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国际技术合作的动因及其理论解释

国际技术合作的动因及其理论解释

国际技术合作的动因及其理论解释
国际技术合作的动因及其理论解释

国际技术合作的动因及其理论解释

国际技术合作,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企业或技术研究开发机构进行技术联合,实现技术资源的共享与交流,缩短技术开发期。它实际上是一种以契约为基础的技术交易,通过技术合作,合作方可以将各自互补的技术或技术上的比较优势结合在一起,即节省时间、资金,又提高技术水平。

一、国际技术合作的宏观动因

(一)技术国际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导致当代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产生与发展的最直接动因。技术进步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并已成为各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技术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对生产的作用远远超过劳动力与资本的投入。科学技术研究的费用昂贵且不断提高,加之对科研力量的要求等特点,推动了科技研究的国际化。科学技术研究的国际分工促进合作各方既可扩大自身的研究力量与能力,又可以较快地了解并掌握世界最新技术知识。科学技术研究国际化趋势必然导致签订大量双边或多边政府之间国际技术合作协定,而多边政府协定使国际技术合作的区域化、集团化趋势更为突出。跨国公司把已在本国失去优势的成熟性技术,通过一定渠道或技术转让扩散到发展中国家去,从而产生南北关系的国际技术合作;而复杂的开发性技术的国际转让,则主要是在拥有相似技术水平的发达国家之间进行。

(二)生产国际化

二战以后,生产力有了巨大飞跃,国际分工进一步加深,生产国际化有了巨大发展。生产国际化的新发展,不仅表现在各国实行现代化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即多种多样的机器设备、大量的能源、多种矿物与非矿物原料以及合成原料等等,在更大程度上依赖外国供应;各国产品有更大的部分需要在世界市场上销售,商品流通迅速扩大,对外贸易迅速增长;而且特别表现在直接生产过程已成为国际化的过程。由于许多现代化工业产品的结构与生产工艺十分复杂,技术性能与质地要求很高,它们的生产不仅要由国内的、许多部门许多企业进行专业化协作,而且要在国际范围内进行专业协作。各国不仅实行部门之间的分工,而且要实行部门内部的分工,即实行按产品、规格型号、生产工艺的专业化分工。这样,各国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依赖进一步加强,生产过程也就进一步发展成为统一的世界生产过程的组成部分。

(三)资本国际化

资本国际化的主要特征是生产资本的国际化,即一国的私人资本以兼并国外企业,通过在国外新建与扩建或订立技术许可协定等方式,对国外直接进行生产性投资,在国外单独或与当地资本“合股”拥有生产企业,就地雇用工人、组织生产、销售与出口,把原来限于一国之内的生产过程扩大到国际范围。生产资本的输出主要由跨国公司进行,

跨国公司成了资本国际化的一种主要形式。资本国际化促进了资本在国际之间的流动,使全球范围内的技术合作得到了迅猛发展。

二、国际技术合作的微观动因

随着新技术复杂性的提高和不同学科、技术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趋势日益明显,一个企业,无论规模多大,技术能力如何多样化,也不可能具备所需的各个领域的技术能力,这将日益成为制约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瓶颈。而通过与其他企业合作将使企业获得互补性的技术知识和经验,共享资源,形成技术协同效应和技术组合优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散经营风险,实现合作伙伴研发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

(一)推进技术进步,提升企业竞争力

按照美国管理学者迈克尔·波特的企业竞争理论,企业最关心的是其所在行业的竞争地位和竞争强度,而竞争强度又取决于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这五种竞争力量可以描述为:行业内现有企业间的力量对比、竞争对手的竞争能力、跨行业潜在的可能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商品的出现所生产的压力、购买者和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等。由于竞争日趋激烈的外部环境。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得不改变以往直接对抗的竞争方式,而采用技术合作这种间接竞争方式,以实现双赢。

因此,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是通过合作、竞争去争取多种技术。过去企业合作主要体现在市场和价格,而当技术创新成为推动企业发展根本之时,只有合作技术创新,才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实践证明,企业间的动态合作关系比传统的内部战略和金字塔式管理组织具有更为活跃的创新机制和更经济的创新成本,并且-更能照顾到不同国家、地区、社会团体甚至单个消费者的偏好的差异性,更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二)整合技术资源,弥补战略缺口

近二十年来国际竞争环境的深刻变化对公司的绩效目标造成巨大压力,因而当公司扫描竞争环境和评估它的自身竞争力和资源时,发现在竞争环境客观要求其所取得的战略绩效目标与依靠自身资源的能力所能达到的目标之间存在一个缺口,这个缺口被泰吉(T-T-Tyebjee)和奥兰德(G-E-Osland)等人称为“战略缺口(Strategic Gap)”。根据他们提出的战略缺口假说,战略缺口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企业走一切依靠自身资源和能力的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走技术合作的道路才能使各企业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开展世界范围内技术交流和合作,广泛利用合作伙伴的技术资源以及供应渠道、营销网络等经营资源,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化水平,实现合作方技术资源优势的互补,加强了彼此产品的竞争力和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弥补这种“战略缺口”。

(三)分散研发风险,共同分担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

由于技术创新具有不确定性、融合性和溢出效应这三种特性,使得企业对新技术的研发充满了风险。一般来说,企业在进行研究开发中的风险主要有三种:

技术风险:研究开发过程中的预期突破没有实现,或出现更多的没有预料到的技术难题。

需求风险:从开始研究到新产品投放市场这段时间内消费者需求发生变化。现代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产品生命周期迅速缩短,形成以快变为特征的市场需求环境。新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和竞争的加剧,也会导致企业自主研究开发的不确定性风险增大。

来自竞争对手的风险:为了获得研发的投资回报,公司需要一定的市场份额,如果竞争对手更快更好或同时推出同类产品,必然侵占或分割预期市场,最终也许使任何一家公司都难以从其研发投资中获得理想回报。

促使企业走向技术合作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减少研究开发活动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创新风险在于企业对新技术特性、创新时间和创新的经济效果的预测变得难以把握,可能得不到预期的成果。通过与其他企业合作,可以缩短创新周期,缩短开发与商业化之间的时间间隔,使每个企业所承担的风险相对减小。更重要的是,通过不同资源和能力企业之间的合作将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使内部闲置资源产生外部效应,拓展自己的核心能力,提高

合作团体的整体创新能力,有利于解决创新资源和能力的瓶颈,减少创新的整体风险。即使合作的各方具有共同的优势,优势叠加作用也有利于缩短开发时间,提高创新成功率。近来出现了一种由若干企业、研究机构临时组成虚拟公司,整合资源进行开发创新,一旦任务完成,按照一定原则进行利益分配之后该公司便自行解体,这种合作创新方式增加了资源的流动性和优化配置,缩短了开发和创新周期。基于以上关于创新活动风险的讨论,我们不难得出结论,那些认为创新活动风险很大的企业更加注重技术合作。

随着技术的日益复杂化,研究过程的日益复杂和综合,开发的成本越来越高。单个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难以承受所有的创新开支。如果没有合作各方提供或分担研究经费,研究活动将难以开展,这都迫使企业积极寻求技术合作。与此同时,市场和技术的全球化,提出了要在相当大的规模上和多个行业进行全球生产的要求,以实现最大的规模和范围经济,从而能在以单位成本为基础的全球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

(四)克服技术贸易壁垒,拓展市场

由于国际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质和规模经济的存在,对市场份额的追求成为企业的压力和动力,市场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企业参与技术合作不仅仅是出于获得新技术的目的,还有开拓市场的目的。通过合作创新可以使产品获得巨大的国内和国际市场。

此外,由于技术贸易壁垒的广泛存在,有时只有与当地企业进行

合作才能够突破技术壁垒,使技术顺利进入某一市场。例如,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对本国市场进行严格的保护,其他国家的企业只有与当地企业合作并提供先进技术,才被允许进入市场。由于对新市场缺乏了解,有时即使没有市场准入的限制,要想顺利进入并占领该市场也是十分困难的,与当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当地伙伴的市场经验和销售渠道进行新产品的推广,将提高市场进入的成功概率,降低市场风险。

研究表明,美国很多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并非为了获得特殊技术,其获得特殊技术的方式是兼并拥有该技术的企业或雇佣拥有该技术的研究人员,合作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进入市场的能力。例如,美国AT&T与Philips的合作,目的就是利用Philips在欧洲、中东等地区的强大销售网络,使自己的产品打入该市场。

如前所述,合作不仅可以使企业获得他们所缺乏的新产品知识,还有利于进入新产品市场,及时回收投资,获得期望的收益。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下,一些企业为了进入新的市场,将着力与已经拓展了这一市场的公司合作。从这一层面看,国际合作将越来越普遍。

三、国际技术合作动因的理论解释

可以从国际技术转移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企业资源及能力理论来解释国际技术合作的动因。

(一)国际技术转移理论

1技术转移差距理论

该理论认为技术之间的梯级差距是国际技术转移的前提条件,并且认为技术如同世界经济一样也存在着二元结构,技术是由掌握先进技术的发达国家,即技术的“中心”,向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即技术的“边缘”进行转移的。技术差距具体体现在世界各国专利持有情况;世界各国对现代高新技术的拥有量及其水平;经营管理技术水平;技术模仿、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根据国家总体技术水平来划分技术梯级差距,可分为三个层次: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技术较先进的新兴工业国家、技术落后的不发达国家。但总体技术水平的梯级顺序并不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的技术梯级顺序。因为现代科技发展迅速、技术发展日益复杂化、技术寿命日趋缩短,无论一个国家的总体科学技术多么先进。都不可能在一切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也不可能拥有一切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也就是说,解释国际技术转移的发生,必须从技术梯级差距的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分析。因此,技术转移可分为正向梯级转移和逆向梯级转移。目前,技术转移多为正向梯级转移,即由技术中心向技术边缘转移,先进地区向落后地区扩散。如果两个国家国民经济的需要之间重叠部分越多,发展差距较小,则技术转移就越容易、频繁,反之亦然。从目前世界技术转移的情况来看,发达国家之间技术水平差距较小。他们之间的技术转移就比较频繁。而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

术差距较大,技术转移相对比较困难。但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水平及技术创新能力的日益提高,逆向梯级技术转移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2需求资源(NR)关系理论

需求资源(NR)关系理论是日本著名学者斋藤优提出的,1979年他的《技术转移论》一书中提出了“NR关系假说”,在此基础上,1986年的专著《技术转移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将这一假说进一步深化。

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对外经济活动,受该国国民的需要(N:needs)和资源(R:resources)两者关系的制约。斋藤优把这种关系称之为NR关系。NR关系的不相适应正是国际技术转移发生的原因,也是促进技术创新的动力。NR关系通过技术转移不断得到调整,同时在调整的过程中又不断的出现新的问题,从而不断的推动技术转移向更高的层次发展。NR关系决定了技术转移的速度与规模。一般来说,NR关系失衡的可能性越大,技术转移的需求就越大。世界各国技术转移的历史经验证明了技术转移的发展过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阶段及其所产生的需要(N)与资源(R)的关系是基本相互协调的。当然,国际间的技术转移不能仅仅考虑需要(N)与资源(R)的关系,还应综合考虑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等各种要素。

国际合作重点

国际经济合作 第1章 国际经济合作概述 一 国际经济合作的概念 答:国际经济合作是指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政府、国际经济组织和超越国际界限的自然人和法人为了共同利益,以平等互利为原则,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所进行的以生产要素的国际转移和重新合作组合配置为主要内容,较长期的经济协作的活动;国家间的经济政策协调也是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内容。 二 国际经济合作的研究对象 答:国际经济合作的研究 应以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和重新组合与配置为主要内容,研究以各种形式出现的生产要素移动的规律及再次领域内进行、国际经济协调的有效机制。 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 国际经济合作产生和发展的理论依据。 2、 研究宏观国际经济合作。 3、 研究微观国际经济合作。 四 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贸易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1、研究对象不同。 2、业务程序与进行方式不同。 3、对各国国民经济的作用不同。 联系:1、都是国际经济交往的重要形式。 2、都是与生产要素和商品生产相关。 3、必须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 第二章

一、国际直接投资又称对外直接投资(FDI),是指投资者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拥有十几的管理权、控制权的投资方式。 二、国际间接投资又称海外证券投资(FPED)是指投资者通过购买外国的公司股票、公司债券、政府债券、衍生证券等金融资产,依靠股息、利息及买卖差价来实现资本增值的投资方式。 三、国际直接投资的特征: 一是投资主体对海外多数公司既有所有权(部分或全部),又有控制权,可对其实施有效的经营管理。二是国际直接投资不是单纯的互相独立的单项要素的转移,而是组合生产要素转移。 四、国际直接投资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进行:一是投资者到本国以外的国家或地区单独出资或与其他投资者共同投资创建新的企业。二是投资者购买外国企业的股票并达到控股的水平。即外国投资者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渠道去得东道国或企业的部分或全部所有权的投资行为,三是利用以前的FDI的利润在海外进行再投资。 五、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1、自然资源导向型2、市场导向型3、效率导向型4、技术与管理导向型5、投资分散风险导向型6、优惠政策导向型投资7、全球战略导向型投资(看案例)。(19页) 六、国际直接投资环境:指东道国对国际投资产生有利或不利影响的各种条件和因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所构成的有机整体。由五个因素构成:政治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 七、国际投资环境的特点:综合性、先在性、差异性、动态性、主观性 八、国际投资环境因素分析:(一)、自然地理因素: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二)、经济环境因素: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高稳定性、市场和产业的环境、生产要素供应、涉外经济状况(三)、基础设施建设(四)、法律环境的因素(五)、政治环境的因素(六)、社会文化环境的因素 九、国际直接投资的评估方法:(一)投资障碍分析法,是依据潜在的阻碍国际投资云个性因素的多寡与程度来评估投资环境优劣的一种方

国际贸易理论基础模拟试卷

《国际贸易理论基础》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45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请将其代号填在横线空白处) 1. 总贸易体系是指以一国的 C 作为统计界限。 A. 货物进出口 B. 服务进出口 C. 国境 D. 关境 2. 实物商品的进出口称为 D 。 A.过境贸易 B.转口贸易 C.无形贸易 D.有形贸易 3. 根据《INCOTERMS2000》的规定,采用FOB或CIF术语成交,货物在海运途中损坏灭失的风险 B 。 A. 均由卖方承担 B. 均由买方承担 C. 前者由卖方承担,后者由买方承担 D. 前者由买方承担,后者由卖方承担 4. 一般来说,按CIF Landed条件成交,买卖双方的风险划分界限为 B 。 A. 货物交给承运人 B. 货物在装运港越过船舷 C. 货物在目的港卸货 D. 货物到达目的港 5. 国际贸易术语中“成本加保险费加运费”的英文缩写字母是 B 。 A. CIP B. CIF C. CPT D. FAS 6. 按照《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解释,采用CIF条件成交,货物装船时从吊钩脱落掉入海里造成的损失由 A 。 A.卖方负担 B.买方负担 C.承运人负担 D.买卖双方共同负担 7. 成都出口到莫斯科一批机床,中方办理出关手续,俄方办理进关手续,价格中包含成都至莫斯科的运费和保险费,适用的贸易术语为 D 。 A. CFR莫斯科 B. FOB成都 C. CPT莫斯科

D. CIP莫斯科 8. 7.在交货地点上,《1941年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订本》中对C的解释与《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中对FOB的解释基本相同。 A. FOB Under Tackle B. FOB C. FOB Vessel D. FOB Liner Terms 9. FOB术语的运费支付方式是B。 A. 预付运费 B. 到付运费 C. 第三地支付 D. 比例运费 10. 如果合同中规定包括平舱费、理舱费在内的装船费用由支付运费一方负担,这是 B 。 A.CIF船底交货 B.FOB班轮条件 C.FOB包括平舱 D.CIF班轮条件 11. 代理人一般以 B 的名义从事业务活动。 A. 自己 B. 委托人 C. 第三者 D. 以上都不是 12. B 是指以物易物,即货物出口的一方在进口某一价值货物的同时,向对方提供等值的出口货物,通常不涉及到第三方。 A. 补偿贸易 B. 易货贸易 C. 抵消贸易 D. 互购贸易 13. 进料加工是指 D 进口部分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辅助材料(简称料件)加工成品或半成品后销往国外的一种贸易方式。 A. 国外客户购买后提供给有关经营单位 B. 可由国外客户购买后提供也可由我国有关经营单位用外汇购买 C. 我国加工单位用外汇购买 D. 我国有关经营单位用外汇购买 14. 拍卖的特点是 B 。 A. 卖主之间的竞争 B. 买主之间的竞争 C. 主与卖主之间的竞争 D. 拍卖行与拍卖行之间的竞争

我国国际技术贸易的特点及趋势

我国国际技术贸易的特点及趋势 国际技术贸易是指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间按照商业条件签定技术协议或合同而进行的有偿技术转让,是以技术为交易标的的国际贸易行为。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半个世界里,国际技术贸易得到飞速发展。这加强了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由于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日益重要的作用,及其在国际商业竞争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的关键地位,国际技术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先进科技,促进国际贸易发展,提高各国的技术水平以及加速世界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经济全球化又必然反过来带动国际技术转让的日益频繁。 一、我国的技术贸易的特点 1、我国的技术进口贸易 我过的技术引进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50至1978年),中国以许可贸易、顾问咨询、技术服务、合作生产等方式引进技术共845项,合同总金额119.72亿美元。这个阶段,中国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工作的主要特点是:(1)以进口成套设备、新建大型企业为主,这些约占技术引进项目与合同总金额的90%以上;(2)主要是使用中央外汇和政府间的记账贸易,基本上没有利用外资。 第二阶段(1979年至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技术进口开始走上了正轨,90年代进入迅速发展时期。这一阶段,中国共引进技术3万多项,合同总金额达到1500多亿美元。技术引进大大加快了中国企业的技术改造,推动了中国的技术进步,填补了中国一些行业的技术空白,缩短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与第一阶段相比,第二阶段的中国技术引进工作具有如下特点:(1)技术引进的方式灵活多样。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已基本上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成套设备进口的方式,更多的是通过技术转让、技术许可、合作生产、顾问咨询、技术服务、关键设备等方式进口技术;(2)技术引进的来源更加广泛,中国引进技术和设备的来源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十几个国家扩大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日本、加拿大、德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瑞典、意大利等国家;(3)技术进口的资金来源不断拓宽,政府贷款、专项外汇、商业贷款、企业自筹、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出口信贷、合作生产、租赁、补偿贸易、中外合资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等资金渠道和合作方式已在技术引进中广为采用;(4)技术进口的法规日趋完善。 2、我国的技术出口贸易 在新中国成立后一个很长时期,中国的对外技术贸易是只进口不出口的单向流动局面。改革开放以后,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中国开始技术出口,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技术出口占外贸总额的比重从1991年的1.78%升至1997年的3.02%。2000~2002年,中国共向52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技术和成套设备,签订技术出口合同2233项,合同总金额1514亿美元。 20多年来,中国技术出口发展的特点:(1)技术出口的国别和地区范围逐渐扩大。1980年,我国的技术仅出口到联邦德国、美国、和巴基斯坦3个国家,1998年已出口到120个国家和地区。1985年以前,引进中国技术的主要是发达国家,1989年以后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占我国技术出口总额的70%以上),同时,对发达国家技术出口的绝对额继续保持增长。(2)技术出口的行业和范围不断拓宽。1980年,我国技术出口仅限于冶金、农机和化工3个行业,到21世纪初,已扩大到机械、电力、建材、轻工、船舶、航空、电子、能源、纺织、交通通信、卫星发射、工程设计、生物医疗、计算机信息服务等近20个行业。(3)技术出口方式灵活多样,有技术许可、技术服务、合作生产、高技术产品、关键设备、成套设备、大型设备等多种技术出口方式。(4)技术出口带动了国产成套设备的出口。从1989年到2002年,带有成套设备出口的技术出口合同额占技术出口总额的90%以上。 中国的技术出口规模虽然逐步扩大,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技术出口

相互依赖下的国际合作理论

相互依赖下的国际合作理论 摘要:在世界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推动了国际合作研究的兴起与发展。本文探讨了相互依赖下国际合作理论的发展轨迹,并以中国和东盟的合作为例,从促成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意义两个方面着手,可见,中国与东盟合作是东亚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它的成功推进对东亚一体化的发展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 关键词:相互依赖国际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1977年,美国学者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出版了《权力与相互依赖》一书。1984年,罗伯特·基欧汉又推出力作《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同年,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的《合作的演变》问世。1985年10月,《世界政治》发表了一组关于合作问题的文章。次年肯尼斯·奥伊出版了颇有影响的《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成为合作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联合国在其宪章中明确指出的宗旨之一就是“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家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但冷战的爆发及两极格局的形成,致使国际合作步履维艰。在世界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推动了国际合作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一、相互依赖下国际合作理论的发展轨迹 20世纪70年代,相互依赖概念的提出受到了国际政治学者的广泛关注。“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1]“我们正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旧的国际格局正在崩溃,旧的口号日益失效。世界各国在经济、交流和人类理想等方面已经变得相互依赖了。”[2]当时的国际政治学者,不管是现实主义者,抑或是行为主义学派,还是后来被称为新自由主义的学者,都在某种程度上使用相互依赖来表述时代特征。相互依赖表达了国际政治中的一种状态,是对不同过激行为者相互影响的一种特征表述,这些相互影响往往是国际交往说产生的结果。[3] 在相互依赖的国际政治现实对国际合作的客观需求和推进,国际合作理论也在这一期间加快发展。一般来看,国际合作理论的研究主要涉及国际合作的内容、实现途径、绩效及相关的研究方法等等。在20世纪70年代,国际间的多边合作、非政府组织特别是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全球金融市场初具规模,这一时期的国际合作理论,首先侧重于对国际相互依赖概念的分析。相互依赖是国家之间或其他国际行为体之间相互影响的情形,但是,相互依赖只有在交往活动产生、彼此都付出代价的结果时存在,由于权力在相互依赖中发生作用,所以后者存在着敏感性和脆弱性这两个方面。基欧汉和奈认为,现实主义的假定不能很好地反映国际政治现实,而用一种“复合相互依赖”模式能够更真实地描绘国际政治现实。这种相互依赖模式与旧的权力政治模式有着根本区别:前者关注的是安全、均势、势力范围等高级政治问题,后者关注的是自然资源、能源和环境等低级政治问题;前者将国家间关系视为冲突的“国家利益”,后者认为国家间是相互依赖的、存在着共同利益和国际合作;在具体法则上,前者是“你所得即我所失”的均势法则,后者则

自考00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_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导论 1、对外贸易:一国或地区同别国或地区进行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这种交换活动被称为对外贸易;从国际范围来看这种货物和服务交换活动就被称为国际贸易.:P41 2、对外贸易额又称对外贸易值,它是指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进口额与出口额的总和,是反映一国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以国际上通行的货币表示。 3、对外贸易量是用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进口或出口价格指数去调整当年的进口或出口额,得到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P42(2009.1,2010.10) 4、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以一国对外贸易总额同该国GNP或GDP的比率来表示,用以反映一国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P46 5、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构成,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在一国对 . 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 1、世界货物出口总额总是小于世界货物进口总额。原因:出口用FOB价(货价,不含运费保险费),进口用CIF价(包含运费、保险费),因此从世界范围看,出口总额﹤进口总额。09.10,P42 2、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是指贸易国家进行对外货物贸易统计所采用的统计制度,前者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采用此法),后者以货物通过海关作为标准(欧洲除了英国都用专门贸易体系) 3、直接贸易指货物消费国.生产国直接买卖货物的行为;转口贸易也称中转贸易,指货物消费国与生产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活动,对第三国而言便是转口贸易;过境贸易指别国出口货物通过本国国境,未经加工改制,在基本保持原状条件下运往另一国的贸易活动P43 4、世界贸易组织列出服务行业包括以下12个部门:商业.通讯.建筑.销售.教育.环境.金融.卫生.旅游.娱乐.运输.其他P45(多选考点。07.01,0710,08.10,) 5、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额与进口额之间的差额称贸易差额.当出口额超过进口额时,为贸易顺差或出超;当进口额超过出口额时,称为贸易逆差或入超.P46(2012.1,2011.1,2011.10,单选) 6、对外贸易按商品形式与内容不同,分为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 7、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结构是指货、.服务在一国进出口或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狭义的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结构又称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货物结构;对外贸易货物结构是指某大类或某种货物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是什么?P50 1、不同阶段,国际贸易增长速度呈现出重大差异。 2、制成品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 3、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4、发达国家仍然是国际贸易的主体,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流向。 5、区域性贸易迅速发展。 (1)2002年,某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为0.8,而该国当年的服务贸易总额为

2017国际合作行动计划

1.增进多边沟通 依托“沟通和服务”,发挥政企、中俄两国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创新吉林省与滨海边疆区经贸合作模式,推动经贸合作升级。 2.促进项目合作 以“扩大双边贸易,促进项目合作、改善投资环境、增进相互理解”为目标,实现企业的社会经济价值。 3.创新服务理念 以“办实事、重实效、接地气”为服务理念,注重中俄两国社会与企业资源整合,挖掘并满足企业需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4.夯实社会基础 以“高质量、全方位、跟踪式”为服务宗旨,不断扩大专委会的社会影响力、社会信誉度和企业服务能力。 1.政企沟通机制 建立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中俄之间保障信息畅通的政企沟通机制,为企业经营开路架桥。 2.法律保障体系 建立保障中俄有关法律法规贯彻落实的法律服务体系,为中俄企业开展贸易与投资活动保驾护航。 3.业务服务体系 建立双边贸易、项目投资、项目管理的业务服务体系,为双方企业开展对外经贸业务减负增效。 4.专家指导体系 建立中俄经贸合作专家指导体系,在市场分析、项目论证、项目融资等领域为双方企业出谋划策。

1.完善组织机构 设立专家委员会 设立珲春市代表处(珲春市) 设立滨海边疆区代表处(海参崴) 设立“滨海边疆区吉林国际商务中心” 2.开展多方沟通 与省内外商协会、企业建立友好、互利合作关系 完善国内外政府之间、商会之间、企业之间的沟通渠道 3.组织商务活动 举办俄罗斯中俄贸易投资专题座谈会(海参崴) 承办滨海边疆区“吉林国际商务日”(海参崴) 4.支持合作立项 海参崴“中国名优机电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副主席单位项目) 海参崴市内自动化停车场项目论证与融资(副主席单位项目) 中俄跨境旅游经济区项目论证与融资(副主席单位项目) 1.调研沟通 通过国内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沟通,挖掘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 2.整合资源 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制定服务计划。充分发挥本会优势和社会影响力,整合社会资源,满足企业需求。 3.开展服务 根据与企业共同制定的服务计划,向本会国内外有关执行机构下达任务,秘书处对各项工作进行部署和监督。 4.财务运作 本会财务支出来源于社会捐赠和企业赞助,不对委员企业收取会费。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编辑]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编辑] (一)重商主义

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国际贸易观点,也称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其核心是追求贸易顺差,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 Mun)。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 [编辑] (二)重农学派 17世纪下半期,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形成了重农学派(physiocratic school),其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Quesnay)。 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他们认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贸易)是保证市场均衡和物价稳定的重要机制。[编辑] (三)绝对优势理论 18世纪末,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生产分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国际技术贸易(含答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国际技术贸易》期末复习大纲 (请和本学期大纲对照,答案供参考,红色答案来自答疑系统) 本复习大纲适用于本学期的期末考试,所列题目为期末考试的出题范围。 本次期末考试题型分为五种: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 简答题;论述题(分值约为10%;10%;20%;30%;30%) 一、单项选择题 1.国际技术市场是()A.有时间、有地点的实体市场B.集多种功能、按行业分割的市场结构C.超级市场D.临时建立的市场 2.硬件技术是指()A.机器、设备、仪器B.与软件技术一起引进的有形物 C.高技术产品D.作为软件技术实施手段的有形物 3.国际技术贸易合同名称的写法应该是()A.合同B.关于ⅹⅹ专利技术实施许可合同 C.许可协议D.协议 4.技术咨询的成果的实施由负责()A.委托方B.双方 C.受托方D.第三方 5.商务谈判的核心问题是()A.技术条件B.技术使用费 C.产品的种类D.保证与索赔 6.国际技术贸易合同的形式应该是 A.任何形式B.一般书面形式 C.口头形式D.正式书面形式 7.工业产权技术是指()A.受工业产权法保护的技术B.受民法保护的技术 C.受版权法保护的技术D.没有专门法律保护的技术 8.商标权的保护期可以续展次()A.1次B.3次 C.5次D.无数次 9.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当事人一般称呼是()A.买方卖方B.委托方受托方 C.许可方被许可方D.出让方受让方 10.专利申请许可合同签订的时间是()A.专利申请之前B.专利申请日确定之后 C.专利被批准之后D.专利申请之后

11.合同附件和合同正文的地位和效力是()A.地位相同,效力不同B.地位不同,效力相同 C.地位相同,效力相同D.地位不同,效力不同 12.我国商标法规定,商标标记应是()A.可区别性标记B.可视性标记 C.可听性标记D.可感知性标记 13.为科学实验目的,未经权利人允许实施专利技术,法律是否视为侵权行为()A.视为侵权行为B.不视为侵权行为 C.视情况而定D.视给专利权人造成的后果 14.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使用的知识是()A.专利技术知识B.保密技术知识 C.普通技术知识D.技术理论知识 15.技术文件交付多采用的运输方式是()A.邮政运输B.铁路运输 C.航空运输D.海洋运输 16.在知识体系中,与技术知识关系最密切的知识是()A.文学知识B.科学知识 C.理论知识D.艺术知识 17.当前国际技术市场上的主导力量是()A.经济组织B.公司 C.自然人D.跨国公司 18.合同“序文”说明的关键内容是()A.许可方拟转让的技术 B.被许可方希望获得技术的愿望 C.双方为实现合同目标所持的态度 D.许可方权利的真实性、有权许可并能获得出口许可 19.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的许可方应是()A.技术发明人B.技术发明人所在单位 C.专利权人D.专利申请人 20.最能反映技术转让效果的指标是()A.技术资料的质量B.技术服务、技术指导的质量 C.合同产品的质量D.保密措施的严密程度 21、技术使用费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是()A.被许可方B.许可方 C.中介公司D.代理公司 22、对在被许可方国家未设机构的许可方征税的方式是() A..由支付技术使用费的被许可方交纳 B..由许可方直接交纳 C.由税务机构向许可方收取 D.由支付使用费的被许可方代税务机构扣缴23.国际技术贸易合同适用法律首先是()A.国内法B.国际法 C.国际公约D.国际惯例 24.当事人提交仲裁必须有()

国际技术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技术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趋势 国际技术贸易由于具有促进技术进步,节约技术研究的开发费用和研制时间,迅速增强国家的技术经济实力,缩小与先进技术国家的差距等重大意义,因而近几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纵观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历程,主要呈现出以下三方面的发展趋势。 (一)国际技术贸易发展速度迅猛,跨国公司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在目前世界技术贸易市场上,跨国公司以其雄厚的资金和强大的技术力量成为国际技术转让和输出的主要承担者,是现代国际技术贸易中最活跃,最有影响的力量。据统计,美国的技术贸易收入有80%来自本国跨国公司向其在海外子公司的转让;英国本国跨国公司向海外子公司转让技术大约占其技术出口总额的85%;发达国家5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垄断和控制了资本主义世界技术贸易的90%。由此可以预见,未来世界贸易将进入技术和技术产品出口为重点的新时代,而跨国公司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二)国际技术贸易运营方式体系化,并出现与多种形式的国际经济合作交叉渗透的趋势。伴随着技术贸易的发展,世界技术交易市场不断增多。从机能上看,既有专门信息服务性技术市场,也有洽谈性技术市场;从市场范围看,既有各国国内设立的技术市场,也有国与国之间为促进战略性技术合作而设立的两国以至多国技术市场。专门性技术市场的日益扩大,使国际技术贸易运营方式进一步体系化和多样化,为世界技术交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随着国际交往形式增多,技术转让与其他形式的国际经济合作在更大范围内多种形式融合渗透,部分技术拥有者放弃单纯的技术买卖,开始从事产业贸易,或将技术作为投资入股或合资办厂的投入要素,以参予技术产业效益的分享作为技术补偿,这样,纯粹的技术交易关系就扩展为以技术商品为中心的复合型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三)国际技术贸易由一极化走向多极化,并呈现出不平衡发展的格局。据统计,发达国家之间成交的技术贸易总额占世界技术贸易总额的80%以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成交的技术贸易总额只占世界技术贸易总额的10%,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贸易所占比重还不足10%。发达国家为了建立和加强以自己为主导的经济集团和势力范围,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技术转让实行“保持差距政策”,严格限制提供高技术,尖端技术和核心技术,而且提供技术的附加条件也越来越苛刻。这种技术保护主义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技术贸易中的不平衡性。 二、我国发展技术贸易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当前,世界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新的高潮,又一个科技和经济大发展的新时代正在来临。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大国,都在加紧调整科技和经济战略,增强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无论哪个国家或地区,要想在未来的世界市场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投入这场以科技竞争为至高点的国际竞争之中。就我国而言,积极参予和发展科技贸易,既具有其必要性,也具有其可行性。 (一)我国发展技术贸易主要具有以下必要性 第一,发展技术贸易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政策,是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经济、科技、文化十分落后的基础上起步的,要想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经济发达国家经过几百年历程达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后来居上,就必须切实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大力发展和应用科学技术,并通过参予技术进出口贸易,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今后,为了推进我国的对外开放,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技术贸易应该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 第二,为了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加速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需要通过国际技术贸易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应该看到,任何一项技术的发明,都需要进行大量的投资,花费大量的时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通过技术贸易引进所需要的先进技术,可以

国际关系理论三大流派

(转自:庄周梦蝶)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安全。安全是塑造国际行为的核心变量,也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重要和最复杂的概念之一。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安全的保证在于所获权力的 多寡。自由主义提出国际制度理论,以此来淡化权力的影响,认为国际合作和相互依赖可以确保 安全。建构主义则另辟蹊径,从社会学中借鉴新的概念,认为国家安全的存在和追求,离不开观 念和文化等意识形态的因素。 一、三大主流国关学派的国际安全观简介 国际安全问题历来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焦点之一。冷战的结束,特别是“911”事件以后,引 起了国际安全局势的剧变,国际社会对国际安全问题、尤其是非传统安全问题予以高度的关注, 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国际安全问题的大辩论。[1]自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理论界形成了三大 理论流派论战的局面。[2] (一)、现实主义学派的国际安全观 基于对国际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现实主义对于国际政治的本质以及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了 长久而深入的思考。在现实主义学派看来,国际安全在本质上是稀缺的,国际安全问题只可以缓解,却不能最终得到解决,而获得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拥有强大的权力。因此国与国之间的关 系就是围绕权力斗争的关系。无政府状态成为认识国际政治的基本起点,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则是每一个国家必须面对的现实。[3] 现实主义学派主要有以汉斯摩根索为代表的古典现实主义、以肯尼思沃尔兹和罗伯特吉尔平 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和以约翰米尔斯海默为代表的进攻性现实主义。汉斯摩根索一生经历过两次 世界大战,战争的惨痛经历使他一直坚持人性本恶的观点。他认为存在于人自身罪恶的本性不可 能根本改变,因此也不可能建立一个安全的国际社会。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经常会感到岌岌 可危,为了能够安全,人们必须自保,要自保就必须获得权力。而国家权力就是这种个人权力的 延伸和扩大。在他看来,权力,主要是军事权力,是国家行为的目标。[4]在国际社会里,国家对外 行为的动因就是出于对权力的追逐。而不断追逐权力的结果,则使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过程中产生 相互怀疑和不信任,导致“安全困境”和“零和博弈”,其逻辑结果是国际冲突。[5]因而获得国家安全 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拥有强大的军事权力。肯尼思沃尔兹强调世界处于无政府状态,在无政府条件 下国家的第一考虑就是生存。[6]他认为在这样的体系中,国家的目的不是获得和维持权力,而是 力图确保生存,两极均势有利于降低战争危险。[7] 新现实主义的另一代表人物罗伯特吉尔平认为,除了国际政治方面的因素,也应该考虑到国 际经济方面的因素,尤其在全球化浪潮中,国际经济方面的因素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在国际安全 方面,他强调只有提升包括国家经济实力在内的整体实力才能更好的获得安全。进攻性现实主义 的代表人物约翰米尔斯海默强调权力是大国政治的根本,大国为追逐权力而互相竞争,国际体系 的无政府特征和权力分配不公导致国际冲突,只有获得权力最大化才能尽可能地确保自身安全。 他还提出了5个基本假设:1、国际体系是无政府体系。2、大国拥有相互伤害和相互摧毁的军事 权力。3、国家永远无法确认它国的意图。4、生存是第一目标。5、国家是理性行为体。可见,进 攻性现实主义是将现实主义的基本命题发挥到极至,国际安全极为稀缺,国际冲突不可避免,只 有掌握最大化的权力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 现实主义学派关于国际安全的逻辑是“安全困境”。在无政府状态中,国家间具有高度猜疑性, 使它们对对方行为总往最坏的方面估计。国际安全是稀缺的,为了获得安全,一国增加军备,必 然会使另一国感到威胁,从而引起另一国增加更多、更强大的军备,最终使军备竞赛无法避免。 (二)、理想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安全观 “强者能其所事,弱者受其所难”仍然是国家在安全问题上的切实感受。自助、结盟、集体安 全等成为国家维护自身安全的可求途径。[8]理想主义学派认为:除了战争,国家还可以通过和平 手段来实现自身的安全。以一战为界点,国际关系的理想主义传统开始转向现在的新自由制度主义。与现实主义相比,理想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更加注重集体安全和相互依赖。理想主义学派

国际贸易复习知识点

《国际贸易》 第一章绪论 1、对外贸易依存度:它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贸易值与该国同时期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对比关系。 解析:是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和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额/GNP*100%;出口依存度=出口总额/GNP*100%;进口依存度=进口总额/GNP*100% 2、贸易条件:被定义为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对比关系,反映了该国当年的对外贸易状况和商品的国际竞争力状况,一般以贸易条件系数表示。其经济学的含义是,随着出口商品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出口每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的数量。 解析:(TOT=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如果该系数大于1,则说明该国的当年贸易条件得到了改善;如果该系数小于1,则说明该国的当年贸易条件恶化了。 3、贸易差额: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出口额与进口额的相差数。BT=总出口—总进口=∑ex-∑im(一年或半年)>0顺差,<0逆差 评价:是衡量一国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解析:顺差:(利)表明竞争能力强、对外支付能力强、有利于吸收外资、币值稳定、对外谈判地位高(不利)本币升值导致出口价格竞争力下降、资金积压、外汇占款增加易导致通货膨胀、外贸关系紧张。因此,顺差应适度,不同国家区别看待。 4、转口贸易、过境贸易的区别P7 转口贸易(价值增长角度):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不直接买卖商品,而是通过第三国参与进行的商品买卖。第三国对此类商品的买进,时专门为销往商品消费国的。第三国参与了这笔买卖的商品价值转移活动,但不一定参与商品的实体活动,即这批货物可以运往第三国的口岸,但不能入境,也可以直接运往商品消费国。 过境贸易(运输角度):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之间进行的商品买卖活动,其实物运输过程必须穿过第三国的国境。第三国要对此批货物进行海关监管,并把此类货物作为过境贸易额加以统计。 国际贸易额:是计算和统计世界各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指标。即按同一种货币单位换算后,把各国和地区的出口额相加而得。 对外贸易额:是用货币金额表示的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的进出口的数量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经济指标。 *在计算对外贸易额时,出口额以FOB价格计算,进口额以CIF价格计算 对外贸易量:是为了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并准确反映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的实际数量变化而制定的一个数量指标。

国际贸易理论基础模拟练习答案

模拟练习答案简答和论述 模拟一 填空: 1、总贸易、专门贸易 2、差异性、同一性 3、FDI对外直接投资、FRI对外间接投资 4、本币外汇倾销、外币、大于物价、对等 5、序言、正文 7、最惠国待遇 判断: 1、A 2、B 3、B 4、B 5、A 6、A 7、B 8、A 9、A 10、B 选择: 1、ABD 2、ABC 3、A 4、A 5、D 6、B 7、AB 8、D 9、D 10、ABC 11、BC 12、AC 13、C 14、AC 15、C 名词解释 1. 贸易条件:某一年份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表明一国贸易状况。 2. 独占许可证协议:即在规定的区域内,接受方在协议有效期内对许可证协议项下的技术享有权; 所有者不得利用该技术生产和销售商品,也不能把同样技术授与该地区内的任何第三方。 3. 贸易创造效果:(Trade Creating Effect)。它由生产利得和消费利得构成。某个成员国

的一些国内产品将被其它生产成本更低的产品的进口取代。其结果使资源使用效率提高,扩大了生产利润;同时,使本国该项产品消费开支减少,扩大了社会需求,结果会使贸易量增加。贸易创造效果使关税同盟国的社会福利水平提高。 4. 选择性保障条款:(Selective Safeguards Clause)是指缔约国的某种出口产品数量剧增,对另一缔约国生产的同类产品造成重大损害或重大威胁时,如经磋商未能达成协议,受损害的一方可单独对这种产品实行进口数量限制。 5. 关税配额:是对商品进口的绝对数额不加限制,而对在一定时期内,在规定配额以内的进口商品,给予低税、减税或免税待遇,对超过配额的进口商品则征收较高关税,或征收附加税或罚款。因此,它是关税与配额相结合的一种限制性措施。 6. 对外贸易系数:是一国进出口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之比。 7. 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条款:是指缔约国一方现在和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一切优惠待遇,应立即无条件地、无补偿地、自动地适用于缔约对方。 8. 共同市场:就是除成员国内完全废除关税与数量限制,建立对非成员国的共同关税外,共同市场成员国间的生产要素也可以自由移动。 简答题 1.“自动”出口配额制,又称“自动”限制出口,是一种限制进口的手段。 所谓“自动”出口配额制是出口国家或地区在进口国的要求或压力下,规定某一时期内(一般为三年至五年),某些商品对该国的出口限制,在限定的配额内出口国自行控制出口,超过配额即不准出口。在形式上它与绝对进口配额制略有不同:绝对进口配额制是由进口国家直接控制进口配额来限制商品的进口,而“自动”出口限额是由出口国家直接控制这些商品对指定进口国家的出口。但是,就进口国家来说,二者都起到了限制商品进口的作用。 2. E =(T-P·t)/(1-P)·100% =(50%-50%·10%)/(1-50%)·100 % =(0.5-0.05)/0.5 =(0.45/0.5)·100% =90% 3. △Y=k·(△I+△X-△M) k = C/(1-C) =1/(1-40%) △Y =1/(1-0.4)×(50+200-100) =(1/0.6)×150 291=5/3×150=250亿(美元) 六、论述题(要点) 1.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及原因: (1)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超过初级产品所占的比重。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①世界农业、矿业的发展速度落后于制造业的发展速度。②由于国际分工的深化,国际贸易中的中间产品大大增加。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农业保护政策和农业工业化,使粮食自给率提高。 ④合成代用品大量出现。 ⑤原料使用率的提高,废料回收与利用能力的加强。 ⑥初级产品价格偏低。 (2)燃料在初级产品贸易中所占比重急剧上升。主要原因是:工业的发展需要以及1973年以后油价的急剧提高。 (3)在制成品贸易中,机械产品在各大类商品中增长最快,在世界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不断提

国际经济合作试题与答案

国际经济合作试题与答案 一、名词解释(24分,每小题4分) 1.国际直接投资 2.国际技术贸易 3.国际技术贸易 4.履约保函 5.杠杆租赁 6.财政援助 二、填空题(24分,每空1分) 1.﹍﹍﹍﹍﹍亦称营业性租赁,指出租人根据市场需要而购进通用设备,通过不断出租给不同用户使用而逐步收回租赁投资并获得相应利润的一种租赁形式。 2.许可贸易的方式包括﹍﹍﹍﹍、﹍﹍﹍﹍、普通许可、﹍﹍﹍﹍、﹍﹍﹍﹍等 3.根据国际经济合作参与方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合作涉及的领域和内容的不同,可将国际经济合作划分为﹍﹍﹍﹍﹍﹍﹍与﹍﹍﹍﹍﹍﹍﹍﹍。 4.国际直接投资的形式包括﹍﹍﹍﹍﹍、﹍﹍﹍﹍﹍﹍、﹍﹍﹍﹍﹍﹍。 5.英国教授﹍﹍﹍1981年论述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跨国交易的市场不完全性,企业在不同国家配置其价值增殖活动的不同阶段和环节的愿望,构成了国际生产一般理论的核心。 6.跨国公司的确认标准包括三个方面,即﹍﹍﹍﹍﹍、﹍﹍﹍﹍、﹍﹍﹍﹍﹍。 7.国际债券是指某国政府或企业在其国境以外发行的以某种货币为面额的债券。国际债券按发行地点与面值货币不同,可以分为﹍﹍﹍﹍﹍、﹍﹍﹍﹍和﹍﹍﹍﹍。 8.国际发展援助方式可分为:双边援助和多边援助(按其援款的流通渠道);﹍﹍﹍﹍和﹍﹍﹍﹍(按其援助的方式);﹍﹍﹍﹍﹍和﹍﹍﹍﹍﹍(按其援款的使用方向)。 9.根据资金方式,财政援助可分为﹍﹍﹍﹍﹍、﹍﹍﹍﹍﹍﹍和﹍﹍﹍﹍﹍三种。

三、简答题(30分,每小题6分) 1.中国的对外发展援助事业经历 2.国际工程承包的特点 3.国际经济合作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原因 4.国际经济合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5.什么是杠杆租赁 四、论述题:(共22分) 1.中国参与国际发展援助的意义(12分) 2.国际租赁的作用(10分) 名词解释(24分,每小题4分) 1.国际直接投资(International Investment)一般又称外国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缩写为FDI)。FDI指的是一国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单独或共同出资在进境外创立新企业、增资扩展原企业或收购现有企业,以谋求拥有国外企业或产业的控制权为目的的投资行为。 2.国际技术贸易是指不同国家的企业、经济组织或个人之间,按照一般商业条件,向对方出售或从对方购买软件技术使用权的一种国际贸易行为。 3.国际技术贸易是指不同国家的企业、经济组织或个人之间,按照一般商业条件,向对方出售或从对方购买软件技术使用权的一种国际贸易行为。 4.履约保函是承包商通过银行向业主开具的保证,在合同执行期间按合同规定履行其义务的经济担保书。 1.杠杆租赁在英美法系国家亦被称为衡平租赁,是指在一项租赁交易中,出租人只需投资租赁设备购置款项的20—40%的金额,即可在法律上拥有该设备的完整所有权,享有如同对设备100%投资的同等税收待遇;设备购置款项的60—80%由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无追索权贷款解决,但需出租人以租赁设备作抵押,以转让租赁合同和收取租金的权利作担保的一项租赁交易。 2.财政援助(Financial Assistance)是指援助国或多边机构为满足受援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为解决其财政困难而向受援国提供的资金或物资援助。财政援助分赠款和贷款两种。

国际贸易理论重点名词解释

国际贸易理论重点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一、五章): 1.对外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同别国或地区进行的货物交换活动,是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考 察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2.国际贸易:从国际范围来看国家之间货物和服务交换活动,就称为国际贸易或世界贸易。 3.对外贸易额:对外贸易额又称为对外贸易值,它是由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进口总额(货物 与/或服务)与出口总额(货物与/或服务)构成,是反映一国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之 一。 4.对外贸易量: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单纯反映对外货物贸易的数量规模,被称为对外贸 易量。 5.贸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是指国家进行对外贸易统计所采用的统计制度。总贸易体 系是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统计进出口货物的标准。专门贸易体系则是以货物经过结关作为 统计进出口的标准,凡是通过海关结关进入境内的货物计入进口贸易,凡通过办理海关手 续出口的货物计入出口贸易。 6.转口贸易:也称中转贸易。货物消费国与货物生产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活动对生产国 是间接出口贸易,对消费国是间接进口贸易,而对第三国而言,便是转口贸易。 7.直接贸易:货物消费国、生产国直接买卖货物的行为,称为直接贸易。 8.过境贸易:指别国出口货物通过本国过境,未经加工改制,在基本保持原状的条件下运往 另一国的贸易活动。 9.贸易差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总额(货物与/或服务)与进口总额(货物与/或服务)之 间的差额称为贸易差额。 10.对外货物贸易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口(与/或进口)贸易中各类货物的构成,即某 大类或某种货物进口(与/或出口)贸易额与整个进口(与/或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 表示。

国际贸易理论基础考试试卷

1 国际贸易理论基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答题说明:本部分共45题,每题后的备选答 案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每小题1分,答对得分,答错或不答不得分,共 45分。) 1.货物贸易就是以()为标的物进行的贸易。 A.有形的货物 C.有形的货物和无形的服务B.无形的服务D.以上都对 2.商品生产国(出口国)与商品消费国(进口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对第三国而言是()。 A.过境贸易 C.直接贸易 3.以CFR贸易术语成交时,应由()。 A.买方办理租船订舱并保险 C.卖方办理租船订舱,买方办理保险4.工厂交货为()贸易术语。 A.C组 C.E组B.转口贸易 D.多边贸易 B.卖方办理租船订舱并保险 D.买方办理租船订舱,卖方办理保险 B.F组 D.D 组 5.国际贸易术语中“成本加运费加保险费”的英文缩写字母是()。 A.CIF B.CIP C.CPT D.FAS 6.()是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贸易惯例中,包含内容最多,使用范围最广和影响最大的一种。 A.《1932年华沙——牛津规则》C.《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B.《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D.《1941年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订本》 7.由买方负责出口清关手续,并承担相关费用的贸易术语是()。 A.FCA B.FAS C.EXW D.FOB

2 8.按照《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规定,以FOB Stowed贸易术语的变形成交,买卖双方风险的划分界限是()。 A.货交承运人 C.货物在目的港卸货后 9.FOB术语的运费支付方式是()。 A.预付运费 C.第三地支付B.货物在装运港越过船舷D.货物在装运港船边 B.到付运费 D.比例运费 10.大连某进出口公司对外以CFR报价,如果该公司采用多式联运,应采用()术语为宜。 A.FCA B.CIP C.DDP D.CPT 11.下列享有独家专营权的贸易方式是()。 A.包销 C.经销 12.()是指不享有独家经营权的代理。 A.购货代理 C.一般代理B.定销D.代理 B.独家代理D.销售代理 13.来料加工项下进口直接用于加工生产的出口产品而在生产中消耗掉的燃料、磨料、触媒剂()。 A.可以全额保税 B.可以差额保税 C.不可以保税 D.有时可以全额保税,有时可以差额保税 14.在寄售协议下,货物的所有权在寄售地出售前属于()。 A.代理人 C.代销人 15.投标人发出的标书是一项()。 A.不可撤销的发盘 C.可随时修改的发盘B.寄售人D.包销人 B.可撤销的发盘D.有条件的发盘 16.招标公告出来后,研究并编写标书处于招标、投标的()的阶段。

相关主题