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生命化课堂

生命化课堂

生命化课堂
生命化课堂

《构建初中数学生命化课堂的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关键词】:课堂教学生命化策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威海市初中新课程改革第一轮已结束。在这四年里,广大教师学习新理念、探索新教法,经过这段时间的“磨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出现了一些可喜的转变,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在课堂教学方面出现了一些表面化、极端化的倾向:

1.教学“活动”外化: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有的教师仅仅把“活动”外化为动手操作或动手实践,走入以“活动”代替常规教学的误区。以为“课改”就是在教学中多搞“活动”,每堂课都有热热闹闹的学生活动,学生走马观花式地表演各种活动,学生实际收获并不大,教学质量不高。

2.问题情境“实际”化:有的教师把问题情景理解为“实际情境”。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极端到力求为每一个知识点创设实际问题情境,结果很多实际情境学生并不熟悉,多余的教学环节降低了教学效率,教学效果适得其反。极端的情景引入环节,忽视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3.课堂教学形式化:“自主”有时异化为“放任自流”,“合作学习”被假性化、探究学习被绝对化。活动中也是少部分人参加,往往由小组中的两三个人组织,提出意见,后进学生参与比较少,课堂技能训练又被谈化,这部分学生一堂课下来收获不大。

4.学生学习方式单一化:个别教师将合作学习当作了唯一学习方式——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合作学习”,每个知识点都要由“合作”讨论来落实,每个教学目标都要通过合作交流来实现。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也不管有无讨论的价值,都要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课堂似乎是“活”了起来,但这种教学只是形式上、表面上的热闹,忽视了学生思考的深度。学生没有适当的独立思考,其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学生间的信息交流也是低层次的,教学效果并不好。

5.对学生的评价庸俗化: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尊重学生、宽容学生的理念,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管对与否,不管有无新意、准确与否,一味地给予“你真棒!”、“你回答的真好!”的评价,表扬随时可闻,随处可见,但学生学习上的错误得不到及时的纠正。

6.教师的作用边缘化:数学教学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是师生交往、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的教师不理解“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学生小组活动时,教师不知如何参与;个别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淡化教师的讲授指导作用。解题分析指导的不够;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不知如何调节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做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有些教师不知如何应付课堂上“收不回来”的局面,造成课堂“失控”,影响教学效果。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又“收”得过了头,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情绪低沉,同样也影响教学效果。由于课堂上的讨论式教学效果差,场面控制不好,有时一节课45分钟讲不完。

7.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好多内容要从活动中获得体会,获取知识,获得经验,但活动的开展后,技能训练就没有时间了,因此,感受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做起作业来却无从下手。课标要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层次的发展” 在落实上还存在着差距,个别学生的主动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单位之间、年级之间、班级之间的数学成绩的差距很大.学习好的学生发展得更好了,而原来差的同学更差了。

8.极个别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还是穿新鞋走老路。新课改实验,促使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有所转变,但不少理念还只是停留于概念,还不能够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因此,先进理念对教育教学效益的产出率、转化率都还不高。

究其原因,我认为:其一、由于教师固有的“成熟”经验与“理想”的课程改革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一部分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念理解深度不够,部分的教师曲解了新课程的理念。

其二、教材把握不到位。新教材内容看似简单,但内涵很深,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需花很多功夫,教师压力很大。

其三、课程配套资源不足。老师备课时,知识深度控制不好,心中感到没数,书上的题目、题型又太少,有些综合实践活动不易开展。

其四、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其五、校本教研亟待加强,集体备课走过场。有的单位把教学内容分给教师,一人编他人用。教师写的教案仅是完成任务而已,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手段的运用、练习题的设计缺少共同探讨.这样的集体备课一是教案质量不能保证,二是导致有的教师(尤其年轻教师)对所教内容不熟悉,重难点把握不准,课堂教学避重就轻,做表面文章。

经过对第一轮四年新课程改革的反思,我们以《初中数学“生命化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继续探索新课改之路。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生命化课堂的定义:生命化课堂是以教育应促进学生生命多方面发展、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等生命教育的理念为指导,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以关爱生命、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为教育目标,顺应生命的整体性、现实性、体验性、自主性、创造性、生成性、多样性、独特性等特性,选择学习内容,组织和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课堂氛围,进行教学评价。

1.理论意义

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初中数学生命化课堂的备课要求、教学策略及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针对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获得知识与培养数学素养之间、追求考试成绩与课堂教学改革之间、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之间的矛盾,寻找解决的途径。

2.实践意义

通过课题实验的开展和课题研究成果的应用,改革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生命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成绩,提升教师职业生涯的生命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把握

(1)整体设计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四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2)从培养学生全面的科学素养的角度,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3)使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学生生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数学观念。

2.教学过程设计的策略

(1)创设以探究为中心的初中数学“生命化课堂”教学模式。

(2)创设问题情景,利用问题“串”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3)如何完成三维目标。

3.驾驭课堂的策略

(1)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处理好“学”与“导”的关系、“点”与“面”的关系。

(2)如何组织学生合作交流: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分组,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研究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课堂讨论的引导和调控;研究如何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既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又能使每个人不产生依赖。提高信息交流的量,学会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接纳别人的观点。

(3)课堂讨论的调控等。

4.创设课堂教学氛围的策略

(1)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具有安全感,生命活力能够充分地释放。

(2)尊重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年龄特点、认知特点、个性、人格、差异。

(3)创设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能够平等地交往、讨论。

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探究、交流、学习、创新,获得成功、获得自信。

5.教学评价的策略

(1)制定学生评价方案;

(2)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方案;

(3)制定学业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实施意见。

四、课堂教学的原则

1.和谐性原则

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尊重人的个体价值,尊重人的独立人格、不同需求和能力差异,尊重人的创造和权利,解除一切束缚人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的做法和要求,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主主动、畅所欲言,既成为权利的主体,又成为责任的主体,获得多方面的(特别是精神上的)满足。教学内容科学,创设的问题(串)要注意实际背景与形式模型互相统一。教学过程适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互动性原则:通过语言、问题、活动等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媒体互动、学生与环境互动,调动学生眼、耳、手等各种感官,在头脑中对学习内容形成深刻复杂的联系。与此同时,学会团结合作、坦诚交往、相互帮助和欢乐共处,学会学习和欣赏别人的优点,乐于听到别人的意见或对别人提出批评和建议。并做到及时反馈,巩固、矫正。

3.激发性原则

强化最佳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发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创设思辨性的课堂,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开展充分的讨论交流,使学生学会理性地认识事物,洞察事物的本质,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与发展。

4.探究性原则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观念,体验学习的乐趣,增长学习能力。要合情推理与逻辑推理并重,展现思维活动的全过程。

5.发展性原则

每一节课都要使所有学生有所发展,有所收获。即使是学习较差的学生也要有所提高。顾及学生多方面成长需要,顾及生命活动的多面性,顾及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依据课的具体行进状态生成学习内容,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推进教学过程。

五、课堂教学模式参考

本课题拟采用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把课堂教学时间大致分为三大板块,要给学生10~

15分钟的时间尝试探究,10分的时间交流讨论和反馈,20~25分钟的时间巩固、应用。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如下:

(一)问题情境,尝试探究

1.活动过程:

(1)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具体内容、目标要求设计问题串、确定学生学习时间。

(2)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学习,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

2.活动要求

(1)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参与状况,学生的参与程度是评价本环节效果最重要的指标。

(2)目标要具体明确:问题空间设计要恰当,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3)掌控好时间:要以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依据安排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同时要照顾好学习能力很强和较差的学生。

(4)根据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安排个人学习和小组合作。

3.本环节的特点

(1)本环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活动。

(2)在这个环节中,问题情景要恰当,绝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能够有所收获。

(3)本环节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交流、反馈、矫正

1.活动过程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任务完成或问题解决的情况以及疑难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

(2)各小组在全班交流任务完成或问题解决的情况以及疑难问题,其他小组可对其进行质疑或帮助。

(3)教师解答疑难问题,对学习内容进行概括,完成知识结构的形成。

2.活动要求

(1)若在自主探究过程中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本环节小组内讨论交流的过程可以省略,直接进入全班交流讨论阶段。

(2)小组成员之间、各小组之间交流的内容不能重复,只可对前面的内容进行补充。

(3)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参与状况,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是评价本环节效果最重要的指标。

(4)要组织好小组合作,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分工明确、同伴互助、成果共享。

(5)要控制好交流讨论的氛围,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又能很好的倾听,接纳和尊重别人的意见。

(6)教师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给予学生充分的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

(7)教师要解答学生疑难以及适时将知识结构化。

3.本环节的特点

(1)本环节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2)本环节要帮助学生建立较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其最终目的是学生的思维活动以聚合型思维活动为主。

(3)本环节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和互助合作能力的培养。

(三)巩固、提升、应用

1.活动过程

(1)进行变式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出示应用性问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或解决。

2.活动要求

(1)要确保学生对新旧知识之间关系的理解。

(2)教师要设计好应用性的问题,所设计的问题难度要适当。

3.本环节的特点

本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要达到理解、掌握并能够灵活应用的程度。了解科学概念和日常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和在社会实践中应用的价值。

(四)检测反馈、归纳总结

1.活动过程

(1)包括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

(2)评价贯穿于课堂每个环节当中。上述三个板块完成后,通过提问、测试等形式检查学习效果。

(3)学习过程中进行定性评价,最后实行定量评价。

(4)既有对学生个人的评价,又有对小组的评价。

(5)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并提出改进的要求和措施。

2.活动要求

(1)以激励为主。

(2)评价要兼顾针对性和全面性,反馈要及时。

(3)每课时要有5分钟的达标测试题。

(4)每一课都要引导学生回顾反思,总结经验和方法,并将知识结构化。

3.本环节的特点

(1)通过评价,促进、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2)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策略,即对自身的能力及学习对象具备较准确、深入的判断和了解。

(五)课堂教学的七条要求

1.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习空间的结构要体现开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

2.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

3.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

4.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

5.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

6.实现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

7.注意教学行为的反思与重建。

六、对实验教师的要求

所有参加试验的教师,务必做到:

1.所有实验教师要积极参与课题实验。“站在哪里”比“面向哪个方向”更重要。

2.执行评价方案,并改进,使之逐步完善。

3.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总结和反思,写教学实录、反思、随笔。日常积累,勤于反思,总结提升。

4.教师努力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5.建立学习团队,提倡集体备课。

七、试验阶段及时间安排

(一)课题实施阶段(2008年1月-2009年12月)

1.2008年3月:召开“威海市初中构建生命化课堂的策略”实验课题开题会议,各实验学校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2008年4月:组织实验学校的领导和骨干教师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学习;

3.2008年5月:检查实验学校课题启动和组织实施情况;

4.2008年7月:召开学科子课题和实验学校课题负责人会议,交流课题组织实施的经验,讨论解决课题实施中的问题,收集和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总结课题实施过程的经验教训;

5.2008年9月,学科子课题负责人深入实验学校,检查实验的组织实施情况,指导实验工作的开展;

6.2008年11月,分学科召开课题阶段性成果展示交流会议,展示课题研究取得的成绩,收集和整理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总结课题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7.2009年活动安排与2008年基本相同,学科子课题负责人深入实验学校两次,组织外出考察学习一次,召开学科子课题和实验学校课题负责人会议一次,召开课题阶段性成果展示交流会议一次。

(二)课题总结阶段(2010年1月—6月)

1.2010年1月—2月:整理课题研究的原始材料。

2.2010年3月—5月:总结课题研究的情况,形成课题研究的成果。

3.2010年6月:召开课题结题会议。

八、课题预期的研究成果

1.实验报告:完成学科子课题实验报告。

2.论文、随笔:课题负责人、实验教师每人至少撰写论文或随笔一篇,课题组向“威海教育网”、《威海教育》杂志及其它刊物推荐发表。

3.专著:编写《构建初中数学生命化课堂的策略》。

构建生命化课堂

《利用图表等材料设计学生活动,构建生命化课堂》【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依据和研究目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作为新时代的教师都在思考“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应该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更具有实效性?”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与合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保证学生有效的教学活动。综合学科是一个培养学习思维、扩展学生视野的重要学科,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善于思考,这样,教师设计的活动就尤为重要,在史地政生等综合学科的教学中,如果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地围绕教师设计的活动,努力探究,最后得出结论,这样不仅能达到教学目的,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和激情。基于此我们确立课题为“利用图表等材料设计学生活动,构建生命化课堂”。 (二)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图表等材料设计学生活动,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2、通过图表等材料设计学生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给学生合作技能。 3、积极探究“利用图表等材料设计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争取逐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为核心的教学宗旨,有重点地培养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意识。政治学科中有很多文字漫画等案例材料;历史学科中有人物图片、历史故事等材料;地理学科中有地图、表格等资料;生物学科中也有图表、实验材料等等,将这些有机地安排进学生的活动中,使学生在合作学习所营造的特殊合作、互助的氛围中,培养了彼此间的合作与协作精神。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积极动脑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体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营造出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个案研究法: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制定学习计划,针对个性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指导。 2、教育实验法:立足于自己的所在的教学班级,通过实验前、后学生科学学习的变化,找到适合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方案。

如何让数学课堂富有激情充满生命力

如何让数学课堂富有激情充满生命力

————————————————————————————————作者:————————————————————————————————日期:

如何让数学课堂富有激情充满生命力-中学数学论文 如何让数学课堂富有激情充满生命力 李红 (赣州市厚德外国语学校,江西赣州341099) 摘要:数学是一门抽象、逻辑严密的学科。正是由于这一点令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学习数学的枯燥和乏味。那么如何才能让数学课堂富有激情,让学生活起来。首先就要有一个有趣、富有悬念的导入过程;再次就要创设一个宽松、自然、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富有挑战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加上诙谐、幽默的语言来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下面就是笔者这十年教学的一点体会。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351(2013)-02-0050-01 一、要有一个有趣、富有悬念的引入,让数学课堂充满想象,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 如在讲到一元一次方程时,引入情境,一个水池有一个进水口和一个出水口;进水口5小时注满水池,注满水后出水口7小时就可以把水池的水放干。问水池一边打开进水口一边打开出水口,水池能放满吗?若能,几小时放满?若不能,为什么?此题一出,同学们就议论纷纷。有人说不能,因为一边进水一边出水,进去的水都流走了,所以不能注满,可也有的同学说,可能注满,因为进水更大,

生命化课堂的建立与应对策略

生命化课堂的建立与应对策略 现在老师普遍愁的是教育的低效乃至无效,甚至抱怨教育的失败。然而教育又是慢的艺术,要求教育的速度和人的身心素质发展速度同步,却不能操之过急。生命化的课堂应具有四个特征,即“生动性”、“灵动性”、“互动性”和“记忆性”,应关注知识的落实,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熏陶,尊重生命的成长规律,引导孩子自己讲道理,促其反思自身,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和错误观念进而热情主动的投入到课堂中来。为此,对如何建立生命化课堂进行实践性研究,最终构建生命化课堂体系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标签:生动性;灵动性;互动性;记忆性;知识落实;能力提升;情感熏陶 doi:10.19311/https://www.sodocs.net/doc/135645166.html,ki.16723198.2016.12.077 0前言 现实中大多数学生对课堂教学存在着逆反心理,具体表现为老师们“苦口婆心”,学生们“漠然以对”,之所以这样大概有两点因素:一是如今的大学生认为他们都是听着道理长大的,二是“他们总是被吓大的”。这就意味着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需要,则必然会带来两种运动:一是教育改革运动,二是教育创新运动。然而在推进这两种运动的同时,我们要认识到一种现象:课堂的机械灌输和对制度的机械执行,其结果是学生获得的是表面性知识和技术性知识,这两种知识都是意义剥夺式的,都未触动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深层意义,使知识与人类生活相脱离,与人的主体意义相脱离。因此建立生命化课堂必然有助于这两种运动的推进,提高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1生命化课堂的含义 叶澜教授首先提出“让课堂换发出生命活力”,把人的生命看作是教育的基石,旨在使课堂教学成为生命化的教学。生命化课堂是以教师的发展成长为基础,结合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及学生的层次特点,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使学生获得情感认同和生活体验,同时使教师的职业生命活力得以换发,价值得到体现。生命化课堂不再是传统的教师的强迫灌输和学生负担式的接收,而是将激情点燃,生命激活,使学生从自我体验进入,促其换位思考,引导学生自我讲道理,从而将能量集中在课堂的主题上,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生命化课堂的建立 2.1生命化的课堂离不开老师 教师是生命化课堂的有效载体,对课堂起操控作用。现在普遍的老师还是教

《构建初中数学生命化课堂的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构建初中数学生命化课堂的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关键词】:课堂教学生命化策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韩城市初中新课程改革第一轮已结束。在这几年里,广大教师学习新理念、探索新教法,经过这段时间的“磨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出现了一些可喜的转变,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在课堂教学方面出现了一些表面化、极端化的倾向: 1.教学“活动”外化: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有的教师仅仅把“活动”外化为动手操作或动手实践,走入以“活动”代替常规教学的误区。以为“课改”就是在教学中多搞“活动”,每堂课都有热热闹闹的学生活动,学生走马观花式地表演各种活动,学生实际收获并不大,教学质量不高。 2.问题情境“实际”化:有的教师把问题情景理解为“实际情境”。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极端到力求为每一个知识点创设实际问题情境,结果很多实际情境学生并不熟悉,多余的教学环节降低了教学效率,教学效果适得其反。极端的情景引入环节,忽视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3.课堂教学形式化:“自主”有时异化为“放任自流”,“合作学习”被假性化、探究学习被绝对化。活动中也是少部分人参加,往往由小组中的两三个人组织,提出意见,后进学生参与比较少,课堂技能训练又被谈化,这部分学生一堂课下来收获不大。 4.学生学习方式单一化:个别教师将合作学习当作了唯一学习方式——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合作学习”,每个知识点都要由“合作”讨论来落实,每个教学目标都要通过合作交流来实现。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也不管有无讨论的价值,都要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课堂似乎是“活”了起来,但这种教学只是形式上、表面上的热闹,忽视了学生思考的深度。学生没有适当的独立思考,其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学生间的信息交流也是低层次的,教学效果并不好。 5.对学生的评价庸俗化: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尊重学生、宽容学生的理念,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管对与否,不管有无新意、准确与否,一味地给予“你真棒!”、“你回答的真好!”的评价,表扬随时可闻,随处可见,但学生学习上的错误得不到及时的纠正。 6.教师的作用边缘化:数学教学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是师生交往、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的教师不理解“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学生小组活动时,教师不知如何参与;个别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淡化教师的讲授指导作用。解题分析指导的不够;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不知如何调节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做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有些教师不知如何应付课堂上“收不回来”的局面,造成课堂“失控”,影响教学效果。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又“收”得过了头,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情绪低沉,同样也影响教学效果。由于课堂上的讨论式教学效果差,场面控制不好,有时一节课40分钟讲不完。

生命化课堂

《构建初中数学生命化课堂的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关键词】:课堂教学生命化策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威海市初中新课程改革第一轮已结束。在这四年里,广大教师学习新理念、探索新教法,经过这段时间的“磨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出现了一些可喜的转变,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在课堂教学方面出现了一些表面化、极端化的倾向: 1.教学“活动”外化: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有的教师仅仅把“活动”外化为动手操作或动手实践,走入以“活动”代替常规教学的误区。以为“课改”就是在教学中多搞“活动”,每堂课都有热热闹闹的学生活动,学生走马观花式地表演各种活动,学生实际收获并不大,教学质量不高。 2.问题情境“实际”化:有的教师把问题情景理解为“实际情境”。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极端到力求为每一个知识点创设实际问题情境,结果很多实际情境学生并不熟悉,多余的教学环节降低了教学效率,教学效果适得其反。极端的情景引入环节,忽视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3.课堂教学形式化:“自主”有时异化为“放任自流”,“合作学习”被假性化、探究学习被绝对化。活动中也是少部分人参加,往往由小组中的两三个人组织,提出意见,后进学生参与比较少,课堂技能训练又被谈化,这部分学生一堂课下来收获不大。 4.学生学习方式单一化:个别教师将合作学习当作了唯一学习方式——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合作学习”,每个知识点都要由“合作”讨论来落实,每个教学目标都要通过合作交流来实现。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也不管有无讨论的价值,都要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课堂似乎是“活”了起来,但这种教学只是形式上、表面上的热闹,忽视了学生思考的深度。学生没有适当的独立思考,其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学生间的信息交流也是低层次的,教学效果并不好。 5.对学生的评价庸俗化: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尊重学生、宽容学生的理念,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管对与否,不管有无新意、准确与否,一味地给予“你真棒!”、“你回答的真好!”的评价,表扬随时可闻,随处可见,但学生学习上的错误得不到及时的纠正。 6.教师的作用边缘化:数学教学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是师生交往、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的教师不理解“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学生小组活动时,教师不知如何参与;个别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淡化教师的讲授指导作用。解题分析指导的不够;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不知如何调节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做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有些教师不知如何应付课堂上“收不回来”的局面,造成课堂“失控”,影响教学效果。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又“收”得过了头,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情绪低沉,同样也影响教学效果。由于课堂上的讨论式教学效果差,场面控制不好,有时一节课45分钟讲不完。 7.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好多内容要从活动中获得体会,获取知识,获得经验,但活动的开展后,技能训练就没有时间了,因此,感受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做起作业来却无从下手。课标要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层次的发展” 在落实上还存在着差距,个别学生的主动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单位之间、年级之间、班级之间的数学成绩的差距很大.学习好的学生发展得更好了,而原来差的同学更差了。 8.极个别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还是穿新鞋走老路。新课改实验,促使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有所转变,但不少理念还只是停留于概念,还不能够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因此,先进理念对教育教学效益的产出率、转化率都还不高。

浅谈高中历史生命化课堂教学的构建

浅谈高中历史生命化课堂教学的构建 发表时间:2011-05-23T15:13:27.577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1年第4期供稿作者:王淑女[导读] 传统历史课堂生命缺失的表现;历史课堂教学中师生地位不平等是生命课堂缺失的典型表现。王淑女(邯郸市第三中学河北邯郸 056000) 1 当前历史教学生命化课堂的缺失及其原因分析 1.1传统历史课堂生命缺失的表现;历史课堂教学中师生地位不平等是生命课堂缺失的典型表现。集中反映在学生在课堂中缺少话语权,教师与学生缺乏语言沟通。课堂教学成为“一言堂”,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很少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把学生对知识的特殊认识过程当作是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感知、加工过程,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忽视了师生彼此共创共享的意义过程。其次,从现实来看,教师为了知识而教,学生是为了知识而学,课堂就成了占有知识的场所。教师把学生的认识过程看成是符号材料的堆积与加工的逻辑过程,忽视了教学材料对学生的现实生活的价值及教学活动本身的意义。“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简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但是,在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引导下,学生完全成为知识的奴隶。“育人”的课 2 构建高中历史生命化课堂的实践 2.1增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中,明确指出:“加深对历史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要实现纲要所提倡的理念,我们的历史教学就要回归生活世界,具有强盛生命力的课堂是植根于生活世界的。 历史知识,上下几千年,政治、经济、军事、思想、艺术,林林总总,令人目不暇接。历史课堂,就是要把看似凝固的历史从我们生活中、从我们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中抽出,通过对这些活生生素材的感知,让过去、现在、未来跨时空地演绎,让读史使人明智不再成为一句空话。 现实生活中,学生对社会和他人有着自己的认识,教师备课时备足学生,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对教学内容加工,把历史问题生活化,把生活经验历史化。如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自己家的衣食住行,比较历史和现在,学生自然会感受到现在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通过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既使遥不可及的历史贴近生活,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2提升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把学生当成完整的生命体,不是依照考试高分打造出来的产品。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代之以探究—发现式教学、情境教学、体验式教学、合作式教学等新课程倡导的主要教学形式。例如关于情境式教学,通过语言描绘、直观教学或角色表演等形式再现历史;教师也可以通过组织历史活动课或者校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历史。在学习《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时,把学生分成总统、参议长、大法官三组,让他们陈述各自的职权。既可以促使他们分工协作、搜集资料、共同探究,又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这样,教材内容也就迅速形成意象,学生理解就容易了。 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和历史课堂进行整合,利用网络展示丰富多彩的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现丰富的音像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情境的氛围中感知历史、陶冶性情;也可让学生进行讨论、辩论。总之教学形式要根据教学内容适时进行调整,使历史课堂充满活力。 2.3构筑教学过程的生成化;“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一方面它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按预定轨道进行,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事物、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另一方面,从教师设想、计划的教育过程到实际进行着的过程,从教到学再到学生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促成生成化教学过程,教师要发挥智慧引导学生质疑,允许学生质疑。 在学习《抗日战争》时,有同学提出“既然是全民族的抗战,为什么国民党要走片面路线?”笔者让学生进行探究、讨论。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营造了民主和谐的气氛,学生由“要我说”到“我要说”,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引出的必然是学生们的真实想法,答案必然是生成的、有创造性的。学生学习就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活学历史。 2.4创设师生关系民主化氛围;课堂对话文化是一种基于课堂情境而生成的人际关系文化,它针对的是课堂中师生不平等的现象。平等对话是生命化课堂赖以存在的环境。 构建平等交往的师生对话文化,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在课堂的地位。学生应该是和教师享有平等地位的对话者。传统的“我——他”型师生关系,教师拥有权威,学生是处于支配地位。课堂对话文化就必须把师生关系从传统的“我——他”型中解放出来,建立起平等的“我——你”型师生关系。这样,教师和学生就成了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 其次要宽容对待学生,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位学生,给予学生表达自我的机会。宽容的师生关系才能使课堂洋溢宽松、自由的气氛,才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在学习《鸦片战争》时,提出鸦片泛滥会产生什么后果?绝大部分的学生都从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去分析,结果有一位同学却说“吸食鸦片,酷!”笔者并没有急于批评,而是接着问“这是你的真实想法吗?”“为了‘酷’白送掉生命值吗?”通过追问,让这个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给学生带来的收益,不是简单的识记历史,而是站在生命的高度审视历史,感悟历史。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关注生命化课堂的问题在现今的教育教学领域中凸显出来,成为当今教学实践的关注点。本文所建构的历史生命化课堂,是立足于当今课堂教学的现状,以追求生成化、平等性、过程性、创造性为价值取向,能让学生放松心情,充分享受自由的课堂。只有从最本质的生命上解读历史课堂,传统的历史教学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魅力。

对生命化课堂的体会

对生命化课堂的体会 作者:刘大伟文章来源:乳山市下初初中点击数:236 更新时间:2010-9-1 5 生命化课堂在我校实施已经两年,下面就谈谈我个人在这段时间中的学习体会: 一、对“生命化课堂的”涵义的理解和认识。 传统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几乎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传统的、僵化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生命的成长,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长期以往,学生鲜活的个性被教师抹杀,导致的后果是:高分低能!通过学习,我对生命化的涵义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所谓“生命化的课堂”就是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顺应学生生命个体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搭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努力促成学生的生命个体与课堂有机的融合,让课堂与现实生活、与学生个性心理特征、认知水平紧密地结合起来,让课堂变成鲜活起来,就是要做到: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课堂来!通过构建生命化的课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成就生命”,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乐园! 二、转变教育理念,用“生命化”的理念武装头脑。 要想构建“生命化的课堂”,就必须摈弃传统教育理念,树立全新的、具有“生命化课堂”的教学理念。过去我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而今天我们却要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源头活水”,而无论是什么样的水,要从何而来呢?答案是唯一的:从学习中来。永无止境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应该是教师永恒的主题。为此我要继续力学习有关“生命化的课堂”教育理论,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才能竖起行动的先导,才能真正树立起生命化的课堂理念,才能去践行生命化课堂教学。

巧用评价构建生命化课堂

巧用评价构建生命化课堂 摘要:教学评价旨在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故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课堂评价应注意评价语言优化、评价目的明确、评价时机恰当、评价方式多样,利用教师的评价构建生命化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评价;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128-02 DOI:10.16657/https://www.sodocs.net/doc/135645166.html,ki.issn1673-9132.2017.01.080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通过手势、表情、语言、神态等对学生进行评价,从多角度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鼓励他们。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表现自己的机会,并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恰当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如何使评价更有效呢?我认为,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评价目的要明确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评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因此,在课堂上提倡评价学生要明确、适当、合理、有针对性。 (一)评价学习习惯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这句话突出了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最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好的学习习惯进行评价,这样不仅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学习习惯有帮助,而且也能提醒学生学习他人的好习惯。如:低年级学生上课大多比较好动,开学时有一个女生,学习成绩非常好,就是听课习惯不好,听课的时候坐着坐着,就把脚放到抽屉去了,上课常常要提醒她坐好,上了几周后,突然有一节课她听得很认真,没有小动作。于是,我抓住时机说:“老师特别喜欢你今天这节课的表现。不需要老师提醒就可以管住自己的脚了。”之后,我又针对她的坐姿进行了适当的评价,几次以后这个学生就改正了不良习惯。由此可见,教师明确具体的评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评价学习方法 新课程标准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在教学一年级的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想一想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平行四边形。很多学生都没有想到,

知行合一,焕发数学课堂的生命活力(姚丽君)

知行合一,焕发数学课堂的生命活力 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姚丽君摘要:“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先生的知行合一教学理论是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有力武器。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演绎着完美的真理性,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掌握一种知识,需要反复练习、求证。将知行合一的教学思想运用于数学课堂,把握好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论要求,是数学教学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陶行知;知行合一;数学课堂 数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其他课程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因此学好数学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认为学数学没有用处,学习的过程又很枯燥乏味且辛苦,如何让学生爱上数学课堂,打造魅力数学课堂,已经成为当前数学教育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将陶行知先生的知行合一理论运用到数学课堂,能让数学课堂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一、知行合一的理论渊源 知行合一的教学思想首先起源于王阳明,他主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认为学习应该是先知后行,知行要合一。陶行知先生继承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教学思想,虽然王阳明的学说含有主观唯心主义的成分,但他却从中悟出了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随后陶行知在留学期间师从杜威,受杜威的教育理论的影响,他开始反思王阳明学说中“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内涵。杜威的学说属于实用主义哲学,他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陶行知在回国后的教学实践中运用杜威的理论处处碰壁,因此他又在杜威的理论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改良,提出“生活及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知行合一理论,是彻底的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明代王守仁在《传习录》中有云:“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王守仁所说的这段话,是对知行合一教学思想的通俗概括,它的丰富内涵将在下文中通过理论阐述和举例说明得到进一步揭示。 二、知行合一的教学思想在数学课堂的运用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教学思想的基础上所做出的改良。陶行知认为,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寓于生活之中,教

浅谈生命化课堂

浅谈生命化课堂 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更是孩子们学习生涯中的“一方乐土”。可传统课堂教学的阴影仍统治着“这方乐土”,迫使孩子们像逃避瘟疫一样逃离本该属于他们的学习乐园,惟恐躲之不及。传统课堂缺乏智慧挑战,缺乏生命活力,是学生“逃离”课堂最根本的症结所在。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创造一个人性化的、生命活力化的课堂,让阳光普照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更重要的是,从生命本位的意义上看,它能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质量,实现他们主动、全面、个性化发展,并呈现出生命的“澎湃涌动”。在新课程背景下,结合我校的课题研究,就如何构建生命活力化的课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使课堂成为孩子们的“一方乐土,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构生命活力化课堂的前提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创新教育的要求,是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前提。同时,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性也是对传统师生关系的反思与挑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其核心是要求教师把学生看成完整意义上的“人”,而不是“物”,还需要清楚认识到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地位高低之分,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就能主动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智慧,表达他们的内心体验,表达他们的情感,且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和生命的价值,并时刻体味到人格的自主性和尊严。教师也能找准自己的“心理位置”,重新调整心态,充分展示他们的教育智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如何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革新思想观念,明确角色地位。传统的思想观念一直将教师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是课堂的“权威”,是学生的“主宰者”。而教师也惯于“居高临下”,把师生关系演绎成了“我讲你听”的格局。因此,构建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性就必须首先刷新观念,确立崭新的教育理念,明确角色地位。《学会生存》中“教师将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个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无疑是告诉我们教师已不是讲授者、灌输者,而是学生的导师、朋友、合作者。教师要真诚地与学生做“朋友”,不能留恋“高高在上”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 第二,正确处理与“三生”的关系,努力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在当前的师生关系中,

浅谈思想品德生命化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思想品德生命化课堂教学模式 江门市怡福中学张有成 摘要:许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堂存在畏惧、厌倦心理。这亟需教师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由“知识型课堂”走向“生命化课堂”, 触动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构建包含“触动情感、引趣导入----表达情感、知识梳理----碰撞情感、关注生成----内化情感、质疑探究----目标分层、体验成功”五步教学法在内的生命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张扬个性,感受到被尊重,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思想品德课堂迸发生命灵光,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生命化课堂情感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少的老师和学生都反映课程内容繁多,枯燥呆板,索然无味,难以唤起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更不要说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了。如何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由死气沉沉变得充满智慧和情趣,充满生机和活力呢?这亟需我们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由“知识型课堂”走向“生命化课堂”, 触动学生的心灵,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思想品德生命化课堂,它不是把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视为一种思想的灌输,而是学生的灵魂吸取自身成长所需要营养的过程,是学生知识积累和精神成长,并最终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生命世界的跑道。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我们创设了“触动情感、引趣导入------表达情感、知识梳理------碰撞情感、关注生成------内化情感、质疑探究------目标分层、体验成功”五步教学法,教师可以依据不同教学需要进行取舍,构建一节张扬个性,尊重情感、体会成功的思想品德生命化课堂。 一、触动情感、引趣导入 现代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情感作为主要的非认知因素,制导着认知学习。大量实践也证明,良好的情感可推动人趋向学习目标,激发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人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情感的触动、激活、唤起,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实施生命化教学,诱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化,实现思想品德课程德育目标的首要环节。生命是有记忆的。如果政治课堂能够有效触动学生敏感的心灵,唤起生命中的记忆,让生命流露真情,那么,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领悟就会变得渴望而自觉,从而更容易实现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所要求的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选

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课题研究方案

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背景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呼唤生命化课堂现代社会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首先社会已由一元走向多元。多元社会的特征与品质与一元社会相比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如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绝对性趋于相对性由追求共性转向与个性的共在单一性和多样性并存等。在多元社会中与一元社会相适应的课堂原则、规范和课堂教学范式从根基上逐渐失去了它存在的条件。第二21世纪是人的生命凸显的时代人们已强烈地意识到20世纪虽然是个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极其进步的世纪但同时也是一个人失去自我、失去精神家园伦为理性工具的一个世纪。随着人类生命意识的凸显教育观必将完成从机械论到生命论的转化。机械论教育观将人的教育按照机器的生产方式标准化、成批量地进行强迫所有儿童接受同样的文化知识模式。生命化教育观特别重视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特别是个体生命在其整体和谐发展基础上的精神性生命的成长这种教育观把个体生命质量的提升视作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社会发展的标识所在因此生命化教育观关注个体生命潜能的实现、生命需要的健康满足尊重个体生命的多样性、独特性强调学生在他自己的教育中的积极主动作用目标是使每个人都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以便为自己生命所在其中的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现代社会上述两大特征呼唤课堂从无“人”的、与学生生命相脱节或相悖的、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的格局中走出来不仅要关心把一个自然人造就成一个社会人更关注人类如何学会与自然、与社会乃至与自身的和谐共处。 二课程改革的《纲要》要求生命化课堂。 “人”和“人的发展”已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关键词。这儿的“人”

指的是完整的人是个别的、具体的、全面的、活生生的人“人的发展”亦是指人的全面的整体性的生成。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培养目标作了调整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元并重的价值取向鲜明地昭示着新课程由单纯注重传授知识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功能转变昭示着我们的培养目标不是认知体而是生命体。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导了亦带动了教育的理论至实践的改革。 三课程改革的实践需要重构生命化课堂。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日渐深入在贯彻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功能——传授知识的同时人们开始深入剖析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促进人的发展、生命的完善开始认识到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天的茁壮成长和明天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教师每一堂课的质量都直接影响其对职业的感受、态度每一堂课的教学水平都是其专业水平和生命价值的直接体现。很难想象一个轻视生命、践踏生命的教师会培养出珍视生命、热爱生命、对生命负责的学生一个漠视生命的教师培养出的学生能懂得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 二、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在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学校开始创导生命教育思想。几十年来他所创立的生命教育理念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生命教育的实践在全球已得到迅速发展。日本于1989年修订的新《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

实施英语生命化课堂教学

实施英语生命化课堂教学做实效英语教师 20世纪,教学观在对前人扬弃的基础上产生了质的飞跃,其中以人本主义教学观及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影响最为深远,这些教学观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让人的价值在教学中得以真正体现。当前,在后现代教学观的影响下,教学观正逐渐向生命化的路途迈进。所以,生命化教学应是创新教学观的应然走向。为此,我们提出英语生命化教学模式。 生命化教学的涵义:生命是人的根本,关注生命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但传统教学观下的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把知识等同于真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被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其本身的能动性被忽略了;二是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工具性目标,认为“教学是生活的预备”,教学的“此种”意义被忽略,教学中人的生命意义也荡然无存。在当前素质教育形式下,如何使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大,使自己的课堂效率更高,成为老师们共同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确切的说作为一名新转科的英语教师,在英语方面要不断探索高效的教学方法,集思广益,取百家之花装饰自家盆景不失为快速入门、提高实效的捷径。 一、做好课前准备,迎接新知。 熟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做好课前准备就是一个好的开头。我倡导“1/3课堂教学模式”,“1/3课堂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学案导学的基础上的,发下学案之后,学生会按照上面的问题提示进行预习,比较困难的地方会有学法指导,帮助学生预习和思考。这样学生在上课时就会有目的、有重点地听课,课堂的效率也大大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我发现以前需要上两节课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现在一节半就可以了完成了,剩下半节就可以用来答疑解惑,大大提高了英语课堂的实效性。 二、培养良好的课堂习惯,提高英语课堂的实效性。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学中不是学生配合老师,而是老师配合学生。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把时间留给学生,把机会交给学生,创设和谐、活跃的英语学习氛围;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创设情景,利用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通过由易到难的层次递进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用所学知识编“自己的”对话,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充分体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和层次性。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虽然老师不能改变学生的天性,但完全能做到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的课堂习惯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催化剂,每位老师都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习

数学课堂的生命力

数学课堂的生命力 【摘要】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应是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学习的课堂.我们要用自己的热情或激情去感染和影响我们的学生,唤醒学生的潜能,各尽所能,使他们的智慧得到撞击,情感得到交流,信念得到升华,成功得到体验,爆发出不可预计的数学潜能.真正让我们的学生成为学生的主体。 【关键词】数学课堂;生命力;激活;热情 数学的课堂是有生命的,新课程将解决问题、数学思考及情感价值观作为目标的重要构成,因而合理定位课堂的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在新时期的发展应成为引领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1]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的理念已经落实到每日的课堂上,落到了学生的身上,在课改浪潮中,教师需确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严格遵循“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原则。数学教学要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创造一个有利于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教学时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情绪体验,使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去,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促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美好境界,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力。一、让数学课堂吸引孩子 什么样的数学课堂能吸引孩子,能使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我认为学生都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乐于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喜欢亲自经历。如果一堂课能充分满足学生的这些心理需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亲身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样的数学课堂能牢牢的吸引住学生。[2]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里跳出来,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都要大胆突破,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和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和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教师完全可以通过挖掘教材,高效的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

构建生命课堂

构建生命课堂 摘要:“生命课堂”是相对于传统的“知识课堂”而提出的,强调了课堂的动态性和学生生命个体的本质,主张实现生命的对话和交流。构建“生命课堂”,需要教师、学生观念的转变,家长和社会的支持,需要人才选拔和考核制度、师范教育、教材、课堂座位等多项教育改革的配合。 关键词:生命课堂;新课改;转变观念 2003年,王鉴教授在《课堂重构: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一文中,相对于传统的“知识课堂”首次提出了“生命课堂”的概念,指出“生命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要为了知识而教学,而且为了人的发展而教学”,强调“生命课堂”具有四个特点,即课程的开放性、多元性和生成性,教师的研究性和专业性,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以及教学活动的创造性和有效性。笔者认为,构建生命课堂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观念的转变 “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的转变,蕴含着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的变化,教师应当调整自己的认识和观念:首先,师生观念的转变。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不应当具有“高姿态”。《礼记·学记》有云“教学相长”,教与学本是相辅相成、相

依相长的,教师和学生同是课堂的主体;其次,备课观念的转变。备课要用“心”,充分收集资料,丰富讲课内容,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备课时不能仅仅依靠教案,也不能几个班备一份课,应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备课方案;再次,课堂教学观念的改变。课堂教学不再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记笔记,应该采用多种模式,如情景剧、角色扮演、讨论会、辩论赛或者走进更大的课堂,如校园、大自然等。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才能,同时也有利于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最后,充分尊重学生。有时教师无意识的举动和言行,如“你不行”“你怎么这么笨”或者是嘲讽的眼神都可能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生命教育”要帮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珍惜和关爱生命,教师应该首先让他们感到被尊重、被珍视,进而推己及人。 二、学生观念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因是根本,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生命课堂”能否顺利实现关键还在于学生。一位小学班主任曾感慨说:“这个班的学生太安静了,一个问题问几遍都没人回答,我倒是希望他们能够活跃些,那样老师上课也会更加热情。”相关调查研究也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上课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少,即年级越高学生越来越沉默。导致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学生的观念和认识。每个人都有自我保护意识,在采取行动前都会估计其预期结果,若发现这样做对自己意义不大,甚至会伤害到自己时,就会不自觉地采取防范措施,尤其是在学生心理敏感的时

生命化课堂呼唤赏识教育

生命化课堂呼唤赏识教育 发表时间:2019-11-15T10:32:53.577Z 来源:《素质教育》2020年1月总第332期作者:王春景[导读] 创造了一系列不平凡的奇迹。如今,这位父亲创立的“赏识教育法”被公认为世界最著名的教育方法之一。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第二实验中学264300 摘要:生命化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以关爱生命、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为教育目标。在教育过程中要顺应生命的整体性、现实性、体验性、自主性、创造性、生成性、多样性、独特性等特性。把教育应促进学生生命多方面发展、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等生命教育的理念作为我们开展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生命化课堂赏识教育呼唤赏识教育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欣赏、鼓励的态度去看待、评价受教育者的教育方式。赏识教育源于一位伟大的父亲——周弘,他以无限的爱心把女儿周婷婷由一个令人同情的聋哑孩子培养为我国第一位聋人大学生,不仅使女儿走出了无声的世界,而且成为一个能言善辩、思想健康的姑娘。20年来,这两个普通的生命,创造了一系列不平凡的奇迹。如今,这位父亲创立的“赏识教育法”被公认为世界最著名的教育方法之一。 一、赏识教育的意义 1.赏识——自信的动力、成功的助推器。现代社会,竞争尤为激烈,失败是正常的人生经历。而“赏识教育”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是一种培养学生自信心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学生的表现不必是最好的,但如果是他的最好,哪怕还是最后一名,这也是一种进步,我们也要表扬他,鼓励他,让学生从自己每一步前进中感到克服困难的愉悦,收获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定能重拾丢失的自信,从而走出自卑的阴影,拥有正常健康的心态,成为积极进取的人。曾经有一位学生,让我至今难忘,在我走进教室走向讲台的一瞬间,就发现北排有一个男生斜坐在位子上,吊儿郎当的,一本书都没有,给人一种满不在乎的感觉。在后来的教育当中,了解到了他的情况,家庭状况和性格和其他学生存在较大差异,自尊心极强,批评和明着鼓励都不容易接受,我采用以退为进、变相鼓励的方式渐渐地使他从一个桀骜不驯、顽劣不堪的学生成为了学习尖子。 2.赏识——快乐的源泉、潜能的发掘者。教学实践表明,每个孩子的聪明才智和先天禀赋不尽相同,以至几乎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有的人在这方面有突出的天才,有的人在那方面有惊人的成就。如:有的孩子对美的感悟力极强,有的孩子对体育运动情有独钟,有的孩子在数理知识方面表现非凡,有的孩子却是记忆力非常突出,有的孩子好奇心强、凡事想探个明白,一些物品常被其弄坏……许多学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开展活动时都非常投入且充满自信。因此,在生命化课堂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多地组织各种兴趣小组,举办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如普通话比赛、篮球比赛、书法美术比赛、文艺演出、作文比赛等,让每个孩子都能有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与舞台,在集体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欢乐,感受集体的温暖,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自身的潜能。 二、赏识教育的原则 1.赏识教育重在时时事事。对每个学生都要注意肯定与鼓励,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优点,这对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很重要的,多对他们说“你能行”、“你可以做到”、“你做得真棒”等鼓励性语言。学生作业中错误较多,也应注意教育方法,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就会有进步,让学生在正面的肯定与成功的快乐中逐渐进步,使自己在生命化课堂中活力四射、朝气蓬勃。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德曾经说过:“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多种学科渗透、探索发现、多元评价、审美心理发现等教学法,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自觉实践,始终保持一种愉悦的情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同时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和鼓励,使他们多种多样的才能、天资、志向、兴趣等个性特点尽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力,人尽其才,成为对社会更有用的人。这也正是生命化课堂所探求的目标。 2.赏识教育要注意把握尺度。赏识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发掘其自身潜能确实有着巨大的作用。但是,进行赏识教育,一定要注意“过犹不及”的原则,不能过度。我的一位大学同学就有亲身经历,刚开始他的孩子简直就是说不得,骂不得,打不得,于是开始过度地赏识、溺爱,结果适得其反,导致孩子自满、自傲、任性,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自己,稍遇坎坷便一蹶不振。 赏识教育提倡正面肯定,以表扬为主,但对学生的错误我们也要批评,还要大胆地批评,但应该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应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一定要避免像“你真是无可救药”、“你完蛋了”、“捡垃圾吧你”……这样挖苦、讽刺的言语,否则,只会适得其反。赏识教育的批评要给学生这样的感觉:你犯了错误不要紧,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改正,你还是好学生。这样,学生才会有对待人生的正确态度,积极进取,健康成长。 正确进行“赏识教育”,是生命化课堂不可或缺的元素。赏识教育的实质就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阳光、空气和水,它能让家长和教师走出教育误区,走进孩子心灵,重新认识一颗颗求知似渴、渴望关爱、期待鼓励的心灵,它能使我们的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心情舒畅,尽展自己的潜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