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概念的再界定

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概念的再界定

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概念的再界定

中国人民大学刘劲杨

摘要: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共同构成了创新行为演进的主要形式,它们是同一创新过程中的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知识创新是技术变革的基础,技术创新的实践反过来又能不断拓展知识创新的问题域,并为加速知识创新提供技术手段的支撑.制度创新,一方面保证了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成果能在市场利益机制的牵引下良性循环、流动通畅,另一方面,制度创新的边界最终决定于知识与技术的存量,技术变革会直接引致制度边界的扩大。

关键词: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概念再界定

熊彼特于1912年最先在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创新理论”,成为创新理论研究的鼻祖,但他主要是从经济角度,以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技术———经济间的基本互动机制进行了考量。人类创新行为所涉及的对象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观念创新、理论创新、科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体制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等.这些不同的创新行为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分别纳入以下三种较普遍的创新范畴: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这三种创新囊括了创新的主要方面,它们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可以较完整地体现创新行为的系统性特征,它们彼此相关却绝不相同,只有理解了它们之间内在的紧密联系与不同内涵,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创新.本文拟通过比较这三种创新行为的不同特征及其相互联系,给出一个较清晰的边界,特别是对这三个概念中易引起混淆的外延与内涵进行重新界定.

一、知识创新

如同罗素在《人类的知识》中写道:“知识是一个意义模糊的概念”,不同研究者可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知识,卡尔·波普尔认为,客观知识世界是联接物质世界与主观精神世界的桥梁。一般认为,知识是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过程和经验的积累,属于认识和经验范畴,是人类认知成果的总和。广义的知识涵盖了从人类最基本的对世界的认识观念,到所有科学与技术知识的全部范畴。因此,广义的知识创新应包括认知思维范式与认知成果的一切变革.如观念创新,是指人类世界观的认识突破,也是人类认识论的巨大进展。江泽民同志所强调的理论创新“就是指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而向前发展。”“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

知识经济的来临使人们加深了对知识内涵的理解。英国著名学者齐曼较全面地总结出知识的七种特性:(1)不可替代性。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所有实在的商品都是可以替代的,唯独每一种知识都不能用其他知识替代。(2)不可相加性。不遵从物品加法规则,知识的增加不是以发行量来衡量,而是决定于新知识的增长.(3)非磨损性。知识不因使用而被消耗,可多次重复使用.(4)不可分割性。知识知识体系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它们是不可分割的。(5)不可逆性.知识被掌握后就不可收回,某一知识一旦传播开来也不可收回。(6)可共享性。现实世界的一切实在物品都具有排他性,知识却可以多人共享。(7)无限增殖性。知识在生产、传播、使用过程中可不断被丰富、充实、提高。正是因为具有这些特性,当科学技术知识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投入时,经济发展模式就可能呈现边际收益递增效应,显示出知识的威力.

但是,具体到以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创新系统领域,“知识"在此处的涵义是以与技术应用相区别!"##"$%创新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的方式引入的,一般认为知识创新大致等同于科学创造,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是不断增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所需要知识的过程,它是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基础.知识创新过

程是科学(包括技术科学)知识在创新系统内的生产、扩散、转移并与技术的开发、应用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知识创新成果可以经技术创新的生产应用而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另一方面技术创新的成果也可以为知识创新提供必要的技术手段的支撑,以更好地开展知识创新,这种辩证关系根植于科学与技术的互动作用中。

因此,知识创新的重要功能是增加整个创新系统的基础知识存量,这里的基础知识存量确切地说应是新知识量,知识的不可相加性表明新知识的不断涌现才是知识存量扩张的实质。另一方面,新知识的增长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是取决于问题域的扩展,正如波普尔指出的,“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总是始于问题和终结于问题-——甚至是不断增加深度的问题,以及不断产生那些能够启示出新问题的问题”,即随着新问题域的不断增加伴随着的是新知识的持续增长。但是现代科技的发展又表明问题域的设定与人类的现实经济活动息息相关,问题的提出常常是为了解决技术应用或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工业化过程不可避免地使科学越来越成为一种依赖于技术的内生活动。现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基础研究向市场延伸,基础与应用相结合的趋势,高技术成果直接来源于基础科学的重大突破。因此,知识创新的研究结构必须服从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的应用要求,才能生产出适合于创新系统的知识产品。

二、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的不同,根源于技术与知识的不完全等同。狭义的技术主要是指工程学涵义上的技术,是具有特定应用目标的手段、方法体系。技术并不等同于知识,任何技术都有目的,都服务于某个特定的应用目标,采用正确的技术手段、方法是技术创新成功的重要保证.美国技术哲学家米切姆对技术的分类具有广泛影响,其分别为:作为对象的技术(装置、工具、机器),即实体性技术;作为知识的技术(技能、规划、理论),即观念性技术;作为过程的技术(发明、设计、制造和使用);作为意志的技术(意愿、动机、需要、设想)。可见,技术的内涵绝不仅限于知识层面的理解.通常意义上的知识总是与认识活动相关联的,而技术活动却与实践紧密相关,是介于科学活动、生产活动之间的具有生产、研究双重性的特殊社会活动;知识主要是以观念形态方式存在,而实体性技术却可作为直接的生产工具应用于生产;技术的目的性突出,知识是相对零散的,不具有明显的应用性目的。因此,不宜将技术简单地归入知识的范畴,抹煞了其不同于知识的应用性特征。

技术创新是人类财富之源,是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创新表现为机器大工业技术体系对原有手工制造业的代替;电力革命时期,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和表现形态是生产的大型化、高速化及大批量生产,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目前我们正经历的现代科技革命时期,技术创新表现为以一大批高新技术为带头技术的综合技术体系的形成,生产方式表现为网络化与柔性化生产特点,技术逐渐代替物质性的投入要素,成为经济增长的最活跃、最至关重要的要素。

一般认为,当一种新思想和非连续性的技术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后,发展到实际和成功应用的程序,就是技术创新。OECD在《技术创新统计手册》中对技术创新作出如下定义: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和新工艺,以及产品和工艺的显著的技术变化。如果在市场上实现创新(产品创新或者在生产工艺中应用了创新,那么创新就完成了。因此,创新包括了科学、技术、组织、金融和商业的一系列活动。如前所述,熊彼特对创新的考量实际上主要集中于经济发展中的技术创新,他的创新思想主要研究了如何通过“采用一项新技术”而不是如何发明一项新技术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机制。熊彼特精辟地论述了创新活动中技术与经济间的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看到,当技术因素同经济因素冲突时,它总得屈服.但这并不能否定它的独立存在和意义.$$$$$$在一定的时候所使用的每一种生产方法,都要服从经济上的恰当性。这些方法不仅包含有经济内容的想法,而且也包含有物质内容的想法。但后者有它们的问题和它们自己的逻辑,把这"##”$%!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创新研

究些彻底地想清楚——-首先不去考虑经济的、最后起决定作用的因素-——那是技术的目的;只要经济因素不另作指示,将其付诸实施就是技术意义的生产.&熊彼特强调了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新组合"的重要意义:“从技术上以及从经济上考虑,生产意味着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东西和力量组合起来.每一种生产方法都意味着某种这样的特定组合。不同的生产方法只有通过组合的方式才能加以区别。”“我们所说的发展,可以定义为执行新的组合."这种新组合是旧体系的质变,是对旧体系创造性的毁灭与新技术体系新生的过程。

笔者认为,技术创新的研究中通常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将技术创新的范围无限扩大,以致与整个创新的外延相等同,把市场创新、机制创新等涉及制度方面的因素都包括于其中,反而失去了对技术创新的准确定位。二是把技术创新仍然局限于技术发明或技术进步,忽略了技术应用的“新组合"可能存在的巨大创造性及技术与经济的紧密联系.福特创立’型车的流水线生产方式与惠特尼发明标准化生产枪支的方法,在单项技术上,本身并没有什么突出的进步,关键在于技术应用的组合,然而这种技术创新却成了现代工业机器体系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里程碑。

现代科技活动的日趋复杂,对技术的应用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于当今具有明确应用目标、高度复杂性的科技研发活动(()*)来说,往往不是缺少既有的理论、知识,而是要在众多既有的知识集合中找到适于攻关目标的特定技术方法新组合。面对复杂问题+单一技术手段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而技术集合的简单堆砌也不会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反而会彼此制约、相互牵制.技术手段的高效性事实上很大程度取决于是否能建构出具有明确目标指向、高效技术方法的协同体系,突现“协同效应".因此,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既需要关注技术个体的可行性、先进性,更要善于发展适于攻关目标的技术手段与方法组合系统,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实现研发目标。

因此,笔者将技术创新定义为:以实现特定经济目的和技术的高效应用为目标,优化组合既有技术,并发展出新的技术,打破旧有技术经济的均衡格局,实现经济发展的突破。技术创新的主要功能在于根据经济目标或应用要求,开发出新的技术和创造出技术应用的新组合,并应用于知识创新或生产实践。

三、制度创新

对于制度,人们一般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认为,制度与组织是完全不同的,制度特指约束人们生产、社会、经济、政治等行为的规则总和,组织则指具有一定功能的特定决策和管理单位。另一种理解认为,制度的存在方式既表现为规则的集合,又体现为一定形式的组织,并适用于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理论,制度创新或制度发展被用来指:(1)一种特定组织行为的变化。(2)这一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变化.(3)在一种组织的环境中支配行为与相互关系的规则变化。后一种理解是对制度本质认识的深化。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理论的研究表明,通常情况下技术越发达,交易范围及其复杂程度越高,交易费用就越大.如果不消除逐渐增大的交易费用,便会阻碍技术进步对生产力的加速,致使经济停滞乃至衰退.相反,即使在技术等物质生产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制度的变迁也会促进经济的增长。诺斯在,。1968年发表的《1600-1850年海洋运输生产率变化的原因》一文中对此得出了开拓性的结论:一个效率较高的制度,即使没有先进的设备或技术,也可以刺激劳动者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但是再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如果存在于低效的制度环境中,也同样无法高效率地贡献于经济增长。

如果说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主要解决的是“生产新知识”“开发新技术"及“创造新组合"等知识的生产问题,那么制度创新所要改善的便是知识的流动效率。交易费用理论认为知识流动是需要成本的,成本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流动的效率.制度创新正是通过提供把交易费用降低到可操作水平程度的法律、秩序,来使与先进技术相关联的生产活动得以运行。制度创新使给定状况的生产力潜能得到释放,并由此实现经济增长.如建立行之有效的科研成果奖

励制度以促进科研成果的生产;建立健全的技术服务体系和知识产权法,为创新系统内的知识流动、扩散提供便利;借助官产学研的协作体系(组织),打破部门、行业分割,把科研机构、企业、政府紧密联接起来,形成具有创新能力的系统等等.可见,制度创新就是以制度框架的形式提供信息沟通和!”##"$%创新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创新个体的博弈规则,以减少所处环境状态的不确定性。制度创新引致的制度变迁、组织创新可看作是对创新系统结构的优化,是以系统结构的变革,来突现系统内各组成要素的协同与耦合。制度创新按其建构方式可分为诱致性制度创新和强制式制度创新。前者指依靠创新在原有制度安排下无法得到的获利机会,引诱创新主体自主地参与到创新过程中来,后者指通过政府命令和法律的引入来实现。笔者认为,制度创新由高至低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体制创新,囊括了政府、企业及科研机构、大学等种种创新个体,该层次的制度建构旨在把政府的政策导引、法律规范的市场调控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为创新系统内的知识生产、流通与应用创造条件。体制创新对目前改革处于关键时期的我国尤其重要。江泽民在论科学技术》中指出:“从根本上讲,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要靠体制来保证。……通过改革,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关键是要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围绕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行体制创新。”因此,体制创新的重要作用在于解决引入新技术之后所产生的新旧体制的冲突,提供创新激励机制,扶持创新的企业,淘汰创新乏力的个体,为创新企业提供必要的资源等。

第二层次是市场创新,重在发挥市场的利益机制优势,驱动知识的流动,促使创新扩散,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建立技术商品的开发—-—销售--—消费的一体化体系。企业的市场创新还可表现为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较成熟的技术成果搜寻投资者,研发新技术,推出新产品等等。

第三层次是组织创新,强调处于创新网络中的创新个体,只有不断以管理创新使创新组织增强在网络中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才能最及时地获取信息,以赢得创新网络中的有利地位,学习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如企业根据市场反馈信息进行产供销流程改革,节约生产成本,占领市场;科研机构以市场为导向,重新布置研究课题,建立有效的内部激励制度,开发出具广阔市场前景的应用技术等等。

简言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共同构成了创新系统中创新行为演进的主要内容,它们不是三个独立的环节,也不是由不同部门分别承担的任务,而是同一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知识创新是技术变革的基础,现代科技的发展已表明,认识世界的突破可为技术的飞跃指明方向,而技术创新的实践反过来又能不断拓展知识创新的问题域,并为加速知识创新提供技术手段的支撑。制度创新,一方面为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提供了创新结构的稳定框架,保证了创新成果能在市场利益机制的牵引下良性循环、流动通畅,因为在市场中交易的东西不是如经济学家经常认为的那样,是物理实体,而是采取确定行动的权利和个人拥有的、由法律体系创立的权利。另一方面,制度创新的边界最终决定于知识与技术的存量,技术变革会直接引致制度边界的扩大,美国工商企业和美国经济中根本性的组织改变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发生的,而且所以发生这种改变,乃是对&’世纪中叶开始的,深刻的市场和技术改变所作出的一种反应。

参考文献

1(略)

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概念的再界定

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概念的再界定 中国人民大学刘劲杨 摘要: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共同构成了创新行为演进的主要形式,它们是同一创新过程中的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知识创新是技术变革的基础,技术创新的实践反过来又能不断拓展知识创新的问题域,并为加速知识创新提供技术手段的支撑.制度创新,一方面保证了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成果能在市场利益机制的牵引下良性循环、流动通畅,另一方面,制度创新的边界最终决定于知识与技术的存量,技术变革会直接引致制度边界的扩大。 关键词: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概念再界定 熊彼特于1912年最先在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创新理论”,成为创新理论研究的鼻祖,但他主要是从经济角度,以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技术———经济间的基本互动机制进行了考量。人类创新行为所涉及的对象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观念创新、理论创新、科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体制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等.这些不同的创新行为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分别纳入以下三种较普遍的创新范畴: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这三种创新囊括了创新的主要方面,它们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可以较完整地体现创新行为的系统性特征,它们彼此相关却绝不相同,只有理解了它们之间内在的紧密联系与不同内涵,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创新.本文拟通过比较这三种创新行为的不同特征及其相互联系,给出一个较清晰的边界,特别是对这三个概念中易引起混淆的外延与内涵进行重新界定. 一、知识创新 如同罗素在《人类的知识》中写道:“知识是一个意义模糊的概念”,不同研究者可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知识,卡尔·波普尔认为,客观知识世界是联接物质世界与主观精神世界的桥梁。一般认为,知识是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过程和经验的积累,属于认识和经验范畴,是人类认知成果的总和。广义的知识涵盖了从人类最基本的对世界的认识观念,到所有科学与技术知识的全部范畴。因此,广义的知识创新应包括认知思维范式与认知成果的一切变革.如观念创新,是指人类世界观的认识突破,也是人类认识论的巨大进展。江泽民同志所强调的理论创新“就是指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而向前发展。”“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 知识经济的来临使人们加深了对知识内涵的理解。英国著名学者齐曼较全面地总结出知识的七种特性:(1)不可替代性。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所有实在的商品都是可以替代的,唯独每一种知识都不能用其他知识替代。(2)不可相加性。不遵从物品加法规则,知识的增加不是以发行量来衡量,而是决定于新知识的增长.(3)非磨损性。知识不因使用而被消耗,可多次重复使用.(4)不可分割性。知识知识体系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它们是不可分割的。(5)不可逆性.知识被掌握后就不可收回,某一知识一旦传播开来也不可收回。(6)可共享性。现实世界的一切实在物品都具有排他性,知识却可以多人共享。(7)无限增殖性。知识在生产、传播、使用过程中可不断被丰富、充实、提高。正是因为具有这些特性,当科学技术知识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投入时,经济发展模式就可能呈现边际收益递增效应,显示出知识的威力. 但是,具体到以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创新系统领域,“知识"在此处的涵义是以与技术应用相区别!"##"$%创新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的方式引入的,一般认为知识创新大致等同于科学创造,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是不断增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所需要知识的过程,它是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基础.知识创新过

创新的定义

创新的定义—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识与行为的过程和结果的活动。或具体讲,创新是指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 创新的特征价值取向性;明确目的性;综合新颖性;高风险、高回报性。创新的作用—1)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2)深化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3)提高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驾驭能力;4)创新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5)创新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态. 创新能力的定义: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 创新能力的特征:综合独特性和结构优化性。 创新能力的作用:(1)教人学会创新思维(2)教人如何进行创新实践(3)教人解决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 创新能力形成的原理是什么? (1)遗传素质是形成人类创新能力的生理基础和必要的物质前提。它潜在决定着个体创新能力未来发展的类型、速度和水平。(2)环境是人的创新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重要条件。环境优劣影响着个体创新能力发展的速度和水平。(3)实践是人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实践也是检验创新能力水平和创新活动成果的尺度和标准。(4)创新思维是人的创新能力形成的核心与关键。创新思维的一般规律是:先发散而后集中,最后解决问题。 一、单项选择题 1、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创新”逐步成为一个(B)专用名词。A社会学B经济学C管理学 2、理论创新的实质就是(A)。 A解放思想,事实求是B一切从实际出发C与时俱进 3、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知识创新等,其“新”的意义是指(C)。 A时间意义上的新B地理意义上的新C知识产权意义上的新 4、司马光砸缸的行为用的是(C)思维。A横向B纵向C逆向 5、理论创新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而是经历反复斗争、争论以后才最终形成的。这点显示了理论创新的特征具有(B)。 A继承性B斗争性C加速性 6、科技创新需要有自主性,其含义包括(C)。 A学术自主B学术自由CA和B 7、创新活动的基础和开端是(A)。A观念创新B制度创新C技术创新 8、在当代,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相互作用的形式逐步是(C)。 A生产→技术→科学B科学→技术→生产C科学←→技术←→生产 9、康佳公司向农村市场推出价廉的“福临门”彩电时,将产品不适用的功能减少,这是运用了产品创新思维中的(B)。A加法B减法C除法10、我国企业制度创新主要是建立(A)。 A现代企业制度B产权制度C科学管理制度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 1、判断创新的两个基本标准是(ac)。 A世界范围内的第一B一国或一地区内的第一C显著性变化 2、创新需要提出问题,问题产生于(AB)。A好奇B质疑C想象 3、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主要来自于(ABC)。 A先天的智力和知识积累B丰富的实践C科学的训练 4、系统思维要求我们有(ABC)。 A全局性思维B结构功能性思维C协同性思维 5、按思维过程的形成特点,可将思维分为(BC)。 A逻辑式思维B发散式思维C收敛式思维 6、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决定理论创新的(ABC)。A内容B范围C方向 7、知识创新的源泉是(AB)。A默然知识B形式知识C扩大知识 8、科技创新的内容有材料创新、产品创新以及(BC)。 A经营创新B工艺创新C工具创新 9、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组织创新主要呈现的趋势是(ABC)。A组织结构非层级化B组织结构扁平化C组织关系网络化 10、要实现管理创新,其对策主要有(ABC)。 A积极培育创新主体B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C学习科学管理经验,实现全方位管理创新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1)科技创新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过去20年,我国的经济总量、综合国力级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但走的是资源型、扩张型、外延型的道路,靠的是高投入。为了进一步发展,提高竞争力必须从外延型转向内涵型。这要求科技创新必须加快步伐。因为,我们已经没有多少扩张的余地;我们可利用的资源――土地、淡水、森林、石油等各种自然资源不断减少,已不能维持现在的生产规模,唯一的出路就是科技创新。(2)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较低。一方面,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另一方面,资源利用率却一直很低,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生产过程中的科技水平很低。此外,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差距还很大。 (3)科技创新是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一天天恶化,面对严峻的现实,我们一方面要加快科技创新,用更新的技术应用于社会生产中,以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另一方面,对于已经产生的污染问题,必须用新的科学技术、新的工艺、新的方法加大治理,以尽量降低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危害。 2.简述实现创新的基本条件。 回答要点:(1)创新精神。必须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有远大的抱负和责任感,不怕挫折,不怕困难,而且有科学的理智的冒险精神。(2)创新者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对创新者的素质要求是:创新意识、探索精神、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广博的知识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顽强的战斗精神。对创新能力的要求是:敏锐的观察问题、发现机会的能力、深入分析和把握关键环节的能力、自我管理和控制、协调的能力、良好的记忆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科学的综合创新能力(3)良好的资源条件。主要是资金和人力资源。 3..简述技术创新对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回答要点:(1)技术创新是培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创新是企业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领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技术创新战略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证。技术创新战略是现代化战略的核心,实践证明,技术创新使现代企业经营出现了全新的概念,雄厚的资本、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员工不再使企业成功的必然要素,而成果的关键是要确立以技术创新为中心内容的企业竞争战略。作为企业的竞争战略核心,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生产什么产品,运用什么技术、为谁服务及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方式等。(3)技术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知识积累,尤其是形成自己的创造性人才的积累,才能使别人难以模仿和超越,保持长久不衰的竞争优势 创新的基本原理1、人脑是创新与创造的本源;2、人脑蕴藏着无限的创新与创造的潜能;3、创新与创造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 创新的四要素:人、新成果、实施过程、更高效益。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与创业能力建设考试100分考题与答案(2016广西公需科目5月15日卷)

广西专业技术人员创新与创业能力建设考题与答案1. 根据逆A-U追赶模型,在(D ),企业需要在生产技术及其管理方面做出较多努力。(单选题2分)得分:2分 A. 所有阶段 B. 消化吸收阶段 C. 改进阶段 D. 引进阶段 2. (D)属于创业能力结构中间层次。(单选题2分)得分:2分 A. 观察力 B. 记忆力 C. 注意力 D. 专业 3. 2015年的美国创新战略中的创新要素指的是(D )。(单选题2分)得分:2分 A. 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 B. 推动国家优先领域突破 C. 建设创新型政府 D. 投资创新生态环境基础要素 4. 创新始于基础研究,经过应用研究、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市场销售环节,最终推向市场,指的是(D )。(单选题2分)得分:2分 A. 市场与技术双重推动模式 B. 市场拉动模式 C. 系统集成网络模式 D. 技术推动模式

5. 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结合进一步催生了(C )为代表的更为广阔而深远的创新理论体系。(单选题2分)得分:2分 A. 技术创新系统 B. 科技创新系统 C. 国家创新体系 D. 社会创新体系 6. 创业能否成功与能否正确判断和识别用户的(C )密切相关。(单选题2分) 得分:2分 A. 外表 B. 性格 C. 需求 D. 收入 7. 某公司是一个打造食品行业品牌的平台,公司的管理层很乐于购买市场表现不尽如人意的品牌,然后利用公司强有力的品牌营销能力和低成本的运营能力,给这些品牌注入新的生命力,这种创业模式再造的类型是(D )。(单选题2分)得分:2分 A. 通过量的增长扩展现有创业模式 B. 更新已有创业模式的独特性 C. 通过兼并增加新模式 D. 在新领域复制成功模式 8. 所谓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知识创新,其“新”的内涵是指(D )。(单选题2分)得分:2分 A. 观念意义上的新 B. 地理意义上的新 C. 时间意义上的新

第1章认识创新

第1章认识创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最强音。“创新”这一概念包含范围广、涉及领域多,既有涉及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如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过程创新等;也有涉及非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如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观念创新等。可以说“创新”有着无限的空间。对当今中国而言,在“由大变强”的过程中,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历史使命。因此,学习创新、了解创新、开展创新,不仅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发展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本章将介绍创新的概念、创造的概念、创造与创新的关系、创新的分类、创新与社会发展等有关创新的基础知识。 1.1创新的概念 1.1.1 创新的定义 所谓创新,就是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或社会要素创造新的矛盾共同体的人类行为,或者可以认为是对旧有的一切所进行的替代、覆盖。创新一词起源于拉丁语,它有三层含义:一是更新;二是创造新的东西;三是改变。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创新的前提是进步。在现实社会中,创新多是模仿加改良。 在国内外传媒和有关书籍中,创新至今还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究竟什么是创新?许多研究者都对创新作了界说,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有如下几种: (1)创新是开发一种新事物的过程。这一过程从发现潜在的市场需求开始,经历新事物的技术可行性阶段的检验,到新事物的广泛应用为止。创新之所以描述为一个创造性过程,是因为它产生了某种新的事物。 (2)创新是运用知识或相关信息创造和引进某种有用的新事物的过程。 (3)创新是对一个组织或相关环境的新变化的接受。 (4)创新是指新事物本身,具体说来就是指被相关使用部门认定的任何一种新的思想、新的实践或新的制造物。 (5)当代国际知识管理专家爱米顿对创新的定义是:新思想到行动(New Idea To Action)。1.1.2 创新的特性 创新是突破性的实践活动。它不是一般的重复劳动,更不是对原有内容的简单修补,而必须是突破性的发展、根本性的变革、综合性的创造。创新是继承中的升华,继承是创新的必要。归纳起来,创新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

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

国家创新体系与制度变革及在我国的具体体现 当代世界迅速变革,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也要求我们在经济上变革,也同时要求有权利寻租. 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表现为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相继出现了五种基本类型的生产关系: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推动社会经济制度更替最根本的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当代经济体系是国家的经济.因而我们引出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他直接关系着经济的变革与国家经济的增长与创新. 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其核心内涵是实现国家对提高全社会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有效调控和推动、扶持与激励,以取得竞争优势。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基础成为企业、区域乃至国家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平台,因此国家创新体系既包括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也包括提升全社会的知识基础等重要内涵。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借鉴国外对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成果和实际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在《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中,提出了关于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主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和高技术企业为主)、科研机构(包括国立科研机构、地方科研机构和非赢利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广义的国家创新体系还包括政府部门、其他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这表明中国创新体系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并举的系统。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构筑,主要有以下几点:(1)创新是具有经济和社会目标导向的行为,创新的实质是发展经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必须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提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和竞争力。(2)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必须从中国自己的国情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既要有在世界最前沿领域开拓进取,也要有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战略与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3)在中国,创新的核心是要从体制上、机制上解决好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创新的关键是提高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实力。(4)创新不仅表现为知识和技术的转移,而且表现在创新系统多元化的要素有效地使用与协同,构成知识与技术的创造、获取、转移和应用的网络。 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 例如对于知识创新系统,国家实施了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计划(攀登计划)、重大科学工程、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等。对于技术创新系统,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计划、“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计划、技术创新工程等.对于知识传播系统,有国家“211工程”、跨世纪人才培养工程等。 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网络系统,是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整体。国家所实施的“中国2l世纪议程”、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和超级“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对于国家创新系统的相关子系统的建设都有积极作用。尤其是“211工程”、“技术创新工程”、“知识创新工程”等三大工程的实施,构成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内容,在国家层次上形成了建设国家创新系统的战略布局。 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是由创新资源、创新机构、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四个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的主要部分构成的。推进国家科技创新,要充分发挥国家创新体系在合理配置创新资源,促进各类创新机构密切合作和良性互动,完善创新活动的运行机制,保持创新活动与社会经济环境相协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创新资源是创新活动的基础要素,要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促进创新的核心资源,高度重视知识信息、知识及知识产权等战略型

知识创新

什么是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是指通过企业的知识管理,在知识获取、处理、共享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新的发展,探索新的规律,创立新的学说,并将知识不断地应用 到新的领域并在新的领域不断创新,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创 造知识附加值,使企业获得经营成功。 知识创新包括科学知识创新、技术知识特别是高技术创新和科技知识系统 集成创新等。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总之,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 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知识创新的特征 ?知识创新具有以下特征: 独创性。知识创新是新观念、新设想、新方案及新工艺等的采用,它甚至 破坏原有的秩序。知识创新实践常常表现为勇于探索、打破常规,知识创 新活动是各种相关因素相互整合的结果。 系统性。知识创新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知识创新系统”,在实际经济活 动中,创新在企业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 风险性。知识创新是一种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活动,它没有现成的方法、程序可以套用,投入和收获未必成正比,风险不可避免。 科学性。知识创新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的实践活动。 前瞻性。有些企业,只重视能够为当前带来经济利益的创新,而不注重能够为将来带来利益的创新,而知识创新则更注重未来的利益。 企业知识创新的形式 ?企业知识创新,一般有两种形式:累积式知识创新和激进式知识创新。 累积式知识创新是企业学习中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外部资源进行持 续创新,这种创新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创新,创新的累积性还意味着学 习过程必须是连续的,学习过程依赖的主体是企业组织不能随时间的流逝 而解体; 激进式知识创新是指企业突破惯性思维,发现现有知识中没有的全新知 识,这一创新的来源既有科技创新给企业带来的根本性变革,也有企业效 仿竞争对手引进的新知识、新技术与新理念。无论是累积式知识创新,还 是激进式知识创新,企业都需要具备包容新知识的素质和才能。 企业知识创新的能力

管理学知识点 第十四章 创新

管理学知识点第十四章创新 第十四章创新 创新的定义: 管理内容的核心是维持与创新,任何组织系统的任何管理工作,无不包含在维持或创新中,维持和创新是管理的本质内容,有效的管理在于适度的维持与适度的创新的组合。 创新工作是重要的管理活动: 创新对于组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首先是因为创新是组织发展的基础,是组织获取经济增长的源泉。 其次,创新是组织谋取竞争优势的利器。 最后,创新是组织摆脱发展危机的途径。 创新维持的关系 作为管理的两个基本职能,维持与创新,对系统的生存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他们互相联系,不可或缺的 创新是维持基础上的发展,而维持则是创新的逻辑延续。

维持是为了实现创新的成果,而创新则是为了更高层次的维持提供依托和框架。 任何管理工作都应围绕着系统运转的维持和创新而展开。 只有创新没有维持,系统会呈现无序的混乱状态,而只有维持没有创新,系统就会缺乏活力, 卓越的管理是实现维持与创新最优组合的管理 ※细节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系统的社会存在是以社会的接受为前提的,而社会之所以允许某个系统存在,是因为该系统提供了社会需要的某种贡献 创新的类型 创新的规模以及创新对系统的影响程度划分,局部创新和整体创新。整体创新往往改变系统的目标和使命,涉及系统的目标和运行方式,影响系统的社会贡献的性质 创新与环境的关系划分,消极防御型创新与积极攻击型创新 创新发生的时期划分,系统初建期的创新和运行中的创新。创新活动更大量的存在于系统组建完毕开始运转以后。创业难,守业更难。 创新的组织程度划分,自发创新和有组织的创新

创新职能的内容 目标创新:企业的目标必须调整为“通过满足顾客需要来获取利润”技术创新: 要素创新:材料创新、设备创新 要素组合方法创新:生产工艺、生产过程的组织;工艺创新和设备创新是相互促进的 要素组合结果创新:品种创新、产品结构创新;产品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品种创新要求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消费者偏好的转移,及时的调整企业的生产方向和生产结构,不断开发出用户欢迎的适销对路的产品。 制度创新:产权制度,经营制度,管理制度 产权制度是决定企业其他制度的根本性制度 企业制度创新的方向是不断的调整和优化,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各个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充分的体现,使组织的各种成员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组织结构创新:企业系统的正常运行,既要求具有符合企业及其环境特点的运行制度,又要求具有与之相应的运行载体,即合理的组织形式。

技术创新的定义

技术创新的定义 问题一:技术创新的概念和内涵 技术创新的概念是改进现有或创造新的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技术活动。重大的技术创新会导致社会经济系统的根本性转变。技术创新的内涵定义为: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问题二:技术创新的定义 创新的定义: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于各种产品、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简单的说,创新就是以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熊彼特(J·A·Schumpeter)在1912年《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的组合包括①引进新产品;②引用新技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③开辟新的市场(以前不曾进入);④控制原材料新的来源,不管这种来源是否已经存在,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⑤实现任何一种工业新的组织,例如生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创新是指:以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于各种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等),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包括:方法创新、学习创新、教育创新、科技创新·.....等等,科技创新只是众多创新中的一种,科技创新通常包括产品创新和工艺方法等技术创新,因此技术创新是科技创新中的其中一种表现方式。苏塞克斯大学的科学政策研究所(Science Policy Research Unit,简称SPRU)根据创新的重要性划分。1、渐进性创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渐进性的、连续的小创新。2、根本性创新(Radical Innovation) :开拓全新领域、有重大技术突破的创新。3、技术系统

科技创新的定义

科技创新的定义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1]。 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或知识创新是提出新观点(包括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发现和新假设)的科学研究活动,并涵盖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以新的视角来重新认识已知事物等。原创性的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结合在一起,使人类知识系统不断丰富和完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产品不断更新。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引领的管理创新作为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科技创新的主题,也是当今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涉及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际组织、中介服务机构、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包括人才、资金、科技基础、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创新氛围等多个要素,是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涌现现象,是一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从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构成的技术创新双螺旋结构出发,进一步拓展视野,技术创新的力量是来自于科学研究与知识创新,来自专家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科技创新正是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协同演进下的一种复杂涌现,是这个三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信息技术引领的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推动了管理创新,这既包括宏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制度创新,也包括微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无疑是我们所在这个时代创新的主旋律,也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之间的协同互动共同演化形成了科技创新。 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 知识社会环境下的科技创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知识创新的核心科学研究,是新的思想观念和公理体系的产生,其直接结果是新的概念范畴和理论学说的产生,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和价值实现,其直接结果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良性互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管理创新既包括宏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也包括微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其核心内容是科技引领的管理变革,其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所有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

创新的分类

8---創新的分類(百度) 为了加深对创新的理解,有必要对创新进行分类。创新分类的参考指标很多,不同分类指标得出不同的分类。 (1)根据创新的表现形式进行分类:如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 (2)根据创新的领域进行分类:如教育创新、金融创新、工业创新、农业创新、国防创新、社会创新、文化创新等。 (3)根据创新的行为主体进行分类:如政府创新、企业创新、团体创新、大学创新、科研机构创新、个人创新等。 (4)根据创新的方式进行分类:如独立创新、合作创新等。 (5)根据创新的意义大小进行分类:如渐进性创新、突破性创新、革命性创新等。 (6)根据创新的效果进行分类:如有价值的创新,如电脑发明等;无价值的创新,如没有市场需求的新产品等;负效应创新,如污染环境的新产品等。 (7)根据创新的层次进行分类:首创型创新、改进型创新、应用型创新。 几种创新 ●组织创新。组织创新日益流行,新的组织形式不断出现。例如,网络组织、虚拟组织、扁平组织、并行组织、不规则组织等。企业重组是一种组织创新,它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力。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企业重组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1999年企业并购交易额高达3.3万亿美元,比1998年的2.6万亿美元高出27%。 ●管理创新。企业管理创新非常普遍。20世纪6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从全面质量管理、柔性管理、知识管理、创新管理、文化管理到战略管理,企业流

程再造、企业资源计划、综合平衡记分表、企业形象识别、知识资本管理等新的管理方法不断涌现。 制度创新。制度创新不仅发生在企业,也发生在经济系统。制度创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劳动生产力。20世纪60年代以来,制度创新的速度很快,主要的制度创新包括:国家创新系统、风险投资、职工持股计划、职工参与制、股票期权、电子商务、战略联盟、经济共同体、国际贸易组织诞生等。 例释 人才创新 教育创新 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企业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保障。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其本质涵义主要包括() A.更新 B.创造新的东西 C.想象 D.改变 答案:A 创新根本不是你所谓的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它也没有本质.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于各种产品、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等,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创新从哲学上说是一种人的创造性实践行为,这种实践为的是增加利益总量,需要对事物和发现的利用和再创造,特别是对物质世界矛盾的利用和再创造。人类通过对物质世界的利用和再创造,制造新的矛盾关系,形成新的物质形态。 创意是创新的特定思维形态,意识的新发展是人对于自我的创新。发现与创新构成人类相对于物质世界的解放,是人类自我创造及发展的核心矛盾关系。其代表两个不同的创造性行为。只有对于发现的否定性再创造才是人类创新发展的基点。实践是创新的根本所在。创新的无限性在于物质世界的无限性。 创新的哲学要点 物质的发展。物质形态对于我们来说是具体矛盾。我们认识的宇宙与哲学的宇宙在哲学上代表了实践的范畴与意识的范畴两个不同的涵义。创新就是创造对于实践范畴的新事物。任何有限的存在都是可以无限再创造的。 矛盾是创新的核心。矛盾是物质的本质与形式的统一。物质的具体存在与存在本身是矛盾的。 人是自我创新的结果。人以创新创造出人对于自然的否定性发展。此是人超越自然达成自觉自我的基本路径。人的内在自觉与外在自发构成内在必然与外在必然的差异。创新就是人的自我否定性发展!创新是人自我发展的基本路径。创新与积累行为构成一个矛盾发展过程。创新是对于重复、简单方式的否定,是对于人类实践范畴的超越。新的创造方式创造新的自我! 认识论认为创新是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是自我存在的矛盾面,其发展必然推动自我行为的发展,推动自我生命的成长。 从认识的角度来说,就是更有广度、深度地观察和思考世界;从实践的角度说,就是能将这种认识作为一种日常习惯贯穿于具体实践活动中。创新是无限的。 从辩证法的角度说,它包括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从而也就包括肯定之否定与否定之肯定。前者是从认同到批判的暂时过程,而后者是一种自我批判的永恒阶段。所以创新从这个角度来说就是一种“怀疑”,是永无止境的。 社会学概念 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和条件,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 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创新活动的核心是“新”,它或者是产品的结构、性能和外部特征的变革,或者是造型设计、内容的表现形式和手段的创造,或者是内容的丰富和完善。 经济学概念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于各种产品、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3] 什么是创新?简单地说,就是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或社会要素创造新的矛盾共同体的人类行为,或

创新与知识创新的关系

创新与知识创新的关系 创新与知识创新的关系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列举创新和知识创新的相关概念、定义,对这两个术语之间的的联系和区别进行了归纳总结。 【关键词】创新知识创新知识创造 一、创新 1.创新的定义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的过程。当今社会,有很多人误解了创新的含义,以为只有重新发明才叫创新,而执著地不断改进原有产品不叫创新。创新只有两层含义:一、从无到有;二、新的排列组合。从无到有是指原来不存在的东西, 但是我们把它发明出来了,比如爱迪生发明出电灯,这就是创新。 新的排列组合是指发明家通过一定的手段,把已有的两个或多个事物,组合在了一起,出现了新的使用价值。比如MP3手表,手表是 已有的事物,MP3也是已有的事物,有心的发明家把两者通过一定 的手段组合在了一起,产生新的使用价值,这也是创新。由此可见,虽然天才般的发明创造的确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意义非凡,但如果 我们能在前人基础上不断努力使之臻于完善,也是莫大功绩。 2.创新的意义 没有创新就没有竞争力,没有创新也就没有价值的提升,要充分认识科学创新的时代意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网络化的 大背景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生活瞬息万变,市场竞争也逐 步加剧,每一个企业都应该纵观全局衡量自己,唯有不断创新,才 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立于不败之地。许多企业之所以失败,就是 因为他们未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二、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是指获得新知识后,再根据市场需求将新产生的知识传播,转化,成为一种市场化的商品与服务。知识创新的目的就是追 求新的发现、探索新的规律、创立新的学说、创造新的方法、积累 新的知识。 从知识流的角度来说,可以将科技活动看成是简单的由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以及技术创新中的技术开发三个阶段组成的一个动态线性 链接过程。“创新”的思路如果被纳入进科技活动,再将其引入经 济的领域,赋予它经济的内涵,那么就能称之为“科技创新”了。 国内外有不少学者都是通过这一角度提出科技创新的。 知识创新,即横向拓展“科技创新”。知识创新是知识领域与经济领域之间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知识创新为知识和经济的有机结 合提供了可能,知识经济也就随之应运而生。 由此可见,知识创新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它不仅涉及到技术创新、科技创新等知识内容,而且在内容外延上也覆盖了知识领域和 经济学领域。技术创新是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的核心环节,技术创 新也将在知识经济化的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三、创新与知识创新的关系 1.两者紧密联系 创新是基于较大范围的市场及非市场的知识流,创新贯穿于知识的创造、传播和运用的全部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需要各个 环节及参与主体目前所掌握的知识,也可能会需要他们再继续创造 相对应的新知识。每个参与主体都在释放和获取知识,与此同时还 在进行着知识的配置,最后会形成一种结构化的知识,体现在各种 产品、产业、市场和制度当中。这也就是广泛被学术界称之为“组 织的学习过程”。创新的核心是知识的创造,它贯穿在整个的创新 过程中并且是创新的'最终目的。因此,把知识创造从创新的过程当 中单独分离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把知识创新和其他各类创新活动 分离开来的做法显然是行不通的,这不仅是缺乏基本的科学基础,

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

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 技术创新是企业乃至国家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知识产权是保护智力成果的重要法律制度,两者在知识的呼唤下进一步联系起来。“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技术创新”成为法律界和企业共同的呼声。本文着重论述两者的联系,最后谈如何增加知识产权意识,在技术创新中提高企业实力。 1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的联系 企业的技术创新本身就是一种智力创造的活动,这种创造的过程和成果需要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比如,创造出来的新技术、新方法,开发出来的新产品等都可以通过工业产权中的专利制度予以保护;技术创新中设计的软件文档和设计图纸等可以通过著作权法予以保护;如果创新的成果投入市场时辅以商标战略,就涉及到企业商标的保护了……因此,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可能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多个方面,需要知识产权制度的整体保护。此外,知识产仅制度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还具有相互促进的密切联系,以下将详细论述。 1.1从历史发展来看,知识产权制度在技术创新中完善和发展 知识产权保护的产生,几乎是和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同步。近代科学始于15世纪下半叶,而世界上第一个知识产权的法律―――第一部专利法产生于1474年的威尼斯,这并非偶然的巧合,而是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互相呼应的一种客观反映。 1.1.1保护领域随着技术创新的发展而延伸 知识产权保护首先从专利法开始。到1623年,英国为了发展新工业,颁布了《垄断法》(被称为现代专利制度的“鼻祖”),1803年法国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带有商标法性质的《关于工厂、制造场和作坊的法律),1857年法国又制定了关于使用原则和不审查原则为内容的制造标记和商标的法律。从15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末,是近代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时期,也是技术创新最活跃时期。正是在这个时候,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从专利、著作权到商标,逐步拓展,其基本法律体系也逐步形成。 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将不同形式的知识产权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来看待的要求日益迫切,以高新技术为例,组成高新技术核心的计算机、生物工程和新材料技术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并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交叉边缘科学。在法律上和之最密切的知识产权中各个专门法也不应再孤立地加以对待或人为地划分种种界限,例如计算机软件需要著作权法、专利法、商业秘密法,乃至商标法的综合保护,其中一种手段占主导地位并不因此否认其他手段的存在。21世纪的知识产权保护要突出知识产权保护的整体性,这不仅有益于我们解决由多媒体、信息高速公路、生物医学尖端边缘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所带来的新问题,而且对智力成果的所有人而言,知识产权的整体保护才能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1.1.2保护地域随技术创新的发展而扩大 最早的知识产权保护是在一定行政区域或个别国家内部实施的。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形成,人们突破了区域甚至国界的限制,作为知识产权的保护的范围也不断扩大,由一国延伸至多国范围。目前,已经缔结的知识产权国际条约共有20多个,如《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专利合作条约》、《国际商标注册马德里协定》、《世界贸易组织和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等。1967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建立,表明知识产权保护已走向国际化和国际规范化。 1.1.3保护层域随技术创新而高层化 随着智力劳动的高级化和技术创新的高层化,人类的智力成果已超出了知识产权保护范围,相应的保护对象也发生了变化。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的应用和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尤为突出,一系列新客体

创新思维概述

创新思维概述 “我们深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国家的最高经济利益,将主要取决于我们同胞的创造才智,而不取决于我们的自然资源。”奥斯本在《创造性想象》的前言中引用了P·伊顿先生的这句话,来强调创造性教育的必要性。 “创新”这个词在中国成为热点,可以说源于中央提出的“创新型国家”这个概念。《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然而,创新不应仅仅被视为实现经济发展的手段,而应该作为一种独一无二的生存姿态来加以提倡。我们呼唤创新,是期望能把创新精神融入到我们民族血液之中,使它能成为民族性格的一部分。要建立“创新型国家”,除了国家的政策扶持,科研单位及企业的配合响应,我们认为,更需要把创新精神影响到个体层面,从而形成创新的永动力。 一、创新的含义与类型 科学地定义一个概念其实是很困难的事情,何况很多概念又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的,随着研究深入逐渐得以丰满。在许多心理学和创造学的研究著作中,我们看到的也是大量的对“创造”和“创造力”的论述,关于“创新”的定义很少。创新概念演化至今,已经包括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等。在此,我们先简要概括地阐释下创新的基本含义及类型。 1.创新的含义 “创新”作为一个复合词,在中国古代、近代都似乎没有进入流行用语中,它是现代创造出来的新词。“创”字原意,是被刀刃所伤,看来要想开创一点点新事物或新思想,都是要冒被刀砍伤的风险。而“新”字原意,“取木也”(《说文》),“新”是“薪”的本字,据甲骨文,左边是木,右边是斧子,指用斧子砍伐木材,就是有所获的意思。“创新”英文为Innovation,解释为“the introduction of something new”,指某种新事物的引进和采用,也表示对旧有事物的改革和革新。 要理解“创新”,就不得不比较它与“创造”的异同。在英语中,“创造”表述为Creation,表示“producing new and original ideas and things”,也就是产生新的、新颖的、独创性的想法或者事物的意思。可见这两者在内涵上具有相当广泛的共性,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创造”和“创新”往往是通用的。无论是“创造”还是“创新”,实际上都是以人的创新、创造活动以及人的创造性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体系中的原始概念。然而,差异也的确存在。“创造”,由于这个“造”字,更多的是强调造出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新事物、新产品等,也就是强调“创造”成果有具体物化形态。因此,“创造”常与“发明”联系在一起。“创新”,重点落在“新”上,所以,只要具有“新”的特征,人们就会认定是“创新”,因此很多新的思维成果的萌发,就只能说是“创新”了。总的说来,我们认为“创新”与“创造”的关系如图所示,既有相区别的差异点,同时,也存在意义上的交集。 2.创新的类型 理解了“创新”的含义之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创新的类型。根据不同的标准,创新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创新成果是否具有首创性,创新可以分为原始创新和改进创新;根据创新成果是否属于全世界范围内的首创,创新可以分为绝对创新和相对创新;根据创新成果是否是自己创造的、是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可以分为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最后,根据创新活动的不同领域,创新又可以分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教育创新、理论创新和管理创新等等。

技术创新的内涵与核心

技术创新的内涵与核心 摘要:本文通过国内外对技术创新概念的不同理解,重点对技术创新的内涵和核心的介绍,以及技术创新对我国现代建设的重要影响。技术创新理论是一种以科学技术与经济有机结合、一体化发展的理论。技术创新不仅是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也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企业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力,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 关键字:技术创新,新概念,内涵,核心 一、国内外对于技术创新概念的观点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在20世纪初期,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A.Schumpeter)从马克思有关技术进步在长期增长中的核心作用和有关技术进步的连续性和演进性那里得到了有关技术创新的最初启示,打破了经济理论研究上的僵局。他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和概念框架来系统地研究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熊彼特关于经济增长非均衡变化的思想首先反映在其1912年德文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此书在1934年译成的英文版中,使用了“创新”(innovation)一词。熊彼特在1928年首篇英文版著作《资本主义的非稳定性》中首次提出了创新是生产函数或供给函数的变化,或者说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样一个过程的概念,并在1939年出版的《商业周期》(“Business Cycles”)一书中比较全面地提出了创新理论。在熊彼特看来,“创新”

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也是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企业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力。关于技术创新定义的代表性的观点还有,技术创新是首次将科学发明或研究成果进行开发并最后通过销售而创造利润的过程;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部提出,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商业化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包括设想的产生、研究方法、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技术创新是一种设想成为在工业或商业活动过程中销路好的产品或改进的产品的交换;德鲁克认为,创新的行为就是赋予资源以创造财富的新能力。森谷正规提出,技术创新就是因技术的推广而开辟了新的市场,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创造足以改变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方式的新的经济实力等等。 国内学者也对创新的概念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管理学领域,清华大学的傅家骥教授认为,技术创新就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浙江大学的许庆瑞教授认为,技术创新泛指一种新的思想的形成,得到利用并生产出满足市场用户需要的产品的整个过程。广义而论,它不仅包括一项技术创新成果本身,而且包括成果的推广、扩散和应用过程。西安交通大学的汪应洛教授认为,技术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