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学习家庭教育以来,感觉到在生活中最难把握的就是宽严有度,宽就是爱,严就是规矩。真正做到宽严有度就是儒家讲的“中庸”,孔老夫子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意思是中庸已经是

最高的智慧了,人民很少有能做到中庸的人。所以这对我们来说绝

对是最重要的课程,如何做到宽严有度,是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最近看到了一个蒙迪驯马的故事,深受启发,看来我们人类真的需

要向动物学习了。

蒙迪出生在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的一个牛仔家庭,他的父亲是

当地非常有名气的驯马师,并且办了一所培训学校,专门培训牛仔

如何驯马。我们想像驯马很容易,其实每一匹马都要接受很长的训

练才能让马鞍放在马背上。那时的驯马方式都是经过祖祖辈辈传下来,它不叫驯马,而叫碎马。光听这个名字就知道这个过程充满着

残忍和暴力的气息,就是击碎马本能的意志,让马驯服。在实际过

程中,牛仔们先把马拴在一根柱子上,然后把马的一条后腿用绳子

吊离地面,这样马很容易失去平衡。每当马出现反抗行为时,马就

会重重的摔在地面上。这样残酷的训练一般要持续两到三周,马才

会被驯服。蒙迪从小对马特别有感情,看到父辈们驯马的过程很内

疚也很难受,他总是默默的对这些马说:“我知道这对你是不公平的,我实在也没有别的办法,因为我们无法交流。但是我一定要找

到一个人道的驯马方法让你明白我的意思,让你自己愿意来接纳和

顺服这一切。”

小小的蒙迪因为这样一份深深地同情和爱,开始认真观察野马,看马与马之间如何交流。他惊奇的发现,在野马群中,领头的竟然

是一匹母马。最让蒙迪感到惊讶的是,母马如何教育小马的过程。

小马有不好的行为时,母马就会把小马赶出马群,让它单独在离马

群四五十米的地方待上一个小时。然后母马会走到小马身边用各种

肢体语言进行交流。此时小马就开始绝对的服从。蒙迪感觉不可思议,为什么母马用这种方式惩罚小马呢?他翻阅了很多资料后才发现,原来远离马群是一种极其严厉的惩罚。因为在自然界中,马和

其它合群动物一样,只有群居生活,它才会有安全感。一旦离群就

很容易成为猛兽的捕猎对象。所以当小马被赶出马群后,它本能中

的恐惧就会笼罩全省。一旦看到母马接近自己,就会非常驯服。明

白这个道理后,蒙迪就幻想自己能用马的肢体语言和野马进行交流。一年后,他进入野马群,先分离一只野马,随后在旷野中追逐了将

近24个小时,野马开始停下来。蒙迪就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和它进行

交流,没想到野马有很明确的驯服回应。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父亲

及同乡时,大家都嘲笑他疯了。蒙迪还是不死心,为了向父亲证明

自己的新方法,蒙迪在马场很顺利的用了一个小时就驯服了一匹野马。16岁的蒙迪当时兴奋的手舞足蹈,因为人类历史上还没有人用

这种人道的方式完成驯马。出乎意料的是,蒙迪的父亲看到这一幕后,张大着嘴,铁青着脸,说了一句,天哪,我怎么养出了一个畜生。从此以后,和他断绝父子关系。

蒙迪带着一颗善良的心在牛仔中不遗余力的宣传这种人道的驯

马方式。由于他的坚持,1996年,蒙迪接到一个电话,是英国女王

伊丽莎白二世工作人员打的,代表女王邀请蒙迪和他的太太演示驯

马方法。顿时,整个欧洲都知道了蒙迪,也被他深深地感动。不久

蒙迪出版了《一个聆听马语的人》,大获好评。

后来蒙迪认为教育孩子和驯马在原理上是一致的:都要在爱的

基础上做规矩,只要你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每个孩子都可以改变。蒙迪和太太共收留了47名问题少年,改变了47个孩子的命运。蒙

迪从来不大声呵斥孩子,只是用签合同的方式让孩子在两块小白板

上签约。第一块白板上写着违反规矩会得到的惩罚,第二块白板上

写着如果遵守规矩会得到的奖励。比如,在第一块白板上写着:

“一周内不可以睡懒觉,如果违反就把浴室的地砖擦干净”。在第二块白板上写着:如果一周内都准时起床,周末可以去钓鱼“。每个孩子的内容不一样,合同一旦签订,蒙迪就会严格执行,绝不含糊。随着白板内容的更新,孩子的行为也得到了更新。后来这47个孩子都非常优秀。

看完蒙迪的故事给我了很多启发,以下是几点感悟。

一、做规矩一定要在爱的基础上:母马对小马的规矩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同样蒙迪也是因为一种深深地同情发现了这个规矩,并把这个规矩用在了孩子的身上,没有打骂,没有发泄情绪,只是对规矩的敬畏和尊重。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人才能如此敬畏规矩,同时把它用在任何事情上。爱的感觉是暖暖的,我相信这样做规矩孩子一定能够感受到暖暖的爱,即使当时不一定感觉到,终有一天他会有真切的感受。如果缺失了爱,只是一味的做规矩,会给孩子造成很多无法弥补的伤害。例如张居正对万历皇帝的教育,张居正对万历皇帝视如己出,规矩非常严格。还是小孩子的万历皇帝求助李太后,无奈李太后是张居正的坚决拥护者。万历皇帝曾经也做了很多富国强民的措施,可是仇恨的种子早已埋下,张居正死后两年,万历对他的恩师下毒手满门抄斩张居正全家。

二、规矩是家长做出来后,全家共同做:很多孩子非常反对家

长订规矩,是因为规矩定来定去都是给孩子一个人定的,所以孩子

就不服气。《论语》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我们自己做好了,孩子自然而然学会效仿。例如宋朝陈昉

的故事,全家几代人共同生活在一起,家人相亲相爱,没有是非,

一百多人如果一人不来就不能动筷子吃饭。陈昉家养了100多只狗,狗也学会了互相尊重,有一只狗不来都不能吃饭。狗都是这样,况

且我们人类呢!而为什么我们现在很多家庭要么没有规矩,要么只

是针对孩子,孩子闹情绪是很正常的。所以教育从来都是“身教胜

于言教”。

三、孩子违反规矩,家长不要带情绪处罚:通常我们的孩子违

反规矩后,家长都很气愤,发泄情绪。这样做的结果是家长和孩子

都没有反思能力,不知道这件事情的正面意义和价值,情绪发泄之后,于事无补,同时造成了亲子关系疏离。轻声轻气说重话才是语

言的最高境界。

四、规矩一旦定好,要张贴在家长醒目位置:张贴家规才能显

示出家规的严肃性和重要性,就像国家的法律法规一样,对它进行

充分的尊重,孩子对规矩就会有敬畏之感,不会随意破坏规矩。

【读书笔记】给孩子立规矩的建议

给孩子立规矩的七点建议 随着孩子一天一天长大大,孩子需要理解她们周围世界的规则,她们需要别人对她们的期待;她们和别人怎么相处;她们能够把一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如果她们做得过头了,会发生什么;她们需要用一些方法来衡量自己不断增长的技巧和能力。规则在孩子“学习——发现”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父母的信号不明确的话,父母一心想教给孩子的东西很容易不起作用。规矩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使孩子得到安全感。 首先,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比如,街上的黄灯亮了,那意味着你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有谁主动停过?先前我只是告诉女儿,“我要迟到了,你要快点?”怎么快法?什么是快?并没有对她表达出来;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我想最好这个后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关的。 第二,要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如果我们大人说些“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这话会使明明把自己和坏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既然我生下来就这样,那我也就只能这样了,那还有什么要改的?”不要把一件事扩大化。 第三,惩罚一定要及时。孩子的长期记忆比较差。早上吃饭慢这件事到晚上,她很可能早就忘了。妈妈实际上也没必要再说;对孩子的惩罚要切实可行。如果父母的话对孩子是个不切实际的“威胁”,这个威胁对孩子不起什么警告作用;立规矩的时候最好能把孩子不遵守规矩的后果明确告诉她。比如,孩子吃饭磨时间,妈妈一起床就要告诉她:30分钟吃完,否则端走。吃饭中途,可以提醒她一次,告诉还有多长时间。还可以添加一些额外的条件,比如按时吃完,给点奖励。不按时吃完,取消某个优惠。 第四,给孩子树立规矩,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她遵守,反而会让她糊涂;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你讲的道理也许她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重她的态度,却会让她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实在复杂或者讲不明白的道理,应该和蔼地告诉孩子:“这是这里的规定”或者“这是咱们家规矩”,“所有的人都要遵守的”。 第五,立下的规矩,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比如在家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不许。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无所适从。所有的规矩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而是父母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比如,要让孩子规律进食,父母自己就要在饭桌上举止规范,不挑食,不浪费。要让孩子懂礼貌,父母自己就要对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所有的孩子——使用文明用语。 第六,规矩不是绝对不能够打破的,在孩子的要求下,偶然“放宽政策”——比如,以零食代替正餐、中午看一场电视、晚睡一个小时,等等——会减轻压力,让孩子更加自觉地遵守规矩。相信孩子,不要以为偶然的一次“放纵”就会养成什么坏习惯(从数学角度来看,一次不足以称为习惯;习惯是多次积累的后果)。有些事情,可以放手让孩子亲自体会一下"放纵”的后果。winner前一阵子她要求周末两天每天吃两次冰激凌。我对她说冷饮吃多了会不舒服,她不理解。我就依着她周末两天每天吃两次,一个星期过后,她开始咳嗽、流鼻涕,还吐了两次清水,说她"难受、不舒服”。我告诉她这就是冷饮吃多了的后果。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要求过一天两次冷饮,而是主动约束自己,只吃一次。有些事情,规劝不管用,就换一种办法,不一定正面要求。比如宝宝爱吃肉,不爱吃青菜。我们劝她吃青菜,告诉她吃青菜的好处,她就是咽不下去,我们也不要求她一定吃。经常做一些带青菜馅儿的食品,比如包子、饺子等,以此种方式让宝宝进食青菜。每顿饭的青菜,我们自己吃得津津有味,让她看着眼馋。有时她会主动要求吃一些,还对我们讲道理:“吃了这个菜,我就身体就健康了,没病了,还长高了”。

家长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家长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1.注重身教,树立威信。建议父母“十多十少”——多一些身教,少一些言教;多一些读书声,少一些麻将声;多一些精神上的关爱,少给一点零用钱;多一些激励、欣赏,少一点打击、指责;多与老师沟通一些,少与赌友交流一些;多一些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少一点社会应酬的消耗;多一些让孩子做家务的机会,少一些父母包办替代;多一些带孩子观光旅游,少一些电脑、电视畅游;多一些家庭文化氛围的创造,少一点物质环境的建设;多一些心灵美的引导,少一点外表美的诱导。 2.关注孩子的成长。心理学研究证明,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投入关注他们成长。父母除了行为上的无声关注以外,还需要言语上的沟通和表达,要让孩子知道你无声的行为所包含的关心、关注、爱护和亲近。有的父母虽然与孩子常年在一起,却不跟孩子经常沟通;有些父母以忙为由,忽视亲子间的交流:……。这些都是引起与孩子关系淡漠的原因,所以做父母的尽可能避免这些,尽最大可能创造行为上的关心、关注、爱护和亲近,同时用语言向孩子表达出来。只有孩子清楚明白了这些无声的关心、关注、爱护和亲近,孩子就会对父母还以尊重、爱戴和亲近。 3.要创造和睦、祥和、稳定的家庭气氛。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争执,当着孩子的面,应该互相支持、相互融洽、相互配合。父母、孩子之间要民主平等、和谐宽容,父母既要与孩子分享成功的愉悦、快乐以及“狂思妄想”、“奇谈怪论”(青春期的孩子总会有不少“狂思妄想”,有许多“奇谈怪论”,即使你不能分辨是否现实,是否正确,你都该像对待一件礼物一样与孩子一起分享。专家们认为,青春期是一个克服的过程,是你与孩子重建关系的过程,是你与孩子一同成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你和孩子都有可能找到一把开启彼此心扉、自由表达思想的钥匙。当你进人了这种角色,你就能体验到一种新的满足感。)也要与孩子分担创伤或挫折时的郁闷、痛苦;既要当孩子的听众,让孩子把话说完,也要以朋友的身份给予孩子建议,让孩子自己去觉悟和修正自己。饭桌是分享家庭时光的重要机会,但往往被忽略。父母对孩子所讲的内容很感兴趣,孩子会觉得有种被尊重的感受。作为父母,无论你多忙,都应留意一下孩子在干什么,并尽量抽时间与之讨论,交谈时多听听孩子的意见,采取一种平等的谈话方式,可以避开所谓的“冲突”。

家庭教育:给孩子“立规矩”的方法

很多人也提倡“不走寻常路”,觉得循规蹈矩的人简直蠢透了。 的确,“循规蹈矩”容易跟“固步自封”“墨守成规”“一成不变”“按部就班”“因循守旧”等现代社会不推崇的理念连在一起。但对年幼无知的孩子来说,守规矩≠循规蹈矩。 守规矩≠循规蹈矩 社会本身就是有秩序的,而孩子们还缺乏自制力,家长需要帮助他们明白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做的,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如何学会守规矩是每个孩子的必修课。 当孩子年龄越大,他的自我控制能力也越强,也就越能够意识到规则给他带来的好处。他会发现,当他按照规则去游戏的时候,通常会获益更多,如果没有规则,他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赢了还是输了。所以你会发现,四岁左右的孩子,特别在乎自己有没有赢,有没有得第一。 当然,这个守规矩的过程有些孩子需要的时间会长,有些孩子需要的时间会短——守规矩其实也跟孩子脾气秉性是有关系的。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些家长说:“我的孩子脾气可大呢,你要跟他说点啥事,他根本不听。” 不愿意遵守规矩?那孩子脾气大,不愿意遵守规矩,可能说明了什么呢? 可能我们立的这个规则不合适;

就是我们在立规则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和自主选择性; 就是立下的规则一旦被孩子打破,我们会觉得受不了——我都跟你说了,你为什么不听我的呢? 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他遵守,反而会让他糊涂;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 我们可以在孩子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和孩子共同讨论和修正规则。很多时候,规则不是和孩子讨论一次就制定好了,而可能是一个充满反复和波折的过程。 不过,经历了波折之后建立起来的规则,往往会让孩子铭刻在心,孩子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成长。 6个方法给孩子“立规矩” 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 不要让你的规矩成为“黄灯”。交通信号灯上的黄灯亮了,意味着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有谁主动停过?所以给孩子立规矩,一定是要么是“红灯”要么是“绿灯”,可以就是可以,不行就是不行。告诉他们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坚决不能做。 在游戏中践行 让孩子在游戏中体会规则的意义,知道不守规则,就会被淘汰出局,懂得一个游戏如果没有规则作保证,就没办法顺利进行。这样,

给孩子立规矩的二十条规范标准

-------2012年4月4日 近年来,很多父母接触到“爱和自由”的育儿理念,并付诸实施。有些父母在实施的过程中产生了困扰:给孩子自由,是不是意味着不“管”孩子?如果约束孩子,是不是意味着我没有给他足够的自由?孩子受到约束后,哭闹得厉害,我是不是伤害他了? 的确,我们大多数人从小到大都没有享受过无条件的爱和接纳,没有享受过真正的自由,没有和父母以及他人建立起健康的心理疆界,所以当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也不知道爱和自由的度应该怎样把握。 简而言之,爱和自由不意味着对孩子有求必应、包办孩子的生活、听任孩子为所欲为。爱和自由不意味着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只要一哭闹,家长立刻乖乖“投降”,顺从孩子的一切要求。这不是自由,而是娇宠,这样“惯”出来的孩子散漫霸道、以自我为中心。真爱需要我们保护孩子,保护的措施之一就是让孩子过上有规律、有规则的生活。 自由不是放纵,而是与责任相辅相成,有多大自由就要担负多大责任。大自然的安排是合理的,孩子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他的“破坏力”成正比:孩子很小的时候,力量薄弱,不能对他的环境造成多大的损失,这恰是他到处爬到处摸的探索时期,我们在保护他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他自由探索。孩子大一些,“破坏力”提高了,相应的规则也需要逐步引进,让他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儿童需要成年人树立规则,因为规则给儿童安全感。曾经有人做过以下两个测试,生动地说明儿童对规则的需求。 例子:5岁的明明坐在餐桌前,慢吞吞地吃着早点。妈妈在着急:“明明,快点,我要迟到了。再不快,妈妈被开除怎么办?” 明明好象真的不关心妈妈似的,仍在慢慢地“品尝”那点粥。

“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明明妈妈在叹气。 晚上,明明的妈妈生气地把明明的事告诉爸爸。爸爸更加生气对明明说:“早知这样,不如不生你。”怎么给孩子立规矩?孩子需要理解他们周围世界的 规则。他们需要别人对他们的期待:他们和别人怎么相处。他们能够把一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如果他们做得过头了,会发生什么。随着他们一天天长大,他们需 要用一些方法来衡量自己不断增长的技巧和能力。规则在他们“学习—发现”的 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父母的信号不明确的话,父母一心想教给孩子的东西很容易不起作用。 规矩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使孩子得到安全感。 首先,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比如,街上的黄灯亮了,那意味着你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有谁主动停过? 明明妈妈只是告诉明明,“我要迟到了,你要快点?”怎么快法?什么是快?她并没有传达出来。 第二,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最好,这个后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关。明明妈妈告诉明明,“我要被开除了。”可是,事实是, 也许她每天都这么说,开除这件事并没有发生。如果这样,就等于说了谎。孩子更不把她的话当真。甚至,也许孩子还巴不得她呆在家里呢!我儿子小时候最盼的几乎就是我不上班,被开除在家带他。所以,明明的妈妈如果估计出一个合理 的时间,比如30分钟,让明明吃饭,吃不完,就不让吃。这可能比说“我被开除”要好。 第三,要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这话会使明明把自己和坏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既然我生下来就这样,那我也就只能这样了,那还有什么要改的?”所以不要把一件事扩大化。 第四,自己能解决的事就别再告诉配偶。明明早上吃饭慢这件事,明明的妈妈作为一个成半人,应该能够自己解决。她把这件事告诉明明的爸爸,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孩子会想,我妈妈也就这么回事,能把我怎么样?她什么

家长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家长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很多孩子在学校没有规矩,家长对此非常头疼。还有一些家长认为规范孩子会影响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削弱孩子的独立性,会让孩子产生负担。那么应该怎么理解对孩子的规范呢?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没有框架的自由,孩子容易迷失,而且没有安全感。规矩的培养,也是心智成熟的过程。没有规矩和爱,孩子会失去感恩的能力,会对任何事情都失去敬畏,学不会谦卑和自信。所以孩子应该学会以现实的、符合社会要求的方式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家长也需要用合适的方法给孩子立规矩。 对于如何规范孩子: 第一,父母对孩子的规范尽量一致。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存在差异很正常,但是父母在孩子执行规则面前要保持一致。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执,可以事后再做沟通。 第二,规矩应该是事先说定的。孩子经常通过家长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的反应来判断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如果家长只是根据情况和心情来把握尺度,或者家长双方的意见不一致,就会使孩子产生混乱。如果这种混乱重复下去,孩子就会错过了熟悉规则的时期,进而养成一些不利于成长的坏习惯。 第三,对孩子的规范也要体现父母的爱。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爱他的,不要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觉得父母不爱他了。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给孩子爱抚,在他情绪不好或者哭闹反抗时,父母不要为了威严而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

第四,规范不能等同于专制。要根据孩子的理解水平逐渐给孩子立规矩,了解社会规则、道德原则、风俗习惯以及行为规范。适当的规矩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我们也希望给孩子“相对的自由”,也就是说在行为上给予孩子“框架内的自由”。 第五,表率非常重要。规范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父母更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父母不能单方面地要求孩子,自己却做了违背已经制定的规范的事情,这样在孩子面前就丧失了信誉度和权威感。家长不要凭着自己的主观意愿和情绪好坏来对待孩子是否遵守规则。好的效果在于坚持,家长更不能在监督的过程中不坚持原则,使规范变了质,这样规范仅仅流于形式。

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知识讲解

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 有句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孩子对他们来说应该是完全属于自己的。一个孩子,从很小起,你说什么他就做什么,但如果突然有一天,从他(她)的嘴里蹦出个“不”字,家长们就会产生一种很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家长会因为孩子终于有了自己的想法而高兴,因为孩子成长了;另一方面,家长们又会觉得孩子貌似要脱离自己的控制,甚至会感到受到了一点点的伤害。这种矛盾的心理,在日常亲子关系中往往会造成不好的影响。而孩子随着成长的过程,与父母的摩擦日渐频繁,一些逆反的心理也开始在言谈举止中慢慢显露,让家长们头疼不已。所以说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是不容易的,不要只知道谴责埋怨,孩子犯错最好先问清楚情况,不要过度依赖老师,有时候孩子并没有错。一旦被冤枉对孩子来说都是伤害。不要只跟孩子谈学习,多关心他其他方面。不要拿他跟别人比,他会受伤。也不要自己给他制定目标。凡是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他,因为时代不同,想法也会不同。强迫孩子接受你们的思维生活方式会让他痛苦。现在的孩子在学业方面压力尤其大。课业太重,孩子又贪玩,所以成绩起伏比较大,不要太心急,换位思考一下,他只是孩子。真的做孩子也很不容易。现在的孩子,不只是孩子,高中生同样都有很多心理问题严重,要多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不要让孩子怕你,一旦他怕你,那么你们的关系就永远没办法变好了叛逆,只是个过度期,叛逆期,家长应多关心孩子,多和孩子沟通,这个时期的孩子其实自己也挺难受的,心情复杂多变,不是他刻意的要去做什么,是心理反常才会出现孩子对某人或某事的反感,所以,叛逆期,家长帮助孩子补缺不足,多关心孩子,及时了解孩子心理,正确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当然,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如何尽量控制父母的情绪,这才是父母应该做

学会正确的给孩子立规矩

学会正确的给孩子立规矩 一招出天下太平 可能在快要吃晚饭之前,孩子偏偏要吃饼干,想着孩子一会因 为吃了零食而不吃饭的情景,妈妈拒绝了孩子的请求。接下来就是哭闹、纠缠不休,妈妈没了耐心,一气之下,以暴力结束了这场闹剧。 孩子哭哭泣泣地去饭桌那吃饭了,看似被立了规矩。但其实呢? 很多爸爸妈妈常常认为“给孩子立规矩,他又不听,有什么用,只有一招最灵验,那就是打!”打孩子是万万要不得的,暴力会摧毁 孩子的自尊,在孩子的心里埋下恐惧、愤怒和仇恨的种子,也在暗示 孩子一切问题都能够使用暴力来解决。还有一些其他的惩罚手段也不 可多用,尤其要注意,行为和惩罚之间一定要有通顺的逻辑关系,比如,“你要是把子弹对着别人发射,我就必须没收它,不让你玩儿, 以免你伤害别人。”做出这样的承诺之后,一定要履行诺言,而不是 威胁了又威胁,雷声大雨点小,让孩子觉得你仅仅在吓唬他,次数多 了他也就不把你当回事了。比如孩子闹着在吃晚饭之前吃甜食,妈妈 能够对他说,如果他现在吃甜食,就没有晚饭吃,一直到第二天早上 起来才能够吃东西。孩子可能马上不吭声了,因为他知道,妈妈绝对 说话算数,为了一口甜食而损失晚饭,实在不划算。 不一致导致混乱 孩子犯了错误后,爸爸妈妈也许会立场坚定地要给予处罚,但 是爷爷奶奶往往就会替孩子求情了,甚至会用自己的来压制爸爸妈妈。这种情况是最要不得的。 在给孩子立规矩的过程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 态度都应一致,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互相指责。 否则的话,孩子很快会找到家长之间的“空子”,会因为有老人的撑

腰,变得不明是非、不讲道理,难以教育,这种局面一旦形成想要扭 转就难了。 坏规则目的不明 我们给孩子立规矩的目的其实就是要让他们学会自律,学会心 中有规矩,但是爸妈回想一下,自己的做法对吗?给孩子立的规矩对吗? 比如说这个规矩其实无关紧要,但是在爸妈看来是很重要的, 于是就用自己的意愿去强加给孩子,这样到最后只会让孩子迷茫,到 底这种规矩是该立还是不该立? 其实很多时候大人之间为了所谓的“面子”常常给孩子树立一 些自相矛盾的规矩。最经常碰到这种情况的就是两家孩子在一起玩, 抢玩具。小孩往往觉的很困惑,为什么自己的玩具被抢走了要去抢回来,大人却不让“让别人玩一会儿嘛,不要那么小气”等到自己去抢 别人的玩具时,大人又说“不许抢”,反正怎么做都不对。碰到这种 情况该怎么办?的就是尽量把他们分开,如果他们不能轮流玩,都要 同时抢同一个玩具的时候,就把那个玩具收起来,干脆谁也别玩了。 做过头过犹不及 给孩子树立规矩时,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不要 太严苛。小孩子的理解水平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水平也不强,树 立十分复杂、艰难、严格的规矩,不但不能够让他遵守,反而会让他 糊涂。不要制定太严格的规矩或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 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你讲的道理也许他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 重他的态度,却会让他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 如果大的规矩有了,小处不妨能够宽松一些,不能过度苛求完美。爸妈想想我们自己还不是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经常“违规”吗?有时,也能够在孩子的要求下,偶尔放宽一下“政策”,比如中午看

家长怎样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

家长怎样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 一、造成孩子沟通困难的原因 家长一旦发现了他们与孩子在沟通问题产生困难时,家长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尽可能全面、深入地分析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便能更好地对症下药。笔者认为,造成与孩子沟通困难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不良的教养方式 家长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其与孩子沟通的质量。目前家庭中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教养方式,较为突出的有:一是溺爱娇惯型。由于现在家庭中独生子女多,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溺爱娇惯子女现象也显得较为普遍。家长总是把目光集中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过分地照顾、保护着孩子,什么事情都想得特别的“周到”,孩子所想即家长所想,家长所想即孩子所想。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溺爱保护包围之中的孩子普遍有一个“秘密武器”——哭与闹,他们稍有不如意要么就哭,要么就闹。孩子一哭闹,家长马上就着急,于是就会想方设法去满足孩子经常是不合理的需求。“哭闹”似乎成为了这类孩子与家长“沟通”的有效方式,这种过于简单化和不合理的沟通方式,必然会导致日后家长与孩子沟通上的困难。二是专制粗暴型。这类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要教育好孩子必须要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威严。在这种教养方式的家庭中,家长处处唯我独尊,孩子则时时必须无原则地服从、听话,孩子即使有天大的委屈也不能得以有效的申辩。显然的,这一种沟通方式其实就是一种上下级式的机械的“你说我听”,“你问我答”的方式,同样的在这种教养方式下,孩子与家长的沟通也往往是以失败而告终。 2、淡薄的沟通意识

有些家长可能会错误地认为,孩子还小,只要在物质方面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他们就会快乐,至于诸如沟通这样的精神方面的需要则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于是,当孩子向家长诉说些事情的时候,家长很难有耐心坐下来认真地倾听,通常是一边忙着自己的事情,一边心不在焉地听着,或“嗯、嗯”地敷衍应答着,甚至会找出种种的借口,如“我很忙”,“待会儿再说吧”等等搪塞孩子。不错,处在信息时代的家长都很忙,但正是因为忙,与孩子进行感情联络才又显得尤其的重要。像上述家长对孩子这种“不当回事”的倾听态度,无疑是会挫伤孩子想与家长沟通的兴趣与信心。孩子会感到没人愿意倾听他的说话,这样,孩子就会本能地保护自己——主动地中断与家长的沟通渠道,以免受到家长的忽略和轻视的伤害。诸如此情形若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孩子就可能会因此受到伤害,而不再信任家长,不再期望与家长沟通。久而久之,孩子与家长的沟通也会因此而成为障碍。 3、不了解孩子的心理 幼儿在表达内心感受的方式与成人明显不同。较为常见的现象有: ①由于孩子的情绪是外露的,当他们心情好的时候,话就显得特别多,嘴巴似乎闲不住,滔滔不绝可以讲上一大堆话。因此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这种行为很是不解与不满,常常粗暴地给孩子泼冷水,打击孩子说话的积极性,限制孩子说话的自由,使孩子与家长的沟通成为障碍。 ②由于受语言发展水平的制约,孩子内部语言往往也是出声的,即想什么就说什么,语言往往带有较大的冲动性。也许他们会在前一分钟大叫“我讨厌你,再也不理你了!”,而在后一分钟又和你和好如初,因而家长大可不必太在意去“牢记”住孩子说过的话。须知这乃是孩子率真、冲动个性特征的反映。但是有

如何帮助孩子立规矩

父母该如何帮孩子立规矩? 家长来信: 我的儿子是爷爷奶奶的命根子,属多代单传的男丁。刚生下来时,他由4个保姆轮流照顾着,六年来,他一直都在绝对溺爱和宠护中长大。他出门从不走路,凡事都要照顾,眼看快到上小学的年龄,却毫无规矩和能力可言。 每天面对这个孩子,身为母亲,我非常着急,却不知从哪里下手。请问:如何才能改变这个状况?您愿意帮助我吗? 专家: 美国心理学家派克说:“爱不只是给予,它是合理的给与合理的不给;是合理的赞美和合理的批评;是合理的争执、对立、鼓励、敦促、安慰。而合理,不能只凭直觉,必须经过思考和判断以及有时不怎么愉快的取舍决定。”然而,这些年您们给予孩子的爱,是一种近似于病态的爱。我之所以这样说,其根据来源于您信中所反映的各种现象,比如:孩子有脚不肯走路,有手不愿干活,没有照顾自己的本领,无法离开家长和家庭的庇护。这不能说这不是一种爱的失败和爱的悲哀! 您的家人高度重视这个男孩的心情,我完全可以理解。这个孩子是您家多代单传男丁,他很宝贵。但我要提醒您别忘了一个事实,即:只要他走出您的家门,这个宝贝就是一个普通而平凡的人,所有的特殊照顾都不存在,一切事情都必须靠他亲力亲为。如果按照您现在的抚养方式继续下去,我可以很诚实地告诉您,这个孩子将成为一个缺乏基本素质,基本品德,基本规矩的低能儿。

建议这位家长朋友: 1、必须彻底改变您家全体成年人的育子观念和爱孩子的方法。因为你们是家庭的领导,你们是孩子一切毛病的制造者,如果你们不变,孩子的问题将永远得不到解决。 2、针对孩子的现状,全体家庭成员可以反躬自问一下,为什么爱了6年后的结果会如此不理想?这究竟是谁之错?谁之过?希望通过这种问责制,使你们清醒地认识到:娇惯溺爱,包办代替是对孩子无原则的爱,它不仅有损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摧残儿童的创造力,还束缚儿童的思想发育。 3、请勇敢地告诉孩子,是由于你们的教育方法不正确,才导致他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毛病。在你们向孩子承认错误、承担责任、请求原谅的同时,还要积极动员孩子赶快行动起来,和家长携手,制订出纠正不良习惯的最佳途径和方法。 4、请你们尽快统一爱孩子、教育孩子、管理孩子的标准和尺度,请用残酷的现实,让每个家庭成员真正明白:爱,是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首要任务的。孩子是独立的人,是社会的人,他不可能永远生活在家里,不可能永远依靠父母。一个不懂规矩,没有能力的孩子,是无法走出家门,无法适应社会,无法生存下去的。 《论语》说:“不学礼,无以立。”俗语也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规、班规、校规就是礼,就是规矩。 然而,现在有许多家长一味强调孩子的自由发展,对他们的各种物质要求,言听计从,出手大方,但却相当忽视规则意识的培养。这些家长的行动,导致孩子错误的以为,家庭、学校、社会、父母、外人统统都是没有区别的。 这样一个从小不受约束,没有规矩的孩子,在人群中更容易受到挫折,比如:他可能在幼儿园因抢玩具受到同伴攻击;在小学因上课讲话屡受批评;在工作中因无视制度而受到处罚……而这些,往往不是因为他不了解规则或故意违反规则,而是由于他没有规则意识造成的。 因此,“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仅仅是一条经济定理、社会规范,更是一个人生的铁律。一个集体、一个社会,没有规矩、没有制度是不可想象的。同样,一个人如果没了规矩,就有可能游走在危险的边缘。 综上所述,我认为,规矩就是规则。规则对人类而言,既是行为的准则,也是保护自己的准绳。

给孩子立规矩课件

给孩子立规矩的七点建议随着孩子一天一天长大大,孩子需要理解她们周围世界的规则,她们需要别人对她们的期待;她们和别人怎么相处;她们能够把一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如果她们做得过头了,会发生什么;她们需要用一些方法来衡量自己不断增长的技巧和能力。规则在孩子“学习——发现”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父母的信号不明确的话,父母一心想教给孩子的东西很容易不起作用。规矩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使孩子得到安全感。 首先,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比如,街上的黄灯亮了,那意味着你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有谁主动停过?先前我只是告诉女儿,“我要迟到了,你要快点?”怎么快法?什么是快?并没有对她表达出来;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我想最好这个后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关的。 第二,要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如果我们大人说些“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这样的话会使明明把自己和坏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既然我生下来就这样,那我也就只能这样了,那还有什么要改的?”所以不要把一件事扩大化。

第三,惩罚一定要及时。孩子的长期记忆比较差。早上吃饭慢这件事到晚上,她很可能早就忘了。妈妈实际上也没必要再说;对孩子的惩罚要切实可行。如果父母的话对孩子是个不切实际的“威胁”,这个威胁对孩子不起什么警告作用;立规矩的时候最好能把孩子不遵守规矩的后果明确告诉她。比如,孩子吃饭磨时间,妈妈一起床就要告诉她:30分钟吃完,否则端走。吃饭中途,可以提醒她一次,告诉还有多长时间。还可以添加一些额外的条件,比如按时吃完,给点奖励。不按时吃完,取消某个优惠。 第四,给孩子树立规矩,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她遵守,反而会让她糊涂;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你讲的道理也许她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重她的态度,却会让她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实在复杂或者讲不明白的道理,应该和蔼地告诉孩子:“这是这里的规定”或者“这是咱们家规矩”,“所有的人都要遵守的”。 第五,立下的规矩,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比如在家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不许。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

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学习家庭教育以来,感觉到在生活中最难把握的就是宽严有度,宽就是爱,严就是规矩。真正做到宽严有度就是儒家讲的“中庸”,孔老夫子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意思是中庸已经是 最高的智慧了,人民很少有能做到中庸的人。所以这对我们来说绝 对是最重要的课程,如何做到宽严有度,是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最近看到了一个蒙迪驯马的故事,深受启发,看来我们人类真的需 要向动物学习了。 蒙迪出生在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的一个牛仔家庭,他的父亲是 当地非常有名气的驯马师,并且办了一所培训学校,专门培训牛仔 如何驯马。我们想像驯马很容易,其实每一匹马都要接受很长的训 练才能让马鞍放在马背上。那时的驯马方式都是经过祖祖辈辈传下来,它不叫驯马,而叫碎马。光听这个名字就知道这个过程充满着 残忍和暴力的气息,就是击碎马本能的意志,让马驯服。在实际过 程中,牛仔们先把马拴在一根柱子上,然后把马的一条后腿用绳子 吊离地面,这样马很容易失去平衡。每当马出现反抗行为时,马就 会重重的摔在地面上。这样残酷的训练一般要持续两到三周,马才 会被驯服。蒙迪从小对马特别有感情,看到父辈们驯马的过程很内

疚也很难受,他总是默默的对这些马说:“我知道这对你是不公平的,我实在也没有别的办法,因为我们无法交流。但是我一定要找 到一个人道的驯马方法让你明白我的意思,让你自己愿意来接纳和 顺服这一切。” 小小的蒙迪因为这样一份深深地同情和爱,开始认真观察野马,看马与马之间如何交流。他惊奇的发现,在野马群中,领头的竟然 是一匹母马。最让蒙迪感到惊讶的是,母马如何教育小马的过程。 小马有不好的行为时,母马就会把小马赶出马群,让它单独在离马 群四五十米的地方待上一个小时。然后母马会走到小马身边用各种 肢体语言进行交流。此时小马就开始绝对的服从。蒙迪感觉不可思议,为什么母马用这种方式惩罚小马呢?他翻阅了很多资料后才发现,原来远离马群是一种极其严厉的惩罚。因为在自然界中,马和 其它合群动物一样,只有群居生活,它才会有安全感。一旦离群就 很容易成为猛兽的捕猎对象。所以当小马被赶出马群后,它本能中 的恐惧就会笼罩全省。一旦看到母马接近自己,就会非常驯服。明 白这个道理后,蒙迪就幻想自己能用马的肢体语言和野马进行交流。一年后,他进入野马群,先分离一只野马,随后在旷野中追逐了将 近24个小时,野马开始停下来。蒙迪就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和它进行

家长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

家长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 现在有不少家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很少,也不知如何与孩子沟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始终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家长应如何与孩子沟通呢? 一、理解尊重,与孩子进行平等对话。 绝大多数的家长在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沟通时总把自己放在优势的位置,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庸品或者是没有独立人格的自然人来看待,采用一种不容对方置疑的、教训的语气和孩子进行沟通。说话时总是用诸如“不行!应该……!”的表达方式。它往往与命令、斥责、否定、训诫、威胁甚至是暴力等相联系,效果是最差的。 面对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的孩子,为人父母者应思孩子所思,想孩子所想,站在他的角度来感知、体会、思考问题。切不可动辄训斥、指责甚至奚落自己的孩子。它只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父母与子女间应该成为能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知心朋友,才能消除沟通上的障碍,才能使子女向父母坦露心灵,父母也才能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指导。做父母平时应经常采用平等、商量的口吻与孩子沟通、交流,说话时多采用诸如“我认为……”或者“我觉得……”的句式,会使孩子有一种平等感、亲切感,他们就愿意把心里话告诉父母。 二、认真倾听,架起与孩子沟通的桥梁 倾听是沟通的前提。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容易。 优秀的家长非常注意倾听,即使自己不感兴趣的话也能耐着性子听,并且注意发现孩子谈话中的闪光点。所以,孩子向您诉说高兴的事,您应该表示共鸣;孩子向您诉说不高兴的事,您应该让他尽情地宣泄,并表示同情。发现孩子第一次正确运用成语,要给予赞赏;发现孩子能够慷慨陈词,有理有据地争辩,就应该有意地惊呼:“我家出了一个雄辩家!”。在倾听时您可以使用“嗯”、“噢”、“是吗”、“后来呢”等词语,表示您在认真地倾听,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这样,孩子不但愿意经常和家长沟通,而且还会自动提高沟通的质量。 三、行重于言,为孩子做出示范。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如果说自己很难做到的东西,却要求孩子做到,孩子没做到,家长反而给予批评时,这时沟通自然就出现了问题。孩子想:你们都做不到?为什么让我做到?想让我做,你为什么不做?所以我们每一个家长都要做到避免苍白的说教,身体力行,为孩子做出表率,用自己行为感染孩子。并且注意在沟通时,不要轻易给孩子任何承诺,一旦承诺,必须做到,做到了才有能力去和孩子沟通,才有资格与孩子沟通,才真正达到和谐的沟通氛围和状态。 四、形式多变,创造多样的沟通方式。 家长采用多样化的形式与孩子进行沟通是有效沟通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沟通地点是开放的,不局限在家中,可以在散步时,游玩时,活动时;沟通的方式是多样的,不局限于用语言交谈,还可以用纸条、录音、留言等方式,也可以创建一个家庭网站或者博客利用网络交流。这样的沟通方式往往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和能动性。 寻找合适的沟通切入点,也是有效沟通策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家长在与孩子进行沟通的时候,要找准一个合适的时机,找到合适的切入话题。如果沟通是从身边事、眼前景开始的,就能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是两代人互相取得理解的桥梁。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让父母了解孩子,使孩子理解父母,让父母和孩子在分歧中得到最大的统一,这对于是铸造孩子健全的人格,培养他们适应生活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孩子必须从小养成的四条规矩

孩子必须从小养成的四条规矩 规矩一 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有一类孩子,喜欢采用暴力的手段,强制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用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胁迫,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但是,这样的做法是绝对不可取的! 如果孩子出现了粗俗的言行,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要帮助孩子明辨是非,明确地告诉他:“以后不能这样做了,这是粗野的行为,是要挨批评的!”然后家长引导孩子,让孩子自己反省,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处理这样的事情。 这样的规矩能帮助孩子调整自己的情绪,学会如何对待自己想要的东西,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不断地调整对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态。等他长大后,他也会用这套模式去对待周围的人,变得更加理性、为他人着想。

规矩二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随便拿 有的孩子往往很难分清自己和他人,更不懂得分辨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所以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他就会毫不犹豫地伸手去拿,觉得“拿到我手上就是我的了!” 这样的情况,家长们应该有意识地帮助他建立自己与他人的界限。这样的规矩,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区分“你的”、“我的”,知道不是自己的东西就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而“我的”东西一定归我支配。这种概念的区分,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态的基础,他长大后才更懂得尊重他人。 规矩三 不可以随意打扰别人 当孩子遇到好的事情,比如受到老师表扬了、交到一位新朋友等等,总会很兴奋地想要把它告诉爸爸妈妈,无论爸爸妈妈在做什么事情他们总会毫不犹豫地打断。而且现在许多父母都是“孩子第一”,所以常常允许孩子在任何时候打断自己讲话,而且还会高兴地回应孩子,这样的态度容易让孩子养成不顾一切打扰别人的习惯,长大以后可能会以自我为中心,很难在集体中生活。如果发现孩子有

给孩子立规矩的7点建议

给孩子立规矩的7点建议 规则在孩子“学习——发现”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父母的信号不明确的话,父母一心想教给孩子的东西很容易不起作用。规矩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使孩子得到安全感。 随着孩子一天一天长大大,孩子需要理解她们周围世界的规则,她们需要别人对她们的期待;她们和别人怎么相处;她们能够把一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如果她们做得过头了,会发生什么;她们需要用一些方法来衡量自己不断增长的技巧和能力。 这些规矩应该是适应于各个年龄段的孩子的,也因人而言。让孩子和我们渐渐建立有秩序的规则,对孩子和我们都有益。 首先,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 比如,街上的黄灯亮了,那意味着你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有谁主动停过?先前我只是告诉女儿,“我要迟到了,你要快点?”怎么快法?什么是快?并没有对她表达出来;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我想最好这个后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关的。 第二,要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如果我们大人说些“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这样的话会使孩子把自己和坏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既然我生下来就这样,那我也就只能这样了,那还有什么要改的?”所以不要把一件事扩大化。 第三,惩罚一定要及时。 孩子的长期记忆比较差。早上吃饭慢这件事到晚上,她很可能早就忘了。妈妈实际上也没必要再说;对孩子的惩罚要切实可行。如果父母的话对孩子是个不切实际的“威胁”,这个威胁对孩子不起什么警告作用;立规矩的时候最好能把孩子不遵守规矩的后果明确告诉她。 比如,孩子吃饭磨时间,妈妈一起床就要告诉她:30分钟吃完,否则端走。吃饭中途,可以提醒她一次,告诉还有多长时间。还可以添加一些额外的条件,比如按时吃完,给点奖励。不按时吃完,取消某个优惠。 第四,给孩子树立规矩,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 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她遵守,反而会让她糊涂;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你讲的道理也许她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重她的态度,却会让她信任你的判断,

怎样和初三孩子有效沟通

怎样和初三孩子有效沟通 和初三孩子有效沟通的方法:遵循三个原则遵循平等原则父母是子女的监护者,培养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有义务教育孩子成长,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与子女不平等。 父母与子女在renquan、道德、人格、价值观等方面和孩子都是平等的。 在这些问题上,谁都没有特权。 子女是应该听从父母的教导,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要对父母百依百顺。 他们也可以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些建议,但不能粗暴干涉。 遵循换位思考的原则父母要想和子女沟通顺畅,就要理解、体贴子女,更需要进行换位思考。 因为大家站的角度不一样。 看问题往往会有差异,如果学会了换位思考。 换个角度看问题,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隔阂很容易消除,大家站在同一个立场上,就能心平气和地交流,心平气和地发表看法。 遵循真诚原则父母与子女沟通的效果好坏,与父母如何听孩子讲话很有关系。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无所谓,有时听孩子说话,总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一边听一边还想着别的事。

要想孩子对父母畅所欲言,父母必须学会倾听的技巧:1、父母与子女谈话时注意力要集中。 2、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话。 3、态度柔和,面带笑容。 而初三年级的孩子正是处于青春期的中期,“叛逆现象在这个阶段表现的尤为明显。 这不是所谓的90后的独特表现,不能盲目的怪这些孩子。 在这方面,我深有体会。 做学生的我曾经一直是个标准的三好学生,但是在初中阶段也无可避免的出现了叛逆期表现,大约持续了半年左右的时间,家长却对我束手无策……其实这个阶段的出现是非常正常的,家长一定不能认为自己的孩子变坏了哦。 处于青春期的初三孩子面对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同学间的激烈竞争、升学的巨大压力和家长老师对自己的期望。 不管是什么学习成绩的孩子来说,他们都是第一次面临人生的选择,并要付出第一次如此努力的付出。 他们都会对自身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成绩和成长发展等产生疑问。 他们会思考一些东西,但是却往往不成熟,看待问题较极端,尤其是当自己认为努力了,但又没有看到进步,就往往在行为上表现出非常的烦躁,甚至会将自己亲爱的爸爸妈妈当成发泄的对象。

怎样给孩子立规矩

怎样给孩子立规矩

怎样给孩子立规矩 规矩固然重要,但决不能超越孩子的年龄。因为宝贝此时还不具备控制自己行为和情绪的能力,“等待”对他们来说,如同自己穿衣服一样困难。 孩子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他们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学习守规矩,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父母为孩子立规矩,首先应对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心知肚明;而对其言行的规范,也应随着其年龄的增长有所调整。 立规矩也有预备阶段 那么,宝宝多大开始学规矩?相信不少父母把这项内容安排在3岁以后,理由是:到了这个年龄,宝宝就能理解一些简单的概念了。但是,如果真的等到3岁以后再把孩子的行为纳入规范,会发现你的教育迟到了半拍,因为他已经“自由”得过了头,并习惯于对你的约束大声说“不”。 好习惯一定要从小培养。如果树苗已经长成大树,再想修枝就晚了。所以,爸妈们不妨把1~2岁看成宝宝学规矩的“预备阶段”,从1岁起一点一点地把“规矩”有意识地渗透给宝宝,以便日后更容易为孩子的行为

在“可以”和“不可以”之间划一条清楚的界限。 试试这样立规矩 划定界限 场景1:插座里有什么 适应年龄:1岁半以上 1岁10个月的桐桐想听故事,妈妈随手把故事机的插头插进插座,再一按键,声音就出来了。桐桐歪头看看故事机、又看看电插座,特别好奇。等故事讲完了,妈妈拔下插头,去拿玩具。就一转眼的工夫,桐桐把他的小手指头伸进插座,接着“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妈妈的做法: 让表情说话 1岁多的宝宝理解力还处于萌芽状态,与他们的认知能力并不同步。所以,让他看懂你的表情,除了告诉孩子哪些是不能做的,还要把你的要求直接演示给他看。比如,应对桐桐的行为,最有效的方法是:妈妈用力拍一下他的小手,告诉他插座有危险,并生气地看着他;也可以找

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东华小学赵彤 管教孩子,要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进行平等沟通,让孩子在父母的正常约束中健康发展。否则,激起孩子逆反,就真是得不偿失了。所以,了解孩子很重要。 一、了解孩子的主要方式——沟通。 先来思考一个问题,你了解孩子吗?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可能很多父母会说,了解。天天和孩子相处,生活,怎么会不了解呢?这话没错,但有意思的是,当孩子是小宝宝的时候,我们最了解。我们知道宝宝何时该吃奶了,何时该拉臭臭了,甚至吃了多少,喝了多少,我们都了如之掌,而有一点点变化发生,比如吃多了,或者排便习惯改变了,我们都能马上觉察到。 而当孩子慢慢长大,上了幼儿园,上了小学,上了初中,甚至高中……一直到长大成人,身为父母会发现,孩子越来越难了解了。这其中的困惑在于,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却不是孩子心里真正表现出的东西。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孩子长大了,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看法,而我们父母虽然与之朝夕相处,但了解的只是他们的习惯和行为,而对于孩子内心里的东西,你又知道什么呢?你知道他看过什么书?以及他完后会想了什么吗?你知道他接触过什么人,以及相互带来的影响吗?甚至,当我们炒了菜你会在意这是否适合他的口味吗?还是只是依据习 惯来判断?很多很多……是否与孩子交流沟通过?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沟通是了解孩子的主要方式。沟通,也是我们人与人之间互相了解的主要方式。说来简单,可是,很多人却因工作的压力,情绪的多变,和日复一日的机械化生活而忽略了。如果你常常与孩子沟通,那你可以骄傲的告诉自己,我了解孩子,我能管住孩子,他在我的监护内,可能你还会说,我喜欢他这个样子或者我为拥有他自豪。刚才提到了监护一词,为什么呢?因为孩子是未成年人监护是父母的责任当然,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父母的期望很难与孩子的表现相持平。所以,很多父母会试着要求或做出改变,但这一切的基础,你,要了解孩子!否则,你累,孩子累,徒劳无功,孩子开始逆反,生活开始走样。所以,我们要常常与孩子沟通。 二、与孩子沟通,你会选择哪种方式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亲子沟通的重要性。但面对孩子时,我们许多脱口而出的话,却导致与孩子越沟越不通,甚至彼此火气越来越大!如何才能把话说到孩子的心坎上呢? 案例一: 孩子放学回来,看到正在做饭的妈妈,委屈地说:“妈妈,下体育课的时候,我的帽子不见了。” 错误的沟通方式: 妈妈一边炒菜一边说:“怎么回事,你去操场找了吗?到失物招领处去找了吗?跟老师说了吗?” 孩子解释道:“我就放在书包旁边,一转眼就不见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