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

体系研究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作者:上海艺术研究所《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来源:添加日期:10年08月27日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世界城市大竞争的时代,这意味着国际化大都市之间的竞争程度更为激烈,竞争范围更为广泛。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与之间、城市之间的竞争内容,已经从经济综合竞争力层面逐步扩大到文化竞争力的层面。当国际化大都市的“硬实力”——经济综合竞争力具备了相当的条件时,“软实力”——文化竞争力则成为竞争的重要“筹码”。这表明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程度,已经从单一指标转向多重指标。根据世界城市发展的实际,在城市的经济力、政治力要素指数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最具竞争意义、发展潜力、时效性的要素,往往是城市拥有的文化实力。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文化既是经济、政治发展水平的精神投影,也是经济、政治发展的物质表现,是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中最难以把握却又必须把握的要素,在未来的城市竞争力要素中将会占很大比重,城市之间新型竞争将基于文化领域与经济领域的双重博弈。本世纪成功的城市将是文化的城市,有文化竞争力的城市。①

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化底蕴的深厚和文化发展体制的现代化。许多发达国家在经历工业文化的长期发展之后,已经认识到城市文化的复兴对于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近年西欧展开城市复兴运动,其中文化旗舰项目成为城市复兴的重要战略,这项重要的发展战略计划包括对一些传统产业已经衰落的城市进行复兴。因为在产业衰落的同时,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均遭到破坏。城市复兴计划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手段,在物质空间、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方面,对城市进行全面改善,使城市的经济活力重生,恢复已失效的社会功能,改善生态平衡与环境质量,并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举办盛大庆典活动、文化旅游、体育赛事等文化措施,使这些城市综合提升其文化、经济和城市形象。这一举措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采取经济手段激活城市发展力的同时,国际组织及各国文化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的文化政策,以实现文化的长期与稳定的发展。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府间会议”。会议制定的《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指出,“发展最终可以用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

高目标。文化的创造性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对发展至关重要。文化政策是发展政策的基本组成部分,未来世纪的文化政策必须更加适应新的飞速发展的需要”。

各国政府和地区政府也制订了相关的文化发展战略。美国纽约市文化事务部提出“促进和保持纽约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对经济活力的贡献度”。新加坡2000年制定了《文艺复兴城市》战略,提出新加坡的发展目标是“21世纪的文艺复兴城市,即国际文化中心城市之一”。中国香港政府文化委员会2002年文化咨询报告提出,香港的长远目标是“在中国文化基础上,开拓国际视野,吸取外国优秀文化,将香港发展成开放多元的国际文化都会”。2003年英国伦敦市政府公布了《伦敦:文化资本,市长文化战略草案》,提出文化战略要维护和增强伦敦作为“世界卓越的创意和文化中心”的声誉,成为世界级文化城市。2005年韩国文化观光部提出了《文化强国2010培育战略》,决定将文化产业、观光产业和休闲体育产业培育成国家增长动力,力争到2010年使上述产业产值达到225万亿韩元,吸纳就业人员383万,由此主导开创人均国民收入3万美元时代。②

国际化大城市的发展,不但对经济生产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为社会经济评估领域也带来一系列新的课题。相关国际组织曾致力于国家与地区间经济、社会、人文发展状况的指标研究,进行社会、城市发展综合指数的核算,以期对社会发展状况、人文发展进度进行横向比较。以下是国际通用的几种人文发展指数:

1.社会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它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提出,从1990年起每年公布一次。这项指数运用平均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实际人均GDP三个指标折合成为一个复合指数,对各国国民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比较。

如2003年UNDP计算人文发展指数的“极限”值分别为:

·出生时的期望寿命(年):最大值85,最小值25。

·成人识字率(%)和综合总入学率(%):最大值100,最小值0。

·人均GDP(美元,购买力平价)/年:最大值40000,最小值100。

2.国家财富新标准。世界银行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通过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生产资本和社会资本四方面的要素综合计算出人均国家财富量。

《世界竞争力年鉴》指数要素。IMD认为国家竞争力是指一国如何创造并保持更多价值,使人民更加富足的能力。IMD考察的因素包括四大类320个指标。四大

这项工作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设定文化统计的国家或地区标准,特别是定义、分类、架构、计算方法的标准化。联合国在考察各国、各地区社会发展进程中,强调文化多元性与独特性。由于城市的历史地理条件不同,即使同一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在发展中也有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征,强调具有地区特征的社会指标因而显得必要。

本课题正是在上述的背景之下产生的。文化发展指标作为涉及经济指标体系和社会指标体系双重领域的指标,具有双重的特性。在适当运用经济指标的基础下,如何对文化发展程度进行测量与评价是一项复杂且具有长期性的工作。即对文化资源力(物质遗存、精神遗存、文化资本、人力资源等)、文化体制、文化管理、文化市场、文化产业、文化消费力、文化创新力、文化输出力等一系列文化发展指标进行测量与评价。这项指标的形成,应该不但能够了解本地区的文化发展速度、文化结构、文化准则、文化政策的状况,而且能够估计社会变化对未来文化发展趋势的影响。

从政府制定文化政策的角度而言,城市文化发展体系应该能反映本地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文化发展状况和进程。因为建立、执行、改进文化政策,政府不但需要城市文化发展现状的统计数据,更需要在此基础上经过数据处理,形成具有高度精确性、客观性和评价性的各种指数,才能使各种政策行为建立在基本稳定的参考数据基础上。

从人文发展状况的角度出发,文化指标应直接与本地区人民生活状态相关,能够直接反映文化发展中人的素质的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的变化。如政府为其所定义的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相关的文化生产单位通过何种渠道和哪些从业人员提供了多少财富;本地区的文化产品有什么;他们是如何生产和传播的;这些文化部门提供了多少就业机会、他们对国家的财富的贡献是多少;他们与非文化部门有何种联系;社会中人与文化产品有何关系;各部门与发达的文化生活方式的获取途径之间存在何种财政、地理、社会、教育上的障碍;居民文化生活状态因此而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都是科学的、客观的指标体系通过统计数据和指数分析而力图体现出来的。

总之,上海城市文化指标体系的建立,应为地方政府了解上海城市文化发展状况、制定本地区文化发展政策、指导本地区的文化工作发展、监测文化发展环境变

单位数量约10万个,营业总收入为1047亿美元。从业人数为159万人,约占就业

2000年,英国从事文化服务以及相关行业活动就业人数为187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用于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亿英镑,占居民最终消费支出重%,。2000年英国居民用于报纸、书籍和文具三项文化消费支出为亿元,占总消费支出的%。文化娱乐服务高达亿英镑,占总支出的%。其他文化娱乐亿英镑,占总消费支出的%,音频、视频、摄像为,占总消费的%。

3、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统计局以实用的具体活动为基础确定文化产业和休闲产业的定义。

2001年澳大利亚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18亿澳元,占GDP的比重为3%,比1996年提高了个百分点,其经济规模与道路交通业、住宅建设业、教育业规模相当,2001年从事文化产业工作的就业人数为26万人,占就业人数的%,居民文化娱乐活动的

5、芬兰

芬兰的文化产业是指艺术创作、传统的和现代的艺术品的生产,艺术展览和文化传播活动。因此,其文化产业由艺术文化和大众媒体两部分组成。

2000年大众传播媒体行业生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印刷出版媒体在芬兰大众媒体中占主导地位,占整个大众媒体增加值的72%,其次是电子媒体,占19%,1998年

2001年日本从事娱乐、广播电视、信息服务、广告等文化行业的人数为391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1999年各类博物馆数有1045个,从业人数为万人,各类图书馆2593个,从业人数为万人,2002年日本各大媒体广告费用支出57032亿日元,占

2002年,韩国文化和旅游部经费支出达13985亿韩元,占政府部门总支出的比重从1980年的%升至%,各种剧院、电影院等表演场所共1332个,博物馆、艺术馆等展览馆场所共1032个,2002年影片出口量为133部,总收入为1495万美元。

通过对以上各国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文化发展的统计口径在各个国家都是不尽相同的。某些国家对文化产业的界定较为宽泛,如英国与韩国。某些国家则是通过对艺术品的生产特性来界定文化产业的范围,如芬兰。由于各国界定不同,其统计结果未经指数化处理,其横向的比较目前尚未实现。虽然如此,从各国的文化政策上可以看出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倾斜性和指导性逐步增强。

如何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竞争力、文化产业、文化市场的发展,在国际范围内的实现横向比较,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不但需要国际组织通力的调查与统计,而且需要各国政府的大力参与和推动。

(二)上海城市文化发展现状

1.文化产业总体状况

自从党的十六大之后,中国文化产业逐步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文化系统的文化产业增加值1998年为亿元,2001年为亿元,2002年就发展到了250亿元,比2001年增长%,2003年又增加到亿元,增长速度高达%。

在全国文化产业迅速增长的情况下,上海的发展状况更是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从近三年发展势头来看,2002年上海文化产业总产出亿元,占全国%,居全国第二位;2003年总产出达到亿元,增加值为亿元;2004年上海市文化产业总产出达到亿元,比上年增长%,实现增加值亿元,增长速度连续三年位居前列。

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产业资本的改革。据2004年统计,我国文化系统的文化产业中,非公有资本所创造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已占到全部文化

产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在非共有资本行业就业人数占到文化产业就业人数2/3。非公有资本逐步进入文化产业领域近20年,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已成为发展我国文化产业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为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上海将大力吸引多元资本尤其是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2005年年底上海将发布《上海文化产业投资指南》,为有志投资文化产业的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有效信息。此外上海还将逐步推出优惠政策,吸引非公有制企业、外地企业投资上海文化产业。

2.文化产业结构

2004年上海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GDP中占%,而全市文化产业在全国文化产业中的比重约为10%,文化产业总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其中文化服务业总产出为亿元,同比增长%,实现增加值亿元。文化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文化服务产业的已经成为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部门。

2004年,文化服务业的增加值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而在文化服务业中贡献率最高的为广告和会展文化服务。2004年,上海广告和会展文化服务业的增加值达到亿元。作为中国经济中心的上海,金融贸易、现代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上海展览业的成长。近十余年来,在上海举行的会展数量以每年20%的速度发展。1999年上海的展会数量达到150个,2000年年展会达到270个,其中50个是已有相当知名度的国际展会,展会直接成交额超过450亿元;2001年上海会展业更呈蓬勃生机,会展直接收入18亿元,占全国总量45%,交易额达550亿元,跃居中国会展之冠。2004年,在上海举办的国际会展次数达到202次,会展总面积达到306万平方米。随着申博的成功,上海成为国际展览中心的前景,将会带动未来上海会展业进一步的发展。会展业作为朝阳产业,已经成为上海经济发展中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4年文化休娱乐服务的总产出增加值达到亿元,仅次于广告和会展业的增加值,增加值幅度位居文化服务业中第二位。其中旅游业的增加值增长迅速,比上年增长%,增加值为亿元。

上海旅游业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多重消费的变化。一方面上海市民随着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旅游方面的支出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上海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旅游城市,吸引了大批的国内外游客,为上海市的旅游业发展繁荣带来了契机。1985年至2004年的20年间,上海的接待国内旅游人数翻了8倍,旅游收入翻了倍,旅行社也从当年的48家发展到700多家。2004年上海的入境旅游者人数达到

了万人次的历史最高值,旅游外汇收入达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8761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也达到亿元人民币。

新出台的上海旅游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将加大在主题公园、旅游景点、酒店宾馆等方面的投入,使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达到10%。文化旅游城市的功能提升将为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2004年,文化服务业中增加值增幅明显的还有网络文化服务产业,网络文化产业的增加值达到亿元。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上海网络游戏产业是重要的一个网络文化产部门。2004年在上海运营的网络游戏实现销售收入亿元,约占全国总收入亿元的73%。2004年5月和12月,盛大网络和第九城市先后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开创了中国网络游戏公司在境外上市的先河;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2004年度中国最受欢迎的十大网络

游戏中,有六款是在上海运营的;2004年最受欢迎的十款民族网络游戏中,上海有三款。上海网络游戏产业创造如此丰厚业绩的主要是地域优势、政府重视、规模效应等三方面原因。网络游戏作为内容产业在2000年被上海市政府列入城市信息化发展计划,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依托数字电视平台、移动通信平台和宽带多媒体平台,培育以内容产业、网络增值为重点的信息服务业”。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及应用,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得信息和交流娱乐的重要媒介,网络文化已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和载体,这一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变化,将使网络产业的发展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上海文化服务业中,新闻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4。17亿元,比上年增长,占全市文化产业服务业增加值的%。;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业实现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占全市文化产业服务业增加值的%。文化艺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广播、电视、电影服务增加亿元,新闻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增加值亿元。

3.文化消费结构变化

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居民生活消费结构的改变,上海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增速开始加快,在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2004年上半年,城市居民家庭在旅游方面的支出最多,其次为购买电子类新兴文化娱乐产品,以上两项支出分别站全部文化消费的近三成。家庭购买书报杂志、上网、参加培训的支出也都各占

一成以上,城市居民家庭花在体育健身、参观、收藏、看电影演出方面的费用相对较少,支出均不超过5%。2004年上半年的家庭文化消费均值7418?

元,其中,购买图书、报纸、上网的支出达到1494元,占文化消费的%。

从上图可以看到,旅游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例大大增加,几乎占到市民文化消费的三分之一。经济建设的高潮必然迎来文化娱乐休闲业的高潮。随着双休、“五一”长假、“十一”长假的出现,用于休闲娱乐的时间在市民生活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娱乐支出在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对于消费支出的正确引导,将有助于文化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也有助于相关产业的发展。当前文化消费市场在需求与供给,价格与购买力之间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因素会影响市民文化消费行为,进而影响文化消费市场。文化消费价格是影响文化消费的重要因素,文化消费价格较高是当前消费市是文化市场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目前电影、图书、上网及正版音像制品等大众文化产品的消费价格还较高;部分展览馆门票和各类演出票价也脱离了普通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

因此,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引进应从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出发,不断降低运营成本,运用财政、税收等政策杠杆降低消费门槛,吸引广大市民参与文化消费,才能促进居民文化消费的可持续增长。

目前上海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为文化消费市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家庭从以满足吃穿为主的生存型消费需求阶段,逐步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阶段过渡。消费群体趋向分化,部分高收入家庭已进入文化消费为主的时代。在提供文化产品时,产业部门应针对现实生活中不同收入消费者的要求,用新产品、新消费领域和不断完善的服务,推出各层次市民需要的文化产品。如以中低收入居民为对象,扩大电视、广播、书报杂志和图书音像图等文化普及型消费群体,以中高收入者及中青年为对象,着重加强和鼓励文化旅游消费、网络文化消费、体育健身消费和教育培训消费等,不断形成新的文化消费热点,满足居民对今后文化消费更多、更高的要求。政府应根据市民消费的特定要求,逐步发展文化娱乐及休闲设施的投入,进一步采取一系列优惠税率、减税、退税等文化经济政策,扶持、保障和推进文化娱乐休闲产业的发展壮大。

二、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及方法

为建立更科学和完善的文化发展指标体系,应对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作出基本的规定。只有遵循一定的科学原则和遵照一定的科学方法,才能够建立起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实用性的指标体系。国内相关的统计机构和研究部门已经建立了一系列对城市发展、社会发展、以及文化产业等领域的指标体系。本课题的建构旨在分析相关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逻辑起点、遵循原则和指标框架,为最终形成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吸取科学合理的元素。

(一)社会指标建立的一般原则

根据社会指标的特性,社会指标的建立一般都必须遵循以下的原则:

1.目的性:在确定每一个单项指标时,都应考虑此项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它所反映的某一特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特征,确定该指标的名称、含义和口径范围。

2.科学性: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计算。常用计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加权综合指数法,即用实现数除以目标乘权重得出每个指标的得分,相加得子系统得分。逆指标用目标数除以实现数;另一种是综合评分法,适用于一定时期内地区间的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估。

3.联系性:在各个具体指标之间,在含义、口径范围、计算范围、计算时间和空间范围等方面,都必须是相互衔接而有联系的。

4.统一性:指标体系的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均应与其所对应的计划指标等具有统一性。

5.可比性:在不同的时间或空间范围内具有可比性。每一个指标都应有资料来源,而且大多都能从统计部门的现有统计资料中取得。指标本身的可比性,无论是年度之间的动态比较或地区之间的比较,都要用统一口径的指标。在地区之间比较时必须用相对数,如人均、劳均、比重、百分比等,在城市之间比较时,要考虑到包括范围。另一可比性是指在进行地区比较时,所列指标要齐全,对于暂时无法收集的数据应用估算方法补齐,否则评价就会失真。

6.可行性:要充分利用现有社会统计信息财富。应根据研究目的从已有的指标中选择相关的指标组成专用的指标体系,便于进行具体的操作和分析。

(二)相关的指标体系研究

1.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这一指标体系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朱庆芳等建立。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是建立在这样的原则下:要反映人的全面发展,既以人为主体,反映人的物质、精神生活、人的素质提高状况,又要反映人的潜能发挥程度。要从国情出发,既反映经济社会是否协调发展、反映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相互关系,又要反映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等。最终达到为制定社会发展政策和宏观管理提供有力的分析与描述工具的目的。确定的原则根据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内涵,参考英格尔斯的十个现代化指标,并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增加了社会发展、知识化和科技创新、生活质量和环保、法制等28个指标组成指标体系,共分五个子系统。

社会结构。由五个指标组成,反映了产业结构社会化、城市化、非农化、对外依存度和政府对智力的投入。

经济与科技发展。由七个指标组成。分别反映经济效益、投入产出水平、反映科技教育和创新能力等相关指标形成,这一项体现实现小康的物质基础的发展程度。

人口素质。由六个指标组成,反映了知识化和科技水平,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是逆指标,越低越反映人口控制得好,预期寿命是反映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的综合指标。人口素质的高低对小康的实现与否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活质量和环保。这是实现小康的重要目标和条件,由消费结构、家电普及和信息现代化、环保等六个指标组成。

法制与治安。是保证实现小康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包含的四个指标是反映治安的,都是逆指标。新增的一项指标为“每万人口律师数”则是用以反映法制化程度的。

以上五个子系统是互相促进和互相制约的关系,通过各类指标指数的比较,就能反映是否协调。这套指标体系既可作历年比较,也可作地区比较。

数据来源:2001年的统计数据主要是根据《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向各部委收集获得的。2010年的发展目标是参考了近五年的发展速度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测算得出。

2.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基础设施竞争力指标设计

这一指标体系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倪鹏飞在《中国工业经济》中提出的。指标构成如下:

(1)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根据相关理论框架选取了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四个关键性指标,构建一个简单的指标体系。

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是企业竞争力大小的最直接表现。对于城市而言,市场占有率反映一个城市域外产品需求的大小,反映其产品在全部城市产品市场中的份额,反映了一个城市创造价值的相对规模。

GDP增长率。城市竞争是贸易竞争,更是增长的竞争。城市吸引、占领、争夺、控制资源和市场创造价值的能力、潜力及持续性,决定于GDP的长期增长。GDP增长率反映了城市价值扩展的速度及潜力。

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城市技术水平和各种经济效益,即城市生产力水平的综合反映,它从质量上反映城市竞争力,是城市创造价值的投入产出效率的一个集中表现。

居民人均收入。居民收入的综合性上反映了城市在域内和域外创造价值的状况。它能表现城市的域外收益,反映城市的对外吸引和控制能力。它也是一个反映城市水平的指标。

(2)城市设施竞争力指标体系。

基本基础设施。市内基本基础设施综合指数,由城市能源、交通、道路、住房等八项具体指标综合构成,反映城市市内基本基础设施的水平。对外基础设施综合指标,由城市货运量和客运量指标综合构成,反映城市公路、铁路、水运等基础设施状况,是一个主客观结合指标。

技术基础设施。通信化指数,由每百人拥有电话机数反映城市基本技术基础设施的现状和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城市现代交通、通讯、信息设施的综合指数,由先进交通设施指标港口个数、机场等级、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地铁个数、光缆线路数加权综合构成,是一个主客观结合指标。

社会基础设施。文化基础设施综合指数,由公共藏书量、文化馆、影剧院指标加权综合构成,反映城市的文化设施状况,是一个主客观结合指标。卫生基础设施综合指数,由医院个数、万人医院床位数综合构成,是一个主客观结合指标。设施力指标从基本设施、社会基础设施、技术性基础设施三方面反映城市基础设施的基本状况和技术状况。

样本城市指标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样本城市的选取。根据有基本统计数据和有代表性两个原则,选取了24个样本城市。样本城市一般都有城市统计年鉴或城市年鉴,同时又有一定的代表性。从规模上有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从地区分布上有西部城市,中部城市,东部城市。东部地区的城市又有珠江三角洲城市,闽浙沿海城市,长江三角洲城市,环渤海湾地区城市等。

指标数据的处理。由于城市竞争力各项指标数据的量纲不同,因此,要对这些指标进行综合集成,所有指标数据都必须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城市综合竞争力及城市基础设施竞争力的计量统计中,主成份分析法是用于处理多维随机变量在线性变换下其分量相关问题的。它通过求协方差阵或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根运算,按指定的贡献率求出集中原来随机变量主要信息的、相互无关的主成份。它可以用来计算多变量样本的相对数值,即构造样本的指数。

利用主成份原理编程,输入标准化的数据,计算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基础设施竞争力指数的得分和排序,.利用主成份分析构建的竞争力指数有一部分为负值,这里的负值并不代表其竞争力的真实含义,而是说明该城市在被选城市的所有城市中的相对地位,即是处于平均水平之下。

3.中国大城市文化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由天津社会科学院王琳设计。作为衡量中国大城市文化产业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测量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该框架由六个部分构成,它包括:总量指标、政府投入、发展水平指标、经济效益指标、市场化程度、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总量指标。是反映文化产业总产业、总就业和总固定资产存量规模的总体指标。该类指标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该类指标反映了文化产业发展在人、财、物方面的最基本概况;其次,该类指标是构成大多数其他评价指标的基础。

政府投入指标。政府投入不仅构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始基础,而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政府投入仍将不断加大。

发展水平指标。从一个产业的总体增长率,可以直接看出该产业的发展水平及趋势。由于文化产业的主体行业包含在第三产业内,因此,测量文化产业人员与增加值在第三产业中的构成情况也是了解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方面。

经济效益指标。是反映文化产业生存、发展状态的关键指标。经济效益低下不仅使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堪忧,而且其自身的生存也将受到现实的威胁。

市场化程度。部分文化事业向产业化转型是历史的必然。文化产业能否走入市场。并在市场环境中成熟起来,是文化产业能否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

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就一般意义而言,文化产业在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远胜于服务业欠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在一些国家部分文化产业已成为最具经济活力的产业部门。

目标指标构成说明:

总量规模:总产值、增加值、从业人员、年末固定资产净值

政府投入:文化事业财政补助、文化事业基建投资额

发展水平:增加值增长率、基期增加值、报告期增加值

经济效益:资金利税率、百元固定资产实现增加值、利税总额、资产总额、

增加值、年均固定资产原值

市场化程度: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比重率、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人均总消费支出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国民经济贡献率、增加值增量、GDP增量

4.文化指标及相关体系统计表

2004年12月,国家统计局、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文物局各部门联合参与制订的“文化指标及相关产业分类目录”正式下发使用,我国文化产业统计口径首次得以统一。

“文化产业”被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提供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和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具体可划分为“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

该指标体系从财务状况、业务活动、就业人员和补充指标等4个方面对文化产业进行描述。财务状况指标反映文化产业的资产、收支和经营状况,包括文化产品

西方文化影响下的日本文化演变

西方文化影响下的日本文化演变 一、变幻激荡的昭和文化 昭和时代历时63年。这个时期的文化特征基本表现为社会动荡、变 化莫测。这是日本现代史上唯一一个能够代表20世纪风云变幻的历史 时期。在昭和文化史上,也表现在日本文化在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倒 退的较量中艰难前行。19世纪20年代初,在文化领域,一种新的社会变革思想产生,即无产阶级革命思想。自从无产阶级思想文化诞生, 各种无产阶级文艺团体相继出现。1928年12月“全日本无产者艺术团体协议会”“、日本无产阶级文艺联盟”相继诞生。1931年“全日本 无产阶级文化联盟”又创刊了《无产阶级文化》杂志,一批积极进步 的革命力量———无产者,开始出现在历史舞台,指导无产阶级的新 文化运动。此时一批具有无产阶级进步思想的文学作家,陆续开始创 作出宣传无产阶级进步思想的文学作品,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展开 反法西斯主义的理论斗争,比较著名的有:描写无产者生活的优秀作 品如小林多喜二的《蟹船工》、德永直的《没有太阳的街》;坚持揭 露社会黑暗的左翼剧团上演的进步戏剧《暴风雨》《怒涛》和《永远 向前》等。历史规律证明,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走向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思想截然不同的是法西斯主义。无产阶级主张民主、 自由;法西斯主义主张独裁、战争。日本的军国主义者及极右翼份子 正在悄然地蓄谋战争。昭和时代后期,日本加速了帝国主义法西斯化 的进程,在无法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状况下,他们蓄谋发动对外侵略 战争。为了在思想上做好战争准备,日本大肆宣扬国家主义、超国家 主义,发展日本世界大帝国思想,叫嚣要称霸世界。整个政界、思想 界和文化界硝烟弥漫。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成立了 “国民精神文化研究所”,目的是为了向日本国民灌输发动对外侵略 战争的必要性,从思想上彻底洗脑,肃清异己分子,排除一切不必要 的思想,一心报效国家。1934年军部在《国防的真实意义和增强国防 的主张》中,鼓吹“战争是创造之父,文化之母”;叫嚣战争是大日 本帝国发展的一切源泉,为创造大日本帝国的未来,战争是唯一出路。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 体系研究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作者:上海艺术研究所《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来源:添加日期:10年08月27日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世界城市大竞争的时代,这意味着国际化大都市之间的竞争程度更为激烈,竞争范围更为广泛。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与之间、城市之间的竞争内容,已经从经济综合竞争力层面逐步扩大到文化竞争力的层面。当国际化大都市的“硬实力”——经济综合竞争力具备了相当的条件时,“软实力”——文化竞争力则成为竞争的重要“筹码”。这表明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程度,已经从单一指标转向多重指标。根据世界城市发展的实际,在城市的经济力、政治力要素指数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最具竞争意义、发展潜力、时效性的要素,往往是城市拥有的文化实力。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文化既是经济、政治发展水平的精神投影,也是经济、政治发展的物质表现,是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中最难以把握却又必须把握的要素,在未来的城市竞争力要素中将会占很大比重,城市之间新型竞争将基于文化领域与经济领域的双重博弈。本世纪成功的城市将是文化的城市,有文化竞争力的城市。① 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化底蕴的深厚和文化发展体制的现代化。许多发达国家在经历工业文化的长期发展之后,已经认识到城市文化的复兴对于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近年西欧展开城市复兴运动,其中文化旗舰项目成为城市复兴的重要战略,这项重要的发展战略计划包括对一些传统产业已经衰落的城市进行复兴。因为在产业衰落的同时,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均遭到破坏。城市复兴计划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手段,在物质空间、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方面,对城市进行全面改善,使城市的经济活力重生,恢复已失效的社会功能,改善生态平衡与环境质量,并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举办盛大庆典活动、文化旅游、体育赛事等文化措施,使这些城市综合提升其文化、经济和城市形象。这一举措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采取经济手段激活城市发展力的同时,国际组织及各国文化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的文化政策,以实现文化的长期与稳定的发展。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府间会议”。会议制定的《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指出,“发展最终可以用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

城市发展的文化思考

城市发展的文化思考 摘要: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随着城市化的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文化面临着一系列不足和困境,城市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快速城市化发展中的主要课题与命题。城市文化发展涉及很多方面,需要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生态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设计中文化因素的强调等多方面关系,以达到城市发展与文化发展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目的。 关键词:城市;文化;发展 “文化”是一个特殊的词汇,就其一般意义而言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历史形成的,特定的社会群体所共同具有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心理状态和精神风貌。它是人类特殊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是社会成员共同的文明素质和心理结构,是民族的集体智慧、集体性格,是凝结在社会成员中的核心价值、行为定势。 具体到城市而言,正如美国著名学者刘易斯•芒福德( Lew is Mum ford)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一书中所说:“古代的社区过于稳定,它墨守成规旧俗,不愿采纳新的生活方式;如果古代人类有意突破这种保守社区的孤立和封闭状态,那么对此问题能够找到的最好答案莫过于

城市这一发明了。”“城市是一种特殊的构造,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纵观历史,城市最早产生于古代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它经历了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四个发展时期。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大规模的近代工商业在城市中迅速发展,城市规模、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以大工业为中心的近代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城市发展又进入了新的时期,有学者称之为现代化城市或信息化城市时期。越来越多的人由农村迁移到城市,伴随着文明的演进而发展,城市越来越成为人类文化的摇篮和容器,成为文明生长的肥沃土壤,逐渐发展出自己特有的品格。 “城市”这一概念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政治学、地理学的范畴, 它同时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高级形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城市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文化发展的历史。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劳动分工的加深,随着人类社会秩序的完善,随着社会文化的日益发达,城市文化也随之一日千里包罗万象,形成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 人类建造城市,城市同样反作用于人类,城市文化通过城市物质要素表达出来,又依靠个人而存在发展下去,在此意义上,城市自身和人类共同造就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就其内涵和外延来看,城市文化不完全等同于其他文化,它具有鲜明的城市特点,是赋予城市朝气和独特性

城市文化建设研究报告

北京市顺义区都市文化建设研究报告 目录 前言 (1) 一、顺义都市文化的自然历史渊源 (2) 1.顺义文化的自然秉性:善水利物 (2) 2.顺义文化的历史传承:融合文明 (4) 二、顺义都市文化的人文传统 (6) 1.顺义的商业文化:集商聚义 (6) 2.市井文化:厚德载物 (7) 3.红色文化:不屈抗争 (8) 三、顺义都市文化的当代进展 (9) 1.绿色生态文化:健康宜居 (9) 2.群众节庆文化:和谐民生 (10) 3.企业文化:诚信进取 (11) 4.国际枢纽文化:开放包容 (12) 5.现代农业文化:秉古誉今 (13) 6.顺义啤酒饮料文化:厚积薄发 (14)

四、顺义都市精神:顺潮宾水,尚德名义 (15) 1.顺潮宾水(顺潮滨水) (16) 2.尚德明义 (16) 五、顺义都市文化进展取向 (17) 1.爱护旧城历史文化,创新新城文化建设 (18) 2.新城建筑和街区:横看成岭侧成峰 (19) 3.“尚德明义”之表达:公共服务和商业街区 (20) 4.“顺潮宾水”之表达:滨水生态和国际街区 (21) 5.打造居民形象,营造都市文化 (26) 结束语 (27) 前言 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大力推进,都市文化越来越多被人们所认识、所重视,用文化的理念评价并提升都市质量品位已成为人们新的标准和要求,在当代都市的规划、建设、治理无一不包容着都市文化的要求,这是社会进步进展的必定。什么是都市文化、

都市文化如何建设、如何用文化的理念建设都市等内容,正成为人们探讨的重要课题。 都市文化是都市那个地理行政区划与都市历史形成过程中所产生、所制造的物质财宝和精神财宝的总和。都市,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更多的具有地理、行政、区域、经济单位概念的意义,文化,则是一个都市的灵魂和气质,它隐含在都市的方方面面,给予都市特有的气质,反映都市人的价值取向、生活态度、审美水准,是衡量都市文明程度和人们综合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都市和人共同造就都市文化。都市文化是一个都市的标识,它折射出都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都市风貌的总体形态,不同都市之间都市文化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和差异。顺义都市建设要打破“千城一面”的建设格局,打造具有鲜亮顺义特色的顺义都市文化。 一、顺义都市文化的自然历史渊源 1.顺义文化的自然秉性:善水利物 顺义位于北京市东北郊,城区距市中心30公里。东邻平谷,北连怀柔、密云,西接昌平、朝阳区,南界通州区、河北三河市。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境内已探明的矿藏有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目前,上海共有15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区、77家市级创意产业集聚区。和其他省市相比,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起步较早,数量较多,规模也比较大。 根据2010年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年检报告,上海市级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营业收入、税收、入驻企业数量、从业人员数量等均有大幅度提高,平均租金稳中有降。 2010年上海创意产业总产出3900亿元,其中园区产出672.8亿,约占总产出的20%;园区主营收入50%来自租金。 园区产业主题特色鲜明 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主题特色鲜明。 15家文化产业园区中,7家以网络、数字多媒体为主题;3家以“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题;3家以文化艺术原创和艺术品经营为主题;1家以演艺产业和影视产业为主题。 77家创意产业集聚区中,也有不少特色主题创意产业园。比如以动漫文化为特色的宝山动漫衍生产业园,以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为特色的花园坊,以雕塑艺术为特色的红坊,以建筑设计业为主题的环同济集聚区等。 老厂房是重要载体 上海77家市级创意产业集聚区,约2/3由老厂房改建而成。 老厂房是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重要载体,也是上海原生态创意产业的集聚地。目前,如八号桥、M50、田子坊等由老厂房改建而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不仅成为了具有上海地标意义的“人文景观”,在全国范围内也颇有知名度和“样板”意义。 目前,一些沪上知名的创意产业园区正利用集聚效应所形成的辐射功能,逐渐向街区和社区发展转型。典型的如田子坊,它将创意产业与商业、旅游业、文化、居民生活等有机结合,为消费者提供了良好的休闲环境,也为改善居住环境、探索城市旧区改造新模式创造了条件。 服务和管理逐步规范 近些年来,创意园区的功能从物业管理服务向产业要素服务转变。上海版权交易中心、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上海市动漫公共服务技术平台等一批国家级和市级的专业化创意服务平台先后出现。据统计,沪上77家创意产业集聚区共建

上海的文化

海纳百川:上海的文化 一、古代上海文化特点: 上海在开埠前,虽也有一些文化设施,如书院,出过一些文化名人,如徐光启,产生过一些有文化意义的工艺品,如顾绣,但就整个城市而言,并无明显的文化个性。 由于上海大部分县直接从松江、昆山分出,且一直苏松太并称,同时江苏、上海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更与吴地渊源较深。 吴文化与越文化并无明确区分,历史上两地虽常有分合,但整个江南、浙北、浙东地区的交往非常频繁,语言基本一致,风俗大致相同,耕作方式、物产品种也大同小异,互为补充。春秋时吴越成敌国,但在古九州中同属扬州。秦汉时同属会稽郡,直到明清两代建南京和南直隶,江浙始分治独立,上海处于吴越文化圈的东缘。 上海当时的3000-4000平方公里不设一县,可见其被称为“海隅蛮荒”不是虚言。 上海是在明清两代才最后追赶上江浙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元人马端临(宋元之际著名的历史学家,著有《文献通考》、《大学集注》、《多识录》)对此地性格作过判断:“扬州人,性轻扬而尚鬼好祀”。 宋以后,上海人终于找到三种基本产业:煮盐,植棉,海运,这三大支柱产业使上海社会文化在江南地区标出特色。 顾绣是上海地区工艺品中的瑰丽奇葩。顾绣因源于明代松江府顾名世家而得名。 嘉靖年间官宦顾名世嗜好绣品,晚年在现南市露香园路筑一园林,命婢妾制作绣品观赏、赠友。可考的名手有缪氏、顾兰玉等。以韩希孟(顾名世的孙媳)最具代表性。现北京故宫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均藏有其作品。韩希孟的精湛技艺确立了"顾绣"的卓越地位,她的写真手法对后世仿真绣的发展具有启迪作用,苏绣也受她的影响很大。 二、近代上海文化特点与海派文化 上海近代文化的独特性,集中表现为“海派文化”。上海文化并不等同于海派文化,但无疑是上海文化的重要方面。 对海派一词如何理解,学术界见仁见智,其义有广狭之分,狭义的海派,指京剧、绘画、文学等具体艺术品种中的上海流派,其源起于晚清绘画中的“海上画派”和京剧中的海派,后来内涵扩展、延伸,成为一种文化类型和文化风格,乃至包括审美情趣、生活方式,所涉人事亦不复限于上海一地。 “海派”较早见于同光年间,时人对一批寓居上海,卖字画的画师画匠名之曰“海上画派”,简称“海派”。当之赵之谦、任伯年、虚谷等人的画笔自成一家,更有吴友如等人画洋楼、画美女,绘风俗图,与传统的山水人物花卉毫不相干。 代表人物:任伯年(1840—1896)清末画家。初名润,字次远,号小楼,后改名颐,字伯年,别号山阴道上行者、寿道士等,以字行,浙江山阴航坞山(今杭州市萧山区)人。 任伯年是我国近代杰出画家,在“四任”之中成就最为突出,是海上画派中的佼佼者。任伯年的绘画发轫于民间艺术,他重视继承传统,融汇诸家之长,吸

城市文化研究

序号:————— 编码:————— “挑战杯”济宁学院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复赛作品正文 作品名称:城市文化研究 系全称:信息技术系 申报者姓名 (集体名称):毕晓宁 类别: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 □科技发明制作A类 □科技发明制作B类

城市文化研究 济宁学院信息技术系06级1班毕晓宁 城市是什么?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章) 在低级野蛮社会中,各个部落常住的家是用栅栏围起来的村落。……在中级野蛮社会中,开始出现了用土坯和石头盖造的群宅院,好似一个碉堡。但到了高级野蛮社会,在人类经验中首次出现了以环形垣垒围绕的城市,就表明已经有了稳定、发达的田野农业,已经有了成群的家畜,有了大量的商品贸易,有了房产和田产,……人们逐渐感到需要行政长官和法官,需要大大小小的文武官吏,还需要一套措施来征募军队和维持兵役,那就需向公众征收赋税。 ----摩尔根《古代社会》 城市在西方自古代就出现了,古希腊文明的标志就是城邦的繁荣。罗马帝国时代大规模城市已经出现,当时的罗马城据说已有几十万人口。那个时候城市主要是消费场所和政治中心,功能较为单一。罗马帝国解体以后,采邑成为欧洲主要的经济形式,商品交换的数量和规模一时跌入谷底,城市也随之衰败。封建时代初期,许

多城市的建筑毁于火灾,城市的人口由于瘟疫大幅度减少,蛮族入侵则摧垮了城市的权力基础。"在西罗马帝国城市"遗址"的围墙内只住有少数居民和一名军事、行政或宗教的首领。城市首先是主教驻在地,寥寥无几的世俗人聚居在相对来说多得多的教区周围;经济生活局限在一个小地方,也就是交换日常必需品的市场内。"城市的复兴是从12世纪开始的,其标志是商业的发达、人口的增加、行政中心的形成等。 商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起来以后,欧洲封建时代的以自给自足为标志的采邑经济便开始瓦解。在思想和观念方面,与商业文明相关的的变化随之发生。商业的发展导致衡器和量具的标准化和普及化,商品交换的频繁使人们感到交换工具(衡器和量具)标准化的重要性,守时、讲信誉等观念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商业世界观在城市中得以流行。结果"一是经济上强迫接受衡具和量具的发明,结束了城市建立以前质朴的交换,二是军事上强迫接受城墙,从此隔离代替了亲近。" 一,城市人口的发展(popuiation deveiopment) (1)人口数量的发展 城虽大,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战国策. 赵策》) 宜阳之城方百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战国策.》) 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家殷人足。(《史记. 苏秦列传》)隋唐以来,开始出现了百万人以上的大都市。隋唐首都长安、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作者:曹阳来源:添加日期:11年03月01日 城市文化是一门城市管理科学,它不是单指某一特定的城市文化设施、市民的知识水平、教育程度高低等狭隘的文化现象,而是包括了城市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及其所形成的管理系统。 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城市文化是一门综合管理城市的学科,是城市组织体系的基本架构和行动方略的指导系统。城市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城市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它们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1、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市民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广大市民只有不断增强城市意识、开放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生活环境意识,促进一个城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有浓郁的崇文意识、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城市才能现代化。 2、塑造城市形象文化。城市形象文化主要指城市的外观形象,它包括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时尚的外观形象。诸如,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道路,广场,公园,雕塑,路灯,栏杆,甚至路牌和广告等等。独特的文化来源于独特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所以,要建设和谐城市就必须充分认识自己城市的自然特色,保护自然和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的发展是以健康的自然环境为前提的,自然环境是孕育城市文化的摇篮,因此,只有遵从自然规律的城市发展,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城市文化。 3、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现,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个城市最独特的文化优势。历史文化使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充分挖掘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物和文物依存的周边环境,是树立城市文化个性、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捷径之一。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可以与旅游、文化产业联姻,产生投入小、回报大的经济效益,它所起的品牌效应,绝非商业铺面和房地产等近期利益所能比拟的。 4、有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所谓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娱乐产业、影视及音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以及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美食、美容、时装、休闲、美术品产业等等。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既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城市形象与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城市形象与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一直以来,一个城市形象的传播都离不开文化的作用,文化在城市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中国知网作为数据源,通过文献调研法,对该领域的研究论文进行数据统计并作研究主题和内容的分析综述,为城市形象传播提供参考建议。 城市形象作为一个城市对外的窗口,对于一个区域的综合发展至关重要,也是该区域突出重围,彰显自身魅力的重要因素。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吸引他人的关键因素。利用城市文化来构建城市形象,在城市形象传播中尤为重要。因此,城市形象与文化的研究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城市形象研究状况 以“城市形象”为关键词搜索,截止目前为止,中国知网共收录文献7507篇,内容覆盖范围很广,包括社会学、经济学、建筑学、新闻传媒等学科。本文主要选取新闻传媒类论文为研究对象,按照研究内容和研究角度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城市形象的定义基础及发展、城市形象传播策略研究、城市形象媒介呈现研究。 1、城市形象的定义基础及发展 学术界对于城市形象的定义数不胜数,但是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 美国城市研究学者凯文林奇在其专著《城市意象》中提到,城市形象是通过人的综合感受而获得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道路、边界、

区域、标志物等方面,并提到“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心态。” 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一书中认为城市形象是指人们对于城市的主观印象,是通过大众传媒、个人经历、人际传播、记忆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国内学者居易的《城市形象的基本概念及其感受》中则认为城市形象是城市建设中软件和硬件的结合,是城市(或特定的区域)给人的印象或感受。包括精神感受系统、视觉感受系统、消费感受系统、风土人情感受系统。 张卫国在《城市形象设计理论探讨》中则提出城市形象是指城市给人们的综合印象,即城市这一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城市形象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们对某一个城市或特定区域形成的主观印象。 2、城市形象传播策略研究 城市形象作为一个区域的软实力,必须通过一定的符码形式传递出去,才能吸引外界的公众。在此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传播策略至关重要。 何国平在《城市形象的传播模型与基本策略》一文中提出了城市形象传播的总体范式,即在城市定位元素资源与城市形象元素资源库的二元合力中形成一个最优方案,由此提出了城市形象传播的四个策略,利益相关者策略、城市营销策略、大众传媒策略和文化策略。 陶建杰的《城市形象传播的误区突破与策略选择》中也曾提到城

关于促进上海文化装备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

关于促进上海文化装备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沪委发 2017 33号),完善文化装备产业链布局,促进 科技在文化创意领域的应用转化,提升文化创意领域产品设备的科技水平,力争将上海打造成为在国际具有影响力二在国内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文化装备研发集成高地,现就促进上海文化装备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实施办法三 一二加强产业科技创新 1.加快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三加强文化装备领域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三提前布局前沿技术领域,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组织实施广播影视设备二数字印刷技术二舞台演艺设备二新型影院系统二文物监测系统二智慧博物馆等重点领域科研攻关三推动文化装备新兴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围绕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加强产学研用联合攻关,推动智能制造二增材制造二人工智能二机器人二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成果服务应用于文化创意内容生产三 2.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三深度对接高校二科研机构及全球文化装备创新团队,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品产业化三健全文化企业需求导向机制,突破制约文化装备技术向产业转化瓶 4

颈三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文化装备企业共建研发设计中心,集中力量研发20项具有前沿性二引领性二基础性的高科技 文化装备重要成果,推动制定试行若干行业标准三 3.加大产业区域联动力度三全面实施文化装备领域技术创新计划,加强跨领域合作机制,推动传统文化制造领域迸发活力三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成果,提供关键技术和服务模式,推动文化科技装备生产向柔性化二智能化二精细化转变三加强上海与长三角及相关区域产业协调联动,推进产业分工协作三二二推动重点领域设备研发 1.推进广播影视设备研发三鼓励行业领军机构参与国家广电行业标准制定三推动智慧型融合媒体内容生产平台二全媒体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二基于I P技术架构的下一代广播和电视总控播出系统的建设三加速整合互联网二数字电视广播二移动通讯渠道资源,支持4G网络电视广播,试点实施4K二8K超高清电视节目制播,推动开展广播网的高效文化内容分发三 2.推进移动互联网技术研发三鼓励在智能家居二智能穿戴设备二智能服务节点设备二传感器等领域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发展新型人机交互技术,促进人工智能二大数据与云计算二物联网相融合三支持数字媒体技术和二次开发企业发展壮大三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移动互联网领域硬件开发和技术支撑型企业三 3.推动数字印刷设备研发三发挥上海在3D打印二新型功能性材料等领域工业基础优势,系统开展全链条材料基因工程研 5

城市文化及文学研究

历史变革 昆山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居住。 古名娄邑,春秋战国时期先属吴,后属越,继又归楚。吴王曾在这里豢鹿狩猎,故又名鹿城。秦置娄县。南朝梁大同初年(535-536年)始名昆山县。唐天宝十年(751年),分置华亭县,昆山县治由昆山(今松江县小昆山)迁至马鞍山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又分置嘉定县。元代曾升昆山为州,明代复为县。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置新阳县,与昆山同城分治。民国元年(1912年),昆、新两县并为对外开放昆山县。1949年5月13日昆山解放。1984年列为开放县。1987年末,有7个县属镇,13个乡,467个行政村,54.87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596人。主要为汉族,另有回、满、彝、蒙古、布依、土家、哈尼族88人。 革命传统 昆山人民富有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 隋末,就有朱燮领导农民起义军反抗封建统治者的斗争。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昆山军民抗击围城倭寇,历时45天,大小30余战,终于将入侵的倭寇赶出家园。清初,全县人民奋起反抗清朝统治,杀县丞,烧县衙,推王佐才率师起义。后遭清军镇压,起义失败,王佐才不屈而死,全城军民被杀者十之有四。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占领昆山,同治二年(1863年),清军大举反扑,在半个多月的昆山保卫战中,守城军民殉难者数以万计。清末,锦溪、巴城、陆家桥、正仪、杨湘泾等地,先后发生农民抗粮抗租斗争。辛亥革命前不少昆山籍人加入同盟会,参加革命活动。辛亥革命爆发,昆山人民举义旗,逐知县,迎来光复。 民国14年(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中共党员刘重民来昆宣传反帝爱国,各界民众积极响应。民国15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中共党员王芝九来昆开展革命活动,帮助筹建国民党昆山县党部,并建立中共昆山独立支部。民国28年,昆山创建第一支抗日武装--陶一球部队,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后整编为新四军江抗第三支队第一中队。同年开始建立县、区抗日民主政权、地方武装和群众组织,抗日活动遍及城乡。"皖南事变"后,革命武装力量受挫,党政军人员大部北撤,留守党员仍坚持原地斗争。民国32年恢复昆东、昆南抗日武装斗争,并发展了淀山湖抗日游击根据地,在斗争中壮大了地方党组织。抗战胜利后,地下党发动群众,积聚力量,同国民党反动派开展各种形式的斗争,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迎来了昆山的解放。在抗日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中,在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及在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有113名烈士为国捐躯。 著名人物 昆山人文荟萃,人才辈出。 自宋至清有进士476人,其中武科17人。南宋范成大,为当时文坛四大家之一;大学士、文学家卫泾“忧国忘家,始终一节。”元有名士顾阿瑛,精于音律诗画,终身不仕。明有卢熊,著有《吴郡广记》、《苏州府志》、《兖州府志》;有航海家费信,随郑和、杨敏四下西洋;有大学士顾鼎臣,疏请改筑昆山县城,免遭倭难;有哲学家魏校,为一代名儒,南都四君子之一;有著名文学家归有光,为古文运动代表,称唐宋派;有戏曲家顾坚、魏良辅、梁辰鱼,为昆剧的创始人;有苏州反税监斗争领袖葛贤,世称葛将军。明末清初,有杰出思想家、爱国学者顾炎武,他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传颂于世;有文学家归庄,归有光曾孙,所著散曲《万古愁》,论者比作《离骚》;有著名教育家朱柏庐,著有《治家格言》,历代流传;有画家龚贤,金陵八家居首。清有徐乾学、徐秉义、徐元文同胞三鼎甲,号称"昆山三徐"。清末民初,有南社著名诗人、画家、教育家胡石予,与钱名山、高吹万并称江南三大儒。民国以来,有协助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的徐祖贻和历代国民党要职的叶楚伧、钱大钧等。 著名人士有书法家方还,天文学家朱文鑫,植物学家蒋英,棉花专家俞启葆,农学家于景让,物理学家周同庆,文字改革先驱朱文熊。还有曾任交通大学校长的吴保丰,著名音乐教育家丁善德,动画片导演徐景达,评弹艺术家顾宏伯、严雪亭等。科学家、企业家美籍华人王安博士,女钢琴家奥籍华人王纪音都是昆山人。

2014年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2014年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2015年01月30日 08:47 2013年是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一年,上海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建设为契机,推进改革创新试点,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文化产业创新融合、文化“走出去”等战略,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14年上海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国发2014〕13号)等中央文件精神,落实自贸区文化市场开放政策,推动产业跨界融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推进重点地区和重大项目建设,优化文化市场环境,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文化产业继续实现稳步增长。 为让社会各界了解2013年和2014年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事业产业处、上海市文化事业管理处和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共同撰写了《2014年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本报告主要分析2013年上海文化产业的基本数据,总结2014年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进展和重要事件,并对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研判。 一、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总体规模持续扩大 2013年上海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387.99亿元,同比增长8.1%,增幅高出同期地区生产总值0.4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43%。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上海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图表:上海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1、新兴文化产业占比大、增长快。以文化软件服务、广告服务、设计服务为主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实现增加值521.48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7.6%,同比增长11.6%。文化信息传输服务实现增加值120.63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8.7%,同比增长15.9%。 2、传统文化产业占比相对较小,正处于转型调整期。新闻出版服务实现增加值36.41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6%。广播电视电影服务实现增加值44.81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2%。文化艺术服务实现增加值36.92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7%。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实现增加值28.2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0%。工艺美术品生产实现增加值211.48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5.2%。随着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传统文化产业面临巨大挑战。 图表:上海文化产业主要行业增加值(2013年) 3、文化相关产品生产继续保持增长。文化相关产品生产实现增加值388.06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7.7%,同比增长6.9%。其中,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增加值为130.25亿元,同比增长6.8%,文化产品的生产增加值为195.87亿元,同比增长6.7%,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增加值为61.94亿元,同比增长7.5%。 图表:上海文化产业分行业增加值情况(2012-2013)

日语论文 汉字在日本文化中的发展与演变_日语论文

摘要:汉字东传日本 ,日本才有了自己的文字。汉字的日本文字化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音读、训读的成立阶段 ,万叶假名阶段 ,片假名、平假名阶段 ,汉字假名混写阶段。日本的文字改革是在明治维新以后开始的。1949 年公布的《当用汉字字体表》 ,其目的就在于简化字形 ,其中有简体字 774 个,正式确立了简体字的地位。中日两国一衣带水 ,自古就开始经济文化交流。虽然中日两国语言不同 ,但却共同使用汉字。一直到今天,汉字在日语中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日语仍然难以舍弃汉字。汉字在日本是怎样传入日本的 ,又是如何演变的 ,日本汉字是怎样整理简化的。笔者拟对此略作分析、探讨。一、日本汉字的由来汉字由中国传入日本 ,并被日本接受 ,日本才有了自己的文字。中国汉字传入日本 ,可以从中日两国的出土文物和文献等方面来考证。王莽时期所造的一种叫货泉的货币 ,在日本丝岛出土。货泉两字 ,可能是最早传入日本的汉字。公元 1784 年在日本九州出土了委奴國王印。其中的倭作委,有可能是中国古代传入日本的第一个简体字。这些材料证明 ,公元前 1 世纪至公元后 1 世纪 ,汉字已经传到日本。不过此时传入日本的汉字还是十分零散的。他们还没有把汉字作为文字使用 ,还没系统地接触汉字。在文献上有关汉字传入日本的记录要追溯到日本奈良时代的学者万侣编写的《古事记》。自汉字和中国典籍大量传入日本后 ,日本人就开始学习汉字。汉字文献越来越多地进入日本 ,日本人逐渐认识到汉字的用途 ,表现出对汉字极大的热情。日本上层社会掀起了学习汉语和中华文明的热潮 ,一部分人掌握汉字 ,会写文章 ,还会写汉诗。汉字逐步在日本传播开来。 二、汉字在日本的演变汉字的日本文字化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音读、训读阶段 ,万叶假名阶段 ,片假名、平假名阶段 ,汉字假名混写阶段。 (一) 音读、训读的产生由于汉语与日语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 ,因此汉字不可能一传入日本就能立即融入日语中。日语汉字按汉语的发音读出来 ,叫音读 ,是在符合日语发音习惯的基础上 ,模仿我国古代对该汉字的发音方法而形成的。由于日本分阶段从不同的地方引进汉字 ,且汉字的发音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因此 ,日语汉字的音读音非常复杂 ,主要分为吴音、汉音、唐音、惯用音等几种。所谓训读 ,就是借用中国汉字的字义 ,但仍然按日本原有的发音来读音。 (二)万叶假名的产生万叶假名又叫做真假名 ,产生于奈良初期(8 世纪初) ,因其用法主要集中在日本古典名著《万叶集》中而得名。所谓真假名的真指的是汉字 ,而假名则是对汉字的一种假借和假用。他们从汉字中找出一些与日语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这时的汉字已不是表意的记号 ,而是拼音的记号。万叶假名可以看作是日本文字的开始。万叶假名的出现 ,使汉字的日语文字化功能进一步加强。日本重要文学作品《古事记》、《万叶集》等都是以万叶假名的形式记录的。[!--empirenews.page--] (三)片假名和平假名的产生片假名和平假名都是从万叶假名发展而来的。万叶假名大量使用时 ,为书写方便 ,出现了略草体和省略体,后来逐渐演变成假名文字。片假名的产生有一种说法:遣唐使吉备真备长期在长安学习汉语,精通汉文 ,回国后就取汉字的偏旁简化成片假名。另一种说法是片假名来源于僧侣。平安初期正是汉文学及佛教经典传入的鼎盛时期。由于那时讲解佛经盛行 ,听讲的僧侣要在很短时间内,在经书的狭小字里行间记录下来 ,加上注释和读音,用万叶假名很不方便 ,于是尽可能用简单的字书写,只写汉字的偏旁 ,仅用汉字的部分笔画代替全字。平假名又叫草假名、女手、女假字 ,但并非女人专用。它也是从万叶假名分化出来的一种假名形式。平安初期 ,男子都以学习汉字和汉文为主 ,女子则学习赠答歌和消息文等。日本妇女在书写情书、日记、诗歌时,一般采用草体假名 ,用行书和草书体 ,使假名的书写方式越来越简略化 ,这样慢慢地形成了潇洒的平假名。片假名和平假名都是由汉字简省笔画而成的 ,符合文字工具必须简易的要求。片假名和平假名的形体统一 ,读音统一 ,而且拼写简易 ,这是日本文字改革的一大进步。 (四) 汉字假名混写的形成片假名与平假名出现以后 ,日语的标记形式由纯汉字形式发展到汉字假名混写形式。汉字多用来表实词性的词汇 ,而假名多用来表虚词性的词及外来语。时至今日 ,

[创意,城市发展,产业]文化及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研究

文化及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民众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开始逐步走入公众视野。从总体上看,文化创意产业对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竞争力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本文就文化及创新产业与城市发展进行相关研究,希望能对我国城市相关发展带来的一定启发性建议。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城市发展 0 前言 随着我国总体经济增长速度的不断放缓,文化创意产业这一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经济发展的手段早已成为我国相关学界的研究热点。不夸张地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称得上是一个城市的新型发展动力,更是城市本身竞争力的综合表现,所以对文化创意产业及城市发展进行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 1 我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政府着重提出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便踏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我国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1 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可持续快速发展态势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民众的消费结构开始不断变化,原本以日常消费为主的消费结构开始向文化休闲消费转变,这种变化使我国各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开始了高速发展。据有关权威机构调查,在前几年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中,中国平均文化创意产业增速平均达到23.5%,比当时我国的GDP增长速度快了近一倍,由此可见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其发展潜力。现阶段,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发展大多还只局限于大型城市,一般来说,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得也会较为迅速,而发展迅速的文化创意产业又会反哺当地经济发展,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结构,促进城市整体的发展与城市地位的提升。[1] 1.2 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取得了一定发展成效 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大型城市中的蓬勃发展,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目,而其在我国GDP中所占的比重也在逐年增长,现阶段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结构呈现出以高科技企业为主体,以此带动其他产业共同发展的结构形式。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电影行业、动漫行业、游戏行业以及网络出版业都处于飞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和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多种新型技术的出现也使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更为红火,毫不夸张地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初步获得了一定发展成效。 1.3 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城市转型的新动力 在我国,所谓支柱产业,指的是相关地区产业增加值超过GDP比重的6%。按照这一标准进行计算,早在2004年,我国的首都北京其文化创意产业便已成为其支柱产业之一。此外,

我国城市文化印象与发展瞻望

我国城市文化印象与发展瞻望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城市是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集中体现,是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形象而具体的反映。城市能够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以为,想要城市又好又快发展,不仅要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还要重视城市文化、解放文化力。换句话说,缺乏文化魅力的城市不能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我国已经进入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应当把进一步认识城市文化、增强文化活力、推动文化繁荣、建设各具特色的城市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怀此愿望,本文就我国城市文化印象、存在的文化误区和对城市文化发展的瞻望,谈谈一孔之见。 一、城市文化印象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我国大城市迅猛发展,中小城市缓慢发展,小城镇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城市里的棚户区被大量改造,狭窄的道路拓宽了,黑烟滚滚的工厂烟囱被拆除了,一座座立交桥出现了。高楼大厦纷纷拔地而起,高档住宅楼和居住区星罗棋布,旧城区和“夺中城”旧貌换新颜,开发区跃然而上。我国的城市发展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每当我们到达一座城市,看到的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城市建设景象。可以说,这是我国城市

发展史上划时代的辉煌。 在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如果从文化的高度与深度来考量,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不能不说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从对笔者所到过城市的印象来看,主要表现为水泥的城市、失忆的城市、堵车的城市、热饼的城市、分异的城市与脆弱的城市,这些都是应当引起注意的文化现象。人们不仅需要物质世界与物质文明,还需要精神世界与精神文明。上海世博会提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就是要追求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非常丰富的境界,既要安居乐业,又要赏心悦目,使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得到充实和满足。一座城市如果生产蓬勃发展,经济发达,但缺乏城市文化或文化畸形,那么绝不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城市。我们常说,未来城市的竞争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竞争。 所谓“水泥的城市”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城市里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形成了一座座水泥森林。人们生活在远离自然的水泥环境中,出门是楼,回家是楼,到处是楼,给人一种封闭、压抑、冷漠的感觉,从而产生对自然环境和开放空间的渴望。二是城市地面的水泥化程度越来越高,使地面的透气性、渗水性大大降低,城市缺乏生气。城市道路是水泥路面,人行道是水泥板,钢筋混凝土立交桥和高架桥穿越城市,城市城市的护堤也是水泥砌筑的,城市广场的水泥覆盖率很高,城市以园也出现水泥化倾向。三是人们居住在钢筋混凝土构成的高层住宅楼里,早出晚归,相互接触的机会很少,邻里之间不相往来。城市居民的社会文化生活显得十分单调、

“城市文化与文学研究”

“城市研究与文学研究”课程大纲 Issues of Urban studies and Literary studies 课程简介 本课程首先吸收近年来城市研究的新成果,力图从“地理”、“空间”、“身体”、“景观”、“阶级”和“身体”等不同的角度重新理解城市,进而在这种新理解的基础上,阅读城市文化和文学研究中的部分经典文本,从而在一种跨学科的视野中建立起城市研究、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的新联系。 参考书目 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 薛毅主编:《西方都市文化研究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汪民安等主编:《城市文化研究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罗岗主编:《帝国、都市与现代性》,江苏人民出版社 雅各布森:《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译林出版社 雷蒙德威廉斯:《乡村与城市》,商务印书馆 理查德利罕:《文学中的城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休斯克:《世纪末的维也纳》,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欧梵:《上海摩登》,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一部分理解城市 一、地理 《不均地理发展理论笔记》大卫哈维,载大卫哈维:《新自由主义化的空间》,台湾群 学出版公司 《〈共产党宣言〉的地理学》大卫哈维,载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南京大学出版社 二、空间(一) 《空间是个关键词》大卫哈维,载大卫哈维:《新自由主义化的空间》,台湾群 学出版公司 《空间化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与批评社会理论》爱德华索佳,载爱德华索佳:《后现代地理 学》,商务印书馆 三、空间(二) 《空间:社会产物与社会价值》列斐伏尔,载上海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文化研 究读本》 《列斐伏尔的惊异奇航》爱德华索佳,载爱德华索佳:《第三空间》,台湾桂冠图 书公司 《空间化的三元辩证》爱德华索佳,载爱德华索佳:《第三空间》,台湾桂冠图 书公司 四、阶级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选)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56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