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完整)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一)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我”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的原因是什么?试用原文回答。答: 2.当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我时,“高兴地说”的原因是。 3.为什么“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答: 4.“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神力”指什么? 答: 5.从阿长给“我”买《山海经》这件事上,你看出了她什么性格特征? 答: 6.选文部分“我”的心理活动是发展变化的,试写出其变化轨迹。答: 7.请说一说画“ ”线句子的含义。答:。答案:1.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2.能满足“我”渴望已久的愿望 3.“我”被她的热忱深深地打动了。 4.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5.对“我”极其疼爱,表明她善良朴实。6.不抱任何希望――惊讶和震撼――心生敬意 7.这是议论句,表达了“我”对长妈妈的感激和崇敬之情。(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8.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①念:②但: 9.“于”字的意思和用法与“相与步于中庭”一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一犬坐于前 B.贫者语于富者曰 C.又留蚊于素帐中D.生于淮北则为枳 10.找出文中的一处比喻,这处比喻的本体是,喻体是,相似点是。 11.《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结合这一背景,体会结尾一句的丰富内涵,试回答:①“闲人”之“少”实为的人少,作者的叹息表达了对之人的不满。②两问一

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 答:。答案:8.①想到,考虑②只,只是 9.B 10.院中月光积水空明(澄澈清明) 11.①淡泊名利、流连自然。忙于投机钻营的“不闲” ②不得不做“闲人”的无奈和不甘心做“闲人”的积极进取之间的矛盾心情 (意近即可) (三)①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

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③“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④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⑤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

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

心爱的宝书。 12.用“|”线给选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① ② ③ ④ ⑤ ⑥ 13.联系上下文,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的意思是: 14.当阿长把《山海经》买来给“我”时,我的心理活动是: 15.“她确有

伟大的神力”中“神力”指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16.请到图

书馆查阅《山海经》联系自身感受,想想为何童年的鲁迅这么深爱它?答案:12.①|②③④⑤|⑥ 13.“我”被阿长的热忱深深的打动了14.由震惊到敬意,对阿长说的话有创意即可 15.“别人不肯做,

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做成功”,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敬佩与爱戴16.语句通畅,意思表达清楚即可。(四)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

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17.用一句话概括选段的内容。 18.选段描写老王主要运用了描写和描写。表现了老王 19.第一段中划线的句子与后文相照应的句子是: 20.最后一段中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作者“害怕” 表现了作者 21.请从肖像描写的角度,在所学的课文中找出一个类似的人物描写的句子。答案:17.老王带病给“我”送香油、鸡蛋 18.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表现老王那骨瘦如柴、身体虚弱、病得奄奄一息的样子 19.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20.老王的虚弱的身体禁不住生活的压力善良 21.可以从《故乡》《我的叔于勒》》《卖蟹》等课文中查阅(五)[甲文]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年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着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姿万状,惟妙惟肖。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

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历来为人们所称赞。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乙文]我们吸收前人的经验,卧床假寐,静待五更。当表针一指到四点的时候,我们就赶紧起床。走出门外,当真听见了此落彼起的报晓鸡鸣。晨寒凛冽,我们踏着如霜似雪的月光走上了卢沟桥。这时,接近圆满的晓月转到了西天,正悬挂在迎面的卢师山上。抬头望月,看得出这时得月与桥的距离是最近的,晓月的光度比初升和正处中天时,却亮得多。再是这时的晓月是在桥的北侧,永定河的上游,月光顺流而下,视野也显得最为深远。我们在桥上有意地测试了一下晓月的亮度。凭借着月光,不仅看得清碑亭上乾隆书写的“卢沟晓月”四个大字,也依稀地辨认出了在桥西亭上乾隆书写的“察永定河”的一首五言律诗。桥下的永定河,在晓月的映照下,波光粼粼,细流淙淙。这时,看到披着晓月银光的卢沟桥,以至每个玉石栏、柱、栏板,以及485个大小石狮……,我们不仅想起马可•波罗的描述:“这是一座无可比拟的世界上最美的桥。” 2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①桥宽约8米②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A、①表示估计②表示程度B、①表示限制②表示程度 C、①表示程度②表示限制D、①表示限制②表示估计 23、甲文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和________的说明方法。 24、甲文通过说明性的文字介绍了卢沟桥的_________,又通过描写性的文字向人们展示了卢沟桥形式优美。乙文记叙了夜宿卢沟桥_____________的经过,向人们展示了世界上最美的桥――卢沟桥。 25、甲乙两文都引用了马可•波罗评价卢沟桥的话,但写作目的不同。甲文的目的在于说明卢沟桥____________的特点,而乙文的目的在于表达作者对卢沟桥的___________之情。 26、根据乙文画横线句子的内容,概括“卢沟晓月”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较阅读【甲】【乙】【丙】三段文字,回答16―20题。【甲】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

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特点,这才是可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乙】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有两棵老树:一棵是周柏,另一棵是唐槐。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皲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曲,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这里的树,又以造型奇特见长,有的偃如老妇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纹丝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丙】由中山门开始的宽阔陵园大道,至陵前长6公里,两旁栽种着许多法国梧桐。这些行道树在长成后,枝繁叶茂,丫杈交错,形成了一条浓翠蔽日的林荫大道。道外的丘岗坡坨之上,密植着众多的落叶树和常绿树,林丛复叠,莽苍深邃,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以前,就已逐渐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27、三段文字都写到“树”,但各有不同的特点,如甲文所写的树木特征是“高低错落,充满画意”。请从乙丙两文中选择有关词语,概括树木的不同特征。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8、三段文字写树都强调了气氛,如甲文突出繁华欢悦,乙文突出 __________________ ,丙文突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9、对这三段文字采用的说明方法,下面不正确的说法是() A.甲乙两文多处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B甲文没有采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C.乙文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举例子。D甲乙丙三文都采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30、从说明顺序来看,甲乙两文都是____________ 顺序,丙文是

___________ 顺序;从文段结构看,甲文是 _____________ 结构,乙文是__________ 结构,丙文是并列结构。 31、有人认为甲文段中写的“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不妥,因为既然“没有”就无说明的必要。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答案:22、A 23、举例子作比较。 24、结构特点观赏晓月 25、形式优美赞美 26、晓月圆距离近光度亮 27、乙:古老苍劲,造型奇特;丙:繁茂交错,莽苍深邃。28、(乙文突出)幽静典雅;(丙文突出)庄严肃穆。29、B.30、逻辑;空间;总分;分总。

31、此题开放性强,答案不求统一,不论肯定否定,言之成理即可。文言文阅读【一】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1.选出加点字意义不同的一项( ) A.天下之伟观也势极雄豪 B.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C.吴儿善泅者数百溯迎而上 D.分列两岸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2.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 A.为: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B.天:天下之伟观也吞天沃日 C.百:艨艟数百腾身百变 D.而:溯迎而上而僦赁看幕 3.解释加点词的意义。①方其远出海门()②每岁京尹()③为火所焚()④四马塞途() 4.翻译下面的句子。① 如履平地②略不相睹 5.简答。① 能概括全文的一句话是:。② 第一段中写潮水的顺序是:。③ 第二段中表现教阅场面宏伟的句子是:。④侧面烘托江潮之盛的句子是:【二】[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了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何

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新课标第一网 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自康乐以来()②自非亭午夜分()③实是欲界之仙都()④是谓大同() 2、①[甲]文写水清澈用“清澈见底”《三峡》写水清澈的句子是。②用原文给[乙]文横线上填空。 3、翻译文句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②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①[甲]文“自康乐以来,未能有与其奇者”一句有何深意?②[乙]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闲人”的含义是什么? 5、这两篇文章都写了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甲] [乙] 6、两文的作者都因景生情,你是如何看待他们表现出来的情感,请选择其中之一进行评价。

答案:文言文阅读: [一]1.C 2.C 3.①当……时②年③烧④堵塞4.①就好象踩在平地上活动一样②江面上到处升起了黄烟③人们

彼此一点也看不见④随着江流飘荡逐渐消失5.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②由远及近③艨艟数百,分列两岸④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二]1、①自从②如果③判断词,是④这样 2、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①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②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4、①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出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②“闲人”是清闲的人,但并非无所事事的人。首先是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是作者被贬以后以“闲人”自慰。 5、[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贤人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乙]既有被贬谪的悲凉,又有赏月的欣喜,还有漫步的悠闲。6、言之成理即可。阅读下面的课文片段,完成下列各题。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

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余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1、赵州桥充分体现了我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美观的特点。 2、上文对赵州桥特点的说明分作四点,这四点的安排顺序是() A、由上到下 B、由古到今 C、由主到次 D、由内到外 3、赵州桥的设计最富有创意的是大拱上加小拱。请根据文中赵州桥特点(一)和(二),用弧线在右边的方框内画上大拱和小拱,完成赵州桥的结构示意图。 4、请写出赵州桥小拱设计的好处。每条不超过8个字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 5、“桥”在字典中被解释为:“架在水面上或空中以便行人、车辆等通行的建筑物。”,现在还可指能起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例如:商桥等,请再写一个有这样比喻意义的带“桥”的词语,并解释它的含义。词语:词语解释:6、有人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古老的石拱桥都应当被新型的斜拉索桥淘汰。你赞成这种观点吗?请简述你的理由。(不超过60字)答案:1、结构坚固 2、C 3、图略。(要求:大拱和小拱的数量和位置正确;用弧线;图形整体效果好。) 4、减轻桥身重量、增加桥洞过水量、使桥身更美观5、如:书桥解释让读者达到知识彼岸的书。

6、提示: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表达准确、清晰、流畅、简洁、有创意。现代文阅读《中国石拱桥》①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②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③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④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⑤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⑦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⑧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⑨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

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1.上文分别说明了卢沟桥

的四个特征。这四个特征是什么?历史悠久。结构精巧。强度高,

坚固耐用。形式美。 2.文中将卢沟桥和与之有关的两岸河堤作比较,说明了卢沟桥的什么特点?说明了卢沟桥坚固的特点。 3.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这11个石拱的排列,是不是中间一个最大,左右一对一对两两相对称的?根据课文回答问题,并说说文中这样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大拱左右的石拱不

是两两相对称的。课文中说“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可见桥拱长度并不对称。这样写是作者在核实了每个石拱的长度后所作的结论,列举数字精确,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4.“几

乎与河面平行”,“几乎”一词用得准确,表达了什么意思?“几乎”是对“与河面平行”的限制,意思是接近于“与河面平行”,强调了路面平坦的程度。 5.这段文字的最后一句对卢沟桥上的石刻狮

子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这一句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这样描写不但能使读

者对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点有具体的感受,而且使文章富有色彩。《苏州园林》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游览者必然

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1.文

中有一个词语“单调”,形容开窗对着白色墙壁的感觉,请你具体释补上竹子或芭蕉就可以去掉单调感觉的原因。有色彩,减少单调感觉;有图画,增添观赏兴趣。 2.这两段文字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哪一

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第一段中的“适当的位置”这一短语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不

可以。此短语说明设计者的安排的精心,要确保每一点设计都有美的

效果。 4.请你写出花墙、廊子的特点和作用。特点:墙有镂空图案,廊子两边无所依傍。作用:增加层次感,增加景致的深度。《故宫博物院》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八公里。①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②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③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皇帝端坐在宝座上。④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⑤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这是一个亭子形方殿,殿顶把四道垂脊攒在一起,正中安放着一个大圆金宝顶,轮廓非常优美。举行大典,皇帝先在这里休息。中和殿后面是保和殿。雍正后,这里是举行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的地方。 1.选文第一段用数字“28”、“2380”是来说明什么的?说明太和殿的高大、宽敞、面积大。 2.选文第二段哪些地方是对“彩画绚丽”的具体说明?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3.选文第三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不能删去,因为它不仅交代了三大殿的地理位置,还说明三大殿在紫禁城中的主体地位。 4.选文第四段的层次怎么划分?其结构方式是什么?总分式。 5.选段在介绍太和殿时遵循了什么说明顺序?从外观到内部设施,从建筑格局到性质作用的逻辑顺序。 6.选段整体的说明顺序是什么?由南到北的空间顺序。 7.请概括出这几

个选段的说明内容?介绍了三大殿的建筑设施和性质作用。《大自然的语言》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

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

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随着时节推移的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

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https://www.sodocs.net/doc/1219315086.html, 1.第1自然段中杏花、桃花、布谷鸟分别用了“传语”、“暗示”、“唱歌”三个词,作者这样写在修辞手法和内容上与“大自然的语言”或“语言”。保持了一致。(2分) 2.根据所供材料,请你给物候学下个定义(所填不超过15字)。物候学就是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2分)文中划~~~~的句子分别采用了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2分) 3.第2自然

段对物候知识、物候学的介绍古代近代顺序是时间顺序。(2分) 4.第3自然段的内容是写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答案不超过12个字)。

5、第一自然段中所选的三个例子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至少说出

两个理由,多说一个加一分(2分) A、紧扣“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这句B、前两种是植物后一个是动物C、按季节顺序举例 6.请联系你所观察到的生活实际举一个物候现象的例子(用一、二句话表述),或举出一个含有物候学道理的谚语。(2分) 如“月晕午时风”“山雨

欲来风满楼”“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东虹轰隆西虹雨”等。《奇妙的克隆》 1979年春,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

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

细胞核。与此同时,除去鲫鱼卵细胞的核,让卵细胞留出空间做好接纳囊胚细胞核的准备。一切准备就绪后,把玻璃管吸出的核移放到空出位置的鲫鱼卵细胞内。得到了囊胚细胞核的卵细胞人工培养下大部分夭亡了。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这种鲫鱼并没有经过雌、雄细胞的结合,仅仅是给卵细胞换了个囊胚细胞的核,实际上是由换核卵产生的,因此也是克隆鱼。 1. 本段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克隆鲫鱼 2. 文段中使用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具体地向人们介绍克隆鲫鱼的过程。 3. 为什么叫这种鱼为“克隆鱼”?没有经过雌、雄细胞的结合,仅仅是给卵细胞换了个囊胚细胞的核,实际上是由换核卵产生的,因此称为“克隆鱼”。 4. 简述“克隆鲫鱼”的过程。提示:抓关键词语 5. 举例说明本段语言的准确性。“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 《背影》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a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b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c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1)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2)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 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蹒跚(pán shán 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2. 文段划横线句采用了外貌描写手法,为什么要写父亲的穿戴?(突出家中景况惨淡,照应了开头;同时与“我”贵重的

紫毛大衣形成对比,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3.选文中两次写到"我"流泪,其感情分别是:第一次感动得流泪;第二次离别伤感的泪。 4.在文中空白处填上相应词语。(攀、缩、倾) 5.《背影》一文中,写父亲的语言不多,选文部分只有两句,简要分析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情。(1)“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父亲惦记着儿子旅途是否平安。(2)“进去吧,里边没人。” 父亲不让儿子送,怕儿子离开座位后丢失行李。 4.概括本段内容。望父买橘5.这段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通过具体细致地描写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的背影,表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 6.选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父亲的背影?这位父亲给你的印象和感受怎样?(3分)外貌(衣着)、行动、语言;艰难时世的充满慈爱的父亲。(意对即可) 7.品味语言。(4分)(1)选文中说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出了父亲怎样心理?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尽管十分辛苦,心里也是高兴的,越是尽到了父亲的责任,心里越踏实。(2)第二段中,“我”的两次流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一次流泪是因为感动。父亲买橘子的经过表现了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二次流泪是因为离别。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离别情绪,又催人泪下。 8.在你的记忆宝库中,是否也留存着上文一样精彩瞬间?是否也有平凡而伟大的形象(母亲、父亲或其他)定格?请用你的笔告诉我们吧,那一定是很感动人心的。(3分)提示:描写一个小镜头,表现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 9..

选文中刻画父亲形象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动作)描写。 10.画浪线的句子(1)的正确含义是( B ) A、“我”怕被别人看见自己流泪而羞愧。 B、“我”怕父亲因为“我”流泪而伤心。 C、“我”为自己这么大了还流泪而惭愧。 D、“我”担心父亲笑我意志不坚强。11.画浪线的句子(2)正确的含义是( B ) A、因为在儿子将要与自己告别之际,买了橘子,心里感到十分高兴。 B、因为尽到了父亲关怀照顾儿子的心意,所以感到轻松,表现出父亲含蓄深沉的爱子之心。 C、因为橘子买回来了,身上扑打干净了,所以感到轻松。D、因为儿子长大了,能自谋生路,所以心里轻松。 12.这段文字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前一次写得详细,后一次写得简略的原因是什

么?新课标第一网前一次是父亲艰难地爬过铁道,给我买橘子,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我的深沉关爱,所以详细地写。后一次是写我留恋父亲,可简单地写写。 13..选文中写父亲走路“蹒跚”,这是因为父亲年老体衰,身体肥胖,腿脚不灵便,文中有三个动词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不容易,它们是(攀)(缩)(倾)。《苏州园林》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苏州园林里的假山和池沼,其中又以池沼为主。 2、首句的“假山和池沼”能否换成“池沼和假山”?为什么?不能,这句是中心句,后文是按照先假山后池沼的

顺序介绍的。 3、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讲究自然之趣,从各个角度看都是一幅画。 4、文中概括苏州园林假山特点的一句是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5、池沼的相同点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不同点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有的宽畅,就作为全园中心,有的成河道,就安排桥梁。 6、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配合着意于图画美。 7、“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与“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相呼应,说明假山堆叠的艺术美。 8、第二句话中的“艺术”与“技术”的词序能否对调?为什么?不能。因为一对调,就变成了强调技术而把建设艺术放到

了次要的地位,这与本段说明苏州园林艺术的中心不一致。(区别:

艺术是一种精神的创造,是体现个性的审美活动;而技术则是在长期重复劳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知识或技巧,二者有层次高下之别) 9、为什么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用简明的话来回答。

因为假山的堆叠,体现了设计者独创性的劳动,给人以审美愉悦。 10.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总分。 11.游览者“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12.“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是怎样配合布置的?①成河道模样的水面与桥梁配合;②池沼河道的石岸与石头、花草配合;③池沼养的鱼与荷花、睡莲配合。 13.作者将苏州园林的池沼设计分为两类,一类是:成河道模样,另一类是:宽敞。两类的共同点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不整齐划一。 14.句中“鱼戏莲叶间”加引号的作用是表示引用。15.这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16.《苏州园林》一文中说苏州园林有很多特点,其中最主要的是:游览者无论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阅读题精选(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阅读题精选(附答案) 学校姓名座位号 一.现代文阅读 (一)(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③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飞渡过30万人。④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1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1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13)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1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1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17)我军前锋,业已②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这则消息的“电头”是________,“导语”部分是第________句(只填序号)。主体部分是第________句。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________。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的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________。 2.第⑤句能否改为:“现在,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多一半,剩下的23日可渡完。”为什么?第(16)句中“歼灭”与“击溃”,“占领”与“控制”这两组词在句中能换吗?为什么? ________ ____ _______ _____ _____ _______ 3.第(11)句中,战犯汤恩伯对长江防线作了两点判断,实际情况又如何呢?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加以剖析。 4.“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其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述。(30字以内) ____ ____ 5.这篇新闻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几句?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___ _____ (二)阅读下面消息,按要求回答问题。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完整)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一)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我”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的原因是什么?试用原文回答。答: 2.当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我时,“高兴地说”的原因是。 3.为什么“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答: 4.“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神力”指什么? 答: 5.从阿长给“我”买《山海经》这件事上,你看出了她什么性格特征? 答: 6.选文部分“我”的心理活动是发展变化的,试写出其变化轨迹。答: 7.请说一说画“ ”线句子的含义。答:。答案:1.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2.能满足“我”渴望已久的愿望 3.“我”被她的热忱深深地打动了。 4.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5.对“我”极其疼爱,表明她善良朴实。6.不抱任何希望――惊讶和震撼――心生敬意 7.这是议论句,表达了“我”对长妈妈的感激和崇敬之情。(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8.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①念:②但: 9.“于”字的意思和用法与“相与步于中庭”一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一犬坐于前 B.贫者语于富者曰 C.又留蚊于素帐中D.生于淮北则为枳 10.找出文中的一处比喻,这处比喻的本体是,喻体是,相似点是。 11.《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命题者按】 亲爱的同学,如果这份试卷是海,相信你就是海中的鱼;如果这份试卷是船,相信你就是船上的帆。请放松你的心情,顺利地驶向那成功的彼岸! 一(23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5分) 悠悠千年,巍巍山河,处处皆情。 御风而行,踏访逶yí()漫长的山川之路,那些在鸟语花香中吟唱出的歌谣,是孩童最烂漫的心语。 溯水而上,伴随清新幽美的天lài()之音,那些自阡陌稻田间采撷来的诗句,是先民们最质朴的祈()祷。 抱月而眠,怀想辽远苍茫的悲喜冷暖,那些从清风明月里泼洒出的墨痕,是智者最浪漫的juàn()恋。 音、诗、画,天地之大美。古老而醇美的华夏情,你是我情不自禁()的长相思。 2.下面这段文字中两处画线句有语病,请逐一进行修改(可以调整语序,可以添加、删除或更换词语等,但不得改变原句要表达的意思)。(4分) ①河湖交错的淮安,不仅是一块“漂浮在水上的土地”,而是素有“鱼M之乡”的美誉。淮安的水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在珍惜、保护和利用方面也存在着隐忧。因此,珍惜、保护和利用好水资源成了

当务之急。②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人水和谐”,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节水做起。 修改①: 修改②: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①敕勒川,阴山下。蹲踞荒莽的山巅,黄河从你身旁流过。号角伴着落日,在斑驳的楼堞上,幽幽地低吟。烽火连着飞沙,在灰白的苍穹里翻飞,转眼已是千年。读你,如同在历史的甬道上漫步,每一砖、每一瓦都是丰厚的记忆。万里的距离书写着不老的传说,万里的情思流淌着汗水与智慧。万里长城,你是一条轻柔的飘带,在山峦河流间自由翩飞;你是一条蜿蜒的巨龙,在历史的天空中呼啸舞动;,。 通读上面这段文字,使用恰当的修辞,仿写一个句子,使最后这句话构成一个排比。 答: ②有这样一则消息:“万里长城上了2004年度全球最濒危遗址名单,作为中华文明象征的长城,如今正蒙受着前所未有的毁坏,很多地段的长城都已经不复存在了,自然毁坏和人为毁坏,使长城目前正受着双重煎熬,长城的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请你为保护长城提几点建议或保护措施。(至少两条) 答: 4.诗文名句填空。(共8分,每题1分。请注意:①—⑥题为必答

(完整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练习 (一)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我”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的原因是什么?试用原文回答。 答: 2.当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我时,“高兴地说”的原因是。 3.为什么“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答: 4.“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神力”指什么? 答: 5.从阿长给“我”买《山海经》这件事上,你看出了她什么性格特征? 答: 6.选文部分“我”的心理活动是发展变化的,试写出其变化轨迹。 答: 7.请说一说画“”线句子的含义。 答:。答案:1.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2.能满足“我”渴望已久的愿望

3.“我”被她的热忱深深地打动了。 4.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5.对“我”极其疼爱,表明她善良朴实。6.不抱任何希望——惊讶和震撼——心生敬意 7.这是议论句,表达了“我”对长妈妈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三)①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③“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④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⑤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2.用“|”线给选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①②③④⑤⑥ 13.联系上下文,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的意思是: 14.当阿长把《山海经》买来给“我”时,我的心理活动是: 15.“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中“神力”指 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16.请到图书馆查阅《山海经》联系自身感受,想想为何童年的鲁迅这么深爱它? 答案:12.①|②③④⑤|⑥13.“我”被阿长的热忱深深的打动了14.由震惊到敬意,对阿长说的话有创意即可15.“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各课课内外类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各课课内外类文阅读专项练习 藤野先生 课内阅读: 阅读“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回答问题。 1.请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2.“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一句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 3.“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中的前后两句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4.“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一句中“每看一片都有的”说明了什么?作者觉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 课外类文阅读: 那时候有多美 王璐琪 ①那个五月的雨天,新来的语文老师穿着蓑衣,戴着斗笠来到我们身边。当他立在教室门前,大家都鸦雀无声地盯着他看。 ②“今天的作文课,描述你们的新语文老师——我。”他走到讲桌前,行头都没有卸掉,就这么抱着手肘,看着我们写作文。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新鲜的老师,很新鲜。我留意到,他的鞋上还粘着一片水灵灵的草叶子。因为披着蓑衣,所以他走过的时候,掀起了一阵麦草的清香。 ③“写作不是闭门造车,要到田野里去!”当其他班的同学在教室里上课时,我们则头戴柳条编的花环,蒲公英一样自由自在地飘出了校园。他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外面风景那么美,在屋里待着简直是一种浪费!”所以,我们会在长满芬芳牧草的草坪上读鲁迅的文章,在潺潺的小溪边背苏轼的词,在洁白的羊群中念余光中的乡愁…… ④老师教我们唱一首《那时候有多美》的民谣,他会弹吉他。老师说,世界上最美的声音,就是孩子的合唱。 ⑤我们的老师身材高大,皮肤黝黑。可谁能想到,这么个铁塔般的汉子心中,满满的全是有关文学和艺术的柔情呢? ⑥半个学期在“田园牧歌”中度过,我们班在期中考试遭遇了“滑铁卢”。除了语文成绩的平均分全年级最高,其余的课简直惨不忍睹。在那么有趣的语文课里待着太美了,其余的课都用来回味了,谁还有心思趴在课桌上,看着铁青的黑板?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课内文段阅读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课内文段阅读专项练习题 14 背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 )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láng jí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 ),一半为了丧事,①一半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dù jiāng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②他再三警告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③其实我那年已近二十岁左右,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④所以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1.下列依次对文中加点的两个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chāshùB.chāi shù C.chāsù D.chāi sù 2.下列对文中两处拼音对应的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狼藉渡江 B.狼籍渡江 C.狼藉度江 D.狼籍度江 3.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雪上加霜惨淡 B.祸不单行惨淡 C.雪上加霜暗淡 D.祸不单行暗淡 4.文中①②③④处有语病,下列对它们的修改正确且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①处修改为“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B.②处修改为“他再三告诫茶房”。 C.③处修改为“其实我那年已近二十岁上下”。 D.④处修改为“因此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5.填入文段空格中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好的散文家是旅人,他只是如实地记下自己的人生境遇和感触。________,________。然而,________,________。 A.这境遇也许很平凡这感触也许很普通他舍不得丢去这是他自己的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一课一练(文字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一课一练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溺.()死妯.()娌周济.()退佃.()差.()役 私shú()yá()门wèi()勉劳lù()和ǎi()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北京市体育局称体育健身场所开放要坚持疫情防控为先、分类有序开放,以及坚持属地管理为主。 B.日前,吉林通榆拍摄到了金雕停歇后展翅飞离的画面,金雕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在录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C.在中央指导组协调推动下,武汉市新洲区协卓卫生用品有限公司提前复产复工。 D.2020年2月11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向全球发出了预警,希望全球高度戒备现在正在肆虐的蝗灾,防止被入侵国家不出现粮食危机。 3.重新排列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使之语意连贯。 在这样的年月里,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仅仅吃些小菜叶、高粱,通年没吃过白米。特别是乙未(1895)那一年,地主欺压佃户,,,,,。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 ①威胁着我家要退佃②因为办不到③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子 ④逼着我们搬家⑤就趁大年除夕 正确的语序是:(只填序号) 4.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B.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 C.很多老住户知道天坛公园里还有一处鲜为人知,却很有意思的地方——成贞门东西两侧的明代老坛墙。 D.赛后西方媒体和粉丝一致为张伟丽点赞,“史诗般的对决”、“伟大的冠军”一系列字眼跃入眼帘。 二、课内阅读 《回忆我的母亲》节选 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现代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题精选汇编 第1节记叙文专项一 课堂练习 父亲的背影 章中林 ①和父亲不相见已是一年有余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 ②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七十岁的老人了,能开电瓶车吗?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我看到的是他的背影: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晣可辨,上面只裏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③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我空闲时,喜欢到他那里玩耍。那时,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这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也许用个特写就能表现出来: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④前些日子,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石工》,我才恍然明白我的印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偏差。因为那时生活拮据,父亲应该和《采石工》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这能从父亲当年拍的一张黑白照看出来。 ⑤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魂的表现力,谁看了不会对他跷起大拇指呢?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不能关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呢?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⑥回到家,我感冒了。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看到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我说我来。父亲笑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望着他步履蹒珊的样子,我的眼泪流了出来。身为儿子,我却不能让年迈的父亲颐养天年。 ⑦走的那天,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摘些苦柚带着。他说苦柚对我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益,一树的苦柚基本上都被他捎到了我的手里。望着树顶的苦柚,他准备爬上树去摘。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危险!我叫嚷着跑到父亲的眼前,想要夺下他的腰篮,但他断然回绝了:别看你比我年轻,但是爬树,我灵活,你不行。 ⑧倒吊在树上的父亲,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迎风飞舞着,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落。这时我的泪又来了。父亲哪里还有当年的宽阔背脊,人瘦得有些变形,只剩下一手可握的轮廊了。一件夹克被风扬起来,就像被鼓起的风帆,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蜕皮的蝉一样。那手更是让人不忍直视一一黢黑得像烧火棍一样,没有一点光泽;瘦得像麻秆一样,没有一点肌肉。这还是父亲吗?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淹没了我的视线。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期末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2022秋)(附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一、课内阅读 (一)阅读《三峡》郦道元,完成下面小题。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沿溯.阻绝___________ (2)良.多趣味___________ (3)空谷传响.___________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第①段写出了“山之高”的特点,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 4.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清荣峻茂”所展现的画面。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欣然 ..起行( ) (2)盖.竹柏影也( ) 6.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7.本文写月下之景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8.文中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这三者都为写人服务,写人又为突出“闲”,请你写出文中的几个闲。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池.非不深也( ) (2)亲戚畔.之(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1.孟子善用排比句来说理。文中画线的句子构成了排比句,说明了什么道理? 12.请举一个例子来证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观点。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晓雾将歇.: (2)沉鳞竞跃.:

期中复习课内现代文阅读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附答案】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期中复习课内现代文阅读练习 一、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毛泽东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则消息的标题简明、醒目,概括性强。 B.黑体字是本则消息的电头,也称“消息头”。 C.正文最后一句是本则消息的导语。 D.本则消息短小精粹、一气呵成。 2.本则消息是从哪两个方面展开叙述的,请简要概括。 3.文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①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②今年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荷兰的范托夫(化学奖),他发现了化学动力学定律和渗透压定律;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有:瑞士的迪南,他于1864年建立了红十字会;经济学家帕西,他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时间:60分钟满分:80分 一、阅读《三峡》,回答问题。(15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虽乘奔.御风 (2)属引.凄异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文章第一段描写群峰遮天蔽日,只有正午、半夜才能看见日月光辉。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2分) 4.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三峡夏、秋两个季节“水”的特点。(4分)

5.春冬之时,三峡趣味良多。请从文章第三段中找出一处描写“趣景”的句子,并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3分) 二、阅读《答谢中书书》,回答问题。(13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四时 ..俱备 (2)夕日欲颓. (3)沉鳞 ..竞跃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幅画面?请找出来并赏析。(3分) (1)我喜欢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说明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说明文阅读练习题 一、课内现代文阅读 阅读《中国石拱桥》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 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②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1.对选文主要内容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主要说明了赵州桥非常雄伟。 B.选文主要介绍了赵州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 C.选文主要介绍了赵州桥凝结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D.选文主要介绍了赵州桥的特点: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2.下面关于赵州桥小拱设计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减轻桥身重量B.便于车马上下 C.使桥身更美观D.增加桥洞过水量 3.下面三句引自文中的话角度各不相同,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作者说“赵州桥非常雄伟”。 张嘉贞说赵州桥“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张鷟说赵州桥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A.施工技术总体外观艺术效果B.艺术效果施工技术总体外观C.施工技术艺术效果总体外观D.总体外观施工技术艺术效果。4.下面对于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打比方、引用。 B.“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一句中“肩”准确地说明了小拱在大拱上的位置。 C.选文是按先说明地理位置,再说明结构特征,最后说明修建时间的逻辑顺序来介绍赵州桥的。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现代文语段阅读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现代文语段阅读训练 [一]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下午的整个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A)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B)江阴要塞,(C)长江。我军前锋,业已(D)镇江无锡段铁路线。(附: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1.A、B、C、D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2.“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 3.“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 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 5.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6.文中说“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的角度考虑,这句话的作用是 7.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一词怎样理解? 【二】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攻势下,南阳守军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而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苑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在过去一年中,匪首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匪崇僖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最近蒋匪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阁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己全部为我解放。 1.这则消息最核心的内容应是( ) A.河南全境已大部为我解放B.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 C.中原我军占领南阳D.我军攻势迅猛,蒋匪全局败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现代文第二单元语段阅读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现代文第二单元语段阅读训练 阿长与《山海经》 (一) 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哪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里,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30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初二语文上册课内阅读练习题大全及答案

三一文库(https://www.sodocs.net/doc/1219315086.html,)/初中二年级 〔初二语文上册课内阅读练习题大全及 答案[1]〕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二语文上册课内阅读练习题大全及答案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

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我”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的原因是什么?试用原文回答。 答: 2.当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我时,“高兴地说”的原因是。 3.为什么“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答: 4.“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神力”指什么? 答: 5.从阿长给“我”买《山海经》这件事上,你看出了她什么性格特征? 答: 6.选文部分“我”的心理活动是发展变化的,试写出其变化轨迹。 答: 7.请说一说画“”线句子的含义。 答:。 答案:1.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2.能满足“我”渴望已久的愿望 3.“我”被她的热忱深深地打动了。 4.别人不肯做,或不

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5.对“我”极其疼爱,表明她善良朴实。6.不抱任何希望——惊讶和震撼——心生敬意 7.这是议论句,表达了“我”对长妈妈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8.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念:②但: 9.“于”字的意思和用法与“相与步于中庭”一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一犬坐于前 B.贫者语于富者曰 C.又留蚊于素帐中 D.生于淮北则为枳 10.找出文中的一处比喻,这处比喻的本体是,喻体是,相似点是。 11.《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结合这一背景,体会结尾一句的丰富内涵,试回答: ①“闲人”之“少”实为的人少,作者的叹息表达了对之人的不满。 ②两问一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 答:。 答案:8.①想到,考虑②只,只是 9.B 10.院中月光积水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试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小题。(13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注释】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钓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 ..( 形容水的澄澈) (2)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3)时闻.风铎( 听到) (4)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等到)

2.用“/”给下列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不复饮酒/ 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2)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独自前往更合我意。 4.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3分) 月色美好;幽静。 【乙文参考译文】 我在初十便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月色很美,游人也还不多,风吹过亭子,月光洒落在树间,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缀,并不使人厌恶。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独自前往更合我意。我曾在秋夜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来往,只听到悬于檐下的风铃声,看到佛灯在静夜之中若隐若现。还有今年春天,我和无际一起在这里拜访仲和。半夜之时,月亮出来了,不见人影,我们一起盘膝坐在石台之上,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间心与周围清净之情景同在了。我一生中造访虎丘,也就这两次见到了虎丘的本色。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13分) 【甲】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