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大众传播学知识点

大众传播学知识点

大众传播学知识点
大众传播学知识点

大众传播学知识点

一、根据受众选择性注意理论,传播信息应遵循的原则

从传播者如何适应受众的选择性注意考虑,传播媒介的信息要想具有吸引力,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易得性:所传播的信息必须能使受众以轻易的手段获得。

2、对比性:与环境中的其他部分形成强烈的对比常常可以吸引受众。

3、报酬与威胁:受众能灵敏地感知和记忆那些有利于其需求和兴趣的信息;而对那些可能危及自身的警告性信息则会有特别的戒备。

二、大众传播的负功能,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P103)

三、人肉搜索的社会影响,结合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人肉搜索的社会影响:

人肉搜索”现象的积极价值

一是有利于个人情绪的平衡。封建臣民伦理强调的是民众的顺从,这一影响至今尚存。这使得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压抑个性,情绪抑郁。网络虚拟社会给个体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表达的平台,人们可以以一个本真的自我在这个社会中存在,使现实社会积聚起来的不满得以释放,有利于个体身心的发展。

二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人肉搜索”现象的出现,有利于网络社会的德治与现实社会法治的结合。通常情况下,来自社会的道德监督的声音通常比较微弱,道德一向都以自律来发挥作用,然而两种方式的效果都较差。有了“人肉搜索”就有了“道德法庭”,这样就能使德治和法治双管齐下,社会更稳定。

“人肉搜索”现象的消极影响

“人肉搜索”使用不当,容易引起网络暴力等消极影响。“人肉搜索”事件中,当被搜索对象的个人隐私被毫无保留地公布,他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人们在网络上的口诛笔伐,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也遭受到人身攻击和伤害。对于被搜索对象的搜索一旦失去控制。“人肉搜索”超越了网络道德和网络文明所能承受的限度,就容易成为网民集体演绎网络暴力非常态行为的舞台,侵犯了个人隐私权等相关权益,阻碍了“人肉搜索”发挥网络舆论监督作用。

四、什么是集合行为?它的产生需要哪些基本条件(P84)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下的干扰与破坏。集合现象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1.结构性压力

2.触发性事件

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五、培养理论的主要观点、意义(P204~P206)

“培养”理论,也称为“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说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

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通的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实现和谐。

“培养分析”一方面肯定“共识”是社会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存在的前提,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共识”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又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以及传媒的一些倾向(如暴力内容、对社会弱者的描述等)所带来的社会后果。“培养分析”的重要目的是揭示大众传播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和意识形态服务的本质,其观点包含着对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现状的鲜明的评判态度和改革志向。

六、传播过程的要素(P49)

1.传播者2受传者3讯息4媒介5反馈

七、传播学学科发展的“一二三四五”

一集大成者:施拉姆,传播学科的奠基者;

二大学派:批判学派和经验学派

三大来源:传播学来源于信息科学、“三论”和新闻学

四大先驱: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

五大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八、“传播学时钟”

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和威廉波特仿卡尔塞根的“宇宙年”所假设的描述人类传播发展轨迹的时刻表。它将人类出现在地球上的历史假定为100万年,而后把它比作只有24小时的一天来计算人类传播发展史。

九、非语言符号P37

1语言符号的半生符,如声音的高低大小

2体态符号,如动作,手势,表情,视线,姿势等

3是物化、活动化、程式化、仪式化的符号

十、伯洛的传播过程理论

1、其理论:

(1)传播是一个动态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

(2)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

(3)传播的本质是变动的,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还提出略称为“S-M-C-R”(即“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以修正以往的众多过程模式。

2、其意义是:强调了“传播过程研究”的重要性,而且加强了“过程研究”的科学性,纠正了以往认识中把传播看作是孤立的、静止的、简单的、封闭的过程的谬论。

十一、人类最基本的信息交流载体语言

十二、传播过程经典模式类型

1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香农-韦弗模式)

2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十三、德福勒归纳的受众理论

1个人差异论 2社会分类论 3社会关系论 4文化规范论

十四、赖特的传播四功能理论

(二)1环境监视-警戒外来威胁/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的信息需要

(三)2.解释与规定-不是单纯的告知活动,而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

(四)3社会化功能-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

(五)4.提供娱乐-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占传播信息总量的一半以上

十五、大众传播的效果

早期的研究,为强效果,代表理论为“魔弹论”或“子弹论”,意思就是就如射出去的子弹打在受众身上一样,有非常大的效果。

后来研究证明这一理论是错误的,继而改为“有限效果论”,即的效果是有限的,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强大。参见、等人的研究。

进入70年代后,效果研究发展到新一阶段,称为“适度效果理论”,如、等等。传播的效果分为三个层次,认知层、意识层、行动层,有限效果论针对的是人的行动层面,而适度效果论针对的是认知层面。也就是说,对于人的认知层面具有较强的效果,而对于行动层面或许效果不大。

十六、受众具有的三种选择心理

选择性记忆选择性理解选择性注意

十七、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传播功能观

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造成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高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带来正统化效果

2.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来自其公开性,用公布反面行为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以强制遵守

3.3.麻醉作用-沉溺于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会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十八、巴斯的双重把关模式

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巴斯认为,信息流通中的把关环节虽然很多,每个参与传播的人都可以看做把关人,但最关键的把关人是传播媒介。因此,他专门研究了传媒的把关活动,指出这是前后相连的两个步骤或两个阶段,也就是“双重行动”。其中的第一阶段是新闻采集,把关人主要是记者。记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现实事件进行取舍和提供新闻稿件。第二阶段是新闻加工,把关人主要是编辑。传媒输出的所有的信息,都得经过这道重要关口,因而这一阶段的把关活动更具有决定性作用。

十九、拉斯韦尔、霍夫兰的主要贡献(P248、P249)

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学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他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并考察了传播的基本过程,将其解析为五个主要环节或要素(即著名的5W: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了什么效果)。这个过程模式虽然带有单向性和直线性的缺陷,但它明确勾勒出了传播学研究的5个重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他一生写了600万字的著作,在他逝世的1980年,又出版了三卷巨作《世界历史上的宣传与传播》。

霍夫兰:一是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二是他的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二十、我国首次进行的大规模受众调查

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和首都新闻学会调查组共同发起的北京地区读者、观众、听众调查,是我国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受众调查。这次调查规模大、统计规范、权威性强,调查结果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使得受众观念、理论得以建立并强化,受众研究组织相继问世。

二十一、麦克卢汉的主要贡献(P118~120)

提出三个著名的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以及“‘热媒介’与‘冷媒介’”。

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从唯物史观出发看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媒介工具和技术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具有推动社会前进和变革的巨大力量。这一点,已经为信息社会的发展所证实。此外,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我们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他的关于“地球村”的论断,也是符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的

二十二、循环性模式最早的创立者和1954年正式提出者施拉姆

二十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特点p195

二十四、“三论”

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2沉默的螺旋理论3培养理论

二十五、《舆论学》

《舆论学》的作者是沃尔特。李普曼、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P248 主要观点是:1、拟态环境2、刻板成见

受众具有的三种选择性心理:1、选择性记忆2、选择性理解3、选择性注意

二十六、5W模式

美国拉斯韦尔1 who 2 what 3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 4To whom (向谁说)5With 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

二十七、传播学的两大学派P253

传播学的经验派和传播学的批判派(德国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政治经济学派文化研究学派意识形态霸权理论)

二十八、“知识沟”理论研究背景和观点P215

要求实现教育机会平等的社会呼声不断高涨,背景之一是学校中贫富儿童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上的差距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目。

(1)知识假说(信息沟和数字鸿沟P217)(2)上限效果假说(反命题)

二十九、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P184

一面: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自己有利的判断材料

两面:在提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

三十、休眠效果P184

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处“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者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三十一、把关人P130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

三十二、传播制度p139

也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

6种规范理论1、极权主义理论2、自由主义理论3、社会责任理论4、苏联的共产主义媒介5、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6、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

三十三、两级传播论

拉杂斯菲尔德(提出)

信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经过了两个阶段,首先从大众传播到舆论领袖,然后从舆论领袖传到社会公众。(是有限效果)

大众传播学考试整理

1. 大众传播学的概念 专业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 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 2. 五大先驱贡献与方法 拉斯韦尔(1)提出5W 模式 (2)内容分析法 (3)大众传播的三功能说 拉扎斯菲尔德(1)形成传播学的“哥伦比亚学派”(2)实地调查法 卢因(1)研究群体对于个体的影响 (2)提出来“把关人”的概念 霍夫兰 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传播学领域 “耶鲁学派” (1)控制实验法 (2)找到影响劝服效果的诸多因素 施拉姆 创办了第一批被称为“传播”的大学教学机构 3. 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两大学派的区别①研究内容 如何传播VS 为何传播 ②研究方法: 经验事实VS 价值判断、思辨全面 ③研究取向: 只知拜佛VS 只想拆庙 5. 人类传播的基本原则 准确性 有效性 传播渠道与媒介的多样性 适时性 针对性 6. 人类传播的基本模式 5W 模式 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发射器接收器 讯息 讯息 信 的 信源 信宿 噪源 号接收到信息

德福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7.人内传播的作用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8.人际传播(罗洛夫观点)罗洛夫观点:人际传播是一种社会交换 物品 金钱 服务 信息 地位 爱 自然需求 社会需求 9.大众传播功能 拉斯韦尔的观点: 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1、监测环境 2、社会协调 3、传承遗产 10. (斯蒂芬森的“游戏说”)美国学者斯蒂芬森在《传播的游戏理论》中 工具性的传播——个人工具 游戏性的传播——充实情绪 赖特”四功能说” 1、大众传播的监测社会功能 2、大众传播的协调、解释和规定功能 3、大众传播的社会化功能 4、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负功能:“麻醉精神”大众传播的负功能 1、麻醉精神,取消行动能力 (1)电视人(2)沙发土豆(3)容器人 2、拟态环境与刻板形象 拟态环境定义:所谓拟态环境,换一种说法,就是新闻媒介所营造的舆论氛围. 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方面是现实环境,一方面为虚拟环境。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外的客观世界,后者是人类意识到的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大众媒介的出现和发达,使得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人类认识真实世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大众传播学

网络时代下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摘要:“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产生是传播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进入了真正的网络时代,“使用与满足理论”也得到了复兴。网络传播带来的是人类传播史上一场空前深刻的革命,它同时为“适用于满足理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拓展了空间。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网络时代受众播客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将“使用与满足理论”比喻为“自助餐厅”:受众参与传播,犹如在自助餐厅就餐,每个人都将根据自己的口味及食欲来挑选饭菜。自助餐厅里的主角是受众,媒介只是为受众服务。也就是说,“使用与满足理论”主要研究媒介——受众之间的一种趋向,这一趋向的核心主张是:受众成员对媒介产品的消费是有目的的,旨在满足某些个人的、经验化的需求,即人们观看电视与电影或阅读报纸与书籍等,实际上都在不同程度的使自己的某些需求得到满足。① 一、网络时代“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在网络时代的复兴 当家用电脑开始普及,互联网成为与传统四大媒介并列的传播媒介时,这些科技进步的成果也开始进入传播学研究者的视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复兴,也正是源于互联网的发展。 托马斯?鲁杰罗(Thomas Ruggiero)认为,“在每个新的大众传播媒介产生初期,使用与

满足总能提供一种最前沿的研究方法”。他提出了以计算机为中介的“提供了大量传播行为集合”的互联网的三个特性,供“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者考察: 1.交互性“极大地加强了积极地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的核心概念”,因为大众传播中的交互性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传播过程中参与者能够控制和在相互交流中改变角色的程度”,它赋予受众更大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2.去一体化是“媒介使用者从一个丰富的菜单中选择的能力……和传统的大众媒介不同的是,互联网之类的新媒介具有选择性,允许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量身定做”。 3.异步性意味着经由中介传递的信息“可以在时间上错开,电子讯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能够在不同的时间里阅读电子邮件,在各自方便的时间里达成交互。同时也意味着个体能够方便的发送、接收、储存、找回信息。一旦讯息数字化,个体对媒介的操纵性便有了无限可能,和使用传统媒介相比,个体拥有了更多的控制权”。 (二)媒介技术的发展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消解 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受众提供了选择和使用的多样性与宽泛性,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传播变得无疆域性了,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新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给与人们自由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限制着人们的自由。在对电视的评价上人们声称“大众是一群被动、消极、受电视蛊惑的‘文化傻帽(Cultural Dopes)’,而传媒则是统治者和阴谋家用大众宣传手段行使权力和愚弄世人的坏技术”②。尽管这样的评价有点极端,却昭示着受众的主动性和被动性之间在媒介技术面前仅有一步之遥。 “使用与满足理论”旨在突出受众为不满足如何使用媒介,主动权应掌握在受众手上的。“网络的发明可以说是企图最大限度的,满足个人获取信息的需要,因此,它是工具性的胜利,是技术的胜利。它强调的是形式,忽略掉的是内容,它用形式‘颠覆’了内容。”③正因为如此,受众更在形式的笼罩下流连忘返,在媒介文化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全球化的平台上乐此不疲,而忽略了自身感受。“使用网络连接的电脑或信息服务,是为了消磨时间或者出于习惯,表明了电脑仪式化的使用方法,而不是选择特定内容,用于满足需要的方式。” ④可见,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而不予警惕的话,受众的主题地位就会受到一定的威胁,更不用说使用与满足的程度能有多大了。 二、“你”时代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网络被认为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先进的传播媒介,不但集中了多种媒介形式的特征,

大学《传播学概论》试卷及答案

《传播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 (2011—2012学年 第1学期) 本科 专科□ A 卷□ B 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通常被称为( ) A.群体传播 B.人际传播 C.自我传播 D.组织传播 2.著名的“三论”当中,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下面哪位( ) A. 香农 B.库利 C. 威纳 D.米德 3. 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 A.大众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自我传播学 D. 组织传播学 4. “媒介即讯息”这一著名论断是谁提出的( ) A.拉斯维尔 B.麦克卢汉

C.施拉姆 D.香农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1个环节是() A.谁 B.对谁 C.通过什么渠道 D.说了什么 6. 最早提出来“把关人”理论的是() A.拉斯维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7.小米对小李说:“明天周末,我们去看电影吧?”这句话中,小米是一个基本 传播过程中的哪个环节() A.反馈 B.媒介 C.传者 D.受传者 8.在《人民的选择》中,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是()。A.拟态环境的环境化B.“意见领袖” C.主我与客我理论D.休眠效果 9.下面哪个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来的()。 A.“传播流”B.“信息流” C.“沉默的螺旋”D.“媒介即讯息” 10. 最早提出“两级传播”这一观点的是()。 A.拉斯维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11.在香农—韦弗的传播过程模式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 A.反馈 B.噪音

传播学基础知识16讲_试题篇_

第一章习题 一、填空 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二、名词解释 1、两级传播论 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通过伊里调查发现,信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经过了两个阶段,首先从大众传播到舆论领袖,然后从舆论领袖传到社会公众。他们提出的理论称为两级传播论。两级传播论认为人际传播比大众传播在态度改变上更有效。是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2、施拉姆 威尔伯〃施拉姆(1907-1987),美国传播学者,被称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他将传播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提出来,并力图使之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他创立传播学的标志是1949年编纂的第一本权威性传播学著作《大众传播学》的出版。他一生中著有《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览》等30余本著作,创立了衣阿华民意调查中心、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斯坦福大学传播研究所、夏威夷大学东西方研究中心传播研究所等四所研究机构,培养了许多学生,是传播学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三、简答 1、传播学为何在20世纪初的美国兴起? 作为资本主义阵营中最为发达的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传播学诞生的摇篮,除了具备基本的社会、学科前提条件以外,还有其独特的社会、学科条件。 首先,在美国,传媒一直在政治生活中至关重要。美国的政治家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另外在战争时期, 政治家对传播媒介的依附更凸显出来。 其次,在经济上,美国是资本主义阵营中唯一的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加强经济实力的国家。一方面,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需要垄断资本家向国内、国际市场扩展,须对广告、公关、消费者以及媒介的经营与竞争进行研究。另一方面,美国的大众传播业在两次大战之中和以后日益壮大。大众传播业客观上和主观上都需要进一步研究传播规律,改进传播行为,扩大传播效果。 再次,在社会上,美国的大众传播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互动中媒介给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显现出来。一方面手中可以从更多的渠道获取信息,促进社会繁荣;另一方面,媒介内容中的暴力、色情等严重影响着受众,特别是少年儿童。 (最后,在学术基础上,许多欧洲学者流亡美国,造成各种人文社会学科和领域的繁荣,如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三论”、政治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统计学、符号学等等,直接导致了传播学这个边缘学科的诞生。) 2、试述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差异。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与传统学派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集中在研究目的、研究焦点及研究方法三个方面。 研究目的的差异:美国的传统学派的研究目的是要维护现在的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因而实用性、经验性明显。而欧洲的批判学派是将传播活动臵于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从哲学、社会学质化分析的角度探讨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矛盾与冲突。利用对现存传播状况的研究改变既存事实、促进社会变化,因而要对现有的状态进行分析、批判。 研究焦点的差异:由于传播学传统学派研究目的在于维护,在于实用,因而它的研究焦点就放在了传播效果与受众上。批判学派着重点在于宏观的传播体制的研究、传播者和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的关系上。这与它希望找到变革的社会原因和根本动力的出发点不无关系。 研究方法的差异:传播学传统学派强调定量分析,注重实证、经验、微观。批判学派强调定性分析,注重思辩、

大众传播学研究论文纲要

大众传播学研究论文纲要 媒介分析 “medium/media”一词在英语中,意指不同事物间发生关系的介质或工具。 约翰·费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词典》第161页提到:“一般来说,媒介是一种能使传播活动得以发生的中介性公共机构(agency)。具体点说,媒介就是拓展传播渠道、扩大传播范围或提高传播速度的一项科技发展。” 媒介,是传承人类文明最重要的物质载体。通过各种媒介,我们得以在先辈的基础上不间断地开发生存的工具、技术和知识,得以互相交流、促进。可以说,有了媒介,我们不再愚昧、孤立,活动不再限于狭小区域,视野不再局限于自身感觉;我们可以与亲朋好友联系,可以与古人的思想交会、碰撞,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人进行交流。同时,媒介已成为一种获取利润的产业,一种能够左右社会的因素。 如今,媒介越来越被定义为技术性媒介,特别是大众媒介。有时它用来指涉传播方式(如印刷媒介、广播媒介等),但更常用于指涉使这些方式成为现实的技术形式(如收音机、电视机、报纸、影片等)。在几十年前,也许极少数中国人会清晰、完整地看到大众媒介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以及大众媒介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开放之后,各种新兴媒介迅速崛起,伸向社会各个领域。因此,许多人开始重新审视社会发展过程,从既成的历史中梳理出有媒介参与的一条社会史线索。 本文主要从媒介的发展史、媒介的融合趋势以及媒介与社会的关系三个方面对媒介进行分析研究。 一、媒介的发展进程 媒介作为信息传递、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在人类社会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没有语言和文学的终结,人类就不能摆脱原始的动物传播状态;没有机械印刷和电子传输;没有机械印刷和电子传输等大量复制住处的科技手段的出现,就不可能有近现代的大众传播,也不可能有今天的信息社会。媒介的发展与社会的演化变革密切结合在一起。媒介的发展史可以从“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信息时代”五个阶段来研究。 口语传播时代 口语传播与岩画传播口语传播时代大致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野蛮状态、、组成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简言之,就是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时期。口语的产生无疑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过程,直到今天,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

最新传播学期末考试题目!

课后练习(二) 单项选择题及参考答案 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佳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企业文化”的概念及理论是建立在何种传播层次上的(C )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组织传播 D.大众传播 2.受众对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主要是通过(C)来实现的 A.抵制B .来电、来函C .反馈D .质询 3.(B)事实上是传播研究的最集中的领域之一 A.传播媒介B .传播效果C .传播对象D .传播发展 4.控制研究是对“ 5W'模式中第几个因素的研究和探讨(A ) A. 一 B.二 C.三 D.四 5.“把关人”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A)首先提出的

A.卢因 B.德弗勒 C.施拉姆 D.波特 6.媒介中的广告对媒介而言属哪种控制形式(B ) A.政治控制 B.经济控制 C.文化控制 D.受众控制 7.(C)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即最基本的层次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人内传播 D.大众传播 8下列(D)属于循环化的传播模式 A.施拉姆模式B .申农——韦弗模式 C.守门人模式D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模式 9.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D ) A.拉斯韦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10.传播学“五个W公式的创始人是(C)。 A .卡尔?霍夫兰 B .拉扎斯菲尔德 C.哈罗德?拉斯韦尔 D .施拉姆 11.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B)为研究对象 A.社会 B. 一切传播行为 C .心理D .信息交流

12.赖特对传播社会功能的重要补充和阐述是(A) A.娱乐功能 B.文化传递功能 C.授予地位功能 D.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 13.“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暗示的媒介观是(B ) A.“镜子”式的反映 B.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C.权利的工具 D.群众的喉舌 14?“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传播通过营造(B)来影响和制约舆 论。 A.意见领袖 B.意见环境 C.议程设置 D.两级传播 15.拉扎斯菲尔德在传播学领域的代表作是(C ) A.《理解媒介》B .《舆论学》 C.《人民的选择》D .《传播与说服》 16.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总结出传播的三种主要社会功能的学者是(A ) A.拉斯韦尔B .赖特

大众传播学考试复习.doc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 题型: 一、名词解释(3, X6) 二、填空(2 ' X 6 ) 三、简答(10' X 3 ) 四、论述(20' X 2 ) 主要考点: 1、人类传播的几个阶段(P23—27) (1)口语传播阶段(局限性:转瞬即逝、距离限制、失真、中断、能量有限) (2)文字传播阶段 (3)印刷传播阶段 (4)电子传播阶段 2、传播学四大先驱: 政治学家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5W模式五个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研 究媒介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三大功能说:环境监视联系社会传承遗产 心理学家卢因:团体动力学把关人理论 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舆论领袖二级传播 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研究传播效果 3、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传播学之父传播学的创立) 4、拉斯韦尔5W模式(P5O)(直线模式) who (谁)、Says what (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向谁说)、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 直线模式的缺陷:容易把传播者与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缺乏反馈的要素或环节(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5、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P44 P65) 自我是主我与客我的统一 (1)主我:意愿和行为主体,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2)客我: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与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6、趋同心理/行为(P82) 又称“从众心理”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合群倾向,这种心理使得个体产生放弃与群体意见或规范相抵触的意识倾向,作出与自己本来意愿相反的行为,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7、集合行为(P84) 定义: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集合行为产生的3个基本条件: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 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8、大众传播(P99) (1)大众传播的概念 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1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1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 %1大众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1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1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9、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P100)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1环境监视功能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监控、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传播对社会起着一种“瞭望哨”的作用。 %1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由各不同部分组成,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络、协调和统一,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大众传播学知识点

大众传播学知识点 一、根据受众选择性注意理论,传播信息应遵循的原则 从传播者如何适应受众的选择性注意考虑,传播媒介的信息要想具有吸引力,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易得性:所传播的信息必须能使受众以轻易的手段获得。 2、对比性:与环境中的其他部分形成强烈的对比常常可以吸引受众。 3、报酬与威胁:受众能灵敏地感知和记忆那些有利于其需求和兴趣的信息;而对那些可能危及自身的警告性信息则会有特别的戒备。 二、大众传播的负功能,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P103) 三、人肉搜索的社会影响,结合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人肉搜索的社会影响: 人肉搜索”现象的积极价值 一是有利于个人情绪的平衡。封建臣民伦理强调的是民众的顺从,这一影响至今尚存。这使得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压抑个性,情绪抑郁。网络虚拟社会给个体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表达的平台,人们可以以一个本真的自我在这个社会中存在,使现实社会积聚起来的不满得以释放,有利于个体身心的发展。 二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人肉搜索”现象的出现,有利于网络社会的德治与现实社会法治的结合。通常情况下,来自社会的道德监督的声音通常比较微弱,道德一向都以自律来发挥作用,然而两种方式的效果都较差。有了“人肉搜索”就有了“道德法庭”,这样就能使德治和法治双管齐下,社会更稳定。 “人肉搜索”现象的消极影响 “人肉搜索”使用不当,容易引起网络暴力等消极影响。“人肉搜索”事件中,当被搜索对象的个人隐私被毫无保留地公布,他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人们在网络上的口诛笔伐,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也遭受到人身攻击和伤害。对于被搜索对象的搜索一旦失去控制。“人肉搜索”超越了网络道德和网络文明所能承受的限度,就容易成为网民集体演绎网络暴力非常态行为的舞台,侵犯了个人隐私权等相关权益,阻碍了“人肉搜索”发挥网络舆论监督作用。 四、什么是集合行为?它的产生需要哪些基本条件(P84)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下的干扰与破坏。集合现象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1.结构性压力 2.触发性事件 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五、培养理论的主要观点、意义(P204~P206) “培养”理论,也称为“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说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

传播效果地两种研究方法

传播效果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及其相互关系 传播效果既是传播学研究的重点,又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目的,为了实现传播效果,从20世纪30年代起,传播学研究者和传播学家们创造了许多有价值的或者在一个时期起着重要作用的传播效果理论。 人类传播是有目的的,无论是人传播、人际传播,还是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或者其他形式的媒介传播,人们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进行的。从人类传播的总体来分析,其传播活动,要么是为了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要么是为了实现社会各部门、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和沟通,要么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一句话,人类都是为实现其已确定的目标和目的而开展传播活动的。从这一人类传播的角度来研究传播效果,并不是传播学形成以后才开始的,它是先于传播学形成的。可见,传播效果问题是人类传播活动过程中研究的一个永恒性的课题。这就是说,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和人类传播活动,人类就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式关心着传播效果问题。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情况下,一方面是人们对信息的认知度不高,真正会使用信息、把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去开发和利用的人很少。正因为这样,人们对传播效果仅仅停留在关心的层面,并没有真正地去研究传播效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上个世纪初以来,人们交往的形式,特别是围不断发展和扩大,人们对传播效果的研究也就提到了议事日程。随着传播学理论体系的逐渐形成,传播效果研究已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主线和出发点。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为了生存,曾创造了许多保护自己利益的理论。同样,仅人类活动中的传播活动,人们为了实现其传播目的,也创造了许多理论。仅从传播效果实现的角度来讲,人们创造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子弹论”(或称魔弹论、皮下注射论);“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理论;“知沟”理论……由于这些理论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学习和研究传播学,特别是应用传播学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传播效果在传播学体系中占据这样重要的地位,它要求传播效果研究者在深化传播效果理论研究的同时,还必须深化对传播效果研究方法的研究,以保证传播效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一、传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一)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虽然是传播学研究的重点,但是直到现在,传播学界对于传播效果概念的解释并不完全一致。从对传播效果的认识过程来看,对传播效果的解释大概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传播效果是检测传播者、传播容、传播媒介对受众的功能和状况的一种量化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及答案一

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一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6分) 1、被公认为“传播学之父”的美国学者是【 C 】(点击括号查看答案) A、拉斯韦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施拉姆 D、罗杰斯 2、下列哪种方法不是量化/实证研究方法【 D 】 A、实地调查法 B、内容分析法 C、控制实验法 D、哲学思辨 3、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属于【 A 】 A、线性传播模式 B、控制论传播模式 C、系统论传播模式 D、受众中心模式 4、电视的天气预报节目主要履行的是大众传播的【 A 】功能 A、传播信息 B、引导舆论 C、教育大众 D、提供娱乐 5、既能进行大众传播,又是人际传播重要工具的媒介是【 D 】 A、报刊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 6、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指出,两级传播流动过程中,【 A 】扮演着重要角色。 A、舆论领袖 B、把关人 C、受众 D、追随者 7、“大多数时间里,报界在告诉人们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时,却是惊人的成功。”伯纳德·科恩的这段话与【 D 】一脉相承。 A、枪弹论 B、两级传播论 C、创新与扩散论 D、议程设置论 8、霍夫兰认为,正反两面说的宣传方式对【 B 】较为有效 A、教育程度低的人 B、教育程度高的人 C、男性白人 D、家庭主妇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24分) 1、传播学的先驱者包括【 A B C D 】 A、哈罗德·拉斯韦尔 B、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2、关于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正确的是【 A B C 】 A、传播媒介的发展贯穿人类历史的始终 B、传播媒介的发展呈现加速度趋势 C、传播媒介的发展是叠加式的,新老媒介互相竞争又互相促进 D、传播媒介的发展是替代式的,新媒介使一切传统媒介必然消亡 3、符号的特点包括【 B C D 】 A、可积累和可衰减性 B、指代性 C、社会共有性 D、发展性 4、大众传播的特点包括【 A B C D 】

传播学概论试题教(学)案答案解析

1.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大众传播学考试复习内容

大众传播学考试复习内容 1.什么叫传播?【名词解释】 所谓”传播”即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2.什么叫信息?【名词解释】 信息是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之一。 ①事物(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②与物质与能量并列,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 ③能够用来消除或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 3.什么是符号?【名词解释】 所谓“符号”,就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一个符号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它必须具有某种物质形式、它必须指自身之外的某种东西、它必须被人们作为某种意义使用与承认。 4.什么是沉默的螺旋?【名词解释】 所谓沉默的螺旋就是说,大众传媒所表达的优势意见和对异常意见的人际支持逐渐减少,合并形成了沉默的螺旋,其中表达优势意见或不愿表达异常意见的人数日益增加。 5.传播效果研究经历哪些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到40年代初,被称为“强效果论”时期; 第二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初至60年代初,被称为“弱效果论”或“有限效果论”时期; 第三阶段: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被称作“回归强效果论”或“多元效果论”时期。

6.麦克卢汉提出的提论是什么?【简答题】 ①媒介即讯息。他认为,每一种“媒介”发出的“讯息”,都代表着或是规模、或是速度、或是类型的变化,所有这些,无不介入人类的生活。因此,这里的“讯息”,也就是技术特征。 ②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富有想象力的麦克卢汉认为,技术的任何进步,都使人类更有效地生活和劳动;媒介的任何发展,都能延伸人类五官的功能。 ③冷媒介与热媒介。所谓“热媒介”,就是具有“高清晰度”(指充满资料数据的状态)和“低参与度”(对受众而言)的媒介;“冷媒介”则相反。发展中国家是“冷”的,发达国家是“热”的;农村是“冷”的,城市是“热”的。 ④地球村。他指出,电视和卫星等技术的出现,使地球“越来越小”,人类已跨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信息在瞬息之间即可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而,地球已变成了一个小村庄。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与世隔绝而有利于地球村之外。 7.媒介的四种理论是什么?(书P108表格)(施拉姆) 这一著作由四篇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论文组成,总结比较了有史以来先后出现的媒介体制,试图研究“当今世界不同类型的传媒背后的哲学和政治学原理或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了四种媒介理论,即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苏维埃全权主义理论。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媒介体制已不适用于传统的报业四种理论的分类了,特别是在那些发展中国家。不仅如此,自80年代以来,在社会主义国家,媒介功能和对媒介的控制也发生了显著而且连续不断的变化。 目前,就媒介的运行体制而言,世界各国的大众媒介大致可以划分为私有制、公有制和国有制三种所有制形式。媒介体制不同,采用的管理模式也有所不同。 通常,私有媒介采用股份制和董事会形式;公有媒介采用社会化管理方式;国有媒介采用政府领导方式。

大众传播研究方法

大众传播研究方法 传播学是一门旨在研究人类如何创制交换和解读信息的社会科学,因此,传播学研究需要将科学与人文研究结合起来。——史蒂芬小约翰 第一章理论与研究范式 一理论与范式 理论:理论就是为了解释某个现象,按照一定的规范所抽象出来的概念体系,一个理论包含如下几个特征: 1 理论的目标是对某个现象做出解释。 2 理论是一个概念体系。理论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概念,二是概念之间的联系。 比概念更高一层的是命题,命题是对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判断。假说是提出来供人们思考的命题,有关真假的判定要到这种思考完成后才能做出。 3 理论的建立必须遵循规范的程序 如何评估理论: 1 一个理论要说明自己的适用范围。 2 理论内部必须逻辑一致,不能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 3 理论要具有启发性 4 理论要经受的住时间的检验 对客观经验主义范式看来说: 1 要对所收集的复杂数据做出全面合理的解释。 2 最好能对实践进行预测 3 要简洁奥卡姆剃刀法则:去掉那些可有可无去不难以证明的假说 4 要可证伪 可证伪性:哲学家波普尔提出的原则,一个科学的理论必须是能够被证明是错误的,否则这个理论不具有科学性,也就是说一个理论必须明确地规定出现什么结果时,假设会被证明是错误的;出现什么结果时,假设会被证明是正确的。 5 具有实用性 对诠释经验主义和批判理论来说: 1 要对人和社会做出新的解释 2 对研究者的价值做出说明 3 具有美学上的吸引力 4 可以获得学术共同体的认可 5 有利于促进社会变革 范式: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范式”的概念,来研究理论和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库恩把不同的学者之间所持有的不可通约的研究范例称为范式。范式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公认并共享的思维方式。范式的特点表现在三方面: 1 它是指导一个学术群体中大部分成员的范例和前提假设 2 范式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公认并共享的世界观,围绕着某个范式会形成“无形的学院” 3 不同的学术共同体之间的范式是不可通约的,他们相互矛盾,针锋相对。

传播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传播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0 小题 *3=30) 1.传播定义强调传播是() A.讯息的共享 B.信息的共享 C.消息的独享 D.讯息的影响 2.从参与者的角色来说,网络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的是() A参与者即传播者 B.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角色可不断进行互换 C.网络用户都以充当信息传播者为目标 D.网络用户都是信息观察者 3. 1948 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 A.大众传播学的概念 B.传播的5W模式 C.政治传播的概念 D.内容分析 法 4. 在批判学派看来,大众文化实际上是( ) A.流行文化 B.民间文化 C.精英文化 D.媚俗文化 5.提出传播主要的四大社会功能中的娱乐功能的美国社会学家是() A.帕森斯 B.默顿 C.赖特 D.拉斯韦尔 6.“街头访谈”这种抽样形式属于() A.简单随机抽样 B.偶遇抽样 C.判断抽样 D.机械抽样 7. 5W模式被后人称作是典型的传统的() A.控制论模式 B.线性模式 C.申农一一韦弗模式 D.社会系统模式 8.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强调“媒介即讯息”,其着眼点是() A.受众 B.传播内容 C.传播效果 D.传播渠道 9.因家人、朋友的影响而改变个人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性决策,这种情况印证了( ) A.社会关系论 B.社会分类论 C.社会结构论 D.个人差异论 10.英国心理学家威廉 ? 斯蒂芬斯提出关于传播的个人功能的主要观点是() A.社交性功能 B.游戏说 C.自我中心性功能 D.工具性功能 二、多项选择题( 5 小题 *5=25) 1 传播学研究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做到() A 为我所用 B 中西结合 C 尽量吸纳 D 批评为主 E 批判吸收 2 卡尔 ? 霍夫兰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 A 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 B 创立传播学的耶鲁学派 C 由微观入手,对传播技巧进行开拓性的研究 D 运用控制实验法研究 E 首创群体动力学和场论 3 过程研究的表现形式是模式,主要三大类是() A 线性模式 B 控制论模式 C 社会系统模式 D 信息系统模式 E 电子模式 4 麦克卢汉和英尼斯的媒介理论的价值在于() A 将媒介置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背景中去考察 B 揭示媒介在传递的内容意义之外的意义——媒介的出现带给文化和文明的影响 C 激起人们对各种媒介及其作用关注 D 正确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因 E 开拓内容分析以外的媒介影响研究领域 5 通过立法对大众传媒实施控制,其法律主要有() A 新闻法 B 广告管理法 C 诽谤罪法 D 保障隐私权法 E 证券交易法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一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1两个方面:欧洲源流美国源流 2现代传播学在美国的诞生 3(1)拉斯韦尔开创了从内部结构上分析传播过程各要素的道路。他认为,一般的传播过程都包含了五个相互衔接的环节,即“5w’模式。(2)卢因最先提出“守门行为”和“守门人”概念。(3)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了传播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两级传播以及“领袖舆论”概念(4)施拉姆1948年编辑出版了《现代社会的传播》,这是传播学领域的的一本教科书。 二 1 传播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2.人类信息传播历史与发展:(1)口头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5)网络传播时代 三 1。符号定义:符号就是指代、指称另一种事物的事务。2符号的形式被成为“能指”,符号内容为“所指”。美国符号学创始人皮尔斯把符号分为图象符号、标志符号和象征符号三种类型。(1)图象符号中能指和所指关系表现某种性质的共同性,即看起来或听起来具有某种相似性。(2)象征符号中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自然、必然联系,它之所以成为某种对象的再现体,完全由于某种规则或约定俗成的惯例。 3.图象符号。标志符号又称信号。 4.符号主要特性:任意性、约定性、组合性、传授性、跨越性 5.符码分为:(1)逻辑性符码(2)表现型性符码(3)再现性符码(4)呈现性符码 四语言符号系统 1。语言与实际矛盾:语言是静态的,实际是动态的;语言是有限的,实际是无限的;语言是抽象的,实际是具体的。 2新闻语言的陈述方式:报道、推论、判断。 3。语言传播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2)对象性原则(3)情景性原则(4)时代性原则 五非语言符号系统 1。体语:体语是以身体动作表示意义的信息系统。体语包括:动态体语和静态体语。(1)表情和眼神(2)姿态和动作(3)触摸行为 2.视觉非语言符号:包括个人服装、化妆、使用物品,环境摆设和一些特殊图形等,这里指人体动作以外的视觉符号 3.听觉非语言符号:听觉非语言符号包括类语言和音响等类别。所谓类语言是指类似语言的符号,包括声音要素和功能性发声。(1)声音要素:涉及音调、音量、节奏、变

大众传播学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2年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 1.传播主体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传播者__可信______度和___权威_____度。 2.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美国学者___施拉姆__传播学概论___________。 3.美国学者赖特所提出的“四功能说”将大众传播的功能概括为:(1)__环境监视__________;(2)____解释与规定__________(3)__________社会化_____;(4)____提供娱乐___。 4.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__媒介组织____运用先进的_____传播技术__和____产业化____手段,以社会上___一般大众_____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5.从构成上讲,作为社会机构的大众传播媒介,由___人员_、___设备_______和_____组织_____三大部分组成。 6.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主要有________5W模式和香农—韦弗的________模式。 7.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美国的_________________。 8.传播效果主要受制于三个方面的因素:(1)传播________________;(2)传播________________;(3)传播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1.信息社会2.媒介控制3.社会传播4.媒介接近权5.信息社会6.社会传播7.知识沟理论8.文化帝国主义 三、简答题 1.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传播学的两大学派——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主要立场和差异是什么? 3.传播权的理论主张有哪几个要点? 4.简述传播效果发生的逻辑顺序和表现阶段性可分为哪三个层面。 5.受众方面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方面? 6.请简要回答能对传播媒介产生控制作用的环节或因素有哪些方面。 四、论述题 1.“受众即市场”观点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积极的意义与消极的方面各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正确看待这一观点。 2.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结合传播实际进行论述。

2013年吉珠版大众传播学考试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共20分,4小题,每题5分)【主要是理论的要点】 二、简答题(共30分,3小题,每题10分) 三、论述题(共50分,2小题,每题25分) 一、基础 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及其主要贡献【必考】P248-249 (1)拉斯韦尔,代表作:《世界大战的宣传技巧》 主要贡献:提出了传播过程的“5w”模式,总结了传播的三种社会功能(环境监测、社会协调、文化传承)。 (2)拉扎斯菲尔德,代表作:《人民的选择》 主要贡献:出版《人民的选择》一书,提出了“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领袖”假说、“两级传播”理论。 (3)卢因,代表性的学术概念:“把关人” 主要贡献: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概念。 (4)霍夫兰,代表作:《传播与说服》 主要贡献:将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领域;他的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符号P36-40 (1)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B.传播学一般也将人类使用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 拉斯韦尔模式(5W)P50-51 (1)1948年美国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提出了这个模式。由于这一模式英语中5个疑问代词的第一个字母都是W ,故称5W模式。即:谁,说什么,对谁,通过什么渠道,取得什么效果。(2)这一模式的贡献:它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环节(或要素),从而使传播研究的细化,深化成为可能。同时把5W 规定为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域,为后人分门别类地深入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第一次为传播学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 (3)不足之处:直线性,即从传播者开始,到效果结束,既没有反馈,也看不出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孤立性,没有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不符合实际情况。 人际传播——材料分析可能用到. 集合行为P84-86 (1)定义: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二、媒体分析 大众传播的定义P99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

大学《传播学概论》试卷及问题详解

实用标准 《传播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 (2011—2012学年 第1学期) 本科 专科□ A 卷□ B 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通常被称为( ) A.群体传播 B.人际传播 C.自我传播 D.组织传播 2.著名的“三论”当中,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下面哪位( ) A. 香农 B.库利 C. 威纳 D.米德 3. 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 A.大众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自我传播学 D. 组织传播学 4. “媒介即讯息”这一著名论断是谁提出的( ) A.拉斯维尔 B.麦克卢汉 C.施拉姆 D.香农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1个环节是( ) A.谁 B.对谁 C.通过什么渠道 D.说了什么 6. 最早提出来“把关人”理论的是( ) A.拉斯维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7.小米对小李说:“明天周末,我们去看电影吧?”这句话中,小米是一个基本 传播过程中的哪个环节() A.反馈 B.媒介 C.传者 D.受传者 8.在《人民的选择》中,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是()。A.拟态环境的环境化 B.“意见领袖” C.主我与客我理论 D.休眠效果 9.下面哪个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来的()。 A.“传播流” B.“信息流” C.“沉默的螺旋” D.“媒介即讯息” 10. 最早提出“两级传播”这一观点的是()。 A.拉斯维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11. 在香农—韦弗的传播过程模式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 A.反馈 B.噪音 C.媒介 D.讯息 12. 下面哪一类传播活动是其它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组织传播 D.人内传播 13.“一人大哭,全场大哭;一人大笑,全场大笑”这一现象属于下面哪一种情况() A.群体感染 B.群体暗示 C.群体压力 D.群体模仿 14. 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的最根本特征是() A.灵活性 B.经济性 C.具体性 D.能动性和创造性 15.在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中,被称作对社会起“瞭望哨”作用的是哪一个() A.环境监视功能 B.娱乐功能 C.社会协调功能 D.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16.传播学一般将人类使用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 A.非语言符号 B.体态符号 C.伴生符号 D.形象符号 17.被德国社会学家林格斯称为“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大事件”之一 的是() A. 网络 B.广播 C. 电视 D.报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