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对流》说课稿(含反思)

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对流》说课稿(含反思)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对流》

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热传递》的《热对流》。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本课着重探究的是液体和气体的热传递方式一一对流。液体或气体中较热部分和较冷部分之间通过循环流动使温度黄干均如的过程叫对流,即流体(气体或液体)通过目身各削分的宏观流动实现热量传递的过程。对流产生的原因在干物质的热胀冷缩,流体受热后体和变大,质量不变,密度变小,在浮力作用下向上浮起,温度低的流体密度较大,向下流动。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复习导入,让学生用上节课热传导的原理来分析热在水中是如何传递的,引发学生思维冲突,聚焦对流现象。第二部分是探究热在水中是怎样传递的。把木屑放入水中加热,水升温后观察木屑在水中的运动方式,借助木眉的运动方向推测液体的流动方向,经过分析初步建立热对流的概念。第三部分是探究热在空气中是怎样传递的,在空气中点燃一支香,用玻离罩倒扣住,观察香冒出的烟是怎样流动的,进一先完善流体通过热对流传递热量。第四部分是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对流现象和拓展活动,制作一个走马灯并尝试解释原理。

二、学情分析

学生上一节课完成了热传导内容的学习,明白了热总是从高温处传向低温处,热量在物体内部或两个物体之间会以传导的形式传递。由上节课的学习经验,学生会觉得液体和气体也会是通过传导的方式传递热量。这是学习热对流这种热传递方式的一个障碍,学生在以前学过固体和液体及气体的性质,知道液体和气体能够流动,是液体和气体区别于固体的重要特性,这为学生解释液体和气体在传递热的过程中可能发生流动奠定了基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注意到开锅后热气向上流动、打开冰箱门冷空气会向下流向脚面的现象,但他们往往没有认识到这是一种热传递的方式,而仅仅是热的物体和冷的物体运动了,不知道它们在运动的过程中传递了热量;同时,他们1注意到的现象是一个局部,要么是上升,要么是下降,而没有注意到或者说无法观察到高温流体上升会伴随着低温流体下降,低温流体下降会伴随着高温流体上升。由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流体大多是均质的,加之发生热对流时流体流动的速度较慢,学生较难观察到其流动信况,因此。应该在流体中添加悬浮题粒,借助素;学题粒的运动情记判定流体的流动情况。借助加入附加介质,观察物质的变化情况,是科学实验中经常用到的观察方法,在教数学中应该渗透这种意识,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提高自主探究水平。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液体和气体受热流动情况,认识到液体和气体会通过对流的形式传递热量,初步了热传导传递方式的特点。

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对流现象。

3通过类比迁移,初步学习通过添加附加介质观察物质变化的实验方法,培养科学探究技能。

4.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体验到事物的变化是可以被观察的,事物的内部是有联系的。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热在气体和液体中传递的主要方式是热对流。

难点:做热在水中和空气中传递的实验,从而理解对流现象。

五、说教学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1、其中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最后归纳总结。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

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理论性的知识: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提高兴趣。)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六、说教学过程

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1.上一课,我们探究了热在固体中是怎样传递的,认识了热传导,知道热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那么,热在液体和气体中是怎样传递的呢?

2.教师出示一个盛满水的水槽,再出示一个装着红色热水的小瓶子,问:同学们,这是一个水槽,老师手上的是一个装着红色热水的小瓶子,如果老师将这一小瓶红色热水放到这个水槽中会有什么现象呢?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热在液体和气体中的传递。

4.板书课题:6.热对流

环节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研究热在水中的传递

1.教师引导:我们首先来研究热在液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2.出示课本17页下面的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实验资料,初步了解本次实验所要探究的问题、所需的材料、实验方法。

全班交流

3.实验探究的问题:热在水中是怎样传递的?

4.实验材料:木头屑子、烧杯、冷水、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等等。

5.实验方法:

①把木屑放入水中。

②用酒精灯给水加热。

③观察木屑在水中是怎样运动的。

6.学生分小组按照实验方法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提醒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注意安全,小心烫手。

全班交流

7.指生说一说在这个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预设:

烧杯底部中间位置的木屑会上升,到达水面处会向四周扩散,然后沿着杯壁附近下降,

到达杯底附近会再次聚向中间并上升,如此循环流动。

8.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预设:水受热之后会上升,遇冷会下降。

活动二:研究热在空气中的传递

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探讨了热在水中的传递,那么,热在空气中又是怎样传递的呢?下面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探究。

2.出示课本18页热在空气中的传递实验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实验资料,了解本次实验所要探究的问题以及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全班交流

3.实验所要探究的问题:热在空气中是怎样传递的?

4.实验材料:玻璃罩、线香、火柴等等。

5.实验方法:

①固定一支线香,点燃。

②用玻璃罩倒扣住线香。

③观察线香冒出的烟是怎样飘动的。

6.学生按照实验方法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想一想实验

中得出的结论。

全班交流

7.指生说一说在这个实验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预设:线香的烟会直立向上直到瓶底,然后四散向下,接近线香燃烧处时,又向上流动。

8.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预设:空气受热之后会上升,遇冷会下降。

9.实验总结

(1)刚刚我们分别做了热在水中和空气中是怎样传递的实验。从刚才两个实验中,我们发现这两个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之处?

预设:水中的木屑和空气中的烟雾在受热之后都是上升的。

(2)这是为什么呢?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

(3)初试课本18页中间一段文字,学生认真读一读这段文字,了解热的另一种传递方式——热对流。认识到什么是热对流现象?热对流现象又有什么特点?

全班交流

(4)什么是热对流?

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循环流动,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热传递方式叫做热对流。

(5)热对流现象有什么特点?

热对流时热总是由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6)教师小结:不管是热传导还是热对流,热总是由温度较高

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活动三:制作简易走马灯

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认识了热对流现象,了解了什么是热对流以及热对流的特点,下面我们利用热对流的原理来制作一个简易的走马灯。

2.出示课本18页下面的5幅图片,学生观察这5幅图片,并读一读上面的文字,初步了解简易走马灯的制作材料以及制作方法。

全班交流

3.制作材料:两个一次性纸杯、剪刀、蜡烛、火柴、一根细绳、牙签、双面胶等等。

4.制作方法:

①在一个纸杯的侧面开两个口,将蜡烛固定在杯底。

②在另一个纸杯的侧面开多个直角扇叶窗。

③在杯底穿一根细绳,用牙签固定。

④将两个纸杯口对口用双面胶黏合。

⑤点燃蜡烛,手提细绳,走马灯就转起来了。

5.学生分小组活动,制作简易的走马灯。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制作情况,并加以适当的指导。

6.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制作好的简易的走马灯,比较一下,看看哪一个小组的走马灯做的美观又大方。

7.玩走马灯的游戏

教师引导:让我们点燃走马灯中的蜡烛,观察这个简易的走马灯

会有怎样的变化?

学生玩玩走马灯的游戏,仔细观察走马灯的变化,预设:

当点燃走马灯中的蜡烛时,我们会发现这个简易的走马灯转动起来了。

8.为什么点燃蜡烛,走马灯就会转起来呢?请大家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走马灯转动的原因。

预设:当我们点燃走马灯中的蜡烛时,下面纸杯里的空气被蜡烛加热,热空气上升,推动扇叶,走马灯就转动了。

活动四:生活中的热对流现象

1.教师引导:除了走马灯之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热对流现象,大家能举举例子吗?

预设:

粮食仓库中的对流现象。粮食仓库都装有天窗和地窗,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仓库内的热空气上升后从天窗排出去,外面的冷空气从地窗进来,这种冷热空气的对流,周而复始,循环不息,所以仓库内能保持恒温,以免粮食受热生虫或者发霉变质。

电冰箱中的对流现象。烧开水就是利用了水的对流。

自然界中的风是依靠冷热空气的对流形成的。

冬天暖气片表面附近受热空气会向上流动。

空调也是利用热对流的原理。

2.教师分别出示粮食仓库、空调、自然界中的风、电冰箱等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进一步了解热对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环节三、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热对流现象,知道了热对流就是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循环流动,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的传热方式,热对流时,热总是由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热对流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热对流的知识。

七、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八、教学反思:

《热对流》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热传导》单元中的第二课,本课主要通过实验观察热在气体和液体中的传递特点,初步了解热对流。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1.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的结构,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

学生上一节课学习了《热传导》的知识,明白了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向温度较低处,热在物体内部或物体之间会以热传导的形式传

递。由上节课的学习经验,学生会觉得液体和气体也会是通过热传导的方式进行传递。这是学习热对流这种热传递方式的一个障碍。所以开课伊始我让学生用热传导的原理来分析热在水中是如何传递的,引发学生思维冲突,聚焦对流现象。然后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借助木屑观察热在水中是怎样传递的。在得出结论后,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探究热在空气中又是怎样传递的,继而认识到流动的气体和液体热传递的主要方式都是对流。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发现生活中的热对流现象并且能够作出解释。

2.注重实验方法的训练,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

我在课堂上没有把热对流的概念特点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回顾生活中借助水面落叶的运动判断水的流动方向、速度,通过类比、迁移设计出观察水受热时的流动情况,培养实验探究技能,在教学中,学生理解得很快,在实验过程中也能够基于实验的要点进行观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使用新型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提高了测量的效率和精度。

在常规实验中,观察物体温度的变化常采用酒精温度计直接测量,或者时借助凡士林、蜡油等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材料的形态变化来间接观察物体温度的变化。在本课导入环节中要测量试管不同位置的温度,使用酒精温度计很不方便,测量精度会受到非测量点处温度的影响。在教学中我使用了额温枪的点测温功能来进行测量,方便、快捷、精度高。同时在教学中也向学生渗透了在这个实验中使用额温枪的好处,使学生认识到测量时要考虑材料结构的影响,选择合适的

测量工具有利于提高测量效率和精度。

科技的发展使测量的工具、测量的手段多样化,我在课堂上尝试运用多种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我发现还有很多不足:

1.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缺乏完整性。

在教学中,由于担心学生的思维水平不够,在对比、分析、推理、总结的过程中,我多采用教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的形式,这种简单的启发虽然降低了思维的难度,但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强,打断了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使学生的思维变得琐碎,思维的自主性、完整性不足。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信心二是没有设计一个有结构的、完整的问题组来引导学生的思维,

我知道这样做的重要性,但是我这种设计的能力还有差距,有待于进一步学习、提高。

2.在拓展应用阶段忽视了学生对热对流概念完整的认识。

在课快结束时,举出的热对流在生活中的例子“热锅热气向上、雪糕冷气下降”,这两个现象并不是完整的热对流现象,只是热对流现象是一个局部,这两种现象只能明确表明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还不足以说明热对流,忽视了引导学生分析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热对流的完整过程。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时间所剩不多,另一方面是我在课前对热对流概念的完整性重视不够。

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对流》说课稿(含反思)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对流》 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热传递》的《热对流》。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本课着重探究的是液体和气体的热传递方式一一对流。液体或气体中较热部分和较冷部分之间通过循环流动使温度黄干均如的过程叫对流,即流体(气体或液体)通过目身各削分的宏观流动实现热量传递的过程。对流产生的原因在干物质的热胀冷缩,流体受热后体和变大,质量不变,密度变小,在浮力作用下向上浮起,温度低的流体密度较大,向下流动。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复习导入,让学生用上节课热传导的原理来分析热在水中是如何传递的,引发学生思维冲突,聚焦对流现象。第二部分是探究热在水中是怎样传递的。把木屑放入水中加热,水升温后观察木屑在水中的运动方式,借助木眉的运动方向推测液体的流动方向,经过分析初步建立热对流的概念。第三部分是探究热在空气中是怎样传递的,在空气中点燃一支香,用玻离罩倒扣住,观察香冒出的烟是怎样流动的,进一先完善流体通过热对流传递热量。第四部分是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对流现象和拓展活动,制作一个走马灯并尝试解释原理。

二、学情分析 学生上一节课完成了热传导内容的学习,明白了热总是从高温处传向低温处,热量在物体内部或两个物体之间会以传导的形式传递。由上节课的学习经验,学生会觉得液体和气体也会是通过传导的方式传递热量。这是学习热对流这种热传递方式的一个障碍,学生在以前学过固体和液体及气体的性质,知道液体和气体能够流动,是液体和气体区别于固体的重要特性,这为学生解释液体和气体在传递热的过程中可能发生流动奠定了基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注意到开锅后热气向上流动、打开冰箱门冷空气会向下流向脚面的现象,但他们往往没有认识到这是一种热传递的方式,而仅仅是热的物体和冷的物体运动了,不知道它们在运动的过程中传递了热量;同时,他们1注意到的现象是一个局部,要么是上升,要么是下降,而没有注意到或者说无法观察到高温流体上升会伴随着低温流体下降,低温流体下降会伴随着高温流体上升。由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流体大多是均质的,加之发生热对流时流体流动的速度较慢,学生较难观察到其流动信况,因此。应该在流体中添加悬浮题粒,借助素;学题粒的运动情记判定流体的流动情况。借助加入附加介质,观察物质的变化情况,是科学实验中经常用到的观察方法,在教数学中应该渗透这种意识,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提高自主探究水平。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液体和气体受热流动情况,认识到液体和气体会通过对流的形式传递热量,初步了热传导传递方式的特点。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热传导》教案(2021新版)6

5.热传导 【主要概念】 机械能、声、光、电、热、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涉及课标】 6.3热可以改变物质的状态,以不同方式传递,热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能量表现形式。 6.3.3热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5---6年级: 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热传递的现象,知道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举例说明影响热传递的主要因素,列举它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教材分析】 热是学生较为熟悉的一种现象,教材通过生活中热传导事例的再现,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揭示热传导的过程和特点,认识热传导的概念。本课内容由三个活动构成:活动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再现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让学生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能通过直接接触高温物体的方式让低温物体热起来;活动二,观察热在金属、热水和冷水之间的传递过程和方向,在此事实基础上,学生能认识热可以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活动三,分析生活中应用热传导的具体事例,强化学生对热传导概念的理解。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并不陌生,如烧水、炒菜等。他们也能判断出热在物体之间和物体内部是如何传递的,但对于热传导的概念和发生条件还不是特别的清晰。因此,需要对生活事例的分析、探讨和动手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 【教学目标】 1.知道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热在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2.通过“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以及归纳和抽象概括能力。 3.能运用掌握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热传导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交流、讨论和动手实验,了解热传导发生的条件和传递的方向,认识热传导的概念。 [难点]会做借物观察的热传导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黄豆掉落速度”的演示实验装置、PPT。 [学生]火柴、酒精灯、黄油、一片金属片、一片有豁口的金属片、四个夹子。 【教学过程】 一、利用生活经验,谈话导入课题。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泡过温泉吗?谁来说说泡温泉时身体有哪些变化?(体温升高,出汗。)师:人体为什么会出汗?(体温升高。) 师:请同学们想想,泡温泉时体温为什么会升高?(温泉水是热的,当人进入温泉,与温泉水接触时,温泉水把热量传递给人体,人体的体温就升高了。) 2.明确课题。 总结:大家同意吗?(同意。)也就是说,人在泡温泉时,温泉水和人体之间有热量在传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物体之间热量传递的问题。(板书:人体----温泉水)[设计意图]通过对人体泡温泉的事例分析,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让学生意识到两个物体之间可以发生热量的传递,从而聚集本课要研究的内容,引发学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二、初步建立概念----两个物体之间的热传递。 1.交流生活事例。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反思)

2021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品含反思)班级:任课教师:

1《光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光源》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的第一课时。本课既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本册书的起始课。作为单元起始课,本课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帮助学生梳理对光的原有认知,为本单元的学习确定起点;二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什么是光源。 本课立足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光,认识它们的形成特征与性质,围绕物体自己能否发光,也就是鉴别光源这一主题展开。本课教学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根据光源概念与生活经验,讨论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进而学会给光源分类。第二部分,分析图片呈现的发光现象,知道可见的物体分为两类:光源与反光物体。学会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第三部分,通过“点燃蜡烛”“给细钢丝通电”两个活动,了解物体发光的过程,认识发光需要能量。【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于光和光的特性有很多生活上的经验,比如学生知道影子跟光有关,但不能清楚地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影子的形成;知道太阳是光源,月亮不发光,不是光源,但不能准确地给出光源的概念;知道从镜子中能够看到物体,但不能解释其原因等。所以本节课适宜以头脑风暴开始,帮助学生梳理已有认知,进而提出本单元即将研究的相关问题,为后续学习建立起点。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科学探究 1.能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 2.能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3.会按照光源的特征给发光物体分类。 科学态度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辐射》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热辐射》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热传递第7课《热辐射》时,主要介绍热辐射这种热传递方式。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到太阳的热可以不依靠任何物体直接传递到地球上来,同时也能够认识到热辐射是一种热传递的方式。 二、教学目标: 1. 知道太阳的热可以不依靠任何物体直接传递到地球上来。 2. 知道热辐射是一种热传递的方式。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太阳的热可以不依靠任何物体直接传递到地球上来,以及热辐射是一种热传递的方式。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能够基于所学知识,制定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关于热传递的知识,对于热的传递方式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对太阳的热如何传递到地球上可能存在一些疑惑,同时对

于如何设计实验也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关于热传递的知识,你们知道太阳的热是如何到达地球的吗?请你们思考一下。 学生:(思考并回答) 2. 呈现知识点 教师:太阳的热可以不依靠任何物体直接传递到地球上来,这种热传递方式叫做热辐射。就像我们在户外感受到太阳的热一样,没有任何物体直接把热传递给我们,这就是热辐射。热辐射是一种热能从热源传递到周围环境的方式。 3. 示范实验 教师:现在我来给大家展示一个简单的实验,让我们观察太阳的热是如何通过辐射传递的。 (教师准备一个黑色的铁片,放在阳光下,然后用手轻轻触摸铁片)教师:同学们,你们可以看到铁片受到阳光照射后变得很热,这是因为太阳的热通过热辐射直接传递给了铁片,然后铁片把热传递给了我们的手。 4. 学生探究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分成小组,共同设计一个能够验证太阳热辐射的实验。在设计实验时,要考虑哪些变量是需要控制的,并且设计一

新苏教版秋学期五年级科学上册《热传导》教案

新苏教版秋学期五年级科学上册《热传导》教 案 一、教学目标 1.我们了解热传导的概念和原理,可以说明热传导的 方式和规律。 2.我们能够分析热传导的环境因素,明白热传导对生 活和生产的影响,发现保温、散热和隔热的重要性。 3.我们具有实验探究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能够运用科 学方法和探究过程,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二、教学重点 1.热传导的概念和原理。 2.热传导方式。 3.热传导的环境因素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 1.热传导的三种方式及其特点。 2.热传导环境因素的分析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 1.热传导原理的介绍 热传导是指物质内部热量自高温区沿着温差的方向传播到低温区的过程。热传导是物质内能量传递的一种方式,与能量的形式无关,热量、电热、电子、声波、光波等都是通过这种方式传递能量的。

2. 热传导的三种方式 热传导可分为三种方式,分别为导热、对流和辐射。导热 是一种固体物体内部传热的方式,其热传导速度与物体的导热系数和温度梯度成正比。对流是一种传热和传质的方式,它是靠物质的运动来传递热量的。辐射是一种热能通过电磁波传递的方式。在较高的温度下,物体就会辐射出热能。 3. 热传导环境因素和影响 环境中的温度、压力、湿度和介质的物理性质都会影响热 传导的效率。加热方式对传热效果也有很大影响。如采用辐射加热时,会发生热传导。出现热传导现象后会造成能量损失,加热效果降低。如何减少热传导对提高加热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4. 实验探究 实验1:用杯状电热杯和温度计,探究导热的过程 步骤: 1. 在杯状电热杯里加入适量温水,使电热杯顶部 露出水面。 2. 设定电热杯的能量输出,使温度升高。量取温度变化的数据。 3. 取温度计放入水中,观察温度变化情况。 实验2:通过实验探究热辐射的影响 步骤: 1. 在离开自然光线的地方放置黑色物体,让它们 吸热。 2. 把黑色物体放在反射的平面一端,另一端则悬挂温度计,记录上述操作前后环境的温度值。知道辐射前后温度的差值,由此计算出其热辐射量。 5. 课堂讲解 教师通过投影仪分享幻灯片,对热传导的基础概念、热传 导方式、热传导环境因素和影响进行深入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小学科学26《热对流》(教案及反思)

小学科学26《热对流》(教案及反思) 【教案】热对流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和掌握热对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热对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实验用具:透明玻璃杯、水、电热器、酒精灯。 2. 实验材料:彩色纸片。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一段引人注意的视频或图片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热对流的概念。 2. 知识讲解 讲解热对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解释。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液体等物质的热对流现象。 3. 实验展示 (1)实验一:热导体传热 用一个透明玻璃杯装满冷水,放在电热器上加热。观察学生观察水中现象和玻璃杯外观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传热的原因。

(2)实验二:热气流传热 点燃酒精灯,放在桌面上,用一张彩色纸片贴在酒精灯上方。观察学生观察纸 片的变化情况,并引导学生思考热气流对彩色纸片的影响。 4. 讨论与总结 结合实验展示的观察结果,引导学生讨论热对流的特点和原理,并总结出热对 流的重要性。 5. 拓展活动 在课堂上或课后,鼓励学生自行寻找并观察身边的热对流现象,并进行记录和 讨论。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展示和讨论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参与和思考,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对热对流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更多的实例和练习进行巩固。同时,对于实验展示中使用的材料和设备,需要注意安全操作,避免产生意外。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发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反思】热对流 本次教学主题为《热对流》,通过教案的设计和实施,我认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以下是我对整节课的反思和总结。 在教学的引入部分,我选择了一段引人注意的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方 式通过视觉影像对学生进行直观的刺激,引出了热对流的概念,并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引入,我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后续知识的讲解和实验展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对流》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热对流》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所涉及的内容是热传递中的热对流,属于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热传递《第6课时热对流》,学生已经学习了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和热的传递方式,包括热传导和热辐射。本课时将进一步扩展学生对热传递的认识,重点介绍热在气体和液体中传递的主要方式——热对流。 二、教学目标: 1. 知道热在气体和液体中传递的主要方式是热对流。 2. 了解热对流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热对流现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热在气体和液体中传递的主要方式是热对流。 难点:做热在水中和空气中传递的实验,从而理解对流现象。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热传导和热辐射的内容,对热传递有一定的基础知识。然而,对于热对流这一概念和现象,学生可能还不够清楚。他们需要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从直观的实验现象中理解热对流的特点和原理。

因此,在本节课中,实验环节的设计将是关键。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热传导和热辐射的知识。回想一下,你们还记得热传导和热辐射分别是怎样传递热的吗? 学生:热传导是指热通过物体的直接接触传递,热辐射是指热通过空气中的辐射传递。 老师:非常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热在气体和液体中传递的另一种方式,热对流。热对流是怎样传递热的呢?我们一起来探索吧!2. 知识讲解: 老师:请看这张图片,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装满热水的杯子和一个装满冷水的杯子。如果我们把手伸进热水中,你们觉得会是什么感觉?学生:会感觉到热。 老师:非常好!那么,如果我们把手伸进冷水中呢? 学生:会感觉到冷。 老师:很好!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手在热水中感觉热,在冷水中感觉冷呢? 学生:因为水的温度不同。 老师:不错!水的温度确实是影响我们感受热和冷的因素之一。还有什么因素可能会导致我们感受到热和冷的不同呢? 学生:水的流动?

2021年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8物体的传热本领 教案

8.物体的传热本领 1.教学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热传导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认识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而设计的。在本课的学习中,将引导学生认识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进而理解不同导热性能的物体有着不同的用途,生活中我们要根据需要选择不同导热性的材料。 本课首先展示五种不同材料的勺子,设疑:这些用不同材料制作的勺子传热的快慢一样吗?然后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三个活动:活动一,通过对比实验发现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不同,帮助学生建立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的概念。活动二,由空气是热的良导体还是不良导体的讨论,引出不同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首先从学生最直接的感受入手,说出光脚站在瓷砖、地板和地毯上的感觉,然后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厨房用具,说说各部分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材料;最后将学生带到室外,讨论冬季时人们是怎样保护树木和怎样为房子保温的。活动三,设计一个保温盒,比一比谁的保温盒保温效果好。这是一个拓展活动,旨在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 2.教学目标 通过热传导性能的对比实验,认识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 能将材料的导热性能与它的用途相联系,解释导热性能不同的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保温盒的制作。 3.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了解不同材料的传热性能。 难点:设计实验,在实验中获取准确信息。 4.教学准备 长度和粗细尽量相同的木棒或竹棒、玻璃棒、塑料棒、铁棒、铜棒、 铝棒、烧杯、热水、温度计、凡士林或黄油、珠子或绿豆、秒表或其他计时工具。 5.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面几节课,我们了解了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知道热传递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物体的传热本领是否一样呢?比如不同材料制作的勺子传热的快慢一样吗? 2.出示课本22页上面5种勺子的图片,学生看一看,了解图片中分别是哪5种材料的

新苏教版2021秋学期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热传递》教材概要分析

第2单元《热传递》单元教材概要分析 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 自然界中热传递无处不在,研究由温差引起的热传递现象是认识自然界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科技领域内,热传递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人们冬天晒太阳取暖,夏天开空调降温,研究食品冷藏保鲜技术等,都与热传递现象有关。当我们了解热传递的发生条件、热传递的方式以及材料的导热性能后,就能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是防止热传递的发生,还是利用热传递来方便生活。 对于热传递,学生有很多切身的感受,如盛有热水的玻璃杯烫手,但这只是生活经验,学生不知道热传递有三种方式,以及三种传热方式的异同。为此,本单元设计了大量实验为学生提供直观现象,帮助学生分析影响热传递的主要因素,概括热传递的基本规律,理解热传递的实质是热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转移的过程,进而能够解释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对于本单元主题,学生不仅有生活经验,还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在四年级学习了《冷和热》,强调运用实验观察的方法,掌握温度的概念,知道温度变化可以使物体产生体积和形态的变化,并了解一般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因此,对于热学知识,学生经历了“进阶”的学习过程。此外,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强化学生对“物质是运动的”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在前期从宏观层面学习机械运动的基础上,借助一些表象来了解微观运动,为初中学习分子热运动提供丰富的认知基础。 本单元主题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有大量的生活事例作为学习素材。这不仅为学生在基于事实的基础上分析热传递现象、抽象热传递特点、概括热传递规律提供了充分机会,还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逆向思维提供了有效载体。同时,运用热传递知识编排多个制作活动,为学生知识迁移、设计思维、动手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实验、分析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初步了解常见的物质的变化;知道不同能量之间的转换。 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 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2021南京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热辐射》教案

第7课《热辐射》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热传递”中的第三课。 本课有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聚焦烈日下身体的感受,通过太阳的热传递为切入点介绍热辐射的概念。第二部分是利用身边的材料做一个太阳能灶。第三部分是思考怎样才能使太阳能灶的加热速度变快。第四部分是辨别生活中热传递事例的传递方式,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并找出三种传热方式的相同与不同,进一步对知识进行辨析,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认识了热传导、热对流的基础上,认识热的另外一种传递方式——热辐射。学生对热传导、热对流有了感性的认识,知道热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热的这两种传递方式比较好理解,热的传递有一定的媒介(固体、液体、气体)。关于热辐射,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学生认知“热传导”、“热对流”的基础上,迁移学生的认知,找出问题的切入点,通过探究实验,找出证据,帮助学生形成认知。 三、学习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太阳的热可以不依靠任何物体直接传递地球上来。 2.知道热辐射是一种热传递的方式。 3.知道三种热传递方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科学探究 能基于所学知识,制定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 科学态度

1.能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完成探究. 2.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3.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热辐射现象以及与其他两种方式的区别和联系; 难点:制作太阳能灶。 五、教学准备 1.学生: 2.课前准备:回忆在烈日下你的感觉是怎样的? 3.分组实验材料:纸板、锡纸、剪刀、美工刀、热熔胶、玻璃管或透明塑料管。 六、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同学们,夏天,站在烈日下你有什么感觉? 在哪些情况下还会有类似的感觉? (二)探究新知 (1)太阳和地球之间有很大一部分空间没有任何物质,但是太阳仍然能够将热传递给地球。 像太阳、篝火这样直接向周围发射热的方式,叫做热辐射。 热辐射不需要依靠空气、水等任何物质,即使在真空中也能进行。 (2)太阳灶就是一种利用太阳能辐射,通过聚光等形式获取热量,对食物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热对流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热对流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热对流的形成,需要一定条件:太阳光照、地面受热不均、温度差等。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就不能形成热对流。教材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气流和气压对热对流的影响,提供了不同温度的水、纸、毛巾、酒精灯等材料,用以模拟不同气流的流动方向及流速大小。我想这种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反思】我是本节课的主讲教师,因此在课前准备过程中,从课前预习到课堂设计、课后反思都尽量做到完美,希望给学生留下好印象。在讲课过程中也很注意细节问题,比如:教态、语言、板书设计、演示实验等。同时也注意与其他老师的配合,充分体现团队协作精神。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环节中,由于班上学生素质不高,再加之新课标理念下的各种活动,虽然我多次反复要求,并且有时候做了指导性示范,但仍旧存在着走神儿、做小动作等情况,不能及时捕捉到学生的错误。所以,我对此已经做了深刻反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教学反思】我在授课中力求创新,力争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知识的启迪。课前充分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热气球视频、录音机。课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出热对流的实验、视频、资料的优势,将它们直观地展示给学生,降低了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尾我采用了科幻的表演法,将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加以艺术化处理,最后还穿插了互动环节,同时穿插了小实验,给学生带来了乐趣,活跃了课堂

气氛,效果较好。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场地限制,不得不用图片代替实物进行演示,不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热对流的形成。而且在介绍“火山喷发”这部分内容时,受多媒体时间的限制,有些实验只能做简单示范,没有办法让学生亲眼看见,也是比较遗憾的事情。另外,在选择器材时,有一些浪费。比如,三组气流流动方向和速度都相同,但是纸巾对火苗产生的影响却有所不同。虽然在使用后可以清楚地看出,但如果能让学生亲自做个试验就好了。 当然,这堂课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课堂语言有时不够精炼,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互动交流中没有掌控好时间和节奏。以后,我会针对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认真总结经验,积极进行反思,力争每一堂课都能完善的更好。

南京2021-2022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5课《热传导》教案+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热传递》 5.《热传导》教案+教学反思 【主要概念】 机械能、声、光、电、热、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涉及课标】 6.3热可以改变物质的状态,以不同方式传递,热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能量表现形式。 6.3.3热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5---6年级: 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热传递的现象,知道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 温度低的物体。 举例说明影响热传递的主要因素,列举它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 应用。 【教材分析】 热是学生较为熟悉的一种现象,教材通过生活中热传导事例的再现,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揭示热传导的过程和特点,认识热传导的概念。 本课内容由三个活动构成:活动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再现生活中的热 传导现象,让学生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能通过直接接触高温物体的 方式让低温物体热起来;活动二,观察热在金属、热水和冷水之间的传 递过程和方向,在此事实基础上,学生能认识热可以从物体的高温部分 传到低温部分,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

活动三,分析生活中应用热传导的具体事例,强化学生对热传导概念的理解。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并不陌生,如烧水、炒菜等。他们也能判断出热在物体之间和物体内部是如何传递的,但对于热传导的概念和发生条件还不是特别的清晰。因此,需要对生活事例的分析、探讨和动手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 【教学目标】 1.知道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做热传导。热在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2.通过“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以及归纳和抽象概括能力。 3.能运用掌握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热传导现象。 【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交流、讨论和动手实验,了解热传导发生的条件和传递的方向,认识热传导的概念。 难点:会做借物观察的热传导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黄豆掉落速度”的演示实验装置、PPT。 学生分组材料:火柴、酒精灯、黄油、一片金属片、一片有豁口的金属片、四个夹子。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热传递》教案(共4课)3(2021新版)

第二单元热传递 5.热传导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热传递”中的第一课。 本课有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感受让身体热起来的方法。第二部分是思考热是怎么传到衣服或者板栗上的,此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具体的热传导的过程。第三部分是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向,进一步解决在上一部分存在的质疑,并且用科学问题带领学生做了适当的检测性思考。第四部分是生活中热传导的事例,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起到进一步的知识应用效果。 【学情分析】 学生对热的产生现象很熟悉,如手握暖手宝、烤火堆、晒太阳等。在认知上能快速聚焦到热的话题上面来。同时自己也能举出很多关于热的例子。但是热传递的方法分类是模糊的,是一种全新的认知视角。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点,带领学生梳理本单元的内容。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认识热传导。 [科学探究] 能通过探究实验找出通过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研讨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根据科学程序进行探究的能力。 [科学态度]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热传导”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培养学生利用热传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热传导现象; [难点]通过模拟实验,知道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式。 【教学准备】 [学生] 课前准备:思考冬天里让身体暖和起来的方法。 分组实验材料:凡士林、金属片、铁架台、酒精灯、火柴。 【教学过程】 (一) 问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能想起寒冷的冬天里怎么让身体热起来吗? 我们可以通过搓手、喝热水、暖手宝、泡温泉等多种方式让我们的身体暖和起来。 (二)探究新知 (1)同学们有没有吃过板栗?在销售板栗的店里你观察过板栗的加工过程吗? 家里妈妈熨烫衣服的时候,你观察过吗? 热是怎么传到衣服、板栗上的呢? (适时提醒:熨斗的底部发热的是加热板,炒板栗的铁锅下炉火是热源。) 你能说出热量传递的路径吗? 熨斗:发热板衣服 炒板栗:火源铁锅沙砾板栗 这两个路径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左边是热的来源,右边是热的去处。而且右边的物体都是越变越热了。 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哪些呢?

2021年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2021年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热传递 一、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自然界中热传递无处不在,研究由温差引起的热传递现象是认识自然界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科技领域内,热传递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人们冬天晒太阳取暖,夏天开空调降温,研究食品冷藏保鲜技术等,都与热传递现象有关。当我们了解热传递的发生条件、热传递的方式以及材料的传热性能后,就能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是防止热传递的发生,还是利用热传递方便生活。 对于热传递学生有很多切身的感受,如盛有热水的玻璃杯烫手,但这只是生活经验,学生不知道热传递有三种方式,以及三种传热方式的异同。为此,本单元设计大量实验为学生提供直观现象,帮助学生分析影响热传递的主要因素,概括热传递的基本规律,理解热传递的实质是能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转移的过程,进而解释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对于本主题,学生不仅有生活经验,还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在四年级学习了《冷和热》知识,强调运用实验观察的方法,掌握温度的概念,知道温度变化可以使物体产生体积和形态的变化,并了解一般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因此,对于热学知识,在小学阶段学生经历了“进阶”的学习过程。此外,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强化学生对“物质是运动的”这一核心观点的理解,在前期从宏观层面学习机械运动的基础上,借助一些表象来了解微观运动,为初中学习分子热运动提供丰富的认知基础。 本主题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有大量的生活事例作为学习素材。这不仅为学生在基于事实的基础上分析传热现象、抽象传热特点、概括传热规律提供充分机会,还为学生培养逻辑思维和逆向思维提供有效载体。同时,运用热传递知识编排多种制作活动,为学生知识迁移、设计思维、动手能力的发展提供契机。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实验、分析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 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常见的物质的变化;知道不同能量之间的转换。 科学探究: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 科学态度: 体会设计实验方案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也能帮助别人理解自己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高年段要求。 1.2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6.3.3热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6.6.2一种表现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为另一种表现形式。 17.2技术包括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产品。 3.本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