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的关系教学方案

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的关系教学方案

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的关系教学方案
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的关系教学方案

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的关系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函数连续是函数可导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2.使学生了解左导数和右导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导数的定义是什么?

处连续的定义是什么?

2.函数在点x

处连续必须具备以在学生回答定义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强调函数f(x)在点x=x

∴f(x)在点x

处连续.

综合(1)(2)原命题得证.

在复习以上三个问题基础上,直接提出本节课题.先由学生回答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的关系.

二、新课

1.如果函数f(x)在点x

0处可导,那么f(x)在点x

处连续.

处连续.

∴f(x)在点x

提问:一个函数f(x)在某一点处连续,那么f(x)在点x

处一定可导吗?为什么?若

不可导,举例说明.

处连续,那么f(x)在该点不一定可导.

如果函数f(x)在点x

例如:函数y=|x|在点x=0处连续,但在点x=0处不可导.从图2-3看出,曲线y=f(x)在点O(0,0)处没有切线.

证明:(1)∵Δy=f(0+Δx)-f(0)=|0+Δx|-|0|=|Δx|,

处是连续的.

∴函数y=|x|在点x

2.左导数与右导数的概念.

(2)左、右导数存在且相等是导数存在的充要条件(利用左右极限存在且相等是极限存在的充要条件,可以加以证明,本节不证明).

(3)函数在一个闭区间上可导的定义.

如果函数y=f(x)在开区间(a,b)可导,在左端点x=a处存在右导数,在右端点x =b处存在左导数,我们就说函数f(x)在闭区间[a,b]上可导.

三、小结

1.函数f(x)在x

0处有定义是f(x)在x

处连续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2.函数f(x)在x

0处连续是f(x)在x

处有极限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3.函数f(x)在x

0处连续是f(x)在x

处可导的必要而不充分的条件.

四、布置作业

作业解答的提示:

=f(1).

∴ f(x)在点x=1处连续.

∴ f(x)在x=1处不可导.

一次函数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2.一次函数 一、学生起点分析 在七年级下期学生已经探索了变量之间关系,在此基础上,本章前一节继续通过对变量关系的考察,让学生初步体会函数的概念,能判断两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可看作函数。本节课进一步研究其中最简单的一种函数——一次函数.由于有前面内容的铺垫,学生已经会建立变量之间的关系,可能有部分学生表述上还不太规范,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习惯,如将解析式写成1,1x y x y +=-=-等,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教学任务分析 《一次函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 八年级 (上) 第四章 《一次函数》的第二节.本节内容安排了1个课时:让学生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已知信息写出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并初步形成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与原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更注重借助生活中的实际背景,让学生经历一般规律的探究过程来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同时,新教材调整了知识的安排顺序,原来教材正比例函数在一次函数前面,而新教材是将正比例函数作为一次函数特殊情况给出来的. 本节课教学目标分析是: (1)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2)能根据所给条件写出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 (3)经历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4)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得到函数关系式这一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5)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6)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 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本节课教学难点是: 能根据所给条件写出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引入;第二环节:新课讲述;第三环节:巩固练习;第四环节:知识提高;第五环节:反馈练习;第六环节:课堂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的关系教学方案

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的关系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函数连续是函数可导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2.使学生了解左导数和右导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导数的定义是什么? 处连续的定义是什么? 2.函数在点x 处连续必须具备以在学生回答定义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强调函数f(x)在点x=x

∴f(x)在点x 处连续. 综合(1)(2)原命题得证. 在复习以上三个问题基础上,直接提出本节课题.先由学生回答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的关系. 二、新课 1.如果函数f(x)在点x 0处可导,那么f(x)在点x 处连续.

处连续. ∴f(x)在点x 提问:一个函数f(x)在某一点处连续,那么f(x)在点x 处一定可导吗?为什么?若 不可导,举例说明. 处连续,那么f(x)在该点不一定可导. 如果函数f(x)在点x 例如:函数y=|x|在点x=0处连续,但在点x=0处不可导.从图2-3看出,曲线y=f(x)在点O(0,0)处没有切线. 证明:(1)∵Δy=f(0+Δx)-f(0)=|0+Δx|-|0|=|Δx|, 处是连续的. ∴函数y=|x|在点x

2.左导数与右导数的概念. (2)左、右导数存在且相等是导数存在的充要条件(利用左右极限存在且相等是极限存在的充要条件,可以加以证明,本节不证明). (3)函数在一个闭区间上可导的定义. 如果函数y=f(x)在开区间(a,b)可导,在左端点x=a处存在右导数,在右端点x =b处存在左导数,我们就说函数f(x)在闭区间[a,b]上可导. 三、小结 1.函数f(x)在x 0处有定义是f(x)在x 处连续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2.函数f(x)在x 0处连续是f(x)在x 处有极限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3.函数f(x)在x 0处连续是f(x)在x 处可导的必要而不充分的条件. 四、布置作业

《函数的表示方法》教学设计与反思

《函数的表示方法》教学设计与反思 函数的表示法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函数,以及运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函数的不同表示方法能丰富对函数的认识,帮助理解抽象的函数概念,使学生更好地体会、领悟与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化归等)。同时,数学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函数的多种表示是丰富多彩的社会实际的要求,体现了人们观察世界的一种立场、观点和方法。下面将从5个方面来阐述对这节内容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从引进函数概念开始,就比较注重函数的不同表示方法。在本节中,教材仍以引进函数概念时所用的三个问题为背景,引入函数的表示方法,体现知识情境呈现的一致性。解析法表示函数关系时,函数关系简明、清楚,便于用解析式来研究函数性质,体现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思想。列表法简洁明了,动态的变量采用静态的数据表示,“输入值”与“输出值”一目了然,体现出“动与静”的辩证关系。图象法能直观形象地表示出函数值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趋势,表示出数学的美学意义和数形结合的数学

思想。在教学中除了书中的例子外,还应引导学生多举社会生活或其他学科中的例子,如银行里的利息表、列车时刻表、公共汽车上的票价表、邮资、出租车费,股市走向图等等,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函数就在身边,感到亲切、自然,加深对函数表示法的理解。教材还通过例子介绍了分段函数的特点及应用,要注意让学生尝试用数学表达式去表达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①明确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在了解函数三种表示方法各自优点、特征的基础上,会根据不同实际情境选择合适的方法表示函数。 ②通过具体实际,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转化成数学问题,再去求解数学问题的能力。 ③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重视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表达能力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与重、难点 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但是对于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以及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境来选择恰当的表示函数方法等方面,认识还不够深入、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课时2授课对象高一(3)、(4)教学目标 1.能够应用函数的性质解决有关数学问题,能够应用函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的能力及数学建模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数学建模的方法。难点:根据实际问题合理的选择数学模型和科学评价模型优劣。 教学准备采用电脑多媒体,投影仪等教学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本部分为重点,包括导入过程和教学步骤) 导入过程 有一大群喝水、嬉戏的兔子,但是这群兔子曾使澳大利亚伤透了脑筋.1859年,有人从欧洲带进澳洲几只兔子,由于澳洲有茂盛的牧草,而且没有兔子的天敌,兔子数量不断增加,不到100 年,兔子们占领了整个澳大利亚,数量达到75亿只.可爱的兔子变得可恶起来,75亿只兔子吃 掉了相当于75亿只羊所吃的牧草,草原的载畜率大大降低,而牛羊是澳大利亚的主要牲口.这 使澳大利亚头痛不已,他们采用各种方法消灭这些兔子,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科学家采用载 液瘤病毒杀死了百分之九十的野兔,澳大利亚人才算松了一口气。 教学步骤 (重难点突 破的过程、巩 固方法) 提问:以烧开一壶水为例,怎样烧法最省燃气? (思考分析后)回答:烧开一壶水所用燃气量应该与燃气炉上控制燃气流量的旋钮的 位置有关。 (赞赏地)陈述:分析的有道理。我们现在要研究的问题是旋钮在什么位置时烧开一 壶水所用的燃气量最少。 提问:那么烧开一壶水所用燃气量与旋钮位置能建立起什么关系呢? 回答:烧开一壶水所用燃气量与旋钮位置应该能建立起函数关系。 提问:那么旋钮位置这个量用什么数学知识来描述比较恰当? 回答:可用角度来描述。具体来说可用旋钮转角的大小来表示。

高一必修一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及反思

函数的概念 教学目标:1.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 2.了解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3.了解构成函数的三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教学重点:函数概念和函数定义域及值域的求法。 教学难点:函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自学法和尝试指导法 教学过程: (Ⅰ)引入问题 问题1 初中我们学过哪些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 问题2 初中所学函数的定义是什么?(设在某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 和y ,,如果给定了一个x 的值,相应地确定唯一的一个y 值,那么就称y 是x 的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 (Ⅱ)函数感性认识 教材例子(1):炮弹飞行时间的变化范围是数集{026}A x x =≤≤,炮弹距地面的高度h 的变化范围是数集{0845}B h h =≤≤,对应关系21305h t t =- (*)。从问题的实际意义可知,对于数集A 中的任意一个时间t ,按照对应关系(*),在数集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高度h 和它对应。 例子(2)中数集{19792001}A t t =≤≤,{026}B S S =≤≤,并且对于数集A 中的任意一个时间t ,按图中曲线,在数集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臭氧层空洞面积S 和它对应。 例子(3)中数集{1991,1992,,2001},{53.8,52.9,,37.9(%)}A B ==L L ,且对于数集A 中的每一个时间(年份),按表格,在数集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恩格尔系数和它对应。 (III )归纳总结给函数“定性” 归纳以上三例,三个实数中变量之间的关系都可以描述为两个数集A 、B 间的一种对应关系:对数集A 中的每一个x ,按照某个对应关系,在数集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y 和它对应,记作:f A B →。 (IV)理性认识函数的定义 设A 、B 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 ,使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数x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 A B →为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function ),记作(),y f x x A =∈,其中x 叫做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A 叫做函数的定义域(domain ),与x 的值相队对应的y 的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 x x A ∈叫做函数的值域(range)。 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称为函数的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1)对应法则f (x)是一个函数符号,表示为“y 是x 的函数”,绝对不能理解为“y 等于f 与x 的乘积”,在不同的函数中,f 的具体含义不一样; y=f(x)不一定是解析式,在不少问题中,对应法则f 可能不便使用或不能使用解析式,这时就必须采用其它方式,如数表和图象,在研究函数时,除用符号f (x)表示外,还常用g(x)、F(x)、G(x)等符号来表示; 自变量x 在其定义域内任取一个确定的值a 时,对应的函数值用符号f (a)来表示。如函数f (x)=x 2+3x+1,当x=2时的函数值是:f (2)=22 +3×2+1=11。

函数的连续性 教案示例

函数的连续性·教案示例 目的要求 了解函数在一点处连续的定义,知道已学过的基本初等函数及由它们经过有限次四则运算所产生的函数在定义区间内每一点都连续,会从几何直观上理解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有最大值和最小值. 内容分析 1.在微积分中我们所研究的函数主要是连续函数,而连续概念是建立在极限概念的基础上的.本节课介绍函数f(x)在点x =x 0处连续的概念 时,除借助图形直观描述外,主要以函数值、极限值都存→f(x )lim f(x)0x x 0 在且两者相等为定义方式,这种定义与极限关系密切,所以将连续作为本章的最后部分既是承上启下的,又是顺理成章的. 2.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加深的,研究也是由浅入深的.对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进行了研究,本课再用学过的极限概念对函数的连续性加以研究,使我们对函数的了解认识更进一步,更完善. 3.本课时的重点是函数在x =x 0处连续的定义.定义包含三层意思: (1)f(x)在点x =x 0处及其附近有定义; (2)lim f(x)(3)lim f(x)f(x )x x x x 0 00→→存在;= 可结合图形说明,只要缺其中的任意一个条件,就说f(x)在点x 0处不连续.难点是对连续的理解,由于连续较抽象,故要对照图形讲解. 4.函数在区间连续是建立在函数在一点连续的基础上的.如果函数f(x)在开区间(a ,b)内每一点都连续,就说函数f(x)在开区间(a ,b)内连 续;如果在开区间,内连续,在=处有=,在=处有=,就说在闭区间,上连续.这种环环相扣、 →→f(x)(a b)x a lim f(x)f(a)x b lim f(x)f(b)f(x)[a b]x a x b +- 层层推进的定义方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 5.指出已学过的基本初等函数及由它们经过有限次四则运算所产生的函数在其定义区间里每一点都是连续的. 6.从几何直观上讲解函数的连续性和连续函数的性质. 7.从连续函数的定义可知,所谓函数y =f(x)在它的定义域内某点x 0处连续,意思是说,当自变量x 无限接近x 0时,相应的函数值f(x)也就无限地接近函数值f(x 0).也可用“增量”(改变量)来说明函数的连续性:设自变量x 的增量为Δx =x -x 0,则函数值的改变量为Δy =f(x +x 0)-f(x 0).所谓f(x)在点x 0处连续,就是指当Δx →0时,相应的增量Δy

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教学设计范文整理

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2.1 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整体设计 教学分析 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不同的变化规律需要用不同的函数模型来描述.本节的教学目标是认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等函数模型的增长差异,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与对数增长的不同,应用函数模型解决简单问题.课本对几种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的认识及应用,都是通过实例来实现的.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自现实生活,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是有用的. 三维目标 .借助信息技术,利用函数图象及数据表格,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的增长差异. .恰当运用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并借助信息技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让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等函数模 型的增长差异,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与对数增长的不同.教学难点:应用函数模型解决简单问题.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林大华 导入新 思路1. 一张纸的厚度大约为0.01c,一块砖的厚度大约为10c,请同学们计算将一张纸对折n次的厚度和n块砖的厚度,列出函数关系式,并计算n=20时它们的厚度.你的直觉与结果一致吗? 解:纸对折n次的厚度:f=0.01?2n,n块砖的厚度:g =10n,f≈105,g=2. 也许同学们感到意外,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对这些问题会有更深的了解. 思路2. 请同学们回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本节我们将通过实例比较它们的增长差异.推进新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如果张红购买了每千克1元的蔬菜x千克,需要支付y元,把y表示为x的函数. 正方形的边长为x,面积为y,把y表示为x的函数. 某保护区有1单位面积的湿地,由于保护区的努力,使湿地面积每年以5%的增长率增长,经过x年后湿地的面积为y,把y表示为x的函数. 分别用表格、图象表示上述函数. 指出它们属于哪种函数模型. 讨论它们的单调性. 比较它们的增长差异. 另外还有哪种函数模型与对数函数相关. 活动:先让学生动手做题后再回答,经教师提示、点拨,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及时表扬,对回答不准确的学生提示引导考虑问题的思路. 总价等于单价与数量的积. 面积等于边长的平方. 由特殊到一般,先求出经过1年、2年… 列表画出函数图象.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函数模型. 结合函数表格与图象讨论它们的单调性.

12-6.多元函数的连续性PPT

多元函数的连续性

二元函数的连续性 定义1()(,)D f P f x y =设二元函数的定义域为, 00000,)D ,)D P x y P x y ∈(是的聚点,且( ,如果0000,)(,) lim (,)(,)x y x y f x y f x y →=(00(,)(,)f x y P x y 则称函数在点处连续。 (,)D (,)D (,)D (,)C() f x y f x y f x y f x y D ∈如果在的每一点处都连续,则称函数在上连续,或称是上的连续函数,记作

例1讨论函数222,(,)(0,0)(,)0,(,)(0,0)x y x y f x y x y x y ?≠?=+??=? 在(0,0)处的连续性. 解2 22x y x y +x 2 1≤,00??→?→x 222 00 lim 0(0,0)x y x y f x y →→∴==+故函数在(0,0)处连续.

例2讨论函数 ?? ?? ?=+≠++=0,00,),(222222y x y x y x xy y x f 在(0,0)的连续性. 解取kx y =2222 0lim x k x kx kx y x +==→21k k +=其值随k 的不同而变化,极限不存在.故函数在(0,0)处不连续.

闭区域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1)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 有界闭区域D上的多元连续函数一定有最大值和最小值. (2)介值定理 在有界闭区域D上的多元连续函数必取得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一切值.

多元初等函数:由多元多项式及基本初等函数经过有限次的四则运算和复合步骤所构成的可用一个式子所表示的多元函数叫多元初等函数一切多元初等函数在其定义区域内是连续的. 定义区域是指包含在定义域内的区域或闭区域.

高中数学3.2.1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教学设计新人教A版必修1

3.2.1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意义,理解它们的增长差异性. 过程与方法:能够借助信息技术,利用函数图象及数据表格,对几种常见增长类型的函数的增长状况进行比较,初步体会它们的增长差异性;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函数是描述宏观世界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体验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函数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及其在刻画现实问题中的作用.教学重点: 重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模型,比较常数函数、一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模型的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难点:怎样选择数学模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一、新课导入: 材料:澳大利亚兔子数“爆炸” 在教科书第三章的章头图中,有一大群喝水、嬉戏的兔子,但是这群兔子曾使澳大利亚伤透了脑筋.1859年,有人从欧洲带进澳洲几只兔子,由于澳洲有茂盛的牧草,而且没有兔子的天敌,兔子数量不断增加,不到100年,兔子们占领了整个澳大利亚,数量达到75亿只.可爱的兔子变得可恶起来,75亿只兔子吃掉了相当于75亿只羊所吃的牧草,草原的载畜率大大降低,而牛羊是澳大利亚的主要牲口.这使澳大利亚头痛不已,他们采用各种方法消灭这些兔子,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科学家采用载液瘤病毒杀死了百分之九十的野兔,澳大利亚人才算松了一口气. 二、师生互动,新课讲解:

例1(课本P95例1),假设你有一笔资金用于投资,现有三种投资方案供你选择,这三种方案的回报如下: 方案一:每天回报40元; 方案二:第一天回报10元,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多回报10元; 方案三:第一天回报0 .4元,以后每天的回报比前一天翻一番. 请问,你会选择哪种投资方案? 探究: 1)在本例中涉及哪些数量关系?如何用函数描述这些数量关系? 2)分析解答(略)(见P95--97) 3)根据例1表格中所提供的数据,你对三种方案分别表现出的回报资金的增长差异有什么认识? 例2:(课本P97例2)某公司为了实现1000万元利润的目标,准备制定一个激励销售部门的奖励方案:在销售利润达到10万元时,按销售利润进行奖励,且奖金y (单位:万元)随销售利润x (单位:万元)的增加而增加但奖金不超过5万元,同时奖金不超过利润的25%.现有三个奖励模型: x y 25.0= 1log 7+=x y x y 002.1=.问:其中哪个模型能符合公司的要 求? 探究: 1)本例涉及了哪几类函数模型? 2)本例的实质是什么? 3)你能根据问题中的数据,判定所给的奖励模型是否符合公司要求吗? 解答:(课本P97—98)

大学高等数学函数极限和连续

第一章 函数、极限和连续 §1.1 函数 一、 主要内容 ㈠ 函数的概念 1. 函数的定义: y=f(x), x ∈D 定义域: D(f), 值域: Z(f). 2.分段函数: ?? ?∈∈=21)()(D x x g D x x f y 3.隐函数: F(x,y)= 0 4.反函数: y=f(x) → x=φ(y)=f -1(y) y=f -1 (x) 定理:如果函数: y=f(x), D(f)=X, Z(f)=Y 是严格单调增加(或减少)的; 则它必定存在反函数: y=f -1(x), D(f -1)=Y, Z(f -1)=X 且也是严格单调增加(或减少)的。 ㈡ 函数的几何特性 1.函数的单调性: y=f(x),x ∈D,x 1、x 2∈D 当x 1<x 2时,若f(x 1)≤f(x 2), 则称f(x)在D 内单调增加( ); 若f(x 1)≥f(x 2), 则称f(x)在D 内单调减少( ); 若f(x 1)<f(x 2),

则称f(x)在D 内严格单调增加( ); 若f(x 1)>f(x 2), 则称f(x)在D 内严格单调减少( )。 2.函数的奇偶性:D(f)关于原点对称 偶函数:f(-x)=f(x) 奇函数:f(-x)=-f(x) 3.函数的周期性: 周期函数:f(x+T)=f(x), x ∈(-∞,+∞) 周期:T ——最小的正数 4.函数的有界性: |f(x)|≤M , x ∈(a,b) ㈢ 基本初等函数 1.常数函数: y=c , (c 为常数) 2.幂函数: y=x n , (n 为实数) 3.指数函数: y=a x , (a >0、a ≠1) 4.对数函数: y=log a x ,(a >0、a ≠1) 5.三角函数: y=sin x , y=con x y=tan x , y=cot x y=sec x , y=csc x 6.反三角函数:y=arcsin x, y=arccon x y=arctan x, y=arccot x ㈣ 复合函数和初等函数 1.复合函数: y=f(u) , u=φ(x) y=f[φ(x)] , x ∈X 2.初等函数:

指数函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指数函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学生在已掌握了函数的一般性质和简单的指数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指数 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它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使学生得到较系统的函数知识和研究函数的方法,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熟悉函数的性质和作 用,研究对数函数以及等比数列的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十分重要,它 对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此外,《指数函数》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体现在细胞分裂、贷款利率的计算和考古中的年代测算等方面,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还有着广泛 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 ②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和简单应用;使学生获得研究函数的规律和方法。 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类比、猜测、归纳等思维能力; ②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增强学生识图用图的能力; T一般T特殊的认知过程,了解指数函数的实 情感目标:①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从特殊 际背景; ②通过学生亲手实践,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 意识,提咼学生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研究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它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使学生得到较系统的函数知识和研究函数的方法,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熟悉函数的性质和作用, 研究对数函数以及等比数列的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它对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难点:弄清楚底数a对函数图像的影响。 对于底数a>1和1>a>0时函数图像的不同特征,学生不容易归纳认识清

函数连续性教学设计

函数的连续性教学设计 ———凌亚丽内容分析: 函数的连续性是在学生学习了函数概念、函数极限的概念以及极限计算的基础上,对函数的性质进一步进行的讨论。高等数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初等函数,而连续性是初等函数的重要性质。因此,这一节内容是高等数学课程的基础性知识,十分重要。 学情分析: 《高等数学》是我院所有专业学生必学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也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是学生专升本必学必考的一门课程。但据多数学生反映及本人教学发现,高等数学确实是一门比较难的课程,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而言学习更为困难。之所以更难,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一,高等数学这门课程难,它是初等数学以外的一门数学,它有其固有的特点,这就是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其二,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学习兴趣低.教学中发现学生对这门课程表现出不知所措,无奈,无所谓的态度,这是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尤其是在讲函数的连续性这块,问题更是很多:无趣,无用,无耐等.教学目标: 1. 理解函数连续的概念,会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在某一点的连续性; 2. 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3.培养学生利用函数连续与间断的思想思考、分析、判断工程问题中变量变化规律的能力。 能力训练: 任务一会讨论函数在某一点的连续性; 任务二会用初等函数的连续性求极限。 教学重点:函数连续的概念,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教学难点:函数连续的定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反思: 通过多用日常生活、经济问题、工程问题的例子,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最后再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数学的实用性。

教学过程中,也采用的图象的形式,给予了学生直观的感觉,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消化知识。 当然,还有不足,还需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4.5.3 函数模型的应用 教学设计

4.5.3 函数模型的应用 本节通过一些函数模型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建立函数模型的过程和方法,体会函数在数学和其他学科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认识到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能初步运用函数思想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课程目标 1.能利用已知函数模型求解实际问题. 2.能自建确定性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学科素养 1.数学抽象:建立函数模型,把实际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2.逻辑推理:通过数据分析,确定合适的函数模型; 3.数学运算:解答数学问题,求得结果; 4.数据分析:把数学结果转译成具体问题的结论,做出解答; 5.数学建模:借助函数模型,利用函数的思想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点:利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数模型的构造与对数据的处理.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诱思探究式教学,精讲多练。 教学工具:多媒体。 一、情景导入 我们知道,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不用的变化规律需要用不同的函数模型来刻画.请学生们思考:常见的函数模型都有哪些?面临一个实际问题,该如何选择恰当的函数模型来刻画它呢? 要求: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做判断。而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研探. 二、预习课本,引入新课 阅读课本148-150页,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 1. 常见的数学模型有哪些?其中待定系数有哪些限制条件?

2. 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可商量,最终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三、新知探究 1.常见的数学模型有哪些? (1)一次函数模型:f(x)=kx+b(k,b为常数,k≠0); +b(k,b为常数,k≠0); (2)反比例函数模型:f(x)=k x (3)二次函数模型:f(x)=ax2+bx+c(a,b,c为常数,a≠0); 注意:二次函数模型是高中阶段应用最为广泛的模型,在高考的应用题考查中最为常见. (4)指数函数模型:f(x)=a·b x+c(a,b,c为常数,a≠0,b>0,且b≠1); (5)对数函数模型:f(x)=m log a x+n(m,n,a为常数,m≠0,a>0,且a≠1); (6)幂函数模型:f(x)=ax n+b(a,b,n为常数,a≠0,n≠1); (7)分段函数模型:这个模型实则是以上两种或多种模型的综合,因此应用也十分广泛. 2.解答函数实际应用问题时,一般要分哪四步进行? (1)审题——弄清题意,分清条件和结论,理顺数量关系,初步选择模型; (2)建模——将自然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利用数学知识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3)求模——求解数学模型,得出数学模型; (4)还原——将数学结论还原为实际问题. 四、典例分析、举一反三 题型一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模型的应用 例1某水果批发商销售每箱进价为40元的苹果,假设每箱售价不得低于50元且不得高于55元.市场调查发现,若每箱以50元的价格销售,平均每天销售90箱.价格每提高1元,平均每天少销售3箱. ①求平均每天的销售量y(箱)与销售单价x(元/箱)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②求该批发商平均每天的销售利润w(元)与销售单价x(元/箱)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③当每箱苹果的售价为多少元时,可以获得最大利润?最大利润是多少? 【答案】①y=-3x+240(50≤x≤55,x∈N).②w=-3x2+360x-9 600(50≤x≤55,x∈N).③当每箱苹果的售价为55元时,可以获得最大利润,且最大利润为1 125元. 【解析】①根据题意,得y=90-3(x-50),化简,得y=-3x+240(50≤x≤55,x∈N). ②因为该批发商平均每天的销售利润=平均每天的销售量×每箱销售利润. 所以w=(x-40)(-3x+240)=-3x2+360x-9 600(50≤x≤55,x∈N). ③因为w=-3x2+360x-9 600=-3(x-60)2+1 200,所以当x<60时,w随x的增大而增大. 又50≤x≤55,x∈N,所以当x=55时,w有最大值,最大值为1 125. 所以当每箱苹果的售价为55元时,可以获得最大利润,且最大利润为1 125元. 解题技巧:(一次、二次函数模型的应用)

高中数学教案——函数的连续性

课题:2.5函数的连续性 教学目的: 1.理解掌握函数在一点连续须满足的三个条件的基础上,会判断函数在一点是否连续. 2.要会说明函数在一点不连续的理由. 3.要了解并掌握函数在开区间或闭区间连续的定义. 4.要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即最大值最小值定理 教学重点:函数在一点连续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教学难点:借助几何图象得出最大值最小值定理.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知识点有函数在一点连续满足的三个条件,函数在一点连续概念,函数在开区间和闭区间连续的定义,函数在闭区间上有最大、最小值的定义,

最大最小值定理 函数的连续性是建立在极限概念基础上的,又为以后微积分的学习做铺垫,它是承上启下的.函数在一点连续必须满足三个条件,这是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函数在区间连续的定义也是建立在一点连续的基础上的.借助函数的几何图象得到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一个性质,即最大值最小值定理. 函数在一点连续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如何得出这三个条件,可以借助函数图象,让学生观察、总结出来.同样借助几何图象得出最大值最小值定理. 在学生已掌握极限概念的基础上,并通过分析函数图象,让学生主动地总结出函数在一点连续的三个条件及概念.以及通过区间是由点组成的,进行概念的顺应,得出函数在区间上连续的概念.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000 lim ()lim ()lim ()x x x x x x f x a f x f x a -+→→→=?== 其中0lim ()x x f x a -→=表示当x 从左侧趋近于0x 时的左极限,0 lim ()x x f x a +→=表示当x 从右侧趋近于0x 时的右极限 2. 我们前面学习了数列极限和函数极限、数列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函数,不同的是函数的定义域往往是连续的.而数列的定义域是自然数集,是一个一个离散的点.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碰到这种情况.比如温度计的水银柱高度会随着温度的改变而连续地上升或下降,这是一种连续变化的情况;再比如邮寄信件的邮费,随邮件质量的增加而作阶梯式的增加(打个比方:20克以内是8毛钱邮票,21克~30克是1元,31克~40克是1.2元)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去研究函数的连续与不连续问题 二、讲解新课: 1.观察图像 如果我们给出一个函数的图象,从直观上看,一个函数在一点x =x 0处连续,就是说图象在点x =x 0处是不中断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几张函数图象,并观察一下,它们在x =x 0处的连续情况,以及极限情况. 分析图,第一,看函数在x 0是否连续.第二,在x 0是否有极限,若有与f (x 0)的值关系如何: 图(1),函数在x 0连续,在x 0处有极限,并且极限就等于f (x 0).

2019-2020学年高中数学 3.2.2 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数学 3.2.2 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教学设计新 人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能够找出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初步体会应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运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模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变为数学模型. 二、预习导学 引例:大约在一千五百年前,大数学家孙子在《孙子算经》中记载了这样的一道题:“今有雏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雏兔各几何?”这四句的意思就是:有若干只有几只鸡和兔?你知道孙子是如何解答这个“鸡兔同笼”问题的吗?你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老师介绍孙子的大胆解法:他假设砍去每只鸡和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和兔就变成了“独脚鸡”和“双脚兔”.这样,“独脚鸡”和“双脚兔”脚的数量与它们头的数量之差,就是兔子数,即:47-35=12;鸡数就是:35-12=23. 比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求知欲望. 可引导学生运用方程的思想解答“鸡兔同笼”问题. 三、问题引领,知识探究 例1.某列火车众北京西站开往石家庄,全程277km,火车出发10min开出13km后,以120km/h匀速行驶.试写出火车行驶的总路程S与匀速行驶的时间t之间的关系式,并求火车离开北京2h内行驶的路程. 探索: 1)本例所涉及的变量有哪些?它们的取值范围怎样; 2)所涉及的变量的关系如何? 3)写出本例的解答过程. 老师提示:路程S和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即函数的定义域),注意t的实际意义. 变式1 : 某农家旅游公司有客房300间,每间日房租为20元,每天都客满.公司欲提高档次,并提高租金,如果每间客房日增加2元,客房出租数就会减少10间.若不考虑其他因素,旅社将房间租金提高到多少时,每天客房的租金总收入最高? 引导学生探索过程如下: 1)本例涉及到哪些数量关系? 2)应如何选取变量,其取值范围又如何? 3)应当选取何种函数模型来描述变量的关系? 4)“总收入最高”的数学含义如何理解? 根据老师的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建立恰当的函数模型,进行解答,然后交流、进行评析.

函数的连续性与间断点

第七节 函数的连续性与间断点 一、函数的连续性 1. 增量:变量x 从初值1x 变到终值2x ,终值与初值的差叫变量x 的增量,记作 x ?,即x ?=1x -2x 。(增量可正可负)。 例1 分析函数2x y =当x 由20=x 变到05.20=?+x x 时,函数值的改变量。 2.函数在点连续的定义 定义1:设函数y =)(x f 在点0x 的某个邻域内有定义,如果自变量x 的增量 x ?=0x x -趋向于零时,对应的函数增y ?=)()(0x f x f -也趋向于零,则称函数y =)(x f 在点0x 处连续。 定义2:设函数y =)(x f 在点0x 的某个邻域内有定义,如果函数)(x f 当 0x x →时的极限存在,即)()(lim 00 x f x f x x =→,则称函数y =)(x f 在点0x 处连续。 定义3:设函数y =)(x f 在点0x 的某个邻域内有定义,如果对任意给定的正数 ε,总存在正数δ,使得对于适合不等式δ<-0x x 的一切x ,所对应的函数值 )(x f 都满足不等式:ε <-)()(0x f x f ,则称函数y =)(x f 在点0x 连续。 注:1、上述的三个定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函数)(x f 在点0x 连续,必须同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1) 函数y =)(x f 在点0x 的某个邻域内有定义(函数y =)(x f 在点0x 有定义) ,(2) )(lim 0 x f x x →存在;(3))()(lim 00 x f x f x x =→。 3.函数y =)(x f 在点0x 处左连续、右连续的定义: (1)函数y =)(x f 在点0x 处左连续?)(x f 在(]00,x x δ-内有定义,且 )()(lim 000 x f x f x x =-→(即)()0(00x f x f =-)。 (2)函数y =)(x f 在点0x 处右连续?)(x f 在[)δ+00,x x 内有定义,且 )()(lim 000 x f x f x x =+→(即)()0(00x f x f =+)。 显然,函数y =)(x f 在点0x 处连续?函数y =)(x f 在点0x 处既左连续又右连

二次函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地位和作用 《二次函数》是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在螺旋式上升的数学知识体系中,是继常量与变量、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之后,学习的又一种非常基本的初等函数。 二次函数是描述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二次函数的图象也是人们最为熟悉的曲线之一,如喷泉水流、抛掷的铅球划过的轨迹等,同时,二次函数的相关性质也是解决最优化问题的理论基础。 本章从大量的生活情境入手,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广泛联系生活及其他学科的问题,使学生感受二次函数的意义及它的应用价值。 本节是在前面《对函数的再认识》基础上,通过实际情境,让学生观察、思考、归纳出二次函数的概念,并从中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探索和表示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获 得用二次函数 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能利用尝试求值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猜测增种多少棵橙子树可以使橙子的总产量最多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分析、归纳、解决,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责任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2)教学难点:由实际问题确定函数解析式和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二、学情分析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之前已经学习过常量与变量、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对于函数是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思想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可以在此基础上用类比的方法继续深入学习二次函数。而且,学生的逻辑思维、概括归纳能力也有了一定的高度,本节课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更加灵活地处理,从现实情境入手,安排大量的探究活动,提高课堂思维含量,同时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积累应用函数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函数的连续性的例题与习题集

函数的连续性的例题与习题 函数连续性这个内容所涉及到的练习与考试题目,大致有3大类。第一类是计算或证明连续性;第二类是对间断点(或区间)的判断,包括间断点的类型;第三类是利用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的几个性质(最值性质,零点存在性质),进行理论分析。 下面就这三大类问题,提供若干例题和习题。还是那句老话:看到题目不要看解答,而是先思考先试着做!这是与看文学小说的最大区别。 要提醒的是,例题里有不少是《函数连续性(一)(二)》中没有给出解答的例题,你事先独立做了吗?如果没有做,是不会做好是根本不想做,还是没有时间? 一.函数的连续 例1.1(例1.20(一),这个序号值的是《函数连续性(一)中的例题号,请对照) 设()f x 满足()()()f x y f x f y +=+,且()f x 在0x =连续。证明:()f x 在任意点x 处连续。 分析:证明题是我们很多同学的软肋,不知道从何下手。其实,如果你的基本概念比较清晰,证明题要比计算题号做,因为它有明确的方向,不像计算题,不知道正确的答案是什么 在本题里,要证的是“()f x 在任意点x 处连续”,那么我们就先固定一个点x ,用函数连续的定义来证明在x 处连续。你可能要问:函数连续的定义有好几个,用哪一个? 这要看已知条件,哪个容易用,就用那一个。在本题中,提供了条件()()()f x y f x f y +=+,也就是()()()f x y f x f y +-=,你的脑海里就要想到,如果设y x =?,那么就有 ()()()y f x x f x f x ?=+?-=?;这个时候,你应该立即“闪过”,要用题目给的第二个条件了:()f x 在0x =连续!它意味着:0 lim (0)(0)x f x f ?→+?=。 证明的思路就此产生! 证明:因为 ()()()f x y f x f y +=+,取0y =,则有 ()()(0)f x f x f =+,所以(0)0f =。 (#) 对于固定的x (任意的!),若取y x =?,有 ()()()y f x x f x f x ?=+?-=?, (+) 在(+)式两边取0x ?→的极限,那么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教学设计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教 学 设 计 课题: 三角函数模型简单应用设计者:

学院: 数学学院 时间: 2015-9-24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a 通过对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由图象求解析式的方法; b 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并研究性质; c 体验实际问题抽象为三角函数模型问题的过程; d 体会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变化现象的重要函数模型.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体验一些具有周期性变化规律的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 思想 , 从而培养学生的建模、分析问题、数形结合、抽象概括等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切身感受数学建模的过程,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让学生切身感受数学建模的过程,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三角函数模型解决一些具有周期变化规律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分析、整理、利用信息,从实际问题中抽取基本的三角函数关系来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 1. 情景展示,新课导入 【师】经过前面的学习, 大家知道, 在客观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周期性变化现象, 而要定量地去刻画这些现象, 我们通常需要借助于三角函数这一重要数学模型。这节课我们将来学习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

【师】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若干年后, 如果在座的各位有机会当上船长的话, 当你的船只要到某个港口去 ,你作为船长,你希望知道关于那个港口的一些什么情况? 【生】水深情况。 【师】是的, 我们要到一个陌生的港口时, 是非常想得到一张有关那个港口的水深与时间的对应关系数值表。那么这张表格是如何产生的呢?请同学们看下面这个问题。 问题探究 1:如图所示,下面是某港口在某季节每天的时间与水深关系表: 时刻水深 /米时刻水深 /米时刻水深 /米 3:00 7.5 12:00 5.0 21:00 2.5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你能够从中得到一些什么信息? 【生】(思考中发现水深的最大值是 7.5米,最小值是 2.5米。 【师】水的深度变化有什么特点吗? 【生】水的深度开始由 5.0米增加到 7.5米,后逐渐减少一直减少到 2.5,又开始逐渐变深,增加到 7.5米后,又开始减少。 【师】大家发现,水深变化并不市杂乱无章, 而是呈现一种周期性变化规律,为了更加直观明了地观察出这种周期性变化规律,我们需要做什么工作呢? 【生】需要画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