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口腔器械检查包装规范分享稿

口腔器械检查包装规范分享稿

口腔器械检查包装规范分享稿

低度、中度危险的口腔器械可不包装,消毒或灭菌后直接放人备用清洁容器内保存。牙科小器械宜选用牙科器械盒盛装。器械消毒或灭菌后封包要求:包外应有灭菌化学指示物,并标有物品名称、包装者、灭菌器编号、灭菌批次、灭菌日期及失效期,如只有1个灭菌器时可不标注灭菌器编号。

口腔门诊手术包的包内、包外均应有化学指示物。纸塑袋包装时应密封完整,密封宽度>6 mm,包内器械距包装袋封口处>2.5 cm。纸袋包装时应密封完整。

口腔科使用的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容积一般在18升或22.6升,参考《TS21 2016 固定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和2016年《特种设备目录》,大于等于30L需要,小于30L不需要特种设备操作证;2009年的要求是小于25L不需要应根据消毒剂种类定期监测化学消毒剂的浓度、消毒时间,并记录。

小型压力灭菌器每一灭菌周期应监测物理参数和化学监测,并记录监测结果,化学监测应将包内化学指示物放置在常用的、有代表性的灭菌包或盒内,置于灭菌器最难灭菌的部位。

裸露灭菌的实心器械可将包内化学指示物放于器械旁进行监测。空腔器械可选择化学 PCD进行监测,使用中的灭菌器应每月进行生物监测,将生物包置于灭菌器最难灭菌的部位,且灭菌器应处于满载状态。每使用满12个月或维修后应同时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整理)一次性使用口腔器械盒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附件3: 一次性使用口腔器械盒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和规范一次性使用口腔器械盒的技术审评工作,帮助审评人员理解和掌握该类产品结构、性能、预期用途等内容,把握技术审评工作基本要求和尺度,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作出系统评价。 本指导原则所确定的核心内容是在目前的科技认识水平和现有产品技术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审评人员应注意其适宜性,密切关注适用标准及相关技术的最新进展,考虑产品的更新和变化。 本指导原则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不包括行政审批要求。但是,审评人员需密切关注相关法规的变化,以确认申报产品是否符合法规要求。 一、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中涉及的口腔科手术器械,类代号为6806。 二、技术审查要点 (一)产品名称的要求

产品的命名应以体现产品技术结构特征、功能属性为基本原则,例如一次性使用口腔器械盒。 (二)产品的结构和组成 一次性使用口腔器械盒一般由牙探针、口腔镜、镊子、托盘、围巾、吸唾管、口腔喷头、口杯、纸巾、棉球等组成。 表1各组件材质

图1 图2 图3 在注册产品标准及说明书中应根据产品具体情况明确本注册单元内各型号、规格产品的结构和组成。 表1中给出了一次性使用口腔器械盒中主要组件的一般材质,图1—图3中给出了某厂家某型号产品的举例,供审查人员参考。 (三)产品适用的相关标准 表2相关产品标准

上述标准包括了注册产品标准中经常涉及到的标准。有的企业

还会根据产品的特点引用一些行业外的标准和一些较为特殊的标准。 产品适用及引用标准的审查可以分两步来进行。首先对引用标准的齐全性和适宜性进行审查,也就是在编写注册产品标准时与产品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是否进行了引用,以及引用是否准确。可以通过对注册产品标准中“规范性引用文件”是否引用了相关标准,以及所引用的标准是否适宜来进行审查。此时,应注意标准编号、标准名称是否完整规范,年代号是否有效。 其次对引用标准的采纳情况进行审查。即所引用的标准中的条款要求,是否在注册产品标准中进行了实质性的条款引用。这种引用通常采用两种方式,文字表述繁多内容复杂的可以直接引用标准及条文号,比较简单的也可以直接引述具体要求。 (四)产品的预期用途 一次性使用口腔器械盒供医护人员对口腔科病人进行诊疗时使用。 (五)产品的主要技术指标

一次性使用无菌口腔包 标准

YZB 医疗器械注册产品标准 YZB/粤 一次性使用无菌口腔包 2004- - 发布2004- - 实施

前言 我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口腔包,经检索有关标准资料,目前尚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备化法》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和《医疗器械标准管理办法》特制订本注册产品标准,作为该注册产品在生产,检测,销售时的质量依据。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指标,均根据用户临床实际使用确定,并经试验证所得, 本标准编写符合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规定。 本标准由提出并负责起草。 标准起草人:

医疗器械注册产品标准《一次性使用无菌口腔包》 编写说明 一、一次性使用无菌口腔包采用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医用高分子材料在临床大量使用充分证明材料的安全性、可靠性。 二、本标准编写时还引用了下外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GB/T191-2000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2828.1-2003 计数抽样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GB/T9969.1-1998 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总则 GB/T14233.1-1998 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测方法第1部分:化学试验方法GB/T14233.2-93 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测方法第2部分:生物试验方法GB/T16886.1-200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部分:评价与试验 GB/T16886.7-200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7部分:环氧乙烷灭菌残留量试验 GB18279-2000 医疗器械环氧乙烷灭菌确认和常规控制 YY/T0295.1-1997 医用镊通用技术条件 YY/T0313-1998 医用高分子制品包装、标志、运输、贮存 YY0330-2002 医用脱脂棉 YY0466-2003 医用器械、用于医疗器械标签、标志和提供信息的符号 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管理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令第10号令)。 三、一次性使用无菌口腔包根据《产品分类目录》为Ⅱ类医用卫生材料及敷料。 四、一次性使用无菌口腔包主要供临床口腔护理一次性使用,因为目前尚没有国家标 准和行业标准,根据《医疗器械注册标准管理办法》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规定,特编制医疗器械注册产品标准,作为其组织生产,质量检验和销售时的质量依据。本标准编写贯彻了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编写规定》及GB/T1.3-1997《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单元标准的起草与表述规则第1部分产品标准编定规定》。一次性使用无菌口腔包其主要技术条款有:外观、PH值、环氧乙烷残留量、重金属总量、细胞毒性、致敏、刺激、无菌。

手术器械在消毒供应中心检查包装的体会

手术器械在消毒供应中心检查包装的体 会 摘要:探讨手术器械在消毒供应中心检查包装的质量管理,通过重视检查包 装区工作人员的在职教育,加强检查包装区的环境卫生管理,严格执行检查包装 区的操作流程,严格包装前的质量检查。保证物品的灭菌质量,减少院内感染的 发生率。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检查包装区;管理 集中型管理模式是当前消毒供应中心的发展趋,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将手术器 械的清洗和包装以及灭菌全程纳入管理,手术器械的保障是消毒供应中心的重中 之重,是必须全力以赴完成的任务,而手术器械包装对原有供应室人员来说是一 个巨大的挑战,为了保证手术器械灭菌安全性,可靠性,无菌器材及敷料的包装 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中十分重要的课题,现对消毒供应 中心物品检查包装体会总结如下: 1检查包装人员的准备 1.1检查包装区人员按规定着装,戴圆帽,口罩,更换鞋,洗手,戴手套。 2检查包装环境的准备 2.1检查包装区室内温度控制在20℃-23℃之间,湿度维持在30%-60%,1h 机械通风换气10次,棉布敷料打包需与器械打包分开,以避免棉尘污染器械及 无纺布等包装材料。 2.2器械打包台要求干燥;打包台的台面必须保持干燥,无纺布虽有一定的 抗水性,但潮湿的台面会增加无纺布、棉布的受潮机会,增加灭菌器的受潮及率,导致灭菌失败。平整无杂物;平整的工作台面利于打包操作,减少包装材料的表

面磨损,尖锐的杂物会增加刺破包装材料的机会,破坏无菌屏障的形成,因此要 注意避免。 3包装材料的准备 3.1包装材料:无纺布、全棉布类、指示胶带、封包胶带、指示卡等,全棉 类应一用一清洗。无纺布包装材料应符合《GB/T-19633 2005最终灭菌医疗器械 的包装》要求:其微生物屏障性、抗水性、与人体组织的相容性、透气性、抗盐 水性、表面吸收度、毒理学实验、最大等效孔经、悬垂度、拉伸强度湿拉伸强度 和耐破度等均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应一次性使用。 4器械包装前质量检查 4.1器械包装前必须认真检查器械清洗质量,目测检查无污渍,无锈渍,无 血渍,清洁光亮,器械关节和咬合面关节灵活,咬齿完整,松紧合适,对合整齐。必要时用放大镜检查器械清洗质量,,不合格的重新清洗。 5配包 5.1根据各包内应配备的器械种类和数量进行装配,锐利器械应加以保护, 包内放置爬行卡。 6核对 6.1查包者对配好的物品进行清点核对再次检查物品的质量及数量是否有遗漏,准确无误后才可按照规范要求采用信封式或其他的包装方式进行包装,包装 后用 标签封包,标签上有包内器械内容,数量,灭菌有效期,失效期,打包者和 检查 者姓名。 7包装要求 7.1尺寸要求

口腔器械管理制度

口腔器械管理制度 口腔器械管理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及相关部门对口腔器械的采购、分配、存储、使用和处置等各个环节进行规范管理的一套制度。下面是口腔器械管理制度的相关参考内容: 一、管理目标和原则: 1. 安全第一:确保口腔器械的安全性,保障患者的生命及身体健康安全。 2. 规范管理:制定明确的制度和标准,明确各环节的责任和流程。 3. 确保质量:确保口腔器械的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4. 灵活高效:服务患者需要,在不影响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器械的使用效率。 二、管理范围和责任: 1. 质量控制部门负责制定口腔器械管理制度,在全院范围内组织实施,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 2. 口腔科室负责口腔器械的具体管理工作,包括采购、存储和使用等。 3. 口腔科室还需委派专人负责器械的清洗、消毒和灭菌等工作,并保证其专业水平。 三、采购和验收: 1. 口腔器械采购需由专人负责,严格按照医疗机构的采购制度进行。 2. 对于采购的器械进行严格的验收,确保其完整无损,并检验其质量是否符合标准和要求。

3. 验收合格的器械需进行登记和编号,由专人负责存储、分类和标识。 四、存储和保养: 1. 器械需储存在干燥、通风、无化学品及致病菌等污染物的专门仓库中。 2. 器械的存放需按照类别进行分类,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3. 器械需定期进行检查和保养,确保其完好无损,并避免生锈、失效等现象发生。 五、使用和操作: 1. 口腔科室内的医务人员必须经过相关培训,并持有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 2. 在使用器械前,医务人员必须对其进行清洗、消毒或灭菌处理。 3. 使用完毕的器械需及时清洗,并按照规定方法进行消毒或灭菌。 六、临床废弃物处置: 1. 废弃的口腔器械需进行分类,避免与其他废弃物混合。 2. 废弃的器械需由专门人员进行收集、包装和标识,并按照规定方法进行处置。 3. 废弃物的处置需符合相关环保和卫生法规的要求,避免对环境和人体产生伤害。 七、监督和评估: 1. 定期对口腔器械的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检查内容包括

口腔护士器械传递操作标准

口腔护士在进行器械传递操作时,应遵循以下标准和操作流程: 1. 检查器械:在开始任何操作之前,口腔护士应该检查所需器械的完整性和清洁度。确保器械没有损坏或污染,并妥善准备好。 2. 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口腔护士需要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隔离服等。这可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保护患者和自己的安全。 3. 器械准备:将所需的器械按照特定顺序准备好,并放置在容易取用的位置。确保器械的顺序和数量符合治疗流程和需求。 4. 消毒和清洁:如果器械需要消毒或清洁,口腔护士应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处理。确保器械经过适当的消毒和清洁,以避免交叉感染。 5. 器械传递:在传递器械时,口腔护士应该抓住器械的无菌部位,避免触碰非无菌区域。使用适当的手势和姿势,确保器械的传递流畅和安全。

6. 注重协作:与牙医或其他团队成员密切协作,在正确的时机传递器械。遵循口腔医疗操作约定,相互理解和配合,以提供高质量的口腔护理服务。 7. 器械回收和处理:在治疗过程中,口腔护士应及时回收和清理使用过的器械。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清洁、包装和消毒,确保器械符合卫生要求。 8. 记录和报告:口腔护士应准确记录器械传递的过程和细节,并及时报告任何意外事件或医疗风险。 在口腔护士进行器械传递操作时,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度。遵循上述操作标准可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提高医疗操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定期培训和持续教育也是口腔护士保持专业标准和提升技能的重要方式。 当进行口腔护士器械传递操作时,还需要注意以下细节和操作要点: 1. 检查器械标记:口腔护士在接收器械之前,应检查器械上的标记和标识,确保其与患者和治疗计划相匹配。对于一次

口腔器械管理制度

口腔器械管理制度 口腔器械管理制度是医疗机构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涉及到患者安全与医 疗质量的保障。口腔器械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对于口腔诊所、口腔医院等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转和口腔治疗过程中的感染控制至关重要。本文将分析和探讨口腔器械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内容要点和实施方法。 首先,口腔器械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口腔诊治是一个涉及到直接与患 者体内接触的过程,因此器械的安全与清洁至关重要。良好的器械管理制度可以有效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并保证患者的安全。此外,口腔器械管理制度能够提高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加强对员工行为的规范,减少失误和事故的发生。 其次,口腔器械管理制度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要点: 1. 器械的采购和验收:建立完善的采购程序,确保器械的质量和适用性。对每 批次进货的器械进行验收,包括外观、标识、有效期等方面的检查,并填写相应的验收记录。 2. 器械的分类和标识:根据器械的类型和用途,进行分类和标识,确保器械的 存放和使用的便捷性。可以使用颜色标识或编号标识的方式,简化器械的管理和寻找过程。 3. 器械的清洁和消毒:制定详细的清洁和消毒流程,并针对不同种类的器械制 定相应的操作规范。使用符合规定的消毒剂和设备,确保器械的消毒效果符合标准。 4. 器械的包装和贮存:对清洁和消毒的器械进行包装,并注明清洁和消毒的日 期和人员信息。根据器械的特性,选择合适的贮存方式,防止器械的损坏和交叉污染。 5. 器械的检查和维护:定期对器械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器械的正常和安全使用。及时发现和处理器械的损坏和老化问题,避免因器械问题而引发意外事故。

6. 器械的报废和更新:制定器械报废和更新的标准和流程。根据器械的使用寿 命和状态,进行及时的报废和更新,确保器械的质量和安全。 最后,要想实施口腔器械管理制度,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1. 制定制度:医疗机构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适用于口腔器械管理的制 度和规章。制度应明确责任部门、责任人和操作流程,确保制度的实施和执行。 2. 人员培训: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包括器械管理的知识、操作规程等 方面的内容。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和操作规范,确保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3. 监督检查:设立专门的部门或岗位,负责对器械管理制度的监督和检查。对 器械的采购、清洁消毒、贮存等环节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及时纠正不合规的情况。 4. 定期评估:对口腔器械管理制度进行定期评估和改进。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和 相关法规的变化,不断完善制度内容和操作流程,确保制度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口腔器械管理制度是医疗机构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通过建立完 善的管理制度,可以提高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保障口腔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同时,口腔器械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也可以提高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和员工操作规范。在实施口腔器械管理制度的过程中,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内容和流程,并加强人员培训、监督检查和定期评估,确保制度的有效性和持续改进。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

口腔诊所洗消间包装灭菌间管理标准操作规程(SOP)

口腔诊所洗消间包装灭菌间管理标准操作规程(SOP) 一、洗消间管理 1.室内布局合理,环境清洁,通风良好,待洗物品与医疗废物分别放置。 2.清洗、消毒用品齐全:超声清洗机(建议选择高频)、多酶洗液、除锈剂、煮沸消毒锅或消毒剂(75%乙醇、含氯消毒剂等)、干燥箱、各种刷子、20ml注射器、注油机或专用手机油、纱布等。有条件可配备压力气枪、压力水枪。 3.清洗人员职业防护用品齐全。一次性防护用品用后更换;可重复使用的防护用品,每日用后清洁、消毒。 4.多酶洗液根据使用频次进行更换。可疑传染病人器械浸泡后,及时更换。 5.超声清洗机每日使用后,清洁内壁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净。清洗用具、清洗池每日清洁与消毒。 6.煮沸消毒锅每日清洁,煮沸消毒用水每日上、下午各更换一次。如使用75%乙醇消毒,保持有效浓度。使用含氯消毒剂每日更换。 7.医疗废物分类放置,锐利器械装入锐器盒内或置于可防刺容器内,外套黄色塑料袋。 8.常水过滤器根据水质定期取下清洗。 二、包装灭菌间管理

1. 室内布局合理,清洁整齐,通风不畅时进行空气消毒。 2. 包装、灭菌及无菌物品存放应分区,各区物品放置有序。 ⑴检查包装区:带光源放大镜、纸塑包装袋、封口机、灭菌指示卡、指示胶带等。 ⑵灭菌区:压力蒸汽灭菌器、蒸馏水或灭菌水、布手套。 ⑶无菌物品存放区:无菌柜。无条件时无菌柜也可放在诊室内。 3.检查包装人员戴帽子、穿清洁工作服,包装前洗手。 4. 监测: 压力蒸汽灭菌 ①每日使用前做工艺监测:压力表处于“0”位,打印记录装置备用状态,锅门密封圈平整无损,锅内清洁,排水口通畅,水箱添加蒸馏水或灭菌用水。 ②每锅化学监测。 ③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周生物监测一次,自制生物测试包,放在最难灭菌的部位,灭菌器处于满载状态。灭菌器新安装或大修后,连续监测三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④每锅灭菌登记:包括锅次、灭菌参数(温度、压力、时间)记录、操作人。

消毒供应中心检查包装灭菌区治理规范

消毒供应中心检查包装灭菌区治理规范 消毒供应中心检查包装灭菌区治理规范 工作人员对清洗后的器械在该区域举行分类、整理、保养、配备、包装与灭菌等技术操作。 一、人员职责 1.负责清洗、消毒及干燥后器械的整理、检查、保养、配备、包装、灭菌等工作。应熟悉掌握各类器械的维护与保养,按规范要求对每件器械举行检查、查看器械表而及其关节,齿牙处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及锈斑器械、无损坏,功能完好。清洗质量别合格者重新清洗,锈蚀或损坏严峻者应及时维修或报废。 2.各类器械包在 ERP系统中建立信息,并与条形码系统绑定。 进入复用器械包治理与追溯系统,配包人员做好配包前物品预备工作,按照每天回收复用器械包的数量举行配置,确保包内容物的准确性。包包人员对每个器械包的包内容物举行数量、质量的检查,确定合格后再举行包装。 3.负责包装人员应按标准中要求举行包装.包装完整、松紧适宜、包外标识明确。 4.负责灭菌人员应经专业培训并持证上岗,熟练掌握各类灭菌设备的灭菌原理、性能要求、操作程序及常见故障排除,仔细做好灭菌前的预备工作。 5.应按照标准规定的灭菌器装载原则举行器械包、敷料包的装载。按灭菌操作原则举行灭菌操作,灭菌器在运行中,操作员应紧密观看程序运行事情,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6.负责各类灭菌器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可以推断和排除灭菌设备常见的故障,别能及时排除故障的及时汇报。请专业维修人员举行维修,维修后应验证是否达到要求,并做好维修记录。 7.在组长指导下做好工艺监测、化学监测、物理监测、批量监测、生物监测等,各项监测记录完善,保存完好,同灭菌器上打印的记录一起存放备案。 8.应按照检查包装灭菌区的治理制度做好该区的各项工作。 二、治理制度 1.该区域适用于对清洗后的医疗器械的整理、检查、保养、配备、

口腔诊疗器械的处理流程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李秀娥 写在课前的话 本课件详细介绍了口腔诊疗器械的处理流程,包括回收与分拣、运送、清洗、干燥、维护与保养、包装、灭菌、监测、储存与发放等环节,逻辑清楚,内容丰富,并配有大量图片,学员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可以详细地了解口腔诊疗器械的处理流程。 试述诊疗器械使用、处理遵循的原则。 到消毒。 ③ 一次性口镜、镊子、探针等锐利器械用后置于锐器盒内。 分拣流程:当治疗结束后,首先拣出探针、镊子等一次性器械放入锐器合内,再拣出可重复使用的器械如牙科手机、充填器等,然后拣出牙科钻针、各种根管挫等小器械,最后将纸杯、胸巾等用物丢弃。见左图。 首先将探针、镊子等锐器拣出,减少护士的职业暴露伤,并且按照规范的流程来进行,养成习惯后,可以减少器械的丢失及提高工作效率。 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如牙科手机、钻针、充填器、刮匙等分类放置,这样便于清洗,可减少器械的相互碰撞与损伤。牙科手机应轻拿、轻放。 (二)?运送

运送污染器械时应在密闭容器内运送,以减少诊室、走廊等所经过区 域污染。 (三)?清洗 《消毒技术规范》明确规定:所有被污染的物品及物体表面在消毒、 灭菌前必须清洗。 清洗是灭菌的前提和基础。清洗过程中尽量使用自动化清洗设备,如 自动清洗机,超声清洗器,尽量减少人工清洗。 1.清洗试剂:日常生活中常用肥皂或合成清洁剂,去除油渍、污渍,洗得更干净;医疗通常推荐酶、碱性、中性、酸性等化学物品作为清洗剂,溶解器械表面的蛋白,使清洗更彻底。 2. (1 见右图。 (2 超声清 洗时间一般为 间,不超过 发对空气污染。 迹和碎屑固定在器械上,反而使器械更难清洗。 3 4 (3 人工清洗时,最小限度的接触锐利器械,戴不易刺破增厚的手套。 清洗时,会有一些喷溅,要穿戴防护装置,如面罩、眼罩、隔离衣等。 3.临床常用器械的清洗。 (1)手机的清洗 牙科手机的寿命取决于它的使用频率和保养。 在高热灭菌前没有清除碎屑,碎屑烧硬并附着在机头的涡轮和轴承上,影响手机寿命。 在治疗过程中涡轮手机停止的一瞬间,出现负压回吸现象,当再次使用手机时,回吸到手机内部的污染物,可随水雾进入患者的口腔内。冲洗是清除碎屑及污物的最好方法。 手机的清洗流程:

口腔器械管理制度

口腔器械管理制度 口腔器械管理制度是指对口腔诊疗中使用的器械进行管理和规范的制度,其目的是确保口腔医疗工作的安全性和效率性。下面是口腔器械管理制度的相关参考内容,供参考: 一、口腔器械管理的基本原则 1. 安全原则:确保口腔器械的安全使用,防止交叉感染。 2. 规范原则:遵循医疗器械的操作规范,提高工作效率。 3. 清洁原则:严格按照规定的清洁程序对器械进行清洁和消毒。 4. 分类原则:对不同种类的器械进行分类管理,便于查使用和统计。 5. 追溯原则:对器械使用、维护和维修情况进行追溯和记录。 二、口腔器械管理的基本要求 1. 设立器械管理岗位,明确责任人,并对岗位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 2. 制定口腔器械分类编码表,对每个器械进行编号和分类。 3. 建立器械管理登记簿,对每个器械进行登记、验收和归还记录。 4. 制定口腔器械清洁和消毒程序,确保器械的清洁和消毒达到标准要求。 5. 根据器械使用情况,制定器械的维护和维修计划,并委托专业维修机构进行维修。 6. 建立器械使用记录表,对每个器械的使用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7. 定期进行口腔器械的清点、清洗和消毒,严禁器械私自携带和外借。 8. 加强器械消毒管理,规范器械的存放和分发过程,严禁交叉

感染。 9. 加强器械库房的管理,确保器械的安全存放和定期检查。 三、口腔器械管理的具体措施 1. 器械的进货验收:对于购进的器械,必须进行验收,包括检查外观、质量和数量等。 2. 器械的分类存放:按照器械分类编码表,将器械进行分类存放,便于管理和查找。 3. 器械的日常清洁和消毒:根据口腔器械清洁和消毒程序,对器械进行日常清洗和消毒。 4. 器械的定期维护和保养:根据器械的使用情况制定维护和保养计划,定期对器械进行维修和保养。 5. 器械的使用记录和报废处理:对每个器械的使用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及时报废不合格的器械。 6. 器械的定期检查和报告:定期对器械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并处理。 以上是口腔器械管理制度的相关参考内容,该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保证口腔医疗工作的安全和效率。同时,制度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确保其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