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试论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试论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试论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试论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提纲:

一、多愁善感

1、《红楼梦》中的宿命论和轮回说奠定了多愁善感的基调。2、寄人篱下的悲惨命运是多愁善感的家庭因素。

3、体弱多病的身体和天赋感染力的诗人气质是多愁善感的生理因素。

4、艰难曲折的爱情是多愁善感的感情因素。

二、叛逆性

1、因爱而叛逆,对封建统治阶级人生价值的叛逆和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2、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对权利人物不阿谀和对下层人物不欺压。

内容摘要: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杰出的艺术典型之一,其最显著的性格特点就是她的多愁善感和叛逆精神。这主要与她多病的体质、寄人篱下的处境和她希望渺茫的爱情有关。她同贾宝玉一样,在对待仕途科举、功名富贵等问题上充分体现出她的叛逆思想;此外,还表现在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她对封建社会的一切卑劣庸俗的东西表示鄙视,对权贵不阿谀、对下人不欺压,自尊而纯真。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性格

多愁善感叛逆

《红楼梦》是曹雪芹创作的一部反映封建社会生活的作品,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史上的最高峰。《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他们各自具有独特而鲜明的特征。林黛玉是曹雪芹按照现实生活中本来面目创作的最杰出的典型人物之一。作为我国古典小说女性人物长廊中最为耀眼的女性形象之一,林黛玉的性格复杂,她既坦率真诚又尖酸刻薄;既敏感多疑又脆弱易伤;既心高气傲又自怜自卑。本文试从其最突出的两个性格特征,多愁善感和叛逆性进行分析。

一、多愁善感

林黛玉性格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她的多愁善感、凄苦忧郁。她的“多愁善感”具有极其丰富、极其深刻的社会政治

内涵。这主要与她那多病的体质和那种天赋感染力异常的诗人气质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她寄人篱下的处境和曲折艰难的爱情有关。因此,她爱哭,爱流泪。正如蒋和森所论:“你是眼泪的化身、多愁的别名”。笔者认为,形成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红楼梦》中的“宿命论”和“轮回说”奠定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特征基调。小说原著,将她说成是“饥餐秘果”“渴饮灌愁水”的“绛株仙子”。“绛株”本就是血泪的意思。这绛株仙子在没有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前,曾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君畔的一株绛株草,时赤瑕神瑛侍者(贾宝玉前身)以甘露灌溉滋养,才修成女体。她入世就是为报答“神瑛侍者”的“甘露滋养之恩”,就是“自己受他甘露三惠,我并无此生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把我一生的眼泪还给他,也还得过了。”这就象是交响乐的第一个音符定下了她那悲惨命运的基调。

二是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悲惨遭遇是其多愁善感性格形成的家庭因素。由于黛玉心惠,更由她寄人篱下的处境使她变得异常敏感。初到荣国府,她留神观看一切,她似乎谨记母亲遗言:“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可多行一步路。”一天傍晚,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她的声音,并说:“二爷吩咐过,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管你是谁”,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欲要发作,

又想:“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越想越觉伤感,“便也不顾青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卑卑切切,呜咽起来。”别人无意的话,她认为是对她的轻辱。一日她卧病在床,听到园子里的老婆子骂人,实则是在骂她的外孙女,黛玉却认为在骂她自己,竟气得昏厥过去。她有太多敏感和自尊,但这一切是由于在她内心深处,有一个解不开的隐痛,因此,别人的无心之言,她却认为是影射自己,可以反复回味,黯然神伤。这就是她年幼便失去双亲,寄人篱下的悲惨命运。

三是体弱多病的身体和天赋感染力的诗人气质是其多愁善感性格形成的心理因素。黛玉生来有“不足之症”“五内郁结着缠绵不尽之意”,没有史湘云健康的身体和那“英豪阔大宽宏量”的乐天气质。她有两弯似蹙非蹙的眉,因此,宝玉一见她就送她一个表字“频频”,说得更明白就是“病如西子似三分”,西施的美就在于她的病态,美在她心痛而皱眉的愁容。林黛玉之美多半也是由“愁”字得来的。关于她的笔名“潇湘妃子”,探春是这样解释的:“当日娥皇女英泪洒竹上成斑,故今斑竹有叫湘妃竹。如今他住在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那竹子想来也是要变成斑竹的。”林黛玉先天弱“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早晨在潮地里站了一会儿,就觉得腿酸”;“元宵节闹了一夜,几天没有歇过来,浑身酸

疼”;“螃蟹鹿肉虽爱吃,却不敢多吃甚至不吃”缺乏了人生的一大享受;十几岁的少女竟是个“美人灯”,风一吹就受不了……作品反复地强调黛玉的体弱,自然有他的道理。“一日药吊子不离火”,一年四季多数时光是在病中度过。这样的身体素质使她对外界的反应自然比别人敏感。不见黛玉连淡雅的香水也禁不住吗?这种体质当然会影响到精神。“众人都体谅他在病中,且素日身体娇弱,禁不得一丝委屈”。“多愁”的原因虽不全是“多病”,却有一部分是由此引起来。与林黛玉处境相似的史湘云却豁达大度,这不能不说与其身体健康、活泼好动有关。林黛玉多病的原因,也许是聪明太过思虑太过造成的。“他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不知为了什么常常的便是眼泪不干的。先是有人劝他,怕他思父母,想家乡,受了委屈,只得用语宽慰劝解。谁知一年一日竟常常如此,把这事看惯,也都不理论了。”王夫人常对宝玉说:“我想你林妹妹素日是个有心的。”宝玉最了解黛玉,知道黛玉爱多心,总怕得罪了她。这种心细的病从何而来?那是因为黛玉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聪明太过,思虑太多,故忧虑伤身结成病。同时,黛玉还有天赋感染力的诗人气质也是她多愁善感的另一原因。作为她诗谶的《葬花辞》,是林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她以落花自况,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抒写了她的哀愁和悲愤。“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

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非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了她的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至于“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未了数句,实则是大有深意的: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诗,对于她,是不可一日无的,她是用诗来发泄痛苦和悲愤的。

四是爱情的曲折艰难加深了其多愁善感的性格。爱情是黛玉生活中的唯一望见的光芒,甚至成了她生命的全部意义。这种爱情产生于她和宝玉思想一致的基础上,极其曲折,极其艰难地发展起来的。爱情的阻力是她背上的一副精神枷锁。她无法摆脱自由恋爱、自由婚姻当作不道德行为这种社会意识的支配。因此,爱情给她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但同时也带来了痛苦和哀愁。父母双亡的境地、“金玉良缘”的宿命观点、不祥的预感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折磨着她。于是她更加的多愁善感了。她对宝玉的恋情尽管是真挚而热烈的,但又为封建礼法所不容,也为她那“主子姑娘”的身份所不容。这样,就显得非常矛盾:一方面她热恋着宝玉,把生命的孤注押在上面。另一方面,她又要维护她“主子姑娘”的地位。如她见宝玉命晴雯送来定情的绢子“不觉神醉”,“再想到

私相传递,又觉可惧”;在宝玉多次说:“你死了,我做和尚”时,她“登时放下脸来”说“想是你要死了,胡说的什么?你们家倒有几个亲姐姐、亲妹妹呢?明儿都死了,你几个身子做和尚呢?”甚至到痴情的紫鹃替她的终身担忧,劝她“拿主意要紧”,说“万两黄金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时,她竟然说:“我明日必回老太太,退你回去,我不敢要你了。”这些情节真实而又确切地表现出来这个“春困发幽情”的林黛玉,强烈地渴慕自由爱情而又不敢触犯封建礼法,并想维护贵族小姐身份的复杂而又矛盾的心境。她的爱情也被打上了封建贵族阶级的烙印,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时代的局限,所以她在追求纯真爱情的同时,却又背负了沉重的精神枷锁。她的心思也只有宝玉最清楚:“你皆因总放不下心的缘故,才弄了一身的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会一日重似一日。”宝玉所指的病,显然不仅是身体上的病,而是身体上的病和心理上的愁的总概括。如同《枉凝眉》中所说的:“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到冬,春流到夏。”为自己的处境,为自己的爱情,她的眼泪越流越少,渐渐走向“泪尽夭亡”的宿命归宿,应和了那个“还泪”的神话。二、叛逆性

林黛玉出生于书香门第,由于父母双亡而寄居贾府。这种寄人篱下的处境,使她一方面多愁善感,另一方面又时时处于防范、自卫的状态,以维护自己的尊严。她有很多看上

去“过敏”“多心”的言行,实则蕴涵了一个寄食者的自尊和自卫。而封建社会要求女子要甘于卑、伏于弱,所以林黛玉的自尊和自卫的本身就是一种叛逆。林黛玉的叛逆性格是最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在她身上有一定的追求个性解放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里,她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又是那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性灵文学”和描写爱情的角本杂剧,那样如痴如醉地沉浸在艺术境界里。对于贾府的“混世魔王”、“祸胎孽根”的贾宝玉引为知己,结为同心。

一是因“爱”而叛逆。主要表现为她对封建统治阶级人生价值的叛逆和对个性解放的追求。林黛玉同贾宝玉一样,她也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她的叛逆性格在她和贾宝玉的爱情上表现得最充分,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反封建的共同思想基础上的。此外,在对待仕途科举、功名富贵等问题上也具有叛逆思想。

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是建立在志同道合、心心相印的基础上。林黛玉爱贾宝玉,主要还不是由于贾宝玉的品貌才情。在曹雪芹笔下,林黛玉是美丽动人的,但薛宝钗外貌的美丽完全比得上林黛玉,有些地方似乎还要美丽一些。但为什么林妹妹能赢得贾宝玉的心,而宝姐姐却得不到贾宝玉的爱呢?这主要原因是因为薛宝钗的人生理想跟宝玉是不协调、相冲突的,她是以封建统治者规定的人生理想为理想,

没有自己独立的人生理想;而林黛玉的人生理想才和贾宝玉一致的。如第三十二回中有一段情节很能说明这一点。这一回史湘云和袭人所谈的是一些女孩们的私房话,由于她们的谈话,引出了史湘云对宝玉的规劝,又由于宝玉对湘云的态度,引出了袭人转述宝钗用同样的话劝宝玉所受的难堪。接着袭人又对宝玉对黛玉的态度作比较,于是便引出了宝玉这样一句话:“林妹妹不说这些混帐话,要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这个情节从正面表现了宝玉否定封建社会为他确定那一条升官发财、封妻萌子、光宗耀祖的正规道路,这是宝玉反封建思想的核心,是他全部性格的基础。尽管他对宝钗是非常尊重的,对湘云也是非常喜欢的,他对任何女孩儿从来很少疾言厉色给以难堪的,但是宝钗说了,他咳了一声,一跺脚就给了宝钗一个无言的鄙视。湘云说了,他就要湘云到别的屋里去坐“我这里仔细腌杂你这样知经济的人”,给湘云一个当面的难堪。而林黛玉则不同了,她从来不说这些混帐话,她同情和支持贾宝玉那些不被一般人所理解,而常遭人们申斥的叛逆言行。林黛玉之所以把爱情献得贾宝玉,并不是宝二爷在贾府的地位,而是因为宝哥哥不仅和她自幼耳鬓厮磨一起长大,因而感情更加亲密;最主要的是,她觉得贾宝玉是知己,并且后来明确地知道了贾宝玉也把她当作知己,就在这一回的场面里,贾林的关系又有了进展,不是先前那样云遮雾障、疑虑重重,而是晴光乍展、推心置腹了。

林黛玉无意听到了宝玉对她这个评价,于是“又悲又惊,又悲又叹”。我们看到了这个孤独少女,她陷入了无法解脱又无法申诉的苦海情波之中。她太单纯了,对封建社会太没有认识了,她只想到父母双亡,无人做主;只想到自己体弱多病,不能久持。她没有想到封建势力的魔网在已笼罩在她的身上,当她和宝玉的感情一步步向前发展的同时,这张魔网也在一步步地慢慢紧缩。

二是黛玉的叛逆性格还表现在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对周围现实的傲视和鄙视上,和虚伪、狡诈的大观园格格不入。在大观园里,黛玉和宝钗的面面俱到、八面玲珑相反: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爱恼就恼,爱说就说,一片纯真,毫不矫饰。她对权利人物不阿谀,不奴态,不惧怕。宝钗在贾母、王夫人这些权利人物面前极力逢迎、百般讨好,黛玉在这些权利人物面前不说一句阿谀话,不做一件奉承事。如第七回中,王夫人的陪房丫头周瑞家的,受薛姨妈之托,分送十二枝宫花给众姐妹。在贾府中,王夫人地位巩固,周瑞家的气焰嚣张,众人也都投鼠忌器。周瑞家的女婿打官司,居然能搬动凤姐从中周旋,就可见非同一般。宝钗对她非常亲热。有一次,周瑞家的寻常串门到宝钗处,宝钗正在描花样子,一见周瑞家的“便放下笔,转过身,满脸堆笑,让周姐姐坐。”周瑞家的送花至迎、探、惜春处,迎、探春“忙收了棋,欠身道谢”,惜春也与周瑞家的“大家取笑了一回”。

惟独黛玉不然,周瑞家的来时,黛玉正在宝玉房中作解连环的游戏。周瑞家的进来笑到:“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来与姑娘戴。”宝玉素知黛玉目无下尘,忙与周瑞家的敷衍,并接过宫花。黛玉只就宝玉手中一看,便问到:“还是单我一个,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周瑞家的道:“各处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到:“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呀。”周瑞家的一声也不言语。黛玉就这样一步步失掉人心,不但失去了贾母、王夫人的欢心,除了贴心的紫鹃和知心的宝玉外,没有什么知己,非常孤立。又如第十八回中,为庆贺元妃省亲和大观园的建成,元妃先提一绝句,却平平不见诗才。她让诸姐妹提一匾一诗,嘴里虽说“随意发挥,不可为我微才所缚”,但又让宝玉就大观园四景“各赋五言律诗一首”,明显是想借“自幼教授”的宝玉来抬高自己。宝钗和黛玉各作一首诗,宝钗的诗处处逢迎元妃,而黛玉没有只字阿谀。虽然她的一首诗被指为四首之冠,显示了才华,但元妃让众人住进大观园的口谕中,久久不提及宝玉、宝钗,所赐的礼物也是宝玉和宝钗的一样。黛玉先失掉人心,后失掉天心,却在另一方面体现了黛玉的纯真与不谙世事。虽有满腹诗情,却不能作好“人情练达”这篇文章。

林黛玉也并非一味“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相反,她对待“下人”却从不欺压,从不疾言厉色。她对待紫鹃,亲同姐妹,情同骨肉,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宝玉说,她对晴雯

是极好的;佳葱说,她去潇湘馆送茶叶,黛玉正给丫头门发钱,见了她,就抓了两把给她。香菱学诗,宝钗讥她“得陇望蜀”,极为厌烦。香菱向黛玉请教,黛玉却热诚相待,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她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求,还把自己的诗集借给香菱,并圈定阅读篇目,批改她的习作,让她“只管放开胆子去作”,堪称“诲人不倦”。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人必诽之,其势然也。”群芳宴时,众姐妹以花为谶,黛玉抽的是“风霜清愁”的芙蓉签。芙蓉一直是高洁的象征,具有凛然不可侵犯的秉性,花不能容众的同时,自然也会被众花所拒。签上的“莫愁东风当自嗟”,点出了林黛玉的悲惨结局一部分也是由于自身性格酿成的。

可以看出,作者曹雪芹通过多方面的、立体的手段把各种生活场景同时展现出来,精心刻画了林黛玉这一典型形象。黛玉是这样一个人,她不懂妥善地去保护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也不懂巧妙地隐藏自己内心深处的隐秘,更不懂得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需要利用某种手段。机诈奸巧、虚伪权谋这些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特征完全与她无缘;逢迎阿谀、苟合取容,这些哈巴狗式的奴才哲学更与她无分;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容忍退让这些中庸之道,她似乎也没学到。她是这样的自尊,自己的人格尊严不能受到半点侮辱和损害;她又是那样的高傲,鄙视那个社会的一切卑劣庸俗的东西。她爱宝玉,仅仅

是因为情投意合、思想一致。富贵荣华不是她选择的条件;聪明秀惠也不是她倾心的根由;仕途经济不屑一顾;光宗耀祖从不挂齿。“金玉良缘”这个宿命观点她敢于勇敢冲击;杂书野史她也敢于大胆玩味,她秉绝世才华、具稀世俊美、锦心绣口捷才敏思。她勇敢而又柔弱,聪明而单纯,多愁善感而又坚强不屈,超凡脱俗而又热爱生活。在她身上集中地体现了旧时代的中国女性在优秀古代文化熏陶之下,所具有的一切美丽和诗情。

参考文献:

1、《红楼梦》原著;

2、赵景深《中国小说从考》;

3、霍松林主编《中国古典小说六大名著鉴赏辞典》

林黛玉和薛宝钗性格对比分析完整版

林黛玉和薛宝钗性格对比分析 (一)林黛玉: 林黛玉因为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教育环境的原因造就了她奇 高的天分,极强的自尊心,特别敏感(甚至过度敏感),特别孤傲,如春花般的嫩弱特质,使她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表现为某种讽刺性甚至幼稚的攻击性。她父母双亡、寄人篱 下、挚友极少、知音难遇、婚姻无人做主、爱情未有保障的处境,又强化了她的以上 性格特征和个性表现。但她的这种性格,是多向的、动态的、发展变化的。 黛玉的尖刻,既有姐妹之间、姑嫂之间的喜谑,如她和湘云之间的口角之争。而这类刁钻,令人只觉其伶俐可爱。同时又有针对脾性不合、品性相左的人,才显现出的真正的孤傲和 讥锋。譬如对于“阴微鄙贱”、搞“魇魔法”害人,向贾 政告密挑唆的赵姨娘,“林丫头把我们娘俩儿正眼也不瞧”。这恰恰包含着她纯正明朗、洁身自好、不歪不斜、不被不阿 的为人品格。而对宝钗、宝玉,则是大量的、主要的,但属于爱情纠葛。前34回中黛玉 三天两头的跟宝玉呕气吵闹,跟宝钗斗心眼儿,作者描写了黛玉的大小十几次争吵斗嘴: 因宝玉在宝钗处“比通灵”,“喝冷酒”而“半含酸”;为夜访怡红院叫门不开而大吵;为不放心湘云的金麒麟而最后一次吵,等等。而这些主要是宝黛爱情正处在磨合期,正所谓

“情因相爱及相伤”。同时也是出于对金玉之说的戒备。这种争吵的最根本原因,还是 “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对立与争斗! 而另一方面,这位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少女,对于意趣相投、情性相合的姐妹、诗 友乃至丫头、婆子,又是那样地谦和、尊重、友好、宽厚。妙玉嘲笑她“竟是大俗人, 连水都 尝不出来”,她也不反唇相讥,反而尊称妙玉为“诗仙”,虚心真诚地请教她改正自己的诗作。尤其是紫鹃,她是黛玉的 贴身丫头,却可以批评她跟宝玉吵架“太浮躁了些”,“皆因姑娘小性儿”,“常要歪派宝玉”;也可以直面建议她“趁早坐定了大事要紧”,不要“耽误了时光”。晴雯这位俏丫头在 宝黛之间,实际不自觉的充当了红娘,宝玉的那两条定情手 帕,就是专让晴雯递送的。而黛玉对晴雯也是格外厚待。宝玉的《芙蓉诔》中“惭违 共穴之盟”一句,黛玉听了却不妒不忌,反而赞赏这祭文新奇,甚至建议把其中一句 改为“茜纱窗下公子多情”。 以上都说明黛玉并非一味地“小性儿”更多的倒是接人待物很有区别,尤其对待姐妹、 诗友、丫头、婆子,表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友爱和主奴之间超越等级的近代民主色彩 的平等思想萌芽。 林黛玉天生叛逆,人格理想跟贾府择偶标准乃至当时世道轩轾不合。她从不规劝宝玉 为官做宰、立身扬名,大胆背叛贵

林黛玉典型性格的成因及表现(一)

林黛玉典型性格的成因及表现(一) 文篇幅较长,特把提纲列出。有兴趣者请看正文,无兴趣者可只看提纲。林黛玉典型性格的成因:第一方面,遗传基因。第二方面,环境影响。(包括以下三点)第一,林黛玉 是【诗礼名族之裔】 第二,林黛玉是个苦命的孩子。 第三,林黛玉长期生活在寄人篱下的环境里。林黛玉典型性格的表现:一、遵从封建道德和性格叛逆并存。 二、多愁善感和豁达开朗并存。 三、爱情上拈酸吃醋和潇洒拓落并存。 四、爱使小性儿和宽宏大度并存。 五、目无下尘和少有封建等级观念并存。六、养尊处优和具有忧患意识并存。 自从《红楼梦》问世以来,分析评论林黛玉的文章可说是浩如烟海多如牛毛。但林黛玉作为一个特立独行的艺术典型早已经深入人心,对她的分析和评论也必将是永久性的话题,会世代延续下去。本文旨在分析林黛玉典型性格的内在成因及其外在表现,与其它文章若有雷同也是情理中事。对笔者观点若有争议者也请求同存异。林黛玉是曹雪芹塑造的一个极为成功的文学艺术典型,喜欢红楼梦者大多也喜欢林黛玉。但为什么大家会喜欢这个人物?笔者觉得有一点很重要,那

就是林黛玉表露在外的是一种看似很矛盾的双重性格,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却可以发现这个人物精神世界里内在的、能够引起人们强烈共鸣的真、善、美。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林黛玉的性格犹如一个熟透了的猕猴桃,外面是很不起眼的褐色的果皮和浑身的毛刺,但剥开果皮,里面却是颜色晶莹、味道鲜美的果肉。这里面的内容才是黛玉性格的精神实质。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人的性格的形成主要受两个基本因素的影响。一个是先天遗传因子的传承,另一个是后天环境的影响。而红楼梦年代女孩子的环境影响局限性较大,主要是家庭环境的影响。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因素对黛玉的影响。 从已知的人物关系看,和林黛玉有传承关系的有三个人:外婆史老太君贾母、父亲林如海、母亲贾敏。从身份上定位,贾母是侯门千金,林如海是文苑才子,贾敏是大家闺秀。从智商上揣测,贾母自进贾府从重孙子媳妇做起,直到自己也有了重孙子。在这样的豪门府邸大家族里能如鱼得水、左右逢源,直到处于贾府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其智商很难说不高。而且贾母很可能自小还受到过良好的家庭文化素养的熏陶和教育,一篇【掰谎记】竟能说倒女先儿那也不是一般水平。林如海能高中探花说明智商不低。贾敏智商如何不得而知,但有其母必有其女,贾母智商高贾敏也不会差到哪里。从品性上探索,贾敏几乎没有线索。林如海给人的印象就是正直善良,向自己大舅哥举荐贾雨村就是典型的文人士子的

试论林黛玉性格特征

提纲: 一、多愁善感 1、《红楼梦》中的宿命论和轮回说奠定了多愁善感的基调。2、寄人篱下的悲惨命运是多愁善感的家庭因素。 3、体弱多病的身体和天赋感染力的诗人气质是多愁善感的生理因素。 4、艰难曲折的爱情是多愁善感的感情因素。 二、叛逆性 1、因爱而叛逆,对封建统治阶级人生价值的叛逆和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2、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对权利人物不阿谀和对下层人物不欺压。

容摘要: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杰出的艺术典型之一,其最显著的性格特点就是她的多愁善感和叛逆精神。这主要与她多病的体质、寄人篱下的处境和她希望渺茫的爱情有关。她同贾宝玉一样,在对待仕途科举、功名富贵等问题上充分体现出她的叛逆思想;此外,还表现在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她对封建社会的一切卑劣庸俗的东西表示鄙视,对权贵不阿谀、对下人不欺压,自尊而纯真。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性格 多愁善感叛逆 《红楼梦》是雪芹创作的一部反映封建社会生活的作品,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史上的最高峰。《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他们各自具有独特而鲜明的特征。林黛玉是雪芹按照现实生活中本来面目创作的最杰出的典型人物之一。作为我国古典小说女性人物长廊中最为耀眼的女性形象之一,林黛玉的性格复杂,她既坦率真诚又尖酸刻薄;既敏感多疑又脆弱易伤;既心高气傲又自怜自卑。本文试从其最突出的两个性格特征,多愁善感和叛逆性进行分析。 一、多愁善感 林黛玉性格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她的多愁善感、凄苦忧郁。她的“多愁善感”具有极其丰富、极其深刻的社会政治

涵。这主要与她那多病的体质和那种天赋感染力异常的诗人气质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她寄人篱下的处境和曲折艰难的爱情有关。因此,她爱哭,爱流泪。正如和森所论:“你是眼泪的化身、多愁的别名”。笔者认为,形成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红楼梦》中的“宿命论”和“轮回说”奠定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特征基调。小说原著,将她说成是“饥餐秘果”“渴饮灌愁水”的“绛株仙子”。“绛株”本就是血泪的意思。这绛株仙子在没有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前,曾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君畔的一株绛株草,时赤瑕神瑛侍者(贾宝玉前身)以甘露灌溉滋养,才修成女体。她入世就是为报答“神瑛侍者”的“甘露滋养之恩”,就是“自己受他甘露三惠,我并无此生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把我一生的眼泪还给他,也还得过了。”这就象是交响乐的第一个音符定下了她那悲惨命运的基调。 二是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悲惨遭遇是其多愁善感性格形成的家庭因素。由于黛玉心惠,更由她寄人篱下的处境使她变得异常敏感。初到荣国府,她留神观看一切,她似乎谨记母亲遗言:“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可多行一步路。”一天傍晚,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她的声音,并说:“二爷吩咐过,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管你是谁”,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欲要发作,

林黛玉性格分析

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 人的气质是和性格联系在一起的,某种气质更容易形成某种性格,如多血质人的容易形成乐于助人,活泼好动的性格,而黛玉属于抑郁质,这种气质为她性格的形成起了奠基的作用,这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大观园中的女儿们知道她天生气质如此,对她也就不过分地苛求了。这些姐妹们喜欢宝钗的多于喜欢黛玉的,每次湘云来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玩,而不会首先去找林妹妹,这使得黛玉与别人的社会性的交往逐渐减少,也促成了她更加忧郁的性格。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只把着了一个救命的稻草,信守爱情,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最后,直至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按照红楼梦上的来说,有前世木石前盟的因素,而且她从小就失去了母亲并体弱多病,家中亦只有她一个没有兄弟姐妹。后来父亲又得远离家乡,只好送到贾府,而贾府毕竟不是自家,当然得小心谨慎,又有几分故土情结。并且她与宝玉情投意合,却有金玉之说,岂不是阻断她的姻缘。所以才导致她心事重。而她生于南方,南方的思想本来就先进些,所以她的身上又带了几分叛逆与灵气。 林黛玉可谓是内向型女子的一个典型,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敏感、细心、绝顶聪明,悟性极强。她在对待和宝玉的感情问题上常常表现过分自卑,猜疑和忧虑,既不相信自己,更不相信别人。 身体虚弱、抑郁性的气质对黛玉性格所造成的影响: 在黛进贾府之后,众人见她,身体虚弱,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由此可见她从小身体就很弱,只能靠吃药来维持生命。笔者认为:身体的健康状况不佳,给她的性格着上了灰暗的底色。从她作的诗中就可以看出来: 她在《葬花吟》中她这样写: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在《秋窗夜雨夕》中,她写道: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入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在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湘云和黛玉在月夜作诗,湘云作了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对了下句:冷月葬花魂。 由此可见: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人的气质是和性格联系在一起的,某种气质更容易形成某种性格,如多血质人的容易形成乐于助人,活泼好动的性格,而黛玉属于抑郁质,这种气质为她性格的形成起了奠基的作用,这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大观园中的女儿们知道她天生气质如此,对她也就不过分地苛求了。这些姐妹们喜欢宝钗的多于喜欢黛玉的,每次湘云来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玩,而不会首先去找林妹妹,这使得黛玉与别人的社会性的交往逐渐减少,也促成了她更加忧郁的性格。父母双亡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亲子关系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形成。黛玉7岁丧母,11岁丧父,这两件事,分别发生在她的学龄期和少年期,此时正是她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 人的气质是和性格联系在一起的,某种气质更容易形成某种性格,如多血质人的容易形成乐于助人,活泼好动的性格,而黛玉属于抑郁质,这种气质为她性格的形成起了奠基的作用,这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大观园中的女儿们知道她天生气质如此,对她也就不过分地苛求了。这些姐妹们喜欢宝钗的多于喜欢黛玉的,每次湘云来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玩,而不会首先去找林妹妹,这使得黛玉与别人的社会性的交往逐渐减少,也促成了她更加忧郁的性格。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只把着了一个救命的稻草,信守爱情,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最后,直至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对林黛玉的人物性格分析 《红楼梦》中写了一大群青年女性,她们住在大观园内,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女儿国。在作者笔下的这几十个青年女性,一个个不仅美丽、聪明,而且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行止见识”不凡的、有独立人格的人。作者有意让书中的一位优秀男性唱出“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那么热烈的颂歌。但是,《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就是这些作者所极力赞颂的优秀女性,却成了“薄命司”册子上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物,作者用她们的悲剧的泪水酿成了芳醇甘冽的艺术美酒,这就是书中所说的“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在《红楼梦》众多女性中作者塑造得最美好,也是作者极力赞颂的一个人物,就是书中的主角之一林黛玉。她和贾宝玉构成了《红楼梦》中与众不同的两个人物形象,她们都是古今未有之人,她们的所作所为在世俗人眼里是格格不入的。就如不是“正经主子”的林黛玉,在一般人心目中是一个“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人,在贾府很不得人缘。心胸爽朗的史湘云就曾当着宝玉的面,说她是一个“小性儿,行动爱恼人”的人。与林黛玉毫无干系的赵姨娘在背后也发过牢骚:“要是那林丫头,她把我们娘儿正眼也不瞧……”。丫环小红和坠儿在滴翠亭说悄悄话,中了宝钗的“金蝉脱壳”计,误认为是林黛玉听见了,当时就很紧张,小红说:“那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因而对她都怀有不满。林黛玉甚至在贾母面前也逐渐失去了欢心,最后正如她自己在《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等诗词中所说的,陷入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苦难境地。 林黛玉为什么会陷入这种苦难境地呢?这就得从林黛玉的性格上分析。下面就分别从林黛玉的性格特征表现、形成原因和时代意义等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林黛玉丰富性格特征的表现 (一)在林黛玉的丰富性格中,较为突出也最为世人所公认的就是那所谓的“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不饶人、诸事好挑剔等。其实,这些都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其“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等令人不喜欢的性格背后,隐藏的正是她那颗十分强烈的自尊心。执著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正是她一切性格的根源。要求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不能容忍对人格和自尊心的丝毫亵渎,是她性格的核心部分。 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时,她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正反映了她那种强烈的自尊心,林黛玉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曾“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而自己如今的处境是寄人篱下,不是“正经主子”,因而显得更加小心在意,惟恐自己的自尊心在众人面前受损。可以说,林黛玉就是带着这样一颗强烈的自尊心来到贾府的,明白了这点,我们就会发现,林黛玉那些被人们视之为“小性儿”的事情,都是和她的这颗强烈的自尊心密切相关的。它就象一根绷得紧紧的弦,安装在异常敏感的林黛玉身上,不管有意无意,只要稍一触动,就会强烈地颤动起来。 第七回,写周瑞家的替薛姨妈给贾府众姐妹送宫花一事,当送给林黛玉时,林黛玉正在宝玉房中,周瑞家的笑着说:“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来与姑娘戴。”宝玉便说:“什么花儿,拿来给我看看。”而林黛玉却只一望便问:“还是单送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说:“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林黛玉当时就“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从这里看出,林黛玉在意的不是宫花的价值,而是在乎于在这件事中别人对她的态度,她不是嫌送来的花是“假花”或不合心意等,而是不愿意别人有意把她放在最后,将挑剩的送给她。因为这太伤她的自尊了,如果不明白这点,倒真会以为林黛玉对人对事太小气了。 第十八回,“林黛玉误剪香囊袋,贺元春归省庆元宵”中,写宝玉一时高兴把身上的所佩之物都给了众小厮们。林黛玉知道后,以为自己送给他的“荷包”也给小厮们拿走了,就道:“我给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说完就赌气回房,把原来正替宝玉做的香袋儿“拿过来就绞”。后来宝玉跟她解释过后,他也知道了那“荷包”宝玉珍藏在怀里,可还是生气,当宝玉向她陪不是时,她还边哭边说:“你不用同我好一阵歹一阵的,要恼,就撂开手,这当了什么!”最后禁不住要宝玉“好妹妹”长、“好妹妹”短的赔不是。咋一看,林黛玉似乎真是太小气了,简直有些无理取闹的架势,但只要细加分析,就可以看出她的这种“小性儿”后面,遮住的正是她的美好品德,正是她那要求爱情专一、要求尊重人、维护人的尊严的强烈的自尊心,是这种强烈自尊心的表现。 第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一节中,宝玉闻得林黛玉袖中发出一股幽香,便拉住要瞧笼着何物,林黛玉说:“想必是柜子里头的香气,衣服上熏染的也未可知”。宝玉说:“这香的气味奇怪,不是那些香饼

葬花吟赏析和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批注:这句是写出了黛玉自己对于死亡焦虑,对于人生幻灭的一种感慨。可能是在以花自比,认为自己的人生可能与花一样,与花具有一样的命运。 闺中女儿惜春暮/莫,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批注: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批注:这里可能是一句谶语,可能是在暗指,宝黛的婚姻在三月已经成为定数,而到了秋天却发生了些许变数,就犹如梁间燕子那样无情的飞去,宝玉离家,黛玉死亡,为下文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暗示宝黛爱情最终会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下走向灭亡。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批注:黛玉虽然得到了贾母与宝玉的关心和爱护,又因为黛玉本就是一位才女,这样就更会招来贾府的人的嫉妒,让这些人虎视眈眈地看着她,写出了黛玉对于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现实的控诉。 周汝昌曾在《红楼夺目红》一书中提到“一个少女,如此心胸口齿,还自以为天天受委屈?‘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此话又从何而起?她吃过一丝一毫的亏吗?怪哉。”(应有上下文的联系,上文主要讲林黛玉如何用话语回击对方)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花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落天尽头。 批注: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致于“泪尽证前缘”了。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冷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批注:(本句)这句话与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异曲同工之妙,黛玉出生在以那样一个封建思想为主流的社会,她却独树一帜,并没有被这思想所影响,直至死亡,她都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未曾有过一丝动摇。这句诗也写出了林黛玉自身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对上一面8 句总评)在幻想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尔今死去侬/奴收葬,未卜侬/奴身何日丧? 侬/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奴知是谁? 批注:(本句)表达出黛玉对于死亡和命运的一种焦虑,也是一句谶语,也许这也点明日后黛玉的结局应与这花儿一样“红消香断”最终落入“有谁怜”的地步,奠定了红楼悲剧的结局。(上几句)这数句在书中反复出现,甚至在鹦鹉学吟诗中也提到,说明黛玉死时肯定无人问津,事实也是如此,在黛玉死时整个贾府都在张罗宝玉的婚事,无人关心她的丧事,死时十分凄惨。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林黛玉因为自卑而自恋,因为自恋而自卑,因为自尊而善感,因为善感而多愁。黛玉自卑的同时是自恋的,这种自恋不是单纯的“爱自己”,而是自卑情结无法排解的一种转移。因次林黛玉的自恋是在自卑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自我依赖。林黛玉虽然坦率直爽,肆无忌惮,但常常说话尖酸刻薄,孤高自傲,心胸狭窄,生性多疑,更常常因为宝玉而频频使性子。其心境长期处于低落状态,整日以泪洗面,长期处于抑郁伤感中的不良心境有损身体健康,林黛玉常常是无缘由的落泪以及对一些小事生闷气,在得知宝玉定亲后更是有自杀的意愿。 自杀是一种不能自助和软弱的复杂情感,阿德勒称之为自卑情结。阿德勒解释这个词主要有两个意思。首先,自卑情结指一个人认为自己或自己的环境不如别人的观念为核心的潜意识欲望情感所组成的一种复杂情感所组成的一种复杂心理活动;其次,这种情结又指一个人由于不能或不愿进行奋斗而形成的文饰作用,文饰作用的背后就是自卑感。阿德勒很早就发表了有关身体缺陷而引起自卑感的论文,阿德勒认为那些先天有缺陷的与那些自小就享有快乐的儿童相比,就对待生活及其伙伴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他的论文研究中还指出,儿童因为身体弱小,必须依赖成人生活,而且一举一动都受成人的控制。每个儿童必须在成人的环境中长大,所以容易认为自己是软弱,渺小,无法独立生活,林黛玉自小体弱多病,而且是属于疑难杂症类型,因此她的自卑感最早应该源于儿童时期,而且比一般健康的孩子要体验深刻。 在弗洛伊德的自恋理论中,最原始的自恋被当成一种活命的功能来体验的,其目的在于自我保护。在原始的自恋中,孩子爱养育自己的母亲是将其当作自己一样来爱的,这也为孩子将来爱一个独立的自己打下基础。通俗的讲,就是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只会哭和吃睡,母亲尽心的照顾孩子让孩子生理需要满足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妈妈的亲情,温暖和关注,虽然孩子此时还未意识到自己是谁,但是她已逐渐体会到“亲情”和“爱”,这时妈妈良好的形象已深刻在孩子心里,当妈妈一旦不在,孩子心中有“好妈妈”形象,有“好妈妈”的爱和保护,就会感到自己是安全可爱的。这种由“母亲爱孩子”的现实转化而来的“我很可爱”的感受,就构成了“自恋”的情感。但是曾经一度体验到母爱,很快又失去母爱的孩子,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她们对自己缺乏信心,渴望别人的爱,她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想证明自己是可爱的。所以黛玉幼年丧母以及后来寄人篱下的创伤性经验让她认为自己是不可爱的,是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因此它会有不安全感,被抛弃感,自卑感。而且林黛玉无兄弟姐妹所以在那时体弱的她更应该是被父母竭力呵护的,这样会更容易阻碍她独立自主能力的健康发展。其次黛玉应该是典型的抑郁质。她情感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情绪忧郁,多愁善感,思维敏捷,想象丰富,不善交际,举止缓慢,从心理学来看,气质是与生俱来的,与遗传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林黛玉的自卑心理是先天抑郁气质,与身体不好外加后天与父母好没建立的良好的依恋关系就寄人篱下所致。 林黛玉虽然自卑,但她不愿采取积极的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境况,而是用自恋来转移自卑带来的紧张感。现代心理学的实验表明,自恋情结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而在少女身上,尤其是聪明、美貌、才华出众的少女身上则更

林黛玉的性格分析

林黛玉的性格分析 在《红楼梦》众多女性中作者塑造得最美好,也是作者极力赞颂的一个人物,就是书中的主角之一林黛玉。她和贾宝玉构成了《红楼梦》中与众不同的两个人物形象,她们都是古今未有之人,她们的所作所为在世俗人眼里是格格不入的。就如不是“正经主子”的林黛玉,在一般人心目中是一个“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人,在贾府很不得人缘。心胸爽朗的史湘云就曾当着宝玉的面,说她是一个“小性儿,行动爱恼人”的人。与林黛玉毫无干系的赵姨娘在背后也发过牢骚:“要是那林丫头,她把我们娘儿正眼也不瞧……”。丫环小红和坠儿在滴翠亭说悄悄话,中了宝钗的“金蝉脱壳”计,误认为是林黛玉听见了,当时就很紧张,小红说:“那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因而对她都怀有不满。林黛玉甚至在贾母面前也逐渐失去了欢心,最后正如她自己在《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等诗词中所说的,陷入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苦难境地。 林黛玉为什么会陷入这种苦难境地呢?这就得从林黛玉的性格上分析。下面就分别从林黛玉的性格特征表现、形成原因和时代意义等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林黛玉丰富性格特征的表现 (一)在林黛玉的丰富性格中,较为突出也最为世人所公认的就是那所谓的“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不饶人、诸事好挑剔等。其实,这些都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其“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等令人不喜欢的性格背后,隐藏的正是她那颗十分强烈的自尊心。执著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正是她一切性格的根源。要求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不能容忍对人格和自尊心的丝毫亵渎,是她性格的核心部分。 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时,她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正反映了她那种强烈的自尊心,林黛玉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曾“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而自己如今的处境是寄人篱下,不是“正经主子”,因而显得更加小心在意,惟恐自己的自尊心在众人面前受损。可以说,林黛玉就是带着这样一颗强烈的自尊心来到贾府的,明白了这点,我们就会发现,林黛玉那些被人们视之为“小性儿”的事情,都是和她的这颗强烈的自尊心密切相关的。它就象一根绷得紧紧的弦,安装在异常敏感的林黛玉身上,不管有意无意,只要稍一触动,就会强烈地颤动起来。 第七回,写周瑞家的替薛姨妈给贾府众姐妹送宫花一事,当送给林黛玉时,林黛玉正在宝玉房中,周瑞家的笑着说:“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来与姑娘戴。”宝玉便说:“什么花儿,拿来给我看看。”而林黛玉却只一望便问:“还是单送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说:“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林黛玉当时就“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从这里看出,林黛玉在意的不是宫花的价值,而是在乎于在这件事中别人对她的态度,她不是嫌送来的花是“假花”或不合心意等,而是不愿意别人有意把她放在最后,将挑剩的送给她。因为这太伤她的自尊了,如果不明白这点,倒真会以为林黛玉对人对事太小气了。 第十八回,“林黛玉误剪香囊袋,贺元春归省庆元宵”中,写宝玉一时高兴把身上的所佩之物都给了众小厮们。林黛玉知道后,以为自己送给他的“荷包”也给小厮们拿走了,就道:“我给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说完就赌气回房,把原来正替宝玉做的香袋儿“拿过来就绞”。后来宝玉跟她解释过后,他也知道了那“荷包”宝玉珍藏在怀里,可还是生气,当宝玉向她陪不是时,她还边哭边说:“你不用同我好一阵歹一阵的,要恼,就撂开手,这当了什么!”最后禁不住要宝玉“好妹妹”长、“好妹妹”短的赔不是。咋一看,林黛玉似乎真是太小气了,简直有些无理取闹的架势,但只要细加分析,就可以看出她的这种“小性儿”后面,遮住的正是她的美好品德,正是她那要求爱情专一、要求尊重人、维护人的尊严的强烈的自尊心,是这种强烈自尊心的表现。 第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一节中,宝玉闻得林黛玉袖中发出一股幽香,便拉住要瞧笼着何物,林黛玉说:“想必是柜子里头的香气,衣服上熏染的也未可知”。宝玉说:“这香的气味奇怪,不是那些香饼子……的香”。林黛玉冷笑道:“难道我也有什么…罗汉?、…真人?给我些香不成?便是得了奇香,也没有亲哥哥亲兄弟弄了花儿,朵儿,霜儿,雪儿替我泡制,我有的是那些俗香罢了。”当宝玉识趣地避开话题后,她又说:

红楼梦林黛玉人物分析性格分析高中语文

林黛玉人物分析和性格分析 这本书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典型性,如王熙凤的泼辣歹毒,薛宝钗的圆滑世故、贾探春的自尊独立等,都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其中的女主人公林黛玉,也以多愁善感的形象进入到了读者心中。很多人可能对于林黛玉的尖酸刻薄、悲秋伤夏感到不满,但也有许多的人欣赏林黛玉的坦诚豁达、敢爱敢恨的性格。每个人对于人物理解不同,看法自然也不尽相同,而且林黛玉是一个矛盾体,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摇摆不定,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会看到不同的性格特点。接下来,我们就分析一下林黛玉的充满悲欢离合的一生: 先从整体上认识林黛玉,从而在接下来更好的理解她的悲欢离合。想起林黛玉,最先想到的是"才女"二字,这是名副其实的,她的才华是有目共睹的。在贾元春回家省亲时,林黛玉的诗词脱颖而出,可见其是才华出众的,又譬如办诗社,多首诗词拔得头筹,诗词内容让人折服,又像那《葬花吟》,写的缠绵悱恻,动人心魄,这些无一不显示着林黛玉的才华。而才女这个词,自古至今带有着些许悲剧色彩,如宋代李清照,一生颠沛流离,伤春悲秋,又如张爱玲,一生都在追寻爱情,最后香消玉殒之时却落得个无人陪伴。林黛玉也不例外,身上带着浓厚的悲情色彩,少小离家,无人为其婚姻大事做主,因为性格较为坦诚直率、说话直接也不算得人心,而且较为敏感,如果有些风吹草动会悲观多想,心情郁郁,虽与贾宝玉真心相爱,却又受着封建礼教和金玉良缘的束缚而未得善终,最终泪竭而香消玉殒。林黛玉的一生,不能尽说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悲剧,但其中的大部分也是浸泡在悲剧中的。 林黛玉的人物形象自诞生以来褒贬不一。有人会说她太过小气,许多事情都斤斤计较,且言辞犀利、尖酸刻薄,这些说辞是不能完全否定的,但可以一分为二的看待她的行为。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一种天真的表现,因为她待人真诚,所以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虽言辞直接,却道出了本质,小说中有些人物会抱怨她说话太过刻薄,却没有说她说的内容是错的。她的坦诚是值得赞赏的,有什么事情都会表现出来,让别人知道她的心情,不会像城府颇深的人那样把自己的心思藏起来,说与做的行为截然不同。喜欢林黛玉,不仅是因为她身上的悲情色彩太过浓厚,让人不自觉想去靠近分析,也是因为她敢爱敢恨,敢于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态度,敢于突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的爱情的性格特点。 一、林黛玉的离别:命运无常、不由人 林黛玉的出场就是离别,这暗示了她悲剧的命运,在此次分析中也将林黛玉的离别放在第一位论述。开始是离别,结局也是离别,她的短短一生,是有过多次的离别,这也是她自带悲剧光环的原因之一。在林黛玉初次登场时,她的父亲林如海言:"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去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一句话,道出了林黛玉的当时处境,且也道出了她的离别情境,母亲病逝,是为一离别;父亲年老,无力抚养,将其送走,是为二离别。林黛玉小小年纪便要离开父亲投奔亲戚仰人鼻息,使得读者在开始就给林黛玉冠以悲剧,而这一次的离别,也正应了命不由人,一场病使得母亲故去,无力回天,林黛玉不得不面对生离死别这一事实,而父亲年迈,也是有心无力,无法养育这个幼女,即便林黛玉再不愿意也只能屈从。这一次的离别可以说是命运作弄,作为人是不可改变的。 林黛玉的泪竭焚稿的场面是林黛玉的最后一次离别,身边只有贴身丫鬟和李纨照顾,周围冷清孤寂,形成对比的是旁边的怡红院热闹非凡,林黛玉的爱情托付者贾宝玉正与别人行成婚大礼。昔日怜惜她的人也冷落了她,即便她即将要与众人天人永隔,众

对林黛玉的人物性格分析

对林黛玉的人物性格分析 《红楼梦》中写了一大群青年女性,她们住在大观园内,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女儿国。在作者笔下的这几十个青年女性,一个个不仅美丽、聪明,而且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行止见识”不凡的、有独立人格的人。作者有意让书中的一位优秀男性唱出“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那么热烈的颂歌。但是,《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就是这些作者所极力赞颂的优秀女性,却成了“薄命司”册子上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物,作者用她们的悲剧的泪水酿成了芳醇甘冽的艺术美酒,这就是书中所说的“千红一 窟(哭),万艳同杯(悲)。” 在《红楼梦》众多女性中作者塑造得最美好,也是作者极力赞颂的一个人物,就是书中的主角之一林黛玉。她和贾宝玉构成了《红楼梦》中与众不同的两个人物形象,她们都是古今未有之人,她们的所作所为在世俗人眼里是格格不入的。就如不是“正经主子”的林黛玉,在一般人心目中是一个“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人,在贾府很不得人缘。心胸爽朗的史湘云就曾当着宝玉的面,说她是一个“小性儿,行动爱恼人”的人。与林黛玉毫无干系的赵姨娘在背后也发过牢骚:“要是那林丫头,她把我们娘儿正眼也不瞧……”。丫环小红和坠儿在滴翠亭说悄悄话,中了宝钗的“金蝉脱壳”计,误认为是林黛玉听见了,当时就很紧张,小红说:“那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因而对她都怀有不满。林黛玉甚至在贾母面前也逐渐失去了欢心,最后正如她自己在《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等诗词中所说的,陷入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 剑严相逼”的苦难境地。 林黛玉为什么会陷入这种苦难境地呢?这就得从林黛玉的性格上分析。下面就分别从林黛玉的性格特征表 现、形成原因和时代意义等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林黛玉丰富性格特征的表现 (一)在林黛玉的丰富性格中,较为突出也最为世人所公认的就是那所谓的“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不饶人、诸事好挑剔等。其实,这些都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其“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等令人不喜欢的性格背后,隐藏的正是她那颗十分强烈的自尊心。执著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正是她一切性格的根源。要求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不能容忍对人格和自尊心的丝毫亵渎,是她性格的核心部分。 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时,她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正反映了她那种强烈的自尊心,林黛玉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曾“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而自己如今的处境是寄人篱下,不是“正经主子”,因而显得更加小心在意,惟恐自己的自尊心在众人面前受损。可以说,林黛玉就是带着这样一颗强烈的自尊心来到贾府的,明白了这点,我们就会发现,林黛玉那些被人们视之为“小性儿”的事情,都是和她的这颗强烈的自尊心密切相关的。它就象一根绷得紧紧的弦,安装在异常敏感的林黛玉身上,不管有意无意,只要稍一触动,就会强烈地颤动起来。 第七回,写周瑞家的替薛姨妈给贾府众姐妹送宫花一事,当送给林黛玉时,林黛玉正在宝玉房中,周瑞家的笑着说:“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来与姑娘戴。”宝玉便说:“什么花儿,拿来给我看看。”而林黛玉却只一望便问:“还是单送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说:“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林黛玉当时就“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从这里看出,林黛玉在意的不是宫花的价值,而是在乎于在这件事中别人对她的态度,她不是嫌送来的花是“假花”或不合心意等,而是不愿意别人有意把她放在最后,将挑剩的送给她。因为这太伤她的自尊了,如果不明白这点,倒真会以为林黛 玉对人对事太小气了。 第十八回,“林黛玉误剪香囊袋,贺元春归省庆元宵”中,写宝玉一时高兴把身上的所佩之物都给了众小厮们。林黛玉知道后,以为自己送给他的“荷包”也给小厮们拿走了,就道:“我给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说完就赌气回房,把原来正替宝玉做的香袋儿“拿过来就绞”。后来宝玉跟她解释过后,他也知道了那“荷包”宝玉珍藏在怀里,可还是生气,当宝玉向她陪不是时,她还边哭边说:“你不用同我好一阵歹一阵的,要恼,就撂开手,这当了什么!”最后禁不住要宝玉“好妹妹”长、“好妹妹”短的赔不是。咋一看,林黛玉似乎真是太小气了,简直有些无理取闹的架势,但只要细加分析,就可以看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答:一、捧心西子病态美二、以自尊掩饰自卑三、小心眼背后有坦诚四、追求真爱五、正确看待林黛玉的悲剧林黛玉毕竟是单纯天真的少女,她幻想着与贾宝玉的爱情有朝一日获得统治阶级的认可,配上一个合乎封建礼教的形式,成为合理的存在。但美好的幻想无所附丽,结局如何,林黛玉没有贾宝玉那样乐观自信。她担心着“不知将来如何”,更多的是预感到这爱情的悲剧结局。没有婚姻的爱情是不完整的,林黛玉正是在将爱情发展成为婚姻上碰到了更大的威胁,也更加显得无能为力。事实是确实有一团不祥的乌云笼罩在宝黛爱情上空,而乌云的制作者就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贾母对她的“心肝”宝玉的配偶的选择,是长期萦绕于心的重要问题,贾母对此早已关注,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宝玉的妾的候选人,贾母就选中了晴雯,并把晴雯给了宝玉当丫头,说:“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别的丫头“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贾母对宝玉的妾尚且这样用心,对他妻子的要求就更高了,选择自然更加慎重了。林黛玉的小心眼儿,尖齿利牙,得罪了周围好多人,失去了友军。除了宝玉和贴身丫头紫鹃之外,贾府上下没有人关心她,也没有谁替她着想。她还处处不饶人,别人不敢说的话,她偏说。如宝玉和袭人的暧昧关系,大观园中无人不知,但谁也怕捅破这层纸,只有黛玉敢一语道破,对袭人说:“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她的性格孤傲,如他对王夫人的心腹、怡红院中的内奸,竟一点也不顾忌,直率的惊人。封建蒙昧主义最野蛮的地方,往往对人的个性施以暴虐和残害,人性发展加以束缚。在这里,真实的个性存在本身就是叛逆。曾经一度视黛玉为掌上明珠的贾母,在意识到黛玉的心事后,明确表示不能将她许配给宝玉,并在薛林两人比较后明显倾向于薛宝钗。王熙凤在贾母的态度明朗后,便使出了“偷梁换柱”之计,对宝玉说给他娶林妹妹而实际上给他娶的是薛宝钗。“风刀霜剑严相逼”,林黛玉在绝望中一病不起,临终前在绝望悲愤之中,焚烧了象征着她与宝玉纯洁爱情的诗帕和记载着她心声的诗稿。可见黛玉之死,既是社会悲剧,也是性格悲剧。林黛玉性格上的缺陷掩盖不了她叛逆思想的光芒。当她的爱情幸福被扼杀时,表现得那样的勇敢、决绝,她以死向黑暗的社会表示强烈的反抗。至此,她的叛逆性格到了高峰。一个美丽、柔弱、勇敢、决绝的悲剧形象,便深深铭刻在读者心中,屹立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个才华横溢、品性高洁、有时善解人意但又经常拈酸使小性的女子。多愁善感的女子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敏感、细心、淡泊、真实、易伤感,绝顶聪明,悟性极强,自尊自爱,多愁善感林黛玉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还有些叛逆的哈!!!林黛玉是敏感的,无父无母虽在姥姥家也属于寄人篱下,有一种难以言喻的自卑,这才是她为什么说话总尖酸刻薄的根本!林黛玉很清醒她知道贾府是个什么地方,才会对自身未来以及与宝玉的爱情无法把握而伤心垂泪!林黛玉是真诚的,都说宝钗在大观园里人缘好,可为什么香菱会跟黛玉学诗而不是跟她关系更近的也会做好诗的宝钗?黛玉可以与自己的丫鬟同卧一床试问大观园的贵族小姐们谁可以这么“作践”自己?可以看出黛玉的思想可以说是超越了那个时代的!她虽经常与王熙凤斗嘴但与其关系还是很不错的,从送茶和开玩笑说让黛玉做贾家的媳妇可以看出当然还有更多的描写!王熙凤并不完全是怕宝钗当上贾家媳妇后抢权才更中意黛玉的,别忘了黛玉也很聪明只要她想要持家只要她想学还怕她不会?因此,大伙可以看出黛玉在贾家的人气其实没那么低,那探春晴雯湘云跟黛玉也是非常要好的!而且后期她也会调整自己了,没那么多刻薄的描写了!只可恨那个序书的高鹗老头儿误会了曹雪芹的原意,贾母始终都是坚持让黛玉嫁给宝玉的,这点毋庸置疑,只是按曹公的意思是贾母出现了意外死了,这才使黛玉失去了大靠山最终因无希望而死去,而且是落湖而死。在她与湘云在荷塘池看鹤做出那句“冷月葬诗魂”就已经可以预见了!唉!她的确是古今第一风流诗魂啊!其实按现代人的角度这是个很有棱角的女生,都说现在男生娶妻应如宝钗,我看未必!男生一旦与这样的女生相爱就不想结婚了吗?这样的女生难道就不会为爱为家庭付出吗?更何况

(完整版)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

第三课时 一、分析人物性格 一、林黛玉: 林黛玉母亲去世后“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在外祖母一再致意下,才去都中投奔外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过去在家“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尽管外祖母“心肝儿肉”地疼她,宝贝儿似的待她,但总有寄人篱下之感,待人处事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例如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她吃晚饭,她婉言谢绝了:“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一席话既表明了她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她待人接物是处处留心的。 再如,在王夫人房中,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而黛玉料定那是贾政之位,绝不肯坐,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可见,黛玉连坐在哪里,都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 在贾母房中吃饭时,更是如此。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当王熙凤拉黛玉入座时,黛玉也十分推让

了一番,直到贾母作了解释后,方才告了座,坐了。 黛玉的留心与在意,还表现在随时改正一些不适宜的对答上。比如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照实回答:“只刚念了《四书》。”但当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时,贾母却说:“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黛玉听得贾母这样说,觉得自己刚才失了口,所以当宝玉问她读什么书时,黛玉便改口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黛玉这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感情的反映,也是节选中性格主要的一面。 其次,有两段关于外貌、神情和风韵的描写:1.众人见黛玉时对她的年龄、举止言谈、身体面庞和风流态度的描写。2.宝玉见黛玉时,对黛玉的外貌、神韵的描写,运用对偶、比喻等手法,以华美对称的语言,写出了宝玉眼中所见的黛玉的娇容。表现黛玉的共同点: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尤其怕“哭”与“泪”,不但照应第一回中的“木石前盟”,又为以后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二、王熙凤: 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的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

高考语文常考知识点林黛玉人物特点及性格分析

高考语文常考知识点林黛玉人物特点及性格分析 本文是关于高考语文常考知识点林黛玉人物特点及性格分析,感谢您的阅读! 林黛玉出身于世袭侯爵的清贵之家。由于生活思想环境比较开放的南方,加之父母钟爱,把她当做男孩来培养教育,使得她的思想比较开放,才华横溢。后由父母早丧,她寄居到每日每时都发生仇恨、倾轧、争夺、欺诈的本也难站的贾府内。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家子亲骨肉,一个个像鸟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这样一种险恶的环境下,黛玉得不到一点欢乐幸福。所以,林黛玉突出的性格特征是多愁善感,多疑任性。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的,不知为什么常常便泪道不干的。这个性格特征,反映叛逆者同封建主义抗争与苦斗的艰难,反映了封建社会妇女的不幸。但同时,险恶的环境也培育了她的叛逆性格。她永远也学不会薛宝钗的处世圆滑,也学不会讨好封建统治大家长。她眼里揉不得沙子,心里装不下尘埃。她无视温柔敦厚的封建规范的存在。她用她那比刀子还厉害的言语对贵族家庭中种种黑暗和丑行进行揭露和嘲讽。我们常说,黛玉是多疑任性的。但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她正是用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的。 除此之外,林黛玉还直接反抗封建礼教。薜宝钗曾经一本正经地向她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信条,她丝毫没有放在心上。她才华横溢,写诗作赋不让须眉。她还和宝玉有着同样的爱好,最爱看诸如

《西厢记》、《牡丹亭》这类移人心性的杂书。她蔑视封建礼教,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从来不劝宝玉为官做宦,从来不用仕途经济一类的混账话去劝说宝玉,因而深得宝玉敬重,被宝玉视为知己。他们的这种共通点也成了他们爱情的共同基础。 他们的爱情是一种新型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属于未来的爱情。这种爱情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思想一致基础之上的,表现得非常纯真、深挚、坚贞。林黛玉本是一个情痴、情种,她为爱情而生,又为爱情而死,爱情是她的生命所系。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著,始终如一,至死不渝。但可悲的是宝、黛之间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顽固的封建礼教是不允许他们之间的爱情存在的。于是以她的多病之身和小家子性儿为由,一次次地向他们的爱情发出警告。但林黛玉始终保持着和封建势力不妥协的态度。在焚稿断痴情一回中,她一面吐血,一面焚稿,以死向这个黑暗的社会表示最后的反抗。在黛玉身上又使我们看到一种新型妇女的思想意识的萌芽。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