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

人的气质是和性格联系在一起的,某种气质更容易形成某种性格,如多血质人的容易形成乐于助人,活泼好动的性格,而黛玉属于抑郁质,这种气质为她性格的形成起了奠基的作用,这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大观园中的女儿们知道她天生气质如此,对她也就不过分地苛求了。这些姐妹们喜欢宝钗的多于喜欢黛玉的,每次湘云来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玩,而不会首先去找林妹妹,这使得黛玉与别人的社会性的交往逐渐减少,也促成了她更加忧郁的性格。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只把着了一个救命的稻草,信守爱情,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最后,直至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对林黛玉的人物性格分析

《红楼梦》中写了一大群青年女性,她们住在大观园内,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女儿国。在作者笔下的这几十个青年女性,一个个不仅美丽、聪明,而且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行止见识”不凡的、有独立人格的人。作者有意让书中的一位优秀男性唱出“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那么热烈的颂歌。但是,《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就是这些作者所极力赞颂的优秀女性,却成了“薄命司”册子上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物,作者用她们的悲剧的泪水酿成了芳醇甘冽的艺术美酒,这就是书中所说的“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在《红楼梦》众多女性中作者塑造得最美好,也是作者极力赞颂的一个人物,就是书中的主角之一林黛玉。她和贾宝玉构成了《红楼梦》中与众不同的两个人物形象,她们都是古今未有之人,她们的所作所为在世俗人眼里是格格不入的。就如不是“正经主子”的林黛玉,在一般人心目中是一个“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人,在贾府很不得人缘。心胸爽朗的史湘云就曾当着宝玉的面,说她是一个“小性儿,行动爱恼人”的人。与林黛玉毫无干系的赵姨娘在背后也发过牢骚:“要是那林丫头,她把我们娘儿正眼也不瞧……”。丫环小红和坠儿在滴翠亭说悄悄话,中了宝钗的“金蝉脱壳”计,误认为是林黛玉听见了,当时就很紧张,小红说:“那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因而对她都怀有不满。林黛玉甚至在贾母面前也逐渐失去了欢心,最后正如她自己在《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等诗词中所说的,陷入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苦难境地。

林黛玉为什么会陷入这种苦难境地呢?这就得从林黛玉的性格上分析。下面就分别从林黛玉的性格特征表现、形成原因和时代意义等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林黛玉丰富性格特征的表现

(一)在林黛玉的丰富性格中,较为突出也最为世人所公认的就是那所谓的“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不饶人、诸事好挑剔等。其实,这些都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其“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等令人不喜欢的性格背后,隐藏的正是她那颗十分强烈的自尊心。执著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正是她一切性格的根源。要求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不能容忍对人格和自尊心的丝毫亵渎,是她性格的核心部分。

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时,她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正反映了她那种强烈的自尊心,林黛玉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曾“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而自己如今的处境是寄人篱下,不是“正经主子”,因而显得更加小心在意,惟恐自己的自尊心在众人面前受损。可以说,林黛玉就是带着这样一颗强烈的自尊心来到贾府的,明白了这点,我们就会发现,林黛玉那些被人们视之为“小性儿”的事情,都是和她的这颗强烈的自尊心密切相关的。它就象一根绷得紧紧的弦,安装在异常敏感的林黛玉身上,不管有意无意,只要稍一触动,就会强烈地颤动起来。

第七回,写周瑞家的替薛姨妈给贾府众姐妹送宫花一事,当送给林黛玉时,林黛玉正在宝玉房中,周瑞家的笑着说:“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来与姑娘戴。”宝玉便说:“什么花儿,拿来给我看看。”而林黛玉却只一望便问:“还是单送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说:“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林黛玉当时就“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从这里看出,林黛玉在意的不是宫花的价值,而是在乎于在这件事中别人对她的态度,她不是嫌送来的花是“假花”或不合心意等,而是不愿意别人有意把她放在最后,将挑剩的送给她。因为这太伤她的自尊了,如果不明白这点,倒真会以为林黛玉对人对事太小气了。

第十八回,“林黛玉误剪香囊袋,贺元春归省庆元宵”中,写宝玉一时高兴把身上的所佩之物都给了众小厮们。林黛玉知道后,以为自己送给他的“荷包”也给小厮们拿走了,就道:“我给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说完就赌气回房,把原来正替宝玉做的香袋儿“拿过来就绞”。后来宝玉跟她解释过后,他也知道了那“荷包”宝玉珍藏在怀里,可还是生气,当宝玉向她陪不是时,她还边哭边说:“你不用同我好一阵歹一阵的,要恼,就撂开手,这当了什么!”最后禁不住要宝玉“好妹妹”长、“好妹妹”短的赔不是。咋一看,林黛玉似乎真是太小气了,简直有些无理取闹的架势,但只要细加分析,就可以看出她的这种“小性儿”后面,遮住的正是她的美好品德,正是她那要求爱情专一、要求尊重人、维护人的尊严的强烈的自尊心,是这种强烈自尊心的表现。

第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一节中,宝玉闻得林黛玉袖中发出一股幽香,便拉住要瞧笼着何物,林黛玉说:“想必是柜子里头的香气,衣服上熏染的也未可知”。宝玉说:“这香的气味奇怪,不是那些香饼

子……的香”。林黛玉冷笑道:“难道我也有什么‘罗汉’、‘真人’给我些香不成?便是得了奇香,也没有亲哥哥亲兄弟弄了花儿,朵儿,霜儿,雪儿替我泡制,我有的是那些俗香罢了。”当宝玉识趣地避开话题后,她又说:“我有奇香,你有‘暖香’没有?”害得宝玉一时解不下来,就问:“什么‘暖香’?”她却笑道:“蠢才,蠢才,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后来还是宝玉解得围。大家都知道,《红楼梦》中有“冷香”的就是薛宝钗一人,而林黛玉说的那个“人家”当然就是指宝钗了。从这里林黛玉已表现出心思细密,敏感异常。为什么会这样呢?仔细一思量就可以知道,其实这也正反映了林黛玉那种强烈的自尊心。她生怕自己的知已恋人被人抢走,那样对她就太不公平了。

第二十回,史湘云就当面对林黛玉说:“你敢挑宝姐姐的不是,就算你是好的,我算不如你,他怎么不及你呢?”林黛玉听了当时就“冷笑”道:“我当是谁,原来是她,我哪里敢挑他呢。”后来还是众人劝解开来,从这里我们难道能说林黛玉“小性儿”吗?她为什么“冷笑”?这我想大家都知道,在《红楼梦》中,宝黛钗的关系是最敏感尖锐的话题,而史湘云却有意把林黛玉说得不如宝钗,这怎能不伤她的心呢?她那根自尊心的弦就不由得会激烈地颤动起来了。

第二十二回贾母带头出资二十两给宝钗做生日,并特意请了班戏子来热闹,而林黛玉到贾府这么几年,却从没人给她做过一个像样的生日,至于后面说“敏探春”算贾府众人的生日时就记不起林黛玉的生日了。这还罢了,至晚散时,凤姐指着一位戏子说:“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史湘云就当着众人的面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众人都笑起来了,说:“果然不错”,宝玉给湘云使了个眼色,后来差点气走了胸怀爽朗的史湘云。而这也成为宝黛闹矛盾最凶时间最长的导火线,气得宝玉“大哭起来”,感到“回头试想真无趣”。宝玉对林黛玉还从没这样灰心过呢,每次林黛玉生气,他都会去哄她,而这次却例外了。林黛玉之所以这样大发作,原因很简单,“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这太伤林黛玉的自尊心和人格了,因为当时社会地位最低贱的就莫过于“戏子”了,这怎能不使她备受屈辱呢?难道我们还能说她“小性儿”吗?

第二十六回林黛玉到怡红院敲门,刚好碰到晴雯生气,没听清是林黛玉的声音而没开门,林黛玉就错疑在宝玉身上,就“独立墙角边花阴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回去后,又“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薛宝钗史湘云都曾受过宝玉不留情面的顶撞,她们也不过是“满脸通红”而已,而林黛玉却只因一点误会受了点委屈就撕心裂肺的痛哭,实可见其自尊心的强烈了。

要列举林黛玉为捍卫自己的自尊心而表现出的“小性儿”的事例真是太多了,但最能说明问题的莫过于林黛玉在处理爱情问题上表现出的若为尊严故,生命与爱情皆可抛了。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中,林黛玉发现宝玉看的是《会真记》后,“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并也笑道:“果然有趣”,可当宝玉借机说出“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来表达自己的爱意时,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生气地指着宝玉说:“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说到“欺负”时,“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原因是什么呢?是宝玉说的确是“淫词艳曲”、是“混话”吗?当然不是。前面说到林黛玉对《西厢记》、《会真记》一类的书也是“越看越爱看的”,怎么这会儿就成了“混话”呢?是林黛玉不爱宝玉?可大家都知道宝黛的爱恋是真挚的,可以说林黛玉在贾府生活下去的勇气就是对宝玉爱情的追求与憧憬,是宝玉的爱情带给她生的信念,吸引着她对未来的期望,一旦得到宝玉爱的表白时该是多么的欢心,多么的喜悦呀。而事实却相反,林黛玉却对梦寐以求的爱的表白感到气愤不已,觉得宝玉是“欺负”她。既然林黛玉是爱宝玉的,又是喜欢这些“混话”的,那么是不是林黛玉做作呢?我们知道林黛玉当时的“不觉带腮连身的通红”、“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这些表情,是连善变的王熙凤也一时装不出来的,何况是这个“痴颦儿”。这样,唯一的解释就是,以林黛玉的身份、地位、教养,这样的婚姻大事是不能在这样的场合、以这种示爱的方式出现的,这种场合和方式至少她是不能接受的。这种爱的坦白对她来说简直就是一种亵渎,是“欺负”她,太伤她的自尊心了。像这样的例子,在第二十六回“萧湘馆春困发幽情”一节中表现得也很充分。当宝玉当着林黛玉的面对丫环紫鹃笑道:“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时,林黛玉是气得“登时撂下脸来”,还哭着说:“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帐书,也来拿我取笑儿。我成了爷们解闷的。”哭着下床往外就走。林黛玉为什么这样大发作呢?当宝玉来时就明明听到林黛玉在床上忘情地长叹“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这足以说明林黛玉心中对宝玉的爱恋是无限火热的。每日都为宝玉神昏不定,思曲缠绵,而且自己口中说的就是那所谓的“混话”。可见,本来宝玉话中的内容、词语的实质是可以带给林黛玉爱情的喜悦的,但宝玉表达爱情的方式却伤了她的尊严,令她无法接受,至少她是这样认为的。在神圣的爱情与尊严面前要她做选择的话,林黛玉是毫不犹豫地选择维护自己的尊严。可见,林黛玉的自尊心是何等的强烈了。

(二)人们在注意到林黛玉的“小性儿”的同时,又往往会被林黛玉的善良、纯洁、率直、热情大方、温柔体贴等所感动。这才是林黛玉性格的真正面目。

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时,林黛玉因听宝玉对茶赏赞不绝,就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当时妙玉就当着宝玉宝钗两人之面说林黛玉:“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可林黛玉却“知她天性怪僻,不好多话”,毫不介意。第二十二回,宝玉一时“感忿”写了一个字帖儿,林黛玉看了“不觉可叹可笑”,还把它带回去与湘云同看。此中并不因湘云刚不久曾当众说她像台上的某个戏子引起与宝玉的一场大风波而记恨湘云,可这是一般人不能做到的。但被人视之为“小性儿”的心胸狭隘的林黛玉却能做到,足见其气量宽宏了吧!林黛玉不仅在十二钗面前表现得很宽容,就是在丫环面前也不例外,林黛玉与宝玉交往过程中,经常闹别扭,这是大家所熟悉的,丫环紫娟就曾为此事当面批评林黛玉:“宝玉有三分不是,姑娘倒有七分不是。”当然此类事情中,紫

娟有许多是不明就里的,但林黛玉却一声也不责怪她。在这些方面,被人们视之为“小性儿”、“行动爱恼人”的林黛玉,不是表现得非常豁达和宽容吗?

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中,林黛玉当面对宝钗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当宝钗提出给她送燕窝时,林黛玉忙笑道:“东西事小,难得你多情如此。”别人不知,还以为林黛玉真是个多心的人。其实,林黛玉怀疑宝钗是有原因的,从滴翠亭宝钗扑蝶时偷听了丫环说话而后又使金蝉脱壳计嫁嫌于林黛玉这事就可知宝钗的为人的确奸诈,林黛玉对她怀有戒心是很自然的。而当林黛玉处在孤苦、愁闷的心境下,宝钗给她捎来一点燕窝并与她说了几句悄悄话之后,就把心都全盘掏出来给宝钗,把内心的秘密都说了给宝钗。“若不是从前日看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钗黛之间的矛盾就这样在林黛玉的率直的坦白、纯洁的心灵面前得到了些许缓和。当然这正中了宝钗设的奸计,但至少在外人看来,包括林黛玉都认为,自己与宝钗关系好了。这从后面宝玉问林黛玉:“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林黛玉笑道:“谁知她竟真是个好人,我素日只当她藏奸”可看出,在这里,林黛玉仅凭几件小事就相信了宝钗,不仅改变了对她的看法,还把自己过去对她不尊敬的看法也直率地告诉了对方。并不是她幼稚无知,而正是反映了她朴实纯洁而又直率的美德。

第四十八回,写香菱要学诗,林黛玉就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多么热情!在教诗的过程中,又先对她讲一般的原理,“不以词害意”。又给她推荐好书,并借给她必读书《王摩诘全集》等,帮她解释诗意,然后命题作诗。批改诗篇尤其认真仔细,真正做到了其自诩的“诲人不倦”。在“一个个象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贾府中,几曾见过这种真诚的热心的人呢?何况香菱还是一个半妾半婢的可怜人呢!林黛玉关心他人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当蘅芜苑的一个老婆子晚上给她送来一包燕窝时,林黛玉命她外头“吃茶”,还能为她想到“如今天又冷,夜又长,越发该会个夜局,痛赌两场了”,并“命人给他几百钱打些酒吃,避避雨气”。在贾府又还有谁能如此细心体察并关心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老婆子呢?只有林黛玉能做到,这就足于说明她那颗心是善良的了。

不少读者认为,林黛玉总爱和宝玉闹别扭,哭哭啼啼。其实,这些现象都发生在宝黛爱情的最初阶段。当宝黛爱情进入到一种默契阶段后,林黛玉对宝玉表现出来的都是无比的温柔体贴、细致周到的关心。当一个刮风下雨的夜晚,宝玉来探黛玉因“夜深了”要离开潇湘馆时,林黛玉问:“你听雨越发紧了,快去罢,可有人跟着没有?”又嫌他的灯不亮,把自己最好的一个给他,并指出他重物不重人,变出“剖腹藏珠”的脾气来。又教他如何打灯笼、路上如何走等等。是何等的温柔体贴呀!

二、林黛玉丰富性格特征形成的复杂原因

从上可见,林黛玉本来是一个善良、纯洁、热情大方、温柔体贴、胸怀坦白的人,但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其在本来性格的外面,常被一层伤感、“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等表象笼罩着,使读者不易真正地理解它。造成这样的原因,从广义上讲,是时代所赋予的。林黛玉生活在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林黛玉对人的尊严的肯定的性格特征就是作为新兴的思潮出现的。他们是与封建社会的不合理现象相对立的,因而常常遭到封建制度的卫道者的阻挠,林黛玉的所作所为必然会受到守旧派的指责。在这样的矛盾斗争中,林黛玉的性格的闪光点就往往被世俗之人视之为“小性儿”了。

从林黛玉生活的具体环境来分析,我们也可以发现,林黛玉生活的贾府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势力十分顽固的封建没落家族,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封建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比如王熙凤“戏效彩斑衣”那样令人恶心的“孝心”;宝钗在饮食、穿衣、点戏、猜谜等各个方面对贾母所献的殷勤和在作诗等方面对元妃的奉承以及在丫环面前的所作所为;王夫人在人前的假慈悲;“薛姨妈的爱语慰痴颦”等封建社会的遗毒等等。寄人篱下的林黛玉虽是个弱女子,但她选择的却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绰陷渠沟”的人生道路,这样她那高洁的不肯折节媚俗、孤极傲世的性格就必然与世俗格格不入。因此,由于林黛玉坚持其固有的高洁本性,因而就不见容于这污淖的封建世俗,从而又引起其自尊心对污淖世俗的更大不满。就是这些原因循环往复的作用,形成了林黛玉性格与现实的尖锐的矛盾冲突,这些冲突就形成了林黛玉丰富的性格特征。

三、林黛玉性格特征的意义

从林黛玉性格特征形成的原因的分析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林黛玉的“小性儿”并非是其本性,而只是她对现实强加给她的种种伤害的一种反击。因而它不是一种性格缺陷,而是一种斗争表现,是其强烈的自尊心,是其维护人格尊严的最充分的体现。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无论中外,都是不把人当人看待的,妇女尤其没有社会地位,不受尊重。封建的眼光把女人看作是“贱人”,是第二等的人,她们连做人的基本权力都被剥夺了,更谈不上尊重人、维护人的尊严。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最美丽的女性形象也不过是敢于为自己的爱情和幸福而斗争的可爱形象了。从来没有那个女性形象像林黛玉那样把妇女的地位看得那样高,也从来没有哪一个女性形象像林黛玉那样有如此强烈的自尊心,如此执着地维护人的尊严,尤其是执着地要求尊重女性,她的出现就使人的价值大大提高了。因而,她的性格特征是一种不易觉察的而又带有历史必然性的新思潮。这种思潮萌发在林黛玉身上,是作为一种斗争口号出现的,是一株民主主义思想的幼芽,是一盏号召人们前进的信号灯,发展前途是不可估量的,带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具有了这种性格特征的林黛玉的形象无疑就是作者心目中的偶像,是作者心中真善美的代表。可她却在封建势力的重压下夭折了,这是何等的悲剧啊!作者就是通过林黛玉这个形象对污绰的世俗进行有力的揭露和鞭挞,让人们清楚地看到,在封建社会里真善美是如何被假恶丑践踏和吞食的,从而引起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不满,这就是林黛玉性格特征的悲剧意义所在了。

总之,《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的性格特征具有丰富性、深刻性、多侧面性,她“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利害”的尖酸与她对宝玉的温柔体贴、对老婆子的关心都是客观存在的。林黛玉对人的尊严的肯定,维护人格尊严的执着是其性格中最闪光的。其性格特征是时代所赋予的,是其在与污绰的世俗斗争中形成的。林

黛玉的性格特征是民主主义思想的萌芽,是作者真善美的寄托,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性格本质是自持己见

林黛玉根本未曾融入周围的环境中,由于不通世务,所以显得目下无尘,清高而具叛逆性,使她避免受社会的污染,她从不劝宝玉追求功名,也不会得逆着自己的性子做事,显得“真”。但也由于她的“出世”,使她局限于“自我”的小圈子里,视野未免过于狭窄,导致她过多地关注自己而忽略了外界,所以陷入自怜自伤里不能自拔。表现在外面便是:多虑、敏感、多愁善感,过分的自尊以及所谓的的“小家子气”了。

值得注意的是:书中中后部分黛玉的“小家子气”是有所改变的,究其原因,大概有三:一、黛玉出场时,不过左右(按原著宝玉出场时十一岁,黛玉小两岁,才九岁,宝钗十二岁。但鲁迅先生认为黛玉出场时与宝玉同岁,均为十一岁),相当于现在的小学生,及年渐长,小时候的任性自然有所改变;二、开始时,宝玉与黛玉之间虽互相爱慕,但仍未表明,黛玉不免对宝钗和湘云怀有疑忌,到后来宝玉和黛玉达成默契时,黛玉才丢开疑忌,与宝钗和湘云的关系渐好了起来;三、宝钗的宽容大度对她亦产生了一定影响,使她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宝钗的观点。

总体而言,林黛玉与她所处的环境是绝不协调的,所以她后来的死,似乎便是不可避免的了。而薛宝钗这个形象我觉得更贴近一般的中国传统女性:宽容,善于适应环境,善解人意。

论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论文摘要:

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林黛玉既自尊又自卑,既敏感又坦荡,既尖刻又宽厚,既孤傲又谦和,即脆弱又坚强,她的性格可谓既复杂又统一,统一在她的叛逆性格里。她对宝玉的爱情赤诚不改,坚贞不渝,但又忧郁悲凉,多愁善感,最终“泪尽而逝”。林黛玉的悲剧不仅只是社会的悲剧,还是性格的悲剧。如果说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是一种精神上的病态,那么,这种病态正是封建势力对她精神扭曲的结果。作者通过对林黛玉性格和悲剧命运的描写,提示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摧残,从而引发人们对理想社会和健全性格的向往和追求。

关键词:多愁善感痴情性格悲剧

一、从林黛玉的哭看其性格

“那痴情的绛珠仙草/用一生的眼泪/来答顽石的灌溉之恩”,初读这诗句,我没什么感想,如今再读《红楼梦》,又回想起些诗句,我不禁为之一震,感触频多。

黛玉哭的次数很多,它足以浸湿整部《红楼梦》。

可以说,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充满了泪水,而那林黛玉又可谓是一口泪泉,我曾单纯地认为黛玉天生爱哭,如此而已。其实,黛玉的泪内蕴丰富,包含种种。

黛玉的泪相系于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相传在那人迹罕至、飞尘不到的离恨天灌愁海的三生石畔有根绎珠仙草,受天地之精华,得石兄以甘露灌溉,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生得十分娇娜可爱,誓言将一生所有的眼泪都还给灌溉之恩的石兄。这是宝、黛爱情的先奏,“木石前盟”许是因此而生,于是,黛玉的泪就是报恩的泪。

黛玉之泪何以如此之多?她悲自己的身世、处境,她为爱情而忧愁,她对命运进行抗争。

黛玉身世孤苦,处境孤独,性格孤僻,命运孤危,不得不“抛珠滚玉”。第三回写林黛玉进荣国府,她其实是寄人篱下,那时林父年将半百,林母去世了,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姐妹兄弟扶持”,她年幼丧母,她体弱多病,她远离家乡,她前途叵测。她不得不处处小心谨慎,她“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而薛宝钗则不同,她家境富裕,“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她上有母亲照顾,下有兄长相携,她留在贾府也不同于黛玉的长期寄居,她自然就显得大方、达观,识大礼了。黛玉常会一个人黯然神伤,黛玉的多愁善感也就好理解了。

在第二十七回里“埋香家飞燕泣残红”写得更凄美动人。黛玉哭道:“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闰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尔今死去侬牧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低呤,哭得很伤心,黛玉的泪是感花伤己之泪,想到自己飘泊异乡,他日命运不知如何,前途茫茫,念及前一个晚上的不开心事,愁上加伤,自然是洒下了些许泪。

再说六十七回“见土仪批频卿思故里”,写薛蟠从江南回来带了些物品,宝钗给姐妹们送礼物,黛玉看见家乡之物,触目伤怀。“父母双亡,又无兄弟,寄居亲戚家中,那里有人也给我带些土物?”她不禁泪痕满面。是的,一个体弱多病、年纪尚小的女子,远在异乡,无依无靠,突然见到家乡之物,能不加倍思念家乡吗?能不流下伤感的泪吗?

黛玉生性孤僻,举止怪异,多愁善感,本来就极易流泪。黛玉又没有父母的呵护、关照,一个寄居他秀难免会感伤落泪。黛玉的泪,更多的是为爱情和宝玉而流。

那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中的绛珠仙草,便是人间的林黛玉,而顽石则是衔玉而生活在温柔宝贵乡的贾宝玉。的确,黛玉,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以还贾宝玉恩义。黛玉除了真情的泪外,也另无回报了。

二十八回贾宝玉唱道:“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推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发水悠悠。”这就把女儿的悲愁,写得缠绵悱恻,古代女子多半是苦相思,原因不同,然都是充满愁思。黛玉为爱情也是流下了至美至纯至真的泪。

黛玉泪多,因情系宝玉,爱之愈深,思之愈切,感触愈烈,“为君那得不伤悲”亦是悲歌幽怨,以泪抒

情,以泪抗争。

孤苦伶仃的弱女子,在残酷黑暗的恶势力笼罩下,本能地具有恐惧心理,尤其是黛玉,幼年丧母,未及成人,父亲又撒手而去,可怜她既无叔伯,又无亲兄弟姐妹,孤单一人寄居外祖母家,何尝不满泪!然而黛玉在苍凉孤寂中独知遇宝玉,由两小无猜渐而萌生爱心,她的生活有了欢乐,也多了哭泣,她是为爱而流最纯情的泪。

自古以来,有情人最珍视的是心与心的相知相印。然而红颜薄命,难得同心。纨绔子弟,朝花暮柳;闺阁女子,从一而终,哪有寻觅知心的可能。古乐府云:“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如此歌咏,可知罕贵,唐代女诗人鱼玄机诗曰:“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红楼梦》中紫娟发现宝玉堪为黛玉知心人,便劝小姐道:“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其实,痴丫头不知道,宝黛二人已暗中相引为知已了。

黛玉在搬进大观园之前,当她心里想着潇洒馆馆时,宝玉就问她了,她说爱那竹子幽静,宝玉喜不自禁地说:“合了我的主意了!”她果真就住进了潇洒馆。当黛玉吟道《葬花辞》葬花时,惟有宝玉听了,也心碎肠断,竟恸山坡,乃因同一痴心而引进共鸣。当黛玉看见家乡之物触目伤情时,惟有宝玉体贴会意,想法儿为她散心解决。当听说黛玉要回苏州去,宝玉竟不辩真假,顿时痴迷。二十九回,当定黛口角之后,听到老祖宝抱怨他们两人“不是冤家不聚头”的话,一时如得禅语,都低头细嚼其中滋味;一个在潇洒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正是“人居两地,情发一心”了。

可以说,宝黛二人从第一次见面,到确认“知己”,还是颇费了一番周折,黛玉也为两人的相知相爱洒下了很多泪。

人世间有爱,也有妨恨欺骗。心与心的相知既容易又困难。凡爱就有烦恼,就有口角,误会与波折,在反复的试探,纠葛与和解中,伴随着黛玉抛洒的热泪,这是为了爱,为了理解而流的泪,其中,也看得出黛玉在向宝玉耍“小性子”。在爱的渴望与寻觅中,黛玉常常独自垂泪。或因听见唱曲“你在幽闺自怜……”而情不自禁,心痛神摇,眼中落泪,或因目睹水流花谢,惜春残而落花,独吟诗而洒泪。

当黛玉经过多次试探,终于确认宝玉,“果然是个知己”,她的泪,又更无禁忌地为宝玉而流了。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话宝玉”一节,写黛玉听见宝玉的知己话时,不禁泪又下来,当宝玉为她试泪,劝她放心,她听了,觉得“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得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出,只管怔怔地瞅着他”,两人对怔了半天,黛玉眼中的泪又直流了下来,这是幸福的泪,又是痛苦的泪,爱得苦,在基苦的寻觅中得到知己爱抚,自然泪如泉涌,尽情流淌,一洗愁肠,自定情之后,黛玉凡有眼泪,皆为宝玉,皆有爱洒。

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一切写黛玉因宝玉挨打而启开了泪的大闸,将泪水的挥洒推向高潮。此时的黛玉已不愿当众为宝玉抛泪了,她的爱进入了需要隐蔽的阶段。猛听得宝玉挨打,黛玉突然心惊色变,泪涌喉咽,也许她欲扑向宝玉为之痛哭一场,却不愿众人看见她的伤心之态,而不得不强忍悲痛,躲在一旁,一直到众人散去,才得到一个机会,独自守着宝玉哭泣。虽是无声之泣,而更气噎喉堵,“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此时此情此景,叫宝玉见了怎不怜爱感动之极。这短暂的倾泪一幕,是黛玉第一次正式向宝玉表白爱情,她告诉他,她的爱是无比的,专一的,另无所图的,她只向他一人流下爱的泪水,她只让他一人看到她奉献上的爱的泪花。聪明而痴情的黛玉,用最纯洁的泪珠,抛出了她的相思红豆。

黛玉的泪,是为情而落,也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抗争,一种无奈的诉说。黛玉的泪中有灵性,化为美丽的诗章;黛玉的泪中充满悲愤,她最大的悲痛在于有追求的而不能得到,有爱的希望却在现实中幼灭。聪明的黛玉敏感到爱的幼灭,因而即使在最幸福的时刻,她也禁不住流下悲痛的泪水。秋风秋雨夕,宝玉披蓑提灯特来看她,她却想到“素昔和睦,终有嫌疑”,随着淅沥雨声,不觉又滴下泪来。慧紫鹃辞试莽玉,宝玉一时痴迷,唯恐林妹妹离去,这对黛玉来说,该是一种欣慰,可是她仅倒多哭了几场,紫鹃劝她,她甚至“直哭了一夜”,她的心比别人深,她看透了贾府的假象,预感到悲剧的吉局,她在爱的悲剧来临时,她已几乎无泪可洒了。九十六回写黛玉听得宝玉将娶宝钗,反倒瞅着宝玉傻笑起来。黛玉终于焚稿吐血断痴情,香魂逝去,再无一滴泪水。

黛玉的泪,是不可消亡的,悲愤之泪。她毕竟是现实世界中的纤弱女儿,在与强悍的恶势力抗争中她宁可玉碎,决不瓦全,她的眼泪,只为爱情而洒,绝望之时,献生之际,决不轻抛一滴泪花。

林黛玉的精神之美,更集中更强烈地体现在她她贾宝玉的爱情之中。他们的爱情是一种新型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属于未来的爱情。这种爱情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思想一致基础之上的,表现得非常纯真、深挚、坚贞。林黛玉本是一个“情痴”、“情种”,她为爱情而生,又为爱情而死,爱情是她的生命所在。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着,始终如一,至死靡它。然而,她们的爱情又是在不许爱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生存的,这就难免有痛苦,甚至要为爱情付出生命的代价。再加上她诗人的气质和悲剧的性格,这种被压抑的燃烧着她的爱情,只能用诗和哭来抒发,来倾泄。哭,是林黛玉的家常便饭,她来到人世,是为了“还泪”。她第一次见到贾宝玉,就是哭,脂砚斋说:“这是第一次还泪。”此后,“不是闷坐,就是长汉,好端端的不知为什么,常是泪流不干的。”林黛玉的哭,分明饱含着现实人生的血肉,哭是她悲剧性格的重要表现之一:哭,是她对生活折磨的强烈反映;哭,是她发泄痛苦的方式;哭,是她诗人气质的种种感受的抒发。换言之,她是为自己的爱情而哭。爱情曾使她几死几生。当他们这种同生共命的爱情最后遭到毁灭时,她便“焚稿”、“绝粒”,以生命相殉。这种爱情是怎样的至诚至坚,至纯至圣,感天地,泣鬼神,动有肺腑,撼人心灵!多少人为她洒下同情、痛惜和悲愤之泪!一生以泪洗面的林黛玉,临死之前反而发生了微笑,最后减出了:“宝玉,宝玉,你好——”的未完的一句话,留下千载不消的遗恨!

如果说,林黛玉的泪是一个诗化生命遭遇种种压抑,伤害和摧残,以至毁灭的悲剧。那么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二、林黛玉的悲剧成困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这是“灵窍偏能惊薄命”的林黛玉,在运时,敏感地注意到的摆在她眼底的无情的社会现实。这种社会现实是促使黛玉“泪尽夭亡”的悲剧构成的重要原因。

林黛玉的身世是孤苦飘零的,寄居荣国府的生活,“风刀霜剑”般的封建重压,使这种孤苦飘零的色彩更加浓重。在这种情况下,林黛玉更加珍惜和贾宝玉的爱情。“没有恋爱生活,就没有林黛玉的存在。”“林黛玉似乎不知道除恋爱之外,人生还有其它更重要的生活内容,也看不到恋爱之外存在着一个客观的世界。它把全部自我沉浸在感情的深海中,呼吸着咀嚼着这里边的一切,从这里面酿造出自己的思想性格、情绪、嗜好,以及她精巧的语言与优美的诗歌,以后,就在这里面消灭了她自己。”然而,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爱情,实质上是对代表封建宗教的思想和制度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一种勇猛冲击,因此,它就必然地要被封建宗教制度以及各种封建势力所扼杀。在这种扼杀的过程中,林黛玉“泪尽夭亡”,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林黛玉之死是社会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然而,我又认为林黛玉“泪尽夭亡”的悲剧,还有性格的因素,她的死实在也与她的性格中的抑郁的气质有关。

研究表明:正常人的身体体格与个性特征存在着小的但有意义的相关。其中有个研究材料指出,10岁、11岁个子矮小,协调性较差,体质相对比较羸弱的儿童倾向于害臊、胆怯、消极、忧愁,对照之下,那些同龄中长得高的、强壮的、精力充沛的、协调性好的儿童往往是爱开玩笑的,自我表现的、健淡的、有创造性的。那么林黛玉的体格特征与她的性格有什么关系呢?

在黛玉进贾府后,众人见她,身体虚弱,就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诊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由此可见她从小身体就很弱,只能*吃药来维持生命,笔者认为: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给她的性格着上了灰暗的底色。从她作的诗中就可以看出来:

她在《葬花吟》中她这样写:

尔今死去侬牧葬,未人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在《秋窗夜寸夕》中,她写道: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问秋屏移泪烛,泪烛摇摇入短,牵愁照恨动离恨。

…...

连宵脉脉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在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姜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湘云和黛玉在月夜作诗,湘云作了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对了下句:冷月葬花魂。

由此可见: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己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极为消极和被动。

人的气质是和性格联系在一起的,某种气质更容易形成某种性格,如多血质人的容易形成乐于助人,活泼好动的性格,而黛玉属于抑郁质,这种气质为她性格的形成起了奠基的作用,这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大观园中的女儿们知道她天生气质如此,对她也就不过分苛求了。这些姐妹们喜欢宝钗的多于喜欢黛玉的,每次湘云来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玩,而不会首先去找林妹妹,这使得黛玉与别人的社会性的交往逐渐逐少,也促成了她更加忧郁的性格。

巴甫洛夫讲过:“抑郁质的气质显然是神经系统的抑制性的类型。对于抑郁质者来说,既然他对什么东西都不知道,对什么东西都不抱希望,对于一切的东西只看到和期待着不好的,危险的方面,显然,生活的每一种现象就都成为他的抑制性的动因。”从巴甫洛夫的话中我们可以知道,抑郁质者的各种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都是相当缓慢而又非常柔弱的,这种人多愁善感,敏感,脆弱,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爱情虽然坚贞不渝,但又不时哀汉无人为她作主,因而经常悲悲切切,愁肠百结。通过林黛玉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认为,她的气质就是仰郁质。林黛玉的各种性格是在抑郁质的气质基础上形成起来的。把握住这一点,才能对林黛玉的导致她“泪尽夭亡”的悲剧性格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对于林黛玉来说,抑郁质使她身心两方面都受到很大损害,这种气质本身就是导致“泪尽夭亡”悲剧的因素。

综上所述,林黛玉的悲剧既是时代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如果说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是一种精神上的病态,那么,这种病态正是封建势力对她精神扭曲的结果。你曾风过出自巨石底下的嫩芽是茁壮的,笔直的?这样看来,林黛玉的性格是有缺陷的,是存在不足的。人与社会、性格与环境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的,作者通过对林黛玉性格和悲剧命运的描写,提示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摧残,从而引发人们对理想社会和健全性格的向往和追求。黛玉泪尽而亡,是她性格的悲剧,是她出身的悲剧,是贾府统治者利益驱向带来的悲剧,亦是封建社会的悲剧。黛玉式的人物,在当今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可能存在的,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机遇与竞争并存的时代,好的地位也不再象过去那样卑微了,女子不再是社会的附属品,女子同样可以自立自强。

黛玉的泪,带给我们的应是沉重的思索。

林黛玉和薛宝钗性格对比分析完整版

林黛玉和薛宝钗性格对比分析 (一)林黛玉: 林黛玉因为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教育环境的原因造就了她奇 高的天分,极强的自尊心,特别敏感(甚至过度敏感),特别孤傲,如春花般的嫩弱特质,使她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表现为某种讽刺性甚至幼稚的攻击性。她父母双亡、寄人篱 下、挚友极少、知音难遇、婚姻无人做主、爱情未有保障的处境,又强化了她的以上 性格特征和个性表现。但她的这种性格,是多向的、动态的、发展变化的。 黛玉的尖刻,既有姐妹之间、姑嫂之间的喜谑,如她和湘云之间的口角之争。而这类刁钻,令人只觉其伶俐可爱。同时又有针对脾性不合、品性相左的人,才显现出的真正的孤傲和 讥锋。譬如对于“阴微鄙贱”、搞“魇魔法”害人,向贾 政告密挑唆的赵姨娘,“林丫头把我们娘俩儿正眼也不瞧”。这恰恰包含着她纯正明朗、洁身自好、不歪不斜、不被不阿 的为人品格。而对宝钗、宝玉,则是大量的、主要的,但属于爱情纠葛。前34回中黛玉 三天两头的跟宝玉呕气吵闹,跟宝钗斗心眼儿,作者描写了黛玉的大小十几次争吵斗嘴: 因宝玉在宝钗处“比通灵”,“喝冷酒”而“半含酸”;为夜访怡红院叫门不开而大吵;为不放心湘云的金麒麟而最后一次吵,等等。而这些主要是宝黛爱情正处在磨合期,正所谓

“情因相爱及相伤”。同时也是出于对金玉之说的戒备。这种争吵的最根本原因,还是 “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对立与争斗! 而另一方面,这位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少女,对于意趣相投、情性相合的姐妹、诗 友乃至丫头、婆子,又是那样地谦和、尊重、友好、宽厚。妙玉嘲笑她“竟是大俗人, 连水都 尝不出来”,她也不反唇相讥,反而尊称妙玉为“诗仙”,虚心真诚地请教她改正自己的诗作。尤其是紫鹃,她是黛玉的 贴身丫头,却可以批评她跟宝玉吵架“太浮躁了些”,“皆因姑娘小性儿”,“常要歪派宝玉”;也可以直面建议她“趁早坐定了大事要紧”,不要“耽误了时光”。晴雯这位俏丫头在 宝黛之间,实际不自觉的充当了红娘,宝玉的那两条定情手 帕,就是专让晴雯递送的。而黛玉对晴雯也是格外厚待。宝玉的《芙蓉诔》中“惭违 共穴之盟”一句,黛玉听了却不妒不忌,反而赞赏这祭文新奇,甚至建议把其中一句 改为“茜纱窗下公子多情”。 以上都说明黛玉并非一味地“小性儿”更多的倒是接人待物很有区别,尤其对待姐妹、 诗友、丫头、婆子,表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友爱和主奴之间超越等级的近代民主色彩 的平等思想萌芽。 林黛玉天生叛逆,人格理想跟贾府择偶标准乃至当时世道轩轾不合。她从不规劝宝玉 为官做宰、立身扬名,大胆背叛贵

林黛玉典型性格的成因及表现(一)

林黛玉典型性格的成因及表现(一) 文篇幅较长,特把提纲列出。有兴趣者请看正文,无兴趣者可只看提纲。林黛玉典型性格的成因:第一方面,遗传基因。第二方面,环境影响。(包括以下三点)第一,林黛玉 是【诗礼名族之裔】 第二,林黛玉是个苦命的孩子。 第三,林黛玉长期生活在寄人篱下的环境里。林黛玉典型性格的表现:一、遵从封建道德和性格叛逆并存。 二、多愁善感和豁达开朗并存。 三、爱情上拈酸吃醋和潇洒拓落并存。 四、爱使小性儿和宽宏大度并存。 五、目无下尘和少有封建等级观念并存。六、养尊处优和具有忧患意识并存。 自从《红楼梦》问世以来,分析评论林黛玉的文章可说是浩如烟海多如牛毛。但林黛玉作为一个特立独行的艺术典型早已经深入人心,对她的分析和评论也必将是永久性的话题,会世代延续下去。本文旨在分析林黛玉典型性格的内在成因及其外在表现,与其它文章若有雷同也是情理中事。对笔者观点若有争议者也请求同存异。林黛玉是曹雪芹塑造的一个极为成功的文学艺术典型,喜欢红楼梦者大多也喜欢林黛玉。但为什么大家会喜欢这个人物?笔者觉得有一点很重要,那

就是林黛玉表露在外的是一种看似很矛盾的双重性格,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却可以发现这个人物精神世界里内在的、能够引起人们强烈共鸣的真、善、美。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林黛玉的性格犹如一个熟透了的猕猴桃,外面是很不起眼的褐色的果皮和浑身的毛刺,但剥开果皮,里面却是颜色晶莹、味道鲜美的果肉。这里面的内容才是黛玉性格的精神实质。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人的性格的形成主要受两个基本因素的影响。一个是先天遗传因子的传承,另一个是后天环境的影响。而红楼梦年代女孩子的环境影响局限性较大,主要是家庭环境的影响。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因素对黛玉的影响。 从已知的人物关系看,和林黛玉有传承关系的有三个人:外婆史老太君贾母、父亲林如海、母亲贾敏。从身份上定位,贾母是侯门千金,林如海是文苑才子,贾敏是大家闺秀。从智商上揣测,贾母自进贾府从重孙子媳妇做起,直到自己也有了重孙子。在这样的豪门府邸大家族里能如鱼得水、左右逢源,直到处于贾府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其智商很难说不高。而且贾母很可能自小还受到过良好的家庭文化素养的熏陶和教育,一篇【掰谎记】竟能说倒女先儿那也不是一般水平。林如海能高中探花说明智商不低。贾敏智商如何不得而知,但有其母必有其女,贾母智商高贾敏也不会差到哪里。从品性上探索,贾敏几乎没有线索。林如海给人的印象就是正直善良,向自己大舅哥举荐贾雨村就是典型的文人士子的

试论林黛玉性格特征

提纲: 一、多愁善感 1、《红楼梦》中的宿命论和轮回说奠定了多愁善感的基调。2、寄人篱下的悲惨命运是多愁善感的家庭因素。 3、体弱多病的身体和天赋感染力的诗人气质是多愁善感的生理因素。 4、艰难曲折的爱情是多愁善感的感情因素。 二、叛逆性 1、因爱而叛逆,对封建统治阶级人生价值的叛逆和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2、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对权利人物不阿谀和对下层人物不欺压。

容摘要: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杰出的艺术典型之一,其最显著的性格特点就是她的多愁善感和叛逆精神。这主要与她多病的体质、寄人篱下的处境和她希望渺茫的爱情有关。她同贾宝玉一样,在对待仕途科举、功名富贵等问题上充分体现出她的叛逆思想;此外,还表现在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她对封建社会的一切卑劣庸俗的东西表示鄙视,对权贵不阿谀、对下人不欺压,自尊而纯真。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性格 多愁善感叛逆 《红楼梦》是雪芹创作的一部反映封建社会生活的作品,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史上的最高峰。《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他们各自具有独特而鲜明的特征。林黛玉是雪芹按照现实生活中本来面目创作的最杰出的典型人物之一。作为我国古典小说女性人物长廊中最为耀眼的女性形象之一,林黛玉的性格复杂,她既坦率真诚又尖酸刻薄;既敏感多疑又脆弱易伤;既心高气傲又自怜自卑。本文试从其最突出的两个性格特征,多愁善感和叛逆性进行分析。 一、多愁善感 林黛玉性格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她的多愁善感、凄苦忧郁。她的“多愁善感”具有极其丰富、极其深刻的社会政治

涵。这主要与她那多病的体质和那种天赋感染力异常的诗人气质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她寄人篱下的处境和曲折艰难的爱情有关。因此,她爱哭,爱流泪。正如和森所论:“你是眼泪的化身、多愁的别名”。笔者认为,形成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红楼梦》中的“宿命论”和“轮回说”奠定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特征基调。小说原著,将她说成是“饥餐秘果”“渴饮灌愁水”的“绛株仙子”。“绛株”本就是血泪的意思。这绛株仙子在没有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前,曾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君畔的一株绛株草,时赤瑕神瑛侍者(贾宝玉前身)以甘露灌溉滋养,才修成女体。她入世就是为报答“神瑛侍者”的“甘露滋养之恩”,就是“自己受他甘露三惠,我并无此生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把我一生的眼泪还给他,也还得过了。”这就象是交响乐的第一个音符定下了她那悲惨命运的基调。 二是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悲惨遭遇是其多愁善感性格形成的家庭因素。由于黛玉心惠,更由她寄人篱下的处境使她变得异常敏感。初到荣国府,她留神观看一切,她似乎谨记母亲遗言:“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可多行一步路。”一天傍晚,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她的声音,并说:“二爷吩咐过,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管你是谁”,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欲要发作,

林黛玉性格分析

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 人的气质是和性格联系在一起的,某种气质更容易形成某种性格,如多血质人的容易形成乐于助人,活泼好动的性格,而黛玉属于抑郁质,这种气质为她性格的形成起了奠基的作用,这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大观园中的女儿们知道她天生气质如此,对她也就不过分地苛求了。这些姐妹们喜欢宝钗的多于喜欢黛玉的,每次湘云来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玩,而不会首先去找林妹妹,这使得黛玉与别人的社会性的交往逐渐减少,也促成了她更加忧郁的性格。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只把着了一个救命的稻草,信守爱情,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最后,直至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按照红楼梦上的来说,有前世木石前盟的因素,而且她从小就失去了母亲并体弱多病,家中亦只有她一个没有兄弟姐妹。后来父亲又得远离家乡,只好送到贾府,而贾府毕竟不是自家,当然得小心谨慎,又有几分故土情结。并且她与宝玉情投意合,却有金玉之说,岂不是阻断她的姻缘。所以才导致她心事重。而她生于南方,南方的思想本来就先进些,所以她的身上又带了几分叛逆与灵气。 林黛玉可谓是内向型女子的一个典型,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敏感、细心、绝顶聪明,悟性极强。她在对待和宝玉的感情问题上常常表现过分自卑,猜疑和忧虑,既不相信自己,更不相信别人。 身体虚弱、抑郁性的气质对黛玉性格所造成的影响: 在黛进贾府之后,众人见她,身体虚弱,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由此可见她从小身体就很弱,只能靠吃药来维持生命。笔者认为:身体的健康状况不佳,给她的性格着上了灰暗的底色。从她作的诗中就可以看出来: 她在《葬花吟》中她这样写: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在《秋窗夜雨夕》中,她写道: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入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在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湘云和黛玉在月夜作诗,湘云作了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对了下句:冷月葬花魂。 由此可见: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人的气质是和性格联系在一起的,某种气质更容易形成某种性格,如多血质人的容易形成乐于助人,活泼好动的性格,而黛玉属于抑郁质,这种气质为她性格的形成起了奠基的作用,这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大观园中的女儿们知道她天生气质如此,对她也就不过分地苛求了。这些姐妹们喜欢宝钗的多于喜欢黛玉的,每次湘云来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玩,而不会首先去找林妹妹,这使得黛玉与别人的社会性的交往逐渐减少,也促成了她更加忧郁的性格。父母双亡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亲子关系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形成。黛玉7岁丧母,11岁丧父,这两件事,分别发生在她的学龄期和少年期,此时正是她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 人的气质是和性格联系在一起的,某种气质更容易形成某种性格,如多血质人的容易形成乐于助人,活泼好动的性格,而黛玉属于抑郁质,这种气质为她性格的形成起了奠基的作用,这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大观园中的女儿们知道她天生气质如此,对她也就不过分地苛求了。这些姐妹们喜欢宝钗的多于喜欢黛玉的,每次湘云来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玩,而不会首先去找林妹妹,这使得黛玉与别人的社会性的交往逐渐减少,也促成了她更加忧郁的性格。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只把着了一个救命的稻草,信守爱情,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最后,直至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对林黛玉的人物性格分析 《红楼梦》中写了一大群青年女性,她们住在大观园内,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女儿国。在作者笔下的这几十个青年女性,一个个不仅美丽、聪明,而且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行止见识”不凡的、有独立人格的人。作者有意让书中的一位优秀男性唱出“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那么热烈的颂歌。但是,《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就是这些作者所极力赞颂的优秀女性,却成了“薄命司”册子上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物,作者用她们的悲剧的泪水酿成了芳醇甘冽的艺术美酒,这就是书中所说的“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在《红楼梦》众多女性中作者塑造得最美好,也是作者极力赞颂的一个人物,就是书中的主角之一林黛玉。她和贾宝玉构成了《红楼梦》中与众不同的两个人物形象,她们都是古今未有之人,她们的所作所为在世俗人眼里是格格不入的。就如不是“正经主子”的林黛玉,在一般人心目中是一个“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人,在贾府很不得人缘。心胸爽朗的史湘云就曾当着宝玉的面,说她是一个“小性儿,行动爱恼人”的人。与林黛玉毫无干系的赵姨娘在背后也发过牢骚:“要是那林丫头,她把我们娘儿正眼也不瞧……”。丫环小红和坠儿在滴翠亭说悄悄话,中了宝钗的“金蝉脱壳”计,误认为是林黛玉听见了,当时就很紧张,小红说:“那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因而对她都怀有不满。林黛玉甚至在贾母面前也逐渐失去了欢心,最后正如她自己在《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等诗词中所说的,陷入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苦难境地。 林黛玉为什么会陷入这种苦难境地呢?这就得从林黛玉的性格上分析。下面就分别从林黛玉的性格特征表现、形成原因和时代意义等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林黛玉丰富性格特征的表现 (一)在林黛玉的丰富性格中,较为突出也最为世人所公认的就是那所谓的“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不饶人、诸事好挑剔等。其实,这些都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其“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等令人不喜欢的性格背后,隐藏的正是她那颗十分强烈的自尊心。执著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正是她一切性格的根源。要求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不能容忍对人格和自尊心的丝毫亵渎,是她性格的核心部分。 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时,她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正反映了她那种强烈的自尊心,林黛玉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曾“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而自己如今的处境是寄人篱下,不是“正经主子”,因而显得更加小心在意,惟恐自己的自尊心在众人面前受损。可以说,林黛玉就是带着这样一颗强烈的自尊心来到贾府的,明白了这点,我们就会发现,林黛玉那些被人们视之为“小性儿”的事情,都是和她的这颗强烈的自尊心密切相关的。它就象一根绷得紧紧的弦,安装在异常敏感的林黛玉身上,不管有意无意,只要稍一触动,就会强烈地颤动起来。 第七回,写周瑞家的替薛姨妈给贾府众姐妹送宫花一事,当送给林黛玉时,林黛玉正在宝玉房中,周瑞家的笑着说:“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来与姑娘戴。”宝玉便说:“什么花儿,拿来给我看看。”而林黛玉却只一望便问:“还是单送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说:“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林黛玉当时就“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从这里看出,林黛玉在意的不是宫花的价值,而是在乎于在这件事中别人对她的态度,她不是嫌送来的花是“假花”或不合心意等,而是不愿意别人有意把她放在最后,将挑剩的送给她。因为这太伤她的自尊了,如果不明白这点,倒真会以为林黛玉对人对事太小气了。 第十八回,“林黛玉误剪香囊袋,贺元春归省庆元宵”中,写宝玉一时高兴把身上的所佩之物都给了众小厮们。林黛玉知道后,以为自己送给他的“荷包”也给小厮们拿走了,就道:“我给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说完就赌气回房,把原来正替宝玉做的香袋儿“拿过来就绞”。后来宝玉跟她解释过后,他也知道了那“荷包”宝玉珍藏在怀里,可还是生气,当宝玉向她陪不是时,她还边哭边说:“你不用同我好一阵歹一阵的,要恼,就撂开手,这当了什么!”最后禁不住要宝玉“好妹妹”长、“好妹妹”短的赔不是。咋一看,林黛玉似乎真是太小气了,简直有些无理取闹的架势,但只要细加分析,就可以看出她的这种“小性儿”后面,遮住的正是她的美好品德,正是她那要求爱情专一、要求尊重人、维护人的尊严的强烈的自尊心,是这种强烈自尊心的表现。 第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一节中,宝玉闻得林黛玉袖中发出一股幽香,便拉住要瞧笼着何物,林黛玉说:“想必是柜子里头的香气,衣服上熏染的也未可知”。宝玉说:“这香的气味奇怪,不是那些香饼

葬花吟赏析和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批注:这句是写出了黛玉自己对于死亡焦虑,对于人生幻灭的一种感慨。可能是在以花自比,认为自己的人生可能与花一样,与花具有一样的命运。 闺中女儿惜春暮/莫,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批注: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批注:这里可能是一句谶语,可能是在暗指,宝黛的婚姻在三月已经成为定数,而到了秋天却发生了些许变数,就犹如梁间燕子那样无情的飞去,宝玉离家,黛玉死亡,为下文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暗示宝黛爱情最终会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下走向灭亡。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批注:黛玉虽然得到了贾母与宝玉的关心和爱护,又因为黛玉本就是一位才女,这样就更会招来贾府的人的嫉妒,让这些人虎视眈眈地看着她,写出了黛玉对于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现实的控诉。 周汝昌曾在《红楼夺目红》一书中提到“一个少女,如此心胸口齿,还自以为天天受委屈?‘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此话又从何而起?她吃过一丝一毫的亏吗?怪哉。”(应有上下文的联系,上文主要讲林黛玉如何用话语回击对方)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花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落天尽头。 批注: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致于“泪尽证前缘”了。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冷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批注:(本句)这句话与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异曲同工之妙,黛玉出生在以那样一个封建思想为主流的社会,她却独树一帜,并没有被这思想所影响,直至死亡,她都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未曾有过一丝动摇。这句诗也写出了林黛玉自身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对上一面8 句总评)在幻想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尔今死去侬/奴收葬,未卜侬/奴身何日丧? 侬/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奴知是谁? 批注:(本句)表达出黛玉对于死亡和命运的一种焦虑,也是一句谶语,也许这也点明日后黛玉的结局应与这花儿一样“红消香断”最终落入“有谁怜”的地步,奠定了红楼悲剧的结局。(上几句)这数句在书中反复出现,甚至在鹦鹉学吟诗中也提到,说明黛玉死时肯定无人问津,事实也是如此,在黛玉死时整个贾府都在张罗宝玉的婚事,无人关心她的丧事,死时十分凄惨。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林黛玉因为自卑而自恋,因为自恋而自卑,因为自尊而善感,因为善感而多愁。黛玉自卑的同时是自恋的,这种自恋不是单纯的“爱自己”,而是自卑情结无法排解的一种转移。因次林黛玉的自恋是在自卑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自我依赖。林黛玉虽然坦率直爽,肆无忌惮,但常常说话尖酸刻薄,孤高自傲,心胸狭窄,生性多疑,更常常因为宝玉而频频使性子。其心境长期处于低落状态,整日以泪洗面,长期处于抑郁伤感中的不良心境有损身体健康,林黛玉常常是无缘由的落泪以及对一些小事生闷气,在得知宝玉定亲后更是有自杀的意愿。 自杀是一种不能自助和软弱的复杂情感,阿德勒称之为自卑情结。阿德勒解释这个词主要有两个意思。首先,自卑情结指一个人认为自己或自己的环境不如别人的观念为核心的潜意识欲望情感所组成的一种复杂情感所组成的一种复杂心理活动;其次,这种情结又指一个人由于不能或不愿进行奋斗而形成的文饰作用,文饰作用的背后就是自卑感。阿德勒很早就发表了有关身体缺陷而引起自卑感的论文,阿德勒认为那些先天有缺陷的与那些自小就享有快乐的儿童相比,就对待生活及其伙伴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他的论文研究中还指出,儿童因为身体弱小,必须依赖成人生活,而且一举一动都受成人的控制。每个儿童必须在成人的环境中长大,所以容易认为自己是软弱,渺小,无法独立生活,林黛玉自小体弱多病,而且是属于疑难杂症类型,因此她的自卑感最早应该源于儿童时期,而且比一般健康的孩子要体验深刻。 在弗洛伊德的自恋理论中,最原始的自恋被当成一种活命的功能来体验的,其目的在于自我保护。在原始的自恋中,孩子爱养育自己的母亲是将其当作自己一样来爱的,这也为孩子将来爱一个独立的自己打下基础。通俗的讲,就是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只会哭和吃睡,母亲尽心的照顾孩子让孩子生理需要满足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妈妈的亲情,温暖和关注,虽然孩子此时还未意识到自己是谁,但是她已逐渐体会到“亲情”和“爱”,这时妈妈良好的形象已深刻在孩子心里,当妈妈一旦不在,孩子心中有“好妈妈”形象,有“好妈妈”的爱和保护,就会感到自己是安全可爱的。这种由“母亲爱孩子”的现实转化而来的“我很可爱”的感受,就构成了“自恋”的情感。但是曾经一度体验到母爱,很快又失去母爱的孩子,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她们对自己缺乏信心,渴望别人的爱,她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想证明自己是可爱的。所以黛玉幼年丧母以及后来寄人篱下的创伤性经验让她认为自己是不可爱的,是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因此它会有不安全感,被抛弃感,自卑感。而且林黛玉无兄弟姐妹所以在那时体弱的她更应该是被父母竭力呵护的,这样会更容易阻碍她独立自主能力的健康发展。其次黛玉应该是典型的抑郁质。她情感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情绪忧郁,多愁善感,思维敏捷,想象丰富,不善交际,举止缓慢,从心理学来看,气质是与生俱来的,与遗传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林黛玉的自卑心理是先天抑郁气质,与身体不好外加后天与父母好没建立的良好的依恋关系就寄人篱下所致。 林黛玉虽然自卑,但她不愿采取积极的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境况,而是用自恋来转移自卑带来的紧张感。现代心理学的实验表明,自恋情结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而在少女身上,尤其是聪明、美貌、才华出众的少女身上则更

林黛玉的性格分析

林黛玉的性格分析 在《红楼梦》众多女性中作者塑造得最美好,也是作者极力赞颂的一个人物,就是书中的主角之一林黛玉。她和贾宝玉构成了《红楼梦》中与众不同的两个人物形象,她们都是古今未有之人,她们的所作所为在世俗人眼里是格格不入的。就如不是“正经主子”的林黛玉,在一般人心目中是一个“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人,在贾府很不得人缘。心胸爽朗的史湘云就曾当着宝玉的面,说她是一个“小性儿,行动爱恼人”的人。与林黛玉毫无干系的赵姨娘在背后也发过牢骚:“要是那林丫头,她把我们娘儿正眼也不瞧……”。丫环小红和坠儿在滴翠亭说悄悄话,中了宝钗的“金蝉脱壳”计,误认为是林黛玉听见了,当时就很紧张,小红说:“那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因而对她都怀有不满。林黛玉甚至在贾母面前也逐渐失去了欢心,最后正如她自己在《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等诗词中所说的,陷入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苦难境地。 林黛玉为什么会陷入这种苦难境地呢?这就得从林黛玉的性格上分析。下面就分别从林黛玉的性格特征表现、形成原因和时代意义等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林黛玉丰富性格特征的表现 (一)在林黛玉的丰富性格中,较为突出也最为世人所公认的就是那所谓的“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不饶人、诸事好挑剔等。其实,这些都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其“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等令人不喜欢的性格背后,隐藏的正是她那颗十分强烈的自尊心。执著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正是她一切性格的根源。要求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不能容忍对人格和自尊心的丝毫亵渎,是她性格的核心部分。 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时,她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正反映了她那种强烈的自尊心,林黛玉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曾“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而自己如今的处境是寄人篱下,不是“正经主子”,因而显得更加小心在意,惟恐自己的自尊心在众人面前受损。可以说,林黛玉就是带着这样一颗强烈的自尊心来到贾府的,明白了这点,我们就会发现,林黛玉那些被人们视之为“小性儿”的事情,都是和她的这颗强烈的自尊心密切相关的。它就象一根绷得紧紧的弦,安装在异常敏感的林黛玉身上,不管有意无意,只要稍一触动,就会强烈地颤动起来。 第七回,写周瑞家的替薛姨妈给贾府众姐妹送宫花一事,当送给林黛玉时,林黛玉正在宝玉房中,周瑞家的笑着说:“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来与姑娘戴。”宝玉便说:“什么花儿,拿来给我看看。”而林黛玉却只一望便问:“还是单送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说:“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林黛玉当时就“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从这里看出,林黛玉在意的不是宫花的价值,而是在乎于在这件事中别人对她的态度,她不是嫌送来的花是“假花”或不合心意等,而是不愿意别人有意把她放在最后,将挑剩的送给她。因为这太伤她的自尊了,如果不明白这点,倒真会以为林黛玉对人对事太小气了。 第十八回,“林黛玉误剪香囊袋,贺元春归省庆元宵”中,写宝玉一时高兴把身上的所佩之物都给了众小厮们。林黛玉知道后,以为自己送给他的“荷包”也给小厮们拿走了,就道:“我给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说完就赌气回房,把原来正替宝玉做的香袋儿“拿过来就绞”。后来宝玉跟她解释过后,他也知道了那“荷包”宝玉珍藏在怀里,可还是生气,当宝玉向她陪不是时,她还边哭边说:“你不用同我好一阵歹一阵的,要恼,就撂开手,这当了什么!”最后禁不住要宝玉“好妹妹”长、“好妹妹”短的赔不是。咋一看,林黛玉似乎真是太小气了,简直有些无理取闹的架势,但只要细加分析,就可以看出她的这种“小性儿”后面,遮住的正是她的美好品德,正是她那要求爱情专一、要求尊重人、维护人的尊严的强烈的自尊心,是这种强烈自尊心的表现。 第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一节中,宝玉闻得林黛玉袖中发出一股幽香,便拉住要瞧笼着何物,林黛玉说:“想必是柜子里头的香气,衣服上熏染的也未可知”。宝玉说:“这香的气味奇怪,不是那些香饼子……的香”。林黛玉冷笑道:“难道我也有什么…罗汉?、…真人?给我些香不成?便是得了奇香,也没有亲哥哥亲兄弟弄了花儿,朵儿,霜儿,雪儿替我泡制,我有的是那些俗香罢了。”当宝玉识趣地避开话题后,她又说:

红楼梦林黛玉人物分析性格分析高中语文

林黛玉人物分析和性格分析 这本书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典型性,如王熙凤的泼辣歹毒,薛宝钗的圆滑世故、贾探春的自尊独立等,都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其中的女主人公林黛玉,也以多愁善感的形象进入到了读者心中。很多人可能对于林黛玉的尖酸刻薄、悲秋伤夏感到不满,但也有许多的人欣赏林黛玉的坦诚豁达、敢爱敢恨的性格。每个人对于人物理解不同,看法自然也不尽相同,而且林黛玉是一个矛盾体,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摇摆不定,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会看到不同的性格特点。接下来,我们就分析一下林黛玉的充满悲欢离合的一生: 先从整体上认识林黛玉,从而在接下来更好的理解她的悲欢离合。想起林黛玉,最先想到的是"才女"二字,这是名副其实的,她的才华是有目共睹的。在贾元春回家省亲时,林黛玉的诗词脱颖而出,可见其是才华出众的,又譬如办诗社,多首诗词拔得头筹,诗词内容让人折服,又像那《葬花吟》,写的缠绵悱恻,动人心魄,这些无一不显示着林黛玉的才华。而才女这个词,自古至今带有着些许悲剧色彩,如宋代李清照,一生颠沛流离,伤春悲秋,又如张爱玲,一生都在追寻爱情,最后香消玉殒之时却落得个无人陪伴。林黛玉也不例外,身上带着浓厚的悲情色彩,少小离家,无人为其婚姻大事做主,因为性格较为坦诚直率、说话直接也不算得人心,而且较为敏感,如果有些风吹草动会悲观多想,心情郁郁,虽与贾宝玉真心相爱,却又受着封建礼教和金玉良缘的束缚而未得善终,最终泪竭而香消玉殒。林黛玉的一生,不能尽说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悲剧,但其中的大部分也是浸泡在悲剧中的。 林黛玉的人物形象自诞生以来褒贬不一。有人会说她太过小气,许多事情都斤斤计较,且言辞犀利、尖酸刻薄,这些说辞是不能完全否定的,但可以一分为二的看待她的行为。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一种天真的表现,因为她待人真诚,所以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虽言辞直接,却道出了本质,小说中有些人物会抱怨她说话太过刻薄,却没有说她说的内容是错的。她的坦诚是值得赞赏的,有什么事情都会表现出来,让别人知道她的心情,不会像城府颇深的人那样把自己的心思藏起来,说与做的行为截然不同。喜欢林黛玉,不仅是因为她身上的悲情色彩太过浓厚,让人不自觉想去靠近分析,也是因为她敢爱敢恨,敢于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态度,敢于突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的爱情的性格特点。 一、林黛玉的离别:命运无常、不由人 林黛玉的出场就是离别,这暗示了她悲剧的命运,在此次分析中也将林黛玉的离别放在第一位论述。开始是离别,结局也是离别,她的短短一生,是有过多次的离别,这也是她自带悲剧光环的原因之一。在林黛玉初次登场时,她的父亲林如海言:"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去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一句话,道出了林黛玉的当时处境,且也道出了她的离别情境,母亲病逝,是为一离别;父亲年老,无力抚养,将其送走,是为二离别。林黛玉小小年纪便要离开父亲投奔亲戚仰人鼻息,使得读者在开始就给林黛玉冠以悲剧,而这一次的离别,也正应了命不由人,一场病使得母亲故去,无力回天,林黛玉不得不面对生离死别这一事实,而父亲年迈,也是有心无力,无法养育这个幼女,即便林黛玉再不愿意也只能屈从。这一次的离别可以说是命运作弄,作为人是不可改变的。 林黛玉的泪竭焚稿的场面是林黛玉的最后一次离别,身边只有贴身丫鬟和李纨照顾,周围冷清孤寂,形成对比的是旁边的怡红院热闹非凡,林黛玉的爱情托付者贾宝玉正与别人行成婚大礼。昔日怜惜她的人也冷落了她,即便她即将要与众人天人永隔,众

对林黛玉的人物性格分析

对林黛玉的人物性格分析 《红楼梦》中写了一大群青年女性,她们住在大观园内,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女儿国。在作者笔下的这几十个青年女性,一个个不仅美丽、聪明,而且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行止见识”不凡的、有独立人格的人。作者有意让书中的一位优秀男性唱出“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那么热烈的颂歌。但是,《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就是这些作者所极力赞颂的优秀女性,却成了“薄命司”册子上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物,作者用她们的悲剧的泪水酿成了芳醇甘冽的艺术美酒,这就是书中所说的“千红一 窟(哭),万艳同杯(悲)。” 在《红楼梦》众多女性中作者塑造得最美好,也是作者极力赞颂的一个人物,就是书中的主角之一林黛玉。她和贾宝玉构成了《红楼梦》中与众不同的两个人物形象,她们都是古今未有之人,她们的所作所为在世俗人眼里是格格不入的。就如不是“正经主子”的林黛玉,在一般人心目中是一个“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人,在贾府很不得人缘。心胸爽朗的史湘云就曾当着宝玉的面,说她是一个“小性儿,行动爱恼人”的人。与林黛玉毫无干系的赵姨娘在背后也发过牢骚:“要是那林丫头,她把我们娘儿正眼也不瞧……”。丫环小红和坠儿在滴翠亭说悄悄话,中了宝钗的“金蝉脱壳”计,误认为是林黛玉听见了,当时就很紧张,小红说:“那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因而对她都怀有不满。林黛玉甚至在贾母面前也逐渐失去了欢心,最后正如她自己在《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等诗词中所说的,陷入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 剑严相逼”的苦难境地。 林黛玉为什么会陷入这种苦难境地呢?这就得从林黛玉的性格上分析。下面就分别从林黛玉的性格特征表 现、形成原因和时代意义等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林黛玉丰富性格特征的表现 (一)在林黛玉的丰富性格中,较为突出也最为世人所公认的就是那所谓的“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不饶人、诸事好挑剔等。其实,这些都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其“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等令人不喜欢的性格背后,隐藏的正是她那颗十分强烈的自尊心。执著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正是她一切性格的根源。要求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不能容忍对人格和自尊心的丝毫亵渎,是她性格的核心部分。 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时,她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正反映了她那种强烈的自尊心,林黛玉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曾“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而自己如今的处境是寄人篱下,不是“正经主子”,因而显得更加小心在意,惟恐自己的自尊心在众人面前受损。可以说,林黛玉就是带着这样一颗强烈的自尊心来到贾府的,明白了这点,我们就会发现,林黛玉那些被人们视之为“小性儿”的事情,都是和她的这颗强烈的自尊心密切相关的。它就象一根绷得紧紧的弦,安装在异常敏感的林黛玉身上,不管有意无意,只要稍一触动,就会强烈地颤动起来。 第七回,写周瑞家的替薛姨妈给贾府众姐妹送宫花一事,当送给林黛玉时,林黛玉正在宝玉房中,周瑞家的笑着说:“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来与姑娘戴。”宝玉便说:“什么花儿,拿来给我看看。”而林黛玉却只一望便问:“还是单送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说:“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林黛玉当时就“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从这里看出,林黛玉在意的不是宫花的价值,而是在乎于在这件事中别人对她的态度,她不是嫌送来的花是“假花”或不合心意等,而是不愿意别人有意把她放在最后,将挑剩的送给她。因为这太伤她的自尊了,如果不明白这点,倒真会以为林黛 玉对人对事太小气了。 第十八回,“林黛玉误剪香囊袋,贺元春归省庆元宵”中,写宝玉一时高兴把身上的所佩之物都给了众小厮们。林黛玉知道后,以为自己送给他的“荷包”也给小厮们拿走了,就道:“我给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说完就赌气回房,把原来正替宝玉做的香袋儿“拿过来就绞”。后来宝玉跟她解释过后,他也知道了那“荷包”宝玉珍藏在怀里,可还是生气,当宝玉向她陪不是时,她还边哭边说:“你不用同我好一阵歹一阵的,要恼,就撂开手,这当了什么!”最后禁不住要宝玉“好妹妹”长、“好妹妹”短的赔不是。咋一看,林黛玉似乎真是太小气了,简直有些无理取闹的架势,但只要细加分析,就可以看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答:一、捧心西子病态美二、以自尊掩饰自卑三、小心眼背后有坦诚四、追求真爱五、正确看待林黛玉的悲剧林黛玉毕竟是单纯天真的少女,她幻想着与贾宝玉的爱情有朝一日获得统治阶级的认可,配上一个合乎封建礼教的形式,成为合理的存在。但美好的幻想无所附丽,结局如何,林黛玉没有贾宝玉那样乐观自信。她担心着“不知将来如何”,更多的是预感到这爱情的悲剧结局。没有婚姻的爱情是不完整的,林黛玉正是在将爱情发展成为婚姻上碰到了更大的威胁,也更加显得无能为力。事实是确实有一团不祥的乌云笼罩在宝黛爱情上空,而乌云的制作者就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贾母对她的“心肝”宝玉的配偶的选择,是长期萦绕于心的重要问题,贾母对此早已关注,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宝玉的妾的候选人,贾母就选中了晴雯,并把晴雯给了宝玉当丫头,说:“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别的丫头“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贾母对宝玉的妾尚且这样用心,对他妻子的要求就更高了,选择自然更加慎重了。林黛玉的小心眼儿,尖齿利牙,得罪了周围好多人,失去了友军。除了宝玉和贴身丫头紫鹃之外,贾府上下没有人关心她,也没有谁替她着想。她还处处不饶人,别人不敢说的话,她偏说。如宝玉和袭人的暧昧关系,大观园中无人不知,但谁也怕捅破这层纸,只有黛玉敢一语道破,对袭人说:“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她的性格孤傲,如他对王夫人的心腹、怡红院中的内奸,竟一点也不顾忌,直率的惊人。封建蒙昧主义最野蛮的地方,往往对人的个性施以暴虐和残害,人性发展加以束缚。在这里,真实的个性存在本身就是叛逆。曾经一度视黛玉为掌上明珠的贾母,在意识到黛玉的心事后,明确表示不能将她许配给宝玉,并在薛林两人比较后明显倾向于薛宝钗。王熙凤在贾母的态度明朗后,便使出了“偷梁换柱”之计,对宝玉说给他娶林妹妹而实际上给他娶的是薛宝钗。“风刀霜剑严相逼”,林黛玉在绝望中一病不起,临终前在绝望悲愤之中,焚烧了象征着她与宝玉纯洁爱情的诗帕和记载着她心声的诗稿。可见黛玉之死,既是社会悲剧,也是性格悲剧。林黛玉性格上的缺陷掩盖不了她叛逆思想的光芒。当她的爱情幸福被扼杀时,表现得那样的勇敢、决绝,她以死向黑暗的社会表示强烈的反抗。至此,她的叛逆性格到了高峰。一个美丽、柔弱、勇敢、决绝的悲剧形象,便深深铭刻在读者心中,屹立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个才华横溢、品性高洁、有时善解人意但又经常拈酸使小性的女子。多愁善感的女子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敏感、细心、淡泊、真实、易伤感,绝顶聪明,悟性极强,自尊自爱,多愁善感林黛玉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还有些叛逆的哈!!!林黛玉是敏感的,无父无母虽在姥姥家也属于寄人篱下,有一种难以言喻的自卑,这才是她为什么说话总尖酸刻薄的根本!林黛玉很清醒她知道贾府是个什么地方,才会对自身未来以及与宝玉的爱情无法把握而伤心垂泪!林黛玉是真诚的,都说宝钗在大观园里人缘好,可为什么香菱会跟黛玉学诗而不是跟她关系更近的也会做好诗的宝钗?黛玉可以与自己的丫鬟同卧一床试问大观园的贵族小姐们谁可以这么“作践”自己?可以看出黛玉的思想可以说是超越了那个时代的!她虽经常与王熙凤斗嘴但与其关系还是很不错的,从送茶和开玩笑说让黛玉做贾家的媳妇可以看出当然还有更多的描写!王熙凤并不完全是怕宝钗当上贾家媳妇后抢权才更中意黛玉的,别忘了黛玉也很聪明只要她想要持家只要她想学还怕她不会?因此,大伙可以看出黛玉在贾家的人气其实没那么低,那探春晴雯湘云跟黛玉也是非常要好的!而且后期她也会调整自己了,没那么多刻薄的描写了!只可恨那个序书的高鹗老头儿误会了曹雪芹的原意,贾母始终都是坚持让黛玉嫁给宝玉的,这点毋庸置疑,只是按曹公的意思是贾母出现了意外死了,这才使黛玉失去了大靠山最终因无希望而死去,而且是落湖而死。在她与湘云在荷塘池看鹤做出那句“冷月葬诗魂”就已经可以预见了!唉!她的确是古今第一风流诗魂啊!其实按现代人的角度这是个很有棱角的女生,都说现在男生娶妻应如宝钗,我看未必!男生一旦与这样的女生相爱就不想结婚了吗?这样的女生难道就不会为爱为家庭付出吗?更何况

(完整版)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

第三课时 一、分析人物性格 一、林黛玉: 林黛玉母亲去世后“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在外祖母一再致意下,才去都中投奔外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过去在家“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尽管外祖母“心肝儿肉”地疼她,宝贝儿似的待她,但总有寄人篱下之感,待人处事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例如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她吃晚饭,她婉言谢绝了:“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一席话既表明了她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她待人接物是处处留心的。 再如,在王夫人房中,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而黛玉料定那是贾政之位,绝不肯坐,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可见,黛玉连坐在哪里,都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 在贾母房中吃饭时,更是如此。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当王熙凤拉黛玉入座时,黛玉也十分推让

了一番,直到贾母作了解释后,方才告了座,坐了。 黛玉的留心与在意,还表现在随时改正一些不适宜的对答上。比如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照实回答:“只刚念了《四书》。”但当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时,贾母却说:“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黛玉听得贾母这样说,觉得自己刚才失了口,所以当宝玉问她读什么书时,黛玉便改口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黛玉这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感情的反映,也是节选中性格主要的一面。 其次,有两段关于外貌、神情和风韵的描写:1.众人见黛玉时对她的年龄、举止言谈、身体面庞和风流态度的描写。2.宝玉见黛玉时,对黛玉的外貌、神韵的描写,运用对偶、比喻等手法,以华美对称的语言,写出了宝玉眼中所见的黛玉的娇容。表现黛玉的共同点: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尤其怕“哭”与“泪”,不但照应第一回中的“木石前盟”,又为以后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二、王熙凤: 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的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

高考语文常考知识点林黛玉人物特点及性格分析

高考语文常考知识点林黛玉人物特点及性格分析 本文是关于高考语文常考知识点林黛玉人物特点及性格分析,感谢您的阅读! 林黛玉出身于世袭侯爵的清贵之家。由于生活思想环境比较开放的南方,加之父母钟爱,把她当做男孩来培养教育,使得她的思想比较开放,才华横溢。后由父母早丧,她寄居到每日每时都发生仇恨、倾轧、争夺、欺诈的本也难站的贾府内。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家子亲骨肉,一个个像鸟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这样一种险恶的环境下,黛玉得不到一点欢乐幸福。所以,林黛玉突出的性格特征是多愁善感,多疑任性。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的,不知为什么常常便泪道不干的。这个性格特征,反映叛逆者同封建主义抗争与苦斗的艰难,反映了封建社会妇女的不幸。但同时,险恶的环境也培育了她的叛逆性格。她永远也学不会薛宝钗的处世圆滑,也学不会讨好封建统治大家长。她眼里揉不得沙子,心里装不下尘埃。她无视温柔敦厚的封建规范的存在。她用她那比刀子还厉害的言语对贵族家庭中种种黑暗和丑行进行揭露和嘲讽。我们常说,黛玉是多疑任性的。但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她正是用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的。 除此之外,林黛玉还直接反抗封建礼教。薜宝钗曾经一本正经地向她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信条,她丝毫没有放在心上。她才华横溢,写诗作赋不让须眉。她还和宝玉有着同样的爱好,最爱看诸如

《西厢记》、《牡丹亭》这类移人心性的杂书。她蔑视封建礼教,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从来不劝宝玉为官做宦,从来不用仕途经济一类的混账话去劝说宝玉,因而深得宝玉敬重,被宝玉视为知己。他们的这种共通点也成了他们爱情的共同基础。 他们的爱情是一种新型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属于未来的爱情。这种爱情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思想一致基础之上的,表现得非常纯真、深挚、坚贞。林黛玉本是一个情痴、情种,她为爱情而生,又为爱情而死,爱情是她的生命所系。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著,始终如一,至死不渝。但可悲的是宝、黛之间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顽固的封建礼教是不允许他们之间的爱情存在的。于是以她的多病之身和小家子性儿为由,一次次地向他们的爱情发出警告。但林黛玉始终保持着和封建势力不妥协的态度。在焚稿断痴情一回中,她一面吐血,一面焚稿,以死向这个黑暗的社会表示最后的反抗。在黛玉身上又使我们看到一种新型妇女的思想意识的萌芽。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