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文档荒漠化论文土地荒漠化论文

文档荒漠化论文土地荒漠化论文

文档荒漠化论文土地荒漠化论文
文档荒漠化论文土地荒漠化论文

荒漠化论文土地荒漠化论文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植物叶片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研究摘要区域尺度植物叶片氮磷元素的化学计量特征对于认识陆地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变化规律、未来变化趋势的预测,以及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调查和文献整理,对中国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214 种植物叶片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水热要素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214 种植物叶片N 含量的平均值为(24.45±8.1)mg/g,P 含量的平均值为(1.74±0.88)mg/g,氮磷比平均值15.77±7.5.与全球、全国以及区域尺度的研究结果相比,这些区域植物具有相对较高的叶片N 和P 含量,但是叶片N/P 无显著差异,具有保守性的特点.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N、P 含量N/P 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灌木植物和非禾本科植物具有相对较高的N 含量,非禾本科植物具有相对较高的P 含量,灌木植物具有相对较高的氮磷比,说明不同生活型植物具有不同的养分利用策略.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不同研究区植物叶片N 含量无显著差异,但P 和N/P 含量差异显著.科尔沁沙地和毛乌素沙地植物叶片P 含量较高.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以及阿拉善高原的大部分植物叶片N/P>16,科尔沁沙地的大部分植物叶片N/P<14,说明不同研究区的土壤养分有效性存在差异.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植物叶片N、P 含量以及N/P 与各研究区年平均温度没有明确相关性,但多年平均降水与叶片P 含量以及N/P 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土地荒漠化;生态化学计量学;叶片;生活型;养分氮和磷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性资源,在植物体内存在功能上的联系[1,2].因此研究氮磷的平衡关系对于认识生态系统碳汇潜力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2~4]. 植物体内的氮磷含量和氮磷化学计量比不仅受到植物生长环境中土壤氮磷养分可供给性的影响,而且土壤其它养分的可供给性、环境水热条件、植物对养分的需求量、植物发育阶段等因素的影响也不容低估[5~7].近年来,全球或区域尺度上植物叶片氮磷含量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要素之间关系得到了普遍重视.Reich 等[8]借助已发表文献中的数据,分析了全球452 个样点1 280 种植物叶片的氮磷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相关的研究工作在国内也得到了一些学者的重视,已经开展了许多全国或区域尺度上植物叶片氮磷含量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关系的研究[5,9,10].尽管这些研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叶片氮磷的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但是仍然不能全面揭示陆地生态系统碳氮磷平衡关系的化学计量比格局和元素相互作用与制约的规律. 中国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土地主要包括中国东北西部科尔沁沙地、北部浑善达克沙地和毛乌素沙地和西北部阿拉善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11,12].这些区域在地域上较大的跨度使其生态系统特征存在很大的变异性,揭示这些变异性对于探讨干旱半干旱陆地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变化规律、未来变化趋势的预测,以及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分布在我国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区域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毛乌素沙地、阿拉善高原、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214 种植物为对象,探讨植物叶片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水热要素的相关关系,分析不同典型区域及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差异. 1 研究区概况与方法1.1 研究区概况本研究中所涉及的中国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区域主要包括位于中国西北典型干旱荒漠区的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阿拉善高原,位于北方中东部半干旱区的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 这些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区域一般降水量不多,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分布趋势是从北方中东部至西北区域由多到少,又由少到略有增多.北方中东部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毛乌素沙地年平均降水量略多,接近500 mm;西北部阿拉善高原区和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 mm,准噶尔盆地年降水量有所增加,约100~250 mm 左右.年平均气温变化一般在-4~16℃之间,分布趋势从北方中东部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到毛乌素沙地、阿拉善高原、塔里木盆地气温逐渐升高,至准噶尔盆地气温又逐渐降低.由于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区域气候干燥、地表物质疏松,在风力的作用下极易形成风沙天气.这些区域风沙日一般在20~100 d 左右,其中沙尘暴天气多达35~60 d,浮尘超过100 d. 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区域成土母质的类型多种多样,低山和丘陵大部分由古生代的火成岩、变质岩和中生代的沉积岩组成,地面普遍覆盖着一层厚度不大的粗屑的风化残积物或残积-坡积物;盆地则多堆积着深厚的第四纪松散物质,其成因有冰积、洪积、洪积-冲积、冲积、湖积和风积等,黄土仅见于准噶尔盆地的南缘部分地区.由于母质较粗,使得在其上发育的荒漠土壤往往性状不很稳定、层次分化弱,并且多表现为薄屡性和粗骨性. 与其他地区相比,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区域

物种相对贫乏.分布于西北荒漠区域的种子植物总数仅1 000 余种.准噶尔盆地在20 万km2 的面积上才500 种左右,塔里木盆地(50 万km2)不到200 种.尽管植物物种丰富度不高,但却含有大量古老残遗种类.分布于这里的植物很多是第三纪,甚至是白垩纪的残遗种类———古地中海干热植物的后裔.并且由于生态条件的极端严酷性,这里发育了一大批本地特有属和特有种. 著名的特有属有四合木属(Tetraena) 、绵刺属(Potaninia)、革苞菊属(Tugarinowia)、百花蒿属(Stilpnolepis)和连蕊芥属(Synstemon)等. 1.2 研究方法1.2.1 数据来源本研究中的植物叶片N、P 含量数据主要来源于2 个方面:一是从野外直接采样测定的数据;二是来源于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或出版的专著中的数据.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毛乌素沙地及其周边区域植物叶片氮磷数据主要是通过野外采样获得的,共计137 种植物. 其他区域的植物叶片氮磷数据主要来源于Han 等[13]和侯学煜[14]给出的部分数据,共计77 种.总计获得分布于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阿拉善高原、毛乌素沙地、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及其周边地区的214 种植物叶片氮磷数据,其中准噶尔盆地28 种,塔里木盆地14 种,阿拉善高原16 种、毛乌素沙地56 种、科尔沁沙地57 种、浑善达克沙地43 种. 研究中所需要的气象资料(多年平均温度和多年平均降水量)主要来源于各研究区域代表旗县气象站.每个研究区域选择5~8 个气象站,收集各气象站30 a(1970~2000 年)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数据,然后分别对各研究区域内所有气象站的相应气象要素进行算术平均,以平均值代表该研究区域内的气候状况. 1.2.2 野外采样及分析在各研究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植物群落,选择植物群落内的优势植物进行调查.对于野外选定的植物种,选择8~10 株生长良好、没有遮阴的个体作为取样植株,选取样株时尽量选择大小一致的植株. 在选定的每株植物采集15~20 片完全伸展、没有病虫害的成熟叶片. 带回室内以后,将叶片放入60℃烘箱内烘干48 h.随后将烘干的叶片用植物粉碎机粉碎,测定粉碎样品中的全氮和全磷含量.叶片N 含量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叶片P 含量采用高氯酸、硫酸消化,钼锑抗比色法测定. 1.3 数据分析首先对每个研究区域中同种植物的叶片N、P 含量的测定值计算平均值,然后分析不同研究区域内所有植物叶片N、P 以及N/P 的分布范围和变异特征;并且将所有植物种按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进行分类,同时将草本植物分为禾本科植物以及非禾本科草本植物两种类型,分析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N、P 以及N/P 的分布范围和变异特征. 其中乔木植物21 种,灌木植物56 种,禾本科草本植物31 种,非禾本科草本植物106 种;最后分析所有植物叶片N、P 含量和N/P 之间的相关关系. 采用SPSS 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 16.0 forWindows,Chicago,USA) 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为了满足正态分布的要求,首先对数据进行自然对数转换,然后进行ANOVA 假设检验、相关和回归分析数据的正态分布采用One Sample Kolmogorov-Smirnov 进行检验. 2 结果与分析2.1 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214 种植物叶片氮磷含量及氮磷比分布特征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214 种植物叶片N 含量分布的偏度值<1,但经Kolmogorov-Smirnov 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p<0.05),而叶片P 含量和N/P 的偏度值均大于 1 ,呈偏态分布,经Kolmogorov-Smirnov 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p<0.05).可以看出,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植物叶片N、P 含量以及N/P 存在很大的变异性.214 种植物叶片N 含量的变化范围为 6.8~52.1 mg/g,平均值为(24.45±8.1)mg/g,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7 倍以上.植物叶片P 含量的分布区间为0.13~7.5mg/g,平均值为(1.74±0.88)mg/g.植物叶片N/P 的分布区间为4.6~52.4,平均值为15.8±7.5. 2.2 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氮磷含量比较中国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乔木、灌木、禾本科植物和非禾本科植物叶片N、P 含量以及N/P 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01).禾本科植物和乔木植物的叶片平均氮含量分别为(17.4±4.6)mg/g 和(20.5 ±6.5)mg/g,显著小于灌木植物和非禾本科植物的叶片N含量(p<0.05). 对于植物的叶片P 含量,只有非禾本科植物的P 含量显著偏高(p<0.01),平均值为(2.07±1.03)mg/g,其他生活型植物之间叶片P 含量无显著差异.与灌木植物相比,禾本科植物、乔木植物和非禾本科植物具有相对较小的叶片N/P,其平均值分别为12.3±8.9、13.7±4.5 和14.2±6.9. 2.3 不同研究区域植物叶片氮磷含量及氮磷比的比较不同研究区域植物叶片平均N 含量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叶片平均磷含量和N/P 在不同研究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分布于科尔沁沙地和毛乌素沙地的植物其叶片P 含量平均值相对较高,分别为(1.9±0.99)和(2.07±0.65)mg/g,而分布于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和阿拉善高原的植物其叶片P 含量平均值相对较小,分别为(1.37 ±0.48)、(1.41±1.74)和(1.46±0.61)mg/g.相反分布于科尔沁沙地的植物叶片N/P 显著小于分布在准噶尔盆地、塔

里木盆地和阿拉善高原植物叶片N/P.由此可知,相对于分布在半干旱区沙地的植物,分布在干旱区(年降水量<250 mm)荒漠生态系统的植物具有较低的叶片P 含量和较高的叶片N/P. 2.4 植物叶片N、P 含量以及N/P 与气候要素之间的关系中国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植物叶片P 含量与各研究区多年平均降水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885,p=0.019),而叶片N/P 与多年平均降水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893,p=0.016),也就是说随着降水量增加,叶片P 含量呈增加趋势,而叶片N/P 呈下降趋势. 但是叶片N 含量与多年降水的相关性较弱(r=-0.693,p=0.127).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各研究区多年平均温度和植物叶片N、P 含量以及N/P 没有明确相关性3 讨论为了更进一步说明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植物叶片氮磷含量的分布特征,对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214 种植物叶片氮磷含量与其他相关研究区的植物叶片氮磷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中国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214 种植物叶片N 含量显著高于其它研究中植物叶片氮含量(p<0.001),说明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植物具有相对较高的叶片N 含量,这一结论证实了干旱荒漠环境植物叶片平均N 含量相对较高的假说[15].尽管如此,但是本研究中植物叶片氮含量平均值仍然明显小于Skujins[16]报道的干旱荒漠区植物叶片N 含量平均值(>30 mg/g).这在其他的研究报道也得到证实,Killingbeck 等[17]通过研究不同干旱荒漠区域78 种植物叶片N 含量发现,叶片N 含量的平均值为22.0 mg/g,<30 mg/g. 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214 种植物叶片P 含量的平均值为(1.74±0.88)mg/g,与Elser 等[18]基于全球398 种植物的测定结果接近,但是明显大于Han 等[13]、任书杰等[9]和Reich 等[8]的分别基于中国753 种植物、中国东部南北样带654 种植物和全球1 251 种植物的研究结果.由于中国土壤磷含量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这被认为是基于中国区域或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植物叶片磷含量相对较低的形成原因[13].但是研究报道指出中国土壤磷含量变异幅度较大,从湿润区向干旱半干旱区呈增加趋势[19],说明在中国区域内干旱半干旱区土壤具有相对较高的土壤磷含量,这可能是本研究中植物叶片P 含量明显大于Han 等[13]和任书杰等[9]研究结果的主要原因. 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植物叶片N/P 平均值与Han 等[13]、任书杰等[9]和Reich 等[8]报道的结果基本相近,但是显著小于Elser 等[18]基于全球298 种植物的研究结果,原因可能是本研究中植物叶片N 含量较高造成的.植物的N/P 是反映环境中养分制约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当N/P<14 时,群落水平上的植物生长主要受N 限制;而N/P>16 时,植物生长主要受P 限制[20].本研究214 种植物中,有87 种植物的叶片N/P>16,但是有99 种植物的叶片N/P<14. 根据这一结果,很难就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植物受N 或P 限制做出判断,原因可能是不同研究区叶片P 含量之间的差异造成的.本研究中虽然不同研究区叶片N 含量无显著差异,但P 含量差异显著,造成叶片N/P 在不同研究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以及阿拉善高原的大部分植物叶片N/P>16,而分布在科尔沁沙地的大部分植物叶片N/P<14,说明不同研究区的养分限制不同.但是,影响植物N/P 化学计量特征的因素是复杂和综合的,不同群落的养分限制性大小受众多因素所控制,并且植物元素之间互相影响,使氮磷化学计量比更加复杂.相关分析显示,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植物叶片氮磷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目前,较低的N/P 指示植物生长主要受氮素限制已基本得到了普遍认可,而对于较高和中等水平的N/P 究竟能否反映植被生产力受到磷素的限制,目前还没有一致性的结论,有些研究认为高的N/P 意味着植被生产力主要受磷素限制[21],而有些研究认为受到磷和氮的共同限制[22].由此可见,通过植物N/P 评价植物生产具体受到哪种养分的限制尚需要借助其他的辅助手段进行判断. 不同生活型或分类群植物在影响生态系统功能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植物生活史、形态、生理等多个方面.许多研究发现,不同功能群或分类群植物叶片的某些性状存在显著差异[23~26],这种差异通常被解释为植物遗传特性或适应环境的结果.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乔木、灌木、禾本科植物以及非禾本科植物等生活型之间的叶片N、P 含量N/P 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01),表明不同生活型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明显不同,所表现出的养分适应策略差异较大.Wright 等[27]报道,草本植物与灌木和乔木植物比较,单位质量叶氮含量较高.但是在本研究中,非禾本科植物叶N 含量与灌木植物叶片N 含量并没有显著差异,但均显著大于乔木植物和禾本科植物叶N 含量.Aerts[15]也证实,禾本科植物具有相对较小的叶片N 含量和P 含量,并且本研究中只有非禾本科植物的P 含量显著较高(p<0.001),其他生活型植物叶片P 含量无显著差异.说明不同生活型植物的资源

利用对策随植被类型及地理分布不同存在较大变异. 尽管植物叶片N、P 含量以及N/P 的变异通常被解释为植物遗传特性或适应环境的结果,但是叶片的N、P 含量以及N/P 在大尺度尤其是全球尺度上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Reich 等[8]分析了已发表文献中全球452 个样点1 280 种植物叶片的N,P 及N/P 分布与纬度和温度的关系,研究表明,随着平均温度降低,叶片N,P 含量显著增加,而N/P 显著降低;Han 等[13]对我国753 种陆生植物的研究表明,叶片N、P 含量随着温度降低而显著增加,但N/P 与温度变化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郑淑霞等[10]研究发现黄土高原地区126 个植物样品的叶片N、P 含量与温度和降雨量均无明显的相关性,而N/P 比值随着温度和降雨量的减少而明显增加.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植物叶片N、P 含量以及N/P 与各研究区年平均温度没有明确相关性(p>0.05),这与上述的研究报道不一致.原因可能是相对于全国乃至全球尺度,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空间尺度变化较小引起的.另外的原因可能是本研究中用多个气象观测站的平均值来反映每个研究区域的温度状况,这种处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研究区内的温度变异.但是研究结果表明,各研究区多年平均降水与叶片P 含量以及

N/P 分别呈显著正相关(r=0.885,p=0.019)和负相关(r=-0.893,p=0.016)关系.说明在北方沙漠化地区,由于水分是植物生长的首要限制因素,因此植物可能通过调控对养分的利用对策以适应水分的制约. 4 结论(1)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214 种植物叶片N 含量的平均值为(24.45±8.1)mg/g,叶片P 含量的平均值为(1.74±0.88)mg/g,叶片氮磷比平均值15.77±7.5.与全球、全国以及区域尺度的研究结果相比,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植物具有相对较高的叶片N 和P 含量,但叶片N/P 具有保守性的特点,即保持相对稳定. (2)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N、P 含量N/P 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灌木植物和非禾本科植物具有相对较高的叶片N 含量;非禾本科植物具有相当较高的叶片P 含量;灌木植物叶片N/P 相对偏高,说明不同生活型植物具有不同的养分利用策略. (3)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科尔沁沙地和毛乌素沙地植物叶片P 含量较高.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以及阿拉善高原的大部分植物叶片

N/P>16,科尔沁沙地的大部分植物叶片N/P<14,说明不同研究区的土壤养分有效性存在差异. (4)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叶片P 含量随着降水量增多呈增加趋势,叶片N/P 呈下降趋势.但叶片N 含量随降水增多无趋势性变化. 参考文献: [1]王绍强,于贵瑞.生态系统碳氮磷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

生态学报,2008,28(8):3937-3947. [2 ]Niklas K J.Plant allometry ,lea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stoichiometry,and interspecific trends in annual growth rates [J].Ann Bot,2006,

97(2):155-163. [3]He J S,Fang J Y,Wang Z H,et al.Stoichiometry and large-scale patterns of leaf carbon and nitrogen in the grassland biomesof China[J].Oecologia,2006,149(1):115-122. [4 ]Hedin L O.Global organization of terrestrial plant-nutrientinteractions [J ] .Proc Natl Acad Sci ,2004 ,101:10849-10850. [5 ]He J S ,Wang L ,Flynn D F B ,et al.Leaf nitrogen:phosphorusstoichiometry across Chinese grassland biomes [J].Oecologia,2008,

155(2):301-310. [6]Aragao D V,Fortini L B,Mulkey S,et al.Correlation but nocausation between leaf nitrogen and maximum assimilation:Therole of drought and reproduction in gas exchange in an understorytropical plant Miconia ciliata(Melastomataceae)[J].Am JBot,2005,92(3):456-461. [7]Coste S,Roggy J C,Imbert P,et al.Leaf photosynthetic traits of14 tropical rain forest species in relation to leaf nitrogenconcentration and shade tolerance[J].Tree Physiol,2005,25(9):1127-1137. [8]Reich P B,Oleksyn J.Global patterns of plant leaf N and P inrelation to temperature and latitude[J].Proc Natl Acad Sci,2004,101(30):11001-11006. [9]任书杰,于贵瑞,陶波,等.中国东部南北样带654 种植物叶片氮和磷的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J ]. 环境科学,2007 ,28(12):2665-2673. [10]郑淑霞,上官周平.黄土高原地区植物叶片养分组成的空间分布格局[J].自然科学进展,2006,16(8):965-973. [11]Wang T.Progress in sandy desertification research of China [J].J Geogr Sci,2004,14(4):387-400. [12]董光荣,靳鹤龄.中国北方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沙漠化的成因[J].第四纪研究,1998,2:136-144.

文档荒漠化论文土地荒漠化论文

荒漠化论文土地荒漠化论文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植物叶片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研究摘要区域尺度植物叶片氮磷元素的化学计量特征对于认识陆地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变化规律、未来变化趋势的预测,以及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调查和文献整理,对中国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214 种植物叶片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水热要素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214 种植物叶片N 含量的平均值为(24.45±8.1)mg/g,P 含量的平均值为(1.74±0.88)mg/g,氮磷比平均值15.77±7.5.与全球、全国以及区域尺度的研究结果相比,这些区域植物具有相对较高的叶片N 和P 含量,但是叶片N/P 无显著差异,具有保守性的特点.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N、P 含量N/P 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灌木植物和非禾本科植物具有相对较高的N 含量,非禾本科植物具有相对较高的P 含量,灌木植物具有相对较高的氮磷比,说明不同生活型植物具有不同的养分利用策略.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不同研究区植物叶片N 含量无显著差异,但P 和N/P 含量差异显著.科尔沁沙地和毛乌素沙地植物叶片P 含量较高.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以及阿拉善高原的大部分植物叶片N/P>16,科尔沁沙地的大部分植物叶片N/P<14,说明不同研究区的土壤养分有效性存在差异.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地区植物叶片N、P 含量以及N/P 与各研究区年平均温度没有明确相关性,但多年平均降水与叶片P 含量以及N/P 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土地荒漠化;生态化学计量学;叶片;生活型;养分氮和磷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性资源,在植物体内存在功能上的联系[1,2].因此研究氮磷的平衡关系对于认识生态系统碳汇潜力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2~4]. 植物体内的氮磷含量和氮磷化学计量比不仅受到植物生长环境中土壤氮磷养分可供给性的影响,而且土壤其它养分的可供给性、环境水热条件、植物对养分的需求量、植物发育阶段等因素的影响也不容低估[5~7].近年来,全球或区域尺度上植物叶片氮磷含量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要素之间关系得到了普遍重视.Reich 等[8]借助已发表文献中的数据,分析了全球452 个样点1 280 种植物叶片的氮磷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相关的研究工作在国内也得到了一些学者的重视,已经开展了许多全国或区域尺度上植物叶片氮磷含量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关系的研究[5,9,10].尽管这些研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叶片氮磷的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但是仍然不能全面揭示陆地生态系统碳氮磷平衡关系的化学计量比格局和元素相互作用与制约的规律. 中国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土地主要包括中国东北西部科尔沁沙地、北部浑善达克沙地和毛乌素沙地和西北部阿拉善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11,12].这些区域在地域上较大的跨度使其生态系统特征存在很大的变异性,揭示这些变异性对于探讨干旱半干旱陆地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变化规律、未来变化趋势的预测,以及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分布在我国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区域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毛乌素沙地、阿拉善高原、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214 种植物为对象,探讨植物叶片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水热要素的相关关系,分析不同典型区域及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差异. 1 研究区概况与方法1.1 研究区概况本研究中所涉及的中国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区域主要包括位于中国西北典型干旱荒漠区的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阿拉善高原,位于北方中东部半干旱区的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 这些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区域一般降水量不多,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分布趋势是从北方中东部至西北区域由多到少,又由少到略有增多.北方中东部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毛乌素沙地年平均降水量略多,接近500 mm;西北部阿拉善高原区和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 mm,准噶尔盆地年降水量有所增加,约100~250 mm 左右.年平均气温变化一般在-4~16℃之间,分布趋势从北方中东部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到毛乌素沙地、阿拉善高原、塔里木盆地气温逐渐升高,至准噶尔盆地气温又逐渐降低.由于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区域气候干燥、地表物质疏松,在风力的作用下极易形成风沙天气.这些区域风沙日一般在20~100 d 左右,其中沙尘暴天气多达35~60 d,浮尘超过100 d. 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区域成土母质的类型多种多样,低山和丘陵大部分由古生代的火成岩、变质岩和中生代的沉积岩组成,地面普遍覆盖着一层厚度不大的粗屑的风化残积物或残积-坡积物;盆地则多堆积着深厚的第四纪松散物质,其成因有冰积、洪积、洪积-冲积、冲积、湖积和风积等,黄土仅见于准噶尔盆地的南缘部分地区.由于母质较粗,使得在其上发育的荒漠土壤往往性状不很稳定、层次分化弱,并且多表现为薄屡性和粗骨性. 与其他地区相比,北方典型荒漠及荒漠化区域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考试

水土保持农牧措施的定义:在水土流失发生区,采用相应的农业和牧业措施,保护、改良和利用当地的水土资源,达到蓄水、保土、保肥目标,提高土地生产力,进而提高农牧业产量,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土壤吸湿水:土粒表面的吸附力从大气和土壤空气中吸附气态水,附着在土粒表面成单分子或多分子层。吸湿系数:当空气相对湿度94~98%时,达最大值称最大吸湿量或吸湿系数 土壤膜状水:在土壤中可极缓慢的移动,(0.2~0.4mm/时)。由于速度太慢,远远不能满足植物对水分的需求,所以只有部分可被植物吸收利用,另一部分成为无效水。 萎蔫系数:当作物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呈现永久凋萎。 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水毛管上升水:地下水籍毛管力上升进入并保持在土壤中的水分。 毛管悬着水:当地下水位较深,不受地下水影响,靠毛管力将降雨或流水保持在土壤土层。 土壤重力水:土壤水分含量超过田间持水量,过量水分不能被毛管吸持,而在重力作用下沿大孔隙向下渗漏成为多余的水。 土壤通气性:指土壤空气与近地层大气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和交换的速度。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含义:就是通过外界的机械力量来改变土壤的物理性状,调节土壤松紧度、土壤表面状态和耕层内部土壤的位置,创造适宜作物生长的土壤水、肥、气、热状况,从而控制水土流失,调节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技术措施。 初级耕作措施又叫基本耕作措施。是指入土深、作用强烈、能显著改变耕层物理性状、后效较长的土壤耕作措施。一般在种植作物播种之前进行。 次级耕作:次级耕作或称表土耕作,是配合基本耕作措施使用的入土较浅、作用强度较小,旨在破碎土块、平整土地、消灭杂草为作物创造良好的播种出苗和生产条件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中耕:是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或灌溉后进行的表土耕作措施,能使土壤表层疏松,能很好地保持土壤水分,减少地面蒸发。在湿润地区,或水分过多的地上,还有蒸散水分的作用。 等高耕作:在坡耕地上沿等高线进行犁耕和作物种植,以保持水土,提高抗旱能力的农业耕作方法。 少耕法:少耕是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或在全田间隔耕种、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 免耕法: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作物生育期间也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区田方法:就是在坡耕地上沿等高线犁成水平的沟和垄,将作物种在垄的半坡上,在沟中每隔一定距离作一土挡,以蓄水保土。 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于一定的年限内,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牧草的种植方式。 水土保持栽培技术:是指在同一地块上种植不同性质的作物,利用它们成熟期的不同或植株高矮疏密的不同来增加地表覆盖,防止水土流失,增加产量的栽培种植技术。 限制因子律当增加一个因子的供应时,可以使作物生长增加,但在遇到另一个生长因子不足时,即使增加前一个因子,也不能使作物增产,直到缺少的因子得到满足,作物产量才能继续增长。 草地退化:是草地在外因和内因的作用下,引起的一种逆行演替。 我国土地资源特征:(1)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2)地形地貌复杂,山地多,平地少。(3)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4)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 我国耕地资源存在的问题:1、耕地总量多,但人均耕地少;2、耕地资源严重失衡:(1)水田、旱地构成不合理(2)平耕地、坡地构成不合理(3)地力构成不合理;4、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盐渍化严重;5、肥力衰竭;6、耕地污染严重,因自然灾害而引起的受灾成灾面积大;7、不合理占地严重。 农地水土保持的作用:1、改善土壤抗蚀性能;(1)减少雨滴击溅侵蚀;(2)减少径流量,降低径流速率;(3)改良土壤结构。2、局部改善小地形,消除坡面径流,增加入渗;3、改善光热分布。 农地水土保持的研究内容:1、农业自然资源高效利用的原理与途径;2、农地退化类型分析;3、综合治理体系建立;4、土地利用规划。 农地水土保持的经验:1、加强耕地的保护与利用;2、重视轮作制,强调农牧结合;3、重视作物品种的选择; 4、综合开发利用山地。 土壤吸湿水特点:受土粒的吸力大,排列紧密,不能自由移动,无效水。土壤吸湿水影响因素:大气湿度愈大,吸湿量愈大; 也与质地有关,质地愈重,吸湿性愈强,吸湿量也愈 大。 土壤毛管水特点:(1)可以自由移动;(2)溶解养 分能力;(3)植物有效。 影响通气性的因素:<1>.土壤孔隙状况:当孔隙度 高,且通气孔隙多时,气体交换加快,通气性好。〈2〉 水分含量:旱地中,水分含量高时,可阻断通气孔隙, 降低通气能力,故水分含量低时,土壤通气性好。 土壤通气性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 影响植物根系的 生长: A、土壤空气中氧气的含量>15%, 此时根长色 浅,根毛丰富,吸收力强. B、当土壤空气中氧气含量 <10%时,根系发育受阻,根短色暗。C、当土壤空气 中氧气含量<5%时,根系停止生长,根系易腐烂。(2) 影响种子萌发严重缺氧时, 种子的呼吸作用受阻, 发芽率降低,种子腐烂.(3)影响有机养分释放。通气 性,好气性微生物活性,从而影响有机养分释放.影响养 分的有效性.(4) 影响土壤环境通气不良时,易积累还 原有毒物质, 土壤环境不利于根系和微生物的生长 土壤水、气、热的关系1. 土壤水和空气土壤水和空 气共存于土壤孔隙,它们之间有着相互消长的数量关 系。当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时,其大多数大孔 隙充满了水分,造成土壤的通气状况不良。当土壤含 水量进一步降低,有许多毛管孔隙为空气充满。这时 容易造成土壤水的供应不良,形成植物的旱害。2. 土 壤水和土壤温度湿土温度上升慢,下降也慢,不同土 层深度的温度梯度也比较小;干土温度上升快,下降 也快,而且不同土层深度的温度梯度也比较大。3. 土 壤热量对土壤水、气的影响当土温较高时,土壤的蒸 发量也较大,土壤易于失水干燥,易于通气。土壤不 同层次中的温度梯度还可引起土壤水分的运动,即从 热处向冷处的运动;特别是土壤冻结时可导致上层滞 水,促使土壤过湿和通气不良。 土壤耕作的作用:1、松碎土壤2、翻转耕层3、混 拌土壤:4、平整地面5、压紧土壤 翻耕作用:翻土可将原耕层上层土翻入下层,下层 土翻到上层,利于翻埋有机肥和秸秆残茬、杂草、病 菌;松土使原来较紧实的耕层翻松;碎土犁壁有 一曲面,犁前进的动力使垡片在曲面上破碎,进而改 善结构。 翻耕方法A、全翻垡B、半翻垡C、分层翻垡法 次级耕作1、耙地2、耱地3、中耕4、镇压 5、起垄 6、作畦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种类:(1)以改变微地形为主的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2)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的覆盖 耕作法(3)以改变土壤物理性状为主的少耕、免耕法。 少耕覆盖法作用:(1)改良土壤水分状况;(2)改土 培肥;(3)防除杂草;(4)增产效果显著。 少免耕法松土原理:①根系松土,作物的根系腐烂后, 留下大量孔道,时间愈长,通道愈多。但一经翻耕, 全部破坏。②蚯蚓松土,蚯蚓不断挖掘的孔道、疏松 土壤、创造良好的耕层。③结构松土,保护性耕作增 加土壤团粒结构,有利形成稳定疏松的耕层。不容易 压实。 ④胀缩松土,土壤冬冻春融,干湿交替,使土壤趋向 疏松、孔隙度增加。 轮作技术措施:在轮作的农田上,把作物安排为前后栽 植顺序是轮作方式。轮作方式之中种植一遍所历经的 时间称为轮作周期。 养分归还学说(1)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 壤中带走一定量的养分,随着收获次数的增加,土壤 中的养分含量会越来越少。(2)若不及时地归还作物 从土壤中失去的养分,不仅土壤肥力逐渐下降,而且 产量也会越来越低,严重时会寸草不生。(3)为了保 持元素平衡和提高产量,应该向土壤施入肥料。 最小养分律(1)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制约着作 物产量的提高。(2)最小养分会随条件改变而变化。 (3)只有补施最小养分,才能提高产量。 土壤培肥的途径:一、广开肥源二、使用有机肥料 三、发展绿肥牧草四、秸秆直接还田五、合理施 用化肥 合理施肥应考虑的条件:(一)施肥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二)施肥与土壤条件的关系(三)施肥与作物的关 系(四)施肥与耕作栽培的关系(五)灌溉条件与施 肥的关系(六)肥料性质与施肥的关系 植物的抗旱性及其抗旱机制(一)植物的抗旱性:是 指在干旱条件下,植物具有不但能够生存,而且能够 维持正常的或接近正常的代谢水平进而维持正常的生 长发育进程的能力。(二)植物的抗旱机制:(1)避旱 型:时间上的特点,使植物在严重的水分亏缺发生之前, 植物就已经完成其生活史。(2)御旱型:植物在干旱逆境 下保持植株组织内部高水势的能力,主要通过减少蒸 腾、增加吸水来实现。(3)耐旱型:是指植物受旱时, 在较低水势下,通过调整本身的代谢反应阻止、降低 或修复由干旱造成的损伤,以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提高作物抗旱性的途径:1、选择耐旱之品种1)、选 择耐旱品种及作物时,要结合当地自然条件,使作物 生育期与当地水、肥、气候条件相适应。2)、选择耐 旱品种及作物时,要注意提纯复壮当地品种。3)、选 择耐旱品种作物同时,必须应地制宜,调整作物布局, 安排好轮作制度。2、坚持抗旱栽培提高水分利用效 率,使供水和需水在季节上相协调。3、抗旱锻炼人 为创造不同程度的干旱条件,提高植物的抗旱性,对 干旱的适应能力。4、合理施肥:多施P、K肥。 草业措施的作用:(一)、蓄水保土,减免侵蚀1、生 长迅速,枝叶繁茂,可避免雨滴直接击溅地表;2、株 丛加大了地表粗糙度,可滞缓径流,拦截泥沙;3、根 系固结土粒,增加土壤的抗蚀性;4、枯落物及根系的 分解,改善土壤结构,增强抗蚀性。(二)、改良土壤, 提高地力;1、枯落物及根系的分解,增加了封中的有 机质含量,有效改善土壤养分状况;2、豆科牧草的根 瘤固氮作用,使土壤中氮素含量增加;3、根系使土壤 疏松,增加了土壤的渗透性,改善了土壤的水分状况, 提高了地力;4、具有耐盐碱的特性,可用来改良盐碱 地。(三)、提供三料,促进多种经营;发展牧草业是 解决三料俱缺的重要途径,通过人工种草,合理经营 和改良天然草场可形成以草促牧,以牧促农,农牧共 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种子的处理(一)种子清选(二)浸种(三)硬实 处理(四)去壳、去芒(五)根瘤菌接种 豆科和禾本科牧草的水保作用区别:1、发挥蓄水保土 效益的时间不同;2、固土深度不同;3、改土能力不 同;4、对土壤的庇护作用不同;5、抗逆性不同。 ----11水保考试办编 213出版社

西部土地资源荒漠化的原因分布及解决措施

西部土地资源荒漠化的原因分布及解决措施 【论文摘要】中国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是什么?中国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分布和表现,以及我们采取怎样的积极有效措施解决西部荒漠化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反复思考。 【论文关键词】土地荒漠化原因,土地荒漠化分布表 现,治理西部荒漠化土地的策略。 土地荒漠化既是自然现象,又是社会现象,可以说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结果。因此,我们在研究西部土地荒漠化原因的时候,必须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入手。 一.中国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是什么? 从自然方面来看,中国西部存在着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的条件。中国西部是我国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所在地,在高原与高原和高原与盆地的结合部,地形地貌十分复杂,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全新世以来,我国气候曾发生过周期性的变化。在由暖到寒或由寒到暖的过渡阶段,气候振荡,灾害频繁,往往对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尽管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干旱的西北地区,因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而发生过土壤退化的事。西北地区深处内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沙漠较多。由于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加之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所以一年中湿度差别较大,容易出现水灾、旱灾和风灾。历史时期西北地区此类灾害屡见不鲜。 从社会方面来看,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大大加速了西部土地荒漠化的进程。我国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岁月中,西部开发的活动基本上没有停止,但由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有些王朝在进行西部开发时,不考虑西部各地经济社会的差异。或只注重军事控制,不注意经济效益。对于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地方,进行过度开发,甚至竭泽而渔;对其他地方则视而不见或很少过问。而滥垦滥牧、毁坏森林和粗放的耕作方式则直接影响着西部土地荒漠化的进程,对西部土地荒漠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此外,对水资源使用不当也曾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发展。目前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面积由686万亩减至150万亩,下游地区60年代开垦的45万亩良田仅存18万亩。著名的罗布泊已经干涸,荒漠化的发展呈现出加速的趋势。使地下水位上升,次生盐渍化发展,源流输往干流水量减少。 二.中国西部荒漠化土地的分布和表现 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农田和草场的沙化。我国西北地这些漠分布于东经75°至东经122°,北纬37°至北纬47°的高原、盆地和平原之间,总面积达70多万平方千米。除沙漠之外,西部地区还有将近60万平方千米的戈壁。 在茫茫沙漠和漫漫戈壁的周边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情况随处可见,不少地方的耕地和草场已经完全沙化。内蒙古沙漠化土地最多,;其次

土地荒漠化的现状与治理方法

土地荒漠化的现状与治理方法 土地沙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措施 摘要:治理措施土地沙漠化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我国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我国的沙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约为160.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6.7%。当前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而且还有加速扩大的趋势。沙漠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樊胜岳对此颇为关注。他在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久治效不显,措施要反思,应拓展沙漠化治理的新思路,努力形成沙漠化防治的生态经济模式。 关键词:土地沙漠化;危害;引言: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个人地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程度上。由于人口增加和科技进步, 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之需求的增加成为必须和可能, 因而逐渐在人地关系中提升了人类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和调控力。在许多情况下, 这是人类在有效利用资源方面的进步。但也因不合理利用的方式, 不同程度地作用于资源环境的变化过程, 引起乃至控制着资源环境的不良渐变或突变, 如温室效应气体增加、大河断流、火灾、库区地震、水土流失等, 而土地沙漠化则是更为明显的一例。

1 土地沙漠化现状及危害 1.1现状。我国现有沙漠化土地168.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6%,其中沙漠面积为48.32万平方公里,戈壁面积为71.07万平方公里,风蚀残丘面积为3.2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西北12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西藏自治区。 1.2危害。土地沙漠化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它恶化生态环境,破坏生存条件,加剧自然灾害发生,制约经济发展,加深了贫困程度,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给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据测算,我国每年因土地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相当于西北五省(区)年财政收入的3倍,沙区每年因风蚀损失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达5590万吨,折合2.7亿吨化肥,受风沙危害,全国每年少养5000多万只,每年粮食减产30多亿吨,全国有2.4万多个村庄和城镇经常受风沙危害,有些甚至成为诱发民族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沙漠化还威胁大中城市、交通运输、水利设施和工矿企业 。 2 土地沙漠化产生原因 2.1自然因素。在自然状态下,主要有水蚀和风蚀两个方面。由 于一些省份气候干旱、大风频繁,这是沙化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知识交流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最新考纲]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 [思维导 的治理保护措施。 [考纲解读] 1掌握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 2. 理解不同地区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及 其防治措施。 考点一荒漠化 EF基础落实--------------------------- ■ 仁含义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2 ?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 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日照时间长 (1) 自然因素土地表层风化强烈,碎屑物质积累 大面积地表裸露 ⑵人为因素: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3 .荒漠化的危害 (1) 许多村庄、交通线、水库等受到风沙的威胁。 (2) 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⑶导致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 (4)使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 4 ?荒漠化的防治 (1) 防治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2) 防治措施: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生态防护林,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_______________ 民。 【提示:实现荒漠化防治的根本措施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1.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1) 自然因素一一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一一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f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重要影响因素一一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人为因素分布区及破坏原因危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草药材分 布区: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 严重破坏草场,易造成风沙侵蚀 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为 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从事农业(种 植业)生产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水资源利用不当绿洲: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 水源短缺,生态恶化; 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 次生盐渍化 2 .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渍化深化整合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尹时芳12级金融二班 摘要我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土地荒漠化呈现分布广泛、成因复杂多变、类型多样、发展迅速、危害严重等特点。近年来,虽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使荒漠化和沙化扩延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整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从我国的长远发展考虑,研究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是越来越迫切的。 关键词土地荒漠化; 成因;防治措施 目前,我国的人口不断增长,但土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在我们面临的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我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我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因此,对我们人类尤其是中国人民,研究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现状及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是越来越迫切的。 1土地荒漠化概念及成因 土地沙漠化是指风力作用为主形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过程,土地表面出现的风蚀和流沙堆积的沙质荒漠化景观。土地荒漠化分为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前者是气候变化、土地干旱、土壤和地下水逐渐盐碱化的结果,后者则是人为的不合理经济活动的结果,是干旱土地的复杂自然环境与人类为了保证自身生活资料而对这一环境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这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现代土地加速荒漠化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则占主导地位。 1.1荒漠化发展的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指异常的气候条件(尤其是严重、长期的干旱条件)造成植被退化, 风蚀加快, 引起荒漠化。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多分布在内陆腹地, 是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和生态及其脆弱的环境地带[16]。气候干燥时,加快了荒漠化的进程, 气候湿润时, 荒漠化就逆转。我国华北地区近年来历次沙尘天气过程的强供沙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西部与河北西北部近25 万hm2 的沙化发展区(京西北沙化发展区) [22]。而且, 最近几年频繁发生于我国西北、华北(北部) 地区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进程。 有关研究结果也同样证明了以上论述,1990年底,由国家科委组织编写的中国科技蓝皮书———《气候》,明确指出了我国北方近年干旱化的趋势,列举了西北地区干旱化的证据:一是干旱出现的频率显著增加;二是湖泊水位下降、面积缩小,甚至干涸;三是河川径流量减少;四是冰川后退、变薄,雪线上升;五是荒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明显扩展;六是指示性植被的衰退死亡等。在论及近10 a华北地区的干旱特点时又指出,这一地区降雨量愈来愈集中在夏季,年际变率加大,干旱的发生也愈来愈频繁。 1.2荒漠化发展的人为因素 1?2?1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的压力增大 我国北方沙漠化发展较快地区与人口的过快增长有密切关系。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加上长期缺乏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造成了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出现了草场超载放牧、陡坡开荒、广种薄收、乱砍滥伐等问题。这些现象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了很大威胁,造成了土地生产能力的消退,从而加剧了土地荒漠化进程。 1?2.2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定位不准,造成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严重 自然生态系统有其本身固有的特点,在没有人类活动影响的前提下,其平衡不会失调。由于人类对其功能认识不清,长期违反自然规律进行生产活动,造成了生态恶化,大自然同样无情地惩罚了人类。如河北省坝上地区属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带,也是内陆河流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水土流失的危害很多,它导致土地退化,毁坏耕地,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因此现在很多院校都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这门学科,接下来是一门环境生态类学科,属于理、工、农、水、林等专业交叉性学科,主干学科为水土保持工程学、地质地貌学、普通植物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林学,为国家农业和环境类重点学科。培养具有生物学、环境科学、水土保持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水土保持、防沙治沙的规划设计方法和监测、评价技术;熟悉我国林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国内外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防治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有关国际公约,同时结合所设置的选修课程,夯实基础,拓展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本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通过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培养,掌握水土保持规划、设计、施工、监测、管理、方案编制、概预算编制、预防、监督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要求如下:

1.掌握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的基本规律、基本知识; 2.掌握流域治理与荒漠化防治的规划设计方法和技术; 3.具有应用生物与工程等综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技能; 4.掌握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监测、预防、监督、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完成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和概预算编制工作; 5.了解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 6.熟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该方法,具有一定流域治理、荒漠化防治、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要课程 水土保持工程学、水土保持规划、地质地貌学、普通植物学、森林生态学、林业生态工程学、土壤学、树木学、土壤侵蚀原理、林业生态工程学、工程力学、土壤侵蚀水动力学、水文与水资源学、测量学、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保持规划、小型水利工程学、农田水利学等。

土地整理论文荒漠化论文:谈土地荒漠化成因及防治策略

土地整理论文荒漠化论文: 谈土地荒漠化成因及防治策略 摘要:目前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荒漠化速度不断加快,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化。对于如何进行沙漠化的防治,是生存在这个地球上的人类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土地荒漠化类型成因防治策略 荒漠化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或指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干旱、半干旱甚至半湿润地区自然环境退化的总过程。我国已有1/4以上国土出现荒漠化,其中95%以上的荒漠化土地集中在西部7省区,给国计民生带来极大困难,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土地沙漠化的防治一已成了刻不容缓的事情。 一、中国土地荒漠化的类型 根据自然条件的差异中国的土地荒漠化主要分为两大类型: 第一,在干旱半干早及部分半湿润地带,在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滥垦、滥牧和滥伐等)破坏植被的条件下,风力作用于沙质沉积物的地表时,地面出现风蚀和流沙堆积的沙质荒漠化景观。 第二,在湿润及半湿润地带,由于人为的过度经济活动(陡坡开垦、滥伐森林及烧荒等),当流水侵蚀于土状堆积物(如红土、黄土)或深厚风化壳的地表及松散岩石(如页岩等)时,便出现切割破碎的劣地景观或岩石裸露的坡地景观,土地荒芜,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这种情况如发生在红土及红色岩系地区就称之为“红色荒漠化”,发生在石灰岩等地区,表土被冲刷成为石山荒漠化,而在泥石流滑坡等活动濒繁的河谷地区就出现砾质荒漠化(砂石化)。 概括地说,土地荒漠化是由于人为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使原非荒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荒漠景观,导致土地生产力破坏的土地退化过程。 二、沙漠化的成因 1、充足的沙源 充足的沙源是土地沙漠化的物质基础,从地质历史角度来看,第四纪时期(Q),大多沙漠均埋藏有古风成沙(如腾格里、毛乌素沙漠),这些古风成沙为地质历史时期沙漠的形成、发展提供了沙源。地层中的古风成沙,记录了沙漠在中更新世(Q2)以前已经存在大片沙漠,而且风成沙与黄土、古土壤或湖相地层迭覆出现的特点,证明沙漠并非从一形成就持续至今,而是在第四纪气候震荡变化的调节下经历了沙漠———非沙漠的多次转变。 2、过度放牧 过度放牧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甘肃玛曲县各类牲畜总量在过去几十年呈直接增长,由20世纪50年代的24万头(只、匹)增至80年代的6万头(只、匹),1998年达70.53万头(只、匹),据统计1989年草场超载量为35万个羊单位,1998年超载达40多万个羊单位;内蒙古由于过度放牧,导致13.3万多公顷草场严重退化,后山地区已有175户牧民被迫迁移他乡。目前,许多草场的实际载畜量都远远超过理论载畜量,过牧直接导致草本植物生长量下降,覆盖度降低,某些地段地表裸露,使固定沙地或砂丘活化,在风力的作用下,首先在植被稀疏地段造成风蚀突破口,沙砾撞击、生草层被掩埋或风蚀流动,植被衰退死亡,促使荒漠化的形成。 3、不合理的农垦 在半干旱地区,不论是沙荒地区还是天然牧场,一经开垦,土地即行荒漠化。在内蒙东部草原,开垦的最初2年内,种植春小麦的单产大约是750kg·hm-2,随着土壤风蚀的加重,单产急剧下降,甚至颗粒无收,最后只好弃耕。科尔沁草原和鄂尔多斯草原的荒漠化就是历史时期人类

浅论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方法

浅论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方法 摘要: 沙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类型,主要成因是气候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沙漠化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危害。防风固沙和合理水资源利用是沙漠治理的2个关键问题,为此可开展工程治理、植物治理和汲水、输水及灌溉等一系列治理方法。 关键词: 土地沙漠化;治理;沙障;沙生植物;灌溉 中国是受沙漠化严重危害的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已开始大规模的沙漠治理研究。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类型[1]。沙漠化土地的土壤粒间孔隙大,内部排水快,蓄水量少且易蒸发失水。且砂质土的毛管较粗,毛管水上升高度小,如果地下水位较低,不能湿润表土,植物则很难在表土上生长。笔者论述了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及沙漠治理的主要方法,并重点比较不同技术间的优缺点,为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提供依据。 1 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其危害 1.1 主要成因 1.1.2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土地承受的压力过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使土地严重退化,森林被毁,气候逐渐干燥,最终形成沙漠[3]。在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会议上,联合国环境署对全球荒漠化灾害进行了估算,因荒漠化造成的农业生产损失保守估算为263亿美元。Dregne等人于1991年对全球荒漠化进行了新的评估[6],得出在全球范围内由荒

漠化造成的损失为422.08亿美元,其中灌溉农业损失107.85亿美元,旱作农业81.89亿美元,草原232.34亿美元。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因土地沙漠化灾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41亿元[7]。 2 沙漠治理的主要方法 2.1 防风固沙 2.1.2 在沙面上覆盖致密物。以色列尝试了一种塑料薄膜固沙法[9],即将塑料薄膜覆盖在沙漠上,并用石头等重物压住。这种方法可有效防止水散失,但塑料薄膜易被风刮起,使其丧失固沙和保水功能,同时造成二次污染。 2.2 植物治理沙漠植物治理指在沙漠地区播种沙生植物,以阻止沙漠扩张及改善沙漠土地。沙生植物具有水分蒸腾少,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发达等特点,可抵抗狂风袭击,并尽快将水分和养料输送到亟需的器官,其细胞内经常保持较高的渗透压,具有很强的持续吸水能力,使植物不易失水,能够适应干旱少雨的环境[11]。其治理的方法:①在沙漠地区有计划地栽培沙生植物,造固沙林。一般是在沙丘迎风坡上种植低矮的灌木或草本植物,固住松散的沙粒,在背风坡的低洼地上种植高大的树木,阻止沙丘移动;②在沙漠边缘地带造防风林,以削弱沙漠地区的风力,阻止沙漠扩张。防风林的效果与林带的高度有关,树木越高大防风效果越好。此外,还与树木的疏密结构和透风性能有关。其类型有3种:紧密结构林带、疏透结构林带及通风结构林带。植物治理的效果重点在于选择适当的树种和科学的林带结构。 2.3 水资源利用水资源利用在沙漠治理过程中最为重要。沙漠中的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专业介绍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简介 目录 专业基本情况 业务培养目标 业务培养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主干学科 主要课程 学制与授予学位 主要培养学校 相关资格考试 就业方向 专业基本情况 业务培养目标 业务培养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主干学科 主要课程 学制与授予学位 主要培养学校 相关资格考试 就业方向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专业基本情况 专业名称: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专业代码: 090402 一级学科: 农学 二级学科: 环境生态类 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水土保持、农业、水利、环境保护、土地管理等行政、事业、教学、科研、规划设计等部门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规划、设计、施工、监测、管理、方案编制、概预算编制、预防、监督以及国土环境整治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通过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培养,掌握水土保持规划、设计、施工、监测、

管理、方案编制、概预算编制、预防、监督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的基本规律、基本知识; 2.掌握流域治理与荒漠化防治的规划设计方法和技术; 3.具有应用生物与工程等综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技能; 4.掌握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监测、预防、监督、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完成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和概预算编制工作; 5.了解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 6.熟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该方法,具有一定流域治理、荒漠化防治、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 水土保持工程学、地质地貌学、普通植物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林学。 编辑本段主要课程 水土保持工程学、水土保持规划、地质地貌学、普通植物学、森林生态学、林业生态工程学、土壤学、树木学、土壤侵蚀原理、林业生态工程学、工程力学、土壤侵蚀水动力学、水文与水资源学、测量学、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保持规划、小型水利工程学、农田水利学等。 学制与授予学位 学制:四年 学位:农学学士或者工学学士,具体的就看学校的专业设计情况啦 主要培养学校 北京林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 西南大学 南昌工程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 吉林农业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 甘肃农业大学 贵州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 江西农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西南林业大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黑龙江大学 相关资格考试 注册土木工程师(水利水电工程)按水利水电工程规划、水工结构、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等五个专业方向。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实习总结范文

《浙江大学优秀实习总结汇编》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岗位工作实习 期总结 转眼之间,两个月的实习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感触很深,收获颇丰。这两个月,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我自身的不懈努力,我学到了人生难得的工作经验和社会见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岗位工作实习这段时间自己体会和心得: 一、努力学习,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岗位工作的实习过程中,我始终把学习作为获得新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切实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思想上积极进取,积极的把自己现有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也才能检验知识的有用性。在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在学校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很少用于社会实践中,这样理论和实践就大大的脱节了,以至于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找不到方向,无法学以致用。同时,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也是弥补自己的不足的有效方式。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所以你一天不学习,你就会落伍。通过这两个月的实习,并结合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岗位工作各项政策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条例,使工作中的困难有了最有力地解决武器。通过这些工作条例的学习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各项工作的理解,可以求真务实的开展各项工作。 二、围绕工作,突出重点,尽心尽力履行职责。 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岗位工作中我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项工作。虽然开始由于经验不足和认识不够,觉得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岗位工作中找不到事情做,不能得到锻炼的目的,但我迅速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和同事交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至于迅速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定位。为使自己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我一方面抓紧时间查看相关资料,熟悉自己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我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使自己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岗位工

论我国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鲁东大学 地理与规划 学院20 -20 学年第 一 学期 《 地理中国 》课程论文 课程号: 任课教师 成绩 正文 论我国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摘 要】荒漠化是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破坏、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因素造成的大片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自然(非自然)现象。沙漠化是一种环境退化现象,对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大威胁。它不仅使土地滋生能力退化,农牧生产能力降生物产量下降,可供耕地及牧场面积减少,而且能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贫瘠,已使不少国家遭致连年饥荒。论文主要阐述我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及土地沙漠化所带来的危害,并提出了有效的土地沙漠化防治策略。 【关键词】土地沙漠化; 成因; 现况; 防治策略 【正 文】 1荒漠化的定义 按照1994年10月在巴黎签署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的定义,“荒漠化系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 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所以土地荒漠化分为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前者是气候变化、土地干旱、土壤和地下水逐渐盐碱化的结果,后者则是人为的不合理经济活动的结果,是干旱土地的复杂自然环境与人类为了保证自身生活资料而对这一环境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这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现代土地加速荒漠化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则占主导地位。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现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四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其他三个是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育与环境污染。 2我国荒漠化的成因以及现状 目前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主要在我国西部,中国西部分为西北和西南两大区域:西北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区,西南则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重庆、西藏等省市区。 2.1西北地区现状 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农田和草场的沙化。我国西北地区有十几处面积较大的沙漠,它们是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达格沙漠,青海的柴达木沙漠风蚀地,内蒙的巴丹吉林沙漠、乌兰布和沙漠、雅玛利克沙漠、浑善达克沙地,内蒙、甘肃的腾格里沙漠,内蒙、宁夏、陕西的毛乌素沙地等等。这些沙漠分布于东经75°至东经122°,北纬37°至北纬47°的高原、盆地和平原之间,总面积达70多万平方千米。除沙漠之外,西部地区还有将近60万平方千米的戈壁。如此广袤的沙漠戈壁是中国西部独特的自然景观,也是西部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表现。 2.2西南地区现状 西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则主要表现为农田的石漠化。石漠化地区土层浅薄,植被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措施探讨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措施探讨 发表时间:2018-11-20T18:08:47.527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1期作者:姜明月 [导读] 对于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工作来说,工作制度和相关政策的落实力度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同时资金的使用情况也会关系到相关工作开展的结果。 摘要:一直以来,水土资源都在人类的发展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对于现阶段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问题,我们要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要认识到其危害,之后分析原因,总结一些可行对策,这样才能保证相关措施能够顺利实行。其实对于水土荒漠化防治的问题来说,需要我们首先对自然环境有一个确切的了解,这样才能保证相关措施能够顺利实行。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可以给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措施 对于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工作来说,工作制度和相关政策的落实力度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同时资金的使用情况也会关系到相关工作开展的结果。这就需要我们把握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全方位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土地荒漠化会影响作物种植,更会导致操场的退化,水土流失问题的存在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应当对这些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分析原因、寻找对策。下面对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防治情况进行简单分析。 一、水土流失问题的成因和危害 (一)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概念和成因 由于一系列外力的因素导致水土资源的情况受到影响,例如风力和水利导致水土资源受到破坏,这样的情况就叫水土流失。而荒漠化大多是由于过度开垦和放牧等一系列人为因素导致地面植被受到影响,进而出现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问题和水土流失问题的成因可以分为两部分,分别是认为因素和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和植被以及土壤自身的情况,这些因素出现变化都会导致一系列后果。在人为因素方面,主要包括了滥砍滥伐、过度放牧和开垦等人为活动,从而导致自然环境出现破坏。举例来说,我国的渭河谷地一直是水土肥沃的地区,但是经历从周代到唐代近两千年的开发,耕地面积已经缩减于原来的十分之一,地表植被减少。在整个黄土高原地区,也由于人为对植被的破坏,所以导致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二)水土流失荒漠化问题造成的危害 我国不同地区所出现的荒漠化问题和水土流失问题有不同的产生原因,但是任何问题的存在都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其危害是体现在多个方面的。首先在农业生产上,荒漠化地区无法进行耕种,由于其土壤中的营养已经流失,所以农作物生长会受到严重影响,加之其局部气候出现了改变,降水更加稀少,农作物难以生长。 其次,对畜牧业的发展也会造成严重影响,土地荒漠化会导致草地退化的问题,牧草质量降低,同时牲畜缺乏食物,无法生长,在此条件下了不得不扩大范围来方木,这样一来,过度放牧问题反复加剧。 最后,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在平原地区,水土流失会造成土壤中营养成分被冲走,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产量就会减少。长此以往会形成粮食短现象,造成国内粮食危机。总而言之,水土流失和土地的荒漠化会对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带来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为保证 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过程中,需要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工作制度,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撑,保证防治工作顺利进行。制度因素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工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制度建设与水土保持及荒漠化防治工作效果息息相关。水土保持及荒漠化防治工作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工程,因此,需要规范的制度标准进行约束和管理,这样一方面有助于指导防治工作正常开展,提高防治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约束防治工作中的不规范行为,使防治工作责任落实到个人,提高工作人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所以在水土保持及荒漠化防治工作要不断突出制度的框架支撑作用。 2)制度的完善性决定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工作的结果。在防治工作制度建立以后,还需要根据防治工作进程对防治制度进行修改与完善。这样可以使制度管理更加标准化、规范化,提高防治制度的指导效能。因此,制度的完善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工作的成败,作为防治工程的管理者,需要加强制度管理意识,充分发挥制度管理效能,利用完善、合理、规范的制度来指导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工作。 3)制度建设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防治制度管理可以建立有效的制度管理体系,以便工作人员在防治工作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提供有力得指导和帮助。因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制度管理在防治工作中的作用,发挥其对防治工作的积极影响。 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需要地方政府引起高度重视 从目前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工作的开展来看,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工作难度较大,需要防护和治理得面积较多,单纯依靠国家力量难以取得积极的防治效果。其中地方政府的参与十分关键,只有地方政府对此项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才能提高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工作质量。其中地方政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决定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工作的开展效果 地方政府作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其政府态度决定了防治工作的走向和效果。因此,对于政府来说应该充分认识到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从政策层面提供有力地引导与支持。这样有助于明确防治工作方向,早日实现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工作目标。 (二)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决定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工作能否获得足够资金支持 由于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工作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因此需要大量的项目资金。如果政府重视程度较强,有助于下属部门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