词的主要意思。 2、汇报交流 A、浩荡离愁白日斜浩荡:白日: B、吟鞭东指即天涯。吟鞭:即: C、落红不是无情物,落红: D、化作春泥更护花。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满怀离愁面对夕阳西下,马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养出新的鲜花。 七、整体感知

《己亥杂诗》(公开课教学设计)

5.己亥杂诗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中意思。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诵读并背诵诗歌。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 重点: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难点:领会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大的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日记体组诗——《己亥杂诗》中;这一年,是1839年,道光十九年,农历己亥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当中的一首。 二、出示目标 三、检查预习 简介作者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清代思想家、文学家。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很大。 四、学习诗歌 1、解题 《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这首诗写于己亥年,这一年作者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2、朗读全诗 提示:朗读要求 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全体学生齐读。 3、理解诗句

(1)生根据注释自己理解诗意。 (2)生交流。 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落花纷纷,不是无情飘洒,还要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的新花。 4、赏析诗句 (1)前两句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你读出了哪些感情? 抒情、叙事 离别的愁绪、回归的喜悦。在无限的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2)“浩荡”和“白日斜”有何作用? 以“浩荡”二字,极为凝练地写出离愁的深广。 “白日斜”三字一笔勾勒景物,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来烘托离愁。 (3)吟鞭东指即天涯 甩响马鞭,奔向遥远的天涯,从此和朝廷天各一方,决然离开京城,湮没于滚滚红尘之中。离京标志着龚自珍政治生涯的终结。(4)赏析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①“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 比喻、议论。以落红自比,表明自己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诗人运用比喻,把落红比喻为辞官后的自己,把花比为国家和朝廷。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言外之意,自己虽然辞官,但在国家需要时,也愿意效力,抒发了自己愿为朝廷效力的决心。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虽然辞官离京,却仍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感情:离别忧伤—回归喜悦—积极的人生态度) 小结全文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五、检测 课件出示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板书设计: 辞官离京、鞭指天涯——离愁别绪、回归喜悦——抒情、叙事 落花自比、表明心志——为国效力、积极心态——比喻、议论 教后反思:

己亥杂诗(五)

己亥杂诗·其五 己亥杂诗·其五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的痛心疾首,言语之间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计堪危,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作为高考语文常考古诗,考生必须要对己亥杂诗·其五有深刻记忆。为此,今儿本栏目小编就为考生整理出了己亥杂诗·其五原文详解以及己亥杂诗·其五练习题,有些这些备考资料考生就可以开始轻松复习啦! 原文: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注解: 1、选自《龚自珍全集》 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2、浩荡:无限。

3、吟鞭:人的马鞭。 4、东指:东方故里。 5、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6、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7、花:比喻国家。 8、即:到。 己亥杂诗·其五练习题及答案 1、这首诗第一二句是怎样写“离愁”的?(3分) 答案: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意思对即可) 2、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2分) 答案: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或: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或: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 3、选出这首诗词句理解不当的一项。(D) A、“浩荡离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己亥杂诗(其五)教学设计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己亥杂诗(其五)》写的是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在教这首古诗时,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背诵古诗,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学习古诗,喜欢朗读、背诵古诗。这首诗学生背诵起来较容易,但对最后两句的言外之意还把握不准确。 【教学目标】 1、理解有关龚自珍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品读感悟的方式,理解诗的含义。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是诗歌史上的三朵奇葩,同时涌现出了不少杰出的诗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再一次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一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清代思想家、文学家。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三、解释题目 《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这首诗写于己亥年,这一年作者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 四、朗读诗歌的要求 A、声音洪亮 B、字音准确 C、停顿正确 D、读出情感 五、初步朗读课文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六、自主学习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意思。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大家一同探讨。 1、小组讨论诗歌各句中字词的主要意思。 2、汇报交流 A、浩荡离愁白日斜浩荡:白日: B、吟鞭东指即天涯。吟鞭:即: C、落红不是无情物,落红: D、化作春泥更护花。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满怀离愁面对夕阳西下,马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养出新的鲜花。 七、整体感知 1、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作者哪些感情? 2、你觉得哪种感情更占上风?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己亥杂诗(其五)

课内古诗预习 《己亥杂诗》 龚自珍(清)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赏析: 这道诗是《已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竞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呤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惜。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己亥杂诗》练习: 1、《己亥杂诗》中成为龚自珍一生精神写照的句子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此句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仍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 2、“落红不是无情物”中,诗人以(落花)比喻(自己)。“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现了诗人想继续为(国家或民族)效力的思想感情。今天常用来比喻(无私奉献的精神)。 3、这首诗的前两句抒发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了豪放洒脱的气概。离别愁绪和回归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夕阳斜晖,又有广阔天涯。 4、读了本诗,你对人生的价值有哪些思考? 无统一答案。要点:○1人生在于奉献;○2个人的前途要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起;○3做一个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人;○4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等。 5、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中你联想到什么? 提示:这句诗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的心境,用“落红”来比喻自己虽年事已高,告老还乡,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仍要做些于国于民有益的事。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 6、这首诗将___政治抱负___ 和 ___个人志向__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7、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前两句中的“离愁(或浩荡离愁)_”一词直接描写了诗人的心境。 8、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内容:写诗人离京的感受情感:表达诗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1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己亥杂诗》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己亥杂诗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1)朗读背诵并默写《己亥杂诗》。 (2)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初步感知本诗的表达特点。 ⒉过程与方法: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课题 课前活动:现在还没有上课,我们先来做做小游戏,放松放松!(猜古诗、背古诗、猜诗人) 1、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龚自珍写的诗《己亥杂诗》。仔细看老师写课题,请书空一起写。己字可千万不要出头。杂字的最后两笔是点,而不是撇和捺。(板书:己亥杂诗)

2、齐读课题。 二、释诗题 读了课题你们知道诗题的意思吗?谁来说一说? 师小结: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诗》。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 三、读诗韵 1、下面我们走进古诗,请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下面谁愿意来展示你的朗读? 师指导范读 2、方法要学以致用,请你们自己练习。 3、男女合作读。 4、师生合作读。 5、全班读。 四、释诗意

请你借助下面的注释来理解诗意,开始吧! 学生小组自由交流,解决以下内容: (1)九州生气恃风雷: 1、你读懂了哪里?你是怎么读懂的?板书:九州生气(我看了下面的注释)嗯,借助注释是我们理解古诗的常用方法。 2、请你连下来说说。(风雷:①师解:唉,普通的暴风雷电能让祖国生机勃勃吗?一场暴风雷雨之后,大地会怎么样?暴风雷电来临之前,世界是什么样的?(黑沉沉的,死气沉沉的。)那也就是说,中国想要生机勃勃,就要靠一场如暴风雷雨般的——改革(板书:改革)②你真厉害,课处的知识真丰富。普通的风雷当然不能让中国生机勃勃,所以这里的风雷是指暴风雷雨般的变革)。 (2)万马齐喑究可哀: ①为什么需要“暴风雷雨般的变格”呢?也许第二行会告诉你答案。 ②这一行你又读懂了哪一个词语?(板书:万马齐喑) ③正是因为社会政治毫无生气,让人觉得可悲,所以要变革! (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①那么该怎么“改革”呢?三四两行也许会告诉你答案。

《己亥杂诗》(其五)

《己亥杂诗》(其五) 【教材解析】 《己亥杂诗》(其五)是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第五首。《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4、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1、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提出问题。 2、画出你对课文感悟最深的地方,并写上评语。 3. 诵读诗歌,揣摩诗歌中优美精练的语言,并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4.对古诗词方面的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媒介】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设计理念】 充分地研读教材、把握教材,抓准教学的重难点,并在教学设计时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踏实训练,与初中阶段新课标的阅读要求贯彻到教学中,在学生自学自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我适当的点化引导学生学习、学会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在此过程中,情感的体验是必然的催化剂和目的。 【教学过程】 一、以错字板书激趣,营造学习氛围 1、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 2、板书:已亥杂诗(把“己”写成“已”) 3、指名读课题,学生发现错误书写并指正(请学生讲解并总结“己”和“已”的区别和怎样记住它们的字形。) 4、全班齐读课题,解释诗题 ①读了课题你们知道诗题的意思吗?谁来说一说?(课前学生已经通过查字典和翻阅工具书,明白“己和亥”两字的意思,学生自己汇报:己是天干的第六位,亥是地支的第十二位,所以诗题就是1839年。然后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和查阅资料了解到这首诗是龚自珍在辞官南下,把一路上的所见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 ②在1840年,你们知道中国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吗?(学生根据课前的搜集汇报:鸦片战争。) 5、简介龚自珍 学生把自己课前查阅并收集到的龚自珍资料在班上以小组形式进行汇报展示。

抒情诗: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

抒情诗: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己亥杂诗·其五 清代: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注释 选自《龚自珍全集》 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吟鞭:诗人的马鞭。东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所以落花又称为落红。 花:比喻国家。即:到。 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这年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赏析 这诗作于1839年(农历己亥),是诗人的代表作品。是年,诗人 辞官南归故里,后又北取眷属,就在往返途中创作了这个部堪称绝唱 的大型七绝组诗。这组诗忆述见闻、回忆往事、抒发感慨,艺术地再 现与反映了自己生平、思想、交游、宦迹、著述的丰富阅历,标志着 诗人理解社会和批判现实的水平,在晚年已臻新的境界。时值鸦片战 争爆发的前夜,诗中颇有感时忧国的力作。这首诗则表现诗人辞官的 决心,报效国家的信念与使命,以及献身改革理想的崇高精神,语气 乐观,形象生动,极富艺术魅力。 这首诗是作者最的代表作之一。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 是抒发离京南返的愁绪,二是表示自己虽已辞官,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 诗中的“落红”、“化作”两句是历来传颂的经典名句,他们一 方面是诗人言志抒怀的心声,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广泛意义上的崇高人 格道德境界的出色写照。诗的开拓为表现自己离愁别绪的丰富感情, 诗人用了“浩荡”一词来形容“离愁”,既强化“愁”意。又体现出 诗人狂放深沉的内心思绪和个性特点,这里典型的诗人本色。紧接着 的“吟鞭”句,对前人诗局的化用也恰倒好处,并形成了两句相连呼 应的艺术效果,仿佛能感受到诗人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中的心情。最后 则笔锋一转,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抒发胸臆,使全诗浑然一体动人肺腑。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 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是自己逃出子令人窒息的樊笼, 能够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愁绪就和回归喜悦交 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斜晖, 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 真实写照。 诗的后两句以荷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