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城镇化特征与策略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城镇化特征与策略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城镇化特征与策略

一背景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简称片区)地跨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是新时期我国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片区正处在我国西南边境地区,南与越南接壤,是我国西南边境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片区的突破发展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深化同东南亚的合作与交流,对稳固我国国家安全和边境地区繁荣、促进社会和谐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6月,国务院批准发布《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规划》),为实现该片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规划指导。近年来,片区所涉及省、市等各级区域也开始了部分区域合作的工作。2013年5月,在南宁召开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省际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上,滇桂黔三省区有关负责人磋商跨省协调项目和事项,交流了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经验,围绕交通、能源、水利、林业、扶贫、工业和信息化、跨省协调机制等跨省协调项目和事项进行了磋商,签署了三省区片区跨省协作备忘录,启动片区跨省协调机制,标志着跨省协调合作迈出重要步伐。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有关负责人研究提出联合向国家争取支持的政策建议。2014年5月,广西百色市委、市政府出台《百色市城镇化攻坚战实施方案》,旨在为完善城市配套功能、提升宜居水平、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快与全国全区同步实现小康目标,打好城镇化发展攻坚战。然而片区还未对如何更好地实现城镇化发展及其贫困的协调推进进行磋商。为了更好地推动规划中部分目标的实现,需要对近年来片区城镇化发展的状态、成功模式以及未来如何推进城镇化进程进行分析,以实现新时期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战略目标。

我国2013年城镇化率为53.73%,从理论来说已经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但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由于自然和人文社会因素的制约,地区整体发展水平低下,经济活力不强;城镇等级结构不合理,中小城市众多,大城市缺乏;城镇化发展水平低,对区域长期发展不利。城镇化是目前我国区域和城市发展的重点课题,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均表明:城镇化发展和区域、城市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相关关系。推进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城镇化进程是实现片区经济社会突破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片区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多样,生态脆弱,是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重大挑战。因此,如何更好更快地推进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城镇化发展是重要课题。

二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概况

(一)区域范围

按照《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本区域范围包括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市、区)80 个,县(市、区)11 个,共91 个(见图1),国土总面积为 22.8 万平方公里,其中,岩溶面积11.1万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4.9万平方公里。区域内有民族自治地方县(市、区)83 个、老区县(市、区)34 个、边境县8个,集贫困、少数民族、革命老区和边远地区等特征于一体,是国家新时期确定的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中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片区。

图1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范围示意

(二)自然条件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位于我国最大的石漠化分布区——中国西南岩溶地区。西南岩溶区以贵州为中心,包括贵州大部及广西、云南、四川、重庆等省的部分地区,面积达54万平方公里,居住着1亿多人口,是世界面积最大、岩溶发育最强烈的典型生态脆弱区。大部分地区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性季风气候,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致使区域植被破坏、土壤侵蚀严重,治理难度非常大,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有“地球癌症”之称。石漠化是岩溶地区脆弱的生态系统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人类的建设、生产和生活都产生极大的影响。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大部分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部及其与广西盆地过渡地带,地形起伏较大,属典型的高原山地构造地形。气候类型主要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深刻,年均降水量880-1991毫米。片区内河流众多,水系发育良好,地跨珠江、长江两大流域,是珠江、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功能区,还有红水河、左江、右江、融江、清水江等河流,水能资源蕴藏量巨大。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是本区区域发展的重要地理环境本底;自然景观独特,旅游开发潜力大。矿产资源富集,锰、铝土、锑、锡、铅锌、磷、煤炭、重晶石、黄金等储藏量大。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47.7%。

(三)经济社会概况

经济稳步发展。2014年末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总人口约3522万,其中乡村人口 2906万,有壮、苗、布依、瑶、侗等 14 个世居少数民族。经过各方面的努力,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经济社会稳步发展,贫困落后面貌得到有效改观,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据统计,2013年,三省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44%,远高于7.7%的全国平均增速;三省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5.3%,比全国平均增速高2.9个百分点;片区农村居民消费较上年增长20.8%,高于全国农村12.1%和全部片区14.2%的平均水平。湘黔、贵昆、南昆、黔桂等铁路,沪昆、广昆、汕昆、兰海、厦蓉等国家高速公路贯穿本区域,已建成百色、兴义、六盘水、文山等机场,初步构筑起内外交通运输骨架网络。

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县域经济薄弱。资源就地转化程度低、精深加工能力弱,能源、矿产、生物资源、旅游等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缺少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基地和产业集群,产业链条不完整,市场体系不完善,配套设施落后,尚未形成有效带动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的支柱产业。基础设施落后,水利和交通瓶颈制约突出。水利建设滞后,骨干水利工程及其配套设施明显不足,小微型水利设施严重缺乏,工程性缺水问题特别突出。基本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仅为27.8%。交通主干网络不完善,榕江至三江、罗甸至乐业、富宁至那坡等省际交通瓶颈突出,县际公路连通性差。县乡公路等级低、质量差,4.9%的乡镇和65.6%的行政村不通沥青(水泥)路,17.4%的行政村不通公路。

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均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三项支出低,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医疗卫生条件差,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不足,还有9.7%的村未建立卫生室,13.5%的村卫生室尚无合格医生;14%的自然村不能接收电视节目;义务教育质量差,职业技能教育水平低,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8个百分点,人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年;科技对经济发展贡献率低。干部群众市场意识淡薄,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农户生产经营方式落后。

(四)贫困特征

经过各方面的努力,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经济社会稳步发展,近年来贫困落后面貌得到有效改观,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三省区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685万减少到574万,农村贫困发生率由26.3%下降到21.9%。但片区贫困问题与石漠化问题相伴生,与自然灾害频发叠加,与自然条件恶劣和生态环境脆弱并存,与民族和边境问题交织,石漠化区成为中国连片特困地区中贫困现象最复杂、贫困类型最多样、贫困分布最广泛、贫困程度最深重的地区。

区域内有67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户收入来源单一,部分贫困群众住房困难,杈杈房、茅草房比例高,人畜混居现象突出。岩溶面积 11.1 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

48.7%,其中石漠化面积4.9万平方公里,中度以上石漠化面积达 3.3 万平方公里,是全国石漠化问题最严重的地区,有 80 个县属于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99 亩。土壤贫瘠,资源环境承载力低,干旱洪涝等灾害频发,生态条件脆弱。

三滇桂黔片区城镇化发展过程分析

(一)指标解释和资料来源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文化等综合过程,涉及人口、土地、产业的转移。区域城镇化进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步推进,因此,城镇化进程是人口、产业、土地转换的综合过程。评价和分析城镇化进程也应该主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其中,人口城镇化是根本目标,产业城镇化是核心支撑,土地城镇化是外在表现。学者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标准来分析城镇化率。虽然综合分析三种城镇化率之间的耦合发展,非常有助于把握区域城镇化发展质量,但由于目前统计资料缺乏土地利用以及城市建设用地等相关指标,考虑到现有资料的可获得性和准确性,本文在县层面只分析了人口与产业城镇化状况。

人口城镇化的计算模型为:U r=(P-P r)/P×100%,其中P是区域总人口,P r是乡村人口;U r 与户籍城镇化率值近似,在理论上比真实城镇化率(以城镇常住人口作为分子得出的城镇化率)略低。产业城镇化率的计算模型为:U i=(I s+I t)/G×100%,其中I s指第二产业增加值,I t指第三产业增加值,G是地区生产总值。土地城镇化率计算模型为:U l=L c/L×100%,其中L c为建设用地面积,L为城市市区或县城城区面积。本研究的时间跨度从2004年到2014年。

数据主要来源于2005-2014年《县域统计年鉴》、各市年鉴、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在数据处理方面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个别县区只有个别年份指标值缺失,则通过线性

插值得到;如果在研究时间段内,某个指标的各个年份指标值均缺失,则默认为缺失值,不进入分析范围,本文中贵州的西秀区、钟山区两县的历年人口城镇化率为缺失值。

(二)整个片区城镇化发展总体趋势

图2 片区整体的产业城镇化率

从图2可以看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整体产业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产业城镇化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产业城镇化率呈一条平稳增长的折线,数值从2004年的69.5%增长到2014年的85.1%。同时段内,全国产业城镇化从2004年的86.6%上升到2014年的90.1%。因此,片区产业城镇化初期和末期的发展水平均低于全国水平。同时也说明在总产值不断增加的背景下,片区的非农产业部门实力不断提升,二、三产业在总产值中的比例不断增长,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对未来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从图3可以看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整体人口城镇化呈现缓慢增长趋势。人口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从2004年的10.6%上升到2014年的14.9%。由于本文计算的人口城镇化率相近于户籍城镇化率,而非城镇常住人口下计算出来的城镇化率,前者要比后者略低。但考虑到贫困山区乡村移民规模不大,同时只做片区内的横向比较,可将它作为反映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指标。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人口城镇化水平比较低,说明城镇在吸引乡村人口定居方面的能力不强,城镇发展实力亟待提高,城镇相关的制度改革需要大力推进,以此来吸纳更多的乡村人口转移到城镇里面,提高城镇化率。

图3 片区整体的人口城镇化率

(三)三个片区省的产业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发展

1.广西片区整体城镇化发展

广西片区产业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均稳步增长,其中人口城镇化的波动较强(见图4)。广西的产业城镇化率从2004年的65.6%增长到2014年的83.3%;人口城镇化率从10.3%上升到18.2%,其中2004-2007年人口城镇化率增长较快,之后增长速度稍慢。经过相关分析发现,广西片区的产业城镇化率和人口城镇化率显著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93,表明广西产业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性强,两者的互动效应显著。

图4 广西片区产业城镇化率和人口城镇化率

2.贵州片区整体城镇化发展

贵州片区产业城镇化稳步增长,人口城镇化在波动中缓慢增长(见图5)。贵州产业城镇化率从2004年的73.6%近似直线地平稳增长到2014年的89.3%;人口城镇化率从11.3%上升到14.4%,但波动比较明显,尤其是2006-2013年呈现压扁状的“W”曲线分布,这很可能是部分辖县统计指标变化所致,但总体趋势还是缓慢增长的。经过相关分析发现,贵州片区的产业城镇化率和人口城镇化率显著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77,表明贵州省产业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性较强,两者的互动效应较显著。

图5 贵州片区产业城镇化率和人口城镇化率

3.云南片区整体城镇化发展

云南片区产业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总体上逐年增长,但波动稍大(见图6)。云南的产业城镇化率从2004年的68.4%增长到2014年的77.2%;人口城镇化率从9%上升到14.5%。产业城镇化率和人口城镇化率波动经过相关分析发现,云南片区的产业城镇化率和人口城镇化率显著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91,表明云南省产业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性强,两者的互动效应显著。

图6 云南片区产业城镇化率和人口城镇化率

4.三省片区城镇化率的对比分析

从产业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两个方面,分别分析三个省片区城镇化的相对变动态势。从图7可以看出,三省片区产业城镇化率均稳步增长,并且到后期相对差距变大。具体来看,贵州片区一直是三省片区中产业城镇化率最高的,而广西片区和云南片区在2004-2011年产业城镇化率非常接近,前者稍高于后者,2012-2014年,广西片区产业城镇化加快,处在云南片区之上。到2014年,三省片区的产业城镇化率都处在高水平阶段,因此,根据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可以推定未来产业城镇化率的增速将下降并趋于收敛。

图7 三省片区产业城镇化率

从图8可以看出,三省片区中只有广西片区的人口城镇化呈现稳步增长的特征,而贵州和云南片区的人口城镇化波动较明显,总体上增长但增长幅度较小。具体来看,2004-2006年,贵州片区人口城镇化率最高,其次是广西片区,最低是云南片区;之后,广西片区的人口城镇化率最高,并且稳步增长,超越了其他两个片区;贵州和云南两个片区的波动态势也非常接近。

图8 三省片区人口城镇化率

(四)县域尺度下的城镇化发展

1.县域产业城镇化率分析

各区县经济发展基础、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使得各区县的城镇化发展呈现不同的发展特征或发展阶段,因此,分析片区县域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差异和分布,有助于认清目前片区城镇化的主要任务和面临的挑战,有助于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

下文拟从产业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两个方面,选取2004年、2009年、2014年三个时间截面,分析这三个时间断面各区县的产业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差异特征,并总结出空间分布的演变趋势。利用软件制作出城镇化率水平分布图,用以显示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差异特征。图9中的黑色圆圈大小代表城镇化水平,越大说明城镇化水平越高。

(1)2004年县域产业城镇化率的空间分布

2004年片区产业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可以归纳为:空间差异整体较小;一个热点发展带和冷点的“一带一圈”,呈现“111格局”(见图9)。一个热点发展带相对比较明显,即

贵州北部热点发展带,从贵州西部的钟山区一直向东延伸到凯里市,是产业城镇化发展水平在片区内占优势的区域;而云南和广西两个子片区的产业城镇化分布比较离散。冷点的“一带”是指东北-西南走向的,从贵州的黎平到云南的丘北的“黎丘塌陷带”,冷点的“一圈”是指由贵州和广西两个子片区的东部区县组成的东部塌陷圈。这“一带一圈”附近的区县的产业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是较为明显的塌陷带。

图9 2004年县域产业城镇化率的空间分布示意

(2)2009年县域产业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

2009年县域产业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可以归纳为:冷点的“一带”仍存在,产业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差异开始缩小。从图10可以看出,贵州和广西两个子片区的产业城镇化水平各自空间差异变小,区域城镇化协调性有一定程度提升。云南子片区仍然呈现离散的状态,产业城镇化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其西南区。2004年出现的“东部塌陷圈”开始慢慢得到发展,没有呈现明显的塌陷状态。

图10 2009年县域产业城镇化率空间分布示意

(3)2014年片区产业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

2014年片区产业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可以归纳为:产业城镇化的空间差异逐渐缩小,呈现相对均衡的局面,同时重心处在偏北指向。从图11可以看出,处在片区北部的贵州的产业城镇化水平相对高值分布的区县数量较多,而广西的东部和东北部产业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云南的状态变化不大。

图11 2014年县域产业城镇化率空间分布示意

(4)空间格局的演变

从上面三个年份县域产业城镇化的分析可以看出(见图12),各年份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贵州北部一带。整体上片区产业城镇化空间差异逐步缩小,从较大的空间差异不断走向协调和均匀分布。这主要是由贵州和广西两个子片区的发展贡献,而云南的空间差异格局变化不大。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东部塌陷带”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仍然是该片区产业城镇化发展的相对落后地区,需要给予政策扶持。

2.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分布演化格局

(1)2004年片区人口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

2004年片区人口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为:极化分布现象明显,人口城镇化高值区主要出现在市区或县级市的区域。从图13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区县的人口城镇化率在30%以下,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而点状分布的高值区主要是右江区、文山市等地。因此,在空间上,片区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

图12 3个时间截面的县域产业城镇化率变动示意

图13 2004年县域人口城镇化率空间分布示意

(2)2009年县域人口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

2009年片区人口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为:人口城镇化的“施-龙”热点带出现,其他区县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开始提升。从图14可以看出,从贵州施秉县到广西的龙州县出现了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热点带,这个热点带附近的区县人口城镇化水平较高。其他区县也较2004年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图14 2009年县域人口城镇化率空间分布示意

(3)2014年县域人口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

2014年片区人口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为:人口城镇化的“施-龙”热点带仍然存在。从图15可以看出,与2009年相比,有部分县发展比较明显,如贵州的施秉县和兴仁县。

(4)空间格局演化特征

从图16可以看,片区在研究时段内人口城镇化发展的离散分布特征明显,而且高值区均出现在市辖区或县级市,如右江区、金城江区、凯里市等;出现了“施-龙”热点带,而且仍将持续。片区的人口城镇化总体差异不大,呈现低水平的均衡阶段。因此,未来应该加大核心增长极的建设,选择资源基础、发展基础好并且资源环境承载力强的城镇予以大力建设。

图15 2014年县域人口城镇化率空间分布示意

图16 3个时间截面的县域人口城镇化水平变动示意

(五)片区城市规模和职能分析

城市是区域的经济、文化中心,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对区域整体发展均具有很强的带动和引领作用,在区域发展的初期和中期能够起到增长极的作用。滇桂黔片区涉及14个市州,但大部分地州仅有少部分县纳入片区范围中,其中有7个市州的全部或绝大部分地区被纳入片区范围。因此,分析这7个市州城市发展状况有助于对片区城市发展及其带动作用进行分析。

从规模来看,从表1中可以看出广西的百色市和河池市城镇人口规模基本相当;贵州省的安顺、黔西南、黔东南、黔南四个市州的城镇人口规模在2004-2008年总体上呈现增长的态势;云南的文山州2007-2013年的城镇人口规模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总体来看,7个市州的城镇人口规模偏小,城镇职能弱,难以形成产业和人口集聚的基础,区域综合性极化水平低。

从职能来看,除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设的一批工业企业外,城市的职能特点均是单一性,难以形成集多种类型极化于一体的地域经济体城市,加之部分城市的主导职能与区域经济体系脱节,因此形成了二元经济结构。

表1 滇桂黔地区多市州城镇总人口数

四滇桂黔片区应采取的城镇化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未来将是中高速经济增长时期,产业结构处在快速转型升级之中;社会管理也加快进入法治化轨道,依法治理是进行区域管理的主旋律;人口流动的态势更加多元化、自主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深入人心;

信息社会不断催生新的需求,也给传统社会带来新的冲击。上述发展大背景给片区未来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机遇,但更多的将是挑战。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片区只有以构建区域内生增长能力、挖掘地方比较优势,才能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

作为区域发展生态屏障的片区,受自然条件的影响,难以复制东部成功的城镇化快速推进模式,也不能像沿海发达地区城镇化那样出现资源环境矛盾,而应该走健康的新型城镇化之路,通过调整区域发展思路,重构片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体系。在典型的片区资源生态约束的背景下,片区城镇化应该引导发展一种集聚和有机分散并存的空间布局优化的多途径城镇化模式,实现生态文明、人口和产业发展与城镇化相耦合的新型城镇化模式。下文从总体思路与原则、城镇化空间战略、特色产业提升、人口转移、生态保护、融资创新等方面,分析滇桂黔片区实现新型城镇化目标的相关策略。

(一)总体思路与原则

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以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为核心,以城镇化建设惠及贫困人口为着力点,以贫困人口脱贫带动生态保护为基本目标,制定符合滇桂黔片区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将片区建设成为城镇化建设与石漠化综合治理相结合的示范区、国际知名喀斯特山水与文化旅游区、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创新实验区。因此,在城镇化建设中,相关部门应该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1.遵循主体功能区划安排

主体功能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滇桂黔片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战略。滇桂黔片区城镇化建设要严格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的规定,把发挥区域主体功能放在转变发展方式的首位,要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地发展不影响主体功能定位的产业,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

2.城镇化建设与区域扶贫相结合

坚持城镇化建设与扶贫攻坚相结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作为城镇化建设的落脚点。通过城镇化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升投资需求,推进产业更新,推动公共服务设施发展,为贫困群体的脱贫创造良好的条件。

3.建设集约用地机制

土地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城镇化的必然要求,尤其在土地面积稀缺的山区更是如此。因此,山区城镇化建设必须建立集约利用机制。滇桂黔片区山区集镇

应该做好以下工作:第一,适当控制集镇数量,提升城镇的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重点建设好城市和县城,完善城镇聚落体系。第二,集约利用土地,严格限制土地的无序流转和城市建设对耕地的占用。第三,重视城镇中移民安置点的布点规划工作,做到既有利于给进城移民创造生产条件和就业机会,又有利于山区集镇的进一步发展。

4.注重生态保护

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具有很强的耦合效应,城镇化建设过程应该充分重视当地生态环境本底,在进行城镇居民点选择、基础设施与产业园区建设、主导产业选择时应该充分保护自然环境,达到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二)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推进城镇化集约发展

片区低水平均衡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导致片区内城镇间联系微弱、缺乏产业合作、恶性竞争普遍,中心城市带动能力不强又导致了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形成“小马拉大车”的不可持续局面。良好的城镇布局是实现城镇化健康运行的重要因素和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滇桂黔片区城镇化建设要充分依据《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的战略安排,合理安排城镇布局,强化城镇特色化建设和职能分工,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促进城镇网络的形成和发展。

1.城镇空间组织

(1)城镇空间组织体系。山区县市往往沿着河流谷地或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因此具有谷地或沟域经济特点,这就要求片区县域或城市之间的空间组织应该以“线性连接为主体,而线与线交叉的地方重点建设中心城市”,其中线性要素主要包括河流、发达的基础设施线;而在县域内部应该通过规划引导与空间管制,构建“县城-重点/特色镇-一般镇”的城镇空间体系,以打破低水平均衡的空间格局,实现“县域中心集中、沟域节点相对集聚、山区有机分散”的非均衡城镇化空间组织模式。

(2)交通建设促进城镇空间组织体系形成。为了促进合理城市空间组织体系的形成,需要根据城镇空间体系的安排合理布局交通基础设施。构筑县域放射状干线网络,通过缩短各层级空间的时空距离,吸引产业和人口向中心城区、沟域重点镇集聚。在片区经济社会交通投资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帮助滇桂黔片区加快建设一批对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重大作用的交通项目。取消政府还贷二级路收费后,补偿资金应及时足额到位。为提高地方公路建设融资能力,鼓励地方以BOT、BT等方式建设经营性公路,对于公益性较强的普通公路,支持地方政府采取PPP方式建设。

2.城市集聚

(1)中心城市集聚。实施城市集聚战略,重点建设百色、河池、安顺、六盘水、兴义、凯里、都匀、文山等中心城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当调整中心城市的行政区划,优化中心城市发展空间,提升中心城市的发展潜力。加大对核心城市的产业扶持力度、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投资建设力度;重点建设核心城市、城区或县区,建设一批特定功能型城市;增强核心城市对区域人口、资金、产业的吸引力和集聚力。

(2)加强矿产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升级。对于矿产资源型城市,应该加大矿产资源型产业的升级和更新,提升资源型城市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3.城市功能分工

加快研究制定城市具体职能分工规划,根据资源、市场需求、技术基础等条件,构建城市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尤其关注产业发展与本地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大力发展适合石漠化地区地方性的特色产业,推进区域间、城市间产业互补发展,防止城市产业结构雷同。根据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明确城市定位,完善城市功能布局规划。依据《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的要求,该片区各中心城市应该进行产业分工。比如百色市应该重点发展现代旅游业、能源、煤电一体化、现代农业等,尤其是打造铝产业示范基地、公路交通运输枢纽、生态宜居城市和国内著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六盘水市重点发展煤化工、能源、机械制造、商贸物流等,建成重要能源基地、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和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4.特色小城镇建设

(1)建立特色名镇保护体系。建立和完善民族特色文化遗产保护网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支持申报入选联合国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美丽中国”的建设精神和要求,建立片区名镇保护体系,完善名镇保护的体制机制,大力保护和完善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小城镇;研究制定特色名镇建筑管理办法,对建筑占地、容积率、建筑高度、立面设计、色彩、用料、装饰等提出控制引导要求,建设一批乡镇标志性建筑和风貌建筑群。(2)打造特色城镇品牌。比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的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贵州省平坝县天龙镇等,应该加大其建设力度。另外,加大特色小城镇的形象建设和品牌建设,科学规划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融资体系,增强小城镇人口、产业集中功能,引导与小城镇社会经济联系紧密的人口向小城镇适度集中、移居和城镇化。

(3)重点建设一批休闲度假、民族文化、名人故居、红色遗址、影视基地等特色小城镇。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城镇化特征与策略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城镇化特征与策略

一背景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简称片区)地跨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是新时期我国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片区正处在我国西南边境地区,南与越南接壤,是我国西南边境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片区的突破发展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深化同东南亚的合作与交流,对稳固我国国家安全和边境地区繁荣、促进社会和谐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6月,国务院批准发布《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规划》),为实现该片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规划指导。近年来,片区所涉及省、市等各级区域也开始了部分区域合作的工作。2013年5月,在南宁召开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省际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上,滇桂黔三省区有关负责人磋商跨省协调项目和事项,交流了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经验,围绕交通、能源、水利、林业、扶贫、工业和信息化、跨省协调机制等跨省协调项目和事项进行了磋商,签署了三省区片区跨省协作备忘录,启动片区跨省协调机制,标志着跨省协调合作迈出重要步伐。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有关负责人研究提出联合向国家争取支持的政策建议。2014年5月,广西百色市委、市政府出台《百色市城镇化攻坚战实施方案》,旨在为完善城市配套功能、提升宜居水平、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快与全国全区同步实现小康目标,打好城镇化发展攻坚战。然而片区还未对如何更好地实现城镇化发展及其贫困的协调推进进行磋商。为了更好地推动规划中部分目标的实现,需要对近年来片区城镇化发展的状态、成功模式以及未来如何推进城镇化进程进行分析,以实现新时期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战略目标。 我国2013年城镇化率为53.73%,从理论来说已经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但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由于自然和人文社会因素的制约,地区整体发展水平低下,经济活力不强;城镇等级结构不合理,中小城市众多,大城市缺乏;城镇化发展水平低,对区域长期发展不利。城镇化是目前我国区域和城市发展的重点课题,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均表明:城镇化发展和区域、城市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相关关系。推进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城镇化进程是实现片区经济社会突破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片区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多样,生态脆弱,是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重大挑战。因此,如何更好更快地推进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城镇化发展是重要课题。 二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概况 (一)区域范围

百色市易地扶贫搬迁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0e19509064.html, 百色市易地扶贫搬迁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焦小英 来源:《山西农经》2019年第24期 摘要:易地扶贫搬迁是“十三五”期间“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之一,是破解深度贫困的重要对策。百色市属于石漠化区和大石山区,贫困人口多,易地搬迁扶贫是百色市实现高质量脱贫的关键。百色市在易地扶贫搬迁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农户搬迁意愿不高、资金筹措困难、各部门政策口径不统一、执行困难、安置方式单一、脱贫渠道窄、搬迁后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等问题,从提高搬迁农户搬迁意愿、多渠道筹资、加强主体责任制、建立多元安置方式、拓宽脱贫路径和增强后续产业支撑力6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百色市;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支撑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24-0041-02 ; ; ; ;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8 ; ; ; ;文献标志码:A 易地扶贫搬迁是国家为尽快解决不适合人类长期居住地区或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地区和贫困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实现脱贫致富和建设小康社会而采取的一大扶贫措施。易地扶贫搬迁是“十三五”期间“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之一,是破解深度贫困的重要对策。 1 ;百色市易地扶贫搬迁现状 百色市12个县(区)属于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 贫困县和贫困人口多,又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水库移民区和大石山区,需要搬迁的贫困人口多居住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石漠化区和偏远的大石山区。 百色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实施,总体上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2014和2015年,百色市共实施易地扶贫移搬迁项目103个,搬迁4.5万人;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入住5.585 1万人;2017年全部完成“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计划规模精准核实工作,共精准核实易地扶贫搬迁对象42 005户181 070人,建档立卡人口搬迁入住4.230 5万人。截至2018年3月31日,全市易地扶贫搬迁项目132个全部开工建设,完成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入住9.815 6万人,2016年、2017年均超额完成《广西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规划》项目年度预期任务指标[1]。2018年8月,百色市田东县代表广西通过国家发改委易地扶贫搬迁抽查核验,并得到其高度评价。2016—2018年百色市共实施安置点148个,安置方式 主要以县城(市、区)、集镇、中心村集中安置为主,集中安置占总数的94.25%[2]。 2 ;百色市易地扶贫搬迁存在问题

东兰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docx

东兰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东兰是新时期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以来,东兰县认真贯彻落实新十年扶贫纲要和中央、自治区、市扶贫开发主要精神,科学把握新的扶贫标准,精确瞄准扶贫对象,整合资金,集中力量扶贫攻坚,重点培育持续稳定增收的特色产业,不断夯实农民增收的基础。现将东兰县扶贫开发工作汇报如下: 一、东兰县基本概况 东兰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全县总面积2415平方公里,辖5个镇9个乡147个行政村2个社区2995个村民小组3582个自然屯,总人口3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281816人,贫困人口为151503人。全县土地总面积365.55万亩,其中,石山面积约238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65%;耕地面积21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5.74%;石漠化面积135.84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37.2%,分别占全区2889.3万亩、全市1278万亩的4.7%和11%。东兰是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滇桂黔石漠化区的核心片区。 东兰县情可概括为“六区六乡六基地”:“六区”是县情的基本特征:东兰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广西农民运动的发祥地、百色起义的策源地、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地,是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领导右江土地革命的指挥中心。东兰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全县有6300多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解放后有2200多人被确认为革命烈士。东兰还是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大石山区、国家级贫困地区和国家重点工程岩滩电站淹没区。“六乡六基地”是县情的基本概括:东兰既是我党早期著名的农民运动领袖、百色起义领导人、红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创建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早年为党为国捐躯的人民军队杰出将领、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民英模韦拔群的故乡,韦国清、韦杰、覃健、韦祖珍、覃仕冕等五位共和国开国将军的故乡,又是中国板栗之乡、三乌鸡之乡、铜鼓之乡、生态之乡,还是全国“东桑西移”基地、全国异地养老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广西中药材生产基地、广西首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基地、广西党员干部教育基地。 二、近年来东兰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农民收入逐年提升 2011年、2012年、2013年东兰县分别有1.8315万人、1.8736万人、1.8万人脱贫,贫困人口分别下降12.09%、14.06%、15.73%,贫困人口脱贫比例逐年增大,脱贫数量逐年增多。2011年以来脱贫人口累计5.5051万人。 东兰县农民工有5.79万人,本地务工1.67万人,外出务工4.12万人。其中,区内务工0.72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关于加快推进增减挂钩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桂国土资规〔2016〕6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关于加快推进增减挂钩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 正文: ----------------------------------------------------------------------------------------------------------------------------------------------------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关于加快推进增减挂钩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 桂国土资规〔2016〕6号 各市、县国土资源局: 为了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关于用好用活增减挂钩政策积极支持扶贫开发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通知》(国土资规〔2016〕2号)精神,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快推进全区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结合我区实际,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强化措施,为加快推进增减挂钩项目实施提供条件 (一)简化增减挂钩项目区的审批。按照国土资源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等规定,将拆旧复垦地块和本县域内的建新地块组成项目区,编制项目区实施方案。自治区对项目区实施方案及建新拆旧地块进行整体审批,经批复的项目可先行使用不超过30%的周转指标,不再单独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建新区涉及土地征收的,由市级人民政府申报,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审核通过后,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 (二)下放项目区规划设计变更管理权限。按照“谁出资、谁监管”原则,增减挂钩拆旧区土地复垦项目规划设计变更,在不扩大原增减挂钩项目拆旧区土地复垦规模的前提下,规划设计变更由项目所在县级人民政府审核批复并在10个工作日内报市国土资源局备案。 (三)下放项目拆旧区土地复垦验收权限。参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办法》(桂国土资

8_4贵州省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2022-2023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册课后培优分级练(解析版)

8.4贵州省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 知识要点 一、自然地理概况 1. 贵州地处东部,北邻、,西与接壤,南与广西相邻,东与湖南为界。 2. 地势,地形以、为主,地表崎岖。 3. 贵州属气候,冬夏,湿润多雨。 4. 贵州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重晶石、磷、铝土等。 二、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 贵州境内分布广泛,大部分地区土层较薄,由于不合理的垦殖活动,破坏了原有植被,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基岩大面积裸露而出现现象。 三、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为了减轻和造成的危害,贵州实施了一系列生态环境恢复措施,如、、草地改良、坡耕地改梯田等,治理区域的植被覆盖率逐渐增加,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四、资源利用的成功经验 贵州是长江以南最大的生产基地。近年来,贵州加大煤炭基地建设力度,依托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一批大型煤电基地。与此同时,贵州充分发挥“”优势,优先发展火电,深度开发水电。 【答案提示】 一、自然地理概况 1.云贵高原四川重庆云南 2. 西高东低高原山地 3. 亚热带季风暖凉 4. 煤汞 二、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 石灰岩石漠化 三、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水土流失石漠化封山育林人工种草 四、资源利用的成功经验 煤炭水火互济 课后培优练 级练 培优第一阶——填图考点

读贵州地形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和序号表示的地理事物名称。 A______(城市),B_______(城市),C______(相邻省级行政区域单位),D_______(相邻省级行政区域单位),E__________(相邻省级行政区域单位),①__________(河流)。 (2)贵州地处______高原东部,地势_______,地形以_______、______为主,地表崎岖。 (3)贵州属于________气候。受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因素的共同影响,形成了贵州“寒暑适中”的气候特征。 【答案】 贵阳遵义四川省重庆市广西壮族自治区乌江云贵西高东低高原山地亚热带季风地形地势纬度 培优第二阶——基础过关练 知识点一:自然地理概况 1.下列关于贵州省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贵州省位于西北边陲B.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部 C.贵州省南部和老挝、越南接壤D.北回归线经过贵州省 【答案】B 【详解】贵州省,简称黔(贵),位于中国西南部,故A错误;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部,故B正确;贵州南接广西,没有老挝、越南接壤,故C错误;贵州省大致介于北纬24° N~29° N,故D错误,故选择B。2.在贵州无论是干农活还是赶集,背篓是农民常备的用具,这体现了当地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特点()A.千沟万壑B.地面坦荡C.地表崎岖D.交通不便 【答案】C 【详解】贵州位于云贵高原。云贵高原地形崎岖,喀斯特地形广布,交通不便,因此该区域的人们无论干

浅析贵州省贫困问题

浅析贵州省贫困问题 摘要:贵州是我国贫困问题较为突出的省份之一,贫困成因复杂,贫困程度深。本文从贫困问题现状出发,从自然因素、社会和人口因素以及产业结构的角度对贫困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贵州;贫困;扶贫;产业结构 一、贵州省贫困现状分析 贵州省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对贵州农村贫困现状的表现和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有助于准确把握贵州省贫困问题,深入剖析其产生的原因。贵州农村的贫困现状与全国相比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贫困覆盖面积大,贫困程度深 “十二五”期间,贵州省扶贫开发任务的县(区、市)有83个,占全省县级总数的94.3%。扶贫开发范围具体包括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33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县(区、市),涉及到除了贵阳市以外的8个市、州、地区。其中,50县占全省县数比例为58.6%,国土面积占66%,耕地面积占59.4%,人口占52.1%,是全国农村贫困面积最大的省份之一;2011年贵州省农村贫困人口规模达到1149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3.4%,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所占比重最高的省份;50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897元,仅相当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85%。50县中最高收入县(独山县)与最低收入县(望谟县)之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对差距是1256元,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低,差距大。 (二)致贫返贫成因复杂,扶贫难度大 贵州省95%左右的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地处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三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66个县(区、市)。这些地区的贫困问题与石漠化问题、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相互交织,区域自然和地理环境相对恶劣、农村公共服务滞后、农业基础条件薄弱、农村贫困人口自身素质较差,自我发展能力较弱、扶贫投入水平低且与需求矛盾大、致贫因素复杂,并且因灾、因病或因市场风险的返贫压力大。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制约了贵州省扶贫开发的进程,扶贫工作难度增大。 (三)经济基础差 2011年,占全省县数56.8%、国土面积66%、人口52.1%的50县,2011年生产总值只占全省33.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29.8%,粮食产量占59.8%,城乡储蓄存款占27.8%。2012年50县农民人均生产总值10736.02元,仅相当于全省人均生产总值的65.41%,占全国的(35181)的30.52%。人均生产总值10736.02元,只相当于当年全国平水平的39.01%。

云南推进新型城镇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云南推进新型城镇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云南已步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全省面上数据分析,针对云南特色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云南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各州市城镇化水平差异明显、农业转移人口难以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鎮化、城镇产业发展支撑能力不足、城镇化的推进使部分乡村特色文化逐渐消失等问题,提出以下对策:提升城镇化质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强化产业支撑,促进城镇化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广大的农村和山区提倡就地城镇化;提高农村人口市民化转化水平;保持特色浓郁的城镇文化。 标签:云南特色;新型城镇化;问题及对策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到“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云南省作为一个“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地方特色的省份,境内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独特,在新开放格局中战略地位显著,因此积极探索云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云南跨越发展模式的优先选择,也是力争与全国同步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突破口。 一、云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云南省城镇化水平也快速提升。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城镇化率持续提升,由1978年的10.12%提高到2014年的41.73%。有学者把城镇化进程分为六个阶段:城镇化率在10%以下是城镇化史前阶段;10%~20%是城镇化起步阶段,20%~50%是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50%~60%是城镇化基本完成阶段;60%~80%是城镇化自我完善和城乡完全实现一体化阶段。可见,截至2014年,城镇化率为41.73%的云南已经进入到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 (二)形成以滇中城市群为核心的六大城市群 云南初步形成了以滇中城市群为核心的六大城市群。滇中城市群以昆明为核心,以曲靖、玉溪和楚雄为重要节点,大力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也是云南省桥头堡战略的核心区域。滇西城市群的分布区域是大理、德宏、保山3州(市)以及怒江的泸水、兰坪2县,主要以大理、隆阳、芒市和瑞丽为核心,以腾冲、龙陵、祥云、盈江等为节点,定位为滇西沿边开放城市群。而滇东南分布区域为红河、文山2州,以文山、砚山、丘北为核心,以蒙自、文山、砚山公路为纽带,强化与北部湾和珠三角的密切联系。滇西南城镇群分布区域为普洱、西双版纳、临沧3州(市),是云南省最具民族风情的沿边开放型城镇群。滇西北城镇群的分布区域为丽江、迪庆2州(市)及怒江州的福贡、贡山2县,是云南重要的水能基地和矿产资源开发区,是以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为支撑、联动川

新时代下西畴农业产业发展机遇探析

关键词:“西畴精神”;文化资源;农业产业 农村文化建设是促进农村和谐的基础和保障,优秀农村文化具有引导和鼓励农村发展重要作用,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推进,才能整合农村发展合力,统筹各方面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农村发展不仅需要有物质基础,还需要强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持和治理引导[1]。 1新时代文化背景下西畴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1.1“西畴精神”历史发展现状 西畴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国土总面积1506km2,全县辖2镇7乡,69个村民委员会,县域居住着汉、壮、苗、瑶、彝、蒙古6个民族。20世纪90年代西畴,全县1506km2国土面积,99.9%国土面积属于山区,裸露、半裸露喀斯特山区占75.4%,是全国石漠化程度最严重地区,人均耕地仅有0.052hm2,曾被外国专家判定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面对恶劣自然生存环境和贫困,西畴人民以顽强的精神意志向石漠宣战、向贫困宣战,探索走出了“六子登科”石漠化治理,“四轮驱动”农村公路建设,扶贫车间等新举措,走出了石漠化地区脱贫致富新道路。 1.2西畴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西畴县规划(2011-2020年)》《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西畴县发展规划(2015-2025年)》,努力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在坚持“六子登科”石漠化治理模式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实际做好探索研究,把该片区打造成省级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国家级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点。农业特色不断凸显,农田水利、农产品冷链等农业设施得到夯实,一批农业龙头企业落户西畴发展乌骨鸡、蔬菜等高原农特产业,猕猴桃、火龙果等特色产品逐步走向市场,集经验学习基地、产业发展示范、石漠化特色、民族文化底蕴为一体的乡村旅游逐渐得到有效开发,努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力争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 5.9%,达到快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步伐和全面实现全县群众小康社会的目标。 2西畴农业产业发展机遇 党的指出坚持文化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创新创造,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加快贫困地区发展。西畴文化底蕴丰厚,民族文化活动多样。发掘了五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西畴人”牙化石,有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目录的“女子太阳山祭祀”。“西畴精神”闻名遐迩,2019年西畴获批国家石漠公园建设,2020年7月云南省委印发《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学习弘扬新代“西畴精神”的决定》,号召全省人民向西畴人民学习。2020年9月,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授予新时代“西畴精神”群体“云岭楷模”荣誉称号。 3西畴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西畴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没有有效转化为农业产业优势 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对当地文化资源的挖掘和融入不够深入,围绕产品以及品牌的核心价值进行文化创意开发较少,多停留在物质层面,缺乏文化内涵。如何挖掘本地特色文化内涵,进行文化创意,加快品牌农业开发,需加以思考。 3.2农业产品品牌开发利用和保护意识薄弱,文化产业和农业产业没有深度融合 西畴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西畴农业产品品牌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少、弱、散”。一是品牌数量少,缺乏在全省知名品牌。二是品牌营销能力较弱。三是品牌培育机制较散,存在有产品无品牌情况,品牌建设亟需加强。 4西畴农业产业发展对策 4.1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农业产业优势 “西畴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内涵和强烈的实践意义。西畴有人文旅游景观、自然旅游景观,少数民族文化和民俗丰富多彩。2014年以来成功举办了中国·西畴“女子太阳节”活动;2015

集中式饮用水地下水源地存在问题及保护对策

***集中式饮用水地下水源地存在 问题及保护对策 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历来受到高度重视,但乡镇及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明显滞后。我国西南石漠化地区乡镇及农村人口规模大,但由于水源多属于山区、半山区得岩溶地下水,点多面广,水文地质条件与污染源相对复杂,导致乡镇及农村集中式供水水源保护成为一个盲点,***市就就是典型代表。 一、水源地基本情况 (一)水源地数量、类型及分布 根据统计调查,***市乡镇及农村现状供水人口在1000 人以上得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有88处,包括水库型2 个、河流溪沟型12 个、地下河及地下水74 个。全市乡镇及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得特点就是:一就是数量多、较分散,占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总数得97、78%;二就是水源地类型主要就是地下潜水,占比84、09%,大部分分布在石漠化山区;三就是来水量相比溪沟水源地更稳定、供水覆盖范围大,即使在2010年-2012 年得西南地区三年严重干旱时期大部分仍然可以供水;四就是地下水水文条件及污染源与平原区相比更复杂,区域内岩溶凹地、落水洞、岩溶漏斗、地下暗河、地表盲谷较发育,补给径流区内地层性质、断层分布及岩溶漏斗分布、地下暗河走势、地表水系分布交叉程度高。 (二)水源地水质 全市大部分地下水水源地均存在氨氮与细菌总数超标,2 个超标因子水质类别一般为Ⅳ类-Ⅴ类,部分达到劣Ⅴ类。

(三)水源地保护与管理现状 1、管理与保护部门。乡镇及农村集中式供水水源均由当地乡镇水利站管理,但基本没有能力实施保护。 2、规范化建设。全市集中式供水水源地基本没有标志,也没有明确得水源地范围,多数水源地取水口及周边无任何防护设施。 3、监测体系。全市乡镇及农村集中式供水水源一般由环境监测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不定期得监测, 但监测得周期、水源地及指标不固定,存在重复监测得现象, 水源地管理部门也难以及时掌握检测结果,监测体系不完善。 4、水源地范围。截止2016年8月底,全市没有划分乡镇及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没有明确得水源地范围,仅能确定取水口位置,也不确定地下水水源补给径流区范围。 二、存在问题与分析 (一)重水源工程建设,轻管理与保护 ***市水务局近年来开展了大规模得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但仅仅在水量上得到较好得保障,建成后即交由当地乡镇政府、水利站或村组管理与运行,而受到人员编制、专业知识与经费得限制,当地乡镇政府、水利站或村组难以实现对水源地得有效管理,水源保护成为一个盲点,供水水质安全难以保障。 (二)基础资料不足,保护难度大 相关部门掌握得***市水文地质信息有限,水文地质图比例精度不足,同时岩溶凹地、落水洞、岩溶漏斗、地下暗河较发育,给水源地污染源范围、类别、分布与规模增加了较大得不确定性。

关于广西的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论文

关于广西的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论文 自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加大反贫困力度,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贫困地区农民收入不断的得到了提高。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关于广西的形势与政策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广西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一:《广西贫困与反贫困的形势及展望》[摘要]随着《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0-2020)》的颁布实施和新扶贫标准的制定,农村贫困与反贫困工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文章通过分析广西贫困与反贫困的现状,阐述当前广西反贫困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探讨新十年广西反贫困的主要任务,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贫困;反贫困;展望 一、广西贫困与反贫困现状 (一)广西贫困概述 广西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8个,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1个,分别占全区109个县(市、区)的25.7%和19.3%,此外,还有1个享受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待遇的合山市。2001年全区确认了4060个贫困村,到2012年调整到6540个贫困村。根据国家最新确定的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扶贫标准,截至2011年底,广西农村贫困人口为1012万人,占农村户籍人口的23.9%,农村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发展程度低的大石山区、边远山区、干旱缺水地区、资源匮乏地区和水库移民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弱,脱贫成本高、难度大,已脱贫的民众也极易因灾、因病或因市场风险等因素返贫。 (二)反贫困取得的成就 1. 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广西加大反贫困力度,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广西2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176元增加到2010年的3454元,年均增长11.38%,增幅高于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

最新广西贫困地区易地搬迁无土安置工作方案

广西贫困地区易地搬迁无土安置工作方案

广西贫困地区易地搬迁无土安置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我区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决定》(桂发〔2012〕7号)精神,稳步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帮助贫困群众实现易地脱贫,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基本情况 按照2011年国家提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年的扶贫标准,全区的农村贫困人口达到1012万人。我区49个贫困县主要集中分布于桂西地区的大石山区,其中,44个县处于石漠化治理区,29个县列入国家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因此,集中连片是我区贫困人口分布的主要特点,贫穷程度深是我区贫困人口的主要问题。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两难是我区新一轮扶贫开发面临的突出矛盾。自2002年我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以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截至2011年底,我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近20亿元,搬迁安置约28万人。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较好地解决了贫困地区人口脱贫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部分具备条件的群众实施“无土安置”是扶贫工作的有益探索和实践。 二、指导思想

生存条件恶劣地区要加快实施扶贫对象易地搬迁,同时引导其他移民搬迁项目优先在符合条件的贫困地区实施,加强与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衔接,共同促进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要充分考虑当地资源条件,因地制宜,有序搬迁,改善生存与发展条件,着力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有条件的地方要引导扶贫对象向中小城镇、工业园区搬迁,以便于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问题。要加强统筹协调,切实解决搬迁群众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三、主要原则 分级负责原则。以县(市、区)为主,任务、责任、权利、资金落实到县(市、区)。 扶贫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原则。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要在全区生态建设规划和扶贫规划的指导下,与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环境重点治理等工程的实施相结合,努力实现减少贫困人口和改善生态环境双重目标。 群众自愿原则。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自始至终尊重群众意愿,严禁强迫命令。同时要做好思想发动工作,抓好典型示范,引导群众积极参与。 统筹安排、政策保障原则。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涉及经济、社会等多方面问题,政策性强,操作复杂。在组织实施过程中,除了做好工程建设方面的工作外,更为重要的是在自治区层面出台相关支持政策,特别是对安置后群众的产业发展和土地调整等方面进行统筹安

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区开发式扶贫的模式与长效机制

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区开发式扶贫的模式与长效机制苏维词 【摘要】本文论述了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区的贫困现状、程度及其特殊性;从自然环境脆弱性、生境严酷性、产业基础和结构、区域发展成本、人口压力等方面阐述了贫困的原因,从挟贫机制、扶贫内容、扶贫重点领域、优惠政策、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该片区挟贫开发的思路和模式。%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poverty, poverty degrees and their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in concentrated karst desertification areas of Yunnan, Guangxi and Guizhou provinces. The causes were discussed for poverty including the vulnerability of natural environment, harsh living environment, weak industrial foundation and 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high regional development cost and population pressure. Finally th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or development-oriented poverty reduction models and ideas a in concentrated karst desertification poverty areas in the respec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mechanism, the content and key fields of poverty-relief develop- ment, favored policy, safeguard supporting measures. 【期刊名称】《贵州科学》 【年(卷),期】2012(030)004 【总页数】5页(P1-5) 【关键词】贫困现状;扶贫模式;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区 【作者】苏维词

【高中地理试卷】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课时练 2022-2023学年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2.1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课时练 一、单选题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是个神秘的雪域高原,也是世人向往的“净土”。下图为青藏高原地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图示地区的城市多分布在() A.河源地区B.河谷地区C.矿产丰富区D.草原地区 2. 青藏地区森林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搭配正确的是() A.主要分布在西北部—气温B.主要分布在东南部一降水 C.主要分布在东北部—海拔D.主要分布在西南部一光照 3. 青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对其起制约作用的主要环境条件是() A.人口稀少,资源贫乏B.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C.降水稀少,气候干旱D.地处偏远,气候高寒”农业公园”在浙江悄然兴起,浙江某地利用农村广阔的田野,以绿色村庄为基础,融入低碳环保循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发展“农业公园”。下图是浙江某县农村“农业公园”局部景观。据此,完成问题。 4. 该县创建“农业公园”的基础条件有()

①美丽的乡村风景②完善的各项旅游设施③浓郁的农耕文化④完备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体系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5. 创建“乡村农业公园”可以推动当地() A.传承传统文化,提高城市化水平B.扩大种植规模,增加粮食的产量C.人口积极外迁,改善生活D.农民就地创业,增加收入扶贫攻坚是中共中央提出全面实施精准扶贫,实现小康和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下图为我国扶贫攻坚主战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 扶贫攻坚主战场() A.都位于中西部地区B.都位于阶梯交界处. C.大部分位于山区D.均位于千旱半干旱区 7. 扶贫攻坚主战场共有的社会经济条件是() A.交通等基础设施健全B.人口稠密,剩余劳动力充足 C.开发程度低,经济落后D.少数民族居住区,民族风情独特 8. 扶贫攻坚主战场的发展方向是() A.滇西边境山区可发展立体农业B.吕梁山区可发展茶树、柑橘的种植C.四省藏区可大力发展灌溉农业D.滇桂黔石漠化区全面实施生态移民呼包鄂榆城市群地处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面积17.5万平方千米,城市化率达69.3%,目前已拥有呼和浩特、包头两座大城市和鄂尔多斯、榆林两座中等城市,有世界最大的稀土矿床及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石墨、铁矿等资源。2018年,国务院批复《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规划》,旨在将其培育发展成中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群。下图示意呼包鄂榆城市群概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贵州石漠化治理的历程、成效、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贵州石漠化治理的历程、成效、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张信宝 【摘要】Guizhou has the largest area and highest proportion of karst desertification areas as well as the most poor population in China,Since the founding of PRC,great efforts have been made on control of karst desertification in Guizhou.Although remarkable progress has been achieved in this century,desertification acceleration has not been well suppressed,even reversed.This paper reviews the aims,measures and achievements of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since 1949 and analyzes the processe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dministrative system changes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rogresses,and points out existing problems in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projects.Then the suggestions on future projects are proposed.which may benefit predicting the change trend of desertification and decision-making on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in the future.%贵州省是我国石漠化面积最大、比例最高、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建国以来,贵州省一直坚持不解地开展石漠化治理.本世纪以来,治理成效显著,石漠化加剧的势头得到抑制并出现了逆转的趋势.文章对建国以来贵州省石漠化治理的目标、措施与成效 进行了阐述,并对变化发生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管理体制变化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背景进行了粗浅分析;指出了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存在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以期对今后石漠化治理的决策和石漠化发展趋势的预测有所稗益. 【期刊名称】《中国岩溶》 【年(卷),期】2016(035)005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 (年) 第一章岩溶地区基本概况 一、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岩溶地区是以云贵高原为中心,北起秦岭山脉南麓,南至广西盆地,西至横断山脉,东抵罗霄山脉西侧,跨中国大地貌单元的三级阶梯。地理坐标为东经°′~°′,北纬°′~°′。本次规划区域范围涉及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广东省(区、市)的个县(详见附表、附图)。土地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岩溶面积万平方公里,其中石漠化面积万平方公里。 、地质地貌 碳酸盐岩是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根据其矿物、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可分为石灰岩、白云岩两种基本类型。地表水、地下水对可溶岩碳酸盐岩溶蚀破坏、改造形成的地表、地下形态统称岩溶地貌。根据岩溶发育的特征,岩溶区地貌组合类型可分为:中高山岩溶山地、岩溶断陷盆地、岩溶高原、岩溶峡谷、峰丛洼地、岩溶槽谷、峰林平原、溶丘洼地(槽谷)、以及局部

分布的石林等。 、气候 岩溶区以湿润多雨的亚热带气候为特征,夏季主要受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冬季主要受西北利亚冷空气高压影响,形成西北季风和东北季风。年均气温从西北到东南依次由~℃递升到~℃;而年均降雨量则依次由~毫米递升到~毫米。同时,岩溶区气温和降雨量与海拔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具有明显的山地垂直气候特征。降雨年内、年际间变化大,导致干旱和内涝频繁发生。 、土壤 碳酸盐岩风化形成的石灰土,其理化性质有别于地带性的土壤,表现为富钙、偏碱性,有效营养元素供给不足且不平衡,质地偏粘重,有效水分含量偏低。由于碳酸盐岩成土速率缓慢、土层薄、土层与下伏的刚性岩石直接接触,土壤易侵蚀。 、水资源 岩溶地区降雨量丰富,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倍,人均拥有水资源量~立方米年,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倍。但由于岩溶区碳酸盐岩的可溶性,形成的含水介质是多孔隙介质,大气降水能迅速渗入地下,入渗系数为~,有的甚至高达。长期岩溶作用形成了地表、地下双层水文地质结构,使很大一部分随水流失的土壤进入地下,并在地下河中发生沉积,使得水土流失具

武陵山片区城镇化特征、趋势与发展战略

武陵山片区城镇化特征、趋势与发展战略

一武陵山片区概况 武陵山片区是《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中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也是首个编制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并率先启动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的连片特困区。该片区地处湖南、湖北、重庆和贵州四省交界处,国土面积17.18万平方公里,共有71县(市、区),其中,湖南37个、贵州16个、湖北11个、重庆7个(见图1)。2014年末,常住人口3080万,其中城镇人口1108万,乡村人口1972万,城镇化率36%,境内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等9个世居少数民族。该片区集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于一体,是贫困人口分布广、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集多的连片特困区和经济协作区。 武陵山片区水能资源、山地资源、矿产资源、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是我国亚热带森林系统核心区、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森林覆盖率53%,生物物种多样,素有“华中动植物基因库”之称。不过,该片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1)贫困面广量大,贫困程度深。片区71县市区中有4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3个省级重点县。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120元,仅相当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的61.1%,就医难、上学难、饮用水不安全、社会保障水平低等问题仍未解决。 (2)基础设施薄弱,片区内主干道网络尚未建成,基层公路建设欠账较多,水利设施薄弱且老化,电力和通信设施相对落后,区内仓储、包装、运输等基础条件较差;市场体系不完善,特别是金融、技术、信息、产权和房地产等高端市场体系不健全,产品要素交换和对外开放程度低,物流成本高。 (3)经济发展滞后,特色产业规模小且竞争力不强。2014年,片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为23870元,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片区内缺乏核心增长极和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大企业、大基地,产业链条不完整,没有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 (4)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低。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方面软硬件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居民就业不充分。人均教育、卫生支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多,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十分缺乏,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贡献程度低。

滇西南城镇群规划

滇西南城镇群规划(2023-2030) 文本公示稿

目录 第一章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发展目旳与发展战略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发展目旳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发展战略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产业汇集区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滇西南城镇群支撑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交通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现代物流系统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给水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节排水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节电力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节通信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节垃圾处理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节社会设施规划导引·············································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节环境保护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空间管制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