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调研文章】关于提升网络舆论引导力的几点思考

【调研文章】关于提升网络舆论引导力的几点思考

关于提升网络舆论引导力的几点思考

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互联网领域已成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网络舆论引导工作面临着繁重任务和巨大挑战。如何深入把握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强网络舆论工作机制建设,积极探索有效管用的工作办法,拓宽网络舆论引导的思路和举措,多形式多渠道开展网络评论工作,做强做大网络正能量,变工作被动为主动,当战士不当绅士,宏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塑造良好的地方形象,值得深入地思考与探索。笔者认为要深入分析新旧媒体舆论环境,科学把握当前网络环境下舆论引导的困难与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对策,着力提升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一、新旧媒体舆论环境的比较分析

新旧媒体,这里是指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互联网、手机的广泛普及,带来了传播方式的革命性飞跃,深刻影响了社会舆论的形成机制、传播方式。有必要深入分析对比传统媒体、新媒体的舆论环境变化差异,以求科学把握客观规律,更好为舆论引导工作服务。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传播形式及内容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传播主体从单元化走向多元化。以往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通过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或者是通过座谈、访谈、交谈等人际传播方式,传播主体是传统的新闻机构。随着新媒体的出现,特别是微博、微信等新兴自媒体的出现,传媒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以前传统媒体对话语权的垄断已经被打破,新媒体环境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

(二)传播方式从单向性走向互动性。传统媒体只能单向传播,信息制作者不能及时获得受众的反馈意见,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收集宝贵意见的机会。在新媒体领域,受众参与机会多,互动性强,而为受众提供了互动空间、留言板等多种交流方式,增加了互动交流机会。相比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参与性和对话性优势更明显,参与互动的人群更加广泛。

(三)传播内容从权威严谨走向多样开放。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图书、期刊,从信息采集、审读内容、润色到制作完成,每一流程都有专业的技术人员为其把关,甚至还有记者—编辑—总编辑“三审制”,创造了无数具有专业化水准的原创作品。因此,传统媒体是品牌、公信度的塑造者和维护者,其权威性、严谨性是新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与之比较,新媒体的编辑审核大多仅限于网络编辑,而总编辑无暇对海量信息进行逐一把关,所以整体把关相对宽松。从内容上看,新媒体的发布内容更具开放性,各种倾向的观点都会出现,网言网语表达也是形式多样。从受众角度看,传统媒体能借助它长期积累的品牌优势和权威优势,在权威引导和理性说明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而新媒体能借助它的多向互动与开放包容,在草根表达和情绪疏导上可能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四)传播时效从定时定量走向即时快捷。

传统媒体有严格的制作流程来确保质量,通常需要“三审三校”,制作周期相对较长,有明确的发布时效、时段,这种传播时效,决定了受众的关注也有了时段性。而新媒体24小时在滚动,任何有思想、有能力的受众都可以参与,信息发布者与受众可以交互沟通,甚至是实时交流。而新媒体传播速度快,普通受众如微信或博客的撰写者,尽管不具有专业的新闻报道水平,但也可以随时随地将他们身边发生的事写

出来,同大家分享,明显提高新闻的时效性。新媒体正日益成为众多热点新闻的首发媒体,目前正形成一种新的舆论形成机制,即新媒体率先爆料,传统媒体不断跟进,通过议题互动共同掀起舆论高潮。

综上所述,我们已进入一种与以往舆论环境差异巨大的新型舆论环境。在时效和容量上,传统媒体拼不过新媒体;而在权威和深度上,新媒体短时间内也无法与传统媒体相抗衡。可以说,新旧媒体在构建舆论场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可以形成优势互补。如何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提高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给我们提出了新课题。

二、网络舆论引导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已成为重要的舆论集散地、放大器和利益诉求平台。一些敏感问题及突发事件容易在互联网上激起非理性、不负责任甚至负面的舆论,使广大民众盲目跟从,给网络舆论引导工作造成许多困难与问题。

(一)负面言论易发多发——难疏导。一些网络“大V”不时借社会热点话题传播错误观点主张,散布虚假信息,炒作突发事件,干扰主流舆论。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网民认识、接纳和运用。微信作为一个天然的私密媒体平台,给过激言论和不良信息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生存环境。网上舆论通常比较感性化、情绪化、碎片化,常常充斥捕风捉影、道听途说、夸大其词之象,在表达方式上也呈现出偏激的倾向。而且,网络舆论变动速度很快,一些网民几乎来不及冷静思考、深入分析就发表意见,从发酵、升温到大规模扩散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导致一件看似不大的事情往往很快就会弄得满城风雨。一些局部性和带有某种偶然性的问题,变成了全民“围观”的公共话题。过激言论和敏感信息无序扩散,较难快速疏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