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7讲粮食贸易

第7讲粮食贸易

第7讲粮食贸易
第7讲粮食贸易

第七讲、粮食经济和粮食贸易

(1953-1995)

1)粮食贸易概况观察

2)几个令人困惑的问题

3)制度背景和贸易决策程序

4)决定因素和数量分析

5)几点总结性评论

20世纪中国在国际市场上角色发生了深刻变化。

解放前中国是一个重要的粮食进口国,20-30年代进口高达200-300万吨。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是粮食(特别是大米)的净出口国。

然而到六十年代,这种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成为了粮食净进口国。

八十年代,中国平均每年粮食进口量为900万吨。另外80年代中期以来,在净出口和净进口地位上多次改变。

——粮食贸易从不同方面成为研究和政策议题(潜在需求量、贸易方向和数量改变等)。

由于受经济环境、制度和政策因素影响,新中国粮食贸易经历了多次巨大变动。

第一阶段:净出口时期

(50年代)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大规模粮食出口。出口量从1950年122万吨增至1951年200万吨。到50年代中后期,年平均出口量一直高于200万吨。主要是大米和大豆的出口,占1953至1960年粮食出口总量的83%。这一时期粮食进口量一般较少。工业化初始阶段急需外汇注入,粮食净出口为解决这一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据估计,这时期粮食净出口所得外汇占国内总出口所得外汇的12%——19%。

第二阶段:饥荒和恢复时期

(1960年——1965年)

1959至1961年饥荒,同时标志中国粮食贸易转折点:从50年代粮食净出口国转变为饥荒后的粮食净进口国。从1960/61年开始,只得大幅度减少出口并同时大幅增加进口。

这段时期粮食平均年进口量为590万吨。进口主要为小麦,占粮食进口比重从1961年的约2/3上升至1963年的93%,且在1965至1966年间有了更大涨幅。据估计,这段时期粮食净进口所需外汇支出占总进口外汇支出的13%。

第三阶段:大米换小麦

(1966年——1976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斗争和极左派意识形态盛行,但是在粮食贸易政策上却采取了务实的政策。表现为利用国际粮食市场的结构特点,发展了大米换小麦贸易模式。

背后经济原理是国际粮食市场上大米价格通常为小麦的两倍,但是两种粮食作物每物理单位所含热量相似。这一时期,中国在实物量上仍是粮食净进口国,年均进口量约为220万吨,然而进口额几乎与出口额相等,在外汇价值量上使粮食贸易基本保持了平衡。

第四阶段:政策调整时期

(1977年——1984年)

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是粮食进口的巨大涨幅。粮食净出口量在1977至1982年六年间连创新高。进口总量于1982年升至最高——1600万吨。正是粮食进口的大幅增长使得中国成为国际粮食市场中的重要一员。

第五阶段:剧烈波动时期

(1985年以后)

首先是粮食进出口的剧烈波动,其振幅远高于前段时期。更重要的是,中国在净进口国和净出口国间的角色转换。

80年代前期粮食产量急剧上升,使我国1985年成为粮食净出口国,这是自1960年以来第一次。

同年(1985年)国内粮食大量减产,使中国在1987至1991年再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大国。

1992年至1994年间,中国又一次成为净出口国。

然而到1995年,粮食出口锐减至近乎为零,而进口又创2000万吨新高。

但是近年我国再次成为净出口国。

——不到20年间,净贸易方向改变5次之多。

经验观察提出的问题:

1)60年代初成为粮食净进口国,主要原因显然是1959-61年饥荒。但是1959年粮食产量锐减,为什么没能在1959-60年净进口粮食,反而出口大量粮食?

2)1965年后粮食产量已恢复至饥荒前水平,为什么没有很快恢复50年代粮食净出口国地位?

3)70年代末80年代初,粮食产量已随着经济改革而大幅度提高,然而为什么在这一时期粮食进口量却剧烈上升?

4)为什么在80年代中期以后,粮食贸易进入了一个剧烈动荡时期?

粮食贸易制度安排特点

改革以前,对外贸易完全由政府垄断。进出口计划由政府制定,对外贸易部代表国家进行管理,专业外贸公司实施进出口事务。粮食贸易由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负责。

与其它行业和产品相比,粮食贸易垄断程度更高。两个事实:第一,尽管在70年代末大多数商品对外贸易已被放开,但是,粮食贸易在进入WTO以前一直被国有贸易公司所垄断。第二,政府最高部门参与了粮食进口计划的制定。

粮食贸易的决策程序

很少有关于粮食进口的政策制定过程的记录。通过采访相关政府官员和研究员,可以看到80年代后期有关决策的大致程序。涉及这一过程部门名称和其它细节不同时期所有变化,但基本原则具有某种稳定性。

第一阶段,为粮食贸易准备计划草案。一般由商务部粮食局综合部门负责,主要依据国内粮食供需平衡表信息。对外经贸部门通过提供国际市场形势信息,也参与计划草案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计划草案提交国家计划委员会,从宏观经济角度审察计划可行性和适当性。两个问题会受到重点评估,一是不同部门对外汇资源存在竞争性需要,计委需要从外汇分配角度加以评估。二是粮食进口通常需要政府补贴,因而还需要从预算角度加以考察。

第三阶段,计划初稿由计委、商业部、外经贸部呈报国务院,在国务院例行会议上做最终审批,也可能在年底召开的国家粮食工作会议上讨论并做最后决议。

经国务院审查批准后,对粮食进口最终决定将送至外经贸部,作为指令性计划下达给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执行。

90年代前期发生某些变化。例如,为打破中国粮油进出口垄断,引进了配额分配体系。其他国有公司经配额分配体系的许可,有权从事粮食贸易。第二,中央政府希望通过粮食储备政策,在稳定粮食市场中扮演积极角色。因而于1991年建立了国家粮食储备局。这个新机构已积极致力于粮食贸易政策的制定。

可见决策过程有几个基本特点:一是年度粮食计划框架;二是高度垄断;三是政府高层部门直接参计划形成过程。

进口数量决定因素及其特点

影响粮食进口因素可分三组。第一组是所谓结构性因素,如相对成本,国际市场价格,外汇可获得性。

第二组因素包括国内粮食产量、人口和收入增长、粮食库存变动等因素。解释发展中国家粮食贸易模型通常要考虑这些因素。

第三组因素是特别与中国粮食进口有关的两点考虑。一个是中国贸易官员所说的“调剂品种余缺”,如进口小麦和出口大米。另一个是国内运输瓶颈和相对运输成本。一些西方学者认为由于中国国内运输系统存在问题和缺乏效率,如上海、天津这样的港口城市如果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进口粮食,比从内地粮食赢余省份进口还要便宜。

许多可能影响粮食进口的因素,各自相对影响力不同。由于我们考察时期粮食进口绝大部分用于直接消费(小麦),而很多年份国内粮食消费水平一直在很低温保水平上,国内供求无疑对粮食进口有更为重要的影响。

问题在于国内粮食经济和贸易变动如何联系?国内粮食生产是如何影响进口政策?年度粮食进口计划者如何对粮食供求加以评估?国内粮食供求形势的指示信号是什么?这一信号是否可靠?

成熟市场体系下应有一个自然答案:粮食市场价格是反应供求关系变动的信息,可以供计划制定者参考。然而,在样本时期,中国国内粮食部门没有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市场机制。因而,国内粮食供求影响贸易方式,受到粮食部门制度政策安排的关键影响。

国内粮食经济最重要制度特征是粮食统购统销。在这一制度下,国内粮食经济被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由政府直接控制的政府部门,包括对非农业人口和部分农村居民粮食供给,由于这一供给主要对象是城市非农人口,又称为城市粮食部门。另一部分是给农村的农业人口,所以又可被称为农村粮食部门或非政府粮食部门。

国内粮食经济两部门划分对理解粮食贸易变动有重要意义。由于政府部门直接对城市部门粮食供求关系直接负责,因而这一部门粮食供求变动,为计划者提供了一个判定国内整体粮食供求关系的非价格信号,这一信号应当对粮食贸易变动具有更为直接的解释作用。

对这一分析思路进行检验,设计一个统计模型,假定因变量“粮食净进口量(NIM)”由四个解释变量决定:

一是政府每年粮食购销差(GX),表示城市粮食部门供求关系指示器。

二是上年国内粮食产出增长(PRO),它可以反映国内整体产出水平。

三是粮食贸易调整滞后变量,例如跨年度贸易合同可能使贸易调整滞后,用净进口滞后一年(NIMt-1)表示。

四是趋势变量(TRD),刻画人口、收入增长等趋势性因素对粮食贸易影响。

不能提供一个全面性粮食贸易计量分析,而仅是为了测评各种重要因素关于粮食贸易影响的分析性假说。基于我们的理解和假说,GX和PRO对粮食进口有着重要影响。

表9.2报告计量分析数据;用常规最小二乘法方法估计;结果如下,括号中表示估计系数统计显著程度的t值:

NIM = 0.20 - 0.13 GXt-1 - 0.16 GXt-2

(0.24) (2.04) (2.47)

- 0.22GXt-3 - 0.09PROt-2

(3.03) (2.80)

-0.06 PROt-3 + 0.15Trend + 0.45NIMt-1

(1.94) (3.60) (3.84)

各变量估计系数符号与理论分析预测具有一致性,模型解释净进口变量约八成波动。GX的三个滞后项(GXt-1,GXt-2,GXt-3)估计系数都很显著。PRO 两、三期滞后项估计系数显著,但一期滞后项不显著,说明粮食进口对国内整体粮食供求反应滞后期更长。

对我们考虑的主题来说,统计分析结果支持了制度因素对进口决策重要性假设。

粮食进口并不只受粮食总产出变化影响,而且还受政府贸易部门购销差(GX)的影响。

GX估计系数绝对值远大于PRO系数,意味着与垄断销售相关的政府购买对粮食进出口的决定程度远大于粮食产出的整体形势对影响程度。当政府购买量达不到所需销售目标水平时,政府不得不增加进口粮食以维持供求平衡。

有助于解释前面提出的几点问题:

第一,1960年为何大量出口?

尽管1959年粮食产量骤减,但是当年政府还是从国内征购了6412万吨粮食,这是1950-81年间最多一年,并有1155万吨粮食剩余,这也是1950-81年间最多的年份。由于贸易决策主要对城市部门供求作出反应,所以1959-60年净出口达到高峰,并伴随最具破坏性大饥荒。

第二,60年代没有恢复大量净出口?

统购统销体制两个目标:从农民那里获得尽可能多低价粮食,同时在农村保留满足农业人口最低需要粮食。饥荒说明这两个目标内在矛盾及其潜在可怕后果。这场悲剧表明,尽管政府采购目标没能完成会引发一些困难,然而“成功地”采购过多粮食将会更加危险。经过这一课,国家不得不调整政策,包括限制征购量,较高议价购粮,农民获得自留地等等。

但是城市部门需要仍要满足,因而尽管1966至1976年间,人均粮食产量已恢复至50年代水平,国有粮食部门仍然处于紧张状态,因而不得不继续进口粮食。但是为了在粮食进口上节省外汇支出,发明了“大米换小麦”贸易模式。

粮油企业排行榜

备受关注的第三中国粮油榜于正式揭榜 一榜风行,耀动粮界。备受关注的第三中国粮油榜于今日正式揭榜。来自全国29个一榜风行,耀动粮界。备受关注的第三中国粮油榜于今日正式揭榜。来自全国29个省、区、市的100家企业脱颖而出入围主榜,30家进入企业分项奖,20个品牌登上品牌奖,20个产品进入产品分项奖,12位企业家荣获人物分项奖。 本届推介活动在延承前两届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紧扣粮油行业发展脉搏,确立了“坚守、创新、跨越”这一主题,在奖项设置上进行了创新,推出了“企业家、企业、品牌、产品”四大主体方阵,其中保留主奖“中国百佳粮油企业”和三个分项奖“中国十佳粮油集团”、“中国十佳粮油成长型企业”、“中国十佳粮油创业风云人物”外,重新设置了5个分项奖:“中国十佳粮油领军企业”、“中国十佳粮油(食品)品牌”、“中国十佳粮油地理品牌”、“中国十佳粮油创新产品”和“中国十佳粮机产品”。 经过筛选名单、刊登初先与候选名、读者投票、专家评审等阶段,历时2 个多月,最终确立第三届中国粮油榜的上榜名单。“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关注中国粮油经济,推动粮油产业发展,为建设中国粮企与产业崛起尽心尽责。”中国粮油榜组委会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把一年一度的‘寻找中国粮油榜样力量’进行到底,让中国粮油企业、企业家与品牌列多地受到全国各界的关注与尊敬。” 记者了解到,2013中国粮油财富论坛暨第三届中国粮油榜颁奖盛典将于11月30日在北京隆重举行。(相关内容详见2013年10月16日粮油市场报第三届中国粮油榜特刊“舞动粮风”)(2013-10-17中国粮食工业网) 第三届中国粮油榜获奖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中纺集团有限公司 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 北京粮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分析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分析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摘要: 中美两国一直都是重要的贸易伙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的完成,中美贸易摩擦并未因中国加入WTO而得到缓解,相反却向更深层、更宏观、更关键的层面发展。这表明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其自身的逻辑和规律,并不受具体事件或外在机制的影响。美国贸易政治的实质是政府、国会和利益集团三方之间的博弈和平衡,美国即时地调整了对华贸易政策,以此来试图解决中美贸易关系上出现的各种问题,缓解双边贸易的紧张,确保双方良性互动发展。 关键词:中美贸易;对华政策;趋势分析;中国威胁论

一、中美贸易发展概述 (一)中美经贸关系大事年 1979年7月7日,中美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为期3年的中美贸易关系协定,规定双方互享最惠国待遇。协定于次年2月生效。 1990年,美国一些国会议员提出议案,以人权等问题为借口,要求取消对中国的最惠国待遇或对其延长附加条件。 1994年5月26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延长1994年至1995年度对华最惠国待遇,并决定将最惠国待遇与人权问题脱钩。 1999年4月6日至14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访问美国。访美期间,朱镕基与美国总统克林顿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发表了联合声明。 1999年11月15日,中美在北京签署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协定,从而为中国入世扫清了最大障碍。 2000年10月10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法案,从而使这项由美国参众两院通过的法案正式成为美国法律。根据这项法案,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美国将终止按《1974年贸易法》中有关条款对中国“最惠国待遇”(“正常贸易关系”)实行年度审议的做法,与中国建立永久正常贸易关系。 2001年12月27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命令,正式宣布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这项命令于2002年1月1日正式生效。 2003年12月7日至10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访问期间,温家宝总理提出了确保中美经贸关系持续健康发展的五条原则,布什总统表示赞同。双方还商定提高中美商贸联委会的级别。 2005年11月8日,经过七轮纺织品贸易问题磋商,中美双方就纺织品问题达成协议,在英国伦敦签署了中美两国《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双方同意从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对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棉制裤子等21种纺织品实施数量管理。 2006年9月20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与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在北京正式启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 2006年12月14日至15日,首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北京举行,主题为“中国的发展道路和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双方确定了服务业、医疗、投资、加强透明度、能源和环境等领域为未来6个月的工作重点。 (二)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历史性分析 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取得了世界霸主的地位,成为“美元帝国”,世界最大的债权国。根据霸权稳定理论,霸权国具有经济上的明显优势,通过自由贸易,它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这种霸权与二战后建立的自由经济之间存在正相关

粮食收购价格市场调研报告—调研报告.doc

粮食收购价格市场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构建粮食最低收购价机制实际上是国家对粮食生产进行干预和指导的一项重大政策。当粮食市场价格低于干预价格(最低收购价,也称保护价)时,由政府组织(委托粮食收购企业)按最低收购价格进行收购,以稳定粮食价格,保护农民利益。粮食市场最低收购价政策是未来我国加强和支持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要使这项政策有效发挥对粮食生产的激励、指导作用,关键在于政府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粮食市场最低收购价标准。本文利用黑龙江省有关粮食生产数据,根据机会成本理论,对稻谷最低价格标准进行理论分析。 一、构建立粮食市场最低收购机制的必要性 工业化国家普遍建立了指导粮食生产的价格体系,包括目标价格和市场干预价格等。不同的国家及地区在不同的时期,政府出台指导粮食生产的价格目的是不同的。现阶段,我国构建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机制的主要目标是追求粮食产量的增加,通过保持粮食价格的稳定,保障农民种粮有适当的收入,保护农民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 我国人口众多,粮食是民生之本,必须建立粮食价格保护制度,保障粮食安全。20多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呈现周期性波动,先后经历了1983-1984年增长,1985-1988年下降,1989-1991年增长,1992-1994年下降,1995-1996年增长,1997-2003年下降,2020年增长的7个波动期。粮食生产波动对全国粮食安全的

影响日益显现,1997-2003年长达6年之久的粮食价格下降,引发粮食产量连年减产,造成了3个年度粮食产需缺口,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粮食安全危机的高度关注和重新认识,作为获利能力弱的粮食产业未来在经济市场化的条件下,要实现稳定发展,必须由国家给予一个保护价格即最低收购价,以支持农民生产粮食,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为实施粮食保护价格政策提供了必要条件。一方面,我国从1978年开始对粮食流通体制进行改革,先后经历了“统购统销”、“合同定购”、“保价放量”等阶段,市场化取向日趋明显,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生产资源和粮食价格形成中的作用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国有粮食收购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完善。在国家开放粮食收购市场的同时,建立国家及省级粮食储备制度。当粮食市场价格较低时,国家通过增加粮食储备手段,委托国家粮食购销企业以保护价格收购农民手中余粮,进行价格干预,达到稳定市场价格的政策效应。当市场价格高于保护价格时,让农民以市场价格销售余粮,给予农民增加收入。这项粮食收购政策已在我国粮食主产区实行了多年。 二、最低收购价激励粮食生产的机理分析 最低收购价格激励粮食生产实际上是供给定理、机会成本理论和边际效用理论的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过程。 (1)供给定理:在假定其它因素不变的前提下,着重考察供给与价格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看到这样一般规律:价格越高,生产者所愿意供给的数量就越多;价格越低,供给量则减少。这种现象被称之为供给定理。在现实中,较好的粮食

中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全部转为净进口

中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全部转为净进口 夏粮收获即将结束,有望再获丰收。然而,包括粮食在内的大宗农产品今年以来仍保持净进口态势,国内农产品生产和粮食安全面临挑战。 《经济参考报》记者从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了解到,近年来,在大豆、棉花、植物油进口继续保持高位,食糖、乳制品净进口大幅增加的同时,三大主要粮食作物全部转为净进口。尽管粮食特别是大米和小麦的净进口量非常有限,但从10多年的发展变化看,我国大宗农产品进入净进口阶段的趋势十分明显。 数据显示,2012年谷物净进口1316.9万吨,小麦、玉米、大米净进口量分别达到341.5万吨、515.3万吨和208.8万吨;食糖和棉花进口量分别达到374.7万吨和541.3万吨,再创新高。另据商务部本周发布的数据,6月进口大豆预报到港832.28万吨,创月度最高水平。 此外,肉类产品进口增长同样迅速。其中猪肉从2008年由净出口转为净进口,且进口量迅速增长;羊肉净进口趋势不断强化,净进口量由2007年的2.4万吨持续增长到2012年的11.9万吨。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大米进口量持续处于高位,1至4月稻谷和大米进口100万吨,同比增83.6%。东方艾

格农业咨询公司分析师马文峰介绍说,中国现在已经是最大的稻谷进口国,自然年度进口量达到400万至500万吨。大米进口的绝对量不大,但对南方局部市场的冲击很大,湖南、江西的大米企业遭受严重冲击。 “在国内外价差扩大又缺乏关税保护的情况下,想不进口都不可能。”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主任倪洪兴表示,大宗农产品净进口增加的根本原因是需求增长的驱动,而国内外价差扩大是农产品进口增加的直接动力。当前,有不少农产品进口不是因为国内短缺,而是因为内外价差,造成国内积压与进口增加并存的现象。 《经济参考报》记者不久前在湖南常德采访时,一位米厂老板介绍说,来自越南、巴基斯坦、缅甸的进口米价格是每百斤172元,而常德当地的米价是每百斤180至190元,不少企业甚至在本地大米中掺兑20%的进口米。 对于国内外棉花的“高价差”,众多棉纺织企业同样感到经营困难。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说,目前国内棉花价格每吨超过19000元,比进口棉花高4000至5000元,去年价差更是达到每吨6000元。在这种情况下,棉纺织企业没有竞争力,成品没办法消化。 面对低价进口农产品的不断冲击,中国实施的关

第7讲粮食贸易

第七讲、粮食经济和粮食贸易 (1953-1995) 1)粮食贸易概况观察 2)几个令人困惑的问题 3)制度背景和贸易决策程序 4)决定因素和数量分析 5)几点总结性评论

20世纪中国在国际市场上角色发生了深刻变化。 解放前中国是一个重要的粮食进口国,20-30年代进口高达200-300万吨。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是粮食(特别是大米)的净出口国。 然而到六十年代,这种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成为了粮食净进口国。 八十年代,中国平均每年粮食进口量为900万吨。另外80年代中期以来,在净出口和净进口地位上多次改变。 ——粮食贸易从不同方面成为研究和政策议题(潜在需求量、贸易方向和数量改变等)。

由于受经济环境、制度和政策因素影响,新中国粮食贸易经历了多次巨大变动。 第一阶段:净出口时期 (50年代)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大规模粮食出口。出口量从1950年122万吨增至1951年200万吨。到50年代中后期,年平均出口量一直高于200万吨。主要是大米和大豆的出口,占1953至1960年粮食出口总量的83%。这一时期粮食进口量一般较少。工业化初始阶段急需外汇注入,粮食净出口为解决这一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据估计,这时期粮食净出口所得外汇占国内总出口所得外汇的12%——19%。

第二阶段:饥荒和恢复时期 (1960年——1965年) 1959至1961年饥荒,同时标志中国粮食贸易转折点:从50年代粮食净出口国转变为饥荒后的粮食净进口国。从1960/61年开始,只得大幅度减少出口并同时大幅增加进口。 这段时期粮食平均年进口量为590万吨。进口主要为小麦,占粮食进口比重从1961年的约2/3上升至1963年的93%,且在1965至1966年间有了更大涨幅。据估计,这段时期粮食净进口所需外汇支出占总进口外汇支出的13%。

中国大型粮油公司

2010年国内粮油加工业大型集团企业名单集团公司名称子公司数量 1中粮集团有限公司31 2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71 3中国华粮物流集团公司 6 4中国中纺集团公司7 5益海嘉里集团36 6嘉吉(中国)公司 5 7北京粮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3 8今麦郎食品有限公司 5 9三河汇福粮油集团有限公司 2 10河北五得利面粉集团有限公司 5 11河北邯雪面粉集团有限公司 2 12九三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8 13黑龙江省阳霖油脂集团有限公司 2 14黑龙江鹤鸣米业集团7 15黑龙江新良粮油集团有限公司 4 16绿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5 17长春大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3 18吉林粮食集团有限公司8 19上海良友(集团)有限公司 6 20江苏省农垦米业 3 21江苏金太阳油脂有限责任公司 2 22江苏省粮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3 23山东六和集团60 24山东半球面粉有限公司 2 25安徽庆发集团有限公司 3 26安徽皖王面粉集团有限公司 2 27安徽槐祥工贸集团有限公司 2 28安徽大平工贸(集团)有限公司 3 29安徽良夫面粉集团 2 30安徽省桐城青草香米业集团有限公司 5 31安徽绿一粮油集团7 32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21

33湖南唐人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 34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 3 35湖南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 3 36湖北省粮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6 37湖北金华麦面集团8 38湖北梅园米业集团 4 39湖北绿秀粮油集团7 40湖北芦花荡粮油集团 6 41赤壁米业集团 5 42江西省粮油集团有限公司 4 43双胞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 44江西万年贡米集团16 45江西金龙米业集团9 46福娃集团有限公司34 47湖北国宝桥米集团7 48襄樊万宝粮油集团 3 49广州市粮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4 50重庆粮食集团8 51四川粮油批发中心 3 52新疆粮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4 江浙压榨圈:江苏、浙江主要大型油厂概况 以下为江浙大豆压榨圈--江苏、浙江主要大型油厂概况:

现阶段美国对华贸易政策重点及启示(一)

现阶段美国对华贸易政策重点及启示(一) 摘要: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既是其总体对外贸易政策的一部分,同时又具有独特性。随着中国加入WTO的过渡期即将结束,现阶段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又出现新的特点。本文从讨论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发展的历史入手,重点分析现阶段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目标和主要手段及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贸易政策,目标 2005年,中美双方的贸易总额达2116.3亿美元,增长24.8%。其中,中国对美国出口1629亿美元,从美国进口487.3亿美元,分别增长9.1%和30.4%,中美贸易顺差为1141.97亿美元。如果按美方的统计,2005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赤字高达2020亿美元。美国从与中国的贸易中获得许多低成本的消费品和工业品,从而使美国在获得经济增长的同时得以保持较低的通货膨胀水平。美国的制造业者、服务提供者和农场主继续认为中国人均收入的提高以及新增的商业机会能为美国商品提供潜在的商机。实际上,自2001年以来,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增长是美国对世界其他地区出口增长的5倍,中国已经从美国的第9大出口市场跃升到第4大出口市场。尽管中美贸易的迅速发展给两国经济发展带来明显的促进作用,但美方日益增长的贸易逆差却使中国成为美国对外贸易政策中重点关注的国家。本文从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演变入手,研究美国在中美贸易关系中重点关注的问题及给我们的启示。 一、美国总体贸易政策的演变 在美国的战后贸易政策变化中,一直贯穿着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之间的斗争,其基本理念由强调自由贸易的福利效应转变为“互惠”基础上的公平贸易。具体看,二战后美国的贸易政策可根据政策理念和贸易政策基调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自由贸易时期,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以自由贸易为主线,贸易政策主要依托多边框架进行。当然,这种自由贸易是对盟国的自由贸易,而对社会主义阵营则采取了禁运等贸易保护主义手段。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末期的贸易政策过渡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贸易政策出现由自由贸易向“公平贸易”或“管理贸易”的转变。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和欧洲经济的恢复,美国同日、欧之间的贸易冲突有所上升。而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的浮动汇率制度加大了贸易摩擦和国际间协调的难度,美国的贸易政策开始日趋保守。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到克林顿政府执政时的公平贸易或管理贸易时期。这一阶段美国贸易逆差逐步扩大,国内保护主义势力上升,克林顿政府开始把经济利益上升到国家安全的角度,把“公平贸易”和对等原则作为贸易政策的基调,强调贸易伙伴在进入美国市场的同时必须对等地向美国开放市场。第四阶段是小布什上任以来贸易政策的单边主义倾向。由于国内经济衰退、失业和“双赤字”问题严峻,美国的贸易政策出现了以“公平贸易”为借口的单边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新单边主义是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含义是,只要美国认为其贸易伙伴进行不公正、不合理的活动,美国就可以单方面采取行动.迫使其贸易伙伴改变其贸易政策,甚至迫使其修改有关的法律、法规,以促进美国产品的出口从而减少贸易逆差。 二、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演变 尽管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与其总体贸易政策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但还有其具体的特点。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发展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9年到1986年,这阶段主要是中美恢复政治接触和经济往来,美国对华贸易主要服从于美国政治外交战略,中美贸易关系更多的是政治关系的“显示器”。该阶段中美政治关系发展平稳顺利,小摩擦不影响大的发展势头,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总体比较宽松。第二阶段是1986年到2001年,这阶段是中国申请恢复关贸总协定(GATT)缔约国地位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申请阶段。美国在这个阶段的对华贸易政策主要是关于中国更好地融入多边贸易体系的规则性谈判,由于中国还不是多边贸易体系的正式成员,美国在这个阶段并没有着重要求中国全面履行多边贸易体系的规则。在这

“中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简介及评述

“中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简介及评述 崔彦鹏 20142095110002 一、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主要内容及其调整 2004年,我国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和收购价格,粮食价格由市场形成。粮食价格放开后,为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2004年、2006年起国家在主产区分别对稻谷、小麦两个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 该政策,是为保护农民利益、保障粮食市场供应实施的粮食价格调控政策。一般情况下,粮食收购价格受市场供求影响,国家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实行宏观调控,必要时由国务院决定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当市场粮价低于国家确定的最低收购价时,国家委托符合一定资质条件的粮食企业(中储粮公司),按国家确定的最低收购价收购农民的粮食。 据发展改革委公布数据显示,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在实施的10年中经历多次修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收购价的调整:2008年以来,针对粮食生产成本上升较快的情况,国家连续6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2013年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至每斤1.39元、1.12元,6年累计分别提高0.67元、0.41元,提高幅度分别为92%、57%。 另一方面是收购种类的调整:2005年、2006年、2009年和2012年,国家启动了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2007年、2012年启动了粳稻预案,2006年—2009年、2012年、2013年启动了小麦预案。 2014年国家继续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并适当提高最低收购价格水平。经国务院批准,2014年生产的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到每50公斤135元、138元和155元,比2013年分别提高3元、3元和5元。粮食生产农户只需到各地由中储粮公司开设的粮食收购站卖出其生产的粮食便可享受这一保护政策。 二、针对“中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这一政策主要通过粮食市场供求模型去解析。 农民粮食收割后到底能卖多少钱取决于两个因素:产量和粮价,是二者的乘积。但这两个变量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其关联性由一条向下倾斜的对粮食的需求线来决定。也就是说,需求量越大,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价格越低。但还要注意的是,粮食需求线缺少弹性,也就是说,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化不是很敏感。当粮价下跌时,对粮食的需求量会增加,但增加得不是很多。其基本的道理在于,粮食是一种必需品,对粮食的需求最主要的是由对粮食的生理需求所决定的。这也是就是经济学里面的一个经典问题“谷贱伤农”。而这一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户的种粮积极性。 同时,中国人口众多,粮食的需求量比国际粮食市场上的总供应量还要多,确保中国粮食的高自给率,确保农户的种粮积极性对中国的国家稳定十分重要。 针对上述问题,其破解途径之一就是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以保障种粮农户的利益,从而维持其种粮积极性。 三、“中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效果

近年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对比分析

内容摘要: 摘要:对中国粮食进口到岸价与国内批发价分析表明,美国、泰国等国外粮食进口到岸价总体高于中国国内批发价,目前国外粮食市场对中国尚不构成直接冲击,但由于国际粮价波动幅度明显高于中国,应防止国际粮价继续下跌冲击中国市场。从出口市场来看,中国与其他主要出口国粮食出口至目的地到岸价相差不大,无明显出口优势。 摘要:对中国粮食进口到岸价与国内批发价分析表明,美国、泰国等国外粮食进口到岸价总体高于中国国内批发价,目前国外粮食市场对中国尚不构成直接冲击,但由于国际粮价波动幅度明显高于中国,应防止国际粮价继续下跌冲击中国市场。从出口市场来看,中国与其他主要出口国粮食出口至目的地到岸价相差不大,无明显出口优势。 关键词:粮食;价格;对比。 1.国内粮价与国外粮价比较。 对国内外市场粮食价格长期走势的研究表明,粮食价格变化大约每10年一个周期。长期以来国内、国际粮食价格走势接近一致,两个市场价格相关性呈逐步增强态势。而通过对近年两个市场的价格对比可以看出,近期粮价差距缩小,目前,国外粮食进口到岸价高于国内批发价,中国与其他主要粮食出口国粮食出口至目的地到岸价格相差不大。由于影响价格对比的因素复杂,特选择品种、品质及价格条件接近的进行比较。 1.1国内粮食批发市场价格与进口美国、泰国粮食到岸价比较。 国外粮食是否对国内冲击,关键在于国外粮食进口至中国后与国内粮价的比较,在此通过选择当前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市场(美国小麦、玉米及泰国大米),与国内粮食批发市场价格进行比较,可看出2008年以前,国内批发市场小麦、玉米价格一直比进口到岸价低30%左右,大米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经过2008年国际粮价大涨大跌后,目前中国小麦、玉米及南方大米批发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 小麦:近年来,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低于国际市场进口到岸价,自2008年二季度开始,国际小麦价格迅速下滑,两种价格差明显缩小,目前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低位波动,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基本接近。比较国内(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优质白小麦为例)和国际小麦进口到岸价(以美国硬麦到岸价为例,以出口离岸价+粮食海运费计算),2005、2006年,国内小麦批发价格比进口小麦到岸价格低30%左右,由于2007和2008年前期国际小麦价格高幅上升,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差距逐步扩大,最高时为2008年3月,国内小麦批发价格为1640元/t,比进口到岸价低62.2%。此后受国际小麦价格大幅回落的影响,两者差距迅速缩小。2009年3月,国内小麦批发价格为1980元/t,低于美国小麦进口到岸价57元/t(2.8%)。 玉米:近年来,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持续低于进口到岸价,受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市场玉米价格大幅下跌的影响,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差距迅速缩小。比较国内玉米(以辽宁、山东、吉林三地平均批发价为例)和国际玉米进口到岸价(以美国到岸价为例),除2005年下半年国内玉米批发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外,2008年9月前,前者低于后者约30%,最低时为2008年6月,达44%。2009年年初以来,两者价差迅速缩小,2009年3月,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为1365元/t,低于进口美国玉米到岸价165元/t(10.8%)。 大米:从大米情况看,2007年底以前,国内大米批发价与进口到岸价差距不大,南方市场如广东大米价格略高于进口泰国大米到岸价,黑龙江批发价略低于进口到岸价。2008年国际市场大米价格大幅攀升时,黑龙江、广东市场大米批发价比进口泰国大米到岸价低50%~60%,2008年下半年始泰国大米价格大幅回落,两者价格差距迅速缩小。2009年3月,国内

粮食贸易公司简介范文

粮食贸易公司简介范文 粮食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物资,没有粮食人类就无法生存。本文是整理的是粮食贸易公司简介范文,希望我们的文章你能喜欢。 粮食贸易公司简介范文1 一、公司的基本情况 河北中恒泰达粮油贸易有限公司坐落于河北省徐水县华龙路北侧,公司始建于20xx年8月,注册资金1.6亿元,是集粮食收购、储存、销售、货物运输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相关企业。 中恒泰达占地面积305亩,主要经营粮油期、现货购销、物流等业务。设备设施主要有:12排36栋标准仓库,库容30万吨,大型粮食专用运输车100辆,每年收购运转60万吨,配套设备齐全,拥有汽修厂、加气站、化验室、地磅房、药品库、器材库、烘干塔等设施。业务覆盖石家庄以北、保定市区20多个县及京广铁路周边方圆200公里,为客户提供"代收、代储、代运、代销"的服务项目。 公司有职工三百余人,实行规范化管理,率先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被评为国家粮食贸易公司简介A级仓储物流企业,河北省物流行业50强企业;20xx年被列为保定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20xx年被评为服务行业标准化示范单位;20xx年被评为3·15诚信万里行示范单位。公司的发展得到了省、市、县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公司拥有的30万吨库容被国家粮食局审定授予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被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总行授予了"黄金客户"的荣誉称号。总经理张亮在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组织的20xx年度中国物流企

业创新人物评选活动中,被评为20xx年度中国物流企业创新人物。20xx年3月应商务部邀请,公司总经理张亮作为我国唯一一个粮食系统代表于20xx年4月24日-5月4日随温家宝赴波兰、匈牙利参加"中国-中东欧国家第二届经贸合作论坛"。多年来公司秉承董事长张志信提出的管理、学习、巩固、创新的工作方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改革创新思维、加速发展经济效益、落实完善粮食经营、弘扬企业文化理念等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绩。 二、公司纳税情况 河北中恒泰达粮油贸易有限公司于20xx年9月成立,现已投资1.7亿元,20xx年下半年投产,到20xx年已实现缴税970万元,截止20xx年已缴税1100万元。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京津冀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粮食购销企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总行的黄金客户。 三、行业特点 粮食流通、仓储行业是国家的基础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国家政治、经济的长期稳定、繁荣,符合国家的稳定和谐的科学发展观战略,基本没有环境污染,是国家政策重点支持的行业。 每年2—5月是玉米收购旺季,6—8月为小麦收购旺季,此间公司资金需求量最大。每年9—10月为玉米销售旺季,12月—次年2月为小麦销售旺季。 四、公司经营方式及利润来源 公司经营方式主要有自行收购销售粮食、代购代储粮食、公路运

广州市粮食集团工会会议纪要

广州市粮食集团工会会议纪要 2014年第二期 时间:2014年7月15日 地点:谷物公司办公楼4楼会议室 主持人:何志明 出席人:何志明、梁泳红、诸葛红、陈纯晖、庄宝玲、冯国明、高保臣、陈启民、张晓光、陈恺怡、文子瑛、禤奇雁、肖茵茵 一、内容: (一)各单位汇报近期职工思想动态以及开展工作情况; (二)集团工会布置近期工作。 二、决议: (一)维护企业内部稳定是各企业(中心)工会的工作重点。各单位工会要密切关注职工思想动态;配合企业依法依规做好“退二进三”职工安置工作;做好薪酬、奖励等工资调整工

作,稳定职工情绪。 (二)积极配合集团今年主题年活动,开展全员品牌宣传教育。组织全体职工学习岭南穗粮品牌、大米、面粉、面制品和食油五个专题培训ppt,按部署进行知识问卷考查。9月份组织开展“安康杯”岭南穗粮产品知识竞赛。继续积极组织职工参加岭南穗粮产品进企业、社区推广活动。 (三)鼓励和发动职工参加市总工会主办的“职工素质提升”学习活动,主动与企业行政沟通,为职工参加学习创造条件提供帮助,做好相关申报审批记录和存档便于补贴兑现。 (四)切实加强工会内部管理和自身建设。严格遵守本企业年初制定的2014年预算计划,每季度末检查一次预算计划执行情况。南方公司、穗港米业公司等退二进三企业工会要做好终结审计准备,企业终结时相关工会会计档案移交集团工会。各企业工会委员会委员、经审委员、女职委主任及职工代表出现空缺的要及时按程序补选。 (五)各单位工会在7月份对本企业高温劳动保护情况(设施设置、劳动用品发放、高温补贴)及超时加班情况作一次检查。三季度起职工困难申请标准从1300元提高到1550元。 (六)计划8月安排乒乓球比赛,10月安排羽毛球比赛,11月安排2014年度登山活动。 会议要求各企业(中心)工会要明确职责、严守纪律,正确理解各项方针政策,加强沟通联系,务求使工作取得实效。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淮南师范学院课程论文论文题目: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学生姓名:廖梦丹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07075106 指导教师:侯俊华

摘要 中美两国一直都是重要的贸易伙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的完成,中美贸易摩擦并未因中国加入WTO而得到缓解,相反却向更深层、更宏观、更关键的层面发展。这表明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其自身的逻辑和规律,并不受具体事件或外在机制的影响。美国贸易政治的实质是政府、国会和利益集团三方之间的博弈和平衡,美国即时地调整了对华贸易政策,以此来试图解决中美贸易关系上出现的各种问题,缓解双边贸易的紧张,确保双方良性互动发展。 关键词:中美贸易,对华政策,趋势分析,中国威胁论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ed pace of time and people’s ever-changed aesthetic outlook, the expression of individuality and improvement of life quality are being better emphasized. The era changes of aesthetic taste re-awakened our beautiful memories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s a kind of millennium traditional culture, Blue-and-white Art re-embarked on a new stage of history. The Blue-and-white Element proposed in this paper refers to the features shown by the traditional blue-and-white porcelain, which include Blue-and-white Decoration, Blue-white Color, Inscription, Decorative Form, Decorative Craft Techniques, Artistic Style and some other elements. Blue-and-white Element is a unique feature of blue-and-white porcelain. It is widely used not only in the field of Ceramic Key words: Blue-and-white Element, fashion, application.

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现状

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现状、 问题及完善对策 贺伟 内容提要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施行6 年来,已经在稳定粮食价格、促进农民增收、服务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达到了政策的设计预期,受到了地方政府和种粮农民的欢迎。面对粮食供求关系发生的新变化,现行政策的一些消极影响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显,制约了政策效果的充分发挥。为此,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政策在价格制定、信贷管理、财政补贴、购销监管等方面的操作措施。同时,继续深化粮食收购政策的市场化改革,逐步建立起以差额直补方式为主的最低收购价政策。 关键词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预案托市收购补贴 粮食收购政策是粮食购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次粮改的重点内容。在国家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以后,国内粮食生产保持良好势头,局部地区农民“卖粮难”问题比较突出,加上国际国内粮食价格的联系日趋紧密,国内粮价受外部市场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面对复杂多变的粮食购销形势,为了避免出现谷贱伤农和粮价大幅波动,国家于2004年出台并实施了以最低收购价为主要内容的粮食托市政策。目前,最低收购价政策已经施行了6年,从政策层面看,有必要在深入分析今后一段时期特别是后金融危机时期粮食供求形势的基础上,研究提出粮食收购政策下一步的完善思路;从实践层面看,有必要对这些年国家托市收购政策的执行情况和效果进行考察,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完善措施。 一、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执行情况及效果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设计的出发点是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实施宏观调控,即国家每年确定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水平并制定相应的执行预案,当市场价格高于国家的托底价格时,执行预案不会启动,粮食收购价格由市场供求形成,各类收购主体按照市场粮价自行收购;当市场价格低于国家的托底价格时,托市预案便会启动,政策执行主体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及其委托的公司按照最低收购价收购粮食,其他粮食企业还是随行就市进行收购。例如,2004年由于市场粮价在最低收购价格水平之上,当年制定的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没有启动;2007 年的中晚籼稻市场价格较高,当年的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也没有启动。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执行范围有严格规定,一般是主要粮食品种的重点主产区,如早籼稻主要是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广西等省区;中晚稻主要是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川、吉林、黑龙江、广西、江苏、辽宁、河南等省区;小麦则主要是河北、河南、山东、湖北、安徽、江苏等省。在品种、区域范围之外的粮食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不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此外,为了便于农民售粮,托市政策的执行时间主要集中在夏粮和秋粮的收获季节,超出政策期限后农民只能按照市场粮食价格出售粮食。如小麦托市政策的执行时间为6 月初至9 月底;早籼稻为7 月中旬至9 月底;东北三省的粳稻为11月中旬至次年的3月底,其余各省区为9月中旬至12月底。 (一)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执行情况

中国主要粮食品种进口结构优化问题研究

中国主要粮食品种进口结构优化问题研究 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我国粮食自给自足已不能满足中国对粮食的需求,国际粮食市场成为了中国粮食供给的重要来源之一。随着我国粮食进口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较大的粮食净进口国家,对国际粮食市场依赖程度越来越大,我国粮食进口贸易在国际粮食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主要粮食品种进口结构是否优化也成为了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 一、粮食进口总量的变化情况 从建国以来,我国粮食进口总量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611991年,此阶段我国粮食贸易虽然是净出口与净进口交替出现,但净进口年份较多,主要用粮食净进口填补消费缺口。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粮食供给出现了严重不足,国家为了解决粮食供给缺口,开始大规模进口粮食。除了1985年和1986年两年我国为粮食净出口外,其余年份均为净进口。并且进口量在1991年增加到1 345万吨。 第二阶段为19922003年,此阶段仍然为粮食净出口与净进口交替阶段。这一阶段中我国粮食供求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过剩与紧缺交替出现,使得粮食进出口波动较大。在这十二年中有五年为净进口,年均净进口为332万吨。此阶段,粮食进口仍然起着调节国内需求和实现总量平衡的作用。 第三阶段为2003年以后,此阶段我国粮食贸易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粮食进口与净进口规模不断扩大。在2003年之前,我国粮食年度进口量少有超过2 000万吨的年份,而在2003年以后我国粮食每年进口量都在2 000万吨以上,且逐年增长。2012年粮食净进口规模达到7 748万吨,这一时期粮食净进口量的突然增长和我国大豆进口量激增有很直接的关系,截至2013年我国粮食贸易净进口量达到7 675万吨。 我国粮食净进口量的逐年激增,使我国成为了世界粮食贸易逆差大国,进口总量的多少是影响一个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但在进口总量不断增加的趋势下,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能够保证我们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方法就是保持合理的进口产品结构。 二、主要粮食品种的进口结构 我国主要粮食品种进口的突出特征是粮食进口品种和数量非常集中。大豆、小麦、大米和玉米这四种粮食产品的进口量占到粮食类产品进口总量的90%以上,其中,大豆和小麦是中国主要的进口品种。 1996年之前,从国际市场上我国主要进口的产品是小麦,年平均小麦进口量占年平均粮食进口量的近82.9%,这个阶段大量进口小麦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弥补小麦产量的不足。虽然我国小麦产量很大,但是北方人以小麦为主食,另外加之中国生产的小麦质量不高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国小麦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在此期间,大豆年均进口量仅占粮食年均进口总量的1.4%,玉米和大米年均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1%和3.1%。 1996年以后,大豆取代了之前小麦在粮食进口中的主导地位。1996年,大豆产量维持在原有水平而需求量则大幅增加,大豆由供过于求转变为供不应求,使得大豆由原来的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净进口数量也逐年递增,进口比重也逐步加大。以1996年为转折点,19951997年,大豆进口量分别为29.8万吨、111.4万吨和288.6万吨,分别占当年粮食进口总量的1.44%、9.32%和40.9%。往后逐年剧增,2012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进一步增加,达到5 853万吨,占粮食进口总量的比重达到90.6%。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对油脂类产品的需求增加导致我国大豆进口量迅速增加,使得我国的大豆及豆粕产品大量依赖从国际市场进口,这样,我国大豆越来越受到国际市场的制约。而此阶段小麦的进口量却急剧下降,大豆进口量的急剧上升使得我国进口产品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大豆取代小麦成为主要的进口品种,此时小麦进口所占比重下降为9.8%,玉米和大米则分别为0.3%和2.1%。 由此可见,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粮食进口品种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1997年以

中国的粮食国际贸易及其全球影响[2]

1990—2050年中国粮食需求预测: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在广泛地比较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经验和深入地研究了中国的特殊国情的基础上,对1990—2050年期间中国的人口和GNP的增长情况做了预测,预测结果列于表1中。目前,许多国际机构和国际组织认为中国的人均GNP被低估了,为了更加充分地估计中国未来的人均谷物和粮食需求量,将1990年中国的人均GNP提高一倍,上调到740美元,以此为基数进行预测分析。将各预测年份的人均GNP预测值带入前面从国际经验分析中得到的经验公式,就可以得到对应年份的人均谷物需求量的推测值。当人均谷物需求量推测值小于1990年的实际值时,预测值取两者中较大的数值。假定谷物占粮食的比例不变,由人均谷物需求量预测值可以推出人均粮食需求量的预测值。由此方法得到的全部预测结果列于表2中。决定一国的人均粮食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它的人口和自然资源的比例;二是它的经济和技术水平;三是它的资源配置机制。因此,当两个国家的资源配置机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当时,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较低的国家,其人均粮食消费水平也应当较低。中国的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意味着用国际经验公式推测的人均谷物需求量必然是偏高的,再考虑到预测值是从推测值和1990年的实际值中取大的,因此我得出的预测值只能偏高,不会偏低。认为未来20年中中国的人均粮食消费量会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是错误的。我们的政府不应该不负责地向人民许诺为他们提供超越经济发展水平的食品消费水平,我们的人民也不应该不切实际地期待享受超越经济发展水平的食品消费水平。中国目前的低收入-高食品消费模式没有持久存在的根据。由总人口和人均粮食需求预测可以得到粮食总需求预测,结果列于表3中。2中国粮食产业的长期趋势1950—1994年中国的粮食产业:从1950年到1952年,中国的粮食产业从1.32亿吨恢复到1.64亿吨。从1952年到1977年,中国的粮食产业从1.64亿吨提高到2.83亿吨,25年间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21%。从1977年到1984年,粮食产业从2.83亿吨提高到4.07亿吨,7年间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5.33%。从1984年到1994年,粮食产业从4.07亿吨提高到4.45亿吨,10年间年平均增长速度为0.90%。1978—1984年期间中国粮食产业的高速增长在1985年猝然而止,并就此进入为期10年的徘徊时期。这种重大转折出现的原因有四:一是国家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财政支持减少。农业财政补贴已经大大超过了政府的能力,不堪重负。二是粮食的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过剩,同时谷物的大规模进口又起了雪上加霜的作用。三是1984年城市经济改革启动之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升,农业生产成本也随之上升。四是工业化的快速推进特别是农村工业化的迅猛发展,降低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比较收益,使得生产要素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从粮食生产部门向非粮食生产部门大量转移。总之,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产业之间的比较收益格局和社会政治力量对比格局共同决定了1978—1984年之间的粮食高速增长是不可持续的,这一时期的粮食生产的的确确是“超常规增长”。同时,1978—1984年之间中国粮食产出的增长经验也告诉我们,只要存在有利的经济条件,中国的粮食产出就能实现快速增长,粮食增产的潜力是存在的而且很大。这也告诉我们,中国目前的粮食问题不是能不能增产的问题,而是值不值得增产的问题,是经济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empirenews.page--]1984—1993年中国粮食产出空间格局的变化:我根据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1984—1993年之间经济发展、人均耕地、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将它们分成四类:Ⅰ类地区包括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和海南;Ⅱ类地区包括山东、辽宁、黑龙江、新疆、北京和天津;Ⅲ类地区包括湖南、江西、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山西;Ⅳ类地区包括吉林、内蒙古、河北、河南、安徽、广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西藏。Ⅰ类地区的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却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84—1993年之间,它们的粮食总产量和人均产量都在减少,合计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下降了3.83个百分点。Ⅱ类地区中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的经济发达地区,如果经济发展速度不是很快,那么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不会下降;这类地区中人均耕地面积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经济发达地区,即使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它们的粮食总产量和人均产量也在增加。1984—1993年之间,Ⅱ类地区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比重提高了2.52个百分点。Ⅲ类地区的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84—1993年之间,尽管它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