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

一、写出下列作家的主要作品一部,并指出作家所属地区或国别、作品的体裁

鸥外鸥:香港诗人,诗歌《和平的基石》吴浊流:台湾作家,小说《亚细亚的孤儿》

铁抗:马华(马来亚华文)作家,小说《试炼时代》金庸:香港作家,小说《神雕侠侣》洛夫:台湾诗人,诗歌《石室之死亡》白先勇:美华(美国华文)作家,小说《孽子》聂华苓:美华作家小说《桑青与桃红》朱西宁:台湾作家,小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林海音:台湾作家,小说《城南旧事》陈映真:台湾作家,小说《夜行货车》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台湾新文学的诞生跟中国大陆“五四”新文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台湾新文学也是在大陆“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在本质上始终追求着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倾向。在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文化背景下,台湾文学又具有某些与大陆新文学稍异的个性,显出其鲜明的民族性,突出的地域性和强烈的兼蓄性等特点。

2、抗战时期的香港文学呈现什么样的基本格局?

抗战时期,内地硝烟弥漫,惟有香港成为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一块安静的乐土,从而成了全国抗战文学的一个中心,除了本地青年作者如谢晨光、侣伦等崭露头角之外,许多内地作家纷纷南下,他们有暂时寓居或把香港作中转站的,如郭沫若、郁达夫、巴金、胡风等;有暂时寓居但时间较长的,如茅盾、戴望舒、夏衍等;也有由暂时寓居转为长期定居的,如许地山、萧红等。他们在“团结抗战”的旗帜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成立了“香港中华艺术协进会”、“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等。

3、余光中中西兼容的现代诗追求有哪些基本特征?

余光中的中西兼容的现代诗最基本的特征是题材与风格的变化多端。他的诗歌题材浩阔、包罗万象,冲破了现代诗题材范围的栅栏,生老病死、战争爱情、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咏史怀古等人性、生活、社会、历史等皆被遣入笔端,其中多且好的是思国怀乡诗,如《大江东去》、《乡愁四韵》、《呼唤》等;他的诗歌风格是现代诗质中总呼啸着古典的音响,古朴而典雅,古诗佳句的镶嵌、古典节奏色彩与现代白话文体的搭配,愈见其华丽缤纷、音调铿锵。如脍炙人口的《乡愁》。

4、五六十年代台湾各流脉小说各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其文学史整体价值是什么?

50年代前期,在国民党反共政治路线的指引下,台湾出现了反共文学,称为“战斗文艺”,小说方面代表性作家作品有陈纪莹的《荻村传》、姜贵的《旋风》等,极端政治化的宣传倾向使这类作品肆意歪曲历史并严重脱离生活真实,从而走进口号化、概念化、公式化绝境;乡愁文学几乎与“战斗文艺”同时产生,以回忆大陆乡土和亲人为内容,小说方面代表性作家作品有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孟瑶的《心园》等,这类作品由于抒发了故国情、民族情、亲情、爱情和友情而呈现出动人的艺术魅力;与乡愁文学同时兴起的还有乡土文学,小说方面的代表作家作品有钟肇政的《浊流三部曲》、钟理和的《笠山农场》等,这些作品植根于台湾的土地,具有深厚的民族感情和浓烈的乡土色彩,创立了清新淳朴的民族风格和本土风味。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台湾兴起现代派文学,现代派小说以王文兴、白先勇、欧阳子等为代表,代表作品有《寒流》、《永远的尹雪艳》、《魔女》等,这些作品多数都融入了较多的写实因素,只是保留了现代主义的表现技巧。它们的文学史整体价值在于使小说创

作日趋丰富多样,促进了台湾文坛的繁荣。

5、战后20年的马来亚华文文学有哪些方面的进展?

战后20年,马来亚作为新兴的民族国家开始了其历史进程,华族也经历了由华侨社会向华人社会转化并进而共处于居住国国民社会的复杂过程。这一变动的曲折经历给马华文学以重大影响。尽管此时马华文学同中国新文学的直接联系已大为削弱,但其现实主义传统仍起着支配作用,只是出于马华民族的生存策略,作家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地避开一些敏感的政治题材,作品题旨和题材开掘的的南洋乡土色彩更加浓厚,艺术质量上的锤炼也成为作家们的自觉追求。尤其是受台湾现代派文学运动的影响,60年代马华文坛也掀起了现代文学运动。经过“现代与现实的论争”,大部分作家出现了向传统回归的倾向,创作表现上凸显为现代与现实的融合。

6、台湾新生代作家的政治文学在处理政治和文学关系上有什么样的实践?

台湾新生代作家的政治文学的兴起与80年代以来台湾社会的多元化密切相关,尤其是政治限制的解除使作家们得以大胆地“以政治入文学”,这是政治与文学联姻的一种实践方式,通过反映深刻的现实矛盾,寄托作家们的政治意识,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但政治文学有时因其过分强调“政治”而忽略了艺术性,也显出了偏狭化的趋向。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

一、写出下列作家的主要作品一部,并指明作家所属地区或国别、作品体裁

柳木下:香港诗人,诗集《海天集》张文环:台湾作家,小说《山茶花》

余光中:台湾诗人,诗集《白玉苦瓜》欧阳子:台湾作家,小说《魔女》

陈若曦,美华作家,小说《二胡》马森:台湾作家,戏剧《脚色》

钟肇政:台湾作家,小说《浊流三部曲》姚拓:马华作家,小说《四个结婚的故事》

西西:香港作家,小说《我城》李碧华,香港作家,小说《胭脂扣》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7、为什么“五四”后的香港文坛会出现新旧文学并存的局面?

因为在当时的香港文坛,国粹派占据了主流,连港督本人也亲自鼓吹“整理国故”,新的思想、新的文化要想渗进来是较为困难的事情,但是“五四”新思潮和“五四”新文学所显示的时代新方向,所反映的历史新潮流,仍对沉寂的香港文坛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并开始吸引一些作家和文艺青年接受新文学的熏陶,开始尝试白话文写作。所以,香港文学进入了一段文言旧文学与白话新文学并存的时期。

8、抗战时期台湾三类作家的创作有什么相同相异之处?

抗战时期日本强化了在台湾的法西斯统治,将台湾新文学纳入“皇民化”轨道,但三类作家以不同的创作方式与“皇民文学”作对抗,这是他们的相同点。他们或采取合法的形式与条件,成立文学团体,创办文学刊物,开展新文学活动;或者以日本人把持的“台湾文艺家协会”的名义作掩护,表面上避开尖锐敏感的民族矛盾和政治生活,字里行间却渗透着反殖民统治、反皇民化的斗争意志;或者甘于默默无闻,只管耕耘,不问收获,这是他们的相异之处。

9、刘以鬯的现代主义小说实验的主要内容和成绩是什么?

刘以鬯的现代主义小说的主要实验内容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运用新技巧、新手法创作的;第二类虽也运用新技巧、新手法,但主要侧重于探求人物的“内心真实”。成绩表现为:第一类小说无论是创意、结构、情节、形式都有别于传统的“性格”小说;第二类探求内在真实,运用横断面的方法去探求个人心灵的飘忽、心理的幻变并捕捉思想的意象,真切地、完整地表现了这个社会环境与时代精神。

10、台湾旅外作家的创作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条件的变化,60年代以移居为主要目的的留学热潮逐渐式微,“留学生文学”逐渐拓展以反映留学生生活为主的题材,获得了更加广阔的文化和社会视野,转变成台湾旅外作家。这些旅外作家创作成绩表现为:在创作技巧上,深受西方现代派的影响,主要采用象征、意识流、梦幻或联想等艺术手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生命感受;在创作主题上,着重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和对资本主义文明下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隔膜与普遍的孤独感的揭示。

11、20世纪后30年海外华文文学的基本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

20世纪后30年海外华文文学的基本格局呈现出“走向二十一世纪”的态势。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的多向文化交流,促使其本身创作也出现了相异性甚殊的种种情况,海外华文文学的本土性与独立性更加突出。在众声喧哗中,“多元文学中心”与“双重文学传统”成为热门话题。

12、20世纪70年代后的香港文学在“雅”“俗”文学关系处理上取得了什么样的进展?

20世纪70年代后的香港文学出现了向通俗文学(俗)倾斜的,但严肃文学(雅)作家依然勤恳耕耘,如以余光中、小思、梁锡华等为代表的学者所创作的“沙田文学”,对青年文学爱好者影响较大。就社会影响程度来看,通俗文学的影响远远超过严肃文学。不过,随着大陆文革的结束,海峡两岸的文学新动向对香港文学产生了直接冲击,香港文学开始进入巨大的国内图书市场,为“雅”“俗”失调的香港文学提供了平衡的砝码。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

一、写出下列作家的主要作品一部,并指明作家所属地区或国别、作品体裁

侣伦:香港作家,小说《穷巷》龙瑛宗:台湾作家,小说《植有木瓜树的小镇》张系国:美华作家,小说《他们在美国》刘以鬯:香港作家,小说《酒徒》

司马中原:台湾作家,小说《荒原》苗秀:马华作家,小说《火浪》

於犁华:美华作家,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黄春明:台湾作家,小说《看海的日子》李敖:台湾作家,评论《胡适评传》施叔青:香港作家,小说《一夜游》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五四”影响下产生的海外华侨新文学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五四影响下的产生的海外华侨新文学很自然地视五四新文学为母体,各种文体的发展也基本上以五四新文学成果为载体。象问题小说、初期白话诗创作、新兴文学、抗战文学等都在海外华文文坛得到同步共振,表明海外华侨新文学明显受中国新文学的辐射影响,这是海

外华侨新文学最基本的特征。

2、1945——1949年的香港文学跟中国大陆文学有什么样的联系?

抗战胜利后,不少香港本土作家回归故里,重拾笔杆,但不久,内战爆发,1945—1949年间,香港再次成为内地作家的避风港,同时也成为一些作家宣传其政治思想的自由港。大陆文学与香港文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陆作家来港后不仅培植和促进了香港文学的发展,而且使他们自己在内地的文学活动与创作得以延续与扩展。

3、五六十年代台湾现代诗运动具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首先,它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诗人诗作,许多作品对正确认识台湾社会都有积极的价值;其次,现代诗对新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方式作出了努力的探索,无疑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力,对提高诗歌创作水平功不可没;再次,现代诗的兴起与发展历程,对如何认识现代与传统的关系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对创造新的民族文学有重要意义。同时,反击了反共诗歌和庸俗文学,为后乡土派的崛起与发展起到了“清道夫”的作用。

4、白先勇小说的主题命意体现了什么?

以《台北人》为例,白先勇的小说主题命意体现为放逐感。刘禹锡的诗歌《乌衣巷》是他小说放逐主题的形象化阐释。原来“台北人”,正是沦落台北的大陆人,其中有高级将领、达官贵人、教授富商、贵妇舞女、军人市民等等,身居台北,心在大陆,几乎人人都有一段难忘的经历,人人都在怀旧的心态中步入没落的人生路。

5、20世纪后30年台湾都市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0世纪后30年台湾都市文学是伴随着台湾资本主义工商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都市化进程的加速而形成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前都市文学着力于对现代工业文明所导致的扭曲人性、利欲膨胀的恶果进行无情挞伐;二、后都市文学着重于对都市生活的深层机制以及都市人灵魂的大力发掘,它们尽情展现现代都市生活的碎片,呈示现代都市人的孤独感、隔离感和撕裂感,充分反映出社会畸形现象。

6、20世纪70年代后香港散文创作取得了哪些进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香港的散文创作呈现一派色彩斑斓的繁盛景象。一、报纸专栏文章,以随笔、杂文、小品为主,讲究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篇幅短小,适合生活节奏快的香港市民口味;二、老中青三代散文作家在香港文坛形成了整齐的梯队;三、游记成为香港散文中的热门品种,其中又以中国游记居多。

关于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思路的探究

关于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思路的探究 关于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思路的探究 有两位青年语文教师很喜欢自己的职业,语文素养也很好,气质和谈吐都很好,但是对于课堂教学没有什么经验,尤其对单元教学比较陌生。和我探究、交流。看着他们那种对教学渴望的眼光,以及诚恳的心态,我没有理由拒绝,以中肯的态度,指导他们如何操作单元教学。 我将交流的内容加以整理如下: 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一、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目的 采取单元整体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节省时间,用其它的课时去阅读和写作。体现的是整体学习,所以首先要有单元整体的教学目标,备课时一定要体现这一点,先设计出单元教学目标,统领整个单元的学习。教学目的有四点: 1、明确目标向学生讲清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学习重点、训练目的和具体要求,让学生明确新单元学习要达到新的目标。 2、归纳迁移 根据单元文体特点,从旧知到新知的过渡和迁移。比如散文单元,初中教材中有,高中教材中有,诸册教材中均有。这样就要使学生在每次循环中都能有个新的飞跃,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解决一两个

实际问题。 3、教给方法 启发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在此基础上,教给学生阅读、分析和步骤的方法。 4、举一反三引导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情境的过程。从单元中选出 一篇课文,或者几篇课文的相通的重点内容,以教师精讲点拨为主,然后师生共同分析探讨自学方法、步骤,找出规律。其目的在于指导实践,使学生在实践课中有样子可循,不走弯路。 二、单元教学的两个步骤: 1. 自读预习 让学生在课外独立阅读本单元的课文,目的是培养学生自读的习惯,在自学的基础上,写成预习讲稿,不要要求太高,逐渐培养,然后在课内进行交流,交流的最好形式是让学生到讲桌前展示,教师加以点评。这一环节是语文教学开发智力、培养习惯和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的关键。 2. 讲读探究学生课外预习、课内学习,师生共同研究讨论,讲读结 合,每篇课文重点解决一两个问题。 两个步骤相结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目的就 是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补充语文学习的不足。 三、单元教学的三个课型:预习课、探究课、拓展课1、预习课向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 一、写出下列作家的主要作品一部,并指出作家所属地区或国别、作品的体裁 鸥外鸥:香港诗人,诗歌《和平的基石》吴浊流:台湾作家,小说《亚细亚的孤儿》 铁抗:马华(马来亚华文)作家,小说《试炼时代》金庸:香港作家,小说《神雕侠侣》洛夫:台湾诗人,诗歌《石室之死亡》白先勇:美华(美国华文)作家,小说《孽子》聂华苓:美华作家小说《桑青与桃红》朱西宁:台湾作家,小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林海音:台湾作家,小说《城南旧事》陈映真:台湾作家,小说《夜行货车》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台湾新文学的诞生跟中国大陆“五四”新文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台湾新文学也是在大陆“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在本质上始终追求着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倾向。在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文化背景下,台湾文学又具有某些与大陆新文学稍异的个性,显出其鲜明的民族性,突出的地域性和强烈的兼蓄性等特点。 2、抗战时期的香港文学呈现什么样的基本格局? 抗战时期,内地硝烟弥漫,惟有香港成为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一块安静的乐土,从而成了全国抗战文学的一个中心,除了本地青年作者如谢晨光、侣伦等崭露头角之外,许多内地作家纷纷南下,他们有暂时寓居或把香港作中转站的,如郭沫若、郁达夫、巴金、胡风等;有暂时寓居但时间较长的,如茅盾、戴望舒、夏衍等;也有由暂时寓居转为长期定居的,如许地山、萧红等。他们在“团结抗战”的旗帜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成立了“香港中华艺术协进会”、“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等。 3、余光中中西兼容的现代诗追求有哪些基本特征? 余光中的中西兼容的现代诗最基本的特征是题材与风格的变化多端。他的诗歌题材浩阔、包罗万象,冲破了现代诗题材范围的栅栏,生老病死、战争爱情、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咏史怀古等人性、生活、社会、历史等皆被遣入笔端,其中多且好的是思国怀乡诗,如《大江东去》、《乡愁四韵》、《呼唤》等;他的诗歌风格是现代诗质中总呼啸着古典的音响,古朴而典雅,古诗佳句的镶嵌、古典节奏色彩与现代白话文体的搭配,愈见其华丽缤纷、音调铿锵。如脍炙人口的《乡愁》。 4、五六十年代台湾各流脉小说各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其文学史整体价值是什么? 50年代前期,在国民党反共政治路线的指引下,台湾出现了反共文学,称为“战斗文艺”,小说方面代表性作家作品有陈纪莹的《荻村传》、姜贵的《旋风》等,极端政治化的宣传倾向使这类作品肆意歪曲历史并严重脱离生活真实,从而走进口号化、概念化、公式化绝境;乡愁文学几乎与“战斗文艺”同时产生,以回忆大陆乡土和亲人为内容,小说方面代表性作家作品有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孟瑶的《心园》等,这类作品由于抒发了故国情、民族情、亲情、爱情和友情而呈现出动人的艺术魅力;与乡愁文学同时兴起的还有乡土文学,小说方面的代表作家作品有钟肇政的《浊流三部曲》、钟理和的《笠山农场》等,这些作品植根于台湾的土地,具有深厚的民族感情和浓烈的乡土色彩,创立了清新淳朴的民族风格和本土风味。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台湾兴起现代派文学,现代派小说以王文兴、白先勇、欧阳子等为代表,代表作品有《寒流》、《永远的尹雪艳》、《魔女》等,这些作品多数都融入了较多的写实因素,只是保留了现代主义的表现技巧。它们的文学史整体价值在于使小说创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含答案

二五《杜甫诗三首》学习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习重难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知识链接】 1、资料积累——走近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2、杜甫“三吏”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学习流程】 一、预习导学(自主学习:熟读诗篇,达到通顺流畅,节奏准确) 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2)阴阳割昏晓阴:阳: (3)会当凌绝顶会当:(4)浑欲不胜簪浑: (5)吏呼一何怒一何:(6)老翁逾墙走逾:走: (7)急应河阳役应:(8)独与老翁别别: 二、学习研讨(合作探究) (一)望岳 1、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2、朗读诗歌,探究: (1)《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2)有人说“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用得极妙,你能说明理由吗?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二)春望 1、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不久,唐都长安也被叛军占领,唐玄宗带着倾国佳人杨贵妃偷偷向四川逃去。756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得知这一消息后,只身前去投奔,被叛军掳至长安,被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

(完整版)《登高》杜甫-的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吟诵诗歌的基本方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就是诗歌星空中最灿烂的银河!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思亲怀乡的诗歌。九月九日是中国的重阳节,那是一家人登高祈求长寿的欢快节日。可是有这样一位老人,衣衫褴褛,满身疾病,年过半百,却只能漂泊异乡。他步履蹒跚地登上长江之滨的夔州,面对处于战乱的国家,面对万里之外的故乡,面对漫天的落叶,面对滚滚长江水,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老人。共同来欣赏一千两百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 二、品读诗歌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诵读时请同学们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一分钟)

1、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对他的朗读作一点评。 (一位学生朗读,几位同学点评,教师补充做朗读指导) 2、听录音示范朗读,初步感知诗歌。 3、“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刚才我们读了这首诗,它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 明确:凄凉、悲伤、孤独。 4请大家融入这种感受有感情地齐声朗读《登高》。 (学生齐读《登高》) 三、赏析诗歌 1、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 明确:流浪他乡、疾病缠身、壮志未酬。 除了这些还有吗?结合背景来了解作者。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心头的郁闷,杜甫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却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2、在诗歌中有哪些字眼可以体现作者悲伤的感情的?并且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万、常、多、独、恨、停 万:写出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写出了流浪他乡时间之久。 多:写出了疾病缠身,当时杜甫身患肺结核、疟疾和风湿病等多种疾病,“右臂偏枯耳半聋”一只手已经无法动弹了。 独:感叹独自登台,无亲无友,孤苦伶仃。

单元整体教学我的困惑

单元整体教学我的困惑 山东惠民县魏集镇中心小学李俊生 从上一学期开始,我接触了单元整体教学,从网络中阅读了一些关于单元整体教学的资料,并进行了实践,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有不少收获。比如通过单元整体教学,学生读书的时间有了,教学进度有个显著提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等。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有不少困惑: 首先作为单元整体教学,必须以单元为整体。有时候,在选择一单元的主体教材时,不好确定那一课为主题,所以有的课文不太好安排,这时候就又按照原来的模式进行教学,有时候,不知所措,有穿新鞋走老路之感。比如这一学期我所带班级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比如第二组的教学,这一组共有四篇课文,包括《中彩那天》,《万年牢》,《尊严》和《将心比心》。以以诚待人为主体安排的。这四篇课文中,在确定备课主体时候,我犹豫不决,不知道盖伊那一课为主要备课的文本,其实我感觉万年牢更符合这一单元的主体,他有对人性美的要求,可设又是一片课外阅读课文,就是在确定了文本后,该如何引导学生去阅读又是一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有每一刻每一刻的进行教学,是单元教学只是一个形式,有穿新鞋走老路之感。 其次就是我所在学校是农村小学,我们这里的评比仍然是以学生成绩为主,占7成,成绩不好,就一棍子打死,任何都不好,在实验中,所带学生虽然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但是应试能力并不是很强,所以成绩有所影响,怎样才能既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有让学生学习成绩也就是所考的分数有所提高呢?这是我的困惑。 再次,作为农村小学,学生的阅读量有限,第一学期还好,同学们把自己的书都带到学校,互相交换,读到了不少书,但是读完之后呢?学校并没有给我们提供这一块经费,再者,学校图书馆里的书也是很陈旧的,更新很慢的,再次发动学生买书,无畏就是作文选,漫画,口袋图书、一点通之类,对于提高阅读能力不是很大。怎样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也是我的困惑之一。还是一改组为范本,在学习了这一组以后,我想给学生补充大量的材料,以提高其阅读量,但是资源匮乏,我现在任教两个班的语文,加班主任,还有一个小科目,学校每天有开不完的会,弄不完的活动,如果是不加班就连作业也许批不完,何谈教研? 第四点就是也是困惑最大的一点,那就是如何确定这一组的主体,有时候一组安排在一起,不知道选哪一课为主体,也就没有能更好的确定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自然不自然的就有上成了原来的课堂。 对于单元整体教学,我只是听了李怀原校长的一堂课那就是高年级的《不老泉》,感觉很好,所以就模仿,但是其理论根据也不是很厚实,所以教学中难免出现偏差。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困惑。

杜甫诗三首测试题答案

《杜甫诗三首》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 1.按要求默写诗句: (1)孔子有句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望岳》中有一句与之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 (2)《春望》一诗中作者移情于物、抒发感时伤世的情感的诗句是: (3)《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 (4)《石壕吏》哪句话写出了官吏的凶狠。2.默写: (1)造化钟神秀,。(2) ,一览众山小。 (3)国破山河在,。(4) ,浑欲不胜簪。 (5)夜久语声绝,。(6) ,老妇出门看。 3.对下列各诗句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鸣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吏呼/一何怒 D.二男/新战/死 4.下面各句中书写与全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D.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5.文学常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壕吏》是一首唐诗,其作者与《马说》的作者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 B.《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 C.《春望》中“三月”并非实指,借“三”极言战争时间拖得久 D.《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前一句写泰山秀美,用的是实笔,后一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笔。 6.下面加横线的字解释有错误的是( ) A.老翁逾墙走(越过) B.一男附书至(书写) C.二男新战死(最近) D.急应河阳役(应征) 7.文学常识填空: (1)杜甫是唐朝著名诗人,他与合称为“李杜”,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石壕吏》与、一起合称为“三吏”,其 中诗是作者在早年时期的作品。 (2)《春夜喜雨》也是杜甫的名作,诗中,这二句为后人沿袭赋予它特殊的含义。你还会杜甫的其它诗句吗?请写二句: 二、教材探究 1.《春望》中写尽诗人心系亲人的诗句是哪句?

小学高年段单元整合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着眼表达,整体优化——小学高年段单元整合教学研究》 结题报告 一、研究现状 1.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单元教学最早出现在19世纪,是欧美“新教育”的产物。其主要主张是,学习内容和活动应该是完整的,反对把教材分割成一课又一课,认为这样不符合学生心理,不易被掌握,更不利于发展学生能力和合作精神。据此,把学习内容划分为较大的单元。 “五四”运动后,单元教学传入我国,梁启超先生的相关研究可视为我国语文单元教学的开端。他提出了“分组比较”教学法。在1922年发表的《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曾这样描述:“须选文令学生多看,不能篇篇文章讲,须一组一组地讲。讲文时不以钟点为单位,而以星期为单位。两星期教一组,或三星期教一组,要通盘打算。” 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文教材按单元编制,如夏丏尊、叶圣陶合编的《国文八百课》。叶圣陶先生在1932年发表的《小学初级学生用〈开明国语课本〉编辑要旨》中谈到:“每本书数课成一单元,数单元又互相照顾,适合儿童学习心理。”此类教科书都是吧每学期的材料分成若干单元。到这时候,按单元编写教科书已经成为了当时编者的共识。 解放以后,中小学语文教材基本上是按照单元编写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88年人教社把课文分成讲读、课内自读和课外自读,从而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单元教学的热潮;1993年,人教社建立“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为中心”的教科书体系,以主题形式编排单元。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的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出现了教材多样化的趋势,但教材仍是按照单元进行编写,多数以“人文主题”为编写单元。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体例基本以单元为固定形式。针对教科书的存在形式,不同时期,小学教育领域的不少人,对单元教学进行过很多有意义的尝试。 小学阶段早期进行单元教学的典型是霍懋征老师。霍老师组织课文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已是配合某一阶段思想教育的需要,从教材可能提供的条件出发,适当地调整或补充课文,而是根据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合理地组织课文。教学方法上,霍老师曾说:“用以一带二、举一反三的办法进行教学,不仅大大加快了教学进度,而且让学生读得多,扩大了眼界,掌握知识也就更加丰富、更加牢固,能力的提高也就更快了。” 近年来,也有许多的学校和教师对于单元教学有过一些探索。华中师大附小的单元整组教学立足人教版低段教科书,对单元整体教学的内容整合、单元教学的主要特点进行了研究,突出了整合在语文材料组织方面的重要性。浙江富阳的单元整组教学实践策略,从实践的角度,对单元整组教学的实施进行了细致研究。它的典型特征是:在单元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给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他们的单元教学在注重内容整合的同时,注重学习规律的研究。河北廊坊的单元教学把一个单元的教学分为“单元导读课”、“精读课”、“略读课”、“口语交际和习作课”、“单元总结课”,课型清晰。 最近对于单元教学比较有影响的是山东省德州跃华学校李怀源校长主持的的“单元整体教学构建”。他们的“单元整体教学”包括“教科书教学”“整本书阅读”“语文实践活动”三部分,他们将研究范围定位在整个的小学语文教学之中,涉及一到六年级的每一个单元。 …… 2.现状分析 综上所述,单元整体教学研究不是新名词,特别是鉴于语文教材按单元编排,众多的学校和教师意识到了这种研究的必要性,也做过不少有益的探索。但是,有如下现状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

海外华文文学的命名和研究现状

上篇海外华文文学的命名和研究现状 海外华文文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研究范畴和命名至今还是非常有争议的,并没有定论。因为它牵涉很多复杂的问题,一个作家也许会因为居住环境的改变、语言的转换等因素由此带来观念的巨大差异。本篇试图通过海外华文文学命名探索它的意义何在。除此之外,对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现状作以大致梳理,考察某些方法论对海外华文文学的解读过程,在这些研究视野中,新历史主义为我们研究海外华文文学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一)海外华文文学命名的困难性及内涵 事实上,要给海外华文文学命名,是非常困难的。这中间牵涉的问题十分的复杂,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这么简单。首先我们就字面上的意思来说,“海外华文文学”存在“海外”和“华文”两个概念。 1,从地域范畴上来限定 “海外”即当今之国外,更加严密的说指的是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当然,毫无疑问的是中国这个范围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这几个版块。这样,我们研究的对象就把港澳台文学排除在外。虽然港澳台文学在某种程度上是“边缘文学”,但无论如何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而海外华文文学却并不隶属于中国文学。 在这里,“海外”一词更多的是从政治角度来加以限定的。本土的文化传统的一旦脱离它的母体,被置于异域环境中,它所受到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陌生的话语环境、扑面而来的文化隔阂、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这些由于地理环境所带来的反差使得华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重新来应对陌生的居住环境。这种陌生的环境反过来影响海外华文作家的创作,於梨华和严歌苓这两个杰出的华文作家都曾表明,如果没有移居海外,她们不可能对中西文化所带来的差异有那么深的感触,这是任何一个不曾脱离母体文化的人所能感受到的。 2,从语言上来限定 “华文”指的就是汉语,即运用汉语进行创作,汉语是否运用,是华文文学与其它语种文学(如英文文学,法语文学,俄语文学等)区别的主要标志之一。

杜甫诗三首赏析含答案说课材料

杜甫诗三首赏析含答 案

杜甫诗三首赏析 望岳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未了”,绵绵不尽之意。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诗人早年就“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任,没有这样的情怀,是写不出如此动人的诗句的。

杜甫登高教学设计

幻灯片1 登高 杜甫 幻灯片2 杜甫 醉里眉攒万国愁 结论:忧国忧民的形象 幻灯片3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幻灯片4 幻灯片5 整体感知 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凄楚、悲伤、痛苦、 孤独、沉郁、顿挫 幻灯片6 杜甫小传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原籍襄阳,迁居巩县。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代表作:《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幻灯片7 杜甫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望岳》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兵车行》、《丽人行》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月夜》、《春望》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幻灯片8 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 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幻灯片9 研讨思想内容 ●一、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 点?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幻灯片10 品味语言 风 急 高 天 意境 凄凉 孤独无依 漂泊痛苦 啸哀 猿 清 渚 白 沙 飞回 鸟 幻灯片11 ●二、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 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飘零流落在外,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有阔大胸襟的诗人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案研 究一、研究的原因、背景 <一)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如今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以“主题单元”取代“知识体系单元”。如果仍然按照“知识体系单元”的形式一课一课地教,学生一课一课地学。那么,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也是零星的,杂乱的,“花时多收效低”,新课程带来的变革也将是浮光掠影。 <二)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突现,新课程理念背景下的课堂给了学生更多的听说读写空间,“如何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如何走出传统备课与教案的局限?怎样以整体的思想整合文本等资源进行教案设计,实现最优化的教案效 果?……”我们尝试通过整体教案,打破以往孤立割裂的学习范式,让语文教案紧紧地统一在整体创设的目标中。 二、课题的界定 单元教案,一般说来就是以一个单元作为语文教案的基本单位,从整体出发,统筹安排,以一篇或两篇带动整个单元教案,把讲读、自读、练习、写作、考查等环节有机地灵活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教案整体。

单元整体教案”是指在小学语文教案中实施的一种单元集体备课、教案的理念和意识,即以主题型语文教科书的主题单元为依托,在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活动内容、练习内容与链接的丰富的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盘考虑的教案。 三、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本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⑴教师实施单元整体教案的操作流程及策略。 ⑵学生单元整体自主学习教案模式的探究。 ⑶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案中应注意的问题。 四、目的和要求 总目标:以服务于语文课程实施为宗旨,围绕“单元整体教案”,进一步开展方式、策略、基本模式的实践研究,构建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案的体系,整体推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力争使其具有创新性、可持续性和推广价值。细化为: ⑴通过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案”的方式研究,凝聚并带动一批科研型的教师,在教育科研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素质。 ⑵提高课堂教案效果,发展学生潜能,实现单元整体教案的最优化。 ⑶为小学语文课程的实施提供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案”的各种模式和优秀的教案案例及可资借鉴的经验。

世界华文文学

世界华文文学 (1) 二、所谓华文文学,是指用汉语言文学写成的文学作品,均称作世界华文文学。(1) 年4月22日创刊于美国旧金山。(3) le勒指新加坡),于 年创办。(3) (4) (6) (一)海外华文文学既具有与中国文学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又呈现出了与中国文学迥然不同的多姿多彩的独特风貌。(6) (二)海外华文文学大都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作家们都具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因此较少创作流行小说。(8) (三)语言运用上浓郁的本地色彩。(9) 八、海外华文文学,主要取决于作家的辛勤劳作与海外华人共同的努力,同时也取决于华语、 (10) 1920年7 (11) 十一、1924 生。代表: 活跃的理论家,又是有成就的诗人和小说家。(14) 14) (14)

盟的成立,是台湾新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标志着台湾进步作家的空前团结。(15) 17) 70年代大崛起做准备。1966 (18) 十五、完成于 民者和地主阶级的双重压迫、盘剥下,挣扎在饥饿与死亡线上。(31) 42-46)吴浊流说:“回想我写这部小说的动机,是因为我们在殖民地生存的本省知识阶段,任你如何能忍耐善处,最少限度也要遭受到像这部小说中的主角一样的精神上的痛苦。所以,我写这部小说来给有心的日本人看看,并且留给我们后代的人知道。”正是这种使命感推动者吴浊流冒着生命危险,写成这样一部在当时不可能发表的不朽作品。 貌,高度概括了日据时期台湾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律、军事、文化等真实面貌,对日本殖民主义同志下的台湾人民的悲苦境遇,身心所受到的巨大创伤以及他们不甘忍受异族压迫、奴役,盼望祖国强盛的心愿,作了全景式的逼真描绘。整部组品充满着高涨的民族意识和强 廊中不可多得的杰出典型形象。为日据时期台湾爱国知识分子在悲苦境遇中的觉醒和抗争的典型人物: ①充满义无反顾的反抗精神。作为日本殖民地的“贱民”,胡太明对奴隶生涯有着切肤之痛,种族歧视、经济掠夺、文化奴役,将其逼上反抗的道路。他慷慨题诗:“志为天下士,岂甘做贱民?……同心来复旧山河,六百万民齐奋起,誓将热血为义死。”吐露了数百万不愿做奴隶的台湾同胞的心声。 ②既受日本当局歧视,又得不到祖国信任的“孤儿”形象。作为正直善良的读书人,胡太明苦闷不堪,想在纷乱的世上求得一个宁静的安生立地之所。抗日高潮中,他裹足不前被当做日本间谍而逮捕入狱,逃回台湾喘息未定又被当做间谍嫌疑而受到殖民当局的严密探视。“命中注定我们是畸形儿,我们自身并没有什么罪恶,却要遭受这种不公平的待遇。” ③成熟坚定的爱国者。亲眼看见一批“救国义勇队”的英勇战士面对日寇屠刀,大义凌然,为国捐躯,在血泊中倒下,他看到了台湾同胞潜藏着的不灭的民族精神,思想产生了生华。他由一个妥协者一跃而变成一个“狂人”,一个成熟的坚定的爱国者。最后,他踏上

过关能力-《杜甫诗三首》(含答案)

过能力-《杜甫诗三首》 一、[2018河南郑州七中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孤雁【注】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笔下的孤雁,不饮不啄,飞着叫着,呼唤着同伴。“飞鸣声念群”可谓一诗之骨。 B.颔联用“一片影”衬托“万重云”,在高远浩茫的天空中,孤雁是那么渺小单薄,突出了孤雁的执着、勇敢。 C.颈联写孤雁望眼欲穿好像就要看到雁群了,将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 D.这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诗人以孤雁自喻,感情真切,符合“沉郁顿挫”的风格。 2.这首诗描写的孤雁是什么样的形象?全诗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2018湖北武汉一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兴八首(其八) 杜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①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注】①彩笔:五彩之笔,喻指华美艳丽的文笔。②干气象:喻指诗人曾于天宝十载上“三大礼赋”,得唐玄宗赞赏。 3.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通往渼陂的道路曲折,高耸的紫阁峰倒映在渼陂河里。 B.“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的倒装,表现了渼陂当

时物产的丰美。 C.“佳人拾翠春相问”以抒情的笔调,回忆昔日长安美好的春景,游春女子采拾起美丽的羽毛相互赠送,其乐融融。 D.“仙侣同舟晚更移”是描写眼前之光景,表现游赏之快乐,即便天色已晚,尚要移船他处,以尽游赏之兴。 4.诗歌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2018河北正定中学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酌酒与裴迪 王维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注】。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注】弹冠:指将出来做官。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先说自己胸中郁积愤藏,需与挚友一起借酒浇愁,再解释原因,表明内心感受。 B.颔联写白首相知尚且反目成仇,“先达”者侮笑“弹冠”者,可见世态炎凉,人心不古。 C.颈联描写景物的视角从户内转向户外,为诗人酌酒时举目所见。 D.尾联两句借景抒情:世事如浮云,不足挂齿,还不如“高卧且加餐”。 6.请简要赏析颔联中“犹”“笑”两字的妙处。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白帝【注】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

(完整版)杜甫登高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2.诵读并改写诗歌,学习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首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创作背景(代导语)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无心游赏,触景伤怀,写下了这千古传

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无限悲苦。 2.作品特点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律诗第一”。 二、自读全诗 1.诵读课文 先听配乐朗诵录音,再正音正字,然后诵读课文。 2.注音 渚( zhǔ )清作( zuò )客霜鬓( bìn ) 浊( zhuó)酒 3.词语注解 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落木:落叶。 ③萧萧:落叶纷纷的肃杀凄凉景象。 ④作客:客居他乡。 ⑤百年:犹言一生。 ⑥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⑦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很多。 ⑧繁霜鬓:形容两鬓头发斑白。 ⑨新停:刚停。这时杜甫正因病刚刚戒了酒。 ⑩浊酒:未过滤的水酒。 4.诗歌翻译

单元整体教学研究

单元整体教学研究 语文教学当中,每个单元都有明显的整体性特点,而单元学习的目的并不在于熟悉熟读每一篇文章,而是学习单元内的生字词,掌握某一种写作方式或风格,总之,单元学习的目的是独立的,不要求学生学习掌握每一篇单元内的文章,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不用对每一篇文章进行详细的教学,千篇一律按照特定的方式让孩子们学习,而可以通过抓住单元内容之间的联系,达到单元学习目的即可。 一、寻找单元课文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新的单元结构 由于每一个单元都已确定某一个学习目标,所以单元内的文本内容都是按照学习目标设计的,它们之间有很明显的内部联系。老师在实施单元整体教学的时候,首先就要抓住单元内文本的内在联系,结合单元学习目标,重新设计一个更加简要精炼的单元文本框架,缩减提炼学习教学内容。 例如,小学语文每个年级基本都有一个古诗词单元,这一单元的学习目标就是要求学生掌握和运用我国古代文学的写作特点、技巧以及表达方式,在传统的课堂学习中,老师一般是先教学生如何阅读古诗词,而后解释古诗词的意

思,最后让学生背诵并默写,这是古诗词学习中的基本模式,但这种方式并不能达到单元学习的目标,学生学习到的也只是简单的生字词,这是一种记忆,并不构成真正的学习;单元整体教学模式下,老师可以对单元内古诗词的写作方式和表达风格进行深入研究并展开教学,对于古诗词的释义只需蜻蜓点水即可,后期可让学生们自行根据课文内的词语解释进行学习,而后设立一个学习目标,将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如何学习并使用中国古代文学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如何将这些古诗词收为己有。 二、寻找文字间的关联,实施整体练说教学 小学语文学习始终贯穿着一个重要的目的,那就是让学生拥有较高的口语交际水平,培养锻炼孩子们的情商。曾有人说,现代社会中,一个情商高于智商的人在社会中的生活水平更高,也将获得更多的快乐和发展空间,而情商的高低恰巧又体现在口语交际当中,可见口语交际与情商培养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在每一个单元的教学当中,都应穿插口语交际教学和情商培养内容,让学生掌握并运用中文语言的魅力,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终身受益点。所以,在单元教学当中,老师应当善于整合单元文本,选择适合的单元,实施整体练说教学。 例如,在小学五年级上册六单元的学习中,全单元主要围绕培养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让孩子学会感恩这一教

(2020年更新)电大汉语言本科《世界华文文学》(教考一体化)网上考试题库

河南电大汉语言本科《世界华文文学》(教考一体化)网上考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库 1. 1956年9月,由台湾大学夏济安教授创办了()。 C. 《文学杂志》 2.20世纪50年代初期,台湾文坛()运动泛滥。 A. 战斗文艺 3.20世纪出现的留学潮有()次。 C. 3 4.70年代台湾文坛上出现了两次较大的论争,这就是()。 A. 乡土文学 5.白先勇、陈若曦、欧阳子等在台大读书时,共同组织创办了(《》) D. 《现代文学》 6.被称为“无根一代的代言人”的作家是()。 B. 於梨华 7.被称为香港文坛“多面手”的作家是()。 B. 也斯 8.被誉为“当今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的《金锁记》的作者是旅美女作家()。 D.张爱玲 9.陈瑞献被誉为新加坡()。 D. “全才作家” 10.陈若曦被称为()。 B. 传奇女作家 11.陈映真、王拓、杨青矗、黄春明等是()的生力军。 D. 乡土运动 12.陈映真被称为()。 D. 海峡两岸第一人 13.《丑陋的中国人》是()创作的。 B. 柏杨 14.“创世纪”诗社成员大部分为()诗人。 A. 军中

15.戴晓华的文学创作以小说为主,充满着()意识。 D. 女性忧患 16.担任爱荷华“国际作家写作室”主持人的是()。 C. 聂华苓 17.杜国清、古贝等发起成立了()诗社。 D. 《笠》 18.菲华作家云鹤擅长诗歌创作,代表作()。 C. 《忧郁的五线谱》 19.高校教师阎真在新移民文学中颇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 A. 《白雪红尘》 20.高阳是台湾()大家。 D. 历史小说 21.给谈中西文化的人看看病》是()创作的。 A. 李敖 22.给新马华文作家方北方带来荣誉的长篇巨著是()。 C. 《风云三部曲》 23.古龙是台湾()代表作家。 B. 新武侠小说 24.虹影代表作品()。 A. 《饥饿的女儿》 25.华文文学活动已成为一种()的文学现象。 D. 世界性 26.华文文学是()世界上最大的语种文学。 C. 当今 27.黄东平的代表作是()。 B. 《侨歌》 28.黄孟文因多年致力于微型小说创作,被泰国公主颁发了()。 C. “东南亚文学奖” 29.既是活跃的理论家,又是颇有成就的诗人兼小说家的台湾文坛骁将是()。 B. 张我军 30.蒋濮在留学生文学题材上有了新开拓的小说是()。

《杜甫诗三首》情境式默写练习及答案

《xx诗三首》情境式默写练习及答案 1.《xx八首》(其一) 1-1.《秋兴八首(其一)》用双关手法,情景交融抒发故园之思的句子是,。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1-2.《秋兴八首(其一)》以枫叶凋零、秋气萧瑟寄寓诗人凄苦落寞情怀的诗句是,。(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1-3.《秋兴八首(其一)》以秋天长江和塞上风云为喻,表现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命运黯淡的诗句是,。(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1-4.《秋兴八首(其一)》借捣衣的声音来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是,。(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5.《秋兴八首》(其一)中“,”两句,写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作者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写得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身在夔州,心系故园。(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1-6.《秋兴八首》(其一)中“,”两句,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抒发了客子强烈的羁旅之情。(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2-1.《咏怀古迹》运用悲戚的想象,表现昭君的怨恨之情、思乡之情以及人生悲剧根源的句子是, 。(画图省识春风xx归夜月魂) 2-2.《咏怀古迹》中运用拟人,借山水形象蓄势,用以烘托昭君形象的诗句是,。(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2-3.《咏怀古迹》借远嫁塞外的女子的乡土之思,吐露诗人自己飘零的故园之情的诗句是,。(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2-4.《咏怀古迹》中凝练地写尽昭君一生悲剧的句子是,。(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2-5. 3.《登高》 3-1.《登高》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2.《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自身苦和国运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3.《登高》中诗人远离故乡,又处暮年,表达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4.《登高》借落叶和江水来抒发光阴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无边落木xx下不尽xx滚滚来) 3-5.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风急天高猿啸xx白鸟飞回) 3-6.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7.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 ,。(无边落木xx下不尽xx滚滚来) 3-8.xx在《登高》中发出: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世界华文文学复习资料徐丽芳整理

世界华文文学定义:在世界范围内,凡是用华文作为表达工具来创作的文学,通称世界华文文学。 特性:故土性、融合性、本土性(杜国清“文化传统”、“本土精神”、“外来影响”) ——台湾文学(中国属性) 时限性:指从台湾被割让、沦为日本殖民地后开始,直到今天处于与大陆相异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质的文学。特点:鲜明的民族性、突出的地域性、强烈的文化性 孕育期:1919年秋,应声会1920年1月,蔡惠如,林献堂等“亲民会”——标志台湾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办《台湾青年》1921年10月17日,蒋渭水“台湾文化协会”《台湾民报》最早白话文学作品:追风的诗歌、〈她要往何处去〉 摇篮期:提倡白话的文章:陈忻〈文学与职务〉,甘文芳〈实社会与文学〉,陈瑞明〈日用文鼓吹论〉张我军〈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糟糕的台湾文学界〉、〈为台湾文学界一哭〉、〈请合力拆下这座败草的破旧殿堂〉文坛“清道夫”的美誉; 旧派:连雅堂、郑军我等; 新派:张我军、赖和、杨云萍“三杰” 张我军“清道夫”〈乱都之恋〉——第一部白话诗集。 赖和——台湾“鲁迅”,台湾新文学的奠基人,〈斗热闹〉〈善讼人的故事〉等“文学是社会的缩影”。 杨云萍〈光临〉〈黄昏的蔗园〉〈秋菊的半生〉 成熟期(1926-1937):“黄金十年”,1930年黄石辉〈怎么不提倡乡土文学〉——最早提倡乡土文学。 1934年成立“台湾文艺联盟”——“以联络台湾文艺同志,互相图谋亲睦以振兴台湾文艺”为宗旨,11月〈台湾文艺〉创刊,日据时期寿命最常,作家最多,影响最大的杂志,其后有〈台湾新文学〉。杨逵,“文坛的老兵”“压不扁的玫瑰花”成名作〈送报夫〉,〈春光关不住〉最有影响和代表性。 吕赫若,〈财子寿〉获得首届台湾文学奖,讲究技巧,结构完整 朱点人,“麒麟儿”,杨守愚 低潮期(1937-1945):吴浊流,“记录历史的人”〈亚细亚的孤儿〉被公认是台湾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雄壮的叙事诗”,〈先生妈〉政治讽刺精品。 光复后的台湾文学未辉煌的原因: 一、台湾的光复虽然使台湾人民摆脱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二、光复后,因社会历史的巨变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对大多数作家来说都是陌生的,他们一时还无法适应,难以用作品做出准确的反映。 三、由于过去日本统治者长期实行同化政策,明令禁止使用汉文,强迫台湾人民学习日文,造成多数作家不懂中文,只能用日文写作。 特点:承前启后的过度性,创作主题的批判性,作家队伍的复杂性。 钟理和,“倒在血泊里的笔耕者”〈笠山农场〉笔名江流、里禾,号钟铮、钟坚,祖籍广东梅县,1915年出生于台湾屏东县农家。 1950年5 月,“全国文艺协会”成立,《宣言》提出:“反共救国是文艺家‘神圣’的任务。” 反共刊物有《文艺创作》、《幼狮文艺》、《妇女文丛》等。为了将“战斗文学”在台全面铺展,台湾当局采取了“除三害”运动(赤毒、黄毒、黑毒),其主要目标是反共代表作家有陈纪滢、潘人木、端木方、潘垒、姜贵等,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荻村传》、《华夏八年》、《旋风》、《重阳》、《蓝与黑》、《荒原》、《如梦令》、《莲漪表妹》、《野火》、《大江东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