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古代汉语的语序

古代汉语的语序

古代汉语的语序
古代汉语的语序

古代汉语的语序:

一、谓语前置: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把谓语提到主语之前,叫作谓语前置。谓语前置常见于感叹句和疑问句中,有时也出现于祈使句中。

①贤哉,回也!(论语·雍也)(颜回真贤德啊!)

②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战国策·赵策三)(先生的话也太过分了!)

例①、②是在感叹句中为了突出强调感叹的中心,而将谓语提前。

在古诗文中,为了押韵、平仄或对仗的需要,也往往作主谓易位的临时变动。

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②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现代汉语也有类似现象,如:

快去,你!干什么呢你?

二、宾语前置:但在古汉语里,由于需要加以强调或由于习惯,在一定的条件下,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以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就是所谓的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在疑问句中,如果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大都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例如:

①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②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

③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

④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⑤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例①、③、④是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前置宾语。例②是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前置宾语。

?例⑤“谁”作介词“为”的前置宾语,“谁为为之”即“为谁去做事”;“孰”作动词“令”的前置宾语,“孰令听之”即“让谁听我的话”。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在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也大都置于动词前。

?这里包含两个条件:

第一,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无(毋)”、“莫”、“弗”、“未”等作状语或者是有否定性无定代词“莫”等作主语,从而构成一个否定句。

第二,宾语必须是代词。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③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④然民虽有圣知,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商君书·画策)

⑤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

⑥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

⑦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词前有能愿动词或副词充任的状语,代词宾语既可以在状语之前(例⑥),也可以在状语之后(例④)。

(三)用“之”、“是”、“焉”、“之为”等结构助词构成宾语前置。

①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何厌之有”即“有什么满足”。

②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夫人之为”即“为了这样的人”。

③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

“不谷是为”即“为了我”,“先君之好是继”即“继承先君遗留下的友好关系”。

④求,无乃尔是过与? (论语·季氏)“尔是过”即“责备你”。

⑤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孟子·离娄上)

“此之谓”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⑥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

“我之谓”即“说的就是我”。

如果前置的宾语是代词,往往只用结构助词“之”帮助构成前置。如例⑤和例⑥。

这类前置的宾语前还常加上副词“唯”字表示限制范围,构成“唯……之……”或“唯……是……”的格式。

①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庄子·达生)

②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

③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例①“唯蜩(条)翼之知”即“只知看蝉的翅膀”。例②“唯命是听”即“只听从(您的)命令”。

例③“唯余马首是瞻”即“只看我的马头行事”,意为“只听从我的指挥”。

借助“焉”、“之为”构成前置的。

①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六年》)

②委蛇还旅,二守焉依。(《后汉书·任李万刘耿传赞》)

③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

例①“晋郑焉依”即“依靠的是晋国和郑国”。例②“二守焉依”即“依靠的是二位太守”。例③“唯弈秋之为听”即“只听弈秋的话”。

(四)介词“以”的宾语往往前置。

①蛹以为母,蛾以为父。(荀子·赋·蚕)

②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

?以上讲的是有条件的宾语前置。

?在古汉语中,为了突出和强调宾语,也有时不借助任何条件,直接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前。

三、定语后置:为了强调定语,把定语放到中心词之后,叫做定语后置。

①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战国策·齐策)

②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苏轼《前赤壁赋》)

哪些词可以做后置定语

1.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举图所过山川地形,使麾下骑陈步乐还以闻。(汉书·李陵传)

2.动词或动词性词组

汉马死者十余万。(史记·匈奴列传)

3.形容词或形容词词组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楚辞·涉江)

4.数词或数词性词组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战国策·赵策)

5. 主谓词组

绛县人或年老矣,无子而往,与于食。(左传·襄公三十年)

6.介宾词组

婴乃言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7.无定代词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唐人或相与谋。(左传·定公三年)

丁丑,诸侯围许,曹伯臣或说晋侯曰……(史记·晋世家)

四、状语后置:副词、形容词、动词词组、介宾词组等用在谓语后面,对谓语起修饰作用,叫做状语后置。

①子何絶我之暴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②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柳宗元《黔之驴》)

③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

④赵家乔木为庸材辈蠹蚀也数矣。(清·葆光子《物妖志·柳》)

⑤相国何大罪,陛下系之暴也?(史记·萧相国世家)

⑥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宗臣《报刘一丈书》)

⑦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国语)

⑧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史记·陈丞相世家)

现代汉语也有状语后置,如:

老杨,去一趟吧,为了我,也为了孩子。(王宗汉·高洁的青松)

五、双宾语:一般说来,古代汉语双宾语有以下三种结构形式。

1.“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式。

①公赐之食。(左传·隐公元年)

②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论语·阳货)

③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汉书·张骞传)

这是汉语双宾结构的典型形式。

例句中的第一个宾语“之(颍考叔)”、“孔子”、“骞(张骞)”是间接宾语,第二个宾语“食”、“豚”、“大夏之属”是直接宾语。

2.“间接宾语+动词+直接宾语”式。(间接宾语前置式。)

①我龟既厌,不我告犹。(诗经·小雅·小旻)

②若受吾币而不吾假道,将奈何?(吕氏春秋·权勋)

③寡人将谁属国?(吕氏春秋·贵公)

具体说来,有“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直接宾语”和“疑问代词宾语+动词+直接宾语”二式。

前两例的“我”、“吾”都是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不我告犹”即“不告我犹(不告诉我凶吉)”,“不吾假道”即“不假吾道(不借给我道路)”;第三例的“谁”是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谁属国”即“属谁国(把国事托付给谁)”。

3.“动词+直接宾语+间接宾语”式。(间宾和直宾位置互易式。)典型结构的派生形式

①吾既已言之王矣。(墨子·公输)

②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史记·周本纪)

双宾结构中常使用代词“之”,“之”字应该紧接动词之后。当“之”字是指物(或相当于物)的直接宾语时,就要与指人的间接宾语互换位置。

有时,名词性的直接宾语也可与间接宾语互换位置。例句中,“王”、“美人”、“成王”是间接宾语;前两例的“之”和后一例的“政”是直接宾语。

重点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归纳和讲解

重点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归纳和讲解

————————————————————————————————作者:————————————————————————————————日期: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归纳和讲解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归纳和讲解 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安:<疑问代词>表处所,哪里;什么地方)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①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②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④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焉:<代>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 (2)宾语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①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②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宾+之(是)+动 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古汉语语法、词性

语法词性 词分虚词、实词两类。 实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名词 一、名词的意义: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二、名词的分类 (一)表示人:老师、学生、作家、工人、鲁迅 (二)具体事物:天、地、花、草、天空、海洋 (三)抽象概念:方法、科学、法律、事业 (四)处所:北京、青岛、黄河、长江、三味书屋 (五)方位:东、西、南、北、上、下、前、后、左、右、里、外、内、中、间、旁、以前、以南、之下、之后、东边、西面、里头。 (六)时间:早晨、正午、晚上、半夜、上午、白天、夏天、立秋、今天、星期二 动词 一、动词的定义: 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叫动词。 二、动词的分类: 1.动作行为:穿、跳、走、纪念、朗诵。 2.存在变化:有、增加、缩小、扩大、发生. 3.心理活动:想、懊悔、喜欢、担心。 4.可能意愿:应该、应当、能够、愿意、必须、敢、肯、会、能、要、可以。 5.趋向:上、下、来、去、上去、下去、进来、进去、起来、上来。 6.判断:是、就是、正是 7.使令:使、让、派、请、叫、要求、命令、推举、允许、鼓动、鼓励。 形容词 一、形容词的定义: 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叫形容词。 二、形容词的分类: 1.形状:大、小、高、圆、长、短、高大、肥胖 2.性质:好、坏、镇定、勇敢、乐观、伟大、优秀 3.状态:愉快、慌张、急躁、迅速、朦胧、桔红 数词 一、数词的意义;表示数目的词叫数词。 二、数词的分类 1.基数(确数)一、二、千、万、亿 2.序数:第一、三掇、三年级、六楼、初五、老三. 3.分数:三分之一、九成 4.倍数:三倍、十倍、翻一番 5.概数:十几个、十余人、三十多岁、两三个、成千上万、很多人 量词 一、量词的意义:表示人、事物或行为的单位的词。 二、量词的分类 l_名量(表示人或事物单位的词) (l)个体:个、位、尺、只、台、条 (2)集体:批、帮、群、套、双、副、对、类

初中语文古汉语语法知识

初中语文古汉语语法知识 初中语文古汉语语法知识 一、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原来的词性。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常见的现象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等等。内环式高粘度泵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即这个词本是名词,在语境义中作动词使用。 (1)一狼洞其中(《狼》)中“洞”本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打洞”。 (2)不能名其一处(《口技》)中“名”带宾语“其一处”,活用做动词“说出”。nyp内环式高粘度泵 (3)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宾客”原为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以宾客之礼相待”,可以翻译为“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招待”。(意动用法) 2、形容词用作动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词形发生改变充当动词使用。NYP转子泵 (1)香远益清(《爱莲说》)中“远”原是形容词,在这里充当“香”的谓语,用作动词,远播之意。 (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中的“亲”“远”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面带宾语“贤臣”和“小人”,翻译为“亲近”和“远离”。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苦”、“劳”、“饿”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当作“使……苦”,“使……劳”、“使……饿”讲,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高粘度齿轮泵 3、形容词用作名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充当名词使用。 (1)此皆良实(《出师表》)中“良实”原为形容词,在这里充当判断句主语“此”的宾语,活用为名词,善良老实的人之意。LC型罗茨泵 (2)帝感其诚(《愚公移山》)中“诚”原为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感”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诚心之意。NYP高粘度泵安装尺寸 (3)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中“废”原为形容词这里作“兴”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这里作荒废的事情讲。CYB系列稠油齿轮泵 4、动词活用为名词:原本为动词由于语言环境的改变,临时充当名词使用,词形发生变化。(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愚公移山》)中“疑”原为动词,现在充当动词“献”的宾语,活用为名词,疑问之意。CYB稠油泵 (2)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中“述”本是动词“记述”,这里活用为名词“记述的文字”讲。 5、名词作状语: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有一些名词用在动词的前面充当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地点、所用的工具。燃烧器油泵 (1)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技》)中“手”为名词,用在动词“拍”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用手”之意。 (2)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中“狐”为名词,和“鸣”一起用在动词“呼”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狐狸鸣叫那样大呼”之意。ZZR重渣油燃烧器油泵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精华版)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精华版)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例说 一、判断句 从表达的内容看,可分两种类型:“是非判断句”和“因果判断句”。 1.是非判断句对事物本身或肯定或否定,可分为三个系列: (1)“……者……也” 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夫将者.,国之辅也.。(……者……也) 此谋攻之法也.。(……也)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者也) 粟者.,民之所种。(……者……) 刘备天下果雄(……) (2)“乃”,“为”系列。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则”、“即”、“是”、“惟(维)”等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 (3)副词系列。文言判断句,还常以“非”、“素”、“必”、“皆”、“诚”、“亦”等副词来表示,译时应把副词的原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又构成另一个系列: 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和谓语间不是判断关系,不是同一类别或同一事物。一般可分为三类。 (1)谓语表示相似或比喻。译时可加判断词“是”,也可以加比喻词“象”。如: 视其行步,窃铁也;颜色,窃铁也。 故凡不学而无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潜水)者也。(2)谓语解释原因。如上述“因果判断句”,不另举例。(3)主语部分或谓语部分只突出了某一关键的词语,因而不能形成同一关系。译时,可补充必要成分。如:百乘,显使也(带领一百辆车的使臣是显贵的使臣)。夫战,勇气也(打仗是凭勇气的事)。 判断句 判断句是用句词或句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依靠判断动词“是”构成判断句的形式在文言文里只是个别现象,如:“不知木兰是女郎””同是天涯沦落人”。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句。文言中常有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用“者”或“也”表判断。 ①“.……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②“……,……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古汉语语法

古汉语语法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语法而言的,是区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的组词造句的规律。一、文字 文字之前结绳记事,图画记事,都不是文字。 1、造字法 六书: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转注字——假借字(后两种是用字法)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独体字:一个偏旁组成的文字,即象形和指事,而指事字只有二十几个(也有版本是36个),其余都是象形字。 合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偏旁组成的文字,即会意和形声,80%以上的汉字是形声字,少数是会意字。 ※指事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廿、卅、上、中、下、本、末、亡、元、旦、刃、丹、引、寸、兮、凶、朱、亦、勺、血、玉、牟、 2、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钟鼎文——篆书——隶书——行书——草书。 口诀:殷商甲骨西周钟(钟鼎文、金文),秦朝前后篆不同(大-小) 秦至汉朝手写隶(失去图画意),东汉楷书因毛笔。 隶书草写为章草,演变之后今、狂草,草、楷之间普及行。 3、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 中学课本把这三种字都叫做通假字,“同”为古今字,“通”为通假字。 二、词汇 1、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 扩大的,例如:江(长江)、河(黄河)、菜(蔬菜)、鸣(鸟叫) 缩小的,例如:谷(粮食的总称)、丈夫(男子)、臭(气味) 转移的,例如:股(大腿)、涕(眼泪)、烈士(壮烈的勇士)、穷(政治上失意) 2、词的本义、基本义、比喻义、引申义 本义:是汉字的最初意义。 基本义:就是词的常用义,一般来讲,古代汉语字典上的第一个义项是词的本义,现代汉语词典上的第一个义项是词的基本义。 比喻义:是通过修辞的比喻用法逐渐形成的。 词的比喻义是固定的,修辞上的比喻是临时打比方。 引申义:是在本义的基础上通过引申的方法而产生的词义。 3、偏义复词(偏义词):由两个单音词组成,一个有实际意义,另一个陪衬。 例如:昼夜勤作息、今晚没动静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例如:卑鄙、明哲保身、复辟、爪牙、衣冠禽兽、乖、谤、祥等。 5、名称说法改变:目——眼睛,日——太阳。 6、单音词变为复音词:例如:前——前面,敌——敌人。 三、词法 1、名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 翻译时①译为状语+动词。例如:驴不胜怒,蹄之(用蹄子踢)。 ②译作一个相应的动词。例如:徐庶见先主,先主器(器重)之。 ③相当于一个动宾短语。例如:许子冠(戴帽子)乎? 名词作状语:现代汉语名词不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即不作状语,文言文作状语其实是译 作一个介词短语(介词+名词)。例如: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古代汉语的语序

古代汉语的语序: 一、谓语前置: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把谓语提到主语之前,叫作谓语前置。谓语前置常见于感叹句和疑问句中,有时也出现于祈使句中。 ①贤哉,回也!(论语·雍也)(颜回真贤德啊!) ②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战国策·赵策三)(先生的话也太过分了!) 例①、②是在感叹句中为了突出强调感叹的中心,而将谓语提前。 在古诗文中,为了押韵、平仄或对仗的需要,也往往作主谓易位的临时变动。 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②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现代汉语也有类似现象,如: 快去,你!干什么呢你? 二、宾语前置:但在古汉语里,由于需要加以强调或由于习惯,在一定的条件下,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以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就是所谓的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在疑问句中,如果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大都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例如: ①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②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 ③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 ④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⑤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例①、③、④是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前置宾语。例②是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前置宾语。 ?例⑤“谁”作介词“为”的前置宾语,“谁为为之”即“为谁去做事”;“孰”作动词“令”的前置宾语,“孰令听之”即“让谁听我的话”。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在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也大都置于动词前。 ?这里包含两个条件: 第一,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无(毋)”、“莫”、“弗”、“未”等作状语或者是有否定性无定代词“莫”等作主语,从而构成一个否定句。 第二,宾语必须是代词。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③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④然民虽有圣知,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商君书·画策) ⑤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 ⑥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 ⑦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词前有能愿动词或副词充任的状语,代词宾语既可以在状语之前(例⑥),也可以在状语之后(例④)。 (三)用“之”、“是”、“焉”、“之为”等结构助词构成宾语前置。 ①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何厌之有”即“有什么满足”。 ②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夫人之为”即“为了这样的人”。

古代汉语句法成分的位置和省略

古代汉语句法成分的位置和省略 本讲的内容包括: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动量表示法,古代汉语句法成分的省略。重点介绍了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概念、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及其特定的语法条件。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判别,以及前置类型的辨别。学习时应结合10篇精读文选的句例加以理解,并做到准确今译。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 一、古代汉语宾语前置 古今汉语句法成分的位置基本相同,但是,有些句法成分的位置不同于现代汉语;另外,还有些句法成分在特定的语法条件下所处的位置也不同于现代汉语。 这里讨论的宾语前置,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语言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包括: (1)疑问代词充当动词宾语而前置 "吾谁欺?欺天乎?" "谁欺",为疑问代词"谁"充当动词"欺"的宾语而前置。对比后句"欺天",由于宾语是普通名词"天",所以不前置。 又如"曰:'奚冠?'曰:'冠素。'" "奚冠"为疑问代词"奚"充当动词"冠"(这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宾语而前置。对比后句"冠素",由于宾语是普通名词"素",所以不前置。 (2)疑问代词充当介词宾语而前置 "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疑问代词"谁"充当介词"为"的宾语而前置。后句疑问代词"孰"充当动词"令"的宾语而前置。 "微斯人,吾谁与归?" 疑问代词"谁"充当介词"与"的宾语而前置。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 疑问代词"曷"充当介词"为"的宾语而前置。 "何以战?" 疑问代词"何"充当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2、在否定句里,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作宾语时,一般要前置。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在"莫之许"这句否定句中,代词"之"充当动词"许"的宾语而前置。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在"不我与"这句否定句中,代词"我"充当动词"与"(和......在一起)的宾语而前置。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在"无尔诈"、"无我虞"两句否定句中,代词"尔"、"我"分别充当动词"诈""虞"的宾语而前置。 "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则未之闻也。" 在"未之闻"这句否定句中,代词"之"充当动词"闻"的宾语而前置。 3、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常用于复指宾语的代词有"之"和"是"。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异之问",代词"之"复指前置宾语"异";"由与求之问",代词"之"复指前置宾语"由与求"。这句的意思是,我原以为你要问别的人的事,原来是问由与求的事啊。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精华新版)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例说 一、判断句 从表达的内容看,可分两种类型:“是非判断句”和“因果判断句”。 1.是非判断句对事物本身或肯定或否定,可分为三个系列: (1)“……者……也” 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夫将者.,国之辅也.。(……者……也) 此谋攻之法也.。(……也)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者也) 粟者.,民之所种。(……者……) 刘备天下果雄(……) (2)“乃”,“为”系列。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则”、“即”、“是”、“惟(维)”等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 (3)副词系列。文言判断句,还常以“非”、“素”、“必”、“皆”、“诚”、“亦”等副词来表示,译时应把副词的原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又构成另一个系列: 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且相如素.贱人。 然安刘氏者,必.勃也。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此亦.妄人也已矣。 2.因果判断句对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肯定或否定。“因果判断”表达的意思是“……是因为……”,或“……的原因是……”例如: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橘柚生于江南,而民(各地的人)皆甘之于口,味同也.(是因为人们对味道的感觉相同)。 从表现的形式看,可分三种类型:“一般判断句”,“简略判断句”和“特殊判断句”。 1.一般判断句指有判断标志的判断句,以上例子都是有判断标志的句子,不另举例。 2.简略判断句简略判断句包括两类,一类是无任何上述标志的判断句,一类是省略主语的判断句。例如: 荀卿,赵人。 夫鲁,齐、晋之唇。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3.特殊判断句这种句子具有判断句的形式,但主语和谓语间不是判断关系,不是同一类别或同一事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代汉语语法(一) 古代汉语的词类 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根据词与词的结合能力,以及词在句中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等标准,古代汉语有以下词类: 一、名词 名词是人和事物的名称。如:孔子、赵威后、国、家、阿房宫、东、年、星、箕畚。 名词不受“不”、“很”、“将”这些副词的修饰,能受“大”、“好”等形容词的修饰,能受数词或数量词的修饰,如“一人”、“良马”。名词的主要功能是在句子结构中作主语、宾语和判断谓语,也可以作定语,如: 客.从外来,与坐谈。(《战国策·齐策》)(“客”作主语) 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诸侯”作宾语) 制,岩邑 ..也。(《左传·隐公元年》)(“岩”作定语,修饰“邑”;“邑”与“岩”构成名词性词组,一起充当判断谓语。) 古汉语的名词在功能上的特殊之处是可以作状语。古汉语名词作状语可分为以下几类:1.表比拟。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意思是“像……一样地”。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过秦论》)“云”、“响”、“影”分别译作“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2.表态度。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含有“像对待……”、“把(宾语)当作……”等意思。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兄”译作“像对待兄长那样”。 3.表动作方式。某些名词作状语时,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面”译作“当面”。 4.表工具。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含有“用……”的意思。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丹”译作“用丹砂”,“丹书”即“用丹砂写”。 5.表凭借。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依据,有“按照……”、“根据……”等意思。如:失期,法.当斩。(《史记·陈涉世家》)“法”译作“根据法令”。 6.表处所。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或方位,含有“在……”之类的意思。如: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相遗以水。(《韩非子·五蠹》)“山、”“谷”分别译作“在山上”、“在山谷”。 7.表趋向。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含有“向……”、“往……”等意思。这类词主要是方位名词,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东”译作“向东”。 8.时间名词“年”、“月”、“日”、“岁”等作状语时,除了起一般的时间修饰作用外,其表示的意义与原来的词义有所不同。以下三种情况值得注意: ①时间名词置于动词前,表示动作经常发生、频数很密,含有“年年”、“每年”、“月月”、

古代汉语 第二单元 古代汉语语序

古代漢語第二單元古代漢語語序 古代漢語第二單元古代漢語語序 本單元包括三部分內容: 古代漢語賓語前置 古代漢語雙賓語及動量表示法 古代漢語其他特殊語序 第一節古代漢語中的賓語前置 舉例:分類: 蘇軾《石鍾山記》:古之人不余欺也。——————————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范仲淹《嶽陽樓記》:噫!微斯人,吾誰與歸?——————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惟利是圖、惟材是舉、惟命是從…… ——————以“是”、“之”爲標誌的賓語前置 一、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這一類賓語前置包含兩個條件(P292): 1)賓語必須是代詞

2全句必須是否定句 否定副詞有“不”、“弗 ”、“勿(無)”、“未”、“非”、“否”等; 代詞賓語一定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後。 例見教材292頁。再如: ①既見君子,不我遐棄。(《詩·周南·汝墳》)孔穎達《正義》:“不我遐棄,猶云不遐棄我,古人之語多倒,詩之此類衆矣。” ②諸侯之學,吾未之學也。吾嘗聞之矣。(《孟子·滕文公上》) 趙歧《章句》:“孟子言:‘我雖不學諸侯之禮,嘗聞師言三代以事君,臣行三年之喪。’” ③以吾一日長乎而,毌吾以也。(《論語·先進》) 何晏《集解》:“孔曰:‘言我問女,女無以我長故難對。’” ④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詩·衛風·碩鼠) ⑤聞道百,以爲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採自張文國、張能甫《古漢語語法學》 P254——P256 註意事項: (一)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的規律沒有疑問代詞賓語前置嚴

上古汉语语序的研究

上古(先秦)汉语语序的研究 一、引言古汉语的语序 从语序最能直观地看到一种语言和其他语言的差别。看下面的日语例句: Taro ga inu o mita Taro 主格狗宾格看见 站在汉语普通话的角度看,日语的说法就显得拧巴。其实从普通话反观古代汉语,也能见到许多语序“不顺溜”的情况。例如“桑树”,《诗经》里是“树桑”,“国之中”在《诗经》里说成“中国”,“中心”就是“心中”。介宾短语的语序方面,《诗经:陈风》里有“斧以斯之”,其实是“以斧斯之”。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的时候,对于古今汉语语序不同的情况,在构词、句法层面我们都涉及过一些,今天的课就是要把这些零散的现象条理化、系统化。这次课我们只讲先秦汉语的语序,因为从汉代以后,汉语的语序变得和现代汉语一致了。那些古今不一致的语序都被抹平了。我们讲语序的时候,只讲句法层面的语序,不涉及语用层面的语序,例如: 甚矣,吾衰也。(论语:述而)(这是为了语用上的强调而倒装,是一种临时性的现象,不是稳固的句法结构) 二、先秦汉语语序概貌 考察项目 语序不仅仅只是我们熟悉的句内主、动、宾三个成分的排序。还涉及: 介词-宾语(宾语-介词)名词-定语(定语-名词)助动词-主要动词(主要动词-助动词)比较形容词-基准(基准-比较形容词)动词-副词(副词-动词) 从属连词-小句(小句-从属连词) 以下一一分析: 一、主、谓、宾三个基本成分的相对排序(学术界叫句内基本语序) 先秦汉语的主流是SVO。但是也有一些有规则的OV现象存在。有几种情况: 1.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左传·僖公七年) 夫子愎,莫之止。(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2.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吕氏春秋:贵公) 3.唯O是、之V 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 二、介词和介词宾语的排序 现代汉语的介词短语采用“介词+名词”的顺序。古代汉语绝大多数情况下与现代汉语一致,《吕氏春秋:具备》:“二吏归报于君”。变动的地方在于: 1.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很多时候要前置,介词反倒后置: 水奚自至?(吕氏春秋:贵直) 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 2.介词“以”的宾语很多时候要前置: 弓以招士,皮冠以招虞人。(左传:昭公二十年) 3.有些介词还可以在带“之”的情况下后置于介词宾语: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精华版)复习课程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精 华版)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例说 一、判断句 从表达的内容看,可分两种类型:“是非判断句”和“因果判断句”。 1.是非判断句对事物本身或肯定或否定,可分为三个系列: (1)“……者……也” 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夫将者.,国之辅也.。(……者……也) 此谋攻之法也.。(……也)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者也) 粟者.,民之所种。(……者……) 刘备天下果雄(……) (2)“乃”,“为”系列。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则”、“即”、“是”、“惟(维)”等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 (3)副词系列。文言判断句,还常以“非”、“素”、“必”、“皆”、“诚”、“亦”等副词来表示,译时应把副词的原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又构成另一个系列: 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且相如素.贱人。 然安刘氏者,必.勃也。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此亦.妄人也已矣。 2.因果判断句对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肯定或否定。“因果判断”表达的意思是“……是因为……”,或“……的原因是……”例如: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橘柚生于江南,而民(各地的人)皆甘之于口,味同也.(是因为人们对味道的感觉相同)。 从表现的形式看,可分三种类型:“一般判断句”,“简略判断句”和“特殊判断句”。 1.一般判断句指有判断标志的判断句,以上例子都是有判断标志的句子,不另举

古代汉语 第六章 古代汉语的词序

六古代汉语的词序 一、词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 词序:也叫“语序”,是指语言中词语结合的先后次序。 汉语不靠词形变化表达语法意义,词序在表达语句含义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打你。 你打我。 打你、我。 你、我打。 汉语的词序历史上比较固定,从古到今没有太大的变化。即基本次序为:主语——谓语——宾语 二、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 汉语的基本词序:主语—谓语—宾语 宾语前置的语序:主语—宾语—谓语 1、疑问代词作宾语: ①句子是疑问句 ②宾语是疑问代词 动词宾语例: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敢问何谓也?” 《庄子·逍遥游》:“彼且奚适也?” 《左传·成公三年》:“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介词宾语例: 《曹刿论战》:“乃入见,曰:何以战?” 《论积贮疏》:“不幸有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安在?”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在上古汉语中比较严格。例外例如: 《论语·子张》:“子夏云何?” “何如”、“如何”问题: 《孟子·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左传·齐桓公伐楚》:“与不谷同好,如何?” “如何”又可说成“若何”、“奈何”: 《左传·僖三十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 《战国策·赵策三》:“先生助之奈何?” “如(若、奈)……何”形式: 《列子·汤问》:“如太行王屋何?”

《左传·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史记·项羽本纪》:“虞兮!虞兮!奈若何?”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①句子是否定句 ②宾语是代词 《国语·齐语》:“邻国未吾亲也。” 《论语·先进》:“居则曰:不吾知也。” 《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律,在先秦已不严格。如: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有事而不告我。” 《诗经·王风·黍离》:“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汉代以后的仿古例: 贾谊《论积贮疏》:“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苏轼《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 时不我待 3、宾语用代词复指 为强调宾语,将宾语前置,并在前置宾语与动词之间加“是”、“之”等代词复指。 《左传·僖公五年》:“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论语·先进》:“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今吴是惧而城于郢。” “惟(唯)……是(之)……”形式: 《左传·宣公十二年》:“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论语·为政》:“父母唯其疾之忧。” 唯利是图 惟命是听 如果宾语是代词,这种宾语前置多用“之”复指,而不用“是”。 《谷梁传·僖公二年》:”‘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 凝固形式“是之谓”、“此之谓”: 《荀子·王霸》:“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4、一般强调性前置(无标志的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宾语,没有以上的前置条件,也可以直接将宾语移至谓语中心语之前,人们称之为“无标志的宾语前置”。 《左传·齐桓公伐楚》:“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诗经·卫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左传·齐桓公伐楚》:“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这种宾语前置在汉语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如:

古汉语“之”的用法

古汉语“之”的用法 (一)之,本为动词。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二)“之”代词用法。 1、“之”的指示代词用法 ①之.子于归。(《诗经·周南·桃夭》)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之”的人称代词用法 ①作《师说》以贻之.。(韩愈《师说》) ②輮使之.然也。(《荀子·劝学》)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⑥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请子继之。《左传·晋灵公不君》 (三)“之”结构助词用法。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表修饰关系,表领属关系,译成“的”译为“的”;表同一关系,译为“这样的”。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十年》)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捕蛇者说》 ③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列子·愚公移山》 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①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韩非子·和氏》)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①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②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子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 4、结构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中间。 (1)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句子变为词组。 ①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 ②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孰计之也。《战国策·燕策》 ③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 (2)不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愚公移山》

(完整版)古汉语特殊句式及例句

古汉语特殊句式及例句 一、判断句形式及例句 1.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可以分为两个系列:"……者,……也"系列和"乃、为"系列。"……者,……也"系列:"……者,……也"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 ②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也。(……,……者也) ③栗者,民之所种。(……者,……) ④虢,虞之表也。(……,……也) ⑤忠义者圣贤家法。(……者……) ⑥刘备天下枭雄。(……) 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即"、"则"、"是"、"非"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④翩翩两骑来是谁? ⑤审谛之,顿非前物。 二、被动句的形式及例句 1、“于”字句:①而君幸于赵王。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为”字句: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为……所”式:①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3、“见”字句: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见……于”式: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三、省略句形式及例句。 ⑴主语和谓语的省略。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承前省主语] ②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省谓语、主语] ⑵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⑶宾语与兼语的省略。 ①(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②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③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⑷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①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③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⑸分句的省略 ①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四、倒装句式 (一)宾语前置句的形式及例句

古汉语语法

一、教学内容 高考第一轮复习——古汉语语法 二、学习目标 通过讲解古汉语语法专题达到四个教学目标 1、复习新教材古文中词类的变化 2、复习新教材古文中句式的变化。 3、复习新教材古文中语序的变化 4、复习新教材古文中的固定结构 三、专题知识点 (一)回顾新教材中必修、选修学过的古文篇目 1、《国语·勾践灭吴》 2、《殽之战》 3、《烛之武退秦师》 4、《邹忌讽齐王纳谏》 5、《冯谖客孟尝君》 6、《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7、《齐桓、晋文之事》 8、《逍遥游》 9、《庖丁解牛》《秋水》《安知鱼乐》《庄周梦蝶》10、《劝学》11、《五蠹》12、《非攻》13、《察传》14、《鸿门宴》15、《信陵君窃符救赵》16、《游侠列传》17、《苏武牧羊》18、《谏伐匈奴书》19、《陈情表》20、《归去来兮辞并序》21、《兰亭集序》22、《滕王阁序》23、《与韩荆州书》24、《师说》25、《原毁》26、《种树郭橐驼传》27、《阿房宫赋》28、《洛阳牡丹记》29、《游褒禅山记》30、《前赤壁赋》31、《活水源记》32、《聂小倩》33、《游栖霞紫云洞记》34、译《天演论》例言 (二)古汉语中的词类变化(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文言的词类活用。常见的类型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1)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谏伐匈奴书》 ▲反欲斗两主《苏武牧羊》 ▲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谏伐匈奴书》 ▲靡敝中国《谏伐匈奴书》 ▲谨拜表以闻《陈情表》 (2)意动用法 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作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经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甘心匈奴《谏伐匈奴书》▲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谏伐匈奴书》 ▲高帝悔之《谏伐匈奴书》▲臣窃危之《谏伐匈奴书》 ▲宁大奇之《聂小倩》▲心德之《聂小倩》 ▲意甚乐其幽杳。《聂小倩》▲驼业种树《种树郭橐驼传》 (3)名词作状语 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

古汉语语法

古汉语语法

一、教学内容 高考第一轮复习——古汉语语法 二、学习目标 通过讲解古汉语语法专题达到四个教学目标 1、复习新教材古文中词类的变化 2、复习新教材古文中句式的变化。 3、复习新教材古文中语序的变化 4、复习新教材古文中的固定结构 三、专题知识点 (一)回顾新教材中必修、选修学过的古文篇目1、《国语·勾践灭吴》2、《殽之战》3、《烛之武退秦师》4、《邹忌讽齐王纳谏》5、《冯谖客孟尝君》6、《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7、《齐桓、晋文之事》8、《逍遥游》9、《庖丁解牛》《秋水》《安知鱼乐》《庄周梦蝶》10、《劝学》11、《五蠹》12、《非攻》13、《察传》14、《鸿门宴》15、《信陵君窃符救赵》16、《游侠列传》17、《苏武牧羊》18、《谏伐匈奴书》19、《陈情表》20、《归去来兮辞并序》21、《兰亭集序》22、《滕王阁序》23、《与韩荆州书》24、《师说》25、《原毁》26、《种树郭橐驼传》27、《阿房宫赋》28、《洛阳牡丹记》29、《游褒禅山记》30、《前赤壁赋》31、《活水源记》32、《聂小倩》33、《游栖霞紫云洞记》34、译《天演论》例言

(二)古汉语中的词类变化(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文言的词类活用。常见的类型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1)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谏伐匈奴书》▲反欲斗两主《苏武牧羊》 ▲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谏伐匈奴书》▲靡敝中国《谏伐匈奴书》 ▲谨拜表以闻《陈情表》 (2)意动用法 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作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经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甘心匈奴《谏伐匈奴书》▲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谏伐匈奴书》

古汉语特殊句式28649讲解学习

古汉语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 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刿论战》)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 的区别。 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胄。(同上) 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