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引发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1)

引发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1)

引发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1)
引发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1)

校园暴力

(一)校园暴力事件产生的因素:

一、人的潜在本能——攻击性是校园暴力的渊源

在校园暴力中,我们会发现产生校园暴力的主要诱因之一是青少年的个体攻击性太强。根据心理专家的研究,当一个人受到挫折时,容易引起情绪上的冲动和愤怒,因而产生对一定的对象报复和攻击的行为。各种导致挫折感的动因,如受欺辱、遗弃、排挤、自卑等都容易引发攻击性的行为。据1996年、1997年对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的调查发现,80%以上的城市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宠爱,极易染上心胸狭隘、自私、任性、万事以我为中心的毛病。所以在学校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一遇冲突就会把这种不良的心理带出来,酿成校园暴力。

二、家庭因素

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康地形成与家庭的教育很有关系。如果家庭成员文化素质低下、道德品质败坏;父母的管教方法过严或者过于溺爱或者父母疏于管教;家庭气氛紧张、不和谐,使孩子缺少关爱和安全感等情况都会对孩子的健全人格培养产生不利影响。尤其值得强调的是,父母本身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的成长也极其重要。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许多父母在社会经济文化转轨中自身产生的社会心理疾病,例如紧张、恐惧、冷漠或不安全感等,潜移默化地传染给了孩子,使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人格障碍,这也是校园暴力的诱因之一。

三、学校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偏重于知识教育。教师被沉重的教学任务以及升学率压着,学生也被老师布置的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师生间处于一种紧张的关系中,很少有时间进行交流和沟通。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由于他们学习不好,自然而然地被别人贴上“坏学生”或“差学生”的标签,时时处处地受到别人的歧视。在这种情景下,这些所谓“坏孩子”、“差学生”从内心经常会产生不平衡的感觉。他们认为,老师和同学这样对待他们是不公平的,这样做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所以从行动上自觉不自觉地站到老师和同学的对立面,尤其在老师对他们进行批评时,行动上易出现攻击性。校园里师生间的暴力行为的发生,即学生打老师的情节大多发生在学习不好的学生与老师之间。此外,个别素质低下的老师对待学生不是以身作则,而是以打骂、讽刺、挖苦或体罚的形式替代教育,致使某些学生身心受到严重

的伤害。在这种情形下,由于老师的打骂,极易引起学生的反击,校园暴力的发生也就在所难免了。

四、社会因素

青少年生活在社会转轨的变化时期,市场经济带来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也使他们受到很多负面的影响。例如,越来越多的游戏场所,歌厅、舞厅和游戏机室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有的学生为了满足玩游戏机的愿望,不顾一切地勒索低年级学生的钱财,如果得不到钱,就实施暴力行为。另外,带有暴力倾向的影视作品、书刊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形成影响很大。

二、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常见区域:

区域一:学校门口是高发区。受校园暴力伤害的孩子大多数为小学四五六年级,初中生,少数为高中生。因为小学低年级孩子基本上都是由家人负责接送,到了小学四年级以后,孩子们基本上都可以独立上学和回家了。通过情况分析来看,校园暴力发生最常见的区域一般都在校园门口,或者离校园门口不远处。因为有些爱欺负同学的孩子非常清楚,离开校园后,学校便一般管不着了。

区域二:在校园内操场上。常见的时间段为课间休息,或者午间休息。不要小瞧短短的课间休息,就那么十几分钟或者二十几分钟的时间里,就足够一些有暴力倾向的孩子下手伤害其他同学。

区域三:班级内或走廊中。这种现象表面看好象同学间打打闹闹,个别有暴力倾向的同学会借此机会下手。这种打常见方式有攻击、嘲笑、漫骂、拳脚相加,但又不会留下伤痕。这种软伤害即使找到老师,因为找不到证据,往往不了了之。

区域四:在放学的路上。有些过早辍学的不良少年,经常会选择学生放学的路上下手,用威胁和殴打方式抢劫学生身上的财与物。还有部分学生,因为同学间产生矛盾和误会,找帮手在路上等待,目标同学出现后,上前一起动手殴打与自己产生矛盾或纠纷的同学。

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有学校方面、家庭方面、社会方面和主体自身方面的因素:

一、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是培育新生代使其进入社会角色的重要力量和场所,校园暴力首先直面学校。从宏观角度而

言,当前教育体制和教师管理体制存在的诸多弊端是校园暴力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

1 、教育模式的明显功利性倾向是引发校园暴力的关键

一是学生和教师均面临巨大的压力,以致于情绪紧张,容易诱发暴力性事件。

世界儿童发展组织曾在调查了75 个国家的教育环境后,针对各种各样的校园事件,发布了一个备忘录,明确列出学校生活带给青少年的20 个不良压力,其中包括学习压力、作业压力、考试压力、升学压力、同学竞争压力、教师言辞压力等,[2 ]这些压力显然都是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模式导致的。压力太大,一旦达到个体无法承受的程度,其极端的宣泄方式就是暴力。

二是成绩较差者由于得不到教师的肯定,很容易产生自卑感、挫折感。

从心理学的挫折攻击理论来看,当人类受到挫折时,即会产生攻击行为,而暴力行为正是攻击行为的主要方式。教育失败和学校对这种失败的反应结合起来,决定了反社会的后果。[3 ]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差生自暴自弃,在盲从和厌恶中产生逆反心理,对优等生、对教师怀有强烈的敌意以致无事生非、滥施暴行。这实际上是由于他们不能接受现行教育体制下学校强加给他们的“失败角色”,而意图通过这种“特殊方式”来获取教师关注与同学“承认”的结果。

三是学生的道德观念淡薄,不能明辨是非。

一方面少数学生动辄以武力解决问题,甚至违法犯罪尚不自知,另一方面受害的学生大多乖乖就范,不懂得寻求保护自己的途径。由于各类学校都把及格率、升学率、考试通过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好坏的主要标准,因此在教育的内容上有所偏失,重视智育,轻视德育,法制教育也没有真正开展起来。另外,性教育作为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也迟迟难登大雅之堂,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小学女生把同学遭受“性暴力”当作挨打的无知局面。[ 4 ] 这种无知,无疑给了诸多校园施暴者以可乘之机,以致其一再恣意妄为。

2 、教师权威的传统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师生间良好的人际互动,为师生间的暴力冲突埋下了隐患;

而矫枉过正又助长了学生的嚣张气焰,致使校园暴力不断升级良好的师生关系犹如“润滑剂”,能够很好地抑制双方暴力心理的冲动。但是师生关系是相当复杂而微妙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到目前为止还只能说停留在口号阶段。而之所以导致这一局面,则不能不谈到教师权威的传统。在以往的社会中,教师拥有社会所赋予的绝对权威,能够行使包括体罚学生在内的各种权力,以传达一种主导的社会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学生则被要求尊师重道,不折不扣地听从教导。不难发

现,权威时代是极度漠视学生的身心健康与个体权益的。正因为如此,随后的教育改革便提出了师生关系等、要给学生尊严的主张“, 学生主体”思想也开始被广泛倡导。然而实际生活中,却有一部分教师始终抱着“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错误观念不放。他们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教师,对教师的话言听计从,不允许任何反叛。本来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学生就有较强的反抗权威的倾向,尤其是在这种“教师权威”已然式微的背景之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大不如前,学生及其家长更是拥有了诸如《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义务教育法》之类的坚强后盾来向教师叫板,如果少数教师

仍以其自身于权威时代受教育的经验加诸今天的学生身上,无形之中,就会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筑起一堵厚墙,隔绝师生之间的交流渠道,使得学生对教师的不满与日俱增。这种冲突日益增加,发生教师为了表现权威而效仿权威时代的做法体罚学生的事件,以及学生为了反抗权威、证明自身存在而攻击教师的事件,也就不足为奇了。实践中也有教师权威矫枉过正的现象,这种情况同样是校园暴力愈演愈烈的原因。事实上,我们只是主张教师权威弱化,并不是说师道尊严也要丢掉,而且教师还有凭借专业知识和人生阅历而形成的另一种威信,教书的同时还要育人,因此有的教师在学生犯错时一味迁就忍让,害怕因为反击而被说成是虐待体罚学生,这是极不正确的,结果只会使施暴者更加有恃无恐。

3 、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漏洞也是引发校园暴力的重要因素

首先,从教师培训过程来看,过分注重专业知识的完善,而忽略了执业技巧,尤其是人际关系处理的

学习,以致有的教师在工作岗位上,虽然教学成绩突出,却基本不懂如何与学生沟通,引起学生的普遍反感。假如教师除了旧式教育体制下的严厉苛责、打骂等方法外,对师生间冲突的解决完全一筹莫展,那么在双方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就很有可能使冲突升级,演化成暴力事件。

其次,从教师任职过程看,虽然一般要进行考核,取得教育局和学校发的教师执业资格证、教师聘

任证、上岗证、技术专业证等才能任教,但这种考核并不十分严格。如某禽兽教师案的犯罪人,便是由校医当上教师,作案后才拿到资格证书的。正是这种教师管理上的漏洞,让一部分缺乏教师特质或具有暴力倾向的人混进了师资队伍,直接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三,从师德建设过程看,一直以来都是正面宣传多,而严肃批评少。事实上,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

学生的行为,倘若教师以暴力为表率,则学生亦必形成暴力倾向。由于实践中忽视师德教育,故教师对学生滥施暴行的现象时有发生,也间接促进了学生攻击性人格的形成。另外,对待教师通常是表彰奖励重而依法处罚轻。如有的教师殴打学生之后,只支付了部分医药费和住院费,仍在学校上课,学校和城区教育局也没有做出任何处理。[ 5 ]如果学校包庇袒护教师的暴行,则容易引发学生及其家长针对教师的新一轮校园暴行。

二、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开始,家庭对个人的影响构成个人社会化的重要一环,因此,校园暴力,

主要是学生的暴行,与家庭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归纳而言,促成校园暴行的家庭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 、家庭教育的失败

2 、家庭结构的缺陷

三、社会方面的原因

1 、暴力文化的泛滥

2 、大众传媒的影响

3 、校园周边环境的恶化

四、主体自身的原因

学校、家庭、社会对于校园暴力的发生虽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一般而言只是为暴力案件的发

生提供了外在契机,其不良影响必须内化为主体自身的行为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因此,主体自身的生理、心理素质,对于决定其能否抵御外界各种不良影响,从而实施暴行具有根本意义。其中未成年学生因具有以下生理、心理特征而特别容易成为校园暴力的主体:

1 、好奇心强,缺乏独立评价能力,行为方式具有模仿性,极易接受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由未成年人认知结构的不完整性所决定,许多学生认识水平和能力低下,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社会环境的感染,接受不良因素的暗示。同时由于他们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严重缺乏,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性质,因而行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喜欢模仿别人,常常错误地将一些影视作品中的暴力行为视为英雄行为。

2 、情绪不稳,自控力差,极易为外界诱因的驱使而激发冲动

青少年时期是情绪、情感处于急剧变化的时期,因而在校学生一般情绪易于激动,性格急躁,重友谊,讲义气,好感情用事,在受到环境刺激时,容易因冲动而使用

暴力手段,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事实上,当他们冷静下来,大多都会为自己逞一时

之快的行为感到后怕和悔恨。

3 、体力充沛,精力旺盛,争强好胜,崇尚武力

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一方面精力充沛,喜好追求刺激,另一方面年轻

气盛,爱走极端,因此

一遇矛盾冲突,即任性而为,采用暴力手段,完全不顾后果的严重性。

4 、叛逆心强,反抗权威意识浓烈

由于心理发育不够成熟,一些学生在行为的选择上表现出明显的偏执性,妄图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显示个体存在。因此在受到父母、老师的约束,尤其是其采取的教育方式不当时,内心即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行为即失去常态。学生针对教师的暴力报复便是这种心理严重失衡的典型表现。

青少年校园暴力产生原因及对策研究

一、校园暴力及其现象、危害

所谓的校园暴力是近年在教育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暴力是指以语言、或明显的肢体动作侵犯他人,使对方感受到威胁、痛苦或身体上受到伤害。从广义上来说:应是指发生于校园内的所有暴力行为,包括同学彼此间或老师与同学之间以及学生对学校的破坏行为等。然而在我国发生最多的是学生间的暴力行为,所以狭义的校园暴力是专指学生对学生暴行。至于暴力的形态,则不一定非限定于要造成身体或物质的伤害,凡是口语恐吓、辱骂、被迫做不喜欢做的事、被故意侵犯身体、被故意陷害、强借物品乃至殴打、勒索等均应包括在内。

(一)校园暴力现象

从近几年学生管理情况来看,校园暴力现象有逐步增长之势。据200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约有10.5%的学生面临校园暴力的威胁。综合近年来各报章杂志的报道,职业中专,普通中学的校园暴力问题比重点中学和大学严重得多。因此,我根据本市部分学生和心理学老师提供的案例可以把各类校园暴力现象分为三种形式,即语言暴力,力量暴力和心理暴力。

1.语言暴力。语言暴力主要指包括起侮辱性外号,造谣污蔑等一系列对学生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2.力量暴力。力量暴力主要指包括校园凶杀,肉体伤害等一系列对学生身体及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力量暴力在校园暴力现象中最为普遍。据警校学生反映,力量暴力在警校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力量暴力表面上对受害学生的身体造成很大的危害,很有可能让受害者残废,甚至死亡。但除了身体上的

伤害,更大的是精神上的伤害。因为暴力已经对人性有歪曲的认识,严重的很有可能导致反社会人格的形成,严重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对施暴者也有极其严重的影响,对他们的心灵成长增添了大量的阻力,很有可能导致他们成人后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人很难获得社会(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的认可,社会归属感长期得不到满足。

3.心理暴力。心理暴力主要指包括孤立,侮辱人格等一系列对学生的精神造成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心理暴力的问题常被忽略,但其危害又非常大。心理暴力可能无处不在,而且任何学生和老师都可能成为施暴者。

(二)校园暴力的危害

近几年的有关报纸已经披露了我国数起由于同学的长期勒索、敲诈、抢劫、欺侮而发生的学生出走乃至于自杀的恶性事件,校园暴力的危害不容忽视。但是由于校园暴力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受害人往往受到对方的威胁而不敢向老师、家长和有关部门报告,因而学校的收报率较低,受害学生也就因此会反复遭到勒索、敲诈和殴打,往往是在造成了一定的后果后,学校、家长才会得知,才会进行处理。那么在学生受害期间,受害学生必然在学习、生活和其他各方面都受到影响。简而言之,校园暴力的危害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经常受到校园暴力侵害的学生整日生活在暴力的阴影当中,学习成绩一般都下降严重。甚至有些学生由于受到严重伤害不得不住院治疗或者休学,正常的学习被迫中断。而对于老师实施的暴力侵害行为,一般都会导致受到伤害的学生畏惧学校,不愿意再去上学。

2.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导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这种危害不仅体现在受害者身上,施暴者的身心同样不能得到健康发展。对受害者,有可能导致其缺乏信心和勇气,自卑,逃避人群,孤僻,偏激。对施暴者,有可能导致其形成反社会人格,走上犯罪道路。

3.破坏了社会秩序,使人们对法律失去信心。尽管我们一直在强调要对青少年加强法制教育,使青少年从小知法、守法,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但如果这种校园暴力的状态得不到有效改善,学生受到严重侵害而感受不到法律的作用,那么不但受害者本人会对法律失去信心,就连他们的家人、同学等也会对法律失去信心,最终导致我们的法制宣传事倍功半。

二、校园暴力的成因

(一)个人方面:

1、张黛眉、谢淑芬研究发现:攻击行为的学生有社会认知缺陷的现象,他们对人际互动情境中的讯息归因、问题解决策略方面都出现僵化。其它如脑神经功能的失调、长期的慢性疾病等也都与攻击行为有一定的相关。

2、享乐主义,需要金钱时,用暴力向他人索钱,满足个人需求。

3、仗着认识一些帮派大哥人物,有靠山而欺辱人。

4、被不同帮派吸收,凑钱孝敬老大,或为组织筹钱,进行恐吓勒索。

5、电视,电影暴力动作,幻想自己当老大而耍狠,或以暴力解决人际间的磨擦。

6、感觉家庭前缺亲情温暖,学校缺少真情、社会功利有无情,因而反抗家庭、

社会、学校,胡作非为,铤而走险。

7、学校过渡的容忍和姑息、加上社会的过渡保护,使多数的青少年形成温室的花朵,只知收获而不知耕耘;只要享受权利,却不愿去尽义务和责任;过分自我中心而无法尊重他人;号争辩或强词夺理,面对困难不愿解决,只知反抗逃避,使得与父母、师长或非我族类的朋友冲突不断。

8、此时的青少年情绪控制能力不如成人来得控制自如,在遭遇情绪不稳定、挫折或攻击时,往往会失控而实行暴力,以发泄自己不愉快的情绪。

9、自信不足,耳边的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互动来往,整日沉默寡言,与外界隔绝,缺少同样的良性刺激,是值得令人正视的问题。

10、缺乏适当的沟通技巧,说话长不经修饰脱口而出,甚至习惯以骂人的方式互动,令人感到难堪而引发冲突。

11、缺乏成就感的一种转移,学业的挫败、师长中的危险分子、生活中的不如意,只有以打架等暴力行为来压过别人的气势,已获得赢的优越感,证明自己不使用

12、以暴制暴,有时认为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或被冤枉,觉得难以忍受及不平衡,所以选择暴力解决,或认为自己长大了,可以承担责任,所以常喜欢替人抱不平,以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

(二)、家庭方面:

1、父母和家庭因素与暴力行为问题有关的包括:父母的健康情形、管教方式、或亲子互动关系等。父母忙于工作,疏于督促孩子上学,导致孩子到处游荡,结交不良友伴,生活缺少重心,学习没有目标。

2、管教方式不当:如过于严格易导致反抗攻击;过于柔弱易养成子女说谎或欺骗行为;放任不管则易使子女任性、放肆;期望过高易造成子女不必要的心

理压力;父母管教态度不一致,则易使子女无所适从而紧张不安或投机取巧;父母(棒下出孝子)的打骂方式,易使孩子学会以武力解决问题。

3、亲子关系疏离:在冷漠、拒绝的家庭关系中,子女情感的舒解与进化、处理情绪问题的行为模式,将受到不良的影响。如与人保持距离、以冷漠猜忌的态度对待他人,如此与人很难建立亲密的关系,将使其一直生活在不快乐的阴影下。

4、破碎、单亲家庭:根据以往研究,自幼失去父或母亲,会造成缺乏性别认同之人格发展上的困难,不论国內外的调查均发现:暴力青少年属于破碎家庭的比例较一般的为高。家庭教育功能不彰:父母对子女态度形成影响比父母给子女的遗传因子影响更大。因此,如何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应是每一为人父母者关心的首要问题。

5、贫困、失和家庭:国內外调查均显示:青少年暴力犯罪来自贫困家庭的比例较高。另一方面,夫妻常久不和会造成子女紧张不安、阻碍其正常情绪的发展,促使其向家庭外寻求补偿,往往因结交恶友或忌妒或攻击他人以为补偿。住居环境不良,住居环境不良会对成长其间的青少年产生错误示范或诱发犯罪等负面影响。

6、言语暴力:父母以讽刺或刻薄的口气责骂孩子,对孩子的自尊心产生很大的杀伤力,孩子容易经由模仿使用相同的语言暴力对待同学,极易引发人际冲突。

(三)、学校方面:

1、学校学习的失败,常与未来破坏行为的出现与成人后的不适应有因果关系。学校无法照顾学生的个別差异、不适当、不适应有因果关系。学校无法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适当的标签学生、不一致的行为管理、不实用的课程、不当的体罚、及缺乏有效的增强等,都是造成学生暴力行为的因素。

2、生活挫折多于成就:对于学业低成就的学生而言,是爹不疼、娘不爱、师不理的一群,来自家庭、学校、同伴间的挫折,往往使其更加自我放弃、或认同于不良的文化, 而将成就感建立在拳头上。

3、同伴团体的压力:很多的案例显示,青少年发生破坏学校公物、打群架等行为,常都受同伴压力的影响或为了得到同伴的认同,而盲目的跟从別人从事一些攻击行为。

4、学校辅导制度不够落实:老师无法有计划的辅导行为偏差的学生,造成彼此感染、彼此学习模仿,上课捣蛋习惯、下课打架闹事,无视校规的存在。

5、老师辅导能力及知识不够:老师本身欠缺辅导的技能,无法有效的辅导学生,而有的老师热衷于收入高的副业,却放了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责任,未能真心诚

意的开怀学生,也是一大主因。

6、老师权威的低落:由于家长的教育水准大幅提升,使得老师的知识水准看起来微不足道,再加上电视及报纸等媒体的泛滥,并提供比老师所教的还更新奇刺激的讯息,使得老师的专业权威日渐低落,而无法产生有效引导学生的力量。

7、师为尊,生为卑:师生双方建立在权力基础上,谁有权力谁贏,一旦学生也有权力,如表达不满、暴力相向、便不法容忍,而导致双输的场面,因此,现代的老师应拋开尊卑观念,培养愿意聆听、尊重及接纳的态度。

(四)、环境方面:

1、传播媒体的泛滥:暴力电影、电视、群众抗争等,让青少年在英雄崇拜的过程中,错误的相信:暴力是解决事情的最佳途径。并可在现实生活里,有机会模仿(大哥)、认同与实现英雄崇拜的错误信仰。

2、不理法律:青少年心智未成熟,,很少考虑行为的后果,根本没想到暴力行为所可能引发的法律问题及后果。

3、重智重利的价值观:对于其他的德育、美育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培养训练,所以每当孩子犯错时,师长常以责备、写悔过书的方式解決,有时青少年只为避免处罚而做妥协,在过程中没有真正的成长学习,很容易又再犯相同的错误。

4、黑道势力的猖獗:因治安的败坏,青少年学习与模仿到以黑道来撑腰,认为只要有后盾,什么事情都不用担心,并可在金钱及他人的畏惧中获得甜头。

(五)、被害学生的特质:

1、被嫉妒型:因成绩优良、家境富裕、面貌较好等,而遭人嫉妒加害。

2、自大型:态度傲慢看不起別人、说话及行为夸大,易与同学产生纠纷冲突。

3、自卑型:觉得自己是弱小、笨拙或多病的,易受同学欺侮。

4、孤独型:单独上下学、独来独往,易落单成为受害者。

5、福贵型:常上福利社、常带贵重物品、常拿钱给同学,常请吃东西。

6、好欺侮型:凡事忍气吞声、不追究。

(六)、加害学生的特质:

1.怀恨报复型:与他人有冲突或受到欺侮、或觉得老师处罚不公不当,因此心存不满或怀恨在心,以报复来讨回公道并消除愤怒。

2.游戏作弄型:因模仿、恶作剧、好玩或为了与众不同,而产生欺侮同学或破坏公物的行为。

3.投机取利型:为了生活享乐,在校内勒索他人金钱或物品,若有不从者则暴力相向,使被害人心里产生恐惊。

4.防卫过渡型:不满同学对其违规行为的举发,或预测自己可能受到攻击与欺侮,或受到对方的挑衅,于是事先召集帮手,埋伏袭击对方。

(七)、从犯罪心理学角度分析校园暴力的成因

人的行为与心理结构是密切联系的,由于心理结构的不同,同样的刺激在不同人身上反应就不相同。心理结构支配着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因此,校园暴力形成的根源,可以从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的关系来分析。

1.从犯罪心理结构分析犯罪行为的发生:犯罪心理结构有三个子结构,即动力结构,调节结构和特征结构。动力结构是犯罪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对个体活动起定向作用,而调节结构对犯罪人的动力结构起加强或削弱、发动或终止的调控作用,对其动机与行为起协调与监督的作用。特征结构显示出个体犯罪行为的特点和区别于他人的某种特征。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是以对外界消极因素的学习和模仿为开端,在具有倾向性和选择性的反映活动中形成不健全人格,经由不良行为的尝试,使此种行为习惯和态度渐趋定型化,进而萌生犯罪意向。犯罪意向的萌发,是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标志。而犯罪心理外化为行为,是以主体具有犯罪心理作为内因,在刺激和情境的诱发下,产生犯罪动机,确定犯罪目的,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下,外化为犯罪行为的。

2.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青少年时期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关键时期,在少年期的社会化过程中,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内部心理结构的动力以及主观需要和客观现实性之间的矛盾更为错综复杂。青少年的心理发育水平与生理发育水平不同步,两者之间就必然存在一定的矛盾,这就成为校园暴力发生的一大诱因。

(1)、精力过剩与缺乏支配能力的矛盾。由于青少年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缓慢,因而缺乏足够的调节和支配过剩精力的能力,在外界不良因素影响下,精神空虚的少年往往将过剩的精力用于暴力性的活动,如打架,斗殴,抢劫等。

(2)、好动好奇与认识水平低的矛盾。青少年心理上的探求能力和好奇心加速发展,但由于心理发展,特别是认识能力的发展不成熟,思维易片面、偏激,分不清是非,往往难以找到正确的宣泄方式。

(3)、兴奋性高与自控力差的矛盾。青少年的腺体发育还未成熟,尤其是脑垂下腺还不成熟,因而兴奋性高,情绪波动大,心境不易持久,与此同时,少年的意志品质尚未发展成熟,自我控制能力欠缺。因此,青少年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激情与冲动,导致不良行为发生。

(4)、性机能发育成熟与性道德观念形成较晚的矛盾。青少年性机能渐渐发育成熟,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向成熟过渡,并产生朦胧的性意识,如在异性面前怕羞而又被异性所吸引,有些青少年因此而开始初恋;对性机能有好奇和新颖感,但性道德观念的形成却落后于性机能的发育成熟。这时,如果缺乏正确的性道德教育和性知识教育,就容易接受外界不良的刺激,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推动青少年犯罪的需要往往是:膨胀的物质需要,嫉妒,逞强好胜,好奇心等,青少年的犯罪动机通常不稳定,而且带有强烈的情感性和情绪性。青少年的犯罪心理结构是由于个性心理结构内部因素矛盾突出而形成,由此可以了解,校园暴力的根源在于青少年内心机制的发展,要解决校园暴力的问题也需要从多方面着手。

三、预防的基本措施

(一)、家庭方面:

1、重视家庭生活:

现代父母常因工作忙碌无太多的时间陪孩子,故多以宠爱及无限制的物资享受,来弥补对孩子亏欠,其实孩子成长过程的空虚是无法弥补的,孩子的教育不是金钱可达成的,只有多一点点心思,多抽时间,才可陪孩子快乐的成长,否则若子

女的行为产生偏差,再赚更多的钱也终究徒劳无功。家长应做到:

(1)、倾听、了解、接纳、同理:

尊重并欣赏子女的自主性与独特性,多些关注、多些了解、欣赏与肯定、尊重与接纳,对其嗜好勿干涉过度,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对立,才可促使其建立自尊,增强学习动机,发现自己的价值。

(2)、父母以身作则:

避免以暴力解决彼此的争执,造成错误的示范。也不可在子女面前批评老师或学校,以免子女误解意思,造成师生对立。

(3)、培养孩子的挫折容忍力:

父母应提供子女培养挫折容忍力的机会,避免过度保护,但应随时注意其情绪的反应,适时给予接纳支持及明智的行事方针,妥善训练其坚强的挫折容力、情绪控制力及自我克制力,对已形成的偏差行为,有耐心地慢慢疏导,以助其步入正途。

(4)、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

家庭的幸福操纵在父母的手中,因此,父母之间的体谅、相爱、互敬、互信都是子女学习的最真实的典范,也只有在爱的环境,父母管教态度上有所共识,才能孕育孩子健康成熟的人格。

(5)、建立适宜的教育期望:

对子女建立适当的期望水平,避免给予过高的压力,以免造成过多的挫败,而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发展。

(二)、学校方面:

1、行政措施方面:

(1)、重视校园暴力问题的存在,举办防范措施学习,充实老师暴力事件的处理及防范技能,并学习处理冲突、破坏与意外事件技巧。

(2)、建立(校內危机处理小组),并发挥其组织功能。给予警卫人员完善的设备与训练,加强校园门禁,以有效的处理暴力事件及维护校园的安全。

(3)、与学区警局建立(警备网)平常可取缔学校附近不良的遊乐场所,减少学生受害机会,一遇紧急事件则可迅速支援。

(4)、推行校园伦理教育,促近师生良好关系,减少师生对立,重视师生平等的双向沟通,增进情感的交流。

(5)、辩别暴力倾向学生有兴趣之课外活动,引导其将过多的精力,发泄在有意义的活动中。提供多元化的成就机会,并可增加参与学校生活的动力及成就感。

(6)、结合校外的社会资源,如警察、心态卫生中心、家扶中心、社区义工等单位,共同进行暴力行为青少年的辅导工作。必要时予以转介服务。

(7)、学校生活教育与学科教育并重,并加强法律常识教育、性教育、人机关系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处理冲突及情绪处理的课程,使青少年得以顺利的成长,建立互敬互重的态度,适应社会生活。

(8)、主动与家长联系,以联络本、电话、家访等方式,使家长了解青少年发展的形态,并能及早处理正常或异常青少年所发生的问题,使其在未恶化之前获得适当的辅导。

(9)、在经费的许可下,尽量改善环境设施,如图书馆、运动场、活动中心等,配合休闲生活教育,指导青少年从事有益身心的康乐活动。

(10)、学校之作为不以升学或考试成绩为判定学生好坏的标准,以免造成低成就学生的挫败,造就少数的明星学生可能会因此牺牲更多的学生。

(11)、学校建筑物的建造规划、夜间照明设备的架设,都应以尽量减少安全的

死角为原则,并加强巡逻、装设警铃、监视器或保全设施,以减低暴力行为的发生。

2、训导措施方面:

(1)、开发师生沟通的管道,使受害学生愿意主动报告校方,且学生主动沟通能够消除心中的疑虑,有效协助处理受害事件。

(2)、加强校园巡逻,尤其是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都应增派人员巡查。

(3)、检讨学校的一些规范、措施是否有不明确或不合适宜的地方,一些奖惩制度是否能更民主、更合理、更公平、更清楚、更有效的指导与约束学生的行为。

(4)、已犯过错的学生,多予服务表现的机会,使其获得肯定,而能培养负责守法的精神。

(5)、引导老师重视师生的双向沟通,促进师生的良好关系,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才能减少彼此间的对立与冲突。

(6)、学校之生活管理,应采取辅导得立场及坦诚讨论的态度,不宜经常使用严格禁止或责备的方式。

(7)、落实导师制度,老师的注意、谅解和关心,可以察觉学生的异常缺席、身上的受伤痕跡、是否和同學起争执、是否和校外不良人士交往、及其家庭是否有严重的问题等,对于校园暴力的发生,有防微杜渐之效。

(8)、加强防范暴力的宣传,如谅解加害者必須承担的法律责任、如何辨识潜在的加害者、如何避免成为受害者、如何因应被害的情境、及事后该如何求助与保护自己等。

3、辅导措施方面:

(1)、对待暴力的学生,主动列入辅导对象,持续追踪,并与家长保持联系,以揭止不良行为的发生。

(2)、加强老师的辅导能力,使其能及时预防或适当的、出理冲突事件。

(3)、重视亲职教育,加强家长家庭经营理念、及管教态度、方法的提升。

(4)、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需求,对于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应建立基本资料,以便采取适当的教育,协助其自我探索,认识自己的性向、兴趣、能力及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5)、加强个別与团体的辅导咨询商,协助其增强人际沟通能力、情绪处理能力、问题反应能力、及自我肯定训练等,以有效减少校园的暴力事件。

(6)、以每个学生为辅导对象,以早期发现预防暴力行为的发生。

(7)、对于有暴力行为的学生,必须寻求全校老师的共同理解,取得共识,针对问题行为形态,实施有效且持续性的辅导措施。

4、老师角色功能方面:

(1)、掌握班级气氛、同学间的互动联系,以及良好的师生关系,协助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多给予学生赞美及获得成功与肯定的机会,避免彼此间的摩擦或疏离感的产生。

(2)、与学生个别谈话时,应能积极倾听,并能表示关怀接纳,耐心教导、守法观念。并加强其对法律的认识,修正其逞英雄、找刺激、立即享乐来获得满足与肯定的不当价值观念。

(3)、发现学生有暴力倾向时,应主动向校方反应及与家长联系,共同防范。

(4)、随时检查自己的管教态度,是否在言语上威吓或放话处分,造成学生与老师、学校的对立,或不把师长放在眼里的情形,努力减少不公、不当的管教方式与态度。

(5)、加强学生对暴力行为的认识,特别是高危险群的辅导,教导学生学习破坏

行为的替代行为及情绪处理之方式,及遇到暴力时应及时求救。并使学生具备危机意识,避免结交不良的朋友及行径阴暗的小巷或偏僻的地方。

(6)、父母的督导及支持程度,对青少年的暴力行为有抑制作用,因此,教导父母教育青少年应有的理念和技巧,帮助父母能采取适当的管教态度和方法,以减少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发生就显得格外重要。

(7)、不要公开责备及加上坏的标签,当学生被羞辱套上坏的标签之后,如坏孩子、笨孩子、问题孩子等,很可能会导致(自我实现恶言)的恶果。

(三)、社会方面:

(1)、加强社会辅导机构的功能,以主动提供各种咨询和活动,增设满足青少年需求的娱乐场所,目标在预防犯罪、辅导初犯和已犯罪者改过。

(2)、社会教育当前应负起教化之责任,设法改正这种社会风气,并塑造、重视精神生活的价值观。

(3)、社政机关和学校合作,辅导青少年从事正常交际和休闲活动。加强社会民间力量的参与,使家庭、学校、社会得以紧密配合,达到预防的效果。

(4)、大众传播媒体有很多的暴力情节,及污蔑羞辱他人为乐的粗野动作和言语,对价值观尚未明确建立的青少年而言,都是不良及错误的示范。除立法以强制净化媒体內容之外,节目制造商、新闻书刊编辑者,游戏暴力设计者,都应本着教育理念,适度的修正內容,而老师、父母的指导更是责无旁贷的。

(5)、警政单位对青少年常涉足的不良场所应加强取缔,对于失踪及辍学的学生多加注意动向,与学校积极的配合,并协助学校对暴力事件的处理。

小结:

校园暴力是当今青少年犯罪的新动向,又是青少年犯罪的前奏、序曲,其发展和延伸是以后走向社会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不及时加以教育挽救,将对社会构成极大的威胁。因此我们不应片面的强调应试教育,要防止教育和社会

脱节,正确引导他们用正确眼光观察社会,这样才能使他们在进入社会后自然而然的了解角色,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二)校园暴力的危害

近几年的有关报纸已经披露了我国数起由于同学的长期勒索、敲诈、抢劫、欺侮而发生的学生出走乃至于自杀的恶性事件,校园暴力的危害不容忽视。但是由于校园暴力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受害人往往受到对方的威胁而不敢向老师、家长和有关部门报告,因而学校的收报率较低,受害学生也就因此会反复遭到勒索、敲诈和殴打,往往是在造成了一定的后果后,学校、家长才会得知,才会进行处理。那么在学生受害期间,受害学生必然在学习、生活和其他各方面都受到影响。简而言之,校园暴力的危害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经常受到校园暴力侵害的学生整日生活在暴力的阴影当中,学习成绩一般都下降严重。甚至有些学生由于受到严重伤害不得不住院治疗或者休学,正常的学习被迫中断。而对于老师实施的暴力侵害行为,一般都会导致受到伤害的学生畏惧学校,不愿意再去上学。

2.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导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这种危害不仅体现在受害者身上,施暴者的身心同样不能得到健康发展。对受害者,有可能导致其缺乏信心和勇气,自卑,逃避人群,孤僻,偏激。对施暴者,有可能导致其形成反社会人格,走上犯罪道路。

3.破坏了社会秩序,使人们对法律失去信心。尽管我们一直在强调要对青少年加强法制教育,使青少年从小知法、守法,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但如果这种校园暴力的状态得不到有效改善,学生受到严重侵害而感受不到法律的作用,那么不但受害者本人会对法律失去信心,就连他们的家人、同学等也会对法律失去信心,最终导致我们的法制宣传事倍功半。

引发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

校园暴力 (一)校园暴力事件产生的因素: 一、人的潜在本能——攻击性是校园暴力的渊源 在校园暴力中,我们会发现产生校园暴力的主要诱因之一是青少年的个体攻击性太强。根据心理专家的研究,当一个人受到挫折时,容易引起情绪上的冲动和愤怒,因而产生对一定的对象报复和攻击的行为。各种导致挫折感的动因,如受欺辱、遗弃、排挤、自卑等都容易引发攻击性的行为。据1996年、1997年对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的调查发现,80%以上的城市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宠爱,极易染上心胸狭隘、自私、任性、万事以我为中心的毛病。所以在学校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一遇冲突就会把这种不良的心理带出来,酿成校园暴力。 二、家庭因素 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康地形成与家庭的教育很有关系。如果家庭成员文化素质低下、道德品质败坏;父母的管教方法过严或者过于溺爱或者父母疏于管教;家庭气氛紧张、不和谐,使孩子缺少关爱和安全感等情况都会对孩子的健全人格培养产生不利影响。尤其值得强调的是,父母本身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的成长也极其重要。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许多父母在社会经济文化转轨中自身产生的社会心理疾病,例如紧张、恐惧、冷漠或不安全感等,潜移默化地传染给了孩子,使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人格障碍,这也是校园暴力的诱因之一。 三、学校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偏重于知识教育。教师被沉重的教学任务以及升学率压着,学生也被老师布置的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师生间处于一种紧张的关系中,很少有时间进行交流和沟通。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由于他们学习不好,自然而然地被别人贴上“坏学生”或“差学生”的标签,时时处处地受到别人的歧视。在这种情景下,这些所谓“坏孩子”、“差学生”从内心经常会产生不平衡的感觉。他们认为,老师和同学这样对待他们是不公平的,这样做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所以从行动上自觉不自觉地站到老师和同学的对立面,尤其在老师对他们进行批评时,行动上易出现攻击性。校园里师生间的暴力行为的发生,即学生打老师的情节大多发生在学习不好的学生与老师之间。此外,个别素质低下的老师对待学生不是以身作则,而是以打骂、讽刺、挖苦或体罚的形式替代教育,致使某些学生身心受到严重的伤害。在这种情形下,由于老师的打骂,极易引起学生的反击,校园暴力的发生也就在所难免了。

法制手抄报资料校园暴力的防治文字稿

法制手抄报资料校园暴力的防治 校园暴力的防治 1、什么是校园暴力? 答: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学校校园,由老师、同学和校 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和精神实施的,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2、校园暴力的类型有哪些? 答:根据行为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校园暴力简单地分为 以下八类:1)本校或其他学校高年级学生殴打低年级学生;2)校外 青年殴打在校学生;3)某些学生的家长因为学生之间的纠纷而到学 校殴打其他学生;4)老师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5)老师侮辱学生 的人格尊严,如要求学生当众做出一些有损人格尊严的动作、辱 骂学生等;6)校内外高年级学生以及社会青年抢劫、勒索学生钱财,使学生不但损失钱财,而且心理受到极大伤害;7)老师以及校内管 理人员针对女学生的性侵害;8)同年级甚至同班同学之间的斗殴。 3、校园暴力行为有哪些特点? 答:1)暴力行为有日益凶暴的倾向;2)暴力事件的普遍 性;3)暴力事件的共犯日趋普遍;4)校园暴力的施暴地点,多在空 教室、体育馆、楼梯间、厕所内、运动场或其他视角上死角处, 而且多在上学或放学时发生。 4、施暴学生有什么特点? 答:1)依赖性强,缺乏自主、自信和负责任的精神;2)具 轻佻性,缺乏忍耐性,抑制挫折和不满的能力薄弱;3)在群体中,

自我表现欲望强烈,活动力甚强;4)以我为中心,罪恶感淡薄,常 带给他人困忧、麻烦等;5)完全没有体谅对方的立场和心理的意识。 5、校园暴力的防治对策有哪些? 答:1)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2)控制暴力文化的传播;3) 学校与当地公安机关建立联动机制;4)加强对学校领导、管理人员 以及老师的教育和管理力度;5)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对学生家 长的教育指导;6)从小对未成年人进行责任意识的教育;7)加强在 校学生自我保护方面的教育;8)清理学校周边环境;9)学校加强门 卫制度。

校园暴力的心得体会450字

校园暴力的心得体会450字 文章一:学校要反思。当前“唯分数论”的功利主义盛行,一些学校一昧追究高分数,却忽视了对学生如何做人处世、关爱他人、理智地把握自己的行为等人格的培养,更谈不上根据女性特点对女生进行行为教育,学校思想品德教育阵地长期空虚,致使一些不良思想和行为习惯乘隙而入。加上应试教育使一些“差生”不被重视甚至受歧视,在感情的冲动下,心里积蓄的情绪容易借暴力渠道发泄。除此之外,学校还存在管理不严、教育不力的问题。一些学校担心校园暴力事件败坏学校的声誉,出了事能捂则捂,息事宁人,更不愿采取严厉的措施。女生校园暴力事件多数发生在学校寄宿学生身上,这暴露出一些学校的管理缺位。 家长要反思。现在的中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一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缺乏对孩子进行责任、义务和爱心等方面的教育,许多孩子是非不分,形成了自私、冷酷的性格。有些家长怕孩子吃亏,向孩子灌输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等错误观念。一些家长自身行为失范,五毒俱全,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潜移默化中教坏了自己的孩子。有些家长一头钻到钱眼里,对孩子不管不顾,等到发现自己的孩子变坏了,已悔之晚矣。一些家庭或家境贫寒,或暴力不断,或父母离异,孩子享受不到温饱的生活和家庭的温暖,加上平时缺乏关怀、帮助、引导和管教,很容易走上歧路。

社会要反思。时下,影视剧、网络游戏、文学作品、卡通漫画……等等充斥着“有仇必报”、“暴力至上”的观念,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们的思想。在一些影视剧中,少女经常是欺凌弱者、语言粗鲁、刁蛮任性的形象,这些不良行为甚至经常表现在剧中正面人物的身上,使一些女学生观看后错误地以为,欺辱别人是一种快乐的行为,甚至是英雄的行为。再者,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不乏弱肉强食的例子,也无形中成为了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孩子心目中的价值标杆,使孩子误以强权、暴力为正道,加以刻意模仿。从而导致了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文章二:在网上看到前两天,两所中学的几名女生群殴一名女同学,很让我吃惊。校园暴力过去常听说发生在美国。如今和世界接轨了,校园暴力也传过来了。看了这两起事件,我是百感交际,说不出是啥滋味,总有许多困惑百思不得其解。 首先是发生在学校,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讲的是孔孟之道,周公之礼。学的是文化、科技,推崇的是德、智、体、能的全面发展,既不是少林寺,也不是武馆、跆拳道,怎可以演出全武行的闹剧? 再说家长,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但不知这些对人施暴的家长们,这第一任老师是怎样教的孩子,难道把倚强淩弱,当做自己的家风家训?

青少年校园暴力产生原因及对策研究

青少年校园暴力产生原因及对策研究 近年校园暴力的问题不时见诸报端,而且还有逐步增长的趋势,成为让全球头痛的问题。由校园暴力的特殊性所决定,学校对校园暴力的产生负有首要责任,教育模式的明显功利性、教师权威的负面作用,以及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漏洞,均是校园暴力得以产生的重要原因.而家庭和社会对校园暴力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无论是家庭教育的失败、家庭结构的缺陷,还是暴力文化的泛滥、大众传媒的影响等,都是校园暴力的重要致因.此外,主体自身生理、心理素质,对于决定其能否抵御外界各种不良影响,是否实施暴行具有根本意义.因此,从家庭、学校、社会文化以及犯罪心理学等多种角度分析校园暴力的成因,进而从心理学及教育学的角度研究预防校园暴力的措施。 [关键词] 校园暴力成因防治 随着近年现代化脚步的加快、人民生活形态的改变,社会治安的恶化已成为人民心中的痛。其中,最大令人忧心的是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社会充斥着享乐、坠落与暴力。使得一向安静的校园也存在了暴力的阴影。校园暴力发生事件逐年提高,暴力行为的伤害也日趋严重。使得校园暴力问题,一夕之间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 一、校园暴力及其现象、危害 所谓的校园暴力是近年在教育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暴力是指以语言、或明显的肢体动作侵犯他人,使对方感受到威胁、痛苦或身体上受到伤害。从广义上来说:应是指发生于校园内的所有暴力行为,包括同学彼此间或老师与同学之间以及学生对学校的破坏行为等。然而在我国发生最多的是学生间的暴力行为,所以狭义的校园暴力是专指学生对学生暴行。至于暴力的形态,则不一定非限定于要造成身体或物质的伤害,凡是口语恐吓、辱骂、被迫做不喜欢做的事、被故意侵犯身体、被故意陷害、强借物品乃至殴打、勒索等均应包括在内。 (一)校园暴力现象 从近几年学生管理情况来看,校园暴力现象有逐步增长之势。据200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约有10.5%的学生面临校园暴力的威胁。综合近年来各报章杂志的报道,职业中专,普通中学的校园暴力问题比重点中学和大学严重得多。因此,我根据本市部分学生和心理学老师提供的案例可以把各类校园暴力现象分为三种形式,即语言暴力,力量暴力和心理暴力。 1.语言暴力。语言暴力主要指包括起侮辱性外号,造谣污蔑等一系列对学生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2.力量暴力。力量暴力主要指包括校园凶杀,肉体伤害等一系列对学生身体及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力量暴力在校园暴力现象中最为普遍。据警校学生反映,力量暴力在警校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力量暴力表面上对受害学生的身体造成很大的危害,很有可能让受害者残废,甚至死亡。但除了身体上的伤害,更大的是精神上的伤害。因为暴力已经对人性有歪曲的认识,严重的很有可能导致反社会人格的形成,严重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对施暴者也有极其严重的影响,对他们的心灵成长增添了大量的阻力,很有可能导致他们成人后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人很难获得社会(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的认可,社会归属感长期得不到满足。 3.心理暴力。心理暴力主要指包括孤立,侮辱人格等一系列对学生的精神造成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心理暴力的问题常被忽略,但其危害又非常大。心理暴力可能无处不在,而且任何学生和老师都可能成为施暴者。

预防校园暴力共建和谐校园手抄报

预防校园暴力共建和谐校园手抄报 怎样防止发生校园“暴力”,加强自我保护? 近年来,勒索钱物、恃强凌弱、打架斗殴等校园“暴力”现象时有发生,这已不是个别学校的个别现象,尤以一些中学为最。较突出的校园暴力有如下几种: 一、勒索钱物。 湖北某校秋季刚开学就发生了3起殴打、勒索学生事件,被劫现金达1千余元。后经查证,做案者竟是六名刚升入该校的初中生,平均年龄不到12岁。勒索钱物的现象近年来较为常见。这类暴力活动常常是以团伙形式出现,有组织有计划地针对他们早已了解好的目标。 二、聚众斗殴。 一些学生由于受社会的不良现象和一些粗俗港台影视片影响,崇拜那些“草莽英雄”、“黑社会老大”,还有一些同学大讲“哥们义气”,因此在学校拉帮结派,常因一些小事聚众斗殴,这类暴力事件涉及人较多,造成的危害也较大。 三、随意伤人。 部分中学生唯我独尊,缺乏起码的法律意识,在个人利益得不到满足或个人的利益受到损伤时,甚至采取了恶性的手段,例如某市的一名学生就是因为借笔发生口角产生了伤人事件。 四、早恋引出纠纷。 早恋在中学时代是应该制止的,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和教育不当,中学生的早恋或明或暗地进行着,而这其中又不免有“单相思”和“三角早恋”。由于中学生的单纯幼稚和性情的冲动,往往产生一些难以想象的后果。某市一高三学生,就因为“单相思”产生了怀疑和忌妒心理而杀人,酿成了悲剧。 校园“暴力”事件虽然为数并不很多,并且大都发生得较隐蔽,但其反面影响是极大的。这一问题的产生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暴露了家庭和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存在问题。杜绝校园暴力必须综合治理。社会有关部门特别是治安部门要对校园暴力引起充分注意,要指导学校建立健全的学校内部的保卫组织,经常结合典型案例,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以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保证师生的安全。 学校对此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一方面要搞好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和教育;另一方面要敢抓敢管,出现问题严肃处理,不要怕暴露问题而“捂”着不报,更不能采取让家长私了的办法来助长坏人坏事的气焰。教师要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尽到师责。对品行有缺点的学生不应歧视,或害怕而放手不管,而应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理学生中的事故苗头。

拒绝校园暴力手抄报的提示语

拒绝校园暴力手抄报的提示语 拒绝校园暴力手抄报的提示语(20xx最新版) 1. 安全伴我在校园,我把安全带回家。 2. 安全关系你我他,校园安全靠大家。 3. 安全是人类共同的向往安全是快乐生活的根本。 4. 安全在我心中,生命在我手中。 5. 不要推不要挤,关心别人爱自己。 6. 倡导安全文明风尚,提高全民安全意识。 7. 措施到位校园安全有保障 8. 关注校园安全,构建人文和-谐。 9. 红灯停,绿灯行,安全处处伴我行。 10. 加强安全管理,建设平安校园。 拒绝校园暴力手抄报的提示语(经典版) 1. 课间活动有秩序,校园文明争第一。 2. 课间游戏要安全,上下楼梯不打闹。 3. 跨进校园,走进平安,建设平安校园,你我共同的责任。 4. 平安伴我在校园,人人事事保平安。 5. 汽车多我不急,耐心等待车过去。 6. 让火灾远离校园,让平安与您相伴。 7. 若以追跑为开心,将以后悔而伤心。 8. 过马路两边看还要走在斑马线 9. 护栏保安全,翻越最危险。

10. 教室走廊不奔跑,安全第一真是好。 11. 教室走廊不嬉戏,同学玩乐守秩序。 12. 跨进校园,走进平安,建设平安校园,你我共同的责任。 13. 快快乐乐上学,平平安安回家 14. 爬高爬低,安全第一。 15. 平安伴我在校园,人人事事保平安。 16. 汽车多,我不急耐心等待车过去 17. 让火灾远离校园,让平安与您相伴。 18. 深入开展校园安全管理专项整治行动 19. 生命至高无上,安全责任为天。 20. 师生安全重于泰山 拒绝校园暴力手抄报的提示语(热门篇) 1. 出操不推挤,排队快静齐。 2. 措施到位校园安全有保障 3. 扶手用处大,上楼把它抓。 4. 拐角处轻慢走,小心碰伤了头。 5. 关注校园安全,构建人文和-谐。 6. 过道相遇互礼让,不要低头往前撞。 7. 安全伴我在校园,我把安全带回家。 8. 安全关系你我他,校园安全靠大家。 9. 安全是人类共同的向往安全是快乐生活的根本。 10. 安全在我心中,生命在我手中。 11. 不要推不要挤,关心别人爱自己。

《抵制校园暴力》主题班会教案

《抵制校园暴力》主题班会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了解校园暴力的基本形式; .明确遇到校园暴力如何应对。 过程方法 通过师生互动交流,逐步认识校园暴力行为及防御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抵制校园暴力的意识,教育学生与人友好相处,学会宽容,学会忍耐,学会谅解。 教学重点 指导认识校园暴力的危害,学会抵制应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会应对校园暴力。 课型与教学时数 地方课程,新授课,一课时。 教学准备 短视屏。 教学过程 一、漫画导入

同学们平时喜欢读哪些漫画呢? 漫画是特殊的艺术形式,它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反映现实生活,揭示某些道理。 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两张漫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①出示漫画一《殴打》 ②出示漫画二《抢劫》 同学们,大家刚才看到的其实就是校园暴力! 二、精学指导。 指导认识“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是指在校园里发生的暴力事件,包括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暴行以及对学校的破坏行为。 校园暴力会对师生造成肢体伤害、心理伤害以及语言伤害。 校园暴力的主要形式之一:软暴力 说说校园软暴力: ①校园暴力根据性质分可以分为软暴力和硬暴力。 ②软暴力像一把无形的利刃伤害着师生的心灵。 记者采风 指名四位小记者,分别报道四则案例,引导分析。 ①小题大做,恶意伤害。 ②以多欺少,以大欺小。 ③无事生非,故意找茬。

④“义气之争”,暴力报复。 总结:校园暴力是魔鬼! 认识抢劫 ①抢劫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施行将公私财物据为已有的一种犯罪行为。 ②哪些地方容易遭到抢劫呢? ③遇到抢劫该怎么办? 指导小组讨论,并编排表演 ④如何避免抢劫呢? 随机应变,机智应对; 不漏财,不炫富。 长老怎么知道唐僧有锦斓袈裟呢? 指导认识敲诈勒索。 ①敲诈勒索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强行索要财物,是一种犯罪行为。 ②说说遇到敲诈勒如何报警? 指导如何应对闯入校园的歹徒。 播放视频《当歹徒闯入校园》 遭遇绑架 ①“绑架”是一种恶性犯罪行为,其手段十分恶劣,往往使用暴力,对青少年的身心摧残更是十分严重。 ②绑架主要目的是索要钱财。

中学生校园暴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中学生校园暴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或校园周围的暴力行为以及对学校或师生财物的破坏行为,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率不断升高,暴力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相关的研究表明,校园暴力的现状不容乐观,不仅表现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也表现在暴力的程度越来越严重,很多校园暴力已经超出单纯的打架斗殴的可控范围,甚至在个别地方正演变成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制造敲诈、勒索、抢劫、杀人等刑事案件。除此以外,同学起外号、语言讥讽、歧视等非典型的暴力形式也普遍存在。为此,分析中学生暴力行为的现状、探讨其中的原因,进而思考减少中学生暴力行为的策略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学生校园暴力行为的现状 在世界的各个国家,每天都会发生校园欺凌的事件。比如,2003年美国关于危险行为的监测,其中有33.0%的高中学生在过去1年内打过架,4.2%的学生因为打架受伤而到医院治疗,5.4%的学生在调查前1个月内由于感到学校或途中不安全而不去上课。日本文部科学省2012年11月的调查显示,在4至9月的近半年时间内其国内中小学中已发现的校园暴力事件超过14万件,是2011年全年的两倍多。 从上面所列有限的资料看,校园暴力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相关的研究还显示近十年来校园暴力事件表现出情节越来越严重、暴力事件制造者和受害者的年龄越来越小的特点。在我国,校园暴力还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即经济发达地区其校园暴力发生率更高、手

段更加残忍、性质也更加恶劣。 2、校园暴力犯罪的特点。 ①、团伙性。由于青少年年龄与生理等各方面的原因,决定了他们具有强烈的模仿性。由于受影视、报刊中描写的“帮会”、“行会”的影响,有些学生在校园内拉帮结派,各自为政,形成各自的势力。这样的帮派是中学校园中的一颗毒瘤,让学校难得安宁,并且各团伙之间往往会为了一些各自的利益或者是为了扩大势力,就会出现打群架的现象,具影响了其他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及师生的切身利益,又严重扰乱了学校的正常管理秩序。 ②、偶发性。因受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所决定,他们的情绪、情感处于急剧变化的时期,易激动,重友谊,讲义气,好感情用事。这一切都表明了中学生校园暴力具有一定的偶发性。很多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只是为了一些很微不足道的事情,但由于易冲动,往往一急,在气头上极易丧失理智,一念之差,而铸下大错。如据《中国青年报》报道,15岁的初中生林岚由于把羽毛球打在一女生的头上,随之发生口角,便遭到了该女生及其同学的暴打,以至落水而亡。 ③、报复性。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个别学生心胸狭窄、个性孤僻,不能宽容他人,还容易产生报复心理的行为的习惯。这一类中学生在心理上严重失调后极易引发校园暴力的行为,我们在报刊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报道。报复行为的产生往往是由于一方吃了亏,咽不下这口气,总想找个机会报复以求心理上的满足与平衡。 ④、侵财性。侵财犯罪在中学生校园中占首位,从侵财的方式上

预防校园暴力伤害主题班会

预防校园暴力伤害主题班会一、抵制校园暴力,辨别是前提 一些同学在遭遇校园暴力、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却全然不知,以为校园暴力仅仅是不礼貌行为;另一些同学在目睹校园暴力时也无动于衷,以为只是同学间的“嬉闹”。要抵制校园暴力,首先要具备对校园暴力的识别能力。 校园暴力包括行为暴力、语言暴力和心理暴力。行为暴力在校园暴力现象中最为普遍。 行为暴力主要指包括打架斗殴、敲诈勒索、抢劫财物等一系列对人身及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二、向校园暴力说“不” 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打破了校园里原本属于我们的宁静与和谐,为了不让校园这方净土成为另一个“江湖”,为了不让我们的“花季”变成“花祭”,我们要坚决向校园暴力说“不”! ①不崇拜暴力文化,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②不参与校园暴力。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坚决不充当校园暴力行为中的帮凶。 ③注重心理的健康发展。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主动与他人沟通,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 ④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施暴者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无知,这是校园暴力产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我们要学法、懂法、守法。既要以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也要以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保护自己,关注他人 (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校园暴力的发生通常有两个原因:一是同学间因口舌之争或其他原因的肢体冲突。二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私欲而引起的争执、事端。预防争执和事端应做好以下两点: ①与同学友好相处。有的同学遇到矛盾时,不愿意吃亏,认为忍让就是没了面子失了尊严,最终只能使得矛盾不断升级,不断激化。我们应该宽宏豁达,不应为一丁点儿小

事僵持不下,斤斤计较,甚至拳脚相加,做出降低人格的事情。 ②避免自己成为施暴者的目标。我们平时不要随身携带太多的钱和手机等贵重物品,不要公开显露自己的财物。学校僻静的角落、厕所或楼道拐角都是校园暴力的多发地带,我们在这些地方活动时尤其要注意,最好结伴而行。 ③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多留意身边发生的事,很多暴力事件的信息可以从校园同学间的交流中得到。为了保障我们自身的人身安全,避免施暴人对我们打击报复,我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匿名报告。预防暴力重于应对暴力,而这一切需要我们共同参与。 (2)应对暴力,临危不乱 如果我们无法避免危险的发生,那么,在危险发生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要惊慌!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是制胜的关键。我们应克服心里的恐惧,积极地去解决问题或者本能地保护自己。 ①遭受语言暴力时的自救 应对语言暴力,我们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一是淡然处之。二是自我反省。三是无畏回应。四是肯定自己。五是调整心理。六是法律维权。 ②遭受行为暴力时的自救 如果被攻击者殴打,我们该怎么办? 一是找机会逃跑。二是大声呼救。三是借助一些小动作给自己寻找逃跑的机会。四是求饶。求饶不是懦弱的表现,是减少伤害的策略。五是如果以上退路被攻击者截断,那么应双手抱头,尽力保护头部,尤其是太阳穴和后脑。 在人身和财产双重危险时,应以人身安全为重,舍财保命,以免受到更激烈的伤害。 (3)及时报告,以法维权 由于校园暴力事件的随机性,许多同学对其产生了恐惧和焦虑。一些同学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和老师,更不敢报警,甚至警方破案后也不敢出面作证,成为“沉默的羔羊”。忍气吞声往往会导致新的暴力事件的发生。

对校园暴力的看法仅个人

校园暴力的看法 现在我们学生最流行的话题就是“校园暴力”,进几年我们学生对校园暴力有着不同的认识,有些还有着亲身体验,有人说校园暴力就是黑社会的萌芽,我也觉得校园暴力不应该出现在我们身边。因为我是这么认为的: 校园,本该是一方净土,文明的殿堂。然而,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给宁静的校园蒙上了一层阴影。从同学之间因琐事引发的互殴到师生冲突的发生,从普通的校园暴力侵害到校园暴力犯罪,从未成年学生跨校作案到社会黑恶势力的侵入! 绝大多数校园暴力隐藏在暗处,不容易被学校、警方、家长等察觉,它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社会正常秩序的危害是极为严重的。在此情况下,教会学生与之既有勇又有谋地“周旋”,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形成校园暴力的原因有很多,但我觉得都是客观原因:校园暴力的施暴者主要是“问题少年”,他们的家庭多有不幸,或家境贫寒,或暴力不断,或父母离异,在此情况下,他们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平安富足的生活,加上平时缺乏关怀、帮助、引导和管教,便常处在违法犯罪的边缘。 还有就是应试教育之风,拥有20多年教龄的教师陈禺说:“每个人都渴望被关注、被接纳,应试教育却使一部分学生成了被淘汰者。于是,他们就用暴力来报复老师和同学,他们认为对物质的占有、对他人的伤害,都是对自我感觉、自我力量的肯定,可以因此重新使自己获取老师的关注和同学的“认同”。 当然对于校园暴力学校也有拖不了的因素:学校对于校园暴力有无法推脱的责任。这绝不仅仅是管理不严、教育不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表明了当前的教育还没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虽然素质教育已开展了多年,但仍有个别学校只盯着升学率,对学生忽视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法制教育,淡化了高尚的道德意识和审美习惯的培养,有时即便设立了相应课程,也很少在教材和教学方法上下工夫,以致流于形式,应付了事……校园暴力最主要的原因的我们同学对自己要求松懈,太容易亲信他人谁该为校园暴力事件反思?

反对校园暴力主题班会

反对校园暴力主题班会 关于《反对校园暴力主题班会》,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r;"> 为了加强校园欺凌事件的预防和处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法纪观念,创建平安和谐校园,6月13日上午第一节班会课,对甫小学组织全校各班开展了“远离欺凌,共建和谐”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在主题班会课上,各班主任利用多媒体平台直观的展示了校园欺凌给受害者带来的伤害及严重后果,向学生讲解了有关校园欺凌、校园暴力的常识。中小学生的哪些行为是属于校园欺凌?校园欺凌会造成哪些危害?当我们遭遇校园欺凌、暴力时该如何应对等,在讲解了有关校园欺凌、暴力的常识后,各班主任们还进一步强调了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都友善相处,坚决反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班会课上,同学们纷纷表示遇事一定要冷静、理智、克制、忍耐、三思而后行,不鲁莽冲动,不意气用事,凡事要考虑后果,要用法律知识来武装自己而不是武力,要不断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懂得依法办事。同学之间一旦发生矛盾、纠纷、摩擦,要通过正常程序和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的权利。 通过开展本次主题班会活动,同学们充分认识到了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危害性,增强了学生的法制意识和安全意识,使广大青少年远离校园欺凌,为建设平安、和谐校园提供了有利保障。 反对校园暴力主题班会二 一、活动主题: 我将本次活动确定为“拒绝校园欺凌,构建和谐校园”。 二、活动背景及目的: 背景:20XX上半年媒体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主要有42起,其中初中生参与的校园暴力事件33起,占总数69%,初中成校园暴力事件高发阶段。我校近期也出现了几起学生打架斗殴的事件。 目的:通过学习《中小学生守则》的内容,使同学们明礼守法,更好地认识什么是校园暴力,校园暴力的危害性,如何预防和抵制校园暴力,能与校园暴力做合理有效的斗争,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冲突,防微杜渐。 三、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给学生发放《中小学生守则》,人手一份,制作多媒体课件、并搜集典型的校园暴力事例等。 2、学生准备:让学生宣读背诵《守则》,事先熟知《守则》内容,并思考校园暴力的表现及怎样正确处理校园暴力事件,在活动之前让学生先思考,活动过程中学生能更轻松的接受和理解活动内容。 四、活动过程: (一)认识校园欺凌 1、部分学生对校园暴力这一词语还很陌生,或理解不准,所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校园欺凌的定义,首先让学生明确何为校园欺凌。 发生在学校校园内、学生上学或放学途中、学校的教育活动中,由老师、同学或校外人

校园暴力发生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浅析校园暴力成因及预防 广水市马坪镇中心中学 众所周知,校园校园暴力行为已愈演愈烈,不文明现象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且触目惊心,愈演愈烈。打架、斗殴、拉帮结伙等,对社会、学校、家庭尤其是对学生自身的成长和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以近些年来呈疯狂上升趋势的校园暴力行为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因此,校园暴力现象应引起各有关阶层和个人的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本文旨在对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如何预防做一下简单探讨。 一.校园暴力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发生在中小学的校园暴力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可谓五花八门。近几年来,在中小学校内外,类似的暴力伤害事件,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索要财物,不给就拳脚相加,威逼利诱;二是以大欺小,以众欺寡;三是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恶意伤害他人身体;四是同学间因“义气”之争,用暴力手段争长短;五是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六是对老师批评教育不服,引发师生之间的暴力伤害等等。频繁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让老师和家长头痛,使很多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伤害,也严重地破坏了文明和谐的育人环境。 二、校园暴力形成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严重滞后 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家庭的教育培养,深刻影响着子女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现在的中小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而现在的一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使得养成了蛮横、娇诈、自私、嫉妒、虚荣等性格;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为了打工挣钱,长年在外,能照顾他们的只是他们的爷爷奶奶等,由于在家里可能失去父母的爱,性格变得极其内向和偏激。正是由于青少年这些不良性格的出现,再加上再加上,分辨是非能力较差,处世无知、盲目、争强好胜、报复心强或怯懦、逃避、承受能力差等不良倾向,当接触群体(特别是学校)生活时,面对种种的不适,特别是遇事不为自己所愿,或受不良现象或文化影响时,往往经不起诱惑,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导致了校园暴力的出现。例如,某些学生因过早的钱财需求、青春性意识萌动或者仅仅是模仿录像某些情节,发泄心中怨气等而面对其他学生施暴的行为。因此,增强学生的自身认识显得尤为重要。 (二)社会不良文化冲击校园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校园暴力引发教育反思

校园暴力引发教育反思 近日,校园暴力通过媒体大量曝光,诸如“小学生被打致脾脏破裂”、“西安女生遭裸体殴打,被仙人球扎胸部”、“昆明11男生暴殴1女生”等等,其残忍程度令我们这些成年人都感到发指。原本应该童稚无邪的少年何以成为恶魔般凶残的人物? 究其根源,这必然与家庭、学校、社会的三体缺位有关。这些少年往往在家庭中得不到正常的感情关怀,家长们要么拳脚教育要么纵容娇惯,导致他们的心理在最需要塑形的时期畸形发展,继而在自己的圈子里同样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矛盾。学校一方面轻视品德教育和心理干预,局限在重成绩轻成长的传统教育理念中,对于差生存在放任的不作为现象,另一方面对校园暴力的惩戒不力,把它当作是小孩子之间的恶作剧,往往教育一番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连档案里都不会留下不良记录。社会则要对青少年法治体系欠缺负责,关于未成年犯罪只有《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规存在,且未有完善的惩戒措施,无法从根本上遏止未成年人犯罪。 “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正

如习总书记所说,年轻时如果不能确立正确的价值观,长大后就无法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如何去纠正校园暴力风气,让下一代不会恶化成坏一代? 首先,完善相关法治体系,使青少年敬畏法律。近日在美多名中国留学生因对两名女同学拳打脚踢、拍裸照、烫乳头等施虐行为被告上法庭,面临最高“终身监禁”的刑罚,更有一学生家长企图贿赂证人被捕。这样的结果让国人不禁对我们的老对手的重拳治暴点赞,而这则新闻的背后则体现了部分国人纵容青少年犯罪及崇尚“金钱万能论”的悲哀。因而从司法层面上,对于校园欺凌、暴力中涉及犯罪的必须予以严惩,加大法律在青少年群体中的震慑力,让他们也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其次,构建校园暴力应急机制,将罪恶扼杀在摇篮里。近几年来,在各方推进下,学校在预防大型事故、灾害方面的应急机制已经很完善,却很少涉及预防校园暴力领域,因而亟需构建相关应急机制。一是要多去关注那些搞团团伙伙的学生,二是增加校园巡逻员,遇事及时阻止并上报,三是对于大型斗殴事件联合司法部门共同处理。 最后,通过多方教育感化方式,使青少年重塑价值观。如上所说,青少年犯罪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正确的感情关怀和价值观引导,可以以此为切入口,重塑其价值观。家长需要多与孩子沟通,在出现暴力倾向的早期,要及时制止;

浅谈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标题】浅谈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作者】白志仙 【关键词】校园暴力概念原因现状防治 【指导老师】向从武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正文】 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学校内,校园暴力相当突出,且呈蔓延发展的趋势,在众多学生的心灵深处蒙上了不安全的阴影。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此本文就从校校园暴力的概念人手,剖析目前我国校园暴力的现状,从而为防治校园暴力提出相关的理论思考。 一、校园暴力的概念及现状 (一)校园暴力的概念 1996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正式宣布暴力为危害健康的重要原因,并从医学的角度将暴力定义为:“暴力(violence)是指蓄意地运用躯体的力量或权力,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利剥夺的行为”。相对于暴力而言,校园暴力是个综合性问题,它涵盖了诸如社会学、伦理学、犯罪学、心理学和法学等学科的内容,目前国际上尚未给它做出一个确切的定义。一般而言,在国外提到校园暴力,通常使用的术语是“胁迫”,但这一定义未能包含所有的校园暴力行为。国内研究校园暴力现象的学者给校园暴力所下的定义与国外差别较大,仍未形成关于校园暴力的统一定义。有的研究者认为,“校园暴力,顾名思义是指发生在校园及其附近的以学校教师或学生为施暴对象的恃强凌弱的暴力行为”①。也有的学者认为“校园暴力,亦称校园暴行,是指主要发生在校园内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暴力行为以及学生对学校设施的破坏行为”②。还有研究者指出,“校园暴力是指发生于学校内的暴力行为或犯罪行为”③可见,在我国学界,对于何谓校园暴力的看法仍是五花八门,争议很大。虽然国内学者关于“校园暴力”概念的表述有所不同,但是通过对各种定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校园暴力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校园暴力必然是发生在校园,但是对于校园这一概念我们应对它进行重新诠释。从目前的学校管理体制和学校功能上来看,我认为这里的校园不应仅局限于校园内部,即校园不仅包括学校的教育、生活区域,也包括校园附近的其它一些范围。“校园”包括学校的教学区、生活区,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还当看到,现在学生上学时的活动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围墙内,学校周边的如小卖部、网吧、饭店等也成为学生经常光顾的场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这些区域里也很有可能发生暴力行为。因此我认为,在学校正常教学时期,学校附近的公共场所也应当成为“校园”概念的外延。其次,校园暴力不应当仅指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同时也应当包括师生之间、校外人员对在校师生所实施的暴力行为。在师生关系中,往往会因为种种原因而产生老师体罚、辱骂甚至殴打学生的事件出现,这也应该属于校园暴力的一种,因此校园暴力应当包括师生之间发生的暴力行为。最后,校园暴力的作用对象

“拒绝校园暴力构建和谐校园”主题班会活动说课稿

“拒绝校园暴力,构建和谐校园”主题班会活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主题是“拒绝校园暴力,构建和谐校园”。之所以选择这个主题,一是因为近期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为防止我校发生此类恶性事件,开展本次班会。二是根据《中小学生守则》的第四条内容“明礼守法讲美德”,让学生具有规范、法律意识,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本次活动包括四方面内容,分别是活动主题、活动背景及目的、活动准备、活动过程。一、活动主题: 我将本次活动确定为“拒绝校园暴力,构建和谐校园”。 二、活动背景及目的: 背景:2015上半年媒体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主要有42起,其中初中生参与的校园暴力事件33起,占总数69%,初中成校园暴力事件高发阶段。我校近期也出现了几起学生打架斗殴的事件。 目的:通过学习《中小学生守则》的内容,使同学们明礼守法,更好地认识什么是校园暴力,校园暴力的危害性,如何预防和抵制校园暴力,能与校园暴力做合理有效的斗争,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冲突,防微杜渐。 三、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给学生发放《中小学生守则》,人手一份,制作多媒体课件、并搜集典型的校园暴力事例等。

2、学生准备:让学生宣读背诵《守则》,事先熟知《守则》内容,并思考校园暴力的表现及怎样正确处理校园暴力事件,在活动之前让学生先思考,活动过程中学生能更轻松 的接受和理解活动内容。 四、活动过程: (一)认识校园暴力 1、部分学生对校园暴力这一词语还很陌生,或理解不准,所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校园暴力的定义,首先让学生明确何为校园暴力。 发生在学校校园内、学生上学或放学途中、学校的教育活动中,由老师、同学或校外人员,蓄意滥用语言、躯体力量、网络、器械等,针对师生的生理、心理、名誉、权利、财产等实施的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都算作校园暴力。其主要表现是身体强壮的学生欺负弱小的学生,令其在心灵及肉体上感到痛苦。校园欺凌通常都是重复发生,而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有时是一人欺负一人;有时集体欺负一人。通常欺负者不觉得自己不对,而且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发欺凌者。因此,恶性循环导致受害者的身心深受煎熬。 2、观看校园暴力视频,学生可以更直观的感受校园暴力的恶劣性质,进而讨论校园暴力的危害,提出问题“校园暴力有哪些危害?” 校园暴力首先给受害者的身体带来伤害;其次是更为严重的心理上的伤害,使受害者产生不安全感,产生恐惧和焦虑。 3、多媒体出示2015年上半年校园暴力事件,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产生校园暴力的原因有哪些。学生会根据平时的生活实际,总结出一些原因。

校园暴力事件的反思

德育教育系列之十六 儒雅健康、内涵发展 之校园暴力事件的反思 老师们:理想的琴,须拔动奋斗的弦,才能奏出人生美妙动听的乐章。 近来我校发生了学生打架事件,不但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也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我感到很遗憾,也很痛心,应该值得我们深思。校园暴力不但扭曲了同学们心灵,也严重危害了学校的声誉。我们不能让其成为校园永远的痛,为了净化校园环境,弘扬校园正气,为了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还校园一份安宁,给家长一份放心,我们必须从自身做起,从细节做起,做细做实,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从根本上来遏制校园暴力行为。 我们知道校园暴力多发生在清晨或傍晚,校园里人比较少的时间;多发生在空教室、阴暗的角落、大家不常走的走廊和巷子、教学楼、宿舍楼背后等人少的地方。容易遭受暴力袭击的多是身体瘦小的同学、胆小的同学、花钱大手大脚的同学、爱炫耀的同学、独来独往的同学、喜欢滋事的同学。 【处理方法】 在处理学生打架的问题时要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及时制止。打架多发生在比较隐蔽的位置,教师看不到,以至于无法处理,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这种情况及时汇报,然后做出快速的反应。因此,教师不仅要及时介入打架事件,还要向学生明确表示,学校不容忍任何的打架斗殴行为,并会对打架斗殴行为采取措施。 2、不要以暴制暴。老师在面对打架斗殴的学生时候一定要冷静、理智,即使你感到很气愤、忍无可忍,也不要打骂他们,严厉的惩罚只能压制一时的行为却不能让他们改变自己的行为。同时,暴力的处理方式也会给学生树立反面的学习榜样,会加强他们的攻击行为。一定要心平气和的与其交谈,想进办法来挽救后果。作为老师要学会克制,克制是一种自我控制和调控的心理行为,是只有德才兼备者才拥有的品质。 3、对症下药。教师要根据打架的起因采取不同的辅导方法,消除学生的打架斗殴行为。有的学生是对其他人怀有敌意,通过攻击别人而达到发泄目的,教师可以转移他的攻击目标,把学生的敌意转向一般的物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释放心中的压抑。有的因为嫉妒心导致的攻击行为,这些学生往往伴随着自卑,所以教师要对学生加以疏导,解除嫉妒对象的敌意,认识自己的长处,树立信心,以消除攻击行为。 4、针对问题学生,教师要用心呵护,要有耐心和科学的方法,不能只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予以恐吓、制止,要从自身做起来维护我们的师道尊严。 5、要适时的通知家长,要准确的描述事态,不夸大;要有理有据的面对家长,不要被嚣张的家长所压倒,也要尊重尊重我们的家长。做老师真的不容易,既要教好学,又得当警察断案,还得和社会打好交道。但是我们做了这一行,就得对得起自己。就得向“学生向往、教师幸福、家长满意”的办学目标而奋斗。【预防策略】 1、树立正面的榜样,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学生有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自己所追求的形象,他们喜欢和善于模仿。苏霍姆林斯基说:“青少年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青

论述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校园暴力事件产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近年来,发生在我国中小学的校园暴力事件以及恶性案件呈上升趋势,中小学的校园暴力让老师和家长头痛,使很多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伤害,危害性极大。对社会、家庭、学校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导致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往往与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应紧密配合,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积极的预防,从而为广大中小学生创建一个和谐、安宁的校园环境。 校园暴力是发生在学校校园,由老师、同学和校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和精神实施的,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目前,我国各级各类中小学校,或多或少的都发生过校园暴力事件,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有着明显的暴力倾向。频繁出现的校园暴力事件让老师烦心、家长担心、社会痛心,同时使很多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伤害,也破坏了校园和谐、安宁的育人环境。可将校园暴力简单地分为以下八类:一是、本校或其他学校高年级学生殴打低年级学生;二是、校外青年殴打在校学生;三是、某些学生的家长因为学生之间的纠纷而到学校殴打其他学生;四是、老师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五是、老师侮辱学生的人格尊严,如要求学生当众做出一些有损人格尊严的动作、辱骂学生等;六是、校内外高年级学生以及社会青年抢劫、勒索学生钱财,使学生不但损失钱财,而且心理受到极大伤害;七是、老师以及校内管理人员针对女学生的性侵害;八是、同年级甚至同班同学之间的斗殴。 一、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分析 校园暴力的产生涉及到国家、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个人等多方面的因素,应当综合分析其成因,寻求有效防治对策。 (一)国家方面的原因 政府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是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之一。现实社会中,中小学生择校现象比较突出,一些优秀的生源和优质师资相对集中

反对校园暴力手抄报

反对校园暴力手抄报 校园暴力现状: 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统计资料表明:近年,青少年犯罪总数已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发生在中小学等未成年人之间的搜身、拦截、殴打、强行索取财物、人身伤害等现象屡屡发生,一些学校竟有10%左右的中小学生受到过不同程度的侵害。在我国,从已有研究结果来看,校园暴力的现状不容乐观,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暴力的程度越来越严重,其中一些暴力表现出团伙性、报复性、残忍性等特点。据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统计,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有关校园暴力事件的公开报道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校园暴力不仅对校园安全形成威胁,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该报告以2015年1月至5月媒体曝光的40起校园暴力事件为例,从事发地域、暴力成因、暴力形式等多个角度对校园暴力事件进行分析。媒体报道的校园暴力事件中,中学生占比75%,其中初中生占比(42.5%)比高中生占比(32.5%)高出10个百分点。而大学生(15.0%)、职校生(7.5%)及小学生(2.5%)占比较低。中学生一般是处于13至18岁的未成年人,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思维日渐成熟却尚未完全成熟,多处于易冲动的叛逆期,缺少基本的罪恶感与罪责感,校园暴力的发生与其心智状态密切相关。从性别上看,同性别之间发生暴力冲

突的情况较多,“男男”暴力、“女女”暴力占比总计85.0%。值得关注的是,女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占比达32.5%,如“陕西女生被逼卖处处”、“山东8名女生群殴女同学并摆剪刀手拍视频”等事件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男生之间“硬碰硬”的冲突方式不同,“女女”暴力多表现在侮辱性、逼迫性行为,对施暴方造成的心理创伤异常突出。在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中,“日常摩擦”以55.0%的比例居首,“钱财纠纷”、“情感纠葛”分别以17.5%和15.0%的占比位列二、三位。“日常摩擦”引发的暴力多源于生活小事,双方在矛盾中情绪失控往往是酿成恶果的主因。例如,广东曾发生一起“初三学生因骑车碰了校友厕所内被打到吐血”事件,相关报道累计被转载46次。值得关注的是,另有7.5%的暴力事件是由“偏激心理”引发,这种心理带有很强的青春期烙印,甚至出现因看不惯对方相貌、行为而产生欺侮、殴打等行为,如“初二女生因没穿校裤遭轮流掌掴”、“初中生以别人长得丑为由打同学”等事件均曾引发较高关注。 应对校园暴力: 个人做法 1、遇到校园暴力,一定要沉着冷静。采取迂回战术,尽可能拖延时间。 2、必要时,向路人呼救求助,采用异常动作引起周围人注意。 3、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要去激怒对方。 4、顺从对方的话去说,从其言语中找出可插入话题,缓解气氛,分散对方注意力,同时获取信任,为自己争取时间。 5、同学之间上下学尽可能结伴而行。 6、穿戴用品尽量低调,不过于招摇。 7、在学校不主动与同学发生冲突,一旦发生及时找老师解决。 8、独自出去时,不要走僻静、人少的地方,要走大路。不要天黑再回家,放学不要在路上贪玩,按时回家。 老师做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