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岩溶区干旱、内涝资料

岩溶区干旱、内涝资料

2010年4月3日至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赴贵州考察时强调了要“实行水利建设与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相结合的治本之策”。本文探讨西南地区石漠化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和演化特点,及其与干旱灾害的相互作用,认为旱灾与石漠化有密切关系。区域长时期的干旱使脆弱的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石漠化加剧;石漠化发展导致生态蓄水功能消失,进一步加剧区域性干旱。最后,提出了建设西南地区石漠化监测与预警预报系统平台的建议。

1 石漠化分布及其发展趋势

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从成因来说,导致石漠化的主要因素是人为活动,大面积的陡坡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喀斯特石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浅,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凸现裸露,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漠化的程度和面积不断加深和扩大。岩溶石漠化地区在降水偏少的年份或旱季,耕地无水灌溉,容易形成大面积干旱。

我国石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重庆、四川8 省市自治区的451个县(市)中,截至2005 年底,石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2.96 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35 %,占喀斯特分布区面积的28.7%。在这8 省区中,贵州省石漠化土地面积达331.6万hm2 ,占石漠化总面积的25.6 % ,其后依次为云南(288.1 万hm2) 、广西(237.9 万hm2) 、湖南(147.9 万hm2) 、湖北(112.5 万hm2) 、重庆(92.6 万hm2) 、四川(77.5 万hm2) 和广东(8.1 万hm2) ,分别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22.2 %、18.4 %、11.4 %、8.7 %、7.1 %、6.0 %和0.6 %(图1)。

从整体趋势看,我国西南地区岩溶石漠化呈现加剧的趋势。根据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的统计,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的10年间,我国西南滇、黔、桂、湘、川、渝、鄂、粤等省(区、市)岩溶区,岩溶石漠化面积已经从82 942. 65 km2,增加到105 063. 20 km2,净增加22 120. 55 km2,平均每年净增加1 650. 26 km2,年平均增长率为2%。

图1西南地区石漠化分布图(2005年)

利用遥感技术调查了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现状及变化趋势,发现在2000到2005 年间,贵州省部分潜在、轻度石漠化区域经过治理转变成了无石漠化区域,但石漠化地区总的面积仍在增加,新增总量为5 172km2,平均年增长率为2.88%,其中增幅最大的是强度石漠化区域,年增幅达13.86%,增幅最小的是中度石漠化区域,但年增加幅度也达1. 72%,整体发展速度较快。

2 石漠化演替特点与影响因素

喀斯特地区基岩的大范围裸露主要受碳酸盐岩风化成土方式、土壤丢失和岩溶发育阶段控制,石漠化的形成有其深刻的自然背景。喀斯特区成土速率极慢,土壤允许侵蚀量远小于非喀斯特区,并且在地下水以垂直作用方式为主的地区会出现“土壤丢失”现象。喀斯特地区普遍具有生境基岩裸露、土体浅薄、水分下渗严重、生境保水性差、基质以及土壤和水等环境富钙的生态特征,对植物种类成分有强烈的选择性,生态系统脆弱。从人为过程上看,地形崎岖、交通与通讯不便、经济落后、地区封闭等客观因素和大多数社会成员脱贫致富愿望的矛盾,使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过分开采与掠夺土地资源,来维持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生活水平需要,使喀斯特山区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已有研究表明,贵州省的石漠化始于雍正年间对贵州省土地的大规模开发。近百年来,由于历史原因和政策的失误,贵州先后四次遭到较大规模的生态破坏。第一次是在20年代到40年代的战争时期;第二次是在50年代末,“大炼钢铁”高潮使大片原始林、次生林毁于一旦;第三次是在“文革”期间,“以粮为纲”,大搞开山造田,大肆砍伐林木;第四次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由于农村经济体制变动,有关配套措施没有及时跟上,又使林木遭到严重破坏。

3 石漠化与干旱灾害的相互影响

喀斯特干旱不同于普通地区的干旱,它应是喀斯特地区在特定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由于特殊的岩溶水文地质地貌条件和某些人为活动而导致岩溶土层持水时间短、耐旱能力下降,其自然供水满足不了工业或农业最低限度或特定标准的用水需求,从而造成人们饮水困难

或经济上的损失甚至破坏的一种现象。目前肆虐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严重旱情,固然因为西南地区出现了历史最低值的降水,同时也和当地所处的岩溶石漠化环境有重大关系。清华大学王光谦教授认为,“云南东部旱灾除了气象的原因之外,还与这几年的生态植被破坏有关”。

图5 贵州省石漠化分布图(2005年ASTER遥感数据)

图6 贵州省干旱分布(2005年遥感影像背景)

从图5可以发现,贵州石漠化存在西部重、东部轻、南部重、北部较轻的宏观格局,以六盘水市、安顺市最为严重,其次是毕节地区、黔南州和黔西南州,强度、极强度石漠化主要发生在这些区域。在这些地区, 宏观上以轻度石漠化及其以上的类型为主,甚至局部地区以强度石漠化为主,岩石的裸露率相当高。而东部和北部地区石漠化等级都不是很高,只有部分小区域内存在强度石漠化,主要以无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为主。

上述石漠化分布和旱灾等级分布(图6)规律大致相同,表明旱灾与石漠化有密切关系。石漠化严重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调蓄能力大大降低,在降水不足时,更易导致干旱。4月初抗旱专家工作组实地勘查,了解到凡是植被条件好、森林覆盖率高的乡镇和村寨,山泉和溪流水量均比较大、比较稳定,干枯和衰减的程度就小,饮用水安全就有保证;凡是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和岩漠化严重的乡镇和村寨,山泉和溪流水量就比较小,干枯和衰减的程度就大,饮用水安全很难有保证。另一方面,干旱进一步加剧了植被退化、导致石漠化加剧。对于这次特大旱灾可能给贵州石漠化带来的影响,有关专家表示长期干旱对新种植的树木的成活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另外,由于干旱,今年在贵州发生了上千多起森林火灾,干旱以后,石漠化面积可能要扩大。

4 建议

近年来土地石漠化在西南地区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严重威胁着当地群众的生存环境,国家非常重视石漠化的防治工作,从“十五”开始加快小流域治理,减少土壤侵蚀,推进黔、桂、滇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2004 年,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西南石质山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进一步推进了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的进程。摸清石漠化面积、分布、程度及其演变趋势,对于研究防治对策和制定资源、环境、经济、人口协调发展的战略规划及水土流失治理方案等都有重要意义。

在研究石漠化问题时,最为基础的一项工作是对石漠化退化的现状和空间分布的研究,但由于技术手段和方法的限制,以前的研究结果没有统一的指标划分体系以及连续的、全覆盖的空间数据,不能很好地为相关部门进行规划和治理提供科学的、完整的决策支持。近年来,高分辨率遥感图像的商业化,为国土资源遥感监测提供了丰富的多光谱、多遥感平台、多分辨率的遥感影像资料,使迅速获取数据、缩短更新周期、降低成本成为可能。在土地利用变化、土壤侵蚀变化、国土资源调查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于2003-2005年实施完成了国家科技部“863”科技攻关项目,研究西南地区石漠化遥感监测与评估关键技术,取得丰硕成果。

应用遥感和GIS技术来研究石漠化问题,可以实现快速更新和提供现势石漠化调查与评价成果,研究石漠化演变的趋势。因此,建议开发研制西南地区石漠化监测与预警预报系统,从而为西南地区生态建设与保护、石漠化的整治提供基础平台。

广西环江岩溶地区水资源的特点及开发利用分析

广西环江岩溶地区水资源的特点及开发利用分析 广西环江属于喀斯特岩溶地区,其水资源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柱。广西环江降水量大,水总量丰富,但由于岩溶地区水环境差,土壤流失严重,以及开发利用难度大,利用率低等原因,成为限制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高度认识岩溶地区水资源的来源以及储存特点,认清环江目前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原因,文章提出了几点有关解决当地水资源问题的建议,供相关规划开发部门在做健康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时予以参考使用。 标签:环江;水资源;地下水;开发利用 引言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简称“环江”)地理坐标为东经107°51’-108°43’,北纬24°44’- 25°33’,位于广西西北部,隶属于广西河池市,是桂西北喀斯特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积4572km2,占全区总面积的1.93%,该县森林覆盖率59.2%,耕地面积24.7千公顷,山地占土地总面积的51.9%,地处于黔中高原南部边缘的斜坡地带,总地势为北高南低,中部为丘陵,略成盆地,西部和南部以岩溶山地为主,间有土山、半土半石山,县境内的地貌受岩性、地质构造的控制,碳酸盐岩分布广泛,以岩溶地貌为主,占全县总面积的39.9%。该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森林群落主要以常绿阔叶为主,土壤有红壤、黄红壤、黄壤、棕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5个亚类,境内降雨丰盛,南北部山区平均年降雨量为1569.6mm。环江岩溶地区水总量虽大,但却在具体得开发利用中遇到很多问题,下面文章就来谈谈广西环江岩溶水资源的来源及特点,并结合开发利用中的问题给出几点建议,以供读者参考。 1 岩溶地下水的来源 广西环江岩溶地区水资源丰富,其岩溶水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途径: 1.1 地表降雨补给 岩溶水的主要补给是来源于大气降雨[1]。该县北部年平均降雨量为1750.1mm,南部为1389.3mm,集中于4-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71%,历年最小降雨量922.8mm,降雨通过地表溶洞以及溶缝隙补给岩溶水,尤其是大环江河流的中、上游以及小环江,岩溶水主要通过管道储存,降水则通过广布在山谷的峰丛洼地、地下河天窗等垂直形态,常见为集中补给,在岩溶零散地区,以入渗式补给为主,兼集中补给。 1.2 毗连的非岩溶地区的地表径流、地下水出露补给 毗连的非岩溶区的地表径流、地下水出露也是岩溶水的重要来源。当非岩溶区的溪流进入岩溶区后,常通过进水洞、落水洞下漏形成地下潜水,进而通过隔

岩溶学词典

岩溶学词典 袁道先主编(地质出版社1988年出版) 1.aeration zone, vadose zone[包气带]又称渗流带。丰水期地下水位以上、大气降水或地表水沿可溶岩的裂隙、管道运动的地带。此带水流常不具静水压力,且不连续。常形成近于垂直的洞穴。在局部非可溶岩层之上可形成上层滞水及相应的水平洞穴。 2.allogenic water[外源水]来源于非可溶岩地区进入岩溶区的水流。常具有较低的碳酸盐饱和指数,对岩溶地貌和洞穴的发育有特殊的作用。 3.arid region karst[干旱区岩溶]干旱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岩溶。干旱区降水量小,地面植被稀少,故地表地下岩溶微弱,一般只有溶痕、干谷等形态,且发育不完全。在热带干旱区,因降雨后常跟随强烈的蒸发。 4.bare karst[裸露型岩溶]缺少植物和土层覆盖,可溶岩裸露地表的地区所发育的岩溶。 5.blind valley[盲谷]岩溶地区沿有出口的地表河谷地表有常流河或间歇河,其水流消失在河谷末端陡壁下的落水洞中而转入地下河 6.blue hole[溶潭]在可溶岩地区,成潭状或井状、水深较大的天然地下水露头。常年或仅雨季时出流,有的属承压性质。潭水常与地下河有关。源于深部缓流带的潭则受静水压力影响,地下水位高出附近水位。有的动态较稳定,受气候影响较小。 7.buried karst[埋藏型岩溶]已成岩的非可溶性岩层之下的可溶岩类岩层所发育的岩溶。这种岩溶一般不反映于地表。 形成的状似8.calcareous plate[钙板]由洞底片状薄层水流动时析出CaCO 3 薄板的沉积物。 9.calcareous sinter[泉钙华]由泉水沉积的石灰华。 10.calcareous tufa[石灰华]又称钙华,是在地表由岩溶水沉积成的大孔隙性次生碳酸钙。其成因是由于岩溶地区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在适宜的环境下,且往往在植物作用影响下,导致碳酸盐过饱和沉积而成。有的可堆积成巨大的石灰华台地,如云南中甸的白水台。

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标准

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标准 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标准 引言: 岩溶地区是指由于岩石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地区,其特点是地下水系统发育、土地脆弱易于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岩溶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之一,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为了有效治理岩溶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需要制定综合的治理技术标准。本文将深入探讨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标准的相关内容,旨在为解决岩溶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的成因与影响 1.1 地质构造和岩溶特点:岩溶地区由于地质构造和溶蚀作用的影响,土壤贫瘠,容易发生水土流失。 1.2 人类活动: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过度放牧和滥采滥挖等人类活动加速了水土流失的发生。 1.3 气候因素:气候干旱和强降雨等极端气候条件也是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二、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标准的制定必要性 2.1 保护生态环境:岩溶地区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制定综合治理技术标

准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态系统。 2.2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科学合理地管理岩溶地区土地资源,有助于提高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2.3 预防水土流失灾害:制定综合治理技术标准可以降低水土流失的风险,有效预防水土流失灾害的发生。 三、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标准的内容 3.1 土地修复与植被恢复:对受损的土地进行修复,采用适宜的植被恢复技术,增加土壤的持水能力和抗侵蚀能力。 3.2 防护工程建设:修建适当的防护工程,包括梯田、植物带和防护林等,以阻止水土流失的发生。 3.3 水土保持措施:采用适当的水土保持措施,包括梯田建设、水土保持林网的建设等,以减少水土流失的速度和程度。 3.4 改良农业种植模式: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采用合理的耕作措施和种植模式,以提高土地的抗风保墒能力。 3.5 水资源管理:合理管理水资源,包括建设水库、修建水渠和设置灌溉系统等,以减少因水资源过度利用而引发的水土流失。 四、个人观点与理解 岩溶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制定综合治理技术标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制定技术标准时,我认为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差异性,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案制定。技术标准的制定也需要与地方政府、科研

岩溶区干旱、内涝资料

2010年4月3日至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赴贵州考察时强调了要“实行水利建设与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相结合的治本之策”。本文探讨西南地区石漠化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和演化特点,及其与干旱灾害的相互作用,认为旱灾与石漠化有密切关系。区域长时期的干旱使脆弱的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石漠化加剧;石漠化发展导致生态蓄水功能消失,进一步加剧区域性干旱。最后,提出了建设西南地区石漠化监测与预警预报系统平台的建议。 1 石漠化分布及其发展趋势 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从成因来说,导致石漠化的主要因素是人为活动,大面积的陡坡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喀斯特石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浅,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凸现裸露,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漠化的程度和面积不断加深和扩大。岩溶石漠化地区在降水偏少的年份或旱季,耕地无水灌溉,容易形成大面积干旱。 我国石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重庆、四川8 省市自治区的451个县(市)中,截至2005 年底,石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2.96 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35 %,占喀斯特分布区面积的28.7%。在这8 省区中,贵州省石漠化土地面积达331.6万hm2 ,占石漠化总面积的25.6 % ,其后依次为云南(288.1 万hm2) 、广西(237.9 万hm2) 、湖南(147.9 万hm2) 、湖北(112.5 万hm2) 、重庆(92.6 万hm2) 、四川(77.5 万hm2) 和广东(8.1 万hm2) ,分别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22.2 %、18.4 %、11.4 %、8.7 %、7.1 %、6.0 %和0.6 %(图1)。 从整体趋势看,我国西南地区岩溶石漠化呈现加剧的趋势。根据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的统计,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的10年间,我国西南滇、黔、桂、湘、川、渝、鄂、粤等省(区、市)岩溶区,岩溶石漠化面积已经从82 942. 65 km2,增加到105 063. 20 km2,净增加22 120. 55 km2,平均每年净增加1 650. 26 km2,年平均增长率为2%。

水灾害精要

Ch1绪论 水灾害定义:洪水灾害和内涝灾害.是世界上普遍和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广义的说水灾害应该指由于水的变化引起的灾害,包括水多—洪灾、水少---旱灾、水脏---水污染洪水灾害:当洪水威胁到人类安全和影响社会经济活动并造成损失时才能成为洪水灾害 内涝灾害:地面积水不能及时排除而形成的灾害称涝灾.地下水位过高或耕作层含水过多而影响农作物生长称渍害 干旱:大气运动异常造成长时期、大范围无降水或降水偏少的自然现象旱灾: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满足农作物和牧草生长的需要,造成较大的减产或绝产的灾害。 水灾害成因:1强度较大的降雨,使江河泛滥而产生的暴雨洪灾,2在中高纬度地区和高山地区,因积雪融化而产生的融雪洪灾3在高寒地区,河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时,挟冰下泄,形成冰塞或冰坝,使江河水位上涨,河水泛滥而产生的冰凌灾害4山区因大雨或融雪,导致山坡的岩石、土壤突然发生滑坡而产生的山崩灾害;5连续降雨或大雨,沟谷和坡地含有大量水分的泥沙、石块骤然出现泥石流动而产生的泥石流灾害6水库坝体或者其它挡水建筑物瞬时溃决,而产生的溃坝灾害7沿海地区,由于强烈的大气扰动所引起的海面风暴潮差,或因近海海底地震、火山活动而产生的海啸 水灾害分类:6种洪水灾害类型(暴雨洪灾,冰凌融雪洪灾,风暴潮灾害,海啸灾害,溃坝洪灾,泥石流灾害),涝灾和渍害,旱灾: 水灾害属性: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普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气候专家认为:极端高温频繁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由全球气候变暖、大气环流异常、过度城市化三个原因引起的。 自然属性:地形、地势(三阶)、地貌、地质、地理位置、大气运动(气候)和植被分布等 社会属性:人类活动(人类虽然可以改变自然界的面貌,却无法根本改变自然界的运行规律。由于人类改造和干预自然界的行为存在盲目性,违反了自然规律,激化了自然界内部的矛盾和自然界同人类的矛盾,反过来也对人类自身产生危害。),人口分布,人口密度,农业结构,工业布局,经济发展状况 水灾害防治措施: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 舟曲泥石流灾害主要有以下5方面原因:1地质地貌原因2“5.12”地震震松了山体3气象原因4瞬时的暴雨和强降雨5地质灾害自由的特征 75 8水利专家当即指出:在平原地区以蓄为主,重蓄轻排,将会对水域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地表积水过多,会造成涝灾,地下积水过多,易成渍灾,地下水位被人为地维持过高,则利于盐分聚积,易成碱灾。涝、渍、碱三灾并生结果不堪设想。这位专家的忠告无人理会Ch2江河洪水 世界最长的河-尼罗河。含沙量最大的河-黄河。世界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亚马逊河。世界最高河流——雅鲁藏布江。世界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多瑙河 1949年以后我国发生的大洪水(典型洪水) 1954:1954年5~7月初,长江出现百年罕见的流域性特大洪水,其特点是雨季来得早,暴雨过程频繁,持续时间长,降雨强度大,笼罩面积广。长江干、支流洪水遭遇,长江流域出现了罕见的全江型特大洪水 1998长江大水:仅次于1954年,为20世纪第二位全流域型洪水。长江下游和洞庭湖、鄱阳湖共溃垸1075个,淹没总面积达32.1万hm2,耕地19.7万hm2,受灾人口229万人,死亡1562人.特点1、全流域型大洪水2、洪水次数多、间隙短3、洪水量级大4、洪峰水位高5、高水位持续时间长6、洪水发生早、来势猛7、洪水遭遇情况恶劣。汛情严重原因:一、暴雨强度大、范围广、时间长二、量级大、来势猛、遭遇情况恶劣三、湖泊调蓄洪水能力降低,分洪和蓄洪水量减少四、河道行洪能力降低五、防洪体系不完善,干流缺少控制性

喀斯特地貌成因及特点分析

重庆师范大学 遗产旅游学生课间作业论文 项目名称《喀斯特地貌成因及特点分析》 专业旅游管理 年级 ****** 级 学生姓名 ****** 2012年4月

摘要: 喀斯特地形也称为石灰岩地形,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一般指碳酸盐岩分布地区或存在流经石灰岩的地下水所特有的地貌现象。当雨水或者地下水与地面碳酸盐类岩石接触时,就会有少量碳酸盐溶于水中。经过长时期的溶解侵蚀,形成了以地表岩层千沟万壑为标志的地表特征。在喀斯特地貌下往往存在地下河、溶洞等景象。 喀斯特地形的地表崎岖、土壤十分贫瘠,不利农业发展,因此在云贵高原有“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两银”的俗谚。但其千沟万壑的特色却十分受到观光客青睐。目前巴尔干半岛及中国重庆、广西、贵州、云南一带均有喀斯特地形的存在,其中重庆-贵州的武隆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为联合国自然遗产。 该种地形地理学家最早在克罗地亚喀斯特高原做有系统的研究,因此又称喀斯特地形。喀斯特是位于斯洛文尼亚西南部河谷以南,并延伸到意大利东北角大城邻近狭长地带的一片高地。因为该地区绝大部份位于斯洛文尼亚境内,所以简述为位于斯洛文尼亚是可以接受的。 1.喀斯特起源 “喀斯特”是斯洛文尼亚伊斯特拉半岛的一个地区。(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这里在中生代形成了分布广泛的厚实的石灰岩层。经过长时间的水流侵蚀,形成了可能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之一。故而地质学家们将这种石灰岩层所特有的地形冠名以“喀斯特”。 2. 化学原理 喀斯特地形的形成通常是温带气候地区pH值较低的酸性雨和石灰岩层所造成的。随着地表下的岩石不断与水反应,将不溶的碳酸盐在与二氧化碳的共同作用下不断生成可溶但不稳定的碳酸氢盐,在排水较好的地下岩层就能形成一个大的溶洞。溶洞中的水在流动时,其溶解的碳酸氢盐就可能分解,再度形成不溶的碳酸盐沉降在地面。溶洞中从高处落下这样的水滴就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碳酸盐沉降在溶洞顶部,而另一部分则会在地面沉降。上部的碳酸盐沉降往往形成一个倒锥形的钟乳石,而地面上会形成形如其名的石笋。 3. 喀斯特地形分类 3.1按其发育演化 (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广西岩溶区的水土流失特点及其防治

广西岩溶区的水土流失特点及其防治 蒋忠诚;罗为群;邓艳;杨奇勇;覃星铭;喻琦雯 【摘要】广西岩溶地区水土流失遥感数据和典型地区监测资料显示,广西岩溶地区水土流失有 3 个显著的特点:土壤侵蚀模数低,以水土漏失为主要过程,坡耕地是重要水土流失区.水土流失的突出危害是导致严重的岩溶内涝灾害和大面积耕地丧失.2 1 世纪以来,国家和广西区政府对于广西岩溶地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高度重视,组织实施了一大批水土保持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14 000 km2,遏制了石漠化,降低了土壤侵蚀模数,形成了高效生态产业,创建了弄拉、龙何等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水土保持模式.但广西岩溶地区水土漏失和内涝灾害防治力度不够,建议进一步加大力度实施广西岩溶地区水土漏失、内涝防治以及耕地资源丧失的水土保持工程. 【期刊名称】《广西科学》 【年(卷),期】2018(025)005 【总页数】7页(P449-455) 【关键词】岩溶;水土流失;水土漏失;水土流失防治;广西 【作者】蒋忠诚;罗为群;邓艳;杨奇勇;覃星铭;喻琦雯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广西桂林 541004;国土资源部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 541004;国土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541004;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广西桂林 541004;国土资源部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 541004;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广西桂林 541004;国土资源部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 541004;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广西桂林 541004;国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 (2006-2015年) 第一章岩溶地区基本概况 一、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岩溶地区是以云贵高原为中心,北起秦岭山脉南麓,南至广西盆地,西至横断山脉,东抵罗霄山脉西侧,跨中国大地貌单元的三级阶梯。地理坐标为东经98°36′~116°05′,北纬22°01′~33°16′。本次规划区域范围涉及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广东8省(区、市)的451个县(详见附表1、附图1)。土地总面积105.45万平方公里,岩溶面积44.99万平方公里,其中石漠化面积12.96万平方公里。 1、地质地貌 碳酸盐岩是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根据其矿物、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可分为石灰岩、白云岩两种基本类型。地表水、地下水对可溶岩碳酸盐岩溶蚀破坏、改造形成的地表、地下形态统称岩溶地貌。根据岩溶发育的特征,岩溶区地貌组合类型可分为:中高山岩溶山地、岩溶断陷盆地、岩溶高原、岩溶峡谷、

峰丛洼地、岩溶槽谷、峰林平原、溶丘洼地(槽谷)、以及局部分布的石林等。 2、气候 岩溶区以湿润多雨的亚热带气候为特征,夏季主要受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冬季主要受西北利亚冷空气高压影响,形成西北季风和东北季风。年均气温从西北到东南依次由8~10℃递升到20~22℃;而年均降雨量则依次由700~1000毫米递升到2000~2200毫米。同时,岩溶区气温和降雨量与海拔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具有明显的山地垂直气候特征。降雨年内、年际间变化大,导致干旱和内涝频繁发生。 3、土壤 碳酸盐岩风化形成的石灰土,其理化性质有别于地带性的土壤,表现为富钙、偏碱性,有效营养元素供给不足且不平衡,质地偏粘重,有效水分含量偏低。由于碳酸盐岩成土速率缓慢、土层薄、土层与下伏的刚性岩石直接接触,土壤易侵蚀。 4、水资源 岩溶地区降雨量丰富,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人均拥有水资源量3000~4000立方米/年,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但由于岩溶区碳酸盐岩的可溶性,形成的含水介质是多孔隙介质,大气降水能迅速渗入地下,入渗系数为0.3~0.6,有的甚至

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第六章 第一节 课时1 洪涝与干旱

第一节气象灾害 课时1洪涝与干旱 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学习目标1.运用资料,说明洪涝与干旱成灾的原因和危害。2.结合实例,说出洪涝与干旱的防御措施和避灾方法。 一、洪涝灾害 1.概念 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分布:主要受气候因素和地形因素的影响。 (1)气候: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地形: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3.危害 (1)洪水常常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2)洪涝还会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3)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4)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4.我国的洪涝灾害 我国洪涝频繁且灾害严重,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此外,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思考如果洪涝发生在无人区,会不会形成洪涝灾害? 答案不会。洪涝只有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区域,并且带来灾害时,才能称为洪涝灾害,简称洪灾。 二、干旱灾害 1.概念 (1)干旱: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2)旱灾: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简称旱灾。2.频发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 3.危害:极易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也会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还会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严重时甚至影响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此外,干旱极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4.我国旱灾: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是旱灾多发区,其中华北地区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 判断 1.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少,旱灾最为严重。( × ) 2.我国北方地区干旱成灾率高于南方地区。( √ ) 探究点一洪涝灾害 材料一2019年6月,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出现强降雨,导致洪水险情,截止10日上午11时,全县受灾群众5万人,通信出现中断。 材料二我国部分地区雨涝分布图。 1.结合材料,总结我国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

喀斯特生态退化成因及重构对策

喀斯特生态退化成因及重构对策 我国是世界喀斯特分布最广的国家,总面积约344.3万km2,其中裸露型面积为90.7万km2。岩溶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贵州、广西、云南、西南等8个省区,连片岩溶面积达54万km2。重庆市云阳县也是三峡库区岩溶面积比较多的县之一,第二次土壤普查表明,全县岩溶面积710.74km2,占土地面积的18.3%。为了改变喀斯特山区贫困落后的面貌,发展经济,通过调查,对云阳县喀斯特地区的生境特点、生态退化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生态重建和发展经济的对策。 1云阳县地理自然概况云阳县地处四川盆地东部,介于东经108度24′32″~109度14′51″,北纬30度35′06″~31度26′30″。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县境,境内流长68km,将其分为南北两部,南部属川东平行岭谷区东端,北部属大巴山南坡。长江两岸为丘陵,海拔200~1000m,再往南或往北为低山,海拔1000~1500m,最高海拔1809m。丘陵区主要由侏罗系砂岩与黏土岩构成,出露地层是蓬来镇组(J3P)、遂宁组(J2Sn)、沙溪庙组(J2S)、自流井组(J1——2Y),三迭系须家河组(T3XY)和二迭系巴东组(T2P)、嘉陵江组(T2J)、大冶组(Jd)。土壤以紫色土为主,占全县土地面积的78%,其次是山地黄壤和准黄壤。全县有5个土类,9个亚类,22个土属,108个土种。县境内山峦重叠,岭谷相间,山峰林立,河流深切,坡陡土薄,有"七山一水

二分田"之称。全县属亚热带山地立体气候,年均温18.7℃,无霜期304d,≥10℃积温5994℃,年降水1145mm,多集中在盛夏,伏旱特别严重,旱涝灾害常造成农业欠收。 2云阳县喀斯特地貌类型及分布全县喀斯特地貌主要有4种类型:峰丛洼地类型、背斜低山类型、岩溶中山类型、岩溶丘陵类型,其中岩溶中山类型分布在800~1000m以上地段,主要在县境北端的大巴山南麓,即农坝、沙市、鱼泉、上坝等乡镇,以及县境南部岐耀山北麓的耀灵、云峰、蔈草、清水等12个乡镇。 3喀斯特山区的生态环境特点森林植被破坏后,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资源匮乏,其生境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3.1水文环境独特,形成水土分离格局岩溶生态环境的基本特点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都具有地表地下双层结构,由于植被减少,在碳酸盐裸露地区形成溶隙、溶洞,通道发育,使降水快速溶入地下深处难以利用,因而造成地表严重缺水[1]。 3.2地表调节水能力差,旱涝灾害频繁以峰丛洼地为主的岩溶区,降水迅速渗入地下,降雨停后,又出现干旱,常造成人畜饮水困难。若遇大暴雨,往往排泄不畅,又造成洼地积水成灾,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困难。 3.3耕地面积分散,土层瘠薄,水土流失严重在云阳县岩溶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薄是形成裸露石山的根本原因,因为在岩溶山区全是石灰岩和白云岩,岩溶残积物很少。因此,在峰丛洼地和峰丛谷地顶上部少土、分散,地块少,一般土层只有20~30cm。洼地和溶融沟槽中土层多为40~50cm,少数在80cm。这些地区以坡耕地为主,约占70%,土壤以碱性或中性石灰土及粗石骨子土为主,熟

湘西岩溶地区干旱特及治理措施

湘西岩溶地区干旱特及治理措施 肖瑶 【摘要】通过对凤凰县水利局、气象局、农业局、国土资源局等单位的走访,对凤凰县的岩溶地形地貌和干旱情况的考察,文章在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基础上,分析 了凤凰县岩溶地区干旱的特征、规律及产生因为,并提出了相应治理措施. 【期刊名称】《湖南水利水电》 【年(卷),期】2010(000)002 【总页数】3页(P73-75) 【关键词】岩溶干旱;特征;成因;治理措施 【作者】肖瑶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长沙市,413000 【正文语种】中文 1 基本情况 凤凰县位于湖南省西部边缘,该县地形复杂,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1 117 m,最低海拔170 m。一般海拔在(300~800)m之间。具有山多、坪少、水位低的特点,素有“八山一田半分水”之称。 县内地表岩石主要有石灰岩、红砂岩、砂砾岩、变质岩、第四纪松散堆积物等六大类。其中石灰岩1 251.07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71.12%;红砂岩187.34 km2,占10.65%;砂页岩 170.46 km2,占 9.69%,砂砾岩 44.33 km2,占2.52%;

变质岩35.71 km2,占2.03%;第四纪松散堆积物55.59 km2,占3.16%。由此可见,全县以石灰岩分布最广,从而导致境内岩溶相当发育,沟谷纵横,山高水低,石芽、洼地、漏斗、天坑、溶洞、阴河等遍布,地表水多渗于地下,“地上水如油,地下水长流”。 凤凰县气候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气候。其特点是: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春夏多雨,雨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热量较丰富,夏秋多干旱,旱涝交替。全年降水量一般为(1 200~1 500)mm,多年平均降雨量1 335 mm,年均雨日164天,年均蒸发量1 065 mm,雨水多集中在4~6月,6月份以后降水量逐渐减少。 由于特殊的岩溶地质条件及受季风湿润气候区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加上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水利设施差,农业生产落后等,岩溶性干旱是凤凰县的主要灾害之一。 2 干旱特征 (1)干旱频率高,时间长。 干旱是与其它灾害不同的一种自然灾害,它发生的过程缓慢,历时数月或数年,影响范围大,造成损失大,直接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根据凤凰县多年气象资料,并依据水利部《抗旱规划技术大纲》的有关规定,按旱灾损失率指标对全县多年干旱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即: 共划分4个干旱等级,即:当5≤L<10时,为轻度干旱;10≤L<20 时,为中度 干旱;20≤L<40 时,为严重干旱;L≥40时,为特大干旱。 表1 凤凰县历史干旱资料分析统计表年份1959 1960干旱等级严重干旱特大干旱1961 1962严重干旱中度干旱1963 1964 1965 1966中度干旱中度干旱中度干 旱中度干旱1968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6干旱类型夏旱秋旱夏秋连旱

关于喀斯特地区干旱问题的探讨

关于喀斯特地区干旱问题的探讨 摘要:喀斯特地貌地区水容易下渗,地表蓄水性能弱,容易造成地表干旱,因此,比周边地区更容易形成干旱灾害。本文针对西南地区2009年大旱暴露出该区严重的工程性缺水这一严峻现实,提出应站在实现人民脱贫致富与恢复生态环境的区域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战略的高度,加强岩溶地区地下水利用的建议,尤其是应考虑建立岩溶地下水备用水源地及其应急供水保障系统,以应对特大干旱灾害。 关键词:地下水;干旱;探讨 Abstract: The karst landform areas to water infiltration, surface water storage weak performance, easy to cause the surface drought, therefore, more likely to form than the surrounding areas of drought disaster.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southwest 2009 exposed the severe drought during the serious GongChengXing water shortage this severe reality, proposed that we should stand i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ich people out of poverty and recover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society general development strategy height, strengthen the suggestion of groundwater in karst region, especially should consider creating karst groundwater water source and its spare for the emergency water supply security system, in order to deal with droughts disaster. Keywords: groundwater; Drought; explore 中图分类号:U416.1+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西南地区岩溶地下水的类型与分布规律 西南地区的岩溶以贵州高原为中心,包括了贵州、广西、云南、湖南、广东、湖北、四川和重庆等8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岩溶面积共计78万km²,聚居有46个少数民族,总人口约1亿多人,岩溶地层以泥盆系、二叠系及中下三叠系碳酸盐岩为主,总厚度可达(3 000~10000)m。由于气候湿热、降水丰沛,岩溶作用强烈,溶孔、溶隙、溶洞及暗河水系十分发育,岩溶地区地表水常漏失为岩溶地下水,地表水则主要分布在深切的河谷地区,而居民地和土地分布在岩溶高原面,形成水土资源不相配套的现象,尤其是云贵高原,岩溶水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西南地区生产、生活的主要用水水源之一。 岩溶水按岩溶发育特点可以划分为溶洞管道水、裂隙溶洞水和裂隙孔洞水。溶洞管道水以树枝状或单枝状的地下河系为代表,广泛地分布在滇东、黔南、黔西、桂中和桂西等地区;裂隙溶洞水多以岩溶大泉、岩溶潭(湖)等形式为表征;裂隙孔洞水又是以小规模泉、泉群为主要排泄方式,少见地下河。

宜春地区主要岩溶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研究

宜春地区主要岩溶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研究 岩溶地区地质环境复杂,岩溶塌陷、地下水污染、干旱等问题突出,如何应对岩溶区环境地质问题是今后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综合分析了宜春地区主要岩溶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旨在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 标签:岩溶环境;地质问题;对策研究 江西省岩溶分为“三带”“三块”发育区[1]宜春地区位于萍乡一乐平发育带上,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地形比较复杂,丘陵起伏,低山、丘陵和盆地交错。碳酸盐岩含水层富水性差异大,地下水网复杂,水位水量季节性变化大,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发。 一、区域地质背景 (一)地层 研究区位于扬子地层区南缘,地层发育较齐全,除震旦系一志留系缺失外,泥盆系一第四系均有出露。区内碳酸盐岩较发育,岩性岩相变化较大,面积约709.49km2,占78.07%,以裸露型为主。 (二)构造 研究区地处扬子板块与华夏古板块拼贴部位,九岭逆冲推覆构造和武功山伸展构造体系对接带上[2],经历了多旋回构造运动,构造复杂。盖层褶皱、断裂、推(滑)覆构造发育,以北东、北东东、北西、东西等方向为主。同向断层密集带与推覆、滑覆、褶断等典型构造组合带发育,走向总体呈北东东至北东向(图1) (三)水文地质条件 研究区地下水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严格受自然地理条件、地层岩性及构造等因素制约,按地下水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基岩裂隙水等三大类型,以碳酸盐岩类岩溶水为主。 1.第四系; 2.上白垩统; 3.上三叠统一下侏罗统;4下三叠统;5.上二叠统;6.中二叠统;7上石炭统一下二叠统;8.上泥盆统一下石炭统;9.震旦系;10.燕山期岩体;11.整合界线;12.角度不整合界線;13.断层;1 4.推覆断层;1 5.滑覆断层;1 6.飞来峰;1 7.构造窗;1 8.背斜;1 9.倒转背斜;20.向斜;21.复式向斜;22.倒转向斜 二、岩溶环境地质问题 (一)岩溶塌陷

云南广南岩溶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进展

云南广南岩溶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进展 苏春田;潘晓东;李兆林;唐建生;梁小平;程洋;赵伟;谢代兴;孟小军 【摘要】通过开展云南广南1:5万旧莫幅、董堡幅、马街幅、那洒街幅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查明了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地下水系统划分与水资源评价,根据水资源分布及构造条件,查明了工作区主要富水区,并以流域为单元,进行了地下水分区区划;实施了“探采结合井”及地下河开发,服务于地方抗旱成效显著,并总结了应急抗旱找水打井模式;查明了干旱与石漠化是工作区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工作的开展为西南岩溶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提供了依据。 【期刊名称】《中国地质调查》 【年(卷),期】2015(002)008 【总页数】8页(P9-16) 【关键词】岩溶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流域;地下水系统;云南广南 【作者】苏春田;潘晓东;李兆林;唐建生;梁小平;程洋;赵伟;谢代兴;孟小军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桂林54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1.69 西南岩溶区受特殊的地质条件、地质背景以及双层岩溶水文结构的限制,造成“地表水缺乏,地下水滚滚流”、水土分离的局面,使农田经常受旱、水田龟裂、人畜

饮水困难,当地村民需要到几里、几公里外挑水吃,甚至需要政府送水,这种现象被称为“岩溶干旱”[1-4]。岩溶干旱是西南岩溶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它具有受灾面积广、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及危害严重等特点[5-6]。 2012年云南省发生冬春连旱,此次干旱是历史上特别突出、特别严重的一次,强降雨较往年少21%,10月、11月、12月、2月、4月偏少50%以上,导致水库见底、河水部分断流、水井干涸。干旱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土资源部组织全国岩溶专家、水利地质专家奔赴云南受旱灾严重的地区指导抗旱救灾工作。在此背景下,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12年启动了“西南典型岩溶流域水文地质及环境地质调查”项目,工作区选择在云南省广南县,工作图幅为旧莫幅、董堡幅、马街幅、那洒街幅。4个图幅所属水系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支流和云南国际河流元江—红河水系支流,地貌上属于典型岩溶的中山峡谷和峰丛洼地。工作区受特殊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影响,干旱缺水严重、洪涝灾害频发、石漠化现象突出,急需开展水文地质调查,查明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为居民生活与经济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为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通过项目实施,完成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面积1 880 km2,针对干旱缺水村屯的人畜饮水需要,实施水文地质钻探2 800m;为查明地下水动态特征和提供水资源评价依据,修建地下水动态观测站15处;为查明地下河管道走向以及岩溶水补给来源,部署实施示踪试验4处、洞穴测量7 000 m,同时洞穴测量也可 寻找景观丰富的洞穴,为当地发展旅游提供技术支撑;针对石漠化问题,实施遥感解译1 880 km2,采集各类岩土水样品1 163组。上述工作的开展为西南岩溶区 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1.1 查明了工作区水文地质条件与主要富水区 工作区地下水类型按成因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其中,碳酸盐岩类岩溶水是区内最主要的地下水类型。以枯季径流模数为指标,参

滇东南岩溶山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分析及预防措施

滇东南岩溶山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分析及预防措施 宋振华;袁希平;甘淑;杨敏;周曦冰;底鑫;熬成 【摘要】从地貌的复杂性、地质环境的特殊性、降水的不均匀性以及人口密度的不均匀性等4个方面,对滇东南岩溶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分析.根据我国西部开发生态建设的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提出了滇东南岩溶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预防措施.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5(000)026 【总页数】3页(P259-260,300) 【关键词】滇东南岩溶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预防措施 【作者】宋振华;袁希平;甘淑;杨敏;周曦冰;底鑫;熬成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093;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093;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093;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093;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093;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093;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81.3 岩溶即喀斯特,是发育在以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的碳酸盐岩上的地貌,形成的主要

原因是地下水的运动、岩石的透水性以及水的溶解能力。西南岩溶区是全球三大连片岩溶发育区之一[1],岩溶面积344万km2,占国土面积1/3。云南是我国 岩溶分布的大省[2],仅次于贵州[3],其岩溶面积约为11.08万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8%。由于受岩溶地质地貌及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云南岩溶山区生态系统有其特殊性,并反过来影响到全省工业、交通、城建、旅游等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岩溶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4]。滇东南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岩溶山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加之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岩溶生态环境日益脆弱,正朝着恶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滇东南的各种资源,促进滇东南岩溶山区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对滇东南岩溶山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1 研究区概况 滇东南处于云南省东南部,地理坐标为101°52'~108°56'E,22°17'~26°06'N,北与富源、宣威等接壤,西与新平县、易门县相连,南与越南相接,东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毗邻。研究区域主要包括文山、蒙自、玉溪、砚山、石林等市及县,总面积为7.48 万 km2,占云南国土总面积的 19.53%[5]。滇东南的总体地势由 南向东倾斜,地貌特征主要是峰丛、峰林(洼)谷地。研究区域雨量充沛,地下水也极其丰富,但受地形海拔的影响,雨水的时空分布极其不均匀。由于区域横贯北回归线,太阳福射的热量极其丰富,年平均气温16.7℃,冬季日照时数大于夏季, 导致冬暖夏凉,四季如春。 2 滇东南岩溶山区生态环境的优势 2.1 水资源丰富滇东南水资源丰富,有许多高原湖泊,比较著名的有滇池、抚仙 湖等,大小河流也有上百条,如南盘江、清水江、南溪河、小河底河等,其中南溪河、小河底河属于红河水系,南盘江、清水江属于珠江水系。水资源总量为38.6

岩溶塌陷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其支撑技术方法

岩溶塌陷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其支撑技 术方法 摘要:伴随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快,国内岩溶分布区和边缘也出现了更多的 工程。同时,也时有触发塌陷灾害,并且明显威胁到民众人身财产安全、严重制 约城市建设和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本文从岩溶塌陷出发,探讨了当 前的研究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和有关的支撑技术方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岩溶塌陷;支撑技术方法;发展趋势 我国作为岩溶大国,境内分布的岩溶占据国土总面积的36%左右。在岩溶区 除了蕴藏着大量的地下水、矿产、旅游资源外,还会面对岩溶塌陷、内涝干旱、 涌水、污染等方面的地质环境问题[1]。其中岩溶塌陷是岩溶区众多地质环境问题 中最主要的一种,尤其是近些年来在人类活动及各种极端气候的影响下,更是高 频发生岩溶塌陷地灾,并且呈现出日益突出的新变化趋势。当前,对岩溶塌陷展 开的研究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并且涌现出很多有效的支撑技术方法[2]。 一、岩溶塌陷当前的研究现状 岩溶塌陷是指在岩溶区范围,由于岩溶作用影响而产生地面破坏、变形的一 类灾害。一般都是岩、土体在人为或自然影响因素影响下而出现变形破坏,并且 出现地面塌陷坑的现象。伴随持续深入开采地下资源、挖掘地理环境,岩溶塌陷 也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性地质灾害,因此国内外对岩溶塌陷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并 以此来妥善处理岩溶塌陷问题。 从岩溶塌陷角度上看,喀斯特地貌发育会诱发溶洞、裂缝。在潜蚀、土压力 的综合作用下,溶洞顶板会加快上覆土体坍塌情况[3]。此外,这些地区内的地下 水也会提升流速,而带来更多的岩溶塌陷现象。同时,碎裂岩石、发育后的裂缝,还提供给地下水很大的流动通道、滞留空间。如果地下水下降至岩石面下部,在 土层中就极易出现吸蚀而破坏土体平衡。尤其是河槽、渍水洼地、高地过渡带等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3章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避防第1节第2课时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学

第2课时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 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 运用资料,说 明自然灾害 的成因。 1.通过图文材料等手段,区分干旱与旱 灾,分析我国四个旱灾多发区的特点。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了解台风的时空分布,理解台风的危 害。(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从气候和地形等方面分析洪涝灾害的 成因。(综合思维) 4.通过对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危害分 析,掌握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影响。(人地 协调观) 1.旱灾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其危害 有哪些?世界上哪些地区发生旱灾 的频率较高? 2.我国旱灾的特点有哪些? 3.台风的危害有哪些?我国受台风 影响的地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哪些地 区? 4.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其 危害有哪些? 5.洪涝灾害的主要分布在哪些地 区? 6.我国洪涝灾害的特点有哪些? 1.旱灾 (1)概念:指降水显著低于多年平均水平,且出现供水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农作物和牧草生长的需求,造成较大的减产或绝收的灾害。 (2)危害:不仅导致农业受灾,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工业生产、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 (3)分布: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发生旱灾频率较高的地区,其中非洲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 (4)我国的干旱灾害 ①特点:X围最广、历时最长、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之一。 ②时空分布 a.四个旱灾多发区: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

b.时间:多为春旱,夏秋旱次之,连旱现象也较明显。 [易混提醒]干旱和旱灾 干旱是一种自然现象,指降水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旱灾是一种自然灾害,是降水异常偏少,出现供水不足,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灾害。常年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是正常现象,不属于旱灾。 (1)概念:指在西北太平洋广阔的低纬度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达12级及以上的热带气旋。 (2)影响 ①危害 ②有利:带来充沛的降水,成为当地重要的水源。 (3)我国受台风影响的地区 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其中某某、某某、某某、某某和某某沿海受灾最为严重,某某、某某次之。 3.洪涝灾害 (1)概念 ①洪灾:指因大雨或融雪引发水流泛滥所造成的灾害。 ②涝灾:包括涝害和内涝,涝害指因降水过多而淹没农田,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的灾害;内涝指由于雨量过多,地势低洼,积水不能及时排除而造成的灾害。 (2)形成因素:大雨、融雪、凌汛、海啸和风暴潮等。 (3)特点:危害面积广、损失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