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读书分享--不做教书匠

读书分享--不做教书匠

多读书,读好书---记《不做教书匠》有感近期阅读了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我从以下四个方面分享读后体会:1.不做教书匠?;2.八“感”教师;

3.先行动起来再说;

4.我得教育随笔。

首先,看到这本书的题目,大脑中出现了四个字“工匠精神”,这四个字也是近几年来备受人们推崇。因为都有一个“匠”字,所以当时想到的就是“为什么不做教书匠”,教书不需要工匠精神?可一想到既然都出书了,哪有我想得那么简单,我就查询一下什么是工匠精神,什么是教书匠。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系,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最早出自聂圣哲,他培养出来的一流木工匠师,正是来自于这种精神。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工匠精神”成为了普遍追求,更多的“士”脱颖而出。热爱所做的事业、精益求精,跟自己较劲。

教书匠:出自《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从不肯存那“通称本是教书匠,到处都能雇得来”的浅见,指教师。对教师的贬称,含有轻蔑的意味(循规蹈矩、惯于接受、死扣教材、生搬硬套、远离变革、思想贫困、周而复始、庸庸碌碌)。

解决心中疑惑后阅读题目背后的内容,才发现管建刚老师希望年轻教师转变传统思想观念,不光光做一名教书的教师,更是做一名创新型教师:解惑、育人、知心、创新。正如书中后记所写:如果在那年轻得溢出绿来的岁月里,有人告诉我教育人生是什么,教育人生的价值和幸福是什么,又

该怎样去实现它?……如果那个时候我就明晰教育人生的价值和方向,我想我会早一些从教育的迷惘和痛苦中走出……这正是年轻人刚步入工作时内心的迷茫和困惑。管建刚老师从自身出发,讲述了他的教育故事、工作经历,站在了我们的角度为我们解惑、引路。在教师发展和人生幸福这些问题上,把握话语权的人士,他们并不就一定比教师们更有资格代表真理。正因为他来自乡间,来自教育一线,他跌倒过,但他终究爬起来了,他迷惘过,但他终于看到了教育的本质和幸福,所以阅读这本书时,我反而没有那么排斥。突然想到岗前培训期间,包师范的老师说,希望我们不向老教师学习,能“不忘初心”。入职后,有一位老师跟我说“别跟我学,我都已经老了。”看到这本书,我明白了这两位老师表达的深意。

接着,这本书中总结了做一名什么样的教师,我概括为八“感”教师。其中,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要有约束感”。因为“约束”这个词就像我心中的警报器,看到这个词我对这本书的阅读兴趣一下就降到了低温状态,翻过大标题这一页,发现此“约束”非彼“约束”。

“一个拥有约束感的人,面对一些必须要约束的事,根本没有这种消极的情绪……约束来自于外界;约束感存在于内心。”我反复阅读了这些话,确实如此。我从小家教很严,看到别人的行为不当,尤其是身边人,就管不住自己的嘴,但总有被反驳的时候,所以之后就不再说了。在这方面我约束了自己,“眼不见为净”。由此也想到了就是这句话,因为

从小受家长的约束,长大后却发现这些“约束”令我受益无穷;因为约束已成为习惯,存在于内心,反而不会“叛逆”。自由思潮的年轻人,很容易错误把“自由主义”当成人生的美好追求,把不受约束看作是个性的解放与张扬,把我行我素看做特立独行和有个性的标志,把与学校与社会对抗看做是年轻的英雄气概。

“年轻人本来就容易冲动,学校教育又时时处处与学生打交道,学生不懂事是天经地义——一个孩子少年老成,我们会觉得其乖巧;一群孩子少年老成,我们将觉得不对劲;整体性的少年老成,那将是一种可怕。一个青年教师如果不注意训练自己的约束感,就容易在激情之下做出种种不该做的事。

一是合理地处理与集体的关系;二是能够在工作中控制自己的情绪。作为教师,我们天生具有修炼克制的优势。”10月之前和5年级的孩子们相处,之后和1年级的孩子们相处,发现“冲动确实是魔鬼”。针对5年级的孩子和家长已经适应了小学生活,也适应了小学教学方式。但1年级不一样,孩子和家长还未从幼儿园学习的环境中走出来,难免会和小学老师有矛盾。我也终于体会到王欣婧和解记亮当时的困惑。这一个学期,我和不同学段的家长沟通,得到相互理解、相互帮助,也以此约束了自己的冲动,并时刻告诫自己——他们是小孩,他们不知道。

我是一个行动派,不喜欢空口白话,就如此次读书分享交流,我能从网上下载,但一想:何不自己亲自去做,将此

次的PPT与文档做好分享在网上呢?但此次行动的前提还是兴趣支撑着,因此我将此次的读书分享也上传在了百度文库。“温柔乡,英雄冢。”在安逸中走向安乐死——什么时候起步都不晚,这件事前后用了10天,都是在我精力最充沛,兴趣最浓厚的时间段完成。自我感觉很有成就感,不光读了一本,还将自己的感受分享给了更多人,这是我的收获,因为外加的理念约束必然有冲突。

几十年前,人们为吃饱反而发愁,现在人们为了吃的太好而发愁。所以中和了一下,粗细搭配的吃。在代5年级语文的时候,谈到阅读,我鼓励学生多读书,读“杂书”:自然杂志、科学杂志等等,想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不是专门只读一类书让学生厌恶所有书。老师们也可以这样,正如这本书中所说“杂书=杂粮,使人强健;文学作品使人保持心里敏感不长老茧;理论专著精炼个人理论,个人思想”。只要行动,就不会晚。

最后分享我的教育随笔,它不是长篇大论的文章,有时是工作表,有时是备忘录,它是我倾诉的对象,还是我人生积累,借书中一言我的教育随笔是在“寻找乐趣,享受人生”。高中的时候喜欢写日记,开心、不开心都会写,尤其在考试前后,都会写写,分析自己还哪有漏缺不足之处,我一周一周的坚持自己规定的计划,后来也就习惯了。现在翻开看,言语幼稚有点不忍直视,但我想如果不是这样,可能成绩不会一直那么稳。现在不写日记了,只是把下周的工作和想干的事都提前记录下来,一年半的时间里,代过两个班的班主

任,交接工作时,不会匆忙找不到东西,像其他班主任老师一样将一个班的资料交给下个班主任手中,自认为这项工作我做到位了。一个事物的定义在于人,如何让工作不是“工作“,在于自己的看法,而非工作本身。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特性,就像父母那么投入地爱你,你带给父母的不全是快乐。

为了避免出现职业倦怠,我在工作中寻找乐趣,给工作制定计划,每日每周,先完成学校的量,再达到自己的量;偶有当时新出的情况记录下来,以免遗漏;今日事今日毕,不拖泥带水影响心情;找一个想要达成的眼前目标,增添乐趣,比如:减肥;自己调节心情,舒缓心情,听歌、看书、看电影,最后推荐给老师们几本“杂书”,高铭写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催眠师手记》、《人人都能梦的解析》,詹姆斯法隆写的《天生变态狂》。

一数组

张梦杰

2021年1月4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