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考试题及答案精编版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考试题及答案精编版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考试题及答案精编版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考试题及答案精编版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考试题及答案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5分)

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为基础,以()为核心、促进()的综合课程。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 )。

4、品德与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

5、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目标,以()为基础,注重学生在()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6、《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

()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重要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7、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

()。

8、《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为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9、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式采用()()的评价,老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与()等方式进行评价。

10、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法有()()()

()()。

二、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2分)

1、品德课程的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儿童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它有关人员的参与。

()

2、“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应全部量化。()

3、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遇教育于活动之中。

()

4、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5、品德与社会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价,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

三、简答题:(共24分)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基本理念是什么(6分)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是什么(6分)

3、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建议包括哪五个方面(10分)

4、品德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有哪些(8分)

一 1、学生生活、螺旋上升、学生社会性发展

2、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

3、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学生良好品德形成

4、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知识

5、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社会关系、主动学习

6、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社会环境、社会生活、社会活动、学生社会生活

7、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

8、个性品质、社会性、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爱心、责任心、良好品德

9、多主体、开放性、学生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家长、社会参与评价

10、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价、学生互评、作品评价、个案分析

二、判断题1、√ 2、× 3、√ 4、√ 5、×

三、简答1、答:(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2)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

(3)提高德育的时效性社课程的追求。

2、答:(1)综合性(2)实践性(3)开放性

3、答:(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四)充实教学内容

(五)拓展教学空间

4、答:(一)老师把品德课上成讲授课、吞图说话课、手工课、表演课、自由游戏课等。

(二)高度结构化的教学,教师活动表现为既定程序的再现及教师忙于催促、转化、统领。

(三)过于关注教材,而忽略了对《课程标准》的学习。

(四)缺乏及时总结与反思。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

第一单元《我是谁》 第1课我更了解自己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知道每个人豆油自己不错的方面,要发掘自身优点,懂得欣赏自己。 2. 情感:学习发掘自己的优点,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态度。 3. 能力:能够在老师、同学、家长等帮助下,尝试用不同方法全面认识自我,展示自身优点。 教学准备: 1. 准备能展示自己优点的作品,如手工、书画、作业等。 2. 制作与课文有关的小品和与生活相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录象导入,揭示学习内容。 1、新学期的第一天,老师看见几位同学在一起聊天,可热闹了,也加入了进去。原来他们正在为自己成为五年级学生而自豪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2、录象展示根据课文拍摄的小品。 老师解说:王路同学发言后,大家也纷纷回答起来。老师还要求大家回去好好想想,把自己的优点说具体些。第二天,华震宇同学就交来了一篇自我介绍。请同学读一读华震宇自我介绍的内容。 3、分析交流:王路和华震宇是不是挺不错的?能说一说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吗? 小组合作交流,代表小结,教师帮助总结;看一个人是不是不错,除了学习成绩,我们还可以看品质、能力、性格、兴趣爱好等好多方面。 二、我挺不错的 1、同学们一定也感到自己挺不错的吧!千万别错过那么好的机会,说说你觉得自己哪些方面挺不错呢。 2、以一小组作示范,请其中一名学生说说自己的优点,小组其他成员帮忙拓

宽思路,不放过细小的地方。小组成员逐一交流。 3、组内交流好后,动笔把自己的优点列出来——“自我欣赏”。 4、大声地朗读自己的优点,并针对其中的一个优点进行具体事例说明,口头阐述。 三、自我展示 在组内交流的基础上,在全班面前展示,将事先准备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看。 例:毛笔字写得好的,可以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 唱歌唱得好的,可以现场演唱一首; 舞跳得好的,可以当即献舞一段; 爱劳动的、诚实的、有爱心的等,可举一个最能证明的真实事例。 四、教师小结 刚开学,我们精神振奋,今天我们认识自己的优点,每个人都是那么棒,相信这学期我们的表现会更加出色!今天的展示只是一个开头,本学期我们将有特别的班队活动,进行我们的才艺大比拼,看看谁在哪些方面是最棒的!

2017.6苏教版四下品德与社会知识点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品德与社会》复习 1、在公共汽车上 1、在不同的公共场所都有我们需要遵守的()。 2、在公共汽车上,我们要主动给()和抱小孩的乘客让座。 1、在不同的公共场所都有我们需要遵守的公共规则。 2、在公共汽车上,我们要主动给老、弱、病、残、孕和抱小孩的乘客让座。 2、想想他们的难处 1、我国现有残疾人()多万,残疾人包括()残疾、()残疾、( )残疾、( )残疾、( )残疾、多重残疾或其他残疾的人。 1、我国现有残疾人8000多万,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或其他残疾的人。 2、物理天才 ( ),撰写了《时间简史》等名著,是一个在轮椅上被禁锢了40年却拥有一颗睿智头颅的大师。 2、物理天才史蒂芬·霍金,撰写了《时间简史》等名著,是一个在轮椅上被禁锢了40年却拥有一颗睿智头颅的大师。 3、残疾人和我们一样,都是社会的一个成员,我们应该 ( ) 他们。 4、“残疾人的( )和( )受法律保护。禁止基于残疾的歧视。禁止侮辱、侵害残疾人。全社会应当发扬人道主义精神,( )、( )、( )、( )残疾人。”这段话出自 ( ) 3、残疾人和我们一样,都是社会的一个成员,我们应该尊重他们。

4、“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基于残疾的歧视。禁止侮辱、侵害残疾人。全社会应当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这段话出自《中华人们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5、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抚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 )、( )、( )。 5、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抚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教育。 6、中国助残日是每年月的第个星期日。国际盲人节是每年月日。国际聋人节是每年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国际残疾人日是每年月日。 6、中国助残日是每年5月的第3个星期日。国际盲人节是每年10月15日。国际聋人节是每年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国际残疾人日是每年12月3日。 生死不离 1、2008年月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发生了里氏级特大地震,此时还涌现出()等20名“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等30名“抗震救灾优秀少年”。 4伸出我的手 1、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调查发现,全国约有亿名中小学生。其 中因家庭贫困不能上学的儿童每年约有万人。 1、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调查发现,全国约有 2亿名中小学生。 其中因家庭贫困不能上学的儿童每年约有100万人。

最新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

《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 (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二)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三)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段话首先给课程定位,它开设的学段是中高年级,是在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的基础之上,并与6-9年级的《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科相衔接。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分两部分,一是总目标,二是分目标。 《品德与社会》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它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 分目标有三个方面:1、情感、态度、价值观 2、能力 3、知识 从以上的分目标看出,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相比,两课的共同点是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强调了德育的功能。 三、课程的基本思想 1、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现在课程设置是把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把品德课与生活课的综合,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这样做就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是为了生活(社会生活)而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培养、发展个体的品德,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同样,社会道德和个体品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生活才能完成。 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要回归生活,我们重视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这也是两门课程标准共同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只有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才能做到有实效性、有针对性。另外要注意,课程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基础,但它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的“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它要高于生活,所设置的内容要从儿童生活中提取。 3、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以儿童自己的生活为课程基础,尊重儿童的生活。尊重儿童不仅是有效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但是,尊重儿童也决不是对儿童听之任之。而是需要通过正确引导而达到对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测试题(一) (100分钟完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5分) 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为基础,以()为核心、促进()的综合课程。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 4、品德与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 5、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目标,以()为基础,注重学生在()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6、《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例外领域:()、()、()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严重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7、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 8、《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为学生()、()、(),成为具有()、()、优良的行为习惯和()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9、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式采用()()的评价,老师可根据详尽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与()等方式进行评价。 10、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法有()()()()()。 二、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2分)

1、品德课程的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儿童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它有关人员的参与。() 2、“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应全部量化。() 3、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盛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遇教育于活动之中。() 4、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优良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5、品德与社会评价的根源目的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价,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 三、简答题:(共24分)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基本理念是什么?(6分)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是什么?(6分) 3、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建议包括哪五个方面?(10分) 4、品德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有哪些?(8分) 四、论述:(15分) 品德课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附参考答案: 一1、学生生活 、螺旋上升 、学生社会性发展 2、综合性 、实践性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复习资料

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期末复习题及部分答案 一、填空: 1、虽然我们有很多优点,但是我们并不(完美)。虽然我们有很多缺点,但是我们有能力去(克服)它。 2、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我们人人都不完美,只有真正认识(自我),不灰心,不放弃,努力去克服缺点,改变(自己),才能走近完美。每一次的改变都标志着我们离完美又(近)了一步。 3、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要认识(自我),挖掘潜能,不仅向名人伟人学习,更重要向周围的普通人(学习)吸取他们的(长处)。 (1)怎样对待自己的缺点呢?第一步,正视缺点,平静理智的对待它们。第二步,分清楚缺点是否可以克服,如果是可以克服的缺点,就应充满自信、意志坚定地一步一步想办法改正。如果是不能克服的缺点,就应该采取扬长补短的方法来弥补自己的缺憾。 (2)我们把一个人身上不容易发现或还没有发挥出来的能力称为潜能。 4、我是自己的(主人),我要学会(独立思考),不盲目从众,不(人云亦云)。要敢与(大师)对话,要充分发挥自己(脑袋)的作用。什么是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

5、从众也可能产生积极的效果,但是决不能(盲目从众),万事都有要问个为什么,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再采取行动。 (1)自我控制的行为训练:1.记下自己要改变或者建立的行为目标。2.对自己发布命令:我一定要做到……3.请父母老师和朋友当监督人。4.记录自己的行为。5.定期检查,有进步时给自己一点奖励。 6、我能(管住)我自己,我要走(自己)的路,我学会了说(不),我要机智勇敢地行使(拒绝权) 7、我心中的星是(杨利伟)、(姚明),我知道星光灿烂的背后是(勤奋)、是(汗水)是超出常人的(努力)和(拼博)。从这些星身上我学到了(刻苦耐劳)、(虚心好学)、(勤俭节约)、(孝敬长辈)、(宽容他人)等许多优秀的品质。 8、我知道要心想事成就要做到以下六点:正确认识自己——确立远大理想——制定具体目标——付诸实际行动——正确对待成败——总结经验教训。 (1)我崇拜他(她)是因为(或者是明星的背后你看到了什么):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他们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2008年8月8日,北京举办奥运会。 (2)理想的实现需要脚踏实地的具体行动。 9、未来的我是一个有(爱心)的我,一个(真诚)的我。

2018年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在成长。在这一教育主题统领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共设计了七个单元教育主题:1.我和我的同学;2.我要安全地成长;3.我的成长与家庭;4.我的邻里生活;5.我的成长与学校;6.我的成长与他人;7.家乡哺育了我。 这七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家庭、学校、邻里、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本册教材由后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主要是有关邻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单元主要是学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单元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关系的教育;第四单元主要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我的成长与他人”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自我劳动体验出发,激发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实到对公共劳动成果的爱护上。 二、教学目标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会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本校三年级共四个班级。各班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都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 三、学生分析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必备的知识,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最新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在新的世纪里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改革和加强小学相关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 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

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二)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三)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三、设计思路 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条主线”即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点面结合”的“面”是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某一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所涉

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版

义务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我的徤康成长 二、我的家庭生活 三、我们的学校生活 四、我们的社区生活 》 五、我们的国家 六、我们共同的世界 第四部分实施意见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

第一部分前言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综合性本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

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 [ 实践性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开放性本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课程评价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态度,不以单一指标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本课程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丰富学生的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

苏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复习题

1、我们都有自己的邻居,邻居之间相处首先要从(认识)开始。 2、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点帮助,都会拉近我们和邻居间的距 离。 3、见到邻居时要主动与邻居打招呼;邻居需要帮助时,要热情帮 助邻居。 4、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5、不同的邻居,相处的情况也各不一样。 6、平时互相交往,可以增进邻居之间的友谊。 7、有事互相帮助,会使邻居之间的关系更加和睦。 8、多为邻居着想,可以化解邻居之间的矛盾。 9、邻居之间,共同生活在一个区域里,我们不仅要和睦相处,还 要共同建立一个整洁、优美和舒适的生活环境。 10、美好环境靠大家,让我们共同努力,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 事做起。 11、为了让所有的邻居都自觉维护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可以制定 一个邻里公约让大家共同遵守。 13、怎样认识新邻居? 答:要主动与邻居打招呼,要热情帮助邻居。 14、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答:亲戚虽然亲,但住得远,不如住在近处的邻居来往多,遇到事情也不如邻居能够给予及时的帮助。

15、说说你家和邻居家的关系 答:我家和邻居家关系很好,平时经常互相来往,有事互相帮助。 16、你家和邻居家之间有哪些来往? 答:过年的时候给邻居拜年,我家做什么好吃的会拿给邻居吃、我经常找邻居家的小伙伴玩,我生日的时候邻居叔叔还会送我礼物。17、你帮助邻居做过什么事情?你和被帮助的人的心情是什么?答:下雨的时候我帮邻居家收过衣服,我还带过邻居家的小朋友,帮助他们我觉得很开心,被他们帮助我觉得很幸福。 18、我们在哪些方面应该多为邻居着想? 答:不把杂物堆在楼道里,这样会给邻居带来不便;不把废渣倒进下水道,这样会堵塞下水道;不在楼上玩球、跑步,这样会影响楼下邻居学习和休息。 19、如果自己家或者邻居家装修,噪音很大,我们该怎么办? 答:应该互相体谅,尽量不要在别人休息的时候装修。 20、你家对邻居家有哪些不满的事情?是怎么解决的? 答:比如:邻居家的牛老师到我家地里吃庄稼,爸爸妈妈并没有打邻居家的牛,也没有让邻居赔钱,只是让邻居以后多注意一下就行了。邻里之间就是要互相体谅,才能化解邻居之间的矛盾。 21、“让他三尺又何妨“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答:告诉我们要建立和睦的邻里关系就要互相谦让,多考虑一下邻居的利益。 22、维护身边的环境,你也能做很多事情。你准备怎么做呢?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我的徤康成长 二、我的家庭生活 三、我们的学校生活 四、我们的社区生活 五、我们的国家 六、我们共同的世界 第四部分实施意见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第一部分前言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综合性本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

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 实践性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开放性本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 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课程评价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态度,不以单一指标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本课程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丰富学生的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二)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第一部分前言 在新的世纪里,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改革和加强小学相关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二)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三)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三、设计思路 《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我的徤康成长 二、我的家庭生活 三、我们的学校生活 四、我们的社区生活 五、我们的国家 六、我们共同的世界 第四部分实施意见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第一部分前言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综合性本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 实践性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开放性本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课程评价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态度,不以单一指标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本课程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丰富学生的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

最新2019学年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全册

落实课程计划体现学讲精神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集体备课手册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 主备: 邮箱: 复备: 学校:

写在前面的话 尊敬的老师: 您好! 为贯彻教教研4号文件“学讲计划”精神,积极有效推进我区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我区小学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根据教育局文件,借鉴先进学校经验,结合我区实际,教研室研究决定:从秋季开始,组织全区小学英语、科学、思品、音乐、体育、美术、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开展电子集体备课。为了使这种具有实效性的方法能够适应并促进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就复备作进一步要求。 一、关于复备的内容、形式及要求 复备时应做到以下五个方面:1.标——标记重点环节、重点问题、主要知识点及有比较性、典型性、易错性等内容,以便教学过程中引起注意。2.增——增加自己认为必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原教案中过简的环节补充具体说明、注释练习等。3.改——改正原教案中的一些错误,根据实际修改原教案中不适应本班教学的教法、学法。4.删一一删除原教案中自己认为不必要的教学内容及环节。5.调——根据需要调换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呈现形式,调整原教案中过程设计的先后顺序。 以上备课要求中我们应强调对原教案的“增”、“改”与“调”,淡化“标”与“删”,着重个人复备过程中思考的深度,以避免拿来就用、大面积的“标”下划线。 二、关于“复备栏”的使用 复备栏(眉记)中的复备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增补、对原教案增删修改的分析说明、预见性意见及对策、对原教案中的教法、学法分析说明等。复备时注意与原教案中的修改标记相对应。复备需高度重视对教学过程及内容的修改、调整与补充。另外,原教案的字里行间空白之处都可以作为复备的空间,不必拘泥于形式的要求。 三、关于“教后笔记”的撰写 学期教后笔记次数不少于总课数的三分之一。教后笔记既要写出教学法、教学效果的总结、教学信息的反馈,更要体现对教法、学法等理性的分析。 四、关于对“复备”的培训、督查与监控。 教研室将举行专门的培训强化复备意识,同时加大督查与监控力度,不定期随机抽查执行情况,一查一小节,一查一通报。 复备是课前准备的过程,也是教师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把可能的教学能力转化为现实的教学能力的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全体小学教师需进一步做好课时备课,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备课手册》的功效。 老师们,一个学生对我们来说是几十分之一,但是对每个家庭确实100%。为了每个孩子的成长,为了每个家庭的幸福,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行走在铜山教育的改革之路上!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复习资料

1、怎样认识新邻居? 答:要主动与邻居打招呼,要热情帮助邻居。 2、、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答:亲戚虽然亲,但住得远,不如住在近处的邻居来往多,遇到事情也不如邻居能够给予及时的帮助。 3、、说说你家和邻居家的关系? 答:我家和邻居家关系很好,平时经常互相来往,有事互相帮助。 4、、你家和邻居家之间有哪些来往? 答:过年的时候给邻居拜年,我家做什么好吃的会拿给邻居吃、我经常找邻居家的小伙伴玩,我生日的时候邻居叔叔还会送我礼物。 5、、你帮助邻居做过什么事情?你和被帮助的人的心情是什么? 答:下雨的时候我帮邻居家收过衣服,我还带过邻居家的小朋友,帮助他们我觉得很开心,被他们帮助我觉得很幸福。 6、、我们在哪些方面应该多为邻居着想? 答:不把杂物堆在楼道里,这样会给邻居带来不便;不把废渣倒进下水道,这样会堵塞下水道;不在楼上玩球、跑步,这样会影响楼下邻居学习和休息。 7、、如果自己家或者邻居家装修,噪音很大,我们该怎么办? 答:应该互相体谅,尽量不要在别人休息的时候装修。 8、、你家对邻居家有哪些不满的事情?是怎么解决的? 答:比如:邻居家的牛老师到我家地里吃庄稼,爸爸妈妈并没有打邻居家的牛,也没有让邻居赔钱,只是让邻居以后多注意一下就行了。邻里之间就是要互相体谅,才能化解邻居之间的矛盾。 9、“让他三尺又何妨“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答:告诉我们要建立和睦的邻里关系就要互相谦让,多考虑一下邻居的利益。 10、维护身边的环境,你也能做很多事情。你准备怎么做呢? 答:经常打扫公共楼道,为小区的绿化浇水,讲究公共卫生,不乱仍垃圾,不乱停车,不乱贴乱画。 11、邻居之间应该怎么相处? 答:平时互相来往,有事互相帮助,多为邻居着想,于是互相体谅。 12、怎么样才能让所有的邻居都自觉维护我们的生活环境呢? 答:制定一个邻里公约: (1)讲究公共卫生,不乱仍垃圾,垃圾装袋入箱 (2)维护楼道畅通以及消防设备完好 (3)不乱停车、不乱贴乱画 (4)不吵架、骂人 (5)遇到矛盾应该相互体谅、理解 (6)爱护小区绿化 13、我们学校位于(仁村镇东院村东院居委) 14、我们学校的校训是(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15、我们学校获得的荣誉有() 16、我们学校有(6 )个班级,(29 )位老师,(285)个学生。 17、我们学校有很多设施,校门在学校(东)方,教学楼在学校(南、西)方,操场在学

最新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标测试题-附答案

小学品德新课标测试卷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为基础、以()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的性质体现在三方面: (),(),()。 2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的内容有:(),(),()。 3 20世纪的“新四大发明”是原子能、(),(),()。 4京杭大运河接()、()、()、()、钱塘江五大河流。 5 “品德与生活”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创造性。其开放性具体表现在:课程内容是开放的(),(),()。 6、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 7、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 )。 8、品德与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 9、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目标,以()为基础,注重学生在()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10、《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重要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11、《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为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2、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式采用()()的评价,老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与()等方式进行评价。 13、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法有()()()()()。 二、判断。(每小题2分,共14分) 1 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是该科教学指导性参考,与教学关系不大,教师学不学都不影响教学。() 2 品德与社会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还会继续学习,小学阶段学不学都无关紧要。() 3 品德与社会对学生的思想和性格发展有深远的积极影响,学校从领导到教师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4 各地县的教材不尽相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标的认识和理解来进行教学,教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 5 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理念和思想需要广大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去贯彻和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开设本学科的目标。() 6 学习态度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 7 学习结果评价的方式方法不是固定的,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 8、品德课程的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儿童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它有关人员的参与。() 9、“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应全部量化。() 10、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遇教育于活动之中。() 1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12、品德与社会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价,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 三、简答。(每小题6分,共24分) 1《品德与社会》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2 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的目标和内容是什么? 精品文档

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案(全)

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案(全) 1、父母的难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的问题制定调查、访问、统计的计划,提高学生体验、调查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学生说说自己对父母有哪些不满。 2、当我们发出这样的抱怨时,同学们有没有考虑过我们的父母有多难?他们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辛苦和难处啊! 二、指导开展“看看父母有多难”调查活动。 1、我们要想调查了解父母的难处,可以用哪些方法呢?看看书,也可小组讨论一下。 2、学生交流,确定采用的调查方法。 3、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想要了解的实际情况分组。 4、各小组根据自己的采访调查方式,制定调查计划,教师进行指导。 5、提醒学生调查时还注意什么?(注意自己的态度,要有礼貌,不能打扰被体谅者的工作和学习等。) 6、预祝同学们的调查活动取得成功!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父母与自己有关的各种难处,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从而使学生形成爱家长及与家长分忧的思想。教学过程: 一、小组交流汇报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了解到的情况。 2、全班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全班交流 1、各组派代表将本组了解到的父母某方面难处写在黑板上。 2、引导学生将父母的维处分类:身体方面的、经济方面的、工作方面的…… 3、引导学生发现父母的难处哪是由自己引起,或与自己有关系的,记录下来。 4、讨论:父母的那些难处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5、欣赏佳作《妈妈的手》,思索交流妈妈的手变粗糙了的原因是什么。 6、老师进行总结提升。 四、课后活动双休日时与家长交换角色,做一天临时家长,然后记录自己的感受。第三课时教学目标:通过辩论、讨论、交流让学生体会到自己也能为父母解决一些难处,培养学生主动为父母分忧的思想意识并引导他们学会转化为积极的行动。让学生体会到在接受父母关爱的同时也要有回报父母的意识。教学过程: 一、小小辩论会:大人的难处我能帮着解决吗? 1、小组讨论:(1)说明你同意书中哪方的意见?为什么?(2)举一两个事例(你亲身经历或看到的、了解到的)来说明你的观点。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苏教版)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苏教版)

教学进度

第二课不给邻居添麻烦 教学目标: 使学生明白邻里相处要讲公德,能为别人着想,相互谦让,相互宽容;逐步树立民主意识,学习用民主协商的方式解决邻里之间的矛盾。 教学重点: 使学生明白邻里之间相处的准则。 教学难点: 让学生建立起为别人着想,谦让、宽容的良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讨论:怎样多为邻居想一想。 1、师: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知道邻里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那么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注意怎样做了吗? 学生先看图,说说图意,体会怎样为邻居着想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平时是怎样做的。 2、讨论:有了麻烦怎么办? 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有时候在不经意时也会给邻居添麻烦,请你看一看图中的小朋友给邻居添了什么麻烦?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学生看图并讨论,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给邻居添过麻烦。 师:我们会给邻居添麻烦,反过来邻居有时候也会给我们添麻烦,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先请小朋友看图,说说图中小朋友的邻居给他添了什么麻烦,如果是你该怎么处理? 3、师小结:《民法通则》关于相邻关系的有关规定: 相邻各方,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给相邻方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 二、三味书屋《不一样的琴声》 学生读一读并说一说“琴声怎么会前后不一样呢?” 三、小组合作开展实践活动 (1)讨论共用部位乱堆乱放的现象该怎样处理。 (2)制定邻里大会大会议程 (3)制定邻里公约。 四、师小结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白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必须要为邻居着想,不给邻居添麻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